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为一汽车使用的蒸发器。包括两个叠加在一起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单元,便于描述,将其定义为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包括顶部集流管110、底部集流管1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110和底部集流管1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130,扁管130的形状同本申请人于2006年4月21日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铝制挤压薄壁型材”,其申请号为200610025898.3,公告号为CN1967135,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包括顶部集流管210、底部集流管2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210和底部集流管2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230,扁管130的形状同本申请人于2006年4月21日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铝制挤压薄壁型材”,其申请号为200610025898.3,公告号为CN1967135,在此不再详细描述。扁管230和130可以如申请号为200610025898.3发明中描述一样连为一体,形成双排扁管。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110和210之间不直接连通,而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220之间部分相互直接连通,这样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底部集流管120以及扁管13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底部集流管220以及扁管230构成该实施例的整个热交换流道。整个热交换流道的热交换介质的进口300和出口400设置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侧管壁上。
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和底部集流管120内各设有一块阻挡板111和121,其中阻挡板111和121将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中的流道分为N1排流道和N2+N3排流道,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内设有一块阻挡板221,阻挡板221将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分为N1+N2排流道和N3排流道。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中的N1排流道通过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之间的流通孔122沟通,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中的N3排流道通过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之间的流通孔123沟通。制冷剂在整个流道中的流向是:由进口300进入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N1排流道中,顺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1排流道的扁管130向下流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再由流通孔122横向流入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中,顺着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N1+N2排流道的扁管230上升至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中,再沿着顶部集流管210的轴向流动,流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N3排流道,再顺着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N3排流道的扁管230下降至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中,接着通过流通孔123横向流入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2+N3排流道中,顺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2+N3排流道的扁管130上升至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中,由出口400流出。整个制冷剂在流动过程经过四个流道,即N1排流道、N1+N2排流道、N3排流道、N2+N3排流道。制冷剂在流动过程四个流道的容积是逐步增大的,即各流道的容积是:N1排流道<N1+N2排流道<N3排流道<N2+N3排流道,N1+N2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1排流道容积的40-50%,N3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1+N2排流道容积的40-50%,N2+N3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3排流道容积的40-50%,N2+N3排流道的容积为N1排流道容积的2.5倍。
从图3中可以看出,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沿底部集流管220轴向流动的长度最多只有N1+N2,而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沿顶部集流管210轴向流动的长度为N2+N3,由于N3的长度大于N1,所以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沿顶部集流管210轴向流动的长度大于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沿底部集流管220轴向流动的长度。在设置时,可以使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沿顶部集流管210轴向流动的长度尽可能地长,占制冷剂在顶部集流管110和210沿顶部集流管110和210轴向流动的长度与在底部集流管120和220沿底部集流管120和220轴向流动的长度之和的70%,而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沿底部集流管220轴向流动的长度仅可能的短,占制冷剂在顶部集流管110和210沿顶部集流管110和210轴向流动的长度与在底部集流管120和220沿底部集流管120和220轴向流动的长度之和的30%。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为一汽车使用的蒸发器。包括两个叠加在一起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单元,便于描述,将其定义为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包括顶部集流管110、底部集流管1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110和底部集流管1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130,扁管130的形状同实施例1。
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包括顶部集流管210、底部集流管220、导流管24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210和底部集流管2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230,扁管130的形状同实施例1。扁管230和130可以如申请号为200610025898.3发明中描述一样连为一体,形成双排扁管。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110和210之间不直接连通,而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220之间部分相互直接连通,这样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底部集流管120以及扁管13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底部集流管220以及扁管230构成该实施例的整个热交换流道。整个热交换流道的热交换介质的进口300设置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一侧端壁上,出口400设置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一侧端壁上。
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内设有两块阻挡板121和124,两块阻挡板121和124将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内分为N1排流道、N2排流道、N3+N4排流道;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内设置有一块阻挡板111,阻挡板111将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内分为N1+N2排流道和N3+N4排流道。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内设有两块阻挡板221和222,两块阻挡板221和222将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内分为N1排流道、N2+N3排流道、N4排流道;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内设置有一块阻挡板211,阻挡板211将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内分为N1排流道和N2+N3+N4排流道。导流管插入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内,其进口端接进口300,出口端位于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内的N1排流道内。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中的N1排流道通过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之间的流通孔122沟通,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2排流道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中的N2+N3排流道通过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之间的流通孔123沟通。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3+N4排流道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中的N4排流道通过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之间的流通孔125沟通。
制冷剂在整个流道中的流向是:由进口300进入到导流管240中,由导流管240进入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器200的顶部集流管210中的N1排流道中,顺着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N1排流道的扁管230向下流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再由流通孔122横向流入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的N1排流道中,顺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1排流道的扁管130上升至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N1排流道中,再沿着顶部集流管110的轴向流动,流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顶部集流管110的N1排流道中,沿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顶部集流管110从N1排流道流向N2排流道。流入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顶部集流管110的N2排流道中制冷剂顺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2排流道的扁管130流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的N2排流道中,再由流通孔123横向流入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的N2+N3排流道中。进入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的N2+N3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顺着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N2+N3排流道的扁管230向上流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N2+N3排流道中。进入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N2+N3排流道中的制冷剂沿着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流到顶部集流管210的N4排流道中,再由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N4排流道中的扁管230向下流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的N4排流道中。进入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的N4排流道中的制冷剂经流通孔125横向流入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的N4排流道中,接着顺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4排流道中的扁管130上升至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N3+N4排流道中,由出口400流出。
整个制冷剂在流动过程经过六个流道,即N1排流道、N1排流道、N2排流道、N2+N3排流道、N4排流道、N4+N3排流道。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后面四个流道的容积是逐步增大的,即各流道的容积是:N1排流道<N2排流道<N2+N3排流道<N4排流道<N4+N3排流道,N2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1排流道容积的40-50%,N2+N3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2排流道容积的40-50%,N4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2+N3排流道容积的40-50%,N4+N3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4排流道容积的40-50%,N4+N3排流道的容积为N1排流道容积的2.5倍。
从图4中可以看出,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和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内几乎没有轴向的流动,而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内沿顶部集流管210轴向流动的长度为N4+N3+N2+N1+N2+N3+N4,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内沿顶部集流管110轴向流动的长度为N1+N2+N4,因此远远大于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和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内轴向流动的长度。
在设置时,可以使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沿顶部集流管210轴向流动的长度和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沿顶部集流管110轴向流动的长度尽可能地长,占制冷剂在顶部集流管110和210沿顶部集流管110和210轴向流动的长度与在底部集流管120和220沿底部集流管120和220轴向流动的长度之和的70%,而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沿底部集流管220轴向流动的长度和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沿底部集流管120轴向流动的长度仅可能的短,占制冷剂在顶部集流管110和210沿顶部的集流管110和210轴向流动的长度与在底部集流管120和220沿底部集流管120和220轴向流动的长度之和30%以下。
为了防止过热现象,在导流管240位于顶部集流管210内的N3排流道和N4排流道这一段开设有孔,通过该孔向顶部集流管210内的N3排流道和N4排流道补充制冷剂,其中向N4排流道补充的制冷剂占整个制冷剂总量的15-20%。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包括三个叠加在一起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单元,便于描述,将其定义为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包括顶部集流管110、底部集流管1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110和底部集流管1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130,扁管130的形状同实施例1。
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包括顶部集流管210、底部集流管2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210和底部集流管2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230,扁管230的形状同实施例1。
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包括顶部集流管510、底部集流管5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510和底部集流管5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530,扁管530的形状同扁管130和230。
扁管530、230和130可以如申请号为200610025898.3发明中描述一样连为一体,形成三排扁管。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110和210之间部分直接连通,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220之间部分直接连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210和510之间不直接连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220和520之间部分直接连通。这样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底部集流管120以及扁管130、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底部集流管220以及扁管23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底部集流管520以及扁管530构成该实施例的整个热交换流道。整个热交换流道的热交换介质的进口300和出口400设置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10的侧管壁上。
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和底部集流管120内各设有一块阻挡板111和121,其中阻挡板111和121将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中的流道分为N1排流道和N2+N3+N4排流道,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和底部集流管220内各设有一块阻挡板211和221,阻挡板211和221将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流道分为N1+N2排流道和N3+N4排流道;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内设有一块阻挡板521,阻挡板521将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520内的流道分为N1+N2+N3排流道和N4排流道。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内的N1排流道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内的N1+N2排流道通过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之间的流通孔126沟通;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内的N2+N3+N4排流道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内的N3+N4排流道通过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之间的流通孔127沟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内的N1+N2排流道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内的N1+N2+N3排流道通过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22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之间的流通孔223沟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内的N3+N4排流道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内的N4排流道通过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22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之间的流通孔224沟通。
制冷剂在整个流道中的流向是:由进口300进入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10的N1排流道中,顺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1排流道的扁管130向上流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N1排流道中,再由流通孔126横向流入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N1+N2排流道中。流入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N1+N2排流道中的制冷剂再顺着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N1+N2排流道中的扁管230流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的N1+N2排流道中,接着由流通孔223横向流入第三热交换单元500中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1+N2+N3排流道中。流入第三热交换单元500中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1+N2+N3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顺着第三热交换单元500的N1+N2+N3排流道中的扁管530向上流入第三热交换单元500中的顶部集流管510的N1+N2+N3排流道中。流入第三热交换单元500中的顶部集流管510的N1+N2+N3排流道中的制冷剂沿着第三热交换单元500中的顶部集流管510的轴向流到第三热交换单元500中的顶部集流管510的N4排流道中,接着顺着第三热交换单元500的N4排流道中的扁管530向下流入第三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4排流道中。流入第三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4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通过流通孔224流入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的N3+N4排流道中,再顺着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N3+N4排流道中的扁管230向上流入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中的N3+N4排流道中。流入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中的N3+N4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通过流通孔127流入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N2+N3+N4排流道中。流入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N2+N3+N4排流道中的制冷剂再顺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2+N3+N4排流道的扁管130向下流入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的N2+N3+N4排流道中,由出口400流出。
整个制冷剂在流动过程经过六个流道,即N1排流道、N1+N2排流道、N1+N2+N3排流道、N4排流道、N4+N3排流道、N4+N3+N2排流道。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六个流道的容积是逐步增大的,即各流道的容积是:N1排流道<N1+N2排流道<N1+N2+N3排流道<N4排流道<N4+N3排流道<N4+N3+N2排流道,N1+N2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1排流道容积的40-50%,N1+N2+N3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1+N2排流道容积的40-50%,N4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1+N2+N3排流道容积的40-50%,N4+N3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4排流道容积的40-50%,N4+N3+N2排流道大于N4+N3排流道容积的40-50%,N4+N3+N2排流道的容积为N1排流道容积的2.5倍。
从图5中可以看出,制冷剂只有在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和顶部集流管510中由沿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轴向流动,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管200基本上无轴向流动。制冷剂在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轴向流动的长度为N1+N2+N3,而在顶部集流管510中轴向流动的长度为N4,由于N1+N2+N3排流道容积<N4排流道容积,因此,N1+N2+N3长度<N4长度。由沿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轴向流动
在设置时,可以使制冷剂在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内沿顶部集流管510轴向流动的长度尽可能的长,占制冷剂在顶部集流管510轴向流动的长度与在底部集流管520轴向流动的长度之和的70%以上;制冷剂在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沿底部集流管520轴向流动的长度尽可能的短,占制冷剂在顶部集流管510轴向流动的长度与在底部集流管520轴向流动的长度之和的30%以下。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包括三个叠加在一起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单元,便于描述,将其定义为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包括顶部集流管110、底部集流管1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110和底部集流管1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130,扁管130的形状同实施例1。
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包括顶部集流管210、底部集流管2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210和底部集流管2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230,扁管230的形状同实施例1。
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包括顶部集流管510、底部集流管5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510和底部集流管5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530,扁管530的形状同扁管130和230。
扁管530、230和130可以如申请号为200610025898.3发明中描述一样连为一体,形成三排扁管。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110和210之间部分直接连通,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220之间不直接连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210和510之间不直接连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220和520之间部分直接连通。这样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底部集流管120以及扁管130、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底部集流管220以及扁管23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底部集流管520以及扁管530构成该实施例的整个热交换流道。整个热交换流道的热交换介质的进口300设置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端管壁上,出口400设置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端管壁上,。
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内设置有一块阻挡板111,阻挡板111将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中的流道分为N1+N2排流道和N3+N4排流道;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和底部集流管220内各设有一块阻挡板211和221,阻挡板211和221将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流道分为N1排流道和N2+N3+N4排流道;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内设有一块阻挡板521,阻挡板521将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520内的流道分为N1+N2+N3排流道和N4排流道。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内的N3+N4排流道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内的N2+N3+N4排流道通过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之间的流通孔128沟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10内的N1排流道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10内的N1+N2+N3排流道通过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1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10之间的流通孔225沟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内的N2+N3+N4排流道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内的N4排流道通过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22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之间的流通孔226沟通。
制冷剂在整个流道中的流向是:由进口300进入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N1排流道中,顺着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N1排流道的扁管230向下流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的N1排流道中,再由流通孔225横向流入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1排流道中。流入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1排流道中的制冷剂再沿着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轴向流到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2+N3排流道中。流到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2+N3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顺着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N2+N3排流道中的扁管530向上流到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的N2+N3排流道中。流入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的N2+N3排流道中的制冷剂沿着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轴向流到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的N4排流道中。流到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的N4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顺着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N4排流道中的扁管530向下流到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4排流道中,再通过流通孔226流入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中的N2+N3+N4排流道中。流入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中的N2+N3+N4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顺着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N2+N3+N4排流道中的扁管230向上流入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N2+N3+N4排流道中。流入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N2+N3+N4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通过流通孔128横向流入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N3+N4排流道中,接着顺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3+N4排流道中的扁管130向下流入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中的N3+N4排流道中。流入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中的N3+N4排流道中的制冷剂沿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的轴向流向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的N1+N2排流道中,再顺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1+N2排流道中的扁管130向上流入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N1+N2排流道中,从出口400流出。
整个制冷剂在流动过程经过六个流道,即N1排流道、N1+N2+N3排流道、N4排流道、N2+N3+N4排流道、N4+N3排流道、N1+N2排流道。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六个流道的容积是逐步增大的,即各流道的容积是:N1排流道<N1+N2+N3排流道<N4排流道<N2+N3+N4排流道<N4+N3排流道<N1+N2排流道,N1+N2+N3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1排流道容积的40-50%,N4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1+N2+N3排流道容积的40-50%,N2+N3+N4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4排流道容积的40-50%,N2+N3+N4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4排流道容积的40-50%,2(N4+N3)排流道大于N2+N3+N4排流道容积的40-50%,2(N1+N2)排流道的容积大于2(N3+N4)排流道的容积的40-50%,2(N1+N2)为N1排流道容积的2.5倍。
从图6中可以看出,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2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顶部集流管510以及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顶部集流管110中轴向流动,其中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器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22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轴向流动长度之和为N1+N4+N1+N2,在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的轴向流动长度之和为N2+N3+N3+N4,由于N1的长度>N3的长度,所以N1+N4+N1+N2>N2+N3+N3+N4。
在设置时,可以使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器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22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轴向流动长度之和为N1+N4+N1+N2的长度尽可能的长,占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2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顶部集流管510以及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顶部集流管110中轴向流动长度之和的70%以上;制冷剂在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的轴向流动长度之和N2+N3+N3+N4尽可能的短,占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2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顶部集流管510以及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顶部集流管110中轴向流动长度之和的30%以下。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包括三个叠加在一起的平行流热交换器单元,便于描述,将其定义为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包括顶部集流管110、底部集流管1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110和底部集流管1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130,扁管130的形状同实施例1。
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包括顶部集流管210、底部集流管2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210和底部集流管2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230,扁管230的形状同实施例1。
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包括顶部集流管510、底部集流管520以及连通顶部集流管510和底部集流管520的若干平行排列的扁管530,扁管530的形状同扁管130和230。
扁管530、230和130可以如申请号为200610025898.3发明中描述一样连为一体,形成三排扁管。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110和210之间部分直接连通,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220之间不直接连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210和510之间不直接连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220和520之间部分直接连通。这样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底部集流管120以及扁管130、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底部集流管220以及扁管23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底部集流管520以及扁管530构成该实施例的整个热交换流道。整个热交换流道的热交换介质的进口300设置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端管壁上,出口400设置在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的端管壁上。
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和底部集流管220内各设有一块阻挡板211和221,阻挡板211和221将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流道分为N1排流道和N2+N3排流道;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内设有一块阻挡板521,阻挡板521将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520内的流道分为N1+N2排流道和N3排流道。
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内的N3排流道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内的N2+N3排流道通过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和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之间的流通孔129沟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10内的N1排流道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10内的N1+N2排流道通过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1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10之间的流通孔227沟通,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10内的N2+N3排流道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10内的N3排流道通过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10和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10之间的流通孔229沟通。
制冷剂在整个流道中的流向是:由进口300进入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N1排流道中,顺着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N1排流道的扁管230向下流到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的N1排流道中,再由流通孔227横向流入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1+N2排流道中。流入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1+N2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顺着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N1+N2排流道中的扁管530向上流入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的N1+N2排流道中,再沿着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轴向流到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的N3排流道中。流到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的N3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顺着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N3排流道中的扁管530向下流到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3排流道中。流入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的N3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通过流通管229横向流入到第二平行流换热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的N2+N3排流道中。流入到第二平行流换热单元200的底部集流管220的N2+N3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顺着第二平行流换热单元200的N2+N3排流道中的扁管230向上流入到第二平行流换热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N2+N3排流道中。流入到第二平行流换热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10的N2+N3排流道中的制冷剂通过流通孔129横向流入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N2+N3排流道中。流入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N2+N3排流道中的制冷剂沿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流入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N1排流道中,再顺着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N1排流道中的扁管130向下流入到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的N1排流道中,由出口400流出。
整个制冷剂在流动过程经过五个流道,即N1排流道、N1+N2排流道、N3排流道、N2+N3排流道、N1+N2+N3排流道。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五个流道的容积是逐步增大的,即各流道的容积是:N1排流道<N1+N2排流道<N3排流道<N2+N3排流道<N1+N2+N3排流道,N1+N2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1排流道容积的40-50%,N3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1+N2排流道容积的40-50%,N2+N3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3排流道容积的40-50%,N1+N2+N3排流道的容积大于N2+N3排流道容积的40-50%,N1+N2+N3为N1排流道容积的2.5倍。
从图7中可以看出,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2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顶部集流管510以及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顶部集流管110中轴向流动,其中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器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22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轴向流动长度之和为N1+N3+N3+N2,在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的轴向流动长度之和为N1+N2+N1,由于2N3的长度>N1的长度,所以N1+N3+N3+N2>N1+N2+N1。
在设置时,可以使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器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22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顶部集流管510、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顶部集流管110的轴向流动长度之和N1+N3+N3+N2的长度尽可能的长,占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2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顶部集流管510以及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顶部集流管110中轴向流动长度之和的70%以上;制冷剂在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的轴向流动长度之和N1+N2+N1尽可能的短,占制冷剂在第二平行流热交换单元200的顶部集流管220、第三平行流热交换单元500的底部集流管520、顶部集流管510以及第一平行流热交换单元100的底部集流管120和顶部集流管110中轴向流动长度之和的30%以下。
图8为本发明制造的3层平行流蒸发器性能试验曲线图。图中试验工况如下:
蒸发器入口干球温度:40℃;
蒸发器入口湿球温度:27.7℃;
膨胀阀入口温度:40℃;
膨胀阀入口压力:1.6Mpa;
蒸发器出口压力:0.21Mpa;
蒸发器出口过热度:5℃。
试验结果参看图8和表1:
表1
| 风量 | 制冷量 | 风阻 | 蒸发器出口干球温度 | 蒸发器出口湿球温度 | 流阻 | 制冷剂流量 |
| M<sup>3</sup>/h | kw | pa | ℃ | ℃ | Mpa | Kg/h |
平行流蒸发器 | 283.55 | 5.372 | 51.09 | 6.76 | 8.04 | 0.099 | 154.31 |
平行流蒸发器 | 390.7 | 7.063 | 77.18 | 10.88 | 9.40 | 0.138 | 186.86 |
平行流蒸发器 | 488.57 | 8.096 | 103.36 | 12.86 | 11.38 | 0.174 | 221.11 |
通过上述实验,三层型式的平行流蒸发器,在相同工况和相同风量条件下与相同尺寸层叠式相比,制冷量相当(特别在低风量时)。
图9为本发明制造的W220×H240×T38,4通道平行流蒸发器性能试验曲线图。图中试验工况如下:
蒸发器入口干球温度:38℃;
蒸发器入口湿球温度:26.4℃;
膨胀阀入口温度:57.2℃;
膨胀阀入口压力:1.662Mpa;
蒸发器出口压力:0.193Mpa;
蒸发器出口过热度:3℃。
试验结果参看图9和表2:
表2
| 风量 | 制冷量 | 风阻 | 蒸发器出口干球温度 | 蒸发器出口湿球温度 | 流阻 | 制冷剂流量 |
| M<sup>3</sup>/h | kw | pa | ℃ | ℃ | Mpa | Kg/h |
平行流蒸发器 | 277.74 | 4.645 | 52.66 | 10.04 | 0.034 | 0.034 | 103.62 |
平行流蒸发器 | 464.24 | 7.342 | 125.53 | 10.37 | 0.081 | 0.081 | 192.35 |
平行流蒸发器 | 554.75 | 8.431 | 151.41 | 10.99 | 0.086 | 0.086 | 209.45 |
通过上述实验,W220×H240×T38,4通道平行流蒸发器,相当于迎风面积相同,厚度为60的层叠式蒸发器。
图10为本发明制造的W242×H255×T38,6通道平行流蒸发器性能试验曲线图。图中试验工况如下:
蒸发器入口干球温度:27℃;
蒸发器入口湿球温度:19.5℃;
膨胀阀进口压力:1.52Mpa;过冷度:5℃;
蒸发器入口压力:1.662Mpa;
蒸发器出口过热度:5℃。
试验结果参看图10和表3:
表3
| 风量 | 制冷量 | 风阻 | 流阻 |
| M<sup>3</sup>/h | kw | pa | Mpa |
平行流蒸发器 | 450 | 4.854 | 116.2 | 0.123 |
通过上述实验,W242×H255×T38,6通道平行流蒸发器的制冷效果,相当于迎风面积相同,厚度为69的层叠式蒸发器。
本发明的平行流热交换器流道可以用来制造蒸发器,尤其是用来制造汽车用平行流蒸发器。还可以用来制造热泵型空调换热器。如热泵型空调蒸发器和冷凝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