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645896B - 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5896B
CN101645896B CN2009100923241A CN200910092324A CN101645896B CN 101645896 B CN101645896 B CN 101645896B CN 2009100923241 A CN2009100923241 A CN 2009100923241A CN 200910092324 A CN200910092324 A CN 200910092324A CN 101645896 B CN101645896 B CN 1016458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element
attribute
switch
side ports
elemen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9232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5896A (zh
Inventor
郭英军
李飞宇
张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9232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4589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45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5896A/zh
Priority to PCT/CN2010/076616 priority patent/WO2011026439A1/zh
Priority to US13/387,336 priority patent/US8792386B2/en
Priority to EP10813361.2A priority patent/EP2475111A4/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58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58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7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distributed storage of data in networks, e.g. transport arrangements for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storage area networks [SAN] or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35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4L49/356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storage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35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4L49/356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storage area networks
    • H04L49/357Fibre channel swi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本发明可由各交换机在其一端口注册属性后,自动利用其另一侧端口传播该属性,以使下一台相邻交换机也能够将其同侧端口注册该属性,从而使所有交换机的一侧端口均自动注册该属性;尔后,各交换机还可在其另一侧端口注册该属性后,自动利用其先前已注册的一侧端口反向传播该属性,以使下一台相邻交换机也能够其另一侧端口注册,从而使所有交换机的另一侧端口也均自动注册该属性。这样,无需对每一端口进行手动配置,即可使所有交换机的两侧端口均自动注册了该属性,从而提高了端口属性的配置效率,而且,利用本发明可实现任意属性的传播,从而使得本发明具有较高的通用性。

Description

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换机的属性配置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光纤通道(FibreChannel,FC)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以及可实现属性传播的一种基于FC网络的交换机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基于FC网络的交换机系统中,为了实现不同网元之间的通信,这些网元之间的所有交换机各端口均需要由网络管理员通过手动方式一一配置对应的属性。然而,一旦网络拓扑发生变化,则需要管理员再次通过手工方式对相应交换机端口的属性进行适应性调整。
例如,对于将FC网络划分为不同虚拟存储网络(VSAN)的情况,只有属于同一VSAN的服务器和物理磁盘之间才能够进行通信,而为了实现属于该VSAN的服务器和物理磁盘之间的通信,需要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该服务器和该物理磁盘之间所有交换机位于服务器侧的端口、以及位于物理磁盘侧的端口的属性、即均加入至对应的VSAN。如果该服务器和该物理磁盘之间存在N(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个互联的交换机,则需要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2N次。当然,可配置的属性还包括各端口所加入的不同域(Zone)等等,其情况与VSAN相类似,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可见,现有属性配置只能够依靠管理员的手动操作,其仅仅属于一种静态配置方式,从而使得端口属性配置效率低、而且手动操作易导致配置出错的情况发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FC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以及一种基于FC网络的交换机系统,能够提高端口属性配置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FC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应用于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互联的交换机,针对每种属性设置所有交换机所有端口的初始状态为未注册该属性且无需传播该属性的空状态,且该属性传播方法针对每一种属性包括如下步骤:
交换机在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表示已注册该属性、并需要传播该属性的第一状态后,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表示未注册该属性、但需要传播该属性的第二状态,并利用该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注册该属性的第一注册报文;
交换机在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后,利用其已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注册该属性的第二注册报文。
当交换机与第一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第一网元进一步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或手动配置,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当交换机未与第一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一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当交换机与第二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递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当交换机未与第二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二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该属性传播方法针对每一种属性包括如下步骤:
交换机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后,利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撤销该属性的第一撤销报文;
交换机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后,利用其已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撤销该属性的第二撤销报文。
当交换机与第一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第一网元进一步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或手动配置,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当交换机未与第一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一撤销报文,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当交换机与第二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递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当交换机未与第二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二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一注册定时器和第一撤销定时器,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二注册定时器和第二撤销定时器;
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每次发送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时触发第二注册定时器开始计时,并在第二注册定时器计时到达后,利用第二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每次收到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时将第一撤销定时器清零后重新开始计时,并在第一撤销定时器计时到达后,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每次发送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时触发第一注册定时器开始计时,并在第一注册定时器计时到达后,利用第一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每次收到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时将第二撤销定时器清零后重新开始计时,并在第二撤销定时器计时到达后,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一待传播属性列表,用于记录第一网元侧端口需要传播的所有属性、以及需要撤销的属性;还为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一保持定时器,用于在第一网元侧端口状态变化时开始计时,并在计时到达时,触发交换机利用第一网元侧端口发送第一待传播属性列表中所记录的各属性对应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和/或所述第二撤销报文;
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二待传播属性列表,用于记录第二网元侧端口需要传播的所有属性、以及需要撤销的属性;还为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二保持定时器,用于在第二网元侧端口状态变化时开始计时,并在计时到达时,触发交换机利用第二网元侧端口发送第二待传播属性列表中所记录的各属性对应的所述第一注册报文、和/或所述第一撤销报文。
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所述第一撤销报文、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均为交换机光纤交互连接服务SW_ILS协议报文,
所述SW_ILS协议报文的报文载荷字段第0~3字节中的SW_ILS协议命令被设置为表示用于属性传播的值,且从报文载荷字段第4字节开始,携带有属性类型、每种类型属性所占用的字节数、每种类型属性的数量、以及每种类型的属性项;
其中,每个属性项中又包含该属性项针对的事件类型、以及属性值,事件类型的值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或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或所述第一撤销报文、或所述第二撤销报文。
所述属性为端口加入的虚拟存储网络VSAN、或域ZONE。。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FC网络的交换机系统,该交换机系统连接于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并包括若干交换机,针对每一种属性:
每台交换机在其处于表示未注册该属性且无需传播该属性的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表示已注册该属性、并需要传播该属性的第一状态后,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表示未注册该属性、但需要传播该属性的第二状态,并利用该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注册该属性的第一注册报文;
每台交换机在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后,利用其已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注册该属性的第二注册报文。
与第一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进一步依据第一网元向第二网元方向进一步发送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或手动配置,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未与第一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进一步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一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与第二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进一步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递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未与第二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进一步依据其第二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每台交换机进一步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后,利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撤销该属性的第一撤销报文;
每台交换机进一步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后,利用其已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撤销该属性的第二撤销报文。
与第一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该交换机依据第一网元向第二网元方向进一步发送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或手动配置,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未与第一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一撤销报文,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与第二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该交换机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递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未与第二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二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进一步设置有第一注册定时器和第一撤销定时器,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进一步设置有第二注册定时器和第二撤销定时器,其中,
第一注册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每次发送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时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利用第二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所述第一注册报文;
第一撤销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每次收到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时清零、并重新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将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第二注册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每次发送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时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利用第一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所述第二注册报文;
第二撤销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每次收到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时清零、并重新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将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进一步设置有第一待传播属性列表,用于记录第一网元侧端口需要传播的所有属性、以及需要撤销的属性;
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还进一步设置有第一保持定时器,用于在第一网元侧端口状态变化时开始计时,并在计时到达时,触发交换机利用第一网元侧端口发送第一待传播属性列表中所记录的各属性对应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和/或所述第二撤销报文;
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进一步设置有第二待传播属性列表,用于记录第二网元侧端口需要传播的所有属性、以及需要撤销的属性;
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还进一步设置有第二保持定时器,用于在第二网元侧端口状态变化时开始计时,并在计时到达时,触发交换机利用第二网元侧端口发送第二待传播属性列表中所记录的各属性对应的所述第一注册报文、和/或所述第一撤销报文。
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所述第一撤销报文、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均为交换机光纤交互连接服务SW_ILS协议报文,
所述SW_ILS协议报文的报文载荷字段第0~3字节中的SW_ILS协议命令被设置为表示用于属性传播的值,且从报文载荷字段第4字节开始,携带有属性类型、每种类型属性所占用的字节数、每种类型属性的数量、以及每种类型的属性项;
其中,每个属性项中又包含该属性项针对的事件类型、以及属性值,事件类型的值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或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或所述第一撤销报文、或所述第二撤销报文。
所述属性为端口加入的虚拟存储网络VSAN、或域ZONE。。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可由各交换机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注册属性后,自动利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传播该属性,以使下一台相邻交换机也能够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注册该属性、并继续自动利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传播该属性,直至传播至第二网元为止,从而使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所有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均自动注册该属性;尔后,各交换机还可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注册该属性后,自动利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反向传播该属性,以使下一台相邻交换机也能够将第二网元侧端口注册、并继续自动利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反向传播该属性,直至传播回第一网元为止,从而使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所有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也均自动注册该属性。这样,无需对每一端口进行手动配置,即可使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所有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和第二网元侧端口均自动注册了该属性,从而提高了端口属性的配置效率、且避免配置出错,而且,利用本发明可实现任意属性的传播,从而使得本发明具有较高的通用性。
可选地,属性的传播通常由第一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开始,该边缘交换机可以依据第一网元发送的注册报文为其第一网元侧端口注册属性、也可以手动注册属性,但即便是边缘交换机通过手动方式注册属性,未与第一网元相邻的其他交换机也能够自动实现第一网元侧端口的属性注册;而与第二网元相邻的另一侧边缘交换机则可直接依据第二网元回应的注册报文实现其第二网元侧端口的属性注册。
此外,对于端口属性的撤销,本发明也能够由各交换机之间的交互自动实现,从而进一步提高端口属性配置效率。
进一步地,考虑到需要保持所有交换机的端口已注册属性,每台交换机的已注册端口可定时重复发送相应的注册报文;如果任一台交换机的任一侧端口在一定时间内未收到重复发送的注册报文,则表示链路可能失效、并撤销自身的该侧端口已注册的属性,以避免由于链路失效而无法撤销端口属性的情况发生,从而能够提高端口属性配置的可靠性。
再进一步地,考虑到同一台交换机的端口可能配置有多种属性、并需要传播或撤销,那么为了减少交换机间针对每一种属性分别发送相应报文而产生的链路震荡,本发明可以为每台交换机的每个端口设置一列表,并定时地以列表为单位统一发送报文、减少交换机之间的报文传递次数。
优选地,本发明可以通过对现有FC网络中报文格式的改进来实现各类注册报文和各类撤销报文,从而使得本发明的方案易于实现、易于被FC网络所兼容。
附图说明
图1a~图1g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属性传播过程的示意图;
图2a~图2g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属性传播过程的示意图;
图3a~图3g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属性传播过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属性传播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任意类型的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能够通过互联的若干交换机正常通信,在所有这些交换机中,可以先令与第一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注册对应的属性,然后再由该边缘交换机第二网元侧端口自动向第二网元方向传播属性,以使该边缘交换机与第二网元之间的其他所有交换机均能够自动将自身的第一网元侧端口注册对应的属性、并自动利用自身第二网元侧端口继续向第二网元方向传播该属性。这样,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的所有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均可注册对应的属性。
此后,再将与第二网元相邻的另一侧边缘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注册上述对应的属性,然后再由该另一侧边缘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自动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播该属性,以使该另一侧边缘交换机与第一网元之间的其他所有交换机均能够自动将自身的第二网元侧端口注册该对应的属性、并自动利用自身已注册该属性的第一网元侧端口继续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播该属性。这样,由于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的所有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均已注册对应的属性,因而经反向传播后,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的所有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也均能够注册对应的属性,从而实现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通过所有这些交换机正常通信。
其中,属性的传播通常由第一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开始,该边缘交换机可以依据第一网元传播的属性为其第一网元侧端口注册属性、也可以手动注册属性(如何手动注册属性可以按照现有任一种方式来实现),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边缘交换机通过手动方式注册属性,未与第一网元相邻的其他交换机也能够可依据传播而来的属性自动实现第一网元侧端口的属性注册;而与第二网元相邻的另一侧边缘交换机则可直接依据第二网元反向传播的属性实现其第二网元侧端口的属性注册。
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按照使端口注册属性的相同方式,由各交换机之间传播撤销某属性的通知,从而还可进一步实现属性的自动撤销。
具体来说,为了标识端口是否已注册任一种属性、以及是否需要传播该属性,本实施例为端口设定了如下几种状态:
空(Empty,E)状态,表示端口未注册该属性、且无需传播该属性;
静态(Static,S)状态,表示端口已手动注册该属性、且需要传播该属性;
加入非空(JoinIn,JI)状态,表示端口已自动注册该属性、且需要传播该属性;
加入空(JoinEmpty,JE)状态,表示端口未注册该属性、但需要传播该属性。
其中,S状态和JI状态只是为了区分端口注册对应属性所依据的不同方式而已,实质上二者均能够表示端口已注册该属性、且需要传播该属性;且各状态所表示的“需要”传播该属性、“不需要”传播该属性,并不是指处于该状态的端口自身是否需要传播,而是本机另一侧的其他端口是否需要传播。
而为了实现任一种属性在端口间的传播(包括注册属性和撤销属性),本实施例设置了如下几种报文:
JI报文,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注册该属性;
JE报文,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注册该属性;
撤销非空(LeaveIn,LI)报文,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撤销该属性;
撤销空(LeaveEmpty,LE)报文,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撤销该属性。
假设有3个交换机S1、S2、S3,其中,S1是与第一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S3是与第二网元相邻的另一边缘交换机:
参见图1a,S1第一网元侧端口P1、S1第二网元侧端口P2、S2第一网元侧端口P3、S2第二网元侧端口P4、S3第一网元侧端口P5、S3第二网元侧端口P6的状态均为E状态;
参见图1b,S1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1被手动配置为S状态,则该端口P1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JI报文、第一网元会将其接收到该JI报文的端口配置为JI状态,且第二网元侧端口P2会自动配置为JE状态、并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JE报文;
参见图1c,S2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3依据接收到的JE报文配置为JI状态,且第二网元侧端口P4会自动配置为JE状态、并继续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JE报文;
参见图1d,S3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5依据收到的JE报文配置为JI状态,且第二网元侧端口P6会自动配置为JE状态、并继续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JE报文,此后第二网元会将其接收到该JE报文的端口配置为JI状态、并向S3反向传递JI报文;
参见图1e,S3的第二网元侧端口P6依据第二网元反向传递的JI报文配置为JI状态,且JI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5会自动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JI报文;
参见图1f,S2的第二网元侧端口P4依据S3反向传递的JI报文配置为JI状态,且JI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3会自动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JI报文;
参见图1g,S1的第二网元侧端口P2依据S2反向传递的JI报文配置为JI状态,由于S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1已传播过该属性,故不再进行任何处理。
在经如图1a~图1g的处理之后:
参见图2a,S1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1被手动配置回E状态,则该端口P1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LE报文、第一网元会将其接收到该LE报文的端口配置回E状态,且处于JI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P2会自动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LI报文;
参见图2b,S2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3依据接收到的LE报文配置回E状态,且处于JI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P4会自动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LI报文;
参见图2c,S3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5依据接收到的LE报文配置回E状态,且处于JI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P6会自动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LI报文、第二网元会将其接收到该LE报文的端口配置回E状态;
参见图2d,S3的第二网元侧端口P6依据第二网元反向传递的LE报文配置回E状态,且E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5会自动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LE报文;
参见图2e,S2的第二网元侧端口P4依据S3反向传递的LE报文配置回E状态,且E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3会自动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LE报文;
参见图2f,S1的第二网元侧端口P2依据S2反向传递的LE报文配置回E状态,且E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1会自动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LE报文,第一网元将其接收该LE报文的端口配置回E状态。
仍假设有3个交换机S1、S2、S3,其中,S1是与第一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S3是与第二网元相邻的另一边缘交换机:
参见图3a,S1第一网元侧端口P1、S1第二网元侧端口P2、S2第一网元侧端口P3、S2第二网元侧端口P4、S3第一网元侧端口P5、S3第二网元侧端口P6的状态均为E状态;
参见图3b,S1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1依据第一网元发送的JI报文配置为JI状态,该端口P1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JI报文、第一网元不做处理,且第二网元侧端口P2会自动配置为JE状态、并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JE报文;
参见图3c~图3f,后续处理过程与图1c~图1f相类似;
参见图3g,S1的第二网元侧端口P2依据S2反向传递的JI报文配置为JI状态,且JI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P1会自动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JI报文,由于第一网元接收该JI报文的端口已配置为JI状态,故不再进行任何处理。
在经如图3a~图3g的处理之后也可按照类似于图2a~2f的方式撤销属性,只是属性的撤销可以由第一网元发送LE报文来触发。
实际应用中,如何触发、何时触发第一网元和第二网元利用JI报文配置边缘交换机对应侧端口的属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按照任意方式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基于上述状态和各类报文,对本实施例中的属性传播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属性传播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该属性传播方法针对每种属性,设置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所有交换机的所有端口初始状态为E状态,且如图4所示,每台交换机针对每一种属性均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401,交换机在其处于E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JI状态或S状态后,将其处于E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JE状态,并利用该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JE报文,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注册该属性。
实际应用中,如果由第一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执行本流程,则由于第一网元的端口一定已注册了该属性、并被配置为JI状态,因而本步骤之前,该交换机既可以依据第一网元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JI报文而将本机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JI状态,或者,该交换机也可以直接通过手动配置注册该属性、并被配置为S状态;
但如果是由未与第一网元相邻的其他交换机执行本步骤,则由于该交换机第一网元侧的另一相邻交换机会利用第二网元侧端口向该交换机传播属性、且此时所有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通常为JE状态,因而本步骤之前,该交换机通常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所发送的JE报文而将本机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JI状态;
此外,一种特殊的情况是,未与第一网元相邻、也未与第二网元相邻的非边缘交换机的任一侧端口由于手动配置而注册了该属性、并配置为S状态,那么此时,该非边缘交换机会同时向第一网元方向和第二网元方向同时传播该属性,此时,仅能够实现第一网元方向的部分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注册该属性、第二网元方向的部分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注册该属性,因而该特殊情况无法保证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的正常通信,本文对此情况暂不予考虑。
步骤402,交换机在其处于JE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JI后,利用其已配置为JI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JI报文,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注册该属性。
实际应用中,如果由第二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执行本流程,则由于第二网元的端口一定已注册了该属性、并被配置为JI状态,因而本步骤之前,该交换机可以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播的JI报文而将本机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JI状态。
步骤403,交换机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E状态后,利用其已配置为JI的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LI报文,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撤销该属性。
实际应用中,如果由第一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执行本流程,则由于第一网元的端口一定已撤销了该属性、并被配置回E状态,因而本步骤之前,该交换机既可以依据第一网元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LE报文而将本机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E状态,或者,该交换机也可以直接通过手动配置撤销该属性、并被配置回E状态;
但如果是由未与第一网元相邻的其他交换机执行本步骤,则由于该交换机第一网元侧的另一相邻交换机此时的第二网元侧端口仍保持为JI状态、而暂未被配置回E状态,因而本步骤之前,该交换机通常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所发送的LI报文而将本机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E状态。
步骤404,交换机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E状态后,利用其已被配置回E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LE报文,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撤销该属性。
实际应用中,如果由第二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执行本流程,则由于第二网元的端口一定已撤销了该属性、并被配置回E状态,因而本步骤之前,该交换机可以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播的LE报文而将本机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E状态。
至此,本流程结束。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流程的步骤401中,交换机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JI状态或S状态,其中,对于JI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来说,虽然该端口表示需要传播对应属性,但JI状态并不一定就要求立即利用JI状态的端口发送JI报文,而是等待如后续步骤402中,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接收到JI报文后再予以传播。
此外,考虑到需要保持所有交换机端口的已注册属性,每台交换机的已注册端口可定时重复发送相应的注册报文,由此,本实施例的属性传播方法就需要进一步为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设置一个注册(Join)定时器和一个撤销(Leave)定时器,并进一步为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也设置一个Join定时器和一个Leave定时器。
这样,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发送JE报文、或JI报文时,触发第二网元侧端口的Join定时器开始计时,并在该Join定时器计时到达后,利用处于JE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JE报文,或利用已配置为JI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JE报文、JI报文。相应地,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收到JE报文、或JI报文时,将第一网元侧端口的Leave定时器清零、并重新开始计时,如果在该Leave定时器计时到达后仍未再次收到JE报文、或JI报文,则表示链路可能已失效,并为了防止由于链路失效而无法撤销已配置的属性而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E状态。
同理,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发送JI报文时,触发第一网元侧端口的Join定时器开始计时,并在该Join定时器计时到达后,利用处于JI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JI报文。相应地,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收到JI报文时,将第二网远侧端口的Leave定时器清零、并重新开始计时,如果该Leave定时器计时到达后仍未再次收到JI报文,则表示链路可能已失效,并为了防止由于链路失效而无法撤销已配置的属性而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E状态。
再进一步地,考虑到同一台交换机的端口可能配置有多种属性、并需要传播或撤销,那么为了减少交换机间针对每一种属性分别发送相应报文而产生的链路震荡,本实施例令各端口定时针对需要传播和需要撤销的属性一起发送相应报文,具体实现可以为:
为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和第二网元侧端口分别设置一对应的待传播属性列表,用于记录对应端口需要传播的所有属性、以及需要撤销的属性;
为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和第二网元侧端口分别设置一对应的保持(Hold)定时器,用于在对应端口状态变化时开始计时,并在计时到达时,触发交换机利用对应发送对应待传播属性列表中所记录的各属性对应的JI报文、和/或JE报文、和/或LE报文、和/或LI报文。
下面,基于上述状态和各类报文,对本实施例中可传播属性的交换机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可传播属性的交换机系统连接于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并包括若干交换机,针对每一种属性:
每台交换机在其处于E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JI状态或S状态后,将其处于E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JE状态,并利用JE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JE报文,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注册该属性;
此后,每台交换机在其处于JE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JI状态后,利用其已配置为JI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播JI报文,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注册该属性。
实际应用中,所有交换机包括与第一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属性传播通常是由该边缘交换机发起的,那么,对于与第一网元相邻的来说交换机,其可以进一步依据第一网元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JI报文将其处于E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JI状态,或依据手动配置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S状态;而对于未与第一网元相邻的交换机来说,其可以进一步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JE报文,将其处于E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JI状态。
当然,所有交换机中一定还有一个交换机与第二网元相邻,那么对于与第二网元相邻的交换机来说,其可以进一步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播的JI报文,将其处于JE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JI状态;而对于未与第二网元相邻的交换机来说,其可以进一步依据其第二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的JI报文,将其处于JE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JI状态。
与本实施例中的属性传播方法同理,为了实现对端口已注册属性的撤销:
每台交换机可以进一步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E状态后,利用其仍处于JI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LI报文,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撤销该属性;
相应地,每台交换机进一步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E状态后,利用其已被配置回E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LE报文,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撤销该属性。
实际应用中,对于前述与第一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来说,其可以依据第一网元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LE报文、或手动配置,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E状态;而对于未与第一网元相邻的交换机来说,其可以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LI报文,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E状态;
同理,对于前述与第二网元相邻的边缘交换机来说,其可以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递的LE报文,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E状态;而对于未与第二网元相邻的交换机来说,其可以依据其第二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的LE报文,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E状态。
此外,考虑到需要保持所有交换机端口的已注册属性,每台交换机的已注册端口可定时重复发送相应的注册报文,这种情况下:
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进一步设置有一Join定时器和一Leave定时器,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也进一步设置有另一Join定时器和另一Leave定时器,其中,
第一网元侧端口的Join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每次发送JE报文、或JI报文时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利用第二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JE报文、或JI报文;
第一网元侧端口的Leave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每次收到JE报文、或JI报文时清零、并重新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将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E状态;
第二网元侧端口的Join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发送JI报文时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利用第一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JI报文;
第二网元侧端口的Leave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收到JI报文时清零、并重新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将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E状态。
再进一步地,考虑到同一台交换机的端口可能配置有多种属性、并需要传播或撤销,那么为了减少交换机间针对每一种属性分别发送相应报文而产生的链路震荡:
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进一步设置有第一待传播属性列表,用于记录第一网元侧端口需要传播的所有属性、以及需要撤销的属性;
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还进一步设置有一Hold定时器,用于在第一网元侧端口状态变化时开始计时,并在计时到达时,触发交换机利用第一网元侧端口发送第一待传播属性列表中所记录的各属性对应的JI报文、和/或JE报文、和/或LE报文、和/或LI报文;
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进一步设置有第二待传播属性列表,用于记录第二网元侧端口需要传播的所有属性、以及需要撤销的属性;
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还进一步设置有另一Hold定时器,用于在第二网元侧端口状态变化时开始计时,并在计时到达时,触发交换机利用第二网元侧端口发送第二待传播属性列表中所记录的各属性对应的JI报文、和/或JE报文、和/或LE报文、和/或LI报文。
以上是对本实施例中属性传播方法及交换机系统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属性传播方法及交换机系统可以实现通用属性的传播,例如表示端口应加入VSAN的VSAN属性、或表示端口应加入Zone的Zone属性。
为了能够使得本实施例中属性传播方法及交换机系统更易于实现属性的传播、更易于与FC网络兼容,本实施例可对现有FC网络中的交换机光纤交互连接服务(Switch Fabric Internal Link Service,SW_ILS)协议报文进行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SW_ILS协议报文来实现上述JI报文、JE报文、LI报文、LE报文。
为了使得FC网络仍能够识别出SW_ILS协议的JI报文、JE报文、LI报文、LE报文,本实施例暂不对报文头进行改进。
但对于SW_ILS协议的报文载荷字段,则可以进行如下改进:
将报文载荷字段第0~3字节中的SW_ILS协议命令(Command),设置为表示用于属性传播的值,例如0x70000000;
从报文载荷字段第4字节开始,可携带:
属性类型(AttriType),例如01可以表示需加入VSAN的VSAN属性、02可以表示所加入Zone的Zone属性;
每种类型属性所占用的字节数(AttribLen);
每种类型属性的数量(AttribNum);
以及、每种类型的属性项(Attrib),例如VSAN属性类型的VSAN属性项1~5。
其中,每个属性项中又包含该属性项针对的事件类型(Event)和属性值(AttribValue),Event的值用于表示JI报文、或JE报文、或LI报文、或LE报文;AttribValue则表示属性具体信息,例如VSAN属性项中的AttribValue可以为需加入VSAN1、或需加入VSAN2、或需加入VSAN5等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基于光纤通道FC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应用于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互联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针对每种属性,设置所有交换机所有端口的初始状态为未注册该属性且无需传播该属性的空状态,且该属性传播方法针对每一种属性包括如下步骤:
交换机在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表示已注册该属性、并需要传播该属性的第一状态后,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表示未注册该属性、但需要传播该属性的第二状态,并利用该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注册该属性的第一注册报文;
交换机在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后,利用其已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注册该属性的第二注册报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属性传播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交换机与第一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第一网元进一步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或手动配置,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当交换机未与第一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一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当交换机与第二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递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当交换机未与第二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二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属性传播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属性传播方法针对每一种属性包括如下步骤:
交换机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后,利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撤销该属性的第一撤销报文;
交换机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后,利用其已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撤销该属性的第二撤销报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属性传播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交换机与第一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第一网元进一步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或手动配置,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当交换机未与第一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一撤销报文,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当交换机与第二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递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当交换机未与第二网元相邻时,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二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属性传播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一注册定时器和第一撤销定时器,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二注册定时器和第二撤销定时器;
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每次发送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时触发第二注册定时器开始计时,并在第二注册定时器计时到达后,利用第二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每次收到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时将第一撤销定时器清零后重新开始计时,并在第一撤销定时器计时到达后,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每次发送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时触发第一注册定时器开始计时,并在第一注册定时器计时到达后,利用第一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每台交换机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每次收到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时将第二撤销定时器清零后重新开始计时,并在第二撤销定时器计时到达后,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属性传播方法,其特征在于,
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一待传播属性列表,用于记录第一网元侧端口需要传播的所有属性、以及需要撤销的属性;还为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一保持定时器,用于在第一网元侧端口状态变化时开始计时,并在计时到达时,触发交换机利用第一网元侧端口发送第一待传播属性列表中所记录的各属性对应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和/或所述第二撤销报文;
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二待传播属性列表,用于记录第二网元侧端口需要传播的所有属性、以及需要撤销的属性;还为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设置有第二保持定时器,用于在第二网元侧端口状态变化时开始计时,并在计时到达时,触发交换机利用第二网元侧端口发送第二待传播属性列表中所记录的各属性对应的所述第一注册报文、和/或所述第一撤销报文。
7.如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属性传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所述第一撤销报文、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均为交换机光纤交互连接服务SW_ILS协议报文,
所述SW_ILS协议报文的报文载荷字段第0~3字节中的SW_ILS协议命令被设置为表示用于属性传播的值,且从报文载荷字段第4字节开始,携带有属性类型、每种类型属性所占用的字节数、每种类型属性的数量、以及每种类型的属性项;
其中,每个属性项中又包含该属性项针对的事件类型、以及属性值,事件类型的值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或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或所述第一撤销报文、或所述第二撤销报文。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属性传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为端口加入的虚拟存储网络VSAN、或域ZONE。
9.一种基于光纤通道FC网络的交换机系统,该交换机系统连接于第一网元与第二网元之间、并包括若干交换机,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一种属性:
每台交换机在其处于表示未注册该属性且无需传播该属性的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表示已注册该属性、并需要传播该属性的第一状态后,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表示未注册该属性、但需要传播该属性的第二状态,并利用该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注册该属性的第一注册报文;
每台交换机在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后,利用其已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注册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注册该属性的第二注册报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与第一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进一步依据第一网元向第二网元方向进一步发送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或手动配置,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未与第一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进一步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一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与第二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进一步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递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未与第二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进一步依据其第二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将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为所述第一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台交换机进一步在其第一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后,利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未撤销该属性的第一撤销报文;
每台交换机进一步在其第二网元侧端口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后,利用其已被配置回所述空状态的第一网元侧端口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用于通知对端撤销该属性、并表示本端已撤销该属性的第二撤销报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与第一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该交换机依据第一网元向第二网元方向进一步发送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或手动配置,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未与第一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一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二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一撤销报文,将其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与第二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该交换机依据第二网元向第一网元方向反向传递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未与第二网元相邻的交换机,该交换机依据其第二网元侧的相邻交换机向第一网元方向发送的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将其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进一步设置有第一注册定时器和第一撤销定时器,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进一步设置有第二注册定时器和第二撤销定时器,其中,
第一注册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每次发送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时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利用第二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所述第一注册报文;
第一撤销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每次收到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时清零、并重新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将第一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第二注册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每次发送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时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利用第一网元侧端口重新发送所述第二注册报文;
第二撤销定时器,用于在其所属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每次收到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时清零、并重新开始计时,在计时到达后触发其所属交换机将第二网元侧端口配置回所述空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进一步设置有第一待传播属性列表,用于记录第一网元侧端口需要传播的所有属性、以及需要撤销的属性;
每台交换机的第一网元侧端口还进一步设置有第一保持定时器,用于在第一网元侧端口状态变化时开始计时,并在计时到达时,触发交换机利用第一网元侧端口发送第一待传播属性列表中所记录的各属性对应的所述第二注册报文、和/或所述第二撤销报文;
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进一步设置有第二待传播属性列表,用于记录第二网元侧端口需要传播的所有属性、以及需要撤销的属性;
每台交换机的第二网元侧端口还进一步设置有第二保持定时器,用于在第二网元侧端口状态变化时开始计时,并在计时到达时,触发交换机利用第二网元侧端口发送第二待传播属性列表中所记录的各属性对应的所述第一注册报文、和/或所述第一撤销报文。
15.如权利要求11或12或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所述第一撤销报文、所述第二撤销报文均为交换机光纤交互连接服务SW_ILS协议报文,
所述SW_ILS协议报文的报文载荷字段第0~3字节中的SW_ILS协议命令被设置为表示用于属性传播的值,且从报文载荷字段第4字节开始,携带有属性类型、每种类型属性所占用的字节数、每种类型属性的数量、以及每种类型的属性项;
其中,每个属性项中又包含该属性项针对的事件类型、以及属性值,事件类型的值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注册报文、或所述第二注册报文、或所述第一撤销报文、或所述第二撤销报文。
16.如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为端口加入的虚拟存储网络VSAN、或域ZONE。
CN2009100923241A 2009-09-04 2009-09-04 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Active CN1016458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23241A CN101645896B (zh) 2009-09-04 2009-09-04 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PCT/CN2010/076616 WO2011026439A1 (zh) 2009-09-04 2010-09-03 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US13/387,336 US8792386B2 (en) 2009-09-04 2010-09-03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ttributes based on fiber channel network and switch system
EP10813361.2A EP2475111A4 (en) 2009-09-04 2010-09-03 ATTRIBUTE SPREADING PROCESS AND SWITCHING SYSTEM BASED ON FIBERGLASS NETWORK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23241A CN101645896B (zh) 2009-09-04 2009-09-04 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5896A CN101645896A (zh) 2010-02-10
CN101645896B true CN101645896B (zh) 2012-06-06

Family

ID=41657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923241A Active CN101645896B (zh) 2009-09-04 2009-09-04 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92386B2 (zh)
EP (1) EP2475111A4 (zh)
CN (1) CN101645896B (zh)
WO (1) WO20110264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5896B (zh) 2009-09-04 2012-06-06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US9344383B2 (en) 2012-11-07 2016-05-17 Dell Products L.P. Event driven network system
CN103560909B (zh) * 2013-10-24 2016-08-17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区域访问控制表项维护方法及装置
DE102014201234A1 (de) * 2014-01-23 2015-07-2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Verwaltungsvorrichtung und Gerät zur Zertifikat-basierten Authentifizierung von Kommunikationspartnern in einem Gerät
US10178048B2 (en) 2014-03-19 2019-01-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xchange switch protocol version in a distributed switch environment
US10560353B1 (en) * 2014-09-16 2020-02-1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eployment monitoring for an application
CN111480377A (zh) * 2017-12-18 2020-07-3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指示用于远程单元的网络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7051A (zh) * 2002-04-05 2005-07-27 思科技术公司 用于定义静态光纤通道组构的装置与方法
CN1653847A (zh) * 2002-05-24 2005-08-10 思科技术公司 防止重配置结构消息引起的光纤通道结构扰乱的装置和方法
CN1992729A (zh) * 2005-12-27 2007-07-04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4800A (en) * 1995-11-15 1997-11-04 Cabletron Systems, Inc.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restricted broadcast groups in a switched network
US7165258B1 (en) * 2002-04-22 2007-01-16 Cisco Technology, Inc. SCSI-based storage area network having a SCSI router that routes traffic between SCSI and IP networks
US7230929B2 (en) * 2002-07-22 2007-06-12 Qlogi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ally assigning domain identification in a multi-module fibre channel switch
US8295288B2 (en) * 2002-07-30 2012-10-23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c. Registered state change notification for a fibre channel network
US7433326B2 (en) * 2002-11-27 2008-10-07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xchanging peer parameters between network devices
US7965653B2 (en) * 2003-09-25 2011-06-21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gistering and un-registering membership in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s
US7340167B2 (en) 2004-04-23 2008-03-04 Qlogic, Corporation Fibre channel transparent switch for mixed switch fabrics
EP2314029B1 (en) * 2008-07-14 2012-08-2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ultiple tree registration protocol
US7948920B2 (en) * 2009-03-03 2011-05-24 Cisco Technology, Inc. Trunking with port aggregation for fabric ports in a fibre channel fabric and attached devices
CN101645896B (zh) * 2009-09-04 2012-06-06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7051A (zh) * 2002-04-05 2005-07-27 思科技术公司 用于定义静态光纤通道组构的装置与方法
CN1653847A (zh) * 2002-05-24 2005-08-10 思科技术公司 防止重配置结构消息引起的光纤通道结构扰乱的装置和方法
CN1992729A (zh) * 2005-12-27 2007-07-04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47784A1 (en) 2012-06-14
CN101645896A (zh) 2010-02-10
EP2475111A1 (en) 2012-07-11
EP2475111A4 (en) 2015-08-19
WO2011026439A1 (zh) 2011-03-10
US8792386B2 (en) 2014-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5896B (zh) 基于光纤通道网络的属性传播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US5883939A (en)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for an intelligent networking coprocessor
CN103532838B (zh) 一种隔离网间实现数据交换的方法及系统
JP4904399B2 (ja) マスター/スレーブ構造を有する通信システム
EP2961112B1 (en) Message forwarding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CN101656721A (zh) 虚链路发现控制方法和以太网承载光纤通道协议系统
CN110178341A (zh) 具有数据中心部署的电信网络
CN103532863B (zh) 一种实现软件堆叠的方法和装置
CN102647370A (zh) 具备ZigBee通信功能的WiFi路由器及WiFi网络和ZigBee网络之间的通信方法
CN103200109A (zh) 一种ospf邻居关系管理方法和设备
CN104767778A (zh) 任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769544A (zh) 通信系统中设备业务适配层架构及业务适配层实现方法
CN102968399A (zh) 多核处理器及其管理网口的复用方法
Vizier et al. ComChain: A blockchain with Byzantine fault‐tolerant reconfiguration
CN115378822A (zh) 一种dds分布式应用仿真的方法和系统
CN100444582C (zh) 具有防火墙功能的交换设备
CN100373867C (zh) 网络隔离与信息交换模块的大规模并行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2209035A (zh) 流量转发方法及转发设备
CN101145940A (zh) 一种网管系统中搜索网元设备和建立拓扑连接的方法
CN102340436A (zh) 跨网络报文转发方法和交换机系统
CN101599906B (zh) 端口状态设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03051482B (zh) 基于fc交换机的一种端口隔离及恢复的实现方法
US6647430B1 (en)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totem rings
CN101227471A (zh) 同网段地址解析协议代理方法及内部处理板间通信方法
CN114928660A (zh) 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透明进程间通信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