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504849A - 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光盘和光盘再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光盘和光盘再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4849A
CN101504849A CNA2009100051869A CN200910005186A CN101504849A CN 101504849 A CN101504849 A CN 101504849A CN A2009100051869 A CNA2009100051869 A CN A2009100051869A CN 200910005186 A CN200910005186 A CN 200910005186A CN 101504849 A CN101504849 A CN 1015048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val
light beam
optical disc
record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51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木敏宏
小林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04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48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094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result in a restriction to authoris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0/00115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result in a restriction to authorised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record carrier stores a unique medium identif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572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 G11B20/00579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said format change concerning the data encoding, e.g., modulation schemes violating run-length constraints, causing excessive DC content, or involving uncommon codewords or sync patter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572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 G11B20/005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said format change concerning the physical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 G11B20/00594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said format change concerning the physical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wherein the shape of recording marks is altered, e.g. the depth, width, or length of p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572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 G11B20/005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said format change concerning the physical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 G11B20/00601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said format change concerning the physical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wherein properties of tracks are altered, e.g., by changing the wobble pattern or the track pitch, or by adding interruptions or eccentricit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681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prevent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access
    • G11B20/00688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prevent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access said measures preventing that a usable copy of recorded data can be made on another medium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11B20/1403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 G11B20/1423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 G11B20/1426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4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sensing features on the record carrier other than the transducing track ; sensing signals or marks recorded by another method than the main 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67Address data
    • G11B2020/1274Address data stored in pre-pits, i.e. in embossed pits, ROM marks or prep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87Synchronisation pattern, e.g. VCO fiel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3Read-only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5C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光盘和光盘再生装置。本发明能使违反复制了数据的光盘的制造困难。本发明对光盘(100C),在从以最长长度形成的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的中心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任意的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照射光束(L),使信息记录面(3A)的反射率局部变化,来形成符号标记(MK),在光盘(100C)中记录副数据串即调制识别符号EDr,且方式光盘(100C)在信息记录面(3A)的磁道中心线(CTR)上形成与主数据串对应的长度的作为记录标记的凹坑(5)和间隔(Sp),从而预先记录了主数据串。

Description

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光盘和光盘再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光盘和光盘再生装置,例如能应用于与CD(Compact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或BD(Blu-ray Disc,注册商标)等各种方式对应的光盘中。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CD中,对用于记录的数据串进行数据处理之后,进行EFM调制(Eight to Fourteen Modulation),对于给定的基本长度T,形成3T~11T的凹坑(pit)串,据此,记录音频数据等。
可是,使用称作压模的模具,把表示数据的凹坑串成型,形成CD-ROM(Read Only Memory)、DVD-ROM、BD-ROM等ROM媒体。
对于这些ROM媒体,假定在记录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的状态下销售。如果在该ROM媒体中原封不动记录数据销售,就能简单制作违法复制了数据的光盘。
因此,提出有如下形成的光盘:在ROM媒体中记录表示数据的凹坑串时,在光盘的半径方向错开,形成该凹坑串,将用于把该ROM媒体解密的密钥数据嵌入该ROM媒体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27756公报
可是,在这样的结构的ROM媒体中,通过剥离保护膜和铝反射膜,把凹坑串露出,复制凹坑串,生成压模,从而能复制,存在,据此能制造违法复制了数据的光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以上的点而完成的,提出能使违法复制了数据的光盘的制造困难的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光盘和光盘再生装置。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在本发明的光盘记录装置中,设置有记录部,该记录部,在从给定长度以上的记录标记或间隔、或者给定长度以上的记录标记和间隔上的磁道中心线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给定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对光盘照射光束,由此,使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局部变化,在光盘上记录副数据串,且该光盘是通过在信息记录面的磁道中心线上形成与主数据串对应的长度的记录标记和间隔,来预先记录了主数据串的光盘。
据此,能以难以复制的状态在光盘中记录副数据串。
此外,在本发明的记录方法中,设有记录步骤,在该记录步骤中,在从给定长度以上的记录标记或间隔、或者给定长度以上的记录标记和间隔上的磁道中心线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给定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对光盘照射光束,由此,使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局部变化,在光盘上记录副数据串,且该光盘是通过在信息记录面的磁道中心线上形成与主数据串对应的长度的记录标记和间隔,来预先记录了主数据串的光盘。
据此,能以难以复制的状态在光盘中记录副数据串。
进而,在本发明的光盘中,如下构成:通过在信息记录面的磁道中心线上形成与主数据串对应的长度的记录标记和间隔,来记录主数据串,并且在从给定长度以上的记录标记或间隔、或者给定长度以上的记录标记和间隔上的磁道中心线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给定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使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局部变化,来记录副数据串。
据此,可以以难以复制的状态在光盘中记录副数据串。
进而,在本发明的光盘再生装置中,如下构成,具有:光源,其发射光束;物镜,其把光束聚光对光盘进行照射,该光盘是如下的光盘:通过在信息记录面的磁道中心线上形成与主数据串对应的长度的记录标记和间隔,来记录主数据串,并且,在从给定长度以上的记录标记或间隔、或者给定长度以上的记录标记和间隔上的磁道中心线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给定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使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局部变化,来记录副数据串的光盘;受光部,其由检测区域对由光盘把光束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束受光,且该检测区域在盘内外周方向分割为二;主再生部,其根据反射光束的和光量,再生主数据串;副再生部,其根据反射光束的在分割为二的检测区域间的光量差的变化,再生副数据串;再生停止部,其在无法正确再生副数据串的情况下,停止主数据串的再生。
据此,可以把未记录难以复制的副数据串的光盘判别为非法光盘,从该非法光盘无法再生主数据。
根据本发明,能以难以复制的状态在光盘记录副数据串,于是能实现能使违法复制了数据的光盘的制造困难的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及光盘。
此外,根据本发明,把未记录难以复制的副数据串的光盘判别为非法光盘,从该非法光盘无法再生主数据,于是能实现能使违法复制了数据的光盘的制造困难的光盘再生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复制防止系统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2是表示光盘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3是用于说明符号标记的形成的简单线图。
图4是表示帧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5是表示最后加工装置整体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6是用于说明点和反射点的关系的简单线图。
图7是用于说明物镜的移动的简单线图。
图8是用于说明点的移动的简单线图。
图9是表示记录控制部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10是表示各信号和符号标记的关系的简单线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调制电路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12是表示输出表的简单线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光盘再生装置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14是表示盘识别符号再生电路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记录控制部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16是表示9T以上图案检测电路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17是表示9T以上图案预测电路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光学拾取器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记录控制部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调制电路的结构的简单线图。
符号的说明。
1—复制防止系统;2—盖衬底;3—反射记录层;3A—信息记录面;4—衬底;5—凹坑;6、60、80—最后加工装置;7—系统控制器;8—驱动控制部;12—信号处理部;13—记录控制部;14—光学拾取器;15—激光驱动器;16—激光二极管;17—光电探测器;17A、17B—检测区域;18—物镜;18A—透镜驱动部;24—盘识别符号发生电路;25、100—调制电路;26—M序列发生电路;27—异或电路;30—数字模拟变换电路;31—光盘再生装置;100、100C—光盘;ED—盘识别符号;Sp—间隔;Eg—边缘;CTR—磁道中心线;MK—符号标记;MX—输出信号;HX、HY—目标位置控制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1)实施方式1
(1-1)复制防止系统的结构
如图1中(A)所示,在复制防止系统1中,在光盘100中把视频数据和音乐数据等主数据例如作为凹坑串记录,并且作为副数据,用给定方式把表示该光盘100是正规的光盘100的盘识别符号ED调制,作为调制识别符号EDr预先记录。在外观上无法观察到记录着该调制识别符号EDr,另一方面,作为由光盘再生装置31能读取的符号标记MK,在凹坑串之外另外记录。
再生光盘100的光盘装置30,在能根据由光盘100读出的调制识别符号EDr再生盘识别符号ED的情况下,判断为该光盘100是正规制造的光盘,再生在该光盘100中记录的主数据。
而光盘装置30,如图1中(B)所示,当在光盘中未记录有调制识别符号EDr,无法再生盘识别符号ED的情况下,判断为该光盘例如是违法制作的所谓的盗版盘等不正规的光盘即非法光盘100X,不从该非法光盘100X再生主数据。
因此,第三方即使根据光盘100形成压模,来制作了只复制了凹坑串的非法光盘100X,也无法再生,为了能够再生,还需要在该非法光盘100X中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
此外,在光盘100中,以无法观察的方式形成了符号标记,所以对于第三方,无法根据该光盘100盗取调制识别符号EDr。
进而,在光盘100中,以给定方式把盘识别符号ED进行调制,作为调制识别符号EDr进行了记录。因此,即使第三方要在非法光盘100X中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时,也需要用与光盘100相同的方式把盘识别符号ED进行调制。作为结果,光盘100构成为,能使基于第三方的调制识别符号EDr的记录变得更困难。
即在复制防止系统1中,能把用于制作可再生的状态的非法光盘100X的步骤变得极困难,能在实质上防止基于第三方的非法光盘100X的销售。
这样,在复制防止系统1中,构成为,在光盘100中,作为难以观察的符号标记MK,记录以给定方式被调制的调制识别符号EDr,把调制识别符号EDr的记录作为条件,允许光盘装置30再生光盘100。作为结果,在复制防止系统1中,能在实质上防止使用压模,大量生产非法光盘100X的情况。
(1-2)光盘的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光盘,以由CD(Compact Disc)构成的光盘100C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假定光盘100C在形成有凸状的凹坑5的盖衬底2上设置反射记录层3和衬底4,从该衬底4侧照射光束。
反射记录层3,形成为,以给定的反射率反射光束,如果对信息记录面3A照射以给定的照射强度形成的光束,则使该反射率下降,形成符号标记MK。
反射记录层3形成为难以用目视方式确认该符号标记MK。据此,反射记录层3形成为使第三方不能模仿符号标记MK。
即在信息记录面3A中,通过基于凹坑5的凸形状和基于符号标记MK的反射率的变化的2种手法,记录信息。
如图3所示,凹坑5几乎配置为直线状。符号标记MK形成为对于连接凹坑5的中心的线(以下,把它称作磁道中心线)CTR,在光盘100的半径方向(以下,把它称作盘内外周方向)偏移而摆动(摇动)。
据此,光盘100,构成为,只能由在从磁道中心偏移的位置照射光束的最后加工装置6(后面描述细节)形成符号标记MK,使用在CD-R或CD-RW中记录信息的一般的光盘装置,不能形成符号标记MK。
如图4所示,在光盘100C中,与通常的CD同样,对每1秒分配75个CD帧(图4中(A)),对各CD帧分别分配98个EFM帧(图4中(B))。并且,各EFM帧被分割为588个通道时钟,对其中起始的22个通道时钟分配帧同步。
将凹坑5和在磁道中心线CTR上存在于凹坑5间的间隔Sp,以该1通道时钟的1周期为基本长度T,利用该基本长度的整数倍的长度重复。帧同步构成为,由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的组合制成。
这里,一般知道根据从成为长度3T的短的凹坑反射的返回光束生成的再生信号的信号电平小,根据成为长度4T以上的长的凹坑生成的再生信号的信号电平大。
在光盘100C中,只在表示帧同步的成为长度11T的凹坑5的边缘Eg的中间部分、及成为长度11T的凹坑5之间的间隔Sp的边缘Eg的中间部分形成符号标记MK,所以能把夹着符号标记MK的凹坑5和间隔Sp设成4T以上的长度。因此,光盘100C形成为,能在再生信号的信号电平大的部分记录使信号电平下降的符号标记MK,所以能够尽可能地不给再生信号带来影响。
这样,光盘100C形成为,在表示主数据的凹坑5以外,形成表示作为副数据的调制识别符号EDr的符号标记MK。
(1-3)光盘的制作
与通常的CD同样,通过使用压模的聚碳酸酯等的注射成型,制成该光盘100C的衬底4。
在该注射成型中,在衬底4(图2)中,作为凹形状在信息记录面3A侧形成微细的凹坑5。并且,光盘100C例如通过真空镀膜,在衬底4的信息记录面3A侧形成用于反射光束L的反射记录层3,接着形成保护反射记录层3的盖衬底2。
据此,光盘100C与通常的CD同样,形成为通过以突起物方式形成的凹坑5和间隔Sp的重复,能记录由音频信号等构成的主数据。此外,如图4中(D)所示,由反射记录层3将透过衬底4的光束L反射,由此,能根据由该反射的光束L形成的反射光束,再生主数据。
并且,光盘100C,通过用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使反射记录层3的反射率变化,来形成表示调制识别符号EDr的符号标记MK。
如图5所示,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由以计算机构成的方式形成的系统控制器7统一控制。系统控制器7构成为,根据通过未图示的操作部的用户的操作,执行对装填的光盘100C记录符号标记MK的记录处理。
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在该记录处理中,对反射记录层3照射以比较小的发射光强度形成的光束L,读出主数据,并检测帧同步。并且,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构成为,若检测到帧同步,则瞬间地大幅度提高光束L的发射光强度,在表示帧同步的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形成符号标记MK。
系统控制器7在记录处理时,向驱动控制部8发送数据写入命令。驱动控制部8根据来自系统控制器7的数据写入命令,控制主轴电机9,由此,使光盘100C以给定的旋转速度旋转,并且,根据数据写入命令和地址信息,控制螺纹电机10,沿着引导轴11使光学拾取器14在光盘100C的径向移动。
而且,系统控制器7,对光盘100C的反射记录层3中的与地址信息对应的磁道,通过光学拾取器14的激光驱动器15从激光二极管16照射光束L,由物镜18把光束L聚光,并对光盘100C照射。
这时,在光学拾取器14中,利用光电探测器17对照射到光盘100C的光束L被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束受光,把与光量对应的受光信号向信号处理部12发送。
信号处理部12根据受光信号,生成与光束L的照射位置相对所希望的磁道的偏移量对应的跟踪错误信号TE和与光束L的焦点相对光盘100C的反射记录层3的偏移量对应的聚焦错误信号,把它们向驱动控制部8发送,并且根据该受光信号,生成再生RF信号,向记录控制部13发送。
驱动控制部8根据跟踪错误信号TE和聚焦错误信号,生成跟踪驱动电流、聚焦驱动电流,把它们向透镜驱动部18A发送。与此相应,透镜驱动部18A把物镜18向光盘100C的径向即跟踪方向以及接近或远离该光盘的聚焦方向驱动,由此,使光束L的焦点与光盘100C的所希望的磁道一致。
光学拾取器14根据激光驱动器15的控制,一边照射调整致适合于再生的强度的光束L,一边瞬间地照射调整致适合于记录的强度的光束L,由此,在该光盘100C中记录下符号标记MK。
这样,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构成为,用与反射记录层3对应的发射光强度从光学拾取器14照射使焦点对光盘100C的反射记录层3中的所希望的磁道聚焦的光束,由此,来进行表示调制识别符号EDr的符号标记MK的记录。
这时,在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中,检测到由长度11T构成的凹坑5和间隔Sp形成的帧同步,并且从磁道中心线CTR向盘内外周方向错开,照射光束L,从而从磁道中心线CTR在盘内外周方向摇动地形成符号标记MK。
这里,在光学拾取器14中,以对磁道中心线CTR照射光束L时,反射光束照射到光电探测器17的中心的方式配置各光学元件。即如图6中(A)所示,当光束L的点P位于磁道中心线CTR时,反射光束的反射光点Q存在于光电探测器17的中心。
这时,在跨分割线Cp的检测区域17A、17B中受光的的反射光点Q的光量彼此相等,所以根据该检测区域17A、17B的光量差,计算出的跟踪错误信号TE成为0。
此外,如图6中(B)和(C)所示,如果点P从磁道中心线CTR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则,光电探测器17上的反射光点Q也同样从分割线Cp的中心向与该盘内外周方向对应的跟踪方向偏移。这时,在检测区域17A、17B中受光的反射光点Q的光量彼此不同。因此,跟踪错误信号TE不成为0,点P表示与从磁道中心线CTR的偏移量所对应的值。
在本发明的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中,由记录控制部13生成表示从磁道中心线CTR到目标照射位置的偏移量的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提供给驱动控制部8。而且,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通过驱动控制部8的控制,使物镜18在盘内外周方向移动来使跟踪错误信号TE成为与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对应的值,由此,对从磁道中心线CTR偏移给定的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照射光束L,形成符号标记MK。
如图7中(A)所示,驱动控制部8在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表示的电压值是基准值的“0”的情况下,使物镜18移动,以使跟踪错误信号TE成为“0”。作为结果,驱动控制部8能对磁道中心线CTR照射光束L。
此外,如图7中(B)所示,驱动控制部8,在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为正的情况下,使物镜18在盘内外周方向的例如外周侧移动,以使跟踪错误信号TE成为与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对应的值。作为结果,驱动控制部8能对从磁道中心只偏移与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对应的量的目标照射位置照射光束L。
如图7中(C)所示,驱动控制部8,在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为负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使物镜18在盘内外周方向的例如内周侧移动,以使跟踪错误信号TE成为与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对应的值。作为结果,驱动控制部8能对从磁道中心线CTR只偏移与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对应的量的目标照射位置照射光束L。
这样,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根据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使物镜18移动,由此,如图8所示,能对以磁道中心线CTR为轴摇动的点移动线SL上照射光束L。
此外,在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中,由记录控制部13生成输出信号MX,把它提供给光学拾取器14的激光驱动器15。而且,在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中,通过激光驱动器15的控制,根据输出信号MX,大幅度提高从激光二极管16发射的光束的发射光强度,由此,在点移动轴线SL上的任意位置形成符号标记MK。
即在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中,在不形成符号标记MK时,为了读出信息,对磁道中心线CTR照射以比较小的发射光强度形成的光束L。此外,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构成为,在形成符号标记MK时,把光束L从磁道中心线CTR错开,并且,瞬间大幅度提高光束L的发射光强度,使反射记录层3的反射率变化,形成符号标记MK。
接着,说明生成上述的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和输出信号MX的记录控制部13的结构。
如图9所示,放大电路19以给定增益把从信号处理部12供给的再生信号RF放大,并对二值化电路20输出。二值化电路20根据给定的基准电平,把从放大电路19输出的再生信号RF二值化,把二值化信号BD对PLL电路21输出。PLL电路21根据二值化信号BD再生通道时钟CK。
同步图案检测电路22检测二值化信号BD中反复出现的同步图案。即如与图4中(A)~(C)对应的图10(A-1)~(A-4)所示,二值化信号BD与在光盘100C中形成的凹坑串对应,切换信号电平,在分配给各帧的起始的帧同步,在长度11T的期间,信号电平上升之后,接着在长度11T的期间,信号电平下降。
同步图案检测电路22(图9)用多级连接的触发(flip-flop)电路,以通道时钟CK为基准,判定二值化信号BD的连续的信号电平,由此,检测该帧同步。并且,同步图案检测电路22,根据该帧同步的检测结果,输出在各帧的起始的1通道时钟的期间T信号电平上升的同步图案检测脉冲SY(图10中(C))。
同步图案预测电路23,由以同步图案检测脉冲SY为基准,对通道时钟CK进行计数的环形计数器构成,输出在各帧的起始的1通道时钟的期间T信号电平上升的帧脉冲FP(图10中(C))。据此,同步图案预测电路23,当由于缺陷等,在同步图案检测电路22中无法正确检测帧同步的情况下,也预测各帧同步并输出帧脉冲FP。
盘识别符号发生电路24,由子码信息检测电路24A和只读存储器(ROM)24B构成。这里,子码信息检测电路24A把二值化信号BD解码,由此,再生二值化信号BD中包含的子码信息。并且,盘识别符号发生电路24,根据该子码信息中包含的基于分、秒、帧的时间信息,有选择地输出分(AMIN)、秒(ASEC)的时间信息。
另外,这里,分(AMIN)、秒(ASEC)的时间信息是由光盘100C的规格决定的子码信息,表示光盘100C上的数据的位置。即分(AMIN)的时间信息以分为单位表示在光盘100C上记录的数据,例如,能取0~74的值。此外,秒(ASEC)的时间信息以秒为单位更细致地规定由分(AMIN)决定的以分为单位的位置,取0~59的值。
只读存储器24B保持盘识别符号ED,以从子码信息检测电路24A输出的分(AMIN)、秒(ASEC)的时间信息为地址,输出所保持的数据。这里,盘识别符号ED由作为各盘固有的信息设定的ID信息、与制造工厂有关的信息、制造年月日、控制可复制/不可复制的信息等构成,包含表示盘识别符号的开始的同步信号、错误订正符号等。
只读存储器24B,用位数据保持盘识别符号ED,对基于分(AMIN)、秒(ASEC)的时间信息的一个地址,输出1位的盘识别符号ED。由此,只读存储器24B输出1秒1位的盘识别符号ED。
调制电路25把向盘内外周方向的移动方向及其量作为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提供给驱动控制部8。此外,调制电路25对盘识别符号ED进行调制,生成调制识别符号EDr,并且,把在与该调制识别符号EDr对应的定时上升的输出信号MX提供给激光驱动器15。由此,在最后加工装置6中,可以瞬间地增大光束L的光量,使反射记录层3的反射率局部变化,形成符号标记MK。
即如图11所示,在调制电路25中,伪随机数序列发生器即M序列发生电路26由级联的多个触发电路25A~25P和异或(XOR)电路27构成,根据与秒(ASEC)的时间信息的变化对应的定时,在多个触发电路25A~25P中设置初始值。
并且,M序列发生电路26把设置的内容与帧脉冲FP同步依次传送,并且,在给定的级间反馈,由此,生成逻辑1和逻辑0以等概率出现的M序列随机数数据MS。据此,M序列随机数数据MS成为以与盘识别符号ED的1位对应的周期重复同一图案的伪随机数的序列。
异或电路27接受M序列随机数数据MS和盘识别符号ED,把异或信号WP对偏移量ROM29输出。即,异或电路27在盘识别符号ED为逻辑0时,根据M序列随机数数据MS的逻辑电平,输出异或信号WP,与此相反,在盘识别符号ED为逻辑1时,输出把M序列随机数数据MS的逻辑电平反转的异或信号WP。这样异或电路27根据M序列随机数,对盘识别符号ED进行调制。
触发电路25A~25P,被级联,并向初级的触发电路25A输入帧脉冲FP。这些触发电路25A~25P把该帧脉冲FP依次与通道时钟CK同步而传送。
或电路28从这些触发电路25A~25P中的第5级的触发电路22E、和以第16级的最终级的触发电路25P接受输出,并输出它们的逻辑和信号。由此,或电路28,生成如下的输出信号MX:在帧同步的开始后,经过了通道时钟CK的5个周期的期间时,在1通道时钟周期T信号电平上升,另外,在帧同步的开始之后,经过了通道时钟CK的16个周期的期间时,在1通道时钟周期T信号电平上升,并将此输出信号MX提供给激光驱动器15。
对于区别,该输出信号MX的信号电平上升的期间是,形成同步图案的长度11T的凹坑5、长度11T的间隔Sp的各中央的1通道时钟周期T,分别与从凹坑5和间隔Sp的两边缘Eg离开充分的距离的位置对应。
偏移量ROM29,使用从异或电路27输出的异或信号WP和或电路28的输出信号MX,按照图12所示的输出表TB,计算偏移量,把它作为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提供给数字模拟变换电路(D/A)30。
另外,α是生成在盘内外周方向移动的距离的控制电压,正负表示盘的内周方向和外周方向。此外,“0”表示使光学拾取器14位于磁道中心线CTR上的情况。而且,数字模拟变换电路30把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变换为模拟信号,提供给驱动控制部8。驱动控制部8控制透镜驱动部18,由此,使物镜18移动,使点在盘内外周方向移动。
激光驱动器15(图5)根据该输出信号MX的上升,把光束L的光量从再生时的光量切换为记录时的光量。这里,记录时的光量是足以使光盘100C的反射记录面的反射率变化的光量。
据此,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在形成同步图案的长度11T的凹坑5中的边缘Eg之间的中央、和长度11T的岸台(land)(间隔Sp)中的边缘Eg之间的中央,根据由M序列随机数数据MS调制的调制识别符号EDr,使物镜18向盘内外周方向移动,并且提高光束L的光量,追加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
因此,在光盘100C中,在未追加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的情况(图10中(E-1))下,取得在凹坑5和间隔Sp中几乎由基准值“0”构成的信号波形的跟踪错误信号TE(图10中(F-1))。对此,在光盘100C中,在已追加了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的情况(图10中(E-2))下,取得在凹坑5和间隔Sp的中央附近,根据反射记录层3的特性,信号电平局部变动而构成的跟踪错误信号TE(图10中(F-2))。
同时,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在将凹坑5和记录有该凹坑5的相邻磁道间的距离设为p,将所述给定距离设为D时,以满足以下数学式的方式决定目标控制位置信号HX表示的α。
[数学式2]
D≦p/4         (2)
据此,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在再生光盘100C时,能把由符号标记MK产生的再生信号RF的信号电平的变化抑制在很小,所以能够尽可能地不给主数据的再生带来影响。
(1-4)光盘的再生
图13是表示再生此光盘100C的光盘再生装置31的框图。在该光盘再生装置31中,主轴电机32根据伺服电路33的控制,根据线速度一定的条件,旋转驱动光盘100C。
光学拾取器34对光盘100C照射光束L,并且对其返回光即反射光束接受光,输出根据该反射光束的光量信号电平变化的再生信号RF。这里,在光盘100C中,把调制识别符号EDr作为符号标记MK记录,反射率局部地变化。因此,跟踪错误信号TE的信号电平根据基于符号标记MK的反射率的变化而变化。
另外,与反射率的变化对应的跟踪错误信号TE的信号电平的变化微小,所以对光学拾取器14在凹坑上扫描的动作不带来影响,能使其进行与反射率不变化时同样的动作。
二值化电路35根据给定的基准电平,把再生信号RF进行二值化,生成二值化信号BD。PLL电路36以该二值化信号BD为基准进行动作,由此,把再生信号RF的通道时钟CCK再生。
EFM解调电路37,以通道时钟CCK为基准,依次把二值化信号BD锁住,再生与EFM调制信号S2对应的再生数据。并且,EFM解调电路37,在把该再生数据进行EFM解调之后,以帧同步为基准,以8位为单位划分该解调数据,把已生成的以8位为单位的信号解交错,对ECC(Error Correcting Code)电路38输出。
ECC电路38根据在该EFM解调电路37的输出数据中附加的纠错码,对该输出数据进行纠错处理,据此,生成主数据信号MD,并对数字模拟变换电路(D/A)39输出。
数字模拟变换电路39把从该ECC电路38输出的主数据信号MD进行数字模拟变换处理,将由模拟信号形成的主数据模拟信号S4对外部设备(未图示)输出。
此外,盘识别符号再生电路41,从由光学拾取器34供给的跟踪错误信号TE解调调制识别符号EDr,作为盘识别符号ED提供给系统控制电路40。
系统控制电路40由控制此光盘再生装置31的动作的计算机构成。系统控制电路40,对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以使例如在开始再生处理时,访问光盘100C的给定区域。
而且,如果从盘识别符号再生电路41供给了盘识别符号ED,系统控制电路40则根据该盘识别符号ED,判别在光盘100C中是否记录有正确的调制识别符号ED。
系统控制电路40,在判别为在光盘100C中记录有正确的调制识别符号ED,是正当制作的光盘时,继续再生处理。另一方面,系统控制电路40,在判别为在光盘100C中未记录正确的调制识别符号ED,该光盘100C是由第三方非法复制的光盘的时,对来自数字模拟变换电路39的主数据模拟信号S4的输出进行停止控制。
即光盘再生装置31构成为,在判断为装填的光盘100C是违法复制的非法光盘100X时,不再生该光盘100C。
图14是详细表示对调制识别符号EDr进行解码,并提供给系统控制电路40的盘识别符号再生电路41的框图。
在盘识别符号再生电路41中,同步图案检测电路43以通道时钟CCK为基准,依次把二值化信号BD锁住,判定其连续的逻辑电平,由此检测同步图案。并且,同步图案检测电路43以该检测出的同步图案为基准,生成各帧开始的1通道时钟的期间T中的信号电平上升的帧脉冲FP,把它提供给M序列生成电路45和凹坑中央检测电路50。
M序列生成电路45根据系统控制电路40的控制,在给定的定时把地址初始化。并且,M序列生成电路45根据帧脉冲FP,把地址依次步进,并访问内置的只读存储器,如果生成了与在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中生成的M序列随机数数据MS对应的M序列随机数数据MZ,则把它提供给选择器49。
模拟数字变换电路(A/D)47以通道时钟CCK为基准,把跟踪错误信号TE进行模拟数字变换处理,生成8位的数字TE信号TE,提供给选择器49和极性反转电路(-1)48。极性反转电路(-1)48把该数字再生信号的极性反转,提供给选择器49。
选择器49根据从M序列生成电路45输出的M序列随机数数据MZ的逻辑电平,选择从模拟数字变换电路47直接输入的数字TE信号、从极性反转电路48把极性反转后输入的数字TE信号,提供给加法器52。
即选择器49,在M序列随机数数据MZ是逻辑1的情况下,选择直接输入的数字TE信号,并输出,与此相反,在M序列随机数数据是逻辑0的情况下,选择极性被反转的数字TE信号。由此,该选择器49把利用M序列随机数数据MS调制的盘识别符号ED的逻辑电平作为多值的数据再生,把该多值的数据作为再生数据RX输出。
凹坑中央检测电路50,与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中的调制电路25同样,由级联的16级的触发电路(未图示)、和接受这些触发电路的给定输出的或电路构成。凹坑中央检测电路50,利用这些触发电路把帧脉冲FP依次传送,由此,把在长度11T的凹坑的中央、长度11T的岸台的中央,在1通道时钟周期T信号电平上升的中央部检测信号提供给累加器53。
子码信息检测电路51,以通道时钟CCK为基准,监视二值化信号BD,根据该二值化信号BD对子码信息进行解码。并且,子码信息检测电路51监视该已解码的子码信息中的时间信息,生成该时间信息每变化1秒,信号电平就上升的1秒检测脉冲SECP,并分别提供给二值化电路54和ECC电路55。
加法器52是16位的数字加法器,把再生数据RX和累加器(ACU)53的输出数据AX相加,提供给累加器53。该累加器53由保持加法器52的输出数据的16位的存储器构成,通过把保持的数据反馈给加法器52,与加法器52一起构成累计加法器。
即累加器53,在清除由1秒检测脉冲SECP保持的内容之后,根据中央部检测信号CT的定时,记录加法器52的输出数据。由此,加法器52,在基于子码信息的时间信息的各秒(7350帧之间),把由选择器49再生的再生数据RX的逻辑值累计,把累计值AX提供给二值化电路54。
二值化电路54,在1秒检测脉冲SECP上升的定时,根据给定的基准值,把累加器53的输出数据AX二值化,提供给ECC电路55。据此,将由选择器49再生的盘识别符号ED的再生数据RX变换为二值的盘识别符号ED。
ECC电路55根据在该盘识别符号ED中附加的纠错码,对盘识别符号ED进行纠错处理,作为盘识别符号ED,提供给系统控制部40。
而且,系统控制部40构成为,根据盘识别符号ED判断光盘100C是否为正当制作的光盘,只在判断为是正当制作的光盘时,继续再生处理。
这样,在光盘再生装置31中,当开始再生处理时,读出在光盘100C的给定区域作为符号标记MK记录的调制识别符号EDr,并且,根据该调制识别符号EDr生成调制识别符号ED,能判断光盘100C的正当性。
(1-5)总结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盘100C的制造步骤中,利用通常的控制装置生成母盘,用从该母盘制成的压模,制成衬底4。并且,在该衬底4中形成反射记录层3、盖衬底2,来制成光盘100C(图2)。由此,光盘100C重复与给定的基本周期T对应的基本长度T的整数倍的长度的作为记录标记的凹坑5和间隔Sp,记录作为主数据的数字视频信号等。
这时,光盘100C,构成为,对反射记录层3应用与CD-R的信息记录面同样的膜构造,据此,如果照射以给定的光强度以上形成的光束L,则该光束L的照射位置的反射记录层3的反射率可逆地变化,除了通过凹坑5和间隔Sp的重复而记录的主数据以外,还能追加记录副数据。
这样制成的光盘100C,在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图5)中,根据系统控制器7的控制,再生给定区域,在该给定区域中以已被调制的状态记录盘识别符号ED,以使不给通过凹坑5和间隔Sp的重复而记录的主数据即数字音频信号等的再生带来任何影响。
即在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中,将从光学拾取器14取得的再生信号RX利用二值化电路16变换为二值化信号BD,在同步图案检测电路18中,根据该二值化信号检测同步图案。由此,对在光盘100C中形成的凹坑5和间隔Sp中成为最长的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检测这些凹坑5和间隔Sp的开始的定时。
并且,在接着的同步图案预测电路23中,生成在同步图案的开始的定时,信号电平上升的帧脉冲FP,由此,即使由于缺陷等,无法正确再生二值化信号BD情况下,也能根据正确的定时,对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检测开始的定时。
并且,在调制电路25(图9)中,用触发电路25A~25P依次传送帧脉冲FP,来自第5级和第16级的触发电路的输出由或电路28合成,由此,对这些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检测出凹坑5的中央部分的1通道时钟周期T、间隔Sp的中央部分的1通道时钟周期T。
与它们联动,在子码信息检测电路24A(图11)中,再生子码信息,根据该子码信息,检测出利用分(AMIN)、秒(ASEC)确定再生位置的信息,从接着的只读存储器24B中,与确定这些再生位置的信息对应,输出盘识别符号ED。这时,只读存储器24B利用位信息保持盘识别符号ED,利用分(AMIN)、秒(ASEC)的信息被访问,并输出所保持的盘识别符号ED,由此,通过每1秒1位的极低的比特率,输出盘识别符号ED。
此外,在M序列发生电路26中,与帧脉冲FP同步,生成逻辑1和逻辑0以等概率出现的M序列随机数数据MS,在异或电路27中,根据该M序列随机数数据MS,把盘识别符号ED调制。并且,使用该异或电路27的输出和或电路28的输出信号MX,参照偏移量ROM29,根据D/A输出,把光学拾取器14向盘内外周方向移动。此外,或电路28的输出成为在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的各中央部分信号电平上升的输出信号MX。
光盘100C根据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X和输出信号MX,调整针对盘内外周方向的移动和提高光束L的光量,使反射记录层3的反射率局部地变化。由此,在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的各中央部分的在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的位置形成局部的微小标记即符号标记MK。
该符号标记MK在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各自的边缘间的中心部分附近,以从磁道中心线CTR偏移的状态被形成。作为结果,根据凹坑5和间隔Sp而变化的再生信号RF的信号电平在形成有符号标记MK时、和未形成有任何符号标记MK时同等地被保持。由此,对基于凹坑5和间隔Sp的主数据的再生不产生任何影响,记录由副数据构成的调制识别符号EDr。
即如果再生基于这种凹坑串的数据的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为NA,光束L的波长为λ,在光盘100C的信息记录面形成由以下表达式表示的直径D1的点P。另外,这里,直径D1是点P的半值宽度。
[数学式3]
D 1 = 1.22 × λ NA · · · · · · ( 3 )
由此,如果从前后的边缘Eg离开距离D1,形成符号标记MK,在点P,不同时扫描符号标记MK和边缘Eg。对此,边缘Eg的位置信息,是把再生信号RF的平均电平设定为阈值,再生信号RF的信号电平横穿该阈值的定时,该定时与点P的中心横穿边缘Eg的定时对应。在该定时,光束L在未与边缘Eg同时地照射符号标记MK的情况下,横穿该阈值的定时与未形成任何符号标记MK的情况相同地被保持。
据此,把数学式(3)的直径D1变为1/2,如以下数学式那样,在距离D1,如果从前后的边缘Eg离开该距离D1,形成标记,则对基于凹坑5和间隔Sp的主数据的再生不产生任何影响,能再生由副数据构成的调制识别符号EDr。
[数学式4]
D 1 = 1.22 × λ 2 × NA · · · · · · ( 4 )
这里,再生光盘100C的光盘再生装置31中的一般的数值孔径NA是值0.45,波长λ是0.78(μm),所以如果解数学式4,则D=1.06(μm)。光盘100C以线速度1.2(m/sec)旋转,通道时钟CK的频率是4.3218(MHz),所以如果从边缘Eg离开相当于4通道时钟周期的距离,形成符号标记MK,就从边缘Eg离开基于数学式4的距离D1以上,形成符号标记MK。
即如果从凹坑5和间隔Sp的边缘Eg只离开与大约长度4T以上对应的距离,形成符号标记MK,则能分离同样地根据反射光束的光量变化检测出的关于凹坑5和间隔Sp的边缘Eg的边缘信息、和关于符号标记MK的标记信息,并再生。由此,对基于凹坑5和间隔Sp的主数据的再生不产生任何影响,记录由副数据构成的调制识别符号EDr。
此外,这时,根据逻辑1和逻辑0以等概率出现的M序列随机数数据MS,调制盘识别符号ED,并记录,由此,如同混入到跟踪错误中的噪声那样观察到反射率的变化引起的跟踪错误信号TE的变化,由此,即使观察跟踪错误信号TE中的调制识别符号EDr,也能变为难以发现,使调制识别符号EDr的复制变得困难。
此外,通过把调制识别符号EDr的1位分配给1秒的期间,即通过把该1位分散到全部7350(7350=75×98)CD帧,并记录,由此,即使由于噪声等再生信号RF变动,也能可靠地再生调制识别符号EDr。
并且,在这样记录了调制识别符号EDr的光盘100C中,通过以往的违法复制的手法,比较简易地复制基于凹坑串的主数据,但是,难以复制基于符号标记MK的副数据(调制识别符号EDr)。
即在该光盘100C中,在第三方要制造违法拷贝时,有必要与光盘100C同样地用符号标记MK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因此,第三方有必要准备事先通过凹坑串记录主数据,并且具有反射记录层3的光盘。此外,第三方还有必要准备与该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同样结构的装置。据此,光盘100C可以使基于第三方的非法光盘100X的制作变得困难。
光盘再生装置31由具有2个检测区域17A、17B的光电探测器17把对这样制成的光盘100C照射光束L而取得的反射光束受光,并且生成根据该反射光束的受光量信号电平变化的再生RF信号,由二值化电路35进行二值化。接着,光盘再生装置31通过EFM解调电路37把二值化信号BD进行二值识别之后,进行EFM解调、解交错,由ECC电路38进行纠错处理,据此,再生主数据即主数据信号MD。
这时,在光盘100C中,局部地反射率变化而形成的符号标记MK是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并且在从边缘Eg(前边缘Eg和后边缘Eg双方)离开与长度4T对应的距离以上的凹坑5和间隔Sp的中央形成,由此,防止在再生RF信号中,形成了该符号标记MK引起的各边缘Eg附近的信号电平的变化。据此,即使是记录了盘识别符号ED的光盘100C,使用由通常的CD播放器等构成的光盘再生装置31,也能正确再生在凹坑5记录的信息。
并且,光盘再生装置31,在这样再生主数据信号MD之前,访问光盘100C中的给定区域,从该区域再生盘识别符号ED。这时,光盘再生装置31,在无法正确把盘识别符号ED解码时,作为违法的复制,对基于数字模拟变换电路39的数字模拟变换处理进行停止控制。
即光盘再生装置31,从光盘100C读出调制识别符号EDr,并且由同步图案检测电路43检测帧同步。而且,光盘再生装置31,以该帧同步的检测为基准,在M序列生成电路45中,生成与记录时的M序列随机数数据MS对应的M序列随机数数据MZ。
此外,光盘再生装置31,生成根据该反射光束的检测区域17A、17B的光量差信号电平变化的跟踪错误信号TE,利用模拟数字变换电路47把跟踪错误信号TE变化为数字TE信号,利用选择器49以M序列随机数数据MZ为基准,选择数字TE信号、或把极性反转而形成的数字TE信号中的任意一个,由此,再生由多值的数据表现盘识别符号ED的逻辑电平而构成的再生数据RX。
光盘再生装置31,利用累加器53和加法器52以1秒为单位把该再生数据RX进行累计,由此,改善SN比。此外,光盘再生装置31把该累计结果用二值化电路54二值化,并把盘识别符号ED解码后,利用ECC电路55进行纠错处理,对系统控制部40输出。作为结果,光盘再生装置31可以根据光盘100C中记录的符号标记MK把盘识别符号ED解码,能判断该光盘100C的正当性。
(1-6)动作和效果
在以上的结构中,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对于通过在信息记录面3A的磁道中心线CTR上形成与主数据串对应的长度的作为记录标记的凹坑5和间隔Sp,来预先记录了主数据串的光盘100C,在从由最长的长度形成的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的中心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任意的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照射光束L,由此,使信息记录面3A的反射率局部变化,形成符号标记MK,在光盘100C中记录副数据串即调制识别符号EDr。
据此,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能以难以违法复制的状态在光盘100C中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所以能防止根据光盘100C,制作非法光盘100X的情况于未然。
即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在从磁道中心线CTR离开任意的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形成符号标记MK,所以有必要具有用于对目标照射位置照射光束L的机构。因此,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例如因为难以改造一般的光盘装置,而制作与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具有同样结构的装置,所以与在磁道中心线CTR上形成符号标记MK的以往的方法相比,能进一步提高防止基于第三者的违法复制的效果。
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具有:作为发射光束L的光源的激光二极管16;物镜18,其对光盘100C,把光束L聚光并进行照射;透镜驱动部18A,其作为驱动物镜18的物镜驱动部;记录控制部13,其根据光束L由光盘100C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束,对透镜驱动部18A进行控制,以使对目标照射位置照射光束L,并且对激光二极管16进行控制,来大幅度提高对目标照射位置照射的光束L的发射光强度。
据此,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能对从磁道中心线CTR偏移任意的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照射充分的发射光强度的光束L,能在该目标照射位置形成符号标记MK。
根据以上的结构,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对于在信息记录面3A预先把主数据串作为凹坑串记录的光盘100C,在从磁道中心线CTR偏移任意的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照射光束L,由此,能以难以复制的状态在信息记录面3A形成表示副数据串的符号标记MK。作为结果,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能在副数据串的一个信息记录面3A同时记录2种数据串,并且能使基于第三方的光盘100C的违法复制变得困难,这样能提供能使违法复制了数据的光盘的制造困难的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光盘和光盘再生装置。
(2)实施方式2
(2-1)最后加工装置的结构
在图15~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2中,对与图1~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1对应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实施方式2的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检测长度9T以上的凹坑5,在这些凹坑5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
即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0构成为,具有与图5所示的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相同的结构,由与系统控制器7对应的系统控制部61控制整体。系统控制部61以从再生信号RF检测出的子码信息为基准,控制光学拾取器14的动作,据此,利用光学拾取器14,依次探索设定为调制识别符号EDr的记录区域的区域各2次。
这时,系统控制部61在第一次的探索中,把探索信号T1保持为逻辑0,对此,在接着扫描由第一次的探索扫描的地方的第二次的探索中,把探索信号T1切换为逻辑1。另外,这里,第一次的探索用于检测长度9T以上的凹坑5,第二次的探索用于从该检测结果在长度9T以上的凹坑5追加记录盘识别符号。
如图15所示,9T以上图案检测电路62,在第一次的探索中,检测通道时钟9T以上的脉冲宽度,从而检测长度9T以上的凹坑。
即如图16所示,9T以上图案检测电路62具有级联的13级的触发电路64A~64M,在这些触发电路64A~64M的初级,从二值化电路16输入二值化信号BD。这些触发电路64A~64M与通道时钟CK同步,依次转送输入数据。
与电路65A~65C分别输入这些触发电路64A~64M的输出,并输出逻辑积信号。这时,与电路65A,对从初级、第二级、第12级、最终级的触发电路64A、64B、64L、64M输出的输出,把逻辑电平反转,进行输入,据此,在取得逻辑“0011111111100”的输出的情况下,即与长度9T的凹坑形状对应的逻辑电平连续的情况下,使逻辑积信号的逻辑电平上升。
接着的与电路65B对从初级、第12级、最终级的触发电路64A、64L、64M输出的输出,把逻辑电平反转,并输入,据此,在取得逻辑“0011111111110”的输出的情况下,即与长度10T的凹坑形状对应的逻辑电平连续的情况下,使逻辑积信号的逻辑电平上升。
与电路65C对从初级、最终级的触发电路64A、64M输出的输出,把逻辑电平反转并输入,据此,在取得逻辑“0111111111110”的输出的情况下,即与长度11T的凹坑形状对应的逻辑电平连续的情况下,使逻辑积信号的逻辑电平上升。
或电路66计算从与电路65A~65C输出的输出信号的逻辑和,如果检测到长度9T、10T、11T的任意的凹坑,则把变为逻辑“1”的逻辑和信号MD提供给触发电路67。触发电路67用通道时钟CK对该逻辑和信号MD采样,并进行波形整形,由此,除去突波(Glitch)噪声等的影响,把检测脉冲NP提供给9T以上图案预测电路63。
9T以上图案预测电路63(图15),根据从系统控制部61输出的探索信号T1的逻辑电平,切换动作,由此,在第一次的探索中,关于长度9T以上的凹坑,记录位置信息,与此相对,在第二次的探索中,根据该已记录的位置信息,输出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的定时信号EP。
即如图17所示,在9T以上图案预测电路63中,子码信息检测电路69以通道时钟CK为基准,处理二值化信号BD,由此,再生作为子码信息记录的光盘100C的位置信息(帧(AFRAME)、秒(ASEC)、分(AMIN))。这里,帧(AFRAME)是把1秒75等分的位置信息。此外,子码信息检测电路69把子码信息中包含的S0标记(由子编码的同步图案构成)解码,作为表示子码信息的1帧的子码信息标记S0FLAG提供给计数器72。
同步图案检测电路70以通道时钟CK为基准,监视二值化信号BD的连续的逻辑电平,由此,检测出同步帧,把在各帧的开始的定时信号电平上升的同步帧检测信号SY提供给同步图案预测电路71。
同步图案预测电路71由以该同步帧检测信号SY为基准,对通道时钟计数的环形计数器构成,据此,即使在由于缺陷等,同步图案检测电路70未检测到同步帧的情况下,利用同步帧周期性,也能把没有缺损的帧脉冲FP发送给计数器72。
计数器72由以帧脉冲FP为基准,对通道时钟CK计数的环形计数器构成,据此,把1个EFM帧分割为588个的位置信息构成的计数值EFMC提供给存储器74。并且,计数器72以子码信息标记S0FLAG为基准,对帧脉冲FP进行递增计数,据此,生成把1个CD帧98等分的位置信息构成的计数值CDC,提供给存储器74。
计数器72在这样把计数值EFMC、CDC提供给存储器74时,在探索信号T1为逻辑0的情况下(即第一次的探索时),以在帧脉冲FP上升的定时计数值EFMC变为值0的方式,对连续的通道时钟CK进行递增计数。另一方面,计数器72在探索信号T1为逻辑1的情况下(即第二次的探索时),以在帧脉冲FP上升的定时计数值EFMC变为值7的方式,对连续的通道时钟进行递增计数。
这里,与该值7对应的通道时钟CK的7周期相当于对于由计数值EFMC确定的光束L的照射位置,根据该计数值EFMC,输出定时信号EP,直到光束L的光量上升的延迟时间。据此,计数器72在第二次的探索中,以按该延迟时间的量使计数值EFMC前进的方式,对通道时钟CK进行递增计数。
存储器74由把基于子码信息检测电路69的位置信息(帧(AFRAME)、秒(ASEC)、分(AMIN))、基于计数器72的位置信息构成的计数值EFMC、CDC作为地址,记录检测脉冲NP的存储器构成,按照探索信号T1,切换动作。
即,存储器74,在探索信号T1为逻辑0的情况下(即第一次的探索时),把这些位置信息作为地址,记录从9T以上图案检测电路62输出的检测脉冲NP。与此相对,存储器74,在探索信号T1为逻辑1的情况下(即第二次的探索时),把以这些位置信息为地址保持的内容作为定时信号EP输出。
调制电路75(未图示)由与就图11描述的调制电路25类似的结构构成。即调制电路75,级联给定级数的触发电路,由这些触发电路把帧脉冲FP以通道时钟周期依次转送。并且,调制电路75从这些触发电路的给定级数接受输出,据此,在长度9T以上的凹坑5中,如果从该凹坑5的开始的边缘Eg经过了长度4T,则生成在1通道时钟的周期T逻辑电平上升的定时信号。
并且,调制电路75,以定时信号EP为基准,生成M序列随机数数据MS,使用该M序列随机数数据MS,对盘识别符号ED进行调制。即,根据由触发电路生成的定时信号,把该调制结果选通,作为输出信号X输出。
据此,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0构成为,对满足就数学式5说明的条件的长度9T以上的凹坑5,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
即,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0,在长度9T以上的凹坑5中,在从开始侧的边缘Eg离开长度4T,并且在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的位置,即使以长度1T使反射率变化,也能够,不对前后边缘Eg的位置信息带来任何影响,而使反射率变化。此外,在该长度9T以上的凹坑5中,与关于帧同步的长度11T的凹坑5和间隔Sp相比,具有发生频度高的特征。据此,能在很多的凹坑5记录表示调制识别符号EDr的1位的符号标记MK,能提高该调制识别符号EDr的可靠性。
另外,在再生本实施方式的CD时,通过与在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0中应用的9T以上图案检测电路62相同结构的图案检测电路,检测9T以上的凹坑,关于该凹坑5,检测跟踪错误信号TE的信号电平,再生盘识别符号ED。
(2-2)动作和效果
在以上的结构中,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0检测长度9T以上的凹坑5,在从磁道中心线CTR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给定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形成符号标记MK,由此,记录副数据即调制识别符号EDr。
据此,与实施方式1的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相比,能对发生频度高的长度9T~11T的凹坑5,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能够把由很多数据量构成的调制识别符号EDr作为符号标记MK在光盘100C中记录。
此外,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0,把从检测出是9T以上的凹坑5的边缘Eg离开给定离开长度的位置设定为目标照射位置,从而可以不需要根据凹坑5的长度变更从边缘Eg到目标照射位置的离开长度,而把作为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0的结构变得简易。
此外,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0,可以根据需要,缩短分配给盘识别符号的1位的时间,以短时间记录光盘100C中的调制识别符号EDr,并且能提高记录密度。
作为结果,光盘再生装置31,在光盘100C的限定的区域中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所以可以以短时间读出调制识别符号EDr,并迅速地判断该光盘100C是否是正规的光盘。
根据以上的结构,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0,对长度9T以上的凹坑5形成符号标记MK,由此,可以基本不对再生信号RF带来影响,且能以比实施方式1更高的记录密度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
(3)(实施方式3)
(3-1)最后加工装置的结构
在图18~图19所示的实施方式3中,对与图15~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2对应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在实施方式3的最后加工装置80中,与实施方式2的不同点在于,具有用于预先对磁道中心线CTR照射伺服用光束L的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和以对目标照射位置照射记录用光束L的方式被定位的2个记录用光学拾取器83B和83C,同时并行地执行长度9T以上的凹坑5的检测和符号标记MK的形成。
即最后加工装置80具有用于先行读出再生信号RF的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和把该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扫描过的扫描轨迹延迟给定时间进行扫描的记录用光学拾取器83B和83C。
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具有的物镜18X(未图示)和记录用光学拾取器83B和83C具有的物镜18Y和18Z(未图示),构成为,在相同的透镜支架上保持,同时被驱动。此外,照射记录用光束的物镜18Y和18Z分别被配置在把照射伺服用光束的物镜18X作为中心,向盘内外周方向的相反侧偏移的位置。
此外,物镜18X、18Y和18Z,从伺服用光束向盘内外周方向离开给定距离,照射记录用光束,并且,对于同一位置,从伺服用光束延迟给定时间,照射记录用光束,以此方式被定位。
如图18所示,最后加工装置80根据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进行伺服控制,以使对磁道中心线CTR照射光束L。此外,最后加工装置80对伺服用光束由光盘100反射而形成的伺服反射光束用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受光,处理根据该伺服反射光束取得的再生信号RF,检测长度9T以上的凹坑5。
而且,最后加工装置80构成为,对检测出的长度9T以上的凹坑5,根据从记录控制部13供给的输出信号MX和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Y,通过记录用光学拾取器83B和83C,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
即如图19所示,最后加工装置80的记录控制部13Y把9T以上图案检测电路62的检测结果NP对FIFO存储器84输入,延迟给定时间,后提供给调制电路100,由此,补偿记录用光学拾取器83B和83C扫描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已扫描的扫描轨迹为止的延迟时间。
如图20所示,与调制电路25(图11)对应的调制电路100,把从异或电路27输出的异或信号WP作为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Y提供给设置在光学拾取器83B和83C的前级的发光控制部85。此外,调制电路100把或电路28的输出信号MX提供给发光控制部85。
发光控制部85(图18),如果被提供了由“0”构成的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Y和输出信号MX,则控制记录用光学拾取器83B,例如对从磁道中心线CTR向盘外周方向偏移给定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照射光束,形成符号标记MK。
此外,发光控制部85,如果被提供了由“1”构成的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Y和输出信号MX,则控制记录用光学拾取器83C,例如对从磁道中心线CTR向盘内周方向偏移给定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照射光束,形成符号标记MK。
(3-2)动作和效果
在以上的结构中,最后加工装置80用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对光盘100C照射用于伺服控制的伺服用光束,根据该伺服用光束由光盘100C反射而形成的伺服反射光束,对凹坑5和间隔Sp的中心即磁道中心线CTR照射伺服光束。
此外,最后加工装置80用光学拾取器83B和83C对从伺服光束偏移给定距离的位置照射记录用光束,从而对目标照射位置照射记录用光束。
据此,最后加工装置80能把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专用于伺服控制和再生RF信号的读出。因此,最后加工装置80能够使伺服控制稳定,在更正确的位置形成符号标记MK,并且不需要把伺服用光束从磁道中心线CTR错开,所以能使再生RF信号的质量稳定。
此外,最后加工装置80与基于记录用光学拾取器83B和83C的记录用光束的照射相比,先行执行基于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的伺服用光束的照射。
据此,能在从照射伺服用光束到照射记录用光束为止的时间,检测9T以上的凹坑,所以能在只再生1次主数据串的期间,同时并行地形成符号标记MK,能缩短处理所需的时间。
根据以上的结构,最后加工装置80设置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和记录用光学拾取器83B和83C,由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执行伺服控制和主数据串的读出,并且由记录用光学拾取器83B和83C执行符号标记MK的形成。据此,最后加工装置80能把读出主数据串的定时和形成符号标记MK的定时错开,所以只通过1次读出主数据串,就能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由长度9T以上构成的凹坑5形成符号标记MK。
(4)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在反射记录面应用CD-R的膜构造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例如相变型光盘的膜构造。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描述了在从凹坑5的边缘Eg离开5T以上并且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的位置局部地使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变化的情况,在实施方式2和3中,描述了在从凹坑5的边缘Eg离开4T以上并且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的位置,局部地使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变化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从凹坑5的边缘Eg离开3T以上并且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的位置,局部地使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变化,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即在接近凹坑5的边缘Eg,局部地使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变化的情况下,在再生信号RF中,产生抖动。可是,在实际的CD播放器中,即使在来自凹坑5的再生信号RF中产生若干的抖动,实质上也能完全没问题地再生基于凹坑串的数据。
在与该抖动之间的关联中,例如在CD的调制中使用的EFM(Eight to Fourteen Modulation)方式中,最小反转间隔为3通道时钟。将该最小反转间隔规定为如下的距离:即使在从凹坑5的边缘Eg离开该最小反转间隔的地方发生了反射率变化等变化,也能几乎忽略该变化引起的抖动的发生。据此,如果在从凹坑5的边缘Eg离开最小反转间隔以上的地方且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的位置追加记录盘识别符号ED,就能把盘识别符号ED引起的抖动的恶化维持在充分小的值,能可靠地再生基于凹坑串的数据。因此,如果例如是CD,则从凹坑的边缘Eg离开与3通道时钟对应的距离,局部地使反射率变化,由此,能没问题地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
另外,在从凹坑5的边缘Eg离开与3通道时钟对应的距离,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的情况下,能在长度7T以上的凹坑5和间隔Sp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和3中,描述了在长度9T以上的凹坑5记录盘识别符号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长度9T以上的凹坑5和间隔Sp记录。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和3中,描述了在长度9T以上的凹坑5,从凹坑5开始侧的边缘Eg离开长度4T的距离,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长度9T以上的各凹坑5的中央且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的位置记录。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描述了在可预测的同步帧部分记录盘识别符号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如果能预先预测出现的信号,则也可以对以下那样的信号进行应用。例如,当在CD上记录的信号的全部或一部分是已知的情况下,能预测光盘100C上的凹坑串。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方法,预想从凹坑的边缘Eg的部分充分离开的地方,在预想的地方瞬间增大激光输出,追加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在给定长度以上的凹坑5和间隔Sp,只在1通道时钟周期中局部使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变化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从前边缘Eg和后边缘Eg离开给定距离,局部使反射率变化,则可以不损害边缘Eg信息,而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例如,对长度9T的凹坑5和间隔Sp,只在中央的长度3T使反射率变化。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在从磁道中心线CTR向盘内外周方向离开给定距离的位置形成符号标记MK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从磁道中心线CTR向盘内外周方向离开任意的距离的位置形成符号标记MK。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作为符号标记MK,每次记录1位副数据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符号标记MK的标记长度变化,来每次记录多位。此外,也可以设定多个符号标记MK离磁道中心线CTR的距离,记录多位的数据。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把盘识别符号ED进行调制,作为调制识别符号EDr记录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原封不动记录盘识别符号ED。此外,关于盘识别符号ED的调制方式,也没有特别限制,能使用各种调制方式。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记录盘识别符号ED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把主数据加密,作为凹坑5和间隔Sp记录,把该加密的解除所需要的密钥信息作为副数据记录。并且,作为副数据,在记录密钥信息的选择、解码所需要的数据等时,也可以记录加密的解除所需要的各种数据。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对光盘100C记录调制识别符号EDr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光盘再生装置侧设置同样的功能,例如作为副数据,记录数据的再生次数、复制次数。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把基于累加器53的累计值进行二值识别,来再生由盘识别符号ED构成的副数据串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把该累计值进行多值识别,再生副数据串。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进行EFM调制,记录数字音频信号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1-7调制、8-16、2-7调制等各种调制能广泛应用。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用凹坑5和间隔Sp记录所希望的主数据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用由相变方式或有机色素方式构成的记录标记和间隔记录所希望的主数据时也能广泛应用。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对CD及其周边装置应用本发明,并记录音频信号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DVD或BD等各种光盘及其周边装置能广泛应用。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描述了设置2个记录用光学拾取器83B和83C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读出用光学拾取器83A中的物镜18X之外,另外设置驱动物镜的驱动部,对该物镜进行驱动,由此,只用1个记录用光学拾取器就能实现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在一个记录用光学拾取器内设置2个物镜,根据目标位置控制信号HY,切换进行聚光的物镜。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由作为记录部的记录控制部13和光学拾取器14构成作为光盘记录装置的符号标记记录装置6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用其他各种结构的记录部构成本发明的光盘记录装置。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由作为光源的激光二极管16、作为物镜的物镜18、作为受光部的光电探测器17、作为主再生部的二值化电路35、EFM解调电路37和ECC电路38、作为副再生部的盘识别符号再生电路41和作为再生停止部的系统控制部40构成光盘再生装置的光盘再生装置31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用其他各种结构的记录部构成本发明的光盘再生装置。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在例如由BD或DVD等各种方式构成的光盘中使用。

Claims (16)

1.一种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记录部,该记录部,在从给定长度以上的记录标记或间隔、或者给定长度以上的所述记录标记和间隔上的磁道中心线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给定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对光盘照射光束,由此,使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局部变化,在所述光盘上记录副数据串,且该光盘是通过在所述信息记录面的磁道中心线上形成与主数据串对应的长度的所述记录标记和所述间隔,来预先记录了所述主数据串的光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部具有:
光源,其发射所述光束;
物镜,其对所述光盘,把所述光束聚光进行照射;
物镜驱动部,其驱动所述物镜;
记录控制部,根据所述光束由所述光盘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束,对所述物镜驱动部进行控制,以使对所述目标照射位置照射所述光束,并且对所述光源进行控制,来提高对所述目标照射位置照射的所述光束的发射光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控制部在多个所述记录标记或所述间隔、或者所述记录标记和间隔上,按所述副数据串的每1位进行记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控制部根据把所述副数据串利用伪随机数序列调制而取得的数据串,局部地使所述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变化,从而在所述光盘上记录所述副数据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记录标记或记录有该记录标记的相邻磁道之间的距离设为p,将所述给定距离设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
[数学式1]
D≦p/4  …(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数据串由识别所述盘状记录媒体的识别数据串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数据串由被加密的数据串构成;
所述副数据串由所述主数据串的加密解除所需要的数据串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数据串由所述主数据串的再生次数的数据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数据串由所述主数据串的复制次数的数据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控制部根据所述反射光束,预测所述光束扫描所述给定长度以上的所述记录标记或所述间隔、或所述光束扫描所述给定长度以上的所述记录标记和间隔的定时,根据该预测结果,决定所述目标照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控制部根据所述反射光束,预测所述光束扫描所述给定长度以上的所述记录标记或所述间隔、或所述光束扫描所述给定长度以上的所述记录标记和间隔的定时,并且暂时存储该预测结果;
根据所述副数据串和所述预测结果,决定所述目标照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伺服光学系统,该伺服光学系统对所述光盘照射用于伺服控制的伺服用光束,根据该伺服用光束由所述光盘反射而形成的伺服反射光束,对所述记录标记的2个边缘的中心和所述间隔的2个边缘的中心分别照射所述伺服用光束;
所述记录部对从所述伺服光束偏移给定距离的位置照射所述光束,从而对所述目标照射位置照射所述光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控制部根据所述伺服反射光束,决定所述目标照射位置。
14.一种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记录步骤,在该记录步骤中,在从给定长度以上的记录标记或间隔、或者所述给定长度以上的所述记录标记和间隔上的所述磁道中心线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给定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对光盘照射光束,由此,使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局部变化,在所述光盘上记录副数据串,且该光盘是通过在所述信息记录面的磁道中心线上形成与主数据串对应的长度的所述记录标记和所述间隔,来预先记录了所述主数据串的光盘。
15.一种光盘,其特征在于,
其构成为,通过在信息记录面的磁道中心线上形成与主数据串对应的长度的记录标记和间隔,来记录所述主数据串,并且,在从给定长度以上的所述记录标记或所述间隔、或者所述给定长度以上的所述记录标记和间隔上的所述磁道中心线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给定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使所述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局部变化,来记录副数据串。
16.一种光盘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光源,其发射光束;
物镜,其把所述光束聚光并对光盘进行照射,该光盘是如下的光盘:通过在信息记录面的磁道中心线上形成与主数据串对应的长度的记录标记和间隔,来记录所述主数据串,并且,在从给定长度以上的所述记录标记或所述间隔、或者所述给定长度以上的所述记录标记和间隔上的所述磁道中心线向盘内外周方向偏移给定距离的目标照射位置,使所述信息记录面的反射率局部变化,来记录副数据串;
受光部,其由检测区域对由所述光盘把所述光束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束受光,且该检测区域在所述盘内外周方向分割为二;
主再生部,其根据所述反射光束的和光量,再生所述主数据串;
副再生部,其根据所述反射光束的在所述分割为二的检测区域间的光量差的变化,再生所述副数据串;
再生停止部,其在无法正确再生所述副数据串的情况下,停止所述主数据串的再生。
CNA2009100051869A 2008-02-07 2009-02-06 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光盘和光盘再生装置 Pending CN1015048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28060 2008-02-07
JP2008028060A JP2009187634A (ja) 2008-02-07 2008-02-07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4849A true CN101504849A (zh) 2009-08-12

Family

ID=40938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0051869A Pending CN101504849A (zh) 2008-02-07 2009-02-06 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光盘和光盘再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01792A1 (zh)
JP (1) JP2009187634A (zh)
KR (1) KR20090086346A (zh)
CN (1) CN101504849A (zh)
TW (1) TW200945333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234A (ja) * 1990-05-18 1992-01-27 Sony Corp 光学装置のトラッキング誤差信号生成装置
JPH10105968A (ja) * 1996-09-24 1998-04-24 Sony Corp 光記録方法
JP3292295B2 (ja) * 1997-12-18 2002-06-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454410B2 (ja) * 1997-12-26 2003-10-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US6587948B1 (en) * 1998-02-13 2003-07-01 Sony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recording medium, playback apparatus, recording method and playback method
JPH11296864A (ja) * 1998-02-13 1999-10-29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の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の再生方法
JP3520774B2 (ja) * 1998-08-12 2004-04-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
JP2000242929A (ja) * 1998-12-07 2000-09-08 Sony Corp データ記録方法および装置、データ再生方法および装置、並びに記録媒体
US6810004B1 (en) * 1998-12-07 2004-10-26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recorder fo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for recording the same, reproducing device and reproducing method therefor
JP3292298B2 (ja) * 1999-07-14 2002-06-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媒体、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再生方法
JP4310890B2 (ja) * 2000-06-01 2009-08-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のアクセス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
US7212483B2 (en) * 2002-09-25 2007-05-01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imited Modulation device, modul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JP3988052B2 (ja) * 2004-01-29 2007-10-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
JP2006085788A (ja) * 2004-09-15 2006-03-30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記録媒体及び光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MXPA06001347A (es) * 2005-02-07 2006-09-19 Sony Corp Aparato y metodo para reproducir, aparato y metodo para grabar, metodo para producir discos opticos y medio para grabar en discos opticos.
JP4453567B2 (ja) * 2005-02-09 2010-04-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ディスク製造方法
JP4201006B2 (ja) * 2005-10-31 2008-12-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
US7957253B2 (en) * 2006-04-18 2011-06-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optical disc having physical position information of pre-recording marks
CN101454830B (zh) * 2006-05-30 2012-07-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记录装置以及光盘再生装置
US7869328B2 (en) * 2007-03-22 2011-01-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disk and optical disk reproduc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01792A1 (en) 2009-08-13
KR20090086346A (ko) 2009-08-12
TW200945333A (en) 2009-11-01
JP2009187634A (ja) 2009-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5786C (zh) 光记录媒体的播放装置及方法
CN100466063C (zh) 记录盘的制作方法、再现装置及再现方法
CN1249682C (zh) 再现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的方法
CN101454830A (zh) 光盘、光盘制造方法、光盘记录装置以及光盘再生装置
KR100497706B1 (ko) 광정보기록장치, 광정보재생장치 및 광정보기록매체
JP2003030856A (ja) 光ディスク並びに記録及び再生装置
JP4211395B2 (ja)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の記録方法及び再生方法
CN100433138C (zh) 光盘设备、光盘记录方法和光盘
JP3551727B2 (ja) 光情報記録装置、光情報記録媒体及び光情報再生装置
JP3454410B2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CN101740052B (zh) 记录载体和用于扫描该记录载体的装置
JP4144524B2 (ja) 光ディスク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並びにそ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方法
US7286458B2 (en) Quality-te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2025120A (ja) 書換可能な光学式記録媒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US2005026818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in concatenated manner
CN101504849A (zh) 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光盘和光盘再生装置
JP2785368B2 (ja)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ディスク状記録体の再生方法及び記録方法
US653896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an optical disc identification code
US20030012110A1 (en) Optical disk, optical disk playback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playback method, optical disk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0433167C (zh) 光盘记录设备及方法、光盘、光盘再现设备及方法
JPH11134650A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KR20010109184A (ko) 기록 매체 인식 정보 기록 방법, 기록 매체 인식 정보기록 장치 및 기록 디스크
CN100530396C (zh) 信息记录介质和信息重放装置
JP2745712B2 (ja) 信号記録方法及び信号再生方法
JP2745713B2 (ja)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