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276043A - 摄像透镜 - Google Patents

摄像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6043A
CN101276043A CNA2008100900211A CN200810090021A CN101276043A CN 101276043 A CN101276043 A CN 101276043A CN A2008100900211 A CNA2008100900211 A CN A2008100900211A CN 200810090021 A CN200810090021 A CN 200810090021A CN 101276043 A CN101276043 A CN 1012760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optical axis
imaging lens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00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76043B (zh
Inventor
佐藤贤一
谷山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n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n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n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76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76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0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6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use in conjunction with image converters or intensifiers, or for use with projectors, e.g. objectives for projection TV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透镜,其中,从物体侧依次备有: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的弯月形的第1透镜(G1);物体侧的面呈凹形状的第2透镜(G2);在光轴附近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G3),第2透镜(G2)及第3透镜(G3)分别至少1个面是非球面,且满足以下条件式。其中,f是整个系统的焦距;f1是第1透镜(G1)的焦距;f2是第2透镜(G2)的焦距;SA是第2透镜(G2)的物体侧的面的最大视角(最大像高)的、在主光线经过的位置中最大的垂直量;Y是最大像高,TL是从第1透镜(G1)的物体侧的面到成像位置的长度。0.8<|f1/f|< 1.2……(1);11<|f2/f|……(2);0.04<SA/Y<0.09……(3);TL/2Y<0.9……(4)。从而,使得制造性优越,并且虽为紧凑的构成,但具有高成像性能。

Description

摄像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装载在使用CCD(Cb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摄像元件的数码相机或使用银盐胶片的相机等小型摄像装置上的固定焦点的摄像透镜。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个人电脑在一般家庭普及等,可将拍摄的风景及人物照等图像信息输入到个人电脑的数码静止相机(以下简称数码相机)迅速普及。另外,随着移动电话的高性能化,在移动电话装载输入图像用的模组相机(移动用模组相机)也跟着普遍起来。
在这种摄像装置,使用CCD或CMOS等摄像元件。近几年,这些摄像元件的紧凑性越发进步,这使得整个摄像装置及装载于此的摄像透镜也要求紧凑性。而且同时,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发展也很快,要求摄像透镜的高解像度、高性能化。
因此,专利文献1~4公开了由3片透镜构成,在透镜面使用非球面的摄像透镜,从而追求紧凑化及高性能化。
【专利文献1】专利公开2004-3020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公开2005-173319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公开2005-227755号公报
【专利文献4】专利公开2005-2922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随着近几年摄像透镜元件的小型化及高像素的发展,尤其对数码相机用的摄像透镜要求高解像度和构成的紧凑性。一方面,以往,在移动型模组相机的摄像透镜主要要求成本和紧凑性,而最近移动型模组相机也倾向于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对性能方面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为此,需开发一种综合改善成本、成像性能及紧凑性方面的各种透镜。例如:需开发一种确保可在移动型模组相机装载的紧凑性的同时,在性能方面,还考虑了数码相机的装载上的低成本、高性能的摄像透镜。
针对这种的要求,例如,可以考虑为谋求紧凑性及低成本化,将透镜片数作为3片构成,为谋求高性能化要积极地使用非球面的方法。但,非球面的采用虽有助于紧凑性及高性能性化,但不利于制造性方面,容易增加成本。为此,在使用非球面时,有必要充分考虑制造性。上述各专利文献记载的透镜,虽成为以3片构成使用非球面的构成,但成像性能和紧凑性的并存的问题上却有不足的地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性优越、虽为紧凑的构成但具有高成像性能的摄像透镜。
本发明的第一摄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备有:将凸面朝向物体侧并具有正的弯月形状的第1透镜;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第2透镜;在光轴附近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上述第2透镜及上述第3透镜,分别至少1个面是非球面,且满足以下条件式。其中,设f为整个系统的焦距,f1为第1透镜的焦距,f2为第2透镜的焦距,SA为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最大视角(最大像高)的、主光线经过位置处的最大垂直量,Y为最大像高,TL为从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成像位置的长度。
0.8<f1/f<1.2      ……(1)
11<|f2/f|          ……(2)
0.04<SA/Y<0.09    ……(3)
TL/2Y<0.9          ……(4)
本发明的第一摄像透镜中,作为整体以3片这样的少量的枚数构成,并适当地设定各透镜的形状或折射力,通过满足条件式(1)~(4),第1透镜及第2透镜的光放大率(折射力)分配或面形状被最佳化,能够在确保制造容易性的同时,缩短透镜全长,从而能够良好地校正诸像差。尤其,通过满足条件式(2),将第2透镜的折射力减弱,并通过满足条件式(3),适当地调整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凹面形状,从而,第2透镜的制造灵敏度降低的同时,面加工变得容易,且作为透镜整体的组装灵敏度也变低,故制造性提高。
本发明的第二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备有:将凸面朝向物体侧并具有正的弯月形状的第1透镜;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第2透镜;在光轴附近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上述第2透镜及上述第3透镜,分别至少1个面是非球面,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8<f1/f<1.2      ……(1)
11<|f2/f|          ……(2)
f3/f<-1.6          ……(7)
其中,设f为整个系统的焦距,f1为第1透镜的焦距,f2为第2透镜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二摄像透镜中,作为整体以三枚这样的较少枚数构成,并适当地设定各透镜的形状和折射力,并满足条件式(1)、(2)、(7),由此第1~第3透镜的放大率(折射力)分配和面形状被最合适化,且能够在确保制造容易性的情况下,透镜全长被缩短,且对诸像差进行了良好的校正。另外,第2透镜的制造敏感度降低,透镜整体组合时的敏感度也降低,因此制造性提高。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摄像透镜中,满足以下条件式为理想。据此,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和像侧的面形状被最佳化,在确保第2透镜的制造容易性的同时,有利于诸像差的校正。在此,R1是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在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R2是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有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
0<(|R2|-R1)/(|R2|+R1)<0.5    ……(5)
此外,在基于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摄像透镜中,优选为第2透镜具有如下的非球面形状:即物体侧的面随着从光轴附近向周边负的折射力变强,像侧的面随着从光轴附近向周边,正的折射力变弱的非球面形状。据此,能够在缩短透镜的全长的同时,容易地校正诸相差。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摄像透镜中,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还可以具有球面形状。据此,容易确保制造容易性。
另外,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摄像透镜中,满足以下条件式为理想。据此,第2透镜的材料被最佳化,像面弯曲等诸像差被良好地校正。在此,Nd2是第2透镜的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
1.68<Nd2          ……(6)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是备有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摄像透镜;以及摄像元件,其输出与由所述摄像透镜所形成的光学像相对应的摄像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摄像透镜,整体以3片的少量的透镜构成,并适当地设定各透镜的形状或折射力,且满足规定的条件式,所以可以实现如下那样的透镜系统:即能够特别确保与第2透镜相关的制造容易性,且制造性优越,构成紧凑,同时具有高像差性能。另外,由此能够实现紧凑且高性能的摄像透镜。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2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3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4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5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6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7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8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9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9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10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0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11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13是表示与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15是实施表示与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17是表示与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19是表示与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1是表示与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的图。
图22是表示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3是表示与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的图。
图24是表示实施例7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5是表示与实施例7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的图。
图26是表示实施例8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7是表示与实施例8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的图。
图28是表示实施例9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9是表示与实施例9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的图。
图30是表示实施例10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31是表示与实施例10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的图。
图32是实施例11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33是实施例11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的图。
图34是对各实施例概括表示关于条件式的值的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4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4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4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0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4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46是为说明SA、Y、TL的概念的图。
图中:G1~G3-第1透镜~第3透镜,GC-光学构件,Si-从物体侧起第i个透镜面,St-光阑,Ri-从物体第i个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i-从物体第i个和第(i+1)个透镜面的面间隔,Z1-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1构成例。这一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1数值实施例(图12、13)的透镜构成。图2表示第2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2数值实施例(图14、15)的透镜构成。图3表示第3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3数值实施例(图16、17)的透镜构成。图4表示第4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4数值实施例(图18、19)的透镜构成。图5表示第5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5数值实施例(图20、21)的透镜构成。图6表示第6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6数值实施例(图22、23)的透镜构成。图7表示第7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7数值实施例(图24、25)的透镜构成。图8表示第8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8数值实施例(图26、27)的透镜构成。图9表示第9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9数值实施例(图28、29)的透镜构成。图10表示第10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10数值实施例(图30、31)的透镜构成。图11表示第11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11数值实施例(图32、33)的透镜构成。在图1~11中,符号Si表示将光阑St作为第0个,以随着朝向像侧(成像侧)顺序依次增加的方式附上符号的第i个面。符号Ri表示面Si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个面Si和第i+1个面Si+1的光轴Z1上的面间隔。而且,各构成例的基本构成相同,所以,下面将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构成例为基本进行说明。必要时还说明图2~11的构成例。
这种摄像透镜适用于采用CCD或CMOS等摄像元件的各种摄像设备,例如,数码静止相机、带摄像头的手机及信息移动终端等。此种摄像透镜沿着光轴Z1从物体侧依次备有:光阑St;第1透镜G1;第2透镜G2;第3透镜G3。在这种摄像透镜的成像面Simg配置有CCD等摄像元件。在第3透镜G3和摄像元件之间,对应于安装透镜的相机侧的构成,配置各种光学构件GC,例如,保护摄像面用的玻璃盖子或红外线截止滤光器等平板状的光学构件。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适合用于例如200万~300万像素的摄像以及组合的摄像装置。
光阑St为光学孔径光阑,配置在第1透镜G1的物体侧的面和像侧的面之间。但,在图2的构成例中,配置在第1透镜G1的物体侧的面顶点位置上。
第1透镜G1具有正的折射力,成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作为第1透镜G1的透镜材料,最好由容易获得较高的像差性能且温度变化性能恶化小的低分散的光学玻璃构成。也可以由树脂材料构成,此时,有利于低成本及轻量化方面。
第2透镜G2具有负的折射力,物体侧的面呈凹形状。第2透镜G2至少一面成非球面。而且,第2透镜G2的物体侧的面最好为随着从光轴附近向周边负的光放大率变强的非球面形状。一方面,像侧的面最好为随着从光轴附近向周边正的光放大率逐渐变弱的非球面形状。但,也可以,如图4及图9的构成例,只将第2透镜G2的像侧的面做成非球面形状,而将物体侧的面做成球面形状。这样,通过只把一面做成非球面就可提高制造性、实现低成本。而且,作为这种第2透镜G2的透镜材料,最好满足后述的条件式(6),例如,以纳米粒子提高折射率的纳米复合(Nanocomposite)树脂材料等高折射率材料最为合适。
第3透镜G3具有负的折射力,而且至少一面是非球面。在图1的构成例中,第3透镜G3在光轴附近的形状呈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第3透镜G3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朝向像侧呈凹形状;在周边部朝向像侧呈凸形状。另一方面,物体侧的面从光轴附近到周边部,朝物体侧呈凸、凹、凸的非球面形状。
而且,与第1透镜G1相比具有更复杂的形状、且尺寸较大的第2透镜G2及第3透镜G3全部由树脂材料构成为佳。这样一来,因更容易高精度地形成复杂的非球面形状,因此提高制造性。
另外,这种摄像透镜被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所有条件式(1)~(4)。在此,设f是整个系统的焦距,f1是第1透镜G1的焦距,f2是第2透镜G2的焦距,SA是第2透镜G2的物体侧的面的最大视角(最大像高)的在主光线经过位置的最大垂跨(サグ)量,Y是最大像高;TL是从第1透镜G1的物体侧的面至成像位置的长度。此外,图46表示SA、Y、TL的概念。如图46所示,将从主光线L1经过第2透镜G2物体侧的面S3的位置下垂到光轴Z1上的垂直线,和面S3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SA。
0.8<f1/f<1.2        ……(1)
11<|f2/f|            ……(2)
0.04<SA/Y<0.09      ……(3)
TL/2Y<0.9            ……(4)
或者,也可以作为上述条件式(3)、(4)的替代,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f3/f<-1.6            ……(7)
在此摄像透镜,最好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其中,设R1是第1透镜G1的物体侧的面的在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R2是第1透镜G1的像侧的面的在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
0<(|R2|-R1)/(|R2|+R1)<0.5  ……(5)
在此摄像透镜,最好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在此,Nd2是第2透镜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
1.68<Nd2          ……(6)
接着,说明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作用及效果。
在此摄像透镜,整体以3片的少量透镜构成,通过适当地设定各透镜的形状及折射力,并满足条件式(1)~(4),第1透镜G1及第2透镜G2的光放大率的分配,第2透镜G2的物体侧的面形状被最佳化,边缩短透镜全长,边维持较高的像差性能。这时,通过满足条件式(2)及条件式(3),会降低第2透镜G2的灵敏度降低,容易定位各透镜间。因此,容易装配透镜系统,提高制造性。
再者,在光轴上,通过将光阑St配置在比第2透镜G2的物体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从而,面向成像面的射出光线角度会变小,所以确保了远心(テレセントリツク)性,即,向摄像元件的主光线入射角度相对于光轴接近于平行(在摄像面上的入射角度相对于摄像面的法线接近于零角度)。另一方面,在光轴上,通过将光阑St配置在第1透镜G1的物体侧的面顶点位置,或配置在比面顶端位置更靠近像侧,从而与配置在比物体侧的面顶点位置更靠近物体侧时相比,有利于缩短全长。一般来说,为对应于高性能的摄像元件,需要远心性,所以通过将光阑St如上述那样配置,有利于缩短透镜的全长及高性能化。
而且,在第2透镜G2中,使物体侧的面为随着从光轴附近向周边负的折射力变强的形状;使像侧的面为随着从光轴附近向周边正的折射力变弱的形状,第2透镜G2的面形状被最佳化,有利于缩短透镜全长及高性能化。尤其,通过在周边部使第2透镜G2的像侧的面为正的折射力变弱的形状,从而良好地校正了周边像差。
在此,与第1透镜G1及第2透镜G2相比,在第3透镜G3中,对于每个视角光束均被分离。为此,使距离摄像元件最近的最后透镜面的第3透镜G3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朝向像侧为凹形状,在周边部朝向像侧为凸形状,这样适当地校正每个视角的像差,光束对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便被控制在一定的角度以下。因此,可减轻整个成像面区域的光亮不均匀,同时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或歪曲像差等。而且,第3透镜G3的物体侧的面从光轴附近到周边部成为凸、凹、凸形状,从而,可良好地校正周边像差。
如此,在各透镜的面形状,特别是第2透镜G2的像侧的面及第3透镜G3的各面采用合适的非球面形状,可维持较高的像差性能。为此,即使将第2透镜G2的物体侧的面作成球面形状或比较接近于球面的非球面形状时,也不仅可降低像差性能,而且可提高制造性。
另外,在作为条件式(3)、(4)的替代而满足条件式(7)的情况下,各透镜的放大率(折射力)分配和面形状被最合适化,且能够在确保制造容易性的情况下,透镜全长被缩短,且对诸像差进行了良好的校正。另外,第2透镜G2的制造敏感度降低,透镜系统整体组合时敏感度也降低,因此制造性提高。
以下说明各条件式的具体意义。
条件式(1)关于第1透镜G1的焦距f1,若高于这数值范围就很难校正像面弯曲;若低于则出射光曈位置会变得过于短,所以不理想。
条件式(2)关于第2透镜G2的焦距f2,若脱离这数值范围,透镜全长变短的情况下,难以校正像差,所以不理想。而且,通过满足条件式(2),第2透镜G2的折射力会变得比较弱,可降低第2透镜G2的制造灵敏度。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因第2透镜G2的折射力比较弱,所以其折射力采用正或负双方。
条件式(3)关于第2透镜G2的物体侧的面的最大视角(最大像高)的在上主光线经过位置中最大垂直量和最大像高之比,若低于这数值范围就很难校正像面弯曲等像差,若高时第2透镜G2的灵敏度变高、制造性会恶化,所以不太理想。而且,通过满足条件式(3),会较小地抑制第2透镜G2的物体侧的面的垂直量(深度),所以降低第2透镜G2的制造灵敏度,面加工变得容易。
条件式(4)关于光轴上的光学全长和最大像高之比,若高于这数值范围,就难以充分缩短透镜系,所以不理想。
条件式(5)关于第1透镜G1的形状系数,若脱离这数值范围就难以校正球面像差、像面弯曲等像差,所以不理想。如上所述,在此摄像透镜为确保制造简单性,满足条件式(2),将第2透镜G2的折射力变得比较弱,同时满足条件式(3),将第2透镜G2物体侧的面的垂直量抑制为较小。通过满足条件式(5)来良好地补偿因确保第2透镜G2的制造容易性而产生的像差校正的不足。
条件式(6)关于第2透镜G2的折射率,若脱离这数值范围,像面弯曲等像差的校正会有不足,所以不理想。
条件式(7)是与第3透镜G3的焦距f3相关的条件式。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2),能够使第2透镜G2的折射力较弱,与此相对,如果偏出条件式(7)的数值范围,则像差的平衡变差而不优选。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整体以3片的少量透镜构成,因满足规定的条件式,并谋求对各透镜的形状、材料及折射力的最佳化,所以可以实现制造性优越、构成紧凑,同时可维持高像差性能的透镜系。
[实施例]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具体数值实施例。以下概括说明第1~11的数值实施例(实施例1~11)。
作为实施例1,在图12、13表示对应于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尤其,图12表示其基本的透镜数据,图13表示相关于非球面的数据。图12所示的透镜数据的面号Si栏表示将光阑St作为第0号,以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附上符号的第i个(i=0~9)的面的号。曲率半径Ri栏表示与于图1附上的Ri符号相对应,从物体侧起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的值(mm)。面间隔Di栏表示,同样从物体侧第i个面Si和第i+1个面Si+1的光轴上的间隔(mm)。其中,光阑的面间隔D0为负值的实施例意味着是光阑St比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第1透镜G1的物体面)更靠近像侧。Ndj表示从物体侧第j个(j=1~4)的光学要素的对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的值。υdj栏表示从物体侧起第j个光学要素的对d线的阿贝数的值。图12作为诸数据还表示,整个系统的近轴焦距f(mm)及F号(FNO.)值。
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第1透镜G1、第2透镜G2及第3透镜G3的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在图8的基本数据中,作为这些非球面的曲率半径,表示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另外,在面号Si栏标有记号“*”的面表示非球面。在图9作为非球面数据表示的数值中,记号“E”表示下面接续的数值是以10为最低值的“幂指数”;以10为最底的指数函数表示的数值被“E”前数值的乘算。例如,若为“1.0E-02”等于“1.0×10-2”。
作为非球面数据记入由以下式(A)表示的非球面形状的式的各系数An、K值。具体来说,Z表示从离光轴Z1位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向非球面顶点的切平面(垂直于光轴Z1的平面)所引画的垂直线长度(mm)。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表现为,各非球面作为非球面系数An,有效地使用第3次~第10次系数A3~A10
Z=C·h2/{1+(1-K·C2·h2)1/2}+∑An·hn  ……(A)
(n=3以上的整数)
在此,
Z:非球面的深度(mm)
h:由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高度)(mm)
K:远心率(第2次非球面系数)
C:近轴曲率=1/R
(R:近轴曲率半径)
An:第n次(n=3~10)的非球面系数
与上述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一样,将对应于图2所示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2,在图14、15中表示。同样的,将对应于图3所示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3,在图16、17中表示;将对应于图4所示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4,在图18、19中表示;将对应于图5所示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5,在图20、21中表示;将对应于图6所示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6,在图22、23中表示;将对应于图7所示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7,在图24、25中表示;将对应于图8所示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8,在图26、27中表示;将对应于图9所示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9,在图28、29中表示;将对应于图10所示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10,在图30、31中表示;将对应于图11所示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11,在图32、33中表示。其中,实施例4及实施例9的第2透镜G2物体侧的面为球面形状。
图34将对应于上述条件式(1)~(7)的值集中表示在各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各实施例的值均在各条件式的数值范围内。但,对于条件式(6)只有实施例10及实施例11的摄像透镜在数值范围内。
图35(A)~图35(C)表示在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像差(歪曲像差)。在各像差图表示以d线为基准波长的像差,但在球面像差图表示对于g线(波长435.8nm)、C线(波长656.3nm)的像差。在于像散图,实线表示弧矢方向的像差;虚线表示切向的像差。另外,FNO.表示F值;ω表示半画角。
同样的,图36(A)~图36(C)表示关于实施例2的诸像差;图37(A)~图37(C)表示关于实施例3的诸像差;图38(A)~图38(C)表示关于实施例4的诸像差;图39(A)~图39(C)表示关于实施例5的诸像差;图40(A)~图40(C)表示关于实施例6的诸像差;图41(A)~图41(C)表示关于实施例7的诸像差;图42(A)~图42(C)表示关于实施例8的诸像差;图43(A)~图43(C)表示关于实施例9的诸像差;图44(A)~图44(C)表示关于实施例10的诸像差;图45(A)~图45(C)表示关于实施例11的诸像差。
由以上各数值数据及诸像差图得知,对各实施例可以实现整体以3片透镜构成,并且各透镜的面形状、材料及折射力被最优化、制造性优越、紧凑的、高性能的摄像透镜系。
上面例举了几个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及折射率值不局限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表示的值,可取其他值。

Claims (11)

1.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依次备有:将凸面朝向物体侧并具有正的弯月形状的第1透镜;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第2透镜;在光轴附近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
上述第2透镜及上述第3透镜,分别至少1个面是非球面,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8<f1/f<1.2
11<|f2/f|
0.04<SA/Y<0.09
TL/2Y<0.9
其中,
f:整个系统的焦距,
f1:第1透镜的焦距,
f2:第2透镜的焦距,
SA: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最大视角即最大像高的、主光线经过位置处的最大垂跨量,
Y:最大像高,
TL:从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成像位置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R2|-R1)/(|R2|+R1)<0.5
其中,
R1: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
R2: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的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具有随着从光轴附近向周边负的折射力变强的非球面形状,上述第2透镜的像侧的面具有随着从光轴附近向周边正的折射力变弱的非球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具有球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1.68<Nd2
其中,
Nd2:第2透镜的对d线即波长587.6nm的光线的折射率。
6.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依次备有:将凸面朝向物体侧并具有正的弯月形状的第1透镜;物体侧的面为凹形状的第2透镜;在光轴附近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
上述第2透镜及上述第3透镜,分别至少1个面是非球面,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8<f1/f<1.2
11<|f2/f|
f3/f<-1.6
其中,
f:整个系统的焦距,
f1:第1透镜的焦距,
f2:第2透镜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R2|-R1)/(|R2|+R1)<0.5
其中,
R1: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
R2: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的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具有随着从光轴附近向周边负的折射力变强的非球面形状,上述第2透镜的像侧的面具有随着从光轴附近向周边正的折射力变弱的非球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具有球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1.68<Nd2
其中,
Nd2:第2透镜的对d线即波长587.6nm的光线的折射率。
1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备有: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摄像透镜;
摄像元件,其输出与由所述摄像透镜所形成的光学像相对应的摄像信号。
CN2008100900211A 2007-03-30 2008-03-31 摄像透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60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93306 2007-03-30
JP2007093306 2007-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6043A true CN101276043A (zh) 2008-10-01
CN101276043B CN101276043B (zh) 2011-01-19

Family

ID=39995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002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6043B (zh) 2007-03-30 2008-03-31 摄像透镜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42238B2 (zh)
JP (1) JP5063434B2 (zh)
CN (1) CN10127604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5746A (zh) * 2010-10-11 2012-05-0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像镜头
CN102445820A (zh) * 2010-10-06 2012-05-09 株式会社尼康 相机系统以及可换透镜
CN102445820B (zh) * 2010-10-06 2016-12-14 株式会社尼康 相机系统以及可换透镜
CN106990512A (zh) * 2017-05-26 2017-07-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虹膜镜头
CN107015350A (zh) * 2017-06-05 2017-08-0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虹膜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0477B (zh) * 2009-01-09 2013-07-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取像鏡頭
TWI408408B (zh) 2009-06-19 2013-09-1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短後焦小型三鏡片光學取像鏡頭
WO2011046053A1 (ja) * 2009-10-16 2011-04-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WO2011092983A1 (ja) 2010-01-27 2013-05-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WO2011161971A1 (ja) * 2010-06-24 2011-12-29 ナルックス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
TW201200928A (en) 2010-06-30 2012-01-0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Three-piece pickup lens
JP2012068355A (ja) * 2010-09-22 2012-04-05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KR101222839B1 (ko) * 2010-10-22 2013-01-30 주식회사 코렌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KR101340669B1 (ko) 2011-09-30 2013-12-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JPWO2013132915A1 (ja) * 2012-03-09 2015-07-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5952135B2 (ja) 2012-08-28 2016-07-13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超小型撮像レンズ
KR101535086B1 (ko) * 2013-09-24 2015-07-09 주식회사 세코닉스 왜곡이 보정된 광각 촬영 렌즈 시스템
TWI537589B (zh) * 2015-01-07 2016-06-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7477B (zh) * 2016-03-25 2019-01-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CN115061326B (zh) * 2022-08-22 2022-11-11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17488B2 (ja) * 2003-03-31 2005-11-16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
JP2005173319A (ja) 2003-12-12 2005-06-30 Topcon Corp 撮像レンズ
JP2005227755A (ja) 2004-01-13 2005-08-25 Miyota Kk 小型結像レンズ
JP3768510B2 (ja) * 2004-03-30 2006-04-19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広角単焦点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3768509B2 (ja) * 2004-03-30 2006-04-19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292235A (ja) 2004-03-31 2005-10-20 Seiko Precision Inc 撮像レンズ
JP4183092B2 (ja) * 2005-06-28 2008-11-19 大立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 撮影レンズ
JP4955978B2 (ja) * 2005-10-20 2012-06-20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US7184225B1 (en) * 2005-10-20 2007-02-27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spherical type imaging lens array
JP2007139861A (ja) * 2005-11-15 2007-06-0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光学系
JP2007264181A (ja) * 2006-03-28 2007-10-11 Fujinon Corp 撮像レンズ
JP4667295B2 (ja) * 2006-04-17 2011-04-06 大立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 撮影レンズ
TWI347449B (en) * 2006-09-07 2011-08-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assembly for taking image
JP4861798B2 (ja) * 2006-11-21 2012-01-25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9031696A (ja) * 2007-07-30 2009-02-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影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
JP4256442B1 (ja) * 2007-10-05 2009-04-22 株式会社小松ライト製作所 撮像レンズ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5820A (zh) * 2010-10-06 2012-05-09 株式会社尼康 相机系统以及可换透镜
CN102445820B (zh) * 2010-10-06 2016-12-14 株式会社尼康 相机系统以及可换透镜
CN102445746A (zh) * 2010-10-11 2012-05-0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像镜头
CN102445746B (zh) * 2010-10-11 2014-05-2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像镜头
CN106990512A (zh) * 2017-05-26 2017-07-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虹膜镜头
CN106990512B (zh) * 2017-05-26 2022-09-3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虹膜镜头
CN107015350A (zh) * 2017-06-05 2017-08-0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虹膜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63434B2 (ja) 2012-10-31
JP2008276200A (ja) 2008-11-13
CN101276043B (zh) 2011-01-19
US7742238B2 (en) 2010-06-22
US20080291551A1 (en) 2008-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6043B (zh) 摄像透镜
CN201503515U (zh) 5片结构的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1038413B (zh) 摄像透镜
CN101241225B (zh) 摄像透镜
CN101276038B (zh) 摄像透镜、照相机模件及移动终端设备
JP4828317B2 (ja) 撮像レンズ
JP5073590B2 (ja) 5枚構成の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7911715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0582854C (zh) 摄像透镜
CN101782678B (zh) 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
JP5090832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KR100853145B1 (ko) 촬상렌즈
JP5022172B2 (ja) 4枚構成小型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JP5015720B2 (ja) 4枚構成小型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JP2009069195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JP2011221561A (ja) 撮像レンズ
JP2009069194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JP2009069193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JP5015719B2 (ja) 4枚構成小型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JP2004302059A (ja) 単焦点レンズ
JP2009098515A (ja) 4枚構成小型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CN100470292C (zh) 摄像透镜
JP5301795B2 (ja) 撮像レンズ
JP5034419B2 (ja) 撮影レン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3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s Saitama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Fujinon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214

Address after: East of Liuxue Road and North of Longtan Canal in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FILM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4

Address after: 300385 No.2, Hongyuan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Oufei photo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east of lilac road in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north of Longtan water canal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