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2504B - 机动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72504B CN101172504B CN2007101680163A CN200710168016A CN101172504B CN 101172504 B CN101172504 B CN 101172504B CN 2007101680163 A CN2007101680163 A CN 2007101680163A CN 200710168016 A CN200710168016 A CN 200710168016A CN 101172504 B CN101172504 B CN 1011725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eing pipe
- catalyst
- disposed
- wheeled
- piv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3584 silencer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7455 bi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39 b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72 lun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ORQBXQOJMQIAOY-UHFFFAOYSA-N nobelium Chemical compound [No] ORQBXQOJMQIA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容易地配置催化剂的机动二轮车。图中为从车体后侧看到的情况,配置于车宽方向的横梁部(37)将长度L比外径D大的横长形状的筒型催化剂(76)内置,从排气管前部(36)排出的排出气体如箭头(1)、(2)所示流动并到达排气管后部(38)。排气管后部(38)穿过左右后摇臂(15L、15R)之间,并穿过单悬挂(45)的右侧到达消音器(39)。因催化剂配置于车宽方向,所以,不受车体前后长度的影响,可配置所需长度的催化剂,从而提高净化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机动二轮车供给的催化剂的配置。
背景技术
为了促进排出气体的净化,在机动二轮车中,也在排气管中内置催化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20814号公报,图1
在专利文献1的图1中,符号11是枢轴、符号12是后摇臂、符号31是排气装置、符号47是催化剂,排气装置31大致在车体的长度方向(图中为左右)延伸,在其中间催化剂47配置成在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从枢轴11到后轮的距离短的机动二轮车、特别是小型二轮车中,因存在尺寸上的限制而难以配置催化剂。
因此,需要可以容易地进行催化剂配置的机动二轮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容易地配置催化剂的机动二轮车。
第一方面的发明,一种机动二轮车中,其构成为:经由枢轴将后摇臂可上下摇动地安装于车架后部、在该摇臂的后部设置后轮、在所述枢轴的前方配置发动机、从该发动机向后方延伸排气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气管中内置用于净化排出气体的催化剂,该催化剂是长度比外径大的筒型催化剂,该筒型催化剂配置成在所述枢轴和后轮之间向车宽方向延伸。
第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排气管包含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部,将催化剂配置于该横梁部。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从横梁部引导排出气体的排气管后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座位导轨的内侧。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后摇臂由左右臂构成,将横向构件跨接于这些臂,将后悬挂的下部与该横向构件连结,从横梁部引导排出气体的排气管后部穿过由枢轴、左右臂及横向构件包围的空间。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将来自气缸的排出气体向所述横梁部引导的排气管前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车体中心线的左侧,横梁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车体的大致中心,排气管后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车体中心线的右侧。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横梁部配置于行驶时主支架的上方位置。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排气管后部构成为可在中间通过至少一个结合处分割。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将催化剂配置成在宽度方向延伸,所以,可将催化剂配置于枢轴和后轮之间的狭小空间。因配置于车宽方向,所以,不受车体前后长度的影响,可配置所需长度的催化剂,从而提高净化性能。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排气管中包含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部,将催化剂配置于该横梁部。因横梁部和催化剂都在车宽方向延伸,所以,排出气体的流动顺利地进行,从而可减小排出气体的流路阻力。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从横梁部引导排出气体的排气管后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座位导轨的内侧。座位导轨起到防止靠近排气管后部的保护作用。可省去隔热护板。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排气管后部穿过由枢轴、左右臂及横向构件包围的空间。因排气管后部穿过所述空间,所以,可谋求所述空间的有效利用。
另外,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后摇臂通过左右臂构成,将横向构件跨接于这些臂,并将后悬挂的下部与该横向构件连结。其结果,后摇臂的下方变空。因此,可将排气管的横梁部及催化剂配置成位于后摇臂的下方且靠近后摇臂,从而可提高配置效率。
并且,排气管后部的入口位于后摇臂的下方,催化剂放置于后摇臂的下方。后摇臂的下方没有后悬挂或连接部件。其结果,可充分地确保催化剂的配置空间。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将来自气缸的排出气体向横梁部引导的排气管前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车体中心线的左侧,横梁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车体的大致中心,排气管后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车体中心线的右侧,从而可实现适用于在车宽方向在左右延伸的催化剂的排出气体的流动。在此基础上,因排气管后部配置于右侧,所以,对骑车者(驾驶者)的影响可以最小限度地解决。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横梁部配置于行驶时主支架的上方位置。虽然行驶中来自路面的土石跳起,但包含催化剂的横梁部可以被主支架保护。即,可省去用于保护催化剂的护板。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排气管后部构成为可在中间通过至少一个结合处分割。排气管后部穿过后悬挂附近而难以组装。通过将该部位设为可在结合处分离,从而可简化组装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剖面图;
图4是图3的符号4向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6-6线剖面图;
图7是说明单悬挂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单悬挂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图8的9-9线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动二轮车 14枢轴 15L、15R后摇臂
17后轮 18L、18R座位导轨 31发动机
35排气管 36排气管前部 37横梁部
38排气管后部 76催化剂 83横向构件
84空间 CP结合处 LL车体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附图中为从符号所示方向看到的情况。前、后、左、右、上、下是指以坐在座位上的乘员为基准的方向。
图1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机动二轮车10包括:从头管11向后下方(图中右侧为后方)延伸的单梁式车架12、从该单梁式车架12的后端下降的枢轴板13L、13R(L表示左,R表示右。以下相同)、跨接于该枢轴板13L、13R的枢轴14、经由枢轴14从枢轴板13L、13R向后方延伸并可上下摇动的后摇臂15L、15R、跨接于这些后摇臂15L、15R的后部车轴16、安装于该后部车轴16的后轮17、从单梁式车架12中间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座位导轨18L、18R、使用左右座位导轨18L、18R支承的座位19、为了支承左右座位导轨18L、18R从枢轴板13L、13R延伸的导轨撑条21L、21R、转向自如地安装于前部头管11的前叉22、安装于该前叉22的前轮23、安装于前叉22上端的转向把手24,在该结构中增加下述的结构要素而构成机动二轮车10。
首先,在单梁式车架12的前部紧接头管11之后安装燃料箱26,在燃料箱26的下方且在发动机31的前上方配置空气滤清器27,吸气系统28(在图3中,由连接管28a、节气门本体28b、进气歧管28c构成)从该空气滤清器27向后下方延伸。单梁式车架12的下方悬挂气缸29大致水平地向前延伸的发动机,吸气系统28与气缸29连结。
这样的发动机31通过附属于单梁式车架12的发动机支承板32及枢轴板13L、13R支承。
这种类型的车辆在座位19的前方具有跨越空间,是使骑车者(驾驶者)载置于左右脚踏板SP(参照图2)的类型,是在单梁式车架12上,以气缸29大致呈水平的方式悬挂发动机31的所谓弯梁型车辆。
CL是气缸的中心轴,因气缸29向大致水平前方延伸,所以可减小发动机31的高度,在座位19的前方可形成侧视图为V字形的“谷”33。使坐在座位19上的驾驶者通过谷33,从而可使脚尖绕过座位19前方。因此,没有必要跨过座位19,上下车变得轻松。
从气缸29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35具有:与气缸29连接的排气管前部36、与该排气管前部36的后端连接并从纸面表面向背面延伸的横梁部37、从该横梁部37向后上方延伸的排气管后部38。与排气管后部38的后端连接的消音器39配置于座位19下方。
40是驱动链轮,41是注油盖,42是链条,43是支架,44是搭乘者用脚踏板,45是单悬挂,46是电装部件,47是收容盒,48是排气尾管。
图2是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燃料箱26是在车宽方向也扩展的容器,跨越单梁式车架12安装,例如,在单梁式车架12的右侧设置注油口51,在单梁式车架12的左侧设置燃料泵安装口52。LL是车体中心线(车宽方向的中心线)。
从燃料箱26的下方开始排气管前部36,该排气管前部36大致沿单梁式车架12延伸,在导轨撑条21L下方与横梁部37连接。接着,从横梁部37延伸的排气管后部38到达消音器39。消音器39(在后面详述)收容在左右座位导轨18L、18R之间。
图3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剖面图,燃料箱26具有燃料泵53,从该燃料泵53延伸燃料配管54,将该燃料配管54与喷射阀55连接。燃料泵53的泵轴56相对倾斜的单梁式车架12的角度θ成70~90°,即相对单梁式车架12大致垂直地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可将燃料箱26的高度紧凑化。
空气滤清器27在滤清器盒57中具有元件58,还具有清洁侧排出管59及不洁侧排出管61。
另外,60是液面检测传感器用浮子。燃料箱26通过设置于单梁式车架12的燃料箱支承架BK1、BK2及螺栓B1、B2安装。
发动机31在曲轴箱62中具有:曲轴63、连杆64、活塞65、气缸29及缸盖66,在缸盖66上具有:凸轮轴67、摇臂68、吸气阀69及排气阀71。72是起动马达,73是蓄电池。
105是主齿轮,106是反转齿轮,主齿轮105配置在通过反转齿轮106和曲轴63的线上。另外,107是变速鼓,108是在枢轴板13R(13L)打孔的轻量化孔。
即,将燃料箱26配置于水平的气缸29(缸盖66)附近的单梁式车架12上。可在气缸29(缸盖66)上配置燃料箱26,从而缩短燃料配管54。如果燃料配管54变短,则可降低燃料配管54的供应成本,并且,也可降低燃料配管的安装成本。
图4是图3的符号4向视图,燃料箱26类似人的肺部形状。燃料泵53配置于单梁式车架12的一侧方。
即,燃料泵53因避开单梁式车架12而配置,所以,可抑制燃料箱26高度尺寸的增加,并使燃料箱26的高度紧凑化。
接着,详细说明排气管、催化剂及消音器。
图5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与排气管前部36和排气管后部38连接的横梁部37配置于紧接枢轴板13L、13R之后(图中右方)、后摇臂15L、15R的下方且用假想线表示的后轮17的前方。74是隔热板。
首先,消音器39配置于在座位19的下方配置的收容盒47的后方。在座位19的下方,收容盒47和消音器39配置于车体前后方向,可谋求座位19下部空间的有效利用。因将消音器39设置于后方,所以,可将消音器39离开发动机31,增加排气管35的管长。
接着,消音器39具有进入到其与座位19之间和其与收容盒47之间的隔热板74。利用隔热板74可隔断从消音器39向座位19和收容盒47传递的热量,从而可抑制座位19和收容盒47的温度上升。
另外,燃料箱26配置成从左右(在图中为纸面侧和背面侧)夹持空气滤清器27的上部,并覆盖空气滤清器27的上部。将空气滤清器27配置于燃料箱26下方、将气缸29(缸盖66)配置于该空气滤清器27下方,并且,因燃料箱26和空气滤清器27在高度方向上部分重叠,所以,可进一步缩短与燃料箱26和气缸盖66连接的燃料配管(图3中符号54表示)。
并且,横梁部37其特征在于配置于行驶时主支架43的上方位置。虽然行驶中来自路面的土石跳起,但包含催化剂的横梁部37被主支架43保护。即,可省略用于保护催化剂的护板。
图6是图5的6-6线剖面图,相当于从车体后侧看到的图,横梁部37使用多边形截面(在该实例中为五边形)的盒75构成,将长度L比外径D大的横长形状的筒型催化剂76内置,从排气管前部36排出的排出气体如箭头(1)、(2)所示流动并到达排气管后部38。排气管后部38穿过左右后摇臂15L、15R之间,并穿过单悬挂45的右侧到达消音器39。P1是与排气管前部36接合的接合位置,P2是与排气管后部38接合的接合位置。
另外,CP是在将排气管后部38分割成两部分的基础上结合的结合处。排气管后部穿过后悬挂附近而难以组装。通过将该部位设为可在结合处CP分离,从而可简化组装作业。结合处CP也可有多个。
消音器39为箱体,其底部77及顶部78相比壁79、79的高度显著宽广、且在底部77上具有向上凹陷的凹部81。该凹部81可收容用假想线表示的后轮17的上端。即,消音器39其特征在于设置成在车宽方向更长的横长形状。通过设置成横长形状,可防止与后轮的接触并增加容量。另外,底部77也可省略凹部81,设置成与顶部78相同的形状。即便如此,也可防止与后轮17的接触并增加容量。
如图6所示,将催化剂76配置成在宽度方向延伸。其结果,在图5中,可将催化剂76配置于枢轴14和后轮17之间的狭小空间。因配置于车宽方向,所以,不受车体前后长度的影响,可配置必需长度的催化剂76,从而提高净化性能。
并且,在排气管35中包含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部37,因将催化剂配置于该横梁部37,横梁部37和催化剂76都在车宽方向延伸,所以,排出气体的流动如图6中的箭头(1)、(2)所示顺利地进行,从而可减小排出气体的流路阻力。
在图6中,从横梁部37引导排出气体的排气管后部38配置于座位导轨18R的内侧。该座位导轨18R起到防止靠近排气管后部38的保护作用。可省去隔热护板。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排气管后部38穿过由枢轴14、左右后摇臂15L、15R及横向构件83包围的空间84(参照图5)。因排气管后部38穿过空间84,所以,可谋求空间84的有效利用。
另外,在图5中,将横向构件83跨接于左右后摇臂15L、15R,并将单悬挂45的下部与该横向构件83连结。其结果,后摇臂15L、15R的下方变空。因此,可将排气管的横梁部37及催化剂76配置成位于后摇臂15L、15R的下方且靠近后摇臂15L、15R,从而可提高配置效率。
接着,说明单悬挂45的安装结构。
图7是说明单悬挂45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单梁式车架12从头管11向后下方延伸,将枢轴板13L、13R安装于该单梁式车架12的后端,将枢轴14安装于该枢轴板13L、13R,将后摇臂15L、15R安装于该枢轴14,另外,将左右座位导轨18L、18R从单梁式车架12的中间向后上方延伸,以利用导轨撑条21L、21R支承这些座位导轨18L、18R的方式构成车架结构。
另外,CM1、CM2是夹持在枢轴板13L、13R之间的横向构件,可使用这些CM1、CM2维持枢轴板13L、13R之间的间隔。
通过将横向构件83跨接于左右后摇臂15L、15R,另外,将横向部件85跨接于左右座位导轨18L、18R,准备单悬挂45的安装。
图8是说明单悬挂安装结构的侧视图,单悬挂45其下端经由下部托架86利用销87与横向构件83连结。因横向构件83呈横长形状的矩形截面,所以,可以容易地安装下部托架86。
另一方面,将单悬挂45的上端安装于车架侧的上部托架90设置成稍微有些复杂的形状。即,上部托架90是由凸缘部91L、91R(也参照图7)和与这些凸缘部91L、91R前端彼此连接的筋部92构成的冲压成形部件,在凸缘部91L、91R的后边缘设置大的切口部93,在上角部设置销孔(将支轴97穿过该销孔),在上边和筋部92相交的部位设置小的切口部95。
在将凸缘部91L、91R的下边和筋部92的下边焊接到单梁式车架12上、并将切口部95嵌合到横向部件85的状态下,通过焊接到横向部件85而被安装。通过这样的安装,上部托架90起到将横向部件85和单梁式车架12连接的加强部件的作用。w表示焊缝,通过焊接多个部位,可提高刚性及连接强度。
座位19其前端经由连结部件98利用铰链销99与车架侧连结。配置于该座位19下方的收容盒47虽然可以是上面开放的,但为了防止在座位19打开时、灰尘或雨水的侵入,具有内盖101。将内盖101的前端与铰链销99连结。即,共用座位19的铰链销99和内盖101的铰链销99。因此,可谋求减少部件(铰链)数量。
内盖101以铰链销99为中心上下移动。为了防止这样的内盖101的意外浮起,也可使用常备的密封部件102将内盖101按压在座位19上。在此基础上,在远离铰链销99的部位,如假想线所示,也可降低凸部103,通过该凸部103按住内盖101。
其结果,如图7所示,上部托架90其宽度W变得很小。
图9是图8的9-9线剖面图,表示在设置于跨接于后摇臂15L、15R的向构件梁83中央(也可是大致中央)的下部托架86、和设置于跨接于座位导轨18L、18R的横向部件85中央(也可是大致中央)的上部托架90,安装单悬挂45的状态。可知上部托架90的宽度W很小。
因上部托架90是细长形,所以具有以下优点。
在单悬挂45的侧面、具体说是右侧可配置蓄电池73。另外,在单悬挂45的侧面、具体说是左侧可插入收容盒47的下部96。
即,因上部托架90紧凑化,所以,单悬挂45左右两侧的空间可作为辅助部件等的配置空间有效利用。
另外,如图8所示,在枢轴14的正上方(包括大致正上方)配置将单悬挂45的上端部94安装到上部托架90的支轴97。其结果,上部托架90配置于车体的靠近前侧位置,可使单悬挂45的后方空间增大,从而有效利用增大的空间。
另外,上部托架90越是配置于车体的靠近前侧位置,几何上座位导轨18L、18R越是接近于单梁式车架12,上部托架90的高度变小,从而可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因此,尽可能将上部托架90向车体前侧靠近。
另外,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催化剂在车宽方向延伸而配置即可,没有必要将排气管向车宽方向延伸。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小型机动二轮车。
Claims (5)
1.一种机动二轮车,其构成为:经由枢轴将后摇臂可上下摇动地安装于车架后部、在该摇臂的后部设置后轮、在所述枢轴的前方配置发动机、从该发动机向后方延伸排气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气管中内置用于净化排出气体的催化剂,该催化剂是长度比外径大的筒型催化剂,该筒型催化剂配置成在所述枢轴和后轮之间向车宽方向延伸,并且配置在摇臂的下方;
所述排气管包含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部,将催化剂配置于该横梁部;
所述横梁部配置于行驶时主支架的上方位置;
所述横梁部配置于紧接枢轴板之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横梁部引导排出气体的排气管后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座位导轨的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摇臂通过左右臂构成,将横向构件跨接于这些臂,并将后悬挂的下部与该横向构件连结,
从所述横梁部引导排出气体的排气管后部穿过由所述枢轴、左右臂及横向构件包围的空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将来自气缸的排出气体向所述横梁部引导的排气管前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车体中心线的左侧,所述横梁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车体的大致中心,排气管后部在俯视图上配置于车体中心线的右侧。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排气管后部构成为可在中间通过至少一个结合处分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299687A JP4685746B2 (ja) | 2006-11-02 | 2006-11-02 | 自動二輪車 |
JP299687/06 | 2006-11-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72504A CN101172504A (zh) | 2008-05-07 |
CN101172504B true CN101172504B (zh) | 2011-10-05 |
Family
ID=39421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6801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2504B (zh) | 2006-11-02 | 2007-10-31 | 机动二轮车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685746B2 (zh) |
CN (1) | CN10117250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R20080100358A (el) * | 2008-05-27 | 2009-12-31 | Honda Motor Co., Ltd. | Συστημα εξατμισης μοτοσικλετας |
JP5150415B2 (ja) * | 2008-08-29 | 2013-02-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
EP2319749B1 (en) | 2009-11-06 | 2016-01-27 | Bajaj Auto Limited | An exhaust system for a motorcycle |
JP5570366B2 (ja) * | 2010-09-27 | 2014-08-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CN102358170B (zh) * | 2011-07-31 | 2014-05-07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排气系统吊挂装置 |
DE112018007383B4 (de) | 2018-03-29 | 2025-03-06 | Honda Motor Co., Ltd. | Elektrisches fahrzeug vom grätschsitztyp |
WO2020031212A1 (en) * | 2018-08-10 | 2020-02-13 | Hero MotoCorp Limited | Exhaust system |
CN112922710B (zh) * | 2019-12-05 | 2023-03-14 |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 排气系统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2926A (zh) * | 2003-02-18 | 2004-08-2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135709A (en) * | 1980-03-26 | 1981-10-23 | Yamaha Motor Co Ltd | Exhaust gas purifier for motor bicycle |
JPS5920519A (ja) * | 1982-07-26 | 1984-02-02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浄化装置 |
JP2523395B2 (ja) * | 1990-06-22 | 1996-08-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2次空気導入装置 |
JP3406176B2 (ja) * | 1997-03-25 | 2003-05-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排気装置 |
JP4466103B2 (ja) * | 2004-02-05 | 2010-05-2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
JP2006021628A (ja) * | 2004-07-07 | 2006-01-26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2006056354A (ja) * | 2004-08-19 | 2006-03-02 | Honda Motor Co Ltd | 電動車両における高圧配線保護構造 |
JP4428651B2 (ja) * | 2004-09-30 | 2010-03-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2輪車の排気触媒取付構造 |
JP2006183513A (ja) * | 2004-12-27 | 2006-07-13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2次空気導入装置 |
JP4468861B2 (ja) * | 2005-01-24 | 2010-05-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排気装置 |
-
2006
- 2006-11-02 JP JP2006299687A patent/JP468574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10-31 CN CN2007101680163A patent/CN10117250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2926A (zh) * | 2003-02-18 | 2004-08-2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昭56-135709A 1981.10.23 |
JP特开平6-330737A 1994.11.2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8115761A (ja) | 2008-05-22 |
JP4685746B2 (ja) | 2011-05-18 |
CN101172504A (zh) | 2008-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72504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1934846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1172506B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01172503A (zh) | 机动二轮车 | |
KR100828055B1 (ko) | 자동 이륜차 | |
JP4899625B2 (ja) |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 | |
CN100528682C (zh) | 摩托车 | |
CN103029780B (zh) | 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 | |
JP620864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 |
CN102770332B (zh) | 骑乘型车辆的蒸发燃料控制装置 | |
CN1951756B (zh) | 跨骑式车辆 | |
JP6086889B2 (ja) | 後部燃料タンク | |
CN110030124B (zh) |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配置结构 | |
CN101172505B (zh) | 机动两轮车 | |
CN102639392A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 | |
EP1643095B1 (en) | Exhaust catalys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s | |
US8141543B2 (en) |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use fuel pump | |
CN103003137B (zh) | 小型摩托车 | |
CN103180201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5317514A (zh) | 鞍骑型车辆的消声器支持结构 | |
CN100387821C (zh) | V型发动机的空气滤清器支承构造 | |
JP5601883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1712352A (zh) | 机动二轮车 | |
US7740095B2 (en) | Vehicle including frame, swing arm and side-supported damper | |
JP3632800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支持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05 Termination date: 2015103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