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3929A - 蓄热式气候调节系统 - Google Patents
蓄热式气候调节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63929A CN101163929A CNA2006800131410A CN200680013141A CN101163929A CN 101163929 A CN101163929 A CN 101163929A CN A2006800131410 A CNA2006800131410 A CN A2006800131410A CN 200680013141 A CN200680013141 A CN 200680013141A CN 101163929 A CN101163929 A CN 1011639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heat
- discharge pipe
- air
- medium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2—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fluid
- F24F12/003—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fluid using a heat pump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both heat and humidity transfer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2012/007—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 by-pass for bypassing the heat-exchang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2—Heat recovery pumps, i.e. heat pump based systems or units able to transfer the thermal energy from one area of the premises or part of the facilities to a different one,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在第一介质流(15)和第二介质流(16)之间交换热能的装置,其包括热交换器(2)、连接到热交换器上供传导第一介质流的第一供给管(3)、连接到热交换器上传导第一介质流的第一排出管(4)、连接到热交换器上供传导第二介质流(16)的第二供给管(5)和连接到热交换器上供传导第二介质流(16)的第二排出管(6),正如将第一热交换器部件(7)设置在管之一中,第二热交换器部件(8)设置在管之一中,其中两热交换器部件都包括在还具有补偿器(11)和压缩机(10)的卡诺回路中,并且通过该热交换器的设置来既交换热能又交换相变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及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置,用于在第一介质流和第二介质流之间进行热能交换,其中第一介质流是从外部到空气调节区域内部,第二介质流是从空气调节区域内部到外部,所述装置包括:设置在外部和内部之间的热交换器、连接到所述热交换器外部供传导第一介质流的第一供给管、连接到热交换器内部供传导第一介质流的第一排出管、连接到热交换器内部供传导第二介质流的第二供给管,该第二介质流的流动方向与第一介质流流动方向相反、连接到热交换器外部供传导第二介质流的第二排出管,其具有设置在外部管之一中的第一热交换器部件和设置在内部管之一中的第二热交换器部件,其中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件都包含在还包括补偿器(expansion device)和压缩机(compressor)的卡诺回路中。
这种装置公开于EP-A-0846923。
这种同流换热的气候调节系统通常可用于冷却热湿空气以使区域顺应气候。对于冷却区域来说,通常将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供气给所述区域的管中,并通常将从冷热机除热的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排气到外部的管中。对于加热区域,通常将加热用的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供气给所述区域的管中并且通常将从外部空气吸热到冷热机中的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排气到外部的管中。
通过将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流出热交换器的介质流中,在热交换器中仅使用了一部分势焓(potentia1 enthalpy)。
通过热交换器获得更大的温差,其中通过将冷却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于热交换器的冷端上进入热交换器的介质流中,以及通过将加热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于热交换器热端进入热交换器的介质流中来传送潜热,可以有更大的范围。用这种已知的装置,在两介质流之间只有明显的热交换。通过使用卡诺回路,毫无疑问地提高了介质流间的温差以及因此的传热,但是这却要求具有很大传热的热交换器。因为所述热交换器既可用于交换热能又可交换相变能,所获得的这种传热热交换器,传热大大增加。设置用于传送相变能的热交换器也已知是一种热焓同流热交换器。这样的装置本身公开于EP-A-1485657中。
发明内容
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案,卡诺回路中压缩机和补偿器的连接相对热交换器部件来说是可交换的,且卡诺回路适合于沿与第一介质流的能量转移方向相同的方向传送热能。
冷热机,也称作热泵,通常由压缩气体相的压缩机、补偿器和两个热交换器部件组成,其中放热并冷凝介质的一个被称作冷凝器,其中吸热并蒸发介质的另一个被称作蒸发器。
根据所述的本发明,冷却区域时,优选将蒸发器设置在从要被空气调节(conditioned)的区域进入热交换器的介质中,并将冷凝器设置在从外部进入热交换器中的介质流中。
根据所述的本发明,具有加热区域时,优选将蒸发器设置在从外部进入热交换器的介质中,并将冷凝器设置离开热交换器到空气调节区域的介质流中。
当由冷却向加热转换时,如果由四通阀对热冷机中的流动方向加以改变,那么冷却时的蒸发器和加热时的冷凝器可以是相同的热交换器部件,冷却时的冷凝器和加热时的蒸发器也是相同的热交换器部件,反之亦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案,所述装置可进行转换以加热空气调节的区域,并将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第一供给管(duct)中。当加热空气调节的区域时,存在一种将第一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第一供给管或第二排出管中的热力学可能性。对发明者来说,似乎后在一种情况下,存在着一种第一热交换器冻结的危险,以致优选将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第一供给管中。
通过将第二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第一排出管中提供了又一优选实施方案。
当空气端的介质流与冷热机端的介质流相反时,热交换部件的利用达到最大。为此,优选四通阀连接热交换器,其中所述介质从热交换器的外部流动到冷热机介质端的该机器中。加热时,将蒸发器设置在从外部向热交换器流动的介质流中,以便介质能被冷却到最大冷凝温度,为此,即使外部温度低于0,热量也能从外部空气吸取而不冻结。
在现有技术的构造中,其中将蒸发器设置在离开热交换器到外部的介质流中,考虑到介质在冷凝温度下且外部温度低于0度离开热交换器,并立即在热交换部件中冻结,这是不可能的。
又一优选实施方案具有以下特征,即使得第一供给管连接到热交换器上并且将被连接的第二排出管通过支路连接机构连接起来。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代替使用上述特别应用的含特殊阀的支路管(bypass duct),通过在第一供给管和热交换器之间或者第二排出管和热交换器之间阀的部分开启位置也能实施支路连接,其中可设置阀的控制设备以将所述阀控制到所述部分开启位置。显然,该实施方案能够达到和前述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但该技术的实施方案更简单,尽管不得不对阀的控制进行重大修改。
支路管(bypass duct)中的调节阀的状态和风扇的能力要进行调节,以使得正好不能达到凝结温度并且供给所需的热容量。这样,热容量增加而不会发生凝结,大大提高了本发明在寒冷气候下的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案,将装置转换以冷却空气调节的区域,其中将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第一供给管中。该结构使加热时最佳配置的应用成为可能,而对安装没有结构变化。最终,加热时,优选将第一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第一排出管中。使用所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措施,也能将该结构用于冷却而不增加附加的阀和管或者使用具有可逆流动的风扇。
尤其当外部空气又干又热时,该冷却方法可用特别有效的方式加以实施,此时将第一热交换器部件进行转换以将卡诺回路的热传送给从外部进来的空气。最终,用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同时由湿外部空气所回收的潜热进行补偿的蓄热器的损失。
通过以下措施提供了又一优选实施方案,其中将同流热交换器设置用于内部的蓄热器换热部件的反相位控制。
这样可使空气调节区域的流动方向反向,以便获得更简单的系统和使用平移通风装置,由此对不好的结构进行计数并降低了能量消耗。
通过以下措施提供了又一优选实施方案,其中在第一热交换器部件和第二热交换器部件之间存在有支路连接。当需要冷却内部且当室外温度低于所需的内部温度时,优选转换为该结构。在该结构中,第一热交换部件用于冷却。排出的空气通过第二热交换器部件进行加热并通过实际的热交换器移到外面。
优选地,需购置装置来使第一热交换器部件中的卡诺回路的流动方向反向。因此,在第一热交换部件中将会保持逆流原理。
通过以下措施可提供具体的优选实施方案,其中第二供给管和第二排出管通过可关闭支路连接连接在一起。这样,蓄热器的调节范围可遍及整体的很大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方案,第一供给管可连接到热交换器的两端,第一排出管也可连接到热交换器的两端。这样,完全环绕热交换器是可能的。
当将第一排出管和第一供给管通过可关闭的支路连接连接在一起也能获得该效果。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我们能获得一种热交换器两侧之间的短路回路。为了控制气体流通过这些连接,当经过热交换器的流体也能在相关支路连接中的阀外部进行调节时是吸引人的。因此当打开支路连接并将控制装置至少用于阀门的部分关闭时,是更吸引人的,上述阀门位在于热交换器一侧。
为了使绝热冷却成为可能,优选将蒸发器设置在热交换器和第一热交换部件之间的第一排出管中。因此,直到以后也不必要接通冷却机,由此将所增加的湿度移到外部。
当存在干又热的外部空气时,不仅绝热地冷却该外部空气,而且使内部空气经受绝热的冷却过程都会是吸引人的。这可通过将蒸发器设置在第二供给管中时得以获得。
为了获得简单的结构,优选将介质的传送泵设置在第一供给管和第二排出管中,由此将设置在第一供给管内的介质泵设置在第一热交换部件的上游。
本发明装置的一个重要应用可通过将该装置转换为空气调节设备而获得。
尽管绝不能排除许多其它的实施方案,但当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用于安装在野营车辆中时,所述本发明的重要优点,如空间需求小、能耗低是特别适合的。
在建筑物中应用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也是可能的。此处,可用的区域通常而不总是有较少的限制,但是,节能和舒适度改善是最重要的。这种建筑物可以是办公室或住宅,也可以是气候调节的其它区域如冷库。
在住宅或办公室应用时,吸引人的是,当加热空气调节的区域时,第一排出管适合于将第一介质导向空气调节区域的天花板,第二排出管适合于将空气调节区域底部附近的介质排出,当冷却空气调节区域时,第一排出管适合于将第一介质导向空气调节区域的底部,第二排出管适合于将来自空气调节区域天花板附近的介质排出。作为这些措施的结果,使用的空气流动要能够获得最佳的舒适度和最低的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下文将根据以下的附图对所述的发明加以说明:
图1A:加热方式下本发明基本实施方案的图示;
图1B:对应于图1A的装置在冷却方式下的图示;
图2:一优选实施方案的图示,其中双通阀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两端;
图3AA:对应于图2的图示,其中介质流显示于加热方式下的第一转换位置;
图3AB:对应于图2的图示,其中介质流显示于加热方式下的第二转换位置;
图3AC:对应于图2的图示,其中介质流显示于具有开启的支路连接的加热方式下的第二转换位置;
图3BA:对应于图2的图示,其中介质流显示于冷却方式下的第一转换位置;
图3BB:对应于图2的图示,其中介质流显示于冷却方式下的第二转换位置;
图3C:对应于图2的图示,其中介质流显示在使用绝热冷却方式下;
图3D:对应于图2的图示,其中介质流显示在支路方式下;
图4A:涉及图3AA、3AB和3AC中所示情况的焓图;
图4B:涉及图3BA、3BB中所示情况的焓图;
图4C:涉及图3C中所示情况的焓图;
图5:图2中所示实施方案的局部切开透视图。
具体设施方式
如图1A中所示,其整体表示为1的本发明的装置包括热交换器2,其不仅设置用来交换明显的热量,而且用来交换凝结和蒸发热。这可通过交替经过热交换器2的介质流来获得。该原理描述在EP-A-1485657中。将所述装置设置在两区域的墙体中,为了便于理解,其中之一表示为外部,另一个表示为内部。空气调节区域30表示为内部,而该区域外部表示为外部。
第一供给管3从外部延伸到热交换器中。第一排出管4从热交换器延伸到内部。第二供给管5从内部延伸到热交换器并且第二排出管6从热交换器2延伸到外部。在正常情况下,由第一供给管3供入热交换器2中的介质流15通过第一排出管4排出热交换器。同样在正常情况下,由第二供给管5供入热交换器2中的介质流16通过第二排出管6排出热交换器2。到现在所述的装置对应与根据该工艺状态的同流热交换器或热交换器。
第一热交换部件7设置在第一供给管3中,而第二热交换部件8设置在第一排出管4中。这涉及了优选的方案,然而,如图1A中用虚线所示的,也可能将第一热交换部件7设置在第二排出管6中,将第二热交换部件8设置在第二供给管5中。此处一重要方面是,可将第一热交换部件7设置在外部,将第二热交换部件8设置在内部。
作为选择,在第二热交换器8与热交换器2之间添加蒸发器14。该蒸发器用于绝热冷却并通过供给管28供给介质流29。
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7、8包括在卡诺回路9中,该回路进一步包括压缩机10、补偿器11、蒸发器/凝结器7和凝结器/蒸发器8。为了改变经过卡诺回路的热流方向,安装了四通阀12。为了改变经过热交换器部件7的卡诺回路的介质流方向,安装了四通阀13,以便反向流运行总是可能的。
用上述的结构,在内部对所述区域加热。第一冷介质流15进一步在第一热交换器部件7中进行冷却,即将其热量供给卡诺回路9。在热交换器2中发生热转移,以便用来自第二介质流16的热量加热第一介质流15。接着,第一介质流离开热交换器2并在第二热交换器部件8中通过来自卡诺回路9的热量进一步被加热。通过使用卡诺回路9,增加了热交换器2中的温差,以致热转移更加有效。此处,四通阀12可相对从第一热交换器部件7到第二热交换器部件8的热转移进行转换。对四通阀13进行转换以使热交换器部件7中存在反向流。
图1B显示了相同的装置,其中热转移方向相反。此处热量从内部向外部传送。原理上,这可通过反转卡诺回路中的热传递方向来获得。这可容易地通过四通阀12来完成。对四通阀13进行转换以使我们在热交换器部件7中再次获得反向流。
同时,对于该实施方案,将第二热交换器部件6设置在第二供给管5中来代替设置在第一排出管4中是吸引人的。这可通过改变相对于图1A中所示情况的连接容易地获得,但也可以通过使一端与热交换器2连接的阀系统的反向运行来获得。为获得该替换性配置的优点,不需要对此进行结构变化。
供给管和排出管3-6以及实际的热交换器17之间的这些连接,也称作蓄热器,可通过分别可控的阀20、22和21、23同时来进行,参见图2。对于这种阀的结构,可以参阅EP-A-1485657。蓄热器17和分别可控的阀20、22和21/23的整体可称作热焓蓄热器且整体表示为2。
图2中所描述的实施方案通过支路连接的存在进一步偏离了图1A和1B中所描述的实施方案,所述支路连接包括在第一供给管3和第一排出管4之间的阀24。该阀的作用将根据图3AC在以后加以说明。
此外,另一支路连接可显示在第一供给管和第二排出管之间,可将其用来在通过热交换器部件7有恒定的温差而不发生冻结的加热期间,吸取更多的能量,或者用来在冷却期间为卡诺回路实现较低的温度。
需要泵或风扇来使介质流流动,将泵26设置在第一供给管中且将泵设置在第二排出管中。在这种情况下,从结构上来说吸引人的是将两泵26和27设置在设备外部的同一侧上,以便利用热交换器的噪声阻尼(sound damping)。
图3AA、3AB、3AC显示了所述系统的图,S1-S8表示热焓图中加热时在图4A中所表示的温度和湿度点。
图3AA显示了第一转换位置的阀20、21、22和23;图3AB显示了第二转换位置的阀、图3AC显示了第一转换位置的阀,其中将支路阀25开启以增大通过热交换器部件7的流动。从状态1到状态2的转换频率可进行调节,以便没有凝结物离开热交换器且热焓没有损失。
图3AA、3AB、3AC显示了位置S1-S8,这些可参阅图4A的说明。这里,位置S1处于泵26外部、第一供给管3外部的输入端,位置S2位于第一热交换器部件7的后面,位置S3处于热交换器2的后面,位置S4位于增湿器14的后面且位置S5处于第一排出管出口孔的后面。这些位置与第一介质流15相关。
位置S6与第二供给管入口孔处的位置相关,位置S7与热交换器2和第二排出管之间的位置相关,位置S8与支路管25下游的泵27的位置相关,这些位置与第二介质流16相关。
通过气候调节系统路径中的流入和流出介质流15和16的温度和湿度的热焓图表示了本发明的过程,上述图中同时示出了数值、对于空气流为150m3h-1的热焓流以及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
对于加热来说,在图4A显示热焓图的情况下,位置S1、5℃和相对湿度为50%的外部情况,且位置S6、20℃和相对湿度为50%的内部情况,即可作为实例。将外部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器部件7中冷却到凝结点,即冷却到温度为-4.5℃且相对湿度为100%的位置S2,对支路阀25进行调节,使得通过第一热交换器部件7的流动很高以致不能超过100%的相对湿度数量且不能发生冻结。在热交换器2中,该第一介质流15随后吸收通过在先前转换期间的冷凝所获得的水分。该第一介质流15在热交换器2中进一步加热增湿,并保持饱和,直到热交换器2中第二介质流16开始冷凝之时。接着,第一介质流15的空气仍然进一步加热,但湿度含量保持恒定。第一介质流15在温度18.1℃的位置S3离开热交换器2。
如果需要,在增湿器14中可将相对湿度增加到期望的数值,其中将第一介质流15绝热冷却到位置S4。接着,第一介质流15进入第二热交换器8,其中使用卡诺回路的冷凝热将第一介质流15的空气加热到期望值,并提供空气调节区域的热量需求,即位置S5,其中湿度含量保持恒定。
将该空气供给空气调节的区域并与存在的空气相混合成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的期望情况,即本实施例中的位置S6。
第二介质流16从空气调节区域即S6加入到热交换器2中,在热交换器2的第一部分中热交换器将空气流16冷却到饱和。进一步冷却该第二介质流16并使水蒸汽冷凝,其中在图4A中遵循100%的相对湿度线。这里,冷凝热直接传送给热交换器2另一端上的第一介质流15,在此将其转换成蒸发热。根据位置S7,第二介质流16在温度-2.6℃、相对湿度100%下离开热交换器2。根据位置S2,在与来自第一介质流15的空气混合后,第二介质流16在温度-3.5℃、相对湿度100%下的位置S8离开系统。
作为热焓交换的结果,本实施例中热泵的性能提高了77%,并避免了第一热交换器部件7和热交换器2的冻结。
对于冷却来说,在图3BA图3BB显示的情况和图4B显示的适当示图下,30℃且相对湿度为80%的外部情况即位置S1,24℃且相对湿度为50%的内部情况即位置S4可作为实例。
图3BA显示了第一转换位置的阀20、21、22和23;其中将第一排出管4与第一供给管5进行交换,正如内部的第一介质流15和第二介质流16交换一样。图3BB显示了第二转换位置的阀20、21、22和23。
外部空气首先在第一热交换器部件7中进行加热,其中调节支路阀25以便将位置S2的温度限定到卡诺回路所形成的热冷机仍足够有效的数值,本实施例中位置S2为41.4℃。接着将第一介质流加入到热交换器2中。此处,第一介质流15首先以恒定的湿度含量进行冷却,直到到达冷凝点。此后,第一介质流15根据100%的相对湿度线进一步冷却并冷凝。第一介质流15在如位置S3所示的温度13.3℃、相对湿度100%下离开热交换器2。具有这些特性的第一介质流15的空气进入空气调节的区域。现在将所述空气与空气调节区域的空气相混合并达到如位置S4所示的24℃且相对湿度为50%的预期内部条件。
根据位置S4,将来自空气调节区域的第二介质流16加入到第二热交换器部件8中,并冷却直到达到100%的相对湿度。此后,进一步冷却,到位置S5和S6所示的温度11.1℃,湿度100%时冷凝形成。接着,将第二介质流加入热交换器2中并加热,其中在以前转换期间冷凝并存在于热交换器2的管壁上的冷凝物将蒸发。蒸发热直接由热交换器2的另一端产生的第一介质流15中的冷凝热吸取。当热交换器2中达到第一介质流15的冷凝点时,湿度保持恒定,第二介质流16的温度进一步增加。该第二介质流16在如位置S7所示的温度39.1℃、相对湿度45%下离开热交换器2,之后,在与通过支路阀25的第一介质流15混合后,温度为40.1℃,相对湿度为46%,如位置S8所示。
通过将形成于第二热交换器部件8中的冷凝物加入到热交换器2中,可增加冷却能力并且流入区域的第一介质流的供给温度变成位置S3a处的12.3℃。第二介质流从热交换器的排出温度变成位置S7a处的38.1℃,排气温度变成位置S8处的40.1℃。作为热焓交换的结果,本实施例中在卡诺回路中运行的冷热机的性能增加了83%。
图3C显示了所述系统的图,S1-S8表示热焓图中绝热冷却时在图4C中所表示的温度和湿度点。
对于绝热冷却来说,30℃且相对湿度为80%的外部情况即位置S1,以及24℃且相对湿度为50%的内部情况,即位置S4,可作为实例。在热交换器2中,首先具第一介质流15以恒定湿度含量进行冷却,直到达到冷凝点。接着,第一介质流15进一步冷却并根据100%的相对湿度线冷凝。第一介质流15在温度为18℃且相对湿度为100%的位置S3离开热交换器2。之后,将空气与空气调节区域内的空气相混合并达到位置S4处的温度为24℃、相对湿度为50%的预期内部条件。
将来自空气调节区域即位置S4的第二介质流16加入到增湿器中,并以恒定的热焓进行冷却,直到在温度17℃下达到100%的相对湿度,即位置S6。此后,将第二介质流16加入到热交换器2中并加热,其中由先前转换期间存在于壁上的冷凝物将蒸发。蒸发热直接由热交换器2的另一端产生的第一介质流15中的冷凝热吸取。当热交换器2中达到第一介质流的冷凝点时,湿度含量保持恒定且温度进一步增加。第二介质流16在如位置S8所示的温度29℃、相对湿度82%下离开热交换器2。
图3D显示了所述系统的图,其中第二介质流16完全围绕热交换器2且第一介质流15流经热交换器2的两端,以致没有热量和湿度传送。对于图3BA中的阀状态,阀22和23转换到另一状态,而支路阀24完全开启。该状态意味着当外部温度低于内部温度时有小的冷却容量,或者当外部温度高于内部温度时有小的加热容量。当该冷却不足时,首先可使用绝热冷却;当绝热冷却不足时,可使用机械冷却。这样可获得特别大的能量节约。
最后,图5显示了本发明的装置的概括透视图。由图来看,这种紧凑结构的装置可容易地加以制造,因此可将其用作办公室、家庭或野营车辆中的空气调节设备。
整个设备包括箱式壳体1,根据EP-A-1485657的原理,其中可设置热交换器或蓄热器。在壳体的侧壁中,设置有连接件3以供入外部空气,并设置有出口孔6供经处理的空气送到外部。第一热交换器部件7设置在热交换器2的同一侧,正如卡诺回路的压缩机10和风扇26、27一样。第二热交换器部件8设置在热交换器2的另一侧,正如内部经处理的空气的出口孔4和空气调节的内部空气的连接件5一样。
如图1A和1B所示,可将这些部件和各种其他部件连接起来。
应该明白的是,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可以有各种方式的变化,但都不超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Claims (22)
1.一种在第一介质流和第二介质流之间进行热能交换的装置,其中第一介质流是从外部到空气调节区域内部,第二介质流是从空气调节区域内部到外部,该装置包括:
热交换器,设置在外部和内部之间;
第一供给管,用于连接到热交换器外部供传导第一介质流;
第一排出管,用于连接到热交换器内部供传导第一介质流;
第二供给管,用于连接到热交换器内部供传导第二介质流,其流动方向与第一介质流的流动方向相反,和
第二排出管,用于连接到热交换器外部供传导第二介质流,包括:
设置于外部管之一中的第一热交换器部件;
设置于内部管之一中的第二热交换器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件都包括在还具有补偿器和压缩机的卡诺回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适用于既交换热能又交换相变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卡诺回路中压缩机和补偿器的所述连接相对热交换器部件来说是可交换的,且卡诺回路适用于沿与第一介质流的能量传送方向相同的方向传送热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所述装置进行转换以加热空气调节区域,并将第一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供给管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出管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供给管与热交换器的连接以及第二排出管的连接通过支路连接结构来连接起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路连接结构通过存在于第一供给管和热交换器之间、或者第二排出管和热交换器之间阀的部分开启位置加以实施,用于所述阀的控制设备适用于将所述阀控制到该部分开启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转换所述装置来冷却空气调节区域,并将第一热交换器部件设置在第一排出管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转换第一热交换器部件以将来自卡诺回路的热量传送给从外部进来的空气。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蓄热器以对内部的蓄热器的热交换器部件进行反向的相位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热交换器部件中使卡诺回路的流动方向反向的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热交换器部件和第二热交换器部件之间存在有支路连接。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供给管和第二排出管通过可关闭的支路连接结构来连接起来。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排出管和第一供给管通过可关闭支路连接结构来连接起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支路连接结构开启时,至少将所述控制装置用于部分关闭存在于热交换器一侧上的阀。
15.根据权利要求12、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给管可连接到所述热交换器的两侧上,且第一排出管可连接到所述热交换器的两侧上。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将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与第一热交换器部件之间的第一排出管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蒸发器设置在第二供给管中。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介质的传送泵设置在第一供给管和第二排出管中,且将设置在第一供给管内的介质泵设置在第一热交换部件的上游。
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装置转换为空气调节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可设置安装于野营车辆。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可设置安装在建筑物中。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加热空气调节的区域时,设置所述第一排出管,使其将第一介质导向空气调节区域的天花板,设置所述第二排出管,使其将空气调节区域底部附近的介质排出,且冷却空气调节区域时,设置所述第一排出管,使其将第一介质导向空气调节区域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排出管,使其将来自空气调节区域天花板附近的介质排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NL1028830A NL1028830C2 (nl) | 2005-04-21 | 2005-04-21 | Recuperatief klimaatbeheerssysteem. |
NL1028830 | 2005-04-21 | ||
PCT/NL2006/050093 WO2007001177A1 (en) | 2005-04-21 | 2006-04-20 | Recuperative climate conditioning syste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63929A true CN101163929A (zh) | 2008-04-16 |
CN101163929B CN101163929B (zh) | 2011-03-16 |
Family
ID=35241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1314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3929B (zh) | 2005-04-21 | 2006-04-20 | 蓄热式气候调节系统 |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64404B2 (zh) |
EP (1) | EP1877707B1 (zh) |
JP (1) | JP5118629B2 (zh) |
KR (1) | KR101303270B1 (zh) |
CN (1) | CN101163929B (zh) |
CA (1) | CA2605703C (zh) |
DK (1) | DK1877707T3 (zh) |
ES (1) | ES2507551T3 (zh) |
NL (1) | NL1028830C2 (zh) |
PL (1) | PL1877707T3 (zh) |
PT (1) | PT1877707E (zh) |
SI (1) | SI1877707T1 (zh) |
TW (1) | TWI439646B (zh) |
WO (1) | WO200700117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699192A1 (de) * | 2008-07-18 | 2010-01-29 | Mentus Holding A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die Aufbereitung der einem Raum zuzuführenden Luft auf eine gewünschte Temperatur und eine gewünschte Feuchtigkeit. |
FR2941520B1 (fr) * | 2009-01-26 | 2012-08-24 | Mobile Comfort Holding | Installation de chauffage, climatisation et ventilation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de recuperation de la chaleur multisources |
NL2003671C2 (nl) * | 2009-10-19 | 2011-04-20 | Level Holding Bv | Inrichting voor klimaatbeheer van kassen. |
US9243809B2 (en) | 2011-02-21 | 2016-01-26 | United Metal Products, Inc. |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cooling an interior space |
US9273880B2 (en) * | 2013-08-14 | 2016-03-01 | Elwha Llc | Heating device with condensing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197933A (ja) * | 1985-02-26 | 1986-09-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換気装置 |
JPH0718568B2 (ja) * | 1985-08-01 | 1995-03-06 | 西田鉄工株式会社 | 熱回収式暖・冷房機 |
JPS6479526A (en) * | 1987-09-21 | 1989-03-24 | Matsushita Seiko Kk | Multi-function type aeration device |
FI83134C (fi) * | 1987-12-18 | 1991-05-27 | Ilmaterae Oy | Foerfarande och anordning foer reglering av luftstroemmar och tryck i luftkonditionering. |
JPH0244142A (ja) * | 1988-08-02 | 1990-02-14 | Daikin Ind Ltd | 室外空気処理装置 |
GB9028077D0 (en) * | 1990-12-24 | 1991-02-13 | Rezkallah Kamiel | A run around two-phase flow heat recovery system |
CN2212740Y (zh) * | 1994-09-16 | 1995-11-15 | 张力 | 冷热水器 |
US5809791A (en) * | 1996-01-22 | 1998-09-22 | Stewart, Iii; Thomas Ray | Remora II refrigeration process |
SE508957C2 (sv) * | 1996-02-02 | 1998-11-16 | Bo Broberg | Regenerativ värmeåtervinningsenhet innefattande värmeackumulator som genom en svängningsrörelse uppvisar en spjällfunktion samt värmeåtervinningsaggregat med två ihopkopplade värmeåtervinningsenheter |
JP3830576B2 (ja) * | 1996-04-19 | 2006-10-04 |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
JPH10141730A (ja) * | 1996-11-13 | 1998-05-29 | Daikin Ind Ltd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US6385985B1 (en) * | 1996-12-04 | 2002-05-14 | Carrier Corporation | High latent circuit with heat recovery device |
JP2000220877A (ja) * | 1999-01-29 | 2000-08-08 | Daikin Ind Ltd | 換気空調機 |
KR100389271B1 (ko) * | 2001-03-17 | 2003-06-27 | 진금수 | 히트 펌프 장치 |
JP3709815B2 (ja) * | 2001-07-18 | 2005-10-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3097825A (ja) * | 2001-07-18 | 2003-04-03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3680149B2 (ja) * | 2001-11-09 | 2005-08-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3624893B2 (ja) * | 2002-02-07 | 2005-03-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NL1020141C2 (nl) | 2002-03-11 | 2003-09-12 | Level Energietech Bv | Tegen bevriezing bestendige warmtewisselaar. |
KR100504503B1 (ko) * | 2003-01-14 | 2005-08-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시스템 |
JP3668763B2 (ja) * | 2003-10-09 | 2005-07-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US7581698B2 (en) * | 2004-04-23 | 2009-09-01 | Airbus Deutschland Gmbh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mpering gaseous and/or liquid media in transportation vehicles, particularly in aircraft |
-
2005
- 2005-04-21 NL NL1028830A patent/NL1028830C2/nl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
- 2006-04-20 JP JP2008507581A patent/JP511862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20 CN CN2006800131410A patent/CN10116392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20 CA CA2605703A patent/CA2605703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20 PL PL06733072T patent/PL1877707T3/pl unknown
- 2006-04-20 US US11/911,493 patent/US966440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20 ES ES06733072.0T patent/ES2507551T3/es active Active
- 2006-04-20 WO PCT/NL2006/050093 patent/WO2007001177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4-20 PT PT67330720T patent/PT1877707E/pt unknown
- 2006-04-20 SI SI200631831T patent/SI1877707T1/sl unknown
- 2006-04-20 EP EP06733072.0A patent/EP1877707B1/en active Active
- 2006-04-20 DK DK06733072.0T patent/DK1877707T3/da active
- 2006-04-20 KR KR1020077026971A patent/KR101303270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21 TW TW095114252A patent/TWI43964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NL1028830C2 (nl) | 2006-10-24 |
US9664404B2 (en) | 2017-05-30 |
EP1877707B1 (en) | 2014-08-27 |
EP1877707A1 (en) | 2008-01-16 |
TWI439646B (zh) | 2014-06-01 |
CA2605703C (en) | 2016-01-26 |
JP2008537091A (ja) | 2008-09-11 |
ES2507551T3 (es) | 2014-10-15 |
PT1877707E (pt) | 2014-10-06 |
TW200714849A (en) | 2007-04-16 |
PL1877707T3 (pl) | 2014-11-28 |
CA2605703A1 (en) | 2007-01-04 |
US20090032228A1 (en) | 2009-02-05 |
KR101303270B1 (ko) | 2013-09-03 |
CN101163929B (zh) | 2011-03-16 |
KR20080014783A (ko) | 2008-02-14 |
JP5118629B2 (ja) | 2013-01-16 |
SI1877707T1 (sl) | 2014-11-28 |
DK1877707T3 (da) | 2014-10-06 |
WO2007001177A1 (en) | 2007-0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207166B2 (ja) | 除湿空調機 | |
CN106196380A (zh) | 一种制冷剂过冷热量再利用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 | |
CN108679870A (zh) | 一种带新风处理功能的温湿分控空调系统 | |
CN102914011A (zh) | 热回收空调机组 | |
CN112460696B (zh) |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
US20070209780A1 (en) | Combined Fluid-Air Evaporator And Novel Switching Concept For A Heat Pump In A Ventilating Apparatus | |
CN100541050C (zh) | 利用co2作为制冷剂的热泵及其运行方法 | |
CN100588885C (zh) | 等温除湿空调器 | |
CN108195007A (zh) | 温湿度控制和热量利用的空调系统 | |
CN101163929A (zh) | 蓄热式气候调节系统 | |
CN114953918A (zh) | 一种电池直冷直热co2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5980130U (zh) | 制冷剂过冷热量再利用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 | |
KR101562744B1 (ko) | 환기 유니트와 연동되는 공조 시스템 | |
KR101137266B1 (ko) | 히트 펌프식 공기조화장치 | |
JPH0752490Y2 (ja) | 冷温水供給装置 | |
JP2001065929A (ja) | 空調装置 | |
KR100341927B1 (ko) | 공기흐름전환식 냉난방겸용 공기조화기 | |
CN113465218B (zh) | 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15337172U (zh) | 空调器 | |
CN221005322U (zh) | 空调热水器系统 | |
CN113465219B (zh) | 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 |
KR101422191B1 (ko) | 정밀습도전용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가 장착된 고효율 공기조화기 | |
KR101979950B1 (ko) | 공기조화기와 연동되는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 |
KR200178070Y1 (ko) | 냉난방 겸용 열교환기 | |
CN118578835A (zh) |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