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5975A - 电池正极和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正极和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15975A CN101315975A CNA2007101030964A CN200710103096A CN101315975A CN 101315975 A CN101315975 A CN 101315975A CN A2007101030964 A CNA2007101030964 A CN A2007101030964A CN 200710103096 A CN200710103096 A CN 200710103096A CN 101315975 A CN101315975 A CN 1013159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ight
- content
- battery
- positive
- active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该正极包括导电基体及涂覆和/或填充在导电基体上的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合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含有LiCoO2和LiFePO4,其中,以正极活性物质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LiCoO2的含量为10-90重量%,所述LiFePO4的含量为10-90重量%。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正极制备得到的电池同时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优良的循环性能和大电流放电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电池正极和使用该正极的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具体来说,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电池正极和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化学电源,指分别用两个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构成的二次电池。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在负极中嵌入,放电时反之。
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一种绿色高能量的电池,具有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性能好、工作温度范围宽、自放电小、吴记忆效应等众多优点,而广泛适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摄像机及各种便携式电动工具和电子仪表等。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各类电子设备的能源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人们对它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具有较高容量的圆形电池,还是适宜各类电子产品的方形锂离子电池,人们处于对使用时间和使用寿命的考虑,都要求以上作为能源供应者-电池具有较高的初始容量的同时,还要求这些电池在反复的充放电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容量保持率,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正极活性物质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最多的是LiCoO2、LiNiO2和LiMn2O4。其中,LiCoO2是唯一大规模商品化的正极材料,研究比较成熟,综合性能优良。但钴资源现在日益匮乏,兼之价格昂贵、具有毒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有采用将LiCoO2与其他材料混合制备电池正极的方法。例如,CN1832231A公开了一种正极材料,包含第一正极活性材料、第二正极活性材料和第三正极活性材料,其中,该第一正极活性材料为含锂、锰、镍和钴的复合氧化物;该第二正极活性材料为含锂以及镍和钴的至少一种的复合氧化物;该第三正极活性材料为含锂和锰且具有尖晶石结构的复合氧化物和含锂和铁的磷氧化物的至少一种,且各正极活性材料的重量比为在通过将数学式I中表示的每个点A、B、C和D连接获得的范围内的值,其中在顶点设定为各正极活性材料的三元图解中,该第一正极活性材料为x,该第二正极活性材料为y,且该第三正极活性材料为z,数学式I为:A(x,y,z)=(0.76,0.04,0.20)
B(x,y,z)=(0.94,0.05,0.01)
C(x,y,z)=(0.05,0.94,0.01)
D(x,y,z)=(0.04,0.76,0.20)。
采用上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混合物制备的正极制备得到的电池具有较好的低温性能。在该方法的具体实施例中,还公开了采用LiCoO2和LiFePO4的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正极以及电池的比较例,该比较例中正极活性物质LiCoO2和LiFePO4的重量比为99∶1,采用该混合比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正极得到的电池的容量较低,电池的循环性能也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的使用LiCoO2和LiFePO4的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不高、循环性能差的缺点,提供一种能使电池同时具有高容量和良好循环性能的电池正极及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及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该正极包括导电基体及涂覆和/或填充在导电基体上的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合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含有LiCoO2和LiFePO4,其中,以正极活性物质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LiCoO2的含量为10-90重量%,所述LiFePO4的含量为10-90重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含有正极材料与溶剂的浆料涂覆和/或填充在导电基体上,干燥,压延或不压延,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合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含有LiCoO2和LiFePO4,其中,以正极活性物质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LiCoO2的含量为10-90重量%,所述LiFePO4的含量为10-90重量%。
本发明的发明人意外的发现,采用本发明的具有一定配比的LiCoO2和LiFePO4的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正极制备得到的电池同时具有较高的电池比容量以及优良的循环性能。优选情况下,在将本发明所述的正极导电剂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配合使用制备的正极制备得到的电池的大电流放电性能得到改善,同时电池的循环性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本发明,所述电池正极包括导电基体及涂覆和/或填充在导电基体上的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合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含有LiCoO2和LiFePO4,其中,以正极活性物质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LiCoO2的含量为10-90重量%,优选为50-70重量%;所述LiFePO4的含量为10-90重量%,优选为30-50重量%。
所述正极材料中的导电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正极导电剂,比如导电碳黑、乙炔黑、导电石墨中的一种或几种。以正极活性物质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导电剂的含量为1-15重量%,优选为2-10重量%。
优选情况下,本发明采用的导电剂为石墨和碳黑的混合物,所述石墨的颗粒平均直径为1-5微米,优选为2-4微米;所述碳黑的颗粒平均直径为30-100纳米,优选为50-80纳米;以所述导电剂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石墨的含量为10-50重量%,优选为25-40重量%;所述碳黑的含量为50-90重量%,优选为60-75重量%。
由于小颗粒的碳黑导电剂填充了大颗粒石墨导电剂与正极活性物质LiCoO2和LiFePO4之间的缝隙,使导电剂的导电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了电池在使用初期的放电比容量以及能够同时提高电池的大电流放电性能。
所述正极材料中的粘合剂的种类和含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例如含氟树脂和聚烯烃化合物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丁苯橡胶(SBR)中的一种或几种。一般来说,根据所用粘合剂种类的不同,以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粘合剂的含量为0.01-10重量%,优选为0.02-5重量%。
所述正极导电基体的种类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例如可以选自铝箔、铜箔、冲孔钢带。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使用铝箔作为正极导电基体。
按照本发明,所述正极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含有正极材料与溶剂的浆料涂覆和/或填充在导电基体上,干燥,压延或不压延,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合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含有LiCoO2和LiFePO4,其中,以正极活性物质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LiCoO2的含量为10-90重量%,所述LiFePO4的含量为10-90重量%。
所述浆料中溶剂、导电剂和粘合剂的种类和用量以及本发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用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一般来说,以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溶剂的含量为40-90重量%,优选为50-85重量%。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合剂的含量为正极浆料总重量的40-85重量%,优选为60-75重量%。所述溶剂可以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酰胺(DMF)、二乙基甲酰胺(DEF)、二甲基亚砜(DMSO)、四氢呋喃(THF)中的一种或几种;溶剂的用量能够使所述糊状物具有粘性和流动性,能够涂覆到所述导电基体上即可。其中,所述干燥和压延的方法和条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例如,所述干燥的温度一般为100-150℃。
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极组和非水电解液,所述电极组和非水电解液密封在电池壳体内,所述电极组包括正极、负极及隔膜。除了所述正极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正极以外,可以使用常规的负极、隔膜和非水电解液。
所述隔膜设置于正极和负极之间,具有电绝缘性能和液体保持性能。所述隔膜可以选自锂离子电池中所用的各种隔膜,如聚烯烃微多孔膜、聚乙烯毡、玻璃纤维毡、或超细玻璃纤维纸。所述隔膜的位置、性质和种类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所述负极的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一般来说,负极包括导电基体及涂覆和/或填充于导电基体上的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和负极粘合剂。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本领域常规的可嵌入释出锂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碳材料,所述碳材料为选自非石墨化炭、石墨或由多炔类高分子材料通过高温氧化得到的炭或热解炭、焦炭、有机高分子烧结物、活性炭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有机高分子烧结物可以是通过将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烧结并炭化后所得产物。
所述负极粘合剂的种类和含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例如含氟树脂和聚烯烃化合物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丁苯橡胶(SBR)、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一般来说,根据所用粘合剂种类的不同,以负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负极粘合剂的含量为0.01-10重量%,优选为0.02-5重量%。
所述负极材料还可以包括导电剂以增加电极的导电性,降低电池内阻。所述导电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负极导电剂,比如碳黑、镍粉、铜粉中的一种或几种。以负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导电剂的含量为0-12重量%,优选为2-10重量%。
负极导电基体可以为锂离子电池中常规的负极导电基体,如冲压金属,金属箔,网状金属,泡沫状金属,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中使用铜箔作为负极导电基体。
所述负极的制备方法可以采用常规的制备方法。例如,将负极材料与溶剂混合,涂覆和/或填充在所述导电基体上,干燥,压延或不压延,即可得到所述负极。其中,所述的溶剂可以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酰胺(DMF)、二乙基甲酰胺(DEF)、二甲基亚砜(DMSO)、四氢呋喃(THF)以及水和醇类中的一种或几种。溶剂的用量能够使所述糊状物具有粘性和流动性,能够涂覆到所述导电基体上即可。一般来说,以负极活性物质的重量为基准,所述溶剂的含量50-150重量%,优选为70-120重量%。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的含量为负极浆料总重量的40-70重量%,优选为45-60重量%。溶剂的用量能够使所述糊状物具有粘性和流动性,能够涂覆到所述导电基体上即可。其中,干燥,压延的方法和条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例如,所述干燥的温度一般为100-150℃。
所述非水电解液为电解质锂盐和非水溶剂的混合溶液,对它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本领域常规的非水电解液。比如电解质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LiPF6)、高氯酸锂、四氟硼酸锂、六氟砷酸锂、卤化锂、氯铝酸锂及氟烃基磺酸锂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机溶剂选用链状酸酯和环状酸酯混合溶液,其中链状酸酯可以为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二丙酯(DPC)以及其它含氟、含硫或含不饱和键的链状有机酯类中的至少一种,环状酸酯可以为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亚乙烯酯(VC)、γ-丁内酯(γ-BL)、磺内酯以及其它含氟、含硫或含不饱和键的环状有机酯类中的至少一种。电解液的注入量一般为1.5-4.9克/安时,电解液的浓度一般为0.1-2.0摩/升。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除了所述正极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备之外,其它步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一般来说,通过隔膜层将正极和负极缠绕隔开形成电极组,将得到的电极组和电解液密封在电池壳中,即可得到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位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层的卷绕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1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1)正极的制备
将70重量份正极活性物质LiCoO2、30重量份LiFePO4、5重量份粘合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4重量份导电剂乙炔黑加入到80重量份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然后在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
将该浆料均匀地涂布在宽400毫米、厚20微米的铝箔上,然后120℃烘干、在1.6兆帕的压力下辊压之后在分切机上分切得到尺寸为385毫米×42毫米×135微米的正极,其中含有6.3克正极活性物质。
(2)负极的制备
将100重量份负极活性物质天然石墨、5重量份粘合剂聚四氟乙烯(PTFE)、4重量份导电剂炭黑加入到120重量份去离子水中,然后在真空搅拌机中搅拌形成稳定、均一的负极浆料。
将该浆料均匀地涂布在宽400毫米、厚10微米的铜箔上,经120℃烘干、辊轧之后在分切机上分切得到尺寸为43毫米×355毫米×135微米的负极,其中含有2.87克负极活性物质。
(3)电池的装配
将LiPF6与碳酸乙烯酯(EC)及碳酸二乙酯(DEC)配置成LiPF6浓度为1.0摩尔/升的溶液(其中,EC与DEC的体积比为1∶1),得到非水电解液。将(1)得到的正极、隔膜层聚乙烯(PE)、(2)得到的负极依次用卷绕机层叠卷绕成涡卷状的电极组,将得到的电极组放入一端开口的电池壳中,并以3.8g/Ah的量注入上述非水电解液,密封后制成锂离子电池A1。
实施例2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正极浆料、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导电剂为1重量份石墨(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KS-6,颗粒直径为3微米)和3重量份碳黑(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SUPPER-P,颗粒直径为60纳米),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2。
实施例3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正极浆料、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导电剂为1.6重量份石墨(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KS-6,颗粒直径为3微米)和2.4重量份碳黑(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SUPPER-P,颗粒直径为60纳米),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3。
实施例4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正极浆料、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导电剂为2重量份石墨(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KS-6,颗粒直径为3微米)和2重量份碳黑(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SUPPER-P,颗粒直径为60纳米),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4。
实施例5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正极浆料、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导电剂为3重量份石墨(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KS-6,颗粒直径为3微米)和1重量份碳黑(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SUPPER-P,颗粒直径为60纳米),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5。
实施例6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正极浆料、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50重量份LiCoO2和50重量份LiFePO4,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6。
实施例7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制备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导电剂为1重量份石墨(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KS-6,颗粒直径为2微米)和2重量份碳黑(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SUPPER-P,颗粒直径为70纳米)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7。
实施例8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60重量份LiCoO2和40重量份LiFePO4,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8。
实施例9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80重量份LiCoO2和20重量份LiFePO4,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9。
实施例10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90重量份LiCoO2和10重量份LiFePO4,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10。
实施例11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法制备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导电剂为1重量份石墨(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KS-6,颗粒直径为4微米)和3重量份碳黑(常州特密高公司生产的SUPPER-P,颗粒直径为75纳米),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11。
实施例12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40重量份LiCoO2和60重量份LiFePO4,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12。
实施例13
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和含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电池正极和电池,不同的是,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25重量份LiCoO2和75重量份LiFePO4,制备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A13。
对比例1
该对比例说明参比正极和含该正极的参比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及各物质的比例制备参比正极和锂离子电池AC1,不同的是,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99重量份LiCoO2和1重量份LiFePO4。
对比例2
该对比例说明参比正极和含该正极的参比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及各物质的比例制备参比正极和锂离子电池AC2,不同的是,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100重量份LiCoO2。
对比例3
该对比例说明参比正极和含该正极的参比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及各物质的比例制备参比正极和锂离子电池AC3,不同的是,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100重量份LiFePO4。
对比例4
该对比例说明参比正极和含该正极的参比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按照CN1832231A公开的实施例4-1的方法制备参比锂离子电池AC4。该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为LiMn0.2Ni0.6Co0.2O2、LiCoO2和LiFePO4的混合物,所述三种物质的重量比为5∶94∶1。
实施例14-26
该实施例说明电池的性能。
采用下面的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性能以及大电流放电性能的测试方法分别对实施例1-13得到的锂离子电池A1-A13进行电池性能测试。
(1)电池容量测试方法:以恒压充电方式进行充电,限制电流为0.1C(65mA),终止电压为4.2伏;以恒流放电方式进行放电,放电电流为1C(650mA),放电的截止电压为3.0伏。
结果如表1所示。
(2)电池循环性能测试方法:在23℃条件下,将电池分别以1C电流充电至4.2伏,在电压升至4.2伏后以恒定电压充电,截止电流为0.05C,搁置10分钟;电池以1C电流放电至3.0伏,搁置5分钟,并记录电池的首次放电容量。重复上述步骤,当电池的放电容量下降到首次放电容量的85%时,记录电池的循环次数。
结果如表1所示。
(3)大电流放电性能测试方法:将电池分别放在测试柜上,先以0.2C电流进行恒流充电,充电上限电压为4.2伏,然后恒压充电2.5小时;搁置20分钟后,分别以1C和3C的电流从4.2伏放电至3.0伏,记录每次电池的放电容量并分别计算与0.2C放电时的放电容量的比值,即:
C1C/C0.2C:以1C的电流从4.2伏放电至3.0伏的放电容量与以0.2C的电流从4.2伏放电至3.0伏的放电容量的比值;
C3C/C0.2C:以3C的电流从4.2伏放电至3.0伏的放电容量与以0.2C的电流从4.2伏放电至3.0伏的放电容量的比值。
结果如表1所示。
对比例5-8
该对比例说明参比电池的性能。
按照实施例14-26的方法测定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性能和大电流放电性能,不同的是,测试的电池为采用对比例1-4的方法得到的参比锂离子电池AC1-AC4。
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编号 | 电池编号 | 放电比容量(毫安时/克) | 循环次数 | C1C/C0.2C倍率(%) | C3C/C0.2C倍率(%) |
实施例14 | A1 | 129.5 | 587 | 93.5 | 75.0 |
实施例15 | A2 | 132.3 | 657 | 96.7 | 80.1 |
实施例16 | A3 | 133.2 | 663 | 97.0 | 80.5 |
实施例17 | A4 | 131.6 | 646 | 95.6 | 79.7 |
实施例18 | A5 | 130.5 | 618 | 94.7 | 77.4 |
实施例19 | A6 | 128.1 | 639 | 95.2 | 78.3 |
实施例20 | A7 | 129.8 | 642 | 95.9 | 79.0 |
实施例21 | A8 | 128.6 | 626 | 93.2 | 73.5 |
实施例22 | A9 | 130.9 | 553 | 92.8 | 72.6 |
实施例23 | A10 | 131.8 | 532 | 92.3 | 72.0 |
实施例24 | A11 | 133.2 | 548 | 93.0 | 73.0 |
实施例25 | A12 | 126.3 | 633 | 94.6 | 78.0 |
实施例26 | A13 | 125.2 | 647 | 95.0 | 78.9 |
对比例5 | AC1 | 133.4 | 477 | 91.7 | 69.4 |
对比例6 | AC2 | 134.2 | 445 | 91.5 | 69.4 |
对比例7 | AC3 | 120.9 | 880 | 94.5 | 78.4 |
对比例8 | AC4 | 127.8 | 405 | 90.5 | 68.3 |
从上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正极制备得到的电池的比容量较高,均在125毫安时/克以上。在23℃下,当电池的放电容量下降到首次放电容量的85%时,电池的循环次数均能够达到500次以上,电池的循环性能也很优越。此外,电池的C1C/C0.2C和C3C/C0.2C的大电流放电性能也较好。此外,如实施例15-18、20和24制备得到的电池A2-A5、A7和A11的C1C/C0.2C和C3C/C0.2C的倍率放电性能数据可知,上述电池的正极均为采用本发明优选的正极导电剂制备得到,与在相同条件下,采用常规的正极导电剂制备得到的电池相比,电池具有更高的容量、且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大电流放电性能更加突出。而采用对比例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参比电池则不能同时具备较高的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正极制备得到的电池同时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良好的循环性能以及大电流放电性能,电池具有良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Claims (9)
1、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该正极包括导电基体及涂覆和/或填充在导电基体上的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合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含有LiCoO2和LiFePO4,其特征在于,以正极活性物质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LiCoO2的含量为10-90重量%,所述LiFePO4的含量为10-90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其中,以正极活性物质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LiCoO2的含量为50-70重量%,所述LiFePO4的含量为30-50重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导电剂包括石墨和碳黑,所述石墨的颗粒平均直径为1-5微米,所述碳黑的颗粒平均直径为30-100纳米;以所述导电剂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石墨的含量为10-50重量%,所述碳黑的含量为50-90重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其中,所述石墨的颗粒平均直径为2-4微米,所述碳黑的颗粒平均直径为50-80纳米;以所述导电剂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石墨的含量为25-40重量%,所述碳黑的含量为60-75重量%。
5、权利要求1所述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含有正极材料与溶剂的浆料涂覆和/或填充在导电基体上,干燥,压延或不压延,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合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含有LiCoO2和LiFePO4,其特征在于,以正极活性物质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LiCoO2的含量为10-90重量%,所述LiFePO4的含量为10-90重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以正极活性物质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LiCoO2的含量为50-70重量%,所述LiFePO4的含量为50-70重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导电剂包括石墨和碳黑,所述石墨的颗粒平均直径为1-5微米,所述碳黑的颗粒平均直径为30-100纳米;以所述导电剂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石墨的含量为10-50重量%,所述碳黑的含量为50-90重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石墨的颗粒平均直径为2-4微米,所述碳黑的颗粒平均直径为50-80纳米;以所述导电剂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石墨的含量为25-40重量%,所述碳黑的含量为60-75重量%。
9、一种锂离子电池,该电池包括电极组和非水电解液,所述电极组和非水电解液密封在电池壳体内,所述电极组包括正极、负极及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为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正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7101030964A CN101315975A (zh) | 2007-05-28 | 2007-05-28 | 电池正极和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7101030964A CN101315975A (zh) | 2007-05-28 | 2007-05-28 | 电池正极和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15975A true CN101315975A (zh) | 2008-12-03 |
Family
ID=40106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7101030964A Pending CN101315975A (zh) | 2007-05-28 | 2007-05-28 | 电池正极和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315975A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41028A (zh) * | 2010-06-10 | 2010-09-22 | 温岭市恒泰电池有限公司 | 摩托车及汽车启动电源用锂电池正极浆料及锂电池 |
CN101577325B (zh) * | 2009-05-27 | 2012-08-08 | 温岭市恒泰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型正极浆料及使用该正极浆料的锂电池 |
CN103026536A (zh) * | 2010-07-23 | 2013-04-0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锂离子二次电池 |
CN104347880A (zh) * | 2014-10-14 | 2015-02-11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可快充的锂离子电池 |
CN109301158A (zh) * | 2018-10-09 | 2019-02-01 | 邓丽萍 | 一种阴极浆料的制备方法 |
CN111224058A (zh) * | 2018-11-24 | 2020-06-02 | 深圳市三奇科技有限公司 | 超低温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配料的方法 |
CN113421997A (zh) * | 2021-06-03 | 2021-09-21 |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0976A (zh) * | 2000-04-25 | 2001-11-07 | 索尼株式会社 | 正电极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
CN1495946A (zh) * | 1997-03-11 | 2004-05-12 | ���µ�����ҵ��ʽ���� | 二次电池 |
-
2007
- 2007-05-28 CN CNA2007101030964A patent/CN10131597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5946A (zh) * | 1997-03-11 | 2004-05-12 | ���µ�����ҵ��ʽ���� | 二次电池 |
CN1320976A (zh) * | 2000-04-25 | 2001-11-07 | 索尼株式会社 | 正电极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77325B (zh) * | 2009-05-27 | 2012-08-08 | 温岭市恒泰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型正极浆料及使用该正极浆料的锂电池 |
CN101841028A (zh) * | 2010-06-10 | 2010-09-22 | 温岭市恒泰电池有限公司 | 摩托车及汽车启动电源用锂电池正极浆料及锂电池 |
CN103026536A (zh) * | 2010-07-23 | 2013-04-0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锂离子二次电池 |
US9172083B2 (en) | 2010-07-23 | 2015-10-2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 Kaisha |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
CN104347880A (zh) * | 2014-10-14 | 2015-02-11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可快充的锂离子电池 |
CN109301158A (zh) * | 2018-10-09 | 2019-02-01 | 邓丽萍 | 一种阴极浆料的制备方法 |
CN111224058A (zh) * | 2018-11-24 | 2020-06-02 | 深圳市三奇科技有限公司 | 超低温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配料的方法 |
CN113421997A (zh) * | 2021-06-03 | 2021-09-21 |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15607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负极及电池 | |
US10637097B2 (en) |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electrolyte, electrode-electrolyte assembl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assembly | |
CN103456918B (zh) | 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2356491A (zh) | 二次电池用电极粘合剂和使用其的二次电池 | |
CN101154730A (zh)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含有该材料的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 |
CN103855401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1315975A (zh) | 电池正极和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 |
CN101615697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 | |
CN101202359B (zh) | 一种添加剂组合物以及含该添加剂组合物的电解液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 |
EP3890089A1 (en) | Lithium metal battery | |
KR20170112345A (ko)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 제조 방법 | |
CN101202360B (zh) |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解液以及含有该电解液的电池 | |
CN112103561B (zh) | 一种电解液及电化学装置 | |
CN115148951A (zh) |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0449824C (zh) | 电池极片及含有该极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101312243A (zh) | 电池正极浆料、使用该正极浆料的正极及电池的制备方法 | |
JP2021125300A (ja) | 非水電解液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非水電解液蓄電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
CN118231600A (zh) | 一种锂电池和动力车辆 | |
CN1971980A (zh) | 电池正极及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 |
CN116190561A (zh) | 钠离子电池的电池单体、钠离子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101355151A (zh) | 一种电池正极和一次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 |
CN101355164B (zh) | 一种电池正极和采用该正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 |
CN115207335A (zh) | 一种低温可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锂离子电池 | |
CN1967915B (zh) | 电池正极及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 |
CN101494304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及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