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3856B - 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传输窗口更新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传输窗口更新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13856B CN101213856B CN2006800153941A CN200680015394A CN101213856B CN 101213856 B CN101213856 B CN 101213856B CN 2006800153941 A CN2006800153941 A CN 2006800153941A CN 200680015394 A CN200680015394 A CN 200680015394A CN 101213856 B CN101213856 B CN 1012138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ormation
- state report
- report information
- pdu
- recipi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6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payload signals; piggybac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signals are sent back to the transmitter to be checked ; echo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传输窗口更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提高发送方的传输效率。本发明包括从接收方接收包含第一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一控制信息块的步骤,所述的第一状态信息提供了发送到所述接收方的多个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接收包含第二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二控制信息块的步骤,所述第二状态报告信息作为最后的状态报告信息而位于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块中;和使用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更新所述传输窗口的步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传输窗口更新方法。
背景技术
图1是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的框图。
参考图1,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后文中简称为UMTS)主要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后文中简称为UE)、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后文中简称为UTRAN)和核心网络(core network,后文中简称为CN)。
UTRAN至少包括一个无线网络子系统(radio network sub-system,后文中简称为RNS)。RNS包括一个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后文中简称为RNC)和至少一个RNC管理的基站(后文中简称为NodeB)。并且,一个Node B中有至少一个或者多个小区。
图2是UMTS无线协议架构的示意图。
参考图2,无线协议层成对出现在UE和UTRAN中,以负责无线部分的数据传输。
各个无线协议层如下所述。
首先,作为第一层的PHY层发挥使用各种无线传输技术把数据传输到无线部分的作用。在PHY层中,无线部分的可靠数据PHY层通过传输信道与作为上层的MAC层相连。根据信道是否是共享的,传输信道主要分为专用传输信道和公用传输信道。
第二层包括MAC层、RLC层、PDCP层和BMC层。首先,MAC 层发挥把各种逻辑信道分别映射到各个传输信道上的作用,并且还执行逻辑信道复用的功能,该功能发挥把各个逻辑信道映射到一个传输信道上的作用。MAC层通过逻辑信道与上层的RLC层相连。
并且,逻辑信道主要被分成用于传输控制面信息的控制信道;和用于根据所传输信息的类型传输用户面信息的业务信道。
同时,根据具体管理的传输信道的类型,MAC层可以被分成MAC-b子层、MAC-d子层、MAC-c/sh子层和MAC-e子层。
MAC-b层管理负责系统信息广播的传输信道BCH(广播信道)的。MAC-c/sh层管理与FACH(forward access channel,前向接入信道)、D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共享信道)等的由其他UE共享的共享传输信道。MAC-d子层负责特定UE的专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优点,根据本发明的目的,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送方更新传输窗口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接收方接收包含第一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一控制信息块,所述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提供了发送给接收方的多个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和使用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的首个NACK信息相应的数据块的序号来更新所述的传输窗口的下沿。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状态报告信息是ACK型超字段(SUFI)。
传输信道DCFI(dedicatedchannel,专用信道)的管理。MAC-hs子层管理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传输信道HS-DSCH(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hannel,高速下行共享信道),以支持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的高速数据传输。并且,MAC-e子层管理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传输信道E-DCH(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增强专用信道)。
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后文中简称为‘RLC’)层负责保证各个无线承载(radio bearer)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后文中简称为‘QoS’),并且负责相应数据的传输。RLC在每一RB处设置一个独立的RLC实体,以保证RB的固有QoS。RLC提供透明模式(transparentmode,后文中简称为‘TM’)、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后文中简称为‘UM’)和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后文中简称为‘AM’)等的三种RLC模式,以支持各种QoS。并且,RLC发挥调整数据尺寸的作用,使得下位层可以向无线部分传输数据。为此,RLC发挥对从上位层接收的数据进行分割与组合的作用。
在RLC层之上布置了PDCP层,该PDCP层发挥在相对较小带宽的无线部分中有效地传输使用IPv4和IPv6等IP分组传输的数据的作用。为此,PDCP层执行报头压缩功能,通过这种报头压缩,传输需要数据报头的信息,以提高无线部分中的传输效率。由于报头压缩是PDCP层的 基本功能,所以PDCP层仅存在于分组服务域(packet service domain,后文中简称为‘PS域’)中。并且,每一RB都有一个PDCP实体,为各个PS服务提供有效的报头压缩功能。
在第二层中,在RLC层之上布置有BMC(broadcast/multicast control,广播/多播控制)层。BMC层对小区广播消息进行调度,并且对位于特定小区中的UE进行广播。
位于第三层的最低部分的无线资源控制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后文中简称为‘RRC’)仅由控制面定义。RRC层控制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参数,以与RB的建立、重配置和释放相关联,并且负责控制逻辑信道、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在此,RB指无线协议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提供的逻辑路径,用于UE和UTRAN之间的数据传输。并且,RB建立指调节无线协议层和信道的特性以提供特定服务、以及建立特定参数和运行方法的过程。
下面详细解释RLC层。
首先,RLC层的基本功能是各个RB的QoS保证和相应的数据传输。由于RB服务是第二层提供给上位层的服务,所以整个第二层都对QoS有影响。并且,RLC的影响是最大的。RLC在每一RB处设置独立的RLC实体以保证RB的固有QoS,并且提供TM、UM和AM三种RLC模式。由于在所支持的QoS方面这三种RLC模式彼此都不相同,所以它们的操作方法和具体的功能都互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其操作模式来考察RLC。
TM RLC是在配置RL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后文中简称为‘PDU’)时不向从更高层传来的RLC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后文中简称为‘SDU’)上附加开销的模式。具体来说,由于RLC透明地传输SDU,所以将其称为TM RLC。由于这种特点,TM RLC在用户面和控制面中发挥如下的作用。在用户面中,由于RLC中的数据处理时间很短,TM RLC在电路服务域(circuit service domain,后文中简称为‘CS域’)中进行诸如语音或者数据流的实时电路数据传输。同时,在控制面中,由于在RLC中没有开销,所以RLC在上行链路的情况下负责非特 定UE的RRC消息传输,或者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负责小区中所有UE的RRC消息广播传输。
与透明模式不同,在RLC中添加开销的模式被称为非透明模式,非透明模式分为对所传输的数据不进行确认的非确认模式(UM);和对所传输的数据进行确认的确认模式(AM)。通过给每一PDU附加包括序列号(sequence number,后面简称为‘SN’)的PDU报头,UM RLC使接收方能够知道传输过程中哪个PDU被丢失。
由于这种功能,UM RLC在用户面中主要进行广播/多播数据传输、PS域的语音(例如,VoIP)和数据流等的实时分组数据的传输,或者在控制面中进行发送给小区中特定UE或者特定UE组的RRC消息中不需要确认的RRC消息的传输。
作为非透明模式之一的AM RLC通过像UM RLC一样添加含有SN的PDU报头来配置PDU。但是,AM RLC与UM RLC不同,接收方对发送方所发送的PDU进行确认。在AM RLC中为什么需要接收方进行确认的原因是,发送方自己可以请求重新发送没有被收到的PDU。并且,这种重发功能是AM RLC最独特的特性。因此,AM RLC的目的是通过重发保证无差错的数据传输。由于这一目的,AM RLC在用户面中主要负责PS域的TCP/IP等的非实时分组数据的传输,或者在控制面中负责发送给小区中特定UE的RRC消息中需要确认的RRC消息的传输。
在方向性方面,TMRLC或者UM RLC用于单向通信,而AM RLC由于接收方的反馈而用于双向通信。由于双向通信主要用于点对点通信,所以AM RLC仅使用专用逻辑信道。在结构方面存在下述差异。在TMRLC或者UM RLC中一个RLC实体包括发送结构或者接收结构,而在AM RLC中一个RLC实体中存在发送方和接收方。
AM RLC的复杂性是由于重发功能而造成的。AM RLC包括用于重发管理的重发缓存和发送/接收缓存,执行使用发送/接收窗口的各种功能以进行流量控制,轮询发送方是否从对等RLC实体的接收方请求状态信息,接收方向对等RLC实体的发送方报告其缓存状态的状态报告,用于承载状态信息的状态PDU,在数据PDU中插入状态PDU的捎带 (piggyback)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等。
同时,还有复位PDU,在AM RLC实体在运行过程中发现严重错误的情况下,向对方的AM RLC实体发出复位所有操作和参数的请求。并且,还有复位确认PDU,用于响应该复位PDU。为了支持这些功能,AMRLC需要各种协议参数、状态变量和计时器。在状态信息报告中用于数据传输控制的PDU、状态PDU、复位PDU等被称为控制PDU,用于传送用户数据的PDU被称为数据PDU。
总的来说,AM RLC使用的PDU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数据PDU,第二类是控制PDU。并且,控制PDU包括状态PDU、捎带状态PDU(piggybacked status PDU)、复位PDU和复位确认PDU。
使用控制PDU的情况之一是复位操作。使用复位操作来解决AMRLC运行中的错误情况。错误情况例如,共同使用的序列号彼此不同,或者PDU或SDU在计时极限内传输中失败。通过复位操作,接收方的AM RLC和发送方的AM RLC复位环境变量,然后重新进入通信状态。
复位操作如下所述。
首先,决定要开始复位操作的一方,即,发送方的AM RLC在复位PDU中包含当前使用的传输方向超帧号(hyper frame number,后文中简称为‘HFN’)的值,然后向接收方发送复位PDU。接收到了该复位PDU的接收方的AM RLC重建其接收方向的HFN值,然后复位序列号等的环境变量。然后,接收方的AM RLC在复位确认PDU中包含其传输方向HFN,然后向发送方的AM RLC发送复位确认PDU。如果接收到了复位确认PDU,则发送方的AM RLC重建其接收方向HFN值,然后复位环境变量。
AM RLC实体使用的RLC PDU的结构如下所述。
图3是AM RLC PDU的结构图。
参考图3,当AM RLC实体试图发送用户数据或者捎带状态信息和轮询比特时,使用AM RLC PDU。用户数据部分被配置为8位整数的倍数,并且用2-八位字节序号构造AM RLC PDU的报头。并且,AM RLCPDU的报头部分包括长度指示器。
图4是状态PDU的结构图。
参考图4,状态PDU包括不同类型的SUFI(super field,超字段)。状态PDU的大小是可变的,但是受承载状态PDU的逻辑信道的最大RLCPDU的大小的限制。在此,SUFI发挥通报信息的作用,该信息指明哪种AM RLC PDU到达了接收方或者哪种AM RLC PDU尚未到达接收方等。由类型、长度和值三部分构成SUFI。
图5是捎带状态PDU的结构图。
参考图5,捎带状态PDU的结构与状态PDU的结构类似,不同的是D/C字段被保留位(R2)代替。在AM RLC PDU中还留有足够空间的情况下,插入捎带状态PDU。并且PDU类型值可以总被固定为‘000’。
图6是复位确认PDU的结构图。
参考图6,复位PDU包括名为1位RSN的序列号。并且,以包含接收到的复位PDU中所含的RSN的方式,响应于接收到的复位PDU而发送复位确认PDU。
用于PDU格式的参数如下所述。
首先,‘D/C字段’的值表示相应的PDU是控制PDU还是数据PDU。
‘PDU类型’表示控制PDU的类型。具体来说,‘PDU类型’表示相应的PDU是复位PDU还是状态PDU等。
‘序列号’值表示AM RLC PDU的序列号信息。
同时,当向接收方进行了状态报告的请求时,设置‘轮询比特’的值。
‘扩展位(E)’的值表示下一个八位字节是否是长度指示器。
‘保留位(R1)’的值用于复位PDU或者复位确认PDU,并且被编码为‘000’。
‘报头扩展位(HE)’的值表示下一个八位字节是长度指示器还是数据。
如果在PDU的数据部分中存在不同SDU之间的分界面,则‘长度指示器’的值表示分界面的位置。
‘PAD’部分是填充区域,是AM RLC PDU不使用的区域。
SUFI(超字段)如下所述。
如上面所概述的,SUFI发挥如下作用:向发送方通报表示哪种AMRLC PDU到达了接收方、或者哪种AM RLC PDU尚未到达接收方等的信息。目前,定义了使用八种类型的SUFI。每一SUFI由类型、长度和值组成。
并且,有各种SUFI类型,包括NO_MORE(No More Data,不再有数据)、WINDOW(Window Size,窗口大小)、ACK(Acknowledgement,确认)、LIST(List,列表)、BITMAP(Bitmap,位图)、Rlist(Relative list,相关列表)、MRW(Move Receiving Window,移动接收窗口)、MRWACK(Move Receiving Window Acknowledgement,移动接收窗口确认)等。
SUFI的各个类型如下所述。
(A)NO_MORE SUFI
图7是现有技术的NO_MORE SUFI字段的结构图。
参考图7,NO_MORE SUFI仅作为类型字段而存在。NO_MORESUFI发挥表示NO_MORE SUFI之后不再有SUFI的作用。因此,可以把该SUFI后面的区域当作PAD(填充)区域。
(B)BITMAP SUFI
图8是现有技术的BITMAP SUFI字段的结构图。
参考图8,BITMAP SUFI由类型(Type)、位图长度(LENGTH)、起始序号(FSN)和位图(Bitmap)组成。
LENGTH由4位组成,(LENGTH+1)表示位图的八位字节大小。例如,如果LENGTH=′0000′,则表示位图八位字节的大小为‘1’。由于LENGTH的值可设置到‘1111’,因此位图的最大八位字节大小可以变成‘16’。
FSN由12位组成,表示对应于位图第1位的序号。
根据Length字段的赋值,Bitmap可以变化。可以表示与对应于[FSN,FSN+(LENGTH+I)*8-1]的步长的序号相应的AM RLC PDU的状态信息。按顺序地,序号从左至右增加,AM RLC PDU的接收状态由‘0’(不正常接收:NACK)或者‘1’(正常接收:ACK)表示。
在UE中,发送方可以删除通过BITMAP SUFI报告的表示接收方正常接收的AM RLC PDU。
(C)ACK SUFI
图9是现有技术的ACK SUFI字段的结构图。
参考图9,ACK SUFI由类型(Type)和结束序号(Last sequencenumber,LSN)组成。
和NO_MORE SUFI类似,ACK SUFI发挥表示STATUS PDU的数据部分的结束部分的作用。如果ACK SUFI位于STATUS PDU的结束部分,则此时不需要有NO_MORE SUFI。换句话说,ACK SUFI应存在于不以NO_MORE SUFI结束的STATUS PDU中。可以把ACK SUFI后面的部分当作PAD(填充)。
ACK SUFI负责对所有AM RLC PDU的接收进行“确认”,在SN<LSN的情况下,在STATUS PDU之前的部分都报告为没有错误。换句话说,如果LSN>VR(R),则应该用一个STATUS PDU发送一个接收错误状态下的AM RLC PDU的确认信息。具体来说,在接收错误状态下,AMRLC PDU的确认信息不能以分成几个STATUS PDU的形式传输。如果LSN=VR(R),则在接收错误状态下,AM RLC PDU可以以分成几个STATUS PDU的形式传输。如果LSN<VR(R),则不能使用。并且,可以把LSN的值设置成等于或者小于VR(H)。在该情况下,VR(H)是在接收方接收的AM RLC PDU中最大SN之后将要到达的AM RLC PDU的SN。具体来说,在接收到接收方所接收的AM RLC PDU中具有最大SN的‘x’的情况下,VR(H)变成(x+1)。
通过对LSN与STATUS PDU中包含的首个错误接收状态的AM RLCPDU的SN进行比较,已经收到STATUS PDU的发送方可以更新VT(A)的值。
如果接收到的LSN的值等于或者小于对应于STATUS PDU中的首个接收错误的AM RLC PDU的SN(LSN<STATUS PDU中首个错误位的SN),则将VT(A)更新成LSN值。
如果接收到的LSN的值大于对应于STATUS PDU中的首个接收错误 的AM RLC PDU的SN(LSN>STATUS PDU中首个错误位的SN),则将VT(A)更新成对应于STATUS PDU中首个接收错误的AM RLC PDU的SN。
VR(R)是预计要在接收方按顺序接收的最后一个AM RLC PDU之后接收的AM RLC PDU的SN。例如,如果接收方在没有接收错误的情况下接收AM RLC PDU,直到第N个AM RLC PDU,则VR(R)为(N+1)。并且,VT(A)是预计要在接收到ACK(正常接收确认)信息的最后一个AM RLC PDU之后、发送方从接收方按顺序接收的AM RLC PDU的SN。例如,如果发送方从接收方一直接收到了第M个AM RLC PDU的ACK(正常接收确认)信息,则VT(A)为(M+1)。
在现有技术中,如果发送方接收到状态报告,则参照ACK SUFI中包含的LSN值更新传输窗口的下沿。即,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对接收到的LSN值与在状态PDU或用于状态报告的捎带状态PDU中报告为接收错误的AM RLC PDU的序号(SN)进行比较,发送方的AM RLC更新传输窗口下沿的VT(A)的值。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在从接收方接收到包含LSN值的ACK SUFI之前,发送方不能更新传输窗口。在不能正常接收包含ACK SUFI的状态PDU或者捎带状态PDU的情况下,尽管直到接收方已经无错误地接收到了AM RLC PDU,还是不能更新传输窗口。因此,不能高效地向接收方传输数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传输窗口更新方法,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点引起的一个和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传输窗口更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提高发送方的传输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传输窗口更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如果发送方获得表示接 收方已经无错误地接收到数据块的信息,则可以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立即更新发送方的传输窗口。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传输窗口更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提高发送方的数据块传输速率。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中进行阐述,一部分可以通过说明书而明了,或者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体验到。通过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可以实现或获得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优点。
当发送方向接收方传输多个数据块时,接收方向发送方发送多个接收数据块的状态报告信息。在该情况下,所述的状态报告信息包括接收确认信息,该接收确认信息表示每一数据块是否有接收错误。优选地,通过包含在从接收方发送到发送方的控制信息块中,发送所述的状态报告信息。接收方可以通过将状态报告信息包含在至少两个控制信息块中,而向发送方发送多个数据块的状态报告信息。发送方使用从接收方发送来的状态报告信息更新传输窗口。
在发送方通过至少两个控制信息块接收到所述的状态报告信息的情况下,如果从第一控制信息块中包含的状态报告信息获得了接收方无错误地接收的数据块的信息(例如,具有首个接收错误的数据块的序号),则尽管没有接收到第二控制信息块,发送方也可以更新传输窗口。
同时,在不同的控制信息块中分别包含了第一状态报告信息和第二状态报告信息的情况下,多个控制信息块中、发送方首先接收到的控制信息块中包含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包含接收方首先接收到的带错误的首个数据块的信息。并且,第二状态报告信息包含在最后发送给发送方的控制数据块中。
同时,发送方从发送方所接收的多个控制数据块中、首先接收的控制数据块中包含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获得具有接收错误的首个数据块的信息。在不能正常接收所述的首先接收的控制数据块的情况下,发送方从所接收的控制数据块中、最后接收的控制数据块中包含的第二状态报告信息获得具有接收错误的首个数据块的信息。
数据块指包含特定协议层中使用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单元。例如,数据块对应于RLC层中的PDU(协议数据单元)。控制信息块指包含特定协议层中使用的控制信息的数据单元。例如,控制信息块对应于状态PDU、捎带状态PDU等。并且,状态报告信息是控制信息块中包含的状态报告指示器。例如,状态报告信息对应于状态PDU或者捎带状态PDU等中包含的各种SUFI(超字段)。
为了实现这些和其他优点,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这里具体实施并在广泛的意义上描述地,根据本发明的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送方更新传输窗口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从接收方接收包含第一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一控制信息块,所述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提供了发送到接收方的多个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接收第二控制信息块,所述的第二控制信息块包含作为最后的状态报告信息而置于第二控制信息块中的第二状态报告信息;以及使用所述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更新传输窗口的步骤。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状态报告信息包括表示所述接收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块中具有首个接收错误的数据块的序号的字段。
优选地,用与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的首个NACK信息相应的数据块的序号,更新所述传输窗口的下沿。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是位图型超字段(SUFI)。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状态报告信息是ACK型超字段(SUFI)。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优点,根据本发明的目的,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更新传输窗口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接收方接收包含第一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一控制信息块,所述的第一状态信息提供了发送给接收方的多个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和使用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更新所述的传输窗口。
为了进一步实现这些和其他优点,根据本发明的目的,一种向发送方传输控制信息块、以提供发送方所发送的数据块的状态报告信息的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方向发送方发送包含第一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一控制信息块,所述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提供了发送方所发送的多个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和接收方发送第二控制信息块,所述的第二控制信息块包含作为最后的状态报告信息而置于第二控制信息块中的第二状态报告信息,所述的第二状态报告信息包含表示与接收窗口的下沿相应的序号的字段,发送方使用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来更新所述传输窗口。
为了进一步实现这些和其他优点,根据本发明的目的,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更新传输窗口的发射机包括:用于从接收方接收包含第一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一控制信息块的单元,所述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提供了发送到接收方的多个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用于接收第二控制信息块的单元,所述的第二控制信息块包含作为最后的状态报告信息而置于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块中的第二状态报告信息;以及使用所述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更新所述传输窗口的单元。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状态报告信息包括表示所述接收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块中具有首个接收错误的数据块的序号的字段。
优选地,用与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的首个NACK信息相应的数据块的序号,来更新所述的传输窗口的下沿。
应理解,前面的概述和后面的具体描述是示例性的和解释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帮助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的框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UMTS无线协议架构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AM RLC PDU的结构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状态PDU的结构图;
图5是现有技术的捎带状态PDU的结构图;
图6是现有技术的复位确认PDU的结构图;
图7是现有技术的NO MORE SUFI字段的结构图;
图8是现有技术的BITMAP SUFI的结构图;
图9是现有技术的ACK SUFI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1和图12分别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从接收方发送到发送方的、用于状态报告的第一和第二状态PDU的数据格式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BITMAP扩展SUFI(BITMAPx SUFI)的数据格式的示意图;和
图14至17是解释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使用BITMAP扩展SUFI(BITMAPx SUFI)执行从接收方到发送方的状态报告的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例的示例。
在本发明的下述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应用于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
参考图10,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多个RLC PDU(协议数据单元)[S11]。如需要,发送方可以向接收方发出请求状态报告信息的请求[S12]。在接收到从发送方发出的状态报告信息请求或者确定需要发出请求的情况下,接收方配置状态PDU或者捎带状态PDU以进行状态报告,然后 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向发送方发送所配置的PDU。
接收方可以为从发送方发来的多个RLC PDU配置至少一个状态PDU或者捎带状态PDU以进行状态报告,并且将所配置的至少一个状态PDU或者捎带状态PDU发送到发送方。在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接收方通过两个状态PDU或者两个捎带状态PDU(后文中统称为‘状态PDU’)为序号(SN)0至99的接收状态进行状态报告[S13,S15]。
图11和图12分别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从接收方发送到发送方的、用于状态报告的第一和第二状态PDU的数据格式的示意图。参考图11和图12,BITMAPx1 SUFI和BITMAXx2 SUFI可以通过配置位图(bitmap)来表示SN:0至SN:99的PDU的接收确认信息,即ACK/NACK信息。
例如,如果在接收方发生了接收错误的PDU分别对应于SN:30、SN:50、SN:55和SN:80,则可以确定对应于首个接收错误的AM RLC PDU的SN为30,并且可以确定如图12所示的、包含在第二状态PDU中的ACK SUFI的LSN为‘30’。即,ACK SUFI的LSN值不是设置为VR(R),而是设置为对应于首个接收错误的RLC PDU的SN值。
BITMAPx1包含SN:0至SN:K的PDU的ACK/NACK信息,BITMAPx2包含SN:(K+1)至SN:99的PDU的ACK/NACK信息。在此,假定K大于30。
在接收到第一状态PDU的情况下[S13],发送方可以从第一状态PDU中包含的BITMAPx1中获得属于SN:0至SN:K范围的ACK/NACK信息。因此,发送方可以知道SN:30的PDU对应于首个接收错误。从而,发送方不等待接收其他状态PDU而立即更新传输窗口[S14]。
即,在知道在发送方先前收到的状态报告之后、按顺序正常地接收了所有的PDU、直到对应于首个接收错误的SN:30的PDU的情况下,发送方可以更新传输窗口的下沿,即VT(A)。在该示例中,由于对应于首个接收错误的SN为30,所以将VT(A)更新为30。并且,对应于首个接收错误的SN等于接收方设置的LSN值。
如果发送方接收到第二状态PDU[S15],则发送方可以确认包含在 ACK SUFI中的LSN值。或者,可以具有不包含在第二状态PDU中的ACK SUFI。
在由至少三个状态PDU配置的状态报告中丢失了第一状态PDU等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发送方没有按顺序接收到ACK/NACK信息。因此,即使正常接收了第二状态PDU,也不把VT(A)更新为对应于第二状态PDU的首个错误的SN值。在该情况下,应通过接收到的最后一个状态PDU,使用其中包含在ACK SUFI中的LSN值更新VT(A)。
为了表示使用与接收方的首个接收错误相应的RLC PDU的SN来配置SUFI,可以把BITMAPx1与传统BITMAP SUFI区分开。即,可以配置具有上述应用的新型SUFI。例如,LSN可以包含在BITMAPx1中。下面将做出具体解释。
在现有技术中,表示ACK/NACK信息的SUFI(例如,BITMAP、LIST、RLIST SUFI等)应通过相同或者不同的状态PDU与ACK SUFI一起传输。在该情况下,在采用与SUFI(例如,BITMAP、LIST、RLISTSUFI等)相关、具有LSN值的新型ACK/NACK以代替ACK SUFI的情况下,不用单独发送ACK SUFI就可向发送方传输LSN值。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BITMAP扩展SUFI(BITMAPx SUFI)的数据格式的示意图。
参考图13,与现有技术BITMAP SUFI相比较,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BITMAP扩展SUFI(BITMAPx SUFI)还包含LSN字段。
LSN字段由12位构成,并且可以位于任意两个字段之间。具体来说,可以把SUFI放在bitmap字段的下一个字段,或者放在包括类型(Type)和长度(Length)字段、长度(LENGTH)和开始序号(FSN)、开始序号(FSN)和位图(Bitmap)字段等在内的任意字段之间。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使用BITMAP SUFI。或者,可以将LSN字段添加到LIST、RLIST等中。
图14是解释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使用BITMAP扩展SUFI执行从接收方到发送方的状态报告的过程的示意图。
首先,已经从发送方接收到了状态报告请求的接收方配置状态PDU 以进行状态报告。在现有技术中,如果将LSN值设置为大于VR(R)值的值,则由于接收到的PDU的ACK/NACK信息应包含在一个PDU中,所以配置一个状态PDU。如图14的示例所示,使用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BITMAPx配置状态PDU,其中使用一个BITMAPx。如果需要几个BITMAP,则可以仅使用BITMAPx配置最后一个BITMAP。
如图14或者15所示,已经接收到状态PDU的发送方通过BITMAPx的‘位图(BITMAP)’字段,可以获得ACK/NACK信息,得到状态报告。
在接收到如图14或者图15所示的BITMAP扩展SUFI的情况下,发送方知道LSN值对应于相应SUFI的‘LENGTH’字段所表示的八位字节大小的位置的下一个位置。如果LENGTH=‘0001’,则BITMAP字段为2个八位字节大小。因此,可以把相应位图后面的12位认为是LSN值。
在改变了BITMAPx中的LSN的位置的情况下,可以准确获得LSN的值,使得发送方能够适当地知道LSN的位置。
已经接收到BITMAP扩展SUFI的发送方认为不再有SUFI,并且后面的位置对应于PAD。
优选地,通过从其他SUFI中识别出相应SUFI的识别符,来识别本发明的新型SUFI。例如,优选地把图13所示的BITMAPx SUFI定义为新的类型,以使用新的类型ID。
图16和图17是解释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如果BITMAPx与传统SUFI明显地区分开,并且发送方可以获得LSN值,则可以通过分成几个状态PDU,把本发明的SUFI用于发送到发送方的状态报告。在图16或者图17中,如果通过分割成几个状态PDU来进行状态报告,则可以不通过利用BITMAPx的ACK SUFI,把状态PDU配置为新的扩展SUFI。
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应用于CDMA移动通信系统。另外,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可以应用于OFDM和OFDMA移动通信系统,并且还可以应用于任何具有上下信道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
虽然参照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和解释,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明显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能对本发明进行多种改进和变化。因此,如果这些改进和变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则本发明涵盖这些改进和变化。
工业适用性
相应地,本发明可应用于无线互联网、移动通信系统等的无线通信系统。
Claims (10)
1.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送方更新传输窗口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接收方接收包含第一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一控制信息块,所述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提供了发送到所述接收方的多个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
接收包含第二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二控制信息块,所述第二状态报告信息作为最后的状态报告信息位于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块中;和
使用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更新所述传输窗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第二状态报告信息包含表示所述接收方接收的多个数据块中具有首个接收错误的数据块的序号的字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与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的首个NACK信息相应的数据块的序号,来更新所述传输窗口的下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是位图型超字段(SUFI)。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第二状态报告信息是ACK型超字段(SUFI)。
6.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送方更新传输窗口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接收方接收包含第一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一控制信息块,所述的第一状态报告信息提供了发送到所述接收方的多个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和
使用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所述接收确认信息的首个NACK信息相应的数据块的序号来更新所述传输窗口的下沿。
7.一种向发送方传输控制信息块以提供所述发送方所发送的数据块的状态报告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方向所述发送方发送包含第一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一控制信息块,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提供了所述发送方发送的多个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
接收方发送包含第二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二控制信息块,所述第二状态报告信息作为最后的状态报告信息而位于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块中,所述第二状态报告信息包含表示与接收窗口的下沿相应的序号的字段;和
发送方使用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来更新所述传输窗口。
8.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更新传输窗口的发射机,该发射机包括:
从接收方接收包含第一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一控制信息块的单元,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提供了发送到所述接收方的多个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
接收包含第二状态报告信息的第二控制信息块的单元,所述第二状态报告信息作为最后的状态报告信息位于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块中;和
使用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的接收确认信息更新所述传输窗口的单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射机,其中所述第二状态报告信息包含表示所述接收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块中具有首个接收错误的数据块的序号的字段。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射机,其中用与所述第一状态报告信息中所述接收确认信息的首个NACK信息相应的数据块的序号,来更新所述传输窗口的下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5-0037539 | 2005-05-04 | ||
KR1020050037539A KR101084135B1 (ko) | 2005-05-04 | 2005-05-04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송수신 단에서의 상태 pdu송수신방법 |
KR1020050037539 | 2005-05-04 | ||
KR1020050037951A KR101084136B1 (ko) | 2005-05-06 | 2005-05-06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송수신 단에서 상태정보를 포함하는pdu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
KR10-2005-0037951 | 2005-05-06 | ||
KR1020050037951 | 2005-05-06 | ||
PCT/KR2006/001654 WO2006118418A2 (en) | 2005-05-04 | 2006-05-02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window updat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13856A CN101213856A (zh) | 2008-07-02 |
CN101213856B true CN101213856B (zh) | 2011-04-20 |
Family
ID=37652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1539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3856B (zh) | 2005-05-04 | 2006-05-02 | 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传输窗口更新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1084135B1 (zh) |
CN (1) | CN10121385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13186B2 (ja) | 2006-12-07 | 2013-01-09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伝達方法 |
KR101342365B1 (ko) * | 2006-12-07 | 2013-12-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전달 방법 |
KR101211758B1 (ko) | 2007-01-10 | 2012-12-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블록 데이터 생성 방법 |
EP2176980B1 (en) * | 2007-07-30 | 2016-06-01 | Marvell Israel (M.I.S.L) LTD. | Rate matching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KR100907978B1 (ko) | 2007-09-11 | 2009-07-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pdcp 계층의 상태보고 전송 방법 및 수신장치 |
KR101594359B1 (ko) * | 2008-01-31 | 2016-02-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랜덤 접속에서 백오프 정보를 시그널링하는 방법 |
WO2009096743A2 (en) * | 2008-01-31 | 2009-08-0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sending status information i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receiver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
ES2463095T3 (es) * | 2008-02-04 | 2014-05-27 | Lg Electronics Inc. | Método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para transmitir una secuencia de unidades de datos entre un dispositivo inalámbrico y una red |
ATE536674T1 (de) | 2008-02-08 | 2011-12-15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in einem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 |
US11272449B2 (en) | 2008-06-18 | 2022-03-08 | Optis Cellular Technology, Llc |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
GB2461158B (en) | 2008-06-18 | 2011-03-0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and terminal therof |
US7957298B2 (en) | 2008-06-18 | 2011-06-0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detecting failures of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
GB2461780B (en) | 2008-06-18 | 2011-01-0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detecting failures of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
US9125164B2 (en) | 2008-06-18 | 2015-09-0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power headroom report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968020B1 (ko) | 2008-06-18 | 2010-07-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랜덤 액세스 절차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그 단말 |
GB2461159B (en) * | 2008-06-18 | 2012-01-0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Mac PDUs |
KR100949972B1 (ko) | 2009-01-02 | 2010-03-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단말의 임의접속 수행 기법 |
KR101122095B1 (ko) | 2009-01-05 | 2012-03-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불필요한 재전송 방지를 위한 임의접속 기법 및 이를 위한 단말 |
JP2010252060A (ja) * | 2009-04-16 | 2010-11-04 | Hitachi Ltd | 送受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受信方法 |
KR20110096684A (ko) | 2010-02-23 | 2011-08-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부가 정보의 피드백을 이용하여 통신하는 무선 네트워크 및 상기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네트워크 코딩을 이용한 통신 방법 |
CN102264100B (zh) * | 2010-05-28 | 2015-08-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US20150085749A1 (en) * | 2013-09-26 | 2015-03-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chanism to exchange proprietary signaling messages between a ue and a network |
CN104734836A (zh) * | 2013-12-23 | 2015-06-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传输确认信息的发送方法和系统 |
KR20210019307A (ko) * | 2019-08-12 | 2021-02-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상태 보고를 이용하여 신호 재전송을 수행하는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동작 방법 |
CN113906700B (zh) * | 2020-05-05 | 2023-09-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在网络传输协议中传递确认的设备和方法 |
CN112469080B (zh) * | 2020-11-27 | 2022-08-02 | 紫光展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包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6157A (zh) * | 2002-09-07 | 2004-05-12 | Lg������ʽ����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数据转发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43813B1 (en) * | 1999-02-17 | 2003-11-0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iable and efficient data communications |
US6947394B1 (en) * | 1999-04-09 | 2005-09-2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Flexible radio link control protocol |
KR100334802B1 (ko) * | 2000-06-15 | 2002-05-03 | 윤종용 | 유-엠-티-에스 시스템에서 비트맵을 사용하여 오류를통보하는 방법 |
KR100344979B1 (ko) * | 2000-10-07 | 2002-07-20 |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 래디오 링크 콘트롤(rlc)에서 서비스 데이터유닛(sdu)의 디스카드 처리 방법 |
KR100792989B1 (ko) * | 2001-05-21 | 2008-01-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서비스 데이터 단위 폐기정보 전송방법 |
KR100828322B1 (ko) * | 2001-07-30 | 2008-05-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Umts시스템에서 무선링크제어계층의 상태변수에 의한재전송방법 |
KR100438558B1 (ko) * | 2002-01-21 | 2004-07-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상태 프로토콜 데이터 유니트 생성 방법 |
KR100541015B1 (ko) * | 2002-02-04 | 2006-01-10 | 아스텍 컴퓨터 인코퍼레이티드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의 데이터 폐기 신호 절차 |
-
2005
- 2005-05-04 KR KR1020050037539A patent/KR10108413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
- 2006-05-02 CN CN2006800153941A patent/CN10121385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6157A (zh) * | 2002-09-07 | 2004-05-12 | Lg������ʽ����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数据转发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13856A (zh) | 2008-07-02 |
KR20060115175A (ko) | 2006-11-08 |
KR101084135B1 (ko) | 2011-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13856B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传输窗口更新方法 | |
EP1878155B1 (en)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window updat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 |
CN1918825B (zh) | 发送和接收具有处理时间信息的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 |
KR101141645B1 (ko) | 데이터 블록 전송 제어 방법 | |
US7457260B2 (en) |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implementing an automatic repetition request (ARQ) protocol at the base station | |
CN101151924B (zh) |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产生下层数据块的方法以及设备 | |
KR100765121B1 (ko) | 송신버퍼의 프로토콜 데이터 유닛 폴링 방법 | |
US8413002B2 (en) | Method of performing ARQ procedure for transmitting high rate data | |
AU2003276747B2 (en) | Method for moving a receive window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 |
US8180299B2 (en) | Optimized AM RLC re-set mechanism | |
CN101479964B (zh) | 优化的am rlc复位方法 | |
CN101682926B (zh)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传输和接收状态报告的方法 | |
KR101084136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송수신 단에서 상태정보를 포함하는pdu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 |
KR20060090138A (ko)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주기적인 상태 보고 전송 방법 및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50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