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6796A - 旋转电机及具备该旋转电机的车载用电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及具备该旋转电机的车载用电机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36796A CN101436796A CN200810173343.2A CN200810173343A CN101436796A CN 101436796 A CN101436796 A CN 101436796A CN 200810173343 A CN200810173343 A CN 200810173343A CN 101436796 A CN101436796 A CN 1014367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d
- phase
- out wire
- neutral point
- groo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使用平角线来构成Y形结线的旋转机的定子中,减少构成线圈端部的引出线的异形线的种类,使制造、管理变得容易的旋转电机。旋转电机具有定子(1)和转子(6)。定子(1)由环状的定子铁心(5)和将由平角线构成线圈Y形结线的定子绕组(3)构成。定子绕组(3)的引出线(3U-I B、3U-II B、…)比其他的终端线圈更靠旋转电机的轴向呈大致平行地延伸。中性线连接装置(100)具有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所述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由导电性板材构成,并连接形成Y形结线的中性线引出线的彼此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及具备该旋转电机的车载用电机系统,代表的是涉及用于提高旋转电机的生产率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旋转电机所涉及的背景技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将截面为矩形状的平角线成形为U字状,得到多个分段(segment)导体,使用多个分段导体构成电枢绕组(专利文献1的情况,相当于定子绕组)。另外,作为绕组,有将截面为圆形状的圆线相对于铁心以规定圈数卷绕而构成的,或将以规定圈数卷绕的绕组组装于铁心而构成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47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9119号公报。
虽然根据搭载旋转电机的产品领域,情况有所不同,但逐渐要求旋转电机廉价。例如,对汽车而言,由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耗油量的提高等,而逐渐推进车辆的驱动源和车载辅机的驱动源的电动化,但是,由于今后电动化的普及进一步加速,因此要求成为它们的驱动源的旋转电机廉价。为满足该要求,有必要进行削减旋转电机的部件个数来降低材料费、提高提高旋转电机的生产率,制成适合批量生产的结构等的改善。在上述内容中,作为提高旋转电机的生产率的一个手段,考虑进一步提高旋转电机的绕组作业。
虽然绕组有简单结构的情况,但也有例如电枢绕组,将以某一单位构成的多个绕组的终端彼此接线而形成一个绕组的情况。在这种绕组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2所示,如果使用接线装置连接多个绕组,则其作业性变好。
但是,近年,旋转电机由于搭载空间的缩小而小型化,进而,由于高输出的要求而逐渐推进绕组的高密度化。因此,在使用接线装置来提高旋转电机的绕组作业之际,优选能够对应旋转电机的小型化、旋转电机的绕组的高密度化。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代表的发明提供一种绕组的制造、管理容易的旋转电机。
另外,本申请的代表的发明提供一种可对应小型化、绕组的高密度化,且可提高绕组的作业性的旋转电机。
进而,本申请的代表的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绕组的作业性,且绕组的接线装置可小型化的旋转电机。
再者,本申请的代表的发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旋转电机的车载用电机系统。
这里,本发明的一个代表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中性线连接装置,其配置于定子铁心的轴向一方侧端部,并具备导电性板材以及树脂模制部,所述树脂模制部将导电性板材的一部分模制而设于导电性板材上,定子绕组的多个引出线比在定子铁心的轴向一方侧端部形成的定子绕组的绕组端部的前端更向轴向延伸,并通过中性线连接装置的导电性板材连接多个引出线中的中性点侧的多个引出线。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代表的发明,由于可减少引出线的异形线的种类,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管理绕组。
另外,本申请的其他一个代表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绕组终端处理装置,所述绕组终端处理装置具备:中性点侧连接导体,在铁心的一方侧端部,对构成多相绕组的多个相绕组的多个终端导体部中的、多个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彼此间进行电连接;接线盒,其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以及多个外部端子,其与多个终端导体部中的、多个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电连接,将中性点侧连接导体的一部分模制而将接线盒设于中性点侧连接导体上,多个外部端子与其他导体的连接部被载置在接线盒上。
进而,本申请的又一个代表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绕组终端处理装置,其具备:中性点侧连接导体,在铁心的一方侧端部,用于对构成多相绕组的多个相绕组的多个终端导体部中的、多个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彼此进行电连接;外部引出侧连接导体,其用于对多个终端导体部中的、多个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部与多个外部端子进行电连接;中性点侧连接端子,其从中性点侧连接导体被导出到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并与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连接;以及外部引出侧连接端子,其从外部引出侧连接导体被导出到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部,并与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部连接,多个相绕组由分布波形绕组构成,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及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部以在每个相靠近配置的方式从铁心的端部引出到绕组终端处理装置侧,中性点侧连接端子以及外部引出侧连接端子以对应于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以及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部的配置位置的方式,在每个相位靠近配置。
根据本申请的代表的发明,能够提供绕组的制造、管理容易的旋转电机。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代表的发明,能够提供可应对小型化、绕组的高密度化,且可提高绕组的作业性的旋转电机。
进而,根据本申请的代表的发明,能够提供可提高绕组的作业性,且可使绕组的结线装置小型化的旋转电机。
再者,根据本申请的代表的发明,能够提供具备上述旋转电机的车载用电机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整体结构的要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侧视图。
图3是用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线圈的接线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中所使用的分段线圈及引出线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在插入侧端部的接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在插入侧端部的接线关系的接线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中所使用的中性线连接装置和输入输出端子的位置关系的图,是从旋转电机的轴向端部看到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中所使用的中性线连接装置的接合部形状的放大主视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中所使用的中性线连接装置的接合部状态的放大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中所使用的中性线连接装置和输入输出端子的变形例的图,是从旋转电机的轴向端部看到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在插入侧端部的接线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不具有电动机驱动用蓄电池的四轮驱动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的概略图。
图15是表示适用于图14的驱动系统的电动机逆变器一体型车辆驱动装置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中:1:定子;2:绝缘纸;3:定子线圈;3Seg:分段线圈(segmentcoil);3Seg-1、3Seg-5:突出直线部;3Seg-2、3Seg-4:直线部;3Seg-3:弯曲部;3Out:外侧引出线;3In:内侧引出线;3Out-1、3Out-4、3In-1、3In-4:突出直线部;3Out-2、3In-2:直线部;3Out-3、3In-3:弯曲部;3U-A:第一U相线圈;3U-B:第二U相线圈;3U-IB、3U-IIB:第一U相引出线;3U-IA、3U-IIA:第二U相引出线;3V-A:第一V相线圈;3V-B:第二V相线圈;3V-IB、3V-IIB:第一V相引出线;3V-IA、3V-IIA:第二V相引出线;3W-A:第一W相线圈;3W-B:第二W相线圈;3W-IB、3W-IIB:第一W相引出线;3W-IA、3W-IIA:第二W相引出线;4:磁极;5-定子磁心;6-转子;7-励磁绕组;8:电刷;9:滑环(slip ring);10:轴;11、12:轴承;13A:前侧支承架;13B:箱体;14:旋转传感器;15:中间母线;16:接线盒(端子台);17:连接端子;18:螺栓;19:励磁用导线;20:旋转传感器用导线;21:后盖;100:中性线连接装置;100AU、100BU、100AV、100BV、100AW、100BW:突起部;100CU、100CV、100CW:树脂模制部;100’:中性线连接装置的变形例;101: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U-IB、101U-IIB、101V-IB、101V-IIB、101W-IB、101W-IIB:连接部;101F:台阶;102:插入螺母;102U:U相插入部;102V:V相插入部;102W:W相插入部;103:输入输出用端子;103U:U相输入输出端子;103V:V相输入输出端子;103W:W相输入输出端子;103U-IA、103U-IIA、103V-IA、103V-IIA、103W-IA、103W-IIA:接合部;103UA:U相输入输出端子(其他实施方式);103WA:W相输入输出端子(其他实施方式);103UA1:U相输入输出端子(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部;103V1:V相输入输出端子的连接部;103WA1:W相输入输出端子(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部;103UB:U相输入输出端子(其他实施方式);103VB:V相输入输出端子(其他实施方式);103WB:W相输入输出端子(其他实施方式);103UB1:U相输入输出端子(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部;103VB1:V相输入输出端子(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部;103WB1:W相输入输出端子(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部;104:引出线接合用包覆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基于附图1~图10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例举将本发明适用于具备笼(ルンデル)型转子的励磁绕组型同步式三相交流旋转电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说明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永久磁铁型同步式三相交流旋转电机或感应式三相交流旋转电机,所述永久磁铁型同步式三相交流旋转电机具备将永久磁铁作为励磁源的转子,所述感应式三相交流旋转电机包括具有通过短路环电连接的多个导体的转子。
首先,结合图1对励磁绕组型同步式三相交流旋转电机(以下,简称“旋转电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表示旋转电机的整体结构。
旋转电机具备:框体、作为电枢侧的定子1、作为励磁侧的转子6、励磁电流供给装置、旋转传感器14以及连接外部控制设备(逆变器装置)侧和定子1侧的连接装置。
在框体的内侧固定有定子1。在定子1的内侧设置有转子6,该转子6隔着间隙与定子呈同心状对置配置,并通过框体支承而可旋转。在通过框体的一部分分隔定子1及转子6的状态下,在定子1及转子6的轴向一侧配置有励磁电流供给装置、旋转传感器以及连接装置。框体、定子1、转子6以及旋转传感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呈同心状配置。
框体为收容定子1、转子6、励磁电流供给装置、旋转传感器以及连接装置的收容体,并具备箱体13B、支承架13A和后盖21。箱体13B、支承架13A以及后盖21由铝制金属构件成形。
箱体13B是内侧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筒体,并具备隔着一体成形的支承架在轴向上并列配置的第一及第二收容部。在第一收容部(面向图1的情况下的左侧)收容有定子1及转子6。在第二收容部(面向图1的情况下的右侧)收容有励磁电流供给装置、旋转传感器以及连接装置。
在第一收容部的与第二收容部侧相反的一侧端部形成有轴向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开口部。第一收容部的开口部的直径与箱体13B的内径相等。在第二收容部的与第一收容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轴向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开口部OA。开口部OA的直径与箱体13B的内径相等。在与箱体13B一体成形的支承架上以轴中心被配置在旋转中心轴线上的方式固定有轴承12。在第二收容部的周壁的一部分形成有相对于外部控制设备(逆变器装置)开口的开口部OB。
支承架13A通过连结构件被固定于箱体13B的第一收容部侧轴向端部,从而闭塞第一收容部的开口部。在支承架13A上以轴中心被配置在旋转中心轴线上的方式固定有轴承11。
后盖21通过连结构件被固定于箱体13B的第二收容部侧轴向端部,从而闭塞第二收容部的开口部OA。开口部OA可用作作业窗,作业窗用于设置励磁电流供给装置、旋转传感器以及连接装置,或进行外部控制设备(逆变器装置)侧和定子1侧的连接;开口部OA或用作确认上部部件的状态以及进行部件更换的维护窗,通过拆装后盖21而容易进行开闭。
定子1具备环状的定子磁心(定子铁心)5和安装于该磁心的定子线圈(电枢绕组)3。
定子磁心5具备圆筒部(轭部)和从该圆筒部的内周面向旋转中心轴(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磁极部(齿部),并通过热装被压入并固定在箱体13B的第一收容部的内周侧。定子磁心5使用层叠磁心。层叠磁心在轴向上层叠环状的薄板即多个电磁钢板,并将该层叠体的外周侧的多个部位在层压方向上焊接,由此来固定安装多个电磁钢板。环状薄板即电磁钢板是由相当于圆筒部的环板部和相当于磁极部的突出板部一体成形的部件,通过使用冲压机冲裁带状薄板即电磁钢板而成形。
圆筒部在圆周方向上机械地连接多个磁极部,并使多个磁极部磁性连接。
磁极部以等间隔配置在圆筒部的内周侧。由此,在圆周方向邻接的各磁极部之间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配置,并与磁极部的个数相等的多个切槽(slot)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举例说明将磁极部的个数设定为72个(切槽部的个数为72个)的定子。磁极部的个数也可以设定为除72个以外的个数,根据转子的磁极数,例如可考虑为36个或98个。
定子线圈3由多个线圈导体(后述的分段线圈)构成,所述多个线圈导体隔着绝缘纸2插入形成于定子磁心5的多个切槽部,定子线圈3相对于定子磁心5被卷绕成波形绕组(波巻き)。
多个线圈导体在定子磁心5的轴向两端部被接线,以得到具有中性点的Y(星形)形的绕组电路。对多个线圈导体的接线而言,在定子磁心5的轴向一侧(支承架13A侧),通过焊接线圈导体的端部彼此并接合来进行,在定子磁心5的轴向另一方侧(与箱体13B一体成形的支承架侧),通过中性线连接装置100来进行。在中性线连接装置100上按每个相设置输入输出端子103。输入输出端子103通过连接装置电连接到外部控制设备。由此,能够在定子线圈3与外部控制设备之间接受电力。
笼型转子6具备轴10、磁极4以及励磁绕组7,磁极4为爪极(clawpole)型,被嵌合并固定于轴10的外周上,励磁绕组7安装在磁极4上,并且转子6被支承为旋转自如。
磁极4是具备在轴向上并列配置、嵌合并固定在轴10的外周上的两对爪形磁极的,即所谓的串联式的磁极。两对爪形磁极的一方(另一方)构成为:被磁化为N极或S极的一方的爪形磁极4A1(4B1)以及被磁化为N极或S极的另一方的爪磁极4A2(4B2)在轴向上对置,且爪形磁极4A1、4A2(4B1、4B2)的爪部在圆周方向上配置为彼此不同。爪部为在成对的爪形磁极的一方形成6个、另一方6个,合计12个。即12极。
励磁绕组7分别卷绕于两对爪形磁极。励磁绕组7A(7B)通过具有绝缘性的绕线管被卷绕到位于爪形磁极4A1、4A2(4B1、4B2)的爪部的内周侧的圆筒部。励磁绕组7A、7B相对于爪形磁极的圆筒部的卷绕方向为圆周方向。
轴10在磁极4的轴向外侧通过轴承11、12支承且旋转自如,并且比轴承11、12更加向轴向外侧延伸。轴10的一侧端部贯通轴承11并从支承架13A向框体外部突出,从而构成将转子6的旋转力传递给外部或从外部接受旋转力的输出轴。轴10的另一方侧端部贯通轴承12并从箱体13B的第一收容部向第二收容部突出。在轴10的另一侧端部的外周面上设有两个滑环9。滑环9是与轴10的旋转同时旋转的供电环(环状导电性构件),通过引线与励磁绕组7(7A、7B)电连接。
励磁电流供给装置用于从外部电源将励磁电流供给于励磁绕组7(7A、7B),其具备电刷把手和被保持于该把手的两个电刷8。
电刷8配置在与滑环9的外周面对置的位置,从径向外侧向旋转中心轴被按压,接触在滑环9的外周面上。由此,电刷8与滑环9电连接,与在其前端面上滑动接触的滑环9之间能够授受励磁电流。在电刷8上连接有励磁用导线19。励磁用导线19被从开口部OB向外部导出,并与外部控制设备(电压调整器)连接。
电刷把手被固定于与箱体13B一体成形的支承架的第二收容部侧端面上,其保持电刷8,同时通过弹簧等的弹力机构的弹性力按压电刷8的径向外侧。电刷把手使用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成形的成形品。
旋转传感器14用于检测旋转电机的旋转方向和转速,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解算器(resolver)装置。解算器装置具备安装于轴10的另一侧前端部并与轴10一起旋转的解算器转子,以及隔着空隙配置在该转子的外周侧并固定于电刷把手的解算器定子,解算器装置构成为从解算器定子输出与由解算器转子的旋转引起的磁变化相对应的信号。
在旋转传感器14的解算器定子上连接有旋转传感器用导线20。旋转传感器用导线20被从开口部OB导出向外部并与外部控制设备(逆变器装置)的控制电路连接,并将旋转传感器14的输出信号传送给外部控制设备的控制电路。
连接装置用于将输入输出端子103和外部控制设备(逆变器装置)的电力控制电路之间按每个相连接,并具备:中间母线15、外部电力端子17和接线盒16。
在中间母线15的一端侧与输入输出端子103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螺栓32将中间母线15固定于中性线连接装置100,由此,中间母线15与输入输出端子103电连接。另外,在中间母线15的另一端侧(与输入输出端子103侧的相反侧)与外部电力端子17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螺栓18将中间母线15固定于接线盒16,由此,中间母线15与外部电力端子17电连接。
外部电力端子17的另一端侧(与中间母线15侧的相反侧)经由开口部OB向外部控制设备侧延伸。
接线盒16是利用具有绝缘性的树脂而成形的成形品,并通过连结构件被固定于电刷把手。
由外部电源供给、并由外部控制设备(电压调整器)控制的励磁电流顺次经过励磁用导线19、电刷8、滑环9以及引线被供给于励磁绕组7(7A、7B),使励磁绕组7(7A、7B)励磁。由此,在两对爪形磁极上产生磁通,两对爪形磁极的各自一个的爪形磁极(例如爪形磁极4A1、4B1)与另一个爪形磁极(例如爪形磁极4A2、4B2)分别被磁化为N极与S极。
在旋转电机作为电动机动作的情况下,从外部控制设备(逆变器装置)向定子线圈3供给三相的电枢电流。由此,在定子1上形成N极和S极以同步速度旋转的旋转磁场。转子6通过与定子1之间的磁性作用力而与旋转励磁的同步速度同步旋转,并通过输出轴输出由该旋转产生的旋转力(扭矩)。
另外,在旋转电机作为发动机动作的情况下,转子6从外部接受旋转力来进行旋转。当转子6旋转时,励磁磁通在定子线圈3上交链,由此产生感应电压。从而,从定子线圈3对外部控制设备(逆变器装置)供给三相交流电流。
下面,结合图2对连接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2表示拆下后盖21,并从轴向看开口部OA的状态。
外部电力端子17与三相的定子线圈3对应,由U相外部电力端子17U、V相外部电力端子17V以及W相外部电力端子17W构成。外部电力端子17U~17W为细长的平板导体,并在与旋转中心轴垂直的平面上空有间隔地并列配置的状态下,贯通开口部OB并以直线状向外部控制设备侧延伸。为使外部电力端子17U~17W能够在上述状态下贯通,开口部OB的开口截面形状为矩形。
中间母线15与外部电力端子17同样与三相的定子线圈3对应,由U相中间母线15U、V相中间母线15V以及W相中间母线15W构成。中间母线15U~15W与外部电力端子17同样地为细长的平板导体。
但是,中性线连接装置100被收容于第一收容部。另外,如图2所示,设于中性线连接装置100上的输入输出端子103在圆周方向上分散配置,从与箱体13B一体成形的支承架的开口部向第二收容部侧露出。进而,在第二收容部收容有励磁电流供给装置及旋转传感器14。因此,由于中间母线15U~15W需要考虑上述情况而在第二收容部内部爬绕(這い回寸),因而分别弯曲为不同形状,且导体长度等也不同。
中间母线15U~15W首先从各输入输出端子103向轴向第一收容部侧的相反侧垂直延伸,并比旋转传感器14更向轴向第一收容部侧的相反侧延伸。然后,中间母线15U~15W向径向垂直地折曲,并在与旋转中心轴垂直的平面上向接线盒16折曲并延伸。并且,中间母线15U~15W在接线盒16的附近朝向轴向第一收容部侧垂直折曲,再向径向折曲,以使其前端与外部电力端子17一起载置于接线盒16上。
下面,结合图3对定子线圈3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
图3表示定子线圈3的接线电路。
定子线圈3是由被Y形结线的两个三相线圈电性并联连接而构成的。
第一三相线圈,为构成第一中性点,通过连接与第一U相线圈3U-A的中性点侧端部连接的第一U相引出线3U-IB、与第一V相线圈3V-A的中性点侧端部连接的第一V相引出线3V-IB、以及与第一W相线圈3W-A的中性点侧端部连接的第一W相引出线3W-IB而被Y形结线。
第二三相线圈,为构成第二中性点,通过连接与第二U相线圈3U-B的中性点侧端部连接的第二U相引出线3U-IIB、与第二V相线圈3V-B的中性点侧端部连接的第二V相引出线3V-IIB、以及与第二W相线圈3W-B的中性点侧端部连接的第二W相引出线3W-IIB而被Y形结线。
在第一U相线圈3U-A的引出侧端部连接有第一U相引出线3U-IA,在第一V相线圈3V-A的引出侧端部连接有第一V相引出线3V-IA,在第一W相线圈3W-A的引出侧端部连接有第一W相引出线3W-IA。
在第二U相线圈3U-B的引出侧端部连接有第二U相引出线3U-IIA,在第二V相线圈3V-B的引出侧端部连接有第二V相引出线3V-IIA,在第二W相线圈3W-B的引出侧端部连接有第二W相引出线3W-IIA。
通过中性点连接用母线101连接第一中性点及第二中性点,并分别通过U相输入输出端子103U连接第二U相引出线3U-IA与第二U相引出线3U-IIA、通过V相输入输出端子103V连接第二V相引出线3V-IA与第二V相引出线3V-IIA、通过W相输入输出端子103W连接第二W相引出线3W-IA与第二W相引出线3W-IIA,由此通过两并联的Y结线而构成定子线圈3。
并且,所述的图1中的输入输出端子103表示U相输入输出端子103U、V相输入输出端子103V与W相输入输出端子103W中的任一个。
下面,结合图4对构成定子线圈3的分段线圈及引出线的结构进行说明。
分段线圈及引出线相对于定子磁心的切槽从定子磁心的轴向一方侧端部插入。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定子磁心的轴向端部中,将插入分段线圈及引出线的一侧称作插入侧,将其相反侧称作反插入侧。
引出线包括在定子磁心的切槽内插入其外周侧(底部侧)的线和插入内周侧(开口部侧)的线。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引出线中,将插入定子磁心的切槽的外周侧(底部侧)的引出线称作外侧引出线3Out,将插入定子切槽的内周侧(开口部侧)的引出线称作内侧引出线3In。顺便提及,在后述的图6所示的示例中,第一U相引出线3U-IB、第一V相引出线3V-IB、第一W相引出线3W-IB、第二U相引出线3U-IIA、第二V相引出线3V-IIA以及第二W相引出线3W-IIA使用外侧引出线3Out,第一U相引出线3U-IIB、第一V相引出线3V-IIB、第一W相引出线3W-IIB、第二U相引出线3U-IA、第二V相引出线3V-IA以及第二W相引出线3W-IA使用内侧引出线3In。
分段线圈及引出线例如为具有宽度5mm、厚度2mm的矩形的轴向截面形状的铜制的线材,通过将对线材的外侧实施了漆包绝缘被覆的平角线成形为规定形状而获得。
图4(A)表示第一分段线圈3Seg。
第一分段线圈3Seg是U字状或V字状的成形导体,将一根直线状的平角线在中央折弯,并通过对由该弯曲而获得的两根直线部实施向彼此远离方向扩宽的弯曲加工而形成,使与旋转磁极间距对应而分离的、与定子磁心的切槽间距相同的间隔形成在两根直线部之间,且使与旋转磁极间距对应而分离的、与定子磁心的切槽深度对应的台阶差形成在两根直线部之间,第一分段线圈3Seg具有:突出直线部3Seg-1、3Seg-5;直线部3Seg-2、3Seg-4以及弯曲部3Seg-3。
突出直线部3Seg-1、3Seg-5是在第一分段线圈3Seg从插入侧插入定子磁心的切槽时,从定子磁心的切槽的反插入侧突出的部位。直线部3Seg-2、3Seg-4是被收容于定子磁心的切槽内部的部位。弯曲部3Seg-3是如下部位:在插入侧,以远离定子磁心的方式从分开的切槽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倾斜延伸,并在中途转换延伸方向,再以接近定子磁心的方式向分开的切槽的另一方倾斜延伸的部位(跨过几个切槽并渡过分开的切槽之间的部位),即形成定子线圈的一方的线圈终端的部位。
直线部3Seg-2与直线部3Seg-4之间的距离(间隔)为六个切槽量(30度(机械角))。即,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旋转磁极数为12,固定磁极数为72,因此与旋转磁极间距对应的定子磁心的切槽间距为六个切槽。因此,第一分段线圈3Seg跨5个切槽,被插入分开的两个切槽。
图4(B)表示第二分段线圈3Seg。
虽然第二分段线圈3Seg的基板结构与图3(A)所示的第一分段线圈3Seg同样,但是两个直线部之间的距离(间隔)与第一分段线圈3Seg不同。对于第二分段线圈3Seg,两个直线部之间的距离(间隔)比第一分段线圈3Seg少一个切槽,为五个切槽间距(25度(机械角))。
图4(C)表示外侧引出线3Out。
外侧引出线3Out是对平角线两个部位实施折弯的弯曲加工而成的曲柄状的成形导体(将U字状或V字状的成形导体在弯曲部中央分开时得到的一边的成形导体),以使在一根直线状的平角线的两端间形成与旋转磁极间距对应而分开的、定子磁心的切槽间距的一半的错位,且形成与定子磁心的切槽深度对应的台阶差,外侧引出线3Out具有:突出直线部3Out-1、直线部3Out-2、弯曲部3Out-3和突出直线部3Out-4。
直线部3Out-2是被收容于定子磁心的切槽内部的部位。突出直线部3Out-1是在外侧引出线3Out从插入侧插入定子磁心的切槽时,从定子磁心的切槽的反插入侧突出的部位。弯曲部3Out-3是在插入侧以远离定子磁心的方式从定子磁心的切槽倾斜延伸的部位。突出直线部3Out-4是以比分段线圈3Seg的弯曲部3Seg-3形成的线圈终端的轴向最端部,更加向远离定子磁心的方向呈直线地且相对于旋转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被引出的部位。因此,外侧引出线3Out的突出直线部3Out-3不会在插入侧的终端线圈上爬绕。
图4(D)表示内侧引出线3In。
内侧引出线3In是与图4(C)所示的外侧引出线3Out弯曲方向相反的曲柄状的成形导体(将U字状或V字状的成形导体在弯曲部的中央分离时获得的另一边的成形导体),并具有突出直线部3In-1、直线部3In-2、弯曲部3In-3和突出直线部3In-4。
这里,突出直线部3In-1、直线部3In-2以及突出直线部3In-4与突出直线部3Out-1、直线部3Out-2以及突出直线部3Out-4为同一部位,尺寸及形状均相同。弯曲部3In-3与弯曲部3Out-3为同一部位,具有相同尺寸,但弯曲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在切槽外周侧(底部侧)插入的外侧引出线3Out的突出直线部3Out-4由于弯曲部3Out-3的弯曲而配置在与切槽的内周侧(开口部侧)对应的径向位置,与之相对,在插入没有切槽的圆周侧(开口部侧)的内侧引出线3In的突出直线部3In-4由于弯曲部3In-3的弯曲而配置在与切槽的外周侧(底部侧)对应的径向位置。其结果是外侧引出线3Out与内侧引出线3In为类似的形状,但却是异形的线。
但是,在使用平角线构成三相Y形结线的定子线圈的情况下,一直以来,如日本特开2002-354736号公报(以下,称“现有例”)所记载的那样,将成形为U字状或V字状的分段线圈以规定的切槽间距插入定子磁心的多个切槽,并将向定子磁心的反插入侧突出的突出直线部的包覆绝缘被膜被剥开的部位彼此接合,来形成各相线圈,然后,将形成各相线圈的两端部的卷绕始端、卷绕终端的引出线以在U字状或V字状的分段线圈的弯曲部上爬绕的方式成形为任意形状,从而与其他相线圈的引出线或输入输出端子电连接。
在通过一个相线圈构成三相的Y形结线的定子线圈的各相的情况下,由于在每个相使用两根(在卷绕始端和卷绕终端)引出线,因此合计需要六根。另外,与各相线圈的卷绕终端相当的引出线以在一个部位被接合而形成Y形结线的中性点的方式,在U字状或V字状的分段线圈的弯曲部上爬绕。
另外,如现有例所示,在通过两个相线圈的串联连接而构成三相Y形结线了的定子线圈的各相的情况下,引出线及中性点的连接部位如下所述。即,引出线如现有例的图3所示,引线Oa’、Ob’、Oc’(各一根,合计三根)、相间过渡部801-d、80b-e、80c-f(各两根,合计六根)以及中性点结线部81(合计3根),合计需要12根。另外,如现有例的图3所示,中性点连接部位是中性点N的一个位置,但需要三个位置的相间过渡部。因此,相间过渡部801-d、80b-e、80c-f以及中性点结线部81在如现有例的图2所示在定子的轴向端部,在各相的U字状线圈(现有例的图8所示的段45、46)上爬绕。
进而,在由两个相线圈的并联连接而构成三相的Y形结线了的定子线圈的各相的情况下,引出线与现有例同样,合计需要12根。另外,在由两个相线圈的并联连接而构成三相的Y形结线了的定子线圈的各相的情况下,虽然与现有例相比不需要相间过渡部,但需要在两个位置设置中性点的连接部位。因此,中性点结线部在定子的轴向端部,在各相的U字状线圈上爬绕。
如上所述,由于现有技术需要使各引出线在U字状或V字状的分段线圈的弯曲部上爬绕,并且,需要延伸到与其他的引出线或输入输出端子的连接位置。因此,各引出线为不同的形状、长度。因此,现有技术需要多种异形线,如前所述,例如,在由两个相线圈的并联连接而构成三相的Y形结线了的定子线圈的各相的情况下,需要合计12种不同长度形状的引出线。在其上将两种形状的U字状或V字状的分段线圈加在一起时,现有技术需要用14种异形线构成定子线圈。因此,难以说现有技术的定子线圈的制造和管理容易。
与之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以使用两种形状的U字状或V字状的分段线圈3Seg,以及两种形状的引出线(外侧引出线3Out,内侧引出线3In)的四种异形线来构成定子线圈3,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定子线圈3的制造和管理容易。如上所述,可以由四种异形线构成定子线圈3是由于使用所述的中性点连接装置100及输入输出端子103来对定子线圈3进行结线的缘故。
下面,结合图5及图6,对构成定子线圈3的分段线圈及引出线对定子磁心1的切槽的插入结构、在反插入侧的分段线圈及引出线的接线结构以及基于中性线连接装置100及输入输出端子103的引出线的结线构造进行说明。
图5表示基于在定子磁心1的插入侧端部的定子线圈3的引出线的中性线连接装置100及输入输出端子103的结线构造。图6表示定子磁心1的插入侧端部的定子线圈3的引出线的结线关系。
首先,对构成定子线圈3的分段线圈及引出线相对于定子磁心1的切槽的插入结构、以及在反插入侧的分段线圈及引出线的结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将如上所述形成的多个分段线圈3Seg与绝缘纸2一起按所述的切槽间距插入在定子磁心1形成的多个切槽中。在切槽数为72个,三相两并联的Y形结线的情况下,分段线圈3Seg在每个相的一个相线圈使用11根,合计使用66根。
另外,12根引出线3U-IA~3W-IIB与绝缘纸2一起分别插入在定子磁心1形成的多个切槽中。在定子磁心1的插入侧端部被引出的12根引出线3U-IA~3W-IIB被如图6所示地结线。
此外,在图6中,在定子磁心1的外周标记的数值表示给各切槽标注的序号。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有72个切槽,因此,在切槽上标注有从第1至第72的序号。在以下说明中,将第1切槽1、第2切槽2、…、第72切槽72分别称作切槽1、切槽2、…、切槽72。另外,邻接的切槽的间隔
(切槽间距)为5度(机械角)。
另外,在图6中,切槽内的黑圆点和叉号的记号表示:在没有中性线连接的状态下从引出线3U-IA、3U-IIA、3V-IA、3V-IIA、3W-IA、3W-IIA流有正的电流时,在切槽内的平角导体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另外,虽以引出线3U-IA和3U-IIA、3V-IA和3V-IIA、3W-IA和3W-IIA在圆周方向上交差的方式作了图示,但实际上,由于相对于切槽的插入位置在径向上错开,因此两者不会发生干涉。
以下,对各相的每个相线圈进行说明。
首先,对构成图3所示的第一U相线圈3U-A的分段线圈3Seg、第一U相引出线3U-IB及第二U相引出线3U-IA的插入结构以及它们的反插入侧的结线结构进行说明。
当第二U相引出线3U-IA例如为插入切槽32的内周侧(开口侧)的引出线时,将第一的第1根的分段线圈3Seg的一方的直线部插入从切槽32开始远离六个切槽间距(机械角30度)的切槽38的外周侧(底部侧),另一方的直线部从切槽39跨过切槽43被插入从切槽38开始远离六个切槽间距的切槽44的内周侧(开口侧)。同样地,第一的第2根至第5根的分段线圈3Seg被插入相对应的两个分离的切槽中。其关系如下。
第2根…切槽50的外周侧和切槽56的内周侧之间;
第3根…切槽62的外周侧和切槽68的内周侧之间;
第4根…切槽2的外周侧和切槽8的内周侧之间;
第5根…切槽14的外周侧和切槽20的内周侧之间。
当第一的直到第5根分段线圈3Seg被插入切槽时,接着,为错开一个切槽,使用第二分段线圈3Seg。第二分段线圈3Seg的一侧的直线部被插入从切槽20开始远离六个切槽间距(机械角30度)的切槽26的外周侧(底部侧),另一侧的直线部从切槽27跨过切槽30被插入从切槽26开始远离五个切槽间距(机械角25度)的切槽31的内周侧(开口侧)。
插入第二分段线圈3Seg之后,和所述同样地,将第一的第6根至第10根分段线圈3Seg插入对应的两个分离的切槽中。其关系如下。
第6根…切槽37的外周侧和切槽43的内周侧之间;
第7根…切槽49的外周侧和切槽55的内周侧之间;
第8根…切槽61的外周侧和切槽67的内周侧之间;
第9根…切槽1的外周侧和切槽7的内周侧之间;
第10根…切槽13的外周侧和切槽19的内周侧之间。
最后,将第一U相引出线3U-IB插入从切槽19开始离开六个切槽切槽间距的切槽25的外周侧。
第二U相引出线3U-IA的突出直线部3In-1、第一U相引出线3U-IB的突出直线部3Out-1、各分段线圈3Seg的突出直线部3Seg-1和3Seg-5在定子磁心1的反插入侧端部,在半径方向垂直的面彼此按上述线圈的插入顺序相对地沿圆周方向折弯到能接合的位置,并利用包覆构件来接合。例如,插入切槽32的第一U相引出线3U-IA的突出直线部3In-1和插入切槽38的第一的第一根分段线圈3Seg的突出直线部3Seg-1被折弯后,被接合。另外,插入切槽44的第一的第一根分段线圈3Seg的突出直线部3Seg-5和插入切槽50的第一的第二根分段线圈3Seg的突出直线部3Seg-1被折弯后,被接合。此时,第二U相引出线3U-IA的突出直线部3In-1以及第一U相引出线3U-IB的突出直线部3Out-1被折曲向与弯曲部3In-1、3Out-3相对于直线部的折弯方向的相反方向。各分段线圈3Seg的突出直线部3Seg-1、3Seg-5也被折曲向弯曲部3Seg-3相对于直线部的折弯方向的相反方向(与各分段线圈3Seg的跨越方向为相反方向)。关于该反插入侧的突出直线部的折弯及接合,如现有例的图8的接合部43所示那样。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接合方法例举了使用包覆构件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钎焊、软钎焊、焊接等接合方法。
如上所述,为了对从第二U相引出线3U-IA经过11根分段线圈3Seg到第一U相引出线3U-IB进行串联连接,在定子磁心1的反插入侧端部,将各突出直线部连接成下面的切槽顺序,由此可形成图2所示的第一U相线圈3U-A。
切槽32→切槽38→切槽44→切槽50
→切槽56→切槽62→切槽68→切槽2
→切槽8→切槽14→切槽20→切槽26
→切槽31→切槽37→切槽43→切槽49
→切槽55→切槽61→切槽67→切槽1
→切槽7→切槽13→切槽19→切槽25。
下面,对构成图3所示的第二U相线圈3U-B的分段线圈3Seg、第一U相引出线3U-IIB及第二U相引出线3U-IIA的插入结构以及它们的反插入侧的结线结构进行说明。
当第二U相引出线3U-IIA例如为插入切槽31的外周侧(底部侧)的引出线时,第一的第1根分段线圈3Seg的一方直线部插入从切槽31开始远离六个切槽间距(机械角30度)的切槽25的内周侧(开口侧),另一方直线部从切槽30跨过切槽20被插入从切槽25开始远离六个切槽间距的切槽19的外周侧(底部侧)。同样地,第一的第2根至第5根分段线圈3Seg被插入相对应的两个分开的切槽中。其关系如下。
第2根…切槽13的内周侧和切槽7的外周侧之间;
第3根…切槽1的内周侧和切槽67的外周侧之间;
第4根…切槽61的内周侧和切槽55的外周侧之间;
第5根…切槽49的内周侧和切槽43的外周侧之间。
此外,第二U相线圈3U-B,线圈相对于切槽的插入顺序与第一U相线圈3U-A为相反方向。即,第一U相线圈3U-A为顺时针方向,但第二U相线圈3U-B为其相反方向。
当直到第一的第5根分段线圈3Seg被插入切槽时,接着,为错开一个切槽,使用第二分段线圈3Seg。第二分段线圈3Seg的一个直线部被插入从切槽43开始远离六个切槽间距(机械角30度)的切槽37的内周侧(开口侧),另一个直线部从切槽36跨过切槽31被插入从切槽37开始远离五个切槽间距(机械角25度)的切槽32的外周侧(底部侧)。
插入第二分段线圈3Seg之后,和所述同样地,将第一的第6根至第10根分段线圈3Seg插入对应的两个隔开的切槽中。其关系如下。
第6根…切槽26的内周侧和切槽20的外周侧之间;
第7根…切槽14的内周侧和切槽8的外周侧之间;
第8根…切槽2的内周侧和切槽68的外周侧之间;
第9根…切槽62的内周侧和切槽56的外周侧之间;
第10根…切槽50的内周侧和切槽44的外周侧之间。
最后,将第一U相引出线3U-IIB插入从切槽44开始远离六个切槽间距的切槽38的内周侧。
第一U相引出线3U-IIB的突出直线部3In-1、第二U相引出线3U-IIA的突出直线部3Out-1、各分段线圈3Seg的突出直线部3Seg-1和3Seg-5在定子磁心1的反插入侧端部,与半径方向垂直的面彼此按上述线圈的插入顺序相对地沿圆周方向折弯到能接合的位置,并利用包覆构件来接合。例如,插入切槽31的第二U相引出线3U-IIA的突出直线部3Out-1和插入切槽25的第一的第一根分段线圈3Seg的突出直线部3Seg-5被折弯后,被接合。另外,插入切槽19的第一的第一根分段线圈3Seg的突出直线部3Seg-1和插入切槽13的第一的第二根分段线圈3Seg的突出直线部3Seg-5折弯后,被接合。此时,第一U相引出线3U-IIB的突出直线部3In-1、第二U相引出线3U-IIA的突出直线部3Out-1的折弯方向以及各分段线圈3Seg的突出直线部3Seg-1、3Seg-5的折弯方向与第一U相线圈3U-A同样地,为各弯曲部相对于直线部的折弯方向的相反方向。
如上所述,为了对从第二U相引出线3U-IIA经过11根分段线圈3Seg到第一U相引出线3U-IIB进行串联连接,在定子磁心1的反插入侧端部,将各突出直线部连接成下面的切槽顺序,由此可形成图2所示的第二U相线圈3U-B。
切槽31→切槽25→切槽19→切槽13
→切槽7→切槽1→切槽67→切槽61
→切槽55→切槽49→切槽43→切槽37
→切槽32→切槽26→切槽20→切槽14
→切槽8→切槽2→切槽68→切槽62
→切槽56→切槽50→切槽44→切槽38。
同样地,第一V相线圈3V-A通过如下这样形成,对从插入切槽16内周侧(开口部侧)的第二V相引出线3V-IA,经由11根分段线圈3Seg,到插入切槽9的外周侧(底部侧)的第一V相引出线3U-IB进行串联连接而形成。第二V相线圈3V-B通过如下这样形成:对从插入切槽15的外周侧(底部侧)的第二V相引出线3V-IIA,经由11根分段线圈3Seg,到插入切槽15的内周侧(开口部侧)的第一V相引出线3V-IIB进行串联连接而形成。
同样地,第一W相线圈3W-A通过如下这样形成:对从插入切槽72的内周侧(开口部侧)的第二W相引出线3W-IA,经过11根分段线圈3Seg,到插入切槽65的外周侧(底部侧)的第一W相引出线3W-IB进行串联连接而形成。第二W相线圈3W-B通过如下这样形成:对从插入切槽71的外周侧(底部侧)的第二W相引出线3W-IIA,经由11根分段线圈3Seg,到插入切槽6的内周侧(开口部侧)的第一W相引出线3W-IIB进行串联连接而形成。
根据本实施例,在使用分段线圈构成三相两并联的Y形结线的定子线圈3的情况下,并不使各相的引出线与其他相的引出线重叠,能够在每个相引出。从而,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能够使同相的引出线与其他相的引出线不重叠地连接同相的引出线,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引出线彼此重叠而产生的包覆绝缘被膜的损伤、磨损,即可提供可靠性高的定子线圈3。
下面,对中性线连接装置100的结构及由其实现的引出线的结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分段线圈3Seg的U字状或V字状弯曲的弯曲部上(在定子线圈3的插入侧线圈终端部的轴向前端部上)配置有用于对中性点侧引出线进行结线,并连接输入输出侧引出线和输入端子103的中性线连接装置100。中性线连接装置100构成为圆弧状,并包括将一张导体板成形而形成的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以及树脂模制部100CU~100CW(接线盒),树脂模制部100CU~100CW捆包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的一部分,并将具有绝缘性的树脂一体成形于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
在中性线连接装置100的圆周方向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形成有空隙。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其空隙配置有电刷8及电刷把手,中性线连接装置100的轴向配置位置和电刷8及电刷把手的轴向配置位置重复。由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减少旋转电机的轴向长度。
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由具有与分段线圈3Seg相同的轴向截面尺寸(例如,宽度5mm、厚度2mm)的平角状导体构成,并包括:呈圆弧状延伸的主导体部;以及相对于主导体部被分散配置,从主导体部的外周缘部以分枝状延伸的连接部101U-IB~101W-IIB。
在连接部101U-IB~101W-IIB上连接有对应的中性点侧引出线。连接部101U-IB~101W-IIB和中性点侧引出线的对应关系如下。
连接部101U-IB→第一U相引出线3U-IB;
连接部101U-IIB→第一U相引出线3U-IIB;
连接部101V-IB→第一V相引出线3V-IB;
连接部101V-IIB→第一V相引出线3V-IIB;
连接部101W-IB→第一W相引出线3W-IB;
连接部101W-IIB→第一W相引出线3W-IIB。
由此,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将第一U相引出线3U-IB、第一V相引出线3V-IB和第一W相引出线3W-IB电连接而形成第一中性点,构成被Y形结线了的第一三相线圈,并将第一U相引出线3U-IIB、第一V相引出线3V-IIB和第一W相引出线3W-IIB电连接而形成第二中性点,构成被Y形结线了的第二三相线圈,进而,电连接第一三相线圈的第一中性点和第二三相线圈的第二中性点。其结果是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构成被Y形结线了的三相两并联的定子线圈3的中性点侧。
在相对于轴向垂直、且与配置有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连接部101U-IB~101W-IIB从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的外周缘沿径向向外侧(离心方向)延伸,然后,相对于圆周方向呈直角(L字状)折曲并延伸。并且,在导体面相对于对应的中性点侧引出线的导体面抵接(密接)的位置,连接部101U-IB~101W-IIB相对于轴向呈直角(L字状)折曲,并相对于对应的中性点侧引出线大致平行地延伸。
连接部101U-IB~101W-IIB在圆周方向折曲的情况下,向对应的相位的树脂模制部100CU~100CW折曲。
为使连接部101U-IB~101W-IIB和对应的中性点侧引出线抵接(密接),在定子线圈3的插入侧线圈端部的轴向前端部上配置中性线连接装置100,然后,在连接部101U-IB~101W-IIB和对应的中性点侧引出线的对的前端,安装对应的包覆构件104U-IB~104W-IIB。由此,连接部101U-IB~101W-IIB和对应的中性点侧引出线被对应的包覆构件104U-IB~104W-IIB包夹并被临时固定。包覆构件104U-IB~104W-IIB为角状的包夹体,且连接部101U-IB~101W-IIB和对应的中性点侧引出线的对的前端以突出的方式被安装。然后,从定子磁心1的外径侧和内径侧分别使电焊条顺次或全部碰上各临时固定部位。然后,通过对电焊条进行通电,连接部101U-IB~101W-IIB和对应的中性点侧引出线以一对一的关系被焊接。连接部101U-IB~101W-IIB和中性点侧引出线的对、与包覆构件104U-IB~104W-IIB的对应关系如下。
连接部101U-IB,第一U相引出线3U-IB→包覆构件104U-IB;
连接部101U-IIB,第一U相引出线3U-IIB→包覆构件104U-IIB;
连接部101V-IB,第一V相引出线3V-IB→包覆构件104V-IB;
连接部101V-IIB,第一V相引出线3V-IIB→包覆构件104V-IIB;
连接部101W-IB,第一W相引出线3W-IB→包覆构件104W-IB;
连接部101W-IIB,第一W相引出线3W-IIB→包覆构件104W-IIB。
在树脂模制部100CU上配置有U相输入输出用端子103U,在树脂模制部100CV上配置有V相输入输出用端子103V,在树脂模制部100CW上配置有W相输入输出用端子103W。输入输出用端子相对于树脂模制部的配置在使连接部101U-IB~101W-IIB和对应的中性点侧引出线接合之后进行。输入输出用端子103具备端子部和与输入输出侧的引出线的接合部103U-IA~103W-IIA。
在接合部103U-IA~103W-IIA与对应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的对应关系如下。
接合部101U-IA→第二U相引出线3U-IA;
接合部101U-IIA→第二U相引出线3U-IIA;
接合部101V-IA→第二V相引出线3V-IA;
接合部101V-IIA→第二V相引出线3V-IIA;
接合部101W-IA→第二W相引出线3W-IA;
接合部101W-IIA→第二W相引出线3W-IIA。
由此,U相输入输出用端子103U将第二U相引出线3U-IA和第二U相引出线3U-IIA电连接,V相输入输出用端子103V将第二V相引出线3V-IA和第二V相引出线3V-IIA电连接,W相输入输出端子103W将第二W相引出线3W-IA和第二W相引出线3W-IIA电连接。其结果,构成被Y形结线了的三相两并联的定子线圈3的输入输出侧,并构成被Y形结线了的三相两并联的定子线圈3。
输入输出端子103U~103W的端子部是宽度比连接部103U-IA~103W-IIA宽的L字状的导体部分(与轴向垂直的平板导体和与径向垂直的平板导体正交的导体部分),并由与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及分段线圈3Seg具有相同板厚(例如2mm)的板状导体形成。在与输入输出端子103U~103W的径向垂直的平板导体上形成有孔103U-H、103V-H、103W-H。
在相对于轴向垂直的平面上,连接部103U-IA~103W-IIA从端子部的与径向垂直的平板部分的前端侧(与轴向垂直的平板部分侧的相反侧)的圆周方向两端在圆周方向上向与对应的相位的树脂模制部远离的方向延伸,然后在径向上向外侧(离心方向)以直角(L字状)折曲并延伸。并且,在导体面相对于对应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的导体面抵接(密接)的位置,连接部101U-IB~101W-IIB相对于轴向以直角(L字状)折曲,并相对于对应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树脂模制部100VU~100CW埋入有螺母102U、102V和102W。螺母102U、102V和102W被设置成与孔103U-H、103V-H和103W-H对置,孔103U-H、103V-H和103W-H形成在端子部的与轴向垂直的平板导体上。图1所示的螺栓32贯通孔103U-H、103V-H和103W-H并与螺母102U、102V和102W螺合,由此,图1、2所示的中间母线15分别与输入输出端子103U、103V和103W连接,从而能将旋转电机与逆变器装置电连接。
为使接合部101U-IA~101W-IIA和对应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抵接(密接),将输入输出端子103U~103W配置在对应的树脂模制部,然后,在接合部101U-IA~101W-IIA和对应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的对的前端,与中性点侧同样地安装对应的包覆构件104U-IA~104W-IIA。由此,接合部101U-IA~101W-IIA和对应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被对应的包覆构件104U-IA~104W-IIA包夹而被临时固定。包覆构件104U-IA~104W-IIA与中性点侧同样地为角状的包夹体,且接合部101U-IA~101W-IIA和对应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的对的前端以突出的方式被安装。然后,从定子磁心1的外径侧和内径侧分别使电焊条顺次或全部碰上各临时固定部位。然后,通过对电焊条进行通电,使接合部101U-IA~101W-IIA和对应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以一对一的关系焊接。接合部101U-IA~101W-IIA与对应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的对、与包覆构件104U-IA~104W-IIA的对应关系如下。
接合部101U-IA,第二U相引出线3U-IA→包覆构件104U-IA;
接合部101U-IIA,第二U相引出线3U-IIA→包覆构件104U-IIA;
接合部101V-IA,第二V相引出线3V-IA→包覆构件104V-IA;
接合部101V-IIA,第二V相引出线3V-IIA→包覆构件104V-IIA;
接合部101W-IA,第二W相引出线3W-IA→包覆构件104W-IA;
接合部101W-IIA,第二W相引出线3W-IIA→包覆构件104W-IIA。
此外,在图5所示的旋转电机中,在输出轴侧的相反侧,为了进行与中间母线15的连接,配置在中性线连接装置100上的输入输出端子103在与定子的径向垂直的面上沿轴向延伸,并在中途向径向弯曲。这是由于从图5所示的开口部OA侧进行母线的连接,电刷把手、旋转传感器等的组装作业也从开口部OA侧进行的缘故。即,由于通过将多个作业都集中在从开口部OA侧来进行的作业,可实现作业工序的改善。但是,如果没有这种作业工序上的制约,也可以使输入输出端子在中途向径向弯曲,埋入螺母使得能从定子的径向连接母线,进而可将螺母自身压入母线,直接螺纹固定或焊接于母线自身。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被Y形结线了的三相两并联的定子线圈3,因此中性点侧及输入输出侧的引出线在每个相使用两根。与之相对,不是两并联,而在单纯Y形结线的情况下,中性点侧及输入输出侧的引出线在每个相使用一根。此时,中性线连接装置100与中性点侧引出线的连接部在连接部101U-IB、101V-IB、101W-IB三个部位,输入输出端子103与输入输出侧的引出线的接合部在接合部103U-IA、103V-IA、103W-IA三个部位。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并不是将三个引出线接合为一个,而是对于一个连接部或一个接合部使用一个连接构件接合一个引出线,因此能够确保连接部或接合部的电阻的稳定性,并能够简化接合设备的容量、种类。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和输入输出用端子103是将同一厚度的板材进行冲裁加工之后再进行弯曲加工而制作的。因此,能够由同一材料在同一冲压工序中制作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和输入输出用端子103,从而可减少材料成本,并减少冲压用的模具种类。进而,通过将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和输入输出用端子103做成同一板厚,能够使中性点侧引出线和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的连接条件、以及输入输出侧引出线和输入输出用端子103的连接条件相同,从而能够实现接合时的附条件工序的简化。
下面,结合图7对中性线连接装置100和输入输出端子103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图7表示从轴向端部看的中性线连接装置100和输入输出端子103的位置关系。
树脂模制部100CU具备:在轴向突出的突出部分;以及沿圆周方向延伸并将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模制的模制部。在模制部上形成有向轴向突出并在径向上空有规定间隙而并列配置的突起部100AU、100BU。突起部100AU和突起部100BU的对置面之间的间隙与输入输出端子103U的板厚(例如2mm)大致相同。在突起部100AU、100BU之间以夹入的方式配置输入输出端子103U。由此,能够使输入输出端子103U相对于径向定位。另外,配合于输入输出用端子103U的接合部的端子部侧的L字形状,决定突起部100AU的圆周方向长度。因此,输入输出用端子103U在接合部的端子部侧的弯曲成L字状的部分被自动定位在圆周方向上。
树脂模制部100CV、100CW也与树脂模制部100CU同样构成,将对应的输入输出用端子103V、103W在径向及圆周方向上定位。
下面,结合图8及图9对中性线连接装置100的连接部和中性点侧引出线的接合结构进行说明。
图8放大表示中性线连接装置100的连接部和中性点侧引出线的接合部的形状。图9放大表示中性线连接装置100的连接部和中性点侧引出线的接合部的状态。
如图8所示,在中性线连接装置100的连接部101W-IIB的端部的两个部位设置有用于定位包覆构件的台阶部101F。与此同样地,在连接部101U-IB、101U-IIB、101V-IB、101V-IIB、101W-IB上也设置有两个台阶部10F。
下面,对在引出线和中性线连接装置的连接部的对上配置了包覆构件时的状态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举例说明在连接部101W-IIB和引出线3W-IIB的对上配置了包覆构件104W-IIB的情况,但在其他的引出线和其他的连接部的对上配置其他的包覆构件的情况也同样。
在使连接部101W-IIB的侧面和引出线3W-IIB的侧面抵接地对合位置的状态下,当从两者的对的前端部插入包覆构件104W-IIB时,包覆构件104W-IIB在台阶部101F的位置停止。
在该状态下,引出线3W-IIB的前端和连接部101W-IIB的前端比包覆构件104W-IIB更突出。另外,引出线3W-IIB的包覆绝缘皮膜被除去的部分(在图9中用符合L表示的区域)确保到比台阶部101F更靠近定子磁心1的位置。
包覆构件104W-IIB通过台阶部101F而配置于连接部101W-IIB。因此,容易在偏差少的情况下设定连接部101W-IIB和包覆构件104W-IIB的位置,但严密地设定引出线3W-IIB和包覆构件104W-IIB的位置则比较困难。这里,当将引出线3W-IIB的前端位置和包覆构件104W-IIB的配置位置设定为相同时,存在由于引出线3W-IIB的偏差而使接合面积变小的情况。另外,当将除去包覆绝缘皮膜的部分的位置与包覆构件104W-IIB的配置位置设定为相同时,也存在由于引出线3W-IIB的偏差而使接合面积变小的情况。其结果是不能够确保想要的接合面积,使得定子磁心3的电阻、温度的上升变大。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引出线3W-IIB的前端和连接部101W-IIB的前端从包覆构件104W-IIB突出,并将引出线3W-IIB的除去包覆绝缘皮膜的部分确保到比台阶部101F更靠近定子磁心1的位置,从而确保稳定地接合面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输入输出端子103的接合部也设有与图8所示的台阶同样的台阶部103F,并使输入输出引出线的前端和输入输出端子103与接合部的前端从包覆构件突出,并使输入输出侧引出线的包覆绝缘皮膜被除去的部分确保到比台阶部103F更靠近定子磁心1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引出线的包覆绝缘被膜的剥离仅在与包覆构件接合的两个面进行,与连接部或接合部的接触面以及在该接触面的背面侧的表面的两个面不进行剥离处理。为了通过机械加工等可靠地进行平角线的包覆绝缘皮膜的剥离,有必要加工除去比皮膜厚度多处多余的某一程度的厚度。当用该除去加工剥离由平角线形成的引出线的全部四个面时,有时平角线的截面面积变小,在该部分电阻上升、温度上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仅在两个面剥离包覆绝缘皮膜。如果截面面积有余量,也可以在四个面剥离包覆绝缘皮膜。另外,在通过使用其他方法进行皮膜剥离,能够使截面面积确保在期望值以上时,则也可以在四个面剥离包覆绝缘皮膜。
输入输出端子103的接合部、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的连接部以及输入输出端子103绕每U、V、W相分散配置。输入输出端子103及其接合部在圆周方向上邻接配置。在构成两并列的Y形结线的情况下,以输入输出端子103为中心在其圆周方向两侧配置有输入输出端子103的接合部,进而,在其圆周方向两侧配置有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的连接部。输入输出端子103的接合部及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的高度(旋转电机的轴向高度)在输入输出端子103的圆周方向一方侧和另一方侧不同。输入输出端子103的接合部及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在输入输出端子103的圆周方向一方侧和另一方侧不同。输入输出端子103以其端子面相对于轴向垂直的方式而成形。输入输出端子103被配置成其端子面的前端部比定子磁心1的外径更靠内侧。
配置有输入输出端子103的接合部、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的连接部以及输入输出端子103的第一部分和配置有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的第二部分在定子磁心1的插入侧在径向上并列配置。这时,以第一部分为外径侧、第二部分为内径侧的方式配置。另外,第一部分以位于定子线圈3的插入侧的线圈终端上的方式配置。第二部分以位于比定子磁心1的内径更靠内侧的方式配置。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径向上并列配置时的并列配置方向的尺寸比定子磁心1的切槽深度的尺寸大。
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位于最接近定子线圈3的插入侧的线圈端的低层侧。输入输出端子103的接合部、输入输出端子103以及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的连接部位于比中性线连接用母线101更远离定子线圈3的插入侧的线圈端的高层侧,其中,输入输出端子103位于最高层。
定子线圈3由分布波型绕组构成。
树脂模制部在沿中性线连接母线101的方向上被分割。由此,中性线连接母线101的一部分露出在外部。
下面,结合图10对本实施例的中性线连接装置100和输入输出端子10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0表示从旋转电机的轴向端部看的中性线连接装置100和输入输出端子103的结构。
此外,在图10中,与图1~图7为同一符号的部分表示同一部分。
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由于接合时的电极的大小、中性线连接装置100的大小等的制约,使输入输出端子103和中性线连接装置100分离。
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制约,如图10所示,则能够使输入输出端子103和中性线连接装置100形成一体。即,图10所示的中性线连接装置100’通过树脂模制部100CU、100CV、100CW对输入输出端子103U、103V、103W进行模制。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省去输入输出端子103的定位工序。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例,将定子线圈3的多个引出线从在定子磁心的轴向一方侧端部形成的定子线圈3的线圈端部的轴向前端在轴向上大致平行地拉出,通过中性线连接母线101将中性点侧的多个引出线电连接,因此,不会使中性点侧的多个引出线在形成于定子磁心的轴向一方侧端部上的定子线圈3的线圈端部上爬绕。由此,根据本实施例,可减少异形线的种类。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在将弯曲成U字状或V字状的多个分段线圈插入定子磁心1之际,将各分段线圈插入到任意位置,然后,使用夹具等按压全部的分段线圈的弯曲部,并同时压入全部的分段线圈,从而容易进行分段线圈的插入工序。此时,如现有例那样,由于使引出线爬绕在形成于定子磁心的轴向一方侧端部上的定子线圈3的线圈端部上,所以存在引出线的爬绕部分(现有例的相间过渡部801-d、80b-e、80c-f以及中性点结线部81),即使利用夹具等同时压入全部的分段线圈的弯曲部,也难以均匀地压入。其结果是在定子磁心1的反插入侧突出的分段线圈的前端部分的长度出现偏差。如果分段线圈的前端部分的长度出现偏差,则在将分段线圈的前端部分彼此电连接的情况下,会出现相互的有效接触面积变窄的情况。另外,也可以考虑在将全部的分段线圈插入定子磁心1之后,切削反插入侧的分段线圈的前端部分并使长度一致。但是,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会增加切削工序,并需要考虑切削所需的多余长度的材料。与之相对,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减少在定子磁心1的反插入侧突出的分段线圈的偏差。从而,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容易进行反插入侧的分段线圈的前端部彼此的连接作业。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使中性线连接母线101的与中性点侧引出线的连接部以及输入输出端子103的与输入输出侧引出线的接合部,在与各引出线的导体面抵接(密接)的位置,以与各引出线的引出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弯曲而构成,因此在与各引出线接合之际,容易确保接合面积。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使中性线连接母线101及输入输出端子103为同一厚度,因此能够用同一板材制作,能够实现材料的成本的减少,并且,在与引出线连接之际,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合,即能够简化接合时的附条件工序。
另外,考虑会有如下情况:当想要连接的同相的引出线彼此与其他相的引出线重叠时,安装不同相的引出线彼此过程中会互相摩擦而损伤包覆绝缘皮膜,从而在不同相的引出线之间出现短路。另外,也考虑有如下情况:由于旋转机的动作中的振动,而使不同相的引出线彼此互相摩擦而损伤包覆绝缘皮膜,从而在不同相的引出线之间出现短路。进而,考虑有如下情况:由于旋转机的动作中的振动,而使引出线和定子磁心1互相摩擦而损伤包覆绝缘皮膜,从而在引出线和定子磁心1之间出现短路。但是,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并不使来自定子线圈3的引出线与其他相的引出线及定子磁心1在圆周方向上重叠地引出,因此能够使各相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在不与其他相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重叠的情况下与输入输出端子103的接合部接合,从而能够防止包覆绝缘皮膜的损伤。
另外,在一个部位接合三根导体的情况与在一个部位接合两个导体的情况相比,很难稳定地接合,进而,接合设备的容量也大型化。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相对于一个连接部或接合部接合一个引出线,因此,能够使连接部或接合部与引出线的连接部分的电阻稳定,并实现接合设备的简化。
另外,在引出线中的输入输出侧引出线上直接组装端子的情况下,需要用于在决定了的位置上保持端子的固定用夹具。进而,作为线圈彼此的电连接,在连接的相互导体之间夹着钎料等,并通过电焊条从定子的内外径侧进行接合的情况下,由于夹着钎料的位置、电焊条的位置不稳定,因此需要在每次连接时进行钎料和电焊条的对位。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接合构造,通过设于接合部或连接部上的台阶部可实现包覆构件的定位,通过包覆构件能够临时固定接合部或连接部与引出线,因此不需要固定用夹具。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通过树脂模制部来模制中性线连接母线101,因此能够确保中性线连接母线101和定子线圈3的弯曲部的绝缘。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将输入输出端子103配置于树脂模制部,因此能够确保中性线连接母线101和输入输出端子103的绝缘。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通过设于树脂模制部的凹凸部来定位输入输出端子103,因此不需要定位用夹具。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树脂模制部埋入有螺母,因此可将树脂模制部用作具有与中间母线的连接功能的接线盒。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使引出线的前端和连接部或接合部的前端从包覆构件突出,并使引出线的除去了包覆绝缘皮膜的部分确保到比连接部或接合部的台阶部101F更靠近定子磁心1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接合面积。
【实施例2】
基于图11及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整体结构与图1的相同。另外,用于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的结线关系与图3的相同。进而,用于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的分段线圈及引出线形状与图4的相同。
图11表示定子磁心的插入侧的定子线圈的结线结构。图12表示旋转电机的侧面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的中性点连接装置100中,U相和W相的树脂模制部的形成位置是比图5的情况更接近V相的树脂模制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例的输入输出端子103UA、103VA、103WA中,输入输出端子103VA的结构与图5的结构相同,但输入输出端子103UA、103WA的结构与图5的结构略有不同。
U相输入输出端子103UA的接合部103U-IA、103U-IIA的位置与图5的情况为同样的位置。U相输入输出端子103UA具备与图5所示的U相外部电力端子17U连接的输入输出端子连接部103UA1。接合部103U-IA、103U-IIA与输入输出端子连接部103UA1之间通过输入输出端子导体杆103UA2连接。输入输出端子连接部103UA1配置于树脂模制部上。输入输出端子导体杆103UA2从与输入输出端子连接部103UA1的径向垂直的平板导体的前端侧(与轴向垂直的平板部分侧的相反侧)的圆周方向一方端(V相树脂模制侧的相反侧)在圆周方向上向接合部103U-IA、103U-IIA侧延伸。
另外,在以V相输入输出端子103VA作为中央并沿径向引线时,W相输入输出端子103WA构成为相对于该线与U相输入输出端子103UA成线对称。且各结构要素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输入输出端子导体杆130UA2,能够使输入输出端子连接部103UA1的位置远离接合部103U-IA、103U-IIA。其结果是能够配置在靠近三相的输入输出端子连接部103UA、103V、103WA的位置。
由于对旋转电机供给三相交流电,因此,图1所示的外部电力端子17由三根即U相外部电力端子17U’、V相外部电力端子17V以及W相外部电力端子17W’构成。U相外部电力端子17U’和W相外部电力端子17W’的前端为折曲形状。
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虽然使用中间母线15U、15V、15W,但在本实施例中并不使用这些。取而代之的是,在本实施例中,U相外部电力端子17U’、V相外部电力端子17V以及W向外部电力端子17W’直接与定子线圈3的输入输出端子103UA的输入输出端子连接部103UA1、输入输出端子103V的输入输出端子连接部103V1以及输入输出端子103WA的输入输出端子连接部103WA1连接。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不需要中间母线,可以简化结构。另外,由于连接部位减少,因此作业性提高。
【实施例3】
基于图13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3表示定子磁心的插入侧的定子线圈的结线结构。
此外,在图13中,与图1~图5、图11及图12为同一符号的,表示同一部分。
本实施例是第二实施例的改良例。
本实施例的中性点连接装置100没有树脂模制部的接线盒部分。另外,对于本实施例的输入输出端子103UB、103VB、103WB,输入输出端子连接部103UB1、103VB1、103WB1并不向径向折曲,而从中性点连接装置100保持原状向轴向延伸。其结果是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将逆变器装置的输出端子直接连接于输入输出端子连接部103UB1、103VB1、103WB1。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可以不需要中间母线,可简化结构。另外,由于连接部位减少,因此作业性提高。进而,能够实现与逆变器装置的输出端子的直接连接。
【实施例4】
基于图14及图15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是在不带有电动机驱动用蓄电池的四轮驱动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上采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旋转电机的示例。
首先,结合图14对不带有电动机驱动用蓄电池的四轮驱动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4中,分别用细实线表示传递控制信号的控制电缆,用比表示控制电缆的实线粗的实线表示供给电能的电气电缆。
不具有电动机驱动用蓄电池的四轮驱动车(以下,记为“四轮驱动车1000”)是具备基于发动机1001的驱动系统和基于电动机1102的驱动系统的复合驱动型车辆,以分别通过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001来驱动前轮1002(主动轮),通过作为旋转电机的电动机1102来驱动后轮1004(从动轮)。发动机1001是构成前轮1002的主驱动系统的动力源,在车辆的行驶范围的全部区域内通过热能来产生旋转动力。电动机1102是构成后轮1004的从动驱动系统的动力源,从车辆出发时到仅由发动机1001来达到行驶速度区域为止的期间,以及在结冰道路等路面的摩擦系数μ小的行驶道路上,在通过发动机1001驱动的前轮1002上发生打滑,在不能将发动机1001的动力传递给路面时,通过电能来产生旋转驱动力。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例举说明了通过发动机1001驱动前轮1002,通过电动机1102驱动后轮1004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通过发动机1001驱动后轮1004,通过电动机1102驱动前轮1002。
发动机1001的旋转动力通过自动变速机1007被变速之后,经由动力传递机构1008传递到前轮1002的驱动轴1003。由此,前轮1002在车辆行驶范围的全部区域中由发动机1001驱动。
在发动机1001上通过带机械地连结有车载辅机用发电机1006及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两发电机接受发动机1001的旋转动力而动作,产生各自不同用途的电力。
车载辅机用发电机1006构成车载14伏特系电源,并产生用于对额定输出电压12伏特的车载蓄电池1009进行充电的直流电力及用于驱动车载辅机用的直流电力。
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构成专用产生电动机1102的驱动用电力的电动机电源,并构成能够输出比车载辅机用发电机1006更高电力的车载42伏特系电源,能够根据对电动机1102的要求驱动力而使输出电压在0伏特到50伏特或60伏特的范围内变化。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例举说明了作为电动机1102的电源具备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的情况。这时,能够使从驱动轮(本实施例中为后轮1004)的从驱动系统的搭载空间相应减少搭载电动机驱动专用大容量蓄电池的量,并且能够提供与通过发动机的动力来驱动前后轮的机械式四轮驱动车相比更廉价的从驱动轮的从驱动系统。
另外,也可以搭载电动机驱动用蓄电池,将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的电力对电动机驱动用蓄电池进行充电。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作为电源通过低电压、大电流来驱动电动机1102,因此,能够输出车辆的行驶性能所要求的高扭矩,并能够提供与通过发动机的动力驱动前后轮的机械式四轮驱动车相比毫不逊色的从驱动系统。
车载辅机用发电机1006及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与发动机1001一起配置于发动机室内。由于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为水冷密闭型旋转电机,因此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相对于发动机1001的安装位置可以位于比作为空冷开放型旋转电机的车载辅机用发电机1006相对于发动机1001的安装位置更低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由于不具备电动机驱动用蓄电池,因此从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输出的直流电通过继电器1300被直接输入到逆变器装置100的直流侧。逆变器装置100将输入的直流电变换为电动机1102的驱动所必需的三相交流电,并将该变换了的三相交流电力供给向电动机1102。电动机1102接受三相交流电而动作,产生驱动后轮1004所必须的旋转动力。
电动机1102的旋转动力通过与电动机1102的输出侧连接的离合器1500以及与离合器1500的输出侧连接的差动齿轮1600被传递到后轮1004的驱动轴1005。由此,从车辆出发时到仅通过发动机1001到达行驶速度区域的期间,以及在能够通过电动机1102的旋转动力驱动后轮1004的最高行驶速度区域以下,在结冰道路等路面的摩擦系数μ小的行驶道路上通过发动机1001驱动的前轮1002上发生打滑,发动机1006的动力不能传递到路面,此时驱动后轮1004。
从而,根据本实施例的从驱动系统,能够使车辆稳定同时以高扭矩起步以及行驶,在前轮1002上发生打滑时,能够快速夹住前轮1002,稳定且可靠地在摩擦系数μ小的行驶道路上行驶。
差动齿轮1600是用于将电动机1102的旋转动力分配给左右驱动轴1005的动力传递机构,并一体设置有用于对电动机1102的旋转动力进行减速的减速机。
将电动机1102及逆变器装置1101一体化了的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位于从车辆的后部坐席到后备箱的下面,且设置在位于差动齿轮1600附近的狭小空间。在本实施例中,能够通过机电一体型的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实现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的小型化,并能够提高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相对于车辆的搭载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如图15所示的机电一体型旋转电机装置作为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因此能够使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更小型化,并进一步提高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相对于车辆的搭载性。
另外,可以将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离合器1500以及差动齿轮1600做成一体的单元构造。
离合器1500是通过电磁力控制两个离合器板来控制动力传递的电磁式动力遮断机构,从车辆出发时到仅基于发动机1001的行驶速度区域的期间,以及能够通过电动机1102的旋转动力驱动后轮1004的最高行驶速度区域以下,在结冰道路等路面的摩擦系数μ小的行驶道路上通过发动机1001驱动的前轮1002上发生打滑,发动机1001的动力不能传递给路面,此时,进行控制,以连结两个离合器板,使电动机1102的旋转动力传递到差动齿轮1600,并在处于仅基于发动机1001的行驶速度区域时,进行控制以解放两个离合器板,断开从电动机1102向差动齿轮1600传递旋转动力。
构成后轮1004的从驱动系的各设备的动作由从电子电路装置1400供给的信号或电力来控制。电子电路装置1400具备:基于程序来执行各设备的控制所必须的计算的微型电子计算机;预先储存有微型电子计算机的计算所需程序、位图以及参数等数据的存储装置;以及搭载有集成了电阻等电路元件的集成电路(IC)等多个电子部件的多个控制基板。
作为电子电路装置1400进行的控制,有如下这些控制:通过控制对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供给的励磁电流而控制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的发电的励磁控制;通过控制继电器1300的接点的驱动来控制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与逆变器装置1101之间的电连接的继电器控制;通过控制逆变器装置1101的电力变换动作来控制电动机1102的驱动的驱动控制;以及通过控制向离合器1500供给的励磁电流来控制离合器1500的连结/遮断的离合器控制。
构成后轮1004的从驱动系统的各设备与电子电路装置1400之间通过信号电缆或电气电缆而电连接。车载蓄电池1009与电子电路装置1400之间通过电气电缆而电连接。在发动机1001的组件设备(空气节流阀、给排气阀、燃料喷射阀)、对构成变速机1007的变速机构以及车载辅机用发电机1006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发动机控制装置、以及对构成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制动气缸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装置(省略图示)与电子电路装置1400之间通过局域网(LAN)电缆电连接。由此,能够在各车载控制装置之间共有各车载控制装置的所有信息,电子电路装置1400能够根据需要从发动机控制装置作为输入信息取得换档位置信号、油门开度信号以及发动机转速信号,能够根据需要从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装置作为输入信息取得车轮速度信号,并将这些输入信息利用于上述各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例举了由发动机控制装置来控制构成自动变速机1007的变速机构的动作的情况,但是,在车辆搭载变速机控制装置的情况下,通过变速机控制装置来控制构成自动变速机1007的变速机构的动作。此时,输入电子电路装置1400的换档位置信号通过LAN电缆从变速机控制装置获得。
图15表示使电动机1102及逆变器装置1101一体化后的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的外观结构。
在图15中,逆变器装置1101配置于旋转电机1102的上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拧入逆变器装置1101的框体901和旋转电机1102的框体之间的螺钉951,将逆变器装置1101的框体901固定在旋转电机1102的框体上,由此,逆变器装置1101与旋转电机1102被一体化。逆变器装置1101的高度方向(逆变器装置1101与旋转电机1102的合体方向)的尺寸在旋转电机1102的外径尺寸的一半以下。可以说该尺寸对于从车辆的后部座席至后备箱的下面、且设置在差动齿轮1600的附近狭小空间的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而言非常合适。
输出轴964从旋转电机1102的轴向一方侧端部的框体端面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突出。在输出轴964的延伸方向上的框体901的侧面,以向水平方向(与输出轴964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正极侧直流电线束(ハ—ネス)961以及负极侧直流电线束962。正极侧直流电线束961及负极侧直流电线束962通过图3所示的继电器1300而与驱动专用发电机1200电连接。
逆变器装置1101与旋转电机1102的电连接是通过在与旋转电机1102的输出轴964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沿上下方向(逆变器装置1101与旋转电机1102的合体方向)延伸的中间母线(图示省略)来进行的。用于检测旋转电机1102的磁极位置的传感器(解算器)配置于旋转电机1102的与输出轴964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传感器的信号线在旋转电机1102的与输出轴964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朝向上方(使逆变器装置1101与旋转电机1102的合体方向从旋转电机1102朝向逆变器装置1101的方向)延伸,与逆变器装置1101的控制电路电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例举说明了在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的框体内部进行逆变器装置1101与旋转电机1102的电连接的情况。逆变器装置1101与旋转电机1102的电连接也可以通过电线束等在车辆驱动装置(旋转电机装置)1100的框体外部进行。
在正极侧直流电线束961以及负极侧直流电线束962突出的框体901的侧面安装有连接器963。连接器963用于将来自在逆变器装置1101的外部配置的上位控制装置的输入信息(例如,扭矩指令信号、转速指令信号、来自上位的错误(fail)信号等)读入在逆变器装置1101的框体901的内部收容的控制电路中,并用于读取使该控制电路动作的电源,进而,还用于从逆变器装置1101取出向上位控制装置输送的输出信息(例如下位侧错误信号等)。连接器963与上位控制装置电连接,并与向逆变器装置1101延伸的信号线的连接器连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例举说明了将实施例1至3的旋转电机用作不具有电动机驱动用蓄电池的四轮驱动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从驱动轮的驱动用电动机的情况。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旋转电机也可适用于如下的车载电机系统。
作为其中之一的是车辆用发电机,其由发动机的驱动力驱动,产生三相交流电,通过开关半导体元件将该产生的三相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并使其对14伏特系的车载蓄电池(额定输出电源12伏特)进行充电。
作为另一个例子,也可以适用在车辆用电动发电机中,在发动机再启动时(在信号等待等车辆暂时停止时停止发动机,车辆前进时再启动发动机时),利用由开关半导体元件构成的逆变器装置,将从14伏特系的车载蓄电池供给的直流电变换为三相交流电,并将其供给于旋转电机,使旋转电机作为电动机动作,将产生的电动力传递给发动机来启动发动机,并且,在发动机独立运转时,接受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并使旋转电机作为发电机动作,利用逆变器装置将产生的三相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并使其对14伏特系的车载蓄电池充电。这时,车辆用电动发电机与逆变器装置为一体构造。
另外,作为另一个例子,也可以适用于车辆用电动发电机,在发动机再启动时(在信号等待等车辆暂时停止时停止发动机,车辆起步时再启动发动机时),以及车辆加速运转时,利用由开关半导体元件构成的逆变器装置,将从42伏特系的车载蓄电池(额定输出电源36伏特)供给的直流电变换为三相交流电,并将其供给于旋转电机,使旋转电机作为电动机而动作,将产生的电动力传递给发动机来启动发动机,以及将产生的电动力传递给车轮来辅助发动机的驱动力,并且,在发动机独立运转时,接受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使旋转电机作为发电机而动作,并利用逆变器装置将产生的三相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使其对42伏特系的车载蓄电池充电。这时,通过升降压装置(DCDC转换器),42伏特系的车载蓄电池与14伏特系的车载蓄电池连接。
Claims (15)
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定子,其具备环状的定子铁心以及安装于该定子铁心的定子绕组,所述定子绕组通过对具有矩形截面的多个导体片进行Y形结线而构成;
转子,其与该定子隔着空隙对置配置,并被支承为可以旋转;以及
中性线连接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定子铁心的轴向一侧端部,
其中,所述定子绕组具备多个引出线,所述多个引出线比在所述定子铁心的轴向一侧端部形成的绕组端部的前端更向轴向延伸,
所述中性线连接装置具备导电性板材以及对该导电性板材的一部分进行模制而设于该导电性板材上的树脂模制部,
在所述多个引出线中,Y形结线的中性点侧的多个引出线通过所述导电性板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性板材由一张板材形成为圆弧状,
在所述导电性板材上形成有与所述中性点侧的多个引出线连接的多个连接部,
所述多个连接部在与对应的所述中性点侧的引出线抵接的位置,被折曲成与对应的所述中性点侧的引出线的引出方向大致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电性板材上形成有与所述中性点侧的多个引出线连接的多个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的数量与所述中性线侧的多个引出线相同,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中性点侧的多个引出线按一对一的方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还具备输入输出端子,其与所述多个引出线中的、Y形结线的输入输出侧的引出线连接,
所述输入输出端子被保持于所述树脂模制部,
所述树脂模制部具备所述输入输出端子的定位用的凹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中性线连接装置一体成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性板材与所述输入输出用端子由相同厚度的板材制作。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树脂模制部设有螺纹固定用构件,
所述输入输出端子与外部装置的电连接用端子通过将螺钉螺合在所述螺纹固定用构件上,而在与所述输入输出端子抵接的状态下被固定于所述树脂模制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性点侧的多个引出线与所述连接部的连接使用基于接合构件的接合,
在所述中性点侧的多个引出线与所述连接部上形成有所述接合构件的定位用台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性点侧的多个引出线与所述连接部的连接部分上所实施的绝缘被膜被除去,
所述中性点侧的多个引出线上的与所述连接部的连接部分的前端和所述连接部的前端比所述接合构件更加突出。
10.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铁心,其形成有多个槽;
多相绕组,其被收容于所述多个槽,且通过将电连接从所述铁心的两端部向外部导出的多个分段导体而形成的多个相绕组进一步电连接而构成;以及
绕组终端处理装置,其具备:中性点侧连接导体,在所述铁心的端部的一侧,对所述多个相绕组的多个终端导体部中的、多个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彼此间进行电连接;接线盒,其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以及多个外部端子,其与所述多个终端导体部中的、多个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电连接,
其中,所述接线盒是通过将所述中性点侧连接导体的一部分进行模制而设于所述中性点侧连接导体上,
所述多个外部端子与其他导体的连接部被载置在所述接线盒上。
1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铁心,
多相绕组,其安装于该铁心,并通过多个相绕组的结线而构成,以及
绕组终端处理装置,其具备:中性点侧连接导体,在所述铁心的端部的一侧,其用于对所述多个相绕组的多个终端导体部中的、多个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彼此进行电连接;外部引出侧连接导体,其用于对所述多个终端导体部中的、多个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部与多个外部端子进行电连接;中性点侧连接端子,其从所述中性点侧连接导体被导出到所述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并与所述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连接;以及外部引出侧连接端子,其从所述外部引出侧连接导体被导出到所述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部,并与所述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部连接,
所述多个相绕组由分布波形绕组构成,
所述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及所述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部以在每个相位靠近配置的方式被从所述铁心的端部引出到所述绕组终端处理装置侧,
所述中性点侧连接端子以及所述外部引出侧连接端子以对应于所述中性点侧终端导体部及所述外部引出侧终端导体部的配置位置的方式,在.每个相位靠近配置。
12.一种车载用电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旋转电机,其被搭载于车辆,与车载电源电连接;以及控制装置,其设于该旋转电机与所述车载电源之间,用于控制电力,
所述旋转电机是权利要求1、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载用电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是电动机,其产生前后轮中与通过内燃机驱动的车轮不同的车轮的驱动力,
所述控制装置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逆变器装置,
从作为所述车载电源、且由所述内燃机驱动的发电机供给的直流电被所述逆变器装置转换为交流电,并被供给向所述电动机,由此所述电动机产生所述驱动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载用电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是电动发电机,其与内燃机机械连接,在所述内燃机启动时产生启动用驱动力并将该启动用驱动力供给向所述内燃机,当从所述内燃机接受驱动力时产生交流电并将该交流电供给向所述控制装置,当车辆加速时将辅助驱动力输出给车轮,
所述控制装置为逆变器装置,其控制作为所述车载电源的蓄电池和所述电动发电机之间的电力的授受。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载用电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是电动发电机,其与内燃机机械连接,在所述内燃机启动时产生启动用驱动力并将该启动用驱动力供给向所述内燃机,当从所述内燃机接受驱动力时产生交流电并将该交流电供给向所述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为逆变器装置,其控制作为所述车载电源的蓄电池和所述电动发电机之间的电力的授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98052A JP2009124902A (ja) | 2007-11-16 | 2007-11-16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載用電機システム |
JP2007298052 | 2007-11-1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36796A true CN101436796A (zh) | 2009-05-20 |
Family
ID=40090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73343.2A Pending CN101436796A (zh) | 2007-11-16 | 2008-11-13 | 旋转电机及具备该旋转电机的车载用电机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90127948A1 (zh) |
EP (1) | EP2061133A2 (zh) |
JP (1) | JP2009124902A (zh) |
CN (1) | CN101436796A (zh) |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80432A (zh) * | 2010-10-29 | 2011-02-23 | 无锡哈电电机有限公司 | 高压绕线电机滑环结构 |
CN103683682A (zh) * | 2012-09-06 | 2014-03-26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驱动系统 |
WO2014083687A1 (ja) * | 2012-11-30 | 2014-06-0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回転電機システム及び風力発電システム |
TWI487248B (zh) * | 2013-01-25 | 2015-06-01 | ||
CN107508440A (zh) * | 2017-09-30 | 2017-12-22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轴向多单元定子电励磁双极性感应子电机 |
CN108603771A (zh) * | 2016-12-27 | 2018-09-28 | 精刻株式会社 | 滑环、具有该滑环的旋转传感器装置及滑环的制造方法 |
CN109362227A (zh) * | 2016-05-20 | 2019-02-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 |
CN110313115A (zh) * | 2017-02-23 | 2019-10-0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0474462A (zh) * | 2018-05-09 | 2019-11-19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电机的定子和制造方法 |
CN110771013A (zh) * | 2017-06-28 | 2020-02-07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
CN111052549A (zh) * | 2017-09-20 | 2020-04-21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用电枢及其制造方法 |
CN111386649A (zh) * | 2017-11-29 | 2020-07-07 | 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 用于旋转电机定子的电相连接器 |
WO2020192181A1 (zh) * | 2019-03-22 | 2020-10-01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电机的绕组结构及电机 |
CN112335157A (zh) * | 2018-09-10 | 2021-02-05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和具有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
CN112421837A (zh) * | 2020-11-10 | 2021-02-26 | 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 | 大型无刷电机上的交流励磁发电机定子绕组结构 |
CN112567605A (zh) * | 2018-07-25 | 2021-03-26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 |
CN113615045A (zh) * | 2019-03-28 | 2021-11-05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 |
CN114402508A (zh) * | 2019-10-21 | 2022-04-26 | 日立安斯泰莫汽车马达系统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US11502572B2 (en) * | 2018-10-09 | 2022-11-1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56563B2 (en) * | 2007-07-30 | 2011-06-0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ystem for using a multi-phase motor with a double-ended inverter system |
US7990098B2 (en) * | 2007-07-30 | 2011-08-0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eries-coupled two-motor drive using double-ended inverter system |
JP5332347B2 (ja) * | 2008-06-30 | 2013-11-0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組立体用のコイル線材 |
JP5327646B2 (ja) | 2009-06-24 | 2013-10-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子回路内蔵型モータ |
DE102010033045B4 (de) * | 2009-09-08 | 2018-10-18 |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 Anordnung einer Sternpunktverschaltung der Statorwicklungen eines Elektromotors und Elektromotor |
US8669681B2 (en) * | 2010-05-12 | 2014-03-1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Conductive connection for bar-wound stators |
US20130076176A1 (en) * | 2011-09-22 | 2013-03-28 | Remy Technologies, L.L.C. | Stator terminal block for a multi-phase electric machine |
US9362806B2 (en) * | 2011-09-27 | 2016-06-0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Bus bar modul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JP5813463B2 (ja) * | 2011-11-02 | 2015-11-17 | 株式会社東芝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固定子用ホルダ、回転電機、及び自動車 |
JP5462311B2 (ja) * | 2012-05-08 | 2014-04-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6116298B2 (ja) * | 2013-03-15 | 2017-04-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ユニットの配置構造 |
FR3015795B1 (fr) * | 2013-12-20 | 2017-08-25 |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 Interconnecteur pour sta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et sta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comportant un tel interconnecteur |
DE102014223191A1 (de) * | 2014-11-13 | 2016-05-19 | Robert Bosch Gmbh | Statoranordn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sowie ei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tatoranordnung |
WO2016158062A1 (ja) * | 2015-03-31 | 2016-10-06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 |
US10479207B2 (en) * | 2015-07-07 | 2019-11-19 | Nissan Motor Co., Ltd. |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wheel drive system |
CN107925300B (zh) * | 2015-08-10 | 2021-01-1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KR102001793B1 (ko) | 2015-08-26 | 2019-07-18 | 닛산 지도우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회전 전기 기기의 단자대 |
JP6613986B2 (ja) | 2016-03-25 | 2019-12-04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動式流体機械 |
FR3050588B1 (fr) * | 2016-04-20 | 2018-04-13 |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minimisant les perturbations electromagnetiques subies par un element de mesure |
US10910899B2 (en) | 2016-05-11 | 2021-02-02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KR102489299B1 (ko) * | 2017-09-06 | 2023-01-17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CN111033957B (zh) * | 2017-09-29 | 2022-04-2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MX2021002701A (es) * | 2018-09-07 | 2021-05-12 |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 Maquina electrica rotatoria provista con un interconector con lenguetas en angulo. |
JP7195180B2 (ja) * | 2019-03-01 | 2022-12-2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固定子、及び回転電機 |
JP7255322B2 (ja) * | 2019-04-03 | 2023-04-1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絶縁検査装置および絶縁検査方法 |
DE102019206641A1 (de) * | 2019-05-08 | 2020-11-12 |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 Stator eines Elektromotors |
EP3985845A4 (en) * | 2019-08-20 | 2022-09-07 |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 BUS BAR, BUS BAR MAIN BODY, ENGIN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AND VEHICLE |
EP4035255A4 (en) * | 2019-09-23 | 2023-10-11 | Canoo Technologies Inc. | ELECTRIC MOTORS WITH FRACTIONAL SLOT WITH COIL ELEMENTS WITH RECTANGULAR CROSS SECTIONS |
US11165301B2 (en) | 2019-11-12 | 2021-11-02 | Borgwarner Inc. | Interior bus bar for electric machine winding |
US11146136B2 (en) | 2019-11-12 | 2021-10-12 | Borgwarner Inc. | Bus bar assembly for electric machine winding |
DE112021001638T5 (de) * | 2020-05-12 | 2022-12-29 | Borgwarner Inc. | Stator mit inneren anschlüssen für wicklungsanschlussdrähte |
DE102020121273A1 (de) * | 2020-08-13 | 2022-02-17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Schutzmechanismus an einer Schweißverbindung; sowie Verfahren zur Montage d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
DE102020133274A1 (de) | 2020-12-14 | 2022-06-1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Anordnung eines Kontaktelements an freien Spulenleiterenden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Verfahren zum Bereitstellen eines Kontaktelements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sowie Kraftfahrzeug |
JP2022128993A (ja) * | 2021-02-24 | 2022-09-0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
CN113285555B (zh) * | 2021-04-14 | 2022-10-28 | 宁波安信数控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电机的接线盒 |
JP2023011426A (ja) * | 2021-07-12 | 2023-01-24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モータ装置 |
US12244197B2 (en) | 2021-07-14 | 2025-03-04 | Borgwarner Inc. | Stator with outer diameter bus bar connection |
EP4510428A1 (en) * | 2022-04-12 | 2025-02-19 | Hitachi Astemo, Ltd.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
JP7305003B1 (ja) | 2022-04-21 | 2023-07-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の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
EP4300780A1 (de) * | 2022-06-28 | 2024-01-03 |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 Anschlussvorrichtungen für einen stator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statorvorricht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elektrischer antrieb für ein fahrzeug |
GB2625138A (en) * | 2022-12-08 | 2024-06-12 | Bowman Power Group Ltd | A high-speed electrical machine and a stator |
CN118739685A (zh) * | 2023-03-31 | 2024-10-01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定子及其端子固定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42987B2 (ja) | 1995-06-28 | 2002-11-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3672846B2 (ja) | 2001-05-29 | 2005-07-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
2007
- 2007-11-16 JP JP2007298052A patent/JP2009124902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11-13 US US12/270,480 patent/US2009012794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11-13 CN CN200810173343.2A patent/CN101436796A/zh active Pending
- 2008-11-14 EP EP08019955A patent/EP2061133A2/en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80432A (zh) * | 2010-10-29 | 2011-02-23 | 无锡哈电电机有限公司 | 高压绕线电机滑环结构 |
CN101980432B (zh) * | 2010-10-29 | 2012-08-08 | 中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高压绕线电机滑环结构 |
CN103683682A (zh) * | 2012-09-06 | 2014-03-26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驱动系统 |
WO2014083687A1 (ja) * | 2012-11-30 | 2014-06-0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回転電機システム及び風力発電システム |
TWI487248B (zh) * | 2013-01-25 | 2015-06-01 | ||
CN109362227B (zh) * | 2016-05-20 | 2021-08-2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 |
CN109362227A (zh) * | 2016-05-20 | 2019-02-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 |
CN108603771A (zh) * | 2016-12-27 | 2018-09-28 | 精刻株式会社 | 滑环、具有该滑环的旋转传感器装置及滑环的制造方法 |
CN108603771B (zh) * | 2016-12-27 | 2021-07-23 | 精刻株式会社 | 滑环、具有该滑环的旋转传感器装置及滑环的制造方法 |
CN110313115A (zh) * | 2017-02-23 | 2019-10-0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0313115B (zh) * | 2017-02-23 | 2021-05-0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0771013A (zh) * | 2017-06-28 | 2020-02-07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
CN111052549A (zh) * | 2017-09-20 | 2020-04-21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用电枢及其制造方法 |
CN111052549B (zh) * | 2017-09-20 | 2023-04-21 | 株式会社爱信 | 旋转电机用电枢及其制造方法 |
CN107508440A (zh) * | 2017-09-30 | 2017-12-22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轴向多单元定子电励磁双极性感应子电机 |
CN107508440B (zh) * | 2017-09-30 | 2019-06-28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轴向多单元定子电励磁双极性感应子电机 |
CN111386649A (zh) * | 2017-11-29 | 2020-07-07 | 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 用于旋转电机定子的电相连接器 |
CN110474462A (zh) * | 2018-05-09 | 2019-11-19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电机的定子和制造方法 |
CN110474462B (zh) * | 2018-05-09 | 2021-07-09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电机的定子和制造方法 |
CN112567605A (zh) * | 2018-07-25 | 2021-03-26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 |
CN112335157B (zh) * | 2018-09-10 | 2024-01-05 |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和具有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
CN112335157A (zh) * | 2018-09-10 | 2021-02-05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和具有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
US11502572B2 (en) * | 2018-10-09 | 2022-11-1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
WO2020192181A1 (zh) * | 2019-03-22 | 2020-10-01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电机的绕组结构及电机 |
US12068651B2 (en) | 2019-03-22 | 2024-08-20 | Saic Motor Corporation Limited | Wind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motor |
CN113615045A (zh) * | 2019-03-28 | 2021-11-05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 |
CN113615045B (zh) * | 2019-03-28 | 2023-08-22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 |
CN114402508A (zh) * | 2019-10-21 | 2022-04-26 | 日立安斯泰莫汽车马达系统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US12160150B2 (en) | 2019-10-21 | 2024-12-03 | Hitachi Astemo, Ltd. |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
CN112421837A (zh) * | 2020-11-10 | 2021-02-26 | 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 | 大型无刷电机上的交流励磁发电机定子绕组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90127948A1 (en) | 2009-05-21 |
EP2061133A2 (en) | 2009-05-20 |
JP2009124902A (ja) | 2009-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36796A (zh) | 旋转电机及具备该旋转电机的车载用电机系统 | |
US10720820B2 (en) |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
US6935012B2 (en) | Dynamo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20100001609A1 (en) |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
US7569966B2 (en) |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coil | |
EP2632023B1 (en) | Dynamo-electric machine and on-vehicl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system | |
EP1971011A2 (en) | Winding of an electric machine and i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 |
CN105830313B (zh) | 用于电机定子的互连器和包括该类型的互连器的电机定子 | |
US8040003B2 (en) | Outer rotor type multipolar generator | |
US20080231136A1 (en) | Electrical rotating machine and electric vehicle | |
US20140184011A1 (en) | Stator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 |
WO2012141286A1 (ja) | 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 |
CN102782987A (zh) | 具有径向安装的齿的定子 | |
CN102171912A (zh) | 电动机及带减速器电机 | |
CN101431268A (zh) | 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及其制造方法、汽车、车辆用旋转电机 | |
CN101958585A (zh) | 具有开口槽以在定子中有简化导体插入的分数槽多相电机 | |
US8587164B2 (en) | High power-density, high efficiency, non-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achine | |
CN109478814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和旋转电机 | |
US20110012466A1 (en) | Fractional slot winding configuration for electric motors | |
CN110771013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 |
CN221151054U (zh) | 轴向排列的汇流组件、电机、动力总成及电动系统 | |
CN219287242U (zh) | 一种扁线绕组电机 | |
CN105556803B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 | |
US20110291521A1 (en) | Stator for an induction motor | |
CN113872401A (zh) | 电机的线圈及其制作方法、电机定子及其制作方法、电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90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