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0505B - 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90505B CN101390505B CN2008102249441A CN200810224944A CN101390505B CN 101390505 B CN101390505 B CN 101390505B CN 2008102249441 A CN2008102249441 A CN 2008102249441A CN 200810224944 A CN200810224944 A CN 200810224944A CN 101390505 B CN101390505 B CN 1013905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itefly
- bee
- host
- bees
- wasp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和繁殖浅黄恩蚜小蜂蜂种;生产寄主;粉虱的接种繁殖、发育;小蜂接种培育;雄蜂的培育;小蜂和粉虱分离,蜂蛹收集、制卡,同时留种。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案完善了优势蜂种选择、繁蜂和放蜂技术,实现了优质、高效、大批量繁殖浅黄恩蚜小蜂,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应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领域,用于防治温室粉虱、烟粉虱等农林害虫,满足生产的需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蜂的繁殖生产工艺,特别是一种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属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粉虱已在世界各地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损失超过3亿美元,我国近几年不但温室粉虱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同时外来入侵害虫粉虱更是猖獗危害我国农业。由于粉虱体被蜡质,个体微小,习性隐蔽,抗药性强,化学防治困难,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生物防治的途径和方法。寄生蜂是粉虱的重要天敌资源,利用寄生蜂防治粉虱已有不少成功事例。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Girault & Dodd)属膜翅目Hymenoptera,蚜小蜂科Aphel inidae,恩蚜小蜂属Encarsia,又名Encarsiatransvena。该蜂起源于印度,国外相关研究表明该蜂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成为用来防治烟粉虱比较好的寄生蜂之一,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烟粉虱寄生蜂。在我国,已有的调查表明,浅黄恩蚜小蜂在北方和南方均有分布,而且在南方还是粉虱类害虫的优势种寄生蜂,在北方有些时候也会出现高的寄生率,但国内尚未见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效果方面的研究报道。
本发明申请人对浅黄恩蚜小蜂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浅黄恩蚜小蜂是我国分布较广的粉虱优势天敌,有关研究表明它对粉虱有很好的自然控制作用,浅黄恩蚜小蜂可以寄生于烟粉虱的所有若虫阶段并完成发育,但以寄生于三龄和四龄前期的若虫最为适宜,寄生率也最高;而一龄和四龄后期的若虫则不适于寄生,寄生率也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浅黄恩蚜小蜂行两性生殖,以自复寄生的方式繁殖雄蜂的特性,给其大量繁殖带来一定困难,目前我国尚无成熟的大量繁殖技术。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通过大量的研究和长期的摸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为我国粉虱寄生蜂的资源调查和粉虱生物防治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具体生产繁殖方法如下所述:
(1)采集和繁殖蜂种:
1)采集蜂种:在粉虱发生严重的田间植株叶片上,采集被浅黄恩蚜小蜂寄生粉虱若虫,即黑蛹;
2)蜂种提纯和优选:将采集的上述黑蛹置于25-27℃、RH.60-70%条件下发育,羽化出蜂后,转接到烟粉虱若虫体内,然后通过对寄生率、羽化出蜂率、繁殖力、性比、贮存特性和对目标害虫卵的搜索能力检测试验,选择优良蜂种;
3)蜂种扩繁:分别对浅黄恩蚜小蜂雌、雄蜂种进行扩繁,积累足够的浅黄恩蚜小蜂种蜂数量;
4)蜂种保存:浅黄恩蚜小蜂发育到初蛹期时,立即贮入10-12℃、RH.50-60%条件下保存;
(2)生产寄主:
按常规栽培方法播种、移苗和定植寄主植物,在光照充足,20-27℃变温条件下的清洁室内,培育寄主植物;
当寄主植物苗长到5片真叶时,单株定植于花盆内;
每隔两周种植一批寄主植物,每批苗84株;7-8片真叶时备用;
(3)粉虱的接种繁殖:
1)粉虱虫源的准备:将7-8片真叶的的清洁番茄苗,即寄主植物,放入繁蜂室,接种粉虱成虫,当子代粉虱成虫大量羽化时备用;
2)搬入待接种的寄主植物苗进行粉虱接种,叶背面每平方厘米有卵35粒以上时,即可结束接种;
3)接种产卵完成后,摇动粉虱产卵笼罩中的寄主植株,赶走大量粉虱成虫;
4)然后,将其中的77盆搬出,移入到塑料薄膜密封罩中熏蒸,熏蒸4小时,杀死遗留粉虱成虫,移入粉虱若虫发育室;
5)留下7盆植株,用于更换作为虫源的老植株,每周换7盆,3周换完;更换时将老植株拔下,待粉虱成虫全部羽化再清理出去;
(4)粉虱若虫发育:
将熏蒸处理过的、带有烟粉虱卵的寄主植株移入另一笼罩内培育,并加强管理促进叶片生长,待粉虱若虫发育到2-3龄时备用;
(5)小蜂接种及培养:
将带有2-3龄粉虱若虫的寄主植株77盆移入,移入小蜂黑蛹或成蜂,将浅黄恩蚜小蜂成蜂接种到带有2-3龄粉虱若虫的寄主植株上,以每平方厘米叶片上有一头小蜂成虫为宜,36至48小时后,去除成蜂;移入的小蜂黑蛹在当前的条件下会自动发育成成蜂;
(6)雄蜂的培育:
在被寄生的粉虱若虫发育7天时,移出7盆放入雄蜂的培育室,接入正羽化的雌成蜂,产卵24-48小时后去除成蜂,当发育7天时,放入清洁苗,诱引粉虱成虫,2至4天后采收、包装或冷藏备用;
(7)小蜂和粉虱分离及蜂蛹收集:
1)接种小蜂后,当小蜂黑蛹零星出现时移出培育室,同时将寄主植物苗熏蒸杀死滞留在叶片上的小蜂成虫;
2)将带黑蛹的寄主植物植株移入分离室,使未被寄生的粉虱大量羽化,然后搬出室外进行熏蒸,杀死滞留在叶片上的粉虱成虫;
3)在未被寄生的粉虱成虫大量羽化时,在分离室放入清洁苗,诱收分离室的粉虱成虫;
4)采摘黑蛹叶片,粘制蜂卡,包装储藏以供配送或直接田间应用;
(8)留种:
采摘收集的同时,选取发育健康,蛹壳有光泽的小蜂黑蛹作为种蜂,雌、雄分别储藏,备用下次育种时的小蜂接种。
其中步骤(3)所述粉虱的接种,接种时间为接种24-36小时。
其中步骤(3)所述粉虱的接种,接种期间,需经常摇动作为虫源的植株,同时也轻轻晃动新苗4-5次,使产卵均匀。
其中步骤(3)所述粉虱的接种,接种后使用吸有敌敌畏原液的滤纸条熏蒸。
其中步骤(5)所述小蜂接种,接种的时候最好保证小蜂羽化期和若虫2-3龄期相吻合。
其中步骤(5)所述小蜂接种,接蜂的蜂虫比例为1∶20-30。
其中步骤(5)所述小蜂接种,接种的浅黄恩蚜小蜂雌雄比为10∶1。
其中步骤(7)所述的小蜂和粉虱分离及蜂蛹收集,配送或田间应用时以雌、雄蜂按1∶10比例。
本发明所述的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完善了优势蜂种选择、繁蜂和放蜂技术,实现了优质、高效、大批量繁殖浅黄恩蚜小蜂;
2、本发明生产方法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应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领域,用于防治烟粉虱、温室粉虱等农林害虫,从而更大程度上满足生产的需要,为生物防冶提供了很大便利;
3、本发明所述的生产方法对对雄蜂的培育作了特别的控制,从而更便利于寄生蜂的合理接种;
4、本发明所述的生产方法对雌雄蜂的接种比例也作了要求,从而提高了寄生蜂的产卵量及卵孵化率;
5、本发明生产过种中尽量使小蜂羽化期和若虫2-3龄期相吻合,为寄生蜂产卵提供了更多机会,从而提高了产卵量;
6、本发明所述寄生蜂是烟粉虱的优势天敌,对烟粉虱有很好的自然控制作用;
7、本发明生产方法对其它寄生蜂的繁殖和释放具有参考作用;
8、本发明为我国粉虱寄生蜂的繁殖利用奠定了很好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浅黄恩蚜小蜂大量生产繁殖
浅黄恩蚜小蜂大量生产繁殖过程主要如图1所示,具体如下所述:
1、采集和繁殖浅黄恩蚜小蜂蜂种
(1)采集蜂种:在粉虱发生严生的田间植株叶片上,采集被浅黄恩蚜小蜂寄生的粉虱若虫,即黑蛹;
(2)蜂种提纯和优选:将采集的浅黄恩蚜小蜂寄生黑蛹置于25-27℃、RH.60-70%条件下发育,羽化出蜂后,转接到烟粉虱若虫体内,然后通过对寄生率、羽化出蜂率、繁殖力、性比、贮存特性和对目标害虫卵的搜索能力检测试验,选择优良蜂种;
(3)蜂种扩繁:分别对浅黄恩蚜小蜂雌、雄蜂种进行扩繁,积累足够的浅黄恩蚜小蜂种蜂数量;
(4)蜂种保存:浅黄恩蚜小蜂发育到初蛹期时,立即贮入10-12℃、RH.50-60%条件下保存;
2、寄主的生产:
寄主植物选择没有特别的要求,可以选择甘蓝、黄瓜、番茄等,本发明仅以番茄为倒进行说明,寄主昆虫为烟粉虱或温室粉虱。
按常规栽培方法播种、移苗和定植番茄,在光照充足,20-27℃变温条件下的清洁室内,培育番茄苗,当番茄苗长到35天(5片真叶时),将其单株定植于25厘米的花盆内。每隔两周种植一批寄主植物,每批苗84株左右。45天(7-8片真叶)时,即可移入到粉虱产卵室中接种粉虱。
3、粉虱的接种繁殖:
(1)粉虱虫源的准备:在开始繁蜂前3周,将7-8片真叶的的清洁番茄苗21盆放入繁蜂室,接种粉虱成虫3500-6000头,当子代粉虱成虫大量羽化时备用;
(2)此时搬入84盆待接种的番茄苗,接种24-36小时。期间,需经常摇动作为虫源的植株,同时也轻轻晃动新苗4-5次,使其产卵均匀。一般叶背面每平方厘米有卵35粒以上时,即可结束接种;
(3)接种产卵完成后,摇动粉虱产卵笼罩中的寄主植株,赶走大量粉虱成虫后,将其中的77盆搬出室外;
(4)然后将上述番茄苗移入到塑料薄膜密封罩中,用吸有敌敌畏原液2-3滴的滤纸条熏蒸,药液不与植株直接接触,每隔3株挂一敌敌畏纸条,熏蒸4小时,杀死遗留粉虱成虫,移入粉虱若虫发育室。
(5)留下7盆植株,用于更换作为虫源的老植株,每周换7盆,3周换完。更换时将老植株拔下,待粉虱成虫全部羽化再清理出去。
特别说明:步骤(3)和(5)同时操作,即在搬出77盆的同时,留下的7盆也进行更换。
4、粉虱若虫发育:
发育室一般准备8平方米的即可。将经过熏蒸处理过的、带有烟粉虱卵的寄主植株移入另一笼罩内培育,即将熏蒸后的77盆移入,剪去生长点,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叶片生长。2周后,待粉虱若虫发育到2-3龄时备用,即用于接种小蜂。
5、小蜂接种及培养:
培养室一般准备6平方米的即可。将上述培育的带有2-3龄粉虱若虫的番茄植株77盆移入,移入小蜂黑蛹或成蜂6-7万头,此操作是将浅黄恩蚜小蜂成蜂接种到上述培育的带有2-3龄粉虱若虫的寄主植株上;36至48小时后,去除成蜂,即以每平方厘米叶片上有一头小蜂成虫为宜,接蜂的蜂虫比例为1∶20-30,接种的时候最好保证小蜂羽化期和若虫2-3龄期相吻合,保证两者基本吻合采用常规的措施即可,如控制室内温度、给食或者根据两者各自的生理特性适当调整饲养时间等,从而来调节两者的发育程度;同时,最好保证浅黄恩蚜小蜂雌雄比为10∶1;发育7天时备用。
6、雄蜂的培育:
在被寄生的粉虱若虫发育7天时,移出7盆放入雄蜂的培育室,接入正羽化的雌成蜂,产卵24-48小时后去除成蜂;
当发育7天时,放入3株寄主清洁苗,诱引粉虱成虫,再过2至4天后采收、包装或冷藏备用。
7、小蜂和粉虱分离及蜂蛹收集:
(1)步骤5的被寄生的粉虱若虫发育10-12天,当小蜂黑蛹零星出现时,即可移出培育室。同时将寄主植物苗用敌敌畏药条熏蒸1小时,杀死滞留在叶片上的小蜂成虫。
(2)将带黑蛹的番茄植株移入分离室,停留2-3天,使未被寄生的粉虱大量羽化,然后把番茄苗搬出室外,进行敌敌畏熏蒸,杀死滞留在叶片上的粉虱成虫;
(3)在未被寄生的粉虱成虫大量羽化时,在分离室放入3盆清洁苗,诱收分离室的粉虱成虫,每周更换一次。此时未被寄生的粉虱成虫大量羽化,用清洁苗收集,从而保证产品的纯度。
(4)采摘黑蛹叶片,并在室内晾1-2天,然后粘制蜂卡,即可包装储藏或田间应用。雌、雄蜂按1∶10比例配送使用。
8、留种:采摘收集的同时,选取发育健康,蛹壳有光泽的小蜂黑蛹作为种蜂,雌、雄分别储藏,备用下次育种时的小蜂接种。
实施例二: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1:寄主植物的筛选
(1)材料和方法
i)供试昆虫
烟粉虱,采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温室番茄植株上。
浅黄恩蚜小蜂(黑蛹)来自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农业实验站。
ii)寄主植物
以菜豆、黄瓜、棉花、一品红、甘蓝、甘薯、番茄为供试寄主。
菜豆、黄瓜、甘蓝、番茄种子均购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特菜中心。棉花和甘薯由中科院动物所提供,一品红购于北京超市。
iii)实验条件与器材
室内进行,温度控制在25~30℃,相对湿度60~80%。养虫笼为铝合金框架,规格50×60×70cm,其中一面带有玻璃推拉门,其余5面封以120目尼龙纱网。寄主植物植于塑料育苗钵内,载土为草炭/蛭石/粘土(各占1/3比例)。
iv)实验方法
除一品红可直接购买用于实验外,其它寄主植物均需要实验室内人工培育。将播种过的育苗钵浇水后置于洁净养虫笼内,培育无虫净苗,每笼内放一种寄主植物。待植株生长到足以耐受烟粉虱取食时(株高20cm以上),每笼接入50~100头新羽化的烟粉虱成虫。10~12天后,植株叶片背面将有各龄期的烟粉虱若虫出现,这时每笼内接入20头左右(保证有1~2头雄蜂)浅黄恩蚜小蜂成虫。加强寄主植物的水肥管理,保证其生长条件充足,若发现有叶螨及蓟马等害虫危害,则应立即清除该植株,防止扩散后危及整个种群。观察记录寄主植物生长情况以及烟粉虱和浅黄恩蚜小蜂的繁育情况,评价各寄主植物的优劣。筛选出既易于栽培管理又能被烟粉虱和寄生蜂所共同喜好的寄主植物。
v)寄主植物评价指标
a:生长周期的长短。包括从播种到能用于实验的时间和接虫后能存活的时间。例如:菜豆播种后出苗和生长都很快,一周后即有两片真叶可以用于实验了,但是接虫之后能维持的时间太短,无法完成整个实验,甚至在烟粉虱的若虫发育到适合接蜂之前植株就衰败了。并且极易感染螨和蓟马等害虫,直接导致死亡。而甘蓝和棉花则正好相反,接虫后能维持很长时间,可正常生长,并能很好地抵御其它害虫的侵害,但是播种后到能够用于实验的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而且苗期非常不易管理,死亡率较高。
b:叶片背面平滑程度。叶片背面着生的毛刺直接影响烟粉虱和浅黄恩蚜小蜂的活动,对寄生率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在解剖镜下的各项观察。例如:黄瓜叶片背面毛刺密且长,影响浅黄恩蚜小蜂的寄生率。甘薯和甘蓝则叶片背面平滑无毛刺,不会影响试虫的活动和寄生。
c:试虫喜好程度。包括以上b项的物理因素和未知的其它因素,使得试虫对寄主植物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例如:烟粉虱比较喜好黄瓜、棉花和番茄,而浅黄恩蚜小蜂则比较喜好番茄、甘薯和菜豆。
d:离体叶片是否容易保鲜。实验中很多环节需要待浅黄恩蚜小蜂寄生后将叶片剪下,放入人工气候箱内进行温湿度和光照可以控制的环境下培养,所以剪下的叶片经过处理后要能够保鲜一段时间。例如:黄瓜、菜豆、甘蓝等的叶片不易保鲜,而番茄叶片则保鲜效果较好,处理后可维持1~2周的时间。
通过综合评价各寄主植物饲养烟粉虱和浅黄恩蚜小蜂的优劣,筛选出既易于栽培管理又能被烟粉虱和寄生蜂所共同喜好的寄主植物。
(2)结果与分析
各寄主植物的优缺点如下表1所示。通过实际栽培,综合比较每种寄主植物,最终选择了番茄作为保持种群和进行实验的寄主植物。与其它六种相比,番茄种植简单,生长较迅速,烟粉虱和浅黄恩蚜小蜂均喜好,离体叶片容易保鲜。当然也存在容易受其它害虫侵染等不利因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能克服,不至影响实验正常进行。
表1七种寄主植物饲养烟粉虱及寄生蜂的优缺点比较
对比实实验2:浅黄恩蚜小蜂生殖方式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供试昆虫
烟粉虱采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温室番茄植株上,室内以番茄为寄主植物连续饲养多代备用。浅黄恩蚜小蜂来自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农业实验站,在实验室内以上述烟粉虱作为寄主自由繁殖5代以上。
1.2寄主植物
供试寄主植物为番茄,种子购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特菜中心,营养钵育苗后定植在口径10cm的塑料盆内,然后放入120目尼龙纱网的养虫笼(50×60×70cm)里,加强水肥管理,得到无虫健壮的净苗。
1.3实验方法
采用本章第二节介绍的“整株”接虫法处理番茄苗,得到寄生有三龄烟粉虱若虫的番茄苗。然后再采用“培养皿”接虫法进行接蜂,将剪下的番茄叶片置于解剖镜下,用解剖针挑除龄期不适合的烟粉虱若虫,每片叶上保留30头左右发育良好的烟粉虱若虫。然后分以下三组进行实验,每组设10个重复。
第一组:接入一对浅黄恩蚜小蜂,24小时后将蜂清除。培养皿置于光照培养箱内令其发育,适时加水,保持叶片鲜活。
第二组:接入处女蜂(为获得处女蜂,事先在种群笼内挑取浅黄恩蚜小蜂黑蛹,置于培养皿中,培养皿内铺一张定性滤纸并喷水以保持湿润,每天上午8:00~10:00点钟在解剖镜下观察羽化情况,发现新羽化雌蜂立即转移到另外的培养皿中,提供5%蜂蜜水)两头,24小时后将蜂清除。培养皿置于光照培养箱内令其发育,适时加水,保持叶片鲜活。
第三组:重寄生实验。在放好叶片的培养皿中一次性接入多对雌蜂和雄蜂,保证高寄生率,24小时后清除所有接入的寄生蜂。培养皿置于光照培养箱内,大约7天后(根据预备试验结果,此时初寄生的寄生蜂已发育到三龄左右),每培养皿接入两头处女雌蜂,在解剖镜下观察其产卵行为,凡有产卵行为发生的做好标记,最后将没有被二次寄生的寄主清除掉,只保留发生过重寄生的寄主。
以上各组处理均在光照培养箱内进行发育,温度25±1℃,RH 70%~75%,L∶D=14∶10,光照强度3500lx左右。每天上午8点检查记录,叶片脱脂棉适时加水,及时清除未被寄生而正常发育羽化的烟粉虱成虫。
1.4数据处理:所得实验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显示比较结果。
2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处理所产生的浅黄恩蚜小蜂后代均为雌性,每对成蜂平均产生11.2±1.5头后代且均为雌性;第二组处理不能产生后代;第三组平均每处理产生5.6±2.5头后代,均为雄性。
雌雄正常交配后在寄主体内产下受精卵,所产生的后代均为雌性;未经过交配的雌蜂不能直接在烟粉虱若虫体内产卵,即不能进行初寄生而产生后代;雄性后代的产生需要进行自复寄生,即未受精卵重寄生于姊妹雌蜂后方可发育为雄蜂。由此可知,浅黄恩蚜小蜂的生殖方式为:孤雌产雄,自复寄生,雌雄异律发育。
对比试验3:雌性浅黄恩蚜小蜂前期个体发育研究
在寄生性烟粉虱天敌中,恩蚜小蜂属是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属。对其生物学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蚜小蜂从卵到成虫的整个生命周期、存活率、雌蜂寿命和产卵量等方面,也有少数研究涉及到幼虫的个体发育。由于蚜小蜂营寄生生活,且个体微小,使其发育前期的卵和幼虫难以被察觉。发育过程中,卵与幼虫、以及幼虫各龄之间的形态差别甚微,幼期各发育虫态之间的界线也十分细微。加之许多蚜小蜂是异律发育的,即雌蜂与雄蜂的发育方式不同,如自复寄生种类的雌蜂在初级寄主上完成发育,雄蜂则取食雌蜂完成发育。这些因素都使得蚜小蜂的个体发育研究进展缓慢,相关报道也比较少。
本实验通过对浅黄恩蚜小蜂个体发育的研究,为该蜂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恩蚜小蜂属其它种寄生蜂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本实验设计观察了雌性浅黄恩蚜小蜂六个幼虫阶段的发育情况,这六个阶段包括:卵期、一龄、二龄、三龄、预蛹期和黑蛹期。
1材料和方法
1.1供试昆虫
烟粉虱采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温室番茄植株上,室内连续饲养多代备用,以四龄前期的烟粉虱若虫做为寄主。
浅黄恩蚜小蜂来自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农业实验站,在实验室内以上述烟粉虱作为寄主定殖、扩繁,所用成蜂均已繁殖5代以上。
1.2寄主植物
供试寄主植物为番茄,种子购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特菜中心,营养钵育苗后定植在口径10cm的塑料盆内,然后放入120目尼龙纱网的养虫笼(50×60×70cm)中,加强水肥管理,得到无虫健壮的净苗。
1.3实验方法
1.3.1卵到三龄的发育
寄主的准备:采用“整株”接虫法。实验室条件下,将两株培育健壮的番茄净苗(盆栽红,株高10~15cm,4~6片平展少褶皱的复叶)分别置于养虫笼内。养虫笼规格为:30×30×30cm,120目纱网。然后各接入100头烟粉虱成虫,24小时后将烟粉虱成虫清除干净,番茄苗放入50×60×70cm养虫笼内培养,等待烟粉虱若虫发育到实验所需龄期。如此,每天处理两株,连续处理多组备用。
实验用蜂的准备:从浅黄恩蚜小蜂种群笼内挑取发育健康,蛹壳有光泽的黑蛹,置于9cm培养皿中,培养皿事先铺好定性滤纸,并用医用注射器注水保持湿润。实验室条件下待其羽化。新羽化的成蜂及时转移到新培养皿中,雌雄蜂混合,令其交配。提供5%蜂蜜水,这样可以保证接蜂后雌蜂不至因饥饿而取食寄主,提高产卵效率。
接蜂:采用“培养皿”接虫法。当烟粉虱若虫发育到四龄前期时,选取若虫分布均匀,数量适中的叶片剪下,在解剖镜下除去瘦弱和龄期不合适的寄主,然后按照第三章中图2.2方法处理叶片。每个培养皿中接入20~30头雌蜂令其产卵,3小时后将蜂清除,培养皿放入光照培养箱中。五个培养皿为一组,同时接蜂,蜂可以循环利用,转接时若有损失加以补充。连续处理多组,记录每组的接蜂时间,此时间即作为本组寄生蜂发育的起始时间。
发育进度观察:通过解剖观察幼虫的发育。解剖时,先在解剖镜下放置一枚载玻片,载玻片的凹处滴一滴蒸馏水,然后将挑下的寄主在蒸馏水中解剖,用解剖针小心的按住寄主外壳边缘,从另一侧将外壳撕破,轻轻挤压使寄主的体液融于蒸馏水中,仔细辨别有无寄生物。从第一组开始,接蜂后每隔12h解剖被寄生烟粉虱若虫,随机抽取寄主进行解剖,每个培养皿中解剖到5头被寄生的寄主为止,观察并记录浅黄恩蚜小蜂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阶段,测量虫体大小。每隔12h解剖观察并记录25头浅黄恩蚜小蜂的发育状况。直到预蛹阶段为止。
发育历期计算方法:统计每次解剖中各发育阶段浅黄恩蚜小蜂的比例,若某一发育阶段的虫态占当批解剖总量的50%,则判定该解剖时间为浅黄恩蚜小蜂全部进入该发育阶段的时间,统计该发育阶段所需时间时仅统计该解剖时间进入该发育阶段的虫数以及此前进入该发育阶段的虫数。
1.3.2预蛹到羽化的发育
仍然按照本章1.3.1的方法进行接蜂,但是不需要解剖,接蜂后置于光照培养箱中,适时加水勿使叶片干枯,并及时清除羽化的烟粉虱成虫。待到有预蛹出现时将叶片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A4纸打印后在纸上标注每头预蛹的位置并记录出现的时间,此后每隔12h观察一次,跟踪记录每头预蛹的发育情况,直至羽化。
以上实验条件为:温度25±1℃,相对湿度70%~75%,光照周期14∶10(L∶D),光照强度3500lx左右。
2、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条件下,雌性浅黄恩蚜小蜂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为12.80d,其中卵期1.90d,一龄幼虫1.05d,二龄幼虫1.02d,三龄幼虫2.21d,预蛹0.78d,黑蛹5.70d。各发育阶段虫体大小的测量数据显示,体宽从卵到黑蛹持续增加,而体长以三龄若虫为最长。将所得各虫态发育历期与本章第二节中得出的成蜂寿命相结合,得到完整的雌性浅黄恩蚜小蜂个体发育数据。
2.1卵到三龄的发育
通过随机解剖的方法得到每隔12小时寄生蜂的发育情况,计算得出发育到该阶段所需的时间以及该阶段的发育历期(表2)。
表2雌性浅黄恩蚜小蜂从卵到三龄的发育历期
发育阶段 | 观察数(头) | 发育到该阶段所需时间(天) | 该阶段所需时间(天) |
卵 | 75 | —— | 1.90 |
一龄 | 49 | 1.90±0.06 | 1.05 |
二龄 | 53 | 2.96±0.03 | 1.02 |
三龄 | 102 | 3.97±0.03 | 2.21 |
预蛹 | 30 | 6.18±0.08 | —— |
2.2预蛹到羽化的发育
预蛹到羽化阶段通过跟踪标记的方法统计每个虫态的发育历期,如下表3所示。
表3雌性浅黄恩蚜小蜂从预蛹到羽化的发育历期
发育阶段 | 观察数(头) | 发育到该阶段所需时间(天) | 该阶段所需时间(天) |
预蛹 | 201 | 6.36±0.10 | 0.78 |
黑蛹 | 196 | 7.14±0.05 | 5.70 |
成蜂 | 196 | 12.80±0.07 | 21.9 |
2.3各发育阶段形态描述
利用目镜上的刻度测量虫体大小,测量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各发育阶段虫体大小的测量数据
发育阶段 | 观察数 | 体长(mm) | 体宽(mm) |
卵 | 75 | 0.171±0.002 | 0.045±0.001 |
一龄 | 49 | 0.224±0.012 | 0.085±0.006 |
二龄 | 53 | 0.350±0.031 | 0.091±0.005 |
三龄 | 102 | 0.596±0.035 | 0.201±0.009 |
预蛹 | 30 | 0.562±0.033 | 0.391±0.013 |
黑蛹 | 196 | 0.582±0.020 | 0.410±0.011 |
卵:新产的蜂卵呈长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一端较圆钝,另一端有一比较尖细的小柄。长约0.171±0.002mm,宽约0.045±0.001mm。随着胚胎的发育,卵内部逐渐变得不透明,内容物与卵壳之间的界限也更加清晰。孵化过程中,卵的体积明显增大,最后从头部开始挣脱掉卵壳。虽然浅黄恩蚜小蜂为单寄生蜂,但是在解剖的75头寄主中,最多的有五枚卵,其次还有三枚卵和两枚卵的情况,这种“多寄生”情况占总数的17.3%。“多寄生”的卵如果其中一枚先孵化出来,并不影响其它卵的孵化,而作为单寄生蜂,最终在一个寄主中只会羽化出一头成蜂,这意味着其他卵虽能正常孵化,但是并不能正常发育为成蜂。解剖情况如下表5所示:
表5雌性浅黄恩蚜小蜂在每头寄主内的产卵数
一龄幼虫:刚刚孵化出的一龄幼虫是通体透明的,虫体细长,头部钝圆,不断地扭动躯体,非常活跃。它可以在寄主体内来回游动,虫体长约0.224±0.012mm,宽约0.085±0.006mm。末端有一条清晰可见的“小尾巴”,有时还可见到刚蜕下的卵壳附着其上。在一龄的早期所有体节都不是很明显。发育后期,在80倍显微镜下可以清晰的观察到13个体节,其中包括3个胸节和10个腹节。一龄后期,幼虫变得更加粗壮,活动也显得迟缓,虫体透明度明显降低。
二龄幼虫:二龄幼虫是体节最为明显的一个龄期,并且在第13体节上有一个纽扣状的结构,这是一龄幼虫末端的“小尾巴”演化而来。虫体长约0.350±0.031mm,宽约0.091±0.005mm。体表仍然是透明的,故而体内大部分脏器在解剖镜下能够观察到。二龄幼虫已经消耗了寄主一部分的体液,寄主的一些未成型内部器官开始消解,但是还没有遭到完全的破坏。
三龄幼虫:整个发育过程中体长最长的便是三龄若虫。在三龄最初期,可以观察到蜕至腹部末端的二龄幼虫表皮。三龄幼虫体长约0.596±0.035mm,宽约0.201±0.009mm。随着寄生蜂幼虫的发育,在三龄前期寄主的体液已经被消耗掉了大半,寄主内脏被消解为淡黄色的颗粒。随着三龄幼虫的进一步取食,形成一个所谓“半干燥”的环境,这是重寄生发生的最适阶段。此时在80倍解剖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体节上的气门。三龄后期,寄生蜂将耗尽寄主最后一点体液,为进入蛹期做好准备。在此之前取食所形成的粪便都积存在体内,这样能保持取食环境的清洁。三龄末期幼虫体内的粪便由黄色变成浅棕色,所以透过寄主的表皮可以看到弯曲的寄生蜂幼虫。此后,三龄幼虫会向寄主的前端蠕动,在寄主后面的瓶型孔两侧留下2~5粒深棕色的粪便。排便是即将进入蛹期的标志。如图4.3所示。
预蛹:预蛹是介于三龄和黑蛹之间的一个特殊龄期,此龄期已经完全具有蛹的特征,不食不动,通体透明。体长约0.562±0.033mm,体宽约0.391±0.013mm。在预蛹的后部两侧,堆积着排出的深褐色粪便。
黑蛹:预蛹的蛹壳是无色透明的,在较短的时间里(0.78d)蛹壳变成黑色,整个蛹体也变得扁平,这便是所谓“黑蛹”了。黑蛹长约0.582±0.020mm,宽约0.410±0.011mm。解剖出来的黑蛹体壁平滑,有光泽,头、复眼、翅鞘和足都清晰可见。特别是在黑蛹的末期,头部、红色单眼、暗红的复眼、触角、翅和足都可以透过寄主的蛹壳观察到。雌蜂的整个蛹期大约5.7天。
Claims (6)
1.一种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和繁殖蜂种:
1)采集蜂种:在粉虱发生严重的田间植株叶片上,采集被浅黄恩蚜小蜂寄生的粉虱若虫,即黑蛹;
2)蜂种提纯和优选:将采集的上述黑蛹置于25-27℃、RH.60-70%条件下发育,羽化出蜂后,转接到烟粉虱若虫体内,然后通过对寄生率、羽化出蜂率、繁殖力、性比、贮存特性和对目标害虫卵的搜索能力检测试验,选择优良蜂种;
3)蜂种扩繁:分别对浅黄恩蚜小蜂雌、雄蜂种进行扩繁,积累足够的浅黄恩蚜小蜂种蜂数量;
4)蜂种保存:浅黄恩蚜小蜂发育到初蛹期时,立即贮入10-12℃、RH.50-60%条件下保存;
(2)生产寄主:
按常规栽培方法播种、移苗和定植寄主植物,在光照充足,20-27℃变温条件下的清洁室内,培育寄主植物;
当寄主植物苗长到5片真叶时,单株定植于花盆内;
每隔两周种植一批寄主植物,每批苗84株;7-8片真叶时备用;
(3)粉虱的接种繁殖:
1)粉虱虫源的准备:在开始繁蜂前3周,将7-8片真叶的的清洁番茄苗21盆放入繁蜂室,接种粉虱成虫3500-6000头,当子代粉虱成虫大量羽化时备用;
2)此时搬入84盆待接种的番茄苗,接种24-36小时,期间,需经常摇动作为虫源的植株,同时也轻轻晃动新苗4-5次,使其产卵均匀,一般叶背面每平方厘米有卵35粒以上时,即可结束接种;
3)接种产卵完成后,摇动粉虱产卵笼罩中的寄主植株,赶走大量粉虱成虫;
4)然后,将其中的77盆搬出,移入到塑料薄膜密封罩中熏蒸,熏蒸4小时,杀死遗留粉虱成虫,移入粉虱若虫发育室;
5)留下7盆植株,用于更换作为虫源的老植株,每周换7盆,3周换完;更换时将老植株拔下,待粉虱成虫全部羽化再清理出去;
(4)粉虱若虫发育:
将熏蒸处理过的、带有烟粉虱卵的寄主植株移入另一笼罩内培育,并加强管理促进叶片生长,待粉虱若虫发育到2-3龄时备用;
(5)小蜂接种及培养:
将带有2-3龄粉虱若虫的寄主植株77盆移入,移入小蜂黑蛹或成蜂,将浅黄恩蚜小蜂成蜂接种到带有2-3龄粉虱若虫的寄主植株上,以每平方厘米叶片上有一头小蜂成虫为宜,36至48小时后,去除成蜂;
(6)雄蜂的培育:
在被寄生的粉虱若虫发育7天时,移出7盆放入雄蜂的培育室,接入正羽化的雌成蜂,产卵24-48小时后去除成蜂,当发育7天时,放入清洁苗,诱引粉虱成虫,2至4天后采收、包装或冷藏备用;
(7)小蜂和粉虱分离及蜂蛹收集:
1)接种小蜂后,当小蜂黑蛹零星出现时移出培育室,同时将寄主植物苗熏蒸杀死滞留在叶片上的小蜂成虫;
2)将带黑蛹的寄主植物植株移入分离室,使未被寄生的粉虱大量羽化,然后搬出室外进行熏蒸,杀死滞留在叶片上的粉虱成虫;
3)在未被寄生的粉虱成虫大量羽化时,在分离室放入清洁苗,诱收分离室的粉虱成虫;
4)采摘黑蛹叶片,粘制蜂卡,包装储藏以供配送或直接田间应用;
(8)留种:采摘收集时,选取发育健康,蛹壳有光泽的小蜂黑蛹作为种蜂,雌、雄分别储藏,备用于下次育种时的小蜂接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其中步骤(3)所述粉虱的接种,接种后使用吸有敌敌畏原液的滤纸条熏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其中步骤(5)所述小蜂接种,接种的时候最好保证小蜂羽化期和若虫2-3龄期相吻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其中步骤(5)所述小蜂接种,接蜂的蜂虫比例为1∶20-3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其中步骤(5)所述小蜂接种,接种的浅黄恩蚜小蜂雌雄比为10∶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其中步骤(7)所述的小蜂和粉虱分离及蜂蛹收集,配送或田间应用时以雌、雄蜂按1∶10比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2249441A CN101390505B (zh) | 2008-10-28 | 2008-10-28 | 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2249441A CN101390505B (zh) | 2008-10-28 | 2008-10-28 | 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90505A CN101390505A (zh) | 2009-03-25 |
CN101390505B true CN101390505B (zh) | 2012-02-15 |
Family
ID=40491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22494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0505B (zh) | 2008-10-28 | 2008-10-28 | 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3905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73432B (zh) * | 2011-06-26 | 2012-12-26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应用丽蚜小蜂作为繁殖寄主生产浅黄恩蚜小蜂雄蜂的方法 |
CN102870742A (zh) * | 2012-09-24 | 2013-01-16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海氏桨角蚜小蜂的人工大规模饲养方法 |
CN103907568A (zh) * | 2013-01-05 | 2014-07-09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一种大规模人工繁殖豆柄瘤蚜茧蜂的方法 |
CN103283683A (zh) * | 2013-05-25 | 2013-09-11 | 兰溪市花言蜜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专用授粉中蜂的育种方法 |
CN103385220B (zh) * | 2013-07-25 | 2014-10-29 | 任伟 | 丽蚜小蜂的规模繁殖方法 |
CN103503836A (zh) * | 2013-08-22 | 2014-01-15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菜蛾盘绒茧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
CN103749400B (zh) * | 2014-01-22 | 2015-05-06 | 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 | 一种提高烟粉虱繁殖效率的方法 |
CN103960203B (zh) * | 2014-05-21 | 2015-11-18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利用海氏桨角蚜小蜂繁育浅黄恩蚜小蜂雄峰的方法 |
CN104304183B (zh) * | 2014-08-27 | 2016-08-24 | 浙江大学 | 颈双缘姬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
CN104756960B (zh) * | 2015-04-29 | 2017-02-22 | 广西大学 | 大斑黄小蜂饲养方法 |
CN105165737B (zh) * | 2015-10-13 | 2017-10-31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一种棉蚜寄生蜂‑‑棉蚜茧蜂的人工饲养方法 |
CN107396891A (zh) * | 2017-08-22 | 2017-11-28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恒定低温贮藏浅黄恩蚜小蜂雌蛹的方法 |
CN108739675B (zh) * | 2018-05-02 | 2021-03-30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双斑恩蚜小蜂规模化繁殖的方法 |
CN109090044A (zh) * | 2018-08-03 | 2018-12-28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日本恩蚜小蜂的繁育方法 |
CN110338154A (zh) * | 2019-08-09 | 2019-10-18 | 河南科技大学 | 用于繁殖浅黄恩蚜小蜂的载体植物系统及构建方法、繁殖方法及防治粉虱类害虫的方法 |
CN110574733B (zh) * | 2019-10-26 | 2020-12-11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利用棉短瘤蚜茧蜂繁育浅黄恩蚜小蜂雄蜂的方法 |
CN110839596B (zh) * | 2019-11-04 | 2020-11-06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利用烟蚜茧蜂繁育浅黄恩蚜小蜂雄蜂的方法 |
CN115868459B (zh) * | 2022-12-16 | 2024-11-05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马尼拉草作为小宽头飞虱的产卵载体在稻虱缨小蜂冷藏中的应用以及稻虱缨小蜂的冷藏方法 |
CN117063759B (zh) * | 2023-09-19 | 2024-02-23 | 吉林农业大学 | 基于螺旋粉虱为初级寄主繁育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8135A (zh) * | 2003-09-28 | 2004-09-15 | 衡水田益生防有限责任公司 | 工厂化生产桨角蚜小蜂工艺 |
CN1631125A (zh) * | 2005-01-26 | 2005-06-29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丽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工艺方法 |
-
2008
- 2008-10-28 CN CN2008102249441A patent/CN10139050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8135A (zh) * | 2003-09-28 | 2004-09-15 | 衡水田益生防有限责任公司 | 工厂化生产桨角蚜小蜂工艺 |
CN1631125A (zh) * | 2005-01-26 | 2005-06-29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丽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工艺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90505A (zh) | 2009-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90505B (zh) | 浅黄恩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 |
CN102273432B (zh) | 应用丽蚜小蜂作为繁殖寄主生产浅黄恩蚜小蜂雄蜂的方法 | |
JP5543583B2 (ja) | オレンジ色の閉殻筋ホタテ貝の養殖方法 | |
CN110338154A (zh) | 用于繁殖浅黄恩蚜小蜂的载体植物系统及构建方法、繁殖方法及防治粉虱类害虫的方法 | |
CN103503836A (zh) | 菜蛾盘绒茧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 |
CN109526885A (zh) | 一种日本食蚧蚜小蜂雄蜂的扩繁方法 | |
JP5929546B2 (ja) | ハダニ類の天敵昆虫の飼育方法 | |
KR20170000656A (ko) | 누리관총채벌레의 사육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총채벌레류의 방제방법 | |
CN106489846A (zh) | 小菜蛾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
CN104041462A (zh) | 一种调控斯氏侧沟茧蜂滞育的方法 | |
CN112219797B (zh) | 培育红松梢斑螟啮小蜂在防治松果梢斑螟并保护红松林树中的应用 | |
CN103125451A (zh) | 一种扩繁伞群追寄蝇的方法 | |
CN102771446B (zh) | 利用豌豆彩潜蝇扩繁豌豆潜蝇姬小蜂的方法 | |
Singh et al. | Notes on the bionomics of the pink stem borer Sesamia inferens Walker (Lepidoptera: Noctuidae): an upcoming pest of wheat in India | |
CN102630647B (zh) | 一种扩繁豌豆潜蝇姬小蜂的方法 | |
CN111034684A (zh) | 一种半闭弯尾姬蜂保种复壮繁育方法 | |
CN111789076A (zh) | 一种稻田分段围网养殖黑斑蛙方法及黑斑蛙养殖装置 | |
Ogah et al. | Parasitism and development of Platygaster diplosisae (Hymenoptera: Platygastridae) on the African rice gall midge Orseolia oryzivora (Diptera: Cecidomyiidae) | |
CN215912996U (zh) | 一种螵虫越冬装置 | |
CN113826588B (zh) | 一种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室内饲养方法 | |
CN107691050A (zh) | 一种调控茶足柄瘤蚜茧蜂滞育的方法 | |
CN107484718A (zh) | 一种异角亨姬小蜂的人工大规模饲养方法 | |
İslamoğlu et al. | Distributions and damages of poppy pests in different phenological periods in Uşak Province of Turkey | |
Thomas | A Review of the Wheat Stem Sawfly, Cephus cinctus Norton (Hymenoptera: Cephidae) | |
CN119547766A (zh) | 一种美国白蛾捕食性天敌球螋的繁育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15 Termination date: 2017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