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7407A - 纸张排出机构 - Google Patents
纸张排出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97407A CN101497407A CNA2009100060726A CN200910006072A CN101497407A CN 101497407 A CN101497407 A CN 101497407A CN A2009100060726 A CNA2009100060726 A CN A2009100060726A CN 200910006072 A CN200910006072 A CN 200910006072A CN 101497407 A CN101497407 A CN 1014974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per
- roller
- printer
- curling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9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153 supple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316 z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65 cha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AXDJCCTWPBKUKL-UHFFFAOYSA-N 4-[(4-aminophenyl)-(4-imino-3-methylcyclohexa-2,5-dien-1-ylidene)methyl]aniline;hydron;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1=CC(=N)C(C)=CC1=C(C=1C=CC(N)=CC=1)C1=CC=C(N)C=C1 AXDJCCTWPBKUK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9901 Anxiety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54 Surface Pri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06 anxie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2—Means for discharging uncollated sheet copy material, e.g. discharging rollers, exit tray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03G15/6576—Decurling of sheet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5—Restoring form
- B65H2301/51256—Removing waviness or curl, smoothing
- B65H2301/512565—Removing waviness or curl, smoothing involving tri-roller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Ink Jet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纸张排出机构。在该纸张排出机构中设置有当构成为能绕第一辊(81)移动的第二辊(82)位于第一位置上时用该两根辊(81)、(82)夹住纸张(P1)、(P2)并向纸张放置部(5)、(R)进行排出的辊对子,以及将第二辊(82)的位置切换为所述第一位置及位于比该第一位置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的第二位置中的任意位置的辊位置切换机构(83)、(84)。该辊位置切换机构(83)、(84)设为:当向该纸张放置部(5)、(R)排出纸张(P1)、(P2)的后端部分时,将第二辊(82)的位置从第一位置切换为第二位置。因此,能够使纸张(P1)、(P2)在纸张放置部(5)、(R)上的放置位置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已运送到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的纸张从该终止部分向配置在比该终止部分低的高度位置上的纸张放置部排出的纸张排出机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照片打印系统等的打印机中,在打印机主体内设有运送纸张的纸张运送路径,这是一种很多人所知道的事情。该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位于打印机主体的纸张排出口附近。已运送到该终止部分的纸张(已印刷好的纸张)由设置在该终止部分的辊对子等纸张排出机构从该终止部分经过纸张排出口排出。
在所述打印机主体的外侧中的所述纸张排出口附近配置有纸张放置部,该纸张放置部接住纸张并进行放置,由托盘或皮带运送装置(运送带)的皮带等构成。在该纸张放置部是皮带运送装置的情况下,沿着与该纸张的排出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运送放置于该皮带运送装置的皮带上的纸张,再将各批订购内容的纸张分开积存在纸张积存部中(例如,参照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1-83684号公报)。
在通常情况下,所述纸张放置部配置在比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低的高度位置上。因此,从该终止部分向纸张放置部排出的纸张的前端由于重力而下垂,再在纸张放置部的上表面或已放置于该上表面上的纸张的上表面上滑动着被排出。因此,在排出纸张的后端部分后,纸张停止位置由于作用于纸张前端的摩擦阻力而不稳定,使得不同纸张的纸张放置位置互不相同。特别是在将已卷成卷(roll)状且尺寸长的纸张切断成规定长度并进行排出的情况下,纸张通常以被进行印刷的打印面成为外侧的方式卷上,并且以已打印好的打印面朝上的方式被排出。由此,因为纸张容易保持卷绕状态,所以该排出的纸张会卷曲成下述状态,即:该纸张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与两端部分相比向上侧突出。这使纸张放置位置的偏差更大。在纸张放置位置如上所述造成偏差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用皮带运送装置运送纸张而使该纸张移动到积存部等时的授受方面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高。
在此,若将纸张排出速度设为在一定程度上快的速度,就能够使纸张停止位置即纸张放置位置稳定。
然而,例如在使已附着于纸张的打印面上的油墨干燥的干燥装置配置于打印机主体内的排出口附近的情况下,必须将排出速度设为很慢的速度,以让该油墨确实地干燥,因而难以将纸张排出速度设为很快的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难以将纸张排出速度设为很快的速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纸张在纸张放置部上的放置位置稳定的纸张排出机构。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以下述纸张排出机构为对象,即:该纸张排出机构设置在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将已运送到该终止部分的纸张从该终止部分向配置在比该终止部分低的高度位置上的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排出机构包括辊对子和辊位置切换机构。该辊对子由第一辊及构成为能够绕该第一辊移动的第二辊构成,当该第二辊位于该第二辊的移动路径上的第一位置上时,通过用该第一辊及该第二辊夹住所述纸张,并用致动器(actuator)驱动该第一辊及该第二辊中的至少一根辊进行旋转,来向所述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该辊位置切换机构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二辊的位置,该第二位置处在该第二辊的移动路径上的比该第一位置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所述辊位置切换机构构成为:在用所述第一辊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辊向所述纸张放置部排出所述纸张的过程中,当向该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的后端部分时,将所述第二辊的位置从所述第一位置切换为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所述结构,因为第二辊当向纸张放置部排出纸张后端部分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所以第二辊随着该移动向纸张后端部分施加排出方向上的力,使得纸张在排出方向上加快速度。这样,排出后端部分后的纸张容易抗着作用于该纸张前端的摩擦阻力移动。因此,即使排出纸张的后端部分以外的部分时的排出速度很慢,因为当排出纸张后端部分时加快排出速度,所以纸张在纸张放置部上的放置位置也很稳定。此外,通过将排出纸张的后端部分以外的部分时的排出速度设为比较慢的速度,就例如能够使已附着于纸张的打印面上的油墨确实地干燥。
最好是这样的,即: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心比所述第二辊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二辊的旋转轴心比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并且是解除该第一辊和该第二辊夹住所述纸张的位置。
这样,就能够将第二辊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为止的移动行程设为很长的行程,来将纸张后端部分的排出速度设为尽量快的速度。此外,在第一位置上,在纸张由于纸张容易保持卷绕状态的性质而已卷曲的情况下,能够对该纸张容易地进行卷曲的矫正(卷曲消除),能够进一步使纸张在纸张放置部上的放置位置稳定。而且,在第二位置上,因为解除夹住纸张,所以下一张纸张顺利地进入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能够防止下一张纸张的前端挂在第一或第二辊上。
最好是这样的,即:在用所述第一辊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辊向所述纸张放置部排出所述纸张的过程中,当向该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的后端部分时,由所述致动器驱动而进行旋转的辊的驱动旋转速度变为更快的速度。
这样,就与第二辊的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切换互起作用,能够在排出方向上进一步加快纸张的速度,能够进一步使纸张在纸张放置部上的放置位置稳定。
最好是这样的,所述辊对子设置在位于在打印机主体内所设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且该打印机主体的纸张排出口附近的位置上。
这样,就能够得到为使用已卷曲的纸张的照片打印系统的打印机最适当的纸张排出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立体图,显示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纸张排出机构的卷曲消除机组的喷墨打印机的外观。
图2是立体图,显示喷墨打印机的壳体内部结构。
图3是平面图,显示喷墨打印机的壳体内部结构。
图4是正面图,显示喷墨打印机的壳体内部结构。
图5是从壳体的左侧看而得到的概略图,显示打印纸的运送路径。
图6是从壳体的左侧看而得到的剖面图,显示干燥机组及卷曲消除机组的结构。
图7是从壳体的前侧看而得到的立体图,显示纸张排出口附近的结构。
图8是从壳体的前侧看而得到的正面图,显示纸张排出口附近的结构。
图9是当使卷曲消除辊位于夹持解除位置上时得到的侧面图。
图10是当使卷曲消除辊位于运送位置上时得到的侧面图。
图11是当使卷曲消除辊位于卷曲消除位置上时得到的侧面图。
图12是立体图,显示包括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曲消除机组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
图13是平面图,显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补充说明一下,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基本上只不过是例子,没有对本发明、采用本发明的对象或其用途加以限制的意图。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显示包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纸张排出机构的卷曲消除机组的喷墨打印机A的外观,图2到图5显示喷墨打印机A的内部结构。该喷墨打印机A用于照片打印系统,例如根据通过通讯电缆从取得图像数据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处理等的接收块传送来的图像数据对打印纸P1、P2进行印刷。该喷墨打印机A构成为:能够进行自动印刷和手动进纸印刷,当自动印刷时拉出已卷成卷状的尺寸很长的打印纸P2的一端并对该打印纸P2(以下,称为卷纸P2)的打印面进行印刷,当手动进纸印刷时对已切断成规定尺寸的薄片(sheet)状打印纸P1(以下,称为薄片纸P1)的打印面(相当于印刷面)进行印刷。
在以下说明中,当不需要区别薄片纸P1和卷纸P2时将薄片纸P1及卷纸P2称为打印纸P1、P2。此外,打印面是指进行印刷的面,薄片纸P1的打印面是当将薄片纸P1设在手动进纸盘7(参照图5)上时决定的。具体而言,设为这样的,即:当将薄片纸P1设在手动进纸盘7上时,朝向上侧的面就是打印面。另一方面,卷纸P2的打印面设为这样的,即:当卷纸P2处于卷成卷状的状态时,朝向直径方向的外侧的面就是打印面。
—整体结构—
如图1到图5所示,所述喷墨打印机A包括打印机主体部90、手动进纸盘7及作为纸张放置部的排出盘5,手动进纸盘7用来通过手动设薄片纸P1而将该薄片纸P1提供给打印机主体部90内,该排出盘5用来接住从打印机主体部90排出后的打印纸P1、P2并进行放置。
所述打印机主体部90包括壳体6、卷纸收纳部1、打印部2(参照图2和图5)、油墨积存部3及辊机组200。该卷纸收纳部1设置在该壳体6内的下部,以打印面朝向外侧的方式已卷成卷状的卷纸P2收纳在该卷纸收纳部1内。该打印部2设置在壳体6的上部(比卷纸收纳部1还靠上侧),根据图像数据对从手动进纸盘7提供的薄片纸P1的打印面或从卷纸收纳部1内拉出的卷纸P2的打印面进行印刷。该油墨积存部3在壳体6的下部位于卷纸收纳部1的两侧侧边,用来积存提供给打印部2的油墨。该辊机组200设置在以开闭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壳体6中的门部件95的上部,当门部件95处于关闭状态时向打印部2运送并提供设在手动进纸盘7上的薄片纸P1。
在所述壳体6的上部且比打印部2还靠近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的部位配置有圆盘状切纸部(roller cutter)41、背面打字机组4、干燥机组U6、排出机组U4及卷曲消除机组U7。该圆盘状切纸部41用来将打印后的打印纸P1、P2中不需要的部分切掉。该背面打字机组4用来对打印纸P1、P2的背面打印整理用号码。该干燥机组U6使在打印部2中印刷后的打印纸P1、P2干燥。该排出机组U4将在打印部2中印刷后的打印纸P1、P2进一步送向下游一侧。该卷曲消除机组U7进行对卷纸P2容易保持卷绕状态而产生的卷曲进行矫正的卷曲消除处理。在比该卷曲消除机组U7还靠近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的位置上配置有排出盘5,该排出盘5设置为从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47向外侧突出,并且用来接住从卷曲消除机组U7排出后的打印纸P1、P2并进行放置。
以下,在壳体6中,将排出盘5一侧(在图3中所记载的排出一侧)称为壳体前侧,将与排出盘5相反的一侧(在图3中所记载的提供一侧)称为壳体后侧,将从壳体前侧看时的左侧称为壳体左侧,并将右侧称为壳体右侧。因此,图5的左右方向是壳体前后方向,而图5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是壳体左右方向。该壳体左右方向与设在所述手动进纸盘7上且进行运送的薄片纸P1的宽度方向以及收纳在卷纸收纳部1内且进行运送的卷纸P2的宽度方向一致。
—纸张运送机构—
如图5所示,在喷墨打印机A中设置有纸张运送机构,该纸张运送机构从所述卷纸收纳部1内拉出卷纸P2并沿着规定的纸张运送路径进行运送。该纸张运送机构从提供卷纸P2的供给机组U1开始依次包括供给机组U1、打印机组U2、切纸机组U3、干燥机组U6、排出机组U4及卷曲消除机组U7,以构成所述纸张运送路径,并对位于配置在打印部2中的打印机组U2的纸张运送路径上的打印纸P1、P2的打印面进行图像数据的印刷。
补充说明一下,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一实施方式中,除了从供给机组U1向打印机组U2提供卷纸P2以外,对应于该打印机组U2还包括手动进纸供给机组U5,该手动进纸供给机组U5构成为:能够从手动进纸盘7上拉进薄片纸P1并向打印部2进行运送及提供。
当对卷纸P2进行印刷时,所述纸张运送机构用供给机组U1向打印机组U2运送并提供设在卷纸收纳部1内的卷纸P2。之后,一边用打印机组U2运送该提供的卷纸P2,一边用打印头H进行图像数据的印刷。之后,向切纸机组U3运送印刷后的卷纸P2,再用该切纸机组U3将该卷纸P2切成规定的打印尺寸,然后用干燥机组U6使卷纸P2干燥,一边用卷曲消除机组U7进行卷曲消除处理,一边送向排出盘5。补充说明一下,在以下说明中,将当所述印刷时运送卷纸P2时的运送方向的上游一侧及下游一侧分别简明地称为上游一侧及下游一侧。
所述供给机组U1包括卷芯(winding core)辊21、宽度限制辊22、运送驱动辊24及两根推压接触辊25。该卷芯辊21用来将卷纸P2卷成卷状并收纳在卷纸收纳部1内。该宽度限制辊22用来在宽度方向上对从卷芯辊21上拉出后的卷纸P2进行定位。该运送驱动辊24由未示的电动马达驱动而旋转着运送卷纸P2。所述两根推压接触辊25配置为与该运送驱动辊24相向,并对运送驱动辊24进行推压及接触,以在该两根推压接触辊25与运送驱动辊24之间夹住卷纸P2。
所述供给机组U1构成为:通过驱动运送驱动辊24旋转,来从卷纸收纳部1内拉出卷纸P2而向打印部2一侧进行运送。
所述运送驱动辊24构成为:能够通过未示的电动马达进行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当该正向旋转时,所述运送驱动辊24从卷纸收纳部1内拉出卷纸P2并向打印部2一侧进行运送,而当该反向旋转时,所述运送驱动辊24使该卷纸P2回到卷纸收纳部1内。
这样,就在比打印部2还靠近下游一侧的切纸机组U3将卷纸P2中的已印刷的部分切成规定尺寸后,或者能够使已切断的卷纸P2回到上游一侧,再从该卷纸P2的前端开始进行印刷,或者能够使切断后的卷纸P2回到卷纸收纳部1内,通过手动进纸供给机组U5向打印部2提供切片(cut sheet)状薄片纸P1并进行印刷。此外,还能够当将卷纸P2换为新的卷纸P2时使已拉到卷纸收纳部1的外侧的卷纸P2回到卷纸收纳部1内。
所述打印机组U2包括打印头H、纸张保持部D及推压接触式打印运送辊33。该打印头H向打印纸P1、P2喷出油墨而形成图像。该纸张保持部D通过吸附将打印纸P1、P2保持在能够用打印头H进行印刷的位置上。该推压接触式打印运送辊33配置在比该纸张保持部D还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上。补充说明一下,供给机组U1的运送驱动辊24及推压接触辊25兼用于打印机组U2,起到在打印机组U2中运送打印纸P1、P2的作用。
所述打印头H构成为:能够沿轨道30移动,该轨道30沿着与打印纸P1、P2的宽度方向(壳体左右方向)一致的主扫描方向X(参照图3)延伸。具体而言,驱动马达32的旋转力通过皮带轮(pulley)传给驱动带31,打印头H根据驱动带31的旋转量在主扫描方向X上移动。
此外,打印头H具有沿副扫描方向Y(参照图3)排列的两个头机组38(参照图5),该副扫描方向Y与主扫描方向X垂直,并与打印纸P1、P2的移动方向(壳体前后方向)一致。该打印头H能够通过从设置在所述两个头机组38中的油墨喷嘴(省略图示)喷出油墨,来对打印纸P1、P2印刷规定的图像或文字等。
打印纸P1、P2由运送驱动辊24及推压接触辊25以及打印运送辊33以一定不变的单位运送量沿副扫描方向Y间歇地(阶段性地)运送。当该间歇性运送时的打印纸P1、P2的各次停止时,打印头H在主扫描方向X上进行一次扫描(进行往返中的往一次的动作或返一次的动作)。当该扫描时,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各个位置上从各个头机组38的油墨喷嘴向打印纸P1、P2的打印面(上侧表面)同时喷出油墨。就是说,在打印头H进行一次扫描后,将打印纸P1、P2运送单位运送量,然后再次使打印头H进行一次扫描,反复进行所述动作,这样来印刷所希望的图像。
所述两侧油墨积存部3分别包括配置在喷墨打印机A的左右两侧的盒状箱(case)61(参照图4),在该各个箱61内以能够进行安装及取下的方式收纳有封住色调(hue)互不相同的油墨的七个油墨盒(ink cartridge)62(在图4中,在左侧收纳有三个油墨盒62,在右侧收纳有四个油墨盒62)。因此,通过将这些油墨盒62安装在箱61内或从箱61内取下,就能够将正在使用或用完的油墨盒62换为新的油墨盒62。补充说明一下,这些油墨盒62分别封住下述各种油墨:黄(Y:yellow)、洋红(M:magenta)、青(C:cyan)、黑(K:black)、红(R:red)、紫(V:violet)及透明(CL:clear)。
所述切纸机组U3构成为:包括圆盘状切纸部41,通过使该圆盘状切纸部41一边旋转,一边在打印纸P1、P2的长度方向上的规定位置上沿宽度方向移动,来将该打印纸P1、P2切成规定的尺寸(长度)。
在比所述圆盘状切纸部41还靠近下方的位置上配置有切纸碎片回收盒65,该切纸碎片回收盒65用来回收由于切断而产生的打印纸P1、P2的碎片。该切纸碎片回收盒65设为:工作人员能够把住把手66使该切纸碎片回收盒65向壳体前侧滑动,来向壳体6的外部取出该切纸碎片回收盒65,能够将收纳在切纸碎片回收盒65内的碎片扔掉。
此外,由所述切纸机组U3切断后的打印纸P1、P2由推压接触式运送辊43送向排出机组U4。补充说明一下,在切纸机组U3与排出机组U4之间配置有背面打字机组4。在该背面打字机组4中,将整理用号码等打印在通过这个部分的打印纸P1、P2的背面(下表面)上。
所述排出机组U4具有两组推压接触式排出辊45、46,该两组推压接触式排出辊45、46用来运送打印纸P1、P2并向卷曲消除机组U7进行排出。
在此,所述运送辊43和所述排出辊45、46由未示的电动马达驱动而以互相同步的方式旋转。而且,后述的卷曲消除机组U7的运送辊81和卷曲消除辊82也一样,就是说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而以与运送辊43及排出辊45、46同步的方式旋转。补充说明一下,不需要驱动运送辊81及卷曲消除辊82这两根辊都进行旋转。也可以设为仅驱动所述两根辊中的任一根辊(最好是运送辊81)进行旋转。
此外,所述运送辊43和排出辊45、46设为这样的,即:在由上游一侧的运送驱动辊24及打印运送辊33运送来的打印纸P1、P2的前端部分夹在该运送辊43或排出辊45、46的辊与辊之间之前,解除该辊与辊互相进行推压接触。
具体而言,在打印纸P1、P2从所述运送驱动辊24及打印运送辊33向运送辊43被运送来的情况下,在打印纸P1、P2的前端部分接触到运送辊43之前,位于上侧的辊向上方移动,来解除辊与辊互相进行推压接触。同样,在通过运送辊43后的打印纸P1、P2向排出辊45、46被运送来的情况下,在打印纸P1、P2的前端部分分别接触到排出辊45、46之前,位于上侧的辊向上方移动,来解除辊与辊互相进行推压接触。这样,就能够解决下述问题,即:打印纸P1、P2的前端部分挂在运送辊43或排出辊45、46上,使得打印纸P1、P2折弯等问题。
此外,在用所述打印机组U2印刷图像后,在用切纸机组U3切断打印纸P1、P2之前使运送辊43及排出辊45、46中已向上方移动的位于上侧的辊同时分别回到推压接触位置上,这样来夹住打印纸P1、P2。这样,打印纸P1、P2就当切断纸张时不会错动位置,能够正确地进行切断。
如图6所示,所述干燥机组U6设置在所述排出机组U4的两组推压接触式排出辊即上游侧及下游侧排出辊45、46之间,将空气从形成在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47的上方附近的吸入口48吸入到壳体6内,并对吸入后的空气进行加热,以该加热后的空气作为干燥风送风。
所述干燥机组U6包括干燥室71、干燥装置72及外部罩(cover)70。该干燥室71设置在打印纸P1、P2的纸张运送路径上。该干燥装置72向干燥室71送干燥风。该外部罩70将从吸入口48吸入后的空气引导到干燥装置72内。该干燥室71由夹着打印纸P1、P2相向的上侧区划壁71a及下侧区划壁71b区划,构成使从干燥装置72向打印纸P1、P2喷出的干燥风滞留的滞留空间。
所述干燥装置72包括吸入风扇73、加热部74及排气喷嘴部75。为了通过壳体6的吸入口48将空气从外部吸入到干燥装置72内,在壳体6的左右方向上以互相隔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所述吸入风扇73。该加热部74对由吸入风扇73吸入后的空气进行加热。该排气喷嘴部75设置在干燥装置72的下端部,将由加热部74加热后的干燥风喷向打印纸P1、P2。该排气喷嘴部75向下侧且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开口,向下侧且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喷出所述干燥风。利用该干燥风使在打印部2中附着于打印纸P1、P2的打印面上的油墨干燥。
所述外部罩70设置在比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47还靠近上方的位置上,用来使从壳体6的吸入口48吸入后的空气流通于外部罩70内部的流通空间76,并将该空气引导到吸入风扇73。在外部罩70的表面设置有能够开闭的后门77。通过设置这样的干燥机组U6,就即使在打印头H喷向打印纸P1、P2上后的油墨还没干燥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干燥风的送风促进油墨干燥。
—卷曲消除机组—
接着,对卷曲消除机组U7的结构加以说明。如图6所示,该卷曲消除机组U7(由后述的运送辊81及卷曲消除辊82构成的辊对子)设置在下述位置上,该位置是:设置于打印机主体部90的壳体6内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并且该壳体6中的纸张排出口47附近(比干燥装置72还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该卷曲消除机组U7从该终止部分经过所述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47向所述排出盘5排出运送到该终止部分后的打印纸P1、P2。该排出盘5配置在比所述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纸张排出口47)低的高度位置上,在排出盘5与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之间有高度差。
卷曲消除机组U7还具有下述功能,即:进行对卷纸P2容易保持卷绕状态而产生的卷曲(以卷纸P2的背面一侧成为内侧的方式弯曲的卷曲)进行矫正的卷曲消除处理。该卷曲消除机组U7包括辊对子和位置变更部件83。该辊对子由运送辊81(相当于第一辊)及构成为能够绕该运送辊81移动的卷曲消除辊82(相当于第二辊)构成。该位置变更部件83对卷曲消除辊82相对于运送辊81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此外,在比运送辊81还靠近上游一侧的位置上配置有连锁于进行运送的打印纸P1、P2的动作旋转的自由辊(free roller)80。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运送辊81由辊轴81a和多个辊部81b、81b、……构成。该辊轴81a沿打印纸P1、P2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多个辊部81b、81b、……是以相互之间留有间隔的方式沿辊轴81a的轴向配置的。
在比所述运送辊81还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上配置有引导部件92。该引导部件92用来一边对打印纸P1、P2进行引导,以免从运送辊81向排出盘5一侧排出的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卷进运送辊81一侧,一边将该打印纸P1、P2顺利地送向排出盘5。该引导部件92包括左右配成一对的引导板92b、92b和突出部92a、92a、……。所述引导板92b、92b以覆盖运送辊81的下侧边缘部分的方式沿该运送辊81的轴向延伸,将打印纸P1、P2引导到排出盘5一侧。所述突出部92a、92a、……对应于辊部81b、81b、……相互之间的位置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引导板92b的上侧边缘部分,对打印纸P1、P2进行引导,以免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卷进运送辊81b、81b、……相互之间。
所述卷曲消除辊82的外径小于运送辊81的外径,并且该卷曲消除辊82以连续不断的方式沿打印纸P1、P2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为:能够大致沿着运送辊81的辊面(辊部81b的外周面)移动。如后面所述,在该卷曲消除辊82的移动路径上设定有卷曲消除位置、运送位置及夹持解除位置,该卷曲消除辊82在所述多个位置之间变更位置。
具体而言,所述卷曲消除辊82的轴端部分安装为:相对于转动部件(lever)84转动自如。该转动部件84包括安装部84a和接触部84b。从辊轴81a的轴向(打印纸P1、P2的宽度方向)来看,该安装部84a大致呈包围运送辊81中靠近上游一侧的部分的C字形。该接触部84b从该安装部84a的上游侧下部向上游一侧的斜下方延伸。在大致呈C字形的安装部84a的上侧前端部分上,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有所述卷曲消除辊82,而在下侧前端部分上安装有转动部件轴85。该转动部件84构成为:通过使转动部件84以该转动部件轴85为中心转动,来使卷曲消除辊82大致沿着运送辊81的辊面以圆弧状移动。
此外,在所述转动部件84上,跨着接触部84b和配置在比自由辊80还靠近上游一侧的位置上的安装支架91配置有推动弹簧86,该推动弹簧86推动转动部件84沿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移动,来将卷曲消除辊82定在后述的夹持解除位置上。
在比所述转动部件84还靠近上游一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位置变更部件83。该位置变更部件83一边与接触部84b接触,一边对该接触部84b进行推压,来使转动部件84抗着推动弹簧86的推动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该位置变更部件83包括主体部83a和辊部83b。该主体部83a以沿打印纸P1、P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83c为中心转动自如。该辊部83b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该主体部83a的上端部分,并且与接触部84b接触。未示的脉冲马达使所述主体部83a绕着所述旋转轴83c转动。
所述位置变更部件83通过一边使该位置变更部件83的辊部83b与转动部件84的接触部84b接触,一边变更位置变更部件83的旋转角度,来变更卷曲消除辊82相对于运送辊81的相对位置。
更为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在不使位置变更部件83的辊部83b与转动部件84的接触部84b接触的情况下,转动部件84由于推动弹簧86的推动力而定在最左端位置(最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即夹持解除位置上。在该夹持解除位置上,卷曲消除辊82已从纸张运送路径上向与运送辊81相反的一侧(上侧)离开,在运送辊81与卷曲消除辊82之间设有规定的缝隙H(该缝隙H大于打印纸P1、P2的厚度),解除夹住打印纸P1、P2(推压接触)。这样,在该夹持解除位置上就不能够运送打印纸P1、P2。此外,在该夹持解除位置上,卷曲消除辊82的旋转轴心位于比运送辊81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下游一侧)的位置上。补充说明一下,在位置变更部件83的主体部83a上安装有检测片87。当该检测片87处于如图9所示从透过型传感器(transmissionsensor)88向左侧错开的状态时,检测出卷曲消除辊82定在夹持解除位置上这一事情。
通过设为所述结构,来解除运送辊81和卷曲消除辊82夹住打印纸P1、P2。例如,在当形成图像时由于间歇性运送而暂时停止纸张的运送的情况下,通过使卷曲消除处理过程中的卷曲消除辊82从后述的卷曲消除位置移动到夹持解除位置,来解除卷曲消除辊82对卷纸P2进行推压。这样,就能够解决卷曲消除辊82的推压痕迹会留在卷纸P2上的问题。因此,能够防止该推压痕迹使打印质量恶化。
接着,如图10所示,通过一边使位置变更部件83的主体部83a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使辊部83b与转动部件84的接触部84b接触,一边将该接触部84b推压到透过型传感器88检测出检测片87为止,来使转动部件84抗着推动弹簧86的推动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卷曲消除辊82定在不能够进行所述卷曲消除处理、并且运送薄片纸P1的运送位置上。在该运送位置上,通过用运送辊81及卷曲消除辊82夹住薄片纸P1,并驱动该运送辊81及该卷曲消除辊82旋转,来将该薄片纸P1向排出盘5排出。此外,在运送位置上,卷曲消除辊82配置在与运送辊81相比稍微靠近上游一侧的位置上。就是说,运送辊81的旋转轴心位于比卷曲消除辊82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此外,在该运送位置上,薄片纸P1不会沿着卷曲消除辊82的辊面弯曲。此外,即使在该运送位置时运送卷纸P2,因为卷纸P2不会沿着卷曲消除辊82的辊面弯曲,所以也不能够矫正卷纸P2的卷曲。
因为所述卷曲消除辊82配置在与所述运送辊81相比稍微靠近上游一侧的位置上,所以与将运送辊81及卷曲消除辊82配置为沿着垂直于纸张运送方向的方向排列的情况相比,在两根辊81、82相互之间设有更大的缝隙(不过,该缝隙小于薄片纸P1的厚度)。这样,就能够减弱对薄片纸P1施加的推压接触力,来减轻施加在薄片纸P1上的负载。就是说,因为在薄片纸P1弯曲一点的状态下运送该薄片纸P1,所以即使减弱所述推压接触力,也能够借助薄片纸P1要舒展得直的恢复力和薄片纸P1与两根辊81、82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利用薄片纸P1的弹性的、顺利的运送。
补充说明一下,在所述运送位置上,虽然所述两根辊81、82相互之间的缝隙小于薄片纸P1的厚度,但是当两根辊81、82夹住薄片纸P1时,两根辊81、82中至少有运送辊81的辊面变形,使得两根辊81、82相互之间的缝隙大小与薄片纸P1的厚度相等。
如图11所示,通过使位置变更部件83的主体部83a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转动,将辊部83b向转动部件84的接触部84b推压到检测片87从透过型传感器88向右侧错开而移动到不被检测出的位置上为止,来将卷曲消除辊82定在能够进行所述卷曲消除处理、并且运送卷纸P2的卷曲消除位置上。在该卷曲消除位置上,卷曲消除辊82的旋转轴心位于比运送辊81的旋转轴心还靠近上游一侧的位置上,并且卷曲消除辊82移动到比纸张运送路径靠近运送辊81一侧(下侧)的位置上。这样,卷曲消除辊82就将卷纸P2推向下侧,使该卷纸P2以打印面一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沿着卷曲消除辊82的辊面弯曲,这样来进行卷曲消除处理。此外,与所述运送位置一样,通过用运送辊81及卷曲消除辊82夹住卷纸P2并驱动该两根辊81、82旋转,来向排出盘5排出该卷纸P2。与所述运送位置一样,在该卷曲消除位置上,运送辊81的旋转轴心位于比卷曲消除辊82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而与所述运送位置时相比,两个旋转轴心相互之间的、沿运送方向测量的距离更大。
在此,卷曲消除辊82与运送辊81之间的在所述卷曲消除辊82位于卷曲消除位置上时的缝隙设定为宽于卷曲消除辊82位于运送位置上时的缝隙。具体而言,所述卷曲消除辊82与运送辊81之间的缝隙设定为:当卷曲消除辊82位于卷曲消除位置上时,该缝隙大于卷纸P2的厚度;当卷曲消除辊82位于运送位置上时,该缝隙小于卷纸P2的厚度(及薄片纸P1的厚度)。
这样,就能够通过当使所述卷曲消除辊82从运送位置向卷曲消除位置移动时使该缝隙逐渐变化,来抑制很强的推压力对卷纸P2要舒展得直的恢复力急剧起到作用,将卷纸P2会受到的损害抑制到最小限度。
在大致沿着运送辊81的辊面存在的多个位置(在图11中,分别用双点划线(long dashed double-short dashed line)进行了记载)上设定有所述卷曲消除位置。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以用实线记载的卷曲消除辊82的位置作为基准卷曲消除位置,设定有强位置、弱位置及最弱位置。该强位置是使卷曲消除辊82从该基准卷曲消除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到达的、卷曲消除力(卷曲消除辊82对卷纸P2施加的推压力)比较强的位置。该弱位置是使卷曲消除辊82从基准卷曲消除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到达的、卷曲消除力比较弱的位置。该最弱位置是使卷曲消除辊82从弱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转动而到达的、卷曲消除力最弱的位置。位置变更部件83通过使卷曲消除辊82在从所述最弱位置到强位置的范围内移动,来对施加在卷纸P2上的卷曲消除力的强弱进行调整。
通过设为所述结构,就能够将对应于卷曲形状的、适当的卷曲消除力施加在卷纸P2上。具体而言,在已卷成卷状的卷纸P2的内周部分附近,因为该部分的曲率半径比较小,所以卷曲得比较强,而在外周部分,因为曲率半径比较大,所以卷曲得不厉害。因此,若根据收纳在卷纸收纳部1内的卷纸P2的纸张使用量对卷曲消除力的强弱进行调整,就能够以最佳的卷曲消除力矫正卷纸P2的卷曲。就是说,在使用的初期判断为卷曲得弱,设定卷曲消除辊82为所述最弱位置,在中期设定卷曲消除辊82为所述弱位置,而在后期设定卷曲消除辊82为所述强位置。
此外,也可以设为这样的,即:当由切纸机组U3切断成规定长度的卷纸P2的该长度大于规定值时,将施加在卷纸P2上的卷曲消除力设定为比该长度在规定值以下时的卷曲消除力强的力。就是说,判断为:若卷纸P2的长度比较长,就比较容易弯曲,因而卷曲得比较强。于是,在该情况下设定卷曲消除力为比较强的力。或者,也可以设为这样的,即:卷纸P2的长度越长,设定施加在卷纸P2上的卷曲消除力为越强的力。
再说,也可以根据卷纸P2的材料性质对施加在卷纸P2上的卷曲消除力进行调整。根据材料性质将能够容易地矫正卷曲的、适当的卷曲消除力施加在卷纸P2上,例如:对具有弹性高的、比较硬的材料性质的卷纸P2设定比较强的卷曲消除力等。
此外,也可以设为这样的,即:事先将卷纸P2的制造日信息储存在设置于卷纸P2的卷芯中的集成电路芯片等的存储部中,然后读出该制造日信息,根据从卷纸P2的制造日算起已经过的时间长短对施加在卷纸P2上的卷曲消除力的强弱进行调整。就是说,只要这样设定就可以,即:在从卷纸P2的存储部读出制造日,并从该制造日算起已经过的期间已超过规定期间的情况下,判断为卷纸P2卷曲得比较强,于是在该情况下设定比较强的卷曲消除力。
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卷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相当于卷曲消除辊82的移动路径上的第一位置,夹持解除位置相当于卷曲消除辊82的移动路径上的位于比第一位置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的第二位置。此外,位置变更部件83和转动部件84构成将卷曲消除辊82的位置切换为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中的任意位置的辊位置切换机构。
如图6所示,在构成所述干燥机组U6的干燥室71的下侧区划壁71b的下表面中靠近下游一侧的部位上,配置有检测打印纸P1、P2的前端部分及后端部分的检测传感器93。在用该检测传感器93检测出打印纸P1、P2的前端部分的情况下,从该检测出的时间开始将打印纸P1、P2运送规定长度,再当打印纸P1、P2的前端部分位于对应于运送辊81的位置上时使卷曲消除机组U7的卷曲消除辊82从夹持解除位置移动到卷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上。就是说,卷曲消除辊82如后面所述在夹持解除位置上待命,来设为:当从排出机组U4向卷曲消除机组U7进行打印纸P1、P2的授受时,能够用运送辊81及卷曲消除辊82顺利地夹住打印纸P1、P2。这样,就能够解决下述问题,即:打印纸P1、P2的前端部分会挂在运送辊81或卷曲消除辊82上,使打印纸P1、P2折弯等问题。
此外,在用所述检测传感器93检测出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的情况下,从该检测出的时间开始将打印纸P1、P2运送规定长度,再当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位于自由辊80与运送辊81之间时使卷曲消除机组U7的卷曲消除辊82从卷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移动到夹持解除位置上。就是说,在用运送辊81及位于卷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上的卷曲消除辊82将打印纸P1、P2向排出盘5排出的过程中,在该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被排出到该排出盘5上之际,将卷曲消除辊82的位置从卷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切换为夹持解除位置。
这样,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与卷曲消除辊82从卷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向夹持解除位置进行的移动连锁,向排出盘5一侧一口气移动。因此,打印纸P1、P2的排出速度比较块,这样就能够向排出盘5顺利地排出打印纸P1、P2,打印纸P1、P2在排出盘5上的放置位置很稳定。就是说,因为在排出盘5与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纸张排出口47)之间有高度差,所以打印纸P1、P2的前端由于重力而下垂,再在排出盘5的上表面或已放置在该上表面上的打印纸P1、P2的上表面上滑动着被排出,而在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被排出后,由于作用于该打印纸P1、P2的前端的摩擦阻力,纸张停止位置即纸张放置位置不稳定。然而,通过如上所述设定排出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时的排出速度为比较快的速度,就能够使纸张放置位置稳定。另一方面,通过设定排出打印纸P1、P2中的后端部分以外的部分时的排出速度为比较慢的速度,就能够用干燥机组U6的干燥装置72使已附着于打印纸P1、P2的打印面上的油墨确实地干燥。当结束打印纸P1、P2的排出时,因为卷曲消除辊82位于夹持解除位置上,所以只要保持着该状态待命到下一张打印纸P1、P2的前端部分被送来为止就可以,不需要当对下一张打印纸P1、P2进行授受时特意使卷曲消除辊82移动到夹持解除位置上。
再说,当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位于自由辊80与运送辊81之间时,就是说,在用运送辊81及位于卷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上的卷曲消除辊82向排出盘5排出打印纸P1、P2的过程中,在向该排出盘5排出该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之际,除了使卷曲消除辊82移动到夹持解除位置上以外,还加快驱动运送辊81和卷曲消除辊82的电动马达的旋转速度,从而使运送辊81及卷曲消除辊82的驱动旋转速度变化到更快的速度。这样,打印纸P1、P2在排出盘5上的放置位置就更为稳定。
此外,因为将所述卷曲消除机组U7配置在比干燥装置72还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上,来对由于干燥装置72而刚刚干燥后的卷纸P2进行卷曲消除,所以在适当地矫正卷纸P2的卷曲这一方面很有利。就是说,因为由干燥装置72的干燥风加热后的卷纸P2处于非常容易变形的状态,所以若用卷曲消除机组U7对该状态下的卷纸P2进行卷曲消除,就与未对卷纸P2进行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更高的卷曲消除效果。
如上所述,在运送已卷成卷状的卷纸P2的情况下,所述卷曲消除机组U7通过使卷曲消除辊82移动到卷曲消除位置上并进行卷曲消除处理来矫正卷纸P2的卷曲。另一方面,在运送呈薄片状的薄片纸P1的情况下,所述卷曲消除机组U7使卷曲消除辊82移动到运送位置上,在不进行卷曲消除处理的状态下向排出盘5运送该薄片纸P1。因此,卷曲消除机组U7根据所运送的打印纸P1、P2的种类切换是否进行卷曲消除,因而不会对本来未卷曲的薄片纸P1进行卷曲消除处理产生卷曲,能够适当地应付卷状及薄片状打印纸P1、P2。
此外,当向排出盘5排出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时,通过将卷曲消除机组U7的卷曲消除辊82的位置从卷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切换为夹持解除位置,来在排出方向上加快打印纸P1、P2的速度。因此,能够使打印纸P1、P2在排出盘5上的放置位置稳定。
第二实施方式
图12是立体图,显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该第二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异在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运送机组100及积存机组110,来代替排出盘5。因此,下面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仅对互不相同的事项加以说明。
如图12和图13所示,该喷墨打印机A包括打印机主体部90、运送机组100及积存机组110。该运送机组100配置在比打印机主体部90还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上。该积存机组110配置在比运送机组100还靠近该运送机组100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的位置上。补充说明一下,打印机主体部90具有与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打印机主体部90大致相同的结构,省略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主体部90的说明。
所述运送机组100构成接住从打印机主体部90的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47排出来的打印纸P1、P2并进行放置的纸张放置部。该运送机组100包括运送带101、驱动辊102及大尺寸用盘104。该运送带101以传送带方式向下游一侧运送放置着的打印纸P1、P2。该驱动辊102驱动运送带101。该大尺寸用盘104配置在比运送带101还靠近运送方向的上游一侧的位置上。补充说明一下,定义为:运送机组100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是指走向壳体右侧(积存机组110一侧)的方向。
所述运送带101中对应于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47的位置设为放置区域R(严格说来,该放置区域R相当于纸张放置部),在该放置区域R内接住经过纸张排出口47刚刚排出后的打印纸P1、P2。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排出盘5一样,该运送带101中的放置区域R也配置在比设于打印机主体部90的壳体6内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纸张排出口47)低的高度位置上。该运送机组100以下述方式驱动并控制运送带101,即:在经过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47排出的下一张打印纸P1、P2放置在放置区域R内之前,使已放置的打印纸P1、P2离开放置区域R。
这样,打印纸P1、P2就不会在运送带101上重叠起来。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打印纸P1、P2上的油墨不均匀地干燥而出现的、打印图像的色调参差不齐等问题。
补充说明一下,该运送带101的驱动控制是通过下述办法进行的,即:对运送速度加以调整,来在已放置的打印纸P1、P2离开了放置区域R时排出下一张打印纸P1、P2。此外,也可以采用间歇性运送方式,即:不是以一定不变的速度一直驱动运送带101,而是当运送下一张打印纸P1、P2时将已放置的打印纸P1、P2一口气运送到放置区域R的外部。
在此,在3R等通常照片尺寸的打印纸P1、P2被放置于运送带101上的情况下,驱动并控制所述运送机组100,来使该运送机组100向配置于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的积存机组110运送该打印纸P1、P2,而在尺寸大的打印纸P1、P2被放置的情况下,驱动并控制所述运送机组100,来使该运送机组100向设置于运送方向的上游一侧的大尺寸用盘104运送该打印纸P1、P2。在如上所述根据打印纸P1、P2的尺寸切换运送方向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各种纸张尺寸向适当的收纳位置运送打印纸P1、P2。
所述积存机组110配置在比运送机组100还靠近该运送机组100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一侧的位置上,用来积存从运送机组100送来的打印纸P1、P2。该积存机组110包括积存主体部111、积存板112及积存带113。该积存板112设置在积存主体部111内,将从运送机组100运送来的打印纸P1、P2放置在该积存板112上。该积存带113以传送带方式向壳体的后侧运送配置为互相留有间隔的多张积存板112。
在位于比运送带101还靠近下游一侧的位置上的、对打印纸P1、P2进行授受的位置上,所述积存板112以板表面水平并且与运送带101的带面大致齐平的状态待命。在积存了与规定的一批打印订购内容对应的张数之后,在开始运送下一批订购内容的打印纸P1、P2之前,所述待命的积存板112由积存带113运送到壳体的后侧。支撑为水平状态的积存板112的板面在由积存带113运送的过程中竖起来,作为使各批订购内容的打印纸P1、P2互相隔开的隔板发挥作用。
在此,所述运送机组100以下述方式驱动并控制运送带101,即:当从运送带101向积存机组110的积存板112进行打印纸P1、P2的授受时,打印纸P1、P2的运送速度为规定速度以上的速度。具体而言,因为在运送带101与积存板112之间设有缝隙,所以若运送带101的运送速度太慢,打印纸P1、P2的端部边缘部分就会陷入该缝隙中,有不能进行顺利的授受或者授受本身就不成立之虞。因此,将运送带101的运送速度控制为能够稳定地进行打印纸P1、P2的授受的速度以上的速度,来设为能够确实地进行打印纸P1、P2的授受。
通过如上所述用积存板112使各批订购内容的打印纸P1、P2互相隔开,就能够对各批订购内容的打印纸P1、P2容易地分开进行整理。此外,因为能够使打印纸P1、P2的收纳张数增多,所以能够将工作人员取出印刷图像后的打印纸P1、P2的工作次数设为很少的次数,工作效率提高。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二实施方式中,还是在设于打印机主体部90的壳体6内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配置有卷曲消除机组U7(由运送辊81及卷曲消除辊82构成的辊对子),该卷曲消除机组U7将打印纸P1、P2经过壳体6的纸张排出口47向运送带101中的放置区域R排出。在纸张放置部如上所述是运送带101的情况下,与采用排出盘5的情况相比,纸张放置部与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纸张排出口47)之间的高度差通常更大,因而作用于打印纸P1、P2的前端的摩擦阻力更大,使得打印纸P1、P2的放置位置容易产生偏差。不过,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二实施方式中,当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位于自由辊80与运送辊81之间时,卷曲消除机组U7的卷曲消除辊82还是从卷曲消除位置或运送位置移动到夹持解除位置,运送辊81及卷曲消除辊82的驱动旋转速度也变为更快的速度。这样,就能够使打印纸P1、P2在排出方向上加快速度,来使打印纸P1、P2在放置区域R上的放置位置稳定。其结果是,能够确实地进行从运送带101向积存机组110的积存板112进行的、打印纸P1、P2的授受。
补充说明一下,在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将第二位置设为解除运送辊81及卷曲消除辊82夹住打印纸P1、P2的夹持解除位置。不过,只要是位于比第一位置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并且能够通过使卷曲消除辊8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来使打印纸P1、P2在排出方向上加快速度的位置,就将第二位置设在哪个位置上都可以,该第二位置也可以是能够夹住打印纸P1、P2进行运送的位置。
此外,第一及第二辊的旋转轴心在第一及第二位置上的位置关系不被限于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位置关系。
再说,并不一定需要当打印纸P1、P2的后端部分位于自由辊80与运送辊81之间时加快运送辊81及卷曲消除辊82的驱动旋转速度。
而且,本发明不被限于配置在设于喷墨打印机A的打印机主体部90内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的纸张排出机构,能够用于下述纸张排出机构,即:在设有纸张运送路径的装置中向装置外部排出纸张的纸张排出机构。此外,本发明不被限于向装置外部进行排出的纸张排出机构,例如也可以用于下述纸张排出机构,即:从装置内部中的第一处理部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向配置在比该终止部分低的高度位置上的第二处理部的纸张放置部进行排出的纸张排出机构。
Claims (4)
1.一种纸张排出机构,设置在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将已运送到该终止部分的纸张从该终止部分向配置在比该终止部分低的高度位置上的纸张放置部排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纸张排出机构包括:
辊对子,由第一辊及构成为能够绕该第一辊移动的第二辊构成,当该第二辊位于该第二辊的移动路径上的第一位置上时,通过用该第一辊及该第二辊夹住所述纸张,并用致动器驱动该第一辊及该第二辊中的至少一根辊进行旋转,来向所述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和
辊位置切换机构,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二辊的位置,该第二位置处在该第二辊的移动路径上的比该第一位置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上;
所述辊位置切换机构构成为:在用所述第一辊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辊向所述纸张放置部排出所述纸张的过程中,当向该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的后端部分时,将所述第二辊的位置从所述第一位置切换为所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排出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心比所述第二辊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二辊的旋转轴心比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心还靠近纸张排出一侧的位置,并且是解除该第一辊和该第二辊夹住所述纸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排出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用所述第一辊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辊向所述纸张放置部排出所述纸张的过程中,当向该纸张放置部排出该纸张的后端部分时,由所述致动器驱动而进行旋转的辊的驱动旋转速度变为更快的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纸张排出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对子设置在位于在打印机主体内所设的纸张运送路径的终止部分且该打印机主体的纸张排出口附近的位置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18213A JP2009179415A (ja) | 2008-01-29 | 2008-01-29 | ペーパー排出機構 |
JP2008018213 | 2008-01-2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97407A true CN101497407A (zh) | 2009-08-05 |
Family
ID=40602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9100060726A Pending CN101497407A (zh) | 2008-01-29 | 2009-01-22 | 纸张排出机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90189337A1 (zh) |
EP (1) | EP2085345A2 (zh) |
JP (1) | JP2009179415A (zh) |
CN (1) | CN10149740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71307A (zh) * | 2015-03-20 | 2019-09-24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打印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65208B2 (ja) * | 2010-08-25 | 2014-08-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排出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JP5577962B2 (ja) * | 2010-08-31 | 2014-08-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多機能装置 |
JP5298166B2 (ja) | 2011-07-11 | 2013-09-25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用紙排出装置、用紙排出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5849521B2 (ja) * | 2011-08-18 | 2016-01-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929049B2 (ja) * | 2011-09-02 | 2016-06-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899795B2 (ja) | 2011-10-24 | 2016-04-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983497B2 (ja) * | 2013-03-29 | 2016-08-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 |
JP6107544B2 (ja) | 2013-08-30 | 2017-04-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6540734B2 (ja) * | 2017-03-08 | 2019-07-10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18153977A (ja) * | 2017-03-16 | 2018-10-04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EP3524431B1 (en) | 2017-06-28 | 2023-01-04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65971A (en) * | 1994-10-03 | 1996-10-15 | Xerox Corporation | Pivotal bi-directional decurler |
JPH1095149A (ja) * | 1996-09-24 | 1998-04-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199859B1 (en) * | 1996-10-22 | 2001-03-13 | Oce Printing Systems Gmbh | Device for de-cambering a supporting material |
US6142461A (en) * | 1997-03-31 | 2000-11-07 | Nisca Corporation |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
JP3738879B2 (ja) | 1999-09-17 | 2006-01-25 | ノーリツ鋼機株式会社 | 写真プリント装置 |
JP4047091B2 (ja) * | 2002-07-31 | 2008-02-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189661B2 (ja) * | 2002-08-14 | 2008-12-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US6962331B2 (en) * | 2003-03-06 | 2005-11-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
JP4058374B2 (ja) * | 2003-03-07 | 2008-03-05 |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7434802B2 (en) * | 2004-02-27 | 2008-10-1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sheet treat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JP4277830B2 (ja) * | 2005-07-07 | 2009-06-10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302964B2 (en) * | 2007-11-20 | 2012-11-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2008
- 2008-01-29 JP JP2008018213A patent/JP2009179415A/ja active Pending
-
2009
- 2009-01-22 CN CNA2009100060726A patent/CN101497407A/zh active Pending
- 2009-01-23 EP EP09000980A patent/EP2085345A2/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01-27 US US12/360,417 patent/US2009018933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71307A (zh) * | 2015-03-20 | 2019-09-24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打印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085345A2 (en) | 2009-08-05 |
JP2009179415A (ja) | 2009-08-13 |
US20090189337A1 (en) | 2009-07-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97283B (zh) | 打印装置 | |
CN101497407A (zh) | 纸张排出机构 | |
CN101497410A (zh) | 卷曲消除机构 | |
CN101497408A (zh) | 卷曲消除机构 | |
CN101497409A (zh) | 卷曲消除机构 | |
JP6039172B2 (ja) | シート切断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 | |
US20090085997A1 (en) | Inkjet printer | |
JP200910162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90245913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19133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50271448A1 (en) | Print media flipp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 |
JP2008273663A (ja) | 紙受け装置 | |
JP592571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18681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00711A (ja) | 印刷装置 | |
JP3690178B2 (ja) | 記録装置、記録体搬送堆積装置及び記録体搬送堆積方法 | |
JPH0822710B2 (ja) | 印刷装置の排紙装置 | |
EP2855314B1 (en) | Method for forming an image | |
JP2003001884A (ja) | プリンタ | |
JP3920159B2 (ja) | 印刷機用シータ | |
JP550929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13902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
WO2005047000A1 (en) | Blower box assembly for a printer | |
JPH11105246A (ja) | 枚葉印刷機のシート状物案内装置 | |
JP2014113764A (ja) | 印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9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