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5850B - 支持经由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目的网络 - Google Patents
支持经由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目的网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95850B CN101395850B CN200680053627.7A CN200680053627A CN101395850B CN 101395850 B CN101395850 B CN 101395850B CN 200680053627 A CN200680053627 A CN 200680053627A CN 101395850 B CN101395850 B CN 10139585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determined
- predetermined request
- request
- response
- mobile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50—Test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1—Access control lists [AC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50—Secure pairing of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2—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9—Providing operational support to end devices by off-loading in the network or by emulation, e.g. when they are unavailabl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4—Network layer protocols, e.g. mobile IP [Internet Protoc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为了支持移动设备100通过无线接入网络320、330、340接入到目的网络350,移动设备100生成预定请求,该预定请求被寻址到目的网络350中的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将该预定请求传输到无线接入网络320、330、340。当预定请求到达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的时候,连通性测试服务器生成预定响应并通过无线接入网络320、330将其传输到移动设备100。移动设备100确定是否从无线接入网络320、330、340接收到针对该预定请求的响应,以及所接收的响应是否对应于预定响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持移动设备经由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目的网络的方法。本发明同样涉及相应的移动设备、相应的连通性测试服务器、相应的系统、相应的软件代码以及相应的软件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移动设备可以接入类似于无线局域接入网(WLAN)的无线接入网以使用无线接入网所提供的服务。一些无线接入网可以提供无限制的接入。其他无线接入网络可能在能够接入之前请求对移动设备进行认证,例如从而能够针对所提供的服务来收费。还有一些其他的无线接入网可以仅向选定群组的移动设备提供接入。其中,可以由无线接入网提供的一种服务是连接到因特网或一些其他网络。
一些移动设备包括“搜索WLAN”功能,该功能允许用户连接到任何可用的WLAN,而不必具有预先配置的简档(profile)。例如,在移动终端诺基亚9500和9300i中,该功能被称为Easy WLAN。如果没有预先配置的网络可用,有些设备也可能隐式地实现该功能并自动地加入到先前未知的网络中。
然后,当用户选择“搜索WLAN”功能时或当自动使用该功能并且移动设备发现迄今为止移动设备未知的WLAN时,该移动设备可能仍然缺少重要信息。
例如,移动设备不知道新连接所提供的连通性。用户可能期望使用WLAN来连接到全球因特网,但WLAN可能例如仅提供有限的因特网接入或仅提供对企业内部网的接入。
此外,在很多公共WLAN中,用户必须执行浏览器认证以接入该网络。这在有些时候被称为通用接入方法(UAM)。用户可以输入某个统一资源定位符(URL),并且浏览器向WLAN发送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请求。WLAN的接入控制器截取或拦截HTTP会话并将登录页面呈现给用户。用户通过在该登录页面的字段中填写来登录。
当使用此类浏览器认证时,移动设备并不知道用户何时已经成功完成了该浏览器认证。结果,移动设备的中间件不能在正确时刻向请求接入的应用、移动因特网协议(IP)客户端或虚拟专用网络(VPN)客户端指示新连接的可用性。如果在认证阶段完成之前该新连接被指示为可用,那么应用、移动IP客户端或VPN客户端的连通性将受到不必要的干涉,这可能导致连接失败。
此外,在加入新WLAN之后,移动设备尚不知道是否需要浏览器认证。这使得很难决定是否保存连接以待将来使用。如果认证信息缺失,则可能不希望保存该连接以待将来使用。
此外,当用户正在使用浏览器的时候,移动设备不知道用户仅是正在进行一般浏览还是正在向WLAN执行浏览器认证。因此,移动设备不能例如通过将浏览器认证“记录”为脚本并在下次连接的时候对其进行回放来帮助用户进行浏览器认证。
支持若干种网络接入技术的移动设备还可以使用不同的连接方法来连接到目的或目标网络,例如公共因特网、私有网络(譬如企业内部网)或运营商服务网络。移动设备例如可以通过WCDMA网络或通过某些WLAN到达因特网。当建立通往特定目的网络的连接时,移动设备可以自动地选择最佳的可用连接方法。一旦已经建立了通往目的网络的连接,移动设备就可以进一步自动地在连接方法之间漫游,以确保总是使用最佳的可用连接方法。这种漫游可以在应用层上或在网络层上执行。对于应用层漫游,移动设备不需要来自网络的支持。相比之下,网络层漫游需要某些网络支持。
通常,只有在连接到相同目的网络(例如因特网)的连接之间进行自动漫游才是有意义的。当通过“搜索WLAN”功能发现对于移动设备未知的WLAN时,移动设备并不知道新连接所提供的连通性。因此,该连接不能轻易地被用于漫游。还给漫游决定带来了困难,因为移动设备不知道在加入新WLAN的时候是否需要浏览器认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移动设备尝试通过无线接入网络接入到目的网络的时候向该移动设备提供有关当前连通性水平的信息。
提出了一种支持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到目的网络的第一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移动设备处,生成至少一个预定请求,该预定请求被寻址到目的网络中的连通性测试服务器;以及将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传输到无线接入网络。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移动设备处,确定是否从该无线接入网络接收到针对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响应,以及所接收到的响应是否对应于预定响应,其中已知该预定响应在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到达该连通性测试服务器的情况下由连通性测试服务器提供。
此外,提出了一种支持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到目的网络的第二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目的网络中的连通性测试服务器处,通过无线接入网络从移动设备接收至少一个预定请求。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被特别定义为支持移动设备测试是否已经建立了通往目的网络的连接。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连通性测试服务器处,生成针对该至少一个接收的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以及通过无线接入网络将该预定响应传输到所述移动设备。
此外,提出了一种移动设备,其支持通过无线接入网络接入到目的网络。该移动设备包括:处理装置,适用于生成至少一个预定请求,该预定请求被寻址到目的网络中的连通性测试服务器;以及提供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以传输到所述无线接入网络。该移动设备进一步包括:处理装置,适用于确定是否从该无线接入网络接收到针对所传输的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响应,以及所接收到的响应是否对应于预定响应,其中已知该预定响应在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到达该连通性测试服务器的情况下由连通性测试服务器提供。
所述处理装置可以实现为硬件和/或软件。这可以包括例如相应的软件代码和执行该软件代码的处理器。可替换地,其例如可以通过集成在芯片中的电路来实现。
此外,提出一种连通性测试服务器,其支持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网络接入到目的网络。该连通性测试服务器包括:处理装置,适用于通过无线接入网络从移动设备接收至少一个预定请求。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被特别定义为支持移动设备测试是否已经建立了通往目的网络的连接。该连通性测试服务器进一步包括:处理装置,用于生成针对该至少一个接收的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以及提供该预定响应以通过无线接入网络传输到所述移动设备。
所述处理装置也可以实现为硬件和/或软件。这可以包括例如相应的软件代码和执行该软件代码的处理器。可替换地,其例如可以通过集成在芯片中的电路来实现。
此外,提出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所提出的移动设备和所提出的连通性测试服务器。
此外,提供一种支持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到目的网络的第一软件代码。当在该移动设备的处理器中执行的时候,该软件代码生成至少一个预定请求,该预定请求被寻址到目的网络中的连通性测试服务器;以及提供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以传输到所述无线接入网络。进一步,该软件代码确定是否从该无线接入网络接收到针对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响应,以及所接收到的响应是否对应于预定响应,其中已知该预定响应在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到达该连通性测试服务器的情况下由连通性测试服务器提供。
此外,提出了一种支持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到目的网络的第二软件代码。当在连通性测试服务器的处理器中执行的时候,该软件代码通过无线接入网络从移动设备接收至少一个预定请求。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被特别定义为支持移动设备测试是否已经建立了通往目的网络的连接。进一步地,该软件代码生成针对该至少一个接收的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以及提供该预定响应以通过无线接入网络传输到所述移动设备。
最后,提出一种软件程序产品,其中提出的第一或第二软件代码存储在可读介质中。该软件程序产品可以例如是分离的存储器设备;分别在移动设备或连通性测试服务器中实现的存储器,其可以由用于执行所存储的软件代码的处理器来访问;或者分别实现在移动设备或连通性测试服务器中的更复杂的模块,等等。
本发明的思路在于:期望通过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目的网络的移动设备可以首先“ping”目的网络中的测试服务,而该测试服务可以通过已知的响应进行响应。特别地但非排他地,目的网络可以是因特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向移动设备快速提供有关于是否存在通过无线接入网络通往目的网络的连接或者无线接入网络是否临时或永久阻断对目的网络的接入的信息。
例如如果用户已经利用移动设备所提供的“搜索无线接入网络”功能来选择了无线接入网络,而该无线接入网络迄今为止对于移动设备仍然是未知的情况下,获取此信息对于移动设备而言是特别有益的。
接收到针对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可以被视为指示了通往目的网络的连接。
如果移动设备的应用或移动IP客户端或VPN客户端已经请求了对目的网络的接入,则接下来可以将有关通往目的网络的连接的信息通知给该应用或客户端。因此,可以将有关连接的信息尽可能快地通知给应用或客户端,但同时也不能太早进行通知。后者确保可以避免应用或客户端遭受连接失败。
还可以保存通过无线接入网络而通往目的网络的连接以用于进一步使用。优选地,首先询问用户是否要保存此连接。如果目的网络是因特网,则例如可以通过创建因特网接入点(IAP)来保存该连接。
该连接还可用于漫游目的。通过一些其他连接接入目的网络的移动设备的应用或移动IP客户端或VPN客户端可以响应于接收到针对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而自动地漫游到新连接以接入目的网络,其中接收到预定响应表示新连接是通往目的网络的连接。
在接收到预定响应之外的响应时,这表示尚未建立通往目的网络的连接。其可以表示需要移动设备的用户与无线接入网络之间的用户交互动作作为在前的步骤。因此,可以发起用户交互。发起用户交互例如可以简单地包括向用户呈现所接收的响应。可能要求的用户交互例如可以是对用户的认证。在此情况中,可以向用户呈现所接收的登录页面。可替换地,无线接入网络例如可以要求用户在连接被许可之前简单地接受合法的拒绝(disclaimer)。
当至少一个预定请求包括至少两个预定请求,并且针对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第一个请求的非预定响应指示了可能要求的移动设备的用户与无线接入网络之间的用户交互时,可以例如定期地重新传输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的第二个请求。然后,可以将检测到针对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的第二个请求的预定响应视为成功完成用户交互的指示。
在此用户交互期间,可以在脚本中记录用户动作。然后,当无线接入网络在稍后时间点处再次用于接入该目的网络的时候,该脚本可用于自动交互。优选地,首先询问用户是否要记录用户交互的输入。在认证过程期间的可记录的用户动作的例子例如包括关于所接收的登录页面的信息以用于将来对登录页面进行识别、用户在页面各个表格字段中输入的数据、用户对无线按钮或下拉列表输入的选择以及用户按下了哪个提交按钮。该脚本可以包含若干步骤以便支持登录过程,在该登录过程中本地接入控制器按顺序呈现若干登录相关的页面或表格。
需要理解的是,是否需要用户交互的指示以及脚本(如果可用的话)可以随连接一起进行保存。
没有接收到预定响应的原因在于,例如无线接入网络是仅允许接入到选定移动设备组的私有网络,或者无线接入网络是要求认证的公共网络,而移动设备的用户不具有该认证所要求的认证信息。在这两种情况中,无线接入网络丢弃或拦截该预定请求,因此不生成或提供预定响应。
当设定的定时器到时或者当用户中断等待的时候,可以确定没有接收到预定响应。
该至少一个预定请求例如可以是预定HTTP请求和/或预定用户数据报协议(UDP)请求和/或预定传输控制协议(TCP)请求。STUN协议请求和响应是预定请求和响应的另一实例。在2003年3月的IETF Request for Comments3489:“STUN-Simple Traversal of UserDatagram Protocol(UDP)Through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NATs)”中说明了STUN协议。需要理解的是,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请求。
现在将特别地针对HTTP和UDP或TCP消息来给出一些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
所提出的连通性测试服务器可以放置在目的网络中,例如公共因特网中。当服务器通过服务提供商所定义的一个或多个TCP或UDP端口号接收到请求的时候,其可以按照服务提供商所定义的那样返回合适的应答。
在连通性测试服务器中实现的简单HTTP服务器例如可以返回移动设备熟悉的测试页面。交换预定HTTP消息的目的是让移动设备检测是否存在到因特网的HTTP接入,或者是否存在阻断或拦截HTTP会话的中间元件。在第一情况中,可以成功地获得熟悉的页面。在第二情况中,无线接入网络的接入控制器可以不返回响应或返回除了熟悉的页面响应之外的一些其他响应以用于浏览器认证。
由于HTTP测试允许移动设备明确地知道用户何时在执行浏览器认证,所以有可能记录如上所述的要求对连接进行浏览器认证这样的事实。该事实之后可用于漫游决定。例如,如果浏览器认证丢失,则不能执行背景技术中的自动漫游,或者,根据移动设备的设定,可以自动地开启浏览器,从而让用户输入期望的证书(credential)。此外,移动设备可以将浏览器认证本身记录为“脚本”,从而在随后的连接中,可以自动地执行认证。“脚本”应当被理解为任何自动操作,其帮助用户更容易地执行登录,或将登录完全自动化。例如,浏览器可以记录用户在HTML格式的字段中输入的信息以及用户点击的提交按钮。
此外,至少一个其他基于非HTTP的服务可以使用预定响应来响应移动设备的预定请求。为了获得对连通性等级更可靠的理解,连通性测试服务器可以例如提供若干个UDP或TCP端口,用于使用标准或专有协议的请求/响应。
不同的无线接入网络可以采用不同的防火墙。一些网络可能仅认可HTTP业务,并且封锁所有UDP端口和所有其他TCP端口。其他网络可能仅封锁特定协议,但允许某些协议。因此,通过HTTP端口来测试只可能给出新连接的属性的误导描述。
通过定义其他TCP或UDP协议号,可以测试无线接入网络是否认可到因特网的非HTTP业务,或者本地网络是否采用了封锁TCP或UDP端口的端口特定的防火墙。例如,该测试可能使用IPsec因特网密钥交换和NAT穿透UDP端口500和4500,从而测试本地网络是否认可通往因特网中的网关的VPN连接。第二测试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快速地测试是否存在通往因特网的通用连接(而不仅仅是HTTP接入),并检测是否已经完成了浏览器认证。
例如,当要求进行浏览器认证的时候,移动设备仍然不会知道何时已经完成浏览器认证以及何时建立了通往因特网的连接。因此,第二预定请求,例如预定UDP请求,可以被重复地传输。无线接入网络将UDP请求丢弃,但这只持续到完成浏览器认证为止。当完成浏览器认证时,无线接入网络通常将移动设备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和/或移动设备的因特网地址(IP)添加到包过滤防火器中的接入控制列表(ACL)中,从而包过滤防火墙将开始转发去往/来自全球因特网的移动终端的业务。当发起浏览器认证之后获取到预定UDP响应的时候,移动终端因此将知道已经完成了浏览器认证。
还可以在移动设备中定义可扩展的连通性测试框架,从而稍后例如可以以新插件模块的形式来添加新的测试。此插件模块例如可以以软件更新的形式来提供。
无线接入网络可以使用适用于提供通往因特网的连接或采用浏览器认证的任何组网技术。其例如可以是WLAN、IP通道(passthrough)或蓝牙TM个人局域网(PAN)。
附图说明
根据结合附图考虑的随后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特征将变得清楚明了。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系统中单元的示意框图;
图3a至图3n是示出了图1系统中第一操作的在显示器上呈现的序列;
图4是示出了图1系统中第一操作的图表;
图5a至图5n是示出了图1系统中第二操作的在显示器上呈现的序列;
图6是示出了图1系统中第二操作的图表;
图7a至图7n是示出了图1系统中第三操作的在显示器上呈现的序列;以及
图8是示出了图1系统中第三操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例系统的示意图,其中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来实现改进的、经由无线接入网络的因特网接入。
该系统包括移动终端100。移动终端100能够接入宽带码分多址(WCDMA)网络310。此外,其能够接入基于IEEE802.11的WLAN,例如开放式WLAN320、要求进行浏览器认证的公共WLAN330或个人WLAN340。这些网络310、320、330和340中的每一个可以提供到因特网350的接入。然而,由个人WLAN340所提供的接入被限制于不包括移动终端100的特定移动终端群组。移动终端100因此可以使用WCDMA网络310或其他WLAN320、330中在其当前位置处可用的一个WLAN,以用于从因特网350获取电子邮件、使用即时消息收发、浏览web页面等。需要理解的是,移动终端100还能够接入任何其他类型的无线接入网络,这些无线接入网络可以或可以不提供通往因特网350的连接。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移动终端100支持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
此外,该系统包括因特网350中的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
在图2中给出了该系统的一些细节。
移动终端100包括用户接口110,该用户接口至少包括输入键和显示器。此外,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120,该处理器适用于执行安装在移动终端100中的软件代码。该软件代码例如包括用于各种应用的软件代码,该应用包括电子邮件客户端121以及即时消息收发客户端122。此外,软件代码包括用于浏览器客户端123、用于WLAN组件124以及用于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系统或平台125的软件代码。WLAN组件124包括用于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的测试协议。应用121、122、123以及WLAN组件124链接到用户接口110。此外,应用121、122、123链接到WLAN组件124。应用121、122、123和WLAN组件124在操作系统或平台125之上运行。
需要理解的是,移动终端100包括各种其他未示出的组件,包括支持向WCDMA网络310传输和从WCDMA网络310接收的WCDMA收发器,以及支持向WLAN320、330、340进行传输和从WLAN320、330、340接收的WLAN收发器。
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包括处理器210,其适用于执行安装在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中的软件代码。该软件代码包括具有HTTP服务器组件212和UDP服务器组件213的测试软件代码211。可以通过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的特定端口号对两个服务器212和213进行寻址。
需要理解的是,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还可以包括各种其他未示出的组件。
现在将参考图3和图4来解释图1系统中的第一示例操作。图3a至图3n是在移动设备100的显示器上的呈现的序列。图4是示出了经由开放式WLAN320在移动终端100和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之间进行的关联信号交换的图表。
在移动终端100中,即时消息收发当前绑定在“因特网”目的网络并在WCDMA上运行。
在图3a中,用户已经调用了移动终端100的主菜单,并选择了菜单项“消息收发”以便到达消息收发菜单。
在图3b中,用户通过从消息收发菜单中选择“电子邮件”项来启动电子邮件客户端121,以便进入电子邮件应用。
在图3c中,呈现电子邮件列表,这些电子邮件等待从因特网350中某些电子邮件服务器所提供的邮箱下载。用户选择第一封电子邮件进行下载。
在图3d中,弹出窗口询问用户是否要建立到邮箱的连接。用户选择选项“是”,其关联到移动终端100的软键之一。
电子邮件客户端121被配置为“总是询问”当前要使用哪个连接。
该连接选择由操作系统或平台125来管理。可用的通信组件基于请求来告知操作系统或者平台125哪些连接方法当前是可用的,这是由电子邮件客户端触发的。例如由WLAN组件124告知在当前位置处有三个WLAN网络可用。如图4所示,操作系统或平台125现在促使用户接口110询问用户以选择连接(步骤401)。
在图3e中,因此要求用户选择“搜索WLAN”功能、因特网连接或企业内部网连接。
选项“因特网”和“内部网”是指用户期望特定应用服务器可用的目的网络。“因特网”可以理解为提供到公共因特网上的应用服务器的连接的优先的“连接方法”列表。该连接方法可以包括例如家庭WLAN连接、公共WLAN热点连接以及连接到因特网的蜂窝分组数据连接。类似地,“内部网”可以理解为移动终端100可以到达企业内部网上的应用服务器的优先的连接方法列表。该列表可以包括例如直线校园WLAN连接、到企业拨入服务器的拨入连接以及通过公共因特网的VPN连接。
用户选择“搜索WLAN”选项。
用户选择通过用户接口110提供给操作系统或平台125,其相应地通知WLAN组件124(步骤402)。
WLAN组件124现在使得用户接口110向用户呈现可选的WLAN列表。
在图3f中,因此要求用户选择三个列出可用的WLAN之一,作为示例,所列WLAN例如包括称为“BurgerWLAN”的WLAN、称为“CoffeeSpot”的WLAN以及称为“TampereCity”的WLAN。用户选择列表中最后一个WLAN。
WLAN组件124将该选择解释为选择关联的服务集合标识符(SSID),如图4所示(步骤403)。SSID是针对基于IEEE802.11的无线接入网络定义的网络名称。
WLAN组件124现在建立了到所选WLAN320的接入点的连接(步骤404)。
然而,该连接尚未被指示给电子邮件客户端121。相反,WLAN组件124首先运行因特网连通性测试协议。同时,可以显示指示“测试因特网连通性中”的弹出窗口,该弹出窗口具有跳过所述测试的选项,如图3g所示。
在因特网连通性测试协议的范围内,WLAN组件124传输预定HTTP请求和预定UDP请求,它们被寻址到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的相应端口(步骤405、406)。
所选WLAN320是不要求进行任何浏览器认证的开放式
WLAN。因此,这两个请求都被WLAN320简单地转发到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
当接收到预定HTTP请求时,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的HTTP服务器212生成预定HTTP响应,并通过WLAN320将该响应传输至移动终端100(步骤407)。
当接收到预定UDP请求时,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的UDP服务器213生成预定UDP响应,并通过WLAN320将该响应传输至移动终端100(步骤408)。
当WLAN组件124接收到HTTP响应时,其确定该响应是否对应于预定HTTP响应,已知预定HTTP响应是源自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如果是这种情况,则WLAN组件124知道不需要进行浏览器认证(步骤409)。
当WLAN组件124接收到UDP响应时,其确定该响应是否对应于预定UDP响应,已知预定UDP响应是源自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如果是这种情况,则WLAN组件124知道所寻址的UDP端口进行了响应,并且已经建立了通往因特网350的连接(步骤410)。
WLAN组件124现在指示用户接口110通过弹出窗口来通知用户已经建立了通往因特网350的连接,并询问该连接是否要被保存以用于进一步使用。图3h给出了显示器上相应的呈现。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与移动终端100的软件之一相关联的“是”选项来保存该连接。向WLAN组件124通知该选择。
在要保存连接的情况下,WLAN组件124通过创建WLAN因特网接入点(IAP)并将其关联至因特网目的网络来保存该连接,其中该因特网接入点是用于该网络的连接简档(步骤411)。该意味着在下次移动终端100处于该WLAN的覆盖区域中并且被要求建立通往“因特网”目的的连接时,移动终端100可以自动地选择该新的WLAN连接方法。如果该新的连接方法不可用或者如果较高优先级的连接方法可用,那么取而代之的是,移动终端100可以选择一些其他连接方法,WLAN IAP可以记录在该网络中不要求进行浏览器认证这样的事实。该信息稍后可用于背景技术中的自动漫游决定,作为适合于漫游到该网络的指示,因为不需要用户交互来建立该连接。WLAN组件124使用户接口110将所保存的连接通知给用户。
在图3i中,通过短持续时间的弹出窗口来通知用户该连接方法已经被保存到“因特网”。
此外,WLAN组件124通知电子邮件客户端121已经建立了通往因特网350的连接(步骤412)。
电子邮件客户端121现在可以使用通过WLAN320建立的因特网连接来获取所请求的电子邮件。
图3j示出的是通过电子邮件客户端121发起的另一弹出窗口来通知用户正在获取所请求的电子邮件。
最后,该电子邮件呈现在显示器上,如图3k所示。
同时,即时消息收发客户端122从WCDMA网络310漫游到“TampereCity”WLAN320以接入到因特网350。该漫游是自动执行的,因为即时消息收发客户端122绑定至“因特网”作为目的网络,并且因特网连通性测试已经检测到WLAN320提供了通往因特网的连通性。
图31示出了具有进行中的即时消息收发的显示器。当从WCDMA网络310自动漫游到新连接的时候,在显示器上呈现弹出窗口,如图3m所示,该弹出窗口向用户指示移动终端100正在通过WLAN320“TampereCity”连接到“因特网”。一旦已经建立了连接,就再次显示前述的即时消息收发呈现,如图3n所示。
现在将参考图5和图6来解释图1系统中的第二示例操作。图5a至图5n是在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器上呈现的序列。图6是示出了经由公共WLAN330在移动终端100与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之间进行的关联信号交换的图表。
在移动终端100中,电子邮件客户端121当前绑定到“因特网”目的网络并且在WCDMA上运行。
在图5a中,用户已经调用了移动终端100的主菜单,并选择了菜单项“IM”以启动即时消息收发客户端122。
即时消息收发客户端122在其上提供即时消息收发菜单用于呈现。在图5b中,用户从即时消息收发菜单中选择“会谈”以进入即时消息收发会谈。
在图5c中,呈现会谈伙伴列表。用户选择第一个会谈伙伴“Anna”。
即时消息收发客户端122被配置为“总是询问”当前将要使用哪个连接。
可用的通信组件基于请求来告知操作系统或者平台125哪些连接方法当前是可用的,这是由即时消息收发客户端122触发的。例如由WLAN组件124告知在当前位置处有三个WLAN网络可用。如图6所示,操作系统或平台125现在使得用户接口110询问用户以选择连接(步骤601)。
在图5d中,因此要求用户选择“搜索WLAN”功能、因特网连接或企业内部网连接。用户选择“搜索WLAN”选项。
用户选择通过用户接口110提供给操作系统或平台125,其相应地通知WLAN组件124(步骤602)。
WLAN组件124现在使得用户接口110向用户呈现可选WLAN的列表。
在图5e中,因此要求用户选择三个列出可用的WLAN之一,所列出的WLAN例如包括称为“BurgerWLAN”的WLAN、称为“CoffeeSpot”的WLAN以及称为“TampereCity”的WLAN。用户选择“CoffeeSpot”WLAN。
WLAN组件124将该选择解释为选择关联的服务集合标识符(SSID),如图6所示(步骤603)。
WLAN组件124现在建立到所选WLAN330的接入点的连接(步骤604)。
然而,该连接尚未指示给即时消息收发客户端。
相反,WLAN组件124首先运行因特网连通性测试协议。在此范围内,WLAN组件124将预订HTTP请求和预订UDP请求传输至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步骤605)。
所选的WLAN330是公共WLAN,其提供到因特网350的接入,但其在这里要求进行浏览器认证。
WLAN330的本地接入控制器因此解释该HTTP和UDP请求并将登录页面推送到移动终端100(步骤606)。
在HTTP响应消息中将该登录页面提供给移动终端100(步骤607)。
当WLAN组件124接收到HTTP响应的时候,其确定该响应是否对应于预定HTTP响应,已知预定HTTP响应是源自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则WLAN组件124知道需要进行浏览器认证(步骤608)。
WLAN组件124将HTTP登录页面转发到浏览器客户端123。浏览器客户端123在显示器上呈现该登录页面,以使得用户能够执行手动的浏览器登录(步骤610)。在浏览器登录期间,WLAN组件124可以在登录脚本中记录用户的动作,这可以在已经询问了用户是否期望此类记录之后进行。
在图5f中,在弹出浏览器窗口中呈现该登录页面。该浏览器窗口使得用户能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当这二者均被输入时,用户可以选择“登入”选项来继续进行。
在浏览器认证处理期间,WLAN组件124继续向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传输该预订UDP请求(步骤611、613)。只要尚未完成该浏览器认证,WLAN330的本地接入控制器就简单地丢弃所接收到的UDP请求(步骤612、614)。
当成功完成浏览器认证时(步骤615),浏览器客户端123相应地通过指示认证成功的HTTP页面来通知用户。用户进一步被请求选择“关闭窗口”选项来继续操作,如图5g所示。可选地,当运行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时,窗口可以在前景的左边,之后,一旦UDP测试已经成功,浏览器窗口就可以自动移动到背景中使得即时消息收发应用再次来到前景中。
可以在测试过程期间再次显示指示“测试因特网连通性中”的弹出窗口,如图5h所示。不过,在整个浏览器认证期间,该窗口可以被省略。
现在,由WLAN330的本地接入控制器将来自的WLAN组件214的下一个预定UDP请求转发到因特网350,从而使其到达所寻址的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步骤616)。
在接收到该预订UDP请求的时候,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的UDP服务器213生成预定UDP响应并通过WLAN330将该响应传输到移动终端100(步骤617)。
当WLAN组件124接收到UDP响应的时候,其确定该响应是否对应于预定UDP响应,已知预定UDP响应是源自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如果是这种情况,则WLAN组件124知道所寻址的UDP端口做出了响应并且已经建立了通往因特网350的连接(步骤618)。
现在,WLAN组件124指示用户接口110通过弹出窗口将已经建立了通往因特网350的连接通知给用户,并询问该连接是否要保存以用于进一步使用。图5i在显示器上给出了相应的呈现。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与移动终端100的软键之一相关联的“是”选项来选择保存该连接。向WLAN组件124通知该选择。
在要保存连接的情况下,WLAN组件124通过创建WLAN IAP以及将其关联到因特网目的网络来保存该连接(步骤619)。WLANIAP包括针对此特定连接需要浏览器认证的信息。此外,当已经记录了在浏览器认证期间的用户动作时,还包括登入脚本。
WLAN组件124使得用户接口110将该保存的连接通知给用户。
在图5j中,通过短持续时间的弹出窗口将连接方法已经保存到“因特网”通知给用户。
此外,WLAN组件124将已经建立了通往因特网350的连接通知给即时消息收发客户端122(步骤620)。
用户现在可以使用经由WLAN建立的因特网连接来继续进行即时消息收发,如图5k所示。
同时,电子邮件客户端121从WCDMA网络310漫游到“CoffeSpot”WLAN330以接入到因特网350。该漫游是自动执行的,因为电子邮件客户端121绑定至“因特网”作为目的网络,并且因特网连通性测试现在已经检测到WLAN330提供了通往因特网的连通性。
图51示出了可用于下载的新电子邮件列表。当自动漫游到新连接的时候,在显示器上呈现弹出窗口,如图5m所示。该窗口向用户指示移动终端100正在经由WLAN330“CoffeeSpot”连接到“因特网”。一旦已经建立了连接,则再次显示前述电子邮件窗口,如图5n所示。
现在将参考图7和图8来解释图1系统中的第三示例操作。图7a至图7h是在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器上呈现的序列。图8是示出了移动终端100与个人WALN340之间进行的关联信号交换的图表。
在图7a中,用户已经调用了移动终端100的主菜单并选择了菜单项“Web”,从而启动浏览器客户端123。
浏览器客户端123在其上提供书签列表。在图7b中,呈现了书签列表。用户从列表中选择“我的Widget(小部件)配置”项,以连接到电子设备中基于web的配置接口。在显示器的底部指示关联到书签的web链接。
浏览器客户端123被配置为“总是询问”当前要使用哪个连接以接入到所选择的因特网页面。
可用通信组件基于请求来告知操作系统或者平台125哪些连接方法当前是可用的,这是由浏览器客户端123触发的。例如由WLAN组件124告知在当前位置处有三个WLAN网络可用。如图8所示,操作系统或平台125现在使得用户接口110询问用户以选择连接(步骤801)。
在图7c中,因此询问用户选择“搜索WLAN”功能、因特网连接或企业内部网连接。用户选择“搜索WLAN”选项。
用户选择通过用户接口110提供给操作系统或平台125,其相应地通知WLAN组件124(步骤802)。
WLAN组件124现在使得用户接口110向用户呈现可选WLAN列表。
在图7d中,因此要求用户选择三个列出可用的WLAN之一,所列出的WLAN例如包括称为“Onikiniemi”的WLAN、称为“Rudolph”的WLAN以及称为“Xo2005”的WLAN。用户选择列表中的最后一个WLAN。
WLAN组件124将该选择解释为选择关联的服务集合标识符(SSID),如图8所示(步骤803)。
WLAN组件124现在建立到所选WLAN340的接入点的连接(步骤804)。
然后,该连接指示给浏览器客户端123。相反,WLAN组件124首先运行因特网连通性测试协议。与此同时,可以显示指示“测试因特网连通性中”的弹出窗口,其具有跳过所述测试的选项,如图7e所示。
在因特网连通性测试协议的范围中,WLAN组件124传输被寻址到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器200的相应端口的预定HTTP请求和预定UDP请求(步骤805、807)。
由于WLAN340是仅提供到私有和未连接网络的接入的个人WLAN,因此WLAN340不会将这两个请求转发到全球因特网350(步骤806、808)。可选择地,WLAN340的本地接入控制器可以通过移动终端100的弹出窗口中的某个本地框(其被用户关闭(dismiss))来对HTTP请求做出响应。
因此,WLAN组件124没有接收到针对其请求的响应。其继续传输请求(步骤809、811),这些请求被WLAN340的本地接入控制器丢弃(步骤810、812),直到定时器到时或直到用户选择跳过选项(步骤813)。WLAN组件124猜想经由所选WLAN340通往因特网350的连接是不可能的。
WLAN组件124现在提示输入目的网络(步骤814)。也就是说,要求用户向移动终端100指示该新连接属于哪个目的网络。如果有其他应用连接到同一目的地,则它们可以漫游到该新连接。可以例如通过将包括因特网、内部网、运营商服务或其他网络的列表呈现在显示器上来向用户提供指示,如图7f所示。此外,当用户不关心建立何种类型的连接时,可以提供可选选项。
WLAN组件124被通知该选择,并在没有来自因特网连通性测试服务的帮助的情况下以传统方式处理所选择的连接(步骤815)。
现在,WLAN组件124指示用户接口110通过弹出窗口向用户通知已经建立了通往WLAN网络“Xo2005”340的连接,并且询问该连接是否要保存以用于进一步使用。图7g给出了在显示器上的相应呈现。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与移动终端100的软键之一相关联的“否”选项来选择不保存该连接。将该选择通知给WLAN组件124。
此外,WLAN组件124向浏览器客户端123通知已经建立了连接(步骤815)。
浏览器客户端123在其上使用已经建立的WLAN连接来接入所选择的web站点,并将所提供的HTML页面呈现给用户,如图7h所示。
综上所述,所提出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使得移动终端能够检测其何时能够连接到因特网,检测是否需要进行浏览器认证,以及检测浏览器认证何时成功完成。
由于移动终端可以自动检测通往公共因特网的连通性,因此可以在恰当的时间将新连接指示给应用或客户端。此外,预先未知的WLAN连接可用于漫游。浏览器认证同样得到简化,因为移动终端知道何时需要认证。通过较少与移动终端的用户交互以及通过利用记录的脚本支持自动浏览器认证,移动终端的可用性得到改进。
需要注意的是,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构成本发明多种可能实施方式的一种。
Claims (21)
1.一种支持移动设备接入到目的网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移动设备处:
生成至少一个预定请求,所述预定请求被寻址到目的网络中的连通性测试服务器,以及将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传输到无线接入网络;以及
确定是否从所述无线接入网络接收到针对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响应,以及所接收到的响应是否对应于预定响应,其中已知所述预定响应在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到达所述连通性测试服务器的情况下由所述连通性测试服务器来提供,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包括至少两个预定请求,并且其中当针对所述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的第一预定请求的非预定响应指示可能需要所述移动设备的用户与所述无线接入网络进行用户交互时,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重新传输所述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的第二预定请求,检测到针对所述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的第二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表示成功完成用户交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接入网络对于所述移动设备是未知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至少包括下列之一:预定HTTP请求,预定UDP请求和预定TCP请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认为接收到针对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指示了通往所述目的网络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对所述目的网络的所述接入是由所述移动设备的应用或客户端请求的,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通往所述目的网络的所述连接的有关信息通知给所述应用或客户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保存所述连接以用于进一步使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响应于接收到针对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经由其他连接而接入到所述目的网络的应用或客户端漫游到所述连接,以接入所述目的网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接收到针对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非预定响应表示可能需要所述移动设备的用户与所述无线接入网络进行用户交互,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发起用户交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认证过程期间在脚本中记录用户动作。
10.一种移动设备,所述移动设备包括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处理装置配置为生成至少一个预定请求,所述预定请求被寻址到目的网络中的连通性测试服务器,以及提供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以传输到无线接入网络;以及
所述处理装置配置为确定是否从所述无线接入网络接收到针对所传输的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响应,以及所接收到的响应是否对应于预定响应,其中已知所述预定响应在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到达所述连通性测试服务器的情况下由所述连通性测试服务器提供;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包括至少两个预定请求,所述处理装置配置用于当针对所述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的第一预定请求的非预定响应指示可能需要所述移动设备的用户与所述无线接入网络进行用户交互时,重新传输所述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的第二预定请求,其中检测到针对所述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的第二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表示成功完成用户交互。
11.一种通信系统,其支持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网络接入到目的网络,所述通信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设备和连通性测试服务器。
12.一种支持移动设备接入到目的网络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用于在所述移动设备处生成至少一个预定请求,所述预定请求被寻址到所述目的网络中的连通性测试服务器,以及提供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以传输到无线接入网络的装置;以及
用于在所述移动设备处确定是否从所述无线接入网络接收到针对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响应,以及所接收到的响应是否对应于预定响应的装置,其中已知所述预定响应在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到达所述连通性测试服务器的情况下由所述连通性测试服务器来提供;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包括至少两个预定请求,所述设备还包括用于当针对所述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的第一预定请求的非预定响应指示可能需要所述移动设备的用户与所述无线接入网络进行用户交互时,重新传输所述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的第二预定请求的装置,其中检测到针对所述至少两个预定请求中的第二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表示成功完成用户交互。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无线接入网络对于所述移动设备是未知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至少包括下列之一:预定HTTP请求,预定UDP请求和预定TCP请求。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处理装置被配置为认为接收到针对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指示了通往所述目的网络的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处理装置被配置为使得应用或客户端能够请求接入到所述目的网络,并且其中所述处理装置被配置为将通往所述目的网络的所述连接的有关信息通知给所述应用或客户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设备,所述处理装置被配置为保存所述连接以用于进一步使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响应于接收到针对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预定响应,经由其他连接而接入到所述目的网络的所述移动设备的应用或客户端被配置为漫游到所述连接,以接入所述目的网络。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接收到针对所述至少一个预定请求的非预定响应表示可能需要所述移动设备的用户与所述无线接入网络进行用户交互,所述处理装置被配置为发起用户交互。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设备,所述处理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认证过程期间在脚本中记录用户动作。
2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移动设备是移动终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842552.7A CN104734908B (zh) | 2006-03-02 | 2006-03-02 | 支持经由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目的网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IB2006/050651 WO2007099414A1 (en) | 2006-03-02 | 2006-03-02 | Supporting an access to a destination network via a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842552.7A Division CN104734908B (zh) | 2006-03-02 | 2006-03-02 | 支持经由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目的网络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95850A CN101395850A (zh) | 2009-03-25 |
CN101395850B true CN101395850B (zh) | 2015-01-21 |
Family
ID=37547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53627.7A Active CN101395850B (zh) | 2006-03-02 | 2006-03-02 | 支持经由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目的网络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5) | US8199657B2 (zh) |
EP (1) | EP1989827B3 (zh) |
JP (1) | JP2009528743A (zh) |
CN (1) | CN101395850B (zh) |
WO (1) | WO20070994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95850B (zh) | 2006-03-02 | 2015-01-21 | 诺基亚公司 | 支持经由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目的网络 |
KR100844349B1 (ko) * | 2006-12-01 | 2008-07-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무선랜 검색 방법 및 장치 |
US20200162890A1 (en) * | 2007-06-06 | 2020-05-21 | Datavalet Technologies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device detection, recognition and visit profiling |
EP2134063B1 (en) * | 2008-05-12 | 2013-10-02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facilitating access to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via WLAN hotspot |
US8250207B2 (en) | 2009-01-28 | 2012-08-21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Network based ambient services |
US8589541B2 (en) | 2009-01-28 | 2013-11-19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Device-assisted services for protecting network capacity |
US8402111B2 (en) | 2009-01-28 | 2013-03-19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Device assisted services install |
US8832777B2 (en) | 2009-03-02 | 2014-09-09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Adapting network policies based on device service processor configuration |
US8275830B2 (en) | 2009-01-28 | 2012-09-25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Device assisted CDR creation, aggregation, mediation and billing |
US8391834B2 (en) | 2009-01-28 | 2013-03-05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Security techniques for device assisted services |
US8346225B2 (en) | 2009-01-28 | 2013-01-01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Quality of service for device assisted services |
US8406748B2 (en) | 2009-01-28 | 2013-03-26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Adaptive ambient services |
JP2010010956A (ja) * | 2008-06-25 | 2010-01-14 | Sharp Corp | フェムトセルのリンク断線報知システム |
US10116580B2 (en) | 2008-06-27 | 2018-10-30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Seamless location aware network connectivity |
JP5191830B2 (ja) | 2008-07-22 | 2013-05-0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8868791B2 (en) * | 2008-09-29 | 2014-10-21 | Toshiba America Research,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multiple connectivity options |
US8345599B2 (en) * | 2008-09-29 | 2013-01-01 | Telcordia Technologies, Inc. | Pre-evaluation of multiple network access points |
US20100097956A1 (en) * | 2008-10-20 | 2010-04-22 | Toshiba America Research, Inc. | Multi-interface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connection manager |
US10326800B2 (en) | 2009-01-28 | 2019-06-18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Wireless network service interfaces |
US9270559B2 (en) | 2009-01-28 | 2016-02-23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Service policy implementation for an end-user device having a control application or a proxy agent for routing an application traffic flow |
US10237757B2 (en) * | 2009-01-28 | 2019-03-19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network offloading |
US10841839B2 (en) | 2009-01-28 | 2020-11-17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Security, fraud detection, and fraud mitigation in device-assisted services systems |
US9572019B2 (en) | 2009-01-28 | 2017-02-14 | Headwater Partners LLC | Service selection set published to device agent with on-device service selection |
US10248996B2 (en) | 2009-01-28 | 2019-04-02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Method for operating a wireless end-user device mobile payment agent |
US10492102B2 (en) | 2009-01-28 | 2019-11-26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Intermediate networking devices |
US10783581B2 (en) | 2009-01-28 | 2020-09-22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Wireless end-user device providing ambient or sponsored services |
US11985155B2 (en) | 2009-01-28 | 2024-05-14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ecure data path processing agents |
US9954975B2 (en) | 2009-01-28 | 2018-04-24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Enhanced curfew and protection associated with a device group |
US9955332B2 (en) | 2009-01-28 | 2018-04-24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Method for child wireless device activation to subscriber account of a master wireless device |
US10779177B2 (en) | 2009-01-28 | 2020-09-15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Device group partitions and settlement platform |
US9609510B2 (en) | 2009-01-28 | 2017-03-28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Automated credential porting for mobile devices |
US10484858B2 (en) | 2009-01-28 | 2019-11-19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Enhanced roaming services and converged carrier networks with device assisted services and a proxy |
US10200541B2 (en) | 2009-01-28 | 2019-02-05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Wireless end-user device with divided user space/kernel space traffic policy system |
US10715342B2 (en) | 2009-01-28 | 2020-07-14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Managing service user discovery and service launch object placement on a device |
US10798252B2 (en) | 2009-01-28 | 2020-10-06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user notifications |
US10264138B2 (en) | 2009-01-28 | 2019-04-16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Mobile device and service management |
US9706061B2 (en) | 2009-01-28 | 2017-07-11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Service design center for device assisted services |
US9565707B2 (en) | 2009-01-28 | 2017-02-07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Wireless end-user device with wireless data attribution to multiple personas |
US9392462B2 (en) | 2009-01-28 | 2016-07-12 |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 Mobile end-user device with agent limiting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for specified background applications based on a stored policy |
US9980146B2 (en) | 2009-01-28 | 2018-05-22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ecure data path processing agents |
US12166596B2 (en) | 2009-01-28 | 2024-12-10 | Disney Enterprises, Inc. | Device-assisted services for protecting network capacity |
US11973804B2 (en) | 2009-01-28 | 2024-04-30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Network service plan design |
US11218854B2 (en) | 2009-01-28 | 2022-01-04 | Headwater Research Llc | Service plan design, user interfaces,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 and device management |
JP4681659B2 (ja) * | 2009-03-02 | 2011-05-11 | 株式会社コナミデジタル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 確認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確認サーバ装置、確認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
US8131847B2 (en) * | 2009-08-12 | 2012-03-06 | Cellco Partnership | Mechanism to detect restricted access via internet hotspot |
US8320272B2 (en) | 2010-02-12 | 2012-11-27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echnology selection |
US8972541B2 (en) * | 2010-02-12 | 2015-03-03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access network aware presence to applications |
US8620305B2 (en) * | 2010-06-23 | 2013-12-31 | Salesforce.Com, In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 mobile device testing framework |
CN102065431A (zh) * | 2010-12-28 | 2011-05-18 | 上海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手机网络防火墙的使用方法 |
US8666399B2 (en) | 2011-04-15 | 2014-03-04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efficiently scann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based on mobile device velocity |
US8681759B2 (en) | 2011-04-15 | 2014-03-25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efficiently scann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based on application type |
US9736045B2 (en) | 2011-09-16 | 2017-08-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etwork quality estimation, connectivity detection, and load management |
US20130250780A1 (en) * | 2011-09-16 | 2013-09-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etwork quality estimation, connectivity detection, and load management |
US20130246575A1 (en) * | 2011-09-16 | 2013-09-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etwork quality estimation, connectivity detection, and load management |
US8392585B1 (en) * | 2011-09-26 | 2013-03-05 | Theranos, In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facilitating network connectivity |
US9596156B2 (en) | 2011-09-26 | 2017-03-14 | Theranos, Inc. | Network connectivity methods and systems |
JP5457480B2 (ja) * | 2012-02-14 | 2014-04-02 |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 移動体通信用試験装置及び試験方法 |
CN102883348B (zh) * | 2012-09-29 | 2015-09-23 | 成都网优力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将智能终端作为无线网网络测试的系统及方法 |
JP2014086880A (ja) * | 2012-10-23 | 2014-05-12 | Toshiba Corp | 電子機器及び接続テスト方法 |
CN104105167A (zh) * | 2013-04-15 | 2014-10-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终端Wi-Fi热点接入处理方法及装置 |
US20140317005A1 (en) | 2013-04-22 | 2014-10-23 | Theranos, Inc. |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Secure Transport of Materials |
EP2840862A1 (en) * | 2013-08-19 | 2015-02-25 | Koninklijke KPN N.V. | Network selection method and user device configured for performing such a method |
US9554323B2 (en) * | 2013-11-15 | 2017-01-24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Generating sequenced instructions for connecting through captive portals |
US9369342B2 (en) | 2013-11-15 | 2016-06-14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Configuring captive portals with a cloud service |
US10382305B2 (en) * | 2013-11-15 | 2019-08-13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Applying sequenced instructions to connect through captive portals |
US20160037338A1 (en) * | 2014-07-30 | 2016-02-04 |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 Privat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guest users |
US10447590B2 (en) | 2014-11-20 | 2019-10-15 | Oath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connection paths for devices connected to computer networks |
US10819601B2 (en) * | 2016-06-30 | 2020-10-27 |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 Wireless control unit server for conducting connectivity test |
KR102414927B1 (ko) | 2018-03-21 | 2022-06-30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랜 서비스를 사용하는 기기의 인증 방법 및 장치 |
US11785018B2 (en) | 2021-07-29 | 2023-10-10 |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 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ecurely manag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51675A (zh) * | 2003-05-07 | 2004-12-01 | ��������ķ������ | 在移动无线系统中建立连接的方法 |
WO2005053220A1 (en) * | 2003-11-28 | 2005-06-09 | Bce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a public data network from a visited access provider |
CN1703925A (zh) * | 2002-10-02 | 2005-11-30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便携装置的智能连接管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67305B2 (ja) | 1995-11-14 | 2003-01-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FI104604B (fi) | 1997-09-19 | 2000-02-29 | Nokia Networks Oy | Internet-accesspisteen asetusten päivitys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
US6662217B1 (en) | 1999-01-19 | 2003-12-09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Distributed and automated test administration system for administering automated tests on server computers over the internet |
US6918041B1 (en) | 2000-02-23 | 2005-07-12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with client-forced authentication |
US6678729B1 (en) | 2000-02-29 | 2004-01-13 | Worldcom, Inc. | Method of monitoring the availability of a messaging and VOIP networking |
WO2002019636A1 (en) | 2000-08-31 | 2002-03-07 | Padcom,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outing data over multiple wireless networks |
US6978383B2 (en) | 2001-07-18 | 2005-12-20 | Crystal Voice Communications | Null-packet transmission from inside a firewall to open a communication window for an outside transmitter |
US7367051B1 (en) | 2002-07-18 | 2008-04-29 | Art Technology Group, Inc. | Automated methods and processes for establishing media streaming connections through firewalls and proxy servers and countermeasures thereto |
US7369537B1 (en) | 2001-07-18 | 2008-05-06 | Global Ip Solutions, Inc. | Adaptive 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 (VoIP) testing and selecting transport including 3-way proxy, client-to-client, UDP, TCP, SSL, and recipient-connect methods |
US20030161265A1 (en) | 2002-02-25 | 2003-08-28 | Jingjun Cao | System for end user monitoring of network service conditions across heterogeneous networks |
US7590408B2 (en) | 2002-04-03 | 2009-09-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arly determination of network support for mobile IP |
US20030231206A1 (en) | 2002-04-24 | 2003-12-18 | Armstrong Jennifer Phoebe | Embedded user interface in a communication device |
US7103313B2 (en) | 2002-06-05 | 2006-09-05 | Nokia Corporation | Automatic determination of access point content and services for short-range wireless terminals |
US20060084417A1 (en) | 2002-07-10 | 2006-04-20 | Diego Melpignano | Interface selection from multiple networks |
JP3445986B1 (ja) | 2002-09-27 | 2003-09-1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ターネットに接続するサーバ、機器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WO2004031488A2 (en) | 2002-10-02 | 2004-04-15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Smart connection management of portable devices |
US7607015B2 (en) * | 2002-10-08 | 2009-10-20 | Koolspan, Inc. | Shared network access using different access keys |
CN1709007B (zh) * | 2002-10-30 | 2010-05-26 |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 用于选择通信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
US20040181692A1 (en) | 2003-01-13 | 2004-09-16 | Johanna Wil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network service information to a mobile station by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JP3703457B2 (ja) * | 2003-01-21 | 2005-10-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アドレス通知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装置 |
KR100506521B1 (ko) | 2003-02-13 | 2005-08-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브라우저 테스트 기기, 브라우저 테스트 서버, 이를포함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
JP2004328230A (ja) * | 2003-04-23 | 2004-11-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Vpn環境導入支援システム、そのシステムに使用される端末装置およびサーバ装置 |
JP3695538B2 (ja) | 2003-06-04 | 2005-09-1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サービス接続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システム、アクセスポイント、無線利用者端末 |
CN1319344C (zh) | 2003-06-17 | 2007-05-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目的用户设备接收外部网络数据的方法 |
EP1494395A1 (en) | 2003-07-01 | 2005-01-05 | Alcatel | Method and authentication module for providing access to a target network via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
CN100469170C (zh) | 2003-07-22 | 2009-03-11 | 诺基亚有限公司 | 测试移动装置的数据传送功能 |
US20050015884A1 (en) | 2003-07-23 | 2005-01-27 | Conaway Kenneth L. | Self-interlocking resinous frame for sleeping mattresses |
CN1293728C (zh) | 2003-09-30 | 2007-01-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局域网中用户终端选择接入移动网的快速交互方法 |
US8341700B2 (en) | 2003-10-13 | 2012-12-25 | Nokia Corporation | Authentication in heterogeneous IP networks |
WO2005039112A1 (en) | 2003-10-16 | 2005-04-28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Automated network selection and association |
US7996505B2 (en) | 2003-10-24 | 2011-08-09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Network and interface selection on a computing device capable of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via multiple network communications media |
JP4269226B2 (ja) * | 2003-11-14 | 2009-05-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
AU2003283904A1 (en) | 2003-11-28 | 2005-06-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pparatus for mediating in management orders |
US8631163B1 (en) | 2003-12-11 | 2014-01-14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i, L.P. | Automatic connectivity determiner and configurator |
CN100505622C (zh) | 2003-12-18 | 2009-06-24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计算机的自动网络设置方法及系统 |
US7359339B2 (en) | 2003-12-23 | 2008-04-15 |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 Smart access point |
US7610014B2 (en) | 2004-01-07 | 2009-10-27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a cellular network o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JP3969395B2 (ja) * | 2004-01-21 | 2007-09-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端末設定方法 |
CN1330214C (zh) | 2004-02-02 | 2007-08-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局域网用户终端重新选择运营网络的交互方法 |
JP2005252613A (ja) | 2004-03-03 | 2005-09-15 | Sony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端末支持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2005267122A (ja) | 2004-03-17 | 2005-09-29 | Nec Corp | 無線lanスポットでの広告配信システム、方法、プログラム、広告配信サーバ及び無線lanスポット |
FI120950B (fi) | 2004-03-26 | 2010-05-14 | Anite Finland Oy | Menetelmä, laite, tietokoneohjelmatuote ja järjestely radioverkon datayhteyksien testaamiseksi |
CN1561895A (zh) | 2004-04-13 | 2005-01-12 | 王众杰 | 一种马桶座垫及其制备方法 |
US7610057B2 (en) | 2004-04-23 | 2009-10-27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electing a wireless networking technology on a device capable of carrying out wireless network communications via multiple wireless technologies |
JP2005341237A (ja) | 2004-05-27 | 2005-12-08 | Kddi Corp | ネットワーク設定の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憶媒体 |
US20050268122A1 (en) | 2004-05-28 | 2005-12-01 | Young Brian R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validating network connections |
TWI276364B (en) | 2004-08-06 | 2007-03-11 | Inventec Appliances Corp | Connection system, for determinately connecting multi-frequency mobile phone with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wireless network |
US7706401B2 (en) | 2004-08-13 | 2010-04-27 | Verizon Business Global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interdomain traversal in support of packetized voice transmissions |
US7602748B2 (en) | 2004-08-13 | 2009-10-13 | Verizon Business Global Llc | Fixed-mobile communications with mid-session mode switching |
ATE389292T1 (de) | 2004-11-09 | 2008-03-15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betrugsverhinderung beim zugriff durch drahtlose lokale netzwerke |
US20060160537A1 (en) | 2005-01-14 | 2006-07-20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Network selection when multiple networks are available in a coverage area |
GB0507150D0 (en) | 2005-04-08 | 2005-05-18 | Ibm | A method or apparatus for running a test program in a computer system |
US8364148B2 (en) | 2005-07-07 | 2013-01-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interworking of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s an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 |
WO2007010319A1 (en) | 2005-07-22 | 2007-01-25 | Trellia Networks Inc. | Mobile connectivity solution |
US8019827B2 (en) * | 2005-08-15 | 2011-09-13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Quick deploy of content |
US20070083788A1 (en) | 2005-10-06 | 2007-04-12 |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sting for open ports of an endpoint device in a packet network |
US9775093B2 (en) | 2005-10-12 | 2017-09-26 | At&T Mobility Ii Llc | Architecture that manages access betwee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an IP network |
US7809376B2 (en) * | 2005-11-29 | 2010-10-05 | Roberto S. Catalan | Enhanced analogue of 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for mobile phones and similar handheld communications devices |
EP1969800A1 (en) | 2005-12-16 | 2008-09-17 | Nokia Corporation | Support for integrated wlan hotspot clients |
CA2531579A1 (en) | 2005-12-23 | 2007-06-23 | Bce Inc. | Method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for testing a network connection at a computing device |
US8160062B2 (en) | 2006-01-31 | 2012-04-17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Network connectivity determination based on passive analysis of connection-oriented path information |
CN101395850B (zh) | 2006-03-02 | 2015-01-21 | 诺基亚公司 | 支持经由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目的网络 |
-
2006
- 2006-03-02 CN CN200680053627.7A patent/CN101395850B/zh active Active
- 2006-03-02 WO PCT/IB2006/050651 patent/WO200709941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3-02 JP JP2008556863A patent/JP2009528743A/ja active Pending
- 2006-03-02 EP EP06711002.3A patent/EP1989827B3/en active Active
- 2006-03-02 US US12/224,453 patent/US8199657B2/en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1-18 US US13/352,649 patent/US951667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2-30 US US14/585,793 patent/US2015018162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
- 2015-08-05 US US14/819,029 patent/US2015034196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6
- 2016-08-11 US US15/234,447 patent/US986645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03925A (zh) * | 2002-10-02 | 2005-11-30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便携装置的智能连接管理 |
CN1551675A (zh) * | 2003-05-07 | 2004-12-01 | ��������ķ������ | 在移动无线系统中建立连接的方法 |
WO2005053220A1 (en) * | 2003-11-28 | 2005-06-09 | Bce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a public data network from a visited access provid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95850A (zh) | 2009-03-25 |
US20090219819A1 (en) | 2009-09-03 |
WO2007099414A1 (en) | 2007-09-07 |
US9866457B2 (en) | 2018-01-09 |
US20150341967A1 (en) | 2015-11-26 |
US8199657B2 (en) | 2012-06-12 |
JP2009528743A (ja) | 2009-08-06 |
EP1989827A1 (en) | 2008-11-12 |
US9516678B2 (en) | 2016-12-06 |
US20120113813A1 (en) | 2012-05-10 |
US20150181628A1 (en) | 2015-06-25 |
US20170141982A1 (en) | 2017-05-18 |
EP1989827B1 (en) | 2013-12-25 |
EP1989827B3 (en) | 2015-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95850B (zh) | 支持经由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目的网络 | |
CN101341710B (zh) | 对于集成wlan热点客户端的支持 | |
JP5247694B2 (ja) | 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アクセス監視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US8032925B2 (en) | Method for enabling login and establishing sess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
KR101579892B1 (ko) | 할당된 네트워크 어드레스를 갖는 디바이스에 액세스하기 위해 웹 프록시-서버를 이용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 |
US9253031B2 (en) |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dentifying, configuring and accessing a device on a network | |
JP5257815B2 (ja) | 通信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の評価 | |
EP3110207B1 (en) | Online signup provisioning techniques for hotspot connections | |
CN108141760B (zh) | 用于识别认证服务器的方法和设备 | |
WO2017045123A1 (en) | A method for secure wifi calling connectivity over managed public wlan access | |
CN110999257B (zh) | 用于服务器通知的递送的传送方法选择 | |
US20120033616A1 (en) | Mobile terminal and peer-to-peer mode base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of | |
WO2014135050A1 (zh) | 消息处理方法、装置、网关、机顶盒及网络电视系统 | |
CN104734908B (zh) | 支持经由无线接入网络来接入目的网络 | |
EP3506588A1 (en) | Method of authenticating access to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corresponding apparatus | |
TW200906116A (en) |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network connection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reof | |
CN114531256B (zh) | 数据通信方法及系统 | |
WO2008039481A1 (en) |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dentifying, configuring and accessing a device on a network | |
WO2018109985A1 (ja) | 中継装置、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20 Address after: Espoo, Finland Patentee after: Technology Co., Ltd. of Nokia Address before: Espoo, Finland Patentee before: Nokia Oy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