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7729B - 电梯轿厢 - Google Patents
电梯轿厢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57729B CN101357729B CN2008101443317A CN200810144331A CN101357729B CN 101357729 B CN101357729 B CN 101357729B CN 2008101443317 A CN2008101443317 A CN 2008101443317A CN 200810144331 A CN200810144331 A CN 200810144331A CN 101357729 B CN101357729 B CN 1013577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elastic body
- cage
- lift car
- vibration proo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轿厢(1),其具备轿厢框(2)、配置在轿厢框(2)内并且下端部被弹性支撑的轿厢室(3)、和防振机构(11)。防振机构(11)具备安装于轿厢框(2)及轿厢室(3)的任意一方的弹性体(12)、和对置于弹性体(12)而安装于轿厢框(2)及轿厢室(3)的任意另一方的防振件(13)。防振件(13)能够相对于弹性体(12)相对地进行位置调节,并且具有以朝向弹性体(12)的方向为基准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而延伸的一对倾斜部(41、42),该一对倾斜部(41、42)能够一起抵接于弹性体(1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例如抑制轿厢室的倾斜及摇摆的防振机构的电梯轿厢。
背景技术
电梯轿厢具备将上梁、下梁及一对纵框组装为框状的轿厢框、和配置在该轿厢框内的轿厢室。在轿厢框的下边设有地面承接框。在该地面承接框之上设有防振橡胶(rubber vibration isolator),通过该防振橡胶而弹性支撑轿厢室的下部。因此,轿厢室有可能在其正面宽度方向及进深方向上产生倾斜及摇摆。所以,电梯轿厢为了抑制上述倾斜及摇摆而具备防振机构。
在日本特开2002-274769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抑制上述倾斜及摇摆的防振机构的电梯轿厢。该电梯轿厢具备固定在轿厢室的上端部的防振配件。在该防振配件的两端部,设有相对于轿厢框的纵框的两侧的侧面隔开间隙地对置的倾斜面。在对置于纵框的主面的防振配件的中央部安装有安装面防振件。并且,在对置于纵框的侧面的防振配件的两端部的倾斜面上分别安装有倾斜面防振件。通过这三个防振件弹性支撑轿厢室的上部的一端,抑制上述倾斜及摇摆。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2-274769号公报中记载的电梯轿厢中,如果防振件与纵框之间的间隙较大,则轿厢室的摇摆有可能变大。另一方面,如果将防振件相对于纵框过推压,则轿厢室与纵框的纵向(垂直方向)的关系有可能被约束。这里,轿厢室的负载根据轿厢室的下沉进行检测的情况较多。因而,如果轿厢室与纵框的纵向的关系被约束,则轿厢室的负载测量的精度降低。因此,上述防振件希望能够调节其安装位置以成为相对于上述纵框接触的程度。
在日本特开2002-274769号公报中记载的电梯轿厢中,一对倾斜面防振件能够沿着倾斜面移动,但安装面防振件不是可移动的。因此,例如虽然有制造误差或装配误差,但不能调节安装面防振件与纵框之间的间隙。
此外,一对倾斜面防振件能够沿着倾斜面进行位置调节,但需要将多个防振件相互取得平衡的同时分别进行安装及位置调节,可以想到安装及调节作业会变得繁杂。当前的电梯为节省空间(space-saving)设计,轿厢室的上方的空间也较小。防振机构的安装及调节在受限制的作业空间之中进行。因而,希望防振机构是安装及调节稍微容易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具备安装及调节容易的防振机构的电梯轿厢。
本发明一个方式的电梯轿厢具备轿厢框、配置在上述轿厢框内并且下端部被弹性支撑的轿厢室、和防振机构。上述防振机构具备安装于上述轿厢框及上述轿厢室的任意一方的弹性体、和对置于上述弹性体而安装在于上述轿厢框及上述轿厢室的任意另一方的防振件。上述防振件能够相对于上述弹性体相对地进行位置调节,并且具有以朝向上述弹性体的方向为基准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而延伸的一对倾斜部,该一对倾斜部能够一起抵接于上述弹性体。
根据本发明,防振机构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表示的防振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表示的电梯轿厢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表示的防振机构的俯视图。
图5是图1中表示的防振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的防振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表示的防振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的防振机构的俯视图。
图9是图8中表示的防振机构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的防振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表示的防振机构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的防振机构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中表示的电梯轿厢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至图15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1进行说明。图1表示电梯轿厢1的整体。如图1所示,电梯轿厢1例如是使用者乘坐而在升降路径内移动的乘用轿厢,具备轿厢框2、和配置在该轿厢框2内的轿厢室3。轿厢框2分别具有钢材的上梁5、下梁6以及一对纵框7,并且将它们组装而形成为框状。在该轿厢框2的下边,设有能够载置轿厢室3的地面承接框8。
在该地面承接框8的四角部上设有例如防振橡胶那样的防振体9,在该防振体9之上载置轿厢室3。即,轿厢室3的下端部受防振体9弹性支撑。由此,轿厢室3能够沿着垂直方向相对于轿厢框2变位。因而,通过具备未图示的负载检测装置,能够基于轿厢室3的下沉量检测轿厢室3内的负载。
如图1及图3所示,电梯轿厢1为了抑制轿厢室3相对于轿厢框2的倾斜及摇摆而具备例如两个防振机构11。该两个防振机构11由于是相互相同的结构,所以这里取图1的左方的防振机构11详细地说明。
图2表示左方的防振机构11的整体。本实施方式的防振机构11跨越纵框7与轿厢室3的上面3a之间设置。防振机构11具备弹性体12、对置于该弹性体12而配置的防振件13、和将该防振件13安装在轿厢室3上的安装台14。
图4是防振机构11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纵框7具有主面部7a、和一对侧面部7b、7c。主面部7a对置于轿厢室3,并且沿着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图4中X方向)延伸。一对侧面部7b、7c从主面部7a的两侧端部沿着轿厢室3的正面宽度方向(图4中Y方向)向与轿厢室3相反方向延伸。另外,以后将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称作X方向,将轿厢室3的正面宽度方向称作Y方向。X方向与Y方向相互正交。
如图2及图4所示,在防振机构11中,一个弹性体12对应于一个防振件13。弹性体12例如是橡胶部件。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在轿厢室3的上面3a的上方区域被安装在纵框7的主面部7a上。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的一例是弹性体12的X方向的宽度W1小于纵框7的X方向的宽度W2(即主面部7a的宽度)。
如图4所示,在弹性体12上,设有例如两个插通孔16。在对置于插通孔16的纵框7的区域设有贯通孔17。在该插通孔16及贯通孔17中,插通有例如螺栓那样的固结部件18。在固结部件18的前端,从纵框7的背侧固结有例如螺母那样的卡合部件。由此,将弹性体12相对于纵框7固定。另外,例如在弹性体12上设有埋头孔16a,以免连结部件18的头部从弹性体12向轿厢室3侧突出来。
在弹性体12之中,在对置于防振件13的两端部,设有成为一对的第1及第2倾斜面21、22。第1及第2倾斜面21、22以从防振件13朝向弹性体12的方向为基准,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地延伸。另外,所谓的从防振件13朝向弹性体12的方向是与Y方向一致的方向。即,对置于防振件13的弹性体12的端部从上方观察时(即横截面)是梯形状。
第1及第2倾斜面21、22倾斜,以使得例如随着向离开防振件13的方向前进而第1及第2倾斜面21、22之间的间隔变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形状。
如图2所示,在轿厢室3的上面3a上设有安装台14。防振件13经由该安装台14固定在轿厢室3的上面3a上。详细地讲,安装台14具有第1安装部25和第2安装部26。第1安装部25例如通过焊接等固定在轿厢室3的上面3a上。第2安装部26例如从轿厢室3的上面3a离开并朝向上方。如图2及图4所示,在第2安装部26上设有例如两个第1长孔27。第1长孔27例如沿着与弹性体12平行的方向、即X方向延伸。
如图2及图4所示,防振件13具有对置于安装台14的第2安装部26的固定部31、和从该固定部31立起并且对置于弹性体12的支撑部32。在固定部31上,在与第1长孔27重叠的区域具有例如两个第2长孔33。第2长孔33例如沿着从防振件13朝向弹性体12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
防振件13相对于安装台14的固定,是通过使第1及第2长孔27、33在任意的位置上重合,并且将例如螺栓那样的固结部件34插通到该对齐的第1及第2长孔27、33中,将例如螺母那样的卡合部件(未图示)紧固在该固结部件34的前端来进行的。
如果具有这样的构造,则通过改变第1及第2长孔27、33的重合的位置,能够将防振件13相对于弹性体12在水平面内相对地位置调节。详细地讲,防振件13能够沿着相对于弹性体12接近或离开的方向(即Y方向)、和与弹性体12平行的方向(即X方向)相对于弹性体12进行位置调节。
如图2及图4所示,支撑部32具有相互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设置的中央部40、以及一对第1及第2倾斜部41、42。中央部40设在支撑部32的中央,并且连结在固定部31上。中央部40对置于弹性体12的中央部。第1及第2倾斜部41、42从中央部40的两端部相对于中央部40倾斜地延伸。第1及第2倾斜部41、42以从防振件13朝向弹性体12的方向为基准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延伸。
第1及第2倾斜部41、42例如倾斜为,使得随着朝向弹性体12前进而第1及第2倾斜部41、42之间的间隔变大。换言之,防振件13的水平投影面形成为日语片假名的“ハ”字形。弹性体12的第1及第2倾斜面21、22例如以与防振件13的第1及第2倾斜部41、42相同的倾斜度倾斜。
如图4所示,第1及第2倾斜部41、42对置于弹性体12的两端部。详细地讲,第1倾斜部41对置于弹性体12的第1倾斜面21,并且能够与第1倾斜面21面接触。第2倾斜部42对置于弹性体12的第2倾斜面22,并且能够与第2倾斜面22面接触。防振件13通过相对于弹性体12进行位置调节,第1及第2倾斜部41、42共同抵接于弹性体12的第1及第2倾斜面21、22。由此,轿厢室3的上端部受防振机构11弹性支撑。
图3示意地表示电梯轿厢1整体的水平剖视图。如图3所示,电梯轿厢1的右方的防振机构11也具有与左方的防振机构11相同的结构,弹性支撑轿厢室3的上端部。
接着,对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进行说明。
如果防振件13与弹性体12之间的间隙较大,则轿厢室3的摇摆有可能变大。另一方面,如果将防振件13相对于弹性体12过推压,则轿厢室3与纵框7的纵向的关系有可能被约束。因此,防振件13的安装位置被调节以使其成为相对于弹性体12接触的程度。
如果详细地叙述,则在防振机构11的安装时,首先将弹性体12固定在纵框7上。接着,将防振件13的第1及第2倾斜部41、42轻轻地触碰于弹性体12的第1及第2倾斜面21、22,进行防振件13的对位。在该对位之后,使固结部件34插通在防振件13与安装台14的第1及第2长孔27、33中,将卡合部件从背侧紧固在其前端上。由此,防振件13的安装及调节作业结束。
接着,对防振机构11的作用进行说明。
例如,假设在电梯的升降动作时,轿厢室3相对于轿厢框2倾斜或要摇摆。此时,在图3中的左方的防振机构11中,防振件13的第1倾斜部41对弹性体12的第1倾斜面21作用力F1。进而,防振件13的第2倾斜部42对弹性体12的第2倾斜面22作用力F2。
力F1可以分解为沿着X方向的分力F1X、和沿着Y方向的分力F1Y来考虑。力F1进行作用的情况可以说与沿着X方向的力F1X和沿着Y方向的力F1Y进行作用的情况是相同的。同样,力F2进行作用的情况可以说与沿着X方向的力F2X和沿着Y方向的力F2Y进行作用的情况是相同的。如图3所示,通过这些力F1X、F1Y、F2X、F2Y进行作用,轿厢室3的左端部从三方向被限制了其运动。
同样,在图3中的右方的防振机构11中,防振件13的第1倾斜部41对弹性体12的第1倾斜面21作用力F3。进而,防振件13的第2倾斜部42对弹性体12的第2倾斜面22作用力F4。
力F3进行作用的情况可以说与沿着X方向的力F3X、和沿着Y方向的力F3Y进行作用的情况是相同的。力F4进行作用的情况可以说与沿着X方向的力F4X、和沿着Y方向的力F4Y进行作用的情况是相同的。如图3所示,通过这些力F3X、F3Y、F4X、F4Y进行作用,轿厢室3的左端部从三方向被限制了其运动。如以上,电梯轿厢1通过具备两个防振机构11,轿厢室3的运动从四个方向被限制。由此,轿厢室3的倾斜及摇摆被限制。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电梯轿厢1,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即,作为防振机构,例如有对于一个防振机构准备两个水平投影面为L字形的防振件,并且使其中一个从纵框7的主面部7a对置于一个侧面部7b、使另一个从纵框7的主面部7a对置于另一个侧面部7c的结构。在该防振机构中,在两个防振件与纵框7的主面部7a之间、以及在防振件与纵框7的侧面部7b、7c之间分别配置弹性体。
根据这样的防振机构,在一个防振机构的调节中需要进行多个防振件的对位,在防振机构的安装及调节中花费工夫。此外,由于相对于一个防振机构具备多个防振件,所以防振机构需要较大的空间。
所以,本发明者考虑能否通过将两个L字形的防振件相互一体地形成、减少防振件的个数,来使防振机构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但是,发现由于通过将该两个L字形的防振件一体化的防振件,相对于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的防振件的尺寸不能调节,所以调节沿着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的弹性体的推压力变得困难。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机构11中,防振件13能够相对于弹性体12相对地进行位置调节,并且具有以朝向弹性体12的方向为基准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延伸的一对倾斜部41、42,该一对倾斜部41、42都能够抵接于弹性体12。根据这样的防振机构11,能够从倾斜方向对弹性体12施加力,尽管防振件13是一个,但能够起到与具备两个上述L字形的防振件的情况同样的作用。进而,通过使防振件13相对于弹性体12接近或离开,弹性体12与防振件13之间的Y方向的间隙也能够自如地调节。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倾斜方向”,是指相对于Y方向倾斜的方向。
即,根据这样的防振件13,通过将一个防振件13的安装位置沿着X方向与Y方向调节,能够调节X方向及Y方向的弹性体12与防振件13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容易地调节沿着轿厢室3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以及沿着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
例如,在防振机构11中,防振机构11的调节作业是使防振件13触碰在弹性体12的倾斜面21、22上、将卡合部件紧固在固结部件34上的简单的作业,安装及调节的工夫大幅地减少。
例如,在多个弹性体接触在一个防振件13上的情况下,在防振机构11的调节作业中需要取得施加在各弹性体上的推压力的平衡的同时进行防振件13的对位。
另一方面,如果如防振机构11那样一个弹性体12对应于一个防振件13,则在防振机构11的调节作业中仅考虑施加在一个弹性体12上的推压力进行防振件13的对位就可以,因此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
进而,根据防振机构11,由于相对于一个防振机构11具备一个防振件13,所以能够实现防振机构11的小型化。如果能够使防振机构11小型化,则相应地能够确保轿厢室3的上方的作业空间较大,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更容易。
图5表示具备例如因为制造误差而形成得比标准大的弹性体12的防振机构11。如图5所示,在具备形成得比标准大的弹性体12的情况下,通过使防振件13远离纵框7地配置,能够容许弹性体12的制造误差。另一方面,在具备形成得比标准小的弹性体12的情况下,通过使防振件13接近纵框7配置,能够容许弹性体12的制造误差。这样,通过防振机构11,能够容易地容许弹性体12的制造误差,所以部件的制作变得容易。
如果第1及第2倾斜部41、42倾斜以随着朝向弹性体12而相互之间的间隔扩大、并且抵接在弹性体12的两端部上,则能够通过第1及第2倾斜部41、42从两侧夹持弹性体12。通过从两侧夹持弹性体12,能够从倾斜方向对弹性体12施加力。根据这样的防振机构11,可以不具备包围纵框7的主面部7a及侧面部7b、7c那样的大型的防振件,而通过将弹性体12固定在纵框7的主面部7a上的弹性体12和与其对置的防振件13,来抑制轿厢室3的倾斜及摇摆。即,能够使弹性体12及防振件13小型化。
例如,弹性体12的沿着X方向的宽度W1比纵框7的沿着X方向的宽度W2小。通过这样的弹性体12,能够将防振机构11的安装空间收敛在纵框7的宽度W2之中,能够进一步实现防振机构11的小型化。
如果在对置于第1及第2倾斜部41、42的弹性体12的两端部设置以与第1及第2倾斜部41、42相同的倾斜度倾斜的倾斜面21、22,则防振件13相对于弹性体12面接触。由此,与防振件13点接触或线接触在弹性体12上的情况相比弹性体12不易磨损,能够得到通过一次的调节长期很少需要再调节的防振机构11。
如果弹性体12在轿厢室3的上方区域被固定在上述纵框7上、防振件13固定在轿厢室3的上面3a上,则能够通过防振机构11弹性支撑轿厢室3的上端部。即,由于通过防振机构11和防振体9弹性支撑轿厢室3的上下两端部,所以轿厢室3更稳定。
接着,参照图6及图7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1进行说明。另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该第2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电梯轿厢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6所示,在对置于防振件13的第1及第2倾斜部41、42的弹性体12的两端部,设有水平投影面中在外侧成为突出的第1及第2圆弧面51、52。该第1及第2圆弧面51、52分别形成为曲面状,并且接触在防振件13的第1及第2倾斜部41、42上。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形状。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防振件1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根据这样的电梯轿厢1,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即,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过沿着X方向和Y方向调节一个防振件13的安装位置,能够调节X方向及Y方向的弹性体12与防振件13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容易地调节沿着轿厢室3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以及沿着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
图7表示以相对于纵框7倾斜的状态设置的防振件1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如图7所示,即使例如防振件13倾斜而斜向设置,弹性体12的第1及第2圆弧面51、52也同样能够相对于防振件13相互接触。
即,根据这样的弹性体12,即使是不仅防振件13的大小尺寸、而且防振件13的第1及第2倾斜部41、42的倾斜角度的制作误差或安装角度不严密,也能够将防振件13调节为相对于弹性体12接触的程度。轿厢室3的上方由于是作业空间被限制并且从作业者不太容易观察的场所,所以如果不需要严格地调节例如防振件13相对于安装台14的安装角度,则防振机构11的调节作业变得更容易。
进一步讲,轿厢室3与沿着导轨的纵框7相比装配误差较大。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即使在轿厢室3中有较大的装配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容许该误差。
接着,参照图8及图9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1进行说明。另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该第3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电梯轿厢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在水平投影面上呈长方形状。并且,该长方形的两个顶点部分61、62分别对置于防振件13的第1及第2倾斜部41、42,并且接触在第1及第2倾斜部41、42上。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形状。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防振件1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电梯轿厢1,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即,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将一个防振件13的安装位置沿着X方向和Y方向调节,能够调节X方向及Y方向的弹性体12和防振件13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容易地调节沿着轿厢室3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以及沿着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
图9表示以相对于纵框7倾斜的状态设置的防振件1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即使是不仅防振件13的大小尺寸、而且防振件13的第1及第2倾斜部41、42的倾斜角度的制作误差或安装角度不严密,也能够将防振件13调节为相对于弹性体12接触的程度。
接着,参照图10及图11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1进行说明。另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该第4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电梯轿厢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0所示,在对置于防振件13的第1及第2倾斜部41、42的弹性体12的两端部,设有在外侧成为突出的第1及第2球面部71、72。该第1及第2球面部71、72分别形成为曲面状,并且接触在防振件13的第1及第2倾斜部41、42上。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防振件1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电梯轿厢1,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即,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将一个防振件13的安装位置沿着X方向和Y方向调节,能够调节X方向及Y方向的弹性体12和防振件13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容易地调节沿着轿厢室3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以及沿着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即使是不仅防振件13的大小尺寸、而且防振件13的第1及第2倾斜部41、42的倾斜角度的制作误差或安装角度不严密,也能够将防振件13调节为相对于弹性体12接触的程度。
图11表示在相对于纵框7从水平方向倾斜的状态下安装的弹性体1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还能够吸收弹性体1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那样的3维安装误差或制造误差。
接着,参照图12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1进行说明。另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该第5实施方式,防振件13及弹性体12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电梯轿厢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2所示,防振件13具有第1及第2倾斜部41、42。第1及第2倾斜部41、42以从防振件13朝向弹性体12的方向为基准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而延伸。第1及第2倾斜部41、42倾斜,以使得随着朝向弹性体12前进,第1及第2倾斜部41、42之间的间隔变窄。
另一方面,在对置于第1及第2倾斜部41、42的弹性体12的区域设有V字形的槽。该V字形的槽81形成以与第1及第2倾斜部41、42相同的倾斜度倾斜的第1及第2倾斜面21、22。
防振件13的第1及第2倾斜部41、42对置于弹性体12的第1及第2倾斜面21、22。防振件13通过相对于弹性体12相对地进行位置调节,第1及第2倾斜部41、42抵接于弹性体12的第1及第2倾斜面21、22。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电梯轿厢1,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即,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将一个防振件13的安装位置沿着X方向和Y方向调节,能够调节X方向及Y方向的弹性体12和防振件13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容易地调节沿着轿厢室3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以及沿着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
接着,参照图13及图14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1进行说明。另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该第6实施方式,弹性体12的安装位置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电梯轿厢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3及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防振机构11跨越上梁5与轿厢室3的上面3a之间而设置。详细地讲,如图14所示,一个防振机构11具备固定在上梁5的一个侧面部5a上的弹性体12、和经由安装台14固定在轿厢室3的上面3a上的防振件13。另一个防振机构11具备固定在与上述侧面部5a相反侧的侧面部5b上的弹性体12、和经由安装台14固定在轿厢室3的上面3a上的防振件13。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电梯轿厢1,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即,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将一个防振件13的安装位置沿着X方向和Y方向调节,能够调节X方向及Y方向的弹性体12和防振件13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容易地调节沿着轿厢室3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以及沿着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
另外,作为该第6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及防振件13,也可以适用上述第1至第5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及防振件13的任一个,能够发挥对应于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15对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1进行说明。另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该第7实施方式,弹性体12及防振件13的安装位置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电梯轿厢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防振机构11,防振机构11具备固定在纵框7的主面部7a上的防振件13、和固定在轿厢室3的上面3a上的弹性体12。弹性体12在轿厢室3的上面3a上能够沿着X方向和Y方向进行安装位置的调节。通过调节弹性体12的安装位置,将防振件13相对于弹性体12相对地位置调节。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电梯轿厢1,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即,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将一个防振件13的安装位置沿着X方向和Y方向调节,能够调节X方向及Y方向的弹性体12和防振件13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容易地调节沿着轿厢室3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以及沿着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的弹性体12的推压力,防振机构11的安装及调节变得容易。
另外,作为该第7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及防振件13,也可以适用上述第1至第6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2及防振件13的任一个,能够发挥对应于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即,也可以将第1至第6实施方式的各弹性体12安装在轿厢室3上,并将防振件13安装在轿厢框2上。
以上,对第1至第7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这些。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可以适当组合来实施。而且,如图1所示,防振机构11例如也可以跨越纵框7与轿厢室3的下面之间设置。
Claims (10)
1.一种电梯轿厢,具备:
轿厢框(2);
轿厢室(3),配置在上述轿厢框(2)内,并且下端部被弹性支撑;以及
防振机构(11),具备安装于上述轿厢框(2)及上述轿厢室(3)的任意一方的弹性体(12)、和对置于上述弹性体(12)而安装于上述轿厢框(2)及上述轿厢室(3)的任意另一方的防振件(13),
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振件(13),能够相对于上述弹性体(12)相对地进行位置调节,并且具有以朝向上述弹性体(12)的方向为基准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而延伸的一对倾斜部(41、42),该一对倾斜部(41、42)能够一起抵接于上述弹性体(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一个上述弹性体(12)对应于一个上述防振件(1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倾斜部(41、42)倾斜以使得随着朝向上述弹性体(12)前进而相互之间的间隔扩大,并且与上述弹性体(12)的两端部相对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倾斜部(41、42)相对置的上述弹性体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以与上述倾斜部(41、42)相同的倾斜度倾斜的倾斜面(21、2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上述轿厢框(2)具有上梁(6)、下梁(6)、和一对纵框(7、7);
上述弹性体(12)在上述轿厢室(3)的上方区域被固定在上述纵框(7)上,上述防振件(13)被固定在上述轿厢室(3)的上面(3a)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上述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的上述弹性体(12)的宽度(W1)小于上述轿厢室(3)的进深方向的上述纵框(7)的宽度(W2)。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倾斜部(41、42)相对置的上述弹性体(12)的两端部,分别设有在水平投影面上在外侧成为突出的圆弧面(51、52)。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体(12)在水平投影面上呈长方形状,该长方形的两个顶点部分(61、62)分别与上述倾斜部(41、42)相对置。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倾斜部(41、42)相对置的上述弹性体(12)的两端部,分别设有在外侧成为突出的球面部(71、72)。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倾斜部(41、42)倾斜以使得随着朝向上述弹性体(12)前进而相互之间的间隔变窄,在对置于上述倾斜部(41、42)的上述弹性体(12)的区域中,设有以与上述倾斜部(41、42)相同倾斜度倾斜的倾斜面(21、2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6543/2007 | 2007-07-27 | ||
JP2007196543A JP5083876B2 (ja) | 2007-07-27 | 2007-07-27 | エレベータか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57729A CN101357729A (zh) | 2009-02-04 |
CN101357729B true CN101357729B (zh) | 2010-12-08 |
Family
ID=40330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4433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7729B (zh) | 2007-07-27 | 2008-07-25 | 电梯轿厢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83876B2 (zh) |
CN (1) | CN1013577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20752A (ja) * | 2009-07-13 | 2011-02-03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構造 |
JP5023117B2 (ja) * | 2009-08-17 | 2012-09-1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制振装置付きエレベータ |
WO2011155109A1 (ja) * | 2010-06-07 | 2011-12-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 |
JP5733926B2 (ja) * | 2010-07-26 | 2015-06-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かご室 |
JP5719970B2 (ja) * | 2012-04-23 | 2015-05-20 |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 シンチレーション推定方法 |
JP5856241B2 (ja) * | 2014-06-26 | 2016-02-09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据付調整装置 |
JP5882405B2 (ja) * | 2014-07-07 | 2016-03-09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かご |
CN105065564A (zh) * | 2015-08-03 | 2015-11-18 | 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重型载货高速电梯的轿厢减振结构 |
WO2021192130A1 (ja) * | 2020-03-26 | 2021-09-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室天井装置 |
WO2021240659A1 (ja) * | 2020-05-26 | 2021-12-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7070U (zh) * | 1976-07-06 | 1978-01-21 | ||
JPH05286672A (ja) * | 1992-04-15 | 1993-11-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かご室振れ止め装置 |
JP2002274769A (ja) * | 2001-03-16 | 2002-09-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かご |
JP2006151634A (ja) * | 2004-11-30 | 2006-06-15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防振装置 |
-
2007
- 2007-07-27 JP JP2007196543A patent/JP508387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7-25 CN CN2008101443317A patent/CN10135772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57729A (zh) | 2009-02-04 |
JP5083876B2 (ja) | 2012-11-28 |
JP2009029593A (ja) | 2009-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57729B (zh) | 电梯轿厢 | |
CN111002884B (zh) | 车辆座椅 | |
CN101918648B (zh) | 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底座结构 | |
KR101521185B1 (ko) |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의 텔레스코픽 장치 | |
KR102231528B1 (ko) | 면진 장치 | |
KR101573208B1 (ko) | 수용 장치 내의 하우징용 체결 장치 | |
KR101575743B1 (ko) | 쐐기를 이용한 진동 저감장치 | |
KR20100075088A (ko) | 높이 조절이 가능한 탄성받침 | |
JP5746789B2 (ja) | 免震床構造 | |
JP2008114985A (ja) | 乗客コンベアのトラス支持装置 | |
JP2012001321A (ja) | 伸縮ブーム | |
JP5371642B2 (ja) | プレス機械のスライドの傾き防止装置 | |
JP6494556B2 (ja) | 乗客コンベア | |
KR20220086929A (ko) | 석재 고정용 브라켓 | |
CN104185433A (zh) | 椅背高度调节机构和座椅 | |
CN100519306C (zh) | 用于车辆驾驶室的配置结构 | |
US8677583B2 (en) | Machine tool | |
JP2013189298A (ja) | 乗客コンベア | |
CN113529966B (zh) | 一种钢结构建筑装配减震装置 | |
JP6336832B2 (ja) | 乗客コンベア装置 | |
JP2008038502A (ja) | 作業用走行車 | |
JP5070938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ガイド装置 | |
CN114407742A (zh) | 一种isofix套管及儿童安全座椅 | |
CN219951680U (zh) | 一种桥梁伸缩装置 | |
KR102359817B1 (ko) | 마스트 어셈블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