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0171A - 引线构件及其接合方法和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引线构件及其接合方法和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70171A CN101170171A CNA2007101039390A CN200710103939A CN101170171A CN 101170171 A CN101170171 A CN 101170171A CN A2007101039390 A CNA2007101039390 A CN A2007101039390A CN 200710103939 A CN200710103939 A CN 200710103939A CN 101170171 A CN101170171 A CN 1011701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d
- welding
- lead
- overlapping portion
- trac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48—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cel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彼此连接的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该第一构件(11)电连接到电极上。该第二构件(12)接合到远离电极的第一构件(11)的位置处,并由不同于第一构件(11)的材料构成。重叠部分(13)形成在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处,并且通过冷焊接合重叠部分(13)。通过冷焊,重叠部分(13)形成有凹口形状的多个压痕(14)。通过在重叠部分的厚度方向上塑性加工该重叠部分(13),每个冷压焊痕迹(14)都形成有变形痕迹,该变形痕迹减小塑性加工之前凹口形的冷压焊痕迹的深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引线构件及其接合方法和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尤其是,本发明涉及机械强度和电属性良好的引线构件及其接合方法,和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非水电解质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等)的使用已经逐渐增加。其特征在于,与其它电池比较,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能量输出较高。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发展已经提升为汽车通讯设备、笔记本个人电脑,还有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源。尤其是,已经要求作为电源的电池的小尺寸形式、轻重量形式,并且注意力集中到在主要包括合成树脂等的外部构件的内部含有电极和电解质溶液等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通过制造电极组,将电极组成放在外部构件中,随后将电解质溶液密封在外部构件内制造这种非水电解质电池,该电极组由通过例如利用分离器层叠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层叠结构构成。正电极和负电极设置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例如活性材料层形成在构成集电极的金属基本构件上。通常,铝用于正电极的金属基本构件,铜用于负电极的金属基本构件。而且将金属层设置在塑料薄膜之间的结构通常用于外部构件。
一般地,正电极和负电极的金属基本构件分别与引线构件连接,并且引线构件作为电源的输出端子从外部构件引出。通常,铝用于连接到正电极上的引线构件(正电极引线),镍或铜用于连接到负电极上的引线构件(负电极引线)。
根据具有这种构造的电池,当通过将多个电池串联获得期望的电能时,需要通过将一个电池的正极引线和另一电池的负电极引线接合。然而,当相应引线构件用不同金属材料构成时,存在接合部分处不同类金属之间与由冷凝水等构成的电解质溶液形成局部电池的问题,并且具有高电离倾向的金属被腐蚀。而且,当腐蚀到达引线构件时,接合部分的接触阻力增大,并且不仅电属性退化,而且接合部分处的机械强度也退化。
在例如专利文件1中公开了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根据文件中所述的技术,负电极引线用铜板制成,并且正电极引线用铝板和铜板制成。于是,即使当通过将多个电池串联构成电池组时,通过铜板之间的接合也可以构成正电极引线和负电极引线的接合。此处,铝板和铜板的接合部分由涂覆树脂覆盖,以与外部空气阻隔,因此不会发生通过形成局部电池的腐蚀。而且,提出使用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用于接合铝板和铜板。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件2中,提出使用除了超声波焊接之外的冷焊作为当通过将多个电池串联或并联构成电池组时,接合一个电池的电极终端和另一电池的电极终端的方法。
[专利文件1]JP-A-2005-19213(附图2,3)
[专利文件2]JP-A-2005-340005(段落0026)
然而,当使用通过辐射激光局部熔化金属的激光焊接时,在接合边缘处形成易碎合金层。因此,存在接合部分处克服张力或振动的机械强度较低的担心,并且电属性退化。而且,根据超声波焊接等,能量消耗较大,其设备规模较大,其操作较复杂,因此制造性能较差。
而且,尽管专利文件2公开了冷焊的使用,但是根本未描述冷压焊具体在何种条件下进行,不同种类的金属优选地接合。尤其是,根本未描述对于引线构件的最佳冷焊条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引线构件,它具有足够的机械接合强度,并防止引线构件中接合部分处的接触电阻增大,该引线构件以具有不同类材料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接合,还提供接合引线构件的方法和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
通过利用冷压焊将不同材料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接合,并进一步挤压冷压焊部分,从而构成引线构件,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引线构件,包括:
电连接到电极上的第一构件,及
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在远离电极的位置处接合到第一构件上,并包括不同于第一构件的材料,其中
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彼此重叠,
其重叠部分设置有处于通过冷压焊形成的凹口形状的多个冷压焊痕迹,及
每个冷压焊痕迹都形成有变形痕迹,其中通过在其厚度方向塑性加工重叠部分,减小凹口形冷压焊痕迹的深度。
根据该构造,多个冷压焊痕迹形成在用不同金属材料制成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重叠部分上,并且可以获得高接合强度。当使用冷焊时,难以在接合界面处形成合金层,并且在接合部分处克服张力或振动的机械强度较高。因此,该接合部分具有克服环境变化的较高抵抗力,并且时效变化较小。而且,通过使用冷焊,形成在构成第一构件或第二构件的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的氧化膜等可受到充分按压,以破坏成小碎片,并且该碎片可在接合界面处以较宽间隔分布。从而,在接合界面处基本不设置氧化膜等的情况下,金属结构可受到原子间键合,并且几乎观察不到接合部分处接触电阻的增大。尤其是,在冷焊中,能量消耗量较小,设备简单并且操作简化,因此制造性能良好。
而且,每个冷压焊痕迹都形成有变形痕迹。通过塑性加工减小了凹口形的冷压焊痕迹的深度。换句话说,塑性加工减小了重叠部分处表面的凹口和突起之间的台阶差,并且平坦化了重叠部分的表面。因此,当后面提到的防腐构件涂覆在重叠部分的外周边上时,难以在防腐构件和重叠部分之间产生空腔等的缺陷,并且防腐构件易于紧密接触重叠部分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引线构件的模式,最好是所有冷压焊痕迹的末端部分都平行设置以在引线构件的宽度方向上排列。
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相应冷压焊痕迹,可以缩短重叠部分在引线构件的纵向(导电方向)上的重叠部分的长度(搭接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引线构件的模式,最好是至少冷压焊痕迹的两末端部分在引线构件的纵向上从另一冷压焊痕迹的两末端部分偏移。
根据通过冷焊形成的冷压焊痕迹,其一部分比不受到压焊的部分更薄。因此,张力或振动使得应力易于集中在冷压焊痕迹的两端部分上,并且两端部分易于构成断裂的开始。尤其是,当相应冷压焊痕迹的两端部分对准时,在相邻冷压焊痕迹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当在某些冷压焊痕迹处发生裂缝时,裂缝易于扩展到相邻冷压焊痕迹的两端部分,并且担心引线构件本身最终在宽度方向上断裂。因此,当至少冷压焊痕迹的两端部分在引线构件的纵向上从另一冷压焊痕迹的两端部分偏移时,防止裂缝扩展,并且可抑制引线构件断裂。
作为偏移冷压焊痕迹的两端部分的方法的具体例子,提供(1)相应冷压焊痕迹在引线构件的纵向上设置成锯齿形,(2)相应冷压焊痕迹由具有纵向的形状构成,并且在纵向上具有不同长度的冷压焊痕迹在引线构件的宽度方向上交替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引线构件的模式,最好是相应冷压焊痕迹由具有纵向的形状构成,及相应冷压焊痕迹的纵向倾斜于引线构件的纵向。
通过该构造,通过充分确保重叠部分的按压接触面积可以增大接合强度。而且,由于相应冷压焊痕迹的纵向不平行于引线构件的纵向,所以使得搭接边缘比纵向平行于引线构件的纵向的情况短。
根据本发明的引线构件的模式,优选是变形痕迹在重叠部分的区域中形成冷压焊痕迹的底部的波浪形状。
当冷压焊痕迹的底部在重叠部分的区域处形成波浪形时,与其深度和开口宽度在受到塑性加工之前相比,处于凹口形的冷压焊痕迹的深度和开口宽度减小,并且处于凹口形的冷压焊痕迹的内壁的倾斜角度更加靠近水平方向。根据这一点,可以进一步平坦化重叠部分的表面。因此,当后面提到的防腐构件涂覆到重叠部分的外周边上时,在防腐构件和重叠部分之间难以形成空腔,并且防腐构件易于紧密接触重叠部分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引线构件的模式,提供该引线构件,其中
该冷压焊痕迹包括第一构件的表面上的第一冷压焊痕迹,和第二构件的表面上的第二冷压焊痕迹。
在此情况下,该变形痕迹包括第一冷压焊痕迹的第一封闭痕迹和第二冷压焊痕迹的第二封闭痕迹,它们分别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表面上排列,并且该第二冷压焊痕迹的第二封闭痕迹在对应于第一冷压焊痕迹之间间隔的位置处排列。而且,优选是接合部分设置在第一封闭痕迹和第二封闭痕迹之间间隔上,用于机械配合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
通过在其厚度方向上塑性加工重叠部分,重叠部分在受到塑性加工之后的厚度可以接近第一构件或第二构件在受到冷压焊之前的厚度,并且可以平坦化重叠部分的表面。而且,通过封闭易于构成断裂开始的冷压焊痕迹的底部,可以减小薄壁部分。而且,通过提供用于机械配合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接合部分,在重叠部分处构造机械配合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结构,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大接合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引线构件的模式,优选是重叠部分的外周边涂覆有防腐构件,该防腐构件包括:热塑层,该热塑层粘结到重叠部分上,并包括热塑聚烯烃树脂,及桥接层,该桥接层设置在热塑层上并包括桥接聚烯烃树脂。
通过用防腐构件涂覆重叠部分的外周边处,防止了水等侵入包括不同金属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重叠部分,并且可以抑制通过形成局部电池导致的腐蚀。而且,该防腐构件包括热塑层,该热塑层在于重叠部分的粘结表面处包括热塑聚丙烯树脂,并通过热融合可与重叠部分的表面紧密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引线构件的模式,当正电极包括铝时,优选是第一构件包括铝,并且第二构件包括铜。
通过将铝用于第一构件,第一构件和正电极的铝基本构件用同类金属构成,并且有助于第一构件和正电极的接合。而且,铜通常用于负电极引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铜用于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和负电极引线用同类金属构成,并且通过相同金属的接合构成正电极引线和负电极引线的接合。经历镀镍的铜可用于第二构件。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引线构件的模式,当负电极包括铜时,最好是第一构件包括铜,并且第二构件包括铝。
通过将铜用于第一构件,第一构件和负电极的铜基材料用同类金属构成,并且有助于第一构件和负电极的接合。而且,铝通常用于正电极引线。在此情况下,通过将铝用于第二构件,第二构件和正电极引线用同类金属构成,并且通过相同金属的接合构成负电极引线和正电极引线的接合。经历镀镍的铜可用于第一构件。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引线构件的模式,最好是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接合形成非线性线形。
不需要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形成将接合的线性线形。当通过将某些电存储装置的正电极引线和其他电存储装置的负电极引线串联构成电池组时,也可想到两电存储装置横向或在斜方向上排列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当正电极引线和负电极引线由处于线性线形的引线构件构成时,需要进一步准备其它导电构件用于将它们接合。与之相反,当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接合成非线性形状时,也就是在将第二构件相对于第一构件倾斜的方向上,横向或在斜方向上排列的电存储装置的引线构件可直接重叠,以进行接合。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接合引线构件的方法是用于将电连接到电极上的第一构件和具有与第一构件不同材料的第二构件接合的接合引线构件的方法,并且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第二构件在远离电极的位置处重叠在第一构件上的步骤;
用一对模具对其重叠部分进行冷焊的步骤,至少其中一个模具包括多个突出部分,以在引线构件上形成处于凹口形状的多个冷压焊痕迹;及
通过在其厚度方向塑性加工重叠部分减小冷压焊痕迹的深度的平坦化步骤。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冷焊,可以形成接合部分,其中克服张力或振动的机械强度较高,并且几乎观察不到接合部分处接触电阻的增大。而且,通过提供平坦化步骤,可以减小重叠部分的厚度,并且可以平坦化重叠部分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接合方法的模式,优选是该平坦化步骤包括用平面模具挤压重叠部分。
使用平面模具的平坦化步骤有助于操作,并且引线构件的生产效率良好。
根据本发明的接合方法的模式,最好是相应的模具包括多个突出部分,并且冷焊步骤进行使得,相应模具的突出部分形成彼此偏移的状态。
通过以这种方式使用分别具有突出部分的这对模具挤压重叠部分,第一构件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冷压焊痕迹,并且第二构件的表面形成有第二冷压焊痕迹。而且,通过该平坦化步骤,第一冷压焊痕迹的第一封闭痕迹在第一构件的表面上排列,第二冷压焊痕迹的第二封闭痕迹在第二构件的表面上在对应于第一冷压焊痕迹之间的间隔的位置处排列,并且第一冷压焊痕迹的第一封闭痕迹和第二冷压焊痕迹的第二封闭痕迹之间的间隔形成有用于机械配合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啮合部分。
另外,提供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包含在外部构件中的非水电解质,相应引线构件分别电连接到从外部构件引到外侧的正电极和负电极上,其中
使用至少一个本发明的引线构件,及
来自外部构件的两引线的尖端包括相同材料。
通过构造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引线构件,并将引线构件的第二构件设置在外部构件的外侧,从外部构件引出的正电极引线的尖端和负电极引线的尖端基本用相同材料构成。因此,当装置串联连接时,在接合正电极引线和负电极引线的部分处不形成局部电池。而且,可以很容易进行正电极引线和负电极引线的接合。当构成连接到一个电极的引线构件的第二构件和其他引线构件的材料组分相同时,正电极引线的尖端和负电极引线的尖端为相同材料。尤其是,在合金的情况下,不仅具有完全相同组分而且具有构成合金的基础材料的相同元素的材料构成此处提到的基本相同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的模式,优选是重叠部分的外周边涂覆有防腐构件。该防腐构件包括:热塑层,该热塑层粘接到重叠部分上,并包括热塑聚烯烃树脂;以及桥接层,该桥接层设置在热塑层上并包括桥接聚烯烃树脂。而且,防腐构件延伸到引线构件和外部构件彼此接触的部分,并焊接到外部构件的内表面上,用于防止非水电解质从外部构件泄漏。
通过将防腐构件延伸到将防腐构件和外部构件彼此接触的部分并将防腐构件焊接到外部构件的内表面上,不仅可以防止水等侵入重叠部分,以产生电腐蚀,而且可以防止容纳在外部构件内侧处的非水电解质泄漏。而且,该防腐构件设置有绝缘属性,并能够充分防止引线构件和构成外部构件的金属片短路。
本发明的引线构件提供有充分的机械接合强度,并且基本不产生接合部分处的电阻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从外部构件引出的正电极引线和负电极引线的接合部分可以用相同材料构成,当该装置串联时,在正电极引线和负电极引线的接合部分处不形成局部电池。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本发明所述引线构件的例子的平面图,图1B是示出本发明所述引线构件的该例子的侧视图;
图2A是斜齿模具的平面图,图2B是沿着其线A-A的剖视图;
图3A和3B示出了具有突出部分的模具的模式,图3A是示出椭圆形突出部分的平面图,图3B是示出船形突出部分的平面图;
图4A和4B示出了具有突出部分的模具的模式,图4A是与处于锯齿形的具有相同尺寸的多个突出部分排列的模具的平面图,图4B是备选地与具有两类尺寸的多个突出部分排列的模具的平面图;
图5A至5C示出了本发明所述的接合方法,图5A是示出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重叠部分在进行冷压焊前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5B是一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重叠部分受到一对具有突出部分的模具压焊的状态,图5C是一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在冷压焊之后一对平面模具挤压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状态;
图6示出了本发明所述引线构件的例子,并且是一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在图5C的平坦化步骤之后的模式;
图7是本发明所述锂电池的示意性拆卸透视图;
图8是一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了排列以接合本发明所述锂电池的状态;
图9是一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了图8的接合电池的结构的修改例;
图10是一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了垂直排列本发明所述锂电池,并排列以接合垂直排列的电池组的状态;
图11是一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了图9的接合电池的结构的修改例;
图12是双层电容器的轮廓构造图;
图13A是受到直模具压力焊接的引线构件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3B是受到长度方向齿模具压力焊接的引线构件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3C是受到斜齿模具压力焊接的引线构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4A是只受到冷焊的冷压焊痕迹的平面的照片,图14B是冷压焊痕迹的截面的照片;
图15A是进行冷焊和压平步骤的冷压焊痕迹的平面的照片,图15B是该冷压焊痕迹的截面的照片;
图16是示出引线构件的导电测试方法的说明性视图;
图17A是示出导电时间与进行冷焊并平坦化的样本的温度升高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17B是进行超声波焊接的样本的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下面更加详细地解释本发明的构造要求。而且,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物体。
<引线构件>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引线构件,分别地,图1A示出了平面图,图1B示出了侧视图。本发明的引线构件10包括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该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重叠。第二构件重叠在第一构件上的第二构件的部分称为第二构件的重叠部分。第一构件重叠的第一构件的部分称为第一构件的重叠部分。该重叠部分13受到冷压焊,并且凹口形状的多个冷压焊痕迹14形成在其上,从而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接合。而且,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塑性加工形成有冷压焊痕迹的重叠部分形成变形痕迹。
(第一构件)
该第一构件11是电连接到电极上的构件,并用金属材料构成。优选将引线构件10的第一构件11连接到包括铝、钛或其合金的正电极上。在此情况下,第一构件起到正极引线(lead)的作用。而且,优选将引线构件10的第一构件11连接到包括铝、同或其合金的负极上。在此情况下,该第一构件起到负极引线的作用。该第一构件11在电存储装置的内部接触电解液介质,因此,为了提高防腐性,通过对该表面进行氧化铝处理、钛处理、氧化处理、水氧化(hydrooxidation)处理、勃姆石处理、铬酸盐处理、镀镍等防腐处理,其表面最好设置有防腐涂层。
圆形柱的形状、方形柱的形状、板的形状的各种形状都可用于第一构件11的形状。根据本发明,形成重叠部分13,并进行冷焊,因此优选使用具有板形的第一构件,或具有只重叠部分形成板形的第一构件。
可以恰当地确定第一构件11的尺寸,例如当构成板形时,可构造6至150毫米的宽度,0.08至3.0毫米的厚度。尤其是,考虑到进行冷焊,更为优选地构造15至100毫米的宽度,0.2至1.0毫米的厚度。
(第二构件)
第二构件12是连接到第一构件11远离电极的位置处的构件,并用不同与第一构件11的金属材料构成。优选将引线构件10的第二构件连接到包括铝、铜或其合金的正极上,并且其表面可镀镍。而且,优选将引线构件10的第二构件12连接到包括铝、钛或其合金的负极上,并且其表面可进行上述防腐处理。
圆形柱的形状、方形柱的形状、板的形状的各种形状都可用于第二构件12的形状。最好使用具有板形的第二构件,或具有只重叠部分形成板形的第二构件。可以恰当地确定第二构件12的尺寸,可将其尺寸构造成与第一构件11相同。当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的导电性彼此不同时,通过加厚具有低导电率的构件,可以减小电压降、能量损失。
尤其是,连接到一个电极上的引线构件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并且连接到另一电极上的引线构件可以只用一类金属材料构成。而且,通过用基本相同材料构成一个引线构件的第二构件和另一引线构件,并将该第二构件和另一引线构件粘接,有助于正引线和负引线的接合。
(重叠部分)
通过在上下方向上部分在纵向上重叠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形成重叠部分13。可以恰当地确定重叠部分13在引线构件的纵向上的长度(搭接边缘),从而可充分确保将进行压焊的区域。然而,当搭接边缘伸长时,需要将第一构件11或第二构件12伸长同样的量。搭接边缘的优选范围是3至30毫米,更为优选地是5至15毫米。
而且,当重叠部分13形成时,最好将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中较硬的那个设置在上表面侧上。重叠部分13的上表面侧设置成与具有后面所述的突出部分的模具相对,进行冷焊,并由具有突出部分的模具挤压。通过将较硬构件设置在上表面侧上,其在上表面侧上由突出部分挤压的部分接触下表面侧上的构件,并且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上的构件能够紧紧地稳固地接合。
<冷焊>
通过利用一对模具夹紧并强力按压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的重叠部分13进行冷焊。当使用冷焊时,通过按压,不但充分破坏形成在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的表面处的氧化膜,而且破坏镀镍等的防腐层,构成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的材料的金属结构可进行原子间的键合。
(压焊模具)
作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模具,具有多个突出部分的模具和平面模具的组合,或者每个都具有多个突出部分的模具的组合都是可构想的。
具有多个突出部分的模具和平面模具的组合实际使用最多。由该组合挤压的重叠部分在由突出部分挤压的上表面侧上形成有深凹口形状的冷压焊痕迹。
将参照图2在下面解释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具有多个突出部分的模具的优选情况。图2A是从突出的压焊表面的侧面观察的模具的平面图,图2B是在垂直于突出的压焊表面的纵向中心线的A-A截面的模具的剖视图。
(突出的压焊表面的形状)
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的各种形状都可用作突出的压焊表面22的形状,也就是垂直于模具20的按压方向的突出部分21的表面。在它们之中,优选是突出的压焊表面22的形状为具有纵向和收敛末端部分的形状。作为这种形状的具体例子,指出包括线性直线部分30和圆弧部分3 1的椭圆形,或者包括线性部分30和尖形部分32的船形。而且,相应突出压焊表面22的所有尺寸都可以彼此相同,或者彼此不同。
(突出部分的前端宽度)
优选是突出部分21的前端宽度w满足w=t到5t。此处,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重叠的重叠部分的厚度用符号t表示。当小于下限时,由突出部分挤压的重叠部分的区域减小,并且往往无法获得足够接合强度。相反地,当超过上限时,在由突出部分挤压的重叠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区域中,具有较薄厚度的部分形成连续,接合部分处的机械强度减小,并且接合部分往往易于在宽度方向上的该区域处断裂。
而且,优选设置突出部分21的前端宽度w使得,冷压焊痕迹的底部的总宽度变得等于或小于引线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中重叠部分处的重叠部分的宽度(引线构件的宽度)的50%。
在形成有压焊痕迹的部分处,通过按压金属材料使厚度变薄。因此,当形成有压焊痕迹的大部分占据重叠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时,接合部分克服张力或振动的机械强度减小,并且接合部分易于受到破坏。因此,当冷压焊接痕迹的底部的总宽度等于或小于重叠部分的宽度的50%时,可以抑制断裂。而且,最好是该比例的下限值为大约30%。
(相邻突出部分的间隔)
当进行压焊时,模具20的突出部分21之间的间隔根据由突出部分21挤压的重叠部分的变形影响确定,并且利用具有突出部分的恰当间隔的模具进行压焊。优选是相邻突出部分21之间的间隔p与突出部分21的前端宽度w满足w/p=0.3至0.5。此处,相邻突出部分之间的间隔p指的是彼此相邻的突出的压焊表面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当小于规定范围的下限时,难以获得足够的接合强度。相反,当超出其上限时,相邻冷压焊接痕迹易于彼此干扰。
(突出的侧表面的斜度)
具有突出部分的模具20由基础底部23和从该基础底部23突出的突出部分21构成。通常,该基础底部23形成平面形状。优选是将突出部分21构成从压焊表面22伸展到基础底部23。因此,最好是突出侧表面24的斜度(垂直于基础底部23的平面的线和突出的侧表面24的轮廓线形成的角度)满足0°至30°。该角度进一步优选是10°至20°。通过使用具有这种斜度的模具,可以获得下述效果。
(1)通过压焊中的按压力限制模具变形。
(2)通过在压焊中突出部分帮助重叠部分变形,可以稳固地进行具有高强度的接合。
(突出部分的高度)
优选是突出部分21的高度h满足h>0.8t。当受到具有这种高度的模具挤压时,易于施加优选用于使重叠部分经历压焊的压力,并可更稳固地进行接合。
(突出部分的长度)
优选是突出部分21的长度L满足L=5t至10t。当小于下限时,重叠部分受到突出部分挤压的区域减小,并且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接合强度。相反,当超出上限时,搭接边缘伸长,因此该长度不是优选的。
(突出部分的斜度)
优选是突出部分21的斜度β(垂直于模具20的宽度方向的线和突出的压焊表面22的纵向中心线形成的角度)满足0°至45°。在突出部分21的长度恒定的情况下,当β=0°时,搭接边缘变得最长,并且该搭接边缘随着β增大而缩短。当超出上限时,使得具有较薄厚度的部分在受到突出部分挤压的重叠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中连续,接合部分处的机械强度减小,并且该部分往往易于断裂。
(突出部分的设置)
作为突出部分的设置,可以构想到其布置,用于将具有和压焊表面相同形状的突出部分平行于宽度方向设置,如图2A所示,从模具的突出的压焊表面的侧面观察,而且在纵向上将突出部分21设置成锯齿形(参见图4A),或者将具有不同尺寸的压焊表面22的突出部分21设置成平行于模具的宽度方向(参见图4B)。从而,冷压焊痕迹的两末端部分可在纵向上偏移,并可增大接合强度,其中,应力易于集中在所述两末端部分上,并且该末端部分易于构成因张力或振动的断裂的开始。
<压焊条件>
(压焊位置)
优选是用突出部分21从重叠部分的外边缘将重叠部分内侧上的区域挤压特定宽度或更大宽度。在此情况下,该特定宽度形成第一构件或第二构件中较薄一个的厚度的两倍。当重叠部分的外边缘附近受到突出部分挤压时,存在外边缘变形成突出到外侧的情况,并且在极端情况下,该外边缘断裂。当重叠部分的厚度等于或大于1毫米时,压焊位置的极限尤其有效。当重叠部分的厚度小于1毫米时,存在更加靠近外边缘的区域受到突出部分挤压的情况。
(表面压力)
通常在压焊中,使用具有58839至78453N(6000至8000kgf)压力的按压。在此情况下,好像通过使得表面压力(模具的按压力/接触面积)等于或大于980MPa(100kgf/mm2),可以进行压力焊接。在修整(finishing)以按压模具20中,通常只有模具突出部分的压焊表面22按压重叠部分,因此,模具的接触面积由压焊表面22的总面积构成。
(冷压焊痕迹)
通过用具有突出部分的模具和平面模具或者用具有突出部分的模具挤压重叠部分,形成凹形的冷压焊痕迹,以进行冷焊。冷压焊痕迹的形状变为转录模具的突出部分的形状的形状。在形成的冷压焊痕迹的周围,可观察到通过突出部分挤压的部分的金属材料的一部分逃逸形成的增大部分。因此,冷压焊痕迹周围变得比重叠部分在压焊之前的厚度更厚,冷压焊痕迹的深度较深,并且凹口和重叠部分的表面的突起之间的台阶较大。
<对冷压焊痕迹的塑性加工>
进行塑性加工,以减小重叠部分在通过使重叠部分进行压焊形成冷压焊痕迹之后的厚度。通过对重叠部分的厚度方向进行塑性加工,重叠部分的表面变平,并且形成变形痕迹,该变形痕迹由通过在重叠部分厚度方向上塑性加工减小冷压焊痕迹的深度的平坦化步骤构成。
(塑性加工(平坦化步骤))
在塑性加工中,可能用例如一对平面模具挤压重叠部分。在此情况下,最好挤压重叠部分,以使得厚度等于重叠部分在进行压焊之前的厚度。
<变形痕迹>
变形痕迹是通过在重叠部分的厚度方向上的塑性加工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处产生的痕迹。尽管变形痕迹有各种模式,但是作为其代表性例子,存在这样的变形痕迹,其中通过在其厚度方向上塑性加工重叠部分减小处于凹口形状的冷压焊痕迹的深度。存在另一种变形痕迹,它构成通过挤压形成在冷压焊痕迹周围的弯曲形状的增大部分形成的平面部分。通过该平面部分,重叠部分处该表面的凹口和突起之间的台阶差减小,并且冷压焊接痕迹的周围变平。而且,作为另一变形痕迹,存在通过挤压冷压焊痕迹周围的增大部分减小冷压焊痕迹的宽度构成的变形痕迹。作为又一变形痕迹,存在通过变形冷压焊痕迹减小宽度并将冷压焊痕迹的底部形成波形构成的变形痕迹。通常,该波形是当在剖视图中观察时将底部弯曲成W形的形状。在W形中对应于底部中心的凹口形成在重叠部分的下侧处(在冷焊中受到平面模具挤压的表面)。
通过形成变形痕迹,当后面提到的防腐构件涂覆在重叠部分的外周上时,在防腐构件和重叠部分之间难以产生空腔等的缺陷,并且该防腐构件易于紧密接触重叠部分的表面。
<具有多个突出部分的模具的组合>
图5示出了用于解释通过具有多个突出部分的模具组合挤压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重叠部分的例子的视图。图5A示出了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的重叠部分13的宽度方向上的剖视图,示出了受到压焊之前的状态。
在具有多个突出部分的模具的组合的情况下,最好是在相应模具的突出部分彼此移动的状态下挤压重叠部分13,也就是一个模具20a的突出部分21a和另一模具20b的突出部分21b彼此啮合(参照图5B)。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上的深凹槽形的冷压焊痕迹形成在由该组合挤压的重叠部分13上。也就是,第一构件11和第二构件12的相应表面形成有第一冷压焊痕迹14a和第二冷压焊痕迹14b(参照图5C),并且第二冷压焊痕迹14b在重叠部分13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对应于第一冷压焊痕迹14a的间隔的位置处排列。
在具有多个突出部分的模具的组合的情况下,当挤压重叠部分时,与突出部分啮合的一个模具的突出部分的拐角部分和另一模具的突出部分的拐角部分彼此靠近到某种程度,此时形成该部分以构成重叠部分13的最薄部分15。
在重叠部分13进行压焊之后的塑性加工中,例如重叠部分13受到一对平面模具50a、50b挤压(参照图5C)。最好是在厚度方向上挤压重叠部分,从而重叠部分的厚度变得等于重叠部分在压焊之前的厚度。
在压焊之后还受到塑性加工的该重叠部分在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上形成有封闭痕迹16a、16b(参照图6)。通过挤压冷压焊痕迹周围的增大部分来变形以封闭第一冷压焊痕迹14a和第二冷压焊痕迹14b形成该封闭痕迹。这是由于最薄部分15在强度方面最弱,设置在其两侧上的厚壁部分变形,以彼此接近,同时在厚度方向上按压。尽管图6示出了处于封闭线形的封闭痕迹16a、16b,从而第一冷压焊痕迹14a和第二冷压焊痕迹14b的内侧壁彼此接触,但是实际上在第一构件11的下表面和第二构件12的上表面处通常构造有处于略微开放的凹槽形的封闭痕迹。而且,通过受到平面模具50a、50b挤压,在两封闭痕迹之间形成用于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机械配合,同时形成封闭痕迹16a、16b的啮合部分17。通过在垂直于挤压方向的方向上加宽设置在最薄部分15的两侧上的厚壁部分,形成该啮合部分17。通过形成啮合部分17,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彼此啮合,以防止彼此脱落,因此可获得较高接合强度。通过包括突出部分和凹陷部分的构造彼此啮合以防止彼此脱落,可以构造啮合部分。例如,作为突出部分,存在这样的模式,即,其具有比突出部分的前端部分的根部或从突出部分的根部到前端部的中间部更宽的宽度的部分。作为凹陷部分,存在由凹槽或孔部分构造的模式,并且其中开放部分的宽度比底部的宽度或者从底部到开放部分的中间的宽度更窄。作为接合部分的代表性例子,如图6中所示,存在啮合部分,该啮合部分包括具有倾斜到底表面的侧壁的燕尾槽和与燕尾槽啮合的突出条纹。
<防腐构件>
为了防止水等侵入包括不同类金属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重叠部分,该防腐构件涂覆在重叠部分的外周上。该防腐构件还抑制形成局部电池带来的腐蚀。
该防腐构件包括接合到重叠部分的外周上的热塑层,该热塑层包括热塑聚烯烃树脂。作为这种热塑聚烯烃树脂,优选的是聚乙烯、酸改性的聚乙烯、聚丙烯、酸改性的聚丙烯(例如,顺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丙烯)、离子键共聚物的活性树脂等或其混合物。尤其是,聚丙烯或酸改性的聚丙烯是优选的。
而且,该防腐构件包括热塑层的外侧上的桥接层。该桥接层包括桥接聚烯烃树脂。优选是将与上述热塑聚烯烃树脂一样的树脂用作聚烯烃树脂。这是由于当使用不同于上述热塑聚烯烃树脂的树脂时,热塑层和桥接层之间的粘结力往往降低。
<非水电解液电力存储装置>
作为非水电解液电力存储装置,提供例如锂离子电池等的非水电解液电池,或双层电容器的非水电解液电容器。非水电解液电力存储装置包括非水电解质和在非水溶液中溶解有电解质(例如,锂化合物)的电解溶液,或者包括聚环氧乙烷、聚氧化丙烯等的固体电解质用作非水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的构造)
图7是轮廓构造图,示出了本发明所述锂离子电池的例子。锂离子电池70具有包含电极组的构造,该电极组通过利用分离器73将正电极71和负电极72与电解溶液一起层放在包括薄膜的外部构件74的内部处构成层叠结构。连接到正电极71上的引线构件(正电极引线)75从外部构件74的一侧引出到外侧。而且,连接到负电极72上的引线构件(负电极引线)79从与引出正电极引线75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上外部构件74的一侧引出到外侧。
正电极71和负电极72设置有在金属薄片的金属基本构件或称为连接器的金属板网(expanded metal)上形成活性物质层的结构,铝用作正电极71的该金属基本构件,并且铜用作负电极72的金属基本构件。而且,每个正电极71都与连接引线71A连接,每个负电极72都与连接引线72A连接,并且来自多个正电极71和负电极72的电力能够汇总到连接引线71A或72A。而且,连接引线71A与正电极引线75连接,并且连接引线72A与负电极引线79连接。
外部构件74由两片薄膜74a、74b构成,并通过层叠薄膜和使外周边缘热密封而包含电极组等。该薄膜包括中间设置有金属层的多层薄膜,例如设置有铝的塑料层。
负电极79由具有与负电极72的金属基本构件相同材料的一片铜板构成,并且该铜板进行镀镍。
正电极引线75包括第一构件75和第二构件77,并由与本发明的引线构件相同的构造构成。第一构件76由具有与正电极71的金属基本构件相同材料的铝板构成,并且第二构件77由与负引线79同样进行镀镍的铜板构成。而且,重叠第一构件76和第二构件77的部分设置在外部构件74的外侧,并且该重叠部分的外周边由防腐构件78涂覆。优选是使得防腐构件78骑跨在外部构件的外边缘上,也就是不仅达到第一构件76和第二构件77的重叠部分,而且达到外部构件74的内侧。当防腐构件78覆盖第一构件76和第二构件77的重叠部分时,可以由其抑制重叠部分处的电腐蚀。通过进一步延伸到外部构件74的内部,防腐构件78与外部构件74焊接,并且该外部构件防止电解液从穿透引线构件75的部分泄漏。
在多个电池70准备串联的情况下,正电极引线75的第二构件77和负电极引线79包括具有相同材料的金属,在第二构件77和负电极引线79的结合部分处不会形成局部电池,并且可以很容易进行接合。
(连接电池的模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8至11给出串联电池的结构的解释,该电池具有与图7中锂电池相同的构造。在图8至11中,与图7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构件,并且箭头表示电流流动方向。
当通过将多个电池串联构成电池组时,不仅得到在垂直方向上排列连接相应电池的情况(呈线性线形),而且得到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相应电池并将相应电池70的负电极引线79连接到其它电池的正电极引线75上的情况。在后一种情况中,当引线构件以线性线形从相应电池70引出时,在将相应电池的负电极引线79连接到其它电池的正电极引线75上过程中,为了连接两根引线75、79,需要准备其他辅助引线。因此,通过将第一构件76和第二构件77设置成非线性线形形状,正电极引线75和负电极引线79可不使用辅助引线直接连接。
例如,当相应电池70在水平方向上排列并如图8所示串联时,使用处于在正交方向上弯曲形状的正电极引线75。相应电池70将L形的正电极引线75用作正电极引线75,该正电极引线通过将矩形铜板构成的第二构件77在正交方向上接合到矩形铝板构成的第一构件76上构成。正电极引线75的铝板连接到电池70的正极上,并且铜板延伸成到达相邻负电极79。通过在其彼此重叠部分处冷焊接合正电极引线75的铝板和铜板,并且其接合部分由防腐构件78覆盖。该防腐构件78不仅焊接到第一构件76和第二构件重叠的部分上,而且通过延伸到外部构件74的内部而焊接到外部构件74上。因此,不仅可以防止第一构件76和第二构件77的重叠部分受到腐蚀,而且也可防止电解溶液从外部构件74穿透正电极引线75的部分泄漏。另一方面,矩形铜板用作负引线79。
通过将相应电池70排列使得,某些电池的正电极引线75与相邻电池70的负引线79重叠,正电极引线75的铜板和负电极引线79结合。由于同类的金属,所以该结合可利用各种公知方法比较容易进行。通过该构造,相邻电池的正电极引线75和负电极引线79可直接连接。
而且,作为图8的连接结构的修改例子,如图9所示,负引线79可由L形的铜板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电池中引出正电极引线75的方向和引出负电极79的方向由彼此相反的方向构成。例如,在图9的左端处的电池70处,正电极引线75引出到右侧,并且负电极引线79引出到左侧。即使当使用这种负电极79时,正电极引线75和负电极引线79可直接连接而不使用辅助引线。
另外,如图10所示,处于L形的本发明的引线构件也可用于通过将在水平方向上排列成线性线形而连接电池组并连接相应电池组的末端部分来将整个电池串联连接。例如,根据图10的左上电池70,使用处于L形的引线构件,该引线构件将用于正电极引线75的矩形铜板(第二构件77)在正交方向上接合到矩形铝板(第一构件76)上,并且矩形铜板用于负引线79。上左电池的正电极引线75的铜板设置有到达右上电池的负电极引线79的长度。另一方面,图10的右上、右下和左下电池70构成的电池,该电池将引线构件用作正电极引线75并将矩形铜板用于负电极引线79,该引线构件以线性线的形式的将矩形铜板构成的第二构件77连接到矩形铝板构成的第一构件76上。而且,右下电池的负电极引线79和右上电池的正电极引线75的铜板连接,右上电池的负电极引线79和左上电池的正电极引线75,并且左上电池的负电极引线79和左下电池的正电极引线75连接。从而,所有电池都可在不使用辅助引线构件的情况下串联。
而且,作为图10的连接结构的修改例子,如图11所示,电池的一部分的负电极引线可以由在正交方向上弯曲的形状构成。例如,L形的铜板用于图11的右上电池70的负电极引线。L形的铜板在到达左上电池的正电极引线75的铜板的方向上引出。而且,通过将右上电池的负引线79的铜板和左上电池的正电极引线75连接,并类似于图10连接其它电池,可不使用辅助引线连接正电极引线和负电极引线。
(双层电容器)
图12示出了双层电容器的轮廓构造图。同样,双层电容器由将分隔器730设置在类似于蓄电池的浸泡到电解溶液740中的正电极710和负电极720之间的构造构成。活性炭或碳纤维用于正电极710或负电极720的电极材料711、721。通常,通过在进行用于增大特定表面面积的活性处理之后,将导电构件和桥接构件混合,电极材料模制成片形。而且处于片形的活性炭与金属基本构件(正电极基础构件712、负电极基础构件722)接合。作为在非水系统中使用的代表性电解溶液,使用碳酸丙烯等。
在电容器中,在包括离子的电解溶液和具有较大表面面积的电极材料的界面处,溶液和离子规则地排列,并且具有不同于远离电极位置处的电解溶液的离子浓度的层形成在正电极侧和负电极侧。这些层为电双层750。当外部电源连接到电容器上时,在两电极处形成双层的离子的密度增大,结果电容器充电。
此处,作为连接到两电极的金属基本构件712、722上的引线构件10,使用如图1所示的引线构件。当正电极基本构件712包括铝并且负电极基本构件包括铜时,连接到正电极上的引线构件10可以由铝的第一构件和铜的第二构件构成。
根据双层电容器,只有电离子在溶液中移动,以根据对物理积聚电荷的充电或放电从电极界面吸附或脱附。因此,不同于普通蓄电池的化学反应的积聚电荷,即使当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时,其功能的退化也非常小,这能够满足快速充电和放电。
[实施例1]
作为压焊的例子,准备0.2毫米×50毫米×60毫米的铝板和具有相同尺寸的镀镍铜板。该铝板和镀镍铜板部分重叠,并且其重叠部分受到冷压焊。由具有突出部分的模具和平面模具组成的模具用于压焊。在模具中,对具有突出部分的模具具有三类模式。第一类模式是直模具。该模具是用于在宽度方向上将重叠部分压成线性线形的模具。第二模具是长度方向齿模具。该模具由将椭圆形的多个突出部分排列的形状构成,并且相应突出部分排列成,其纵向与引线构件的纵向一致。第三模具是斜齿模具。该模具由将处于平行四边形的多个突出部分排列的形状构成,并且相应突出部分排列成,其纵向倾斜于引线构件的纵向。
相应模具的说明如下
(直模具)
突出部分的高度:1.0毫米
突出部分的宽度:1.5毫米
突出部分的长度:40毫米
突出部分的数量:1件
(长度方向齿模具)
突出部分的高度:1.0毫米
突出部分的前端宽度:0.5毫米
突出部分的长度:3.2毫米
突出部分的数量:32件
(斜齿模具)
突出部分的高度h:1.0毫米
突出部分的前端宽度w:0.5毫米
突出部分的长度L:3.2毫米
相邻突出部分之间的间隔p:1.4毫米
突出部分的斜度β:30°
突出部分侧面的斜度α:15°
突出部分的数量:30件
通过使用上述相应模具,样本设置成使得,镀镍铜板设置在上侧,并且铝板设置在下侧,具有突出部分的模具设置在样本的上侧,并且平面模具设置在其下侧。
图13示出了受到相应模具冷压焊的引线构件的平面图。图13A示出了受到直模具压焊的引线构件10,图13B示出了受到长度方向齿模具压焊的引线构件10,图13C示出了受到斜齿模具压焊的引线构件10。其所有都形成有冷压焊痕迹14,该痕迹处于将相应模具的突出部分转录在镀镍铜板12A和铝板11A的重叠部分处构成的形状。可以看出,镀镍铜板12A和铝板11A的重叠长度(搭接边缘)在直模具中最小,在斜模具中次之,并且在长度方向齿中最大,这是其形状造成的。
首先,用表面压力1200MPa进行压焊,并且对所提供的引线构件进行拉伸试验。通过达到铝板的拉伸强度的80%或以上决定这种情况下的评估标准。结果,所有都满足评估标准,但是受到直模具压焊的引线构件达到略微超过评估标准的程度,因此预测到引线构件在引线构件的宽度方向上连续的薄壁冷压焊痕迹的部分处破裂。另一方面,受到长度方向齿模具和斜齿模具冷压焊的样本都显示出拉伸强度比受到平面模具冷压焊的样本大20%或以上。而且,好像根据受到长度方向齿模具和斜齿模具压焊的样本,多个冷压焊痕迹在引线构件的宽度方向上间隔排列,因此几乎不涉及在直模具中的断裂问题。
接下来,一对平面模具将受到斜齿模具冷压焊的样本的压焊部分进一步平坦化,并且观察冷压焊痕迹在平坦化之前和之后的状态。此处,作为平坦化的条件,表面压力为1200MPa,并且冷焊部分在平坦化之后的厚度基本变为样本在冷焊之前的厚度。图14示出了冷焊部分在平坦化之前的照片,并且图15示出了冷焊部分在平坦化之后的照片。
图14A是示出镀镍铜板的表面的平面图,并且可以看出转录模具的突出部分的平行四边形的凹口形冷焊痕迹排列。在此情况下,当观察冷压焊痕迹的区域时,如图14B所示,突出部分所按压的部分变得非常薄,并且可以看出,通过突出以使样本变形到上侧,设置在突出部分之间的部分变得比样本在冷焊之前的厚度更厚。
另一方面,图15A是示出镀镍铜板的表面的平面图,并且可以看出冷压焊痕迹的开口的宽度在冷压焊痕迹的纵向上在中间部分处减小。也就是,通过平坦化,冷压焊部分在封闭冷压焊痕迹的开口宽度方向上变形,并且通过使开口宽度变窄形成封闭痕迹。然而,在冷压焊痕迹的两末端部分处几乎看不到宽度的减小。在此情况下,当观察冷压焊痕迹的截面时,如图15B所示,冷压焊痕迹的底部变形为W形,换句话说,观察到通过平坦化的变形痕迹。也就是,通过变形使得冷压焊痕迹的底部宽度变窄,即使在从铝板的表面侧观察中,也形成凹槽形的略微凹陷部分。而且,设置在模具的突出部分之间的样本的表面的一部分变为平面,并且其厚度基本等于样本在压焊之前的厚度。该平面也是通过平坦化的变形标记之一。
而且,关于经平坦化的受到斜齿模具冷压焊的样本和未经平坦化的受到斜齿模具冷压焊的样本方面,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重叠部分涂覆有防腐构件,并且观察涂覆部分的区域的状态。包括桥接层和热塑层的塑料片用于该防腐构件。桥接层包括通过辐射桥接的马来酸酐变性聚丙烯,并且该热塑层包括马来酸酐变性聚丙烯。该桥接层和热塑层预先热层压,以接合在一起,并且层压薄片通过热压焊接。
结果,根据只受到冷焊的样本,冷焊部分的厚度变得大于样本冷焊之前的厚度,冷压焊痕迹之间的部分由凸出的弯曲表面形状构成,因此防腐构件和引线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与之相反,在受到平坦化的样本中,可以看出冷压焊痕迹的宽度在镀镍铜表面处特别减小,形成平表面,因此充分确保了防腐构件和引线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
[实施例2]
接下来,实施例1中使用的斜齿模具的形状改变,并且通过该模具进行类似于实施例1的冷焊和平坦化。该例子中使用的模具为船形模具,其中突出部分的两端都形成收敛形状。除了突出部分的两端部分形成收敛形状之外,该模具均类似于其它说明中的斜齿模具。
当通过使用该船形模具进行冷焊时,冷压焊痕迹与斜齿模具类似,处于将模具的突出部分的形状转录的模式。然而,在进行平坦化之后,可以看出冷压焊痕迹的开口宽度不仅在冷压焊痕迹的纵向上在中间部分处减小,而且基本在其整个长度上减小。因此,仿佛在使用船形模具而不是斜齿模具的情况下,平表面的面积在平坦化之后更宽,这在防腐构件的接合性能方面非常良好。
[实施例3]
接下来,制造通过冷焊的本发明的引线构件和通过超声波焊接的用于比较的引线构件,并观察它们的抗拉伸属性和电属性。
同样在此情况下,准备类似于实施例1的镀镍铜板和铝板,并且其重叠部分进行冷焊或超声波焊接。在冷焊中使用的模具为与实施例1中的斜齿模具相同的模具。另一方面,通过构成12毫米×3毫米×2部分的接合面积进行超声波焊接。而且通过一对平面模具平坦化进行冷焊的样本。同样,平坦化条件类似于实施例1的工作条件。
通过用张力试验仪握住所提供的引线构件的两端测量抗拉伸属性,并由在剥落镀镍铜板和铝板的时间点的张力构成接合强度。
如图16所示,通过将热电偶80设置在引线构件的镀镍铜板12A的位置、接合位置和铝板11A的位置总共这三个位置处,将恒定电源81连接到引线构件的两端上,并观察200A的电流导通时相应部分的温度升高趋势,测量电属性。
作为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通过冷焊和平坦化的样本中抗拉仲属性为大约60kgf,在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样本中,该属性为大约40kgf,并且可以看出,前者在抗拉伸属性中明显更为优良。可以预测到,这是由于在超声波焊接中,铝的大部分接合到镀镍层上,在冷焊中,铝和铜直接接合。
另一方面,在图17的曲线中示出了测量电属性的结果。此处,准备两个样本,并且示出了分别对上述位置的温度测量一次的结果。图17(a)是一曲线,示出了对样本导电时间段和受到冷焊和平坦化的样本的温度升高之间的关系,图17(b)是受到超声波焊接的样本的关系的曲线。
可以看出,在任一情况下,温度在具有高导电性的镀镍铜的位置处都是最低,在具有低导电性的铝的位置处温度最高,并且接合位置处的温度为两个温度的基本中间温度。也就是,几乎看不出接合位置处的接合电阻增大。而且,当在受到冷焊的样本和受到超声波焊接的样本之间比较温度升高时,根据接合位置处的温度升高,前者略微低于后者。因此,可以看出,在电属性方面,受到冷焊和平坦化的本发明的引线构件具有等于或高于受到超声波焊接的引线构件的功能。
本发明的引线构件可优选地在电池、双层电容器等的电存储装置中使用。
而且,期望本发明的电存储装置用作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等的电源,或者建筑物、普通家庭等中的分布电源(dispersed power source),风能或太阳能发电机的电存储装置、电气装置、工业设备等的电源。
Claims (17)
1.一种引线构件,包括:
电连接到电极上的第一构件,及
第二构件,它在远离电极的位置处接合到第一构件上,并包括不同于第一构件的材料,其中
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彼此重叠,
其重叠部分设置有通过冷压焊形成的凹口形状的多个冷压焊痕迹,及
每个冷压焊痕迹都形成有变形痕迹,其中通过在重叠部分的厚度方向上塑性加工该重叠部分,减小凹口形冷压焊痕迹的深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构件,其中
所有冷压焊痕迹的末端部分都平行布置以在引线构件的宽度方向上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构件,其中
至少冷压焊痕迹的两末端部分在引线构件的纵向上从另一冷压焊痕迹的两末端部分偏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线构件,其中
相应冷压焊痕迹在引线构件的纵向上设置成锯齿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线构件,其中
相应冷压焊痕迹由具有纵向的形状构成,及
在纵向上具有不同长度的冷压焊痕迹在引线构件的宽度方向上交替排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构件,其中
相应冷压焊痕迹由具有纵向的形状构成,及
相应冷压焊痕迹的纵向倾斜于所述引线构件的纵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构件,其中
所述变形痕迹在重叠部分的截面中冷压焊痕迹的底部形成波浪形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构件,其中
所述冷压焊痕迹包括第一构件的表面上的第一冷压焊痕迹,和第二构件的表面上的第二冷压焊痕迹,
所述变形痕迹包括第一冷压焊痕迹的第一封闭痕迹和第二冷压焊痕迹的第二封闭痕迹,该第二封闭痕迹设置在对应于第一冷压焊痕迹之间间隔的位置处,及
啮合部分设置在第一封闭痕迹和第二封闭痕迹之间间隔上,用于机械配合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构件,还包括:
所述重叠部分的外周边涂覆有防腐构件,其中
该防腐构件包括:
热塑层,该热塑层粘接到重叠部分上,并包括热塑聚烯烃树脂,及桥接层,该桥接层设置在热塑层上并包括桥接聚烯烃树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构件,其中
所述正电极包括铝,
所述第一构件包括铝,及
所述第二构件包括铜。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构件,其中
所述负电极包括铜,
所述第一构件包括铜,及
所述第二构件包括铝。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构件,其中
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接合形成非线性线形。
13.一种用于将电连接到电极上的第一构件和包括不同于第一构件的材料的第二构件相接合的引线构件接合方法,
该方法包括:
将所述第二构件在远离电极的位置处重叠在所述第一构件上的步骤;
用一对模具对其重叠部分进行冷焊的步骤,至少其中一个模具包括多个突出部分,以在引线构件上形成凹口形状的多个冷压焊痕迹;及
通过在重叠部分的厚度方向上塑性加工该重叠部分减小冷压焊痕迹的深度的平坦化步骤。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合引线构件的方法,其中
该平坦化步骤包括用平面模具挤压重叠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合引线构件的方法,其中
所述相应的模具包括多个突出部分,及
进行冷焊步骤使得,相应模具的突出部分形成彼此偏移的状态。
16.一种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包含在外部构件中的非水电解质,相应引线构件分别电连接到从外部构件引到外侧的正电极和负电极上,其中
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至少一个引线构件,及
来自外部构件的两引线的尖端包括相同材料。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还包括:
重叠部分的外周边涂覆有防腐构件,其中
该防腐构件包括:
热塑层,该热塑层粘结到重叠部分上,并包括热塑聚烯烃树脂,及
桥接层,该桥接层设置在热塑层上并包括桥接聚烯烃树脂,及
防腐构件延伸到所述引线构件和外部构件彼此接触的部分,并焊接到外部构件的内表面上,用于防止非水电解质从外部构件泄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90559/06 | 2006-10-25 | ||
JP2006290559A JP4904539B2 (ja) | 2006-10-25 | 2006-10-25 | リード部材とその接合方法及び非水電解質蓄電デバイス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70171A true CN101170171A (zh) | 2008-04-30 |
CN101170171B CN101170171B (zh) | 2010-06-09 |
Family
ID=39330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0393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0171B (zh) | 2006-10-25 | 2007-05-15 | 引线构件及其接合方法和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80102362A1 (zh) |
JP (1) | JP4904539B2 (zh) |
KR (1) | KR100882346B1 (zh) |
CN (1) | CN101170171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98260A (zh) * | 2010-07-01 | 2013-05-08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电池电芯连接件、用于制造电池电芯连接件的方法、电池、电池系统和机动车辆 |
CN105118671A (zh) * | 2015-08-31 | 2015-12-02 | 苏州斯尔特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单体陶瓷电容器 |
US9368249B2 (en) | 2010-06-25 | 2016-06-14 | Senju Metal Industry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de for an energy storage device |
CN106469801A (zh) * | 2015-08-17 | 2017-03-0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电池用端子和电池用端子的制造方法 |
CN109716558A (zh) * | 2016-09-23 | 2019-05-03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CN113178668A (zh) * | 2020-01-08 | 2021-07-27 | 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结构、电子设备及电池结构的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224330A (ja) * | 2008-03-17 | 2009-10-01 | Samsung Electro Mech Co Ltd | 燃料電池用セル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2340583B1 (de) * | 2008-09-18 | 2013-11-06 | MAGNA STEYR Battery Systems GmbH & Co OG | Kühleinheit |
CN102204006A (zh) * | 2008-09-30 | 2011-09-28 | 玛格纳E-汽车系统有限两合公司 | 储能单元 |
US20100330427A1 (en) * | 2008-10-08 | 2010-12-30 | Yasutaka Kogetsu | Negative 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
JP5684462B2 (ja) | 2008-12-22 | 2015-03-11 |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正極タブリード及び電池 |
DE102009011377A1 (de) | 2009-03-05 | 2010-09-16 |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 Hochstromanschlussvorrichtung für Energiespeicher |
US8574008B2 (en) | 2009-06-08 | 2013-11-0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 Battery cell connector |
JP2011077377A (ja) * | 2009-09-30 | 2011-04-14 | Nippon Chemicon Corp |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
DE102009046505A1 (de) * | 2009-11-06 | 2011-05-12 | SB LiMotive Company Ltd., Suwon | Verfahren zur Verbindung eines Batteriepols an einer ersten Batteriezelle mit einem Batteriepol an einer zweiten Batteriezelle sowie Batterie mit miteinander verbundenen Batteriezellen und Batteriesystem |
JP5481178B2 (ja) * | 2009-12-08 | 2014-04-23 |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 組電池および単電池 |
KR101079400B1 (ko) * | 2010-02-02 | 2011-11-0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 셀,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 패키지 및 이들의 제조방법 |
JP2011181300A (ja) * | 2010-03-01 | 2011-09-15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非水電解質蓄電デバイス用のリード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556364B2 (ja) * | 2010-05-21 | 2014-07-23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金属リード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5561540B2 (ja) * | 2010-09-08 | 2014-07-3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端子金具および端子金具の製造方法 |
JP2013004482A (ja) * | 2011-06-21 | 2013-01-07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リード部材、およびリード部材の製造方法 |
KR101354580B1 (ko) | 2011-06-24 | 2014-01-22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이종 접합 탭을 가지는 배터리 |
JP5510410B2 (ja) * | 2011-08-02 | 2014-06-04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電池 |
JP6058037B2 (ja) * | 2012-04-16 | 2017-01-11 |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 正極と負極の溶接部位の形状が異なる電極組立体及びそれを含む二次電池 |
JP5768768B2 (ja) * | 2012-06-21 | 2015-08-2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電池接続部材 |
JP6277620B2 (ja) * | 2012-07-25 | 2018-02-14 |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9660244B2 (en) * | 2013-09-06 | 2017-05-23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of a battery module |
JP2015056341A (ja) * | 2013-09-13 | 2015-03-23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CN205376656U (zh) * | 2016-01-20 | 2016-07-06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 |
CN106570295B (zh) * | 2016-11-15 | 2019-09-17 |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 | 一种大厚度铝合金电子束焊接工艺锁底结构设计方法 |
KR102258822B1 (ko) | 2017-04-25 | 2021-06-07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재활용 가능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및 배터리 모듈 재활용 방법 |
WO2020218214A1 (ja) * | 2019-04-25 | 2020-10-29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二次電池 |
US11791521B2 (en) * | 2019-09-13 | 2023-10-17 | Hutchinso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 Electrode tab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
KR102157495B1 (ko) * | 2020-02-03 | 2020-09-18 | 에이에프더블류 주식회사 | 파우치형 배터리 셀 및 그 제조방법 |
CN114552144B (zh) * | 2022-01-26 | 2024-03-08 | 北京恩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负极,二次电池,以及负极的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522408A (en) * | 1949-10-25 | 1950-09-12 | Gen Electric Co Ltd | Cold pressure welding |
US2707889A (en) * | 1950-10-20 | 1955-05-10 | Gen Electric Co Ltd | Pressure welding |
US2763057A (en) * | 1954-07-12 | 1956-09-18 | Koldweld Corp | Cold pressure welding of metal foil |
US6080508A (en) * | 1998-03-06 | 2000-06-27 | Electrofuel Inc. | Packaging assembly for a lithium battery |
EP1047137A3 (en) * | 1999-04-19 | 2002-02-27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Battery sealed in battery case of resin film |
JP2001283796A (ja) | 2000-04-04 | 2001-10-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
KR100560158B1 (ko) * | 2003-09-29 | 2006-03-16 | 주식회사 코캄 | 고 안전성 리튬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
-
2006
- 2006-10-25 JP JP2006290559A patent/JP490453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2-20 KR KR1020060131226A patent/KR100882346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2-16 US US11/707,258 patent/US2008010236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7-05-15 CN CN2007101039390A patent/CN10117017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368249B2 (en) | 2010-06-25 | 2016-06-14 | Senju Metal Industry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de for an energy storage device |
US10121606B2 (en) | 2010-06-25 | 2018-11-06 | Senju Metal Industry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de for an energy storage device |
CN103098260A (zh) * | 2010-07-01 | 2013-05-08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电池电芯连接件、用于制造电池电芯连接件的方法、电池、电池系统和机动车辆 |
CN103098260B (zh) * | 2010-07-01 | 2016-05-18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电池电芯连接件、用于制造电池电芯连接件的方法、电池、电池系统和机动车辆 |
CN106469801A (zh) * | 2015-08-17 | 2017-03-0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电池用端子和电池用端子的制造方法 |
CN106469801B (zh) * | 2015-08-17 | 2019-09-20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电池用端子和电池用端子的制造方法 |
CN105118671A (zh) * | 2015-08-31 | 2015-12-02 | 苏州斯尔特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单体陶瓷电容器 |
CN109716558A (zh) * | 2016-09-23 | 2019-05-03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CN113178668A (zh) * | 2020-01-08 | 2021-07-27 | 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结构、电子设备及电池结构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80102362A1 (en) | 2008-05-01 |
KR20080037494A (ko) | 2008-04-30 |
JP2008108584A (ja) | 2008-05-08 |
KR100882346B1 (ko) | 2009-02-12 |
CN101170171B (zh) | 2010-06-09 |
JP4904539B2 (ja) | 2012-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70171B (zh) | 引线构件及其接合方法和非水电解质电存储装置 | |
JP5624157B2 (ja) | 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 |
KR101783703B1 (ko) | 보강 탭 결합 구조 및 전극 리드 굽힘 결합 구조를 갖는 플렉서블 전지 | |
CN101507016B (zh) | 用于电池组电池的电极板以及制备该电极板的方法 | |
CN1284254C (zh) | 电池 | |
CN100403582C (zh) |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EP1353389B1 (en) | Battery and method of its manufacture | |
KR101072681B1 (ko) | 적층형 이차 전지 | |
KR20130099860A (ko) | 탭 리드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2022049726A (ja) | 二次電池用端子および該端子を備えた二次電池 | |
KR101520168B1 (ko) |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100871917B1 (ko) | 납땜성과 염수 내식성이 우수한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탭 및 그제조 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및 이차 전지 모듈 | |
CN1366359A (zh) | 电池导电接头的连接结构 | |
KR20100110666A (ko) | 인서트 사출을 이용한 이차 전지용 리드 탭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 |
KR101501363B1 (ko) |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 |
KR101924424B1 (ko) | 전극 리드 굽힘 구조를 갖는 플렉서블 전지 | |
JP2008140581A (ja) | 電池 | |
WO2009151007A1 (ja) | 密閉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 |
KR20180105995A (ko) | 전극 탭과 전극 리드 사이에 보강 탭 결합 구조를 갖는 플렉서블 전지 | |
JP7599967B2 (ja) | 端子部品、二次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 |
JP2013004482A (ja) | リード部材、およびリード部材の製造方法 | |
JP4138443B2 (ja) | 電気化学キャパシタおよび電気化学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9 Termination date: 2016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