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267742A - 改进的茶叶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改进的茶叶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7742A
CN101267742A CNA2006800343912A CN200680034391A CN101267742A CN 101267742 A CN101267742 A CN 101267742A CN A2006800343912 A CNA2006800343912 A CN A2006800343912A CN 200680034391 A CN200680034391 A CN 200680034391A CN 101267742 A CN101267742 A CN 1012677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technology
aromatic substance
aforementioned
lea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43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G·巴加里亚
P·巴拉克里施南
M·A·库珀
A·格里菲思
V·M·奈克
A·D·佩洛
D·G·夏普
G·辛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lever NV
Original Assignee
Unilever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lever NV filed Critical Unilever NV
Publication of CN101267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77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茶叶产品的工艺。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提供新鲜茶叶,从新鲜茶叶中回收芳香物,干燥该新鲜茶叶以制得茶叶产品。芳香物是在低对流干燥器中至少部分干燥新鲜茶叶时回收的。

Description

改进的茶叶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产品的生产工艺。本发明特别涉及在茶叶生产期间回收茶叶芳香物而不会降低所生产茶叶品质的工艺。
发明背景
茶叶产品的生产通常包括至少一次干燥步骤。
绿茶通常通过热处理(例如通过蒸或培炒)新鲜采摘的茶叶以抑制酶作用,然后将茶叶进行一系列的干燥和揉捻步骤来制备。
红茶的制取通常通过使新鲜采摘的茶叶接受一系列的加工条件,包括萎凋(withering)和解析(macerating)新鲜茶叶,随后发酵,这主要是赋予红茶特有的颜色、味道和香味。茶叶发酵后在高温下干燥以抑制酶作用并将水分含量降到低水平。
茶叶的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最终茶叶产品的香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期间的加工条件。特别的,一些芳香化合物在热处理步骤-例如干燥步骤-期间产生。因此,在寻求改善批量生产的茶叶产品(例如速溶茶粉和浓缩物)的香型时,加入由“成品茶”(即茶已经经过了干燥步骤)回收的芳香物是为人所知的。一种这样的工艺在WO 2003/101215(Goodricke,2003)中有描述,其公开了一种生产热水可溶性速溶茶的方法,包括步骤:(a)通过以60到105℃温度范围内的硬质温水(hard warm water)处理红茶叶形成提取物,(b)将茶提取物在局部真空下通过闪蒸器,其中停留时间为大约30秒到360秒,以去除提取物的芳香挥发物,(c)将提取物重复澄清和精制,从提取物中分离至少大约12重量%的不溶性茶固体从而得到澄清浓缩物,(d)从澄清浓缩物中分离6-10%的可溶性茶固体,(e)加入食用酸调节浓缩物的pH到中性,(f)向浓缩物中加入步骤(b)中得到的芳香挥发物,和(g)得到基本无水的茶粉,其能够在热水中复原为速溶茶,基本上无浑浊和雾团。
US 4,880,656(SKW Troatberg Aktiengesellschaft)和GB 1333362(HAG Aktiengesellschaft)也公开了从成品茶中回收芳香物。
本发明人已经确定在常规茶叶干燥期间失去的芳香物几乎是保留在茶叶上的两倍。因此,我们已经意识到干燥期间失去的芳香物可以回收而不会降低最终茶叶的品质。此外,我们已经意识到这样产生的芳香物可用于提高茶叶产品的芳香性,即使该芳香物是由新鲜茶叶中而非成品茶中回收的。
美国专利US 5,182,926(Nestec S.A.,1993)公开了一种从饮料如咖啡、茶或可可粉生产期间产生的气体中收集和回收芳香霜的工艺。芳香气体可以是咖啡生产中任何步骤产生的,例如生咖啡的烘烤、烤后咖啡豆的研磨和浸渍期间产生的。然而,US 5,182,926没有公开从新鲜茶叶中回收芳香物。
美国专利US 3,477,854(Affico S.A.,1969)公开了由新鲜茶叶生产茶提取物(即速溶茶)的工艺。该新鲜茶叶可以磨碎且至少部分芳香物在提取前去除。然而,US 3,477,854没有公开用于生产茶叶产品的工艺。
英国专利GB 1097661(Marshall′s Tea Machinery Company Ltd)公开了浓缩至少部分在茶叶干燥机中加热发酵茶叶所释放的气化物,从冷凝物中分离至少部分的主要的油剂,和将至少部分分离的主要的油剂引入到茶中,后者已经在同一个或另一个茶叶干燥机中加热。然而,GB 1097661没有公开在低对流干燥器中干燥茶叶。
日本专利申请JP 2002/330698(Kojima Makoto)公开了通过热交换器使排气离开加热干燥机以收集包含香味组分的水溶液。该组分可以加入到绿茶饮料中。然而,JP 2002/330698也没有公开在低对流干燥器中干燥茶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茶生产期间回收茶叶芳香化合物并确保所生产茶叶具有传统成品茶的所有品质的经济工艺。
另外,我们发现采用新鲜茶叶作为芳香物来源,并与低对流干燥相结合,可以生产独特的芳香物。
发明概述
因此,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生产茶叶产品的工艺,该工艺包括步骤:
(c)提供新鲜茶叶;
(d)从新鲜茶叶中回收芳香物;和
(e)干燥新鲜茶叶以制得茶叶产品,其中芳香物是在步骤(b)中在低对流干燥器中至少部分干燥新鲜茶叶时回收的。
本发明回收干燥期间丢失的芳香物。这样回收的芳香物可以再加入到茶叶产品中以提高或改善其味道/香味。可选的,该芳香物可用于速溶和/或即饮茶产品的生产中。
新鲜茶叶而非成品茶的应用提供了独特的芳香物类型,因为新鲜茶叶没有经过生产成品茶所需的烘培,在烘培中芳香物会丢失并发生化学变化。
芳香物是在低对流干燥器中至少部分干燥新鲜茶叶时回收的。我们发现在低对流干燥器中干燥茶叶时可以简单和经济的方式收集和浓缩芳香物。这是因为芳香物不会被常规干燥器所需要的大量气体所稀释。此外,低对流干燥器(尤其是在真空下操作时)通常涉及较常规干燥器更低的温度,这样芳香物不会因干燥过程而发生化学变化。另外,运用低对流干燥器避免了运用昂贵、危险和/或对环境有害的试剂如二氧化碳和/或运用制冷工艺的必要性。
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中,本工艺可以是在生产红茶期间回收芳香物的工艺,包括:
i.干燥由茶叶中得到的发酵物,其中至少部分的干燥是在低对流干燥器中进行,其中每蒸发1公斤水,进入该低对流干燥器的不凝性气体量少于5kg;和
ii.冷却从所述低对流干燥器中排出的气体以制备富含芳香物的冷凝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选自茶叶产品和即饮茶并具有增强香味的茶产品。该茶产品包含由本发明工艺回收的茶芳香物。
发明详述
用于本发明的“茶”意味着来自Camellia sinensis var.sinensis或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的材料。其还包括由Aspalathuslinearis得到的路依保斯(rooibos)茶。“茶”还包括两种或更多这些材料的混合产品。
用于本发明的“茶叶”意指包含一种或多种非浸泡形式的茶原料的茶产品。
“新鲜茶叶”指没有经过干燥使得含水量低于30重量%,通常具有35到90%含水量的茶叶。
“茶叶产品”指已经经过干燥使得含水量低于30重量%,通常具有1到10重量%含水量的茶叶(即成品茶)。本发明的茶叶产品是适于直接制备饮料的饮料前体,例如通过将茶叶产品与水介质例如沸水接触制备。本发明的茶叶产品优选是经包装的。茶叶产品可以包装在冲泡包中(例如茶袋)和/或气密封包中例如箔包装。优选茶叶产品是没有脱去咖啡因的。
本发明的茶叶产品可以包含发酵茶(即红茶)、半发酵茶(即乌龙茶)和/或基本未发酵茶(即绿茶)。“发酵”指茶叶在某些内源性酶和底物结合时经历的氧化和水解过程,例如通过解析(maceration)茶叶而机械破坏茶叶的细胞。在该工艺期间茶叶中的无色儿茶素转化为黄色和橙色到黑色-棕色多酚化合物的复合物。
“即饮茶”指包含茶固体的饮料。即饮茶通常具有至少80%的含水量,最佳在85到99.9重量%。即饮茶可以包装在气密容器中例如罐或瓶中。即饮茶的茶固体含量通常在0.001到5重量%,优选在0.01到3重量%和最优选0.1到1重量%。
生产茶叶产品的工艺
生产茶叶产品的工艺包括步骤:
(a)提供新鲜茶叶;
(b)从新鲜茶叶中回收芳香物;和
(c)干燥新鲜茶叶以制备茶叶产品。
提供新鲜茶叶
作为简单的形式,新鲜茶叶以新鲜采摘的形式提供,即未经任何进一步的加工。新鲜茶叶优选包含叶和茎。最优选的新鲜茶叶包含正在生长的芽,例如开头两片或三片叶子与未发芽的芽一起(所谓的“两叶芽”和/或“三叶芽”材料)。
新鲜茶叶可以在步骤(b)前萎凋。茶叶通常萎凋大约12到36小时。萎凋产生某些化学和生化变化并使茶叶的含水量减少到大约35到70%。萎凋期间发生的生化和/或化学变化可以增加茶中挥发性芳香化合物的收率。
新鲜茶叶可以另外或可选地在步骤(b)之前解析。解析包括损伤茶叶,例如通过揉捻和/或冲压,即破坏植物组织结构。在红茶生产中这可以有效从植物细胞和组织内释放可发酵底物和发酵酶。解析优选将新鲜茶叶通过切削机来完成。因此出于本发明的目的,新鲜茶叶可以由运用CTC、洛托凡(rotorvane)、球磨机或磨床或锤磨机或Lawri茶加工机或Legg切削机或运用用于常规茶叶加工中的卷茶叶揉捻机的解析工艺来解析。还可以采用这些解析工艺的结合。
对于红茶和乌龙茶,其工艺包括其它的至少部分发酵新鲜茶叶的步骤。该发酵步骤可以在步骤(b)之前进行以使得红茶的特有的芳香化合物在步骤(b)中回收。茶可以另外或可选地在步骤(b)后发酵。
对于绿茶,通常通过在步骤(b)前处理新鲜茶叶(例如加热)使得内源性发酵酶失活来防止发酵。这样的传统处理是通过蒸和/或培炒(pan frying)茶叶来完成的。
芳香物回收
芳香物在至少部分干燥新鲜茶叶时回收。
运用低对流干燥器回收芳香物。本文所用的“低对流干燥器”指每蒸发1公斤水,进入的不凝性气体少于20kg的干燥器,优选少于5kg,更优选少于1.0kg,再更优选少于0.5kg,和最优选在0.001到0.05kg之间。术语“不凝性气体”指那些大气压下沸点低于-10℃,优选低于-20℃和最优选低于-35℃的物质。不凝性气体通常是空气。
适用于本发明的多种干燥器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或多个间歇和连续模式干燥器,例如真空干燥器、旋转式真空干燥器、真空板式干燥器、过热蒸汽干燥器、空螺纹蒸发器或者夹层螺旋蒸发器。在大多数这类干燥器中,热量通过干燥器表面传导而传递。优选低对流干燥器的传热面温度在40到150℃之间,更优选在90到140℃之间。当在低对流干燥器中干燥时,新鲜茶叶最好不要加热到高于70℃并优选加热到30到55℃之间。
在低对流干燥器中的干燥优选在真空下进行。优选的真空范围是压力低于0.3个绝对大气压,更优选在0.01到0.15个绝对大气压,最优选在0.05到0.15个绝对大气压。
用于从新鲜茶叶中回收芳香物的时间(例如通过在一个或多个低对流干燥器中干燥中)通常少于8小时,更优选少于5小时,进而优选在5分钟到5小时之间。回收芳香物所用时间取决于所用干燥器的种类和尺寸。当采用间歇类型的干燥器时,芳香物回收时间优选在1到5小时。当采用连续干燥单元时,茶叶在一个或多个干燥器中停留5到30分钟就可以充分回收芳香物。
芳香物优选以冷凝物形式回收。例如,从干燥器中排出的气体被引入冷凝器中,运用低于50℃的冷凝器温度将芳香化合物用水冷凝,优选冷凝器温度低于30℃,进而优选在-5到30℃之间。
得到的冷凝物可以通过任何已知方法浓缩。例如,芳香物可以通过反渗透、蒸馏、低温浓缩、冷冻干燥和/或分级/部分冷凝以制备茶叶芳香浓缩物。特别优选采用蒸馏工艺进行浓缩。茶芳香物优选浓缩到芳香物含量至少为25mg/l,更优选至少1000mg/l,再更优选5000mg/l,和最优选芳香物含量在10000mg/l到纯的芳香油浓缩物(例如900g/l)之间。
可选的,冷凝物可以吸附到一种或多种选自活性炭、树脂、沸石和茶叶(例如红茶)的吸附剂上。吸附剂可以以装载在柱或流化床中,然后运用热处理、有机溶剂或超临界CO2解吸附释放芳香组分。当排出气体吸附到茶叶本身上时,则不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脱吸附。
干燥
本发明的工艺包括干燥新鲜茶叶以制备茶叶产品的步骤。
对于红茶和乌龙茶,干燥步骤通常包括烘培(firing)。烘培包括加热并干燥发酵茶以破坏发酵酶并以此抑制发酵。
本发明的干燥步骤应导致“完全干燥”。“完全干燥”意味着茶的水含量减少到低于30%,更优选在1到10%和最佳在大约5重量%。干燥可能导致茶叶进一步的化学氧化和茶芳香物的变化。
常规干燥包括将茶叶暴露在高对流干燥器的热干燥空气流中。在该工艺步骤中,当茶叶在这样的高对流干燥器中在大约120℃下干燥时,大量产生的芳香物随着排出气体流失。另外,即使芳香物从这样的高对流干燥器中收集,大体积气体的使用会导致非常稀释的芳香物,需要大量的浓缩。此外,使用的高温会使芳香物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由于梅拉德(Maillard)化合物的产生。
因此根据本发明,干燥步骤(c)通过在低对流干燥器中至少部分干燥新鲜茶叶而至少部分在步骤(b)期间完成。事实上,根据本发明有可能在回收芳香物时完全干燥新鲜茶叶。例如,新鲜茶叶(例如以发酵物质的形式)可以在低对流干燥器中完全干燥。或者,新鲜茶叶可以在回收芳香物时先部分干燥(例如在低对流干燥器中),随后在常规干燥器中完全干燥。另一个可选方案是新鲜茶叶先在常规干燥器中部分干燥,然后在低对流干燥器中完全干燥。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设想更多这样的选择。不希望束缚于理论,人们相信在较高含水量中回收芳香物产生更具有“绿茶特征”的芳香物而在较低含水量中回收芳香产生更具“红茶特征”的芳香物。因此取决于希望得到的芳香化合物的种类,芳香物的回收可以在选定的含水量范围中进行。
“常规干燥器”指那些运用大量气流的干燥器,即每蒸发1公斤水需多于5公斤空气,通常多于20公斤空气。流化床干燥器和盘式烘燥机,无论间歇或者连续的,都是这样的常规干燥器。在流化床干燥器中干燥,通常空气入口温度在90-140℃,出口空气温度低于90℃,而床温度在45到90℃之间。
增强香味的茶产品
本发明还提供增强香味的茶产品,其包含本发明工艺步骤(b)中回收的芳香物。优选芳香物是以浓缩物的形式存在。茶产品是茶叶产品或即饮茶。茶叶产品可以是红茶、绿茶或乌龙茶。基于茶叶产品的重量,芳香浓缩物优选加入量少于10%。当茶芳香浓缩物加入即饮茶中时,基于即饮茶中的茶固体成分重量,其可以加入到最多500%。优选加入到即饮茶中芳香物的数量可提供至少10ppmTOC(即每升饮料中有10mg总有机碳),更优选加入的芳香物数量为50到2000ppm,更优选75到750ppm,和最优选100到500ppm。
优选茶产品是不脱咖啡因的。
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详述了通过本发明工艺生产的茶芳香冷凝物的分析。
来自Daverashola(South India)的茶叶经过常规萎凋、解析和发酵步骤并随后在旋转式真空干燥器(RVD)中干燥,其中入风量与蒸发水量的比率在大约0.05kg/kg,其含水量由71.6降到5%。运用在5℃下操作的冷凝器收集芳香冷凝物。用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分析芳香冷凝物,步骤如下。
HSGC条件:
采用Perkin-ElmerTMXL气相色谱仪(GC)和顶空TurbomatrixTM40分析挥发性有机物。顶部空间维持在95℃循环50分钟。来自顶部空间的气体被引入装备来自Varian的CP-SilTM8CB分析柱的GC中。运用17psi(1.2bar)的氦气并运用FID检波器在220℃检测分子。
数据显示冷凝物包含强烈显示为所需茶芳香物的化合物。观察到以下三组主要的茶芳香化合物:(1)脂肪酸降解产物:1-戊烯-3-醇、己醛、顺式-3-己烯醇、反式-2-己烯醛、庚醛、辛醛、顺式-3-戊烯醇;(2)萜烯:芳樟醇、香叶醇、橙花醇、芳樟醇氧化物,和(3)芳香剂:苯乙醛、苯甲醛、苯甲醇、苯乙醇和水杨酸甲酯。
实施例2
该实施例证实了根据本发明生产的红茶的高品质。
根据本发明的工艺进行两组试验(样品1和2)。茶叶萎凋、解析、发酵,然后在500升旋转式真空干燥器(RVD)中干燥,其入风量与蒸发水量的比率低于0.05kg/kg。RVD在110℃的传热面操作,并在真空下,即0.15个绝对大气压的压力下。茶叶由原来的70%含水量干燥到50%含水量,随后茶叶在常规干燥器(流化床干燥器,其中入风量与蒸发水量的比率在40kg/kg)中干燥至最终含水量为5wt%。
两组试验采用常规方法(样品A和B)。茶叶萎凋、解析、发酵,然后在流化床干燥器中干燥,其中入风量与蒸发水量的比率在40kg/kg。茶叶由原来的70wt%含水量干燥到最终含水量为5wt%。空气进入温度维持在120℃且排气温度在80到90℃。
由样品1和2和比较样品A和B产生的红茶热水浸剂由茶品尝者评定液体品质(Q)、液体明亮度(B)、液体颜色(C)和液体口感(M),以1到10评分,平均评分概括为表1,优选较高值。
表1
  样品  Q   B   C   M
  1   4.2   5.0   5.4   4.4
  2   4.2   5.0   5.4   4.4
  A   4.0   4.8   4.8   4.2
  B   4.0   5.0   5.0   4.2
表1中的数据显示,根据本发明制备的茶产品的品质与常规方法生产的茶产品相当。样品1和样品A运用顶空气相色谱仪(HSGC)分析挥发性有机物。数据显示根据本发明工艺生产的红茶的芳香物含量与常规方法生产的红茶的芳香物含量相当。
实施例3
本实施例证实了加入的芳香物增加茶香味的用途。
在实施例2的样品1和2生产期间在RVD中,利用在20到30℃冷却温度下操作的冷凝器得到茶芳香物。从90kg茶叶中得到大约35kg的茶芳香物。另外,茶芳香物冷凝物的总有机碳(TOC)-这是茶芳香强度的指示-运用CO2测定仪测量,运用铂电极将所有的碳化合物氧化为二氧化碳。TOC的平均值每升茶叶芳香冷凝物大约300mg。
对于运用本发明工艺制备的红茶芳香冷凝物的加入进行试验,比较所得产物和对照样品。给45个成员每人两杯茶。一杯含有由红茶制备的泡茶。另一杯含有同一红茶制备的泡茶、并加入2ml茶芳香冷凝物。成员被要求以7分的最高分评定这两杯茶的芳香性。分数被加和并平均。发现加入芳香冷凝物的茶具有显著更高的分数4.64,而单独的红茶只有3.62。
实施例4
该实施例证实了本发明的回收芳香物工艺的多种工艺参数的效果。
90公斤量的含水量66重量%的茶坯,在经历140分钟发酵后在旋转式真空干燥器中运用500mm Hg的真空(0.65atm)和120℃的表面温度干燥91分钟。该茶坯干燥到含水量为45%。冷凝物以5升批量(“馏分(cuts)”)收集,干燥期间芳香冷凝物的生产率总结在下面表2中。
表2
  冷凝物体积(升)   干燥时间(分钟)
  5   15
  10   25
  15   38
  20   47
  25   60
  35   91
测量各馏分的总有机碳含量为大约680mg/升到大约90mg/升,平均为大约260mg/升。
运用HSGC分析多种馏分各自存在的芳香族化合物,如实施例1中所述,并运用固相微萃取(SPME)顶空气相色谱仪。HSGC用于测量大量产生的芳香化合物而SPME-HSGC用于测量少量化合物,其由于强烈的气味仍很重要。
SPME-HSGC条件:
在该方法中,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在密封小瓶中与顶部空间平衡并随后吸附提取到聚合体涂覆的熔凝硅石纤维上。通过直接暴露到加热的GC注射口用加热方法使分析物从纤维上脱吸附。
在顶部空间运用SPME纤维取样20分钟前样品在65℃培育5分钟。这是运用装在AgilentTM 6890气相色谱仪上的CombiPalTM自动取样器。GC备有CP-WaxTM52CB或相当的BP-20 CarbowaxTM分析柱,以氦气作为载气。化合物运用FID检测系统在260℃进行检测。
由实施例4的样品的HSGC和SPME HSGC分析数据显示存在以下化合物:己醛、反式-2-己烯醛、1-戊烯-3-醇、Z-2-戊烯-1-醇、1-己醇、Z-3-己烯-1-醇、芳樟醇、乙醛、2-甲基丙醛、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芳樟醇氧化物(反式)、苯乙醛和水杨酸甲酯。这些化合物均明显有助于茶的独特的芳香性。

Claims (26)

1、一种生产茶叶产品的工艺,该工艺包括步骤:
(a)提供新鲜茶叶;
(b)从新鲜茶叶中回收芳香物;和
(c)干燥新鲜茶叶以制得茶叶产品,其特征在于芳香物是在步骤(b)中在低对流干燥器中至少部分地干燥新鲜茶叶时回收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工艺,其中低对流干燥器是真空干燥器、旋转式真空干燥器、间歇或连续真空板式干燥器或过热蒸汽干燥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工艺,其中每蒸发1公斤水,进入所述低对流干燥器的不凝性气体的量少于5公斤。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工艺,其中所述的不凝性气体是空气。
5、根据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工艺,其中从所述低对流干燥器中排出的气体被冷却以制备富含芳香物的冷凝物。
6、根据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工艺,其中茶在低对流干燥器中的温度低于70℃。
7、根据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工艺,其中步骤(b)中的至少部分干燥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工艺,其中所述真空对应0.01到0.15个绝对大气压的压力。
9、根据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工艺,其中从低对流干燥器中排出的气体在-5℃到+35℃的冷凝器温度下被冷却。
10、根据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工艺,其中芳香物作为冷凝物被回收。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工艺,其中冷凝物被浓缩以制备芳香浓缩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工艺,其中芳香浓缩物的芳香物含量为5000mg/l到900g/l。
13、根据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工艺,其中新鲜茶叶在步骤(b)之前萎凋。
14、根据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工艺,其中新鲜茶叶在步骤(b)之前解析。
15、根据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工艺,其中新鲜茶叶被处理以灭活新鲜茶叶中的酶以防止发酵。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工艺,其中茶叶产品是绿茶。
17、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的工艺,其中该工艺包括另外的至少部分发酵新鲜茶叶的步骤。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工艺,其中该至少部分发酵在步骤(b)之前进行。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工艺,在步骤(b)之后,该工艺包括另外的进一步发酵新鲜茶叶的步骤。
20、根据权利要求17到19任一项的工艺,其中茶产品是红茶。
21、根据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工艺,其中该工艺包括另外的将至少部分在步骤(b)中回收的芳香物与由干燥步骤(c)生产的茶叶产品结合的步骤。
22、根据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工艺,其中该工艺包括另外的包装茶叶产品的步骤。
23、根据权利要求22的工艺,其中茶叶产品包装在冲泡包装中。
24、从根据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工艺的步骤(b)中回收或可回收的芳香组合物。
25、香味增强的茶叶产品或即饮茶,其中包含由权利要求1到23任一项工艺的步骤(b)中回收的芳香物。
26、根据权利要求25的茶产品,其中芳香物是芳香浓缩物的形式,且芳香浓缩物的加入量少于茶叶产品的10重量%或基于即饮茶中茶固体的最多500%。
CNA2006800343912A 2005-09-19 2006-08-17 改进的茶叶生产工艺 Pending CN1012677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N1130MU2005 2005-09-19
IN1130/MUM/2005 2005-09-19
EP06250152.3 2006-01-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7742A true CN101267742A (zh) 2008-09-17

Family

ID=39989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343912A Pending CN101267742A (zh) 2005-09-19 2006-08-17 改进的茶叶生产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67742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0480A (zh) * 2010-12-08 2011-06-15 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 一种铁观音速溶茶粉的加工方法
CN103228150A (zh) * 2010-11-26 2013-07-31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制备茶产品的方法
CN104320976A (zh) * 2012-04-24 2015-01-28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从茶中回收芳香物的方法
CN107432358A (zh) * 2017-09-28 2017-12-05 广西宜州市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 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CN111683538A (zh) * 2018-02-08 2020-09-18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低咖啡因饮料前体
CN113163786A (zh) * 2018-11-27 2021-07-23 联合利华知识产权控股有限公司 从茶叶中回收芳香剂的方法
CN114727618A (zh) * 2019-11-21 2022-07-08 联合利华知识产权控股有限公司 红叶茶产品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8150A (zh) * 2010-11-26 2013-07-31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制备茶产品的方法
CN103228150B (zh) * 2010-11-26 2015-11-25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制备茶产品的方法
CN102090480A (zh) * 2010-12-08 2011-06-15 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 一种铁观音速溶茶粉的加工方法
CN102090480B (zh) * 2010-12-08 2013-05-01 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 一种铁观音速溶茶粉的加工方法
CN104320976A (zh) * 2012-04-24 2015-01-28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从茶中回收芳香物的方法
CN104320976B (zh) * 2012-04-24 2017-01-18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从茶中回收芳香物的方法
CN107432358A (zh) * 2017-09-28 2017-12-05 广西宜州市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 一种桑叶茶的制作工艺
CN111683538A (zh) * 2018-02-08 2020-09-18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低咖啡因饮料前体
CN111683538B (zh) * 2018-02-08 2023-07-25 埃卡特拉研究与开发英国有限公司 低咖啡因饮料前体
CN113163786A (zh) * 2018-11-27 2021-07-23 联合利华知识产权控股有限公司 从茶叶中回收芳香剂的方法
CN114727618A (zh) * 2019-11-21 2022-07-08 联合利华知识产权控股有限公司 红叶茶产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26386B1 (en) Improved process for tea manufacture
RU2413421C2 (ru)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зеленого чая
EP2515665B1 (en) A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tea product
JP5666305B2 (ja) 茶製品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それにより得られる製品
CN101267742A (zh) 改进的茶叶生产工艺
AU2020251375A1 (en) Tea aromatizing composition having floral aroma
US20090186125A1 (en) Process for purifying compounds from tea
CN103228150A (zh) 制备茶产品的方法
EP3886595B1 (en) A process of aroma recovery from tea leaf
US11825858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ea aroma composition
CN101355880B (zh) 制造绿茶产品的方法
JP2005160416A (ja) 緑茶飲料
WO2018100947A1 (ja) 非重合体カテキン類含有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AU2012278195B9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ea produc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