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0676A - 灯 - Google Patents
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60676A CN101660676A CN200910167469A CN200910167469A CN101660676A CN 101660676 A CN101660676 A CN 101660676A CN 200910167469 A CN200910167469 A CN 200910167469A CN 200910167469 A CN200910167469 A CN 200910167469A CN 101660676 A CN101660676 A CN 1016606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amp
- plane
- guide device
- gui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灯,具有导光元件(21)和光源(26)。导光元件(21)包括:光入射平面(22i);反射平面部(28);和用于分别向光入射平面(22i)发射光的光源(26)。从光入射平面(22i)进入到导光元件(21)内部的光在反射平面部(28)上向灯的前方反射,以便输出。光源(26)分别向光入射平面(22i)发射光。导光元件(21)由多个导光平面部(22)的组合体构造,这些导光平面部将从光入射平面(22i)进入的光向灯的前方以不同的倾斜角引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导光元件的灯,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灯,该灯不仅在导光元件和光源处于照明状态时增强灯利用效率和灯输出效率,并且在其照明时增强灯的与设计有关的效果。
背景技术
在汽车灯中,设置有利用导光元件的灯作为用于增强灯的与设计相关的效果的构造。例如,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一种灯,其中,台阶状反射平面部形成在导光元件的背侧处,以使得被允许从导光元件下表面进入导光元件内部被引导穿过该导光元件的光朝向反射平面部上的灯的前方反射。在该灯中,由于产生了反射平面部被明亮地照射的一种照亮方式,所以当从前部观察灯时,反射平面部的样式构造可以任意地形成,由此,可以容易地获得这样的灯,即该灯能形成在设计方面优异的灯照亮样式。在以上述方式构造的灯中,其采用了这样的构造,即导光元件的一部分被牢固地支承在灯壳体内,导光元件的被牢固地支承的区域被制成为光入射平面,光被允许从该光入射平面进入该导光元件,光源发射的光从光入射平面被引导进入导光元件的内部,其中该光源例如由LED元件(一个或多个)构成并被布置为面对光入射平面。在专利文献1中,导光元件的下部被牢固地支承在灯壳体上,LED元件布置在位于该灯壳体之下的位置处,导光元件的下端面制成为光入射平面。
<专利文献1:JP-A-2007-227356>
在具有导光元件的灯中,为了将导光元件的面积设计得较大和为了在光导元件的宽范围内获得高光强度,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构造,其中,多个光源以设置在光导元件的多个部分中,其方式是面对该导光元件,从而光从光源进入导光元件的内部。作为例子,具有导光元件和多个光源的灯在图6(b)中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其不是现有技术)。在图6(b)的灯中,设置在灯壳体内的平面导光元件21A被布置为,导光元件21A沿相对于灯的光轴Lx的垂直方向倾斜,且从LED元件26输出的光通过会聚透镜27会聚以便入射在导光元件21的形成得较厚的导光平面部22上,其中,这些LED元件被布置为分别面对导光元件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另外,台阶状(阶梯状)反射平面部28a、28b形成在引导光的导光元件21A的导光平面部22的后表面上,以使得被引导通过导光平面部22的光在反射平面部28a、28b上反射,以便沿灯光轴Lx向灯的前方输出被反射的光。通过该构造,来自光源的光在导光元件21A的较大范围上被引导和反射,以便从导光元件21A输出,由此使得可以获得整体上具有高光强度的灯。
附带地,当导光元件21A被布置为使得如上所述相对于灯光轴Lx沿垂直方向倾斜时,即,当引导光的导光元件的导光平面部22相对于垂直方向以所需的角度布置,由此光从导光平面部2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进入,用于将被允许从各端面进入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平面部28a、28b的表面的角度被设计为使如此进入的光朝向遵循灯光轴Lx的方向被反射的角度。因此,在该导光元件21A的情况下,在光从上端面进行反射的反射平面部28a中,由于反射平面部28a的表面的角度,即,反射表面相对于导光轴线的倾斜角构成一小角度θa,所以在反射平面部28a处的光的临界条件易于满足,其中,该导光轴线构成被引导通过导光平面部22的光的导光方向。但是,由于将光从下端面进行反射的光反射平面部的表面的角度构成大角度θb,所以光在反射平面部28b处的临界条件不能被满足,且大多数被引导的光会穿过反射平面部28b,以便泄露到导光元件21A外部。因此,在反射平面部28b处的反射效率被减小,且朝向灯前方输出的光的输出效率也减小。特别地,在导光元件21A的下部区域中发射的光的光强度变得低于在上部区域发射的光的光强度,由此不仅使得有助于照明的光的利用效率降低,并且难以在导光元件的整个区域上以均匀的光发射程度来实施照明。
此外,在包括上述导光元件的灯中,由于导光元件被直接牢固地支承在灯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上,所以当光被引导到导光元件,且被如此引导的光照亮导光元件的几乎整个表面时,支承该导光元件的区域也被照亮。在该区域中,由于LED元件通常被覆盖以便被延伸部隐藏,以使得不暴露到外部,所以被允许在导光元件被覆盖以便被隐藏的区域中将导光元件照亮的光被延伸部挡住,由此在该区域中的光变得低效,由此减小光利用效率。另外,当试图将灯设计为第二光源置于导光元件之后,且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穿过导光元件以便被输出到灯的前部时,在导光元件的一部分被覆盖以便被延伸部隐藏的情况下,第二光源的光发射区域也被延伸部限制,第二光源中发射的光的光利用效率由此被减小。因此,当限制导光元件的光发射区域时,需要考虑第二光源的光发射区域,且难以任意地设计导光元件的光发射区域。具体地,无法设计壁延伸部中的开口更小的导光元件的光发射区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灯,其不仅增强了导光元件中的光输出效率,还确保在导光元件整个区域上以均匀亮度进行光发射。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灯,其增强了导光元件中的光利用效率,并确保导光元件的光发射区域的任意设计。
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其具有导光平面部、支承平面部、光源和延伸部。该导光平面部支承在灯壳体内。该导光平面部包括:光入射平面,设置在导光平面部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并用于将光引导到导光平面部的内部;和反射平面部,设置在导光平面部的后侧并用于向灯的前部反射被引导的光。支承平面部是透光的。支承平面部至少部分地沿导光平面部的周边边缘设置。支承平面部将导光平面部支承在与灯壳体的内周边表面间隔开的区域中。光源被放置为与光入射平面相对。延伸部具有开口,导光平面部通过该开口被暴露。延伸部适于至少以光源不被暴露到灯壳体前方的方式来覆盖和隐藏光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导光平面部被支承在支承平面部处,其中该支承平面部设置在导光平面部的部分上,其状态是导光平面部与灯壳体的内周边部分间隔开且导光平面部通过延伸部中的开口暴露,所以导光平面部被限制到灯壳体内的开口内侧,由此,导光平面部被布置为导光平面部在灯壳体浮在空中。由于导光平面部布置在延伸部中的开口内,所以发出的可以光从导光平面部的整个表面输出,且光利用效率被增强。另外,通过导光平面部上的光发射区域被限制为布置在延伸部中的开口内的任意区域内,光发射区域可以被设计为具有任意设计的光发射表面,而不被延伸部中的开口的构造限制,灯的特制性和显著性得以增强。
在灯中,支承平面部作为薄部可与导光平面部一体地形成且围绕导光平面部的整个周边,该薄部的厚度比导光平面部的厚度更薄。
根据上述特征,由于导光平面部可以在支承平面部处被支承在灯壳体上,而该支承平面部设置为围绕导光平面部的整个周边,所以支承强度可以增加,以用于导光平面部的牢固支承,由此,即使在车辆行驶时产生振动,导光平面部也不会移位,由此可以确保灯的照明状态。另外,由于反射平面部处于明亮的照明状态,而在导光平面部中,被引导的光的一部分被不均匀地反射以使得导光平面部被略微照亮,所以在导光平面部上的照亮区域看起来好像在灯壳体内在空中浮动,由此,可以增强与设计相关的效果。
灯可包括设置在导光平面部的后侧处的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输出的光可穿过导光平面部并输出到灯壳体的前方。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支承平面部具有透光特性,即使在延伸部的开口区域以任意方式设计,来自第二光源的光也可以在开口区域的整个区域向第二壳体的前方输出,且导光平面部可以以任意的尺寸和样式在延伸部的开口区域中照亮,由此使得可以在灯点亮时获得灯照明状态的特制性和显著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其具有导光元件和光源。导光元件包括:光入射平面;反射平面部;和用于分别向光入射平面发射光的光源。从光入射平面进入到导光元件内部的光在反射平面部上向灯的前方反射,以便输出。光源分别将光发射至光入射平面。导光元件由多个导光平面部的组合体构造,这些导光平面部将从光入射平面进入的光向灯的前方以不同的倾斜角引导。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被引导通过构成导光元件的多个导光平面部的光沿多个倾斜方向向灯的前方引导,所以将被引导的光向灯的前方进行反射的反射平面部的角度相对于光的引导方向可以形成为小角度,以便满足临界角条件,由此,灯可以被实施为不仅增强在反射平面部处的反射效率,还以均匀的亮度在导光元件的整个区域上照亮。
在灯中,导光平面部沿垂直方向彼此面对,以使得导光元件具有向灯的前部突出的大致“V”形的横截面。
例如,导光元件由向上倾斜的导光平面部和向下倾斜的导光平面部构成,以便在其前表面侧形成水平脊,各导光平面部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被制成为光入射平面,且至少一个或多个LED元件作为光源水平地放置在每个光入射平面处。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时,上部光入射平面和下部光入射平面被制成为平行于所述脊,且基于此,多个光源优选地以直线的方式设置在假想线上,该假想线沿入射光平面延伸。
另外,沿垂直横截面观察时,光反射平面部被构造为直线形的台阶状反射表面,其相对于光的引导方向倾斜,并特别地沿着沿脊的一条线来布置。来自布置在导光元件的上侧和下侧上的LED元件的光被引导通过各上部和下部导光平面部,然后在各反射平面部上以高效率反射,用于向灯的前方输出,由此使得可以实现这样一种灯,其中,导光元件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以高光强度和均匀的亮度照亮。
在灯中,导光元件可包括导光元件的周边区域上的薄部和在被薄部围绕的区域上的厚部。该厚部被构造为导光平面部。在厚部和薄部之间的阶梯状部的端面可以被构造为光入射平面。导光元件可在薄部的周边边缘部处支承在灯壳体上。
根据上述特征,导光元件的厚部和薄部由透明材料一体地形成,以便实现简单的构造,支承强度可以被支承在灯上的导光元件增强。另外,由于没有光引导到薄部上,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仅后部或反射平面部被照亮,由此,灯的外观看起来好像照亮区域在空中浮动,由此使得可以增强可视性并获得与设计相关的效果。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势将通过以下描述、附图和权利要求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例性实施例的尾部组合灯的前视图。
图2是沿图1中II-II线截取的垂直横截面。
图3是沿图1中III-III线截取的水平横截面。
图4是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图5(a)至5(c)是显示了示例性实施例的灯的照明状态的示例性前视图。
图6(a)是示例性实施例的灯的主要部分的垂直截面图。
图6(b)是相关技术的灯的主要部分的垂直截面图。
附图标记描述
1灯壳体
2尾灯单元
3停车灯单元(第二光源)
4转弯信号灯单元;
11灯主体
12前罩
21导光元件
22厚部(导光平面部)
23薄部(支承平面部)
25LED支承部
26T-LED元件
27会聚透镜
28反射平面部
TCL尾部组合灯
具体实施方式
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图1是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视图,其中,本发明应用于机动车辆的右手尾部组合灯TCL,图2是沿图1中II-II线截取的垂直横截面,图3是沿图1中III-III线截取的水平横截面。在这些图中,灯壳体由灯主体11和透明前罩12限定,该灯主体被安装至机动车辆车体后部的右手侧并形成为容器形状,该主体在其前侧(机动车辆的后侧)处敞开,该前罩被附连至灯主体11的前部开口。该前罩12形成的形状为,在其上部向后倾斜,其方式是匹配车体的隆起形状且沿横向方向弯曲,其方式是顺应车体的侧向表面,从而构成机动车辆的车体构造的一部分。另外,示例性实施例的尾部组合灯TCL由尾灯单元2、停车灯单元3和转向信号灯单元4构成。需注意,虽然在此省略了左手侧尾部组合灯的描述和显示,但是由于左手侧尾部组合灯具有与右手侧尾部组合灯的横向地对称构造,所以在以下的描述中,当尝试理解左手侧尾部组合灯的构造时,只需要用左边的替换右边的。
图4示出了右手侧尾部组合灯TCL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停车灯单元3在灯壳体1中布置在后部区域中,尾灯单元2布置在停车灯单元3之前。转向信号灯单元4在灯壳体1内部的最前侧处布置在下部区域中。另外,延伸部5被布置和支撑在停车灯单元的前侧区域中,用作用于进行覆盖的虚拟反射器(dummy reflector),以隐藏灯壳体内的周边区域,具有所需尺寸的开口51被设置在延伸部5的中心区域中,由此,停车灯3和尾灯单元2通过该开口51暴露于尾部组合灯TCL的前部。转向信号灯单元4在延伸部的前侧处布置在下部区域上。
停车灯单元3例如被构造为本发明的第二光源,并且由S(停车)-主体31、S-透明透镜33和多个S-LED元件34构成,其中,S-主体具有与其一体形成的S-反射器32且当从该主体前部观察时该主体形成为大致矩形容器状形状,该S-透明透镜被布置在S-主体31的前部开口中并且在该S-透明透镜中所需的透镜台阶部形成在其前表面和后表面上,该多个S-LED元件沿横向方向并排地布置和支承在S-主体3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且每个都被制造为发射红色光。S-主体31在其后表面上形成为水平的台阶状构造,且S-LED元件34沿水平方向以台阶状的方式设置。S-反射器32形成为具有垂直的截面形状,其中,两个抛物面反射镜设置为向前突出的成角度形状,且安装在支持电路板35上的S-LED元件34牢固地被支持在各抛物面反射镜的焦点位置。S-LED元件34经由图中未示出的线路供电,该线路设置在支持电路板35上,其方式是在施加机动车辆进行制动时照亮。当S-LED元件34照亮时输出的红色光在S-反射镜32上反射,以便会聚成大体与灯的光轴Lx平行的光束(pencil oflight),然后当光束通过形成在S透明透镜33上的透镜台阶部而通过S-透明透镜33传递时形成所需的光分布样式,并最终被传递通过前罩12,以便输出到机动车的后面。在此,延伸部5中的开口51的形状和尺寸被制成为等于或略微小于停车灯单元3的S-透明透镜33的形状和尺寸,这些形状和尺寸是当从前部观察时的形状和尺寸。为此,当停车灯单元3照明时,停车灯单元3展现的外部形状看起来好像延伸部5的开口51中的整个区域都被照亮一样。
尾灯单元2被构造为具有导光元件21的导光单元,其构成了本发明的主题。导光元件21形成为透光透明树脂的弯曲板状形状,并布置在延伸部的后侧处,其方式是导光元件21的中心区域从延伸部5的开口51暴露。从延伸部5中的开口51暴露的中心区域形成为厚度尺寸大的厚部22。但是,一区域形成为厚度尺寸比厚部22小的薄部23,该区域被制成为从厚部22的整个周边向外延伸以便具有比开口51大的外部尺寸。该薄部23诸如被构造为本发明的支承平面部,且该厚部22——即导光元件21——经由薄部23被牢固地支承在灯壳体1内。在该实施例中,导光元件21以强固且刚性且稳定的方式在支承件24处被固定地支承在灯主体11内,这些支承件沿薄部23的周边边缘设置在多个位置处,或者在本实施例中,用附图中未示出的螺钉等设置在薄部23的四个角部位置处。另外,形成导光元件21,其方式是该元件的水平截面形状沿前罩12的弯曲形状适当地弯曲,而垂直截面形状大致在厚部22的中心处被弯曲成“V”形状,其方式是突出到灯的前方。即,导光元件21被形成为这样一种形状形状:其中,形成水平延伸的脊,其方式是大致在厚部22的垂直前表面的中心处突出到前方。
在薄部23中,每个LED支承部25具有的形状使得薄部23的边缘部分弯曲为沿厚度方向上升,在总共六个局部边缘部分处沿其整个周边边缘部分形成该LED支承部25,这些局部边缘部分彼此垂直和横向地相对,这里,彼此垂直地相对的两个局部边缘部分和彼此横向地相对的四个局部边缘部分以及多个红色T(尾部)-LED元件26被支承在每个LED支承部25的内表面上。在每个LED支承部25处,T-LED元件26以直线的方式沿一假想线以相等的间隔布置,该假想线沿厚部22的端面22i延伸,这些T-LED元件的光发射平面方位为相对于端面22i大致垂直,即,方位为沿导光元件21弯曲为“V”形状所沿的方向,并且以沿该方向输出光的方式支承这些T-LED元件。另外,在每个LED支承部25处,在截面上具有透镜形状的带状会聚透镜元件27整体地固定在面对T-LED元件26的光发射表面的位置处,作为本发明的光学构件。由于这些T-LED元件26和会聚透镜元件27被布置为比延伸部5中的开口51的开口边缘更向外,因此它们没有被延伸部5暴露到前方。
将参考图2、3和6(a)描述导光元件的详细构造。由于与薄部23的厚度尺寸上的差异,沿厚部22的周边边缘产生了台阶状部,厚部22在台阶状部处的端面22i被构造为光入射平面。在这些光入射平面22i中,沿垂直方向布置的光入射平面22i的方位大致与形成为“V”形的导光平面部22的水平延伸脊大致平行。支承在LED支承部25的内表面上的T-LED元件经由图中未示出的线路供电,且T-LED元件26的各光发射平面被布置为经由会聚透镜27而面对光入射平面22i。会聚透镜27形成为窄的长板状形状,其沿厚部22的光入射平面22i延伸,该会聚透镜还利用粘结剂等与薄部23的内表面整合。会聚透镜27的与T-LED元件26的光发射平面相对的那部分形成为球面形状,且从各T-LED元件26输出的红色光通过会聚透镜27会聚为大致平行光的光束,然后从光入射平面22i进入厚部22,以便被引导通过厚部22的内部。
厚部22被构造成作为本发明的导光平面部,并由多个导光平面部的组合来制造,这些导光平面部沿垂直方向以需要的角度相对于灯的光轴Lx倾斜。即,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前所述,厚部22的从上边缘部分延伸到厚部22中心部分的大致上半部分向前且向下倾斜,以便构造为对沿倾斜方向从上部T-LED元件26进入的光进行引导的导光平面部。另外,从下边缘部分延伸到厚部22中心部分的厚部22的大致下半部分向前和向上倾斜,以便构造为对沿倾斜方向从下部T-LED元件26进入的光进行引导的导光平面部。这些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组合为整体而构成“V”形。即,导光元件21由两个导光平面部的组合制成,这些导光平面部以不同倾斜角度朝向灯的前方导光。另外,反射平面部28形成在导光元件21的厚部22的后表面上,换句话说,形成在多个导光平面部22的各后表面上,其方式是形成三重环圈样式构造,其中,三个环圈样式每个都具有所需的从灯的前方观察的样式构造,在此,同心地设置表示类似基本上水平伸长的卵形的构造。该反射平面部28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即,导光平面部的后表面形成为沿截面观察的大致直线形的台阶状构造(台阶状构造),且该反射平面部以这样的方式设计:反射平面部28的表面的角度——即反射平面部28相对于其导光轴线的倾斜角度——为预定角θa,该导光轴线构成被引导通过导光平面部22的光所行进的方向,当被引导通过导光平面部28内部的那部分光以该预定角投射到反射平面部28上时,光可朝向灯的前方反射。此外,由于上和下导光平面部22相对于灯光轴Lx对称,所以各反射平面部28的表面角度θa被设定为大致相同。另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虽然没有在附图中示出,但是反射平面部28具有很多小型球面台阶部,这些台阶部以球面的方式略向后突出,以便通过在反射平面部28上反射的光获得所需的照明角度,该光首先以小角度会聚,然后发散以导向灯的前方。
转向信号灯单元4具有窄的伸长弯曲的TS(转向信号)-主体41,该主体具有形成为一体的TS-反射器42,该TS-反射器具有沿垂直方向的抛物面横截面形状且沿水平方向加长,多个琥珀色TS-LED元件44就在TS-反射器42的反射平面之下的位置处安装在TS-主体41中。TS-主体41被布置为插入到开口52中,该开口设置在延伸部5的下部区域中。另外,透光的TS-透明透镜43布置在TS-主体41的前表面侧上,其方式是沿延伸部5的前边缘部分水平地延伸,所需的透镜台阶部形成在TS-透明透镜43的后表面上。TS-LED元件44被制成为经由TS-主体41供电,其方式是在指示机动车辆的行进方向时以闪烁的方式照亮。当每个TS-LED元件44照亮时输出的琥珀色光在TS-反射器42上反射,以便基本上转换为平行光束,然后当其穿过TS-透明透镜43时通过透镜台阶部形成所需的光分布样式,最后穿过前罩12用于输出到机动车的后方。
在如下所述构造的尾部组合灯TCL中,当车辆在夜间行驶而尾部组合灯TCL作为尾灯来照亮时,尾灯单元2的T-LED元件26照亮。从各T-LED元件26输出的红色光通过会聚透镜元件27会聚,并进入厚部22,即从导光元件21的厚部22的端面进入导光平面部22,即入射平面22i,以便被引导通过导光平面部22。随此发生,来自布置在导光元件21左手侧和右手侧上的T-LED元件26的光沿水平方向被引导通过导光平面部,同时来自布置在导光元件21的上侧和下侧上的T-LED元件26的光沿垂直方向被引导通过导光平面部22。具体地,对于垂直方向,由于导光平面部22以弯曲成“V”形的方式形成,所以来自上部T-LED元件26的光被倾斜地向下且朝向前方引导通过导光平面部22,而来自下部T-LED元件26的光被倾斜地向上朝向前方引导通过导光平面部22。另外,被引导通过导光平面部22的那部分光在反射平面部28上朝向导光元件21的前方反射,以便被导向为沿遵循灯光轴Lx的方向。然后,光从导光平面部22的前表面被输出到前方,然后经过延伸部5中的开口51,并最后穿过前罩12,用于从尾部组合灯TCL输出。
因而,在尾灯单元2照亮时,当从尾部组合灯TCL前方观察尾部组合灯TCL的照明状态时,导光元件21展现出的外观是:导光元件21在反射平面部28处以红色高发光强度的光照亮,而导光元件21的其他区域以微红色低发光强度的光略微照亮或照亮。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反射平面部28被制成为形成三重环圈样式,当尾灯单元2照亮时,如图5(a)示意性地显示,尾部组合灯TCL展现出了以三重环圈样式照亮的外观。随此发生,由于在导光平面部22的部分上不规则地反射的那部分光从导光平面部22输出到前方,整个导光平面部22以暗红色照亮。需注意,虽然没有在附图中示出,但是实际上,从导光平面部22到达薄部23的那部分杂散光在位于导光平面部22附近的薄部的内周边区域上不规则地反射,以便输出到前方,该区域也看起来以暗红色低发光强度的光照亮。换句话说,暴露在延伸部5中开口51中的导光元件21的导光平面部22以暗红色照亮,以使得照明状态被可视化,但是尽管围绕导光平面部22的薄部23被照亮,但是其可视性很差,基于此,导光平面部22的仅背后带有反射平面部28的区域以红色高发光强度的光照亮。由此,当观察整个尾部组合灯TCL时,产生了这样的外观:尾部组合灯TCL以这样一种状态照亮,即,在开口51内的微淡红色的区域内,强淡红色的三重环圈样式浮在空中,该开口51构成覆盖灯壳体1的周边边缘区域的延伸部5的中心区域,由此,当尾灯照亮时,尾部组合灯TCL的与设计相关的效果被增强。即,不会产生照亮区域被延伸部5限制的状态,进而,可以增强光利用效率,同时,尾部组合灯TCL可以在任意的区域中以任意的样式照亮,而不被延伸部中的开口51的形状限制。
在此,当观察被引导的光在导光元件21的反射平面部28上反射的状态时,从左手侧和右手侧T-LED元件26输出并在导光平面部22中沿水平方向引导的光沿水平方向在反射平面部28处反射。但是,由于光以这样一种状态反射,即,光通过反射平面部28上的小型球面台阶部沿水平方向以微小角度发散,尾灯所需的水平照明角可以被满足。另外,从上部和下部T-LED元件26输出并在导光平面部22中沿垂直方向引导的光沿遵循灯光轴Lx的方向在反射平面部28处反射。但是,由于随其发生的同时光以这样一种状态反射,即,光在反射平面部28的小型球面台阶部处沿垂直方向以微小角度发散,所以尾灯所需的垂直照明角可以被满足。当观察被引导的光在反射平面部28处的垂直反射时,尽管每个反射平面部28形成为具有这样一种角度,即从上部或下部T-LED元件26进入导光平面部22以便在导光平面部22中被引导的光以该角度沿遵循灯光轴Lx的方向反射,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导光平面部22倾斜以便形成向前突出的“V”形的一部分,在上部导光平面部22中,导光方向向前和向下导向,且反射平面部28相对于导光轴线的倾斜角(表面角θa)被减小。类似地,在下部导光平面部22中,由于导光方向向前和向上导向,所以反射平面部28相对于导光轴线的倾斜角(表面角θa)以同一角度被减小。通过该构造,从上部和下部T-LED元件26输出而被引导通过导光平面部22并沿遵循灯光轴Lx的方向在反射平面部28处反射的光的反射角等于或小于临界角,或光以等于或小于该临界角的角度反射,由此增强了反射效率。即,与图6(b)中显示的相关技术的导光元件21A相比,在反射平面部28处的反射效率被增强,以使得整个灯的光利用效率由此被改善。另外,通过该构造,包括导光平面部22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在内的导光元件21的整个区域上的反射平面部处的反射效率变得一致,由此,在导光元件21的整个区域上产生一致的光照亮状态。附带地,在下半部导光平面部22没有被向前和向上导向的情况下,反射平面部28用于使在反射平面部28处反射的光沿遵循灯光轴Lx的方向导向的倾斜角变大,光被全反射的临界角不能被满足,由此,在反射平面部28处产生光传播,并且光的反射效率降低,整个灯的光利用效率由此降低。
在示例性实施例的尾部组合灯TCL中,在白天期间,当对机动车辆进行制动且尾灯单元2没有照亮时,停车灯单元3的S-LED元件34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光源照亮。从各S-LED元件34输出的红色光在S-反射器32处沿灯光轴Lx以会聚的状态向前反射,穿过S-透明透镜33,以由此形成所需的光分布样式,然后在已经穿过尾灯单元2的导光元件21之后穿过延伸部5中的开口51,随后穿过前罩2输出到灯的前方。在这种情况发生时,由于尾灯单元2没有照亮,所以不会发生导光元件21中的三重环圈样式被照亮的情况。因此,当观察整个尾部组合灯TCL时,如图5(b)所示,将灯壳体1的周边边缘部分覆盖起来的延伸部5的中心区域中开口51内的整个区域以红色高发光强度的光照亮,由此,尾部组合灯TCL用作停车灯。即,停车灯单元3的照亮区域可以通过延伸部中的开口51调节,这意味着在停车灯单元3中发射的几乎所有光被输出,光利用效率由此被增强。
如前所述,当夜间对机动车辆进行制动且后灯单元2照亮时,停车灯单元3作为第二光源的照明添加至后灯单元2的照明。即,当停车灯单元3照亮,由此S-透明透镜33处于照亮状态时,在已经穿过处于照亮状态的尾灯单元2的导光元件21之后,光通过延伸部5中的开口51,然后通过前罩12,以便输出到灯的前方。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停车灯单元3的光不仅穿过作为导光元件21的导光平面部的厚部22,而且穿过作为支承平面部的薄部23。由此,当观察整个尾部组合灯TCL时,产生这样一种照明状态,即在该状态中,将灯壳体1的周边边缘部分覆盖起来的延伸部5的中心区域中开口51内的整个区域以红色高发强度的光照亮,如图5(c)所示,该照明状态叠加在通过后灯单元2照出的三重环圈样式的照明状态上,如图5(a)所示。实际上,由于尾灯单元2的光强度并没有足够高到使得在夜间进行制动时以如图5(a)所示的三重环圈样式为特征的照明状态的几乎全部被停车灯单元3处的照明替代,且通过彼此叠加的两个灯单元2、3的光强度,尾部组合灯TCL用作极亮的停车灯。随此发生,不用说,展现出三重环圈样式照亮的外观。
另外,尽管没有示出,在示例性实施例的尾部组合灯TCL中,当机动车辆的行进方向改变时,转向信号灯单元的TS-LED元件44被照亮。从各TS-LED元件44输出的琥珀色光在TS-反射器42处沿灯光轴Lx以会聚状态向前方反射,穿过TS-透明透镜43,以由此形成为所需的光分布样式,并随后穿过前罩12,以被输出到灯的前方。到这一系列动作完成时,TS-透明透镜43的整个表面照亮为琥珀色,由此尾部组合灯TCL用作转向信号灯。由于该转向信号灯单元4被布置在延伸部5的前侧处,所以延伸部5中的开口51的尺寸以及尾灯单元2和停车灯单元3的照亮状态绝不会被转向信号灯单元4影响。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尾灯单元2的T-LED元件26和会聚透镜27被覆盖以便被延伸部5隐藏时,由于仅必须防止在T-LED元件26中发射的光直接输出到灯的前方,所以至少T-LED元件26可以被延伸部5覆盖和隐藏,且会聚透镜27不是必须被延伸部5覆盖以便被隐藏,并由此可以采用会聚透镜从开口51暴露的构造。
尽管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光元件被形成为具有“V”形垂直截面,但是导光元件还可被形成为具有“V”形水平截面。具体地,灯的一部分延伸至机动车辆的侧表面部分以具有接近于“L”形的水平截面形状,或者其具有所谓的转角圆形部分,在这种灯中,在导光元件被构造为延伸至该转角圆形部分的情况下,通过将导光元件的厚部形成为水平取向的“V”形,在导光元件的水平区域中在反射平面部处的反射效率以与实施例1中关于垂直方向所述的方式相同方式得以增强。
根据本发明的导光元件,除了其垂直或水平截面形成为“V”形之外,在被引导通过导光元件的导光平面部的光以一倾斜角被引导到灯的前方的情况下,反射平面部的表面的角度可以设计得较小,且当被引导的光在反射平面部上反射时,被引导的光满足该临界角条件。由此,将截面形成为“V”形并不限于诸如水平和垂直方向这样的两个方向,由此,通过将导光元件制成为构成由沿光轴的每个方向倾斜的多个平面部所组合的多面体的一部分,从多个LED元件进入导光元件的光可以在反射平面部处沿灯轴线的方向以高效率反射,其中所述LED元件布置在该导光元件周边上。
另外,本发明不是必须与以支承平面部沿导光平面部的整个周边设置方式构造的导光元件有关,并由此,本发明可以等效地应用于具这样一种构造,即支承平面部至少部分地沿导光元件的周边方向设置且导光元件在该支承平面部处牢固地支承在灯壳体内。在发生这种情况时,光源、即T-LED元件26布置在形成有支承平面部23的区域中,T-LED元件26还可被布置为面对导光平面部22的不存在支承平面部23的周边端面,且在发生这种情况时,T-LED元件26与导光元件21分开地布置和支承。另外,形成在导光平面部22上的反射平面部28的样式结构并不限于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样式。
本发明的灯可以不应用于示例性实施例中布置在尾部组合灯形式的尾灯单元,而可将其用于其它灯单元。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光源不是必须限制于停车灯单元。本发明可以用于任何灯,在这种灯中,通过被构造为包括处于照明状态的导光元件的主灯,当与主灯分开的灯(第二光源)照亮时,在其中射出的光穿过导光元件,以便被输出到灯的前方。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尾部组合灯,而可以等效地应用于由多个灯单元构成的灯,这些灯单元包括利用了导光元件的灯单元。
另外,本发明并不是必须构造为导光单元,在该导光单元中,LED元件围绕导光元件的整个周边布置,并由此,本发明可以等效地应用于任何构造,在这种构造中,LED元件或光源至少布置在跨过导光元件的导光单元两侧。
Claims (6)
1、一种灯,包括:
导光平面部(22),支承在灯壳体(1)内并包括:
光入射平面(22i),设置在导光平面部(22)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并用于将光引导到导光平面部(22)的内部;和
反射平面部(28),设置在导光平面部(22)的后侧并用于向灯的前方反射被引导的光;
支承平面部(23),其是透光的,且至少部分地沿导光平面部(22)的周边边缘设置,其中,支承平面部(23)将导光平面部(22)支承在与灯壳体(1)的内周边表面间隔开的区域中;
光源(26),被放置为与光入射平面(22i)相对;和
延伸部(5),具有开口(51),导光平面部(22)通过该开口暴露,且该延伸部适于至少以该光源(26)不被暴露到灯壳体(1)前方的方式覆盖和隐藏光源(2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其中,支承平面部(23)作为薄部(23)与导光平面部(22)一体地形成且围绕导光平面部(22)的整个周边,该薄部的厚度比导光平面部(22)的厚度更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还包括:
第二光源(3),设置在导光平面部(22)的后侧处,其中,从第二光源(3)输出的光可穿过导光平面部(22)并输出到灯壳体(1)的前方。
4、一种灯,包括:
导光元件(21),包括:
光入射平面(22i);和
反射平面部(28),其中,从光入射平面(22i)进入到导光元件(21)内部的光在反射平面部(28)上向灯的前方反射,以便输出;和
光源(26),用于分别向光入射平面(22i)发射光,
其中,导光元件(21)由多个导光平面部(22)的组合体构造,这些导光平面部将已经从光入射平面(22i)进入的光朝向灯的前方以不同的倾斜角引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灯,其中,导光平面部(22)沿垂直方向彼此面对,以使得导光元件(21)具有向灯的前方突出的大致“V”形的横截面。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灯,其中,导光元件(21)包括在导光元件(22)的周边区域上的薄部(23)和在被薄部(23)围绕的区域上的厚部(22),
其中,该厚部(22)被构造为导光平面部(22),
其中,在该厚部(22)和该薄部(23)之间的阶梯状部的端面被构造为光入射平面(22i),和
其中,导光元件(21)在薄部(23)的周边边缘部处支承在灯壳体(1)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14838/08 | 2008-08-25 | ||
JP214837/08 | 2008-08-25 | ||
JP2008214837A JP5563209B2 (ja) | 2008-08-25 | 2008-08-25 | 灯具 |
JP2008214838A JP5563210B2 (ja) | 2008-08-25 | 2008-08-25 | 灯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60676A true CN101660676A (zh) | 2010-03-03 |
CN101660676B CN101660676B (zh) | 2012-05-30 |
Family
ID=41788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6746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0676B (zh) | 2008-08-25 | 2009-08-25 | 灯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563209B2 (zh) |
CN (1) | CN101660676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87757A (zh) * | 2011-07-23 | 2011-12-21 | 陈俊峰 | 一种可隐藏光源的高聚光反光结构及光源隐藏式灯具 |
CN103453416A (zh) * | 2012-06-04 | 2013-12-18 |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 车辆用灯 |
CN104534379A (zh) * | 2013-08-19 | 2015-04-22 | 意大利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 机动车灯 |
CN104884307A (zh) * | 2012-12-28 | 2015-09-02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堆叠光导尾灯制品 |
CN107893963A (zh) * | 2017-11-15 | 2018-04-10 | 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 | 车辆用灯具光学系统 |
CN111412433A (zh) * | 2020-04-27 | 2020-07-14 |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 机动车位置灯结构及机动车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81824B2 (ja) * | 2010-06-07 | 2014-09-03 |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 |
JP5657358B2 (ja) * | 2010-12-02 | 2015-01-21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 |
JP5705583B2 (ja) * | 2011-02-24 | 2015-04-22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 |
JP5846813B2 (ja) * | 2011-09-07 | 2016-01-20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 |
JP6054093B2 (ja) * | 2012-08-13 | 2016-12-27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 |
KR101361090B1 (ko) * | 2012-09-05 | 2014-02-13 | 주식회사 에스엘 서봉 | 차량용 헤드램프 |
US9453630B2 (en) | 2012-08-31 | 2016-09-27 | Sl Corporation | Head lamp for vehicl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KR101361091B1 (ko) * | 2012-09-05 | 2014-02-13 | 주식회사 에스엘 서봉 | 차량용 헤드램프 |
JP6616669B2 (ja) * | 2015-11-17 | 2019-12-04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導光体及び車両用灯具 |
JP6584302B2 (ja) * | 2015-11-17 | 2019-10-02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導光体及び車両用灯具 |
JP6758961B2 (ja) * | 2016-07-06 | 2020-09-23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灯具 |
JP7011443B2 (ja) | 2017-10-23 | 2022-02-10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 |
JP7202113B2 (ja) * | 2018-03-14 | 2023-01-11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 |
JP7503988B2 (ja) | 2020-10-05 | 2024-06-21 | 林テレンプ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58204U (ja) * | 1983-04-08 | 1984-10-24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輌用灯具 |
JPH0252209U (zh) * | 1988-10-05 | 1990-04-16 | ||
JPH0284202U (zh) * | 1988-12-16 | 1990-06-29 | ||
JPH10338074A (ja) * | 1997-06-06 | 1998-12-22 | World Auto Plate Kk | 字光性ナンバープレート |
EP1167870A3 (de) * | 2000-07-01 | 2002-10-30 | Hella KG Hueck & Co. | Leuchte für Fahrzeuge |
DE10101795A1 (de) * | 2001-01-17 | 2002-07-18 | Bosch Gmbh Robert | Blinkleuchte, insbesondere vordere Blinkleuchte, für Kraftfahrzeuge |
DE10238073A1 (de) * | 2002-08-21 | 2004-03-04 | Hella Kg Hueck & Co. | Fahrzeugleuchte |
FR2853392B1 (fr) * | 2003-04-04 | 2006-06-16 | Sli Miniature Lighting Sa | Feu arriere, en particulier feu stop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JP4311371B2 (ja) * | 2005-05-09 | 2009-08-12 |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 |
-
2008
- 2008-08-25 JP JP2008214837A patent/JP556320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8-25 CN CN2009101674693A patent/CN10166067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87757A (zh) * | 2011-07-23 | 2011-12-21 | 陈俊峰 | 一种可隐藏光源的高聚光反光结构及光源隐藏式灯具 |
CN103453416A (zh) * | 2012-06-04 | 2013-12-18 |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 车辆用灯 |
CN103453416B (zh) * | 2012-06-04 | 2017-07-28 |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 车辆用灯 |
CN104884307A (zh) * | 2012-12-28 | 2015-09-02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堆叠光导尾灯制品 |
CN104534379A (zh) * | 2013-08-19 | 2015-04-22 | 意大利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 机动车灯 |
CN104534379B (zh) * | 2013-08-19 | 2018-08-28 | 意大利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 机动车灯 |
CN107893963A (zh) * | 2017-11-15 | 2018-04-10 | 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 | 车辆用灯具光学系统 |
CN107893963B (zh) * | 2017-11-15 | 2024-05-03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车辆用灯具光学系统 |
CN111412433A (zh) * | 2020-04-27 | 2020-07-14 |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 机动车位置灯结构及机动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0050008A (ja) | 2010-03-04 |
CN101660676B (zh) | 2012-05-30 |
JP5563209B2 (ja) | 2014-07-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60676B (zh) | 灯 | |
CN101625097B (zh) | 灯 | |
EP2143991B1 (en) | Lamp | |
US6805476B2 (en) | Led-type vehicular lamp having uniform brightness | |
EP2159477B1 (en) | Vehicle lamp using a light guide | |
CN104534379B (zh) | 机动车灯 | |
KR20030015865A (ko) | 차량용 등기구 | |
JP2010251013A (ja) | 灯具 | |
CN109386807B (zh) | 车辆用灯具 | |
JP2003068115A (ja) | 車両用灯具 | |
CN105556199A (zh) | 具有连续变化的光均匀性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照明模块 | |
JP2013062074A (ja) | 車両用灯具の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 | |
JPH11306810A (ja) | 車輌用標識灯 | |
CN102954417B (zh) | 车灯单元和车灯 | |
CN214038235U (zh) | 远光光学元件、远光照明单元和车辆 | |
US20080158900A1 (en) | Overhead console projector lamp optics | |
US6871990B2 (en) | Vehicle lamp with visor | |
KR20160035011A (ko) | 통합된 led들을 포함하는, 특히 자동차 조명 부품용 조명 시스템 | |
CN104797880B (zh) | 具有三维效果的车辆信号装置 | |
US10393336B2 (en) | Lighting apparatus for automobile | |
CN117072906A (zh) | 实现大角度均匀点亮的汽车信号灯光学系统 | |
CN207527481U (zh) | 照明装置和机动车辆 | |
JP2010050009A (ja) | 灯具 | |
US9989207B2 (en) | Light device, especially a projector system of a headlight for motor vehicles | |
JP7265437B2 (ja) | 車両用灯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