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161652B - 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 - Google Patents

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1652B
CN101161652B CN2006101358955A CN200610135895A CN101161652B CN 101161652 B CN101161652 B CN 101161652B CN 2006101358955 A CN2006101358955 A CN 2006101358955A CN 200610135895 A CN200610135895 A CN 200610135895A CN 101161652 B CN101161652 B CN 1011616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gen
methoxyl group
dioxy
chlorion
methyl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358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61652A (zh
Inventor
黄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Jinshe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Xuanzhu Pharm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Xuanzhu Pharma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Xuanzhu Pharm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61013589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6165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161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16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616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16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这些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以及这些化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和/或预防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属于医药技术领域。研究发现本发明的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作用及耐药性小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可广泛用于临床。

Description

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这些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以及这些化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和/或预防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2、背景技术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所引起的疾病,是临床几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抗生素是由一些微生物合成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体的化学物质。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少量低浓度使用时能对另一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起抑制或杀灭作用,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真菌等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广泛用于临床后,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给细菌创造了与抗生素频繁接触的机会,在与抗生素的反复较量中,细菌逐渐熟悉了抗生素的特性,从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在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下,突变率可成百倍增加,并极易发展为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造成严重困难。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退回到七、八十年代以前的状态,没有抗生素使用,人类将再一次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因此新的抗耐药菌药物的研发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3、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新的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和耐药性小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具有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G061D5895520061026D000011
其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并独立的代表C1-C5烷氧基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
R3为氢、C1-C10烷基、C1-C5烷氧基;
R4为氢、C1-C10烷基;
R5为氢、氟、氯、溴、碘;
R6和R7相同或不同,并代表C1-C5烷氧基;
R8为氢、C1-C10烷基、C1-C5烷氧基;
R3和R4不同时为氢;R3、R5、R8不同时为氢;R4、R5、R8不同时为氢;
A-代表有机酸离子、无机酸离子或卤素离子。
上文所述的C1-C5烷氧基是指C1-C5的直链或支链的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基、仲丁氧基、戊氧基等。
上文所述的C1-C10烷基是指C1-C10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仲丁基、戊基、新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等。
优选的化合物为:
R1和R2相同或不同,并独立的代表C1-C3烷氧基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
R3为氢、C1-C5烷氧基;
R4为氢、C1-C8烷基;
R5为氢、氯、溴;
R6和R7相同或不同,并代表C1-C3烷氧基;
R8为氢、C1-C8烷基、C1-C3烷氧基;
R3和R4不同时为氢;R3、R5、R8不同时为氢;R4、R5、R8不同时为氢;
A-代表有机酸离子、无机酸离子或卤素离子。
上文所述的化合物,其中A-选自乙酸根、甲磺酸根、甲苯磺酸根、马来酸根、琥珀酸根、酒石酸根、柠檬酸根、延胡索酸根、门冬氨酸根、水杨酸根、甘油酸根、抗坏血酸根、富马酸根、硝酸根、硫酸根、磷酸根、氯离子、溴离子或碘离子。
其中,列举部分化合物如表1所示:
表1本发明的部分化合物
Figure G061D5895520061026D000031
本发明还提供了部分上述优选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但不仅限于下述制备方法,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制得:
1、化合物1(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即1-甲氧基-8-甲基-12-溴-小檗碱氯化物)的制备
反应步骤:(1)将盐酸小檗碱,无水四氢呋喃加入干燥的反应瓶中,升温搅拌至回流,滴加碘甲烷的无水四氢呋喃溶液,加毕后回流反应,反应液浓缩,硅胶色谱纯化得8-甲基小檗碱碘化物。
(2)将8-甲基小檗碱碘化物溶于冰水中,搅拌溶解后,于20℃滴加溴素,滴毕,搅拌反应,反应液浓缩,剩余物中加入硝酸和浓硫酸,于40℃搅拌。反应毕,将反应混合液倒入适量冰水中用冷的3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乙酸乙酯提取数次,合并有机层,水洗,无水硫酸镁干燥,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后得1-硝基-8-甲基-12-溴-小檗碱碘化物(直接用于下步反应)。
(3)在干燥的反应瓶中,加入1-硝基-8-甲基-12-溴-小檗碱碘化物,无水甲醇,甲醇钠,于50℃搅拌。反应毕,回收溶剂,向剩余物中加入水适量,乙酸乙酯提取数次,合并有机层,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得1-甲氧基-8-甲基-12-溴-小檗碱碘化物。
(4)将上述碘化物加入水,10%的氯化钠溶液,搅拌两小时后冷却析晶,过滤,得1-甲氧基-8-甲基-12-溴-小檗碱氯化物(即化合物1)。
2、化合物7(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甲基,R5为溴,R8为正己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即1-甲氧基-8-正己基-12-溴-小檗碱氯化物)的制备
反应步骤:(1)在干燥反应瓶中,加入镁粉,无水四氢呋喃,于搅拌下,加入少许碘,滴加1-溴代正己烷的无水四氢呋喃数滴至碘完全褪色,以保持反应液缓慢回流的速率滴加1-溴代正己烷的无水四氢呋喃溶液,加毕后回流反应,加入小檗碱盐酸盐,然后再回流反应,反应液浓缩,硅胶色谱纯化得8-正己基小檗碱溴化物。
(2)将上步所得8-正己基小檗碱溴化物溶于冰水中,搅拌溶解后,于20℃滴加溴素,滴毕,搅拌反应,反应液浓缩,剩余物中加入硝酸和浓硫酸,于40℃搅拌。反应毕,将反应混合液倒入适量冰水中用冷的3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乙酸乙酯提取数次,合并有机层,水洗,无水硫酸镁干燥,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后得1-硝基-8-正己基-12-溴-小檗碱溴化物(直接用于下步反应)。
(3)在干燥的反应瓶中,加入1-硝基-8-正己基-12-溴-小檗碱溴化物,无水甲醇,甲醇钠,于50℃搅拌12h。反应毕,回收溶剂,向剩余物中加入水适量,乙酸乙酯提取数次,合并有机层,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得1-甲氧基-8-正己基-12-溴-小檗碱溴化物。
(4)将上述溴化物加入水,10%的氯化钠溶液,搅拌两小时后冷却析晶,过滤,得1-甲氧基-8-正己基-12-溴-小檗碱氯化物(即化合物7)。
3、化合物21(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甲基,R5为氢,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即8,13-二甲基小檗碱氯化物)的制备
反应步骤:(1)将盐酸小檗碱,20%丙酮水溶液加入反应瓶中,搅拌溶解后,然后缓慢滴加5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加毕,剧烈搅拌1h,析出大量橙黄色固体。过滤,用20%的丙酮洗涤。滤饼干燥后用干燥乙腈溶解,加入1-碘代甲烷,混合液回流反应,浓缩,得13-甲基小檗碱碘化物,不必纯化,直接进行下步反应。
(2)在干燥反应瓶中,无水四氢呋喃,加入上步所得13-甲基小檗碱搅拌至回流,滴加碘甲烷的无水四氢呋喃溶液,加毕后回流反应,反应液浓缩,硅胶色谱纯化得8,13-二甲基小檗碱碘化物。
(3)将上述碘化物加入水,10%的氯化钠溶液,搅拌两小时后冷却析晶,过滤,得8,13-二甲基小檗碱氯化物(即化合物21)。
4、化合物30(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正辛基,R5为氢,R8为正辛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即8,13-二正辛基小檗碱氯化物)的制备
反应步骤:(1)将盐酸小檗碱,20%丙酮的水溶液加入反应瓶中,搅拌溶解后,然后缓慢滴加3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加毕,剧烈搅拌,析出大量橙黄色固体。过滤,用20%的丙酮洗涤。滤饼干燥后用干燥乙腈溶解,加入1-溴代正辛烷(d=1.11),碘化钠,混合液回流反应,浓缩,得13-正辛基小檗碱溴化物,不必纯化,直接进行下步反应。
(2)在干燥反应瓶中,加入镁粉,无水四氢呋喃,于搅拌下,加入少许碘,滴加1-溴代正辛烷的无水四氢呋喃数滴至碘完全褪色,然后以保持反应液缓慢回流的速率滴加1-溴代正辛烷的无水四氢呋喃溶液,加毕后回流反应,再加入上步所得13-正辛基小檗碱溴化物,然后再回流反应,反应液浓缩,硅胶色谱纯化得8,13-二正辛基小檗碱溴化物。
(3)将上述溴化物加入水,10%的氯化钠溶液,搅拌两小时后冷却析晶,过滤,得8,13-二正辛基小檗碱氯化物(即化合物30)。
本发明进一步要求保护包括上面所述的任一化合物与一种或多种其它药用活性成分和/或药用载体和/或稀释剂的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按式(1)所述化合物10mg~500mg的活性组分。上述药物组合物可以以口服、肠胃外给药或外用等方式施用于需要治疗的患者,优选口服制剂或注射剂或外用制剂。
用于肠胃外给药时,可制成注射剂。注射剂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注射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注射液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射入体内用的无菌溶液型注射液、乳液型注射液或混悬型注射液,可用于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其规格有1ml、2ml、5ml、10ml、20ml、50ml、100ml、200ml、250ml、500ml等,其中供静脉滴注用的大体积(一般不小于100ml)注射液也称静脉输液。注射用无菌粉末系指药物制成的供临用前用适宜的无菌溶液配制成澄清溶液或均匀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无菌块状物,可用适宜的注射用溶剂配制后注射,也可用静脉输液配制后静脉滴注;无菌粉末用溶媒结晶法、喷雾干燥法或冷冻干燥法等制得。注射用浓溶液系指药物制成的供临用前稀释供静脉滴注用的无菌浓溶液。
制成注射剂时,可采用现有制药领域中的常规方法生产,可选用水性溶剂或非水性溶剂。最常用的水性溶剂为注射用水,也可用0.9%氯化钠溶液或其他适宜的水溶液;常用的非水性溶剂为植物油,主要为供注射用大豆油,其他还有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等的水溶液。配制注射剂时,可根据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宜的附加剂,如渗透压调节剂、pH值调节剂、增溶剂、填充剂、抗氧剂、抑菌剂、乳化剂、助悬剂等。常用的渗透压调节剂包括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钙、山梨醇等,优选氯化钠或葡萄糖;常用的pH值调节剂包括醋酸-醋酸钠、乳酸、枸橼酸-枸橼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钠等;常用的增溶剂包括聚山梨酯80、丙二醇、卵磷脂、聚氧乙烯蓖麻油等;常用的填充剂包括乳糖、甘露醇、山梨醇、右旋糖酐等;常用的抗氧剂有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等;常用抑菌剂为苯酚、甲酚、三氯叔丁醇等。注射剂常用容器有玻璃安瓿、玻璃瓶、塑料安瓿、塑料瓶等。
用于口服时,可制成常规的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等;也可制成口服液体制剂,如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糖浆剂等。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另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与肠溶片等。胶囊剂系指药物或加有辅料充填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固体制剂,依据其溶解与释放特性,可分为硬胶囊(通称为胶囊)、软胶囊(胶丸)、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胶囊等。丸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以适当方法制成的球状或类球状固体制剂,包括滴丸、糖丸、小丸等。颗粒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可分为可溶颗粒(通称为颗粒)、混悬颗粒、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和控释颗粒等。口服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适宜溶剂中制成供口服的澄清液体制剂。口服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制成供口服的混悬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或浓混悬液。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
制成口服制剂时,可以加入适宜的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等。常用填充剂包括淀粉、糖粉、磷酸钙、硫酸钙二水物、糊精、微晶纤维素、乳糖、预胶化淀粉、甘露醇等;常用粘合剂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PVP-K30、羟丙基纤维素、淀粉浆、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胶化淀粉等;常用崩解剂包括干淀粉、交联聚维酮、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等;常用润滑剂包括硬脂酸镁、滑石粉、十二烷基硫酸钠、微粉硅胶等。
用于外用给药时,可以制成软膏剂、乳膏剂、洗剂、搽剂、涂剂、涂膜剂、凝胶剂、散剂、贴剂、等。软膏剂系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乳膏剂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液型基质中形成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洗剂系指含药物的溶液、乳液、混悬液,供清洗或涂抹无破损皮肤用的制剂。搽剂系指药物用乙醇、油或适宜的溶剂制成的溶液、乳液或混悬液,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的液体制剂。涂剂系指含药物的水性或油性溶液、乳液、混悬液,供临用前用纱布或棉花蘸取或涂于皮肤或口腔与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涂膜剂系指药物溶解于含成膜材料有机溶剂中,涂搽患处后形成薄膜的外用液体制剂。凝胶剂系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均一、混悬或乳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散剂系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贴剂系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物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状制剂;该制剂有背衬层、有(或无)控释膜的药物贮库、黏合剂层及临用前需除去的保护层;可用于完整皮肤表面,也可用于有疾患或不完整的皮肤表面。
制成外用制剂时,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宜的基质、附加剂或适宜的溶剂。软膏剂是由药物和基质组成,基质作为软膏剂的赋形剂和药物的载体,对软膏剂的质量及药物的释放、吸收有重要的影响,常用基质可分为油脂型基质、乳剂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油脂型基质包括油脂类(主要包括:动物油、植物油、氢化植物油等)、类脂类(主要包括:羊毛脂、蜂蜡、鲸蜡、虫白蜡等)、烃类(主要包括:凡士林、固体石蜡、液状石蜡等)、硅酮类;乳剂型基质常用的有钠皂、三乙醇胺皂类、脂肪醇硫酸(酯)钠类、聚山梨酯、羊毛脂、单甘油酯、脂肪醇等;水溶性基质包括聚乙二醇、甘油明胶等;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或透皮促进剂;外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搽剂、涂膜剂,常用的溶剂有水、乙醇、甘油、植物油、液状石蜡等、常用的成膜材料有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丙烯酸树脂类等,增塑剂有甘油、丙二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必要时可加适宜的对皮肤或粘膜无刺激的附加剂;凝胶剂的水溶性基质一般有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胶、明胶、淀粉等构成;油性凝胶基质有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或透皮促进剂。
本发明还进一步要求保护本发明化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和/或预防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化合物对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絮状表皮癣菌等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部分真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和/或预防哺乳动物(包括人)的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可治疗由敏感菌所致的肠道系统、耳鼻喉科及皮肤软组织等感染。
本发明的新的抗菌化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首次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和/或预防感染性疾病的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丰富了临床用药品种。
(2)本发明进一步对优选化合物进行了药效学实验,根据体外抗菌实验、体内抗菌实验和抗小鼠皮肤癣菌实验表明本发明化合物对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絮状表皮癣菌等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部分真菌均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表明其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作用。
(3)本发明化合物的制备工艺简单,药品纯度高、收率高、质量稳定,易于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
以下通过实验例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化合物的有益效果,这些实验例包括本发明的化合物的药效学实验。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下列有益效果,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的化合物仅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以下实验例中所用供试品均来自下列化合物。
Figure G061D5895520061026D000081
实验例1  本发明化合物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
供试品;本发明化合物1、2、6、7、9、11、17。
供试菌种:金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肺炎球菌ATCC49790、伤寒沙门菌ATCC19430、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絮状表皮癣菌ATCC10277。
供试液的制备:将化合物1、2、6、7、9、11、17分别配成800μg/ml的浓度,系列稀释为400μg/ml、200μg/ml、100μg/ml、50μg/ml、25μg/ml、12.5μg/ml、6.25μg/ml、3.125μg/ml、1.56μg/ml。
菌悬液的制备:从新鲜菌种斜面沾取少量菌苔,接种在适合试验均生长的培养基上,于规定温度培养适当的时间,培养后作为原菌液,用灭菌生理盐水进行10倍系列的稀释,取适宜浓度的0.1ml菌液测定活菌数。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配制细菌培养基,按每支试管准确量取8ml,分装,于120℃温热灭菌20分钟。准确量取各浓度的供试液1ml,注入已灭菌的培养基中,每一菌种每一个浓度重复3次,每支准确注入0.1ml菌悬液。另取一系列不接种任何菌种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分别置相应培养箱中37℃培养1天,观察生长现象。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菌培养液的OD值,培养液OD值与培养液内细菌繁殖速度成正相关。培养后的培养物与空白对照在721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比色测定,以二者吸收完全相同、培养基中没有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作为最低抑菌浓度。
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结果见表1。本发明化合物1、2、6、7、9、11、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和肺炎球菌、伤寒沙门菌等革兰阴性菌的MIC值均不低于12.5μg/ml;对大肠埃希氏菌的MIC值不低于50μg/ml;对絮状表皮癣菌等真菌也有较高的抗菌活性,MIC值不低于200μg/ml。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化合物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
表1  本发明化合物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
实验例2  本发明化合物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2)
供试品:本发明化合物21、22、24、26、29、30、31。
供试菌种:金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肺炎球菌ATCC49790、伤寒沙门菌ATCC19430、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絮状表皮癣菌ATCC10277。
供试液的制备:将化合物21、22、24、26、29、30、31分别配成800μg/ml的浓度,系列稀释为400μg/ml、200μg/ml、100μg/ml、50μg/ml、25μg/ml、12.5μg/ml、6.25μg/ml、3.125μg/ml、1.56μg/ml。
菌悬液的制备:从新鲜菌种斜面沾取少量菌苔,接种在适合试验均生长的培养基上,于规定温度培养适当的时间,培养后作为原菌液,用灭菌生理盐水进行10倍系列的稀释,取适宜浓度的0.1ml菌液测定活菌数。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配制细菌培养基,按每支试管准确量取8ml,分装,于120℃温热灭菌20分钟。准确量取各浓度的供试液1ml,注入已灭菌的培养基中,每一菌种每一个浓度重复3次,每支准确注入0.1ml菌悬液。另取一系列不接种任何菌种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分别置相应培养箱中37℃培养1天,观察生长现象。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菌培养液的OD值,培养液OD值与培养液内细菌繁殖速度成正相关。培养后的培养物与空白对照在721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比色测定,以二者吸收完全相同、培养基中没有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作为最低抑菌浓度。
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结果见表2。本发明化合物21、22、24、26、29、30、3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值不低于3.125μg/ml;对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的MIC值均不低于6.25μg/ml;对伤寒沙门菌的MIC值不低于12.5μg/ml;对大肠埃希氏菌的MIC值不低于50μg/ml;对絮状表皮癣菌等真菌也有较高的抗菌活性,MIC值不低于200μg/ml。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新的化合物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为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潜力的新化合物。
表2  本发明化合物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
实验例3  本发明化合物对小鼠体内感染的保护作用
受试动物:健康小鼠,320只,体重20~25g,雌雄兼用,随机分为16组,每组20只。
供试品:本发明化合物1、2、7、21、22、30,生理盐水。
供试液的配置:将供试品分别用生理盐水配置成0.1mg/ml。
供试菌液:用5%胃膜素稀释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混悬液,含菌量均为1010个/ml。
实验方法:每只小鼠腹腔注射菌液0.5ml感染,感染后1h按表3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感染后24h观察动物生存数,判断供试品的保护作用。
表3  本发明化合物对小鼠体内感染的保护作用(n=10)
Figure G061D5895520061026D000131
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结果见表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本发明化合物1、2、6、21、22、24对小鼠体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伤寒沙门菌具有极显著的保护作用,死亡数大大降低。表明,本发明化合物具有显著的体内抗菌活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实验例4  本发明化合物对小鼠皮肤癣菌感染的保护作用
受试动物:Wistar大鼠240只,为国家标准动物,鼠龄3个月左右,体重400g左右,均为雄性。
受试药物:
治疗组:本发明化合物1、2、6、7、21、22、24、30,自制,以DMSO溶解后,配成质量浓度为200μg/ml的溶液;
咪康唑组:市购;
对照组:5%DMSO;
空白对照组:0.9%灭菌生理盐水,以观察真菌感染的自然消长。
实验方法:将大鼠适应性饲喂1周后,以受试大鼠背面的左侧、中侧和右侧为感染区,常规感染须癣毛癣菌,并经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证实后,在上述三处分别外用治疗组各化合物溶液、5%DMSO溶液和0.9%灭菌生理盐水。每感染处涂药2次/d,连续8周,每3d进行一次真菌镜检和皮损观察。
疗效判断: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真菌学检查阴性;显效为皮损消退>60%,真菌学检查阴性;好转为皮损消退20%~60%,真菌学检查阴性或阳性;无效为皮损消退<20%,真菌学检查阳性;复发为临床痊愈后,在原处出现皮损,真菌学检查阳性。
表4  本发明化合物抗真菌动物实验测定结果
Figure G061D5895520061026D000141
实验结果及结论:背部接种须癣毛癣菌的大鼠至第6天感染形成,经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证实,并做病理经PAS染色,在角质层中可见到菌丝和孢子。确定真菌感染形成后,开始外用药治疗。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化合物各组对须癣毛癣菌的抗菌活性均高于咪康唑组。表明本发明化合物在抗真菌方面有意想不到的优点。
4、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以下实施例中各剂型的辅料可以用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替换,或者减少、增加。
用化合物1表示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即1-甲氧基-8-甲基-12-溴-小檗碱氯化物。
用化合物7表示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甲基,R5为溴,R8为正己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即1-甲氧基-8-正己基-12-溴-小檗碱氯化物。
用化合物21表示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甲基,R5为氢,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即8,13-二甲基小檗碱氯化物。
用化合物30表示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正辛基,R5为氢,R8为正辛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即8,13-二正辛基小檗碱氯化物。
实施例1  化合物1(R 1 -R 2 为亚甲二氧基(-O-CH 2 -O-),R 3 为甲氧基,R 4 为氢,R 5 为溴,R 8 为甲基,R 6 、R 7 为甲氧基,A - 为氯离子,即1-甲氧基-8-甲基-12-溴-小檗碱氯化物) 的制备
反应方程式:
Figure G061D5895520061026D000151
反应步骤:
(1)将盐酸小檗碱37.2g(100mmol),无水四氢呋喃200ml(四氢呋喃水分小于0.03%)加入干燥反应瓶中,升温搅拌至回流,滴加15g碘甲烷的无水四氢呋喃溶液,加毕后回流反应5h,反应液浓缩,硅胶色谱纯化(氯仿/乙酸乙酯(15∶1)洗脱)得8-甲基小檗碱碘化物。
(2)将8-甲基小檗碱碘化物溶于100ml冰水中,搅拌溶解后,于20℃滴加溴素16g(200mmol),滴毕,搅拌反应3小时,反应液浓缩,剩余物中加入20ml硝酸和浓硫酸20ml,于40℃搅拌18h。反应毕,将反应混合液倒入适量冰水中用冷的3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8,乙酸乙酯提取数次,合并有机层,水洗,无水硫酸镁干燥,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后得1-硝基-8-甲基-12-溴-小檗碱碘化物(直接用于下步反应)。
(3)在干燥的反应瓶中,加入1-硝基-8-甲基-12-溴-小檗碱碘化物,无水甲醇100ml,甲醇钠5.4g,于50℃搅拌12h。反应毕,回收溶剂,向剩余物中加入水适量,乙酸乙酯提取数次,合并有机层,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得1-甲氧基-8-甲基-12-溴-小檗碱碘化物。
(4)将上述碘化物加入100ml水,100ml10%的氯化钠溶液,搅拌两小时后冷却析晶,过滤,得19.8g1-甲氧基-8-甲基-12-溴-小檗碱氯化物(即化合物1)。收率:40%
分子式:C22H21BrClNO5
分子量:493.03
元素分析结果:
实测:C:53.38%;H:4.34%;Br:16.17%;Cl:7.10%;N:2.78%
理论:C:53.41%;H:4.28%;Br:16.15%;Cl:7.17%;N:2.83%
实施例2  化合物7(R 1 -R 2 为亚甲二氧基(-O-CH 2 -O-),R 3 为甲氧基,R 4 为甲基,R 5 为溴,R 8 为正己基,R 6 、R 7 为甲氧基,A - 为氯离子,即1-甲氧基-8-正己基-12-溴-小檗碱氯 化物)的制备
Figure G061D5895520061026D000161
反应步骤:(1)在干燥反应瓶中,加入镁粉0.5克,无水四氢呋喃50ml(四氢呋喃水分小于0.03%),于搅拌下,加入少许碘,滴加1-溴代正己烷的无水四氢呋喃数滴至碘完全褪色,以保持反应液缓慢回流的速率滴加3.3g1-溴代正己烷(0.02mol)的无水四氢呋喃溶液,加毕后回流反应1h,加入小檗碱盐酸盐7.5g(0.02mol),然后再回流反应2h,反应液浓缩,硅胶色谱纯化(氯仿/乙酸乙酯(20∶1)洗脱)得8-正己基小檗碱溴化物。
(2)将上步所得8-正己基小檗碱溴化物溶于40ml冰水中,搅拌溶解后,于20℃滴加溴素3.2克(40mmol),滴毕,搅拌反应3小时,反应液浓缩,剩余物中加入4ml(0.48mol)硝酸和浓硫酸4ml,于40℃搅拌18h。反应毕,将反应混合液倒入适量冰水中用冷的3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8,乙酸乙酯提取数次,合并有机层,水洗,无水硫酸镁干燥,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后得1-硝基-8-正己基-12-溴-小檗碱溴化物(直接用于下步反应)。
(3)在干燥的反应瓶中,加入1-硝基-8-正己基-12-溴-小檗碱溴化物,无水甲醇20ml,甲醇钠1.1g,于50℃搅拌12h。反应毕,回收溶剂,向剩余物中加入水适量,乙酸乙酯提取数次,合并有机层,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得1-甲氧基-8-正己基-12-溴-小檗碱溴化物。
(4)将上述溴化物加入25ml水,30ml10%的氯化钠溶液,搅拌两小时后冷却析晶,过滤,得4.2g1-甲氧基-8-正己基-12-溴-小檗碱氯化物(即化合物7)。总收率:35.4%
分子式:C27H31BrClNO5
分子量:563.11
元素分析结果:
实测:C:57.39%;H:5.58%;Br:14.19%;Cl:6.22%;N:2.45%
理论:C:57.41%;H:5.53%;Br:14.14%;Cl:6.28%;N:2.48%
实施例3  化合物21(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甲基,R5 为氢,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即8,13-二甲基小檗碱氯化物)的制备反应方程式:
Figure G061D5895520061026D000171
反应步骤:
(1)将盐酸小檗碱15g(40mmol),20%丙酮水溶液80ml加入反应瓶中,搅拌溶解后,然后缓慢滴加40ml5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加毕,剧烈搅拌1h,析出大量橙黄色固体。过滤,用20%的丙酮洗涤。滤饼干燥后用100ml干燥乙腈溶解,加入15ml1-碘代甲烷(d=2.29),混合液回流反应3小时,浓缩,得13-甲基小檗碱碘化物,不必纯化,直接进行下步反应。
(2)在干燥反应瓶中,无水四氢呋喃50ml,加入上步所得13-甲基小檗碱搅拌至回流,滴加5ml碘甲烷的无水四氢呋喃溶液,加毕后回流反应5h,反应液浓缩,硅胶色谱纯化(氯仿/乙酸乙酯(10∶1)洗脱)得8.5g8,13-二甲基小檗碱碘化物。
(3)将上述碘化物加入25ml水,30ml10%的氯化钠溶液,搅拌两小时后冷却析晶,过滤,得5.4g8,13二甲基小檗碱氯化物(即化合物21)。总收率:33.8%
分子式:C22H22ClNO4
分子量:399.12
元素分析结果:
实测值:C:66.02%;H:5.61%;Cl:8.83%;N:3.48%
理论值:C:66.08%;H:5.55%;Cl:8.87%;N:3.50%
实施例4  化合物30(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正辛基, R5为氢,R8为正辛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即8,13-二正辛基小檗碱氯化物) 的制备
反应方程式:
Figure G061D5895520061026D000181
反应步骤:
(1)将盐酸小檗碱7.5g(20mmol),20%丙酮的水溶液40ml加入反应瓶中,搅拌溶解后,然后缓慢滴加20ml3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加毕,剧烈搅拌1h,析出大量橙黄色固体。过滤,用20%的丙酮洗涤。滤饼干燥后用50ml干燥乙腈溶解,加入20ml1-溴代正辛烷(d=1.11),1g碘化钠,混合液回流反应1.5h,浓缩,得13-正辛基小檗碱溴化物,不必纯化,直接进行下步反应。
(2)在干燥反应瓶中,加入镁粉0.5g,无水四氢呋喃50ml(四氢呋喃水分小于0.03%),于搅拌下,加入少许碘,滴加1-溴代正辛烷的无水四氢呋喃数滴至碘完全褪色,然后以保持反应液缓慢回流的速率滴加1-溴代正辛烷3.9g(0.02mol)的无水四氢呋喃溶液,加毕后回流反应1h,再加入上步所得13-正辛基小檗碱溴化物,然后再回流反应2h,反应液浓缩,硅胶色谱纯化(氯仿/乙酸乙酯(20∶1)洗脱)得4.3克8,13-二正辛基小檗碱溴化物。
(3)将上述溴化物加入25ml水,30ml10%的氯化钠溶液,搅拌两小时后冷却析晶,过滤,得3.1g8,13-二正辛基小檗碱氯化物(即化合物30)。总收率:26.1%
分子式:C36H50ClNO4
分子量:595.34
元素分析结果:
实测值:C:72.49%;H:8.51%;Cl:5.91%;N:2.32%
理论值:C:72.52%;H:8.45%;Cl:5.95%;N:2.35%
实施例5  本发明化合物注射液的制备
1、处方:
化合物1或7或21或30    10~500mg
聚山梨酯              适量
注射用水              2000ml
共制备                1000支
2、制备工艺:
1)将生产用安瓿配液用容器具、仪器设备等进行清理、除菌、除热原。
2)按处方称取原料和辅料。
3)取聚山梨酯加配液量80%的注射用水,搅拌溶解;加入配液量0.05%的针用活性炭,搅拌15min,过滤,脱炭。
4)向溶液中加入化合物1(或化合物7或化合物21或化合物30),搅拌溶解;
5)测溶液的pH值,必要时调pH值。
6)补加注射用水至全量,定容。
7)药液经过0.22μm的微孔滤膜精滤,检查澄明度。
8)半成品检验。
9)将药液装于安瓿中。
10)100℃流通蒸汽灭菌30min。
11)检漏,灯检。
12)成品全检,包装入库。
实施例6  本发明化合物片剂的制备
1、处方:
化合物1或7或21或30     10~500mg
预胶化淀粉             适量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适量
微晶纤维素             适量
2%HPMC水溶液          适量
微粉硅胶               适量
硬脂酸镁               适量
羧甲淀粉钠             适量
共制备                 1000片
2、制备工艺:
1)将原料粉碎过100目筛,其余辅料分别过100目筛,备用。
2)按照处方量称取原料和辅料。
3)将羟丙甲纤维素溶于水中制成2%的水溶液备用。
4)将化合物1(或化合物7或化合物21或化合物30)、预胶化淀粉、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混合均匀,加入2%HPMC水溶液适量,搅拌均匀,制成适宜软材。
5)过20目筛制颗粒。
6)颗粒在60℃的条件下烘干。
7)干燥好的颗粒加入硬脂酸镁、微粉硅胶和羧甲淀粉钠,过18目筛整粒,混合均匀。
8)取样,半成品化验。
9)按照化验确定的片重压片。
10)成品全检,包装入库。
实施例7  本发明化合物胶囊剂的制备
1、处方
化合物1或7或21或30     10~500mg
预胶化淀粉             适量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适量
微晶纤维素             适量
2%HPMC水溶液          适量
微粉硅胶               适量
硬脂酸镁               适量
共制备                 1000粒
2、制备工艺:
1)将原料粉碎过100目筛,其余辅料分别过100目筛,备用。
2)按照处方量称取原料和辅料。
3)将羟丙甲纤维素溶于水中制成2%的水溶液备用。
4)将化合物1(或化合物7或化合物21或化合物30)、预胶化淀粉、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混合均匀,加入2%HPMC水溶液适量,搅拌均匀,制成适宜软材。
5)过20目筛制颗粒。
6)颗粒在60℃的条件下烘干。
7)干燥好的颗粒加入硬脂酸镁、微粉硅胶,过18目筛整粒,混合均匀。
8)取样,半成品化验。
9)按照化验确定的装量装入胶囊。
10)成品全检,包装入库。
实施例8  本发明化合物栓剂的制备
1、处方:
化合物1或7或21或30     10~500mg
PEG1000                适量
PEG4000                适量
丙二醇                 适量
注射用水               适量
共制备                 1000枚
2、具体步骤:
1)将原料和辅料粉碎过100目筛,备用。
2)按照处方量称取原料和辅料。
3)将化合物1(或化合物7或化合物21或化合物30)加入到熔化的PEG基质中,加入丙二醇,加水适量,搅拌均匀。
4)于凝固前倾入模具中,稍冷,刮模,冷却,脱模。
5)成品全检,包装入库。
实施例9  本发明化合物软膏剂的制备
1、处方
化合物1或7或21或30    10~500mg
硬脂酸                适量
三乙醇胺              适量
甘油                  适量
羊毛脂                适量
液状石蜡              适量
共制备                1000g
2、制备工艺:
1)取硬脂酸、羊毛脂、液状石蜡置容器中,水浴加热使熔化,得油相,80℃保温备用。
2)另外取三乙醇胺溶于蒸馏水中,加热至80℃,得水相。
3)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按照同一方向不断搅拌至白色细腻膏状。
4)将化合物1(或化合物7或化合物21或化合物30)用少量液状石蜡研匀后与基质混匀。
5)在80℃保温状态下,装管。
6)成品全检,包装入库。

Claims (9)

1.一种具有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FSB00000289931600011
其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并独立的代表C1-C5烷氧基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
R3为氢、C1-C10烷基、C1-C5烷氧基;
R4为氢、C1-C10烷基;
R5为氢、氟、氯、溴、碘;
R6和R7相同或不同,并代表C1-C5烷氧基;
R8为氢、C1-C10烷基、C1-C5烷氧基;
R3和R4不同时为氢;R3、R5、R8不同时为氢;R4、R5、R8不同时为氢;
A-选自乙酸根、甲磺酸根、甲苯磺酸根、马来酸根、琥珀酸根、酒石酸根、柠檬酸根、延胡索酸根、门冬氨酸根、水杨酸根、甘油酸根、抗坏血酸根、富马酸根、硝酸根、硫酸根、磷酸根、氯离子、溴离子或碘离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
其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并独立的代表C1-C3烷氧基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
R3为氢、C1-C5烷氧基;
R4为氢、C1-C8烷基;
R5为氢、氯、溴;
R6和R7相同或不同,并代表C1-C3烷氧基;
R8为氢、C1-C8烷基、C1-C3烷氧基;
R3和R4不同时为氢;R3、R5、R8不同时为氢;R4、R5、R8不同时为氢;
A-选自氯离子、溴离子或碘离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氯,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乙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乙氧基,R4为氢,R5为氯,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乙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氯,R8为乙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正己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氯,R8为正己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碘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正己基,R6、R7为甲氧基,A-为碘离子;
或R1为甲氧基,R2为甲氧基,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为甲氧基,R2为甲氧基,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正己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为丙氧基,R2为丙氧基,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R7、R8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为丙氧基,R2为丙氧基,R3为甲氧基,R4为氢,R5为溴,R8为正己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甲基,R5为氢,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乙基,R5为氢,R8为乙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正己基,R5为氢,R8为正己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正辛基,R5为氢,R8为正辛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甲基,R5为氢,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A-为碘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乙基,R5为氢,R8为乙基,R6、R7为甲氧基,A-为碘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正己基,R5为氢,R8为正己基,R6、R7为甲氧基,A-为碘离子;
或R1-R2为亚甲二氧基(-O-CH2-O-),R3为氢,R4为正辛基,R5为氢,R8为正辛基,R6、R7为甲氧基,A-为碘离子;
或R1为丙氧基,R2为丙氧基,R3为氢,R4为甲基,R5为氢,R8为甲基,R6、R7为甲氧基,R7、R8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或R1为丙氧基,R2为丙氧基,R3为氢,R4为正辛基,R5为氢,R8为正辛基,R6、R7为甲氧基,A-为氯离子。
5.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任一化合物与药用载体和/或稀释剂的药物组合物。
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权利要求1中式(1)所述的化合物10mg~500mg的活性组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为药学上可接受的任一剂型。
8.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药物组合物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为口服制剂或注射剂或外用制剂。
9.权利要求1所述的任一化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和/或预防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CN2006101358955A 2006-10-14 2006-10-14 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 Active CN1011616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358955A CN101161652B (zh) 2006-10-14 2006-10-14 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358955A CN101161652B (zh) 2006-10-14 2006-10-14 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1652A CN101161652A (zh) 2008-04-16
CN101161652B true CN101161652B (zh) 2011-03-23

Family

ID=39296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358955A Active CN101161652B (zh) 2006-10-14 2006-10-14 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616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03279B1 (ko) * 2013-12-31 2016-03-15 한국화학연구원 프로토베르베린 유도체 또는 이의 약학적으로 허용가능한 염을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nfat5의 활성 관련 질환의 예방 또는 치료용 약학적 조성물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666A (zh) * 1991-10-21 1993-05-05 中国药科大学 四氢小檗碱型季铵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295573A (zh) * 1998-04-24 2001-05-16 韩华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药用有效的原小檗碱盐类衍生物,以及原小檗碱衍生物及其盐
CN1629160A (zh) * 2003-12-15 2005-06-22 李耐三 13-已基小檗碱盐的制备及其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666A (zh) * 1991-10-21 1993-05-05 中国药科大学 四氢小檗碱型季铵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295573A (zh) * 1998-04-24 2001-05-16 韩华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药用有效的原小檗碱盐类衍生物,以及原小檗碱衍生物及其盐
CN1629160A (zh) * 2003-12-15 2005-06-22 李耐三 13-已基小檗碱盐的制备及其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1652A (zh) 2008-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6177B (zh) 一种氘代的二肽硼酸或其酯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与用途
CN107922513A (zh) 一种氧化型α‑1,4‑寡聚葡萄糖醛酸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5753719B (zh) 一种盐酸曲恩汀化合物
CN101161652B (zh) 具有抗菌活性的喹嗪类衍生物
CN102475698A (zh) 丹酚酸l在制备治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CN112778363B (zh) 一种硝基咪唑类唑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2778364B (zh) 一种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0455575C (zh) 异硒唑酮类化合物和其配合物及其应用
CN112778369B (zh) 一种三唑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3159710B (zh) 用于抗病毒的十氢萘衍生物
CN101143871A (zh) 头孢菌素衍生物
CN102786458B (zh) 吡咯甲酰胺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210021A (zh) 新的头孢菌素类化合物
JPS62294616A (ja) 抗真菌用薬剤
CN111363170A (zh) 一种羟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制备和应用
JP2021515049A (ja) ポサコナゾールホスフェートモノコリン塩、その調製方法及び用途
CN102276626B (zh) 含有异恶唑的化合物
RU2181051C1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инъекцион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на основе вещества с р-витаминной активностью
CN108570005A (zh) 地喹氯铵新化合物及其组合物和用途
CN101190883B (zh) 新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CN101450915B (zh) 环己烯酮取代的苯甲酸衍生物
CN101418016B (zh) 膦酰化头孢衍生物
CN101153028A (zh) 具有抗菌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CN101143872B (zh) 3-卤素取代头孢菌素衍生物
CN104274499A (zh) 一种水包油型复方米诺环素抗菌药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523

Address after: Tianchen Avenue in Ji'nan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in Shandong City, No. 2518, block A

Applicant after: Shandong Xuanzh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ianchen Avenue in Ji'nan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in Shandong City, No. 2518, block A

Applicant before: Huang Zhenhua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15

Address after: Tianchen Avenue in Ji'nan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of Shandong province 250101 City No. 2518

Co-patentee after: Langfang high Bojing State Pharmaceutical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Xuanzh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ianchen Avenue in Ji'nan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of Shandong province 250101 City No. 2518 block A

Patentee before: Shandong Xuanzh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613

Address after: 101113 Room 301, Building 3, East of Qishanzhuang Village, Zhangjiawan Town,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in Beijing Sihu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Langfang high Bojing State Pharmaceutical Co. Ltd.

Patentee after: Beijing Ao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50101 No. 2518 Tianchen Street, Jinan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before: Langfang high Bojing State Pharmaceutical Co. Ltd.

Patentee before: Shandong Xuanzh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2

Address after: 135000 1688 Wutong Road, Meihekou, Tonghua, Jilin

Patentee after: JILIN JINSHENG PHARMACEUTICAL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113 Room 301, Building 3, East of Qishanzhuang Village, Zhangjiawan Town,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in Beijing Sihu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o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before: Langfang high Bojing State Pharmaceutic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