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9711B -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模式转换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模式转换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09711B CN101209711B CN2007101606324A CN200710160632A CN101209711B CN 101209711 B CN101209711 B CN 101209711B CN 2007101606324 A CN2007101606324 A CN 2007101606324A CN 200710160632 A CN200710160632 A CN 200710160632A CN 101209711 B CN101209711 B CN 1012097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reshold level
- motor
- hysteresis value
- generator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模式转换控制装置,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包括发动机、电动机/发电机以及至少一个驱动轮。电力驱动模式与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之间的转换受到控制,其中在电力驱动模式下,仅利用所述电动机对所述至少一个驱动轮提供动力,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利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动机/发电机共同对所述至少一个驱动轮提供动力。在加速踏板开度小于第一阈值水平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模式从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变为所述电力驱动模式,并且在所述加速踏板开度大于第二阈值水平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模式从所述电力驱动模式变为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一阈值水平与所述第二阈值水平之间限定有基于车辆运行状态而改变的滞后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车辆的领域,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模式转换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典型的混合动力车辆装备有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和电动机,从而可在电力驱动模式(EV模式,电动机驱动模式)与混合动力驱动模式(HEV模式,组合驱动模式)之间转换,其中在电力驱动模式下,车辆仅由电动机驱动,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车辆由发动机和电动机共同驱动。为了在电力驱动模式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之间转换,已经提出了多种混合动力车辆模式转换控制装置。
例如,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6-48190披露了这样一种模式转换控制装置:即,在车辆在EV模式下运行的情况下,当加速踏板开度超过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时,该模式转换控制装置引起向HEV模式的转换。在车辆在HEV模式下运行的情况下,当加速踏板开度减小到低于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时,该模式转换控制装置引起向EV模式的转换。为了防止在EV模式与HEV模式之间频繁地转换,将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设定为高于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从而在这些判断阈值水平之间提供滞后。
发明内容
本文公开了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和方法,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包括发动机、电动机/发电机以及至少一个驱动轮。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可运行在仅由所述电动机/发电机对所述车辆提供动力的电力驱动模式下以及由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动机/发电机共同对所述车辆提供动力的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本文所公开的控制系统的一个实例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构造成:设定加速踏板开度的第一阈值水平;设定所述加速踏板开度的第二阈值水平,其中在所述第一阈值水平与所述第二阈值水平之间限定有滞后值;基于车辆运行状态和驱动环境中至少之一改变所述滞后值;接收对应于所述加速踏板开度的信号;在所述加速踏板开度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水平的情况下启动从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向所述电力驱动模式的转换,在所述加速踏板开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水平的情况下启动从所述电力驱动模式向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转换。
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的变型及其它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各附图进行说明,其中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为显示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的结构简图;
图2为显示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的结构简图;
图3为显示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的结构简图;
图4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转换控制程序的流程图;以及
图6为显示具有图5所示模式转换控制程序的EV模式区和HEV模式区的控制特性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带有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混合动力车辆的第一示例性动力传动系,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转换控制装置可以应用于该车辆中。该动力传动系包括:发动机1;自动变速器3,如同一般的后轮驱动车辆的情况,自动变速器3串联地布置在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并与车辆的一对驱动轮即左后轮、右后轮2连接;轴4,其设置在发动机1与自动变速器3之间,以将发动机1(曲轴1a)的扭矩传递到自动变速器3的输入轴3a;以及电动机5,其与轴4连接。这里,电动机5既可作为电动机又可作为发电机,因此称为电动机/发电机5。
图1中所示的动力传动系还包括第一离合器6,该第一离合器设置在发动机1与电动机/发电机5之间,更具体地讲是在发动机的曲轴1a与轴4之间,以选择性地使发动机1与电动机/发电机5接合或脱开。第一离合器6设计成可改变传递扭矩容量,并且可以是例如湿式多盘离合器,这种湿式多盘离合器通过使用比例螺线管连续地控制液压工作油的流量和压力,从而可改变传递扭矩容量。
动力传动系还包括第二离合器7,该第二离合器设置在电动机/发电机5与自动变速器3之间,更具体地讲是在轴4与变速器输入轴3a之间,从而建立电动机/发电机5与自动变速器3之间的连接或分离。第二离合器7也设计成可改变传递扭矩容量,并且可以是例如湿式多盘离合器,这种湿式多盘离合器通过使用比例螺线管连续地控制液压工作油的流量和压力,从而可改变传递扭矩容量。
自动变速器3具有多个诸如离合器和制动器等的摩擦元件,从而通过选择性地接合及脱开这些摩擦元件来限定传动路径(也就是选择档位)。具体而言,自动变速器3按照与所选择的档位对应的传动比改变输入轴3a的扭矩并将所得到的扭矩输出到输出轴3b,从而通过差速齿轮单元8将输出扭矩分配到左后轮、右后轮2以驱动车辆。然而,应该了解的是,自动变速器3并不局限于上述多级变速器。例如,自动变速器3也可为无级变速器。
为了适应在车辆以低负荷低速行驶的情况下(例如从停止状态启动车辆时)执行电力驱动(EV)模式的要求,动力传动系使第一离合器6脱开、使第二离合器7接合并将自动变速器3置于动力传动状态。当在此状态下驱动电动机/发电机5时,只有电动机/发电机5的输出扭矩输入到变速器输入轴3a。自动变速器3按照与所选择的档位对应的传动比改变输入轴3a的扭矩,并将所得到的扭矩输出到变速器输出轴3b。变速器输出轴3b的扭矩通过差速齿轮单元8传递到后轮2。在电力驱动(EV驱动)过程中车辆仅由电动机/发电机5提供动力。
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在车辆以高负荷高速行驶过程中执行混合动力驱动或HEV模式的要求,动力传动系使第一离合器6以及第二离合器7都接合并将自动变速器3置于动力传动状态。通过接合第一离合器6,发动机1的转速随着电动机/发电机5的扭矩而上升,从而发动机开始从EV模式转换到HEV模式。在这种状态下,发动机1的输出扭矩与电动机/发电机5的输出扭矩都输入到自动变速器3的输入轴3a。自动变速器3按照与所选择的档位对应的传动比改变输入轴3a的扭矩,并将所得到的扭矩输出到自动变速器3的输出轴3b。自动变速器3的输出轴3b的扭矩通过差速齿轮单元8传递到后轮2。当车辆在HEV模式下运行时,车辆由发动机1和电动机/发电机5共同提供动力。
在车辆在HEV模式下运行的情况下,当发动机1按最佳燃油消耗率运行时将存在过剩能量。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机/发电机5执行其发电机的功能以将过剩能量转换成电力,该电力被存储起来以供电动机/发电机5后续使用,从而改善发动机1的燃油消耗率。
尽管如图1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动力传动系中,第二离合器7设置在电动机/发电机5与自动变速器3之间以选择性地接合及脱开电动机/发电机5与车辆驱动轮2,但在第二示例性动力传动系中,如图2所示,第二离合器7也可选择地设置在自动变速器3与差速齿轮单元8之间。
此外,尽管在图1和2分别所示的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动力传动系中,分别在自动变速器3的前侧或后侧设置专用的第二离合器7,但在第三示例性动力传动系中,如图3所示,也可将自动变速器3中的摩擦元件之一用作第二离合器7。在这种情况下,使第二离合器7接合以执行模式转换功能并将自动变速器3置于动力传动状态。这样可消除第二离合器7并且由此可降低动力传动系的成本。
图1-3中所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示例性动力传动系中的任何一个都可由图4中所示的控制系统控制。尽管该控制系统可应用于上述所有的动力传动系以及其它未示出的动力传动系,但下面的说明仅特别针对图3中所示的第三示例性动力传动系,在该动力传动系中,自动变速器3中的摩擦元件之一用作第二离合器7。
图4中的控制系统具有用于控制动力传动系的操作点的集中控制器20。在本文中,动力传动系的操作点由发动机1的目标扭矩tTe、电动机/发电机5的目标扭矩tTm、第一离合器6的目标传递扭矩容量tTc1以及第二离合器7的目标传递扭矩容量tTc2限定。集中控制器20是例如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中央处理单元(CPU)以及多种输入输出接口的微型计算机。通常来说,本文所说明的控制功能是通过CPU执行存储在ROM中的一个或多个软件程序来实现的。当然,也可通过硬件执行集中控制器20的部分或全部功能。
为了确定动力传动系的操作点,集中控制器20接收来自用于检测发动机1转速Ne的发动机转速传感器11的信号、来自用于检测电动机/发电机5转速Nm的电动机/发电机转速传感器12的信号、来自用于检测变速器输入轴3a转速Ni的变速器输入转速传感器13的信号、来自用于检测变速器输出轴3b转速No的变速器输出转速传感器14的信号、来自用于检测与发动机1的需求负荷相应的加速器踏板下压量(加速踏板开度APO)的加速踏板开度传感器15的信号、来自用于检测蓄电池9的蓄电状态SOC(或可以从蓄电池9获取的电力量)的蓄电状态传感器16的信号、来自用于检测自动变速器3的工作油温TEMPat(对应于第二离合器7的温度)的变速器油温传感器17的信号以及来自用于检测电力驱动控制系统(即与变换器10结合的电动机/发电机5)的冷却剂温度TEMPmg的电力驱动控制系统冷却剂温度传感器18的信号。这里,发动机转速传感器11、电动机/发电机转速传感器12、变速器输入转速传感器13以及变速器输出转速传感器14可布置成如图1-3所示。
基于加速踏板开度APO、蓄电池蓄电状态SOC以及变速器输出转速No(车速VSP),集中控制器20通过选择EV模式或HEV模式以获得符合驾驶者要求的车辆驱动力,并通过计算目标发动机扭矩tTe、目标电动机/发电机扭矩tTm、目标第一离合器传递扭矩容量tTc1以及目标第二离合器传递扭矩容量tTc2,从而进行车辆驱动控制操作。具体而言,集中控制器20将目标发动机扭矩tTe输出至发动机控制器21,从而该发动机控制器21控制发动机1以将实际发动机扭矩Te调整为目标发动机扭矩tTe。集中控制器20将目标电动机/发电机扭矩tTm输出至电动机/发电机控制器22,从而该电动机/发电机控制器22利用蓄电池9和变换器10控制电动机/发电机5,以将实际电动机/发电机扭矩Tm调整为目标电动机/发电机扭矩tTm。为了进行单独的离合器接合控制,集中控制器20还将螺线管控制电流分别供应至第一离合器6和第二离合器7,以便将实际扭矩传递容量Tc1和Tc2分别调整为目标扭矩传递容量tTc1和tTc2。
集中控制器20构造成通过执行诸如图5中的流程图所示的控制程序控制EV模式与HEV模式之间的模式转换(模式选择)。
在步骤S1中,集中控制器20读取车速VSP、变速器油温TEMPat和电力驱动控制系统冷却剂温度TEMPmg。
在步骤S2中,集中控制器20基于如图6中实线所示的EV-HEV(EV→HEV)模式转换判断加速踏板开度阈值线设定EV-HEV模式转换判断加速踏板开度阈值水平α。
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α)用于在各种车速VSP下当加速踏板开度APO大于或等于判断阈值水平α时判断是否允许从EV模式向HEV模式转换。如图6所示,在给定车速范围内,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α被设定为常量而与车速VSP无关。这里,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α关于各车速VSP对应于加速踏板开度APO的上限,在该加速踏板开度上限处,电动机/发电机5可以运行以进行EV驱动,从而为从EV模式转换到HEV模式时发动机的启动存储足够的电动机扭矩,并且可通过例如通过实验确定该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α。如果在EV模式下加速踏板开度APO大于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α),则电动机/发电机5利用大的扭矩转动驱动轮2,并在从EV模式转换到HEV模式时无法产生足够的扭矩来启动发动机1。这将导致从EV模式到HEV模式的转换失败。
在步骤S3中,集中控制器20基于如图6中虚线所示的常温HEV-EV(HEV→EV)模式转换判断加速踏板开度阈值线设定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加速踏板开度阈值水平β。
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β)用于在暖机之后的常温条件下,对于各种车速VSP当加速踏板开度APO小于判断阈值水平β时判断是否允许从HEV模式向发动机停止的EV模式转换。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β设定为低于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α,从而在这两个判断阈值水平α和β之间存在滞后ΔAPO。在此实施例中,以滞后ΔAPO的量(宽度) 随着车速减小而增大的方式使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β)低于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α)(在下文中将说明)。在图6中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β关于车速以恒定斜率减小,但作为另一种选择也可以非恒定方式例如以步进方式减小。
在步骤S4中,集中控制器20基于车速VSP和变速器油温TEMPat(也就是第二离合器7的温度)相对于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β)搜索油温校正系数Ktempat(0<Ktempat≤1)。同样在步骤S4中,集中控制器20基于车速VSP和电力驱动控制系统冷却剂温度TEMPmg(也就是包括电动机/发电机5和变换器10的电力驱动控制系统的温度)相对于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β)搜索冷却剂温度校正系数Ktempmg(0<Ktempmg≤1)。油温校正系数Ktempat和冷却剂温度校正系数Ktempmg都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或随着车速的减小而减小。
在步骤S5中,集中控制器20使油温校正系数Ktempat与冷却剂温度校正系数Ktempmg相乘,以相对于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β)确定最终温度校正系数Ktemp(其中,Ktemp=Ktempat×Ktempmg)。
在步骤S6中,集中控制器20使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β)与最终温度校正系数Ktemp相乘,以设定高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γ(其中,γ=β×Ktemp)。
如上所述,油温校正系数Ktempat(0<Ktempat≤1)和冷却剂温度校正系数Ktempmg(0<Ktempmg≤1)都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或随着车速的减小而减小。通过Ktempat与Ktempmg相乘得到的最终温度校正系数Ktemp(0<Ktemp≤1)也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或随着车速的减小而减小。结果,在变速器油温TEMPat(也就是第二离合器7的温度)与电力驱动控制系统冷却剂温度TEMPmg(也就是包括电动机/发电机5和变换器10的电力驱动控制系统的温度)的某一组合下,通过用校正系数Ktemp对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β进行校正(也就是γ=β×Ktemp)得到的高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γ显示出如图6中的点划线所示的特性。
基于上述说明可以认识到,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α)与高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γ)之间的滞后ΔAPO的量大于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α)与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β)之间的滞后ΔAPO的量。此滞后ΔAPO随着变速器油温TEMPat(也就是第二离合器7的温度)和电力驱动控制系统冷却剂温度TEMPmg(也就是包括电动机/发电机5和变换器10的电力驱动控制系统的温度)而增大,并随着车速VSP的减小而增大。当然,当在常温下将校正系数Ktemp设定为1时,高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γ)与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线(水平β)一致。
在步骤S7中,集中控制器20判断当前选择的模式是EV模式还是HEV模式。
如果在步骤S7中判断选择的是EV模式,则集中控制器20在步骤S8中检查加速踏板开度APO是否大于或等于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α。
如果APO≥α,则在步骤S9中,集中控制器20允许从EV模式向HEV模式转换。如果APO<α,则在步骤S10中,集中控制器20维持当前所选择的EV模式。
如果在步骤S7中判断选择的是HEV模式,则集中控制器20在步骤S11中判断加速踏板开度APO是否小于高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γ(其在常温下与常温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β一致)。
如果APO<γ,则在步骤S12中,集中控制器20允许从HEV模式向EV模式转换。如果APO≥γ,则在步骤S13中,集中控制器20维持当前所选择的HEV模式。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模式转换控制装置构造成:根据车辆运行状态(车速VSP)和驱动环境(温度TEMPat和TEMPmg)改变EV-HEV模式转换条件与HEV-EV模式转换条件之间的加速踏板开度滞后ΔAPO的量(其中ΔAPO=α-γ),当满足APO≥α的EV-HEV模式转换条件时允许从EV模式向HEV模式转换,并且当满足APO<γ的HEV-EV模式转换条件时允许从HEV模式向EV模式转换。通过这样的构造可得到以下有益效果。
例如在城市等以低速行驶过程中,在加速踏板开度APO趋于变化很大的情况下,则如图6所示将滞后ΔAPO(其中ΔAPO=α-γ)关于低车速VSP设定为大的值。这防止了响应大的加速踏板开度变化而频繁地在发动机启动时从EV模式向HEV模式转换以及在发动机停机时从HEV模式向EV模式转换。因而,可以减少由频繁的模式转换引起的车辆燃油消耗率和驱动性能的劣化。
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例如在市郊或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在加速踏板开度趋于变化微小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将滞后ΔAPO(其中ΔAPO=α-γ)关于高车速VSP设定为小的值,以便于容易响应小的加速踏板开度变化而进行模式转换。这使得当电动机/发电机扭矩和蓄电池蓄电状态SOC(可释放的电池电力)足以进行EV驱动时可以确保转换到EV模式。因而,可以得到改善的混合动力车辆燃油效率和性能。
加速踏板开度滞后ΔAPO不仅根据车速条件(车辆运行状态)而改变,而且根据车辆驱动环境(温度TEMPat和TEMPmg)而改变,从而使滞后ΔAPO在变速器油温TEMPat(第二离合器7的温度)高于常温时增大,并在电力驱动控制系统冷却剂温度TEMPmg(包括电动机/发电机5和变换器10的电力驱动控制系统的温度)高于常温时增大。当电力驱动控制系统的温度升高时这可以减小选择EV模式的趋势,其中在EV模式中包括电动机/发电机5和变换器10的电力驱动控制系统被置于高负荷条件下,此外当为了应对发动机启动冲击而进行的离合器滑动控制造成第二离合器7的温度升高时,也可减小HEV模式与EV模式之间转换的频率。这样可限制电力驱动系统和第二离合器7的温升,以防止对电力驱动系统造成损害并防止第二离合器7及其工作油过早劣化。
此外,在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α保持为常量的同时,通过调整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β、γ,如图6所示使滞后ΔAPO(其中ΔAPO=α-γ)根据车辆运行状态(车速VSP)和驱动环境(温度TEMPat和TEMPmg)而改变。这将产生以下有益效果。
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α大体上对应于加速踏板开度APO的上限,在该加速踏板开度上限处,电动机/发电机5可运行以进行EV驱动,从而为从EV模式转换到HEV模式时发动机的启动存储足够的电动机扭矩。如果在EV模式下加速踏板开度APO大于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α,则电动机/发电机5利用大的扭矩转动驱动轮2,并在从EV模式转换到HEV模式时无法产生足够的扭矩来启动发动机1。这将导致从EV模式到HEV模式的转换失败。也就是,如果通过沿着增大加速踏板开度的方向偏移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α,则电动机/发电机5无法启动发动机1并无法进行从EV模式到HEV模式的转换。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调整HEV-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β、γ而不是调整EV-HEV模式转换判断阈值水平α来改变滞后ΔAPO(其中ΔAPO=α-γ)。这样可避免以上的弊端。
对上述实施例的说明旨在便于理解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相反,本发明意欲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多种变型和等同布置,该范围将符合最宽广的解释以涵盖法律允许下的全部变型和等同布置。
本申请要求2006年12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349851和2007年9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40878的优先权,在此将这两个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Claims (13)
1.一种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包括发动机、电动机/发电机以及至少一个驱动轮,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可运行在仅由所述电动机/发电机对所述车辆提供动力的电力驱动模式下以及由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动机/发电机共同对所述车辆提供动力的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构造成:
设定加速踏板开度的第一阈值水平;
设定所述加速踏板开度的第二阈值水平,在所述第一阈值水平与所述第二阈值水平之间限定有滞后值;
基于车辆运行状态和驱动环境中至少之一改变所述滞后值;
接收对应于所述加速踏板开度的信号;
在所述加速踏板开度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水平的情况下,启动从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向所述电力驱动模式的转换;以及
在所述加速踏板开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水平的情况下,启动从所述电力驱动模式向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转换,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运行状态和所述驱动环境中至少之一包括车速,所述控制器还构造成通过使所述滞后值随所述车速减小而增大的方式改变所述滞后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还构造成:通过基于所述车辆运行状态和所述驱动环境中至少之一调整所述第一阈值水平的方式改变所述滞后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阈值水平随着所述滞后值的改变而保持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还构造成:通过使所述第一阈值水平随着车速的减小而减小并将所述第二阈值水平维持在与所述车速无关的常值的方式改变所述滞后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混合动力车辆还包括:第一离合器,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动机/发电机之间,以改变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动机/发电机之间的扭矩传递容量;以及第二离合器,其设置在所述电动机/发电机与所述至少一个驱动轮之间,以改变所述电动机/发电机与所述至少一个驱动轮之间的扭矩传递容量;其中,
所述控制器构造成:通过发出脱开所述第一离合器并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的指令以启动向所述电力驱动模式的转换,并且通过发出接合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二离合器的指令以启动向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转换;并且
所述控制器构造成:通过使所述滞后值随着所述第二离合器的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方式改变所述滞后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构造成:通过使所述滞后值随着包括所述电动机/发电机的电力驱动控制系统的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方式改变所述滞后值。
7.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包括发动机、电动机/发电机以及至少一个驱动轮,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可运行在仅由所述电动机/发电机对所述车辆提供动力的电力驱动模式下以及由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动机/发电机共同对所述车辆提供动力的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用于设定加速踏板开度的第一阈值水平的装置;
用于设定所述加速踏板开度的第二阈值水平的装置,在所述第一阈值水平与所述第二阈值水平之间限定滞后值;
用于基于车辆运行状态和驱动环境中至少之一改变所述滞后值的装置;
用于接收对应于所述加速踏板开度的信号的装置;
在所述加速踏板开度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水平的情况下启动从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向所述电力驱动模式的转换的装置;以及
在所述加速踏板开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水平的情况下启动从所述电力驱动模式向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转换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运行状态和所述驱动环境中至少之一包括车速,用于改变所述滞后值的所述装置通过使所述滞后值随所述车速减小而增大的方式改变所述滞后值。
8.一种用于控制混合动力车辆的方法,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包括发动机、电动机/发电机以及至少一个驱动轮,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可运行在仅由所述电动机/发电机对所述车辆提供动力的电力驱动模式下以及由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动机/发电机共同对所述车辆提供动力的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所述方法包括:
设定加速踏板开度的第一阈值水平;
设定所述加速踏板开度的第二阈值水平,在所述第一阈值水平与所述第二阈值水平之间限定滞后值;
基于车辆运行状态和驱动环境中至少之一改变所述滞后值;
接收对应于所述加速踏板开度的信号;
如果所述加速踏板开度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水平,则启动从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向所述电力驱动模式的转换;以及
如果所述加速踏板开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水平,则启动从所述电力驱动模式向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转换,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运行状态和所述驱动环境中至少之一包括车速,通过使所述滞后值随所述车速减小而增大的方式改变所述滞后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
改变所述滞后值的步骤还包括:随着包括所述电动机/发电机的电力驱动控制系统的温度升高而增大所述滞后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
改变所述滞后值的步骤还包括:基于所述车辆运行状态和所述驱动环境中至少之一调整所述第一阈值水平。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
改变所述滞后值的步骤还包括:随着包括所述电动机/发电机的电力驱动控制系统的温度升高而增大所述滞后值。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
改变所述滞后值的步骤还包括:
基于所述滞后值的总变化量随着车速的减小而减小所述第一阈值水平;以及
响应所述滞后值的改变而维持所述第二阈值水平不变。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混合动力车辆还包括:第一离合器,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动机/发电机之间,以改变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动机/发电机之间的扭矩传递容量;以及第二离合器,其设置在所述电动机/发电机与所述至少一个驱动轮之间,以改变所述电动机/发电机与所述至少一个驱动轮之间的扭矩传递容量,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发出脱开所述第一离合器并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的指令以启动向所述电力驱动模式的转换;以及
通过发出接合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二离合器的指令以启动向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转换,并且通过使所述滞后值随着所述第二离合器的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方式改变所述滞后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349851 | 2006-12-26 | ||
JP2006-349851 | 2006-12-26 | ||
JP2006349851 | 2006-12-26 | ||
JP2007240878A JP5088058B2 (ja) | 2006-12-26 | 2007-09-18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モード切り替え制御装置 |
JP2007-240878 | 2007-09-18 | ||
JP2007240878 | 2007-09-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09711A CN101209711A (zh) | 2008-07-02 |
CN101209711B true CN101209711B (zh) | 2011-12-14 |
Family
ID=39610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606324A Active CN101209711B (zh) | 2006-12-26 | 2007-12-26 |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模式转换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88058B2 (zh) |
CN (1) | CN101209711B (zh) |
DE (1) | DE602007007719D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8033481A1 (de) * | 2008-07-16 | 2010-01-21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r Ermittlung mindestens eines Betriebszustands eines Hybridfahrzeugs und Hybridfahrzeug |
JP5228810B2 (ja) * | 2008-11-05 | 2013-07-0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5115468B2 (ja) * | 2008-12-19 | 2013-01-0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エンジン始動・停止制御装置 |
JP5417926B2 (ja) * | 2009-03-24 | 2014-02-1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モード切換制御装置 |
JP5080525B2 (ja) * | 2009-03-30 | 2012-11-21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5299146B2 (ja) * | 2009-07-28 | 2013-09-2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2011225206A (ja) * | 2010-03-31 | 2011-11-10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
US9552728B2 (en) * | 2010-05-19 | 2017-01-24 | General Motors Llc | Route-based propulsion mode control for multimodal vehicles |
JP5799493B2 (ja) * | 2010-10-26 | 2015-10-2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モード切り替え時モータ回転数制御装置 |
DE102011016131B4 (de) * | 2011-03-29 | 2015-11-12 |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Hybrid-Antriebsstranges |
DE102011018769A1 (de) * | 2011-04-27 | 2012-10-31 | Daimler Ag | Hybridantriebssteuervorrichtung |
DE102011075883A1 (de) * | 2011-05-16 | 2012-11-22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Antriebsstrangs eines Hybridfahrzeugs |
JP5403377B2 (ja) * | 2011-08-08 | 2014-01-29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 |
CN103917425B (zh) * | 2011-11-11 | 2016-09-1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
MY167157A (en) * | 2012-01-19 | 2018-08-13 | Nissan Motor | Control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hybrid drive vehicle |
JP5967110B2 (ja) * | 2013-01-08 | 2016-08-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6155917B2 (ja) * | 2013-07-11 | 2017-07-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6052092B2 (ja) * | 2013-07-26 | 2016-12-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
JP6176011B2 (ja) * | 2013-09-11 | 2017-08-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US9440643B1 (en) * | 2015-03-23 | 2016-09-1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and method of control |
JP2017063575A (ja) * | 2015-09-25 | 2017-03-30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制御装置 |
KR101876740B1 (ko) | 2017-04-17 | 2018-07-10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 및 그를 모드 전환 방법 |
JP7137362B2 (ja) * | 2018-06-04 | 2022-09-14 | 株式会社Subaru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WO2020148973A1 (ja) * | 2019-01-18 | 2020-07-23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CN111746259A (zh) * | 2019-03-29 | 2020-10-09 | 乾碳国际公司 | 重卡节油机器人装置和控制方法 |
CN110435441B (zh) * | 2019-08-16 | 2023-02-28 | 八方电气(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电摩电机变速系统扭矩控制结构及调试方法 |
CN113753044B (zh) * | 2020-06-02 | 2024-07-09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汽车起动发动机的控制方法与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46155A (en) * | 1995-07-19 | 1998-12-08 | Aisin Aw Co., Ltd. | Vehicular drive unit |
US6428444B1 (en) * | 1999-09-06 | 2002-08-06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vehicle |
EP1375237A2 (en) * | 1997-09-15 | 2004-01-02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Controlling apparatus for a hybrid ca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28438B2 (ja) * | 1992-07-27 | 2001-11-12 | 株式会社エクォス・リサーチ | ハイブリッド型車両 |
JP3169100B2 (ja) * | 1992-12-18 | 2001-05-21 | 株式会社エクォス・リサーチ | ハイブリッド型車両 |
JPH0974609A (ja) * | 1995-09-07 | 1997-03-18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3478132B2 (ja) * | 1998-07-13 | 2003-12-1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パラレル・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制御装置 |
JP2001010360A (ja) * | 1999-06-28 | 2001-01-16 | Suzuki Motor Corp | ハイブリッド動力車両 |
JP2001263383A (ja) * | 2000-03-16 | 2001-09-26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ハイブリッド車の制御装置 |
JP2002089417A (ja) * | 2000-09-13 | 2002-03-27 | Unisia Jecs Corp | エンジン始動装置 |
JP2003343303A (ja) * | 2002-05-29 | 2003-12-03 | Honda Motor Co Ltd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
JP3931840B2 (ja) * | 2003-05-15 | 2007-06-2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 |
-
2007
- 2007-09-18 JP JP2007240878A patent/JP5088058B2/ja active Active
- 2007-12-20 DE DE602007007719T patent/DE602007007719D1/de active Active
- 2007-12-26 CN CN2007101606324A patent/CN1012097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46155A (en) * | 1995-07-19 | 1998-12-08 | Aisin Aw Co., Ltd. | Vehicular drive unit |
EP1375237A2 (en) * | 1997-09-15 | 2004-01-02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Controlling apparatus for a hybrid car |
US6428444B1 (en) * | 1999-09-06 | 2002-08-06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vehi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09711A (zh) | 2008-07-02 |
JP5088058B2 (ja) | 2012-12-05 |
JP2008179339A (ja) | 2008-08-07 |
DE602007007719D1 (de) | 2010-08-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09711B (zh) |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模式转换控制装置 | |
EP1939059B1 (en) | Mode changeover control device for a hybrid vehicle | |
US7686112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hybrid vehicle | |
EP1862364B1 (en) | Vehicle Control | |
EP1867513B1 (en) | Control for vehicle including electric motor powered by engine driven generator | |
EP2065244B1 (en) | Control apparatus of a hybrid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JP5832736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エンジン始動制御装置 | |
EP1795423B1 (en) | Engine control for a hybrid vehicle | |
US7493980B2 (en) | Mode transition control system for hybrid vehicle | |
EP2634057B1 (en) | Hybrid vehicle control device | |
US8452469B2 (en) | Control apparatus for hybrid vehicle | |
US7770678B2 (en) | Hybri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 | |
EP1762452A2 (en) | Engine starting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 |
JP5125727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発進制御装置 | |
US20130297128A1 (en) | Hybrid vehicle engine start control device | |
JP5262197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
US20080228363A1 (en) | Engine start control system for hybrid vehicle | |
US8983703B2 (en) | Device for controlling hybrid vehicle | |
JP5217396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
US9199636B2 (en) | Control device | |
US9321456B2 (en) | Hybrid vehicle control device | |
JP5287825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アイドル制御装置 | |
JP2003333711A (ja) | 自動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