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2671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82671A CN101182671A CN 200710188353 CN200710188353A CN101182671A CN 101182671 A CN101182671 A CN 101182671A CN 200710188353 CN200710188353 CN 200710188353 CN 200710188353 A CN200710188353 A CN 200710188353A CN 101182671 A CN101182671 A CN 1011826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thread
- sewing
- mentioned
- upper thr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1/00—Applications of needle-thread guards; Thread-break detector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其切断上线并使残留在被缝制物上的上线缝制开始端部较短。该缝纫机具有:上线保持装置,其在针板的下侧保持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釜机构,其在针板的下方使上线和下线缠绕;以及切线机构,其切断针板和釜之间的上线及下线,上线保持装置具有缝线保持器,其能够沿针板的下表面在位于缝针经过路线上的针下位置和远离该针下位置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在针下位置上为放开状态,至少在位于从针下位置向待机位置的中途处的规定中间位置至待机位置之间处于保持状态,此外,还具有动作控制单元,其使缝线保持器在第一针落针时位于针下位置,在最后落针时维持在待机位置,在切断时移动至中间位置而切断松弛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其具有在针板下方保持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上线保持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缝纫机中设有上线保持装置,其在针板下侧保持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以将插入缝针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保持在布料的内侧,从而从第一针开始就正常地形成线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所述的缝纫机中,如果开始缝制,则在第一针时,由釜的尖端从缝针捕捉上线,将其缝制开始端部向针板下侧引出,同时由上线保持装置的缝线保持器保持该缝制开始端部,使该缝线保持器移动至后方(直立机体侧)并待机。然后,如果通过数次落针而使线迹稳定,则放开缝制开始端部。由此,能够防止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从布料内侧拔出,从第一针开始就正常地形成线迹。
专利文献1:特开2000-279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为了在缝制完毕时切断横跨针板的针孔和釜机构之间的上线及下线,而在缝纫机中设置切线机构,其使可动切刀在针板下侧以横向切过针上下移动路线的方式转动,捕捉上述上下线并进行切断,在具有上述上线保持装置的情况下,在缝制纽扣时会产生下述问题。
即,在缝制具有2个孔的纽扣时,使针向2个孔中多次交替插入(落针),在最后的针插入完毕后,利用切线机构切断横跨针板和釜之间的上线及下线。另外,在具有4个孔的纽扣的情况下,分别针对每2个孔重复上述动作,或者在对每2个孔都进行缝制后,进行切线。
在如上述所示使针交替插入2个孔内形成多个线迹而进行纽扣缝制时,由上线保持装置保持的上线缝制开始端部,从缝制开始经过数针后,被放开而成为下垂的状态,因此,会与2个孔之间的下线反复卷绕,而形成细小的线环互相缠绕的状态,使缝制品质即缝制品的品质下降。
另一方面,有时也会在仅以由缝线保持器引出的长度下垂而不与下线缠绕的状态下结束缝制,在此情况下,会使纽扣没有可靠地缝上,需要再次进行缝制而使作业效率下降,或者在缝制纽扣的衣服等上残留缝针的插入痕迹,导致缝制品质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在缝制纽扣时可靠且整洁地形成缝制开始时的线迹,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或作业效率的提高。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上线保持装置(10),其能够切换在针板(108)下侧对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和放开;釜机构(120),其在上述针板的针孔(108a)下方捕捉上线并使该上线与下线缠绕;以及切线机构(130),其切断横跨上述针板的针孔和上述釜机构之间的上线及下线,该缝纫机通过在至少2个纽扣孔中交替落针而将纽扣缝制在被缝制物上,其特征在于,上述上线保持装置具有缝线保持器(20),其能够沿上述针板在位于缝针经过路线上的针下位置和远离该针下位置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针下位置上处于放开状态,在位于从针下位置向待机位置的中途处的规定中间位置至待机位置之间处于保持状态,还具有动作控制单元(80),其在缝制开始的第一针落针时,使上述缝线保持器位于针下位置,然后,至少在最后落针时,使上述缝线保持器维持于待机位置,在最后落针后,将上述缝线保持器从上述待机位置移动至上述中间位置,随后使切线机构动作而切断上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同时,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控制单元,在上述最后落针完毕后,在使上述缝线保持器维持在待机位置上的状态下使上述切线机构动作,将横跨上述针板的针孔和上述釜机构之间的上线及下线切断,然后,使上述缝线保持器移动至上述中间位置并切断上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同时,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控制单元在上述最后落针完毕后,利用上述切线机构的一次动作,将横跨上述针板的针孔和上述釜机构之间的上线及下线、和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同时,其特征在于,具有被缝制物移动机构(83、84、140),其保持并使进行纽扣缝制的被缝制物移动,使上述缝针在规定位置上落针,上述动作控制单元控制上述移动机构,以在初始的落针位置和最后的落针位置不一致的情况下,在上述最后落针之后,上述缝线保持器移动至上述中间位置之前,使上述被缝制物与上述缝针在上述初始落针位置处进行位置对齐。
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由于使缝制开始端部保持在上线保持装置上直至最后的落针,所以可以有效地降低如在中途放开时那样缠入下线线迹而形成鸟巢状态。
另外,由于在最后落针后,使缝线保持器从上述待机位置向针下位置侧移动规定距离,随后使切线机构动作,所以使从针孔向缝线保持器延伸的状态下的上线产生松弛,成为在针孔下方略微下垂的状态,因此切线机构能够与切断横跨针孔和釜之间的缝线的情况相同地切断缝线开始端部。另外,由于此时上线保持装置没有放开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所以与切断以自由状态下垂的缝线的情况不同,切线机构能够良好地进行切断。
由此,能够在缝制后的被缝制物上残留的缝线变短,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另外,可以不需要在缝制后进行剩余缝线的后处理,能够使生产率提高。进而,不需要专门用于切断剩余缝线的切线装置,能够在缝制作业中实现成本降低。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在最后落针完毕后,对横跨针板的针孔和釜机构之间的上线及下线进行切断,随后切断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所以与一起进行切断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切线装置的负担,同时可以更可靠地进行切断。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在最后落针完毕后,同时切断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和横跨针板的针孔和釜机构之间的上线及下线,所以能够缩短各缝线的切断作业时间。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由于动作控制单元在初始的落针位置和最后的落针位置不一致的情况下,在使初始落针位置与缝针进行位置对齐后,使缝线保持器向中间位置移动,所以能够使上线缝制开始端部的被缝制物侧的根部位置靠近针板的针孔。因此,在使缝线保持器移动至中间位置时,能够进一步使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松弛,能够利用切线机构更可靠地切断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另外,能够使切断后残留在被缝制物侧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更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缝纫机概要的部分切去后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从图8中的U方向观察时上线引导板的俯视图。
图3是从X轴方向观察时釜机构的中釜的正视图。
图4是切线机构的俯视图。
图5是切线机构的动作说明图,图5(a)是可动切刀待机状态,图5(b)是可动切刀前进转动状态,图5(c)是可动切刀后退转动状态。
图6是表示上线保持装置的主要整体结构的斜视图。
图7是表示上线保持装置的主要整体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8是从右方观察时在缝线保持器位于针下方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从下方观察时在缝线保持器位于针下方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是从右方观察时在缝线保持器位于缝线弯折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从下方观察时在缝线保持器位于缝线弯折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从右方观察时在缝线保持器位于待机装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3是从下方观察时在缝线保持器位于待机装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4是从右方观察时在缝线保持器位于缝线松弛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5是从下方观察时在缝线保持器位于缝线松弛位置的情况下的上线保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6是从下方观察时表示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的摆动动作、和保持部件及夹持部件的相对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待机位置及缝线松弛位置处的上线状态和切线机构之间关系的动作说明图,图17(A)表示缝线保持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可动切刀切断动作状态,图17(B)表示缝线保持器位于缝线松弛位置时的可动切刀前进转动状态,图17(C)表示缝线保持器位于缝线松弛位置时的可动切刀后退转动状态,图17(D)表示在缝线保持器位于缝线松弛位置时的可动切刀后退转动状态下,上线缝制开始端部的切断状态。
图18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9是缝纫机的动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缝纫机的整体概略结构)
下面,基于图1至图1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100,通过按照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规定的缝制模式,使纽扣和布料相对于缝针移动,而实现向纽扣的各个孔进行规定次数的落针。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即缝纫机100的概要的整体图。
所述的缝纫机100,从外形上来说大致由下述部分构成:缝纫机底座101,其位于缝纫机100的下部;缝纫机直立机体部102,其从缝纫机底座101的一端部向上方竖立;以及缝纫机臂部103,其从缝纫机直立机体部102的上方沿缝纫机底座101延伸设置。此外,缝纫机100相当于所谓的柱形底座缝纫机,其中,上述缝纫机底座101的前端部形成为大致筒状,同时后述X轴方向的宽度设定为窄于其他部位。
另外,在说明缝纫机100的结构时,将后述的缝针104的上下移动方向作为Z轴方向,将与其正交的方向中缝纫机底座101及缝纫机臂部103的长度方向作为Y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及Y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另外,在将缝纫机100设置在水平面上的情况下,Z轴方向中的“+”侧表示上方,“-”侧表示下方,X轴方向中的“+”侧表示右方,“-”侧表示左方,Y轴方向中的“+”侧表示前方,“-”侧表示后方。
缝纫机100具有:缝针104,其设置在缝纫机臂部103的前端部,由缝纫机电动机105沿上下方向往复驱动;未图示的上线供给源,其设置在缝纫机臂部103的上部,用于向缝针104供给上线;缝线调节装置106,其在该上线供给源和缝针104之间以规定负载夹持上线,从而对上线的进给方向移动产生阻力;天秤装置,其在该缝线调节装置106和缝针104之间,以规定定时利用天秤107拉起上线;针板108,其设置在缝纫机底座101的上表面,设有使缝针104的前端部插入的针孔108a;釜机构120,其设置在缝纫机底座101内,位于针板108的下方,该釜机构120从下降的缝针104上勾取上线线环,同时向该线环中插入下线;上线保持装置10,其位于针板108和釜机构120之间,在缝针104的第一次上升时,保持上线端部;切线机构130,其设置在缝纫机底座101内,在缝制后切断横跨针板108的针孔108a和釜机构120之间的上线及下线;布料保持机构140,其保持布料和纽扣并使它们相对于缝针移动;未图示的挑线机构,其从布料上方挑出被切断的上线;以及动作控制单元80,其进行上述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上述缝针104在其前端部(下端部)附近形成穿线孔,将上线插入该穿线孔中。另外,缝针104支撑在针棒104a的下端部,由未图示的曲柄机构将来自缝纫机电动机105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上下往复驱动力,并施加给该针棒104a而使其以规定周期进行往复上下移动。在缝纫机电动机105上附设用于检测其旋转角度量的编码器109(参照图18),将缝针104位于上死点位置时作为0°,向动作控制单元80输出缝纫机电动机105的输出轴当前位于0~360°的哪一个角度位置上。
在天秤107上设置上线插入孔(省略图示),通过在已插入上线的状态下进行上下移动,在其上升时拉起插入缝针104中的上线。另外,天秤装置使天秤107以与缝针104相同的周期上下移动,但天秤107到达上死点的定时设定为略微迟于缝针104到达上死点的定时。
缝线调节装置106具有:缝线调节盘,其夹持上线;以及缝线张力螺线管86(参照图18),其通过使用于该夹持的推力变化而控制缝线张力。所述的缝线张力螺线管86由动作控制单元80控制其推力。
(釜机构)
如图3所示,釜机构120具有:中釜122,其进行往复半周旋转,利用沿旋转周向突出的尖端121捕捉上线线环;大釜123,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中釜122;上线引导板124,其设置在大釜123的上部;以及釜轴125,其从缝纫机直立机体部侧向大釜123与缝纫机底座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经由未图示的驱动器而向中釜122施加往复半周旋转驱动力。
如图8所示,在上述中釜122上沿其外周形成导轨状的突出构造部126,以反复进行半周旋转,在该突出构造部126的两侧形成与大釜123的支撑槽123a滑动抵接的轨道面127、128。另外,在上述导轨状的突出构造部126周向的端部上形成尖端121,利用中釜122向一侧的半周旋转动作,使尖端121在从上线引导板124的引导孔进入的缝针104的穿线孔旁边通过,而勾取上线线环。为此,使尖端121的前端部形成为向沿中釜122的旋转中心线的一侧方向L倾斜的形状,同时尖端121及突出构造部126相对于缝针104的上下移动路线N配置在沿旋转中心线的另一侧方向R侧。
另外,釜轴125相对于中釜122位于R侧(下面,将方向R侧称为釜轴侧),其并不直接与中釜122连结,而是经由设置在中釜122上并一起进行往复半周旋转的驱动器,向中釜122传递往复半周旋转的驱动力。
所述釜机构120的釜轴125与Y轴方向平行地配置,位于中釜122的Y轴方向“-”侧(后方),同时从所述方向向中釜122施加往复半周旋转驱动力。另外,釜轴125构成为将从缝纫机电动机105分支出的驱动力变换为往复转动并进行传递,实现缝针104的上下往复动作和中釜122的往复半周旋转动作以规定相位差同步。
上线引导板124是板状部件,其用于防止上线接触或缠入中釜122的轨道面127及128,在上线引导板124上设置从图3的上方(箭头U方向)观察时具有如图2所示形状的引导孔124a,在引导孔124a的右侧大致中央部上设置分线部124b,其用于展开由中釜122的尖端121勾取的上线线环。如图3所示,由尖端121勾取的上线线环,通过该分线部124b而以尖端121为界,向前后大幅地分离为缝针侧的缝线NF和布料侧的缝线NB,防止其接触或缠入中釜122的两个轨道面127、128。
(布料保持机构)
布料保持机构140,其具有:布料进给台141,其通过作为步进电动机的X轴电动机83及Y轴电动机84,能够在缝纫机底座101的上表面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任意地移动定位;布料保持部件142,其可升降地安装在布料进给台141的前端部;第一摆动腕144,其通过设置在作为步进电动机的动作电动机82上的凸轮143而进行摆动;传动杆145,其通过第一摆动腕144的摆动而进行前后移动;L字形的第二摆动腕146,其通过传动杆145的前后移动而进行摆动;升降体147,其通过第二摆动腕146而进行上下移动动作;以及摆动杆148,其由布料进给台141支撑,该摆动杆148的两端部可以摆动。
布料进给台141,通过公知的构造可沿X-Y平面任意移动地安装在缝纫机底座101的上部。另外,通过公知的动力传递构造,将X轴电动机83及Y轴电动机84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移动力,而传递至布料进给台141。
即,布料保持机构140、X轴电动机83及Y轴电动机84作为移动机构起作用,即,保持被缝制物即布料和纽扣,将它们相对于缝针任意地移动定位,在规定的落针位置进行落针。
布料保持部件142配置在针板108的上方,能够以使纽扣重叠在布料上的状态进行保持,在下降时成为上述保持状态,在上升时解除保持状态。
所述的布料保持部件142可升降地支撑在布料进给台141上,同时与摆动杆148的一端部连结,由此,通过使该摆动杆148的一端部由于摆动而上下移动,使布料保持部件142也进行升降。
摆动杆148的另一端部由未图示的拉伸弹簧而向上方施加张力,利用所述的张力而将布料保持部件142始终向下方按压。此外,在摆动杆148的另一端部附近设置抵接部148a,其由升降体147的下端部施加向下方的按压力。
升降体147以其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沿该长度方向进行升降。升降体147的上端部与第二摆动腕146连结,下端部附近与使升降体147的姿态稳定化的动作限制连杆体149连结。另外,通过第二摆动腕146的连结端部进行上下移动,而使升降体147上下移动。
第二摆动腕146如上所述为大致L字形,在弯折部可转动地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另外,第二摆动腕146的下端部与传动杆145连结而向前后进行摆动动作,通过上端部侧使升降体147上下移动。
传动杆145的后端部与第一摆动腕144的一端部连结,第一摆动腕144的另一端部与凸轮143卡合。
凸轮143是由动作电动机82旋转驱动的外周凸轮,第一摆动腕144的另一端部与凸轮143的外周抵接,与该外周形状对应地使第一摆动腕144进行摆动。
上述布料保持机构140设定为,利用动作电动机82的旋转驱动,在电动机输出轴位于规定角度时,使布料保持部件142上升。即,通过动作电动机82的旋转角度控制而进行布料及纽扣的保持和放开。
另外,在动作控制单元80中存储多种缝制数据,它们用于在纽扣缝制时,与纽扣B(图17)的穿线孔的个数及配置、孔的间隔、穿线的次序、在中途是否切线等对应而执行一系列的缝制动作。这样,在选择一个缝制数据执行纽扣缝制时,布料保持机构140在每一针中以缝制数据规定的驱动量驱动X轴电动机83和Y轴电动机84,移动定位布料进给台141及布料保持部件142,以对纽扣B的各穿线孔按照规定次序进行规定次数的落针。
另外,未图示的挑线机构具有挑线部件,其经由多个连杆体从第二摆动腕146获得动力而进行往复转动。所述挑线部件设置在缝纫机面部侧,使其前端部通过位于针上升位置的缝针的下端部和针板之间。由此,在将横跨针板108的针孔108a至釜机构120之间的上线切断后,通过使挑线部件进行转动,能够将被切断的上线的端部拉至布料上方。
(切线机构)
图4是切线机构130的要部俯视图,图5是其动作说明图。如图1、4、5所示,切线机构130具有:第一摆动腕132,其通过设置在动作电动机82上的凸轮131进行摆动;传动杆133,其通过第一摆动腕132的摆动而进行前后移动;第二摆动腕134,其通过传动杆133的前后移动而进行摆动;固定切刀135,其固定安装在针板108的下表面;可动切刀136,其一边与固定切刀135的刃部滑动接触一边进行往复转动;以及连杆体137,其连结可动切刀136和第二摆动腕134。
凸轮131是由动作电动机82旋转驱动的槽凸轮,第一摆动腕132的上端部经由沿凸轮131的周向槽移动的未图示的滚轴而与凸轮131连结。由此,第一摆动腕132与凸轮131的槽形状对应而进行摆动。
第一摆动腕132经由其中间部而可转动地轴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大致沿Z轴方向配置。另外,其上端部如上述所示,与凸轮131连结,下端部与传动杆133的后端部连结。由此,如果第一摆动腕132的上端部通过凸轮131进行摆动,则使传动杆133进行前后方向的往复动作。
第二摆动腕134经由其长度方向中间部而可转动地轴支撑在针板108的下表面,其一端部与传动杆133的前端部连结。另外,第二摆动腕134的另一端部经由连杆体137与可动切刀136连结,动作电动机82经由第一摆动腕132、传动杆133、第二摆动腕134以及连杆体137,最终使可动切刀136往复转动。
可动切刀136可转动地轴支撑在针板108的下表面,该可动切刀136在使上表面与固定切刀135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同时进行往复转动动作。可动切刀136在非切断时,在图4的双点划线及图5(a)所示的待机位置上避让,在切断时进行往复转动,即,前进至如图4的实线及图5(b)所示的前进位置后,返回至待机位置。
此外,如上述所示,上线被中釜122的尖端121捕捉而形成上线线环,通过上线引导板124的分线部124b,使上线以尖端121为界分为缝针侧的缝线NF和布料侧的缝线NB。在上述状态下,由可动切刀136切断上线,但此时,由于如果切断上线的缝针侧缝线NF和布料侧缝线NB这两者,则会使上线在两个位置被切断,所以为了避免上述情况,仅分选出布料侧的缝线NB进行切断。为了进行上述分选,在可动切刀136上,形成向前进缘部侧突出的分离凸起136a。
分离凸起136a的位置设定为,在可动切刀136进行前进转动时,穿过由分线部124b分开的上线的缝针侧缝线NF和布料侧缝线NB之间,如果可动切刀136进行前进转动,则仅使位于转动半径外侧的布料侧缝线NB沿可动切刀136的转动半径方向外侧滑动,绕进设置在可动切刀136的后退缘部侧上的缝线捕捉部136b(参照图5(b))。
另外,在可动切刀136的上表面,形成与该上表面存在高度差的刃部136c,通过可动切刀136的后退转动,使缝线捕捉部136b的布料侧缝线NB由刃部136c和固定切刀135的前端部夹持并切断(参照图5(c))。
如上所示,动作电动机82能够通过凸轮143及凸轮131,执行布料压脚的升降、挑线动作以及切线机构130的动作。另外,调整各凸轮形状及其安装角度,以使上述各动作在动作电动机82的一次旋转(0~360°)中的各自不重复的角度范围内执行。另外,设定凸轮143及凸轮131的凸轮形状,并安装在动作电动机82上,以通过动作电动机82沿规定方向旋转,依次执行“布料保持部件下降”、“第一次可动切刀前进”、“第一次可动切刀后退”、“挑线部件往复转动”、“第二次可动切刀前进”、“第二次可动切刀后退”、“布料保持部件上升”。
(上线保持装置)
上述上线保持装置10是下述装置,即,为了防止上线开始缝制的端部(缝制开始端部)从布料中拔出,在缝制开始时,在针板108的针孔108a的正下方夹持插入缝针104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使所夹持的上线端部从缝针104的上下移动路线移动至向后方远离的位置。
上线保持装置10具有:缝线保持器20,其具有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该保持部21保持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该夹持部31相对于该保持部21接近/远离地相对移动,从而在该夹持部31与保持部21之间夹持或放开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移动单元40,其使缝线保持器20在从位于缝针104的上下移动路线N(参照图8)上的针下位置至待机位置之间移动,该待机位置是相对于缝针104的上下移动路线N(与Z轴方向平行,连结从位于上死点的缝针104的前端位置至位于下死点的缝针104的前端位置的路线)向后方(缝纫机直立机体部102侧)远离的位置;以及关联动作单元60,其在缝线保持器20位于针下位置时,使缝线保持器20处于放开状态,使缝线保持器20在针下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从放开状态切换至夹持状态。下面详细说明各部分。
(上线保持装置的缝线保持器)
图6是表示上线保持装置10的主要的整体结构的斜视图,图7是其分解斜视图。
如上述图所示,缝线保持器20具有:保持部件22,其具有保持部21;以及夹持部件32,其具有夹持部31。上述各部件22、32的整体形状均为长条板状,将它们重叠并使夹持部件32位于上方,它们都在使其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的状态下,沿该Y轴方向(前后方向)可滑动地支撑在关联动作单元60上。下面,在说明缝线保持器20各部分时使用表示方向的文字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表示缝线保持器20支撑在关联动作单元60上的状态下的方向。
保持部件22在其前侧和后侧的各端部上,分别沿前后方向形成长方形的通孔23、24,前侧通孔23的内表面中包括位于最前端且与Y轴“+”方向相对的面的部位为保持部21。另外,该前侧通孔23也作为引导夹持部件32的夹持部31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引导孔起作用。
在保持部件22的后侧通孔24中配置后述的关联动作单元60的拉伸弹簧62,由此形成其进行伸缩的动作区域。使所述的后侧通孔24的前端部与拉伸弹簧62的一端部连结。
另外,在保持部件22的Y轴方向中央部略微靠后的位置上,设置向X轴“-”方向延伸的托架部25,在其前端部固定安装向下方延伸的圆棒状卡合销钉26。保持部件22经由所述卡合销钉26而由关联动作单元60输入前后方向的移动力。
夹持部件32分割为前侧部33和后侧部34,上述部分通过由连结体35连结而形成一体的大致长条板形状。在前侧部33的前端部上设置夹持部31,所述的夹持部31具有:平面部30,其能够与保持部21接近/远离及抵接;以及弯折部36,其在该抵接时穿过保持部21的下方而比保持部件22的前端面更向前方突出。
由此,通过保持部件22和夹持部件32相对最接近的动作,能够由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的平面部30夹持从上方插入保持部件22的前侧通孔23中的上线。另外,利用从平面部30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弯折部36,使所夹持的上线向前方弯折,能够使上线成为从前方向下方弯折的状态。由此,由于上线端部通过弯折部36而以位于更前方的状态下垂,所以比位于其下方的釜机构120的中釜122更靠近前方,从而能够防止上线端部接触或缠入该中釜122。
在后侧部34上沿前后方向形成通孔37,在夹持部件32和保持部件22以重叠状态支撑在关联动作单元60上的情况下,通孔37与上述保持部件22的后侧通孔24重合,在上述通孔内侧配置关联动作单元60的拉伸弹簧62,由此形成其进行伸缩的动作区域。所述通孔37的后端部与拉伸弹簧62的另一端部连结。由此,夹持部件32处于经由拉伸弹簧62而与保持部件22连结的状态,始终向保持部件22的保持部21和夹持部件32的夹持部31沿相互接近而抵接的方向施加弹力。
另外,在夹持部件32的Y轴方向中间部上设置向X轴“+”方向延伸设置的托架部38,在其前端部固定安装向下方延伸的圆棒状卡合销钉39。夹持部件32经由所述的卡合销钉39而由关联动作单元60输入前后方向的移动力。
(上线保持装置的移动单元)
基于图6~14说明移动单元40。
移动单元40将缝线保持器20移动定位至针下位置、缝线弯折位置、待机位置以及缝线松弛位置(中间位置)。
如果根据后述的关联动作单元60的构造,通过移动单元40使缝线保持器20向前后方向移动,则与该移动方向中的各位置对应,使保持部件22的保持部21和夹持部件32的平面部30的开合状态变化。
在这里,所谓针下位置是指保持部件22的保持部21和夹持部件32的平面部30完全分开,使缝线保持器20的前端位于缝针上下移动路线N的下方的位置。
所谓缝线弯折位置是指位于针下位置的后方,使保持部件22的保持部21和夹持部件32的平面部30处于即将完全闭合的状态的位置。
所谓待机位置是指使保持部件22的保持部21和夹持部件32的平面部30处于完全闭合的状态,位于上述四个位置中最后方的位置。
所谓缝线松弛位置是指维持保持部件22的保持部21和夹持部件32的平面部30完全闭合的状态,位于缝线弯折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的位置。
移动单元40具有:Y轴移动机构41,其沿Y轴方向往复驱动支撑在关联动作单元60上的缝线保持器20;以及移动位置检测单元46,其检测缝线保持器20是否位于针下位置、待机位置等各位置上,由动作控制单元80基于移动位置检测单元46的检测而控制Y轴移动机构41的动作。
Y轴移动机构41如图7所示,具有:缝线夹持用电动机42,其输出旋转驱动力;主动连杆体43,其自身的摆动中心位置连结在缝线夹持用电动机42的输出轴上;随动连杆体44,其向关联动作单元60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63施加Y轴方向的移动力;以及传动连杆体45,其从主动连杆体43向随动连杆体44传递驱动力。
上述缝线夹持电动机42为步进电动机,通过动作控制单元80的动作控制而向正负方向以任意的旋转角度量进行驱动。
主动连杆体43,其一端部与缝线夹持电动机42的输出轴固定连结,其另一端部与传动连杆45的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
随动连杆体44,其一端部轴支撑在关联动作单元60的后述引导板61上,其另一端部与传动连杆体45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另外,在大致“ㄑ”字形的随动连杆体44上设置卡合凸起52,其用于向关联动作单元60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63施加沿Y轴方向的移动力。
传动连杆体45沿大致Y轴方向配置,通过缝线夹持电动机42的驱动而在主动连杆体43摆动的同时使随动连杆体44摆动。
通过上述结构,如果驱动缝线夹持电动机42,则随动连杆体44与主动连杆体43一起摆动,经由卡合凸起52而使关联动作单元60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63沿Y轴方向移动。
参照图8~14说明移动位置检测单元46。此外,在图6、7中,省略图示移动位置检测单元46。
所述移动位置检测单元46具有:第一及第二状态传感器47、48,它们具有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检测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间是否存在遮蔽物;以及遮蔽板51,其设置在上述Y轴移动机构41的传动连杆体45上,具有第一~三遮蔽区域51a、51b、51c。上述第一~三遮蔽区域51a、51b、51c从遮蔽板51的前端部向后方顺次形成。
上述第一及第二状态传感器47、48,沿遮蔽板51的移动路线并排配置,同时第一状态传感器47配置在后侧。由此,各状态传感器47、48成为沿大致Y轴方向排列的状态。各状态传感器47、48的感光元件,以存在遮蔽物的状态作为ON状态,以没有遮蔽物的状态作为OFF状态,将可识别各状态的信号输出至动作控制单元80。
另一方面,遮蔽板51固定支撑在传动连杆体45上,使其能够穿过第一及第二状态传感器47、48这两者的发光元件-感光元件之间,并在遮蔽板51上形成第一~第三遮蔽区域51a、51b、51c。
此外,如图8所示,在缝线保持器20位于针下位置时,配置为第一~第三遮蔽区域51a、51b、51c不遮蔽任一个传感器47、48。即,在使传动连杆体45及卡合凸起52前进时,能够在第一状态传感器47为OFF状态(非遮蔽状态)、第二状态传感器48也为OFF状态时检测出位于针下位置。
另外,如图10所示,在缝线保持器20位于缝线弯折位置时,配置为第一遮蔽区域51a不遮蔽任意一个传感器47、48,第二遮蔽区域51b遮蔽第二状态传感器48、第三遮蔽区域51c遮蔽第一状态传感器47。即,在使传动连杆体45及卡合凸起52从针下位置后退时,能够在第一状态传感器47为ON状态(遮蔽状态)、第二状态传感器48也为ON状态时,检测出位于缝线弯折位置。
另外,如图12所示,在缝线保持器20位于待机位置时,配置为第一遮蔽区域51a遮蔽第二传感器48,第二遮蔽区域51b不遮蔽任一个传感器47、48,第三遮蔽区域51c也不遮蔽任一个传感器47、48。即,在使传动连杆体45及卡合凸起52从缝线弯折位置后退时,能够在第一状态传感器47为OFF状态、第二状态传感器48为ON状态时,检测出位于待机位置。
另外,如图14所示,在缝线保持器20位于缝线松弛位置时,配置为第一遮蔽区域51a不遮蔽任一个传感器47、48,第二遮蔽区域51b也不遮蔽任一个传感器47、48,第三遮蔽区域51c屏蔽第一传感器47。即,在使传动连杆体45及卡合凸起52从待机位置前进时,能够在第一状态传感器47为ON状态、第二状态传感器48为OFF状态时,检测出位于缝线松弛位置。
在这里,说明由动作控制单元80对Y轴移动机构41进行的控制。动作控制单元80预先存储用于使缝线保持器20在针下位置至待机位置之间移动的缝线夹持电动机42的旋转角度量、及使其从待机位置移动至缝线松弛位置的旋转角度量,在将缝线保持器20定位在各位置上时,参照存储角度位置进行缝线夹持电动机42的动作控制。
此外,对于针下位置,动作控制单元80在缝纫机100的主电源接通时,通过利用移动位置检测单元46而作为初始位置控制部进行控制,驱动缝线夹持电动机42检索针下位置,在该位置待机。
然后,在缝制开始后的第一针时,作为上线保持控制部进行控制,即,利用缝纫机电动机105的编码器109识别缝针104从布料中向上方拔出,而将缝线保持器20定位在缝线弯折位置上。在所述缝线弯折位置上,由于保持部件22的保持部21和夹持部件32的平面部30处于产生一定间隙的状态,所以利用天秤107的拉升力,使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在保持部件22的保持部21和夹持部件32的平面部30之间一边产生滑动阻力、一边向缝针104侧滑动,能够减少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长度。
然后,如果在第二针中,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05的编码器109而检测出缝针104从布料中向上方拔出,则进行将缝线保持器20定位在待机位置上的控制。由此,使保持部件22的保持部21和夹持部件32的平面部30成为闭合状态,从而保持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使其此后即使受到天秤107的张力也不会滑动。
然后,如果在最后落针之后,切断横跨针孔108a至中釜122间的上线和下线并进行挑线,则进行将缝线保持器20定位在缝线松弛位置的控制。由于缝线松弛位置是相对于待机位置更靠近针孔108a的位置,所以通过所述移动,能够使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在缝线保持器20和针孔108a之间产生松弛,使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进入切线机构130的可动切刀136的转动范围内,能够利用可动切刀136的转动而切断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此外,与缝线松弛位置上的上线缝制开始端部和可动切刀136的配置相关的详细说明,在后面进行叙述。
(上线保持装置的关联动作单元)
基于图6至图16说明关联动作单元60。
关联动作单元60具有:作为引导单元的引导板61,其分别可沿Y轴方向往复移动地支撑夹持部件32和保持部件22;作为张力预紧单元的拉伸弹簧62,其在夹持部件32和保持部件22之间始终沿使夹持部31和保持部21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张力;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其分别与夹持部件32和保持部件22卡合,以能够与由其自身的摆动而导致的姿态变化对应地使夹持部31和保持部21接近/远离,同时从移动单元40输入使缝线保持器20移动至各移动位置的移动力;第一抵接部件64,其在缝线保持器20从缝线松弛位置向针下位置移动时,与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抵接,并使该位置调节连杆体63向使夹持部31和保持部21远离的方向摆动;以及第二抵接部件65,其在缝线保持器20从缝线松弛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时,与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滑动抵接,使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能够以倾斜度维持恒定的状态向后方移动,以使夹持部31和保持部21维持紧靠状态。
上述引导板61固定安装在缝纫机底座103的上部、且位于针板108的后方。下面,在说明关联动作单元60各部分时使用表示方向的文字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表示引导板61固定安装在缝纫机底座103上的状态下的方向。
在引导板61的上表面,在其X轴方向的中间位置上沿Y轴方向设置引导槽66。在所述的引导槽66中,以使长度方向对齐且重合的状态收容缝线保持器20的保持部件22及夹持部件32,然后,从上方安装按压板67作为顶盖,以使保持部件22及夹持部件32不会从引导槽66中脱落。由此,能够利用引导槽66引导保持部件22及夹持部件32而使它们各自沿Y轴方向滑动。但是,如上述所示,由于保持部件22和夹持部件32经由拉伸弹簧62连结,所以只要没有施加外力,各部件22、32就维持保持部21与夹持部31抵接的状态。此外,在图9、11、13、15中,以保持部件22和夹持部件32的X轴方向宽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图示,但这是为了对各部件22、32的相对位置关系清楚地进行图示,从而为了便利而以不同宽度示出,实际上,保持部件22及夹持部件32都设定为在可滑动的范围内与引导槽66的X轴方向宽度大致相等。
此外,在引导板61的隔着引导槽66的两侧分别设置通孔68、69。在一侧的通孔68中从上方插入设置在保持部件21上的卡合销钉26,在另一侧的通孔69中插入夹持部件32的卡合销钉39。另外,各通孔68、69的Y轴方向长度都设定为:在缝线保持器20从针下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以及保持部件22和夹持部件32随之进行的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各卡合销钉26、39都不会接触各孔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另外,插入各通孔68、69中的各卡合销钉26、39的前端部从引导板61的下表面侧略微突出,分别与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卡合。
在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上,沿其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与保持部件22卡合的转动卡合部70、与夹持部件32卡合的转动卡合部71以及位于上述部分之间的与移动单元40卡合的转动卡合部72。
即,与保持部件22卡合的转动卡合部70是沿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的长度方向的长孔状通孔,用于插入卡合销钉26。与夹持部件32卡合的转动卡合部71是圆形通孔,用于插入卡合销钉39。与移动单元40卡合的转动卡合部72是沿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的长度方向的长孔状通孔,用于插入卡合凸起52。
图16是表示从下方观察时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的摆动动作、和保持部件22及夹持部件32的对应位置变化的关系的说明图。
参照图16,保持部件22及夹持部件32如上述所示,只要没有受到外力,就由拉伸弹簧62维持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之间的抵接状态。所述状态为上线的保持状态。另外,如图所示,各卡合销钉26、39的位置设定为,在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处于抵接状态时,在Y轴方向上并列在大致相同位置上。由此,经由各转动卡合部70、71而与上述各卡合销钉26、39连结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在通常状态下,也通过拉伸弹簧62的张力而维持沿大致X轴方向的状态(图16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在所述状态下,如果以卡合凸起52为中心向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施加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则该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摆动,其姿态产生变化。此时,通过各转动卡合部70、71在Y轴方向上产生位移,在保持部件22和夹持部件32之间沿使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加外力。由此,使保持部21及夹持部31抵抗拉伸弹簧62的张力而远离,从上线的保持状态切换至放开状态。
基于图9、11、16说明第一抵接部件64。第一抵接部件64操作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的摆动,以在缝线保持器20位于针下位置时,使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处于远离状态,在从针下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时,使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并至少在比缝线松弛位置更靠近针下位置的位置上进行抵接。
为了实现上述动作,第一抵接部件64配置为,使其从前方在移动单元40的转动卡合部72和夹持部件32的转动卡合部71之间,与位于针下位置的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抵接。通过上述配置,在为了使缝线保持器20定位于针下位置而通过移动单元40向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施加向前方的移动力的情况下,该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抵抗拉伸弹簧62的张力,以其与第一抵接部件64的接点为支点摆动。此时,夹持部件32的转动卡合部71比在抵接时进一步向后方移动,保持部件22的转动卡合部70向前方移动。由此,由于经由保持部件22使保持部21向前方移动,经由夹持部件32使夹持部31向后方移动,所以它们成为相互远离的状态(参照图16的双点划线)。在所述状态下,在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之间插入上线端部。
然后,如果缝线保持器20从该针下位置向后方移动,则第一抵接部件64与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的抵接状态逐渐解除,因而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由于拉伸弹簧62的拉力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之间闭合,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其与第一抵接部件64之间的抵接状态完全解除,夹持部31经由夹持部件32向前方移动,同时保持部21经由保持部件22向后方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卡合凸起52向后方移动,则在某个位置会使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之间闭合,如果继续向后方移动,则维持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闭合的状态。另外,在缝纫机100中,在卡合凸起52向后方的移动中,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之间第一次闭合的位置设定为缝线松弛位置。此外,由于缝线弯折位置必须位于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之间即将闭合的位置上,所以设定在上述缝线松弛位置的略前方。
基于图11、13、15说明第二抵接部件65。第二抵接部件65限制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的摆动,以在缝线保持器20从缝线松弛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时,维持夹持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动作,第二抵接部件65配置为:使其在缝线保持器20从缝线松弛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时,在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通过的区域中,从X轴方向“-”侧与该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滑动抵接。
第二抵接部件65的滑动抵接面沿Y轴方向平滑地形成。另外,设置在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的X轴方向“-”侧端部上的滑动抵接部63a也平滑地形成,且在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抵接时与Y轴方向平行。
由此,如果在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朝向大致X轴方向的状态下,从针下位置到达缝线松弛位置,则第二抵接部件65与滑动抵接部63a滑动抵接,在从缝线松弛位置至待机位置的行程中,维持滑动抵接部63a与Y轴方向平行的状态,从而维持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之间的抵接状态。
此外,在从缝线松弛位置至待机位置的区间中,即使没有第二抵接部件65,也能够利用拉伸弹簧62的张力而维持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之间闭合的状态,但第二抵接部件65能够防止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由于卡合凸起52迅速动作受惯性力等影响而打开。
(各移动位置上的保持部及夹持部的配置)
在将缝线保持器20定位在针下位置的情况下,如上述所示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另外,如果到达针下位置,则如图8所示,保持部21位于缝针的上下移动路线N的前方。
另外,夹持部31的弯折部36的前端部至少位于直线M的后方。该直线M是通过下述方法决定的直线,即,通过连结针孔108a下端部的后方侧缘部(从下方观察时圆形针孔108a沿Y轴方向的直径上,位于Y轴方向“-”侧端部的位置)、和位于中釜122后侧的一侧轨道面128的上端部而决定,其中,该中釜122靠近缝针上下移动路线N的后侧配置。通过以上述方式设定夹持部31的前端部的配置,在使缝制中的第一针的上线线环由中釜122的尖端121捕捉,通过上线引导板124的分线部124b展开(扩展)的情况下,可以使夹持部31的前端部与上线接触,而不会妨碍分线部124b展开线环,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上线与轨道面128接触。
另外,上述保持部21的位置和夹持部31的前端位置,由保持部件22和夹持部件32的Y轴方向长度、及第一抵接部件64相对于相对位置调节连杆体63的抵接位置决定。例如,如果第一抵接部件64的抵接位置靠近移动单元40的转动卡合部72,则保持部件21的位置更靠近前方,夹持部31的前端位置更靠近后方。另外,如果抵接位置靠近夹持部件33的转动卡合部71,则保持部21的位置更靠近后方,夹持部31的前端位置更靠近前方。
如果缝线保持器20从针下位置到达缝线松弛位置,则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的平面部30抵接,维持夹持状态直至到达更后方的待机位置。
图10及图11表示缝线保持器20位于缝线弯折位置的状态,图12及图13表示缝线保持器20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图14及图15表示缝线保持器20位于缝线松弛位置的状态。
在这里,基于图17说明待机位置及缝线松弛位置上的上线状态与切线机构130之间的关系。B是至少具有2个孔的纽扣,W是缝制纽扣的衣服等布料(被缝制物)。
图17(A)表示在缝线保持器20位于待机位置时,切线机构130的可动切刀136从前进转动切换至后退转动的瞬间的配置。此时,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从针孔108a至缝线保持器20的前端笔直张紧,缝线保持器20较远地位于可动切刀136的后方。即,缝线保持器20的待机位置设定为远离可动切刀136的位置,该位置至少满足即使可动切刀136进行后退转动,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也不会被可动切刀136捕捉。
图17(B)表示在缝线保持器20从待机位置移动至缝线松弛位置,切线机构130的可动切刀136从前进转动切换至后退转动的瞬间的配置。此时,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在针孔108a和缝线保持器20之间松弛至低于可动切刀136的位置,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成为进入表示可动切刀转动范围的扇形平面区域内的状态。由此,如果可动切刀136进行后退转动,则使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由可动切刀136捕捉(图17(C)),运送至固定切刀135而切断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
即,要求缝线松弛位置为能够切断所保持的上线端部的位置,具体地说,要求通过从待机位置进行移动产生的上线松弛,能够使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进入表示可动切刀136移动轨迹的平面上的区域内。
此外,如果进行上线缝制开始端部的切断,则为了满足上述条件,只要将缝线松弛位置设定在待机位置的一定程度的前方即可。另外,优选在切断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同时,实现如图17(C)所示的那样使其从缝线保持器20中脱离。由此,为了实现上述脱离,要求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产生的松弛长度短于被可动切刀136捕捉而到达固定切刀处所需要的长度。
此外,为了满足所述条件,还要求(1)可动切刀136将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向固定切刀135运送的方向与缝线保持器20从针下位置至待机位置的移动方向含有彼此反向的移动方向分量(更优选为彼此反向),(2)由缝线保持器的夹持而在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上产生的拔出时的摩擦力至少小于或等于上线的耐久张力。
(动作控制单元)
基于图18说明动作控制单元80。图18是表示缝纫机10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所述的控制单元80,并未详细图示,其大致由如下部分构成:CPU,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OM,其存储用于控制、判断等各种处理的各种程序;RAM,其作为各种处理中的工作存储器使用;以及EEPROM,其存储各种缝制数据。另外,在控制单元80上,经由系统总线及驱动电路等而连接有:缝纫机电动机105及其编码器109、缝线夹持电动机42、移动位置检测单元46的第一状态传感器47、第二状态传感器48、缝纫机100的S/S(开始/停止)开关81、进行缝制设定条件输入和缝制数据选择的操作面板85、切线等的驱动源即动作电动机82、移动被缝制物的X轴电动机83、Y轴电动机84等。
控制单元80能够基于从设置在缝纫机电动机105的输出轴上的编码器109输入的脉冲信号,识别缝纫机电动机105的旋转角度。
另外,控制单元80能够基于从移动位置检测单元46的第一状态传感器47、第二状态传感器48输入的检测信号,确认缝线保持器20的各移动位置。
另外,如果从开始开关81输入缝制开始信号,则控制单元80与确认、识别出的缝纫机电动机105的旋转角度及移动位置检测单元46的动作位置检测对应,对移动单元40的缝线夹持电动机42进行驱动控制。
(缝纫机的动作说明)
根据图8至图19说明由上述结构组成的缝纫机100的动作。图19是表示缝纫机100的动作控制的流程图。另外,以为了进行纽扣缝制而预先设定有规定各针的落针位置的缝制数据及必要的各种参数为前提进行说明。
下面的处理,通过CPU执行存储在控制单元80的ROM中的控制程序而实现。
首先,如果控制单元80在等待S/S开关81输入的状态(步骤S1)下,接收到输入,则旋转驱动动作电动机82至执行“布料保持部件下降”的角度,使布料保持部件142下降,保持布料和纽扣(步骤S2)。
然后,利用移动位置检测单元46检测针下位置(检测初始位置)(步骤S3)。针下位置根据是否处于如下状态而进行判断,即,在沿使传动连杆体45及卡合凸起52前进移动的方向驱动缝线夹持电动机42时,第一状态传感器47为OFF状态,第二状态传感器48也为OFF状态。由此,可以使缝线保持器20配置在缝针的上下移动路线N上(图8、9的状态)。
然后,开始驱动缝纫机电动机105(步骤S4)。此外,驱动控制X轴电动机83及Y轴电动机84,以使此后每一针都在缝制数据所示的落针位置上落针。
通过驱动缝纫机电动机105,进行第一针的落针,使缝针104插入针板108的针孔108a中,上线穿过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之间。随后,在其下方,位于缝针104旁边的上线线环被釜机构120的尖端捕捉。然后,通过中釜122的旋转和上线引导板124而使上线线环展开,此时由于夹持部31的前端部充分地位于后方,所以不会妨碍由上线引导板124进行上线线环的扩大。由此,防止上线与后方轨道面128接触。
然后,如果根据缝纫机电动机105的编码器109,表示第一针的缝针104从布料中拔出,则动作控制单元80进行动作控制,即,开始驱动移动单元40的缝线夹持电动机42,以使缝线保持器20向缝线弯折位置移动(步骤S5)。
缝线弯折位置根据是否处于如下状态而进行判断,即,在沿使传动连杆体45及卡合凸起52从针下位置后退移动的方向驱动缝线夹持电动机42时,第一状态传感器47为ON状态,第二状态传感器48也为ON状态。由此,能够将缝线保持器20配置在缝线弯折位置上(图10、11的状态)。
在缝线保持器20从针下位置向缝线弯折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保持在缝线保持器上。然后,在移动至缝线弯折位置后,由天秤107进行上线的提升(步骤S6)。由于在缝线弯折位置上,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之间形成一定间隙,所以上线在上述部件之间一边受到规定的摩擦阻力一边滑动,能够使上线从被夹持的部分至端部的上线长度最短。
然后,如果根据缝纫机电动机105的编码器109,表示第二针的缝针104从布料中拔出,则动作控制单元80进行动作控制,即,开始驱动移动单元40的缝线夹持电动机42,以使缝线保持器20向待机位置移动(步骤S7)。
待机位置根据是否处于如下状态而进行判断,即,在沿使传动连杆体45及卡合凸起52从缝线弯折位置后退移动的方向驱动缝线夹持电动机42时,第一状态传感器47为OFF状态,第二状态传感器48为ON状态。由此,能够将缝线保持器20配置在待机位置上(图12、13的状态)。
另外,在缝线保持器20向待机位置移动期间,控制缝线张力螺线管86,以使缝线调节装置106的缝线张力低于通常缝制的张力(步骤S8)。
通过所述缝线保持器20向待机位置移动,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成为从针孔108a被笔直向后方拉伸的状态。
在移动至待机位置后,由天秤107进行上线的提升(步骤S9)。由于在待机位置上,保持部21和夹持部31之间紧密接触,所以可以拉紧上线和下线的线结,防止线迹开线。
然后,根据缝制数据判定下一落针是否为最后落针(步骤S10)。随后,在不是最后落针的情况下,按照缝制数据继续缝制。
另外,在是最后落针的情况下,根据编码器109的输出而判定由缝纫机电动机105旋转驱动的上轴是否位于规定的切线角度(步骤S11)。所谓切线角度是指:从下降的缝针104上捕捉上线线环,由分线部124b充分分离缝针侧的缝线NF和布料侧的缝线NB的角度。
如果由编码器109检测为切线角度,则动作控制单元80旋转驱动动作电动机82至执行“第一次可动切刀前进”的角度,使可动切刀136向远离固定切刀135的方向转动,执行缝线勾取(步骤S12)。
然后,在使缝纫机电动机105停止后(步骤S13),动作控制单元80旋转驱动动作电动机82至执行“第一次可动切刀后退”的角度,使可动切刀136向返回至固定切刀135侧的方向转动,仅将上线的布料侧缝线NB和下线切断(步骤S14)。此时,如图17(A)所示,由于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处于从针孔108a被笔直向后方拉伸的状态,所以不会由进行前进和后退的可动切刀136捕捉或切断。
随后,在缝线切断后,动作控制单元80旋转驱动动作电动机82至执行“挑线部件往复转动”的角度,使挑线部件在缝针104下方往复转动,将上线的缝针侧缝线NF从布料中拔出(步骤S15)。
然后,动作控制单元80根据所选择的缝制数据,判定第一针的落针位置和最后落针位置是否为相同位置(步骤S16)。
如果在第一针的落针位置与最后落针位置相同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18,在位置不同的情况下,驱动控制X轴电动机83及Y轴电动机84,以使布料和纽扣移动至在第一针的落针位置上进行落针的位置(步骤S17),然后使处理进入步骤S18。
在步骤S18中,进行动作控制,即,开始驱动移动单元40的缝线夹持电动机42,以使缝线保持器20向缝线松弛位置移动。
缝线松弛位置根据是否处于如下状态而进行判断,即,在沿使传动连杆体45及卡合凸起52从待机位置向前移动的方向驱动缝线夹持电动机42时,第一状态传感器47为ON状态,第二状态传感器48为OFF状态。由此,能够将缝线保持器20配置在缝线松弛位置上(图14、15的状态)。
如果缝线保持器20从待机位置移动至缝线松弛位置,则如图17(B)所示,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成为在针板108的针孔108a至缝线保持器20之间产生较大松弛的状态。
然后,动作控制单元80旋转驱动动作电动机82至执行“第二次可动切刀前进”的角度,随后旋转驱动动作电动机82至执行“第二次可动切刀后退”的角度,使可动切刀136往复转动。此时,由于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处于大幅向下方松弛的状态,所以由后退转动的可动切刀136捕捉而向后方拉动(图17(C))。因此,使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从缝线保持器20中拔出。
然后,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由可动切刀136的刃部136c和固定切刀135的前端刃部夹持而切断(图17(D))。所切断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落至缝纫机的壳体内而回收。另外,也可以在缝纫机内的底部上设置可取出的专用收取盘。
然后,在切断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后,动作控制单元80旋转驱动动作电动机82至执行“布料保持部件上升”的角度,使布料保持部件142上升,将布料和纽扣从保持状态放开(步骤S20)。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示,在缝纫机100中,由于缝制开始端部由缝线保持器20保持至最后,所以能够有效地避免如在中途放开的情况那样与下线线迹缠绕而产生鸟巢状态的情况。
另外,由于在最后落针之后,将缝线保持器20从待机位置移动至缝线松弛位置后使切线机构130动作,所以从针孔108a向缝线保持器20延伸的状态下的上线缝制开始端部产生松弛,成为在针孔108a的下方略微下垂的状态,从而切刀机构130的可动切刀136能够切断缝制开始端部。另外,由于此时缝线保持器20没有放开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所以与切断以自由状态下垂的缝线的情况不同,切线机构130能够良好地进行切断。
此外,由于动作控制单元80在最初的落针位置和最后的落针位置不一致的情况下,利用驱动X、Y轴电动机83、84而使最初的落针位置与缝针104进行位置对齐后,使缝线保持器20移动至缝线松弛位置,所以可以使上线缝制开始端部的布料侧的根部位置靠近针板的针孔。由此,在将缝线保持器20移动至缝线松弛位置上时,能够使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更松弛,能够利用切线机构130更可靠地切断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
另外,能够使切断后残留在布料侧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更短。
(其他)
另外,上述缝纫机100的动作控制单元80,在将位于针孔108a和中釜122之间的上线及下线切断后,通过另外的驱动切断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但也可以在可动切刀136的一次往复转动中同时切断位于针孔108a和中釜122之间的上线及下线、和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在此情况下,需要设定凸轮143及凸轮131的凸轮形状,以通过动作电动机82向规定方向的旋转,顺次执行“布料保持部件下降”、“可动切刀前进”、“可动切刀后退”、“挑线部件的往复转动”、“布料保持部件上升”。另外,在此情况下,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在上述缝制处理的步骤S1~S20的处理中,在步骤S11的后面执行步骤S16和S17的处理,在步骤S12或S13的后面执行步骤S18的处理,在步骤S15的后面进行步骤S20的处理,并且不进行步骤S19的处理。
Claims (4)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上线保持装置,其能够切换在针板下侧对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和放开;
釜机构,其在上述针板的针孔下方捕捉上线并使该上线与下线缠绕;以及
切线机构,其切断横跨上述针板的针孔和上述釜机构之间的上线及下线,
该缝纫机通过在至少2个纽扣孔中交替落针而将纽扣缝制在被缝制物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线保持装置具有缝线保持器,其能够沿上述针板在位于缝针经过路线上的针下位置和远离该针下位置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针下位置上,处于放开上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放开状态,在位于从针下位置向待机位置的中途处的规定中间位置至待机位置之间,处于保持上述缝制开始端部的保持状态,
还具有动作控制单元,其在缝制开始的第一针落针时,使上述缝线保持器位于针下位置,然后,至少在最后落针时,使上述缝线保持器维持于待机位置,在最后落针后,将上述缝线保持器从上述待机位置移动至上述中间位置,随后使切线机构动作而切断上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动作控制单元,在上述最后落针完毕后,在使上述缝线保持器维持在待机位置上的状态下使上述切线机构动作,将横跨上述针板的针孔和上述釜机构之间的上线及下线切断,然后,使上述缝线保持器移动至上述中间位置并切断上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动作控制单元在上述最后落针完毕后,利用上述切线机构的一次动作,将横跨上述针板的针孔和上述釜机构之间的上线及下线、和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被缝制物移动机构,其使进行纽扣缝制的被缝制物移动,使上述缝针在规定位置上落针,
上述动作控制单元控制上述移动机构,以在初始落针位置和最后落针位置不一致的情况下,在上述最后落针之后,上述缝线保持器移动至上述中间位置之前,使上述被缝制物与上述缝针在上述初始落针位置处进行位置对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311381 | 2006-11-17 | ||
JP2006-311381 | 2006-11-17 | ||
JP2006311381A JP5073272B2 (ja) | 2006-11-17 | 2006-11-17 | ミシ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82671A true CN101182671A (zh) | 2008-05-21 |
CN101182671B CN101182671B (zh) | 2013-01-02 |
Family
ID=39363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71018835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2671B (zh) | 2006-11-17 | 2007-11-19 | 缝纫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73272B2 (zh) |
KR (1) | KR20080045071A (zh) |
CN (1) | CN101182671B (zh) |
DE (1) | DE102007056132A1 (zh) |
TW (1) | TWI402390B (zh)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18416A (zh) * | 2009-02-27 | 2010-09-01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2002828A (zh) * | 2009-08-31 | 2011-04-06 |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 |
CN102418243A (zh) * | 2010-09-28 | 2012-04-18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作业分析装置及方法 |
CN103510291A (zh) * | 2012-06-18 | 2014-01-15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
CN105463717A (zh) * | 2014-09-29 | 2016-04-06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5518199A (zh) * | 2013-09-05 | 2016-04-20 | 重机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6283422A (zh) * | 2015-06-26 | 2017-01-04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6436072A (zh) * | 2016-11-29 | 2017-02-22 |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缝纫机剪线机构 |
CN106498629A (zh) * | 2015-09-07 | 2017-03-15 | Juki株式会社 | 孔锁边缝纫机 |
CN107747166A (zh) * | 2017-09-01 | 2018-03-02 | 蔡永雄 | 一种纽扣捆扎装置 |
CN107841834A (zh) * | 2016-09-19 | 2018-03-27 | 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 缝纫机的线保持机构 |
CN110629418A (zh) * | 2018-06-25 | 2019-12-31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11374795A (zh) * | 2018-12-27 | 2020-07-07 |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 用于制备植入物的缝合装置 |
CN115053869A (zh) * | 2022-07-25 | 2022-09-16 | 门乾坤 | 渔轮上线装置 |
CN115074923A (zh) * | 2021-03-16 | 2022-09-20 |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缝纫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12130B2 (ja) * | 2009-03-24 | 2013-10-09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
DE102009036989A1 (de) | 2009-05-12 | 2010-11-18 | Nähmaschinenfabrik Emil Stutznäcker GmbH & Co. KG | Bevorratungseinrichtung |
DE102009036988A1 (de) * | 2009-05-12 | 2010-12-16 | Nähmaschinenfabrik Emil Stutznäcker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m Nähen eines Nähguts |
JP5982228B2 (ja) * | 2012-06-18 | 2016-08-31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
JP6099378B2 (ja) * | 2012-12-06 | 2017-03-22 | Juki株式会社 |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
JP6530197B2 (ja) * | 2015-02-06 | 2019-06-12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 |
CN106757807A (zh) * | 2016-12-20 | 2017-05-31 | 广西风华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自动钉扣缝纫机 |
DE102017207627A1 (de) * | 2017-05-05 | 2018-11-08 | Dürkopp Adler AG | Baugruppe zum Erzeugen eines Naht-Anfangsoberfadens mit einem Soll-Nahtüberstan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37151B2 (ja) * | 2002-04-10 | 2008-01-23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
JP4047624B2 (ja) * | 2002-05-14 | 2008-02-13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 |
-
2006
- 2006-11-17 JP JP2006311381A patent/JP507327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11-15 DE DE200710056132 patent/DE102007056132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11-16 KR KR1020070117156A patent/KR20080045071A/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7-11-16 TW TW96143514A patent/TWI40239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11-19 CN CN 200710188353 patent/CN10118267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18416A (zh) * | 2009-02-27 | 2010-09-01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2002828A (zh) * | 2009-08-31 | 2011-04-06 |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 |
CN102002828B (zh) * | 2009-08-31 | 2013-11-06 |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 |
CN102418243A (zh) * | 2010-09-28 | 2012-04-18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作业分析装置及方法 |
CN102418243B (zh) * | 2010-09-28 | 2015-04-29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作业分析装置及方法 |
CN103510291B (zh) * | 2012-06-18 | 2017-03-01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
CN103510291A (zh) * | 2012-06-18 | 2014-01-15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
CN105518199A (zh) * | 2013-09-05 | 2016-04-20 | 重机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5463717A (zh) * | 2014-09-29 | 2016-04-06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6283422B (zh) * | 2015-06-26 | 2021-03-19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6283422A (zh) * | 2015-06-26 | 2017-01-04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6498629A (zh) * | 2015-09-07 | 2017-03-15 | Juki株式会社 | 孔锁边缝纫机 |
CN106498629B (zh) * | 2015-09-07 | 2021-02-02 | Juki株式会社 | 孔锁边缝纫机 |
CN107841834A (zh) * | 2016-09-19 | 2018-03-27 | 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 缝纫机的线保持机构 |
CN107841834B (zh) * | 2016-09-19 | 2020-01-10 | 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 缝纫机的线保持机构 |
CN106436072A (zh) * | 2016-11-29 | 2017-02-22 |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缝纫机剪线机构 |
CN106436072B (zh) * | 2016-11-29 | 2023-07-11 |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缝纫机剪线机构 |
CN107747166B (zh) * | 2017-09-01 | 2023-03-10 | 蔡永雄 | 一种纽扣捆扎装置 |
CN107747166A (zh) * | 2017-09-01 | 2018-03-02 | 蔡永雄 | 一种纽扣捆扎装置 |
CN110629418A (zh) * | 2018-06-25 | 2019-12-31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11374795A (zh) * | 2018-12-27 | 2020-07-07 |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 用于制备植入物的缝合装置 |
CN111374795B (zh) * | 2018-12-27 | 2021-12-07 | 上海微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用于制备植入物的缝合装置 |
CN115074923A (zh) * | 2021-03-16 | 2022-09-20 |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缝纫机 |
CN115053869A (zh) * | 2022-07-25 | 2022-09-16 | 门乾坤 | 渔轮上线装置 |
CN115053869B (zh) * | 2022-07-25 | 2023-08-22 | 威海一木钓具有限公司 | 渔轮上线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402390B (zh) | 2013-07-21 |
TW200840901A (en) | 2008-10-16 |
JP5073272B2 (ja) | 2012-11-14 |
CN101182671B (zh) | 2013-01-02 |
DE102007056132A1 (de) | 2008-06-12 |
JP2008125596A (ja) | 2008-06-05 |
KR20080045071A (ko) | 2008-05-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82671B (zh) | 缝纫机 | |
CN103710905B (zh) |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 |
CN105908395B (zh) | 缝纫机 | |
CN106283422B (zh) | 缝纫机 | |
KR20130131491A (ko) | 솔기의 풀림 멈춤 방법, 솔기의 풀림 멈춤 장치 및 솔기 구조 | |
JP2016144492A (ja) | ミシン | |
JP2009195464A (ja) |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 |
US4550672A (en) | Thread-holding apparatus for buttonhole machine | |
CN112703283B (zh) | 能够缝制线材的缝纫机及线切割装置 | |
KR20210044870A (ko) | 코드재를 봉착할 수 있는 미싱 및 코드재를 공급하는 장치 그리고 코드 안내체 | |
CN101864647B (zh) |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 |
KR101438154B1 (ko) | 재봉기의 윗실유지장치 | |
CN107201602B (zh) | 面料的缝制方法及双线锁缝缝纫机 | |
JP4030864B2 (ja) |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 |
CN108360163B (zh) | 制造线缝开头面线的方法和配置成实施这种方法的缝纫机 | |
JP4404974B2 (ja) | ミシンの糸張力制御装置 | |
JP6099378B2 (ja) |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 |
CN110656447A (zh) | 缝纫机 | |
JPWO2020054557A1 (ja) | コード材を縫着可能なミシン及びコード材の縫い出しを制御する方法 | |
JP2010063571A (ja) | ミシン | |
JP2001239082A (ja) | 二重たて糸縫い目を機械的に縫う方法及び装置 | |
JP4294435B2 (ja) | ミシン | |
JP6374745B2 (ja) | ミシン | |
JP3486820B2 (ja) | チェーン縫いにおける糸切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3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