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3478A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03478A CN101303478A CNA2007101028131A CN200710102813A CN101303478A CN 101303478 A CN101303478 A CN 101303478A CN A2007101028131 A CNA2007101028131 A CN A2007101028131A CN 200710102813 A CN200710102813 A CN 200710102813A CN 101303478 A CN101303478 A CN 1013034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light module
- light source
- light
- disposed
- reflector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反射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光源、相位延迟片以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配置于反射片上方,并与反射片形成一间隙。光源配置于反射片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之间,用以提供光线。相位延迟片配置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上,且具有多个相位延迟区与一非相位延迟区。第二反射型偏光片配置于相位延迟片上。光源提供的光线经由相位延迟区的作用而通过第二反射型偏光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光源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视讯技术的进步,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已被大量地使用于手机(mobile phone)、笔记型电脑(notebook 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及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显示荧幕上。然而,由于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本身并不具有发光的功能,因此需要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配置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以提供液晶显示面板所需要的光源,进而使液晶显示面板达到显示的效果。
一般来说,背光模块可分为直下式(direct type)与侧边入光式(sideincident type)两种,其中直下式背光模块通常用于较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中,而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通常用于较小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中。
图1为已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100包括导光板130、多个冷阴极荧光灯管120、灯罩110以及光学膜片140。其中,导光板130具有入光面114与出光面116,而冷阴极荧光灯管120是配置于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14旁,且位于灯罩110内。此外,光学膜片140是配置于导光板130的出光面116上。冷阴极荧光灯管120所发出的光线会直接入射导光板130或是先经由灯罩110的反射后再入射导光板130,之后,再从导光板130的出光面116射出。此导光板130的作用是将冷阴极荧光灯管120所发出的光线由线光源转变成面光源。
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100因采用厚重的导光板130,故会使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100存在过重的问题。此外,若将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100应用于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中,会产生大尺寸的导光板130的制作成品率低以及容易翘曲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不需使用导光板或漫射板且可挠曲。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背光模块不需使用导光板或漫射板且可挠曲。
为达上述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反射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polarizer)、光源、相位延迟片(retarder)以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配置于反射片上方,并与反射片形成一间隙。光源配置于反射片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之间,用以提供光线。相位延迟片配置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上,且具有多个相位延迟区与一非相位延迟区。第二反射型偏光片配置于相位延迟片上,其中光源提供的光线经由相位延迟区的作用而通过第二反射型偏光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型偏光片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为线偏光片,且通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与第二反射型偏光片的光线的线偏振方向彼此正交。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第一反射型偏光片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为圆偏光片,且通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与第二反射型偏光片的光线的圆偏振方向彼此相反。此外,此背光模块可还包括1/4波长相位延迟片,配置于第二反射型偏光片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光源位于反射片的边缘而朝反射片的中央区域发光。此外,此背光模块可还包括透镜,配置于光源的发光路径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平均分布于反射片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多个固定件,以固定反射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相位延迟片以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的相对位置。其中,反射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相位延迟片以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可分别具有多个贯孔,这些固定件贯穿这些贯孔而固定反射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相位延迟片以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其中至少部分贯孔的最大孔径大于这些固定件的最大外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相位延迟片以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为可挠曲。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支撑件,其配置于反射片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之间以维持间隙。此外,上述的背光模块可还包括透明支撑板,其配置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与支撑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相位延迟片为1/2波长相位延迟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单位面积内的相位延迟区的总面积由距离光源较近处向距离光源较远处递增。
为达上述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更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反射片、选择性反射片以及光源。选择性反射片配置于反射片上方,且具有多个透光区与反光区。此外,选择性反射片与反射片形成一间隙。光源配置于反射片与选择性反射片的间隙,用以提供光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的光源位于反射片的边缘,而朝反射片的中央区域发光。此外,此背光模块可还包括透镜,配置于光源的发光路径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平均分布于反射片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多个固定件,以固定反射片与选择性反射片的相对位置。此外,反射片以及选择性反射片可分别具有多个贯孔,这些固定件贯穿这些贯孔而固定反射片以及选择性反射片,其中至少部分贯孔的最大孔径大于这些固定件的最大外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片以及选择性反射片为可挠曲。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支撑件,其配置于反射片与选择性反射片之间以维持间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透明支撑板,配置于选择性反射片与支撑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单位面积内的透光区的总面积由距离光源较近处向距离光源较远处递增。
为达上述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更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以及上述两种背光模块的任一种,此背光模块配置于液晶显示面板下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可还包括第一偏光片以及第二偏光片。第一偏光片配置于背光模块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而第二偏光片配置于液晶显示面板上。通过第一偏光片与第二偏光片的光线的线偏振方向彼此正交。
本发明是采用反射片、反射型偏光片以及相位延迟片的搭配或采用反射片以及选择性反射片的搭配,而使背光模块能产生亮度均匀的面光源,且不需如已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般使用导光板。因此,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具有厚度较薄以及重量较轻的优点。此外,由于本发明的背光模块未使用导光板或漫射板等难以挠曲的元件,因此可轻易设计为可挠曲式背光模块。本发明的背光模块亦可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C为图2A的背光模块各膜层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D为图2B的透视图。
图2E为图2A所示的背光模块挠曲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各膜层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7A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7B为图3A的背光模块各膜层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例的具有透明支撑板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 110:灯罩
114:入光面 116:出光面
120:冷阴极荧光灯管 130:导光板
140:光学膜片
300、300a、300b、300c、400、400a、400b、400c:背光模块
310:反射片 320、320a:第一反射型偏光片
322、362:线偏振方向 324、364:圆偏振方向
330、430:支撑件 340、340a、440、440a:光源
342、442:发光元件 350:相位延迟片
352:相位延迟区 352a:快轴
354:非相位延迟区 360、360a:第二反射型偏光片
370、450:固定件 380、460:间隙
390:1/4波长相位延迟片 392、470:透镜
394、490:透明支撑板 396、480:贯孔
396a:第一贯孔 396b:第二贯孔
410:反射片 420:选择性反射片
422:透光区 424:反光区
500、500a:液晶显示装置 510:液晶显示面板
520:背光模块 530:第一偏光片
540:第二偏光片 A:光线
B:最大孔径 C:最大外径
D:孔径
具体实施方式
图2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而图2B为图2A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2A及图2B,背光模块300包括反射片310、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光源340、相位延迟片350以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配置于反射片310上方,并与反射片310形成间隙380。光源340配置于反射片310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之间,用以提供光线A。本实施例中光源340是位于反射片310的边缘而朝反射片310的中央区域发光。此外,光源340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冷阴极荧光灯管或其他适当光源,而图2B所示的光源340以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为例。相位延迟片350配置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配置于相位延迟片350上。亦即,相位延迟片350配置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与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300可还包括至少一支撑件330,其配置于反射片310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之间以维持间隙380。支撑件330可由具有透光性或反光性的材料所构成,且支撑件330的数量可视需要增加。此外,背光模块300可还包括多个固定件370,以固定反射片310、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相位延迟片350以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的相对位置。固定件370例如是位于这些膜片的角落,如图2B所示。
图2C为图2A的背光模块中各膜层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2C中未绘示背光模块的光源、支撑件与固定件。请参照图2A与图2C,相位延迟片350具有多个相位延迟区352与至少一非相位延迟区354,其中光源340提供的光线A经由相位延迟区352的作用而通过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相位延迟片350的形成方式例如是将相位延迟材料选择性印刷于透明膜片上,印有相位延迟材料的处即为相位延迟区352,而没有印相位延迟材料的处即为非相位延迟区354。在本实施例中,相位延迟片350的单位面积内的多个相位延迟区352的总面积可以由距离光源340较近处向距离光源340较远处递增,这可由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法来达成。举例而言,单个相位延迟区352的面积由距离光源340较近处向距离光源340较远处递增。或者,每一个相位延迟区352的面积一样大,但单位面积的相位延迟区352的数量由距离光源340较近处向距离光源340较远处递增。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例如为线偏光片,如图2C所示,且光线A通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的部分的线偏振方向322与通过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的部分的线偏振方向362彼此正交。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相位延迟片350例如为1/2波长相位延迟片,亦即相位延迟区352例如1/2波长相位延迟区。相位延迟区352具有快轴352a与慢轴(未绘示),其中快轴352a与慢轴正交,且电场方向平行慢轴的光线A通过相位延迟区352后其相位会比电场方向平行快轴352a的光线A的相位落后180度。快轴352a可配置为与通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的光线A的线偏振方向322及通过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的光线A的线偏振方向362各夹45度的方向上。如此一来,光线A通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的部分在通过相位延迟区352后,其线偏振方向会被旋转90度而接着通过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然而,光线A通过非相位延迟区354的部分则不会改变其线偏振方向,故会被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反射而无法通过。光线A被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反射的部分在通过相位延迟片350及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后,会被反射片310反射,而能够再次被利用。此外,由于单位面积内的多个相位延迟区352的总面积由距离光源340较近处向距离光源340较远处递增,故通过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的光线A在距离光源340较近处的单位面积光通量会近似于距离光源340较远处的单位面积光通量。如此一来,便能形成亮度均匀的面光源。
图2D为图2B的透视图,而图2E为图2A所示的背光模块挠曲后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A、图2B、图2D及2E,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片310、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相位延迟片350以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可分别具有多个贯孔396。固定件370穿过这些贯孔396而固定反射片310、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相位延迟片350以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上述这些被固定的膜片例如具有可挠曲性,而贯孔396可分为第一贯孔396a与第二贯孔396b。第二贯孔396b的最大孔径B大于固定件370的最大外径C。举例来说,可将第二贯孔369b作成如图2B及图2G所示的长条状,而当背光模块300挠曲时(如图2H所示),固定件370可在第二贯孔396b中沿最大孔径B的径向滑动。至于第一贯孔396a的孔径D则近似于固定件370的最大外径C,可使固定件370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经由第一贯孔396a、第二贯孔396b与固定件370的搭配,背光模块300不但适于挠曲,且背光模块300的各膜片可被良好地固定。
承上述,本发明是采用反射片310、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相位延迟片350以及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的搭配而使背光模块300能产生亮度均匀的面光源,而不需如已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般使用厚重的导光板。因此,背光模块300具有厚度较薄以及重量较轻的优点。此外,由于背光模块300未使用导光板或漫射板等难以挠曲的元件,因此可轻易设计为可挠曲式背光模块。再者,当背光模块300的尺寸较大时(如应用于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时),因不具有导光板而不须考虑大尺寸导光板的制作成品率低以及容易翘曲的问题。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各膜层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3中未绘示背光模块的光源、支撑件与固定件。请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a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a为圆偏光片,且光线A通过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a与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a的部分的圆偏振方向324、364彼此相反。举例来说,一为顺时针方向而另一为逆时针方向,而通过相位延迟区352后的光线A的圆偏振方向会与通过前相反。如此一来,通过相位延迟区352的光线A可继续通过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a,而通过非相位延迟区352的光线A则会被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a反射。被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a反射的光线A在通过相位延迟片350及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a后,会被反射片310反射,而使此光线A再次被利用。此外,可在此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a上配置一片1/4波长相位延迟片390。来自第二反射型偏光片360a的光线A经过1/4波长相位延迟片390后,会由圆偏振状态转变为线偏振状态,这可适用于利用线偏振光的通过与否来决定亮暗状态的液晶显示面板,例如扭转向列型(twisted nematic mode)液晶显示面板、共平面转换型(in-plane switching mode)液晶显示面板或垂直配向型(verticalaligment)液晶显示面板等。
图4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A与图4,背光模块300与背光模块300a大致相同,其差异处在于背光模块300a还包括一透镜392,配置于光源340的发光路径上。透镜392用以控制光源340所发出的光线A的方向,进而提高背光模块300a对光源340的利用率。
图5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A与图5,背光模块300与背光模块300b大致相同,其差异之处在于背光模块300b还包括透明支撑板394,配置于第一反射型偏光片320与支撑件330之间以增加背光模块300b的强度。此透明支撑板394尤其适用于大型背光模块中。透明支撑板394例如是透明压克力板或其他透明材料所制成的板。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光源340(请参照图2A)是配置于反射片310的边缘(即侧边入光式的配置方式)。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背光模块300c的光源340a可包括多个发光元件342,平均分布于反射片310上(即直下式的配置方式)。发光元件342例如是发光二极管或冷阴极荧光灯管。
图7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而图7B为图7A的背光模块各膜层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请参照图7A及图7B,背光模块400包括反射片410、选择性反射片420以及至少一光源440。反射片410可将来自光源440的光线A反射。选择性反射片420配置于反射片410上方,且具有多个透光区422与至少一反光区424。选择性反射片420与反射片410形成间隙460。透光区422与反光区424的形成方式例如是将反光材料(如金属)选择性镀于透明膜片上,镀有反光材料的处即为反光区424,而没有镀上反光材料的处即为透光区422。光源440配置于反射片410与选择性反射片420之间隙460,用以提供光线A。光源440例如是位于反射片410的边缘而朝反射片410的中央区域发光。此外,光源440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可以是发光二极管、冷阴极荧光灯管或其他适当光源。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400可还包括至少一支撑件430,其配置于反射片410与选择性反射片420之间以维持间隙460,其中支撑件430例如由具有透光性或反光性的材料所构成。此外,背光模块400可还包括多个固定件450,以固定反射片410与选择性反射片420的相对位置,且固定件450例如是位于这些膜片的角落。
光源440所发出的部分光线A会通过透光区422,而另一部分被反光区424反射后会再被反射片410反射以再次利用。在本实施例中,单位面积内的多个透光区422的总面积可由距离光源440较近处向距离光源440较远处递增,透光区422的位置、大小及单位面积的数量的设计方法如同背光模块300的相位延迟区352(请参照图2C)的设计方法。如此一来,便能使背光模块400形成亮度均匀的面光源。
此外,反射片410以及选择性反射片420可分别具有多个贯孔480,固定件450穿过这些贯孔480以固定反射片410与选择性反射片420。再者,反射片410及选择性反射片420可具有可挠曲性。贯孔480的形状及孔径与固定件450的外径分别相似于背光膜组300(请参照图2B与图2D)的贯孔396的形状及孔径与固定件370的外径C。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A与图8,背光模块400a与背光模块400大致相同,其差异处在于背光模块400a还包括透镜470,配置于光源440的发光路径上,以控制光源440所发出的光线A的方向。
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A与图9,背光模块400b与背光模块400大致相同,其差异处在于背光模块400b还包括透明支撑板490,配置于选择性反射片420与支撑件430之间以增加背光模块400的强度。此透明支撑板490尤其适用于大型背光模块中。透明支撑板490例如是透明压克力(acryl)板或其他透明材料所制成的板。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光源440(请参照图7A)是配置于反射片410的边缘(即侧边入光式的配置方式)。在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背光模块400c的光源440a可包括多个发光元件442,平均分布于反射片410上(即直下式的配置方式)。发光元件442例如是发光二极管或冷阴极荧光灯管。
背光模块400~400c为本发明其他不具有导光板的背光模块,其分别具有与背光模块300~300c相同的优点。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4A,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500包括液晶显示面板510以及配置于此液晶显示面板510下方的背光模块520。背光模块520可为前述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00~300c、400~400c的其中之一或其他具有本发明的特征的背光模块。另外,背光模块520是以其出光方向朝向液晶显示面板510而配置,亦即背光模块520所提供的面光源是从邻近液晶显示面板510的一侧发出。此外,若液晶显示面板510为可挠曲的,则整个液晶显示装置500都会成为可挠曲的。
图12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1与图12,液晶显示装置500a与液晶显示装置500大致相同,其差异之处在于液晶显示装置500a还包括第一偏光片530及第二偏光片540。第一偏光片530配置于背光模块520与液晶显示面板510之间,而第二偏光片540配置于液晶显示面板510上。此外,通过第一偏光片530与第二偏光片540的光线的线偏振方向彼此正交。第一偏光片530与第二偏光片540可适用于利用线偏振光的通过与否来决定亮暗状态的液晶显示面板。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背光模块是采用反射片、反射型偏光片以及相位延迟片的搭配或采用反射片以及选择性反射片的搭配,而使背光膜组能产生亮度均匀的面光源,且不需使用导光板或漫射板。因此,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具有厚度较薄以及重量较轻的优点。此外,由于本发明的背光模块未使用导光板或漫射板等难以挠曲的元件,因此可轻易设计为可挠曲式背光模块。再者,各膜片的贯孔形状的设计可使本发明的背光模块进一步具有良好的可挠曲性并能同时可靠地固定各膜片。另外,本发明的背光模块亦可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且背光模块若搭配可挠曲液晶显示面板,则可制成可挠曲液晶显示装置。此外,当本发明应用于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时,背光模块因不具有导光板而不须考虑大尺寸导光板的制作成品率低以及容易翘曲的问题。
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3)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
反射片;
第一反射型偏光片,配置于该反射片上方,并与该反射片形成一间隙;
光源,配置于该反射片与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之间,用以提供光线;
相位延迟片,配置于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上,该相位延迟片具有多个相位延迟区与一非相位延迟区;以及
第二反射型偏光片,配置于该相位延迟片上,其中该光源提供的光线经由这些相位延迟区的作用而通过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及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为线偏光片,且通过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与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的光线的线偏振方向彼此正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及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为圆偏光片,且通过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与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的光线的圆偏振方向彼此相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1/4波长相位延迟片,配置于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支撑件,配置于该反射片与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之间以维持该间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透明支撑板,配置于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与该支撑件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相位延迟片为1/2波长相位延迟片。
8.一种背光模块,包括:
反射片;
选择性反射片,配置于该反射片上方,该选择性反射片具有多个透光区与一反光区,该选择性反射片与该反射片形成一间隙;以及
光源,配置于该反射片与该选择性反射片的该间隙,用以提供光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光源位于该反射片的边缘,而朝该反射片的中央区域发光。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透镜,配置于该光源的发光路径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单位面积内的这些透光区的总面积由距离该光源较近处向距离该光源较远处递增。
1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
背光模块,配置于该液晶显示面板下方,该背光模块包括:
反射片;
第一反射型偏光片,配置于该反射片上方,并与该反射片形成一间隙;
光源,配置于该反射片与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之间,用以提供光线;
相位延迟片,配置于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上,该相位延迟片具有多个相位延迟区与一非相位延迟区;以及
第二反射型偏光片,配置于该相位延迟片上,其中该光源提供的光线经由这些相位延迟区的作用而通过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及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为线偏光片,且通过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与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的光线的线偏振方向彼此正交。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及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为圆偏光片,且通过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与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的光线的圆偏振方向彼此相反。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1/4波长相位延迟片,配置于该第二反射型偏光片上。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光源位于该反射片的边缘而朝该反射片的中央区域发光。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透镜,配置于该光源的发光路径上。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支撑件,配置于该反射片与该第一反射型偏光片之间以维持该间隙。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相位延迟片为1/2波长相位延迟片。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单位面积内的这些相位延迟区的总面积由距离该光源较近处向距离该光源较远处递增。
2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
背光模块,配置于该液晶显示面板下方,该背光模块包括:
反射片;
选择性反射片,配置于该反射片上方,该选择性反射片具有多个透光区与一反光区,该选择性反射片与该反射片形成一间隙;以及
光源,配置于该反射片与该选择性反射片的该间隙,用以提供光线。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光源位于该反射片的边缘,而朝该反射片的中央区域发光。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单位面积内的这些透光区的总面积由距离该光源较近处向距离该光源较远处递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1028131A CN101303478B (zh) | 2007-05-09 | 2007-05-09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1028131A CN101303478B (zh) | 2007-05-09 | 2007-05-09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03478A true CN101303478A (zh) | 2008-11-12 |
CN101303478B CN101303478B (zh) | 2011-09-14 |
Family
ID=40113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0281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3478B (zh) | 2007-05-09 | 2007-05-09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303478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55664A (zh) * | 2011-04-13 | 2011-08-17 | 胡文松 | 360°全射角之高照度led灯泡 |
WO2016134553A1 (zh) * | 2015-02-26 | 2016-09-01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08037619A (zh) * | 2018-01-25 | 2018-05-15 |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
CN114296171A (zh) * | 2021-12-27 | 2022-04-08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偏光片和显示装置 |
CN114675449A (zh) * | 2020-12-24 | 2022-06-28 | 深圳市前海誉卓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宽视角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16677A (en) * | 1905-03-01 | 1998-10-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Backlight device for display apparatus |
EP0573905A1 (en) * | 1992-06-08 | 1993-12-15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Retroreflecting polarizer for presentation systems |
US6088067A (en) * | 1995-06-26 | 2000-07-1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rojection system using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polarizers |
CN1512230A (zh) * | 2002-12-27 | 2004-07-1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 |
US7267451B2 (en) * | 2005-07-13 | 2007-09-11 | Chi-Lin Technology Co., Ltd. | Backlight module without light guiding plate and diffusing plate |
-
2007
- 2007-05-09 CN CN2007101028131A patent/CN10130347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55664A (zh) * | 2011-04-13 | 2011-08-17 | 胡文松 | 360°全射角之高照度led灯泡 |
WO2016134553A1 (zh) * | 2015-02-26 | 2016-09-01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08037619A (zh) * | 2018-01-25 | 2018-05-15 |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
CN114675449A (zh) * | 2020-12-24 | 2022-06-28 | 深圳市前海誉卓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宽视角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 |
CN114675449B (zh) * | 2020-12-24 | 2024-04-26 | 深圳市前海誉卓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宽视角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 |
CN114296171A (zh) * | 2021-12-27 | 2022-04-08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偏光片和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03478B (zh) | 2011-09-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59988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 | |
EP2520851A1 (en) | Planar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 |
CN101358713B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与应用此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 |
JP2006139283A (ja)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8239762U (zh) | 光源模块及双荧幕显示装置 | |
US9933561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 |
KR102266737B1 (ko) | 렌즈, 렌즈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장치, 및 발광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백 라이트 유닛 | |
US20120120680A1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 |
US20070085942A1 (en) | Sine-wave-like diffusion plate utilized in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20160370527A1 (en) | Surface light source module | |
KR20210025308A (ko) | 유리확산판을 구비한 표시장치 | |
CN115176197B (zh) |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KR20150041324A (ko) |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 |
CN101303478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 |
KR101224638B1 (ko) | 반사층을 구비한 프리즘 시트,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및 액정표시장치 | |
KR100838332B1 (ko) | 평판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구조 | |
WO2017008326A1 (zh) | 双面显示器 | |
WO2014047979A1 (zh) | 背光模组 | |
CN205028004U (zh) |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 |
CN100492126C (zh) | 背光模块、显示模块、光电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9037946A (ja)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 |
CN101008739A (zh) | 光学膜片、背光模块、显示装置、光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2045811B1 (ko) | 표시장치 | |
CN102620218A (zh) |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070132919A1 (en) |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reflective polarizer shee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AINAN COUNTY, TAIWAN, CHINA TO: MIAOLI COUNTY, TAIWAN, CHINA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719 Address after: Miaoli Coun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after: Chim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ainan Coun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before: Chim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14 Termination date: 2021050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