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1729A - 电子发射器件以及驱动该电子发射器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发射器件以及驱动该电子发射器件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11729A CN101211729A CNA2006100636493A CN200610063649A CN101211729A CN 101211729 A CN101211729 A CN 101211729A CN A2006100636493 A CNA2006100636493 A CN A2006100636493A CN 200610063649 A CN200610063649 A CN 200610063649A CN 101211729 A CN101211729 A CN 1012117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s
- electrode
- electron emission
- auxiliary
- main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5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5685 electric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2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041 carbon nanotub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086 nano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21393 carbon nanotub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75 carbonace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36 cathod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for ex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70 nanow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3 pall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9899 Ru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6404 Sn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367 SrTi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81 coes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06 cristoba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12 dry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3 g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BHEPBYXIRTUNPN-UHFFFAOYSA-N hydridophosphorus(.) (triplet) Chemical compound [PH] BHEPBYXIRTUNP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73 nanor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71 nanotub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82 stishov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05 tridym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00—Details of electrodes, of magnetic control means, of screens, or of the mounting or spacing thereof,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1/02—Main electrodes
- H01J1/30—Cold cathodes, e.g. field-emissive cathod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1/00—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31/08—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having a screen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 up, converted, or stored
- H01J31/10—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 H01J31/12—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 H01J31/123—Flat display tubes
- H01J31/125—Flat display tubes provided with control means permitting the electron beam to reach selected parts of the screen, e.g. digital selection
- H01J31/127—Flat display tubes provided with control means permitting the electron beam to reach selected parts of the screen, e.g. digital selection using large area or array sources, i.e. essentially a source for each pixel grou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3/00—Cathode-ray or electron-stream lamps
- H01J63/06—Lamp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excited by the ray or strea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329/00—Electron emission display panels, e.g. field emission display panels
- H01J2329/02—Electrodes other than control electrodes
- H01J2329/04—Cathode electrodes
- H01J2329/0405—Cold cathode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H01J2329/0407 - H01J2329/0492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 Discharge Lamps And Accessories Thereof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Cold Cathode And The Manufactur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发射器件,其有效地阻挡了由阳极所产生的电场并且可以在低的栅极电压下持续稳定地发射电子,以及提供良好的发光均匀性和发光效率。另外,还提供了使用该电子发射器件作为背光单元(BLU)的平板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该电子发射器件的方法。该电子发射器件包括:基底基板、包括布置在基底基板表面上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主电极部分和从第一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一辅助电极的第一电极、包括布置在基底基板表面上并与第一电极相隔离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主电极部分和从第二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二辅助电极的第二电极、以及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上的电子发射源。
Description
优先权主张
本申请引用2005年12月29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申请号为No.10-2005-0133417并且题为“电子发射器件、包括该器件的背光单元(BLU)、具有该背光单元的平板显示装置,以及驱动电子发射器件的方法”的申请,将其包含在此,并且基于美国法典35第119条而主张其所有的权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发射器件、包括该器件的背光单元(BLU)、具有该背光单元的平板显示装置,以及驱动电子发射器件的方法。尤其是,本发明涉及具有高的电子发射效率以及发光均匀性的电子发射器件、包括该电子发射器件的BLU、包括该BLU的平板显示装置,以及驱动电子发射器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电子发射器件都使用热阴极或者冷阴极来作为电子发射源。使用冷阴极作为电子发射源的电子发射器件包括:场发射阵列(FEA)器件、表面传导发射(SCE)器件、金属-绝缘体-金属(MIM)器件、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器件、弹道电子表面发射(BSE)器件,等等。本发明涉及FEA器件。
FEA电子发射器件所使用的原理是:当具有低功函数或者高β函数的材料作为电子发射源使用时,处于真空条件下的材料一旦对其施加电势就会迅速发射电子。已经开发了一些采用尖锥结构的FEA器件,该尖锥结构可使用诸如Mo、Si、为主要成份,诸如石墨、类金刚石碳(DLC)等的碳类材料,或者诸如碳纳米管、纳米线等纳米结构来形成。
FEA电子发射器件可以根据阴极和栅极电极的布置分类成上栅极器件和下栅极器件。FEA电子发射器件可以根据所包含的电极数量分类成双电极、三电极和四电极。
图1是常规FEA电子发射器件1的剖面示意图。
参考图1,FEA电子发射器件1包括基底基片10、以条状形成在基底基片10上的阴极20、以条状形成在基底基片10上且平行于阴极20的栅极电极30,以及覆盖着阴极20和栅极电极30的电子发射源40和50。电子发射间隙G形成在环绕着阴极20和栅极电极30的电子发射层40和50之间。
前屏2设置在电子发射器件1的前表面上。前屏2包括:前基片90、形成在前基片90下表面上的阳极80,以及覆盖在阳极80上的荧光层70。电子发射器件1和前屏2一起构成表面发光源或者显示器件3。
在前屏2和电子发射器件1之间空间中的压力保持低于大气的压力,并且在电子发射器件1和前屏2之间插入支承件6,用于承受在电子发射器件1和前屏2之间所产生的压力并确保发光的空间103。
在上述的电子发射器件1中,通过栅极电极30和阴极20之间的电场,可由形成在阴极上的电子发射源40发射出电子,并且最初所发射出的电子直接引向栅极电极30,但最终受阳极80和阴极20之间的强电场的作用而被拉向阳极80。
也就是说,在阳极80和阴极20之间的电场大大于在栅极电极30和阴极20之间的电场,并由此产生二极管放电。
由于荧光材料的发光特性,当由入射到荧光材料的电子发出光时,其它入射的电子并不会发光。于是,通过增加入射荧光材料的电子数量并不能改善发光的效率,并且就能量效率而言,利用高阳极电压的电子发射并不可取。换句话说,应该使用较低的栅极电压和均匀加速所发射的电子的方法来稳定和高效地发射电子。然而,当使用较强的阳极电压来发射电子时,就不可能获得高效的电子发射和发光。因此,就需要一种具有能够阻挡在阳极80和阴极20之间电场的新的结构的电子发射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阻挡由阳极所产生的电场、可以较低的栅极电压持续和稳定地发射电子并具有高的发光均匀性和发光效率的电子发射器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该电子发射器件作为背光单元(BLU)的平板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发射器件,它包括:基底基板;第一电极,包括布置在基底基板表面上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主电极部分和从第一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一辅助电极;第二电极,包括布置在基底基板表面上并与第一电极相隔离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主电极部分和从第二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二辅助电极;以及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上的电子发射源。
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较佳地各自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上以阻挡外界电场对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电场的影响。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较佳地各自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的所有部分上。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较佳地厚于第一和第二电极。
电子发射器件较佳地还包括绝缘层,它插入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与分别布置着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的部分之间。
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
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较佳地具有螺旋形图形,在该图形中,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的曲率半径都是逐渐减小的。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较佳地具有弯曲形图形,在该图形中,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边长都是逐渐减小的。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较佳地具有直角形图形,在该图形中,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相邻边都是相互垂直的。
在第一主电极部分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较佳地等于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距离。
在第二主电极部分和第一辅助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较佳地等于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距离。
电子发射源较佳地仅仅只设置在第一或者第二电极的一部分上。
第一和第二电极较佳地具有相互面对的表面,而且电子发射源设置于第一和第二电极的相互面对的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
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电极上的电子发射源与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电极之间的距离或者其与面对着它且相隔离的另一个电子发射源之间的距离较佳地是在1.0纳米至0.01微米的范围内。
电子发射源所占据的基底基板部分较佳地是在由第一和第二电极所占据的以及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间所占据的基底基板部分的0.0001至50.0%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单元(BLU),它包括:基底基板、多个第一电极且各个第一电极都包括布置在基底基板表面上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主电极部分和从第一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一辅助电极、对应于第一电极的多个第二电极且各个第二电极都包括布置在基底基板表面上并与第一电极相隔离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主电极部分和从第二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二辅助电极、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上的电子发射源,以及布置在基底基板前面的荧光层,响应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场由电子发射源所发射出的电子可以激发荧光层从而产生可见光。
第一主电极部分和第二主电极部分较佳地相互交替和平行布置在基底基板上,第一辅助电极较佳地从各个第一主电极部分的一边延伸;第二辅助电极较佳地从各个第二主电极部分的一边延伸。
第一主电极部分和第二主电极部分较佳地相互交替和平行布置在基底基板上,第一辅助电极较佳地从各个第一主电极部分的两边延伸;第二辅助电极较佳地从各个第二主电极部分的两边延伸。
BLU较佳地还包括与基底基板平行布置的前基板以及布置在前基板之后的阳极,该阳极可用于使电子发射源所发射出的电子加速撞击荧光层。
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较佳地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上并阻挡外界电场对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电场的影响。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较佳地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的所有部分上。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较佳地厚于第一和第二电极。
BLU较佳地还包括绝缘层,它插入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与分别布置着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的部分之间。
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较佳地保持恒定的距离。
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较佳地具有螺旋形图形,在该图形中,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的曲率半径都是逐渐减小的。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较佳地具有弯曲形图形,在该图形中,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边长都是逐渐减小的。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较佳地具有直角形图形,在该图形中,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相邻边都是相互垂直的。
在第一主电极部分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较佳地等于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距离。
在第二主电极部分和第一辅助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较佳地等于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距离。
电子发射源较佳地仅仅只设置在第一或者第二电极的一部分上。电子发射源较佳地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相互面对面的一个表面上。
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电极上的电子发射源与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电极之间的距离或者其与面对着它且相隔离的另一个电子发射源之间的距离较佳地是在1.0纳米至0.01微米的范围内。
电子发射源所占据的基底基板部分较佳地是在由第一和第二电极以及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间所占据的基底基板部分的0.0001至50.0%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它包括背光单元(BLU),其包括:基底基板;多个第一电极,每个包括布置在基底基板表面上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主电极部分和从第一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一辅助电极;对应于第一电极的多个第二电极,每个包括布置在基底基板表面上并与第一电极相隔离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主电极部分和从第二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二辅助电极;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上的电子发射源;和布置在基底基板前面的荧光层,该荧光层由电子发射源响应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场而发射的电子激发,从而产生可见光;以及包括布置在BLU之前并通过控制BLU提供的光来显示图像的光接收/产生器件的显示屏。
该光接收/产生器件较佳地包括液晶器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电子发射器件的方法,该电子发射器件包括: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相隔离的第二电极以及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上的电子发射源;该方法包括:按照下列方式交替地向第一和第二电极提供正的和负的电压:向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电极提供负的电压且持续预定的时间周期,与此同时向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电极提供正的电压且持续该预定的时间周期,并且向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电极提供正的电压且持续预定的时间周期,与此同时向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电极提供负的电压且持续该预定的时间周期;第一和第二电极交替地起电子发射器件的阴极的作用。
附图说明
本发明所具有的更完整的含义及其附加的优点将通过参考以下详细的说明以及附图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将表示同样或者类似的部件:
图1是常规场发射阵列(FEA)电子发射器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器件的投影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电子发射器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器件的投影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电子发射器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6至15是图3或图4所示的电子发射器件的改进示意图;
图16是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器件的驱动方法有关的时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平板显示装置的分解投影图,该装置包括含有图2所示电子发射器件的背光单元(BLU);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17所示的BLU后屏的平面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后屏的平面示意图;以及,
图20是沿着图17所示VIII-VIII所截取的平板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更加全面的描述,在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实施,不应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具体方式,但是,本文所提供的这些实施例将更加全面和充分地公开本发明,将本发明的概念充分地传达给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将表示相同的元件。
第一实施例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器件101的投影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电子发射器件101的平面示意图。
参考图2和图3,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器件101包括:基底基板110、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以及电子发射源150。
基底基板110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主体部件,或者是玻璃基板,由石英玻璃、含有少量杂质(例如,Na)的玻璃、平板玻璃、采用SiO2、氧化铝或者陶瓷涂覆的玻璃所制成。如果要实现的是柔性显示装置的话,则基底基板210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第一电极120包括第一主电极部分121和第一辅助电极部分123,第一主电极部分121在基底基板110上沿一个方向延伸;而第一辅助电极部分123形成为预定的图形且电气连接着第一主电极部分121的一边。
第二电极130包括第二主电极部分131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3,第二主电极部分131平行于第一电极120的第一主电极部分;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3形成为预定的图形且电气连接着第二主电极部分131的一边。
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的形状使得它们之间相互面对着的区域与它们的长度的比率最大。例如,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的边缘长度可以逐渐变短和沿一个方向以预定的角度弯曲,正如图2和图3所示。在图2和图3中,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是以90度的角度弯曲的。然而,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可以任意角度进行弯曲,使得它们可以具有多边形的形状。另外,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可以具有类似螺旋形的形状且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可以具有基本类同的形状,以及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之间可以保持基本恒定的距离。
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可以由常用的导电材料来形成,例如,Al、Ti、Cr、Ni、Au、Ag、Mo、W、Pt、Cu、Pd等金属或者这类金属的合金;印刷导电材料可由玻璃与诸如Pd、Ag、RuO2、Pd-Ag等之类金属混合,或者与这类金属的氧化物混合,或者用诸如ITO、In2O3、SnO2之类的透明导电材料,或者用诸如多晶硅或类似的半导体材料来形成。
电子发射源150设置在相互面对面的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的各边部分上。电子发射源150可以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中的任意一个电极或者两个电极上。尤其是,电子发射源150可以设置在具有大的面对面面积的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的各边上。另外,电子发射源150可以设置在面对面的第一主电极部分121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3的表面和/或面对面的第二主电极部分131和第一辅助电极部分123的表面上。电子发射源150也可以设置在本文所没有讨论的其它部分上。
电子发射源250可以由具有低的功函数或者高的β函数的碳基材料或者纳米材料所形成,碳基材料包括碳纳米管(CNT)、石墨、金刚石或者类金刚石。纳米材料包括纳米管、纳米线或纳米棒。尤其是,CNT容易被较低的电压所驱动,因为CNT具有良好的电子发射特性。因此,CNT十分适合于大屏幕显示器件。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器件101向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中的一个电极提供负的电压以及向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中的另一个电极提供正的电压,使得电子发射源150在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之间的电场作用下发射出电子。
电子发射器件101可用在通过产生可见光来实现图像的电子发射显示器件100中。电子发射显示器件100还包括荧光层70,它可设置在电子发射器件101之前。前屏102包括荧光层70、用于将电子加速到荧光层70的阳极80,以及用于支撑阳极80和荧光层70的前基板90。
类似于基底基板110,前基板90是具有一定厚度的主体部件。基底基板110和前基板90可以相同的材料所形成。类似于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阳极80可以由常用的导电材料所形成。
荧光层70可以由阴极发光(CL)磷所形成,它可以被电子所激发并释放出可见光。可以用于荧光层70的磷包括:诸如“SrTiO3:Pr”、“Y2O3:Eu”或“Y2O3S:Eu”的红磷,诸如“Zn(Ga,Al)2O4:Mn”、“Y3(Al,Ga)5O12:Tb”、“Y2SiO5:Tb”和“ZnS:Cu,AI”的绿磷以及诸如“Y2SiO5:Ce”、“ZnGa2O4”或“ZnS:Ag,CI”的蓝磷。荧光层70也可由其它非磷的材料所形成。
包括基底基板110的电子发射器件101和包括前基板90的前屏102可以面对面地以预定间隔距离隔开,以形成光发射空间103。多个支承件60(类似于图1中所示的支承件)可形成在电子发射器件101和前屏102之间,用于保持它们之间的间隙。支承件60可以绝缘材料形成。
同样,为了形成在光发射空间103中的真空,由电子发射器件101和前屏102所形成的空间四周可以使用玻璃料(未显示)来密封,并且抽空在该空间中的空气。
电子发射显示器件100的工作如下:
电子发射显示器件100向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中的一个电极提供负的电压以及向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中的另一个电极提供正的电压,使得设置在第一电极120和/或第二电极130上的电子发射源150发射出电子。当将高的正电压提供给阳极80时,就会从电子发射源150的碳基材料或纳米材料中发射出电子,且加速到阳极80。加速到阳极80的电子通过激发设置在阳极80上的荧光层70而产生可见光。
第二实施例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器件201的投影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电子发射器件201的平面示意图。
参考图4和图5,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器件201具有类似于上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器件101的相同结构,但是,它还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上的辅助电极122和132。辅助电极122和132可以借助隔离绝缘层与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相互绝缘或者可以电气连接着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类似于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辅助电极122和123可以采用导电材料形成,然而,并不一定要采用与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相同的材料来形成。
当辅助电极122和132添加到电子发射器件101中时,可以获得下列效果:
为了实现图2所示的电子发射显示器件100或者背光单元(BLU),将荧光层70形成在电子发射器件101的前面。为了便于电子发射器件101所发射出的电子加速到达荧光层70,所包含的阳极80与荧光层70和施加高负电压的相邻区域接触。当由阳极80所产生的电场干扰了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之间的电场时,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之间就不会发射出电子。相反,由于在阳极80和第一电极120或者第二电极130之间的电场作用,电子发射器件101就会发射出电子,于是形成二极管放电。当产生二极管放电时,就无法控制电子发射器件101所发射出的电子流。因此,就希望能够避免二极管放电,这就是增加辅助电极122和132的原因。辅助电极122和132可以防止阳极80所形成的电场干扰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之间的电场。因此,当安装了辅助电极122和132时,就避免了二极管放电。所以,由于可以控制电子发射器件所发射出的电子流,因此荧光层70可以得到有效地激发,从而增加了发光的效率。
在图4和图5中,辅助电极122和132形成在第一电极120的第一主电极部分121和第一辅助电极部分123以及第二电极130的第二主电极部分131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2的整个电极上。然而,辅助电极122和132也可以形成在上述电极的一些部分上,正如以下所讨论的那样。
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改进
图6至1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3所示电子发射器件和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4和图5所示电子发射器件的改进示意图。
在图6中,不同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5所示的电子发射器件201,电子发射源150仅仅只设置在第二电极130上。在这点上,由设置在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中向其提供负的电压的一个电极上的电子发射源150发射电子,并因此,电子发射源150就不需要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的两个电极上,而可以更加有效地仅仅在一个电极上,例如,如图6所示只在第二电极130上,形成电子发射源150。
参考图7和图8,辅助电极122和132可以形成在第一和第二主电极部分121和131中的一个电极部分上或者形成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的一个电极部分上。另外,电子发射源150可以设置在具有辅助电极132的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3(见图7)上或者设置在没有辅助电极132的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3(见图8)上。
参考图9,辅助电极122和132可以形成在第一电极120的第一主电极部分121和第二电极130的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1上。参考图10和图11,辅助电极122和132可以形成在第一电极120的第一辅助电极部分123和第二电极130的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3上。另外,电子发射源150可以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的至少一个辅助电极部分上,例如,形成在第二电极130的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3上(见图10)或者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的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两者上(见图11)。
参考图12,电子发射源150和辅助电极132可以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的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中的一个电极部分上,例如,在第二电极130的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3上。另外,参考图13,电子发射源150和辅助电极132可以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中的一个电极的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中的一个电极部分上,例如,在第二电极130的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3上。另外,辅助电极122可以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中的另一个电极的第一和第二主电极部分中的一个电极部分上,例如,第一电极120的第一主电极部分121。另外,参考图14,辅助电极122和132可以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的第一和第二主电极部分121和131上,以及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的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中的一个电极部分上,例如,在第二电极130的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3上。另外,电子发射源150可以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两者上。
参考图15,辅助电极122和132可以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中的任意一个电极上,并且电子发射源150可以形成在相互面对面的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的整个表面上。换句话说,电子发射源150可以形成在相互面对面的第一电极120的第一辅助电极部分123和第二电极130的第二主电极部分131的表面150a以及第二电极130的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33和第一电极120的第一主电极部分121的表面150a上。由于向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的第一和第二主电极部分121和131以及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分别提供相等的电压,因此有效地提高了电流的密度。正如以上所讨论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辅助电极可以设置在各种不同的位置上。电子发射源150可以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中的一个电极上。另外,电子发射源150可以形成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部分123和133的端面150b上。
以下叙述的驱动方法适用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以及其各种改进方案并且可以减小功耗和延长电子发射源的寿命,将参考图16来讨论该驱动方法。
例如,当电子发射源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两者上,正如图5、11、14和15所示,可以任意确定提供正电压的电极和提供负电压的电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正的和负的电压交替地提供给第一和第二电极,正如图16所示。当采用该驱动方法时,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两者上的电子发射源就会交替地发射出电子。此外,电子发射源的寿命将等效于仅仅只使用一个电极作为阴极时的两倍。
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器件101和201以及在各种改进的实施方案中的电子发射器件而言,为了发射出电子,电子发射源150一端与另一电极或者面对着电子发射源150的另一电子发射源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在1.0纳米至0.01微米。另外,电子发射源150可以占据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所占据的基底基板部分的0.0001至50.0%,以确保高效的电子发射源。
BLU和平板显示装置的实施例
图17是一个平板显示装置的分解投影图,该显示装置包括BLU,且该BLU含有图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器件101。
参考图17,平板显示装置包括作为光接收/产生显示屏的液晶显示(LCD)屏700和向LCD屏700提供光的BLU 1000。用于传输图像信号的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720附着在LCD 700上,并且将用于保持LCD屏700和BLU 1000之间间隙的支承件730设置在LCD屏700的背面。
BLU 1000包括后屏1001和前屏102,其中,后屏1001包括图2所示的电子发射器件101,前屏102设置在后屏102之前并包括荧光层。BLU 1000可通过连接电缆104来提供功率,并且使得后屏1001所包括的电子发射器件101向设置在后屏1001之前的前屏102发射出电子。随后,在前屏102中所包括的荧光层被射来的电子所激发并产生可见光V。所产生的可见光V提供给LCD屏700,而LCD屏700通过控制可见光V的传输来显示图像。
前屏102可以包括作为具有预定尺寸的主体部件的前基板、设置在前基板上的荧光层、以及使电子向荧光层加速的阳极。
图18是图17所示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BLU 1000的后屏1001的平面示意图。图1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后屏2001的平面示意图。
参考图1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个电子发射器件都相邻接排布在后屏1001上,电子发射器件可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排布成方格图案。换句话说,电子发射器件可以沿一个方向(在图18中显示了沿垂直方向)延伸,并且可以相邻接排布,使得相邻电子发射器件的第一和第二主电极部分121和131也都是相邻的。另外,电子发射器件的第二电极130的第二主电极部分131与水平相邻电子发射器件的第一电极120的第一主电极部分121可以相互平行设置。这种结构允许在基底基板110上以方格图案来排布电子发射器件。
当后屏1001如图18所示图案构成时,尽管在附图中没有显示,电子发射源150就可以形成在相互面对面的主电极部分的二表面上,也就是间隙G存在于其间的二表面上。因此,能够发射电子的有效电子发射源150的数目可以显著增多。
参考图19,在邻接排布于后屏2001上的多个电子发射器件的各个器件中,辅助电极部分可以从主电极部分延伸。在主电极部分之间保持基本相等的距离,并且将不同的电压交替地提供给各主电极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基底基板110上形成更多的辅助电极,这会对电子的发射产生实质性的贡献。将图18与图19相比较,彼此相对地设置的辅助电极部分的区域数目都是9个,但是在图19中由相同数目的辅助电极部分所占据区域的水平长度显著减小。
图20是沿着图17所示的XX-XX线所截取的平板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以下将参考图20来描述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平板显示装置的实例的LCD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在描述LCD装置时,相同的术语将用于表示相同的元件,例如第一和第二电极以及支承件。无论这些元件是包括在LCD装置中或者在BLU中,它们都可由相应的标号来清楚地表示。
图20所示的电子发射器件102可以是上述电子发射器件中的任意一种器件。参考图20,BLU 1000包括电子发射器件101和前屏102,该前屏102与电子发射器件101以其间预定的间隙相耦合。由于电子发射器件101和前屏102的结构类同于上述电子发射器件和BLU,因此其详细描述将不再重复。电子由于在电子发射器件101中所包括的第一和第二电极120和130之间电场的作用而发射。随后,所发射出的电子被设置在前屏102上的阳极80所形成的电场加速。加速后的电子依次激发荧光层70,从而产生可见光V。所产生的可见光V射向在BLU 1000之前的LCD屏700。
LCD屏700包括第一基板505。在第一基板505上形成缓冲层510,并在该缓冲层510上以预定的图形形成半导体层580。第一绝缘层520形成在半导体层580上,栅极电极590以预定的图形形成在第一绝缘层520上,以及第二绝缘层530形成在栅极电极590上。在形成第二绝缘层530之后,可以采用诸如干法刻蚀工艺之类的刻蚀工艺来刻蚀第一和第二绝缘层520和530,从而暴露出半导体层580部分。在所暴露的半导体层580部分上形成源极电极570和漏极电极610并向下延伸至所暴露的半导体层580部分。在形成源极电极570和漏极电极610之后,形成第三绝缘层540,以及在第三绝缘层540上形成平整层550。刻蚀第三绝缘层540和部分平整层550,以及将第一电极620以预定图形形成在平整层550上,使得漏极电极610和第一电极620相互接触。透明的第二基板680可与第一基板505分别制成,滤色层670形成在第二基板680的下表面680a上。第二电极660形成在滤色层670的下表面670a上,并且用于排列在液晶层640中的液晶分子的第一排列层630和第二排列层650分别形成在相互面对面的第一和第二电极620和660的表面上。第一极化层500形成在第一基板505的下表面上,以及第二极化层690形成在第二基板680的上表面680b上。保护膜695形成在第二极化层690的上表面690a上。用于限定液晶层640的支承件560插入在滤色层670和平整层550之间。
由栅极电极590、源极电极570和漏极电极610所控制的外界信号可在第一电极620和第二电极660之间产生电势差。该电势差确定液晶层640的排列,并且可以根据液晶层640的排列来阻挡或传输提供给BLU 130的可见光V。当通过液晶层640所传输的可见光V通过滤色层670时,该可见光就变成彩色的,从而形成图像。
如图10所示的LCD屏700(尤其是TFT-LCD),在此作为一个实例。然而,在本发明的平板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显示屏并不局限于此。各种非发射的显示屏也可以用于本发明的平板显示装置。
由于增加了BLU的亮度和寿命,因此包括了BLU来作为电子发射器件的平板显示装置可以增强的亮度来产生图像并且具有比常规平板显示装置更长的寿命。
正如以上所讨论的那样,根据本发明,辅助电极向阳极延伸。因此,辅助电极可以防止阳极所产生的电场干扰在第一电极(阴极)和第二电极(栅极电极)之间的电场。因此,容易通过控制阳极和栅极电极来加速和发射电子,从而使得荧光体的发光均匀性和发光效率最大化。
根据本发明,具有预定的形状且能使电子发射源发射出电子的辅助电极部分可以从第一和第二电极延伸出,并且相互面对面的辅助电极部分的表面区域最大化。因此,电子发射源可以安装在较大的区域内,从而导致电子发射效率的增加。
当BLU包括了根据本发明的电子发射器件时,能够改善使用BLU的显示装置的亮度和发光均匀性。
虽然特别参照了这几个示范性实施例来表达和描述本发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到,可以对其形式和细节作出各种改进,而并没有背离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36)
1.一种电子发射器件,包括:
基底基板;
第一电极,其包括布置在基底基板表面上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主电极部分和从第一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一辅助电极;
第二电极,其布置在基底基板表面上且与所述第一电极相隔离和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主电极部分和从第二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二辅助电极;以及
电子发射源,其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上,并阻挡外界电场对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电场的影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的所有部分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厚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层,其插入在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与各自布置着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的部分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具有螺旋形图形,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具有弯曲形图形,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的边长逐渐减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具有直角形图形,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的相邻边都是相互垂直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主电极部分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距离。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主电极部分和第一辅助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发射源仅设置在所述第一或者第二电极的一部分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具有相互面对的表面,且电子发射源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相互面对的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电极上的电子发射源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电极之间或者与面对且与所述电子发射源相隔离的另一个电子辐射源之间的距离在1.0纳米至0.01微米的范围内。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发射源所占据的所述基底基板部分在由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间所占据的所述基底基板部分的0.0001至50.0%的范围内。
16.一种背光单元,它包括:
基底基板;
多个第一电极,每个包括布置在所述基底基板表面上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主电极部分和从所述第一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一辅助电极;
对应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多个第二电极,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布置在所述基底基板表面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相隔离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主电极部分和从所述第二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二辅助电极;
电子发射源,它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上;以及,
布置在所述基底基板的前面的荧光层,所述荧光层由电子发射源响应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场而发射出的电子予以激发,从而产生可见光。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电极部分和第二主电极部分相互交替和平行布置在所述基底基板上,所述第一辅助电极从每个所述第一主电极部分的一边延伸,所述第二辅助电极从每个所述第二主电极部分的一边延伸。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电极部分和第二主电极部分相互交替和平行布置在所述基底基板上,所述第一辅助电极从所述第一主电极部分的两边延伸,所述第二辅助电极从所述第一主电极部分的两边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基板,它与所述基底基板平行布置;以及
阳极,它布置在所述前基板的后面,用于使所述电子发射源所发射出的电子加速到达所述荧光层。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上并阻挡外界电场对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电场的影响。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所有部分上。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厚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层,它插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与各自布置着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部分之间。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
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具有螺旋形图形,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的曲率半径都是逐渐减小的。
26.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具有弯曲形图形,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的边长都是逐渐减小的。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具有直角形图形,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各自的相邻边都是相互垂直的。
2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主电极部分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距离。
2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主电极部分和第一辅助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辅助电极之间的距离。
3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发射源仅设置在所述第一或者第二电极的一部分上。
3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发射源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相互面对的一个表面上。
3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电极上的电子发射源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电极之间或者与面对且与所述电子发射源相隔离的另一个电子辐射源之间的距离在1.0纳米至0.01微米的范围内。
3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发射源所占据的所述基底基板部分在由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间所占据的所述基底基板部分的0.0001至50.0%的范围内。
34.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它包括:
背光单元,包括:
基底基板;
多个第一电极,每个包括布置在所述基底基板表面上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主电极部分和从所述第一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一辅助电极;
对应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多个第二电极,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布置在所述基底基板表面上并与对应的第一电极相隔离且以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主电极部分和从所述第二主电极部分延伸出的第二辅助电极;
电子发射源,它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上;以及
布置在所述基底基板的前面的荧光层,所述荧光层由电子发射源响应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场而发射出的电子予以激发,从而产生可见光;以及
显示屏,它包括布置在所述背光单元之前并且通过控制背光单元所提供的光来显示图像的光接收/产生器件。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接收/产生器件包括液晶器件。
36.一种驱动电子发射器件的方法,其中,所述电子发射器件包括: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隔离的第二电极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上的电子发射源;所述方法包括:
按照下列方式交替地向第一和第二电极提供正的和负的电压:
向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电极提供负的电压且持续预定的时间周期,与此同时向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电极提供正的电压且持续该预定的时间周期;以及
向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电极提供正的电压且持续预定的时间周期,与此同时向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电极提供负的电压且持续该预定的时间周期;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交替地起所述电子发射器件的阴极的作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50133417 | 2005-12-29 | ||
KR1020050133417A KR20070070649A (ko) | 2005-12-29 | 2005-12-29 | 전자 방출 소자,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이를 구비한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전자 방출 소자의 구동 방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11729A true CN101211729A (zh) | 2008-07-02 |
Family
ID=38055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0636493A Pending CN101211729A (zh) | 2005-12-29 | 2006-12-27 | 电子发射器件以及驱动该电子发射器件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70152563A1 (zh) |
EP (1) | EP1814141B1 (zh) |
JP (1) | JP2007184249A (zh) |
KR (1) | KR20070070649A (zh) |
CN (1) | CN101211729A (zh) |
DE (1) | DE602006013779D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03952A (zh) * | 2009-12-17 | 2011-06-22 | 奈米太平洋股份有限公司 | 场发射装置 |
WO2012019503A1 (zh) * | 2010-08-12 | 2012-02-16 | 福州大学 | 新型无介质三极场发射器 |
CN108615781A (zh) * | 2018-03-20 | 2018-10-02 | 南京合智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电子发射器件 |
CN109300750A (zh) * | 2018-08-30 | 2019-02-01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一种场发射阴极电子源、阵列及电子发射方法 |
CN111092091A (zh) * | 2018-10-08 | 2020-05-01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Si TFT器件驱动的主动背光LED光源板及背光模组 |
CN111092093A (zh) * | 2018-10-08 | 2020-05-01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Si TFT器件驱动的主动背光LED光源板及背光模组 |
CN114371573A (zh) * | 2021-12-24 | 2022-04-19 | 创维液晶器件(深圳)有限公司 | 发光结构、背光源及液晶、自发光显示屏、电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48722B (en) * | 2007-07-12 | 2011-09-11 | Tatung Co | Field emission device and electrode structure thereof |
KR100911011B1 (ko) * | 2007-11-28 | 2009-08-05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자 방출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발광 장치 |
US20100045166A1 (en) * | 2008-08-22 | 2010-02-25 | So-Ra Lee | Electron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therewith |
US11791121B2 (en) * | 2019-05-07 | 2023-10-17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3D-printed field emission sources for compact system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32275B2 (ja) * | 1994-12-28 | 2004-05-3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平面表示パネル |
JPH09106753A (ja) * | 1995-10-11 | 1997-04-22 | Canon Inc | 電子線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TW329500B (en) * | 1995-11-14 | 1998-04-11 | Handotai Energy Kenkyusho Kk | Electro-optical device |
JP2000021291A (ja) * | 1998-07-03 | 2000-01-21 | Canon Inc | 電子放出素子、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WO2002061789A1 (fr) * | 2001-02-01 | 2002-08-08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ispositif d'emission electronique et affichage d'emission de champ |
KR101018344B1 (ko) * | 2004-01-08 | 2011-03-0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계방출형 백라이트 유니트 및 그 구동 방법과 하부패널의 제조 방법 |
KR101013438B1 (ko) * | 2004-02-09 | 2011-02-1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계방출소자 및 그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장치 |
KR101009983B1 (ko) * | 2004-02-25 | 2011-01-2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자 방출 표시 소자 |
EP1569258B1 (en) * | 2004-02-26 | 2007-04-25 | Samsung SDI Co., Ltd. |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
US7508122B2 (en) * | 2005-01-05 | 2009-03-24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Planar gated field emission devices |
KR100634542B1 (ko) * | 2005-04-15 | 2006-10-13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계방출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 구동 방법과 하부 패널의제조 방법 |
TWI314334B (en) * | 2006-01-18 | 2009-09-01 | Ind Tech Res Inst | Field emission flat lamp and cathode plate thereof |
-
2005
- 2005-12-29 KR KR1020050133417A patent/KR20070070649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06
- 2006-11-27 JP JP2006318754A patent/JP2007184249A/ja active Pending
- 2006-12-05 US US11/633,487 patent/US2007015256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12-19 EP EP06126481A patent/EP1814141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12-19 DE DE602006013779T patent/DE602006013779D1/de active Active
- 2006-12-27 CN CNA2006100636493A patent/CN10121172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03952A (zh) * | 2009-12-17 | 2011-06-22 | 奈米太平洋股份有限公司 | 场发射装置 |
WO2012019503A1 (zh) * | 2010-08-12 | 2012-02-16 | 福州大学 | 新型无介质三极场发射器 |
CN108615781A (zh) * | 2018-03-20 | 2018-10-02 | 南京合智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电子发射器件 |
CN109300750A (zh) * | 2018-08-30 | 2019-02-01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一种场发射阴极电子源、阵列及电子发射方法 |
CN111092091A (zh) * | 2018-10-08 | 2020-05-01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Si TFT器件驱动的主动背光LED光源板及背光模组 |
CN111092093A (zh) * | 2018-10-08 | 2020-05-01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Si TFT器件驱动的主动背光LED光源板及背光模组 |
CN114371573A (zh) * | 2021-12-24 | 2022-04-19 | 创维液晶器件(深圳)有限公司 | 发光结构、背光源及液晶、自发光显示屏、电子设备 |
CN114371573B (zh) * | 2021-12-24 | 2023-03-24 | 创维液晶器件(深圳)有限公司 | 发光结构、背光源及液晶、自发光显示屏、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152563A1 (en) | 2007-07-05 |
EP1814141B1 (en) | 2010-04-21 |
DE602006013779D1 (de) | 2010-06-02 |
JP2007184249A (ja) | 2007-07-19 |
KR20070070649A (ko) | 2007-07-04 |
EP1814141A3 (en) | 2007-08-29 |
EP1814141A2 (en) | 2007-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11729A (zh) | 电子发射器件以及驱动该电子发射器件的方法 | |
US20070018552A1 (en) |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electron emission type backlight unit and flat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CN101471224A (zh) | 双面发光面光源装置 | |
EP2079095B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ield emission display | |
KR20070011803A (ko) | 전자 방출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EP1775751A2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electron emission and flat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JP2006332044A (ja) | 熱電子放出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JP2010045039A (ja) | 両極型パルス電源によって駆動される電界放出装置 | |
US20070018565A1 (en) |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electron emission type backlight unit and flat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JP2005044616A (ja) | フィールドエミッションランプ | |
TW200415665A (en) | Flat panel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2005174852A (ja) | フィールドエミッションランプ | |
US20080278062A1 (en) | Method of fabricating electron emission source,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and electron emissio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 |
JP2006156377A (ja) | 両極型パルス電源によって駆動される電界放出装置 | |
US20070096660A1 (en) | Display device | |
US7687982B2 (en) |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electron emissio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 |
KR100623097B1 (ko) | 이중 에미터의 3극 구조를 갖는 전계 방출 장치 | |
JP2005063965A (ja) | 電界放出ディスプレイ素子 | |
US20090310333A1 (en) |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electron emission type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 |
US20090134766A1 (en) | Electron emission source,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electron emission type backlight unit and electron emission display device | |
US20070096630A1 (en) | Field emission backlight unit and its method of operation | |
KR100708716B1 (ko) | 전자 방출 발광 소자, 이를 이용한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및 그 제조 방법 | |
US7994696B2 (en) |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electron emission type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 |
US20060138935A1 (en) | Field emission lamp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same | |
KR100869804B1 (ko) | 발광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0702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