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353849B - 双针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双针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3849B
CN101353849B CN 200810133283 CN200810133283A CN101353849B CN 101353849 B CN101353849 B CN 101353849B CN 200810133283 CN200810133283 CN 200810133283 CN 200810133283 A CN200810133283 A CN 200810133283A CN 101353849 B CN101353849 B CN 1013538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needle bar
aforementioned
sewing machine
se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3328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3849A (zh
Inventor
小川达矢
平泽裕
高濑秀纪
薄井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53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38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38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38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针缝纫机,其在变更在针棒抱持部的刚停止之前和刚停止之后形成的线迹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所期望的缝制图案可靠地形成希望的线迹,实现缝制物的品质提高。在利用判断单元(50)判断在针棒抱持部(5)的上下移动刚停止之前和刚停止之后变更切换部件(35)的设定位置的情况下,在使针棒(12)下降而变更后形成初始的线迹之前,使主轴电动机(3)反向旋转驱动,使与针棒抱持部(5)卡合的至少其中一根针棒(12)上升至上死点,并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以在对应于初始形成线迹时的切换部件(35)的设定位置而切换针棒(12)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或解除之后,开始形成初始线迹。

Description

双针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针缝纫机,其具有可以使两根针中的一根针处于休止状态的单针停止功能,可以由两根针形成线迹或由其中任一根针形成单针线迹。
背景技术
目前,例如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述,使用双针缝纫机,其在口袋的开口部边缘进行嵌条缝制时,在开口部中央的周缘部使用2根缝针形成双针线迹,同时,在开口部的端部仅使用2根缝针中的1根缝针形成单针线迹。
这种现有的双针缝纫机具有针棒抱持部,其经由曲柄与缝纫机主轴连结,以通过使主轴电动机正向旋转驱动而使缝纫机主轴正向旋转,从而进行上下移动。在该针棒抱持部上,以与针棒抱持部的上下移动联动的方式,卡合分别在下端部安装缝针的2根针棒。
另外,双针缝纫机具有用于可以实现单针停止功能的结构。也就是说,具有:离合器机构,其可以切换两根针棒与针棒抱持部的卡合状态或前述卡合状态被解除的解除状态;切换部件,其进行该离合器机构切换;以及针棒停止机构,其使利用切换部件解除由针棒抱持部卡合的针棒在上死点附近位置卡止(停止)。
该切换部件可以通过压力缸等被电气控制的选择单元的驱动,设定在以下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使用离合器机构解除一根针棒相对于针棒抱持部卡合的位置;解除另一根针棒相对于针棒抱持部卡合的位置;以及使两根针棒与针棒抱持部卡合的位置。并且,切换部件在针棒抱持部位于上死点时,对应于切换部件的设定位置而使离合器机构驱动,选择性地切换两根针棒与针棒抱持部的卡合和解除。
并且,前述双针缝纫机根据所期望的缝制图案,使两根针棒与针棒抱持部卡合而形成双针线迹,或一边使某一根针棒停止在上死点附近位置,一边利用另一根针棒形成单针线迹。
另外,在这种双针缝纫机中,当由两根针或单针进行的线迹形成结束时,或在线迹的形成过程中使针棒抱持部的上下移动停止时,使与针棒抱持部卡合的至少其中一根针棒,在相对于上死点位于下方的规定的针上方停止位置处停止。
例如,如果使针棒在上死点(最上点)或在从下死点(最下点)上升至上死点的过程中停止,则伴随在下一次缝制开始时使针棒上升,插入缝针的针孔中的上线将被天秤提起,此时,上线可能会从针孔中拔出。
另外,通常,线迹是通过在下线穿过上线的线环之后,随着缝针的上升而使天秤一下就上升至上死点,将上线提起而形成。但是,在使缝纫机在针棒上死点附近停止的情况下,即使缝纫机重新启动而使天秤继续上升,与天秤一下就上升至上死点的情况相比,因为无法对上线施加足够的惯性力,所以不能充分地将上线提起,从而形成未张紧的松弛的线迹。
因此,上述规定的针上方停止位置设定为与缝针通过上死点并开始下降,同时与天秤位于上死点附近的主轴的相位角度相当。
专利文献1:特开平8-803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6-952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现有的双针缝纫机中,如前所述,两根针棒与针棒抱持部的卡合及解除,是在天秤还未到达上死点的针棒的上死点处被切换的。
因此,例如在从双针线迹切换为单针线迹的情况下,在停止时,两根针棒与针棒抱持部卡合,而两根针棒在下次启动时,两根针进行落针之后上升至上死点,然后,在上死点利用切换部件使一根针棒与针棒抱持部的卡合解除,在仅使另一根针棒与针棒抱持部卡合的状态下下降,形成单针线迹。也就是说,在前述双针缝纫机中,在针棒抱持部刚停止之前形成双针线迹,停止之后开始形成单针线迹的情况下,因为停止之后会首先形成双针线迹,所以在停止后的初始的线迹中,会形成非所期望的线迹。
另一方面,在从单针线迹切换至双针线迹的情况下,在停止时,某一根针棒与针棒抱持部卡合,且使另一根针棒在上死点停止,在下一次启动时,一根针棒下降,在落针之后上升至上死点,以在上死点利用切换部件使两根针棒与针棒抱持部卡合,在该状态下下降,形成双针线迹。也就是说,在前述双针缝纫机中,在针棒抱持部刚停止之前形成单针线迹,停止之后开始形成双针线迹的情况下,因为停止之后最开始形成单针线迹,所以在停止之后,在初始的线迹中无法形成所期望的线迹。
如上所述,在现有的双针缝纫机上存在下述问题,即,在要在针棒抱持部刚停止之前和刚停止之后变更形成的线迹的情况下,在针棒抱持部停止之后,最开始形成的线迹无法按照所期望的缝制图案形成希望的线迹,其结果,降低缝制物的品质。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针缝纫机,其在变更线迹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所期望的缝制图案可靠地形成希望的线迹,实现缝制物的品质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涉及的双针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其具有:2根针棒,其与缝纫机主轴连结,可以进行上下移动;单针停止机构,其具有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针对前述针棒的上死点,可以选择性地切换至以下位置:对于前述2根针棒中的一根针棒,解除其与前述缝纫机主轴的连结而使其卡止在上死点的位置;对于前述2根针棒中的另一根针棒,解除其与前述缝纫机主轴的连结而使其卡止在上死点的位置;以及使前述两根针棒与前述缝纫机主轴连结的位置;选择单元,其使前述切换部件移动至各个位置;以及控制单元,其根据包含前述两根针棒与前述缝纫机主轴的连结和解除的设定信息在内的缝制图案,控制主轴电动机,以使得与前述缝纫机主轴连结的前述针棒,在相对于前述上死点位于下方的规定的针上方停止位置处停止,其特征在于,具有判断单元,其在前述针棒在前述针上方停止位置停止之后,根据前述缝制图案形成初始线迹时,根据前述选择单元的当前位置判断至少其中一根针棒相对于前述缝纫机主轴的连结或解除的设定,前述控制单元控制前述主轴电动机和前述单针停止机构,以对应于由前述判断单元进行的判断,使前述主轴电动机反向旋转而使前述针棒上升至上死点,使前述两根针棒相对于前述缝纫机主轴连结或解除,然后,基于前述缝制图案形成初始线迹。
根据本发明,在利用判断单元判断至少其中一根针棒的连结或解除的情况下,在形成初始的线迹之前,使主轴电动机反向旋转驱动,使针棒抱持部上升至上死点,对应于初始形成线迹时的设定位置,切换针棒与缝纫机主轴的连结或解除。然后,使主轴电动机正向旋转驱动,以开始初始的线迹形成。因此,可以依照希望的缝制图案,可靠地形成希望的线迹。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双针缝纫机,可以防止形成不希望的线迹或无法形成的情况,可靠地形成按照所期望的缝制图案的线迹,所以可以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双针缝纫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双针缝纫机的要部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双针缝纫机的要部的其它斜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双针缝纫机的针棒与针棒抱持部卡合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双针缝纫机的针棒与停止部件卡合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图1的双针缝纫机的与切换部件连结的气缸的斜视图。
图7(a)~(c)是表示图6的气缸的气缸杆的3者之一的位置的概略剖面图。
图8是表示图1的双针缝纫机的切换部件位于左位置的情况的正视图。
图9是表示图1的双针缝纫机的切换部件位于中间位置的情况的正视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双针缝纫机的切换部件位于右位置的情况的正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的双针缝纫机的判断切换部件的设定位置的工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双针缝纫机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双针缝纫机1具有针棒抱持部5,该针棒抱持部5通过使缝纫机主轴2旋转的主轴电动机3(图1)的驱动而进行上下移动。该针棒抱持部5与针棒曲柄连杆6连结,在针棒曲柄连杆6的通孔6a中插入针棒曲柄销9,该针棒曲柄销9紧固在针棒曲柄8的偏心位置,该针棒曲柄8紧固有缝纫机主轴2的一端部。由此,针棒抱持部5经由针棒曲柄连杆6与针棒曲柄8的偏心位置连结,通过由主轴电动机3的驱动进行的缝纫机主轴2的旋转,经由针棒曲柄8及针棒曲柄连杆6而进行上下移动。
在针棒抱持部5上,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地平行形成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2个通孔5a,在两个通孔5a中,各个针棒12(12A、12B)可卡合地插入针棒抱持部5中。并且,如果两根针棒12与针棒抱持部5卡合,则随着针棒抱持部5的上下移动而上下移动。
两根针棒12分别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在紧固有摆动轴15的一端部的针棒支撑架16上,通过摆动轴15的摆动,可以随着针棒支撑架16而在前后方向(布料进给方向)上摆动,如图3所示,在两根针棒12的下端部22b上,分别可拆卸地安装缝针17(17A、17B)。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配置单针停止机构。
在圆柱形的两根针棒12的上部的周面上,分别形成上下方向较长的平坦面19,在两根针棒12的形成平坦面19的部分处,在上下方向上隔着规定宽度而并列地形成上侧卡合孔20A(20)及下侧卡合孔20B(20)。另外,在两根针棒12上,形成连结两个卡合孔20的上下方向较长的槽部21,在槽部21的内部收容摆动板22。摆动板22在中央部利用支撑轴23轴支撑在针棒12上,可以以中央部为中心进行摆动,如果摆动板22的上端部22a从上侧卡合孔20A压入槽部21的深部,则由于摆动而使下端部22b凸出至平坦面19,从而闭塞下侧卡合孔20B,如果摆动板22的下端部22b从下侧卡合孔20B压入槽部21的深部,则由于摆动而使上端部22a凸出至平坦面19,闭塞上部卡合孔20A。
在与缝纫机主轴2连结的针棒抱持部5上,设置构成单针停止机构的离合器机构26,以进行两根针棒12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及解除。离合器机构26具有对应于两根针棒12的两个离合器部件27,各个离合器部件27被插入支撑孔5b中,该支撑孔5b从针棒抱持部5的正面贯穿至使针棒12插入的通孔5a,各个离合器部件27的正面部,分别与各个大致L字状的从动连杆28(28A、28B)的下端部连结。
各个从动连杆28,使中央部可以自由转动地轴支撑在针棒抱持部5上,另外,各个从动连杆28的上端部被压缩弹簧29预紧,以经由各个从动连杆28向各个离合器27施加向前进方向(针棒12的配置方向)的移动力。此外,离合器机构26具有卡止爪30,其在各个离合器部件27的后退位置,分别与各个离合器部件27的卡止部27a卡止。各个卡止爪30分别利用压缩弹簧31,向与对应的各个离合器部件27的卡止部27a卡止的方向按压,同时,利用中继销32,向解除与各个离合器部件27的卡止的方向按压。由此,各个离合器部件27可以分别进行进退移动。
并且,离合器机构26利用从动连杆28的按压使离合器部件27前进,将其插入针棒12的下侧卡合孔20B中,从而使针棒12卡合在针棒抱持部5上,即,使针棒12与缝纫机主轴2连结。另外,通过使卡止爪30与离合器部件27的卡止部27a卡止而使其位于后退位置,从而解除针棒12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即,解除缝纫机主轴2与针棒12的连结。
另外,离合器机构26利用切换部件35切换两根针棒12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或解除。
构成单针停止机构的切换部件35,在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上下移动的上死点的上方,可向左右方向移动地支撑在针棒支撑架16上。
在棱柱形状的切换部件35的下端面的一端部上,向下方凸出形成抵接凸起35a,切换部件35的另一端部如图6所示,经由连结部件36与被电气驱动的作为选择单元的气缸37的气缸杆37a连结。此外,作为该选择单元,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气缸37,可以使用用于使切换部件35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各种单元。气缸37与用于驱动气缸37的电磁阀38连接,作为电磁阀38,可以使用3位式的电磁阀38。并且,该气缸37利用电磁阀38使气缸杆37a如图7(a)~(c)所示向3者之一的位置进退移动,从而可以使与气缸杆37a连结的切换部件35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并且,切换部件35如果使气缸37的气缸杆37a位于图7(a)所示的位置,则当针棒抱持部5位于上死点时,抵接凸起35a如图8所示,位于按压曲柄机构的一个从动连杆28(左侧从动连杆28A)的上端部的设定位置即左位置。另外,切换部件35如果使气缸37的气缸杆37a位于图7(b)所示的位置,则抵接凸起35a如图9所示,位于按压中继销32的设定位置即中间位置,如果气缸杆37a位于图7(c)所示的位置,则其如图10所示,位于按压另一个从动连杆28(右侧从动连杆28B)的上端部的设定位置即右位置。由此,切换部件35通过气缸37的驱动,位于左位置、中间位置、右位置这三者之一的设定位置。
在这里,切换部件35的抵接凸起35a以下述程度的凸出尺寸形成,即,在针棒抱持部5位于上死点时,可以向下按压针棒抱持部5的各个从动连杆28,使离合器部件27后退,利用卡止爪30使卡止部27a卡止,并且,可以向下按压中继销32,解除卡止爪30对卡止部27的卡止。由此,切换部件35在针棒抱持部5位于上死点时,对应于切换部件35的设定位置,选择性地切换两根针棒12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和解除。
在针棒支撑架16的切换部件35的上方,配置构成单针停止机构的针棒停止机构40,其使得已解除了由针棒抱持部5卡合的针棒12在针棒上死点附近停止。
针棒停止机构40,具有对应于两根针棒12的两个停止部件41,各个停止部件41从针棒支撑架16的正面插入到支撑孔16b中,该支撑孔16b贯通至插入有针棒12的通孔5a,各个停止部件41由压缩弹簧42预紧,其在正面侧施加向前进方向(针棒12的配置方向)的移动力。
并且,针棒停止机构40,在针棒12或针棒抱持部5位于上死点时,如果解除针棒12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则由压缩弹簧42向前进方向预紧的停止部件41的前端部与针棒12的上侧卡合孔20A卡合,由此,使针棒12在上死点停止。
也就是说,双针缝纫机1如果在针棒抱持部5的上死点利用切换部件35按压中继销32,则离合器机构26的离合器部件27前进,与针棒12的下侧卡合孔20B卡合。通过该离合器部件27向下侧卡合孔20B的卡合,如果摆动板22的下端部22b被压入槽部21的深部,则摆动板22进行摆动,使上端部22a凸出至平坦面19,闭塞上侧卡合孔20A,由此,停止部件41被从上侧卡合孔20A中推出,从而解除由针棒停止机构40引起的针棒12的停止。另一方面,双针缝纫机1在针棒抱持部5位于上死点时,如果利用切换部件按压从动连杆28,则离合器部件27后退,解除与下侧卡合孔20B的卡合,同时,利用压缩弹簧42向前进方向预紧的停止部件41的前端部与针棒12的上侧卡合孔20A卡合,由此,利用针棒停止机构40,使针棒12在针棒上死点停止。
另外,双针缝纫机1具有控制缝纫机的各部分的控制单元45,控制单元45构成为,具有:CPU 46,其控制双针缝纫机1的缝制整体;存储器47,其作为存储检测到的数据等的记录单元,由EEPROM、EPROM等构成;ROM 48,其存储包含切换部件35的设定位置信息在内的多个缝制图案的缝制程序等;以及RAM 49等,其提供工作区域。
并且,CPU 46选择多种缝制图案中的期望的缝制图案,根据该缝制图案,控制主轴电动机3及气缸37,以利用选择单元的驱动使切换部件35移动,利用主轴电动机3的驱动,使至少一根针棒12上下移动,从而形成线迹。另外,CPU 46控制主轴电动机3,以在针棒抱持部5的上下移动停止时,使与针棒抱持部5卡合的至少一根针棒12,位于从上死点下降的规定的针上方停止位置。
此外,双针缝纫机1具有判断单元50,其判断针棒12在针上方停止位置的停止后、基于缝制图案形成初始线迹时,是否进行至少一根针棒12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和解除的变更。
并且,CPU 46在利用判断单元50判断需要进行至少一根针棒12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和解除的变更的情况下,控制气缸37,以使得主轴电动机3反向旋转而使针棒抱持部5上升至上死点,对应于设定信息变更两根针棒12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与解除。然后,CPU 46控制主轴电动机3,以使得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使针棒12下降,基于缝制图案形成初始线迹。
另外,双针缝纫机1具有针位置检测单元5,其根据主轴电动机3的位置,检测两根针棒12的上下位置。
此外,双针缝纫机1具有操作装置51,其设定双针缝纫机1的各种操作,利用双针缝纫机1进行缝制的作业者,通过操作操作装置51,例如可以选择所期望的缝制图案。
下面,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使用图11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判断双针缝纫机1的切换部件35的设定位置的工序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如果开始,则CPU 46首先判断是否输入使双针缝纫机1启动的启动信号(ST1),在判断输入了启动信号的情况下(在ST1中为是),从ROM 48中读入由作业者利用操作装置51选择的缝制图案的缝制程序(ST2)。
然后,CPU 46利用判断单元50,根据气缸37的气缸杆37a的当前位置,判断针棒抱持部5停止的状态下的两根针棒12A、12B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当前的卡合、解除的状态(ST3)。
在这里,在利用判断单元50判断切换位置位于按压右侧从动连杆28B的右位置的情况下(在ST3中为A),之后,由判断单元50根据读入的缝制图案中的切换部件35的设定位置信息,判断针棒抱持部5停止后形成初始的线迹的针棒12(ST4)。在这里,在切换位置位于右位置的情况下,刚停止之前的线迹为由左侧的缝针17(左针17A)形成的左针线迹,仅保持左针17A的左针棒12A与针板抱持部5卡合,保持右针17B的右针棒12B利用针棒停止机构40处于在上死点停止的状态。
并且,在利用判断单元50判断用于形成前述初始线迹的针棒为左针棒12A的情况下(在ST4中为A),CPU 46根据操作踏板53的操作,通过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而使左针棒12A上下移动,从而进行缝制(ST5)。
另一方面,在利用判断单元50根据前述缝制图案判断用于前述初始线迹的针棒为两根针棒12A、12B的情况下(在ST4中为B),CPU 46在驱动气缸37而使切换部件35位于中间位置之后(ST6),通过使主轴电动机3反向驱动,在使针棒抱持部5下降之前,使针棒抱持部5上升而使其位于上死点(ST7)。由此,如果利用切换部件35的抵接凸起35a按压中继销32,则可以解除与右侧的缝针17(右针17B)对应的离合器部件27的由卡止爪30的卡止,离合器部件27与右针棒12B的下侧卡合孔20B卡合。此外,通过使摆动板22摆动而利用摆动板22的上端部22a闭塞上侧卡合孔20A,可以解除由针棒停止机构40引起的右针棒12B的停止。在这种状态下,CPU46根据操作踏板53的操作而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使两根针棒12上下移动,从而进行缝制(ST5)。
此外,在利用判断单元50根据前述缝制图案判断用于形成前述初始线迹的针棒为右针棒12B的情况下(在ST4中为C),CPU 46在驱动气缸37而使切换部件35位于中间位置之后(ST8),通过使主轴电动机3反向旋转驱动,在使针棒抱持部5下降之前,使针棒抱持部5上升而使其位于上死点(ST9)。由此,如果利用切换部件35的抵接凸起35a按压中继销32,则与右侧缝针17(右针17B)相对应的离合器部件27的由卡止爪30的卡止被解除,离合器27与右针棒12B的下侧卡合孔20B卡合。此外,通过使摆动板22摆动,利用摆动板22的上端部22a闭塞上侧卡合孔20A,从而由针棒停止机构40引起的右针棒12B的停止被解除。然后,CPU 46在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而使针棒12位于针棒上死点下方的规定的针上方停止位置的状态下(ST10),驱动气缸37而使切换部件35位于左位置(ST11),然后通过再次使电动机3反向旋转,使针棒抱持部5上升而使其位于上死点(ST12)。由此,如果利用切换部件35的抵接凸起35a按压左侧从动连杆28A的上端部,则伴随左侧从动连杆28A的向箭头F方向的转动(参照图5),离合器部件27后退,离合器部件27与下侧卡合孔20B的卡合被解除。此时,通过使与左针棒12A相对应的由压缩弹簧42预紧的停止部件41与上侧卡合孔20A卡合,从而左针棒12A利用针棒停止机构40在上死点停止。在这种状态下,CPU 46根据操作踏板53的操作,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从而使右针棒12B上下移动,进行缝制(ST5)。
另外,在利用判断单元50判断切换位置位于按压中继销32的中间位置的情况下(在ST3中为B),之后,由判断单元50根据读入的缝制图案中的切换部件35的设定位置信息,判断用于针棒抱持部5停止后形成初始线迹的针棒12(ST13)。在这里,在切换位置位于中间位置的情况下,刚停止之前的线迹为由两根针形成的双针线迹,是分别保持右针17B及左针17A的两根针棒12与针棒抱持部5卡合的状态。
并且,在利用判断单元50根据前述缝制图案判断用于形成初始线迹的针棒为左针棒12A的情况下(在ST13中为A),CPU 46在使切换部件35位于右位置之后(ST14),使主轴电动机3反向旋转驱动,使针棒抱持部5上升而位于上死点。由此,如果利用抵接凸起3按压右侧从动连杆28B的上端部,则伴随右侧从动连杆28B向箭头F方向的转动,离合器27后退,离合器27与下侧卡合孔20B的卡合被解除。此时,与右针棒12B相对应的由压缩弹簧42预紧的停止部件41与上侧卡合孔20A卡合,右针棒12B利用针棒停止机构40在上死点停止。在这种状态下,CPU 46根据操作踏板53的操作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使左针棒12A上下移动,从而进行缝制(ST5)。
另一方面,在利用判断单元50根据前述缝制图案判断用于形成初始线迹的针棒是两根针棒12A、12B的情况下(在ST13中为B),则CPU 46根据操作踏板53的操作而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使两根针棒12上下移动,从而进行缝制(ST5)。
此外,在利用判断单元50根据缝制图案判断用于形成前述的初始线迹的针棒为右针棒12B的情况下(在ST13中为C),CPU 46在使切换部件35位于左位置之后(ST16),通过使主轴电动机3反向旋转驱动,使针棒抱持部5上升而位于上死点(ST17)。由此,如果利用抵接凸起35a按压左侧从动连杆28A的上端部,则伴随左侧从动连杆28A的转动,离合器部件27后退,离合器部件27与下侧卡合孔20B的卡合被解除。此时,通过使与左针棒12A相对应的由按压弹簧42预紧的停止部件41与上侧卡合孔20A卡合,左针棒12A利用针棒停止机构40在上死点停止。在这种状态下,CPU 46根据操作踏板53的操作,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使右针棒12B上下移动,从而进行缝制(ST5)。
此外,在利用判断单元50判断切换位置位于按压左侧从动连杆28A的上端部的左位置的情况下(在ST3中为C),之后,由判断单元50根据读入的缝制图案中的切换部件35的设定位置信息,判断用于针棒抱持部5停止后形成初始线迹的针棒12(ST18)。在这里,在切换位置位于左位置的情况下,刚停止之前的线迹为由右针17B形成的右针线迹,是仅右针棒12B与针棒抱持部5卡合,而左针棒12A利用针棒停止机构40在上死点停止的状态。
并且,在利用判断单元50根据前述缝制图案判断用于形成初始线迹的针棒为左针棒12A的情况下(在ST18中为A),CPU 46在使气缸37驱动而使切换部件35位于中间位置之后(ST19),通过使主轴电动机3反向旋转驱动,在使针棒抱持部5下降之前,使针棒抱持部5上升而位于上死点(ST20)。由此,如果利用切换部件35的抵接凸起35a按压中继销32,则与左针17A相对应的离合器部件27的由卡止爪30引起的卡止被解除,离合器27与左针棒12A的下侧卡合孔20B卡合。此外,通过使摆动板22摆动而利用摆动板22的上端部22a闭塞上侧卡合孔20A,从而由针棒停止机构40引起的左针棒12A的停止被解除。
然后,CPU 46在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使针棒12停止在针棒上死点下方的规定的针上方停止位置的状态下(ST21),在使气缸37驱动而使切换部件35位于右位置之后(ST22),通过使主轴电动机3再次反向旋转驱动,使针棒抱持部5上升而位于上死点(ST23)。由此,如果利用切换部件35的抵接凸起35a按压右侧从动连杆28B的上端部,则伴随右侧从动连杆28B的转动,离合器27后退,离合器27与下侧卡合孔20B的卡合被解除。此时,与右针棒12B相对应的由压缩弹簧42预紧的停止部件41与上侧卡合孔20A卡合,右针棒12B利用针棒停止机构40在上死点停止。在这种状态下,CPU 46通过根据操作踏板53的操作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使左针棒12上下移动,从而进行缝制(ST5)。
另一方面,在利用判断单元50根据前述缝制图案判断用于形成初始线迹的针棒为两根针棒12A、12B的情况下(在ST18中为B),CPU 46在使气缸37驱动而使切换部件35位于中间位置之后(ST24),通过使主轴电动机3反向旋转驱动,在使针棒抱持部5下降之前,使针棒抱持部5上升而位于上死点(ST25)。由此,如果利用切换部件35的抵接凸起35a按压中继销32,则与左针12A相对应的离合器部件27的由卡止爪30o引起的卡止被解除,离合器部件27与左针棒12A的下侧卡合孔20B卡合。此外,通过使摆动板22摆动而利用摆动板22的上端部22a闭塞上侧卡合孔20A,由针棒停止机构40引起的左针棒12A的停止被解除。在这种状态下,CPU 46根据操作踏板53的操作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使两根针棒12A上下移动,从而进行缝制(ST5)。
此外,在利用判断单元50判断用于根据前述缝制图案形成初始线迹的针棒为右针棒12B的情况下(在ST18中为C),CPU 46根据操作踏板53的操作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使右针棒12B上下移动,从而进行缝制(ST5)。
然后,CPU 46判断操作踏板53的操作是否结束(ST26),在判断操作踏板53的操作结束了的情况下(在ST24中为是),则结束针棒12的上下移动,使与针棒抱持部5卡合的针棒12在从上死点下降的中途的停止位置停止。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判断单元50,根据切换部件35的当前设定位置及所选择的期望的缝制图案中的切换部件35的设定位置信息,判断针棒12在针上方停止位置处停止后基于缝制图案形成初始线迹时,是否需要进行至少任一根针棒12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与解除的变更。并且,在利用判断单元50判断需要进行变更的情况下,CPU 46在使针棒12下降而形成停止后的初始线迹之前,使主轴电动机3反向旋转驱动,使与针棒抱持部5卡合的至少一根针棒12上升至上死点,对应于初始形成线迹时的切换部件35的设定位置,切换针棒12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或解除。然后,CPU46使主轴电动机3正向旋转驱动,以开始初始线迹的形成。因此,即使在变更针棒抱持部5刚停止之前和刚停止之后形成的线迹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所期望的缝制图案,可靠地形成希望的线迹。
因此,即使在针棒抱持部5刚停止之前形成双针线迹,在刚停止之后开始形成右针线迹或左针线迹(单针线迹)的情况下,因为可以在停止之后不首先形成双针线迹,而是形成单针线迹,所以可以防止形成不希望的线迹。另外,即使在针棒抱持部5刚停止之前形成单针线迹,停止后首先形成双针线迹的情况下,因为可以在停止后不首先形成单针线迹而是形成双针线迹,所以可以防止形成不希望的线迹。由此,可以实现缝制物的品质提高。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通过结束所选择的缝制图案而结束缝制,使针棒抱持部5停止之后,变更切换部件35的设定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在根据缝制图案的缝制的过程中使操作踏板53等的操作中断,使针棒抱持部5停止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判断单元50根据气缸37的气缸杆37a的位置,即从CPU 46对气缸37的电磁阀38的驱动信号的输出状态,判断两根针棒12A、12B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状态,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相对于切换部件35的位置传感器,利用该位置传感器判断两根针棒12A、12B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的卡合状态。

Claims (1)

1.一种双针缝纫机,其具有:
2根针棒,其与缝纫机主轴连结,可以进行上下移动;
单针停止机构,其具有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针对前述针棒的上死点,可以选择性地切换至以下位置:对于前述2根针棒中的一根针棒,解除其与前述缝纫机主轴的连结而使其卡止在上死点的位置;对于前述2根针棒中的另一根针棒,解除其与前述缝纫机主轴的连结而使其卡止在上死点的位置;以及使前述两根针棒与前述缝纫机主轴连结的位置;
选择单元,其使前述切换部件移动至各个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其根据包含前述两根针棒与前述缝纫机主轴的连结和解除的设定信息在内的缝制图案,控制主轴电动机,以使得与前述缝纫机主轴连结的前述针棒,在相对于前述上死点位于下方的规定的针上方停止位置处停止,
其特征在于,
具有判断单元,其在前述针棒在前述针上方停止位置停止之后,根据前述缝制图案形成初始线迹时,根据前述选择单元的当前位置判断至少其中一根针棒相对于前述缝纫机主轴的连结或解除的设定,
前述控制单元控制前述主轴电动机和前述单针停止机构,以对应于由前述判断单元进行的判断,使前述主轴电动机反向旋转而使前述针棒上升至上死点,使前述两根针棒相对于前述缝纫机主轴连结或解除,然后,基于前述缝制图案形成初始线迹。
CN 200810133283 2007-07-26 2008-07-25 双针缝纫机 Active CN1013538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94366A JP5507040B2 (ja) 2007-07-26 2007-07-26 2本針ミシン
JP2007-194366 2007-07-26
JP2007194366 2007-07-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3849A CN101353849A (zh) 2009-01-28
CN101353849B true CN101353849B (zh) 2013-04-24

Family

ID=40306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33283 Active CN101353849B (zh) 2007-07-26 2008-07-25 双针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07040B2 (zh)
CN (1) CN1013538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9248B2 (ja) * 2011-08-31 2016-02-10 Juki株式会社 二本針ミシン
CN104695143B (zh) * 2015-04-02 2017-06-27 东莞市名菱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缝纫机的天平结构
CN115506088B (zh) * 2022-09-23 2024-10-15 吴江阳光科技缝纫机有限公司 一种单双针可切换的缝纫机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4982A (zh) * 1985-09-03 1987-03-04 三菱电机有限公司 两根针缝制装置
CN1222599A (zh) * 1997-11-25 1999-07-14 重机株式会社 双针缝纫机
CN1743531A (zh) * 2004-09-03 2006-03-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双针缝纫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08588A (ja) * 1988-06-06 1989-12-13 Brother Ind Ltd 2本針角縫いミシン
JP4509805B2 (ja) * 2005-01-13 2010-07-21 Juki株式会社 2本針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4982A (zh) * 1985-09-03 1987-03-04 三菱电机有限公司 两根针缝制装置
CN1222599A (zh) * 1997-11-25 1999-07-14 重机株式会社 双针缝纫机
CN1743531A (zh) * 2004-09-03 2006-03-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双针缝纫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212415A 2006.08.17
JP特开平8-80393A 1996.03.2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3849A (zh) 2009-01-28
JP2009028213A (ja) 2009-02-12
JP5507040B2 (ja) 201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3928B (zh) 缝纫机
US7983780B2 (en) Sewing machine
CN101353849B (zh) 双针缝纫机
US4815404A (en) Servo device for a multineedle sewing machine with engageable and disengageable needle bars
CN100432317C (zh) 锁扣眼缝纫机
JP3897641B2 (ja) ミシン
KR100743739B1 (ko) 실절단 장치
CN107841831B (zh) 缝纫机及缝制系统
CN101525815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JP5265217B2 (ja) ミシンの押さえ上げ装置
CN101845725B (zh) 缝纫机
CN1789537B (zh) 缝纫机
KR100228930B1 (ko) 재봉틀의 실권취레버 구동장치
KR20090049031A (ko) 재봉기의 윗실유지장치
JP2006020757A (ja) 刺繍縫製可能なミシン
JP2003154183A (ja) 穴かがりミシンの下糸切断装置及び穴かがりミシン
JP2001286689A (ja) 穴かがりミシン
JP4340942B2 (ja) 穴かがりミシン
JP4737525B2 (ja)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
JP2009050634A (ja) ミシン
JPH01300990A (ja) 糸切り制御装置を備えた2本針角縫いミシン
JPH07144083A (ja) ミシンの糸払い装置
JP5074071B2 (ja)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4219651B2 (ja) ミシンの糸保持装置
JP2006271467A (ja) 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