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259935B - 乘客传送设备 - Google Patents

乘客传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9935B
CN101259935B CN2008100085038A CN200810008503A CN101259935B CN 101259935 B CN101259935 B CN 101259935B CN 2008100085038 A CN2008100085038 A CN 2008100085038A CN 200810008503 A CN200810008503 A CN 200810008503A CN 101259935 B CN101259935 B CN 1012599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achine room
return
area
outb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85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9935A (zh
Inventor
宇津宫博文
军地孝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9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9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99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99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其不需要将包括车轮在内的踏板结构设计成特殊结构,就能够缩小框架中间部分的高度尺寸。在本发明中,在框架(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4C、4D、4E、4c)中,在与回程侧的踏板(5b、29b)相对的横梁(14)的下部形成凹部(21、22、31),并使回程侧的踏板的一部分通过该凹部内行走。通过采用以上的结构,能够使回程侧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去程侧踏板的行走轨迹侧,从而不需要将包括车轮在内的踏板结构设计成特殊结构,就能够缩小框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高度尺寸。

Description

乘客传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送乘客用的多个踏板在倾斜区域内会形成高低差的自动扶梯和相邻踏板之间不会形成高低差的电动通道等的乘客传送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适当地设置在楼梯和通道中的乘客传送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一般情况下,在楼梯和通道等中设置乘客传送设备时,为了将梯级和通道等的挖掘量降低到最小限度,优选尽可能地降低框架的高度尺寸。为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日本国发明专利特开2001-1077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其改变由踏板枢轴支承的后轮的去程侧和回程侧的行走位置,使得所述在去程侧和回程侧行走的后轮在上下方向上重复。通过设置成上述结构,即时踏板在下方向相接近,去程侧踏板的后轮与回程侧踏板的后轮也不会产生干涉,为此,能够缩小框架的高度尺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0775号公报(图1至图8)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必须将踏板后轮的枢轴支承结构设计成特殊形状,而且,如果将该技术应用于框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时,由于去程侧和回程侧的踏板后轮在上下方向上重复,所以存在无法在去程侧和回程侧之间确保横梁设置空间的问题。为此,在设置横梁时,存在必须加大框架高度尺寸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其不需要将包括车轮在内的踏板结构设计成特殊结构,就能够缩小框架中间部分的高度尺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具有:框架,该框架设置在建筑结构物中,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有出入口地板;多个踏板,该多个踏板连接成环状,在该框架内被引导而在所述出入口地板之间的去程侧和回程侧之间进行循环移动,所述框架由机械室区域和中间区域构成,该机械室区域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机械室,该中间区域位于所述机械室区域的中间部分,并且所述框架由左右的侧框架以及将所述左右的侧框架连接起来的横梁构成,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区域中的与所述回程侧的踏板对向的所述横梁的下部形成有凹部,通过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一部分位于该凹部内,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所述去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侧。
第二方面的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具有:框架,该框架设置在建筑结构物中,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有出入口地板;多个踏板,该多个踏板连接成环状,在该框架内被引导而在所述出入口地板之间的去程侧和回程侧之间进行循环移动,所述框架由机械室区域和中间区域构成,该机械室区域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机械室,该中间区域位于所述机械室区域的中间部分,并且所述框架由左右的侧框架以及将所述左右的侧框架连接起来的横梁构成,去程侧的踏板的负荷由所述横梁承受,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横梁由防倒塌构件和承重构件构成,该防倒塌构件具有能够防止所述左右的侧框架倒塌的强度,该承重构件在该防倒塌构件的所述左右的侧框架的附近朝下方突出设置,具有能够承受所述去程侧踏板的负荷的强度,从而通过在所述横梁的下部形成凹部,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一部分位于该凹部内,并与所述防倒塌构件相接近,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所述去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侧。
第三方面的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具有:框架,该框架设置在建筑结构物中,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有出入口地板;多个踏板,该多个踏板连接成环状,在该框架内被引导而在所述出入口地板之间的去程侧和回程侧之间进行循环移动,所述框架由机械室区域和中间区域构成,该机械室区域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机械室,该中间区域位于所述机械室区域的中间部分,并且所述框架由左右的侧框架以及将所述左右的侧框架连接起来的横梁构成,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区域中的与所述回程侧的踏板对向的所述横梁的下部形成有凹部,通过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方向截面的一部分位于该凹部内,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所述去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侧。
第四方面的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具有:框架,该框架设置在建筑结构物中,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有出入口地板;多个踏板,该多个踏板连接成环状,在该框架内被引导而在所述出入口地板之间的去程侧和回程侧之间进行循环移动,所述框架由机械室区域和中间区域构成,该机械室区域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机械室,该中间区域位于所述机械室区域的中间部分,并且所述框架由左右的侧框架以及将所述左右的侧框架连接起来的横梁构成,去程侧的踏板的负荷由所述横梁承受,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横梁由防倒塌构件和承重构件构成,该防倒塌构件具有能够防止所述左右的侧框架倒塌的强度,该承重构件在该防倒塌构件的所述左右的侧框架的附近朝下方突出设置,具有能够承受所述去程侧踏板的负荷的强度,从而通过在所述横梁的下部形成凹部,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方向截面的一部分位于该凹部内,并与所述防倒塌构件相接近,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所述去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侧。
第五方面的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具有设置在建筑结构物内的框架、环状连接并在该框架内部进行循环移动的多个踏板、引导由所述踏板枢轴支承的车轮且设置在所述框架内的去程侧导轨以及回程侧导轨,所述框架由在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形成有机械室的机械室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机械室区域的中间部分的中间区域构成,并且所述框架由左右的侧框架、以及连接所述左右侧框架的横梁构成,所述去程侧导轨被支承在所述横梁的靠近所述侧框架的部位,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被构成为在所述中间区域的与所述回程侧的踏板对向的所述横梁的下部形成有凹部,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后轮的一部分通过该凹部内,以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所述去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侧。
发明效果
通过将乘客传送设备设计成上述结构,能够使回程侧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去程侧踏板的行走轨迹侧,所以能够在不需要将包括车轮在内的踏板结构设计成特殊结构的情况下,缩小框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高度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侧视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3是图2的变形例;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设备的应用例的侧视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通道的侧视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6是沿着图5的D-D线的放大截面图。
符号说明
1、26自动扶梯
2上部楼层地板
3下部楼层地板
4框架
4A上部机械室区域
4B下部机械室区域
4C中间区域
4D倾斜中间区域
4E水平中间区域
4a第一机械室区域
4b第二机械室区域
4c中间区域
5梯级
5A前轮
5B后轮
6栏杆
7移动扶手
8驱动装置
9驱动链轮
10上部机械室
11从动链轮
12下部机械室
13侧框架
14横梁
14A水平构件
14B垂直构件
15底板
15A储油盘
16A、16出入口底板
17链条
18A去程侧前轮用导轨
18B回程侧前轮用导轨
19A去程侧后轮用导轨
19B回程侧后轮用导轨
21、22、31凹槽
27电动通道
28A去程侧车轮导轨
28B回程侧车轮导轨
29、29a、29b踏板
30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和图2所示的自动扶梯对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自动扶梯1主要由横跨上部楼层地板2和下部楼层地板3之间设置的框架4、在该框架4内循环移动的多个梯级5、在所述框架4的宽度方向两侧沿着梯级5的行走方向竖立设置的左右一对的栏杆6以及在该栏杆6周缘的引导下与所述梯级5的移动速度同步地移动的移动扶手7构成。
所述框架4包括: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用于设置驱动装置8和驱动链轮9等的上部机械室10的上部机械室区域4A、以及形成有用于设置从动链轮11和未图示的梯级清扫装置等的下部机械室12的下部机械室区域4B,在该上部机械室区域4A与下部机械室区域4B之间形成有中间区域4C,在该中间区域4C中形成所述梯级5的去程通道和回程通道。此外,从所述框架4的截面看,具有左右一对的侧框架13、连接该左右侧框架13的横梁14以及用于覆盖左右侧框架13的下端部分且在内侧具有储油盘15A的底板15。侧框架13具有:在框架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上弦构件13A、设置在该上弦构件13A的下方且与该上弦构件隔开一定距离的下弦构件13B、将该上弦构件13A和下弦构件13B连接起来的纵向构件13C。此外,在所述上部机械室区域4A和下部机械室区域4B中还设置有与所述上部楼层地板2和下部楼层地板3齐平的出入口地板16A、16B。
所述梯级5具有让乘客站立的踏板,并且在前进方向的前后设置有以枢轴支承的前轮5A和后轮5B。并且,通过环状的链条17连接前轮5A的车轴,将该链条17环绕设置在所述驱动链轮9和从动链轮11上,并且由所述驱动装置8驱动驱动链轮9,使得所述踏板5进行环状的循环移动。
此外,梯级5的前轮5A以及后轮5B沿着设置在去程侧并形成梯级5的行走轨迹的去程侧前轮用导轨18A和去程侧后轮用导轨19A以及设置在回程侧并形成梯级5的行走轨迹的回程侧前轮用导轨18B和回程侧后轮用导轨19B行走。
在去程侧,去程侧前轮用导轨18A和去程侧后轮用导轨19A由一体成形品构成,并被支承在所述横梁14的侧框架13侧。另一方面,在回程侧,回程侧前轮用导轨18B和回程侧后轮用导轨19B单独形成,并且通过各个支架20A、20B分别支承在所述纵向构件13C上。
自动扶梯1一般由以上所述的结构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在横梁14的与回程侧梯级5对应的部位设置了凹槽(凹部)21、22。
以下进行具体说明。如图2所示,回程侧的梯级5b相对于去程侧的梯级5a,其后轮5B在最上部的位置行走,所以后轮5B最靠近横梁14。另一方面,横梁14连接左右的侧框架13以防止它们倒塌,并且承受在去程侧前轮用导轨18A和去程侧后轮用导轨19A上行走的去程侧的梯级5a以及乘客的负荷等。为此,本实施方式的横梁14使用了由水平构件14A和垂直构件14B构成的截面为L形状的型材,其中水平构件14A是防倒塌构件,其具有能够防止左右的侧框架13倒塌的强度,而垂直构件14B是承重构件,其具有能够承受去程侧踏板5a的负荷的强度。不过,在获得防止侧框架13倒塌所需的强度时,横梁14没有必要在整个长度上都采用截面为L形状的型材,采用小截面的水平构件(防倒塌构件)14A就已经足够了。因此,横梁14中的支承去程侧梯级5a和乘客的负荷等的部分采用由水平构件(防倒塌构件)14A和垂直构件(承重构件)14B构成的截面为L形状的型材,并以悬臂形式支承在侧框架13的纵向构件13C上,而其它部分由于仅仅依靠水平构件14A(防倒塌构件)就能充分确保防止侧框架13倒塌所需的强度,所以为了使回程侧的梯级5b的左右后轮5B在确保与水平构件14A之间具有最小限度的安全间隙C2的情况下尽可能接近水平构件14A,在垂直构件14B上分别形成了各个凹槽21。并且,为了避免凹槽21形成后,回程侧的梯级5b接近横梁14而产生干涉,还在左右的凹槽21之间的垂直构件14B上切削形成了凹槽22。
通过如上形成横梁14,能够使得回程侧的梯级5b从侧向看时穿过横梁14的垂直构件14B行走,也就是说,能够使梯级5b的行走方向截面的一部分在凹槽21和凹槽22内行走,其结果是与现在的高度尺寸H1相比,能够缩小框架4的中间区域4C的高度尺寸H2。即,框架4的高度尺寸H2等于从框架4的顶部起到去程侧的梯级5a顶部为止的间隙C1、从去程侧的梯级5a的顶部起到横梁14顶部为止的高度尺寸h1、横梁14水平构件14A的厚度尺寸t、水平构件14A的下部与回程侧梯级5b的后轮5B之间的安全间距C2、从回程侧梯级5b的后轮5B的顶部起到梯级5b下部为止的高度尺寸h3、踏板5b的下部与储油盘15A之间的安全间距C3以及储油盘15A和底板15的高度尺寸h4的总和。换言之,与现在的高度尺寸H1相比,高度尺寸H2缩小了回程侧梯级5b的后轮5B在确保安全间距C2的情况下进入凹槽21的尺寸H0,也就是说,高度尺寸H2缩小了后轮5B进入凹槽21的尺寸H0+安全间距C2的尺寸。
与此相比,没有形成凹槽21的现有技术中的自动扶梯的高度尺寸H1等于从框架4的顶部起到去程侧的梯级5a为止的间距C1、从去程侧的梯级5a的顶部起到横梁14为止的高度尺寸h1、横梁14的高度尺寸h2、横梁14的下部与回程侧梯级5b的后轮5B之间的安全间距C2’(=C2)、从回程侧梯级5b的后轮5B的顶部起到梯级5b下部为止的高度尺寸h3’(=h3)、梯级5b的下部与储油盘15A之间的安全间隙C3’(=C3)以及储油盘15A和底板15的高度尺寸h4’(=h4)的总和,所述高度尺寸为h2=t+C2+H0,与本实施方式相比,增大了尺寸H0+C2。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将包括车轮(前轮A以及后轮5B)在内的踏板(梯级5、5a、5b)的结构设计成特殊结构,就能够缩小框架4的中间区域4C的高度尺寸H2,所以,在楼梯和通道等设置自动扶梯1时,能够使楼梯和通道等的挖掘量降低到最小限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横梁14采用一体成形的截面为L形状的型材为例作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图3所示变形例中的横梁14,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在图3中,与图1和图2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即,在本变形例中,横梁14由用于防止侧框架13发生倒塌的构件即矩形小截面的水平构件23以及用于支承去程侧的梯级5a和乘客等的负荷的构件即矩形截面的垂直构件24构成,该垂直构件24通过焊接等已知的连接方法与水平构件23的宽度方向端部一体连接。
并且,在垂直构件24中形成有切口(凹部)25,回程侧的梯级5b的后轮5B在相对于所述水平构件23之间确保有安全间距的情况下通过该切口。通过使回程侧梯级5b的后轮5B在由该切口25形成的空间内行走,能够使回程侧的梯级5b在全体上与水平构件23相接近,其结果是能够缩小框架4的中间区域4C的高度尺寸。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倾斜设置的自动扶梯1为例作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图4所示的特殊的自动扶梯26。此外,在图4的应用例中,与图1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即,该自动扶梯26的框架4由形成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的上部机械室区域4A和下部机械室区域4B、与上部机械室区域4A相连的倾斜设置了梯级5的去程通道和回程通道的倾斜中间区域4D、以及在该倾斜中间区域4D与所述下部机械室区域4B之间形成的水平中间区域4E构成。
在如此构成的自动扶梯26中,倾斜中间区域4D的B-B线处的截面以及水平中间区域4E的C-C线处的截面的结构被形成为如图2或者图3所示的结构,从而能够缩小框架4的高度尺寸。
以下参照图5以及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图1至图4中,作为乘客传送设备,对设置在倾斜区域的自动扶梯1、26作了说明,而第二实施例则以设置在水平区域的电动通道27为例进行说明。
电动通道27的基本结构与自动扶梯1、26相同。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电动通道27并排设置在水平的人行道GL上,或者设置在平缓的倾斜区域,并且,直线延伸的框架4由位于长度方向两端部分的分别形成有第一机械室10A和第二机械室12A的第一机械室区域4a以及第二机械室区域4b、在该第一机械室区域4a与第二机械室区域4b之间形成的中间区域4c构成。在该框架4的内部,去程侧车轮导轨28A和回程侧车轮导轨28B通过横梁14和支架20被支承在侧框架13上。
另一方面,环绕设置在由驱动装置8驱动的驱动链轮9和从动链轮11上的环状的链条17上连接有多个踏板29(29a、29b)。并且,在各个踏板29的行走方向的前后枢轴支承有左右一对的车轮30,各个车轮30在所述去程侧车轮导轨28A以及回程侧车轮导轨28B的引导下行走。
在具有如上述结构的电动通道27中,在横梁14的与回程侧踏板29b对向的垂直构件14B形成凹槽(凹部)31,通过使回程侧踏板29b的车轮30在该凹槽31内行走,能够使回程侧的踏板29b接近去程侧的踏板29a侧,其结果是能够缩小侧框架13的高度尺寸,换言之,能够缩小框架4的中间区域4c的高度尺寸。
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需要将包括车轮30在内的踏板29的结构设计成特殊结构,就能够缩小框架4的中间区域4C的高度尺寸,所以,在现有的通道中设置电动通道27时,能够将现有通道的挖掘量限制在最小限度内。
此外,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通道27以设置在水平的人行道GL上的情况为例作了说明,但不言而喻,在平缓倾斜的人行道上设置电动通道时,也能够采用本发明。

Claims (5)

1.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具有:框架,该框架设置在建筑结构物中,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有出入口地板;多个踏板,该多个踏板连接成环状,在该框架内被引导而在所述出入口地板之间的去程侧和回程侧之间进行循环移动,所述框架由机械室区域和中间区域构成,该机械室区域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机械室,该中间区域位于所述机械室区域的中间部分,并且所述框架由左右的侧框架以及将所述左右的侧框架连接起来的横梁构成,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区域中的与所述回程侧的踏板对向的所述横梁的下部形成有凹部,通过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一部分位于该凹部内,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所述去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侧。
2.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具有:框架,该框架设置在建筑结构物中,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有出入口地板;多个踏板,该多个踏板连接成环状,在该框架内被引导而在所述出入口地板之间的去程侧和回程侧之间进行循环移动,所述框架由机械室区域和中间区域构成,该机械室区域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机械室,该中间区域位于所述机械室区域的中间部分,并且所述框架由左右的侧框架以及将所述左右的侧框架连接起来的横梁构成,去程侧的踏板的负荷由所述横梁承受,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横梁由防倒塌构件和承重构件构成,该防倒塌构件具有能够防止所述左右的侧框架倒塌的强度,该承重构件在该防倒塌构件的所述左右的侧框架的附近朝下方突出设置,具有能够承受所述去程侧踏板的负荷的强度,从而通过在所述横梁的下部形成凹部,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一部分位于该凹部内,并与所述防倒塌构件相接近,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所述去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侧。
3.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具有:框架,该框架设置在建筑结构物中,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有出入口地板;多个踏板,该多个踏板连接成环状,在该框架内被引导而在所述出入口地板之间的去程侧和回程侧之间进行循环移动,所述框架由机械室区域和中间区域构成,该机械室区域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机械室,该中间区域位于所述机械室区域的中间部分,并且所述框架由左右的侧框架以及将所述左右的侧框架连接起来的横梁构成,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区域中的与所述回程侧的踏板对向的所述横梁的下部形成有凹部,通过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方向截面的一部分位于该凹部内,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所述去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侧。
4.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具有:框架,该框架设置在建筑结构物中,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有出入口地板;多个踏板,该多个踏板连接成环状,在该框架内被引导而在所述出入口地板之间的去程侧和回程侧之间进行循环移动,所述框架由机械室区域和中间区域构成,该机械室区域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机械室,该中间区域位于所述机械室区域的中间部分,并且所述框架由左右的侧框架以及将所述左右的侧框架连接起来的横梁构成,去程侧的踏板的负荷由所述横梁承受,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横梁由防倒塌构件和承重构件构成,该防倒塌构件具有能够防止所述左右的侧框架倒塌的强度,该承重构件在该防倒塌构件的所述左右的侧框架的附近朝下方突出设置,具有能够承受所述去程侧踏板的负荷的强度,从而通过在所述横梁的下部形成凹部,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方向截面的一部分位于该凹部内,并与所述防倒塌构件相接近,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所述去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侧。
5.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具有设置在建筑结构物内的框架、环状连接并在该框架内部进行循环移动的多个踏板、引导由所述踏板枢轴支承的车轮且设置在所述框架内的去程侧导轨以及回程侧导轨,所述框架由在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形成有机械室的机械室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机械室区域的中间部分的中间区域构成,并且所述框架由左右的侧框架、以及连接所述左右侧框架的横梁构成,所述去程侧导轨被支承在所述横梁的靠近所述侧框架的部位,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被构成为在所述中间区域的与所述回程侧的踏板对向的所述横梁的下部形成有凹部,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后轮的一部分通过该凹部内,以使所述回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接近所述去程侧的踏板的行走轨迹侧。
CN2008100085038A 2007-03-09 2008-01-23 乘客传送设备 Active CN1012599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0190 2007-03-09
JP2007-060190 2007-03-09
JP2007060190A JP4426595B2 (ja) 2007-03-09 2007-03-09 乗客コンベア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834743A Division CN101927939B (zh) 2007-03-09 2008-01-23 乘客传送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9935A CN101259935A (zh) 2008-09-10
CN101259935B true CN101259935B (zh) 2011-01-26

Family

ID=3984140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834743A Active CN101927939B (zh) 2007-03-09 2008-01-23 乘客传送设备
CN2008100085038A Active CN101259935B (zh) 2007-03-09 2008-01-23 乘客传送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834743A Active CN101927939B (zh) 2007-03-09 2008-01-23 乘客传送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426595B2 (zh)
CN (2) CN101927939B (zh)
HK (2) HK11482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8053B2 (ja) * 2010-03-15 2013-09-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
CN102485628B (zh) * 2010-12-02 2014-04-16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无金属桁架结构的乘客输送装置、其安装方法及安装工装
CN113029175B (zh) * 2021-03-11 2021-09-10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考虑双程的多途经点的快速路径规划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54014A (en) * 1976-04-09 1979-10-17 Hitachi Ltd Personnel-conveyor
CN1139533C (zh) * 1997-06-17 2004-02-25 日本鱼片王股份有限公司 乘客运送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68178B2 (ja) * 2003-10-10 2009-11-18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54014A (en) * 1976-04-09 1979-10-17 Hitachi Ltd Personnel-conveyor
CN1139533C (zh) * 1997-06-17 2004-02-25 日本鱼片王股份有限公司 乘客运送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9935A (zh) 2008-09-10
JP2008222340A (ja) 2008-09-25
JP4426595B2 (ja) 2010-03-03
CN101927939A (zh) 2010-12-29
CN101927939B (zh) 2012-11-28
HK1148255A1 (en) 2011-09-02
HK1119641A1 (en) 2009-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39383B1 (ko) 이동가능한 측면 패널 부재들을 갖는 승객 수송기
US7159705B2 (en) Passenger conveyor device
KR101953400B1 (ko) 사람 운송 장치
CN101259936B (zh) 乘客传送设备
JP2011073837A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101259935B (zh) 乘客传送设备
US20150259177A1 (en) Passenger Conveyor Systems with Separate Chain and Pallet Tracks
JP2012062151A (ja) 乗客コンベア
KR20010060195A (ko) 승객 운송 장치
EP1101724A2 (en) Balustrades for an escalator
JP7086037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4848327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3982264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RU2753089C2 (ru) Эскалатор со ступенями, входящими в зацепление друг с другом гребенками при обратном ходе
JP3884913B2 (ja) エスカレーター
US9550655B2 (en) Pallet return in moving walkways
WO2020003375A1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踏段および乗客コンベア
CN1315714C (zh) 乘客输送设备
JP7315906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13241250A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22149189A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363263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10247926A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24087277A (ja) 踏段チェーンの伸び検出装置
JP4127752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1964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1964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