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2184B - 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12184B CN101512184B CN2007800321250A CN200780032125A CN101512184B CN 101512184 B CN101512184 B CN 101512184B CN 2007800321250 A CN2007800321250 A CN 2007800321250A CN 200780032125 A CN200780032125 A CN 200780032125A CN 101512184 B CN101512184 B CN 1015121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 mentioned
- rings
- several
- driving bel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41000293001 Oxytropis besseyi Speci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331 Pinus X rigitae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613 Pinus brut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18646 Pinus brut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895—Associating parts by use of aligning means [e.g., use of a drift pin or a "fixtu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若干条环和元件的组装容易、能提高生产性的传动带、及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本发明的传动带(V),把形成有并列收纳若干条环状的环(8)的凹部(7)、并且在该凹部(7)的左右的内侧面开口端侧形成了分别使上述若干条环(8)卡合而防止其脱落的突起部(9)的多个元件(1),以上述开口端侧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将上述若干条环(8),分别插入并卡合到该排列成环状的元件(1)的列中的上述两突起部(9)的内周侧而组装成;其特征在于,具有环保持部件(8c),该环保持部件(8c),限制相互不重合地全部并列的并列状态的上述若干条环(8)中的相邻环(8a、8b)之间的相对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板片状的多个元件彼此相对向地配置成环状,并将这些元件组装到环形的环上,束缚成为环状而构成的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若干个旋转部件之间进行动力传递时采用的变速器,有使变速比阶段地变化的有级变速器、和可以使变速比连续地即无阶段地变化的无级变速器。后者的无级变速器,公知的有带式无级变速器和环式无级变速器等。其中,带式无级变速器,是采用驱动侧带轮及从动侧带轮这样2组带轮、和卷挂在这些带轮上的传动带,使变速比无阶段地变化的变速器。该带式无级变速器中使用的传动带,是公知的环形带,该环形带,例如,是将称为元件或块等的多个板片,使其在板厚方向相互重合,并配置成环状,并且,用成为环或带子或托架等的环形带状体,将这些板片束缚成环形,形成为环形带。
在该传动带卷挂在驱动侧和从动侧的2组带轮上的状态下,当驱动侧带轮被驱动时,在元件上,作用着元件与驱动侧带轮的接触部分的摩擦力,同时,与驱动侧带轮的力矩相应地,在元件上作用着从驱动侧带轮对元件施加的元件层叠方向即元件厚度方向的压缩力。传递到与驱动侧带轮接触着的元件的压缩力,经过未卷挂在带轮上的元件,传递到与从动侧带轮接触着的元件。当压缩力被传递到与从动侧带轮接触着的元件上时,产生了该元件与从动侧带轮的接触部分的摩擦力,并与被传递的压缩力相应地,产生了使从动侧带轮旋转的力矩。这样,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通过传动带进行动力传递。
作为上述传动带的一例,在日本特开2000-249195号公报中,记载了关于由中心带和加强耐侧压的块构成的“高负荷传动带”的发明,该传动带是汽车、农机的主驱动、辅机驱动的带式无级变速用的带。该特开2000-249195号公报记载的传动带,由块(元件)和2条环形托架(环)构成。上述块,是由上端具有卡固部的2个带侧部以及在下端将它们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形成的。上述2条环形托架,嵌入在该元件的两卡合部之间开口的嵌合槽内,使得通过两卡固部不从元件上脱落。另外,在元件的2个带侧部的前后面,分别设有凸部和凹部,在前后的元件彼此之间这些凸部和凹部嵌合着,这样,即使在带的移动中,元件也整齐地排列着。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1-193796号公报中,记载了关于“金属带用元件及金属带”的发明。该特开2001-193796号公报记载的金属带,由1列环形带状金属制条带(环)、多个金属制元件、以及金属制脱落防止体构成。上述环形带状金属制条带(环),卷挂在驱动带轮与被驱动带轮的环状槽之间。上述多个金属制元件,由与带轮的环状槽相接的主体部、立设在主体部上的相对的一对支柱部、以及设在各卡合突起(卡固部)间的条带插入开口部(凹部)形成,上述各卡合突起设在各支柱部的前端。上述金属制脱落防止体,其宽度比环稍宽,并呈环形带状。
上述特开2000-249195号公报记载的传动带,在元件两端的带侧部,形成了将2条环分别与元件卡固或卡合的卡合部。该传动带中,在组装环和元件时,或者把组装在环上的元件从环上卸下时,必须要把并列成2列的环的一部分,形成为相互重合的状态。即,对2列环组装元件或卸下元件时,必须将2列环扭转,使其周方向的一部分相互重合,成为该部分的环的宽度比元件的两卡合部间的开口宽度小的状态。
使2条并列着的环的一部分相互重合,形成为该部分的环的宽度比元件的两卡合部间的开口宽度小的重合状态,这样,在该重合状态的部分,就可以通过元件的两卡合部之间,将2列环插入开口部。结果,例如如图8所示,使开口部内已插入了2列环R1、R1的重合状态的部分(图8的范围a所示部分)的元件E,朝着2列环R1、R2并列的并列状态的部分(图8的范围b所示部分),沿环R1、R2的圆周方向移动,这样,2列环R1、R2被配置在两卡合部的内侧(元件E被组装成传动带状态时的内周侧),可将2列环R1、R2卡合在元件E上。
如上所述,为了使并列状态的环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成为重合状态,即为了在2列环中同时实现重合状态和并列状态,必须一边将不是重合状态的其它部分保持为并列状态,一边使2列环的一部分成为重合状态。
但是,为了使并列状态环的一部分成为重合状态,即,为了使并列状态的环成为部分地重合的状态,将2列环中的任一环插入另一环的内周侧时,在其以外的部分,2条环朝着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成为不稳定的状态。例如如图9所示,2列环中的一环R1,进入另一环R2的内周侧而交叉,成为不稳定状态,结果,环和元件的组装困难,或者,被组装后的元件有时从环上脱落下来。
这样,在上述已往的技术中,为了将并列着的若干条环和元件组装起来而将若干条环以只有一部分重合的状态稳定地保持住是很困难的,不能容易地进行由这些若干条环和元件构成的传动带的组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技术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若干条环和元件的组装容易、能提高生产性的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传动带,是把形成有并列收纳若干个环状的环的凹部、并且在该凹部的左右内侧面的开口端侧形成有分别使上述若干个环卡合而防止其脱离的突起部的多个元件,以上述开口端侧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将上述若干个环分别插入并卡合到该排列成环状的元件的列中的上述两突起部的内周侧而组装成的;其特征在于,具有环保持部件,该环保持部件限制使上述若干个环相互不重合地全部并列的并列状态下的相邻环彼此的相对移动。
本发明的传动带,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环保持部件是保持用环,该保持用环,其内周面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环的各自的外周面紧密相接并重合。
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组装装置,该传动带是把形成有并列收纳若干个环状的环的凹部、并且在该凹部的左右内侧面的开口端侧形成有分别使上述若干个环卡合而防止其脱离的突起部的多个元件,以上述开口端侧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将上述若干个环分别插入并卡合到该排列成环状的元件的列中的上述两突起部的内周侧而组装成的;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环保持机构,该环保持机构限制使上述若干个环相互不重合地全部并列的并列状态下的相邻环彼此的相对移动。
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组装装置,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环保持机构,由通过安装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环来限制该若干个环的上述相对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上述若干个环安装·取下的连结部件构成。
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组装装置,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环保持机构,由保持用环构成,该保持用环通过内周面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环的各自的外周面紧密相接并重合,限制上述相对移动。
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该传动带是把形成有并列收纳若干个环状的环的凹部、并且在该凹部的左右内侧面的开口端侧形成有分别使上述若干个环卡合而防止其脱离的突起部的多个元件,以上述开口端侧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将上述若干个环分别插入并卡合到该排列成环状的元件的列中的上述两突起部的内周侧而组装成的;该方法的特征在于,使上述若干个环成为相互不重合地全部并列的并列状态,然后,一边限制相邻环彼此的相对移动、维持上述并列状态,一边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使至少2个环成为相互重合的重合状态,将上述若干个环和元件组装。
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在上述发明中,通过把能够相对于上述若干个环安装·取下的连结部件安装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环,限制该若干个环的上述相对移动,然后,在将上述若干个环和元件组装后,将上述连结部件从上述若干个环取下。
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在上述发明中,通过使保持用环的内周面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环的各自的外周面紧密相接并重合,限制该若干个环的上述相对移动。
本发明的传动带的制造方法,该传动带包括若干个环状的环和多个元件,所述多个元件形成有并列收纳该若干个环的凹部、并且在该凹部的左右内侧面的开口端侧形成有分别使上述若干个环卡合而防止其脱离的突起部,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把上述多个元件以上述开口端侧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并且,使上述若干个环成为相互不重合地全部并列的并列状态,然后,一边限制相邻环彼此的相对移动、维持上述并列状态,一边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使至少2个环成为相互重合的重合状态,把上述若干个环分别插入并卡合到上述排列成环状的元件的列中的上述两突起部的内周侧,将上述若干个环和元件组装。
本发明的传动带的制造方法,在上述发明中,通过把能够相对于上述若干个环安装·取下的连结部件安装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环,限制该若干个环的上述相对移动,然后,在将上述若干个环和元件组装后,将上述连结部件从上述若干个环取下。
本发明的传动带的制造方法,在上述发明中,通过使保持用环的内周面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环的各自的外周面紧密相接并重合,限制该若干个环的上述相对移动。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组装构成传动带的若干条环和元件时,并列状态的若干条环中相邻环之间的相对移动被限制,保持着若干条环的并列状态。因此,使若干条环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相互重合时,可以将其以外的部分保持为并列状态,即,可以将若干条环稳定地保持为部分地相互重合的状态。结果,若干条环和元件的组装容易,可提高传动带的生产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保持用环,其内周面与构成传动带的若干条环的各外周面紧密相接地重合着。因此,借助保持用环的张力、或保持用环的内周面与若干条环的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限制若干环的相邻环之间的相对移动,保持着该若干条环的并列状态。结果,在保持用环的内周部,可以一边保持着若干条环的并列状态,一边使圆周方向的一部分相互重合,即可以稳定地将若干条环保持为部分地相互重合的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组装构成传动带的若干条环和元件时,并列状态的若干条环的相邻环彼此的相对移动,被组装装置的环保持机构限制。因此,将若干条环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相互重合时,可以将其以外的部分保持为并列状态,即,可以稳定地将若干条环保持为部分地相互重合的状态。结果,若干条环和元件的组装容易,可提高传动带的生产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把可安装·取下的连结部件,装在构成传动带的若干条环上,由此并列状态的若干环的相邻环之间的相对移动被限制。因此,把连结部件安装到若干条环上,可以一边保持着并列状态,一边使若干条环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相互重合,即,可以稳定地把若干条环保持为部分地相互重合的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保持用环,其内周面与构成传动带的若干条环的各外周面紧密相接地重合着。因此,借助保持用环的张力、或保持用环的内周面与若干条环的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限制若干条环的相邻环之间的相对移动,保持着该若干条环的并列状态。结果,在保持用环的内周部,可以一边保持着若干条环的并列状态,一边使圆周方向的一部分相互重合,即可以稳定地将若干条环保持为部分地相互重合的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组装构成传动带的若干条环和元件、制造传动带时,先将若干条环形成为并列状态。然后,一边保持着该并列状态,一边使若干条环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成为重合状态。因此,在使若干条环成为重合状态时,可以将其以外的部分保持为并列状态,即,可以稳定地将若干条环保持为部分地相互重合的状态。结果,若干条环和元件的组装容易,可容易地制造传动带,可提高传动带的生产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把可安装·取下的连结部件,装在构成传动带的若干条环上,由此并列状态的若干环的相邻环之间的相对移动被限制。接着,保持着该并列状态,并使若干条环成为重合状态。然后,若干条环和元件被组装后,从若干条环上取下连结部件。因此,可在若干条环的重合状态被稳定地保持着的状态,组装若干条环和元件,制造传动带。
另外,根据本发明,保持用环,其内周面与构成传动带的若干条环的各外周面紧密相接地重合着,并列状态的若干条环的相邻环之间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然后,保持着该并列状态,并将若干条环成为重合状态。因此,可在若干条环的重合状态被稳定地保持着的状态,组装若干条环和元件,制造传动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传动带的构造例的示意图,是该传动带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传动带的构造例的示意图,是该传动带的局部侧剖面图。
图3是说明把环保持部件安装在构成本发明传动带的若干条环上的状态的、本发明传动带组装装置的构造例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使构成本发明传动带的若干条环相互重合的状态、和环保持部件的示意图。
图5是说明在把环保持部件安装在构成本发明传动带的若干条环上的状态,使若干个条环相互重合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的构造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的另一构造例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已往的传动带及其组装装置、组装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说明已往的传动带及其组装装置、组装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先说明本发明传动带及传动带组装装置的构造例。接着,依次说明采用本发明传动带组装方法及制造方法的组装·制造例。
(第1构造例)
参照图1至5,说明构成本发明第1构造例中的传动带的元件和环的构造。图1中,传动带V,是卷挂在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驱动侧(输入轴)带轮和从动侧(输出轴)带轮上、在该两带轮之间传递动力的带状物的例示。元件1,例如由金属制的板片状部件构成,具有基体(本体)部4,该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x方向)左右两侧面2、3,是呈锥状倾斜的面。该呈锥状倾斜的左右侧面2、3,与作为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驱动侧带轮或从动侧带轮的带轮5的带卷挂槽(V形槽)5a摩擦接触,从而传递力矩。
在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图1中x方向)左右两端部分,分别形成了柱部6。该柱部6向元件1上下方向(图1、图2中的y方向)的上方延伸。因此,由基体部4的图1、图2中的上侧的棱边部分即上端面4a、和左右两柱部6的朝向基体部4宽度方向中央的两内侧面6a,形成了凹部7。该凹部7向元件1的上侧(图1中y方向上侧)、即传动带V的外周侧开口。
凹部7,是供环形的环8插入并收纳该环8的部分。环8是用于将相互紧密相接地排列成环状的元件1束缚成环状的环。因此,上端面4a,是接触并载置环8的内周面的鞍面4a。
环8,例如是将金属制的环形带状体沿周方向层叠若干个而形成的所谓叠层环,由在凹部7内并列成2列的2条环8a和环8b构成。这些环8a、8b,例如由形状、尺寸、材质、强度相同的2条金属制叠层环形成。
另外,设有保持用环8c。将2条环8a和环8b形成为不相互重合的、并列成2列的并列状态时,该保持用环8c限制该并列状态的环8中相邻环彼此的相对移动,即,环8a相对于环8b的相对移动、或者环8b相对于环8a的相对移动,维持其并列状态。即,保持用环8c装在环8的外周部。具体地说,保持用环8c的内周面与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的各自的外周面紧密相接地重合着。因此,借助保持用环8c的张力、或保持用环8c的内周面与环8a、8b的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等的作用,环8a、8b相互间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结果,如图3所示,环8a和环8b的并列状态被稳定地保持着。
另外,对安装着保持用环8c的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例如施加图5中箭头F所示方向的力,使这些环8a和环8b分别朝内周侧挠曲,这样,保持用环8c对环8a和环8b的相对移动的限制,暂时地并部分地解除。在对相对移动的限制被暂时·部分地解除了的部分,可以使环8a和环8b相互重合。
另外,保持用环8c,最好由与环8a和环8b相同材质的部件形成。这样,可以使保持环8c的强度量,包含在环8的强度内。结果,可增大环8的强度,提高耐久性。
在左右两柱部6的上端部分,与两柱部6一体地分别形成了突起部9,该突起部9的两前端面9a,分别朝着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中央延伸。换言之,在凹部7的开口端(凹部7中的传动带的外周侧的端部)侧的内侧面6a上,分别形成了朝向凹部7的宽度方向(图1中x方向)中心侧的突起部9。因此,凹部7的开口宽度,在凹部7的开口端侧,由相对的两前端面9a间的距离W1限定。在凹部7的底部7a(即鞍面(上端面)4a)侧,成为比两前端面9a间的距离(开口宽度)W1大的开口宽度W2。
该元件1,以排列成环状的状态被环8束缚着,在该状态,卷挂在驱动侧和从动侧的各带轮5上。因此,卷挂在带轮5上时,各元件1相对于带轮5的中心呈扇状地扩开,并且需要相互紧密相接,所以,各元件1的、图1、图2中的下侧部分(配置成环形状态时的中心侧的部分),形成为薄状。
即,在基体部4的一个面(例如图2中左侧的面)上,从低于(偏离)上述鞍面4a预定尺寸的部分开始,下侧的部分被削掉而渐渐地变薄。因此,在各元件1扩开成扇形并相互接触的状态,换言之,在各元件1卷挂在带轮5上呈圆弧状弯曲排列、带弯曲的带弯曲状态,在其板厚变化的交界部分接触。该交界部分的棱边,就是所谓的摆动棱边10。
在元件1的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了嵌合凸部(凹窝)11和嵌合凹部(孔)12。该嵌合凸部11和嵌合凹部12的作用是,在元件1未卷挂在带轮5上而呈直线状排列时的带直线状态下,决定元件1的相对位置。具体地说,在基体部4的一个面侧(图2例中是有摆动棱边10的面侧)上,形成了作为凸部的圆锥台形凹窝11。在该凹窝(デインプル)11的相反侧面上,形成了与相邻元件1上的凹窝11松嵌合(间隙配合)的有底圆筒状孔12。
因此,在带的直线状态,借助这些凹窝11与孔12的嵌合,可以决定该状态中的元件1相互间在图1中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例如,带式无级变速器运转时,可以防止传动带V的松动,可以使传动带V稳定地移动。
另外,在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元件1的两侧面的各一处,形成凹窝11和与该凹窝11间隙配合的孔12,这些凹窝11和孔12的嵌合部仅设在1处,由此,各元件1排列成环状地连接着时,可以使相邻的元件1彼此在各自的相对面的面内相对地旋转,即,可以使相邻元件1相互摆动。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环8是由环8a和环8b两条环构成的。因此,使环8a和环8b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部分地在厚度方向相互重合,就可以将环8同时设定成为环8a和环8b在厚度方向相互重合的重合状态、以及环8a和环8b相互并列的并列状态。
另外,环8的各环8a、8b的形状·尺寸等这样设定:使并列状态部分中的环8的宽度(即环8a的宽度和环8b的宽度的大致总和)L1,比上述开口宽度W1大,并且比开口宽度W2小。另外,各环8a、8b的形状·尺寸等这样设定:通过使环8成为重合状态,将环8的宽度减小,如图4所示,可以使该重合状态部分中的环8的宽度L2,比开口宽度W1小。
即,这样地构成元件1和环8:使凹部7的开口宽度W1比环8的宽度L1小,并且开口宽度W2比环8的宽度L1大。换言之,这样地构成元件1和环8:使重合状态部分中的环8的宽度L2,比凹部7的开口宽度W1小,并且,使并列状态部分中的环8的宽度L1,比凹部7的开口宽度W1大、并且比凹部7的开口宽度W2小。
因此,将环8形成为重合状态,就可以把该重合状态的部分,通过两前端面9a之间,嵌入到凹部7内。将环8的重合状态的部分通过两前端面9a之间嵌入了凹部7内后,使元件1移动到环8的并列状态的部分,或者将嵌入在凹部7内的部分恢复到并列状态,这样,在凹部7内用两突起部9卡住环8,可防止环8从凹部7脱离,即可以将环8嵌入卡合到凹部7内。
另外,保持用环8c的宽度L3,设定为比凹部7的开口宽度W1小。因此,保持用环8c不与凹部7的两突起部9干涉,可以与环8一起组装到元件1上。
如上所述,要将环8成为部分地重合的状态时,使环8a和环8b重合,使环8部分地形成为重合状态,另一方面,未成为重合状态的部分中的环8a和环8b的相对移动,被保持用环8c限制,该部分的并列状态被保持住。因此,在保持用环8c的内周部,可以一边保持着环8的并列状态,一边使该环8圆周方向的一部分相互重合,即,可稳定地保持环8的局部重合状态。结果,环8和元件1的组装容易,可提高传动带V的生产性。
(第2构造例)
作为本发明的第2构造例,参照图6、图7,说明本发明传动带的组装装置M的构造。上述第1构造例中示出的传动带V构成为,将保持用环8c紧密相接地重合在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的各外周面,由此限制环8a和环8b的相对移动,可容易地组装元件1和环8。而本第2构造例,是表示传动带V的组装装置M的例示,该组装装置M,限制并列状态中的环8a和环8b的相对移动,使元件1和环8容易组装。
图6中,在环8圆周方向的任意部分,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由连结部件101连结着,该连结部件101作为本发明传动带的组装装置M的环保持机构。该连结部件101,例如由夹钳(clip,扣钩)状的部件构成,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a、8b上,由此将环8a、8b插入连结部分101a,借助该连结部分101a与环8a、8b的接触面的摩擦力、或者对连结部分101a施加将该连结部分101a闭合的方向的弹性力,将环8a、8b夹入,这样,将该环8a、8b连结,可以限制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
另外,连结部件101,如上例所示,是由夹钳状部件构成,可容易地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a、8b上,并且,可容易地从并列状态的环8a、8b上取下。
图7表示上述第2构造例所示传动带组装装置M的构造的变形例。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由连结部件102连结着,该连结部件102作为本发明传动带的组装装置M的环保持机构。该连结部件102,例如是由永磁铁、或者粘接带等形成的部件,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a、8b上,由此借助连结部件102的磁力或粘接力,将这些环8a、8b连结,可限制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
另外,连结部件102,如上例所示,由永磁铁、粘接带等形成,由此可容易地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a、8b上,并且,可容易地从并列状态的环8a、8b上取下。
这样,该第2构造例所示的传动带的组装装置M构成为,连结部件101、102作为限制并列状态下相邻环彼此的相对移动的环保持机构起作用,该连结部件101、102可容易地相对于并列状态的环8a、8b安装、取下,能够通过安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a、8b上来连结环8a和环8b。因此,为了将环8插入凹部7内而将环8形成为部分重合状态时,组装装置M限制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可以一边保持着环8的并列状态,一边使该环8圆周方向的一部分相互重合,即,可以稳定地保持环8的部分地重合的状态。结果,环8和元件1的组装容易,可提高传动带V的生产性。
(第3构造例)
作为本发明的第3构造例,下面,参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传动带的组装装置M的构造。上述第2构造例中,例示出了组装装置M的环保持机构,是由连结部件101、102构成的。而本第3构造例中,例示出了组装装置M的环保持机构,是由一条保持用环构成的。该保持用环,其内周面与并列状态的环8a、8b的各外周面紧密相接地重合由此限制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
即,图3中,在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的外周部,安装着保持用环103。该保持用环103作为本发明传动带的组装装置M的环保持机构。具体地说,保持用环103的内周面与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的各自的外周面紧密相接地重合。因此,环8a、8b,借助保持用环103的张力、或者保持用环103的内周面与环8a、8b的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等的作用,可以限制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
保持用环103,如图1所示,其宽度L3比凹部7的开口宽度W1小。因此,在保持用环103安装于环8的状态下,能够不与凹部7的两突起部9干涉地、与环8一起组装到元件1上。
另外,保持用环103,例如是由与环8a和环8b相同材质的金属制部件形成。因此,可以将保持用环103的强度量,包含在环8的强度内。结果,可增大环8的强度,提高耐久性。
另外,形成保持用环103的部件,也可以是与环8a及环8b相同的金属制以外的其它材质的部件。例如,也可以是树脂制、橡胶制、布制、皮革制等的部件。这时,保持用环103能容易地安装到环8上,也能容易地从环8上取下。
这样,该第3构造例所示的传动带的组装装置M构成为,保持用环103作为限制并列状态中相邻环之间的相对移动的环保持机构起作用,该保持用环103,对于并列状态的环8,其内周面与环8a和环8b的各外周面紧密相接地重合。因此,为了将环8插入凹部7内而将环8形成为部分地重合的状态时,组装装置M限制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可以一边保持着环8的并列状态,一边使该环8圆周方向的一部分相互重合,即,可以稳定地保持环8的部分重合的状态。结果环8和元件1组装容易,可提高传动带V的生产性。
(第1组装·制造例)
下面,参照图5至图7,说明采用本发明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即制造方法的第1组装·制造例。该第1组装·制造例,例如是采用上述第2构造例所示传动带的组装装置M时的组装·制造例。
先将2条环8a和环8b相邻地并列配置。即,环8a和环8b成为不相互重合的、并列成2列的并列状态。然后,如图6所示,把例如由夹钳状部件形成的连结部件101,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圆周方向的任意部分。即,将环8a、8b插入连结部件101的连结部分101a,连结部件101被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上。
借助连结部分101a与环8a、8b的接触面的摩擦力,或者对连结部分101a施加将该部分闭合的方向的弹性力、将环8a、8b夹入,这样连结部分101a可以将环8a、8b连结。因此,通过连结部件101安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上,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被限制,保持环8的并列状态。
或者,如图7所示,把例如由永磁铁、粘接带等形成的连结部件102,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的圆周方向的任意部分。连结部件102构成为,通过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a、8b上,能够借助连结102的磁力或粘接力,连结环8a、8b。因此,通过把连结部件102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上,限制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保持环8的并列状态。
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被连结部件101或连结部件102限制,保持着并列状态的环8a、8b的圆周方向的预定部分、例如在圆周方向距离安装连结部件101或连结部件102的部分最远的部分,在厚度方向被相互重合,环8成为部分地重合的状态。
如前所述,把并列状态的环8,形成为部分地重合的状态时,由于将2列环中的任一环插入另一环的内周侧,其以外的部分朝着相互分开的方向移动,成为不稳定的状态,不容易保持并列状态。为此,本发明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中,如上所述,把连结部件101或连结部件102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上,在限制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的状态,使并列状态的环8部分地成为重合的状态,这样,可以一边保持环8的并列状态,一边容易地将其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为重合状态,并且,能稳定地保持该部分重合的状态。
环8的部分的重合状态形成后,组装该状态的环8和元件1。这时,由于如上所述环8被稳定地保持为部分地重合的状态,所以,环8和元件1的组装容易。
然后,组装了预定个数的元件1和环8后,或者,元件1和环8的组装完成后,把连结部件101或连结部件102从环8上取下,采用该第1组装·制造例所示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的传动带V的组装及制造完成。
这样,根据上述第1组装·制造例所示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在组装构成传动带V的2列环8和元件1时,先使环8成为并列状态,把可安装·取下的连结部件101或连结部件102装在该并列状态的环8上,这样,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被限制,保持着该并列状态。然后,一边保持着该并列状态,一边将环8圆周方向中的一部分形成为重合状态。因此,使环8成为重合状态时,可以将其外的部分保持为并列状态,即,可以稳定地保持环8的部分的重合状态。结果,可容易地进行环8和元件1的组装、以及传动带的制造,可提高传动带V的生产性。
(第2组装·制造例)
下面,参照图3至图5,说明采用本发明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即制造方法的第2组装·制造例。该第2组装·制造例,例如是采用前述第3构造例所示的传动带的组装装置M时的组装·制造例。
先使2条环8a和环8b相邻地并列。即,环8a和环8b相互不重合,成为并列成2列的并列状态。然后,如图3所示,把一条保持用环103装在并列状态的2条环8a和环8b的外周部。即,保持用环103的内周面与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的各自的外周面紧密相接地重合。因此,环8a、8b,借助保持用环8c的张力、或者借助保持用环103的内周面与环8a、8b的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等的作用,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环8的并列状态被保持着。
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被保持用环103限制,使保持着并列状态的环8a、8b的圆周方向的任意部分,在厚度方向相互重合,环8成为部分地重合的状态。
如上所述,把保持用环103装在并列状态的环8上,在限制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的状态,将并列状态的环8形成为部分地重合的状态,这样,可以一边保持环8的并列状态,一边将其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容易地形成为重合状态,并可稳定地保持该部分地重合的状态。
环8的部分的重合状态形成后,组装该状态的环8和元件1。这时,如上所述,由于环8如上所述被稳定地保持为部分地重合的状态,所以,可容易地进行环8和元件1的组装。
然后,组装了预定个数的元件1和环8后,或者,元件1和环8的组装完成后,采用该第2组装·制造例所示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的、传动带V的组装及制造就完成了。
另外,例如使用由与环8a和环8b相同材质的金属制的部件形成的保持用环103,组装环8和元件1,由此在该组装完成后,不必将保持用环103从环8上取下。即,可以以在环8上安装着保持用环103的状态,完成组装,作为传动带V使用。这时,保持用环103的强度量,包含在环8的强度内,可增大环8的强度,提高传动带V的耐久性。
另外,采用由与环8a和环8b相同的金属制以外的其它材质的部件、例如树脂制、橡胶制、布制、皮革制等的部件形成的保持用环103时,在组装了预定个数的元件1和环后、或者元件1和环8的组装完成后,把保持用环103从环8上取下,采用该第2组装·制造例所示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及制造方法的、传动带V的组装及制造就完成了。
这样,根据上述第2组装·制造例所示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及制造方法,在组装构成传动带V的2列环和元件1时,先使环8成为并列状态,把一条保持用环103装在该并列状态的环8上,即,使保持用环103的内周面与环8a、8b的各外周面紧密相接地重合,这样,并列状态的环8a和环8b之间的相对移动被限制,保持着该并列状态。然后,一边保持着该并列状态,一边将环8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为重合状态。因此,在把环8形成为重合状态时,可将其以外的部分保持为并列状态,即,可以稳定地保持环8的部分地重合的状态。结果,可容易地进行环8和元件1的组装、以及传动带V的制造,可提高传动带V的生产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例。即,具体例中,是表示本发明的传动带用于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传动带,并不只限定于带式无级变速器,也适用于由带和带轮构成的其他卷挂式传动装置的传动带。
Claims (9)
1.一种传动带,是把形成有并列收纳若干个使环状的带状体层叠若干个而成的叠层环的凹部、并且在该凹部的左右内侧面的开口端侧各形成有分别使上述若干个叠层环卡合而防止其脱离的一个突起部的多个元件,以上述开口端侧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将上述若干个叠层环分别插入并卡合到该排列成环状的元件的列中的上述两突起部的内周侧而组装成的;其特征在于,
具有环保持部件,该环保持部件限制使上述若干个叠层环相互不重合地全部并列的并列状态下的相邻的上述叠层环彼此的相对移动,
作为上述两突起部彼此的间隔的上述凹部的开口部,被设定为比由上述环保持部件限制了相对移动的并列状态的上述若干个叠层环的宽度窄,以使得上述叠层环卡合于上述两突起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中,上述环保持部件是保持用环,该保持用环,其内周面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叠层环的各自的外周面紧密相接并重合。
3.一种传动带的组装装置,该传动带是把形成有并列收纳若干个使环状的带状体层叠若干个而成的叠层环的凹部、并且在该凹部的左右内侧面的开口端侧各形成有分别使上述若干个叠层环卡合而防止其脱离的一个突起部的多个元件,以上述开口端侧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将上述若干个叠层环分别插入并卡合到该排列成环状的元件的列中的上述两突起部的内周侧而组装成的;该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环保持机构,该环保持机构限制使上述若干个叠层环相互不重合地全部并列的并列状态下的相邻的上述叠层环彼此的相对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带的组装装置,其中,上述环保持机构,由通过安装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叠层环来限制该若干个叠层环的上述相对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上述若干个叠层环安装、取下的连结部件构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带的组装装置,其中,上述环保持机构,由保持用环构成,该保持用环通过内周面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叠层环的各自的外周面紧密相接并重合,限制上述相对移动。
6.一种传动带的组装方法,该传动带是把形成有并列收纳若干个环状的环的凹部、并且在该凹部的左右内侧面的开口端侧各形成有分别使上述若干个环卡合而防止其脱离的一个突起部的多个元件,以上述开口端侧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将上述若干个环分别插入并卡合到该排列成环状的元件的列中的上述两突起部的内周侧而组装成的;该方法的特征在于,
使上述若干个环成为相互不重合地全部并列的并列状态,然后,把能够相对于上述若干个环安装、取下的连结部件安装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环,由此一边限制这些相邻环彼此的相对移动、维持上述并列状态,一边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使至少2个环成为相互重合的重合状态,将上述若干个环和元件组装,然后,将上述连结部件从上述若干个环取下。
7.一种传动带的组装方法,该传动带是把形成有并列收纳若干个环状的环的凹部、并且在该凹部的左右内侧面的开口端侧各形成有分别使上述若干个环卡合而防止其脱离的一个突起部的多个元件,以上述开口端侧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将上述若干个环分别插入并卡合到该排列成环状的元件的列中的上述两突起部的内周侧而组装成的;该方法的特征在于,
使上述若干个环成为相互不重合地全部并列的并列状态,然后,使保持用环的内周面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环的各自的外周面紧密相接并重合,由此一边限制这些相邻环彼此的相对移动、维持上述并列状态,一边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使至少2个环成为相互重合的重合状态,将上述若干个环和元件组装。
8.一种传动带的制造方法,该传动带包括若干个环状的环和多个元件,所述多个元件形成有并列收纳该若干个环的凹部、并且在该凹部的左右内侧面的开口端侧各形成有分别使上述若干个环卡合而防止其脱离的一个突起部,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把上述多个元件以上述开口端侧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并且,使上述若干个环成为相互不重合地全部并列的并列状态,然后,把能够相对于上述若干个环安装、取下的连结部件安装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环,由此一边限制这些相邻环彼此的相对移动、维持上述并列状态,一边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使至少2个环成为相互重合的重合状态,把上述若干个环分别插入并卡合到上述排列成环状的元件的列中的上述两突起部的内周侧,将上述若干个环和元件组装,然后,将上述连结部件从上述若干个环取下。
9.一种传动带的制造方法,该传动带包括若干个环状的环和多个元件,所述多个元件形成有并列收纳该若干个环的凹部、并且在该凹部的左右内侧面的开口端侧各形成有分别使上述若干个环卡合而防止其脱离的一个突起部,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把上述多个元件以上述开口端侧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并且,使上述若干个环成为相互不重合地全部并列的并列状态,然后,使保持用环的内周面与上述并列状态的若干个环的各自的外周面紧密相接并重合,由此一边限制这些相邻环彼此的相对移动、维持上述并列状态,一边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使至少2个环成为相互重合的重合状态,把上述若干个环分别插入并卡合到上述排列成环状的元件的列中的上述两突起部的内周侧,将上述若干个环和元件组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231273A JP4685732B2 (ja) | 2006-08-28 | 2006-08-28 | 伝動ベルト |
JP231273/2006 | 2006-08-28 | ||
PCT/JP2007/066700 WO2008026612A1 (fr) | 2006-08-28 | 2007-08-22 | Courroie de transmission, dispositif et procédé d'assemblage d'une courroie de transmission et procédé de production d'une courroie de transmissio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12184A CN101512184A (zh) | 2009-08-19 |
CN101512184B true CN101512184B (zh) | 2013-01-16 |
Family
ID=39135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3212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2184B (zh) | 2006-08-28 | 2007-08-22 | 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87129B2 (zh) |
EP (1) | EP2058554A4 (zh) |
JP (1) | JP4685732B2 (zh) |
KR (2) | KR101132591B1 (zh) |
CN (1) | CN101512184B (zh) |
BR (1) | BRPI0715848A2 (zh) |
RU (1) | RU2405992C1 (zh) |
WO (1) | WO200802661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10898B2 (ja) * | 2007-12-03 | 2011-06-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JP5115461B2 (ja) * | 2008-12-09 | 2013-01-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の組み付け装置および伝動ベルトの組み付け方法 |
WO2011024236A1 (ja) | 2009-08-28 | 2011-03-0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158252B2 (ja) * | 2009-11-20 | 2013-03-0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押圧式伝動ベルト |
WO2014192438A1 (ja) * | 2013-05-28 | 2014-12-0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金属ベルトおよび該金属ベルトを備える駆動機構 |
DE112016005043T5 (de) * | 2016-02-12 | 2018-08-02 | Aisin Aw Co., Ltd. | Leistungsübertragungsriemen für ein stufenloses getriebe |
CN108474446A (zh) * | 2016-02-12 | 2018-08-31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传动带 |
CN109073043B (zh) * | 2016-05-18 | 2020-12-15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传动带 |
JP6809368B2 (ja) * | 2017-05-16 | 2021-01-06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
EP3404288B1 (en) * | 2017-05-19 | 2020-07-08 | Jatco Ltd | Transverse segment for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drive belt and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rovided therewith |
JP6852787B2 (ja) * | 2017-06-02 | 2021-03-31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
JP6740962B2 (ja) * | 2017-06-09 | 2020-08-19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
CN110770471B (zh) * | 2017-08-14 | 2021-08-13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传动带用单体以及传动带 |
CN107816509B (zh) * | 2017-11-02 | 2021-01-19 | 陈学琴 | 活片无极变速器传动带 |
JP2019120407A (ja) * | 2017-12-28 | 2019-07-22 | ローベルト ボツシユ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Robert Bosch Gmbh | 無段変速機用の駆動ベルト用の横断セグメントおよび該横断セグメントを含む駆動ベルト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662174A1 (en) * | 2003-08-26 | 2006-05-31 |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etallic belt and push block used theref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441656A (en) * | 1920-07-07 | 1923-01-09 | Frederick J Bosse | Adhesive tape |
US1624428A (en) * | 1926-06-12 | 1927-04-12 | Naito Hide | Hair clip |
NL7900435A (nl) * | 1979-01-19 | 1980-07-22 | Doornes Transmissie Bv | Samengestelde drijfriem met dwarselementen voorzien van onderlinge koppelingsmiddelen. |
IT1197513B (it) * | 1979-10-26 | 1988-11-30 | S I R A Societe Ind Ricerche A | Cinghia metallica per la trasmissione di potenza |
DE3236462A1 (de) | 1982-10-01 | 1984-04-05 | Patent-Treuhand-Gesellschaft für elektrische Glühlampen mbH, 8000 München | Hochdruckentladungslampe mit sockel und zugehoeriger fassung |
NL8302959A (nl) | 1983-08-24 | 1985-03-18 | Gayliene Investments Ltd | Drijfband. |
NL8400213A (nl) | 1984-01-24 | 1985-08-16 | Doornes Transmissie Bv | Drijfriem voor toepassing op v-vormige poelies. |
JPS6122183A (ja) | 1984-07-09 | 1986-01-30 | 株式会社 山本製作所 | 穀粒乾燥機における熱風生成用のバ−ナ−の制御方法 |
NL8402716A (nl) * | 1984-09-05 | 1986-04-01 | Gayliene Investments Ltd | Drijfriem. |
JPS61127944A (ja) * | 1984-11-22 | 1986-06-16 | Toyota Motor Corp | 伝導ベルト |
NL8700156A (nl) | 1987-01-23 | 1988-08-16 | Doornes Transmissie Bv | Drijfriem, dwarselement voor een drijfriem en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de vervaardiging daarvan. |
JP3136999B2 (ja) * | 1996-07-30 | 2001-02-1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用vベルト |
JP3527418B2 (ja) * | 1998-08-31 | 2004-05-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金属vベルト |
JP3111186B1 (ja) | 1998-11-05 | 2000-11-20 | 福寿工業株式会社 | 金属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及び金属ベルト |
WO2000028237A1 (fr) * | 1998-11-05 | 2000-05-18 |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Element de courroie metallique, courroie metallique et procede d'assemblage de la courroie metallique |
JP2000249195A (ja) | 1999-02-26 | 2000-09-12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高負荷伝動ベルト |
JP3692837B2 (ja) * | 1999-06-22 | 2005-09-0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BE1013242A3 (nl) * | 2000-01-20 | 2001-11-06 | Zf Getriebe N V Sint Truiden | Eindloos overbrengingselement voor een continu variabele transmissie. |
JP2003532851A (ja) * | 2000-05-09 | 2003-11-05 | ザ ゲイツ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ブロック型cvtベルト |
JP3461790B2 (ja) | 2000-06-26 | 2003-10-27 | 福寿工業株式会社 | 金属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金属ベルト及び金属ベルトの組付方法 |
ATE459822T1 (de) * | 2000-12-28 | 2010-03-15 | Bosch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 Treibriemen |
US6634975B2 (en) * | 2001-02-16 | 2003-10-21 | The Gates Corporation | Flexible drive ring belt |
JP3755413B2 (ja) * | 2001-03-19 | 2006-03-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039617B2 (ja) * | 2002-08-09 | 2008-01-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ングの組込方法及び組込装置 |
-
2006
- 2006-08-28 JP JP2006231273A patent/JP468573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8-22 KR KR1020097004051A patent/KR10113259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8-22 BR BRPI0715848-3A patent/BRPI0715848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8-22 US US12/438,739 patent/US818712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8-22 RU RU2009111224/11A patent/RU2405992C1/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8-22 CN CN2007800321250A patent/CN10151218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8-22 KR KR1020117030288A patent/KR101155846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8-22 EP EP07806177A patent/EP205855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08-22 WO PCT/JP2007/066700 patent/WO2008026612A1/ja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662174A1 (en) * | 2003-08-26 | 2006-05-31 |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etallic belt and push block used theref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90035615A (ko) | 2009-04-09 |
BRPI0715848A2 (pt) | 2013-07-23 |
KR20120003501A (ko) | 2012-01-10 |
US20090203478A1 (en) | 2009-08-13 |
US8187129B2 (en) | 2012-05-29 |
EP2058554A4 (en) | 2011-01-05 |
WO2008026612A1 (fr) | 2008-03-06 |
EP2058554A1 (en) | 2009-05-13 |
KR101155846B1 (ko) | 2012-06-20 |
RU2405992C1 (ru) | 2010-12-10 |
CN101512184A (zh) | 2009-08-19 |
KR101132591B1 (ko) | 2012-04-06 |
JP4685732B2 (ja) | 2011-05-18 |
RU2009111224A (ru) | 2010-10-10 |
JP2008051327A (ja) | 2008-03-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12184B (zh) | 传动带、以及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 | |
CN101512182B (zh) | 传动带及其组装装置和组装方法 | |
CN101512185B (zh) | 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 | |
CN103492258B (zh) | 履带行进装置和弹性履带 | |
WO2008026613A1 (fr) | Courroie de transmission et son procédé d'assemblage | |
CN101943244A (zh) | 无声链传动装置 | |
JP4970525B2 (ja) | チェーンガイド機構 | |
CN102138028A (zh) | 带传动装置及用于该带传动装置的传动用带 | |
CN105570405A (zh) | 张紧装置及摆动杆 | |
CN101512183B (zh) | 传动带的组装装置、组装方法和制造方法 | |
JP5531533B2 (ja) | 変速プーリ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自転車用駆動装置 | |
US6938745B2 (en) | Oneway clutch apparatus | |
CN206386428U (zh) | 筒形防振装置 | |
CN1954160A (zh) | 动力传动链及采用了该链的动力传动装置 | |
JP2019023504A (ja) |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 |
JP4962549B2 (ja) | 伝動ベルトの組付装置および組付方法ならびに製造方法 | |
CN101960168A (zh) | 带组装用夹具、带组装方法以及带制造方法 | |
JP4809846B2 (ja) | 区別可能なタイプの駆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と駆動ベルトタイプの混成物 | |
JP4748116B2 (ja) | スナップリング | |
JP5259643B2 (ja) | チェーンガイド機構 | |
CN104279284A (zh) | 链条导件 | |
JPS6127333A (ja) |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08286351A (ja) | 平ベルト用プーリ | |
JP2937491B2 (ja) | 高負荷伝動用vベルト | |
JPS6174932A (ja) |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の無端キヤリア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16 Termination date: 2013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