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542563B -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2563B
CN101542563B CN2007800443648A CN200780044364A CN101542563B CN 101542563 B CN101542563 B CN 101542563B CN 2007800443648 A CN2007800443648 A CN 2007800443648A CN 200780044364 A CN200780044364 A CN 200780044364A CN 101542563 B CN101542563 B CN 1015425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mp waveform
electrode
electrodes
sustain
peri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443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2563A (zh
Inventor
折口贵彦
庄司秀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42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25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2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25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6Driving circuits for producing the waveforms applied to the driv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 G09G3/29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for reset discharge, priming discharge or erase discharge occurring in a phase other than addressing
    • G09G3/2927Details of initialis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6Details of flat display driving waveforms
    • G09G2310/066Waveforms comprising a gentl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portion, e.g. ramp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38Improving the black level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60/00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display systems
    • G09G2360/16Calculation or use of calculated indices related to luminance levels in display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Control Of Gas Discharge Displ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在初始化期间的前半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SC)施加从第1电位(Vi1)上升至第2电位(Vi2)的第1斜坡波形,在所述前半期间内的比所述前半期间短的期间,对多个维持电极(SU)施加从第5电位(接地电位)上升至第6电位(Vi5、Vi5’)的第3斜坡波形。在继所述前半期间之后的后半期间,对所述多个扫描电极(SC)施加从第3电位(Vi3)下降至第4电位(Vi4)的第2斜坡波形,在所述后半期间内的比所述后半期间短的期间,对所述多个维持电极(SU)施加从第7电位(Ve)下降至第8电位(Vi6、Vi6’)的第4斜坡波形。而且,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更改所述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所述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以下简称面板)为代表的交流表面放电型面板中,在相对配置的前板和后板之间形成有多个放电单元。 
前板包括前玻璃基板、由一对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电介质层及保护层。多个显示电极相互平行地形成在前玻璃基板上。电介质层及保护层形成在前玻璃基板上以覆盖这些显示电极。 
后板包括后玻璃基板、数据电极、电介质层、障壁及荧光体层。多个数据电极相互平行地形成在后玻璃基板上。电介质层形成在后玻璃基板上以覆盖这些数据电极。而且,在电介质层上形成有多个障壁使其与多个数据电极平行。在电介质层的表面及障壁的侧面形成有荧光体层。 
而且,前板和后板相对配置,使得多个显示电极和多个数据电极立体交叉。在前板和后板之间形成放电空间。放电空间中封入有放电气体。这里,在显示电极和数据电极相对的部分形成放电单元。这样的结构的面板中,在各放电单元内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紫外线。利用该紫外线激励R(红)、G(绿)及B(蓝)各色的荧光体使其发光,从而进行彩色显示。 
作为驱动显示面板的方法可使用子场法。另外,子场法中,在日本国专利特开2000-242224号公报(以下记为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通过极力减少与灰度显示无关的发光从而使对比度提高的新的驱动方法。 
以下的说明中,将1场期间分割成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及维持期间的N个子场。将分割后的N个子场分别简称为第1SF、第2SF、…第NSF。根据专利文献1的驱动方法,在这N个子场中除第1SF以外的子场,仅在前一子场的维持期间中点亮的放电单元进行初始化动作。 
具体来讲,在第1SF的初始化期间的前半部(第1期间),通过对扫描电极施加平缓上升的斜坡波形从而使其发生微弱的放电,在各电极上形成写入动作所需的壁电荷。此时,为在之后实现壁电荷的最优化,预先形成过剩的壁电荷。接着,在初始化期间的后半部(第2期间),通过对扫描电极施加平缓下降的斜坡波形从而使其再次发生微弱的放电。由此,通过减弱过多地蓄积在各电极上的壁电荷,从而将各放电单元中壁电荷量调整成适当的量。 
在第1SF的写入期间,在要发光的放电单元中使其发生写入放电。然后,在第1SF的维持期间,通过对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施加维持脉冲,从而在发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使其发生维持放电,通过使对应的放电单元的荧光体层发光从而进行图像显示。 
在之后的第2SF的初始化期间,对扫描电极施加与第1SF的初始化期间的后半部相同的驱动波形、即平缓下降的斜坡波形。以此,写入动作所需的壁电荷形成与维持放电同时进行。这样,就无需在第2SF的初始化期间独立设置与第1SF的初始化期间相同的前半部。 
如上所述,通过对扫描电极施加平缓下降的斜坡波形,从而在第1SF进行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发生微弱的放电。因此,过多蓄积在各电极上的壁电荷被减弱,对于各个放电单元调整成适当的壁电荷。另外,在未发生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保持有第1SF的初始化期间结束时的壁电荷,因此不发生微弱的放电。 
这样,第1SF的初始化动作是使所有的放电单元放电的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第2SF以后的初始化动作是仅对进行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实施初始化的选择初始化动作。因而,所有的放电单元中的与图像显示无关的放电单元(不发光的放电单元)中,仅在第1SF的初始化期间发生微弱的放电,在其它SF的初始化期间不发生微弱的放电。其结果是,能进行对比度高的图像显示。 
另外,作为使进行上述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时的初始化放电稳定的方法,日本国专利特开2005-321680号公报(以下记为专利文献2)中披露了在第1期间对数据电极施加数据脉冲的驱动方法。根据专利文献2的驱动方法,在所有单元初始化期间的第1期间,对数据电极施加正的数据电压,通过在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发生放电之前先使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发生放电,从而使 初始化放电稳定,能以良好的品质进行图像显示。 
而且,日本国专利特开2004-163884号公报(以下记为专利文献3)中披露了在该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中,抑制不必要的放电以提高对比度的方法。 
根据专利文献3的驱动方法,在第1期间,在对扫描电极施加平缓上升的斜坡波形的一部分期间,将维持电极与接地端子及结点分离(高阻抗状态)。此时,在对扫描电极施加斜坡波形的同时,也对维持电极施加斜坡波形。以此使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小,可抑制不必要的放电,提高对比度。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0-2422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特开2005-32168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特开2004-163884号公报 
近年来,随着面板的高清晰化、画面变大,放电单元数量增加。因此,在上述的初始化动作时未进行最佳电荷调整的情况下,则会发生图像显示不佳的情况。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2的驱动方法中,在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时,在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或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进行电荷调整。扫描电极的电荷调整借助于施加到扫描电极的斜坡波形同时进行。 
此时,在初始化放电的第1期间,对数据电极施加数据脉冲。在这种情况下,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小。因此,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放电在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放电之前先发生。借助于此,使初始化放电稳定化。 
因此,需要将第1期间中的扫描电极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设定成如下的值,即该值与施加到数据电极的数据脉冲的电压之间的电位差能使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壁电荷蓄积足够的量。 
另一方面,在第1期间对数据电极施加数据脉冲时,维持电极接地,成为0V。因此,若增大第1期间中的扫描电极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则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大,发生强放电。其结果是,对比度下降。 
与此不同的是,如专利文献3的驱动方法那样,在第1期间对扫描电极施加斜坡波形的过程中,使维持电极成为高阻抗状态,对维持电极施加斜坡波形的情况下,能抑制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显著变大的情况。其结果 是,可抑制强放电的发生,对比度提高。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蓄积在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减少,因此初始化期间之后的写入期间中的写入放电变得不稳定。其结果是,会发生图像显示不佳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充分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并且充分防止图像显示不佳的情况发生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1)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具有: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多个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多个数据电极之间的交叉部具有多个放电单元;及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1场期间包含多个子场的子场法来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驱动装置具有:扫描电极驱动电路,该扫描电极驱动电路驱动多个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驱动电路,该维持电极驱动电路驱动多个维持电极,扫描电极驱动电路在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第1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1电位上升至第2电位的第1斜坡波形,在继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3电位下降至第4电位的第2斜坡波形,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在第1期间内的比第1期间短的第3期间,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5电位上升至第6电位的第3斜坡波形,在第2期间内的比第2期间短的第4期间,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7电位下降至第8电位的第4斜坡波形,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该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在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第1期间,利用扫描电极驱动电路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1电位上升至第2电位的第1斜坡波形。然后,在第1期间内的比第1期间短的第3期间,利用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5电位上升至第6电位的第3斜坡波形。 
以此,在第3期间,可抑制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大的情况。因此,在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不发生初始化放电。因而,第1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的发生期间缩短,因此可抑制多个放电单元的发 光亮度。其结果是,对比度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蓄积在多个扫描电极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量变少。 
另外,在继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为进行初始化放电,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3电位下降至第4电位的第2斜坡波形。然后,在第2期间内的比第2期间短的第4期间,利用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7电位下降至第8电位的第4斜坡波形。 
以此,在第4期间,可抑制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大的情况。因此,在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不发生初始化放电。因而,第2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的发生期间缩短,因此第1期间中蓄积在多个扫描电极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的减少量变少。 
另外,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改变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而能够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分别独立地进行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及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 
这样,能够将多个扫描电极上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调整成非常适于写入放电的值。 
因而,能够使对比度提高,并且使写入动作稳定。另外,能够利用稳定的写入动作来抑制维持期间中的误放电。其结果是,能够显示对比度高且显示品质良好的图像。 
(2)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还可具有检测部,该检测部对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点亮率进行检测以作为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维持电极驱动电路根据由检测部检测出的点亮率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点亮率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而能够根据点亮率来分别独立地进行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及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 
借助于此,能够将多个扫描电极上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调整成非常适于写入放电的值。 
因而,能够使对比度提高,并且使写入动作稳定。另外,能够利用稳定的 写入动作来抑制维持期间中的误放电。其结果是,能够显示对比度高且显示品质良好的图像。 
(3)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还可具有检测部,该检测部对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所显示的图像的平均亮度水平进行检测以作为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维持电极驱动电路根据由检测部检测出的平均亮度水平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显示的图像的平均亮度水平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而能够根据平均亮度水平来分别独立地进行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及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 
借助于此,能够将多个扫描电极上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调整成非常适于写入放电的值。 
因而,能够使对比度提高,并且使写入动作稳定。另外,能够利用稳定的写入动作来抑制维持期间中的误放电。其结果是,能够显示对比度高且显示品质良好的图像。 
(4)也可以是,由检测部检测出的平均亮度水平越低,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使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变得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平均亮度水平较低时,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充分减小。因而,即使在低亮度的视频中也可充分提高对比度。 
(5)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还可具有检测部,该检测部对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累积点亮时间进行检测以作为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维持电极驱动电路根据由检测部检测出的累积点亮时间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累积点亮时间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而能够根据累积点亮时间来分别独立地进行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及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 
借助于此,能够将多个扫描电极上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调整成非常适于写入放电的值。 
因而,能够使对比度提高,并且使写入动作稳定。另外,能够利用稳定的写入动作来抑制维持期间中的误放电。其结果是,能够显示对比度高且显示品质良好的图像。 
(6)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还可具有检测部,该检测部对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温度进行检测以作为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维持电极驱动电路根据由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温度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而能够根据温度来分别独立地进行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及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 
借助于此,能够将多个扫描电极上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调整成非常适于写入放电的值。 
因而,能够使对比度提高,并且使写入动作稳定。另外,能够利用稳定的写入动作来抑制维持期间中的误放电。其结果是,能够显示对比度高且显示品质良好的图像。 
(7)所述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在第3期间及第4期间,使多个维持电极成为浮动状态。 
若多个维持电极变成浮动状态,则多个维持电极的电位因电容耦合随着多个扫描电极的电位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第3期间及第4期间,多个维持电极的电位随着施加到多个扫描电极的第1斜坡波形及第2斜坡波形而变化。 
因而,能够以简单的电路结构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第3斜坡波形及第4斜坡波形。其结果是,可抑制成本的上升。 
(8)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是用1场期间包含多个子场的子场法对在多个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多个数据电极之间的交叉部具有多个放电单元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行驱动的驱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第1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1电位上升至第2电位的第1斜坡波形的步骤;在继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3电位下降至第4电位的第2斜坡波形的步骤;在第1期间内的比第1期间短的第3期间、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5电位上升至第6电位的第3斜坡波形的步骤;在第2期间内的比第2期间短 的第4期间、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7电位下降至第8电位的第4斜坡波形的步骤;及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的步骤。 
该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在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第1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1电位上升至第2电位的第1斜坡波形。然后,在第1期间内的比第1期间短的第3期间,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5电位上升至第6电位的第3斜坡波形。 
借助于此,在第3期间,可抑制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大的情况。因此,在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不发生初始化放电。因而,第1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的发生期间缩短,因此可抑制多个放电单元的发光亮度。其结果是,对比度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蓄积在多个扫描电极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量变少。 
另外,在继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为进行初始化放电,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3电位下降至第4电位的第2斜坡波形。然后,在第2期间内的比第2期间短的第4期间,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7电位下降至第8电位的第4斜坡波形。 
借助于此,在第4期间,可抑制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大的情况。因此,在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不发生初始化放电。因而,第2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的发生期间缩短,因此第1期间中蓄积在多个扫描电极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的减少量变少。 
另外,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而能够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分别独立地进行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及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 
借助于此,能够将多个扫描电极上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调整成非常适于写入放电的值。 
因而,能够使对比度提高,并且使写入动作稳定。又能够利用稳定的写入动作来抑制维持期间中的误放电。其结果是,能够显示对比度高且显示品质良好的图像。 
(9)本发明的又一其它方面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具有: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多个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多个数据电极之间的交叉部具有多个放电单元;及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1场期间包含多个子场的子场法来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驱动装置具有:扫描电极驱动电路,该扫描电极驱动电路驱动多个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驱动电路,该维持电极驱动电路驱动多个维持电极,扫描电极驱动电路在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前半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上升的第1斜坡波形,在继前半期间之后的后半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下降的第2斜坡波形,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在前半期间,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上升的第3斜坡波形,在后半期间,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下降的第4斜坡波形,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该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在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前半期间,利用扫描电极驱动电路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上升的第1斜坡波形。又在前半期间,利用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上升的第3斜坡波形。 
借助于此,在前半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第1斜坡波形且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第3斜坡波形时,可抑制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大的情况。因此,在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不发生初始化放电。因而,前半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的发生期间缩短,因此可抑制多个放电单元的发光亮度。其结果是,对比度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蓄积在多个扫描电极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量变少。 
另外,在继前半期间之后的后半期间,为进行初始化放电,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下降的第2斜坡波形。又在后半期间内,利用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下降的第4斜坡波形。 
借助于此,在后半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第2斜坡波形且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第4斜坡波形时,可抑制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大的情况。因此,在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不发生初始化放电。因而,后半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的发生期间缩短,因此前半期间中蓄积在多个扫描电极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的减少量变少。 
另外,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而能够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分别独立地进行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及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 
借助于此,能够将多个扫描电极上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调整成非常适于写入放电的值。 
因而,能够使对比度提高,并且使写入动作稳定。另外,能够利用稳定的写入动作来抑制维持期间中的误放电。其结果是,能够显示对比度高且显示品质良好的图像。 
(10)本发明的另一其它方面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是用1场期间包含多个子场的子场法对在多个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多个数据电极之间的交叉部具有多个放电单元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行驱动的驱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前半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上升的第1斜坡波形的步骤;在继前半期间之后的后半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下降的第2斜坡波形的步骤;在前半期间内、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上升的第3斜坡波形的步骤;在后半期间内、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下降的第4斜坡波形的步骤;及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的步骤。 
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中,在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前半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上升的第1斜坡波形。又在前半期间,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上升的第3斜坡波形。 
借助于此,在前半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第1斜坡波形且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第3斜坡波形时,可抑制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大的情况。因此,在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不发生初始化放电。因而,前半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的发生期间缩短,因此可抑制多个放电单元的发光亮度。其结果是,对比度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蓄积在多个扫描电极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量变少。 
另外,在继前半期间之后的后半期间,为进行初始化放电,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下降的第2斜坡波形。又在后半期间内,利用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对多个 维持电极施加下降的第4斜坡波形。 
借助于此,在后半期间对多个扫描电极施加第2斜坡波形且对多个维持电极施加第4斜坡波形时,可抑制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大的情况。因此,在多个扫描电极和多个维持电极之间不发生初始化放电。因而,后半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的发生期间缩短,因此前半期间中蓄积在多个扫描电极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的减少量变少。 
另外,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而能够根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状态来分别独立地进行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及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之间的壁电荷的控制。 
借助于此,能够将多个扫描电极上及多个维持电极上的壁电荷调整成非常适于写入放电的值。 
因而,能够使对比度提高,并且使写入动作稳定。另外,能够利用稳定的写入动作来抑制维持期间中的误放电。其结果是,能够显示对比度高且显示品质良好的图像。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根据由检测部检测出的点亮率来分阶段地改变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分阶段地变化,因此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的变化不会被观看者看出。因而,显示品质变得更好。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点亮率从小于第1阈值的值变成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1值更改成第2值,并且将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3值更改成第4值,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点亮率从小于第1阈值大于第2阈值的值变成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2值更改成第1值,并且将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4值更改成第3值。 
在这种情况下,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分阶段地变化并且具有滞后特性。因而,可充分提高显示品质。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点亮率从小于第1阈值的值变成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及由检测部检测出的点亮率从大于第2阈值的值变成 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分阶段地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分阶段地变化并且具有滞后特性。因而,可充分提高显示品质。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根据由检测部检测出的平均亮度水平来分阶段地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分阶段地变化,因此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的变化不会被观看者看出。因而,显示品质变得更好。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平均亮度水平从小于第1阈值的值变成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1值更改成第2值,并且将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3值更改成第4值,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平均亮度水平从小于第1阈值大于第2阈值的值变成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2值更改成第1值,并且将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4值更改成第3值。 
在这种情况下,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的变化具有滞后特性。借助于此,可防止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频繁切换。因而,显示品质变得更好。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平均亮度水平从小于第1阈值的值变成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及由检测部检测出的平均亮度水平从大于第2阈值的值变成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分阶段地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分阶段地变化并且具有滞后特性。因而,可充分提高显示品质。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点亮率累积点亮时间超过阈值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电源被切断、此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电源被接通时,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观看者正在观看视频时,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不变化,而当观看者接通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电源时,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变化。这样,观看者不会看到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的变化。因而,可防止显示品质的 劣化。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点亮率累积点亮时间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减小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若累积点亮时间变长,则由于放电单元的放电空间中的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变高,因此初始化放电难以发生。因而,在累积点亮时间较长的情况下,通过减小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而能够在初始化期间可靠地使初始化放电发生。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根据由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来分阶段地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分阶段地变化,因此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的变化不会被观看者看出。因而,显示品质变得更好。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从小于第1阈值的值变成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1值更改成第2值,并且将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3值更改成第4值,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从小于第1阈值大于第2阈值的值变成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2值更改成第1值,并且将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第4值更改成第3值。 
在这种情况下,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的变化具有滞后特性。以此,可防止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频繁切换。因而,显示品质变得更好。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也可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从小于第1阈值的值变成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及由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从大于第2阈值的值变成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分阶段地更改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分阶段地变化并且具有滞后特性。因而,可充分提高显示品质。 
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能够充分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并且充分防止图像显示不佳的情况发生,能够得到高品质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等离子体显示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面板的电极排列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中施加到面板的各电极的驱动电压波形图。 
图5是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时、在现有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使用的驱动电压波形图。 
图6是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时、在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使用的驱动电压波形图。 
图7是表示图3的维持电极驱动电路的一个结构例的电路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在图4的第1SF的初始化期间提供给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的驱动电压波形图以及提供给维持电极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的时序图。 
图9是表示子场的点亮率与对维持电极施加的斜坡波形的施加时序之间的相关性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在图4的第1SF的初始化期间提供给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的驱动电压波形图以及提供给维持电极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根据由APL检测电路检测出的APL值而设定的对维持电极施加的斜坡波形的施加时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14是根据由点亮时间检测器检测出的累积点亮时间而设定的对维持电极施加的斜坡波形的施加时序及波峰值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第4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16是根据由温度检测器检测出的温度而设定的对维持电极SU施加的斜坡波形的施加时序及波峰值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提及的情况以外,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平缓地上升或下降的斜坡波形的电压的最大变化量、例如为斜坡波形的施加开始时刻的电位和施加结束时刻的电位之间的差值。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等离子体显示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以下简称为面板)1具有彼此相对配置的玻璃制的前基板2及后基板3。在前基板2及后基板3之间形成放电空间。前基板2上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多对扫描电极4及维持电极5。各对扫描电极4及维持电极5构成显示电极。并形成有电介质层6使得覆盖扫描电极4及维持电极5,电介质层6上形成有保护层7。 
后基板3上设有被绝缘体层8覆盖的多个数据电极9。绝缘体层8上设有在和数据电极9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条状障壁10。另外,在绝缘体层8的表面及障壁10的侧面设有荧光体层11。而且,前基板2和后基板3相对配置,使得多对扫描电极4及维持电极5与多个数据电极9垂直交叉,在前基板2和后基板3之间形成有放电空间。放电空间中封入有例如氖和氙的混合气体以作为放电气体。此外,面板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使用具有井字形的障壁的结构。 
上述荧光体层11对每一放电单元包含R(红)、G(绿)及B(蓝)中的任一种的荧光体层。面板1上的一个像素由分别包含R、G及B的荧光体的三个放电单元构成。 
图2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面板的电极排列图。沿行方向排列有n根扫描电极SC1~SCn(图1的扫描电极4)及n根维持电极SU1~SUn(图1的维持电极5),沿列方向排列有m根数据电极D1~Dm(图1的数据电极9)。n及m分别为2以上的自然数。而且,在一对扫描电极SCi及维持电极SUi与一个数据电极Dj交叉的部分形成有放电单元DC。以此,在放电空间内形成m×n个放电单元。此外,i为1~n中的任意的整数,j为1~m中的任意的整数。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图。该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具有面板1、数据电极驱动电路12、扫描电极驱动电路13、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定时产生电路15、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8、点亮率检测器20A及电源电路(未图示)。 
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8将图像信号sig变换成与面板1的像素数对应的图像数据,将各像素的图像数据分割成与多个子场对应的多个比特,将其输出到数据电极驱动电路12。 
数据电极驱动电路12将每一子场的图像数据变换成与各数据电极D1~Dm对应的信号,根据该信号来驱动各数据电极D1~Dm。 
定时产生电路15根据水平同步信号H及垂直同步信号V来产生定时信号,将这些定时信号提供给各自的驱动电路块(数据电极驱动电路12、扫描电极驱动电路13及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13根据定时信号向扫描电极SC1~SCn提供驱动波形,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根据定时信号向维持电极SU1~SUn提供驱动波形。 
点亮率检测器20A检测各子场的点亮率,将该值提供给定时产生电路15。这里,点亮率是指通过将同时点亮(发光)的放电单元DC的数量除以面板的所有放电单元DC的数量后所得到的值。 
下面对用于驱动面板1的驱动电压波形及面板1的动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各子场被分割成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及维持期间的多个子场。例如,1场在时间轴上被分割成N个子场(以下简称为第1SF、第2SF、…、及第NSF)。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施加到面板1的各电极的驱动电压波形图。图4的例子中,示出第1SF及第2SF中的驱动电压波形。 
本例中,第1SF和具有进行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的初始化期间的子场(以下简称为“所有单元初始化子场”)相当,第2SF和具有进行选择初始化动作的初始化期间的子场(以下简称为“选择初始化子场”)相当。 
首先,对第1SF(所有单元初始化子场)中的驱动电压波形及基于该驱动电压波形的面板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第1SF的初始化期间的前半部(以下称为前半期间),将数据电极D1~Dm保持为正的电位Vd,将维持电极SU1~SUn的电位保持为0V。在该状态下, 对于扫描电极SC1~SCn施加从放电开始电压以下的电位Vi1向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的电位Vi2平缓上升的斜坡波形。 
借助于此,在所有的放电单元DC中发生第一次的微弱的初始化放电,在扫描电极SC1~SCn上蓄积负的壁电荷,并且在维持电极SU1~SUn上以及数据电极D1~Dm上蓄积正的壁电荷。这里,电极上的壁电压是指由蓄积在覆盖电极的电介质层或荧光体层等上的壁电荷产生的电压。 
在前半期间中的预定的定时,对被保持为0V的维持电极SU1~SUn施加从0V上升至电位Vi5的斜坡波形。因此,扫描电极SC1~SCn和维持电极SU1~SUn之间的电位差减小相应于电压Vi5的大小。以此,可抑制扫描电极SC1~SCn和维持电极SU1~SUn之间发生强放电的情况,对比度得到提高。 
在初始化期间的后半部(以下称为后半期间),在将维持电极SU1~SUn保持为正的电位Ve的状态下,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从电位Vi3向电位Vi4平缓下降的斜坡波形。于是,在所有的放电单元DC中发生第二次微弱的初始化放电,扫描电极SC1~SCn上的壁电压及维持电极SU1~SUn上的壁电压被减弱,数据电极D1~Dm上的壁电压也被调整为适于写入动作的值。 
在上述后半期间中的预定的定时,对被保持为正的电位Ve的维持电极SU1~SUn施加从正的电位Ve下降至电位Vi6的斜坡波形。在这种情况下,从维持电极SU1~SUn和扫描电极SC1~SCn之间的电位差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的时刻开始直到对维持电极SU1~SUn施加斜坡波形为止的期间中,因放电而使得在前半期间蓄积的壁电荷减少。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半期间对维持电压SU1~SUn施加从0V上升至电位Vi5的斜坡波形。在这种情况下,与不施加该斜坡波形的情况相比,在前半期间结束时,蓄积在维持电极SU1~SUn上的壁电荷减少相应于电压Vi5的量。因此,担心在后半期间中,之后的写入所需的维持电极SU1~SUn上的壁电荷不足,写入放电变得不稳定。 
因此,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半期间对维持电极SU1~SUn施加从正的电位Ve下降至电位Vi6的斜坡波形。在施加该斜坡波形的期间中,不发生微弱的放电。因此,与不施加该斜坡波形的情况相比,发生微弱的放电的期间缩短。从而,因放电而减少的壁电荷量减少。以此,可防止维持电极SU1~ SUn上的壁电荷变得少于写入所需的量。 
其结果是,能将扫描电极SC1~SCn上的壁电压及维持电极SU1~SUn上的壁电压减弱为适于写入动作的值。另外,数据电极D1~Dm上的壁电压被调整为适于写入动作的值。 
此外,通过调整电位Vi6的值,从而能将扫描电极SC1~SCn上的壁电压及维持电极SU1~SUn上的壁电压调整为适于之后的写入放电的电压。 
在之后的写入期间,将维持电极SU1~SUn保持为正的电位Ve’,将扫描电极SC1~SCn暂时保持为电位Vc。接着,对第一行扫描电极SC1施加负的扫描脉冲电压Va,同时对数据电极D1~Dm中要在第一行发光的放电单元DC的数据电极Dk(k=1~m中的任一值)施加正的写入脉冲电压Vd。 
图4中,同时施加写入脉冲电压Vd和扫描脉冲电压Va的时间(以下简称为“写入时间”)用箭头符号Tw表示。 
在写入时间Tw,数据电极Dk和扫描电极SC1的交叉部的电压成为对外部施加电压(Vd-Va)加上数据电极Dk上的壁电压及扫描电极SC1上的壁电压后的电压。因此,数据电极Dk和扫描电极SC1的交叉部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 
然后,在数据电极Dk和扫描电极SC1之间及维持电极SU1和扫描电极SC1之间发生写入放电。 
其结果是,在该放电单元DC的扫描电极SC1上蓄积正的壁电荷,在维持电极SU1上蓄积负的壁电荷,在数据电极Dk上也蓄积负的壁电荷。这样,通过在要显示于第一行的放电单元DC中发生写入放电,从而在各电极Dk、SC1、SU1上蓄积壁电荷(写入动作)。 
另一方面,未施加写入脉冲电压Vd的数据电极Dh(h≠k)和扫描电极SC1的交叉部的电压不超过放电开始电压。因此,在该交叉部的放电单元DC中不发生写入放电。以上的写入动作依次进行到第n行的放电单元为止,写入期间结束。 
在之后的维持期间,扫描电极SC1~SCn回到0V,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维持期间的最初的维持脉冲电压Vs。此时,在发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DC中,扫描电极SCi和维持电极SUi之间的电压为对维持脉冲电压Vs加上 扫描电极SCi上的壁电压及维持电极SUi上的壁电压的大小之后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于是,在扫描电极SCi和维持电极SUi之间发生维持放电,在扫描电极SCi上蓄积负的壁电荷,在维持电极SUi上蓄积正的壁电荷。 
此时,在数据电极Dk上也蓄积正的壁电荷。在写入期间未发生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DC中不发生维持放电,保持初始化期间结束时的壁电压状态。 
接着,扫描电极SC1~SCn回到0V,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第二次的维持脉冲电压Vs。于是,在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DC中,维持电极SUi和扫描电极SCi之间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由此,再次在维持电极SUi和扫描电极SCi之间发生维持放电,在维持电极SUi上蓄积负的壁电荷,在扫描电极SCi上蓄积正的壁电荷。 
之后同样对扫描电极SC1~SCn和维持电极SU1~SUn交替地施加与亮度权重对应的数量的维持脉冲,从而在写入期间发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DC中继续进行维持放电。这样,维持期间的维持动作结束。 
接着,对第2SF(选择初始化子场)中的驱动电压波形及基于该驱动电压波形的面板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第2SF的初始化期间,最初维持电极SU1~SUn保持在正的电位Ve,数据电极D1~Dm保持为接地电位。在该状态下,对扫描电极SC1~SCn施加从电位Vi3’向电位Vi4平缓下降的斜坡波形。于是,在前一子场的维持期间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DC中发生微弱的初始化放电。因此,扫描电极SCi上的壁电压及维持电极SUi上的壁电压被减弱,数据电极Dk上的壁电压也被调整为适于写入动作的值。 
另一方面,在前一子场的维持期间未发生写入放电及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DC中不发生放电,前一子场的初始化期间结束时的壁电荷的状态保持不变。 
这样,在第2SF、即选择初始化子场的初始化期间,进行选择初始化动作,该选择初始化动作有选择地在前一子场刚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DC中使初始化放电发生。 
写入期间及维持期间中的驱动电压波形及动作由于与第1SF(所有单元初始化子场)的写入期间及维持期间中的驱动电压波形及动作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下面与现有的驱动方进行比较,来说明在第1SF的初始化期间对维持电极SU1~SUn施加斜坡波形的理由。 
图5是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时、在现有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使用的驱动电压波形图。图6是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时、在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使用的驱动电压波形图。图5及图6中,分别用标号SC、SU、DA来表示扫描电极SC1~SCn、维持电极SU1~SUn及数据电极D1~Dm。 
首先说明图5的驱动电压波形的前半期间。在图5的前半期间,对扫描电极SC施加从正的电位Vi1平缓上升至正的电位Vi2的斜坡波形。此时,维持电极SU被保持为0V,数据电极被保持为电位Vd。 
因此,在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电压从放电开始电压起直至到达电压Vi2为止的期间,维持电极SU上蓄积与放电对应的壁电荷。 
另外,在扫描电极SC和数据电压DA之间的电压从放电开始电压起直至到达电压(Vi2-Vd)的期间,数据电极DA上蓄积与放电对应的壁电荷。 
此外,前半期间中,对数据电极DA施加数据脉冲Vd。由此,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在扫描电极SC和数据电极DA之间的放电之前先发生。以此,使初始化放电稳定化。 
在这种情况下,在前半期间需要将施加到扫描电极SC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调整成使得扫描电极SC和数据电极DA之间的电位差充分超过放电开始电压。这样,通过调整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从而在扫描电极SC上及数据电极DA上蓄积足够的壁电荷。 
另一方面,由于维持电极SU在前半期间中被保持为0V(接地电位),因此若将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设定得较大,则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电位差变大。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强放电,对比度下降。 
因此,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在前半期间,即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期间,设置将维持电极SU与接地端子及结点分离而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 
本实施方式中,高阻抗状态是指维持电极SU与电源端子、接地端子及结点分离的状态(浮动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电极SU的电位因电容耦合而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 位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对维持电极SU也施加斜坡波形。这样,能使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减少,能使对比度提高。 
下面说明图5的驱动电压波形的后半期间。初始化期间中的后半期间是为调整前半期间中蓄积在各电极SC、SU、DA上的电荷而设定的。 
图5中,维持电极SU中,对应于从放电开始电压起直至电位Vi2与电位Ve之间的电位差为止的电压的大小,壁电压被减弱。另外,数据电极DA中,对应于从放电开始电压起直至电位Vi2为止的电压的大小,壁电压被减弱。 
这里,后半期间中的维持电极SU的电位Ve是为使初始化期间之后的写入期间的写入动作稳定而设定的。因而,难以使维持电极SU的电位变化。因此,以往,与图5所示的前半期间相同地设置电位Vi4使其与维持电极SU和数据电极DA的某一方相适应。 
因此,如上所述,在前半期间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以使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减少的情况下,蓄积在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减少,之后的写入期间中的写入放电变得不稳定。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不仅是在初始化期间的前半期间,在后半期间也对维持电极SU施加斜坡波形。这样,通过设定上升斜坡波形的电位Vi5及下降斜坡波形的电位Vi6,从而在对扫描电极SC施加斜坡波形时,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电压发生变化。借助于此,可在前半期间及后半期间独立地控制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电位差、及扫描电极SC和数据电极DA之间的电位差。 
具体来讲,在从开始施加使扫描电极SC的电位从正的电位Vi1上升至正的电位Vi2的上升斜坡波形起的预定期间中,维持电极SU的电位被保持在0V(GND:接地电位)。此后,从扫描电极SC的电位在上升斜坡波形中达到预定的高度的定时起对维持电极SU也施加斜坡波形。于是,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及电荷蓄积在对维持电极SU施加斜坡波形的定时停止。 
接着,在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结束之后、即扫描电极SC达到正的电位Vi2之后,在将扫描电极SC的电位从正的电位Vi2切换到正的电位Vi3的定时,将维持电极SU暂时接地,此后,在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下降斜坡波形之前对维持电极SU施加电压Ve。 
然后,在从开始施加使扫描电极SC的电位从正的电位Vi3下降至负的电位Vi4的下降斜坡波形起的预定期间中,维持电极SU被保持为电位Ve。从经过预定期间后的定时起对维持电极SU也施加斜坡波形。因此,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及电荷调整在对维持电极SU施加斜坡波形的定时停止。 
此后,在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下降斜坡波形结束的定时对维持电极SU的斜坡波形的施加也结束。此后,维持电极SU被保持为电位Ve。另外,维持电极SU在之后的写入期间被保持为Ve’。 
这样,在前半期间中,通过对维持电极SU施加斜坡波形,并设定斜坡波形的电位Vi5,从而使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减少。另外,即使蓄积在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减少,通过在之后的初始化期间的后半期间对维持电极SU施加斜坡波形,并设定斜坡波形的电位Vi6,从而可无不必要地去除蓄积在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地完成初始化动作。 
以此,由于可抑制不必要的放电,因此能使之后的写入期间中的写入放电稳定化,并且可抑制与显示无关的发光,能得到具有高对比度的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预定的电位Vi1~Vi6的设定值最好相应于放电单元DC设定成最佳值。 
例如在前半期间及后半期间中的预定的定时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容易得到用于使维持电极SU的电位成为Vi5及Vi6的电压而无需增加电路成本。 
另外,图6中,在将扫描电极SC的电位从电位Vi2切换成Vi3的定时使维持电极SU接地成0V,此后,在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下降波形之前将维持电极SU保持为Ve,但这只是一个例子,也可将维持电极SU的电位从电位Vi5保持为电位Ve。 
另外,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施加开始定时最好设定成在所有放电单元DC中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开始后的定时。另外,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下降斜坡波形的施加开始定时最好根据面板1进行最佳设定,以调整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电位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使放电稳定,在写入期间对维持电极SU的电 位Ve加上电压Ve2的大小,成为电位Ve’。然而,即使没有电压Ve2的情况下,效果也不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各子场的点亮率来控制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对该理由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将各子场的点亮率小于预定阈值时的图像作为“高对比度图像”检测。作为这样的高对比度图像,有例如包含月亮及星星的夜空的图像、及将较暗的画面作为背景来显示白色字符的图像等。 
这样的图像中,在亮度低的背景内存在亮度高的对象物体。即,包含亮度低且面积大的显示区域、和亮度高且面积小的显示区域。因此,通过提高对比度,从而使这样的图像非常清晰地显示在面板1上。 
这样的图像中,面板1中的黑色显示区域较大,放电面积较小。因而,即使在减少初始化放电的量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稳定的写入动作。另外,可在初始化期间增大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以此,通过降低黑亮度的亮度水平,从而可得到较大的对比度改善效果。 
在各子场的点亮率小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或大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改变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或下降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最好分阶段地进行,以使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的变化看不出。这种分阶段的变化最好是以使人看不出初始化期间中的发光亮度变化的方式进行,例如可使用滞后功能。 
图7是表示图3的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的一个结构例的电路图。图7的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是电荷回收型的维持电极驱动电路。 
如图7所示,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包含二极管D101至二极管D103、电容C101、电容C102、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以下简称为晶体管)Q101、Q102、Q103、Q104、Q105a、Q105b、Q106、Q107及线圈L101。 
晶体管Q101连接在接受电压Vs的电源端子V101和结点N101之间,对栅极提供控制信号S101。 
晶体管Q102连接在结点N101和接地端子之间,对栅极提供控制信号S102。结点N101与维持电极SU(图2的维持电极SU1~SUn)连接。 
在结点N101和结点N102之间连接线圈L101。在结点N102和结点N103之间串联连接二极管D101及晶体管Q103,并且串联连接二极管D102及晶体 管Q104。电容C101连接在结点N103和接地端子之间。对晶体管Q103的栅极提供控制信号S103,对晶体管Q104的栅极提供控制信号S104。 
二极管D103连接在接受电压Ve的电源端子V102和结点N104之间。晶体管Q105a及晶体管Q105b串联连接在结点N104和结点N101之间。对晶体管Q105a及晶体管Q105b的栅极提供控制信号S105。电容C102连接在结点N104和结点N105之间。 
晶体管Q106连接在结点N105和接地端子之间,对栅极提供控制信号S106。晶体管Q107连接在接受电压Ve2的电源端子V103和结点N105之间,对栅极提供控制信号S107。 
此外,图7中使用n沟道FET作为开关元件,但也可使用IGBT(绝缘栅型双极晶体管)等其它元件以作为进行开关动作的元件,来取代之。 
提供给n沟道FETQ101~Q107的控制信号S101~S107是作为定时信号从图3的定时产生电路15对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提供的。这些控制信号S101~S107控制回收电容C101和维持电极(未图示)之间的电荷的转移。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在图4的第1SF的初始化期间提供给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的驱动电压波形图以及提供给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的控制信号的时序图。 
图8的最上层示出扫描电极SC的驱动电压波形,下一层示出维持电极SU的驱动电压波形。 
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给维持电极SU的控制信号S102、S105相应于各子场的点亮率而改变。具体来讲,在子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和子场的点亮率为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信号S102、S105不同。 
首先说明子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在第1SF的开始时刻ts,控制信号S101、S103、S104、S105、S106、S107处于低电平,控制信号S102处于高电平。因此,晶体管Q101、Q103、Q104、Q105a、Q105b、Q106、Q107截止,晶体管Q102导通。因此,维持电极SU(图7的结点N101)成为接地电位。 
此后,在时刻t0扫描电极SC的电位上升至Vi1。然后,在时刻t01对扫描电极SC施加从电位Vi1上升至电位Vi2的上升斜坡波形。该斜坡波形在从时 刻t01起直到时刻t2为止的第1期间PI1施加到扫描电极SC。 
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上升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1a控制信号S102成为低电平。因此,晶体管Q102截止。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电极SU与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都不连接。其结果是,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上升,在从时刻t1a起直到时刻t2为止的第3期间PI3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上升至Vi5。 
维持电极SU为高阻抗状态的情况下,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电位差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不易发生放电。在时刻t2到时刻t3的期间,扫描电极SC的电位维持不变,因此维持电极SU的电位也维持不变。 
在时刻t4,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从电位Vi3下降至电位Vi4的下降斜坡波形。该斜坡波形在从时刻t4起直到时刻t6为止的第2期间PI2被施加到扫描电极SC。 
此时,控制信号S105为高电平。因此,晶体管Q105a、Q105b导通。因此,电流从电源端子V102通过结点N104流到维持电极SU。其结果是,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上升,保持在电位Ve。 
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下降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5a,控制信号S105成为低电平。因此,晶体管Q105a、Q105b截止。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电极SU与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都不连接。其结果是,维持电极SU再次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下降,在从时刻t5a起直到时刻t6为止的第4期间PI4中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下降至Vi6。在维持电极SU为高阻抗状态的情况下,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电位差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不易发生放电。 
此后,控制信号S105、S107成为高电平。因此,维持电极SU保持在电位Ve加上电压Ve2的电位Ve’。 
接着,说明子场的点亮率为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在子场的点亮率为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上升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1b,控制信号S102成为低电平(参照粗虚线部)。因此,晶体管Q102截止。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 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上升,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上升至Vi5’。 
这里,时刻t1b被设定成相比在子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信号S102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的时刻t1a要晚。因此,在子场的点亮率为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与子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相比,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缩短(参照箭头符号PI3’所示的第3期间)。其结果是,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接地电位和电位Vi5’之间的电位差)相比子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的波峰值(接地电位和电位Vi5之间的电位差)要小。 
另外,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下降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5b,控制信号S105成为低电平(参照粗虚线部)。因此,晶体管Q105a、Q105b截止。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下降,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下降至Vi6’。 
这里,时刻t5b被设定成相比在子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信号S102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的时刻t5a要晚。因此,在子场的点亮率为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与子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相比,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缩短(参照箭头符号PI4’所示的第4期间)。其结果是,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电位Ve和电位Vi6’之间的电位差)相比子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的波峰值(电位Ve和电位Vi6之间的电位差)要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在子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将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第3期间及第4期间)设定得较长,在子场的点亮率为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设定得较短。 
借助于此,在子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对维持电极SU产生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相比在子场的点亮率为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产生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要大。 
因此,可得到下述效果。在子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该子场显示的图像其黑色显示区域较大。因而,面板1上的放电面积较小。因此,将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设定得较长,即使减少初始化放电中的电 荷调整量,也可在后续的写入期间中进行稳定的写入动作。因而,在点亮率较低的情况下,使得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斜坡波形电压的施加定时提早,增大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其结果是,能减少初始化放电的发生,能得到清晰的高对比度图像。 
另一方面,在子场的点亮率为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设定得较短,以增加初始化放电中的电荷的调整量。借助于此,能够在后续的写入期间进行稳定的写入动作。因而,在点亮率较高的情况下,使得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斜坡波形电压的施加定时延后,减小斜坡波形电压的波峰值。其结果是,减少初始化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的发生,并且可调整成后续的写入动作所需的足够的壁电荷。 
图9是表示子场的点亮率和对维持电极施加的斜坡波形的施加时序之间的相关性的一个例子的图。图9的说明中,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平缓上升或下降的斜坡波形的施加结束时的电压值。 
本例中,根据子场的点亮率分两个阶段设定维持电极SU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本例中,将图8中说明的点亮率的阈值设定为5%。 
如图9所示,在点亮率为5%以上的情况下,将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设定为例如70V,将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设定为例如90V。另外,将为得到上升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设定为例如70μs。将为得到下降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设定为例如140μs。 
另一方面,在点亮率小于5%的情况下,将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35V,将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125V。另外,将为得到上升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100μs。将为得到下降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170μs。 
本实施方式中,图9所示的定时及波峰值只是一个例子,这些值最好是根据面板中的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间的放电开始电压适当设定。 
本例中,在各子场的点亮率从5%以上的状态变成小于5%的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图9所示的定时及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来更改面板1的驱动条件。 
如上所述若面板1的驱动条件有显著变化,则有时会看出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有变化。因此,这种驱动条件的更改也可分阶段进行,以使得亮度的变化看不出。 
例如,在各子场的点亮率从5%以上的状态变成小于5%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此时的场中的每一场将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逐场错开2μs,从而更改成图9所示的所要的定时。这样,通过使每一场分阶段地错开定时,从而更改成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逐渐接近所要的定时。其结果是,可充分防止亮度的变化被看出。 
与上述相同,在子场的点亮率从小于5%的状态变成5%以上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此时的场中的每一场将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逐场错开2μs,从而更改成图9所示的所要的定时。这样,通过使每一场分阶段地错开定时,从而更改成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逐渐接近所要的定时。其结果是,可充分防止亮度的变化被看出。 
也可对阈值设定滞后幅度。例如,对5%的阈值设定上下2%的滞后幅度。这样,通过设定滞后幅度,从而能够如下述那样更改面板1的驱动条件。 
例如,在子场的点亮率从5%以上的状态变成小于5%的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图9所示的定时及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来更改面板1的驱动条件,但此后子场的点亮率上升时,在点亮率成为7%以上之前,不更改面板1的驱动条件。 
通过进行这样的滞后控制,在例如显示的图像的子场的点亮率为5%左右的情况下,可防止图像的亮度明显地切换。这样可充分防止初始化期间中的发光亮度的变化被看出。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图9所示的阈值来驱动面板1的情况,但最好根据面板1的放电开始电压将这些阈值设定成最佳。另外,本实施中,说明了设定一个阈值的情况,但也可设定多个阈值。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所有单元初始化子场设定为第1SF的例子,但也可将所有单元初始化子场设定为第1SF以外的子场(例如第2SF或第3SF等),也可设定为多个子场。 
这种情况下,在被插入了所有单元初始化波形的子场中,在对扫描电极SC施加斜坡波形的期间对维持电极SU施加斜坡波形。借助于此,在被插入了 所有单元初始化波形的子场中,可得到上述相同的效果。 
另外,对多个子场插入所有单元初始化波形的情况下,也可有选择地在特定的子场中,在对扫描电极SC施加斜坡波形的期间对维持电极SU施加斜坡波形。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从而得到维持电极SU的斜坡波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与扫描电极SC用的斜坡波形生成电路相同的结构作为维持电极SU用的斜坡波形生成电路设置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这种情况下,在初始化期间,能够容易地将具有和提供给扫描电极SC的斜坡波形相同的斜率的斜坡波形提供给维持电极SU。 
在使初始化放电稳定的面板1显示的情况下,在初始化期间中的前半期间,也可不对数据电极DA施加数据脉冲Vd。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说明其与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不同之处。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具有APL检测器20B,以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中的点亮率检测器20A。 
APL检测器20B检测图像信号sig的APL(平均图像电平),将表示检测出的APL的信号输出到定时产生电路15。这里,APL是指1帧中的图像信号sig的亮度水平的平均值,表示一个画面的图像在整体上的亮度。本实施方式中,1帧与1场相等。 
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也如图6的例子所示,在进行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的初始化期间的前半期间及后半期间中的预定的定时,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以此,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及下降斜坡波形。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由图10的APL检测器20B检测出的APL值来控制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下面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根据由APL检测器20B检测出的APL值来更改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维持脉冲数。 
具体来讲,APL值越低,每一场的维持脉冲数越是增加。以此将功率保持一定,同时强调图像的对比度。 
因而,前一场中APL值越低维持脉冲数量越多,则在下一场的开始时刻,随着前一场的维持放电而在放电单元DC内部产生的启动因素(日文:プライミング)的量越多。因此,在初始化期间的前半期间(图6),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变低。 
即,在显示前一场中APL值较低的图像时,在初始化期间的前半期间中,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容易发生放电。此外,所谓启动因素是指成为用于放电的起爆剂的激励粒子。 
另一方面,APL值越高,每一场的维持脉冲数量越是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前一场中APL值越高维持脉冲数量越少,则在下一场的开始时刻,随着前一场的维持放电而在放电单元DC内部产生的启动因素的量越少。因此,在初始化期间的前半期间(图6)中,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变高。 
即,在显示前一场中APL值较高的图像时,在初始化期间的前半期间中,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不易发生放电。 
本实施方式中,需要将前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定时设定成为在所有放电单元DC内发生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微弱的放电之后。 
因此,在本申请的发明中,根据由APL检测器20B检测出的APL值来适当控制前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定时。以此控制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调整各电极SC、SU、DA的壁电荷,并且减少不必要的放电。 
具体来讲,例如在显示前一场中APL值较低的图像的情况下,放电开始电压变低,因此使前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定时提早。因此,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初始化放电期间缩短,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变大。以此可防止在前半期间施加上升斜坡波形之后蓄积在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量过多。即,能够减少扫描电极SC上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量。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写入期间中的写入放电稳定地发生,在继前半期间之后的后半期间,根据前半期间结束时蓄积在扫描电极SC上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量使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下降斜坡波形的定时提早,增大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以此可防止在前半期间蓄积在扫描电极SC上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因后半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而过度减少。以此可将蓄积在扫描电极SC、维持电极SU及数据电极DA上的壁电荷量调整为适于写入放电的值。其结果是,能够得到显示品质提高且对比度提高的图像。 
相反,在例如在显示前一场中APL值较高的图像的情况下,放电开始电压变高,因此使前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定时延后,使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变小。因此,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初始化放电的期间变长。以此可防止在前半期间施加上升斜坡波形之后蓄积在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量过少。即,能够增加扫描电极SC上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量。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写入期间中的写入放电稳定地发生,在继前半期间之后的后半期间,根据前半期间结束时蓄积在扫描电极SC上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量使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下降斜坡波形的定时延后,减小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以此可防止前半期间中蓄积在扫描电极SC上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无法利用后半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充分减少的情况的发生。以此可将蓄积在扫描电极SC、维持电极SU及数据电极DA上的壁电荷量调整为适合于写入放电的值。其结果是,能够得到显示品质提高且对比度也得到提高的图像。 
如上所述,在根据APL值以使前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的施加定时错开从而使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改变的情况下,在后半期间中也同样,适当地使对维持电极SU的施加定时错开以使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适当变化。这样能使写入期间的写入放电稳定地发生,能使面板1显示品质良好的图像。 
根据由APL检测器20B检测出的APL来更改维持电极SU的上升及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最好是分阶段地进行,以使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的变化看不出。最好是使得初始化期间中的发光亮度的变化看不出地实施该分阶段的变化,例如可使用滞后功能。 
第2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也使用具有和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图7的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相同的结构的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图10)。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在图4的第1SF的初始化期间提供给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的驱动电压波形图以及提供给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的控制信号的时序图。 
图11的最上层示出扫描电极SC的驱动电压波形,下一层示出维持电极SU的驱动电压波形。 
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给维持电极SU的控制信号S102、S105根据由APL检测器20B检测出的APL值而变化。具体来讲,在APL值较低的情况、中等程度的情况、较高的情况下,控制信号S102、S105不同。 
首先说明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在第1SF的开始时刻ts,控制信号S101、S103、S104、S105、S106、S107处于低电平,控制信号S102处于高电平。因此,晶体管Q101、Q103、Q104、Q105a、Q105b、Q106、Q107截止,晶体管Q102导通。因此,维持电极SU(图7的结点N101)成为接地电位。 
此后,在时刻t0,扫描电极SC的电位上升至Vi1。然后,在时刻t01对扫描电极SC施加从电位Vi1上升至电位Vi2的上升斜坡波形。该斜坡波形在从时刻t01起直到时刻t2为止的第1期间PI1施加于扫描电极SC。 
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上升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1a,控制信号S102成为低电平(参照粗实线部)。因此,晶体管Q102截止。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电极SU与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都不连接。其结果是,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上升,在从时刻t1a起直到时刻t2为止的第3期间PI3a,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上升至Vi5。 
维持电极SU为高阻抗状态的情况下,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电位差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不易发生放电。在时刻t2到时刻t3的期间,由于扫描电极SC的电位维持不变,因此维持电极SU的电位也维持不变。 
在时刻t4,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从电位Vi3下降至电位Vi4的下降斜坡波形。该斜坡波形在从时刻t4起直到时刻t6为止的第2期间PI2施加于扫描电极SC。 
此时,控制信号S105成为高电平。因此,晶体管Q105a、Q105b导通。因此,电流从电源端子V102通过结点N104流到维持电极SU。其结果是,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上升,保持在电位Ve。 
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下降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5a,控制信号S105成为低电平。因此,晶体管Q105a、Q105b截止。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电极SU与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都不连接。其结果是,维持电极SU再次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下降,在从时刻t5a起直到时刻t6为止的第4期间PI4a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下降至Vi6。在维持电极SU为高阻抗状态的情况下,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电位差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不易发生放电。 
此后,控制信号S105、S107成为高电平。因此,维持电极SU保持在对电位Ve加上电压Ve2后的电位Ve’。 
下面说明APL值较低的情况。此外,图11中,用粗点划线表示APL值较低的情况下的控制信号S102、S105。 
在APL值较低的情况下,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上升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1b,控制信号S102成为低电平(参照粗点划线部)。因此,晶体管Q102截止。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上升,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上升至Vh5。 
这里,将时刻t1b设定成相比在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控制信号S102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的时刻t1a要早。因此,在APL值较低的情况下,与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相比,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变长(参照箭头符号PI3b所示的第3期间)。其结果是,对维持电极SU施加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接地电位与电位Vh5之间的电位差)相比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的波峰值(接地电位与电位Vi5之间的电位差)要大。 
另外,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下降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5b,控制信号S105成为低电平(参照粗点划线部)。因此,晶体管Q105a、Q105b截止。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下降,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下降至Vh6。 
这里,将时刻t5b设定成相比在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控制信号S105 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的时刻t5a要早。因此,在APL值较低的情况下,与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相比,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变长(参照箭头符号PI4b所示的第4期间)。其结果是,对维持电极SU施加的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电位Vi3和电位Vh6之间的电位差)相比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的波峰值(电位Vi3和电位Vi6之间的电位差)要大。 
在APL值较高的情况下,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上升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1c,控制信号S102成为低电平(参照粗虚线部)。因此,晶体管Q102截止。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上升,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上升至Vl5。 
这里,将时刻t1c设定成相比在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控制信号S102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的时刻t1a要晚。因此,在APL值较高的情况下,与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相比,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缩短(参照箭头符号PI3c所示的第3期间)。其结果是,对维持电极SU施加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接地电位与电位Vl5之间的电位差)相比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的波峰值(接地电位与电位Vi5之间的电位差)要小。 
另外,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下降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5c,控制信号S105成为低电平(参照粗虚线部)。因此,晶体管Q105a、Q105b截止。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下降,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下降至Vl6。 
这里,将时刻t5c设定成相比在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控制信号S102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的时刻t5a要晚。因此,在APL值较高的情况下,与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相比,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缩短(参照箭头符号PI4c所示的第4期间)。其结果是,对维持电极SU施加的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电位Vi3与电位Vl6之间的电位差)相比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的波峰值(电位Vi3与电位Vi6之间的电位差)要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设定成在APL值较低的情况、中等程度的情况、较高的情况下,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第3期间及第4期间)互不相同。 
即,在APL值较低的情况下,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被设 定得较长,在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被设定为中等程度,在APL值较高的情况下,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被设定得较短。 
因此,在APL值较低的情况下对维持电极SU产生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相比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产生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要大。另一方面,APL值较高的情况下对维持电极SU产生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相比APL值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产生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要小。 
如上所述,根据APL值来改变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从而能够得到显示品质提高且对比度也得到提高的图像。 
图12是表示根据由APL检测器20B检测出的APL值而设定的对维持电极SU施加斜坡波形的施加时序及波峰值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2的说明中,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平缓上升或下降的斜坡波形的施加结束时的电压值。 
在本例中,根据APL值分三个阶段设定对维持电极SU施加斜坡波形的施加时序及波峰值。 
如图12所示,在APL值为0%以上10%以下的情况下(较低的情况),将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设定为例如70V,将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设定为例如90V。另外,将为得到上升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设定为例如70μs。将为得到下降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设定为例如140μs。 
接着,在APL值为10%以上30%以下的情况下(中等程度的情况),将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设定为例如35V,将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设定为例如125V。另外,将为得到上升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设定为例如100μs。将为得到下降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设定为例如170μs。 
在APL值高于30%而为100%以下的情况下(较高的情况),将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设定为例如0V,将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设定为例如160V。另外,将为得到上升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130μs。将为得到下降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 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200μs。 
本实施方式中,图12所示的定时及波峰值只是一个例子,这些值最好是根据面板中的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来适当设定。 
在本例中,APL的值从处于0%以上10%以下范围的状态变成处于10%以上30%以下范围的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图12所示的定时和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改变面板1的驱动条件。 
如上所述若面板1的驱动条件明显变化,则有时会被看出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的变化。因此,这样的驱动条件的更改也可分阶段地进行,使得看不出亮度的变化。 
例如,在APL值从处在0%以上10%以下的范围内的状态变成处在高于10%而为30%以下的范围内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APL值变成处在高于10%而为30%以下的范围内的状态时的场中的每一场将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逐场错开2μs,从而更改成图12所示的所要的定时。这样,通过对每一场分阶段地错开定时,从而更改成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逐渐接近所要的定时。其结果是,可充分防止亮度的变化被看出。 
与上述相同地,在APL值从处在高于10%而为30%以下的范围内的状态变成处在高于30%而为100%以下的范围内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APL值变成处在高于30%而为100%以下的范围内的状态时的场中的每一场,将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逐场错开2μs,从而更改成图12所示的所要的定时。这样,通过对每一场分阶段地错开定时,从而更改成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逐渐接近所要的定时。其结果是,可充分防止亮度的变化被看出。 
对于APL值从处在高于30%而为100%以下的范围内的状态变成处在高于10%而为30%以下的范围内的状态的情况;以及APL值从处在高于10%而为30%以下的范围内的状态变成处在0%以上10%以下的范围内的状态的情况也进行和上述相同的处理。其结果是,可充分防止亮度的变化被看出。 
如上所述,图12的例子中,根据APL值属于0%以上10%以下的范围、高于10%而为30%以下的范围、及高于30%而为100%以下的范围中的哪一个范围来更改面板1的驱动条件。 
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对区分各范围的阈值设定滞后幅度。图12的例子中,10%及30%相当于阈值。 
例如,对30%的阈值设置上下2%的滞后幅度。这样,通过设定滞后幅度,从而能够如下述那样更改面板1的驱动条件。 
例如,在APL值从高于30%的状态变成30%以下的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图12所示的定时及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来更改面板1的驱动条件,但此后APL值上升时,在APL值成为高于32%的状态之前不更改面板1的驱动条件。 
通过进行这样的滞后控制,从而例如在显示的图像的APL值为30%左右的情况下,可防止图像的亮度明显改变。因此可充分防止初始化期间中的发光亮度的变化被看出。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说明了根据APL值属于三个范围中的哪一个范围来驱动面板1的情况,但最好根据面板1的放电开始电压将这些范围设定为最佳。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于APL值设定三个范围的情况,但也可设定两个APL值的范围,也可设定四个。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说明其与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不同之处。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具有点亮时间检测器20C,以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中的点亮率检测器20A。 
点亮时间检测器20C通过监视图像信号sig的输入状态从而检测面板1中的累积点亮时间,将该值提供给定时产生电路15。这里,累积点亮时间是指处在使用者使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电源接通的状态、具体来讲是面板1处在驱动状态的时间的累积值。以下的说明中,将使面板1成为驱动状态的操作称为接通操作,将使面板1成为非驱动状态的操作称为切断操作。 
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也如图6的例子所示,在进行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的初始化期间的前半期间及后半期间中的预定的定时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以此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及下降斜坡波形。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由图13的点亮时间检测器20C检测出的累积点亮时间来控制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下面对该理由进行说明。 
通常,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相应于面板1的累积点亮时间而变化。具体来讲,累积点亮时间越长,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越高。 
这种情况下,在第1SF(所有初始化子场)的初始化期间的前半期间中,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不易发生放电。 
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需要将前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定时设定成为在所有放电单元DC内发生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微弱的放电之后。 
因此,本申请发明中,根据由点亮时间检测器20C检测出的累积点亮时间来适当控制前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定时。以此控制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调整各电极SC、SU、DA的壁电荷。 
具体来讲,例如在累积点亮时间比预定阈值长的情况下,对应于放电开始电压的上升使前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定时延后,减小上升波形的波峰值。 
以此可防止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初始化放电的期间随着放电开始电压的上升而缩短。以此可防止在前半期间施加上升斜坡波形之后蓄积在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量过少。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写入期间中的写入放电稳定地发生,使后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下降斜坡波形的定时延后,减小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以此可防止前半期间中蓄积在扫描电极SC上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无法通过后半期间中的初始化放电而充分减少。借助于此,可将蓄积在扫描电极SC、维持电极SU及数据电极DA上的壁电荷量调整为适于写入放电的值。其结果是,能够得到显示品质提高且对比度提高的图像。 
根据上述累积点亮时间更改维持电极SU的上升及下降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的定时最好设定成为例如累积点亮时间变得比预定阈值长之后进行切断操 作、进一步在此之后进行接通操作的定时。这样,通过在接通操作及切断操作的定时对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斜坡波形进行更改,从而使得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变化不容易被看出。 
在第3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也使用具有和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图7的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相同的结构的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图13)。 
第3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例如可使用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图8的驱动电压波形来驱动。以下参照图8对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的动作、以及提供给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图13)的控制信号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给维持电极SU的控制信号S102、S105根据由点亮时间检测器20C检测出的累积点亮时间改变。具体来讲,在累积点亮时间为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和累积点亮时间比预定阈值长的情况下,控制信号S102、S105不同。 
首先说明累积点亮时间为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在第1SF的开始时刻ts,控制信号S101、S103、S104、S105、S106、S107处于低电平,控制信号S102处于高电平。因此,晶体管Q101、Q103、Q104、Q105a、Q105b、Q106、Q107截止,晶体管Q102导通。因此,维持电极SU(图7的结点N101)成为接地电位。 
其后,在时刻t0扫描电极SC的电位上升至Vi1。然后,在时刻t01对扫描电极SC施加从电位Vi1上升至电位Vi2的上升斜坡波形。该斜坡波形在从时刻t01起直到时刻t2为止的第1期间PI1中施加到扫描电极SC。 
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上升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1a,控制信号S102成为低电平(参照粗实线部)。因此,晶体管Q102截止。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电极SU与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都不连接。其结果是,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上升,在从时刻t1a起直到时刻t2为止的第3期间PI3中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上升至Vi5。 
维持电极SU为高阻抗状态的情况下,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电位差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不易发生放电。在时刻t2到时刻t3的期间,扫描电极SC的电位维持不变,因此维持电极SU 的电位也维持不变。 
在时刻t4,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从电位Vi3下降至电位Vi4的下降斜坡波形。该斜坡波形在从时刻t4起直到时刻t6为止的第2期间PI2施加到扫描电极SC。 
此时,控制信号S105成为高电平。因此,晶体管Q105a、Q105b导通。借助于此,电流从电源端子V102通过结点N104流到维持电极SU。其结果是,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上升,保持在电位Ve。 
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下降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5a,控制信号S105变成低电平。因此,晶体管Q105a、Q105b截止。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电极SU与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都不连接。其结果是,维持电极SU再次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下降,在从时刻t5a起直到时刻t6为止的第4期间PI4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下降至Vi6。在维持电极SU为高阻抗状态的情况下,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电位差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不易发生放电。 
其后,控制信号S105、S107成为高电平。借助于此,维持电极SU保持在对电位Ve加上电压Ve2后的电位Ve’上。 
下面说明累积点亮时间变得比预定阈值要长的情况。在累积点亮时间变得比预定阈值长的情况下,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上升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时刻t1b,控制信号S102成为低电平(参照粗虚线部)。因此,晶体管Q102截止。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上升,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上升至Vi5’。 
这里,时刻t1b被设定成相比在累积点亮时间为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信号S102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的时刻t1a要晚。因此,在累积点亮时间比预定阈值长的情况下,与累积点亮时间为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相比,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缩短(参照箭头符号PI3’所示的第3期间)。其结果是,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接地电位和电位Vi5’之间的电位差)相比累积点亮时间为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的波峰值(接地电位与电位Vi5之间的电位差)要小。 
另外,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下降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在 时刻t5b,控制信号S105成为低电平(参照粗虚线部)。因此,晶体管Q105a、Q105b截止。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因此,随着扫描电极SC的电位的下降,维持电极SU的电位下降至Vi6’。 
这里,时刻t5b被设定成相比在累积点亮时间为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信号S105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的时刻t5a要晚。因此,在累积点亮时间比预定阈值长的情况下,与累积点亮时间为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相比,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缩短(参照箭头符号PI4’所示的第4期间)。其结果是,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电位Vi3与电位Vi6’之间的电位差)相比累积点亮时间为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的波峰值(电位Vi3与电位Vi6之间的电位差)要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将累积点亮时间为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第3期间及第4期间)设定得较长,将累积点亮时间比预定阈值长的情况下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设定得较短。这样能够得到显示品质提高且对比度也得到提高的图像。 
图14是根据由点亮时间检测器20C检测出的累积点亮时间而设定的对维持电极SU施加斜坡波形的施加时序及波峰值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4的说明中,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平缓上升或下降的斜坡波形的施加结束时的电压值。 
本例中,根据累积点亮时间分三个阶段设定对维持电极SU施加的斜坡波形的施加时序及波峰值。 
如图14所示,在累积点亮时间为0小时以上500小时以下的情况下,将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70V,将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90V。另外,将为得到上升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70μs。将为得到下降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140μs。 
接着,在累积点亮时间比500小时长而为1500小时以下的情况下,将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35V,将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125V。另外,将为得到上升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 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100μs。将为得到下降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170μs。 
在累积点亮时间比1500小时长的情况下,将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0V,将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160V。另外,将为得到上升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130μs。将为得到下降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200μs。 
本实施方式中,图14所示的定时及波峰值只是一个例子,这些值最好是根据面板1中的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来适当设定。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说明了根据累积点亮时间属于三个范围中的哪一个范围来驱动面板1的情况,但最好根据面板1的放电开始电压将这些范围设定为最佳。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于累积点亮时间设定三个范围的情况,但也可设定两个累积点亮时间的范围,也可设定四个。 
本实施方式中,累积点亮时间检测器20C通过监视图像信号sig的输入状态从而检测累积点亮时间。也可代之以通过监视用于进行接通操作及切断操作的开关的切换信号从而检测累积点亮时间。因而,也可以在图13所示的各结构之外另行设置点亮时间检测器20C。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4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说明其与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不同之处。 
图15是第4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具有温度检测器20D,以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中的点亮率检测器20A。 
温度检测器20D检测面板1的温度,将该值输出到定时产生电路15。此外,可将温度检测器20D设置成与面板1接触,也可设置成与面板1保持距离。例如,也可在安装于面板1的背面侧的电路基板上设置温度检测器20D。 
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如图6的例子所示,在进行所有单元初始化动作的初始化期间的前半期间及后半期间中的预定的定时,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借助于此,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及下降斜 坡波形。 
这里,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由图15的温度检测器20D检测出的面板1的温度来控制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下面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通常,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相应于面板1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具体来讲,面板1的温度越低,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放电开始电压越高。 
这种情况下,在第1SF(所有单元初始化子场)的初始化期间的前半期间中,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不易发生放电。 
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需要将前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定时设定成为在所有放电单元DC内发生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微弱的放电之后。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中,根据由温度检测器20D检测出的面板1的温度来适当控制前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定时。以此控制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调整各电极SC、SU、DA的壁电荷。 
具体来讲,例如在面板1的温度比预定阈值低的情况下,根据放电开始电压的大小使在前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上升斜坡波形的定时延后,减小上升波形的波峰值。 
这样,即使是在放电开始电压较高的情况下,也能使扫描电极SC和维持电极SU之间的初始化放电的期间足够长。借助于此,可防止在前半期间施加上升斜坡波形之后蓄积在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上的壁电荷量过少。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写入期间中的写入放电稳定地发生,使后半期间中对维持电极SU施加下降斜坡波形的定时延后,减小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此外,根据面板1的温度来更改施加到维持电极SU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最好分阶段进行,以使得看不出初始化期间的发光亮度的变化。另外,最好是该分阶段的改变进行得使人们看不出初始化期间发光亮度有变化,例如可使用滞后功能。 
第4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也使用具有和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图7的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相同的结构的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图15)。 
第4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例如可使用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图8的驱动电压波形来驱动。以下参照图8对扫描电极SC及维持电极SU的动作、以及提供给维持电极驱动电路14(图13)的控制信号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面板1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上升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例如在时刻t1a,控制信号S102成为低电平。因此,维持电极SU在从时刻t1a起直到时刻t2为止的第3期间PI3成为高阻抗状态。 
另一方面,在面板1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例如在比时刻t1a晚的时刻t1b,控制信号S102成为低电平。因此,维持电极SU在从时刻t1b起直到时刻t2为止的第3期间(图8的箭头符号PI3’)成为高阻抗状态。 
这样,根据面板1的温度来切换控制信号S102,从而在面板1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与面板1的温度较高的情况相比,在前半期间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缩短。因此,在面板1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维持电极SU上产生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相比在面板1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维持电极SU上产生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要小。 
另外,在面板1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从开始对扫描电极SC施加上升斜坡波形起经过预定期间之后,例如在时刻t5a,控制信号S105成为低电平。因此,维持电极SU在从时刻t5a起直到时刻t6为止的第4期间PI4成为高阻抗状态。 
另一方面,在面板1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例如在比时刻t5a晚的时刻t5b,控制信号S105成为低电平。因此,维持电极SU在从时刻t5b起直到时刻t6为止的第4期间(图8的箭头符号PI4’)成为高阻抗状态。 
这样,根据面板1的温度来切换控制信号S105,从而在面板1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与面板1的温度较高的情况相比,前半期间中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缩短。因此,在面板1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对维持电极SU产生的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相比在面板1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对维持电极SU产生的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要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将在面板1的温度较低的 情况下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第3期间及第4期间)设定得较短。因此,面板1的温度越低,维持电极SU上产生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越小。其结果是,不管面板1的温度如何变化,总能够显示品质良好的图像。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对面板1的温度设置1个或多个阈值,以该阈值为基准更改维持电极SU的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图16是根据由温度检测器20D检测出的温度而设定的对维持电极SU施加斜坡波形的施加时序及波峰值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6的说明中,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平缓上升或下降的斜坡波形的施加结束时的电压值。 
本例中,根据温度值分三个阶段设定对维持电极SU施加的斜坡波形的施加时序及波峰值。 
如图16所示,在面板1的温度为5℃以下的情况下,将对维持电极SU产生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0V,将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160V。另外,将为得到上升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130μs。将为得到下降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200μs。 
接着,在面板1的温度高于5℃而为25℃以下的情况下,将对维持电极SU产生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35V,将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125V。另外,将为得到上升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100μs。将为得到下降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170μs。 
在面板1的温度高于25℃的情况下,将对维持电极SU产生的上升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70V,将下降斜坡波形的波峰值例如设定为90V。另外,将为得到上升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70μs。将为得到下降斜坡波形而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例如设定为140μs。 
此外,面板1的驱动条件也可分阶段进行,以使得看不出亮度的变化。 
例如,在面板1的温度从5℃以下的状态变成高于5℃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此时的场中的每一场将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逐场延后2μs,更改成图16所示的所要的定时。 
同样,在面板1的温度从5℃以上的状态变成低于5℃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此时的场中的每一场将使维持电极SU成为高阻抗状态的定时逐场提早2μs,更改成图16所示的所要的定时。 
这样,通过使每一场分阶段地错开定时,从而更改成波峰值逐渐接近所要的定时。其结果是,可充分防止亮度的变化被看出。 
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对区分上述各范围的阈值设定滞后幅度。图16的例子中,5℃及25℃相当于阈值。 
例如,对5℃的阈值设置上下2℃的滞后幅度。这样,通过设定滞后幅度,从而能够如下述那样更改面板1的驱动条件。 
例如,在面板1的温度从高于5℃的状态变成5℃以下的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图16所示的定时及斜坡波形的波峰值来更改面板1的驱动条件,但此后面板1的温度上升时,在面板1的温度变得高于7℃之前不更改面板1的驱动条件。 
通过进行这样的滞后控制,在例如面板1的温度为5℃左右或25℃左右的情况下,可防止图像的亮度明显变换。这样可充分防止初始化期间中的发光亮度的变化被看出。 
[权利要求的各构成要素和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下面对权利要求的各构成要素和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下述的例子。 
第1~第4实施方式中,电位Vi1是第1电位的例子,电位Vi2是第2电位的例子,从电位Vi1上升至Vi2的斜坡波形是第1斜坡波形的例子,电位Vi3是第3电位的例子,电位Vi4是第4电位的例子,从电位Vi3下降至Vi4的斜坡波形是第2斜坡波形的例子。 
另外,接地电位是第5电位的例子,电位Vi5、Vi5’、Vh5、Vl5是第6电位的例子,正的电位Ve是第7电位的例子,电位Vi6、Vi6’、Vh6、Vl6是第8电位的例子。 
作为权利要求的各构成要素,也可使用具有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构成或功能的其它各种要素。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显示各种图像的显示装置。 

Claims (8)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多个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多个数据电极之间的交叉部具有多个放电单元;及
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1场期间包含多个子场的子场法来驱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所述驱动装置具有: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该扫描电极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多个扫描电极;及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该维持电极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多个维持电极,
所述扫描电极驱动电路在所述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第1期间,对所述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1电位上升至第2电位的第1斜坡波形,在初始化期间内继所述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对所述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3电位下降至第4电位的第2斜坡波形,
所述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在所述第1期间内的比所述第1期间短的第3期间,对所述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5电位上升至第6电位的第3斜坡波形,在所述第2期间内的比所述第2期间短的第4期间,对所述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7电位下降至第8电位的第4斜坡波形,根据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点亮率、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所显示的图像的平均亮度水平、以及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累积点亮时间中的任一状态,来更改所述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所述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检测部,该检测部对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点亮率进行检测,
所述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点亮率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相比所述点亮率高于所述预定阈值的情况,延长所述第3期间且提高所述第6电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检测部,该检测部对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所显示的图像的平均亮度水平进行检测,
所述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平均亮度水平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相比所述平均亮度水平高于所述预定阈值的情况,延长所述第3期间且提高所述第6电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检测部,该检测部对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累积点亮时间进行检测,
所述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累积点亮时间长于预定阈值后,相比所述累积点亮时间短于所述预定阈值的情况,缩短所述第3期间且降低所述第6电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在所述第3期间及所述第4期间,使所述多个维持电极成为浮动状态。
6.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1场期间包含多个子场的子场法对在多个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多个数据电极之间的交叉部具有多个放电单元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行驱动,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第1期间、对所述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1电位上升至第2电位的第1斜坡波形的步骤;
在初始化期间内继所述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对所述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从第3电位下降至第4电位的第2斜坡波形的步骤;
在所述第1期间内的比所述第1期间短的第3期间、对所述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5电位上升至第6电位的第3斜坡波形的步骤;
在所述第2期间内的比所述第2期间短的第4期间、对所述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从第7电位下降至第8电位的第4斜坡波形的步骤;及
根据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点亮率、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所显示的图像的平均亮度水平、以及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累积点亮时间中的任一状态,来更改所述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所述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的步骤。
7.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多个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多个数据电极之间的交叉部具有多个放电单元;及
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1场期间包含多个子场的子场法来驱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所述驱动装置具有: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该扫描电极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多个扫描电极;及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该维持电极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多个维持电极,
所述扫描电极驱动电路在所述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前半期间,对所述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上升的第1斜坡波形,在继所述前半期间之后的后半期间,对所述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下降的第2斜坡波形,
所述维持电极驱动电路在所述前半期间,对所述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上升的第3斜坡波形,在所述后半期间,对所述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下降的第4斜坡波形,根据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点亮率、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所显示的图像的平均亮度水平、以及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累积点亮时间中的任一状态,来更改所述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所述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
8.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1场期间包含多个子场的子场法对在多个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多个数据电极之间的交叉部具有多个放电单元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行驱动,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多个子场中的至少一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的前半期间、对所述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上升的第1斜坡波形的步骤;
在继所述前半期间之后的后半期间、对所述多个扫描电极施加下降的第2斜坡波形的步骤;
在所述前半期间内、对所述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上升的第3斜坡波形的步骤;
在所述后半期间内、对所述多个维持电极施加下降的第4斜坡波形的步骤;及
根据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点亮率、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所显示的图像的平均亮度水平、以及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累积点亮时间中的任一状态,来更改所述第3斜坡波形的波峰值及所述第4斜坡波形的波峰值的步骤。
CN2007800443648A 2006-11-28 2007-11-28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25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19846/2006 2006-11-28
JP2006319844 2006-11-28
JP319844/2006 2006-11-28
JP2006319846 2006-11-28
JP319845/2006 2006-11-28
JP2006319845 2006-11-28
JP2006319842 2006-11-28
JP319842/2006 2006-11-28
PCT/JP2007/072974 WO2008066084A1 (fr) 2006-11-28 2007-11-28 Écran à plasma et procédé de commande de celui-ci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2563A CN101542563A (zh) 2009-09-23
CN101542563B true CN101542563B (zh) 2011-12-07

Family

ID=39467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436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2563B (zh) 2006-11-28 2007-11-28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228265B2 (zh)
EP (1) EP2063407A4 (zh)
JP (1) JP5075119B2 (zh)
KR (1) KR101067182B1 (zh)
CN (1) CN101542563B (zh)
WO (1) WO20080660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88575A4 (en) * 2006-11-28 2009-11-04 Panasonic Corp PLASMA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EIR CONTROL
KR101109850B1 (ko) 2007-09-03 2012-03-14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 장치, 구동 방법 및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471785B2 (en) 2007-09-11 2013-06-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Driving device, driving method and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WO2009040983A1 (ja) * 2007-09-26 2009-04-02 Panasonic Corporation 駆動装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20110090195A1 (en) * 2008-02-27 2011-04-21 Panasonic Corporation Driving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of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US8358293B2 (en) * 2008-04-29 2013-01-22 Samsung Display Co., Ltd. Method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 blocks, driving unit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driving unit
US20100207932A1 (en) * 2009-02-17 2010-08-19 Seung-Won Choi Plasma display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JPWO2011111389A1 (ja) * 2010-03-10 2013-06-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用シャッタ眼鏡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84023A (ja) * 1999-10-13 2001-07-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04163884A (ja) * 2002-11-11 2004-06-10 Samsung Sdi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JP2004361964A (ja) * 2003-06-05 2004-12-24 Lg Electronics Inc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及び装置
CN1664893A (zh) * 2003-10-16 2005-09-07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707592A (zh) * 2004-04-14 2005-12-14 先锋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3773B2 (ja) 1999-02-22 2006-01-1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Ac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TW516014B (en) 1999-01-22 2003-0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Driving method for AC plasma display panel
JP3369535B2 (ja) 1999-11-09 2003-01-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327726B1 (ko) * 2000-04-24 2002-03-15 윤종용 온 스크린 디스플레이 멀티 커서 표시방법 및 표시장치
JP4656742B2 (ja) 2001-02-27 2011-03-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KR100450179B1 (ko) 2001-09-11 2004-09-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 방법
DE10224181B4 (de) 2001-06-04 2010-02-04 Samsung SDI Co., Ltd., Suwon Verfahren zum Rücksetzen einer Plasmaanzeige
JP4669633B2 (ja) * 2001-06-28 2011-04-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装置
US7012579B2 (en) 2001-12-07 2006-03-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driv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KR100472353B1 (ko) * 2002-08-06 2005-02-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장치 및 구동방법
US20040183915A1 (en) 2002-08-28 2004-09-23 Yukita Gotohda Method, device, and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imaging device
JP2004140795A (ja) 2002-09-27 2004-05-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4140759A (ja) 2002-10-21 2004-05-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復号装置
JP4050724B2 (ja) 2003-07-11 2008-02-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KR100524309B1 (ko) * 2003-11-03 2005-10-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방법
CN101076845A (zh) 2004-04-12 2007-11-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JP4891561B2 (ja) 2004-04-14 2012-03-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05321680A (ja) 2004-05-11 2005-1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US7719486B2 (en) 2004-05-31 2010-05-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Plasma display device
CN100573637C (zh) 2005-05-23 2009-12-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面板驱动电路和等离子显示设备
US7583033B2 (en) 2006-02-06 2009-09-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Plasma display panel driving circuit and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JP4937635B2 (ja) 2006-05-16 2012-05-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駆動回路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1356560B (zh) * 2006-08-10 2010-12-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装置以及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JP4530047B2 (ja) * 2006-08-10 2010-08-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US20080074354A1 (en) * 2006-09-21 2008-03-27 Pioneer Corporation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US20080122746A1 (en) * 2006-11-24 2008-05-29 Seungmin Kim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EP2088575A4 (en) * 2006-11-28 2009-11-04 Panasonic Corp PLASMA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EIR CONTRO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84023A (ja) * 1999-10-13 2001-07-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04163884A (ja) * 2002-11-11 2004-06-10 Samsung Sdi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JP2004361964A (ja) * 2003-06-05 2004-12-24 Lg Electronics Inc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及び装置
CN1664893A (zh) * 2003-10-16 2005-09-07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707592A (zh) * 2004-04-14 2005-12-14 先锋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067182B1 (ko) 2011-09-22
JPWO2008066084A1 (ja) 2010-03-11
US20100066721A1 (en) 2010-03-18
EP2063407A4 (en) 2009-11-11
EP2063407A1 (en) 2009-05-27
JP5075119B2 (ja) 2012-11-14
KR20090067195A (ko) 2009-06-24
CN101542563A (zh) 2009-09-23
WO2008066084A1 (fr) 2008-06-05
US8228265B2 (en) 2012-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2563B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JP4530048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WO2008066085A1 (fr) Écran à plasma et procédé de commande de celui-ci
JP2008268551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US7852292B2 (en)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7446734B2 (en) Method of driv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CN101351833A (zh) 等离子体显示屏的驱动方法以及等离子显示装置
JP4725522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7041251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CN101617355A (zh) 等离子显示装置及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JP2008268556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2004341290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9250995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4935483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US20090303222A1 (en) Plasma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JP2010266651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8268549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2005326611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2009236990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2010266648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9236989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WO2012035761A1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7041249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2010266649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0266650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