CN101676111B - 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76111B CN101676111B CN2009101755173A CN200910175517A CN101676111B CN 101676111 B CN101676111 B CN 101676111B CN 2009101755173 A CN2009101755173 A CN 2009101755173A CN 200910175517 A CN200910175517 A CN 200910175517A CN 101676111 B CN101676111 B CN 1016761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ink
- primary tank
- printing ink
- balladeur tr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0534 mechanism of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41000283216 Phoc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730 addi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18 DNA micro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49 butyl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87 interca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0 interca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416 organic mat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可以确保良好的吞吐量,并且良好地进行液体的补充,而且,可以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喷墨式打印机(1)具备可进行油墨补充动作的扩张机构,其利用通过可移动地设于滑架上的卡合部件与设于主体侧的限制部抵接并移动而移动的活塞使油墨室扩张,从墨盒补充油墨,其中,该喷墨式打印机(1)具备:比较机构(113),其判定墨盒(17)的油墨余量是否为不足规定值;CPU(115),其在墨盒的油墨余量不足规定值时将补充动作时间设定为长的长时间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主容器的液体经由辅助容器向头供给的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所述液体供给装置之一例,可以例举出装入与计算机等连接的打印机,并将作为液体的油墨向印刷头供给的装置。
众所周之,这样的液体供给装置具备:搭载于滑架并从墨盒经由油墨供给管向贮存室补充油墨,在印刷时将油墨贮存室的油墨向记录头供给的辅助容器组件;将墨盒的油墨向辅助容器组件补充的泵机构;根据对记录头的驱动信号控制油墨流量的泵控制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上述泵机构的构造较复杂,而且,需要很大的设置空间,因此,为了简单化及小型化,众所周之的方法是利用滑架往复移动的驱动力供给油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油墨供给装置具备:往复移动的滑架;墨盒,其贮存向设置于该滑架的喷墨记录头供给的油墨;保持喷墨记录头在印刷中消耗的油墨的油墨保持部,还设置有油墨泵部,其通过滑架向规定位置的移动而被压缩,从而向保持部输送油墨,同时通过滑架向远离规定位置的位置移动而恢复原状,并从墨盒引入油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701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60639号公报
但是,利用所述滑架往复移动的驱动力压缩油墨泵部的方式的油墨供给装置是具备下述油墨保持部的构造,该油墨保持部是作为保持从油墨泵部送出的油墨的缓存器的另一容器,因此会导致装置的大型化及成本上升。
在此,也可以考虑利用滑架往复移动的驱动力使油墨泵膨胀并从墨盒吸引油墨的构造,通过该构造,不需要另一缓冲用的容器,可以实现构造的简单化。
该情况下,墨盒的油墨余量减少、负压增大时,使油墨泵部膨胀的时间增长。而且,以该油墨余量少的状态作为基准来设定油墨的补充时间时,墨盒的油墨余量足够的状态下,将耗费超过必要的补充时间,将给吞吐量带来影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其可以确保良好的吞吐量,且良好地进行液体的补充,而且,可以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可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其具有:主容器,其在密封的容量可变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
辅助容器,其具有从所述主容器补充液体的容量可变的液室;
头,其可喷出从所述辅助容器供给的液体;
可移动的滑架,其搭载有所述头及所述辅助容器;
可进行液体补充动作的扩张机构,其利用通过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滑架上的卡合部件与设于主体侧的限制部抵接并移动而移动的可动部件使所述液室扩张,从所述主容器补充液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液体量检测部,其检测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或液体使用量;
判定部,其根据由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检测出的液体量,在贮存于所述主容器内的液体不足规定量时判定为余量少,在为所述规定量以上时判定为余量足够;
设定部,其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余量少的情况下,与所述余量足够的情况相比,设定用于所述液体补充动作的所述滑架的移动时间长的长时间模式、及所述液体补充动作时的所述滑架的移动速度慢的低速模式的至少任一种。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供给装置,由于主容器在密封的容量可变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因此,通过主容器的液体的余量减少,主容器的负压增大,液体补充动作所需的负荷及时间增加。主容器余量少的情况下,与余量足够的情况相比,设定用于所述液体补充动作的所述滑架的移动时间长的长时间模式、及液体补充动作时的所述滑架的移动速度慢的低速模式的至少任一方,因此,即使在液体余量少的状态下,也能够可靠地从主容器向辅助容器补充液体。而且,可以缩短主容器的液体余量足够的情况下的液体补充动作的时间,另外,可以提高液体补充动作的速度。
即,可以大幅提高吞吐量的效率,并且能够可靠地将液体向辅助容器补充,而且,可以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在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液体余量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将所述液体余量不足所述规定量时判定为所述余量少,在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检测出所述使用量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将其与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为所述规定量的规定使用量相比较,将在所述规定使用量以上使用时判定为所述余量少。由于上述情况可以检测出余量本身,或从液体使用量换算出余量,因此优选。
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将所述规定量设为规定值,将所述使用量设为规定使用值,在设于所述主容器的存储部存储所述规定量与所述使用量的至少任一方。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供给装置,基于主容器的存储部存储的规定值或规定使用值,可以顺利地进行液体补充动作的模式切换。
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将所述规定量设为规定值,将所述使用量设为规定使用值,在设于所述主体侧的存储部存储所述规定量与所述使用量的至少任一方。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供给装置,基于主体侧的存储部存储的规定值或规定使用值,可以顺利地进行液体补充动作的模式切换。
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根据来自所述头的液体的喷出量求取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或液体使用量,所述判定部将求出的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和规定值或所述液体使用量和所述规定使用值进行比较。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供给装置,可以根据来自头的液体的喷出量算出所述主容器的液体的余量或液体使用量,可以顺利地进行与规定值或规定使用值的比较。
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根据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要的电流值的变化率求取检测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或液体使用量的液体量,所述判定部在所述变化率为规定变化率以上时,判定为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为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规定使用值以上。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供给装置,滑架的移动所需要的电流值的变化率为规定变化率以上时,判定为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为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规定使用值以上,可以顺利地进行液体补充动作的模式切换。
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根据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要的电流值求取检测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或液体使用量的液体量,
所述判定部在所述电流值为阈值以上时,判定为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为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规定值以上。
根据该构成的液体供给装置,滑架的移动所需要的电流值为阈值以上时,判定为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为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所述规定使用值以上,可以顺利地进行液体补充动作的模式切换。
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从所述头对输送的介质喷出油墨而进行印刷处理,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本发明的任一项液体供给装置作为向所述头供给油墨的装置。
根据该结构的印刷装置,可以提高吞吐量的效率,而且能够可靠地进行向辅助容器的油墨补充,可以高效地向介质印刷。
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中,该液体供给装置具有:主容器,其在密封的容量可变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辅助容器,其具有从所述主容器补充液体的容量可变的液室;头,其可喷出从所述辅助容器供给的液体;可移动的滑架,其搭载有所述头及所述辅助容器;可进行从所述主容器补充液体的扩张机构,其利用通过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滑架上的卡合部件与设于主体侧的限制部抵接并移动而移动的可动部件使所述液室扩张,从所述主容器补充液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判定工序,判定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不足规定值还是在规定值以上;
设定工序,在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与所述液体余量为所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相比,设定用于所述液体补充动作的所述滑架的停止时间长的长时间模式、及所述液体补充动作时的所述滑架的移动速度慢的低速模式的至少任一种。
根据该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在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不足规定值,主容器的负压增大的情况下,与所述液体余量为所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相比,设定用于所述液体补充动作的所述滑架的停止时间长的长时间模式、及所述液体补充动作时的所述滑架的移动速度慢的低速模式的至少任一种,因此,能够可靠地从液体余量少的状态的主容器向辅助容器补充液体。而且,可以缩短主容器的液体余量在规定值以上时液体补充动作的时间,另外可以提高液体补充动作的速度。
即,可以大幅提高吞吐量的效率并可靠地进行向辅助容器的液体补充,而且,可以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优选的是,在所述判定工序中,将根据来自所述头的液体的喷出量求出的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和所述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和规定值进行比较。
根据该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根据来自头的液体的喷出量算出主容器的液体余量或液体使用量,可以顺利地进行与各自的规定值的比较。
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优选的是,在所述判定工序中,在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电流值的变化率为规定变化率以上时,判定为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规定使用值以上。
根据该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在滑架的移动所需的电流值的变化率为规定变化率以上时,判定为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规定使用值以上,能够顺利地进行液体补充动作的模式切换。
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判定工序中,在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电流值为阈值以上时,判定为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所述规定使用值以上。
根据该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在滑架的移动所需的电流值为阈值以上时,判定为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规定值以上,能够顺利地进行液体补充动作的模式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实施方式之一例即喷墨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图1的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机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图1的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机壳体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喷墨打印机的油墨泵部及限制板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喷墨打印机的油墨供给部的要部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图1的喷墨打印机的自密封组件的构造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说明图1的喷墨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图1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盒的油墨余量和内压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图1的喷墨打印机的控制部进行油墨补充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喷墨打印机的控制部进行油墨补充动作控制的另一控制例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喷墨打印机(印刷装置、液体供给装置)、17墨盒(主容器)21喷墨头(头)、23滑架、37限制板(限制部)、45辅助容器、50油墨室(液室)、52扩张机构、54活塞(可动构件)、102IC芯片(存储装置)、113比较机构(判定部)、114存储装置、115CPU(设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实施方式的实例进行说明。
图1~图9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构成油墨供给机构的喷墨打印机的图,图1是喷墨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将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机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喷墨打印机拆下打印机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油墨泵部及限制板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喷墨打印机的油墨供给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自密封组件的构造的剖面图,图7是说明喷墨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图8是表示墨盒的油墨余量和内压的关系的图表,图9是说明控制部进行的油墨补充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即喷墨打印机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使用多种彩色油墨向辊卷纸D伸出的一部分进行彩色印刷,其在覆盖打印机主体的打印机壳体2的前面开闭自如地设有辊卷纸罩5及墨盒罩7。此外,在打印机壳体2的前面与电源开关3一同还设置有供纸转换器及指示器等。
打开辊卷纸罩5时,如图2所示,收容被印刷的介质即辊卷纸11的纸收容部13变为开放状态,从而可进行辊卷纸11的交换。
另外,打开墨盒罩7时,墨盒安装部15变为开放状态,墨盒(主容器)17可向墨盒安装部15装卸。
该情况下,与打开墨盒罩7的动作连动,墨盒17向墨盒安装部15的前方拉出规定距离。
如图3所示,在打印机壳体2内的纸收容部13的上方设置有搭载了喷墨头(头)21的滑架23。滑架23通过沿辊卷纸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导向部件25在纸张宽度方向被移动自如地支承,同时,通过在辊卷纸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环形带26a和驱动环形带26a的滑架马达26b,可在压印平板28的上方沿辊卷纸11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喷墨头21对辊卷纸11的伸出的一部分喷出油墨进行印刷处理。
如图所示,墨盒安装部15的上方为往复移动的滑架23的待机位置(原位)。而且,在该待机位置的下方设有覆盖在滑架23的下面露出的喷墨头21的油墨喷嘴的帽27、和经由帽27将喷墨头21的各油墨喷嘴内的油墨吸引排出的油墨吸引机构29。
而且,喷墨打印机1进行下述的清洁处理,即,在规定的时机或用户操作时,在喷墨头21的油墨喷嘴面紧贴帽27,通过油墨吸引机构29吸引内部,从油墨喷嘴吸引增粘状态的油墨及气泡。
另外,为了形成喷墨头21的油墨喷嘴上的油墨的弯液面,进行下述的冲洗处理,即,在印刷处理前后或定期地从喷墨头21的油墨喷嘴向帽27内喷出规定量的墨滴。
此外,在喷墨打印机1进行下述的封顶,即,在印刷停止后,在配置于原位的喷墨头21的油墨喷嘴21的油墨喷嘴面紧贴帽27进行保护,防止油墨喷嘴的堵塞。
墨盒17在墨盒壳体18内收容了省略图示的多个彩色油墨包。墨盒17内的各油墨包(贮存部)由挠性材料形成且容量可变,在内部贮存油墨的状态下被密封,将墨盒17安装于墨盒安装部15时,设于墨盒安装部15侧的省略图示的油墨供给针插入连接于油墨容器的油墨供给口。在墨盒安装部15的油墨供给针连接有固定于打印机壳体2内的油墨流路31,在该流路31连接有分为各色的挠性的油墨供给管33的一端。
油墨供给管33的另一端与设于滑架23上的各色的油墨泵部(补充机构)34连接。各油墨泵部34设于喷墨头21的上方,并分别与连接于喷墨头21的自密封组件36连接。
在滑架23上,除了喷墨头21之外还一体搭载了油墨泵部34及自密封组件36。
由此,墨盒17内的各油墨包的油墨从墨盒安装部15的油墨供给针经过油墨流路31、油墨供给管33、各色的油墨泵部34及各色的自密封组件36,分别向喷墨头21的各油墨喷嘴供给。
油墨泵部34通过相对于打印机1的主体可移动的滑架23的移动,从墨盒17引入油墨,在打印机1的主体侧,通过滑架23移动,使油墨泵部34进行动作的图4所示的限制板37配置于向滑架23的待机位置的移动方向前方。
而且,上述喷墨打印机1中,由墨盒17、辅助容器45、喷墨头21、滑架23及油墨泵部34构成油墨供给装置(液体供给装置)。
接着,例示一种颜色的构造对构成油墨供给机构的油墨泵部34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流路31的墨盒17侧的端部设有止回阀41,在墨盒17和油墨泵部34之间,通过止回阀41,油墨只从墨盒17侧向油墨泵部34侧流动。
油墨泵部34具备从墨盒17经由油墨供给管33引入油墨的辅助容器45。该辅助容器45由上部分割体46和下部分割体47构成,在这些上部分割体46和下部分割体47之间具有通过具有挠性的隔膜构成的挠性膜49覆盖其上部的油墨室(液室)50。该挠性膜49由水分渗透性及气体渗透性低的丁基橡胶等构成。
该油墨室50与油墨供给管33连通,且与自密封组件36侧的流路42连通,从墨盒17供给油墨的同时,可向自密封组件36侧供给油墨。另外,在油墨流路42的自密封组件36侧的端部设有止回阀43,在油墨室50和自密封组件36侧之间,通过止回阀43,油墨只从油墨室50侧向自密封组件36侧流动,挠性膜49由容易变形的挠性材料形成,伴随该挠性膜49的变形,油墨室50容量可变,进行扩张、缩小。在油墨泵部34设有使该挠性膜49变位而扩张油墨室50的扩张机构52。
扩张机构52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工作缸53、在该工作缸53内可上下滑动地嵌插的活塞(可动部件)54、可摆动地支承于在上部分割体46的工作缸53的上方配置的摆动轴55的摆动臂(卡合部件)56、安装于摆动臂56和活塞54之间的拉伸螺旋弹簧(弹性部)57。
工作缸53由水分渗透性及气体渗透性低的聚丙烯等树脂材料构成。工作缸53具有比活塞54的外径稍大的内径,可在活塞54的外周面滑动地引导的小径内周面59形成于上部,在下部形成阶梯形状,该阶梯形状形成在与活塞5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大径内周面60。
活塞54由水分渗透性及气体渗透性低的聚丙烯等树脂材料构成。活塞54形成大致有底筒状,为了配置摆动臂56,其摆动臂56侧从上端至中间位置切开。
另外,在活塞54的底部更靠下方形成有卡止拉伸螺旋弹簧57的下端的卡止部67。
摆动臂56具有从摆动轴55向活塞53内延伸的腕部69、从摆动轴55向下方延伸的上下延伸部70、从上下延伸部70的腕部69的相反侧的端部向与腕部69相反的方向延伸的输入部71。腕部69的前端为钩状,在该部分卡止拉伸螺旋弹簧57的上端。
挠性膜49是具有下述各部的一体成形品,即,具有:圆环状的壁厚的基部74,其在嵌合于上部分割体46的圆环槽73的状态下,挟持于上部分割体46和下部分割体47;壁薄的膜部75,其从所述基部74的内周部形成筒状并延伸;壁厚的大致圆板状的固定部76,其闭塞膜部75的与基部74相反的一侧。
在固定部76的中央一体形成尖端变细形的突起部77,该突起部77压入并嵌合于在活塞54形成的缝隙65。在该状态下,固定部76与活塞54的底部一体化,因此,挠性膜49通过活塞54的移动使固定部76及膜部75变位。
如图6所示,自密封组件36在组件主体81形成供给路82、中间路83及排出路84。而且,在供给路82上形成的供给口82a连接有流路42的下流侧端部,在排出路84上形成的排出口84a连接有喷墨头21。
在划分供给路82和中间路83的壁部85形成有流入口85a,通过该流入口85a,供给路82内的油墨向中间路83内流入。另外,在划分中间路83和排出路84的壁部86形成有连通口86,通过该连通口86a,中间路83内的油墨向排出路84内流入。
在中间路83内,在壁部86形成有支点部87,在该支点部87可摆动地支承摆动棒91。在该摆动棒91,在其一端部一体形成有朝向壁部85侧弯曲的动作棒部92,在该动作棒部92的前端形成有与壁部85抵接而将流入口85a封闭的封闭板93。另外,在该封闭板93和壁部86之间设有压缩弹簧94,利用该压缩弹簧94的弹力,封闭板93朝向壁部85侧施力。另外,在摆动棒91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按压棒部95,该按压棒部95向壁部86侧弯曲,并插通在该壁部86的连通口86a中。
另外,在组件主体81的排出路84侧的侧壁81a形成有开口部96。在该开口部96,在其开口缘部液密地连结具有不漏液性及挠性的膜97。在该膜97的排出路84侧的中央部分固定有按压板98。而且,在该按压板98抵接有摆动棒91的按压棒部95的前端部。
另外,在按压板98和壁部86之间安装有压缩弹簧99,通过该压缩弹簧99的弹力,按压板98被向外侧按压。而且,在该自密封组件36中,封闭板93通过向压缩弹簧94及封闭板93作用的压力,被压入壁部85,从而流入口85a被封闭。
而且,在自密封组件36中,伴随由膜97覆盖的部分的容积的减少,通过按压板98,摆动棒91的按压棒部95被按压时,通过摆动棒91以支点部87的连结处为中心进行摆动,封闭板93从壁部85离开。由此,油墨从供给路82通过流入口85a向中间路83及排出路84流入,并向喷墨头21供给。
而且,通过将该自密封组件36设于喷墨头21的上游侧,例如,即使由于滑架23的加减速而供给侧的油墨发生了压力变动,也可以由自密封组件36遮断该压力变动向喷墨头21的传递。
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压力变动传递所造成的喷墨头21无意的油墨喷出、漏墨或喷出不良造成的脱点等麻烦。
上述构造的打印机1中,滑架23处于待机位置时,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抵接于滑架23外的限制板37,上下延伸部70铅垂地延伸,腕部69及输入部71形成水平状态。这时,通过拉伸螺旋弹簧57的弹力,活塞54被举起。
另外,滑架23从待机位置离开,使喷墨头21位于可印刷区域,之后,在该可印刷区域内喷墨头21喷出油墨,进行印刷,由此,油墨从自密封组件36向喷墨头21供给,自密封组件36内变为负压时,油墨从油墨室50经由流路42向自密封组件36供给。
在此,油墨室50的油墨减少时,利用通过该油墨的减少所产生的负压,使挠性膜49的膜部75变形,同时,活塞54与固定部76一体地下降。这样,在活塞54经由拉伸螺旋弹簧57连结的摆动臂56摆动以使腕部69的前端下降,其结果是摆动臂56向输入部71的侧方的突出量扩大。
滑架23从该状态返回待机位置时,与滑架23一起移动的摆动臂56在输入部71与滑架23外的限制板37抵接,通过滑架23的移动而摆动,上下延伸部70铅垂地延伸,腕部69及输入部71形成水平。由此,腕部69的前端部上升,经由拉伸螺旋弹簧57连结的活塞54在工作缸53内滑动并被举起。
通过经由该拉伸螺旋弹簧57进行的活塞54的移动,油墨泵部34的挠性膜49的固定部76与活塞54一体上升,辅助容器45的油墨室50扩张,容量增大。这样,油墨室50的容量增大时,打开止回阀41,且关闭止回阀43,同时,油墨从墨盒17经由油墨流路31及油墨供给管33被吸入油墨室50。
而且,在上述构造的喷墨打印机1中,控制部100以规定的时机进行上述油墨补充动作。此外,该油墨补充动作即使进行最大限度地消耗油墨的印刷,也可以在油墨室50内残留至少可以向喷墨头21供给程度的量的油墨的状态下进行。
如图7所示,喷墨打印机1的控制部100通过向喷墨头21及滑架马达26b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喷墨头21及滑架马达26b的驱动,从而执行向辊卷纸11的印刷处理等。另外,控制部100连接有发送滑架23的位置信息的编码器103,控制部100根据来自编码器103的信号检测滑架23的位置。
该控制部100具备检测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的探测机构111、运算机构(液体量检测部)112、比较机构(判定部)113、存储机构114及CPU(设定部)115,且探测机构111、运算机构112及比较机构113通过CPU115控制。
另外,该控制部100上连接有读出器(reader lighter)101。该读出器101对于设置于墨盒17的IC芯片(存储机构)102进行油墨信息的读写。作为写入IC芯片102的油墨信息,例如为油墨消耗量(油墨使用量)、油墨余量、废油墨量,使用开始日、使用装置信息等。
控制部100通过读出器101读取油墨信息,该油墨信息存储于安装在墨盒安装部15的墨盒17的IC芯片102。此外,安装的墨盒17为新品时,在IC芯片102写入使用开始日及使用装置信息。
另外,进行印刷处理或清洁处理时,运算机构112通过印刷处理、冲洗处理及清洁处理,求取从喷墨头21喷出的墨滴的点计数值,作为点计数值,在IC芯片102上已经存储的油墨消耗量上加上求出的点计数值,并更新合计的油墨消耗量,写入IC芯片102。
在此,如图8所示,墨盒17内的压力随着油墨余量的减少而慢慢减少,在油墨接近没有的近端区域X时,急剧降低。
因此,墨盒17的油墨余量位于近端区域X,使滑架23向待机位置移动并进行来自墨盒17的油墨的补充动作时,使油墨泵34的辅助容器45的摆动臂56抵接于控制板37并将油墨向油墨室50引入所花费的时间增长,负荷也增大。
而且,将该油墨少的近端区域X作为基准设定油墨补充动作时间时,在墨盒17的油墨余量足够的状态下,将耗费超过必要的油墨补充时间,将给吞吐量带来影响。
因此,控制部100进行符合上述墨盒17中的油墨余量和负压的关系的油墨补充动作的控制。
此外,该油墨余量和负压的关系中向近端区域X的界限即油墨余量值Y,作为规定值记录于墨盒17的芯片102。
接着,参照图9所示的流程图对控制部100的油墨补充动作控制进行说明。
印刷数据向喷墨打印机1发送时,进行印刷前冲洗,形成喷墨头21的油墨喷嘴中的弯液面(步骤S01)。
而且,滑架23向印刷区域移动,进行基于印刷数据的喷墨头21的向辊卷纸11的印刷处理(步骤S02)。
印刷处理完成时,再一次进行冲洗(步骤S03),之后,进行油墨补充动作,其将通过印刷处理及冲洗消耗的油墨向辅助容器34补充。
该油墨补充动作中,首先,基于通过IC芯片102的油墨信息、和印刷处理及冲洗消耗的油墨量,运算机构112求取墨盒17的油墨余量。而且,比较机构113与该油墨余量IC在芯片102中存储的规定值(Yg)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不足规定值(判定工序:步骤S04)。
其结果是,判定为油墨余量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步骤S04:是),判定为余量少,CPU115将油墨补充动作时间设为长时间模式(设定工序:步骤S05)。
在此,长时间模式的油墨补充动作时间是,在墨盒17的油墨余量和负压的关系中的近端区域X下的最大负压的状态下,向油墨泵部34的油墨室50内引入油墨所必需的时间,该时间设为T。
与之相对,油墨余量为规定值以上时(步骤S04:否),判定为“余量足够”,CPU15将油墨补充时间设为短时间模式(设定工序:步骤S06)。
在此,短时间模式的油墨补充动作时间是,在墨盒17中的油墨余量和负压的关系中的近端区域X外的油墨余量足够的状态下,将油墨向油墨泵部34的油墨室50内吸入所需要的时间,并设定为比长时间模式下的油墨补充时间T短修正时间α的时间T-α。
设定为长时间模式或短时间模式的任一种时,以各自的油墨补充动作时间开始油墨补充动作。具体地讲,滑架23返回待机位置,长时间模式的情况下,进行油墨补充动作时间T的期间停止,短时间模式的情况下,进行油墨补充动作时间T-α的期间停止(步骤S07)。
由此,与滑架23一起移动的摆动臂56在输入部71抵接于滑架23外的限制板37并摆动,由此,腕部69的前端部上升,经由拉伸螺旋弹簧57连结的活塞54在工作缸53内滑动并被举起。
通过经由该拉伸螺旋弹簧57进行的活塞54的移动,油墨泵部34的挠性膜49的固定部76和活塞54一体上升,辅助容器45的油墨室50扩张,容量增大。这样,油墨室50的容量增大时,打开止回阀41,且同时边关闭止回阀43,边将油墨从墨盒17经由油墨流路31及油墨供给管33吸入油墨室50。
之后,进一步发送印刷数据时(步骤S08:是),移至步骤S01,进行印刷及油墨补充动作。
油墨补充动作后,印刷数据没有被发送时(步骤S08:否),为进行封顶的滑架锁定状态(步骤S09),该封顶是在配置于待机位置的喷墨头21的油墨喷嘴面紧贴帽27并进行保护,完成处理。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扩张机构52通过滑架23的移动力扩张油墨室50,由此,在从墨盒17补充油墨的构造中,墨盒17的油墨余量为不足规定值,余量少,墨盒17的负压增大时,设为油墨补充动作时间长的长时间模式。由此,可以从油墨余量少的状态的墨盒17可靠地向辅助容器45供给油墨。而且,可以缩短墨盒17的油墨余量在规定值以上的余量足够的油墨补充动作的时间。
即,可以大幅提高吞吐量的效率并可靠地进行向辅助容器45的油墨的供给,高效率地进行印刷。此外,可以以简单的构造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另外,模式的切换的判定所使用的规定值存储于墨盒17的IC芯片102,因此从该墨盒17的IC芯片102读取规定值,基于该规定值,可以顺利地进行油墨补充动作的模式切换。
另外,墨盒17的油墨余量可以从来自喷墨头21的油墨的喷出量算出,可以顺利地进行与规定值的比较。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墨盒17的油墨余量变更了油墨补充动作时的油墨补充动作时间,但也可以根据墨盒17的油墨余量变更滑架23的移动速度形成的油墨补充动作的速度。
图10是表示变更滑架23的油墨补充动作速度的油墨补充动作控制的流程图,该控制中,上述油墨补充动作时间的变更处理(步骤S05、S06)不同。
接着,对变更油墨补充动作速度的油墨补充动作控制进行说明。
向喷墨打印机1发送印刷数据时,进行印刷前冲洗,形成喷墨头21的油墨喷嘴的弯液面(步骤S11)。
而且,滑架23向印刷区域移动,进行基于印刷数据的喷墨头21向辊卷纸11的印刷处理(步骤S12)。
印刷处理完成后,再次进行冲洗(步骤S13),之后,进行向辅助容器34补充印刷处理及冲洗消耗的油墨的油墨补充动作。
该油墨补充动作中,首先,基于IC芯片102的油墨信息、和印刷处理及冲洗消耗的油墨量,运算机构112求取墨盒17的油墨余量。而且,比较机构113将该油墨余量与IC芯片102中存储的规定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不足规定值(判定工序:步骤S14)。
其结果是,在油墨余量的判定工序中(步骤S14)判定为“余量少”,油墨余量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步骤S14:是),CPU115将油墨补充动作速度设为低速模式(设定工序:步骤S15)。
在此,低速模式中的油墨补充动作速度是,在墨盒17的油墨余量和负压的关系中的近端区域X中的最大负压的状态下,为适合将油墨向油墨泵部34的油墨室50内引入的速度,其速度设定为V。
与之相对,油墨余量为规定值以上时(步骤S14:否),判定为“余量足够”,CPU115将油墨补充动作速度设为高速模式(设定工序:步骤S16)。
在此,高速模式的油墨补充动作速度是,在墨盒17的油墨余量和负压的关系中的近端区域X外的油墨余量足够的状态下,为将油墨向油墨泵部34的油墨室50内引入所必须的速度,设定为比在低速模式下的油墨补给动作速度V快修正速度β的速度V+β。
而且,设定为低速模式或高速模式的任一种时,以各自的油墨补充动作速度开始油墨补给动作(步骤S17)。
具体地讲,滑架23返回待机位置时,低速模式的情况下以油墨补充动作速度V进行移动,高速模式情况下以油墨补充动作速度V+β进行移动。
由此,与帽23一起移动的摆动臂56在输入部71抵接于滑架23外的限制板37并摆动,由此,腕部69的前端部上升,经由拉伸螺旋弹簧57连结的活塞54在工作缸53内滑动并被举起。
通过经由该拉伸螺旋弹簧57进行的活塞54的移动,油墨泵部34的挠性膜49的固定部76与活塞54一体上升,辅助容器45的油墨室50扩张,容量增大。这样,油墨室50的容量增大时,打开止回阀41,且同时边关闭止回阀43,边将油墨从墨盒17经由油墨流路31及油墨供给管33吸入油墨室50。
之后,进一步发送印刷数据时(步骤S18:是),移至步骤S11,进行印刷及油墨补充动作。
油墨补充动作后,印刷数据没有被发送时(步骤S18:否),为进行封顶的滑架锁定状态(步骤S19),该封顶是在配置于待机位置的喷墨头21的油墨喷嘴面紧贴帽27并进行保护,完成处理。
这样,变更油墨补充动作时间的油墨补充动作速度时,墨盒17的油墨余量也不足规定值,墨盒17的负压增大时,设为油墨补充动作时间慢的低速模式,因此,可以从油墨余量少的状态的墨盒17可靠地向辅助容器补充油墨。而且,可以提高油墨17的油墨余量在规定值以上时的油墨补充动作速度,可以实现吞吐量的提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墨盒17的油墨余量变更了油墨补充动作时间或油墨补充动作速度的任一个,但也可以变更油墨补充动作时间及补充动作速度这两个。
例如,油墨余量和规定值的判定工序中,油墨余量不足规定值的“余量少”情况下,在设定工序可以将用于油墨补充动作的滑架的停止时间设定为比规定值以上的“余量足够”时的停止时间长,且将油墨补充动作时间的滑架的移动速度设定为比规定值以上时的移动速度慢。
这样,墨盒17的油墨余量不足规定值,墨盒17的负压增大时,增长油墨补充动作时间,另外,通过减缓油墨补充动作速度,可以进一步从油墨余量少的状态的墨盒17可靠地向辅助容器45补充液体。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基于检测墨盒17的油墨余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检测出油墨使用量来求取墨盒17的油墨余量。该情况下,改变上述滑架的停止时间时的图9的判定工序:将步骤S04的“比较机构113将该油墨余量与IC芯片102中存储的规定值(Yg)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不足规定值”设为“比较机构113将该油墨消耗量与相当于IC芯片102中存储的余量Y的消耗量的规定使用值进行比较,使用量即消耗量在规定使用值以上时判断为“余量少””,图9中,进入将步骤S05的油墨补充动作时间设为长时间模式的工序,同样,如果消耗量不足规定使用值,则判定为“余量足够”,在图9中,进入将步骤S06的油墨补充动作时间设为短时间模式的工序。之后的流程是一样的。
同样,改变液体补充动作时的上述滑架的移动速度的图10的判定工序:将步骤S 14中的“比较机构113将该油墨余量与IC芯片102中存储的规定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不足规定值(判定工序:步骤S14)”设为“比较机构113将该油墨消耗量与相当于IC芯片102中存储的余量Y的消耗量的规定使用值进行比较,使用量即消耗量在规定使用值以上时判断为“余量少””,图10中,进入将步骤S15的滑架的移动时间设为低速模式的工序,如果消耗量不足规定使用值,则设为“余量足够”。图10中,进入将步骤S16的滑架的移动速度设为高速模式的工序。之后的流程是一样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用于判定墨盒17的油墨为“余量少”还是“余量足够”的规定值或规定使用值存储于在墨盒17设置的IC芯片102,但也可以存储于喷墨打印机1的存储机构114。这样,基于存储于喷墨打印机1测的存储机构114的规定值或规定使用值,可以顺利地进行油墨补充动作的模式切换。
此外,可以将墨盒17的油墨余量和负压的关系的数据作为图表进行存储,并基于该图表在判定时设定规定值及规定使用值。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来自喷墨头21的油墨的喷出量算出墨盒17的油墨余量,比较该油墨余量和规定值并判定模式的切换,但模式切换的判定不限于上述的例子。
墨盒17的油墨余量减少时,如上所述,负压增加,扩张油墨室50并引入油墨时所需的负荷增大,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大幅增加。因此,作为模式切换的判定方法,通过探测机构111检测出的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运算机构112求取滑架23的移动所需要的电流值的变化率。然后,比较机构113判断电流值的变化率是否为存储于IC芯片102或存储机构114的规定变化率以上。电流值的变化率为规定变化率以上时,判断为墨盒17的油墨余量为不足规定值的“余量少”。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油墨补充动作的模式切换。
另外,预先设定电流值的阈值,基于由探测机构111检测出的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滑架23的移动所需要的电流值为阈值以上时,可以判定墨盒17的油墨余量为不足规定值的“余量少”。由此,可以顺利地进行油墨补充动作的模式切换。该情况下,探测机构111作为液体检测部发挥作用。
另外,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除了可以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喷墨式打印机,还可应用于向液晶显示器等彩色滤色板的制造中使用的色材喷出头、有机EL显示器、FED(面发光显示器)等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喷出头、向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出头等的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作为精密吸液管的试料喷出装置的液体供给装置等。
另外,液体的概念中包含胶状的液体、粘性高的液体、将固形物混合进溶剂的液体,此外,油墨的概念中还包含水性油墨和油性油墨。
Claims (12)
1.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具有:
主容器,其在密封的容量可变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
辅助容器,其具有从所述主容器补充液体的容量可变的液室;
头,其可喷出从所述辅助容器供给的液体;
可移动的滑架,其搭载有所述头及所述辅助容器;
可进行液体补充动作的扩张机构,其利用通过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滑架上的卡合部件与设于主体侧的限制部抵接并移动而移动的可动部件使所述液室扩张,从所述主容器补充液体,
所述液体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
液体量检测部,其检测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或液体使用量;
判定部,其根据由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检测出的液体量,在贮存于所述主容器内的液体不足规定量时判定为余量少,在为所述规定量以上时判定为余量足够;
设定部,其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余量少的情况下,与所述余量足够的情况相比,设定用于所述液体补充动作的所述滑架的停止时间长的长时间模式、及所述液体补充动作时的所述滑架的移动速度慢的低速模式的至少任一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液体余量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将所述液体余量不足所述规定量时判定为所述余量少,
在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检测出所述使用量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将其与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为所述规定量的规定使用量相比较,将在所述规定使用量以上使用时判定为所述余量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规定量设为规定值,将所述使用量设为规定使用值,
在设于所述主容器的存储部存储所述规定量与所述使用量的至少任一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规定量设为规定值,将所述使用量设为规定使用值,
在设于所述主体侧的存储部存储所述规定量与所述使用量的至少任一方。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根据来自所述头的液体的喷出量求取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或液体使用量,
所述判定部将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和规定值或所述液体使用量和所述规定使用值进行比较。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根据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要的电流值的变化率求取检测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或液体使用量的液体量,
所述判定部在所述变化率为规定变化率以上时,判定为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为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规定使用值以上。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量检测部根据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要的电流值求取检测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或液体使用量的液体量,
所述判定部在所述电流值为阈值以上时,判定为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为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所述规定使用值以上。
8.一种印刷装置,其从喷墨头对输送的介质喷出油墨而进行印刷处理,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作为向所述喷墨头供给油墨的装置。
9.一种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液体供给装置具有:主容器,其在密封的容量可变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辅助容器,其具有从所述主容器补充液体的容量可变的液室;头,其可喷出从所述辅助容器供给的液体;可移动的滑架,其搭载有所述头及所述辅助容器;可进行液体补充动作的扩张机构,其利用通过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滑架上的卡合部件与设于主体侧的限制部抵接并移动而移动的可动部件使所述液室扩张,从所述主容器补充液体,
所述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判定工序,判定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不足规定值还是在规定值以上;
设定工序,在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与所述液体余量为所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相比,设定用于所述液体补充动作的所述滑架的停止时间长的长时间模式、及所述液体补充动作时的所述滑架的移动速度慢的低速模式的至少任一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判定工序中,将根据来自所述头的液体的喷出量求出的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和所述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和可使用至所述规定值的使用量的规定使用值进行比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判定工序中,在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电流值的变化率为规定变化率以上时,判定为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所述规定使用值以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判定工序中,在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电流值为阈值以上时,判定为所述主容器的液体余量不足规定值或液体使用量为所述规定使用值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237321 | 2008-09-17 | ||
JP2008237321 | 2008-09-17 | ||
JP2008-237321 | 2008-09-17 | ||
JP2009-195119 | 2009-08-26 | ||
JP2009195119A JP5316311B2 (ja) | 2008-09-17 | 2009-08-26 | 液体供給装置、印刷装置及び液体供給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2009195119 | 2009-08-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76111A CN101676111A (zh) | 2010-03-24 |
CN101676111B true CN101676111B (zh) | 2011-12-07 |
Family
ID=41203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7551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76111B (zh) | 2008-09-17 | 2009-09-17 | 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240793B2 (zh) |
EP (1) | EP2165836B1 (zh) |
JP (1) | JP5316311B2 (zh) |
CN (1) | CN101676111B (zh) |
AT (1) | ATE548194T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32819B2 (en) * | 2006-10-20 | 2010-11-16 | Xerox Corporation | Open loop print speed control |
JP5899613B2 (ja) | 2010-11-24 | 2016-04-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への液体供給方法、液体供給機構、ならびに液体吐出装置 |
JP5703721B2 (ja) * | 2010-12-02 | 2015-04-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3085508B (zh) * | 2011-09-20 | 2015-09-23 | 深圳市润农科技有限公司 | 喷墨器空墨检测与自动清洁的装置及方法 |
CN103171307B (zh) * | 2011-12-26 | 2016-08-3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控制装置、信息处理装置以及印刷系统 |
JP6471844B2 (ja) * | 2013-12-10 | 2019-02-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29254B2 (ja) * | 2014-01-20 | 2018-05-23 | 珠海艾派克微▲電▼子有限公司 | イメージングカートリッジ記憶チップのパラメータ送信方法、記憶チップ及びイメージングカートリッジ |
JP6465588B2 (ja) * | 2014-08-25 | 2019-0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
JP6395509B2 (ja) * | 2014-08-25 | 2018-09-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充填方法 |
US10137695B2 (en) * | 2015-01-30 | 2018-11-2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head priming |
JP6950439B2 (ja) * | 2017-10-10 | 2021-10-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排出装置 |
JP7070832B2 (ja) * | 2018-07-11 | 2022-05-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7163665B2 (ja) * | 2018-08-17 | 2022-11-0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3972846B1 (en) * | 2019-05-23 | 2024-11-0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electable fill mode of printing device having reservoir fillable from external colorant supply |
JP7435572B2 (ja) * | 2021-10-12 | 2024-02-21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デザイン提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87878A1 (en) * | 1993-01-29 | 2000-03-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supply apparatus, image output apparatus, control apparatus therefor,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these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78557A (ja) * | 1988-09-14 | 1990-03-19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2001113716A (ja) | 1999-10-18 | 2001-04-24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DE60011733T2 (de) * | 1999-11-05 | 2005-07-14 | Seiko Epson Corp. |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
EP1142713B9 (en) * | 1999-11-05 | 2010-07-2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type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supplying ink to sub-tank by the same device, and method of checking amount of ink supplied to sub-tank by the same device |
JP2001270133A (ja) | 2000-01-20 | 2001-10-02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CN100439106C (zh) * | 2000-01-21 | 2008-12-0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用墨盒及喷墨式打印装置 |
ES2335521T3 (es) * | 2000-01-21 | 2010-03-2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artucho de tinta. |
JP4510981B2 (ja) | 2000-02-29 | 2010-07-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JP2001301192A (ja) * | 2000-04-24 | 2001-10-30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4051894B2 (ja) | 2001-05-09 | 2008-02-2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6948803B2 (en) * | 2001-06-18 | 2005-09-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container,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supplying method |
JP2006021369A (ja) * | 2004-07-07 | 2006-01-26 | Seiko Epson Corp | 画質を向上させ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JP4874605B2 (ja) * | 2005-09-12 | 2012-02-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インク供給容器と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
JP4910351B2 (ja) * | 2005-09-30 | 2012-04-04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7160639A (ja) * | 2005-12-12 | 2007-06-28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供給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
JP4809178B2 (ja) * | 2006-09-29 | 2011-11-0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供給方法 |
US7509868B2 (en) * | 2006-12-26 | 2009-03-3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detecting device,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refilling method |
US7631954B2 (en) * | 2007-06-18 | 2009-12-15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Delivery pressure compens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
US20090322806A1 (en) * | 2008-06-26 | 2009-12-31 | Donahue Frederick A | Method of printing for increased ink efficiency |
-
2009
- 2009-08-26 JP JP2009195119A patent/JP531631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9-15 AT AT09170316T patent/ATE548194T1/de active
- 2009-09-15 EP EP09170316A patent/EP2165836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9-16 US US12/561,211 patent/US824079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9-17 CN CN2009101755173A patent/CN10167611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6-29 US US13/539,256 patent/US834840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87878A1 (en) * | 1993-01-29 | 2000-03-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supply apparatus, image output apparatus, control apparatus therefor,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these apparatus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平2-78557A 1990.03.1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0094977A (ja) | 2010-04-30 |
US20120268509A1 (en) | 2012-10-25 |
EP2165836B1 (en) | 2012-03-07 |
US20100066773A1 (en) | 2010-03-18 |
ATE548194T1 (de) | 2012-03-15 |
CN101676111A (zh) | 2010-03-24 |
EP2165836A3 (en) | 2010-12-22 |
EP2165836A2 (en) | 2010-03-24 |
US8348402B2 (en) | 2013-01-08 |
JP5316311B2 (ja) | 2013-10-16 |
US8240793B2 (en) | 2012-08-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76111B (zh) | 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 | |
JP4032953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US20100265303A1 (en) | Method of liquid filling of cartridge, liquid filling device, and cartridge | |
JP5298780B2 (ja) | 液体供給装置、印刷装置及び液体供給装置の制御方法 | |
EP2138311B1 (en) | Fluid discharge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fluid discharge device | |
KR20100081555A (ko) | 잉크젯 프린터의 노즐 캡핑장치 | |
JP2012111044A (ja) | 液体供給バルブ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5332431B2 (ja) | 液体供給装置、印刷装置及び液体供給装置の制御方法 | |
US8590994B2 (en) | Liquid ejecting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supplying method | |
JP5131046B2 (ja) |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
JP2001353881A (ja) | 液体吐出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供給方法 | |
JP2010069845A (ja) | 液体供給装置、印刷装置及び液体供給装置の制御方法 | |
US20180201013A1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2010221597A (ja) | 液体供給装置、印刷装置及び液体供給装置の制御方法 | |
US20240051294A1 (en) |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 |
US10661574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es | |
JP5187026B2 (ja) |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
JP2010000627A (ja) |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07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