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372188B - 活页夹 - Google Patents

活页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2188B
CN101372188B CN200810214042XA CN200810214042A CN101372188B CN 101372188 B CN101372188 B CN 101372188B CN 200810214042X A CN200810214042X A CN 200810214042XA CN 200810214042 A CN200810214042 A CN 200810214042A CN 101372188 B CN101372188 B CN 1013721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lcrum
loose
rotating ring
leaf binder
faste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140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2188A (zh
Inventor
金田浩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2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21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21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21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1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 B42F13/2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 B42F13/22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in two sections engaging each other when clos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3/00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involving perforations; Means therefor; Sheet details therefor
    • B42F3/04Attachment means of ring, finger or claw form

Landscapes

  • Sheet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活页夹,其整体为塑料制成,可动环分两个阶段进行打开动作,可防止活页不慎脱落,且可提供能插拔少量活页的狭窄的第1打开状态,和可插拔多数活页的较宽广的第2打开状态。

Description

活页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页夹。
背景技术
以前,存在数量较多的下述活页夹,该活页夹是在细长形状的塑料制基材的一侧部上设置有多个固定环,并且在另一侧部上配置有由轴构件支持为可旋转且与固定环卡止自如开闭的多个可动环,将预先设置有与各环对应的插通孔的活页用纸拆卸自如地合订到这种环中。
这种先前的活页夹有以下活页夹等,如日本专利第3749893号(专利文献1)所记载,附于本说明书的图24以及图25中的编号400所示,将轴构件装入金属制线圈弹簧408,以当使用手指扭动前端具有钩状卡合手段405的可动第2半环要素402而从固定的第1半环要素404的卡合手段405′脱离时,轴构件406旋转驱动来促进可动环的打开动作。
然而,这种结构的活页夹中,除了必须准备针对活页夹的不同大小且弹簧力或长度等不同的弹簧构件以外,也必须精心设计比较复杂的结构部分,以便在轴构件以及基材上,不从基材脱离地装配上述弹簧构件并且不损害有效的弹簧作用,因此,制造时间或成本方面存在问题,而且也产生如下问题,即为了提高线圈弹簧相关构件的耐久性而使用金属性的轴构件,会导致重量增加或生锈。此外,金属弹簧废弃时也花费分类劳动和时间。另外,特别是上述日本专利第3749893号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如果打开环,则半环间一下子大幅度打开,会导致已合订的活页散乱。
一方面,虽然如日本专利第3407672号(专利文献2)中特别是段落(0024)所说明的那样,提出了如下的活页夹,该活页夹是在轴本体的外周设有低突起,在轴承部的内周形成具有与该低突起对应的凹凸滑接部,通过这种低突起与滑接部的接触动作,使轴本体的旋转动作具有适度感,但该低突起仅作为使轴本体的旋转动作停止的制动器而起作用,虽记载有可在既定位置拿出或放入用的纸类(段落0032),但不具有可静止在既定位置的充分制动力,无法提供能代替促进环开闭动作的先前的弹簧力。
另一方面,日本专利第3775217号(专利文献3),特别是段落(0022)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即为了防止环脱落的同时,关闭半环要素时使其具有作用在上打开方向的较弱的回弹力而使钩状卡合装置卡止,另一方面,通过扭动可动环而打开钩状卡合装置时,该回弹力促进了打开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49893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40767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77521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技术必须使用金属弹簧,废弃时花费分类劳动和时间,此外,当使可动环打开时,以专利文献1的技术,当环打开操作时,环一下子大幅度地打开,因此存在活页意外脱落的问题。
另一方面,以专利文献2的技术,虽因低突起的作用而在半环前端间产生极小的间隙,且可拿出或放入活页,但并未利用轴的弹性,而是利用摩擦,因此在该位置的稳定性差。
以专利文献3的技术,虽可以较小间隙地拿出或放入活页,但并未设置可以较小开度便停止可动环的装置,因此存在开启角度不稳定,合订的活页散乱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活页夹,以解决上述产品的上述问题,而且该活页夹整体为塑料制品,可动环分两个阶段进行打开动作,可防止活页不慎脱落,且可提供可插拔少量活页的狭窄的第1打开状态,及可插拔多数活页的较宽广的第2打开状态。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解决如上所述上述产品的问题的活页夹,其构成上具有以下构造。
也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活页夹10、100,
其包含:板状基体16,其沿着第1侧缘部12设置有两根固定环14;及支轴22,其沿着基体的第2侧缘部18配置在基体内所设置的支轴支承槽20中,且可自由弯曲和自由扭转,并且转动自由地支持在基体的轴承部24上,在各端部侧的两个部位上,具备通过基体的缺口部26露出到外部的大径部28,在各大径部的外周突设有与上述固定环配合而形成死循环的两根可动环30,固定环14以及可动环30,在前端部分别具备利用该支轴以及可动环的弹性变形而彼此卡合的钩状卡合装置32,
支轴22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分离且在半径方向上突出的前凸轮34、134、104以及后凸轮36、136、102,
基体16具有在支轴22转动时上述前凸轮接触的第1卡止部40、140、108以及上述后凸轮接触的第2卡止部42、142、106,
当使可动环卡合到固定环时,前凸轮34、134、104接触第1卡止部40、140、108,在支轴22上产生随着支轴22的扭转和第1弯曲的第1反作用力,当固定环以及可动环处于死循环状态时,该第1反作用力作用于打开可动环的方向而加强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彼此的卡合力,另一方面,将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的卡合解除后,第1反作用力会使可动环从固定环自动打开,
在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已脱离可动环的第1打开状态下,上述后凸轮36、136、102与第2卡止部42、142、106卡合后,可动环的进一步打开受限并在上述可动环前端与固定环前端之间形成可拿出或放入活页的间隙,当对上述可动环施加随着上述支轴22的第2弯曲而产生的第2反作用力较大的打开方向的力时,成为如下第2打开状态,即后凸轮36、136、102克服第2卡止部42、142、106的卡止力,并越过第2卡止部,上述可动环的前端部从上述固定环的前端部进一步分离。这样,根据本发明可实现两阶段的打开状态。
该结构的活页夹中,为了将环从关闭状态打开,首先用手指向两钩状卡合手装置彼此分离的方向推压可动环的前端。例如,如图1将一对固定环的钩状卡合装置设于活页夹的轴线方向外侧,将一对可动环的钩状卡合装置设于活页夹的轴线方向内侧,将两可动环向对方推压而使两者的钩状卡合装置脱离。
由于前凸轮从第1卡止部受到第1反作用力,因此可动环自动地成为第1打开状态,且至后凸轮接触第2卡止部的位置为止维持在第1打开状态。
为了将可动环自第1打开状态向打开方向引导至第2打开状态,要将可动环向打开方向进一步推压。若该推压力超过第2反作用力,则后凸轮便会越过第2卡止部向第2打开状态移动。
一方面,当想要关死循环的情形时,用手指推压可动环使可动环从第1打开状态相对于固定环关闭后,前凸轮卡合在第1卡止部,对抗因此而产生第1反作用力,将可动环向固定环推压使它的这种钩状卡合手段32彼此卡止。在该关闭状态下,由于第1反作用力的作用而使卡止力得到加强,从而在环的前端部无晃动,又在某种程度的外力作用下仍可维持卡止状态。
另一方面,从第2打开状态向第1打开状态的关闭,用手指将可动环向固定环的方向推压后,后凸轮与第2卡止部卡合,对抗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未必与第2反作用力相同)进一步推压后,后凸轮越过第2卡止部,可动环成为第1打开状态。
较佳实施方式中,上述轴承部24设置于上述支轴支承槽20的两端部上,上述支轴支承槽20具有能容许上述支轴22充分弯曲的充分宽度,以使后凸轮可进行第2卡止部的动作。通过调节后凸轮从支轴的半径方向的突出高度,可任意设定第2打开状态下可动环相对于固定环的最小开度。
另一实施方式中,基体具有在支轴支承槽20内向支轴22下侧突设的至少一个支轴脱落防止突起48、148。其用意在于不取决于支轴的旋转角度来一直支撑支轴。由于支轴脱落防止突起必须在成形时一体成形,因此,以支轴可勉强嵌入的程度成型在轴承部部位和/或两大径部的轴线方向内侧。
又一实施方式中,第1卡止部40以及第2卡止部42,形成在形成基体的第2侧缘部18的侧壁部分44上的槽20侧面上,该侧壁部分44的内侧段部构成第1卡止部40,由该侧壁部分44的上述内侧段部的内侧缘端向上延伸的内表面部分构成第2卡止部42(图3~图7中将进行叙述)。
其它实施方式中,第1卡止部140以及第2卡止部142,形成在上述槽20内侧所设置的加强肋46的面上,该加强肋46内侧段部构成第1卡止部140,由该加强肋46上述段部的上述槽20侧的缘端向下延伸的内表面部分构成第2卡止部142(图8~图11中将进行叙述)。
将前凸轮104设置在支轴的中间位置的两侧且接近大径部28的各位置上,并将后凸轮102在支轴的上述中间位置在支轴圆周方向上与上述前凸轮分离的状态下设置(图13~图22中将进行叙述)。
本发明中较佳的活页夹整体为塑料制成。本发明的活页夹由两个零件构成,且可容易分离,因此便于资源回收。一般而言,使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为具有高复原性的树脂制成,并使基体为形状稳定性高且高刚性的树脂成,如果举例,则可以使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为聚碳酸酯制成,基体为ABS树脂制成。
发明的效果在上文已有某种程度的叙述,不仅可有效地解决现有产品相关的制造时间以及成本上的问题,而且能有效地解决关于重量、生锈、分类等问题,可提供能够有效促进半环要素的卡合状态以及开闭动作的弹簧力,进而,可动环分两个阶段进行打开动作,可提供两阶段打开动作式的全塑料制的活页夹,即使当如插拔活页的档案操作时,受到活页所产生的意外外力,也不会容易脱离,而会适当停止在第1打开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活页夹的第1实施例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活页夹使可动环与固定环在彼此卡止状态下从背面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活页夹使可动环在固定环打开状态下从背面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4是从图2中线A-A方向观察第1实施例的死循环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5是从图3中线A′-A′方向观察第1实施例的死循环状态的剖面图。
图6是自图2中线A-A方向观察第1实施例的停止打开状态的剖面图。
图7是自图3中线A′-A′方向观察第1实施例的完全打开状态的剖面图。
图8是第2实施例的死循环前的状态下与图4类似的剖面图。
图9是第1实施例的死循环状态下与图5类似的剖面图。
图10是第1实施例的停止打开状态下与图4类似的剖面图。
图11是第1实施例的完全打开状态下与图5类似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第2支轴脱落防止突起以及第3支轴脱落防止突起的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活页夹的第2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自背面侧观察图13的活页夹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3的活页夹的仰视图。
图16系例示于图13中活页夹的死循环前或死循环后的状态下的支轴弯曲状况的与图15相同的仰视图。
图17系在图13中活页夹的死循环前或死循环后的状态下、以横切前凸轮的平面切断的剖面图。
图18是图17的圆部分的部分放大图。
图19是在图13中活页夹第1打开状态前后的状态下、以横切前凸轮的平面切断的剖面图。
图20是图19的圆部分的部分放大图。
图21是在图13中的活页夹完全打开状态下、以横切前凸轮的平面切断的剖面图。
图22是图21的圆部分的部分放大图。
图23是例示本发明的活页夹的第3支轴脱落防止突起之一部分除去的部分俯视图。
图24是先前的活页夹的死循环状态下的部分剖面侧视图。
图25是图24的活页夹完全打开状态下的部分剖面侧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100  活页夹
12    第1侧缘部
14    固定环
16    基体
18    第2侧缘部
20    支轴支承槽
22    支轴
24    轴承部
26    缺口部
28    大径部
30    可动环
32    卡合手段
34、134、104  前凸轮
38    三角状凸轮
36、136、102  后凸轮
40、140、108  第1卡止部
42、142、106  第2卡止部
44     侧壁部分
46     加强肋
48、148第1支轴脱落防止突起
50     第2支轴脱落防止突起
52     第3支轴脱落防止突起
56     隧道状轴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用编号10来表示本发明的活页夹整体。活页夹10与先前的同等品相同,具备:板状基体16,其沿着第1侧缘部12固定设置有两个固定环14;及支轴22,其沿着基体第2侧缘部18而配置在基体内所设置的支轴支承槽20内,且可自由弯曲及自由扭转。支轴22转动自如地支持在基体16的各端部位置上所设置的轴承部24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为了使支轴22可弯曲而必须具有充分宽的槽宽,以使得仅支轴22的两端部受轴承部24支撑,而中间部分在支轴支承槽20内为自由状态。在各端部侧的两个部位,具备通过基体的缺口部26而露出到外部的大径部28,在各大径部28的外周突设与固定环14配合而形成死循环的两根可动环30。固定环14以及可动环30,与先前的相应制品相同,在这种环的前端位置具备沿基体16长度方向彼此面对的钩状卡合手装置32,用以利用支轴22与可动环30的弹性变形而彼此卡合来维持死循环状态。一方的钩状卡合装置为钩,而另一方的钩状卡合装置为钩孔。
实施例1
第1实施例的活页夹的支轴22,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具有三角状凸轮38,该三角状凸轮38具有沿圆周方向上分离且半径方向上延伸的前凸轮34和后凸轮36(打开可动环30时前者为“前”,继其后者为“后”),另一方面,基体16具有配置为支轴22旋动时前凸轮34和后凸轮36在不同旋动位置分别接触的第1卡止部40以及第2卡止部42。
前凸轮34和后凸轮36设置在支轴22长边方向的中间位置,第1卡止部40和第2卡止部42,形成在基体16第2侧缘部18的、例如图1所示突出的侧壁部分44的内侧,形成在该侧壁部分44内侧段部构成第1卡止部40,从内侧段部的内缘端向上延伸的侧壁部分44的内表面部分构成第2卡止部42。
当使可动环30与固定环14彼此卡合时,前凸轮34在如图4所示的即将关闭时的位置接触第1卡止部40。当该状态用手指使可动环30进一步向关闭方向旋动而使各前端部的卡合装置32间彼此卡合成为图5所示的死循环状态时,想要勉强旋转支轴22经由前凸轮34而对第1卡止部40施加推压力,随着反作用力扭转。与此同时,由于支轴22的凸轮部分从其原中心轴线向图5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弯曲既定距离1,因此扭转的一部分反作用力作为弯曲的反作用力而在支轴内分散。由此,对支轴22施加结构上的勉强之力得到缓和,并且可提高扭转的反作用力(以下,称为第1反作用力)作用的有效性。
由于第1反作用力发挥将死循环状态的可动环30向打开方向轻微牵拉的力的作用,且作用在加强卡合装置32(由钩与钩孔所构成)的卡合状态方向,因此可使各环要素更牢固地彼此卡止而不晃动,即使在死循环状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外力作用,也可稳定地维持死循环状态。
另一方面,可动环30在,如图1的箭头方向,例如用大拇指与食指向彼此的方向同时推压可动环30、30等而使可动环侧的卡合装置32从固定环侧的卡合装置32脱离后,立即因上述第1反作用力而反弹性地且自动地打开,并且停止在前凸轮34与第1卡止部40接触的位置、与后凸轮36与侧壁部分44的内表面亦即第2卡止部42接触的位置之间的第1打开状态下(参照图4)。在该状态下,固定环14与可动环30之间小幅度地打开可插拔活页的程度。再者,若规定同时满足前凸轮34与第1卡止部40接触位置,和后凸轮36与侧壁部分44的内表面也即第2卡止部42接触的位置,则可动环的第1打开状态可以为固定位置。之后,用手指使可动环30进一步打开后,后凸轮36与支轴22一并旋动,使支轴22向图6箭头LL所示方向弯曲既定距离ll,并且在第2卡止部42上滑动,伴随着因该弯曲产生的反作用力(以下,称为第2反作用力)推压第2卡止部42。在此期间,由于第2反作用力为使可动环30向关闭方向旋转的弹簧力,因此松开手之后,第2环要素立即自动恢复至图4所示状态。
继而,如图6所示,当后凸轮36的顶部与第2卡止部42接触后,在该位置第2反作用力已经不发挥旋转力的作用。继而,在用手指对可动环30勉强地施加超过开环方向第2反作用力的力后,后凸轮36的顶部超过第2卡止部42,可动环30如图7所示向第2打开状态移动。再者,后凸轮越过第2卡止部的前后的角度可取决于后凸轮半径方向突出尺寸而任意设定。可如此设定角度的理由在于,支轴的中央部分成为不受支轴支承槽限制的自由状态,从而可大幅度弯曲。在该状态下可将活页以重叠有多数张的状态插拔于环。
一般而言,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由具有高复原性的树脂制成,基体由形状稳定性高且高刚性的树脂制成,如果举例,则可使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为聚碳酸酯制成,使基体为ABS树脂制成,若使用这种材质则可形成上述构成。在以下实施例中也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使可动环自关闭状态打开时,可进行中间的第1打开状态、和较其更大幅度打开的第2打开状态的两阶段移动,因此可利用这种两个状态中的任一打开状态。此外,由于不会如专利文献1那样一下子打开环,因此无活页散乱的顾虑。
实施例2
图8~图11例示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第2实施例中,前凸轮134和后凸轮136形成在支轴22的与第1实施例相反的方向上。此外,第1卡止部140以及第2卡止部142,由基体16的第2侧缘部18以及较支轴22更靠近内侧的加强肋46所构成,从形成在该加强肋46的槽侧观察到的内侧段部构成第1卡止部140,从加强肋46的上述内侧段部的缘端可延伸的内表面部分构成第2卡止部142。
与第1实施例相同,当使可动环30与固定环14彼此卡合时,前凸轮134在如图8所示的关闭前位置接触第1卡止部140。在从该状态使可动环30进一步旋动而使各前端部的卡合装置32彼此卡合成为图9所示的死循环状态时,想要勉强旋转的支轴22经由前凸轮134而对第1卡止部40施加推压力,伴随着反作用力扭转。与此同时,支轴22凸轮部分向图9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弯曲规定距离l′,扭转的一部分反作用力作为弯曲的反作用力而被分散。由此,与第1实施例相同,对支轴22施加结构上勉强的力得到缓和,并且提高扭转产生的第1反作用力的作用的有效性。
第1反作用力发挥将死循环状态的可动环30向打开方向轻微牵拉的力的作用,且作用于加强卡合装置32(由钩与钩孔所构成)的卡合状态方向,因此使各环要素更牢固地彼此卡止而不晃动,即使死循环状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外力作用,也可稳定地维持死循环状态。
另一方面,与第1实施例相同,利用大拇指与食指向彼此的方向同时推压可动环30、30等而使可动环侧的卡合装置32从固定环侧的卡合手段32脱离后,可动环30立即因上述第1反作用力而反弹地,自动打开,而在前凸轮34与第1卡止部40接触的位置、与后凸轮36与侧壁部分44的内表面亦即第2卡止部42接触的位置之间的图8所示的第1打开状态下停止。该状态下固定环14与可动环30之间小幅度地打开到可插拔活页之程度。其后,在使可动环30进一步打开后,后凸轮136与支轴22一并旋动,在使支轴22向图10箭头LL′所示方向弯曲既定距离ll′的状态下,在第2卡止部142上滑动,伴随着因该弯曲而产生的第2反作用力推压第2卡止部142。在此期间,由于第2反作用力发挥使可动环30向关闭方向旋转的弹簧力的作用,因此松开手之后,可动环30立即自动恢复至图8所示的状态。
继而,如图10所示,当后凸轮136的顶部与第2卡止部142接触后,在该位置第2反作用力便不再发挥旋转力的作用。继而,在用手指对可动环30勉强地施加超过开环方向的第2反作用力的力后,后凸轮136顶部超过第2卡止部142,如图11所示向第2打开状态移动。
上述本发明之各实施例进而具有如下的支轴脱落防止突起。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基体16的支轴支承槽20,从支轴22的三角状凸轮38离开各侧的位置、与各轴承部24的位置,具备有朝向支轴支承槽20的内方突设的第1支轴脱落防止突起48。设置于从三角状凸轮38离开的各侧位置的第1支轴脱落防止突起48、与设置于各轴承部24的位置的第1支轴脱落防止突起48虽以彼此反向的配置,但也可同向配置。由于支轴22的直径远小于支轴支承槽20的直径,因此,如果将支轴22勉强推入支轴支承槽20内,则第1支轴脱落防止突起48与其对向壁产生弹性变形,支轴容易超过突起48而嵌合于支轴支承槽20中,且可通过这种突起48而防止脱落。
进一步地,也可在突设可动环30支轴22的各大径部28设置第2支轴脱落防止突起50,其在可动环30的旋动范围内沿着成为下侧圆周方向部分而突设为弧状。由于第2支轴脱落防止突起50,当将活页夹安装到夹板衬纸等的情形时,在大径部28位置减少支轴22与夹板衬纸(未图标)之间的距离,因此即使是可动环30在其旋动范围内被推压至夹板衬纸侧,支轴22也不会脱落。
进而,如图12和图23,也可在支轴22设置第3支轴脱落防止突起52,其由从与上述各大径部28的边界位置向支轴中央突出既定距离的突起所形成。第3支轴脱落防止突起52,在支轴22上,在使可动环30与固定环14配合之前与支轴支承槽20的内壁54接触而固定支轴22,从而产生支轴脱落防止效果,并且通过此时的接触阻力而使支轴22伴随反作用力(以下,称为第3反作用力)产生追加性的扭转。
该第3反作用力也存在如下作用,即在可动环30与固定环14处于死循环状态时,与先前已说明的第1反作用力一并作用到可动环30而成更加强的死循环状态。再者,使作为该第3支轴脱落防止突起52的突起接触的内壁54,可如图12所示的另行装入支轴支承槽20内,或通过一体形成的隧道状轴承部56而提供。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13~图22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3中用编号100来表示本发明的活页夹的第3实施例整体。活页夹100,与第1实施例以及第2实施例的活页夹相同,具有沿着其第1侧缘部12而固定设置有两个固定环14的板状基体16,以及沿着基体的第2侧缘部18而配置在基体内设置的支轴支承槽20内、和可自由弯曲及自由扭转的支轴22。
本第3实施例的活页夹100的支轴22具有:在其长边方向的中间位置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后凸轮102,以及在该后凸轮102各侧且接近各大径部28而定位、以及支轴的圆周方向位置与后凸轮102不同的前凸轮104。此外,基体16具有配置在支轴22转动时前凸轮104与后凸轮102分别接触的第1卡止部108与第2卡止部106。
第1卡止部108,如图15、16、以及18最明确的例示,从构成基体16的第2侧部44的侧壁部分内表面向支轴22突出。另一方面,第2卡止部106,在夹着槽20而与第1卡止部108相反侧一体成形的基体16,且向支轴22的方向突出。
再者,未图示的其它实施例中,第1以及第2的各卡止部也可为相反的结构,也即,将第1卡止部设置在基体第2侧部的内侧,而将第2卡止部设置在基体的加强肋,使第1以及第2的各凸轮部配置为可与这种各个卡止部接触。
当使可动环30与固定环14彼此卡合时,前凸轮104在如图17所示的关闭前位置接触第1卡止部108。从该状态用手指使可动环30进一步向关闭方向旋动而使各前端部的卡合装置32彼此卡合成为图15、图17所示的死循环状态时,想要勉强旋转的支轴22经由前凸轮104而对第1卡止部108施加接触力,随着第1反作用力扭转。
第1反作用力发挥将死循环状态的可动环30向打开方向轻微牵拉的力的作用,且作用在加强卡合装置32(由钩与钩孔所构成)的卡合状态的方向,因此使各环要素更牢固地彼此卡止而不晃动,且即使在死循环状态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外力作用,也可稳定地维持死循环状态。
另一方面,与图1的实施例相同,用手指同时向箭头方向使可动环30、30弯曲靠近而使卡合装置32脱离后,可动环30立即因上述第1反作用力而反弹地且自动地打开,且在前凸轮104与第1卡止部108接触的位置、与后凸轮102与第2卡止部106接触的位置之间的第1打开状态下停止(参照图19)。该状态下固定环14与可动环30之间小幅度地打开可插拔活页的程度。
其后,用手指使可动环30进一步打开后,后凸轮102与支轴22一并旋动,使支轴22向图20箭头LL所示方向弯曲既定距离ll且在第2卡止部106上滑动,随着因该弯曲而产生的反作用力(以下,称为第2反作用力)推压第2卡止部106。在此期间,由于第2反作用力发挥使可动环30向关闭方向旋转弹簧力的作用,因此松开手之后第2环要素立即自动恢复至图18或图17所示状态。
继而,如图20所示,在后凸轮102顶部与第2卡止部106接触后,在该位置第2反作用力已经不发挥旋转力的作用。继而,在用手指对可动环30勉强地施加超过开环方向的第2反作用力的力后,后凸轮102顶部超过第2卡止部106,可动环30如图21、图22所示移动至第2打开状态。再者,后凸轮越过第2卡止部的前后的角度可取决于后凸轮102的半径方向上的突出尺寸而任意设定。可如此设定角度之理由在于,支轴的中央部分为不受支轴支承槽限制的自由状态,从而可大幅度弯曲。在该状态下,可将活页以重叠有多数张的状态插拔于环内。
如图15所示,在基体16的支轴支承槽20中,具备在各轴承部的位置、和两大径部轴线方向内侧的位置,朝向支轴支承槽20的内方且朝向支轴22的内侧突设的第1支轴脱落防止突起48。该例中第1支轴脱落防止突起48彼此同向地配置,但也可彼此异向地配置。由于支轴22远小于支轴支承槽20直径,因此若将支轴22勉强地推入支轴支承槽20内,则第1支轴脱落防止突起48与其对向壁产生弹性变形,支轴容易超过突起48而嵌合于支轴支承槽20中,由此这种突起48防止脱落。
此外,第1实施例、第2实施例以及第3实施例的活页夹均整体为塑料制成,例如支轴22由例如聚碳酸酯般强韧且具有弹性的复原性树脂形成,其它构件由高刚性的例如ABS的形状稳定性高的树脂形成。
此外,可动环的关闭方向的动作与实施例1中所说明的动作实质上相同。
若总括上述实施例1~3的动作,则如下所述。
为了将环自关闭状态打开,首先用手指将可动环前端向两钩状卡合装置彼此脱离的方向推压。例如,如图1那样将一对固定环的钩状卡合装置设置在活页夹轴线方向外侧,并将一对可动环的钩状卡合装置设置在活页夹轴线方向内侧,将两可动环向对方方向推压而使可动环的钩状卡合装置从固定环的钩状卡合装置脱离。
由于前凸轮从第1卡止部受到第1反作用力,因此可动环自动成为第1打开状态,且至后凸轮接触第2卡止部的位置为止,维持在第1打开状态。
为了将可动环自第1打开状态向打开方向引导至第2打开状态,向打开方向进一步推压可动环。若该推压力超过第2反作用力则后凸轮越过第2卡止部而移动至第2打开状态。
一方面,当想要关死循环时,用手指推压可动环,使可动环从第1打开状态相对于固定环关闭后,前凸轮卡合在第1卡止部,对抗因而产生的第1反作用力将可动环向固定环推压,使它的这些钩状卡合装置彼此卡止。该关闭状态下有第1反作用力作用,故卡止力被加强,从而使得环的前端部无晃动,另外在某种程度的外力作用下仍可维持卡止状态。
另一方面,从第2打开状态向第1打开状态的关闭,在用手指将可动环向固定环的方向推压后,后凸轮与第2卡止部卡合,对抗因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未必与第2反作用力相同)并进一步推压后,后凸轮越过第2卡止部而使可动环成为第1打开状态。
以上,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可于本发明之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9)

1.一种活页夹(10、100),其包含:板状基体(16),其沿着第1侧缘部(12)设置有两根固定环(14);及支轴(22),其沿着基体的第2侧缘部(18)配置在基体内所设置的支轴支承槽(20)中且可自由弯曲及自由扭转,并转动自由地被支持于基体的轴承部(24),在各端部侧的两个部位具有通过基体的缺口部(26)露出到外部的大径部(28),在各大径部的外周突设有与上述固定环配合而形成死循环的两根可动环(30);其特征在于:
固定环(14)和可动环(30),分别在前端部具有利用该支轴以及可动环的弹性变形而彼此卡合的钩状卡合部件(32),
支轴(22)具有沿圆周方向分离且沿半径方向突出的前凸轮(34、134、104)和后凸轮(36、136、102),
基体(16)具有在支轴(22)旋动时上述前凸轮接触的第1卡止部(40、140、108)和上述后凸轮接触的第2卡止部(42、142、106),
当使可动环卡合到固定环时,前凸轮(34、134、104)接触第1卡止部(40、140、108),在支轴(22)产生随着支轴(22)的扭转和第1弯曲的第1反作用力,当固定环以及可动环处于死循环状态时,该第1反作用力作用于打开可动环的方向而加强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彼此的卡合力,另一方面,将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的卡合解除后,该第1反作用力发挥使可动环从固定环自动打开的力的作用,
在上述两钩状卡合装置已脱离的可动环的第1打开状态下,上述后凸轮(36、136、102)卡合于第2卡止部(42、142、106)后,可动环的进一步打开受限而在上述可动环的前端与固定环的前端之间形成可拿出或放入活页的间隙,当对上述可动环施加较随着上述支轴(22)的第2弯曲产生的第2反作用力大于打开方向的力时,成为如下第2打开状态,即后凸轮(36、136、102)克服第2卡止部(42、142、106)的卡止力而越过第2卡止部,上述可动环的前端部从上述固定环的前端部进一步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页夹,其中,上述轴承部(24)设置在上述支轴支承槽(20)的两端部,上述支轴支承槽(20)具有容许上述支轴(22)的上述弯曲的充分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页夹,其中,基体具有在支轴支承槽(20)内向支轴(22)的下侧突设的至少一个支轴脱落防止突起(48、148)。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页夹,其中,基体具有在支轴支承槽(20)内向支轴(22)的下侧突设的至少一个支轴脱落防止突起(48、148)。
5.如权利要求1~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活页夹,其中,第1卡止部(40)以及第2卡止部(42),形成在形成基体的第2侧缘部(18)侧壁部分(44)的槽(20)侧的面上,该侧壁部分(44)的内侧段部构成第1卡止部(40),从该侧壁部分(44)的上述内侧段部的内侧缘端向上延伸的内表面部分构成第2卡止部(42)。
6.如权利要求1~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活页夹,其中,第1卡止部(140)以及第2卡止部(142),形成于上述槽(20)内侧所设置的加强肋(46)的面上,该加强肋(46)的内侧段部构成第1卡止部(140),从该加强肋(46)上述段部的上述槽(20)侧的缘端向下延伸的内表面部分构成第2卡止部(142)。
7.如权利要求1~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活页夹,其中,将前凸轮(104)设置于支轴中间位置的两侧且接近大径部(28)的各位置上,并将后凸轮(102)在支轴的上述中间位置在支轴圆周方向上与上述前凸轮分离的状态下设置。
8.如权利要求1~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活页夹,其中,该活页夹整体为塑料制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页夹,其中,该活页夹整体为塑料制。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活页夹,其中,该活页夹整体为塑料制成。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活页夹,其中,该活页夹整体为塑料制成。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活页夹,其中,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为具有高复原性的树脂制成,基体为形状稳定性高且高刚性的树脂制成。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活页夹,其中,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为具有高复原性的树脂制成,基体为形状稳定性高且高刚性的树脂制成。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活页夹,其中,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为具有高复原性的树脂制成,基体为形状稳定性高且高刚性的树脂制成。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活页夹,其中,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为具有高复原性的树脂制成,基体为形状稳定性高且高刚性的树脂制成。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活页夹,其中,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为聚碳酸酯制成,基体为ABS树脂制成。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活页夹,其中,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为聚碳酸酯制成,基体为ABS树脂制成。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活页夹,其中,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为聚碳酸酯制成,基体为ABS树脂制成。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活页夹,其中,支轴(22)以及可动环(30)为聚碳酸酯制成,基体为ABS树脂制成。
CN200810214042XA 2007-08-23 2008-08-22 活页夹 Active CN1013721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17337 2007-08-23
JP2007217337 2007-08-23
JP2007217337 2007-08-23
JP2008069701 2008-03-18
JP2008069701A JP5000559B2 (ja) 2007-08-23 2008-03-18 バインダー綴具
JP2008-069701 2008-03-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2188A CN101372188A (zh) 2009-02-25
CN101372188B true CN101372188B (zh) 2011-04-20

Family

ID=40446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4042XA Active CN101372188B (zh) 2007-08-23 2008-08-22 活页夹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000559B2 (zh)
KR (1) KR101195662B1 (zh)
CN (1) CN101372188B (zh)
TW (1) TWI3983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3223B (zh) * 2012-06-13 2014-05-28 东莞市新原文具有限公司 一种胶杆夹
TWI604965B (zh) * 2012-06-21 2017-11-11 金田技研股份有限公司 活頁夾及夾具結構
CN104108258B (zh) * 2013-04-16 2017-07-18 国誉株式会社 装订用具以及文件夹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809A (zh) * 1992-09-09 1994-04-06 金田克己 具有锁定机构的活页纸等用的装订具
CN2308508Y (zh) * 1997-10-08 1999-02-24 陈永村 活页式内页的固定结构
CN2349020Y (zh) * 1998-09-25 1999-11-17 赖五长 活页夹
JP2003251973A (ja) * 2001-12-27 2003-09-09 Kokuyo Co Ltd 綴じ具
EP1674288A1 (en) * 2003-10-14 2006-06-28 Kokuyo Co., Ltd. Binder and file
CN2813308Y (zh) * 2004-03-15 2006-09-06 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 用于固定活页纸张的圆环活页夹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872Y2 (ja) * 1989-10-03 1994-07-27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動力伝達装置におけるバックラッシュ防止機構
JP3828589B2 (ja) * 1994-06-22 2006-10-04 善美 星野 用紙綴じ具
JP4137241B2 (ja) * 1998-08-10 2008-08-20 株式会社キングジム 綴じ具
JP3407672B2 (ja) * 1998-11-06 2003-05-19 コクヨ株式会社 リング綴じ具
JP3775217B2 (ja) * 2000-12-14 2006-05-17 コクヨ株式会社 綴じ具
JP4133046B2 (ja) * 2002-07-05 2008-08-13 コクヨ株式会社 リング綴じ具
JP3749893B2 (ja) 2002-11-18 2006-03-01 株式会社リヒトラブ 綴じ具
JP3595814B1 (ja) * 2003-07-07 2004-12-02 克己 金田 ルーズリーフ綴じ具
JP4251112B2 (ja) * 2004-05-31 2009-04-08 コクヨ株式会社 綴じ具及びファイル
JP4804905B2 (ja) * 2005-12-09 2011-11-02 株式会社キングジム 書類等の綴じ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809A (zh) * 1992-09-09 1994-04-06 金田克己 具有锁定机构的活页纸等用的装订具
CN2308508Y (zh) * 1997-10-08 1999-02-24 陈永村 活页式内页的固定结构
CN2349020Y (zh) * 1998-09-25 1999-11-17 赖五长 活页夹
JP2003251973A (ja) * 2001-12-27 2003-09-09 Kokuyo Co Ltd 綴じ具
EP1674288A1 (en) * 2003-10-14 2006-06-28 Kokuyo Co., Ltd. Binder and file
CN2813308Y (zh) * 2004-03-15 2006-09-06 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 用于固定活页纸张的圆环活页夹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00559B2 (ja) 2012-08-15
TWI398366B (zh) 2013-06-11
TW200909236A (en) 2009-03-01
KR101195662B1 (ko) 2012-10-30
CN101372188A (zh) 2009-02-25
JP2009067039A (ja) 2009-04-02
KR20090020482A (ko) 2009-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56507B2 (en) Ring binder mechanism having snap-in ring members
CN101372188B (zh) 活页夹
WO2012114564A1 (ja) 綴具
US8602672B2 (en) Binding device
US20130084122A1 (en) Binder ring
US20110259839A1 (en) Device for storing compact disks
US20040170468A1 (en) Loose-leaf binder
US5405209A (en) Paper binder for folders
CA2319369A1 (en) Ring binder mechanism
US5971689A (en) Binding machine with pivotal comb member
JP2013075491A (ja) 帳面
JP4709940B1 (ja) 磁石保持用ベース、磁石ホルダ、磁石付きバインダ、リングバインダ、及び永久磁石
JPS5846233A (ja) クラツチ解放装置用摺動スリ−ブ
KR20240163851A (ko) 링 바인더
US2609580A (en) Pin binder
JP3238940U (ja) 自動的に閉じるリングファイル等のノートやカバー
CN1699076A (zh) 具有互补的环顶部的d形环活页夹机构
US2814106A (en) Combined tool
JP2509056Y2 (ja) 回動式ル―ズリ―フバインダ―
JPH0740178U (ja) 綴 具
US834625A (en) Paper-fastener.
JPH056888Y2 (zh)
JPH0636871U (ja) 携帯用バインダ−装置
JPH11139067A (ja) バインダー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