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5196A - 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以及具备它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以及具备它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05196A CN101305196A CNA200680041508XA CN200680041508A CN101305196A CN 101305196 A CN101305196 A CN 101305196A CN A200680041508X A CNA200680041508X A CN A200680041508XA CN 200680041508 A CN200680041508 A CN 200680041508A CN 101305196 A CN101305196 A CN 1013051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utch
- driver part
- state
- value
- spe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16 joi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22 soft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8—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 F16D25/082—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the line of action of the fluid-actuated members co-inciding with the axis of rotation
- F16D25/086—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the line of action of the fluid-actuated members co-inciding with the axis of rotation the clutch being actuated by a push rod extending coaxially through the input or output shaf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6—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 F16D25/062—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 F16D25/063—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 F16D25/0635—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16D25/0638—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with more than two discs, e.g. multiple lamella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9/00—Clutches and systems of clutches involving both fluid and magnetic actuation
- F16D29/005—Clutches and systems of clutches involving both fluid and magnetic actuation with a fluid pressure piston driven by an electric mo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8/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 F16D48/06—Control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e.g. of fluid pressure
- F16D48/066—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e.g. using an accumula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10—System to be controlled
- F16D2500/102—Actuator
- F16D2500/1021—Electrical type
- F16D2500/1023—Electric motor
- F16D2500/1024—Electric motor combined with hydraulic actu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10—System to be controlled
- F16D2500/104—Clutch
- F16D2500/10406—Clutch position
- F16D2500/10412—Transmission line of a vehi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10—System to be controlled
- F16D2500/104—Clutch
- F16D2500/10443—Clutch type
- F16D2500/1045—Friction clutch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30—Signal inputs
- F16D2500/302—Signal inputs from the actuator
- F16D2500/3024—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30—Signal inputs
- F16D2500/302—Signal inputs from the actuator
- F16D2500/3026—Strok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50—Problem to be solved by the control system
- F16D2500/502—Relating the clutch
- F16D2500/50245—Calibration or recalibration of the clutch touch-point
- F16D2500/50251—During oper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70—Details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ol system
- F16D2500/704—Output parameter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arget parameters to be controlled
- F16D2500/70402—Actuator parameters
- F16D2500/7041—Position
- F16D2500/70412—Clutch position change ra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70—Details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ol system
- F16D2500/704—Output parameter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arget parameters to be controlled
- F16D2500/70402—Actuator parameters
- F16D2500/7041—Position
- F16D2500/70414—Quick displacement to clutch touch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离合器从接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过渡时的离合器主缸的缸内的压力变化。检测压力增加率变化时刻的缸内的压力,检测此时的杆的位置(L1)、或者致动器的电动机的旋转角作为接触点准备位置。接触点准备位置,是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离合器之前的阶段,通过致动器使杆高速移动直到上述杆到达位置(L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以及具备该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了在车辆的起步时以及变速(换档)时等,通过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将车辆的离合器从分离状态变至接合状态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中,使离合器直到某一时刻(以下称为时刻t)为止以第一连接配合速度向连接侧移动,在到达时刻t时以低于第一连接配合速度的第二连接配合速度向连接侧移动。
而且,在检测离合器的动力传递状态的磁致伸缩传感器,检测到离合器的动力传递状态时,以低于第二连接配合速度的第三连接配合速度(半离合操作的连接配合速度)连接离合器。其后,在离合器上没有打滑经过预定时间后,以高于第三连接配合速度的第四连接配合速度连接离合器。由此,完全连接离合器。
这样,通过阶段地控制离合器的非接合状态以及接合状态,驾驶者能够不受急剧的强冲击(shock)地迅速地进行变速。
专利文献1:特开2003-3290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一般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开始传递至离合器的时间称为接触点(TP,touch point)。如果在该接触点使离合器以较快的离合器接合卡合速度处于接合状态,则驾驶者会受到较强的冲击,会造成二轮摩托车冲出或者发动机熄火(失速,stall)。
为了防止该现象,在上述现有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中,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即在到达时刻t时使离合器以低于第一连接配合速度的第二连接配合速度向连接侧移动,磁致伸缩传感器检测离合器的动力传递状态。
但是,由于构成离合器的各种盘片的磨损(摩擦系数的变化)等,上述接触点在每辆二轮摩托车各不相同。
其结果,即便像现有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这样正确计测时刻t,也有动力在该时刻t之前传递至离合器的可能性。即,离合器以高于第二连接配合速度的第一连接配合速度成为接合状态。由此,有时如上所述驾驶者受到较强的冲击(shock),另外有时发生二轮摩托车的冲出或者发动机熄火。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顺利(圆滑)且迅速地使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以及具备它的车辆。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是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传递以及截断转矩(旋转力)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其中,具备:离合器,该离合器具有能够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且被向所述一个方向施加力的驱动部件,能够通过驱动部件的向一个方向的移动向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传递转矩的第一状态过渡,并且能够通过驱动部件的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向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不传递转矩的第二状态过渡;使离合器的驱动部件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在预定的准备动作时,检测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或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过渡过程中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检测器;对由检测器所检测出的负载的变化率进行运算的运算器;判定器,该判定器基于由运算器所运算的负载的变化率,将驱动部件在离合器过渡到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的时刻之前的时刻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在之前的时刻与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判定为工作前点;存储由判定器所判定的工作前点的存储装置;以及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驱动装置进行控制,以在通常(正常)的离合器动作时,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与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与存储装置所存储的工作前点相等时,使驱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变化。
在该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中,由驱动装置使离合器的驱动部件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另外,离合器的驱动部件被向一个方向加力。该离合器可以过渡为:通过驱动部件的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而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传递转矩的第一状态,和通过驱动部件的向相反方向的移动而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不传递转矩的第二状态。
在预定的准备动作时,通过检测器检测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或者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过渡过程中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由运算器运算由检测器所检测的负载的变化率。
另外,基于由运算器所运算的负载的变化率,由判定器判定驱动部件在离合器向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过渡的时刻之前的时刻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在之前的时刻与上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为工作前点。进而,由存储装置存储由判定器所判定的工作前点。
接着,由控制装置控制驱动装置,使得在通常的离合器动作时,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与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与存储装置所存储的工作前点相等时,使驱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变化。
在这样的构成中,不使用由于离合器的磨损等所导致的每个离合器各不相同并且检测困难的接触点(touch point)。另外,所谓接触点,是指第一轴的转矩开始传递至第二轴的阶段(时刻或机械位置)。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中,通过检测第一轴的转矩开始传递至第二轴的接触点之前的阶段即工作前点,在所检测出的工作前点使驱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变化,从而可顺利且迅速地使离合器变为接合状态(第一状态)以及分离状态(第二状态)。
判定器,可在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过渡过程中由检测器所检测出的负载的变化率按第一值、第二值以及第三值的顺序减少时,将在第二值与第三值之间的变化点由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在之前的时刻与上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判定为工作前点,控制装置可以控制驱动装置,使得在通常的离合器动作时,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与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与存储装置所存储的工作前点相等时,使驱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减小。
此时,通过判定器,在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过渡过程中由检测器所检测出的负载的变化率按第一值、第二值以及第三值的顺序减少时,将在第二值与第三值的变化点的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在之前的时刻与上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判定为工作前点。
接着,由控制装置控制驱动装置,使得在通常的离合器动作时,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与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与存储装置所存储的工作前点相等时,使驱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减小。由此,可顺利且迅速地使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
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还具有检测第一轴的转速的第一转速检测器和检测第二轴的转速的第二转速检测器,第一轴以预定的转速的比率向第二轴传递转矩,控制装置可在通常的离合器动作时控制驱动装置,使得驱动部件以第一速度移动,直到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施加于驱动装置的负载的值、或者与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达到工作前点为止,从工作前点直到由第二转速检测器检测出第二轴的旋转为止驱动部件以低于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移动,之后,驱动部件以低于第二速度的第三速度移动,在由第一转速检测器所检测的第一轴的转速与比率的乘积与由第二转速检测器所检测出的第二轴的转速大致一致时,驱动部件以高于第三速度的第四速度移动。
此时,第一轴的转速由第一转速检测器检测,第二轴的转速由第二转速检测器检测。第一轴,以预定的转速的比率向第二轴传递转矩。
在通常的离合器动作时,首先,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驱动装置使驱动部件以第一速度移动,直到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与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达到工作前点,从而抑制对第一轴传递转矩的发动机的怠转(吹け上がり,turning free)。
接着,通过由控制装置使驱动部件从工作前点到由第二转速检测器检测出第二轴的旋转为止以低于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移动,从而抑制在使驱动部件移动的速度较高时离合器瞬间从分离状态过渡成接合状态。由此,防止使用该离合器接合装置的车辆的冲出(失控)。
接着,控制装置使驱动部件以低于第二速度的第三速度移动,之后,在第一轴的转速与预定的比率的乘积与第二轴的转速大致一致时使其以高于第三速度的第四速度移动,从而在第一轴的转速与上述比率的乘积与第二轴的转速大致一致的前后时,能够防止由于在急剧打开节气门时所引起的离合器打滑所导致的车辆的举动变化、以及乘客所感到的不适感的发生。
驱动装置可包括:产生驱动力的致动器和将由致动器所产生的驱动力转换成液压的液压系统,检测器可包括将由液压系统所得到的液压作为负载进行检测的压力检测器。
此时,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由致动器产生,由致动器所产生的驱动力通过液压系统转换为液压。而且,通过检测器的压力检测器将由液压系统所得到的液压作为负载检测出来。由此,由液压所产生的负载的检测变得容易,也能容易地控制离合器的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过渡。
离合器可包括:能够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且交替配置的第一摩擦片以及第二摩擦片;对第一摩擦片向推压第二摩擦片的方向加力的第一弹性部件;以及对第二摩擦片向推压第一摩擦片的方向加力的第二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的弹性常数可比第二弹性部件的弹性常数小,驱动部件可由第一弹性部件向一个方向加力。
此时,第一以及第二摩擦片可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且交替地配置。第一摩擦片由第一弹性部件向按压第二摩擦片的方向加力,第二摩擦片由第二弹性部件向按压第一摩擦片的方向加力。
另外,第一弹性部件的弹性常数比第二弹性部件的弹性常数小。驱动部件由第一弹性部件向一个方向加力。由此,本发明的离合器可作为摩擦离合器构成,能够顺利且迅速地使离合器成为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
液压系统可包括:缸;和能够与驱动部件的移动联动(同步)移动地设置在缸内的移动部件,判定器可将移动部件的位置作为与驱动部件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进行判定。
此时,移动部件与驱动部件的移动联动并可移动地配置在缸内。而且,通过判定器,将该移动部件的位置作为与驱动部件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进行判定。由此,能够容易地判定工作前点。
致动器可包括电动机,判定器可将电动机的旋转角度作为与驱动部件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进行判定。
此时,通过判定器,将致动器的电动机的旋转角度作为与驱动部件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进行判定。由此,能够容易地判定工作前点。
本发明的其他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具备:产生动力的发动机;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驱动轮;将由发动机所产生的动力作为转矩传递至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的第一轴的第一传递机构;以及将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的第二轴的转矩传递至驱动轮的第二传递机构,其中,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具备:离合器,该离合器具有能够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且被向一个方向加力的驱动部件,能够通过驱动部件的向一个方向的移动向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传递转矩的第一状态过渡,并且能够通过驱动部件的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向不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传递转矩的第二状态过渡;使离合器的驱动部件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在预定的准备动作时,检测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或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过渡过程中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检测器;对由检测器所检测出的负载的变化率进行运算的运算器;基于由运算器所运算的负载的变化率,将在离合器过渡到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的时刻之前的时刻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在之前的时刻与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判定为工作前点的判定器;存储由判定器所判定的工作前点的存储装置;以及以在通常的离合器动作时,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与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与存储装置所存储的工作前点相等时,使驱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变化的方式对驱动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在该车辆中,由发动机装置所产生的动力作为转矩通过第一传递机构传递至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的第一轴。另外,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的第二轴的转矩通过第二传递机构传递至驱动轮。
另外,在上述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中,通过驱动装置使离合器的驱动部件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另外,离合器的驱动部件被向一个方向加力。该离合器,可过渡至通过驱动部件的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而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传递转矩的第一状态、和通过驱动部件的向相反方向的移动而不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传递转矩的第二状态。
在预定的准备动作时,通过检测器检测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或者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过渡过程中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通过运算器运算由检测器所检测的负载的变化率。
另外,基于由运算器所运算的负载的变化率,判定器将在离合器过渡至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的时刻之前的时刻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在之前的时刻与上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判定为工作前点。而且,通过存储装置存储由判定器所判定的工作前点。
接着,由控制装置控制驱动装置,以使得在通常的离合器动作时,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驱动部件对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与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与存储装置所存储的工作前点相等时,驱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构成中,不使用由于离合器的磨损等所导致的每个离合器各不相同并且检测困难的接触点。
这样,通过检测第一轴的转矩开始传递至第二轴的接触点之前的阶段即工作前点,在所检测出的工作前点使驱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变化,从而可顺利且迅速地使离合器变为接合状态(第一状态)以及分离状态(第二状态)。
通过使用这样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能够使离合器顺利且迅速地变为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因此,可顺利且迅速地进行车辆的起步控制或者停止控制。由此,乘客不会受到较强的冲击,也能够防止车辆的冲出或者发动机熄火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能够使离合器顺利且迅速地变为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通过将这样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用在车辆上,可顺利且迅速地进行车辆的起步控制或者停止控制。由此,乘客不会受到较强的冲击,也能够防止车辆的冲出或者发动机熄火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用于二轮摩托车时的整体构造的概略示意图;
图2是表示传递至主轴(メイン軸)的动力被传递至驱动轴(ドライブ軸)的构造的概略示意图;
图3是表示使用致动器使离合器变为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的构造的概略示意图;
图4是表示离合器的详细构造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在离合器从接合状态过渡至分离状态时的离合器的构成部件的作用的概略示意图;
图6是表示检测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致动器的杆的位置与经过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二轮摩托车的起步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二轮摩托车的起步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在离合器从分离状态过渡至接合状态时的离合器的构成部件的作用的概略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在离合器从分离状态变为接合状态时的检测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3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的二轮摩托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用在作为车辆的一个例子的二轮摩托车中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进行说明。
(1)整体构造
图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以下,称为控制部)用于二轮摩托车时的整体构造的概略示意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后述的电动式的致动器100。
如图1所示,驾驶者,在没有起动发动机1时,打开(接通)主开关锁19(メインキ一),之后将自起动开关17(セルスイツチ)按下预定时间。由此,从没有图示的电池向起动电动机1a供电流,起动电动机1a工作。由此,起动发动机1。
从发动机1所输出的动力经由曲轴2传递至离合器3。此时,曲轴2将上述动力以预定的比率减速并传递至离合器3。在离合器3上经由液压管3b连接有离合器分离杠杆3c。另外,关于离合器3的构造的详细情况后述。
变速机5,具备主轴5a以及驱动轴5b。在主轴5a上安装有多级(例如6级)变速齿轮组5c,在驱动轴5b上安装有多级变速齿轮组5d。传递至离合器3的动力,被传递至变速机5的主轴5a。
从曲轴2经由离合器3传递至主轴5a的动力,由离合器主缸4控制。离合器主缸4通过电动式的致动器100而动作。另外,关于离合器主缸4的构造后述。
在此,对将传递至主轴5a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轴5b的构造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将传递至主轴5a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轴5b的构造的概略示意图。
在图2(a)、(b)中,变速齿轮组5c包括变速齿轮5c1以及变速齿轮5c2,变速齿轮组5d包括变速齿轮5d1以及变速齿轮5d2。
变速齿轮5c1固定在主轴5a上。即,如果主轴5a旋转则变速齿轮5c1也旋转。变速齿轮5c2旋转自如地安装在主轴5a上。即,即便主轴5a旋转变速齿轮5c2也不会旋转。
另外,变速齿轮5d1旋转自如地安装在驱动轴5b上。即,即便驱动轴5b旋转变速齿轮5d1也不会旋转。变速齿轮5d2固定在驱动轴5b上。即,如果驱动轴5b旋转则变速齿轮5d2也旋转。
如图2(a)所示,在变速齿轮5c1与变速齿轮5c2分离,变速齿轮5d2与变速齿轮5d1分离时,变速齿轮5c1没有相对驱动轴5b固定,所以由主轴5a的旋转所产生的动力没有传递至驱动轴5b。这样,将没有从主轴5a向驱动轴5b传递动力的状态称为档位处于空档位置。
如图2(b)所示,通过使变速齿轮5d2以靠近变速齿轮5d1的方式在轴方向上滑动,从而使设置在变速齿轮5d2的侧面上的凸状的卡爪5e,与设置在变速齿轮5d1的侧面上的凹状的卡爪孔(没有图示)卡合。由此,变速齿轮5d1经由变速齿轮5d2而固定在驱动轴5b上,所以主轴5a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轴5b。另外,通过后述的变档凸轮轴7使变速齿轮5d2滑动。详情后述。
传递至驱动轴5b的动力,经由没有图示的传动链以及没有图示的链轮,而传递至没有图示的后轮。由此,二轮摩托车行驶。
在图1中,通过变档凸轮轴7的旋转而进行由变速齿轮组5c以及变速齿轮组5d所形成的变速比的变化。变档凸轮轴7,具有多个凸轮槽7a(在图1中为3个)。在各凸轮槽7b中分别安装有换档拨叉7b。
在这样的构成中,通过伴随着变档凸轮轴7的旋转换档拨叉7b沿各个凸轮槽7a移动,从而使图2的变速齿轮5d2在轴方向滑动,并与变速齿轮5d1卡合。
另外,在变档凸轮轴7的端部设有变档凸轮轴旋转角传感器8。通过该变档凸轮轴旋转角传感器8检测档位(gear position)。另外,还可以替代变档凸轮轴旋转角传感器8,而使用公知的空档开关或者在变速齿轮上所安装的各种开关等。
变档凸轮轴7的旋转,由液压式换档致动器9控制。液压式换档致动器9,经由变速叉轴10以及连杆机构11而连接于变档凸轮轴7。该液压式换档致动器9,例如由双位阀的组合而构成,并选择可升档以及降档的。另外,还可以替代液压式换档致动器9,而使用螺线管或电动机这样的电致动器。
在曲轴2上设有曲轴旋转角传感器12。通过该曲轴旋转角传感器12检测发动机1的转速。另外,作为通过曲轴旋转角传感器12检测发动机1的转速的方法的代替方法,还有通过主轴转速传感器20(参照图1)检测主轴5a的转速的方法,或者通过驱动轴转速传感器(没有图示)检测驱动轴5b的转速的方法等。
控制部50,从AMT/MT切换开关13、换档开关14(シフトスイツチ)、离合器开关15、自起动开关17以及断开开关18(キルスイツチ)接收信号。存储部60,存储离合器主缸4的后述的缸4b内的压力值等。详情后述。
另外,控制部50,为了调整发动机1的输出(动力)而控制点火控制装置16。另外,控制部50,还可以通过调整燃料喷射装置或节气门(都没有图示),对发动机1的输出进行控制。
AMT/MT切换开关13,在驾驶者要自动或手动地进行离合器3的接合/分离动作时由驾驶者按下。此时,由驾驶者按下AMT/MT切换开关13,则切换为自动进行离合器3的接合/分离动作的模式(automated manualtransmission mode,以下简称为AMT模式),或者手动地进行离合器3的接合/分离动作的模式(manual transmission mode,以下简称为MT模式)。
另外,换档开关14,在驾驶者想在AMT模式下变速时由驾驶者按下。换档开关14,包括升档用开关以及降档用开关。通过由驾驶者所进行的换档开关14的按下,基于发动机1的转速等的参数,由控制部50控制致动器100、液压换档致动器9以及发动机1的动作。
离合器开关15,在MT模式下驾驶者进行利用离合器分离杠杆3c所实现的离合器3的分离时,接通。另外,断开开关18,在驾驶者想马上使发动机1停止时由驾驶者按下。进而,主开关锁19,在驾驶者想使发动机1处于可启动状态时以及要使发动机1停止时,由驾驶者操作。
在AMT模式下,在档位处于空档位置的状态下驾驶者启动发动机1。接着,通过驾驶者操作换档开关14,从而指定档位时,则基于发动机1的转速等的参数,控制部50对致动器100进行控制,从而自动地进行离合器3的接合动作。由此,驾驶者不进行手动进行的离合器3的接合操作也能够启动二轮摩托车。
(2)使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的结构
图3是表示使用致动器100使离合器3变为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的构造的概略示意图。
如图3所示,离合器主缸4包括:压力传感器4a、缸4b、设置在该缸4b内的主活塞4c(マスタ一ピストン)、安装在该主活塞4c的前端部的流体密封体4c1、大气开放配管4d以及与大气开放配管4d相连通的贮油箱4e。另外,在缸4b内填充有没有图示的非压缩性液体。
上述压力传感器4a,检测离合器主缸4的缸4b内的压力(液压)。该液压的检测结果被供给至控制部50,控制部50基于供给的检测结果,控制离合器3的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
致动器100,包括用于推压离合器主缸4的主活塞4c的杆101。另外,在致动器100上安装有检测主活塞4c的移动量(或者,杆101的移动量)的位置传感器100a。
致动器100,包括根据控制部50的控制而动作的电动机102。另外,在致动器100上设有检测该电动机102的旋转角的旋转角传感器100b。
将该移动量的检测结果供给控制部50,控制部50基于所供给的检测结果,控制离合器3的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另外,在使用上述压力传感器4c控制离合器3的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时,也可以不设置位置传感器100a。
进而,可以通过代替上述位置传感器100a以及压力传感器4a,而使用测定离合器3的后述的压盘33(压板)的移动量的位移传感器,从而控制离合器3的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还可以通过计测向致动器100所供给的电流值,从而控制离合器3的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
致动器100的杆101根据控制部50的指令而移动。杆101与离合器主缸4的主活塞4c触接,由杆101推压主活塞4c,从而使主活塞4c在缸4b内移动。
另外,大气开放配管4d从离合器主缸4的缸4b分支。缸4b经由配管39a连接增力装置39。该增力装置39,增加通过使主活塞4c在缸4b内移动而由致动器100的杆101推压主活塞4c的载荷,并传递至推杆40。
在主活塞4c的流体密封体4c1在缸4b内向堵塞大气开放配管4d的入口的方向(图3中右侧)移动时,在离合器主缸4所产生的压力被传递至增力装置39。即,在增力装置39内产生与由构成离合器3的后述回位弹簧34(图4)所产生的载荷相对抗的压力。而且,在由上述回位弹簧34所产生的载荷和增力装置39内的压力变得相等时,离合器3处于分离状态。详情后述。
另一方面,在主活塞4c的流体密封体4c1没有堵塞大气开放配管4d的入口时,缸4b内和贮油箱4e内连通。即,缸4b内的压力变得等于大气压力,在离合器主缸4所产生的压力没有被传递至增力装置39。
在通常的时候,通过回位弹簧34总是对离合器3的后述的压盘33向离合器3接合的方向加力。在这样的构造中,在增力装置39内的压力变得没有由回位弹簧34所产生的载荷大的时候,离合器3变为接合状态。详情后述。
增力装置39,经由插通于主轴5a内的推杆40而连接于离合器3。即,增力装置39,根据离合器主缸4的压力使推杆40移动。
由此,推杆40推压后述的压盘33(图4)。在这样的构成中,在压盘33被推杆40推压时,离合器3变为分离状态,在压盘33没有被推杆40推压时,离合器3变为接合状态。详情后述。
以下,将压盘33被推杆40推压时的推杆40的移动方向称为离合器分离方向,将它的相反方向称为离合器接合方向。
(3)离合器的构造
接着,关于离合器3的构造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离合器3的详细构成的示意图。图4(a)是离合器3的整体的剖视图,图4(b)是图4(a)中由虚线所示的区域A的放大图。
如图4(a)所示,离合器3主要包括:离合器外壳31、离合器片套毂32(ボスクラツチ)、压盘33以及回位弹簧34。
离合器外壳31,在图2中连接于曲轴2,与该曲轴2同步旋转。
在离合器外壳31的内周设有多个狭缝(没有图示),在图4(b)中在各狭缝中分别嵌合有摩擦片31a。这些摩擦片31a,与离合器外壳31同步旋转。
另一方面,离合器片套毂32嵌合于主轴5a。在该离合器片套毂32的外周设有多个狭缝(没有图示),在这些各狭缝中分别嵌合有离合器片32a。这些离合器片32a,与离合器片套毂32同步旋转。
以在相邻的摩擦片31a之间夹持各离合器片32a的方式,交替配置有多个摩擦片31a和多个离合器片32a。
另外,在各摩擦片31a和各离合器片32a之间,填充有没有图示的油。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离合器3是湿式多片式摩擦离合器。
另外,压盘33,在图4(a)经由回位弹簧34安装在离合器片套毂32上。
这里,通常,回位弹簧34以各摩擦片31a和各离合器片32a相互接触的方式,对压盘33向离合器接合方向施加力。另外,在各摩擦片31a的两面分别设有由纸材或软木材等构成的接触部件31b,以各摩擦片31a与各离合器片32a经由这些接触部件31b接触的方式构成。
通过这样的构成,来自曲轴2的动力(输入侧的动力),经由离合器外壳31根据在各摩擦片31a与各离合器片32a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作为输出侧的动力传递至离合器片套毂32。
如图4(b)所示,在离合器片套毂32的上面安装有碟形弹簧型的缓冲弹簧35。由该缓冲弹簧35所产生的载荷作用在与由回位弹簧34所产生的上述载荷相反的方向上。另外,回位弹簧34的弹性常数比缓冲弹簧35的弹性常数小。但是,由回位弹簧34所产生的载荷大于由缓冲弹簧35所产生的载荷。
缓冲弹簧35的作用是,在车辆起步时离合器3变为半离合操作(半离合)的状态时,抑制从离合器3所产生的振动(离合器发抖,clutcnjudder)的发生。另外,一般说来,离合器振动在在离合器片32a的表面上发生接触不良等时发生。
进而,压盘33的配置位置的相反方向的最外侧的离合器片32a由上述缓冲弹簧35按压时的止动器即固定环36(セツトリング),以靠近上述最外侧的离合器片32a的方式配置。
如上所述,图3的控制部50控制致动器100的杆101,从而能够调整由增力装置39所产生的推杆40的移动量。由此,产生与离合器3的上述回位弹簧34相对抗的载荷。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利用控制部50控制推杆40的移动量、换言之与回位弹簧34相对抗的载荷,能够进行由推杆40所进行的压盘33的推压以及非推压。由此,能够使摩擦片31a和离合器片32a之间的摩擦力变化。由此,切换离合器3的接合状态(包含半离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
(4)从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过渡
接着,对离合器3从接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过渡时的离合器3的构成部件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在离合器3从接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过渡时的离合器3的构成部件的作用的概略示意图。
图5(a)表示离合器3变成接合状态的情况,图5(b)表示离合器3变为接合状态中的半离合的状态的情况,图5(c)表示离合器3变成分离状态的情况。
如图5(a)所示,在离合器3处于接合状态时,相比推杆40(图3)对压盘33(图4)推压的载荷,对压盘33施加力的回位弹簧34(图4)的载荷与缓冲弹簧35的载荷之差较大。
其结果压盘33不移动,各摩擦片31a和各离合器片32a分别经由接触部件31b相互接触。由此,来自曲轴2的输入侧的动力,经由离合器外壳31被作为输出侧的动力传递至离合器片套毂32。另外,在离合器3处于接合状态时,由于压盘33的载荷,缓冲弹簧35变为大致与离合器片32a平行的状态。
另外,从图5(a)的状态,进一步增加由推杆40所产生的上述载荷,则该载荷变得与回位弹簧34以及缓冲弹簧35的上述差值平衡。
接着,进一步增加由推杆40所产生的上述载荷,该载荷变得大于上述差值。其结果,压盘33向压缩回位弹簧34的方向移动。与此同时,摩擦片35,根据压盘33的移动量,变为相对离合器片32a倾斜的状态。由此,缓冲弹簧35的弹簧长度,达到在向离合器片套毂32进行组装时所确定的长度即安装长度(セツト長)。
进而,从图5(b)的状态,进一步增加由推杆40所产生的上述载荷,由于缓冲弹簧35的弹簧长度已经达到安装长度,所以使压盘33移动的由推杆40所产生的上述载荷,变得等于由回位弹簧34所产生的载荷。
其结果,如图5(c)所示,各摩擦片31a和各离合器片32a变为相互非接触的状态(分离状态)。即,离合器3变为分离状态。其结果,来自曲轴的动力没有被传递至离合器片套毂32。
(5)接触点(TP)准备位置的检测
(5-a)离合器主缸内的压力
图6是表示检测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6的横轴表示经过时间,纵轴表示离合器主缸4的缸4b内的压力。另外,图6表示离合器3从接合状态变成分离状态时的缸4b内的压力的变化,该压力是由压力传感器4a检测的。
在图6中,由实线表示缸4b内的压力的变化。如图6所示,离合器主缸4的缸4b内的压力,从初始值P0(=0)开始急剧上升,在经过时间t1的时刻变为压力P1。其原因如下。
如上所述,在离合器3处于接合状态时,即便通过致动器100使缸4b内的主活塞4c以大致一定的速度向离合器分离方向移动,直到推杆40(图3)推压压盘33(图4)的载荷变得等于对压盘33加力的回位弹簧34(图4)以及缓冲弹簧35之差为止,压盘33都没有开始移动。
因此,进而离合器主缸4的主活塞4c,压缩缸4b内的非压缩性液体,所以缸4b内的压力急剧上升。
接着,而且通过致动器100使缸4b内的主活塞4c以大致一定的速度在离合器分离方向上移动,则缸4b内的压力从P1缓缓上升,在经过时间t2的时刻达到压力P2(P2>P1)。此时,从压力P1到达压力P2的压力增加率,比从压力P0到达压力P1的压力增加率要小。其原因如以下所述。另外,从压力P0到达压力P1的压力增加率与第一值相当,压力P1到达压力P2的压力增加率与第二值相当,后述的从压力P2到达压力P3的压力增加率与第三值相当。
如上所述,在通过致动器100进一步使缸4b内的主活塞4c以大致一定的速度在离合器分离方向上移动时,即进一步增加通过推杆40按压压盘33的载荷时,该载荷变得大于回位弹簧34以及缓冲弹簧35的上述差值。其结果,压盘33向压缩回位弹簧34的方向移动。与此同时,缓冲弹簧35的弹簧长度,与压盘33的移动量等量增长。
因此,由推杆40所施加的推压压盘33的载荷,换言之缸4b内的压力的变化,成为与压盘33的移动量成比例的上述差值的变化,从压力P1到达压力P2为止的压力增加率,变得比从压力P0到达压力P1为止的压力增加率小。
接着,通过致动器100进一步使缸4b内的主活塞4c以大致一定的速度在离合器分离方向上移动,缸4b内的压力几乎没有从压力P2上升,在某一经过时间的时刻达到压力P3(P3>P2)。此时,从压力P2到达压力P3的压力增加率,比从压力P1到达压力P2的压力增加率要小。其原因如下。
如上所述,在通过致动器100进一步使缸4b内的主活塞4c以大致一定的速度在离合器分离方向上移动时,即进一步增加通过推杆40推压压盘33的载荷时,缓冲弹簧35的弹簧长度已经达到安装长度,所以,由推杆40所施加的推压压盘33的载荷,与上述相同地换而言之,缸4b内的压力的变化,变为与压盘33的移动量成比例的由回位弹簧34所实现的压力的变化。其结果,从压力P2到达压力P3的压力增加率,变得比从压力P1到达压力P2的压力增加率小。
(5-b)使用离合器主缸内的压力的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检测方法
接触点,是指动力开始传递至离合器3的阶段。原本想通过检测上述接触点控制离合器3的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来顺利且迅速地进行二轮摩托车的起步等,但是由于离合器3的摩擦片31a以及离合器片32a的摩擦所导致的摩擦系数的变化等,上述接触点在每辆二轮摩托车都不一样。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接触点之前、即动力开始传递至离合器3之前的阶段。
动力开始传递至离合器3之前的阶段,能够根据缸4b内的压力的变化求得。即,检测动力刚开始传递至离合器3之前的缸4b内的上述压力P2。
接着,基于检测出的压力P2,能够进行二轮摩托车的起步控制,但有时利用这种压力控制来进行二轮摩托车的起步控制是困难的。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基于在缸4b内的压力为P2时的杆101的后述位置L1,进行二轮摩托车的起步控制。另外,在基于压力P2进行起步控制并不困难时,也可以基于压力P2进行起步控制。以下,将上述位置L1称为接触点准备位置。
如上所述,压力P2,是基于根据缸4b内的压力的变化所算出的压力增加率而检测出的。将缸4b内的压力为P2时的杆101的位置L1作为接触点准备位置存储在存储部60中。
另外,还可以将压力P2、压力P2时的电动机102的旋转角、压力时P2时的主活塞4c的位置、或者压力P2时的推杆40的位置作为接触点准备位置存储在存储部60中,基于这些来进行起步控制。上述推杆40的位置由没有图示的位置传感器等检测。
(6)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检测流程
接着,关于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检测的流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最初,控制部50判别是否由驾驶者将主开关锁19打开(步骤S1),在主开关锁19没有被打开时,控制部50待机,直到主开关锁19被打开。
在主开关锁19被驾驶者打开时,控制部50使致动器100工作(步骤S2)。此时,以离合器3从接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过渡的方式由控制部50控制致动器100。
接着,控制部50,从压力传感器4a取得离合器主缸4的缸4b内的压力(步骤S3)。
接着,控制部50,在基于取得的缸4b内的压力而算出压力增加率后,将该压力增加率从第二值变为第三值的时刻(压力P2时)的杆101的位置L1作为接触点准备位置存储到存储部60中(步骤S4)。
接着,控制部50使致动器100工作(步骤S5)。此时,以离合器3从分离状态向接合状态过渡的方式由控制部50控制致动器100。由以上这样结束处理。
(7)使用接触点准备位置时的二轮摩托车的起步控制
以下,对基于杆101的位置L1的二轮摩托车的起步控制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致动器100的杆101的位置和经过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9以及图10是表示二轮摩托车的起步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另外,图8中的杆101的位置,表示以离合器3变为接合状态时的杆101的位置为0,以离合器3变为分离状态时的杆101的位置为最大值的L0时的各位置。即,在图8中,L0>L1>L2>L3>0。
在图8中,由实线表示相对经过时间的杆101的位置的变化。另外,由单点划线表示发动机1的转速,并且由虚线表示主轴5a的转速,纵轴的转速的单位都没图示。
首先,如图9所示,控制部50判别是否由驾驶者将主开关锁19打开(步骤S11),在主开关锁19没有被驾驶者打开时,控制部50待机,直到主开关锁19被打开。
另一方面,在由驾驶者打开主开关锁19时,控制部50判别是否由驾驶者按下换档开关14(步骤S12)。此时,驾驶者,为了使档位变为1速(1档)的状态而按下换档开关14的升档用的开关一次。
在步骤S12的处理中,在没有由驾驶者按下换档开关14时,控制部50待机,直到换档开关14被按下。
另一方面,在由驾驶者按下换档开关14时,通过控制部50控制致动器100而将离合器3变为分离状态,之后,档位处于1速状态(步骤S13)。此时,如图8所示,杆101的位置为最大值L0。
接着,控制部50判别发动机1的转速是否超过预定转速(例如,1300rpm)(步骤S14)。此时,通过驾驶者操作节气门把手能够提高发动机1的转速。在发动机1的转速没有超过预定转速时,控制部50待机,直到发动机1的转速超过预定转速为止。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1的转速超过预定转速时,控制部50,以杆101的位置成为L1的方式,使杆101以第一速度(与后述的速度相比最快的速度)向离合器接合方向移动(步骤S15)。
这样,通过使杆101以第一速度向离合器接合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在直到离合器3变为接合状态的期间发动机1发生空转(空回り)(以下,称为怠转)。
另外,还可以代替判别发动机1的转速是否超过预定转速,而是例如基于由驾驶者操作节气门把手时的节气门把手的开度,进行上述步骤S15的处理,还可以基于上述预定转速以及节气门把手的开度这两者来进行步骤S15的处理。
接着,控制部50判别杆101的位置是否达到L1a(步骤S16)。在此,位置L1a,如图8所示,被设定为相比位置L1以预定距离ΔL靠近位置L0的位置。即,L0>L1a>L1。关于位置L1a后述。在杆101的位置没有达到L1a时,控制部50返回步骤S15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杆101的位置达到L1a时,控制部50将杆101的移动速度控制为第二速度(<第一速度)(步骤S17)。
在杆101的位置没有变为L1而是变为L1a的时刻控制杆101的移动速度从第一速度变为第二速度的原因如下。在为了使杆101的移动速度从第一速度变为第二速度而切换致动器100的电动机102的转速时,由于电动机102的旋转速度的过调量(overshoot)等,从控制杆101由第一速度变为第二速度的时刻到实际上杆101的移动速度变为第二速度的时刻为止产生延迟。因此,在杆101的位置变为L1的时刻控制杆101的移动速度从第一速度变为第二速度时,则在杆101的位置经过L1之后,杆101的移动速度变为第二速度。于是,为了使在杆101的位置为L1的时刻杆101的移动速度才变为第二速度,在杆101的位置变为L1a的时刻控制杆101的移动速度从第一速度变为第二速度。预定距离ΔL,是从控制杆101的移动速度由第一速度变为第二速度的时刻到实际上杆101的移动速度变为第二速度为止的期间杆101所移动的距离。
此时,如图8所示,杆101的位置在经过时间t2的时刻成为L2(接触点)。即,动力开始传递至离合器3。
这样,通过使杆101以低于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向离合器接合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在使杆101移动的速度较快时所发生的冲出、以及在使杆101移动的速度较慢时所发生的发动机1的怠转。
接着,控制部50判别主轴5a的转速是否开始上升(步骤S18)。另外,控制部50,从没有图示的主轴旋转角传感器取得主轴5a的转速。在主轴5a的转速没有开始上升时,控制部50返回上述步骤S17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主轴5a的转速开始上升时,控制部50使杆101以第三速度(<第二速度)向离合器接合方向移动(图10的步骤S19)。
这样,通过使杆101以低于第二速度的第三速度向离合器接合方向移动,从而使驾驶者在起步时不会感到不快,另外也防止发动机熄火。
接着,控制部50判别发动机1的转速与减速比的乘积是否大致等于主轴5a的转速(步骤S20)。在发动机1的转速与减速比的乘积并没有大致等于主轴5a的转速时,控制部50返回上述步骤S19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1的转速与减速比的乘积大致等于主轴5a的转速时(在图8中,杆101的位置在经过时间T3的时刻为L3时),控制部50使杆101以第四速度(>第三速度)向离合器接合方向移动(步骤S21)。由此,离合器3变为完全接合状态。所谓完全接合状态,是指由发动机1的旋转所产生的转矩大致100%地传递至离合器3的状态。另外,还可以使杆101以等于第一速度的速度移动。
这样,通过使杆101以高于第三速度的第四速度向离合器接合方向移动,从而在发动机1的转速与减速比的乘积等于主轴5a的转速前后时,能够防止在驾驶者急速打开节气门把手时所发生的由于离合器3的打滑所产生的车辆的举动变化、以及驾驶者的不适感的产生。
接着,控制部50,判别离合器3是否变为完全接合状态(步骤S22)。此时,基于杆101的位置是否为0而进行判别。
在离合器3没有变为完全接合状态时,控制部50返回上述步骤21的处理,在离合器3变为完全接合状态时,控制部50结束起步控制的处理。
另外,离合器3为由油进行润滑的状态。油的粘度因温度而变化。在油的温度较低时,离合器3内的摩擦变大,接触点的位置L2的值也变大,于是,优选,如图3所示,设置检测油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a,基于温度传感器3a的检测值修正作为接触点准备位置而存储在存储部60中的位置L1的值。温度传感器3a,能够安装在油的循环系统的任意位置。
例如,在油的温度在40℃~60℃时,位置L1的值与第一修正系数α1(α1>1)相乘,在油的温度在20℃~40℃时,位置L1的值与第二修正系数α2(α2>α1)相乘,在油的温度在0℃~20℃时,位置L1的值与第三修正系数α3(α3>α2)相乘,在油的温度低于0℃时,位置L1的值与第四修正系数α4(α4>α3)相乘。在油的温度高于60℃时,不进行位置L1的值的修正。另外,油的温度与修正系数的关系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例如,还可以通过函数在存储部60存储油的温度与修正系数的关系,使用温度传感器3a的检测值和函数修正位置L1的值。
(8)离合器的从分离状态向接合状态的过渡、以及根据其他方法所进行的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检测
接着,关于在离合器3从分离状态向接合状态过渡时的离合器3的构成部件的作用,一边进行说明,一边对此时的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检测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离合器3从分离状态向接合状态过渡时的离合器3的构成部件的作用的概略示意图。另外,图12是表示检测离合器3从分离状态变为接合状态时的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方法的说明图。另外,以下,因为是与上述连接器3从接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过渡时的相反场合,所以简略说明。
图11(a)表示离合器3为分离状态的情况,图11(b)表示离合器3为半离合的状态的情况,图11(c)表示离合器3为接合状态的情况。另外,图12的横轴表示经过时间,纵轴表示离合器主缸4的缸4b内的压力,并且在图12中由实线表示缸4b内的压力的变化。
如图12所示,缸4b的内压在P3时的离合器3的分离状态(图11(a)所示的状态)下,通过致动器100使缸4b内的主活塞4c以大致一定的速度向离合器接合方向移动,则缸4b内的压力缓缓降低,在经过时间t4的时刻变为P4。
此时,压盘33向拉伸回位弹簧34的方向移动。其结果,各摩擦片31a与各离合器片32a之间的间隙缓缓减小,直到在动力未传递至离合器3的程度下各摩擦片31a与各离合器片32a相互接触。
在此,在动力未传递至离合器3的程度下各摩擦片31a与各离合器片32a相互接触的经过时间t4时的缸4b内的压力P4与接触点准备位置相当。另外,此时,使缓冲弹簧35从安装长度的形状开始挠曲(图11(b)所示的状态)。
接着,进而,通过致动器100使缸4b内的主活塞4c以大致一定的速度向离合器接合方向移动,则缸4b内的压力急剧减小,在经过时间t 5的时刻变为P5。
此时,缓冲弹簧35挠曲,因此该缓冲弹簧35产生与由回位弹簧34所产生的压力的朝向相反的压力。由此,各摩擦片31a与各离合器片32a相互接触(图11(c)所示的状态),来自发动机1的动力被传递至离合器3。
接着,对离合器3从分离状态变为接合状态时的接触点准备位置的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因为是与上述的离合器3从接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过渡的情况的相反情况,所以使说明简略化。
这里,为了检测在缓冲弹簧35的弹簧长度从安装长度开始挠曲的瞬间、即离合器3即将变为接合状态之前的阶段,算出缸4b内的压力增加率。基于所算出的压力增加率,检测缸4b内的压力P4。
另外,即便在本例中,将缸4b内的压力为P4时的杆101的位置作为接触点准备位置存储在存储部60中,基于该接触点准备位置进行车辆的起步控制。
(9)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离合器3的各摩擦片31a以及各离合器片32a的摩擦(摩擦系数的变化)或者油的粘性等,不使用每台二轮摩托车不同的并且检测困难的接触点。
即,通过检测紧接在将来自发动机1的动力开始传递至离合器3的接触点之前的接触点准备位置,并使用检测的接触点准备位置将离合器3置于接合状态或者分离状态,从而可顺利且迅速地进行二轮摩托车的起步控制。由此,驾驶者不会受到较强的冲击,另外也能够防止二轮摩托车的冲出或者发动机熄火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致动器100的杆101以高速移动至接触点准备位置,从而能够抑制发动机1的怠转,并且能够迅速地进行向离合器3的动力传递。
(10)具备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的二轮摩托车
图13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的二轮摩托车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在主体部70的前端设有头管71。在头管71上可左右方向摇摆地设有前叉72。在前叉72的下端可旋转地支撑有前轮73。在头管71的上端安装有手柄74。
在手柄74上设有图1的离合器主缸4、AMT/MT切换开关13、换档开关14、离合器开关15、自起动开关17以及断开开关18。
在主体部70的上部,从手柄74侧向后方设有燃料罐75、主座76a以及串列座76b(后座)。
在主体部70的下端安装有向后方延伸的后支架77。在后支架77的后端可旋转地支撑有后轮78。
另外,在主体部70的下端部,设有变速机5以及发动机1。在发动机1的前部,安装有散热器79。在发动机1的排气口连接有排气管80,在排气管80的后端安装有消音器81。在主体部70上设有图1的致动器100以及液压式换档致动器9。
在变速机5的驱动轴5a上安装有链轮82。链轮82,经由链83连接于后轮78的后轮链轮84。
在变速机5的下端侧方设有变档踏板85。另外,在主体部70的下端部设有侧支架86。
在图13的二轮摩托车中,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所以可顺利且迅速地将离合器3设为接合状态以及分离状态。
(11)其它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检测的接触点准备位置适用于二轮摩托车的起步控制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同样适用于二轮摩托车的停止控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离合器3是湿式多片式摩擦离合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干式、单片式或者组合它们的离合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3使用。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适用于二轮摩托车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上述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也同样可适用于三轮摩托车或者四轮摩托车等的车辆。
(12)权利要求的各构成要素与实施方式的各要素的对应
以下,对于权利要求的各构成要素与实施方式的各要素的对应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的例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曲轴2是第一轴的例子,主轴5a是第二轴的例子,离合器接合方向是一个方向的例子,离合器分离方向是相反方向的例子,推杆40以及压盘33是驱动部件的例子,离合器3的接合状态是第一状态的例子,离合器3的分离状态是第二状态的例子,接触点准备位置是工作前点(工作前位置)的例子,致动器100、增力装置39、配管39a以及离合器主缸4是驱动装置的例子,压力传感器4a以及位置传感器100a是检测器的例子,控制部50是运算器、判定器以及控制装置的例子,存储部60是存储装置的例子,曲轴旋转角传感器12是第一转速检测器的例子,主轴转速传感器20是第二转速检测器的例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力增加率是负载的变化率的例子,缸4b内的压力是负载的值的例子,主活塞4c的位置、杆101的位置、推杆40的位置、以及致动器100的电动机10的旋转角是与驱动部件的位置具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主缸4、配管39a以及增力装置39是液压系统的例子,压力传感器4a是压力检测器的例子,离合器片32a以及摩擦片31a分别是第一以及第二摩擦片的例子,回位弹簧34以及缓冲弹簧35分别是第一以及第二弹性部件的例子,主活塞4c是移动部件的例子,后轮78是驱动轮的例子,曲轴2以及离合器3是第一传递机构的例子,变速机5、驱动轴5b、链轮82、链83以及后轮链轮84是第二传递机构的例子。
另外,作为权利要求的各构成要素,可使用具有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构成或者功能的其它的各种要素。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二轮摩托车等车辆。
Claims (8)
1.一种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在第一轴与第二轴之间传递以及截断转矩,其中,包括:
离合器,该离合器具有能够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且被向所述一个方向施加力的驱动部件,能够通过所述驱动部件的向所述一个方向的移动向在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间传递转矩的第一状态过渡,并且能够通过所述驱动部件的向所述相反方向的移动向在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间不传递转矩的第二状态过渡;
使所述离合器的所述驱动部件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
在预定的准备动作时,检测在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或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的过渡过程中所述驱动部件对所述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检测器;
对由所述检测器所检测出的负载的变化率进行运算的运算器;
判定器,该判定器基于由所述运算器所运算的负载的变化率,将所述驱动部件在所述离合器过渡到所述第一状态或者所述第二状态的时刻之前的时刻对所述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在所述之前的时刻与所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判定为工作前点;
存储由所述判定器所判定的所述工作前点的存储装置;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驱动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在通常的离合器动作时,在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所述驱动部件对所述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与所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与所述存储装置所存储的工作前点相等时,使所述驱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判定器,在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的过渡过程中由所述检测器所检测出的负载的变化率按第一值、第二值以及第三值的顺序减少时,将在所述第二值与所述第三值之间的变化点处所述驱动部件对所述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在所述之前的时刻与所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判定为工作前点;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以在通常的离合器动作时,在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在所述驱动部件对所述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与所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与所述存储装置所存储的工作前点相等时,使所述驱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其中,
还具有检测所述第一轴的转速的第一转速检测器和检测所述第二轴的转速的第二转速检测器,
所述第一轴以预定的转速的比率向所述第二轴传递转矩,
所述控制装置在通常的离合器动作时控制驱动装置,使得所述驱动部件以第一速度移动,直到在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施加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负载的值、或者与所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达到所述工作前点为止,从所述工作前点直到由所述第二转速检测器检测出所述第二轴的旋转为止所述驱动部件以低于所述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移动,之后,所述驱动部件以低于所述第二速度的第三速度移动,在由所述第一转速检测器所检测的所述第一轴的转速与所述比率的乘积与由所述第二转速检测器所检测出的所述第二轴的转速大致一致时,所述驱动部件以高于所述第三速度的第四速度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产生驱动力的致动器和将由所述致动器所产生的驱动力转换成液压的液压系统,
所述检测器包括将由所述液压系统所得到的液压作为所述负载进行检测的压力检测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离合器包括:能够向所述一个方向以及所述相反方向移动且交替配置的第一摩擦片以及第二摩擦片;
对所述第一摩擦片向推压所述第二摩擦片的方向加力的第一弹性部件;以及
对所述第二摩擦片向推压所述第一摩擦片的方向加力的第二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弹性常数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弹性常数小,所述驱动部件由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向所述一个方向加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液压系统包括:缸;和设置在所述缸内而能够与所述驱动部件的移动联动地移动的移动部件,
所述判定器将所述移动部件的位置作为与所述驱动部件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进行判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致动器包括电动机,
所述判定器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角度作为与所述驱动部件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进行判定。
8.一种车辆,具备:产生动力的发动机;
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
驱动轮;
将由所述发动机所产生的动力作为转矩传递至所述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的所述第一轴的第一传递机构;以及
将所述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的所述第二轴的转矩传递至驱动轮的第二传递机构,
其中,所述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包括:离合器,该离合器具有能够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且被向所述一个方向加力的驱动部件,能够通过所述驱动部件的向所述一个方向的移动向在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间传递转矩的第一状态过渡,并且能够通过所述驱动部件的向所述相反方向的移动向不在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间传递转矩的第二状态过渡;
使所述离合器的所述驱动部件向一个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
在预定的准备动作时,检测在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或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的过渡过程中所述驱动部件对所述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检测器;
对由所述检测器所检测出的负载的变化率进行运算的运算器;
基于由所述运算器所运算的负载的变化率,将在离合器过渡到所述第一状态或者所述第二状态的时刻之前的时刻所述驱动部件对所述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在所述之前的时刻与所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判定为工作前点的判定器;
存储由所述判定器所判定的所述工作前点的存储装置;以及
控制装置,对所述驱动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在通常的离合器动作时,在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所述驱动部件对所述驱动装置所施加的负载的值、或者与所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的值与所述存储装置所存储的工作前点相等时,使所述驱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变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23079/2005 | 2005-11-08 | ||
JP2005323079 | 2005-11-08 | ||
PCT/JP2006/321684 WO2007055123A1 (ja) | 2005-11-08 | 2006-10-30 | クラッチ接続制御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05196A true CN101305196A (zh) | 2008-11-12 |
CN101305196B CN101305196B (zh) | 2010-09-08 |
Family
ID=38023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41508XA Active CN101305196B (zh) | 2005-11-08 | 2006-10-30 | 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以及具备它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35624B2 (zh) |
EP (1) | EP1947359B1 (zh) |
JP (1) | JP5025486B2 (zh) |
CN (1) | CN101305196B (zh) |
ES (1) | ES2396701T3 (zh) |
WO (1) | WO2007055123A1 (zh)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62166A (zh) * | 2011-01-13 | 2011-05-18 |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 基于湿式离合器的优化离合控制方法 |
CN102472339A (zh) * | 2009-09-03 | 2012-05-23 |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 离合器操纵装置 |
CN102483110A (zh) * | 2009-09-14 | 2012-05-30 | 斯堪尼亚商用车有限公司 | 用于确定车辆中的离合器的接触点的方法和系统 |
CN102834636A (zh) * | 2010-04-08 | 2012-12-19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控制装置和用于控制的方法 |
CN102971548A (zh) * | 2010-06-28 | 2013-03-13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用于控制自动离合器的方法 |
CN103443491A (zh) * | 2011-03-14 | 2013-12-11 | 斯堪尼亚商用车有限公司 | 关于确定离合器的接触点的方法和系统 |
CN106004853A (zh) * | 2015-03-25 | 2016-10-1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 |
CN107269737A (zh) * | 2016-04-08 | 2017-10-20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用于对静液压的操纵装置中的压力进行限制的方法 |
CN108223617A (zh) * | 2016-12-15 | 2018-06-2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离合器的触点学习装置和方法 |
CN112576640A (zh) * | 2019-09-29 | 2021-03-30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离合器及寻找离合器半接合点的方法 |
CN113508245A (zh) * | 2019-03-11 | 2021-10-15 | Gkn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操控带有执行机构的离合器的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7025272A1 (de) * | 2006-06-14 | 2007-12-27 |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rkennung der Einleitung des Anfahrvorgangs eines Kraftrades durch einen Fahrer |
JP5007252B2 (ja) * | 2008-02-21 | 2012-08-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ラッチ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
US8738256B2 (en) * | 2008-07-01 | 2014-05-27 | Eaton Corporation | Automatic calibration of the torque transfer touch point in an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 in a hybrid vehicle |
DE202008009558U1 (de) * | 2008-07-16 | 2009-12-03 | Rollax Gmbh & Co. Kg | Positionsmeldende Rasteinrichtung für Schaltgetriebe |
DE102009027907A1 (de) * | 2009-07-22 | 2011-01-27 | Robert Bosch Gmbh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Bestimmung eines Kupplungsweges in einem automatisierten Kupplungssystem in einem Kraftfahrzeug |
JP2013524120A (ja) * | 2010-04-08 | 2013-06-17 |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ー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 自動化されたクラッチを制御する方法 |
JP5656810B2 (ja) * | 2011-11-25 | 2015-01-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変速制御装置 |
CN103075441B (zh) * | 2013-01-18 | 2015-12-09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自动变速器离合器控制方法 |
CN103277428B (zh) * | 2013-05-31 | 2015-06-03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及其预充压控制方法 |
US9097345B2 (en) | 2013-06-04 | 2015-08-04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Direct clutch slip control |
DE102013017226A1 (de) * | 2013-10-17 | 2015-04-23 |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 Kupplungseinrichtung,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r Kupplungseinrichtung, sowie Antriebsstrang eines Kraftfahrzeuges mit der Kupplungseinrichtung und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zum Betrieb der Kupplungseinrichtung |
DE102014221038A1 (de) * | 2014-10-16 | 2016-04-21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Aktuator zur Betätigung einer Kupplung und Kuppl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202014009106U1 (de) * | 2014-10-20 | 2016-01-25 | Liebherr-Components Biberach Gmbh | Hydraulikeinheit |
US9759275B2 (en) * | 2014-12-10 | 2017-09-1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lectronic control of manual transmission clutch |
JP2015108453A (ja) * | 2015-02-13 | 2015-06-1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変速装置 |
US10415654B2 (en) * | 2016-03-29 | 2019-09-17 | Dana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Llc | Method for searching for a minimum of a multi-dimensional surface |
JP2017180694A (ja) | 2016-03-30 | 2017-10-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ラッチ接続制御装置 |
WO2018057948A1 (en) * | 2016-09-23 | 2018-03-29 | Eaton Corporation | Clutch wear-out |
US10906546B2 (en) * | 2016-12-22 | 2021-02-02 | Eaton Cummins Automated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 High efficiency, high output transmission |
CN107070078B (zh) * | 2017-03-03 | 2023-09-29 | 深圳市中驱电机有限公司 | 门锁离合驱动系统 |
JP7112590B2 (ja) | 2019-03-28 | 2022-08-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
JP7697291B2 (ja) * | 2021-06-28 | 2025-06-2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摩擦締結要素の作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KR102565075B1 (ko) * | 2021-09-13 | 2023-08-09 | 대동모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sbw 클러치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6901B2 (ja) | 1987-10-31 | 1996-03-21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
US6364813B1 (en) * | 1997-04-16 | 2002-04-02 | Transmisiones Tsp, S.A. De C.V.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 clutch in an 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
JP4782274B2 (ja) | 2000-10-18 | 2011-09-28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摩擦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
KR20030038698A (ko) * | 2001-06-13 | 2003-05-16 | 룩라멜렌운트쿠플룽스바우베타일리궁스카게 | 클러치 작동 장치 및 클러치 파라미터를 검출하는 방법 |
DE10390914D2 (de) * | 2002-03-07 | 2005-05-19 |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und Verfahren zum Durchführen einer Schaltung bei einem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
US7044281B2 (en) * | 2002-05-10 | 2006-05-16 | Yamaha Motor Co., Ltd. | Clutch engagement control system |
JP2003329064A (ja) * | 2002-05-10 | 2003-11-19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クラッチ接続制御装置 |
JP2004278633A (ja) * | 2003-03-14 | 2004-10-07 | Yamaha Motor Co Ltd | 多板摩擦クラッチ |
US20050211524A1 (en) * | 2004-03-24 | 2005-09-29 | Devore James H | Clutch assembly with smooth engagement |
-
2006
- 2006-10-30 ES ES06822613T patent/ES2396701T3/es active Active
- 2006-10-30 JP JP2007544101A patent/JP5025486B2/ja active Active
- 2006-10-30 US US12/092,758 patent/US8335624B2/en active Active
- 2006-10-30 EP EP06822613A patent/EP1947359B1/en active Active
- 2006-10-30 WO PCT/JP2006/321684 patent/WO200705512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10-30 CN CN200680041508XA patent/CN101305196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72339B (zh) * | 2009-09-03 | 2014-02-19 |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 离合器操纵装置 |
CN102472339A (zh) * | 2009-09-03 | 2012-05-23 |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 离合器操纵装置 |
CN102483110A (zh) * | 2009-09-14 | 2012-05-30 | 斯堪尼亚商用车有限公司 | 用于确定车辆中的离合器的接触点的方法和系统 |
CN102483110B (zh) * | 2009-09-14 | 2014-06-25 | 斯堪尼亚商用车有限公司 | 用于确定车辆中的离合器的接触点的方法和系统 |
CN102834636A (zh) * | 2010-04-08 | 2012-12-19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控制装置和用于控制的方法 |
CN102834636B (zh) * | 2010-04-08 | 2016-03-16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控制装置和用于控制的方法 |
CN102971548A (zh) * | 2010-06-28 | 2013-03-13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用于控制自动离合器的方法 |
CN102971548B (zh) * | 2010-06-28 | 2016-07-06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用于控制自动离合器的方法 |
CN102062166A (zh) * | 2011-01-13 | 2011-05-18 |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 基于湿式离合器的优化离合控制方法 |
CN102062166B (zh) * | 2011-01-13 | 2012-07-04 |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 基于湿式离合器的优化离合控制方法 |
CN103443491A (zh) * | 2011-03-14 | 2013-12-11 | 斯堪尼亚商用车有限公司 | 关于确定离合器的接触点的方法和系统 |
CN106004853A (zh) * | 2015-03-25 | 2016-10-1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 |
CN107269737A (zh) * | 2016-04-08 | 2017-10-20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用于对静液压的操纵装置中的压力进行限制的方法 |
CN107269737B (zh) * | 2016-04-08 | 2020-08-28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用于对静液压的操纵装置中的压力进行限制的方法 |
CN108223617A (zh) * | 2016-12-15 | 2018-06-2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离合器的触点学习装置和方法 |
CN108223617B (zh) * | 2016-12-15 | 2021-03-1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离合器的触点学习装置和方法 |
CN113508245A (zh) * | 2019-03-11 | 2021-10-15 | Gkn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操控带有执行机构的离合器的方法 |
CN112576640A (zh) * | 2019-09-29 | 2021-03-30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离合器及寻找离合器半接合点的方法 |
CN112576640B (zh) * | 2019-09-29 | 2023-02-24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离合器及寻找离合器半接合点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90292432A1 (en) | 2009-11-26 |
EP1947359B1 (en) | 2012-12-12 |
EP1947359A1 (en) | 2008-07-23 |
WO2007055123A1 (ja) | 2007-05-18 |
JP5025486B2 (ja) | 2012-09-12 |
JPWO2007055123A1 (ja) | 2009-04-30 |
CN101305196B (zh) | 2010-09-08 |
US8335624B2 (en) | 2012-12-18 |
ES2396701T3 (es) | 2013-02-25 |
EP1947359A4 (en) | 2010-1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05196B (zh) | 离合器接合控制装置以及具备它的车辆 | |
JP5147441B2 (ja) | クラッチ制御装置、クラッチの制御方法、及び鞍乗型車両 | |
JP5164337B2 (ja) | 自動変速制御装置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 |
US20110295475A1 (en) | Speed changing control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EP3379113B1 (en) | Gear shifting control device | |
JP2007285449A (ja) | 自動変速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 | |
CA2640853C (en) | Clutch control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US8108114B2 (en) | Clutch controller, method of controlling clutch,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 |
JP6756043B2 (ja) | 車両用変速システム | |
JP2019120293A (ja) | 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 |
JP6826522B2 (ja) | 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 |
EP1975441B1 (en) | Vehicle having gear change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gearbox | |
EP3553338B1 (en) | Clutch control device | |
JPWO2020189426A1 (ja) | 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 |
JP7149408B2 (ja) | 変速装置および変速装置の制御方法 | |
EP4446623A1 (en) | Dog clutch type transmission device | |
EP4446620A1 (en) | Dog clutch-type transmission device | |
EP3633222B1 (en) | Hydraulic valve unit, saddle-type vehicle | |
JP4911995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WO2023112323A1 (ja) | 変速制御装置 | |
WO2020195895A1 (ja) | 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 |
WO2019003978A1 (ja) | 車両用変速システム | |
EP1975439A2 (en) | Clutch with clutch controller, method of controlling clutch,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