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5307A - 热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热能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75307A CN101675307A CN200880009182A CN200880009182A CN101675307A CN 101675307 A CN101675307 A CN 101675307A CN 200880009182 A CN200880009182 A CN 200880009182A CN 200880009182 A CN200880009182 A CN 200880009182A CN 101675307 A CN101675307 A CN 1016753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liquid
- pump
- liquid container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530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8235 industrial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20 hydraulic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2 gaseous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V—COLLECTION, PRODUCTION OR USE OF HEA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V40/00—Production or use of heat resulting from internal friction of moving fluids or from friction between fluids and moving bodies
- F24V40/10—Production or use of heat resulting from internal friction of moving fluids or from friction between fluids and moving bodies the fluid passing through restrictio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7/08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with serpentine or zig-zag configuration
- F28D7/08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with serpentine or zig-zag configuration in the form of parallel conduits coupled by bent portions
- F28D7/08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with serpentine or zig-zag configuration in the form of parallel conduits coupled by bent portions assembled in arrays, each array being arranged in the same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 Catalysts (AREA)
- Saccharide Compounds (AREA)
- Lubric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能设备(1),带有用于产生压缩热的装置,包括一带有用于输送液体(4)通过节流阀(10)的泵(7)的泵回路(5)。一换热器(20),用于将热量从变热的液体传递到待加热的、通过所述换热器(20)输送的流体,其中,该热能设备包括一液体容器(2)。通过从液体容器(2)吸取泵送经过所述节流阀(10)的液体,将输送经过所述节流阀(10)的加热的液体回馈到液体容器(2)将所述泵回路(5)设计为开放的循环。所述换热器(20)连接在设计为开放的循环的换热器回路(21)中,所述换热器回路带有用于输送加热的液体(4)经过所述换热器(20)的泵(22)。在此,设置位于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抽吸口和所述换热器回路(21)的排出侧开口,以便通过所述换热器回路(21)的泵(22)的运行混匀位于所述液体容器(2)中的液体(4)。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产生压缩热和用于将所产生的压缩热传递到待加热的流体的方法。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能设备,带有用于产生压缩热的装置,包括一带有用于输送一种液体,尤其是油通过节流阀的泵的泵回路,以及带有一换热器,用于将热量从已加热的液体传递到一种有待加热的、通过所述换热器输送的流体,其中,该热能设备包括一液体容器,并且所述泵回路设计为开放的循环,在这个开放的循环中,从所述液体容器吸取有待泵送经过所述节流阀的液体,并且将输送经过所述节流阀的已加热的液体回馈到所述液体容器。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产生压缩热和用于传递所产生的压缩热到待加热的流体的方法。
在DE3100810A1中记载了这种热能设备和这种方法。在该文献中所述的装置中,油借助于电动泵在泵回路中输送。泵回路是封闭的。仅出于补偿目的,该回路通过通风导管与油补偿容器连接。通过抽吸管从集油容器抽吸的油经由压力导管输送经过节流阀。油由于压缩被加热,因此离开节流阀的油相比泵输送的油具有更高的温度。在节流阀的出口处连接有用作换热器的热盘管系统。热盘管系统位于钢容器中,可以通过一入口向该钢容器输入水并且可以通过一出口排出水。冷水输入口位于钢容器的底部区域,出口设置在上部终端的区域内。引入钢容器中的冷水由流过热盘管系统的热油放出的热量加热。之后可以通过排水口将加热的水排出。一调节器用于检测钢容器中的水的温度并且根据测得温度控制泵。
在JP56119490A中公开了一种热能设备,其中泵回路设计为开放的循环。装有油的液体容器用作油补偿容器以及用作设置换热器的容器。一热盘管系统用作换热器,该热盘管系统为将热量从通过压缩热加热的液体传递到待加热的流体而被流过。在该装置中,通过换热器从被压缩热加热的、位于液体容器中的液体吸收热量。除抽吸口和排出口之外,泵回路的组件位于液体容器外部。当泵回路运行时,在换热器中输送的、待加热的流体的加热仅实现可观的程度。因此,在该文献中记载的设备不是非常有效地工作。
由DE4341209C1公开了另一种热能设备。该热能设备在原理上与DE3100810A1中记载的热能设备相同地设计,然而区别在于,泵回路的组件位于液体容器中,并且在泵回路中连接有换热器回路。一管状加热盘系统用作换热器,该管状加热盘系统设置在带有待加热的水的水容器中。因此,在该装置如在DE3100810A中所述的那样进行工业用水的加热。缺点是在这种装置中工业用水仅能相对缓慢地加热以及由于设备的设计造成的结构尺寸。
即便通过上述热能设备也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还存在这样的愿望,主要是改进该热能设备的效率并且尽可能减小结构尺寸。
因此,从看作最接近的现有技术JP56119490A出发,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此地改进开头所述的热能设备,使得其效率得以改进。此外,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相应改进开头所述的、用于产生压缩热和用于将所产生的压缩热传递到待加热的流体的方法。
按照本发明,与设备相关的技术问题通过开头所述的、形成类型的热能设备解决,其中,所述换热器连接在一个设计为开放式循环的换热器回路中,该换热器回路带有用于输送被所述泵回路加热的液体经过所述换热器的泵,其中,设置位于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抽吸口和所述换热器回路的排出侧开口,以便通过所述换热器回路的泵的运行混匀位于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液体。
与方法相关的技术问题通过具有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特征的方法解决。
在这种热能设备中使用了一换热器(传热器),其中为实现从通过压缩热加热的液体到待加热的流体,例如工业用水的热传递使用一换热器,其中,两种流体-已加热的液体和待加热的流体-为形成热传递主动地被输送。使用这种换热器的优点不仅在于尤其有效的热传递,而且也在于这样的事实,即,在使用位于装置的液体容器中的液体、尤其是油情况下接通换热器,用于输送通过压缩热加热的液体进入一个开放的换热器回路。人们利用换热器回路的运行,以便通过从液体容器抽吸液体和将液体排出或回馈到液体容器中使位于该容器中的液体充分混合。这使得在换热器的出口处自换热器回馈进入设备的液体容器中的较冷液体,与其余处于液体容器中的液体充分混合。在此,换热器回路相宜地以其进口和出口设置在液体容器内部,以便尽可能将所有包含在液体容器中的液体都引入混匀过程中。这样,在换热器回路运行时可以利用所有存储在液体容器中的液体中的热量。因此避免了在液体容器内部形成较冷的液体区域(换热器可能从该较冷的液体区域抽吸流体加载)。因此,为实现向换热器中待加热的流体的有效热传递,泵回路不仅需要时间间隔地运行,通常仅当容器中通过压缩热加热的液体的温度低于一下限值,泵回路才运行,以便将液体再次加热到其上限温度。因此,设置用于输送加热的液体通过换热器的换热回路不仅在改善热传递方面是有利的,而且在利用通过泵回路的运行产生的热方面也是有利的。为从液体中吸收热量,仅需使换热器回路工作。然而,例如出于该目的使用的循环泵与泵回路所需要的循环泵相比以明显更小的能量工作。换句话说,用于获取压缩热的液体所提供的储热能力,全部、至少很大程度地被利用并且不仅在泵回路断开时局部利用。因此,在该热能设备中,包含在泵回路、换热器回路和液体容器中的液体的量决定贮热能力、以及泵回路的泵为提高液体容器中的液体温度所必需的运行频率。因此,包含在液体容器中的液体与泵回路的运行无关地具有均匀的温度分布。作为换热器例如可以使用片式换热器。
包含在液体容器中的液体通过换热器回路运行的混匀可由此得到支持,即,在一例抽吸液体而在另一侧排出液体,并因此在液体容器内部快速地形成混匀希望的循环流动。
按照一种实施形式,为实现尤其有效的混匀这样设计,即,换热器回路的抽吸口和出口侧的开口以为形成希望的转移而足够大的间距相对于液体容器的长度或直径设置和/或在流动技术上这样地定向,使得形成希望的循环。抽吸口和出口侧开口不必必须是本身关于该换热器回路的实体抽吸口和换热器的出口。而是,优选在换热器的实体抽吸接管以及出口侧的接管上分别连接一管件或软管件,以便换热器回路的与混匀相关的开口能够布置在液体容器内相应设计的位置上。也可以这样地利用液体容器壁的回弹效应,即,换热器回路的出口侧的开口可以与流体容器的、相邻的壁成一特定角度设置,以便通过这种方式支持环流的形成。
在上述开放式换热器回路(在该换热器回路中包含有位于液体容器中的、通过压缩热直接加热的液体)旁边,有一第二换热器回路流经所述换热器,在该第二换热器回路中,待加热的流体、例如工业用水,如用于建筑物供暖装置的水被输送。在热能设备的这种设计中,由于位于液体容器中的液体作为蓄热器存在,待加热的工业用水不需要有独自的蓄热器。因此,这种换热器回路可以直接连接在工业用水装置上,例如连接在暖气设备的入流管路(Vorlauf)和回流管路上。在热能设备以其为待加热的流体配置的换热器回路连接在建筑物供暖装置上的情况下,换热器发出流过换热器加热的流体的出口是入流管路,而该换热器回路的入口是回流管路。
通常使用油作为泵循环的液体。例如可以使用液压油或称所谓的热油在选择使用的油时(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应用的液体),使用即便在预定的加热温度下还具有足够黏度的油,以便能够在泵方面形成为产生压缩热所需要的压力。该热能设备的泵回路以250bar或更大的压力运行。取决于泵功率,也可以实现450bar或更高的压力。通常使用电动的齿轮泵或柱塞泵作为运行泵回路的泵。也可以使用叶片泵。如果泵回路应以非常高的压力运行,那么为此优选柱塞泵。
按照一种实施形式,在节流阀的出口连接有一根下降管,加热的液体、例如已加热的油通过该下降管一直被输送到液体容器的底部区域。这具有这样的优点,即,从泵回路流出的油或其动能同样有助于混匀在液体容器中的液体或支持通过换热器回路运行产生的循环过程。下降管可以连接在一分配器上,因此,通过泵回路输送的、加热的液体在液体容器的底部区域中的多个位置流出。因此,实现了来自下降管的相对较热的加热液体与位于液体容器中的液体的快速混匀。
为进一步优化热能设备相宜的是,液体容器以及盖在外部防止热损失地绝热。这种绝热技术措施是充分公知的。此外,可以有利地将通常由电动机实现的泵驱动器防止噪声地包封。然后,这种处于运行中的热能设备的噪声发出可以位于在暖气系统中使用的传统燃烧器下面。
该热能设备可以根据设置在液体容器中的换热器配属于哪个循环用于不同的目的。该热能设备适于应用在用于提供热水的卫生的建筑设施框架中,所述热水用于取暖目的或使用。该热能设备同样可以结合冷却装置例如应用在建筑空调框架中、在大冷却空间或冷却柜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换热器将用于该目的的流体加热(蒸发)并因此处于其气相,该气态介质在其它位置再次在一个换热器中冷凝,并在冷凝过程中从环境吸热并冷却环境。
在所述的热能设备中可以在液体容器中设置一个或多个换热器。因此可以通过同一个泵循环加热不同设施的流体,所述不同设施的流体出于该目的被导引经过位于液体容器中的不同换热器。
如果这种热能设备设计带有更大的液体容器,同样可以设置多个可以产生压缩热的泵回路。每个泵回路配设有一个独立的泵。各个泵回路可以同时或相互独立地运行。也可以通过一个属于所述泵回路的泵向多个相互并联地设置的节流阀输送油,或者在一个泵回路中设置多个依次串联连接的泵。
以下参照附图根据实施形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在示意图中示出了一热能设备,图中示出了属于热能设备的液体容器的纵向剖面;
图2以示意图示出了相应于图1所示的、按另一种实施形式的热能设备。
热能设备1包括一个液体容器2。该液体容器2在上侧通过一个盖3封闭。所述液体容器2和盖3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出于绝热原因构造为两层。液体容器2填充有液体,该液体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是液压油4。在图中液位或液面用附图标记F表示。为产生压缩热,该油通过泵回路5输送。一通过电动机6驱动的液压泵7属于该泵回路5,该液压泵通过吸入口8从液体容器2抽吸油4并通过压力导管9输送到一个其余没有详细示出的节流阀10。节流阀10是这样一个部件,在该部件中通过压力导管9输送的油4被压缩并因此变热。因此涉及一个用于减小压力导管9的自由流动横截面积的部件,以实现希望的压缩和与此相关的热形成(压缩热)。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节流阀10的通流横截面积可调。在节流阀10的出口连接有下降管11,加热的油4通过该下降管被输送到直至液体容器2的底部12区域中。下降管11连接到分配器13,加热的油通过该分配器经由一定的底部路径分布地引入液体容器2。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分配器13是一个端侧封闭的管件,在该管件上侧设置有多个油流出孔14。
在图示实施形式的压力导管9中连接有一油过滤器15以及作为压力传感器的压力计M。油过滤器15可从盖3的上侧接近。通过油过滤器15可避免节流阀10不希望的堵塞。压力计M用于监测泵回路5的运行。
控制装置16用于控制泵回路5。在该控制装置16上连接有一检测液体容器2中的油4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7作为传感器。电动机6通过信号线18连接在控制装置16上。可通流的横截面积可调的节流阀10通过另一信号导线19连接在控制装置16上。根据所检测到的温度和必要时其它输入量(在图中未示出,例如压力计M的压力测量信号)通过控制装置16控制驱动液压泵7的电动机6。液压泵7设计在压力导管9中建立250bar或更大的运行压力,该压力形成在节流阀10的入口侧。泵回路5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以上述运行压力工作。节流阀10的横截面这样地调节,以便确定压力以及待产生的压缩热。如果热能设备1在第一次安装后调节设定后基本上不需要再改变节流阀横截面积。压力计M同样可以连接在控制装置16上。如果通过压力计M发现压力导管9中的压力过高,该压力计可以导致节流阀10关闭。相应地,之后可以由控制装置16控制扩大节流阀10的横截面积,以便以这种方式冲掉脏污。接着,节流阀10再次被调节到其用于产生压缩热的横截面积。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安全阀的调节和/或监测。
在图1所示的实施形式中这样地选择自由横截面积可调节的节流阀。同样可以通过具有恒定横截面积的节流阀形成热能设备。
热能设备1的泵回路5还配置有在图中没有示出的过压阀作为安全阀。这种安全阀构造为过压极限值可调节。这种可调节性可以借助于可控制的促动器实现,该促动器又由控制装置16控制。在运行压力增大时也相应调节安全阀的过压极限值。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安全阀不可调并且是节流阀10的一部分,并且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在280bar下打开。在该安全阀上连接有一旁路-导管,流过该过压阀的油4通过该旁路导管回馈到液体容器2中。
在液体容器2中设置有片式换热器20。换热器20完全浸没在位于液体容器2的油4中。片式换热器20一方面连接在第一换热器回路21上。位于液体容器2中的、通过泵回路5加热的油被输送通过该第一换热器回路21。换热器回路21包括一通过电动机23驱动的潜水泵22。在潜水泵22的出口(在潜水泵运行时输送的油从该出口流出)连接有一压力管24,而该压力管又连接在片式换热器20的入口上。另外,一排出管25也属于换热器回路21,该排出管连接在换热器20的、属于换热器回路21的流动路径的出口上。潜水泵22和排出管25出口侧的开口相对于在图1中可见的液体容器2的长度相互间隔地设置,以便在换热器回路21运行时在液体容器内部形成环流。
片式换热器20以其第二流动路径连接在第二换热器回路上。第二换热器回路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是在图中没有详细示出的建筑供暖设施的一部分。将热水输送到暖气设备的暖气片的入流管路26连接在片式换热器20的相应出口上。暖气设备的回流管路27连接在第二换热器回路的入口。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片式换热器20是逆流换热器。
热能设备1如下地工作:
在第一加热步骤中,泵回路5的液压泵7运行,具体这样久地运行,直至液体容器2中的油4达到根据所需要的热量预先设定的温度。该温度可以根据热能设备的使用目的例如处于60℃至110℃之间。如果热量不通过换热器20吸收,那么由于液体容器2的绝热,通过这种方式提供的热量能够长时间地保留在液体容器2中。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在液体容器2中约有60升油,因此通过这样一个油量提供可观的蓄热器。由于通过换热器20从液体容器2中的油4吸热,液体容器2中的油4的温度下降。控制装置16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这样地编程,即,使得在用于运行泵回路5的液压泵7接通以产生新的压缩热之前,允许液体容器2中的油4的温度下降到确定的下限值。如果位于液体容器2中的油4达到在控制装置16中预先设定的温度,液压泵7或驱动该液压泵7的电机6就被关闭。因此,泵回路5依靠所吸收的热量运行。因为在泵回路5运行时液体容器2中的油4比通过片式换热器20吸走热量的速度更快地变热,所以泵回路5不连续地运行。
在热能设备1运行时,泵回路5的控制与第一换热器回路21的控制无关地进行,通过泵回路5变热的油4通过该第一换热器回路21被输送经过换热器20。因为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换热器20直接连接在建筑供暖装置的入流管路26和回流管路27中,第一换热回路21连续地运行。因此,在供暖运行时,电动机23不间断地驱动潜水泵22。
通过将换热器20布置在图1所示的、容器2内部的位置以及对于潜水泵22以及排出管25的构造和布置,在位于液体容器2内部的油4中形成环流(如在图1中用箭头示意示出)。因此,位于液体容器2中的油持续被混匀带来这样的结果,即,通过换热器20的吸热,不仅局部而且从所有位于液体容器2中的油量中吸取热量。设置在液体容器2中的油4中的构件支持混匀过程,因为在此形成涡流并因此避免了形成仅层状的环流。还可以规定,第一换热器回路21以这样一个输送量工作,即,使得基于这样的输送量不会形成仅层状的环流。因此,存储在油4中的热量全部可用。由于这种混匀,从排出管25流出的相对较冷的油快速与周围较热的油混匀。在泵回路5同时运行时,当油4以较高的温度通过下降管11引入环流中时,同样能够实现这种快速的混匀。连接在下降管11上的分配器13用于支持产生的压缩热的分配过程。如果需要,可以在液体容器2内部同样设置其它导流或流动转向的结构。根据设定,通过电动机23驱动的潜水泵22以每分钟约20至30升的通流量工作。因此,在图中所示的、热能设备1的实施形式中,包含在液体容器2中的油(60L)在2-3分钟内进行一次循环。潜水泵以多大通流量运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热能设备的其它参数和所需要的热量调整。确定换热器回路的、通过潜水泵输送的通流量的重要参数是包含在液体容器中的油量和通过换热器的热排出。
液体容器2几乎完全用油4填充。盖3具有通风孔E。例如作为冷凝水存在的水可以轻易地从通风孔E蒸发出去。除片式换热器20之外,所有的组件都设置在盖3上。因此,通过移开盖3可以接近所有的组件。为使盖3及位于其上的组件的移除变得简单,将潜水泵22与片式换热器20连接的压力导管24是柔性的或者具有一柔性段。
在前述热能设备的一种扩展设计中,在液体容器2中设置多个换热器,优选相互并行地布置,这些换热器属于一个或多个不同的设施。通过这种方式,一个热能设备例如可以不仅用于供暖,而且也用于使用的热水和/或空调装置。
泵可以与阀组件或节流阀形成一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也可以相对于液体容器设置在侧面。如果阀组件或节流阀与泵形成一结构单元,可以相宜地将该单元模块没入液体地设置在液体容器内部。这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将热损失减小到最低。此外,将压力部件设置在液体内部在安全技术上具有优点。
图2示出了另一热能设备1`,其与图1所示的热能设备1原理相同地构造。因此,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加以符号`表示。与热能设备1不同,在连接在泵7`的压力导管9`中连接有一安全阀28,一止回阀29以及例如设计为压力计30的压力传感器。整个压力导管9`以及位于其中的组件28,29,30包括节流阀10`是被油覆盖的。不仅这种装置在上述安全相关方面是有利的,而且在泵回路5`运行时,在导管9`或组件7`,28,29,10`中产生的热量额外地被输送到位于液体容器2`中的油4`中。在图2所示的热能设备1`中,一排出管31连接在节流阀10`的流出侧,该排出管沿在第一换热器回路21`运行时形成的环流方向定向。因此,在泵回路5运行时支持形成环流,以实现希望的油的混匀。
通过作为压力传感器的压力计30可以监测节流阀10`的规定的运行。如果泵不运行,压力导管9`连接在止回阀29下游的输送路径必定无压力,因此必定有可发现能识别的压力下降。如果不进行,可以推断出节流阀故障。如果希望这种监测,将压力计30连接在控制装置16`上。
在热能设备的一种未在附图中示出的构造中,连接在节流阀下游的排出管直接连接到通过潜水泵输送的换热器回路的压力导管中。
附图标记清单
1,1`热能设备
2,2`液体容器
3 盖
4,4`液压油
5,5`泵回路
6 电动机
7,7`液压泵
8 抽吸口
9,9`压力导管
10,10`节流阀
11 下降管
12 底部
13 分配器
14 油流出口
15 油过滤器
16,16`控制装置
17 温度传感器
18 信号导线
19 信号导线
20,20`片式换热器
21,21`第一换热回路
22,22`潜水泵
23,23`电动机
24,24`压力导管
25,25`排出管
26 入流管路
27 回流管路
28 安全阀
29 止回阀
30 压力传感器、压力计
31 排出管
E 通风口
F 液面
M 压力计/压力传感器
Claims (18)
1.一种热能设备,带有用于产生压缩热的装置,包括一带有用于输送一种液体,尤其是油(4)通过节流阀(10,10`)的泵(7,7`)的泵回路(5,5`),以及带有一换热器(20,20`),用于将热量从已加热的液体传递到一种有待加热的、通过所述换热器(20,20`)输送的流体,其中,该热能设备(1,1`)包括一液体容器(2,2`),并且所述泵回路(5,5`)设计为开放式循环,在这个开放式循环中,从所述液体容器(2,2`)中吸取有待泵送经过所述节流阀(10,10`)的液体,并且将输送经过所述节流阀(10,10`)的已加热的液体回馈到所述液体容器(2,2`),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连接在一个设计为开放式循环的换热器回路(21,21`)中,该换热器回路带有用于输送被所述泵回路(5,5`)加热的液体(4,4`)经过所述换热器(20,20`)的泵(22,22`),其中,设置所述换热器回路(21,21`)的、位于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抽吸口和排出侧开口,以便通过所述换热器回路(21,21`)的泵(22,22`)的运行混匀位于所述液体容器(2,2`)中的液体(4,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0,20`)被液体淹没地位于所述液体容器(2,2`)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回路(20,20`)的抽吸口和排出侧开口相对于所述液体容器(2,2`)的长度或直径设置在相对置的壁或壁段的区域内。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回路(5,5`)的泵(7,7`)和所述换热器回路(21,21`)的泵(22,22`)可相互无关地被控制。
5.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是片式换热器(20,20`)。
6.如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节流阀(10)的出口侧连接有一下降管(11),该下降管在所述液体容器(2)的底部通入所述液体容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降管(11)连接在一分配器(13)中,已加热的液体经过一定的扁平路径从所述分配器(13)流出并流入所述液体容器(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13)是端侧封闭的管件,带有多个设置在该管件上侧的流出口(14)。
9.如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一例如柱塞泵、齿轮泵或叶片泵的液压泵(7,7`)用于输送所述液体(4,4`)。
10.如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回路(5,5`)的液体被输送经过的所述节流阀(10,10`)的开度可调节。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泵回路(5)的泵(7)和所述节流阀(10)之间延伸的压力导管(9)中设置有一过滤器(15)。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之一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泵回路(5`)的泵(7`)和所述节流阀(10`)之间延伸的压力导管中沿所述油(4)的输送方向设置有安全阀(28)、止回阀(29)和压力测量装置(30)。
13.如权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回路(5`)的泵(7`)、所述压力导管(9`)连同必要时设置在该压力导管中的组件(28,29,30)以及所述节流阀(10`)被液体淹没地设置在所述液体容器中。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设备(1,1`)配设有一控制装置(16,16`),用于根据位于所述液体容器(2,2`)中的液体(4,4`)的温度控制所述泵回路(5,5`)的泵(7,7`)。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之一所述的热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回路(5,5`)的泵(7,7`)和所述换热器回路(21,21`)的泵(22,22`)是电动机驱动的。
16.一种用于产生压缩热和用于将所产生的压缩热传递到待加热的流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将热量从通过压缩热加热的液体传递到待加热的流体,运行一第一换热器回路(21,21`)用于输送通过所述压缩热加热的液体(4,4`)以及运行一第二换热器回路用于输送待加热的流体,两个换热器回路为从所述第一换热器回路(21,21`)的液体向所述第二换热器回路的流体传递热量被输送经过一换热器(20,20`),并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回路(21,21`)的液体输送这样地进行,即,使得通过该第一换热器回路(21,21`)的运行将被所述压缩热所加热的液体混匀。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所述压缩热所加热的液体通过循环过程混匀。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混匀过程中形成的循环流设计为湍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202007004267U DE202007004267U1 (de) | 2007-03-20 | 2007-03-20 | Wärmekraftanlage |
DE202007004267.1 | 2007-03-20 | ||
PCT/EP2008/052508 WO2008113671A1 (de) | 2007-03-20 | 2008-02-29 | Wärmekraftanlage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75307A true CN101675307A (zh) | 2010-03-17 |
Family
ID=38109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09182A Pending CN101675307A (zh) | 2007-03-20 | 2008-02-29 | 热能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129975B1 (zh) |
CN (1) | CN101675307A (zh) |
AT (1) | ATE474193T1 (zh) |
DE (2) | DE202007004267U1 (zh) |
WO (1) | WO2008113671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00753A (zh) * | 2018-03-06 | 2018-06-22 | 北京中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的冷却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123633A1 (de) * | 1981-06-15 | 1982-12-30 | Klöckner-Humboldt-Deutz AG, 5000 Köln | Heizungssystem mit schmieroeldrosselung fuer kraftfahrzeuge |
DE4341209C1 (de) * | 1993-12-03 | 1995-02-16 | Sachsenhydraulik Gmbh | Heizungssystem |
CH689736A5 (it) * | 1999-01-13 | 1999-09-30 | Technoswiss Ag | Sistema di riscaldamento per amplificazione di calore per stimolazione di fluttuazioni termiche. |
US6126082A (en) * | 1999-04-05 | 2000-10-03 | Doyle; Daniel | Pin hole heating of a flowing liquid |
-
2007
- 2007-03-20 DE DE202007004267U patent/DE202007004267U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8
- 2008-02-29 DE DE502008000956T patent/DE502008000956D1/de active Active
- 2008-02-29 WO PCT/EP2008/052508 patent/WO2008113671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2-29 AT AT08709261T patent/ATE474193T1/de active
- 2008-02-29 EP EP08709261A patent/EP2129975B1/de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8-02-29 CN CN200880009182A patent/CN10167530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00753A (zh) * | 2018-03-06 | 2018-06-22 | 北京中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的冷却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129975B1 (de) | 2010-07-14 |
DE202007004267U1 (de) | 2007-05-24 |
EP2129975A1 (de) | 2009-12-09 |
ATE474193T1 (de) | 2010-07-15 |
DE502008000956D1 (de) | 2010-08-26 |
WO2008113671A1 (de) | 2008-09-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89866A (zh) | 工业过程效率方法和系统 | |
CN102667370A (zh) | 双向级联热泵系统 | |
KR20200015936A (ko) | 재순환 유체 가열 시스템 | |
CN102893093A (zh) | 用于从废水回收热的装置、包括这种装置的热系统、及方法 | |
CN102725598A (zh) | 热泵系统 | |
WO2009032682A1 (en) | Hydraulic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at exchanger fluid handling with atmospheric tower | |
EP2041496B1 (en) | An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for changing the temperature of a first and a second fluid located in two separate receptacles | |
JP4925885B2 (ja) | 配管系設備における流量測定方法 | |
CN101675307A (zh) | 热能设备 | |
JP2016217657A (ja) | 流体式温度調節ユニット | |
CN104913510B (zh) | 一种印染热处理机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JP5090113B2 (ja) | エゼクタ式真空ポンプ | |
RU2008120615A (ru) | Система охлаждения рабочей машины | |
KR100846000B1 (ko) | 모듈화된 일체형 냉난방시스템 | |
JP5065138B2 (ja) | 復水圧送装置 | |
JP2006051444A (ja) | 熱交換装置 | |
US6973958B1 (en) | Heat transfer apparatus having anti-oxidization device | |
SE543989C2 (en) | A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heat supply to buildings | |
JP2007285575A (ja) | 熱交換器 | |
JP5393993B2 (ja) | 復水圧送装置 | |
JP5894862B2 (ja) | 温水生成装置 | |
CN117059835B (zh) |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 | |
JP5855929B2 (ja) | 熱交換器 | |
JP6042686B2 (ja) | 温水生成装置 | |
WO2020202487A1 (ja) | 蓄熱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10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