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8969B - 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78969B CN101578969B CN200910136632XA CN200910136632A CN101578969B CN 101578969 B CN101578969 B CN 101578969B CN 200910136632X A CN200910136632X A CN 200910136632XA CN 200910136632 A CN200910136632 A CN 200910136632A CN 101578969 B CN101578969 B CN 1015789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nion
- plectane
- unloading
- fishing line
-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2—Brake devices for reels
- A01K89/033—Brake devices for 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for reels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5—Brakes connected to the spool by one-way clutch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84—Multiple drive ratio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90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yieldable drive coupling, e.g. friction or fluid clutch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2—Brake devices for reels
- A01K89/033—Brake devices for 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for reels with a rotating spoo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即使在渔线轮较小时,也可防止小齿轮的齿被损坏。反转防止机构(7)能禁止卸力圆板(42)朝放线方向反转,卸力圆板能对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1)可转动的卷线筒(3)进行制动,手柄(4)的转动能经由第一、第二小齿轮(21、22)传递到卸力圆板上。反转防止机构包括:可与卸力圆板一起转动的转动部件(30),其外周部设置有凹凸部,该外周部可设置在第二小齿轮和卸力圆板之间;爪部件(31),以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摆动的方式连接在其上,并可在其顶端与凹凸部卡合而禁止反转的卡合位置和离开凹凸部的分离位置之间切换;施力部件(32),对爪部件朝所述卡合位置一侧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转防止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该渔线轮具有卸力圆板,手柄的转动经由小齿轮传递到卸力圆板上,该卸力圆板能对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转动的卷线筒进行制动,反转防止机构能禁止所述卸力圆板的朝放线方向的反转。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双轴承渔线轮包括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和带星型卸力机构的渔线轮,其中,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是通过位于渔线轮主体的手柄安装侧表面并绕卷线筒轴摆动的杆式卸力机构来制动卷线筒朝放线方向的转动,带星型卸力机构的渔线轮是通过绕手柄轴转动的星型卸力机构来制动卷线筒。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中,为了在卷线筒朝放线方向转动时将制动力作用在卷线筒上,设置有由单向离合器构成的反转防止机构,该反转防止机构用于禁止可与卷线筒接触的卸力圆板朝放线方向的转动。
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通常设置在手柄轴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具体而言,包括:以可与手柄轴一起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其上并与主齿轮并列设置的转动部件(如棘轮);可与转动部件卡合并以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的爪部件;对爪部件朝其卡合位置侧施力的施力部件。就这种结构的反转防止机构而言,当卷线筒朝放线方向转动时,卸力机构的制动力从卸力圆板经由小齿轮、主齿轮传递到设于手柄轴的转动部件上。由于爪部件与转动部件卡合,因而卸力机构动作时的载荷由转动部件和与该转动部件卡合的爪部件承受。
此外,在能将手柄的转速切换为高低两档速度传递给卷线筒的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中,在手柄轴的内部设置有速度切换机构,这样,不仅使得手柄轴的结构比较复杂,还使得其强度变低。最终,难以在手柄轴上采用设置棘轮的构造。因此,在可两档变速的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中,例如通过分别与两个主齿轮啮合的两个小齿轮中直径较大的那个,来防止卸力圆板朝放线方向的转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中的采用小齿轮来防止反转的反转防止机构中,设置有爪部件和施力部件。该爪部件以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在如下两个位置间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即,与直径较大的那个小齿轮卡合的卡合位置和离开该小齿轮的分离位置。该施力部件对爪部件朝其卡合位置一侧施力。小齿轮具有供卷线筒轴贯穿的筒状轴部和比轴部外径更大的齿轮齿,该小齿轮通过在轴部形成的卡合部以可与卸力圆板一体转动的方式与之卡合。这样,通过使爪部件与小齿轮啮合,可在不让手柄轴的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简化反转防止机构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特开平10-313751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特开2004-236586号
在前一个现有结构中,由于在手柄轴上设置有棘轮,所以卸力机构动作时会有较大的力作用在小齿轮和主齿轮的啮合部分上。因此,可能会在卸力机构动作时有过大的力作用在小齿轮的齿轮齿上而使该齿轮齿损坏。
在后一个现有结构中,由于是使爪部件与小齿轮卡合来禁止卸力圆板的反转,所以在卸力机构动作时可能会有较大的负载作用在小齿轮和爪部件上。因此,在后一个现有结构中,使爪部件与齿轮齿的强度比外径较小的齿轮更高的外径较大的小齿轮卡合。
但是,在小型的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中,即使是所谓的直径较大的小齿轮,该小齿轮也较小,其齿数也较少,且齿轮齿的强度也很低。因此,在爪部件与小齿轮卡合的状态下,如果有较大的制动力作用在直径较大的小齿轮上,其齿轮齿仍会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采用该反转防止机构,即使让渔线轮小型化,也可防止小齿轮的齿被损坏。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中,渔线轮具有卸力圆板,手柄的转动能经由小齿轮传递到卸力圆板上,该卸力圆板能对相对于渔线轮主体可转动的卷线筒进行制动,反转防止机构能禁止卸力圆板朝放线方向反转,反转防止机构包括:转动部件,其外周部设置有凹凸部,该外周部可设置在小齿轮和卸力圆板之间,该转动部件可与卸力圆板一起转动;爪部件,其以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摆动的方式连接在其上,该爪部件可在其顶端与凹凸部卡合而禁止反转的卡合位置和离开凹凸部的分离位置之间切换;施力部件,其对爪部件朝卡合位置一侧施力。
该反转防止机构中,在卸力机构动作时,卷线筒朝放线方向转动会使卸力圆板朝放线方向转动,此时,被压到卡合位置的爪部件与转动部件卡合,能阻止卸力圆板朝放线方向反转。这样,会在卸力圆板和卷线筒之间产生摩擦力,对卷线筒进行制动。此时,由转动部件对爪部件作用力,载荷作用到转动部件的凹凸部上。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在小齿轮和卸力圆板之间设置有转动部件,且使转动部件与爪部件卡合,所以可通过转动部件和爪部件承受卸力机构动作时的载荷。因此,卸力机构动作时载荷不会作用到小齿轮上,可防止小齿轮的齿轮齿被损坏。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中,除具有技术方案1的技术特征外,转动部件以外周部与卸力圆板卡合,以使转动部件可与卸力圆板一起转动。采用该结构,由于是通过直径大于轴部直径且强度较高的外周部与卸力圆板卡合,所以即使有较大的载荷作用在该卡合部分上,也难以损坏该卡合部分。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中,除具有技术方案2的技术特征外,外周部具有卡合连接部,该卡合连接部具有凹凸部分,该凹凸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凹凸部形状相同且外径小于该凹凸部的外径,通过该卡合连接部使转动部件与所述卸力圆板相卡合。采用该结构,由于是通过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上与凹凸部的形状相同的卡合连接部与卸力圆板卡合,所以可使凹凸部和卡合连接部采用相同的结构,因此卡合结构易于形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中,除具有技术方案3的技术特征外,转动部件的外周部的外径大于小齿轮的外径,并具有供小齿轮穿过的通孔。采用该结构,由于转动部件的外径大于第二小齿轮的外径,所以即使第二小齿轮穿过转动部件而直接与卸力圆板卡合上,也可很好地保持转动部件的强度。
【发明效果】
通过采用本发明,由于在小齿轮和卸力圆板之间设置有转动部件,且使转动部件与爪部件卡合,所以可通过转动部件和爪部件承受卸力机构动作时的载荷。因此,在卸力机构动作时,载荷不会作用到小齿轮上,可防止小齿轮的齿轮齿被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1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右侧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反转防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内侧看到的反转防止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卸力圆板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渔线轮主体,2:卷线筒轴,3:卷线筒,4:手柄,7:反转防止机构,30:转动部件,30a:凹凸部,30b:转动部件的外周部,30c:第三卡合连接部(卡合连接部的一个例子),30d:通孔,31:爪部件,32:施力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渔线轮为中型的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包括:筒状的渔线轮主体1;卷线筒轴2(图2),其安装在该渔线轮主体1的中心,且不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1转动但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1沿轴向移动;卷线筒3,其受卷线筒轴2支承,且可相对于卷线筒轴2转动但不可相对于卷线筒轴2沿轴向移动;手柄4,其设置在渔线轮主体1的一侧。如图2所示,该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中,在渔线轮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将手柄4的转动传递给卷线筒3的转动传递机构6;能禁止后述的卸力圆板42朝放线方向转动的反转防止机构7;能对卷线筒3朝放线方向的转动进行制动的杆式卸力机构9。
渔线轮主体1具有金属制成的框架5,该框架5包括左右成一对的第一侧板10a、第二侧板10b和连接部11a、11b、11c,第一、第二侧板10a、10b由金属制成并呈盘状;连接部11a、11b、11c分别在前侧、后侧以及下侧将两个侧板10a、10b连接在一起。框架5的连接部11c上与之一体形成有钓竿安装部11d,该钓竿安装部11d用于将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安装在钓竿上。
渔线轮主体1还包括:第一、第二盖部件12a、12b,其分别覆盖第一、第二侧板10a、10b的外侧,例如由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等高刚性树脂制成;用于装饰的第三、第四盖部件13a、13b,其分别覆盖第一、第二盖部件12a、12b,例如由铝合金等轻金属制成;盖部件14,其覆盖第二盖部件12b的里侧,由高刚性树脂制成。第一、第二侧板10a、10b具有可供卷线筒3穿过的开口。第一盖部件12a的内部设置有毂部12c,该毂部12c用于支承卷线筒轴2的左端,且卷线筒轴2可相对于毂部12c沿轴向移动但不能相对于毂部12c转动。第一盖部件12a的内部设置有卷线筒发声机构8,该卷线筒发声机构8随着卷线筒3的转动而发声,并可根据按钮(click button)5a的操作打开或关闭发声状态。
如图3所示,在手柄4一侧的第二盖部件12b上,设置有沿径向和轴向向外突出的鼓出部12d。如图1和图4所示,鼓出部12d以稍向前倾的方式沿径向突出。如图2所示,鼓出部12d中设置有转动传递机构6。在鼓出部12d内,设有用于嵌件成型工艺的筒状的第一嵌件15a。该第一嵌件15a由黄铜等滑动性好的金属制成,沿卷线筒轴12的轴向向外突出。第一嵌件15a对卷线筒轴2的右端进行支承,且使卷线筒轴2可相对于第一嵌件15a沿轴向移动。在第一嵌件15a的图3中下方,以沿轴向向外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支承筒部12e,该支承筒部12e用于支承手柄4的手柄轴20。支承筒部12e的内部,设有用于嵌件成型工艺的筒状的第二嵌件15b。该第二嵌件15b由黄铜等滑动性好的金属制成,以将手柄轴20支承得可相对其转动。在第二盖部件12b上未形成有鼓出部12d的其余部分的后部,设有用于嵌件成型工艺的轴状的第三嵌件15c。该第三嵌件15c由黄铜等滑动性好的金属制成,用于支承反转防止机构7的后述的爪部件31,且爪部件31可相对于第三嵌件15c摆动。图3中,将第三嵌件15c画在第二盖部件12b的上部,但实际上,该第三嵌件15c是像图5所示的那样设置在第二盖部件12b的后部。
如图2所示,第三、第四盖部件13a、13b在形状上沿着第一、第二盖部件12a、12b的外侧面分别覆盖该第一、第二盖部件12a、12b。在第一、第二盖部件12a、12b的周缘上,分别设置有突起部12f、12g,该突起部12f、12g分别与第三、第四盖部件13a、13b相嵌合。在合成树脂制成的第一、第二盖部件12a、12b上,只有突起部12f、12g向外露出。通过设置该突起部12f、12g,即使在对例如铝合金制成的薄板实施冲压成型工艺而制造第三、第四盖部件13a、13b时,该第三、第四盖部件13a、13b的周缘部分不平整,该部分也不会太显眼。
如前所述,卷线筒轴2由第一盖部件12a的毂部12c和第二盖部件12b的第一嵌件15a支承,该卷线筒轴2可相对于二者沿轴向移动但不能相对于二者转动。卷线筒轴2的左端安装有止转销2a,该止转销2a沿径向穿过该卷线筒轴2的左端。第一盖部件12a的毂部12c上设置有能与止转销2a卡合的沿径向延伸的止转槽12i。
卷线筒轴2通过设置在其外周面上的两个轴承16a、16b将卷线筒3支承得可相对卷线筒2转动。轴承16a被盘簧形式的第一弹簧部件17a朝卷线筒轴2的轴向内侧(图2中的右侧)施力,轴承16b被螺旋弹簧形式的第二弹簧部件17b朝卷线筒轴2的轴向内侧(图2中的左侧)施力。轴承16a、16b被卷线筒3和卷线筒轴2从其轴向内侧面限制其朝内侧的移动。这样,卷线筒轴2和卷线筒3可一起沿轴向移动。可通过杆式卸力机构9,使卷线筒轴2与卷线筒3一起沿轴向移动。卷线筒轴2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部2b,该外螺纹部2b能旋入杆式卸力机构9的后述移动机构43的组成部件中。卷线筒轴2的外周安装有转动传递机构6的后述的直径较小的第一小齿轮21。
如图2所示,卷线筒3包括线筒主体部3a和与该筒主体部3a的两端一体形成的凸缘部3b。在右侧的凸缘部3b的端面上,通过螺钉固定有摩擦圆板41,该摩擦圆板41是杆式卸力机构9的组成部分。
如图2所示,手柄4固定在筒状手柄轴20的突出端上,该手柄轴20平行于卷线筒轴2且位于其下方。如前所述,手柄轴20受第二嵌件15b支承,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1转动。如图3所示,在手柄轴20的末端设置有狭槽20a,该狭槽20a沿径向贯穿手柄轴20的基端,在手柄轴20的顶端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手柄4的内螺纹(图2)20b。
<转动传递机构的结构>
转动传递机构6具有可在高速和低速两档速度间进行切换的变速机构。如图3所示,转动传递机构6包括:高速卷线用的第一主齿轮18,其支承在手柄4的手柄轴20上,并可相对于该手柄轴20转动;低速卷线用的第二主齿轮19,其支承在手柄4的手柄轴20上,并可相对于该手柄轴20转动;第一小齿轮21,其以与第一主齿轮18啮合的状态安装在卷线筒轴2上,可相对于该卷线筒轴2转动;第二小齿轮22,其以与第二主齿轮19啮合的状态安装在卷线筒轴2上,可相对于该卷线筒轴2转动;卡合片23,用于使第一主齿轮18和手柄轴20、或第二主齿轮19和手柄轴20建立连接,以传递转动;两个压缩弹簧24a、24b,其在卡合片23的两侧,用于对卡合片23进行定位;操作轴25,其用于设定卡合片23的位置。
在第一、第二主齿轮18、19的中心部,分别设置有未图示的圆形支承孔,另外,该第一、第二主齿轮18、19上分别设置有狭槽18a、19a,狭槽18a、19a相互垂直并都能与卡合片23相卡合。第二主齿轮19呈朝第一主齿轮18侧折曲的状态,以避开反转防止机构7的转动部件30。
第一小齿轮21为筒状部件,由具有耐腐蚀性的金属制成,如非磁性不锈钢合金等。第一小齿轮21的右端于卷线筒轴2的外侧受安装在鼓出部12d上的轴承16c支承,可相对于鼓出部12d转动。第一小齿轮21的左端与杆式卸力机构9的卸力圆板42卡合,并可与该卸力圆板42一起转动。如图4所示,第一小齿轮21包括:与第一主齿轮18啮合的第一齿轮齿21a;支撑在轴承16c上的第一轴承支承部21b;第一卡合连接部21c,其与第一轴承支承部21b之间隔着第一齿轮齿21a,即,位于关于第一齿轮齿21a而言的第一轴承支承部21b的相反侧。第一小齿轮21的内周设置有第一通孔21d,该第一通孔21d可供卷线筒轴2穿过。第一通孔21d和卷线筒轴2之间的间隙约为0.05mm~0.3mm。由此,第一小齿轮21可相对于卷线筒轴2顺畅地转动。
第一小齿轮21是按照切削加工工艺形成,其具体加工方式为:在整个长度上形成有第一齿轮齿21a的半成品上,在制成该第一齿轮齿21a这一部分的两侧进行切削加工,不仅形成用于定位的台阶,还在该第一齿轮齿21a两侧留下用于阻止第一小齿轮21转动的凹凸部分。通过该切削加工,在第一齿轮齿21a的两侧形成第一轴承支承部21b和第一卡合连接部21c。因此,第一轴承支承部21b和第一卡合连接部21c的外径都小于第一齿轮齿21a的外径,为切割半成品的第一齿轮齿21a后剩下的那一部分的形状。第一小齿轮21被卸力圆板42和轴承16c夹在中间,不可沿轴向移动。
第二小齿轮22为筒状部件,其材质与第一小齿轮21的材质相同。如图3所示,第二小齿轮22的左端以可与卸力圆板42一起转动的方式与其卡合。如图4所示,第二小齿轮22包括与能第二主齿轮19啮合的第二齿轮齿22a和与第二齿轮齿22a相邻设置的第二卡合连接部22b。第二小齿轮22的内周设置有第二通孔22c,该第二通孔22c可供第一小齿轮21的第一卡合连接部21c穿过。第二通孔21c与第一卡合连接部21c之间的间隙约为0.01mm~0.05mm。因此,第二小齿轮22不会与第一小齿轮21接触,但实质上第二小齿轮22是受第一小齿轮21支承(间隙配合)。
第二小齿轮22是按照切削加工工艺形成,其具体加工方式为:在整个长度上形成有第二齿轮齿22a半成品上,对制成该第二齿轮齿22a这一部分的单侧进行切削加工,不仅形成用于定位的台阶,并在第二齿轮齿22a的一侧留下用于阻止第二小齿轮22转动的凹凸部分。通过该切削加工,在第二齿轮齿22a的一侧形成第二卡合连接部22b。因此,第二卡合连接部22b的外径小于第二齿轮齿22a的外径,为切割半成品的第二卡合连接部22b后留下的那一部分的形状。第二小齿轮22被卸力圆板42和第一小齿轮21夹在中间,不可沿轴向移动。
卡合片23设置在手柄轴20的狭槽20a内,相对于手柄轴20不可转动。卡合片23的中心设置有突起部23a。当卡合片23位于第二主齿轮19侧时,突起部23a位于凸缘状的弹簧收纳件26的内周侧,该弹簧收纳件26用于收纳压缩弹簧24a。弹簧收纳件26螺纹固定在手柄轴20的基端。
如图2所示,操作轴25贯穿手柄轴20并从手柄轴20朝外突出。操作轴25被螺母27支承为可沿轴向移动的状态,该螺母27用于将旋合在手柄轴20的突出端上的手柄4固定在手柄轴20上。在操作轴25的向外突出的突出端上设置有环状槽25a。该环状槽25a上卡合有滑动型止挡件28,该止挡件28设置在手柄轴4上。在操作轴25上的与其突出端相反一侧的端部上,设置有用于收纳压缩弹簧24b的弹簧收纳件29。操作轴25顶端嵌入该弹簧收纳件29。弹簧收纳件29内设置有与卡合片23相卡合的狭槽29a,由该狭槽29a按压卡合片23。
在这种结构的转动传递机构6中,当将操作轴25压入如图3中轴线Y的下侧所示位置时,卡合片23位于第二主齿轮19侧,手柄轴4的转动经由第二主齿轮19传递到第二小齿轮22上,卷线筒轴2和卷线筒3低速旋转。相反,当使滑动型止挡件28滑动,将操作轴25拉出到如图3中轴线Y的上侧所示位置时,卡合片23位于第一主齿轮18侧,手柄轴4的转动经由第一主齿轮18传递到第一小齿轮21上,卷线筒轴2和卷线筒3高速旋转。
<反转防止机构的结构>
如图4、5所示,反转防止机构7为爪式单向离合器,包括:转动部件30,其外周部30b上设置有凹凸部30a;与凹凸部30a卡合的爪部件31;施力部件32,其对爪部件31朝凹凸部30a方向施力。
转动部件30是由金属制成的筒状部件,其材质与第二小齿轮22的材质相同且其外径大于第二小齿轮22的外径。凹凸部30a例如为沿转动部件30的周向带间隔的齿轮齿的形状。凹凸部30a位于第二小齿轮22的外周侧,且位于第一小齿轮21和后述的卸力圆板42之间。转动部件30的外周部30b上具有第三卡合连接部30c,该第三卡合连接部30c上具有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凹凸部30a的形状相同、且外径小于凹凸部30a的外径的凹凸部分。由第三卡合连接部30c,使转动部件30以可与卸力圆板42一起转动的方式与之相连接。转动部件30的中心设置有通孔30d,该通孔30d可供第二小齿轮22的第二卡合连接部22b穿过。通孔30d与第二卡合连接部22b之间的间隙约为0.01~0.05mm。因此,转动部件30不会与第二小齿轮22接触,但实质上转动部件30受第二小齿轮22支承(间隙配合)。
转动部件30是按照切削加工工艺形成的,其具体加工方式为:在整个长度上形成有凹凸部30a的半成品上,对该凹凸部30a的单侧进行切削加工,不仅形成用于定位的台阶,还留下用于阻止转动部件30转动的凹凸部分。通过该切削加工,在凹凸部30a的一侧形成第三卡合连接部30c。因此,第三卡合连接部30c的外径小于凹凸部30a的外径,为切削半成品的第三卡合连接部30c后所留下的那一部分的形状。转动部件30被卸力圆板42和第二小齿轮22夹在中间,不可沿轴向移动。
爪部件31是通过对例如不锈钢制成的薄板实施冲压加工而冲下的部件。本实施方式中,由两片厚度相同的部件构成。爪部件31以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摆动的方式连接在其上。爪部件31在可与凹凸部30a卡合而禁止卸力圆板42反转的卡合位置和离开凹凸部件30a的分离位置间切换。爪部件31包括:可与凹凸部30a卡合的顶端部31a;孔状安装部31b,可通过其将爪部件31以可相对于第三嵌件15c摆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三嵌件15c上;卡合突起部31c,其从安装部31b起朝与顶端部31a相反的一侧沿径向延伸。当卡合突起部31c位于图5所示的卡合位置时,该卡合突起部31c与第二盖部件12b的内侧接触,而使爪部件31保持在卡合位置。例如通过E型扣环等止脱部件36来防止爪部件31从第三嵌件15c上脱落。
施力部件32包括螺旋弹簧34和呈带底筒状的按压部件35。该螺旋弹簧34设置在导向轴33的外周侧,该导向轴33固定在第二盖部件12b上。该按压部件35覆盖螺旋弹簧34并能按压卡合突起部31c。按压部件35将卡合突起部31c朝第二该部件12b上的突出部12h按压。这样,施力部件32总是对爪部件31朝卡合位置施力,只有当卷线筒3与卸力圆板42朝图5中箭头所示的收线方向旋转时,爪部件31才摆动到分离位置侧。
对于有这种结构的反转防止机构7而言,由于在第二小齿轮22和卸力圆板42之间设置有转动部件30,且转动部件30能与爪部件31卡合,所以可通过转动部件30和爪部件31承受卸力机构动作时的载荷。因此,卸力机构动作时,载荷不会作用到第二小齿轮22上,可防止第二小齿轮22的第二齿轮齿22a被损坏。
此外,由于是通过直径较大且强度较高的凹凸部30a与卸力圆板42卡合,所以即使有较大的载荷作用在卡合部分上,该卡合部分也不易损坏。
此外,由于是通过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凹凸部30a的形状相同的第三卡合连接部30c与卸力圆板42卡合,所以可让凹凸部30a和第三卡合连接部30c的结构相同,因此卡合结构易于形成。
此外,由于转动部件30的外径大于第二小齿轮22的外径,所以即便是使第二小齿轮22穿过转动部件30直接与卸力圆板42卡合了,也可很好地保持转动部件30的强度。
<杆式卸力机构的结构>
如图3所示,杆式卸力机构9包括:摩擦圆板41,其安装在卷线筒3的右端(如图2所示);卸力圆板42,其与摩擦圆板41相对;移动机构43,其用于使卷线筒轴2沿轴向往复移动。
摩擦圆板41为垫圈状圆板部件,其例如由石墨碳或纤维强化树脂等具有耐磨性的材质制成。摩擦圆板41被多根安装螺钉50固定在卷线筒3的右侧凸缘部3b的外侧表面上,该多根安装螺钉50沿摩擦圆板41的周向间隔设置。
如图3、图4所示,卸力圆板42包括圆板主体45和例如由不锈钢制成的制动圆板46。圆板主体45与第一、第二小齿轮21、22和转动部件30卡合,且能与其一起转动。制动圆板46被多根安装螺钉51固定在圆板主体45上,与摩擦圆板41相对设置。反转防止机构7禁止卸力圆板42朝放线方向转动。
圆板主体45例如是由散热性好的压铸铝制成的圆板状部件,其经由轴承52支承在卷线筒轴2上,并可相对于卷线筒轴2转动。制动圆板46固定在圆板主体45的与卷线筒3相对的表面上。制动圆板46及其安装面在中心处向下凹陷,以避开摩擦圆板41上的安装螺钉50。
在圆板主体45的远离卷线筒3一侧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合安装部45a,其能与第一小齿轮21卡合;第二卡合安装部45b,其能与第二小齿轮22卡合;第三卡合安装部45c,其能与反转防止机构7卡合,从而,使第一、第二小齿轮21、22和反转防止机构7能与圆板主体45一起转动。
如图6所示,第一卡合安装部45a的内周侧凹陷,其中心可供卷线筒轴2穿过,第一卡合安装部45a能与第一小齿轮21的第一卡合连接部21c卡合。第一卡合安装部45a由外径比第一齿轮齿21a的外径稍小的凹凸部构成。第一卡合安装部45a的第一底面45d与第一小齿轮21的第一卡合连接部21c的端面相抵接。
第二卡合安装部45b是沿第一卡合安装部45a的径向向外凹陷而成的,其能与第二小齿轮22的第二卡合连接部22b卡合。第二卡合安装部45b由外径比第二齿轮齿22a的外径稍小的凹凸部构成。第二卡合安装部45b的第二底面45e与第二小齿轮22的第二卡合连接部22b的端面相抵接。
第三卡合安装部45c是沿第二卡合安装部45b的径向向外凹陷而成的,其能与转动部件30的第三卡合连接部30c卡合。第三卡合安装部45c由外径比凹凸部30a的外径稍小的凹凸部构成。第三卡合安装部45c的第三底面45f与转动部件30的第三卡合连接部30c的端面相抵接。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小齿轮21是通过夹在轴承16c的内圈和第一卡合安装部45a的第一底面45d之间而被定位的。第二小齿轮22是通过夹在第一小齿轮21上的第一齿轮齿21a与第一卡合连接部21c之间的台阶和第二卡合安装部45b的第二底面45e之间而被定位的。转动部件30是通过夹在第二小齿轮22的第二齿轮齿22a与第二卡合连接部22b之间的台阶和第三卡合安装部45c的第三底面45f之间而被定位的。
如图3所示,卸力圆板42的外侧被制动罩55覆盖。制动罩55是在考虑了散热性后选择例如由压铸铝而制成的,其被螺钉部件固定在卷线筒3的凸缘部3b的端面上。制动罩55的内周侧与卸力圆板42之间安装有密封部件56,制动罩55与卷线筒3之间安装有密封部件57。
如图3所示,移动机构43包括:制动杆60,其以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1摆动的方式设置在其上;拉动机构61,其随着制动杆60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摆动,使卷线筒轴2朝图3中的右方移动;第二弹簧部件17b,其对卷线筒轴2朝图3中的左方施力,且能使卷线筒轴2随着制动杆60沿图1中的反时针方向的摆动,朝图3中的左方移动。
<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动作>
采用上述结构的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在调整杆式卸力机构9制动力的大小时,使制动杆60摆动。当制动杆60处于制动解除位置即图1中最前侧的摆动位置时,杆式卸力机构9中的摩擦圆板41从卸力圆板42离开而处于制动解除位置,卷线筒3可自由转动。从而可抛投渔线。当使制动杆60从该位置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摆动时,拉动机构61缓缓朝卷线筒轴向外方(图2中的右侧)移动,从而使卷线筒2和卷线筒3逐渐向右侧移动。由此,摩擦圆板41对卸力圆板42的按压力增大,从而增强卸力机构的制动力。
钓鱼时,当有比设定的制动力大的力作用在渔线上时,卷线筒3则朝放线方向转动。此时,摩擦圆板41相对于卸力圆板42转动,卸力圆板42欲朝放线方向转动。这样,反转防止机构7动作,相应地,爪部件31与转动部件30卡合,从而阻止卸力圆板42反转。此时,由于爪部件31不与第二小齿轮22卡合而是与转动部件30卡合,所以可防止第二阻止小齿轮22被损坏。此外,由于卸力机构动作时,可通过转动部件30来阻止卸力圆板42的反转,所以动力既不会从第一小齿轮21传递到第一主齿轮18上,也不会从第二小齿轮22传递到第二主齿轮19上。因此,在卸力机构动作中,第一和第二小齿轮21、22不会被损坏。
<其他实施方式>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动部件30和第一、第二小齿轮21、22同时单独与卸力圆板42卡合,但也可让转动部件30和第一、第二小齿轮21、22中之一与卸力圆板42卡合,让其余两个与卡合在卸力圆板42上的那个部件卡合。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带二级变速功能的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为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也适用于不带变速功能的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各部件所采用的材质进行了说明,但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各部件的材质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Claims (3)
1.一种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
该渔线轮具有卸力圆板,手柄的转动能经由小齿轮传递到所述卸力圆板上,该卸力圆板能对相对于渔线轮主体可转动的卷线筒进行制动,反转防止机构能禁止所述卸力圆板朝放线方向反转,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防止机构包括:
转动部件,其外周部设置有凹凸部,该外周部可设置在所述小齿轮和所述卸力圆板之间,所述转动部件通过其所述外周部与所述卸力圆板连接在一起,且所述转动部件可与所述卸力圆板一起转动;
爪部件,其以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摆动的方式连接在其上,该爪部件可在其顶端与所述凹凸部卡合而禁止所述反转的卡合位置和离开所述凹凸部的分离位置之间切换;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爪部件朝所述卡合位置一侧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部具有卡合连接部,该卡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形状与所述凹凸部的形状相同,该卡合连接部具有外径小于上述凹凸部的外径的凹凸部分,由该卡合连接部使所述外周部与所述卸力圆板相卡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的所述外周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小齿轮的外径,并且,所述转动部件上具有供所述小齿轮穿过的通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25296A JP5324819B2 (ja) | 2008-05-12 | 2008-05-12 | レバードラグリールの逆転防止機構 |
JP2008125296 | 2008-05-12 | ||
JP2008-125296 | 2008-05-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78969A CN101578969A (zh) | 2009-11-18 |
CN101578969B true CN101578969B (zh) | 2012-06-13 |
Family
ID=40957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36632XA Active CN101578969B (zh) | 2008-05-12 | 2009-05-11 | 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84725B2 (zh) |
EP (1) | EP2119349B1 (zh) |
JP (1) | JP5324819B2 (zh) |
KR (1) | KR101549602B1 (zh) |
CN (1) | CN101578969B (zh) |
MY (1) | MY145895A (zh) |
SG (1) | SG157284A1 (zh) |
TW (1) | TWI44687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47889B2 (ja) * | 2008-06-19 | 2012-10-10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魚釣用リール |
KR101126546B1 (ko) * | 2009-06-26 | 2012-03-26 | 주식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 낚시용 베이트 릴의 클러치 기구 |
JP5507374B2 (ja) * | 2010-07-26 | 2014-05-28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発音装置 |
JP5777873B2 (ja) * | 2010-11-18 | 2015-09-0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用リールのギア装着構造 |
US8770504B1 (en) * | 2011-09-23 | 2014-07-08 | Thomas Sandstrom | Motor driven fishing reel |
JP5897874B2 (ja) * | 2011-11-11 | 2016-04-06 | Ntn株式会社 | 電動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5918510B2 (ja) * | 2011-11-16 | 2016-05-18 | Ntn株式会社 | 電動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5961378B2 (ja) * | 2011-12-22 | 2016-08-02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調整装置 |
JP5956799B2 (ja) * | 2012-03-28 | 2016-07-27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及び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操作部材 |
JP6198421B2 (ja) * | 2013-03-15 | 2017-09-20 |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 釣り用リールの爪歯車 |
JP6412680B2 (ja) * | 2013-04-26 | 2018-10-2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ES1098706Y (es) * | 2014-01-07 | 2014-04-25 | Melian Correa Bernardo | Carrete de pesca con dos velocidades |
JP6467218B2 (ja) * | 2014-12-19 | 2019-02-06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TWI684406B (zh) * | 2015-03-27 | 2020-02-11 |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 雙軸承捲線器 |
JP6684115B2 (ja) * | 2016-03-10 | 2020-04-22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CN107873662A (zh) * | 2016-09-30 | 2018-04-06 | 宁波海宝渔具有限公司 | 可变速的钓鱼用两轴式卷线器 |
JP6979785B2 (ja) * | 2017-04-26 | 2021-12-1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6879844B2 (ja) * | 2017-06-30 | 2021-06-02 | 帝人株式会社 | 釣り具用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釣り用リールのドラグ装置 |
CN107691391B (zh) * | 2017-09-21 | 2023-08-01 | 宁波海宝渔具有限公司 | 带声响装置的横式渔线轮 |
CN107593644B (zh) * | 2017-09-21 | 2023-08-01 | 宁波海宝渔具有限公司 | 一种带声响装置的横式渔线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15913A (en) * | 1964-07-09 | 1967-04-25 | Fred M Grieten | Drag mechanism for a fishing reel |
US4738410A (en) * | 1985-12-25 | 1988-04-19 | Daiwa Seiko Inc. | Double bearing type fishing reel |
US5064138A (en) * | 1986-12-28 | 1991-11-12 |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 Fishing reel having improved cover and seal structure for a drag mechanism |
CN2800786Y (zh) * | 2005-06-22 | 2006-08-02 | 陈亮 | 渔线轮的反转二杆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07671U (zh) * | 1985-12-25 | 1987-07-09 | ||
JPS6314456A (ja) * | 1986-07-04 | 1988-01-21 | Nitto Electric Ind Co Ltd | 光半導体装置 |
JPH082225B2 (ja) * | 1986-12-28 | 1996-01-17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US5064136A (en) * | 1990-08-24 | 1991-11-12 | At&T Bell Laboratories | Payout tube for container packaged coiled filament |
US5058447A (en) * | 1990-11-30 | 1991-10-22 |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 Change-speed construction for fishing reel |
US5560562A (en) * | 1995-06-26 | 1996-10-01 | Hartmann; Dirck T. | Fishing reel with a three speed planetary drive and drag control |
JPH1014456A (ja) * | 1996-07-04 | 1998-01-20 | Shimano Inc | 両軸受リール |
US6102316A (en) * | 1997-03-14 | 2000-08-15 | David C. Nilsen | Two-speed fishing reel with drag mechanism |
JP3792834B2 (ja) | 1997-05-20 | 2006-07-0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2002017213A (ja) * | 2000-07-06 | 2002-01-22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往復移動装置 |
JP2002058399A (ja) * | 2000-08-22 | 2002-02-26 | Shimano Inc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ロック機構 |
JP2003225039A (ja) * | 2002-02-05 | 2003-08-12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JP2003319742A (ja) * | 2002-05-07 | 2003-11-11 | Shimano Inc | 両軸受リールの回転支持構造 |
US6672526B1 (en) * | 2002-07-08 | 2004-01-06 | Tiburon Engineering, Inc. | Automatic two-speed transmission for a fishing reel |
JP3684359B2 (ja) * | 2002-07-15 | 2005-08-17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タンド部材 |
JP2004236586A (ja) * | 2003-02-06 | 2004-08-26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リール |
JP4334381B2 (ja) * | 2004-03-25 | 2009-09-3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用リール、釣り情報表示装置及び釣り情報表示システム |
JP4480658B2 (ja) | 2005-10-13 | 2010-06-16 | 寶熊漁具股▲分▼有限公司 | リール |
JP2008125296A (ja) | 2006-11-14 | 2008-05-29 | Max Co Ltd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搭載の電動工具におけるパワー基板の放熱構造 |
-
2008
- 2008-05-12 JP JP2008125296A patent/JP5324819B2/ja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04-17 SG SG200902641-0A patent/SG157284A1/en unknown
- 2009-04-20 US US12/426,923 patent/US7784725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4-24 TW TW098113649A patent/TWI446872B/zh active
- 2009-04-27 MY MYPI20091704A patent/MY145895A/en unknown
- 2009-04-28 KR KR1020090037029A patent/KR101549602B1/ko active Active
- 2009-05-08 EP EP09159727.8A patent/EP211934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5-11 CN CN200910136632XA patent/CN10157896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15913A (en) * | 1964-07-09 | 1967-04-25 | Fred M Grieten | Drag mechanism for a fishing reel |
US4738410A (en) * | 1985-12-25 | 1988-04-19 | Daiwa Seiko Inc. | Double bearing type fishing reel |
US5064138A (en) * | 1986-12-28 | 1991-11-12 |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 Fishing reel having improved cover and seal structure for a drag mechanism |
CN2800786Y (zh) * | 2005-06-22 | 2006-08-02 | 陈亮 | 渔线轮的反转二杆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784725B2 (en) | 2010-08-31 |
TW200948267A (en) | 2009-12-01 |
CN101578969A (zh) | 2009-11-18 |
EP2119349A1 (en) | 2009-11-18 |
KR20090117981A (ko) | 2009-11-17 |
JP5324819B2 (ja) | 2013-10-23 |
MY145895A (en) | 2012-05-15 |
US20090277984A1 (en) | 2009-11-12 |
KR101549602B1 (ko) | 2015-09-02 |
SG157284A1 (en) | 2009-12-29 |
EP2119349B1 (en) | 2014-01-15 |
TWI446872B (zh) | 2014-08-01 |
JP2009273378A (ja) | 2009-1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78969B (zh) | 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 | |
CN104041469A (zh) | 钓鱼用渔线轮的棘轮部件 | |
US9615558B2 (en) | Dual-bearing reel | |
CN101371653B (zh) | 双轴承渔线轮的抛饵控制机构 | |
JP2009273378A5 (zh) | ||
US9468199B2 (en) | Reel part for fishing reel | |
KR101638946B1 (ko) | 듀얼 베어링 릴의 스풀 | |
CN104509504B (zh) | 双轴承渔线轮 | |
CN101990873A (zh) | 纺车式渔线轮卷线筒连接结构 | |
US20150208632A1 (en) | Fishing reel having drag assembly | |
TW201340866A (zh) | 紡車式捲線器的釣線導引機構及紡車式捲線器 | |
KR101031524B1 (ko) | 스피닝 릴의 스풀 지지 구조 | |
KR20090115054A (ko) | 스피닝 릴의 스풀 | |
JP4173387B2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発音機構 | |
KR100987115B1 (ko) | 스피닝 릴의 스풀 지지구조 | |
CN103931576A (zh) | 钓鱼用渔线轮的卸力机构 | |
CN1695442B (zh) | 双轴承绕线架的刹车机构 | |
JP4356837B2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US7198218B2 (en) | Brake operation structure for fishing reel spool | |
KR20040107386A (ko) | 스피닝 릴의 로터 제동 장치 | |
JPH09313079A (ja) | リアドラグ型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レベルワインド機構 | |
JP4381896B2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発音機構 | |
JP4002356B2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 |
JP2001299164A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軸 | |
JP2001095437A (ja) |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