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2947B - 用于扩展覆盖的自主发射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扩展覆盖的自主发射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12947B CN101512947B CN200680055918XA CN200680055918A CN101512947B CN 101512947 B CN101512947 B CN 101512947B CN 200680055918X A CN200680055918X A CN 200680055918XA CN 200680055918 A CN200680055918 A CN 200680055918A CN 101512947 B CN101512947 B CN 1015129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me interval
- transmission time
- harq process
- data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85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7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3329 compou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claims 1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FFBHFFJDDLITSX-UHFFFAOYSA-N benzyl N-[2-hydroxy-4-(3-oxomorpholin-4-yl)phenyl]carbamate Chemical compound OC1=C(NC(=O)OCC2=CC=CC=C2)C=CC(=C1)N1CCOCC1=O FFBHFFJDDLITS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707 rearrang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3 feedback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04L1/001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based on latency requir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用户设备单元(30)和基站节点(28)配置用于与同步HARQ协议配合操作并且配置有(1)以标称模式在预定长度的单发射时间间隔中或者(2)以扩展模式在伪发射时间间隔中在E-DCH信道上发送数据的能力。伪发射时间间隔包括其中发射数据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以及其中重发数据的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紧接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以及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各具有(相同的)预定长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概要地涉及电信,具体来说,涉及移动终端与无线网络之间的快速混合ARQ(HARQ)协议,包括但不限于例如工作在(例如)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的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系统中的HARQ协议。
背景技术
在典型的蜂窝无线系统中,移动终端(又称作移动台和移动用户设备单元(UE))经由无线接入网(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络进行通信。用户设备单元(UE)可以是移动台,例如移动电话(“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膝上型计算机,因而可以是例如便携、袖珍、手持、计算机内置或者车载移动设备,它们与无线接入网进行语音和/或数据通信。
无线接入网(RAN)覆盖分为若干小区的地理区域,其中各小区由基站服务。小区是其中由基站站点处的无线基站设备提供无线覆盖的地理区域。各小区通过在小区中广播的唯一识别码来标识。基站通过空中接口(如射频)与基站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单元(UE)进行通信。在无线接入网中,若干基站通常(例如通过陆线(landline)或微波)与无线网络控制器(RNC)连接。无线网络控制器有时也称作基站控制器(BSC),它监控并协调与其连接的多个基站的各种活动。无线网络控制器通常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络连接。
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它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演变而来,目的是根据宽带码分多址(WCDMA)接入技术来提供改进的移动通信服务。
随着无线因特网服务的普及,各种服务需要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高的容量。虽然UMTS设计成支持多媒体无线服务,但是最大数据速率不足以满足所需的服务质量。
在称作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的论坛中,电信供应商具体提出和赞同第三代网络和UTRAN的标准,并且研究增强数据速率和无线容量。论坛工作的一个结果是用于下行链路的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其在3GPP WCDMA规范版本5中引入。HSDPA包括高速信道(HSC)控制器,它通过为在整个HS-DSCH带宽上以时间复用间隔(称作发射时间间隔(TTI))的发射复用用户信息来用作例如高速调度器。由于HSDPA使用码复用,所以能同时对若干用户进行调度。
一般涉及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参见例如3GPP TS 25.435 V7.1.0(2006-06-16),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技术规范组无线接入网;公共传输信道数据流的UTRAN Iub接口用户平面协议(版本7),它论述了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论坛还提出的并且与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有关的或本文所述的概念包括:3GPP TS 25.321 V7.1.0(2006-06-23),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技术规范组无线接入网;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规范(版本7);3GPPTS 25.331 V7.1.0(2006-06-23),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技术规范组无线接入网;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规范(版本7);3GPP TS 25.425V7.1.0(2006-06-16),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技术规范组无线接入网;公共传输信道数据流的UTRAN Iur接口用户平面协议(版本7);以及3GPP TS 25.433 V7.1.0(2006-06-20),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技术规范组无线接入网;UTRAN Iub接口节点B应用部分(NBAP)信令(版本7)。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之后是在3GPP WCDMA规范版本6中引入具有其上行链路中的增强专用信道(E-DCH)的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
HSDPA和HSUPA的新信道设计成有效地支持基于IP的通信,从而提供增强的终端用户性能和增加的系统容量。虽然最初设计用于交互式和后台应用,但是它们对于会话服务提供与现有电路交换(CS)承载相比同样优良或者甚至更好的性能。
E-DCH是用于IP发射的经过增强的专用上行链路信道(从用户设备单元(UE)到节点B)。增强包括:使用短发射时间间隔(TTI);移动终端与节点B之间的快速混合ARQ(HARQ)(采用软组合);从节点B的移动终端的发射速率的调度。另外,E-DCH保留上行链路中的专用信道的大部分特征特性。
E-DCH伴随来自各UE的若干信道。例如,DPCCH携带带外控制信令的各部分和导频符号。在E-DPCCH上携带增强上行链路的其余带外控制信令、如调度请求,而E-DPDCH携带使用增强上行链路特征所发射的数据。
根据HSUPA的用户平面无线接口协议架构,HARQ协议和调度功能属于分布于节点B和用户设备单元的媒体接入控制高速(MAC-hs)子层。协议的参数通过控制平面中的信令来配置。这个信令由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来控制。从用于核心网络(CN)与用户设备单元之间的点对点连接的RLC子层提供的服务称作无线接入承载(RAB)。随后将每个RAB映射到从MAC层所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称作逻辑信道(LC)。
在HSUPA的基本操作中,节点B和用户设备单元执行用于发射/接收E-DCH的初始设置过程。在完成建立时,用户设备单元通知节点B关于调度信息,例如与从其中可知道上行链路信道信息的UE的发射功率有关的信息、与用户设备单元的缓冲器中待发射的数据存储的量有关的信息等。节点B接收调度信息,并且确定是否以及如何执行它自己对用户设备单元的E-DCH的调度(基于从用户设备单元所接收的调度信息)。如果能够对于E-DCH调度用户设备单元,则节点B生成调度分配信息,它被发送给用户设备单元。发送给用户设备单元的调度信息包括例如数据速率、发射时序等这些信息。在从节点B接收到调度信息时,用户设备单元使用这种调度信息来发射E-DCH,以及还发射所发射E-DCH的E-DCH传输格式组合指示符(E-TFCI)。
在接收到E-DCH时,节点B确定在E-DCH或TFRI中是否出现任何错误。如果在TFRI或E-DCH的任一个中出现错误,则节点B向用户设备单元发射否定确认(NACK)。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出现错误,则节点B向用户设备单元发射确认(ACK)。NACK和ACK在E-DCHHARQ确认指示符信道(E-HICH)上发射。NACK和ACK以及伴随NACK的接收的重发是移动终端与节点B之间所使用的快速混合ARQ(HARQ)的目标。
在名称均为“METHOD AND SYSTEM OF RETRANSMISSION”的美国专利公布US 2004/0147236和美国专利申请10/477414,Sol janin E.,Hybrid ARQ in Wireless Networks(在Wireless SystemLab Seminar提出,德克萨斯A&M大学,2003年4月),以及DIMACSWorkshop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heory,2003年3月;以及EP1389847 A1中大体描述了混合ARQ技术。
移动终端与节点B之间用于HSUPA的快速混合ARQ(HARQ)涉及分别位于节点B和UE的一组HARQ发射和接收实体,这些实体又称作HARQ过程。每UE的HARQ过程的最大数量通常预先定义。从用户设备单元到节点B的这些数据流可具有不同的服务质量(QoS)、如延迟和错误要求,并且可要求HARQ实例的不同配置。
移动终端与节点B之间用于HSUPA的快速混合ARQ(HARQ)还采用软组合。也就是说,节点B暂时存储具有错误的数据,随后将存储数据与对应数据的重发部分组合,因此所得组合有希望是无错误的。
在下列一个或多个中还论述了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或者至少E-DCH:
美国专利公布US 2005/0249120;
美国专利申请序号11/035021,2005年1月14日提交,名称为“UPLINK CONGESTION DETECTION AND CONTROLBETWEEN NODES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号60/659429,2005年3月9日提交,名称为“BLER MEASUREMENTS FOR OUTER-LOOP POWERCONTROL OF IDLE ENHANCED UPLINK CHANNELS”;
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号60/750068,2005年12月14日提交,名称为“DPDCH DESPREADING-ON-DEMAND(DOD)FORWCDMA”;
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号60/804687,2006年6月14日提交,名称为“PACKET DISCARD TIMER FOR E-DCH”。
已经采用两个可配置发射时间间隔(TTI)来指定E-DCH:10ms TTI和2ms TTI。2ms TTI因较低等待时间以及在某个时限内利用更多HARQ重发的可能性而在许多情况下提供更优的性能。
即使2ms TTI在许多情况下是优选的,但覆盖可能受到限制。例如,如果需要发射例如336比特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大小(通常用于WCDMA),则这对应于168kbps数据速率(许多网络可能没有对其进行规划)。但是,通过使用若干HARQ重发,有效数据速率减小,但是数据也可在小区边界发射(但具有增加的延迟)。带有2msTTI的HARQ往返时间(RTT)为16ms,这意味着,例如3次HARQ重发(不包括原始发射)花费2+3×16ms=50ms并且对应于168/4=42kbps的有效数据速率。
由于有时预先知道将需要若干重发,所以已经给出考虑因素以执行E-DCH的自主重发。在上述示例中,发射器可(如果它知道需要三次重发)在连续TTI执行全部四次发射,因而在8ms而不是50ms完成发射。对于HSDPA中使用的异步HARQ的自主重发的论述,参见名称为“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UTONOMOUSRE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的WO/2005/109729,通过引用将其结合到本文中。在异步HARQ协议中,应用自主重发是比较直接的,因为对于各发射(重发)显式发信号通知HARQ过程。因此,发射器例如能选取在相同HARQ过程中发送连续TTI。
最终为E-DCH所指定的HARQ协议是同步而不是异步的。E-DCH的同步HARQ协议意味着重发在前一次发射(重发)之后固定数量的TTI进行。因此,自主重发对于E-DCH不是直接引入的。
一个选项是将HARQ协议从同步协议修改为异步协议。但是,从同步到异步的这种修改将需要信道结构和规范的较大修改,因此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通过连结若干2ms TTI引入更长TTI的另一个问题是ACK/NACK反馈信令。图1中,以四个HARQ过程(E-DCH具有八个HARQ过程)示出示例HARQ协议的HARQ反馈机制。E-DCH中的HARQ反馈信号在接收TTI之后的固定时间发送,以及发射器根据接收时间知道反馈涉及哪一个HARQ过程。
如参照图1理解的,如果通过在HARQ过程1和2中重复数据来创建4ms TTI,则解码过程2之后所发送的ACK/NACK信号将太迟到达以致不能在正确的HARQ过程中进行重发。当过程1已经在下一个HARQ过程周期中开始时,用户设备单元(UE)才知道是否应该执行重发。
因此,所需的以及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用于为E-DCH信道提供自主重发的装置、方法和技术。
发明内容
对于利用同步HARQ协议的系统,本技术有利地保持同步性、当前信道结构和当前编码。然而,本技术提供(在标称模式中)使用标准化或常规发射时间间隔(TTI)长度以及(在扩展模式中)使用不同长度的伪TTI或假TTI,不同的长度与(例如多个)标准化或常规发射时间间隔(TTI)长度相关。
伪TTI实际包括两个连续的常规TTI,例如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其中第一发射时间间隔用于数据的原始发射,而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用于那个相同数据的重发。通过提供标称模式和扩展模式,本技术提供极大的灵活性,而对标准和现有实现具有最小修改。实际上,通过仅允许常规TTI和伪TTI,当前常规ACK/NACK反馈信令能与自主HARQ协议、优选地与在基站(例如节点B)的ACK/NACK时序方面很紧的处理要求配合使用。即使第二发射时间间隔是相同(用户)数据的重发,对物理层所施加的压缩(puncturing)是不同的(称作不同冗余形式),因此发射和重发不相同。
本技术能有利地与不同类型的系统和信道配合使用。例如,本技术能用于E-DCH的同步HARQ协议,因此能保持E-DCH的当前信道结构和E-DCH的当前TFCI编码,并且仍然为E-DCH提供(在标称模式中)使用2ms TTI的标准化或常规发射时间间隔(TTI)长度以及(在扩展模式中)使用看起来长度为4ms的伪TTI或假TTI。
作为另一个非限制性示例,本技术能与UTRAN长期演进(LTE)配合使用。
在其一个方面,该技术涉及一种用户设备单元,其配置用于与同步HARQ协议配合操作并且配置有(1)以标称模式在预定长度的单发射时间间隔中或者(2)以扩展模式在伪发射时间间隔中在信道上发送数据的能力。伪发射时间间隔包括其中发射数据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以及其中重发数据的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紧接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以及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各具有(相同的)预定长度。
在一种实现变化中,用户设备单元配置用于显式发信号通知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将在基站节点与第一发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例如,用户设备单元能在另一个信道(例如对E-DPCCH信道)上设置某个值,以便指明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将在基站节点与第一发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
在另一种实现变化中,不需要显式信令。相反,用户设备单元对于标称模式使用HARQ过程的子集。子集由非连续HARQ过程组成,子集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地所有HARQ过程是作为奇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或者子集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地所有HARQ过程是作为偶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在这种子模式中,为了实现伪发射时间间隔,用户设备单元对于扩展模式使用子集的选择的HARQ过程以及子集外部在编号上与选择的HARQ过程相邻的HARQ过程。
根据另一种不同的实现变化,用户设备单元能配置成混合或者不混合(1)以标称模式在信道(例如E-DCH信道)上数据的发送,以及(2)以扩展模式在信道上数据的发送。在其中允许模式混合的实现变化中,用户设备单元能配置成对于标称模式利用第一(预定)组HARQ过程以及对于扩展模式利用第二(预定)组HARQ过程。
根据架构,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单元能包括UE MAC实体、模式选择器和收发器。UE MAC实体用于在标称模式中将数据分配给信道(例如E-DCH信道)的单发射时间间隔,以及用于在扩展模式中将数据分配给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第二发射时间间隔。模式选择器对MAC实体指定数据将在标称模式中还是在扩展模式中分配。收发器在发射时间间隔中通过无线接口将数据传送给基站。
在其一个方面,该技术涉及一种无线接入网(RAN)的基站节点,它通过空中接口从用户设备单元接收上行链路信道上的数据。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节点包括:基站收发器,用于通过空中接口与用户设备单元进行通信;MAC实体,配置用于与同步HARQ协议配合操作并且配置有以标称模式或者以扩展模式接收上行链路信道上的数据的能力;以及ACK/NACK生成器。优选地,ACK/NACK生成器用于在收到伪发射时间间隔后在如下时间点生成确认消息:在该时间点,所述确认消息本应该在收到标称模式的发射时间间隔就生成。但是该确认消息确认以下事实:整个扩展发射(例如来自扩展模式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扩展模式的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的软组合数据)能被/已经被成功解码。
在一个示例实现中,ACK/NACK生成器配置成在接收到伪发射时间间隔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之后4.1ms生成确认消息点。
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基站还包括信令处理器(handler),它配置用于在接收到显式信令时通知MAC实体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将与第一发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这种显式信令例如能在接收到E-DPCCH信道上的预定值时发生。
在另一个示例实施例中,基站包括多个HARQ过程。对于不需要显式信令的一个示例实现,MAC实体配置用于对标称模式使用HARQ过程的子集。如前面所述,子集由非连续HARQ过程组成,子集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地所有HARQ过程是作为奇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或者子集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地所有HARQ过程是作为偶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此外,MAC实体配置用于对扩展模式使用子集的选择的HARQ过程以及子集之外在编号上与选择的HARQ过程相邻的HARQ过程。在不需要显式信令的实现中,基站节点配置用于通过检测子集之外并且编号上与选择的HARQ过程相邻的HARQ过程上的能量,来检测扩展模式的使用。
在其另一个方面,该技术涉及一种包括用户设备单元以及基站节点的无线接入网(RAN)。用户设备单元配置用于与同步HARQ协议配合操作并且配置有以标称模式或者以扩展模式在信道(例如E-DCH信道)上发送数据的能力。基站节点通过空中接口与用户设备单元进行通信,并且配置用于以标称模式或者以扩展模式接收信道(例如E-DCH信道)上的数据,以及(优选地)用于在收到伪发射时间间隔后在如下时间点生成确认消息:在该时间点,所述确认消息本应该在收到标称模式的发射时间间隔就生成。扩展模式确认消息确认以下事实:整个扩展发射(例如来自扩展模式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扩展模式的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的软组合数据)能被/已经被成功解码。
在其另一个方面,该技术涉及一种操作无线接入网(RAN)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信道(例如E-DCH信道)上从用户设备单元到基站节点的空中接口采用同步HARQ协议)有选择地以标称模式和扩展模式发送数据。该方法还包括在基站节点以标称模式或者以扩展模式接收信道(例如E-DCH信道)上的数据。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在基站节点)在收到伪发射时间间隔后在如下时间点生成确认消息:在该时间点,所述确认消息本应该在收到标称模式的发射时间间隔就生成。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更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会非常明显,附图中,参考标号指示各个视图中的相同部分。附图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相反重点是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一般是E-DCH中的ACK/NACK反馈信令的图解视图。
图2是包括能够以标称模式或者扩展模式在E-DCH上发送数据的用户设备单元的无线接入网(RAN)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标称模式以及扩展模式的信道上的数据的发射的图解视图。
图4A是示出对于操作的标称模式使用HARQ过程的子集的图解视图。
图4B是示出对于操作的扩展模式能如何改为有选择地利用例如图4B中的HARQ过程的子集的图解视图。
图5是用户设备单元的一个示例实施例的示意详细视图。
图6是基站节点的一个示例实施例的示意详细视图。
图7是其中可有利地采用扩展信道(例如扩展E-DCH信道)的示例实施例的示例移动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说明而不是进行限制,以下描述中阐述了诸如特定架构、接口、技术等具体细节,以便透彻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白,也可在脱离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实施本发明。也就是说,虽然本文中没有进行明确地描述或说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能够设计各种方案,这些方案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因此包含在它的精神和范围之内。在一些情况中,省略了对众所周知的设备、电路及方法的详细描述,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对本发明的描述。本文中记载本发明的原理、方面和实施例的所有陈述及其具体示例旨在包含其结构以及功能的等效方案。另外,预计这类等效方案包括当前已知的等效方案以及将来开发的等效方案、即所开发的执行相同功能的任何单元,而与结构无关。
因此,例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白,本文中的框图可以表示体现本技术的原理的说明性电路的概念视图。类似地,将明白,任何流程图、状态转移图、伪码以及诸如此类表示实质上可通过计算机可读媒体所表示、因而由计算机或处理器所运行的各种过程,无论是否明确示出这种计算机或处理器。
包括标记为“处理器”或“控制器”的功能块的各种单元的功能可通过使用专用硬件以及能够与适当软件结合来运行软件的硬件来提供。在由处理器提供时,功能可由单个专用处理器、由单个共享处理器或者由其中一部分可以是共享或者分布式的多个独立处理器来提供。此外,术语“处理器”或“控制器”的明确使用不应当理解为专门指向能够运行软件的硬件,而是非限制性地可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硬件、用于存储软件的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和非易失性存储装置。
对于利用同步HARQ协议的系统,本技术有利地保持当前同步性、E-DCH的HARQ协议、E-DCH的当前信道结构以及E-DCH的当前TFCI编码,并且该技术仍然为E-DCH提供使用(在标称模式中)例如2ms TTI的标准化或常规发射时间间隔(TTI)长度以及使用(在扩展模式中)不同长度的伪TTI或假TTI,不同长度与看起来长度为4ms的(例如多个)标准化或常规发射时间间隔(TTI)长度相关。
伪TTI实际包括两个连续的常规TTI,例如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其中第一发射时间间隔用于数据的原始发射,而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用于那个相同数据的重发。通过提供标称模式和扩展模式,本技术提供极大的灵活性,而对标准和现有实现具有最小修改。实际上,通过仅允许常规2ms TTI和4ms伪TTI,当前常规ACK/NACK反馈信令能与自主HARQ协议、优选地与在接收E-DCH的基站(例如节点B)的ACK/NACK时序方面很紧的处理要求配合使用。即使第二发射时间间隔是相同(用户)数据的重发,对物理层所施加的压缩是不同的(称作不同冗余形式),因此发射和重发不相同。
本技术能有利地与不同类型的系统和信道配合使用。例如,本技术能用于保持E-DCH的当前同步HARQ协议,因此能保持E-DCH的当前信道结构和E-DCH的当前TFCI编码,并且仍然为E-DCH提供使用(在标称模式中)例如2ms TTI的标准化或常规发射时间间隔(TTI)长度以及使用(在扩展模式中)看起来长度为4ms的伪TTI或假TTI。备选地,只作为另一个示例,本技术还能与UTRAN长期演进(LTE)配合使用。
作为该技术的示例,图2示出包括基站节点28(又称作“节点B”)和用户设备单元(“UE”)30的无线接入网(RAN)的部分。基站节点28和用户设备单元30采用通过空中接口32的发射进行通信。
通过空中接口32的发射一般由图2的箭头31表示,以便表示本技术能与不同类型的信道、服务和系统配合使用的事实。例如,图2的箭头31能表示HSUPA发射、如E-DPDCH信道(它携带使用增强上行链路特征所发射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其它E-DCH相关信道、如E-DPCCH处于工作中。备选地,箭头31能表示用于UTRAN长期演进(LTE)的上行链路信道。
图2的示例实施例的用户设备单元30包括UE MAC实体34和UE收发器(TX/RX)36。UE MAC实体34又包括模式选择器38。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的,用户设备单元30包括许多其它未示出实体和功能性,它们的大多数与本文所述的技术不是密切相关的。
用户设备单元30还包括数据源(例如HSUPA实现的E-DCH数据源)。数据源40可以是例如一个或多个应用,它们生成或者以其它方式发起/接收指定针对信道31的数据(例如E-DCH指定的或者E-DCH相关的数据),以便发射给基站节点28。为了简洁起见,图2仅假定从数据源40到信道31的一个数据流,并且还示出这种数据存储在UE MAC实体34的数据队列42中。数据队列42中存储的倾向于信道31的数据被传递给也包括UE MAC实体34的HARQ控制器44中的适当HARQ过程。
用户设备单元30、具体来说是它的UE MAC实体34配置用于与同步HARQ协议配合操作并且配置有以如下模式在信道31上发送数据的能力:(1)在预定长度的单发射时间间隔以标称模式,或者(2)在伪发射时间间隔以扩展模式。伪发射时间间隔包括其中发射数据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以及其中重发数据的第二发射时间间隔。伪发射时间间隔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各优选地具有与标称模式的单发射时间间隔的长度相等的长度。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紧接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以及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各具有(相同的)预定长度。
模式选择器38对UE MAC实体34指定倾向于信道31的数据将以标称模式还是以扩展模式来分配。为此,模式选择器38在图2中表示为包括标称模式过程46和扩展模式过程48。标称模式过程46包括由UE MAC实体34(和UE收发器(TX/RX)36)用于以标称模式进行工作的信息;扩展模式过程48包括由UE MAC实体34(和UE收发器(TX/RX)36)用于以扩展模式进行工作的信息。这种信息包括:用于各模式的模式标志,它发信号通知模式有效的时间;以及由UEMAC实体34用于按照以下所述的各个示例实现进行工作的其它信息和参数。
图2的示例实施例的基站节点28通过空中接口32从用户设备单元30接收信道31上的数据。在具体示出的示例实施例中,基站节点28包括:基站收发器56(用于通过空中接口32与用户设备单元30进行通信);基站MAC实体64;以及(优选地)反馈生成器(采取ACK/NACK生成器66的示例形式)。基站MAC实体64配置用于与同步HARQ协议配合操作并且配置有以标称模式或者以扩展模式接收信道31上的数据的能力。ACK/NACK生成器用于在收到伪发射时间间隔后在如下时间点生成确认消息:在该时间点,所述确认消息本应该在收到标称模式的发射时间间隔就生成。伪发射时间间隔的确认消息确认以下事实:整个扩展发射(例如来自扩展模式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扩展模式的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的软组合数据)能被/已经被成功解码。
图2的示例实施例的基站MAC实体64还包括:基站HARQ控制器68;确定需要或希望反馈的时间的检测器70;以及数据队列72,信道31获得的数据在其进一步发射(例如发射给上级节点或者其它节点、如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之前存储在其中。
图3一般示出由用户设备单元(例如图2的用户设备单元30)按照标称模式以及扩展模式在信道(例如E-DCH信道)上发射数据。为了简洁起见,对于图3,仅示出UE HARQ控制器44和基站HARQ控制器68的八个HARQ协议过程中的三个。因此,图3示出,通过本技术,能够在预定长度的一个常规或标准化TTI在信道上发送数据,或者通过使用包括两个连续的常规或标准化TTI的假或伪发射时间间隔来执行自主重发。例如,常规或标准化发射时间间隔可具有2ms的预定长度,而伪发射时间间隔包括两个常规发射时间间隔,因此具有4ms的有效伪长度。发射时间间隔的其它预定长度是可能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伪发射时间间隔的有效长度将为发射时间间隔的预定长度的两倍。本文所使用的“假伪发射时间间隔”又称作扩展TTI,以便区分正常或标准化发射时间间隔。
如上所述,图3示出例如信道31(例如E-DCH)的信道上的发射中所涉及的八个HARQ中的三个,各HARQ过程由不同的内部阴影的框表示,并且具有编号1、2或3中的适当编号。图3以从左到右的时间顺序示出用于基站节点28和用户设备单元30的每个的三个HARQ过程。各HARQ过程对应于八个发射时间间隔其中之一,以及对于各发射时间间隔,在UE HARQ控制器44和基站HARQ控制器68中存在对应的HARQ过程(例如图3的HARQ过程框中的阴影所示)。对于一对对应的HARQ过程,UE HARQ控制器44的HARQ过程在图3中在时间上首先示出(最左侧),因为UE HARQ过程在发射时间间隔的发射时开始,其中对应基站HARQ过程表示为在相应UE HARQ过程的略微的右侧开始,以便反映发射延时。
在图3所示的示例情况下,HARQ过程1按照标称模式来执行,因为数据在一个发射时间间隔在UE HARQ过程1的支持下发射。在由基站节点28接收到发射时间间隔的数据时,基站HARQ过程1处理该数据,以及在处理之后,在表示为(a)的时间点上发送采取ACK消息或NACK消息的形式的反馈。换言之,HARQ过程1的数据没有由用户设备单元自动重发,并且根本没有重发,除非通过在时间(a)接收到NACK消息提示后续重发。
图3还示出HARQ过程2和3共同执行扩展模式。信道31(例如E-DCH信道)的数据在发射时间间隔2在UE HARQ过程2的支持下首先发射,此后,相同数据在发射时间间隔3在UE HARQ过程3的支持下重发。发射时间间隔2和发射时间间隔3共同形成伪发射时间间隔。
在又如图3所示所发生的一种实现变化中,用户设备单元30配置用于显式发信号通知第二发射时间间隔(例如与图3的HARQ过程3对应的发射时间间隔3)在基站节点将与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例如与图3的HARQ过程2对应的发射时间间隔2)进行组合。例如,用户设备单元30能在另一个信道(例如E-DPCCH信道)上设置值,以指明第二发射时间间隔(例如与图3的HARQ过程3对应的发射时间间隔3)在基站节点28将与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例如与图3的HARQ过程2对应的发射时间间隔2)进行组合。在这个方面,图3与相应HARQ过程大致对齐地示出另一个信道(例如E-DPCCH信道)上携带的信息。为了向基站节点28指明使用扩展或伪发射时间间隔,保留另一个信道(例如E-DPCCH)上的码点(值)之一(例如具有冗余形式3的最大TB大小),以便表示“这个TTI具有与前一个TTI相同的编码(TB大小和冗余形式)并且将与那个TTI进行软组合”。
因此,以上所述如图3所示,其中正常发射在HARQ过程1中执行,但是在HARQ过程2,执行扩展TTI中的发射。这在HARQ过程2的信令中没有看到,但是在HARQ过程3中,使用另一个信道(例如E-DPCCH信道)的保留值,这表示那个TTI中所接收的数据将与前一个TTI中的数据进行组合。
当基站节点28在未使用保留值的TTI中接收到数据时,它尝试对它进行解码(例如图3中的HARQ过程1和2)。当在TTI接收到数据并且在E-DPCCH上使用保留码时,基站节点28中止任何可能进行的解码,并且将所接收数据与前一个TTI进行软组合。换言之,例如,在图3中接收到HARQ过程3的数据时,它将与HARQ过程2的数据进行组合。因此,上行链路信令在层1(L1)基本上未改变;为此目的仅需要保留值其中之一。
在另一种实现变化中,不需要显式信令。相反,用户设备单元30对于标称模式使用HARQ过程的子集。子集由非连续HARQ过程组成,子集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地所有HARQ过程是作为奇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或者子集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地所有HARQ过程是作为偶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在这种变化中,为了实现伪发射时间间隔,用户设备单元30对于扩展模式使用子集的选择的HARQ过程以及子集之外在编号上与选择的HARQ过程相邻的HARQ过程。
换言之,在这种变化中,不需要例如E-DPCCH的信道或其它信道上的“保留码”。例如,对于2ms发射时间间隔,允许用户设备单元30使用的HARQ过程受到限制。在总共八个HARQ过程中,用户设备单元30可限制于使用例如UE HARQ过程1、3、5、7。图4A示出这种限制,其中允许用户设备单元30对于标称模式仅使用实线矩形所表示的UE HARQ过程(例如UE HARQ过程1、3、5和7)。不允许的HARQ过程在图4A中由虚线矩形表示(例如UE HARQ过程2、4、6和8)。然后,如果需要根据本技术来“扩大”TTI,则TTI的“扩大”能简单地通过检测(E-DPDCH上)禁用过程其中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为HARQ过程2、4、6或8上的能量来检测。然后,这个能量与前一个过程上的发射关联(例如HARQ过程2能与HARQ过程1关联以便形成伪发射时间间隔;HARQ过程4能与HARQ过程3关联以便形成伪发射时间间隔;依此类推),如图4B所示。
因此,能为每对后续HARQ过程部署扩展TTI,其中第一个被启用,而第二个被禁用。“禁用”在这个上下文中则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进行“独立”HARQ发射。
在许多情况下,在接收例如信道31(例如E-DCH信道)等信道的基站节点28的ACK/NACK时序方面可能需要紧缩处理要求。在这个方面,如果ACK/NACK反馈消息在已经对伪发射时间间隔进行解码之后如常发送,则ACK/NACK反馈消息将会太迟到达而使用户设备单元30不能在正确的HARQ过程中执行重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个示例实现中,能要求基站节点28对伪发射时间间隔进行解码,并且在已经发送对于第一TTI的正常反馈的时间点发送对于伪发射时间间隔的ACK/NACK反馈。
在上述方面,在当前E-DCH规范中,基站节点28具有大约6.1ms对TTI解码并发送ACK/NACK反馈消息。在一个示例实现中,基站节点28的ACK/NACK生成器66的时序要求紧缩为大约4.1ms。
前面所述又如图3所示。在这个方面,图3示出基站节点28在固定处理时间之后、即在图3的基站HARQ过程1之后的时间a)发送其对标称模式发射时间间隔的ACK/NACK。如果HARQ过程2和3被组合以形成伪发射时间间隔,则对伪发射时间间隔的ACK/NACK不能在基站HARQ过程3之后相同的固定处理时间发送,即不能在时间点c)发送。在时间点c)发送对伪发射时间间隔的ACK/NACK会使ACK/NACK消息太迟到达用户设备单元30而不能在UE HARQ过程2中重发。相反,根据本文所提供的改进,对于整个伪发射时间间隔(与HARQ过程2和3关联)的ACK/NACK在时间点b)发射。时间点b)是发射对基站HARQ过程2的ACK/NACK的正常时间点;即,确认消息本应该在生成标称模式的发射时间间隔就生成的时间点。ACK/NACK实际上针对整个伪发射时间间隔,由此确认以下事实:整个扩展发射(例如来自扩展模式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扩展模式的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的软组合数据)能被/已经被成功解码。使用户设备单元30知道这个规则,并且使用在b)所接收的ACK/NACK来判定伪发射时间间隔的UE HARQ过程2和3的重发。因此,在时间点c)所发射的ACK/NACK在这种方案中没有实际含义(尽管包含在附图中只是为了示出改进的优点)。
根据另一种不同的实现变化,用户设备单元30能混合或者不混合(1)以标称模式在信道31(例如E-DCH信道)上发送数据,以及(2)以扩展模式在信道31(例如E-DCH信道)上发送数据。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正常TTI和伪发射时间间隔的使用没有混合,即,在给定的时间点,存在八个2msTTI或者四个4ms伪发射时间间隔。这意味着,用户设备单元30需要其在TTI长度之间切换(例如当接近小区边界时)之前完成所有过程的未完成重发。
但是,在其它实现变化中,能够混合正常和扩展TTI(即伪发射时间间隔)。在其中允许模式混合的实现变化中,用户设备单元能配置成对于标称模式利用第一(预定)组HARQ过程以及对于扩展模式利用第二(预定)组HARQ过程。换言之,在准许混合实现中,HARQ过程1、2、3、4能使用2ms TTI,但是HARQ过程5+6和7+8能以可配置方式进行组合以形成扩展TTI。这以对E-TFC选择的最小影响来进行。
此外,在另一个示范实施例中,TTI长度动态改变。在这种情况下,E-TFC选择算法对于各发射(重发)判定应当是在正常还是在扩展TTI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连续TTI是空闲的,即在受影响HARQ过程中没有重发正在进行,才能使用扩展TTI。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改变重发的TTI长度。换言之,正常TTI能用于第一发射,但是,如果两个所需HARQ过程是空闲的,则扩展TTI能用于重发。
由于该技术对于增强2ms TTI的覆盖极为有用,所以该解决方案可限制于仅当用户设备单元30是功率受限时使用。这意味着,仅对于与“最小E-TFC”集合对应的传输块才允许该解决方案。
因此,对于示例HSUPA实现,本文所述的技术允许例如通过引入自主重发以创建2ms或4ms的TTI(例如4ms的伪发射时间间隔)来扩展E-DCH的覆盖。能使用该方案而无需对HARQ协议或者对ACK/NACK信令进行修改,并且具有对规范的最小变更。在其它示例实现中,其它TTI长度是可能的。
作为一个示例,能够在小区边界对于E-DCH采用正常HARQ重发从20ms而不是50ms的延迟预算中的8ms(4个TTI)收集能量(或者能采用正常HARQ重发从36ms而不是82ms的延迟预算中的12ms发射收集能量)。
图5更详细地示出根据一个非限制性的示例HSUPA实施例的用户设备单元30(5)。在图5的实施例中,E-DCH数据源表示为一个或多个应用40(5)。用户设备单元30(5)的UE MAC实体34(5)表示为不仅包括UE HARQ控制器44(5)和模式选择器38,而且还包括信道流控制器80、编码器82、E-DCH信道格式化器84和控制信道格式化器86。信道流控制器80包括E-DCH调度器88和进入分组处理器90。进入分组处理器90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队列、如图5所示的数据队列421-42N,各数据队列42与不同的数据流(例如来自应用40(5)中不同的一个)关联。E-DCH调度器88按照基站节点28根据基站节点28提供给用户设备单元的调度信息对用户设备单元所容许的调度来控制从数据队列42的数据的提取以及由E-DCH信道格式化器84进行的E-DCH信道的格式化。
编码器82在将倾向于E-DCH的数据与UE HARQ控制器44(5)的HARQ过程531-53N中适当的一个关联之前执行对这些数据的编码。编码器82所执行的编码动作能包括例如复用来自不同数据队列42的数据以及加入MAC头。UE HARQ控制器44(5)的UE HARQ过程531-53N对应于用于E-DCH的N数量的发射时间间隔,例如在一个示例实现中N=8。
图5还示出收发器53不仅发射E-DPDCH信道,而且还发射其它信道、如E-DPCCH、DPCCH和HS-DPCCH。控制信道、如E-DPCCH的内容由控制信道格式化器86准备和格式化。用户设备单元30(5)通常还包括功率控制单元92。
模式选择器38能从例如调度器88获得信息,使得当发射最小E-TEC时选择扩展模式。备选地,模式选择器38能从自网络(例如指示哪一种模式与例如RRC信令配合使用的网络)所接收的高层信令得到信息。还包含用于向模式选择器38提供信息的其它选项,例如从E-TFC选择算法获得信息。
图6更详细地示出根据一个非限制性的示例HSUPA实施例的基站节点28(5)。基站节点28(6)的基站MAC实体64(6)不仅表示为包括基站HARQ控制器68(6),而且还表示为包括解码器102、重新排序单元104和信道流控制器106。
解码器102和重新排序单元104的每个能具有相应的检错过程112、114。解码检测器112检测编码算法检测到错误的时间;失序检测器114确定发射时间间隔的数据尚未接收到或者已丢失。解码检测器112和失序检测器114均设置成通知ACK/NACK生成器66,使得ACK/NACK生成器66能生成适当的反馈消息(例如ACK消息或者NACK消息)。为此,ACK/NACK生成器66在图6中表示为连接到基站收发器56。
基站节点28(6)的信道流控制器106包括E-DCH调度器120和进入分组处理器122。E-DCH调度器120实际上确定用户设备单元30能使用哪些发射时间间隔,并且将作为其指示的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单元30的E-DCH调度器88(参见图5)。进入分组处理器122包括多个数据队列721-72M,各数据队列72用于不同的数据流。E-DCH数据从进入分组处理器122传递给RNC接口124。
基站节点28(6)还包括用于处理信令信息、如图2的E-DPDCH信息的信号处理器130,该信息指定保留哪一个发射时间间隔作为伪发射时间间隔的第二发射时间间隔。
如上所述,优选地,基站节点的ACK/NACK生成器66(依据伪发射时间间隔的接收)在确认消息本应该在收到标称模式的发射时间间隔就生成的时间点、例如在图3的点b)生成其反馈消息。在一个示例实现中,对于标称模式以及扩展模式,ACK/NACK生成器66配置成在接收到伪发射时间间隔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之后4.1ms生成确认消息点。在另一个示例实现中,对于标称模式保持6.1ms的常规处理时间,但是,对扩展模式的确认消息的生成在接收到伪发射时间间隔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之后的4.1ms进行,使得扩展模式的ACK/NACK在与对前一个标称模式接收的ACK/NACK相同的时间进行。在另一个示例实施例中,ACK/NACK生成器66提供有可设置的ACK/NACK时间标准140,使得确认消息点能有选择地改变成另一个值。
基站HARQ控制器68对于其基站HARQ过程的每个包括用于软组合操作的对应软组合缓冲器150。
应当理解,例如UE MAC实体34和基站MAC实体64等本文所述的MAC实体以及模式选择器38能采取各种形式,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MAC实体和模式选择器38能由处理器或控制器(如前面所述,非限制性地可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硬件、用于存储软件的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非易失性存储装置或者适合于执行其功能的任何电路或ASIC)来实现。
该技术的一个示例通用实施例的基本方面通过图7所示的电信系统720在更广的上下文中示出。为了清楚起见,电信系统720表示为只包括基站节点(例如节点B)728以及采取用户设备单元(UE)30的形式的无线节点。电信系统720配置成使得至少一个下行链路分组信道通过空中接口32存在于基站节点7281-1与用户设备单元(UE)30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另外,一个或多个上行链路分组信道、如E-DPDCH以及上行链路控制信道E-DPCCH通过空中接口32在第二方向(例如从用户设备单元(UE)30到基站节点728)发射。基站节点728与例如RNC 7261或RNC 7262等无线网络控制器(RNC)节点连接。RNC节点通常又与核心网络722连接。
虽然已经详细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但权利要求并不局限于任何具体实施例或示例。以上描述不应当被理解为暗示任何具体元件、步骤、范围或功能是绝对必要的而使得它必须被包含。要理解,本发明不是要限制于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反,意在涵盖各种修改和等效方案。
Claims (21)
1.一种用户设备单元(30),包括:
MAC实体(34),配置用于与同步HARQ协议配合操作并且具有(1)以标称模式在预定长度的单发射时间间隔中并(2)以扩展模式在伪发射时间间隔中在信道(31)上发送数据的能力,所述扩展模式发射时间间隔具有不同长度,所述不同长度是所述预定长度的倍数;和
耦合到所述MAC实体的收发器(36),用于在发射时间间隔中通过无线接口(32)将所述数据传送给基站,
其中,所述MAC实体(34)配置用于对于所述标称模式使用HARQ过程的子集,所述子集是非连续HARQ过程,并且
其中,所述MAC实体(34)还配置成对于所述扩展模式通过使用所述子集的所选HARQ过程以及所述子集之外在编号上与所述所选HARQ过程相邻的HARQ过程来实现所述伪发射时间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单元,其中,所述伪发射时间间隔包括其中发射所述数据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以及其中重发所述数据的第二发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紧接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还分别具有所述预定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单元,其中,所述MAC实体(34)配置用于发信号通知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将在基站节点与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单元,其中,所述MAC实体(34)配置用于在另一个信道上设置值,以便指明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将在基站节点与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单元,其中,所述子集的至少一部分HARQ过程是作为奇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或者所述子集的至少一部分HARQ过程是作为偶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单元,其中,所述MAC实体(34)配置成不混合(1)以所述标称模式在所述信道(31)上数据的发送和(2)以所述扩展模式在所述信道(31)上数据的发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单元,其中,所述MAC实体(34)配置成混合(1)以所述标称模式在所述信道(31)上数据的发送和(2)以所述扩展模式在所述信道(31)上数据的发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设备单元,其中,所述信道(31)是E-DCH信道,以及其中:
所述MAC实体(34)还配置成在所述标称模式中将所述数据分配给所述E-DCH信道(31)的单发射时间间隔,并且在所述扩展模式中将所述数据分配给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并且
所述MAC实体(34)包括:模式选择器(38),用于对所述MAC实体(34)指定所述数据将在所述标称模式中还是在所述扩展模式中进行分配。
9.一种无线接入网的基站节点(28),通过空中接口(32)从用户设备单元(30)接收上行链路信道(31)上的数据,所述节点包括:
收发器(56),用于通过所述空中接口(32)与所述用户设备单元(30)进行通信;
耦合到所述收发器(56)的MAC实体(64),所述MAC实体(64)配置用于与同步HARQ协议配合操作并且具有(1)以标称模式在预定长度的单发射时间间隔中并(2)以扩展模式在伪发射时间间隔中接收所述上行链路信道(31)上的数据的能力,所述伪发射时间间隔包括其中发射所述数据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以及其中重发所述数据的第二发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紧接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还分别具有所述预定长度;
耦合到所述MAC实体(64)和所述收发器(56)的ACK/NACK生成器(66),用于在收到伪发射时间间隔后在如下时间点生成确认消息:在该时间点,所述确认消息本应该在收到标称模式的发射时间间隔就生成,
其中,所述基站(28)还包括多个HARQ过程(68),
其中,所述MAC实体(64)配置用于对于所述标称模式使用HARQ过程的子集,所述子集是非连续HARQ过程,并且
其中,所述MAC实体(64)配置用于对所述扩展模式使用所述子集的所选HARQ过程以及所述子集之外在编号上与所述所选HARQ过程相邻的HARQ过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节点,还包括:信令处理器,用于通知所述MAC实体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将与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节点,其中,所述信令处理器配置成当在另一个信道上设置预定值时通知所述MAC实体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将与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节点,其中:
所述子集的至少一部分HARQ过程是作为奇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或者所述子集的至少一部分HARQ过程是作为偶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节点,其中,所述基站节点(28)配置用于通过检测在所述子集之外并且在编号上与所述所选HARQ过程相邻的HARQ过程上的基站节点,来检测所述扩展模式的使用。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节点,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单元(30)配置成不混合(1)以所述标称模式在所述上行链路信道(31)上数据的发送和(2)以所述扩展模式在所述上行链路信道(31)上数据的发送。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节点,其中,所述MAC实体配置成接收以下各项的混合:(1)在所述标称模式中在所述上行链路信道(31)上的数据,以及(2)在所述扩展模式中在所述上行链路信道(31)上的数据。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节点,其中,所述MAC实体配置用于对于所述标称模式接收第一组HARQ过程以及对于所述扩展模式接收第二组HARQ过程。
17.一种操作无线接入网的方法,所述方法特征在于:
在信道(31)上通过从用户设备单元(30)到基站节点(28)的空中接口(32)采用同步HARQ协议,(1)以标称模式在预定长度的单发射时间间隔中并(2)以扩展模式在伪发射时间间隔中发送数据,所述伪发射时间间隔包括其中发射所述数据的第一发射时间间隔以及其中重发所述数据的第二发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紧接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还分别具有所述预定长度;以及
在所述基站节点(28)以所述标称模式和以所述扩展模式在所述信道(31)上接收所述数据,
在所述用户设备单元(30)对于所述标称模式使用HARQ过程的子集,所述子集是非连续HARQ过程;和
在所述用户设备单元(30)对于所述扩展模式使用所述子集的所选HARQ过程以及所述子集之外在编号上与所述所选HARQ过程相邻的HARQ过程。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基站节点(28),在收到伪发射时间间隔后在如下时间点生成确认消息:在该时间点,所述确认消息本应该在收到标称模式的发射时间间隔就生成。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从所述用户设备单元(30)发信号通知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将在基站节点(28)与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用户设备单元(30),在另一个信道上设置值,以便指明所述第二发射时间间隔将在基站节点(28)与所述第一发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子集的至少一部分HARQ过程是作为奇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或者所述子集的至少一部分HARQ过程是作为偶数编号的HARQ过程之一的过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1/536,119 | 2006-09-28 | ||
US11/536,119 US9882683B2 (en) | 2006-09-28 | 2006-09-28 | Autonomous transmission for extended coverage |
PCT/SE2006/050404 WO2008039126A1 (en) | 2006-09-28 | 2006-10-16 | Autonomous transmission for extended coverag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12947A CN101512947A (zh) | 2009-08-19 |
CN101512947B true CN101512947B (zh) | 2013-10-30 |
Family
ID=39230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55918XA Active CN101512947B (zh) | 2006-09-28 | 2006-10-16 | 用于扩展覆盖的自主发射的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882683B2 (zh) |
EP (1) | EP2067294B1 (zh) |
JP (2) | JP5149902B2 (zh) |
CN (1) | CN101512947B (zh) |
AU (1) | AU2006348714C1 (zh) |
ES (1) | ES2616755T3 (zh) |
PL (1) | PL2067294T3 (zh) |
WO (1) | WO200803912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20343B2 (en) | 2006-03-23 | 2014-12-30 | Michael Edward Sabatino | Apparatus for acquiring and processing of physiological auditory signals |
KR101201257B1 (ko) * | 2006-10-16 | 2012-11-14 | 노키아 코포레이션 | 무선 액세스 네트워크에서의 프로토콜 데이터 유닛 통신 |
US8755270B2 (en) * | 2007-02-05 | 2014-06-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Congestion/load indication for high speed packet access |
ES2949260T3 (es) * | 2007-06-18 | 2023-09-27 |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Llc | Procedimiento y disposición en una red de telecomunicaciones móviles para Solicitud de Repetición Automática Híbrida HARQ con agrupación de intervalos de tiempo de transmisión TTI y con redundancia incremental |
CN201267001Y (zh) | 2007-08-13 | 2009-07-01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用于在无线通信中调节高阶调制的无线发射/接收单元 |
WO2009125994A2 (ko) * | 2008-04-10 | 2009-10-15 |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 수행 방법 |
WO2009132204A2 (en) * | 2008-04-24 | 2009-10-29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q autonomous retransmissions |
WO2009136829A1 (en) | 2008-05-05 | 2009-11-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Improved uplink coverage via autonomous retransmission |
JPWO2010029764A1 (ja) * | 2008-09-12 | 2012-02-0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誤り検出結果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 |
US20110167326A1 (en) * | 2008-09-12 | 2011-07-07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Relay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0101808A1 (en) * | 2009-03-02 | 2010-09-10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ending coverage for ul transmission over e-dch in idle mode and cell_fach state |
EP2409444A2 (en) * | 2009-03-20 | 2012-01-2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ybrid-arq mechanism for cooperative base stations uplink |
US8942208B2 (en) * | 2009-06-22 | 2015-01-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having reduced feedback delay |
US8514721B2 (en) * | 2009-06-22 | 2013-08-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obust UE receiver |
WO2011020735A2 (en) * | 2009-08-18 | 2011-02-24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A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 signal from a mobile station to a network entity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8345617B2 (en) * | 2009-08-24 | 2013-01-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nding an uplink order to active set base stations |
CN102036299A (zh) * | 2009-09-29 | 2011-04-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透明中继网络中的上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及装置 |
EP2306665A1 (en) | 2009-10-02 | 2011-04-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Relay backhaul uplink HARQ protocol |
PL2567490T3 (pl) | 2010-05-04 | 2017-09-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posoby i układy wczesnego przesyłania zwrotnego HARQ w systemie komunikacji mobilnej |
US8472992B1 (en) | 2010-05-18 | 2013-06-25 | Sprint Spectrum L.P. | Power control setpoint based on virtual termination target |
US8396512B1 (en) | 2010-06-14 | 2013-03-12 | Sprint Spectrum L.P. | Enhanced virtual termination target mechanism |
US8705385B1 (en) * | 2010-06-17 | 2014-04-22 | Sprint Spectrum L.P. | Dynamic virtual termination target based on RF conditions |
US8472382B1 (en) | 2010-11-10 | 2013-06-25 | Sprint Spectrum L.P. | Adaptive virtual termination target |
US20150270931A1 (en) * | 2012-11-02 | 2015-09-24 | Feifei Sun | Method for decoding control channels with multiple subframes |
EP3069459B1 (en) * | 2013-11-12 | 2020-11-25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blind (re)transmissions in a network |
CN106162906B (zh) * | 2015-03-31 | 2019-01-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调度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US10085256B2 (en) | 2016-02-16 | 2018-09-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ownlink operations with shorten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
US10721756B2 (en) | 2017-02-13 | 2020-07-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petition-based uplink for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in a new radi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2016665B1 (ko) * | 2017-02-24 | 2019-08-30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 프로세스의 처리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US10638535B2 (en) * | 2017-03-23 | 2020-04-2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timer configuration |
EP3603175B1 (en) * | 2017-03-24 | 2023-04-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packet data units |
US20190394769A1 (en) * | 2018-06-21 | 2019-12-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ti) bundling with variable bundle size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02463A (zh) * | 2001-08-22 | 2003-03-1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自动请求重发发送和接收方法及其设备 |
CN1428026A (zh) * | 2001-01-17 | 2003-07-0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技术的数据传输中的信道质量测量 |
EP1545040A1 (en) * | 2003-12-19 | 2005-06-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HARQ protocol with synchronous retransmissions |
WO2005109729A1 (en) * | 2004-05-10 | 2005-11-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utonomous re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1518640A (fr) | 1966-07-27 | 1968-03-29 | Lignes Telegraph Telephon | Perfectionnements aux vannes électromagnétiques et son application aux vannes numériques |
JP2967897B2 (ja) * | 1993-07-22 | 1999-10-25 |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 自動再送要求データ伝送方法 |
JP3296384B2 (ja) | 1994-06-20 | 2002-06-24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時分割多元接続方法 |
US5745502A (en) * | 1996-09-27 | 1998-04-28 | Ericsson, Inc. | Error detection scheme for ARQ systems |
US5870406A (en) | 1997-02-19 | 1999-02-09 | Ericsson Inc. |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 data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apparatus |
JP3399348B2 (ja) | 1998-03-16 | 2003-04-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無線伝送方法 |
US7065068B2 (en) * | 1999-12-29 | 2006-06-20 | Motorola, Inc. | Multi channel stop and wait ARQ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6801512B1 (en) * | 2000-03-23 | 2004-10-05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977888B1 (en) * | 2000-09-14 | 2005-12-20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Hybrid ARQ for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
SE0101846D0 (sv) * | 2001-05-22 | 2001-05-22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Method and system of retransmission |
JP2003174435A (ja) | 2001-12-07 | 2003-06-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自動再送要求データ伝送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US6678249B2 (en) * | 2002-02-14 | 2004-01-13 | Nokia Corporation | Physical layer packet retransmission handling WCDMA in soft handover |
DE60217097T2 (de) | 2002-08-13 | 2007-05-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 Hybrides automatisches Wiederholungsaufforderungsprotokoll |
JP4067984B2 (ja) | 2003-02-27 | 2008-03-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受信機 |
DE602004019629D1 (de) | 2004-01-22 | 2009-04-09 | Panasonic Corp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zum Umschalten zwischen asynchronen und synchronen HARQ-Wiederübertragungsmoden |
HUE038918T2 (hu) * | 2004-04-01 | 2018-12-28 |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Llc | Interferenciakorlátozás adásismétlésekhez |
KR100735346B1 (ko) * | 2004-05-04 | 2007-07-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향상된 상향 링크 전용 채널에서 harq 동작을 고려한tti 변경 방법 및 장치 |
US8351400B2 (en) * | 2004-05-05 | 2013-01-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verhead reduction in an enhanced up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584397B2 (en) * | 2004-06-10 | 2009-09-01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data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and controlling H-ARQ processes |
KR20060006725A (ko) * | 2004-07-16 | 2006-01-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향상된 상향링크 전용채널을 지원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자율전송을 위한 파라미터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
WO2006016230A1 (en) * | 2004-08-02 | 2006-02-16 | Nokia Corporation | Outer loop power control with transport block diversity transmission |
US7363754B2 (en) * | 2004-08-09 | 2008-04-29 | Cartner Jack O | Mowing machine |
US7554985B2 (en) * | 2004-08-17 | 2009-06-30 | Lg Electronics Inc. | Packet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BRPI0517582A8 (pt) | 2004-12-27 | 2016-01-26 | Lg Electronics Inc | Alocação de estouro de dados e suporte à requisição de auto-retransmissão híbrida em um sistema de acesso de rádio com acesso através de multiplexação por divisão de frequência ortogonal |
US7724656B2 (en) * | 2005-01-14 | 2010-05-2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plink congestion detection and control between nodes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
US20060221885A1 (en) * | 2005-03-30 | 2006-10-05 | Shirish Nagaraj | Power de-boosting on the control channel |
US8411645B2 (en) * | 2005-04-26 | 2013-04-02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system, apparatus and software product for combination of uplink 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 gating and enhanced uplink dedicated channel to improve capacity |
JP4787320B2 (ja) * | 2005-07-07 | 2011-10-05 |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 パケット・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符号化および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US8493942B2 (en) * | 2005-08-01 | 2013-07-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7903628B2 (en) * | 2005-08-22 | 2011-03-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nfigurable pilo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031071B2 (en) * | 2005-08-26 | 2015-05-12 | Alcatel Lucent | Header elimination for real time internet applications |
US7864740B2 (en) * | 2006-03-17 | 2011-01-04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for minimizing signaling overhead in OFDMA-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N101416434A (zh) * | 2006-04-07 | 2009-04-22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改进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方法、接收机和发射机 |
US20080045255A1 (en) * | 2006-08-21 | 2008-02-21 | Motorola,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scheduling information by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
2006
- 2006-09-28 US US11/536,119 patent/US9882683B2/en active Active
- 2006-10-16 ES ES06844025.4T patent/ES2616755T3/es active Active
- 2006-10-16 EP EP06844025.4A patent/EP2067294B1/en active Active
- 2006-10-16 AU AU2006348714A patent/AU2006348714C1/en active Active
- 2006-10-16 CN CN200680055918XA patent/CN101512947B/zh active Active
- 2006-10-16 WO PCT/SE2006/050404 patent/WO2008039126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10-16 PL PL06844025T patent/PL2067294T3/pl unknown
- 2006-10-16 JP JP2009530306A patent/JP5149902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9-11 JP JP2012199832A patent/JP5363633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2-19 US US15/846,504 patent/US1210769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28026A (zh) * | 2001-01-17 | 2003-07-0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技术的数据传输中的信道质量测量 |
CN1402463A (zh) * | 2001-08-22 | 2003-03-1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自动请求重发发送和接收方法及其设备 |
EP1545040A1 (en) * | 2003-12-19 | 2005-06-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HARQ protocol with synchronous retransmissions |
WO2005109729A1 (en) * | 2004-05-10 | 2005-11-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utonomous re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882683B2 (en) | 2018-01-30 |
AU2006348714B2 (en) | 2011-04-28 |
PL2067294T3 (pl) | 2017-05-31 |
ES2616755T3 (es) | 2017-06-14 |
WO2008039126A1 (en) | 2008-04-03 |
EP2067294A4 (en) | 2013-01-02 |
US12107690B2 (en) | 2024-10-01 |
AU2006348714A1 (en) | 2008-04-03 |
AU2006348714C1 (en) | 2012-03-08 |
JP5363633B2 (ja) | 2013-12-11 |
US20080080424A1 (en) | 2008-04-03 |
US20180123740A1 (en) | 2018-05-03 |
JP2013038802A (ja) | 2013-02-21 |
CN101512947A (zh) | 2009-08-19 |
JP2010505332A (ja) | 2010-02-18 |
EP2067294B1 (en) | 2016-12-07 |
EP2067294A1 (en) | 2009-06-10 |
JP5149902B2 (ja) | 2013-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12947B (zh) | 用于扩展覆盖的自主发射的方法和设备 | |
KR101059627B1 (ko) | 스케줄링 모드에 따른 데이터 송신 | |
CA2616542C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of 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 transmissions | |
JP5055633B2 (ja) | ユーザ装置 | |
JP4304178B2 (ja) | 高速アップリングパケットアクセス用ダウンリンクシグナリ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EP1631104B1 (en) | Efficient rise over thermal (RoT) control during soft handover | |
EP1545040B1 (en) | HARQ protocol with synchronous retransmissions | |
ES2534995T3 (es) | MAC-e lenta para la transmisión autónoma en un acceso por paquetes de enlace ascendente de alta velocidad (HSUPA) con control de tiempo de transmisión específico de servicio | |
KR100933156B1 (ko) | 업링크 서비스를 위한 전송 채널들을 이용한 핸드오프 지역에서의 업링크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
JP4610652B2 (ja) | サービングセル変更時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情報 | |
JP4185035B2 (ja) | 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で速い転送レート変化を支援する逆方向転送レート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及び装置 | |
US20080270866A1 (en) | Transmission wit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cess | |
WO2009131509A1 (en) | Tti bundling indication to non-serving base station | |
KR101368647B1 (ko) | 고속 무선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상향링크 음성패킷 재전송 방법 및 시스템 | |
KR20050106213A (ko) | 무선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상향링크 데이터 전송 제어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