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37987B - 差压传感器装置及相关的差压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差压传感器装置及相关的差压传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37987B CN101137987B CN2006800072215A CN200680007221A CN101137987B CN 101137987 B CN101137987 B CN 101137987B CN 2006800072215 A CN2006800072215 A CN 2006800072215A CN 200680007221 A CN200680007221 A CN 200680007221A CN 101137987 B CN101137987 B CN 1011379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ure sensor
- differential pressure
- receiving space
- region
- different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steady or quasi-steady pressure of a fluent medium insofar as such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 not special to particular types of pressure gauges
- G01L19/0007—Fluidic connec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差压传感器(12)的差压传感器装置,所述差压传感器沿其纵轴线(X)方向装入一容纳空间(4)中,其中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上和/或在所述容纳空间(4)中设置一个密封元件(32;48),所述密封元件在装入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情况下把所述容纳空间(4)分成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用于探测压差的差压传感器的压力接收区域分配给所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其中所述第一压力区全部形成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环绕所述纵轴线(X)的周面与所述容纳空间(4)的朝向所述纵轴线(X)的内壁(10)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压力区的至少一部分仅在所述周面的部分区域上沿切向延伸,并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相关的差压传感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压传感器装置(Differenzdrucksensor-Anordnung)及相关的差压传感器。
背景技术
由EP 1 353 160公知一种差压传感器,其具有一个作为测量元件的膜,其中从两个表面对所述膜施加压力,从而可以通过偏移或者在所述膜中出现的应力来确定这两个膜表面之间的差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地研发这种差压传感器并且提供一种相关的差压传感器装置,所述差压传感器能够简单地安装在一个容纳所述差压传感器的部件中。
为了实现此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差压传感器的差压传感器装置,所述差压传感器沿其纵轴线方向装入一容纳空间中,其中在所述差压传感器上和/或在所述容纳空间中设置一个密封元件,所述密封元件在装入所述差压传感器的情况下把所述容纳空间分成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用于探测压差的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压力接收区域分配给所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其中所述第一压力区全部形成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环绕所述纵轴线的周面与所述容纳空间的朝向所述纵轴线的内壁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压力区的至少一部分仅在所述周面的部分区域上沿切向延伸。
为了实现此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差压传感器,用于上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中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上设置一个密封元件,所述密封元件沿切向把所述周面分成第一表面区域和第二表面区域,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区域只在所述周面上延伸,并且仅在所述周面的部分区域上沿切向延伸,其中在所述第一表面区域中形成第一压力孔,并且在所述第二表面区域中形成第二压力孔。
根据本发明的差压传感器装置由差压传感器和容纳空间组成,在所述容纳空间中装入所述差压传感器。在此,所述容纳空间是一个部件或者装置的一部分,所述差压传感器应当集成到该部件或者装置中,所述部件或者装置例如是一种泵装置或者加热装置。此外,所述容纳空间连接到两个区域或者媒介,应当在所述两个区域或媒介之间确定差压。例如所述容纳空间可以与两个压力管线保持连接或者与一个压力管线和外界保持连接。为了能够把所述容纳空间的压力相互分开地引导到两个压力接收区域以探测在所述差压传感器上的差压,在所述差压传感器上和/或在所述容纳空间中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元件,所述密封元件在装入所述差压传感器的情况下把所述容纳空间分成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所述差压传感器设置成,把其压力接收区域分配给这两个压力区,使得所述差压传感器可以探测到在这两个压力区之间的压差。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压力区完全形成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环绕纵轴线的周面(Umfangsflaeche)与所述容纳空间的朝向该纵轴线的内壁之间的区域中。这意味着,所述第一压力区不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端面的区域上延伸,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端面优选位于沿所述差压传感器插入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的前方。所述周面形成为间隔地环绕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纵轴线的面,优选的是柱面,尤其是圆形柱面。然而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横截面轮廓还可以形成任意的其它形状,从而所述周面具有相应的曲线。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纵轴线优选是沿所述压力传感器插入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的轴线,所述容纳空间优选形成为盲孔。所述密封元件位于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之间,并且可以固定在这两个部件之一上,也可以固定在这两个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把所述第一压力区与所述第二压力区分开的所述密封元件不贴靠在形成为盲孔的容纳空间的底部,而是只贴靠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周边内壁上。只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周边区域形成所述第一压力区的优点是,可以实现所述第一压力区与所述第二压力区之间更好的密封。
此外,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压力区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压力区沿切向(Umfangsrichtung)的至少一部分未在整个周面上延伸,而是只在其部分区域上延伸。这就是说,在所述第一压力区的所述部分附近,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与其纵轴线正交的同一横截面上,还将所述第二压力区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周面上。从而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横截面中,所述第一压力区的所述部分与所述第二压力区的一部分沿切向错开地设置。通过这样的构造可以在所述容纳空间和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孔中实现相互具有压力或流体连接的紧凑的布局设置(Anordnung)。此外还可以实现这两个压力区相互间的可靠密封。
优选的是,第一压力孔和第二压力孔形成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上,并且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环绕的内壁。所述第一和第二压力孔还优选沿径向对置地形成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边上。此外,所述压力孔还可以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同一个横截面上彼此错开地形成,或者沿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纵轴线方向彼此错开地形成。所述压力孔连接到设置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内部的真正的(eigentlich)测量元件,所述测量元件在此优选为膜。由此,各压力孔分别与所述测量膜的一侧连接,待确定差值的压力施加在所述膜的两侧并且可以通过在所述膜中产生的应力来确定所述差压。
进一步优选地,如果所述差压传感器装入所述容纳空间中,则所述第一压力孔与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流体入口相对设置,其中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的、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的部分密封地贴靠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的、环绕所述第一流体入口的区域上。在这种构造下,所述第一压力孔和所述第一流体入口位于所述第一压力区内,所述第一压力区基本上只由所述压力孔本身形成。其余的围绕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区域形成所述第二压力区。就是说,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容纳空间的环绕的内壁之间只需要一个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的、非常小的密封面,以把所述第一和第二压力区相互分隔开。通过缩小所述密封面使之能够采用一种较小的密封元件。此外,由于在所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之间的边界线或者说密封线较短,所以降低了这两个压力区之间发生泄露的风险。
适当的是,设置环绕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第一压力孔的密封元件,用于密封所述第一压力孔和所述容纳空间的环绕部分,也就是说密封所述第一压力孔和所述第二压力区。例如所述密封元件可以形成为位于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之间的O形密封圈。为此,可以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上和/或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孔的周围设置所述O形密封圈的容纳槽和/或容纳肩台。作为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还可以设置另一种构成的、用于密封所述第一压力孔和所述容纳空间的环绕部分的密封元件。这种密封元件可以牢固地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或者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连接。该密封元件形成了在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流体入口与安装的差压传感器的第一压力孔之间的密封连接,由此密封这样形成的流体通道和形成所述第二压力区的、环绕的容纳空间。
尤其优选的是,以下述方式形成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的密封元件:使得所述差压传感器至少在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的区域中设有一弹性表面。所述弹性表面贴靠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上,优选环绕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流体入口,从而使所述第一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一压力孔之间的连接相对于环绕的所述容纳空间密封。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弹性表面可以形成所述差压传感器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从而不需要独立的密封元件。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的、同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第一压力孔对置的部分与所述容纳空间的环绕的内壁之间,设置所述第二压力区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横截面区域中,所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沿径向彼此对置地位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周面上,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彼此背离。优选的是这样一种横截面区域,在该横截面区域中设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孔和/或所述容纳空间的流体孔。
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位于相对所述压力轴线的纵轴线沿径向彼此对置的周边区域上的布局还能够实现,使流体压力本身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之间设置的密封元件上产生一种压迫力,由此提供所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之间的可靠密封。从而实现,所述容纳空间的、与所述第二压力区连接的第二流体入口是一个其流体压力设置成比所述第一流体入口的流体压力更高的流体入口。
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多种应用情况下,通过这种布局事先就清楚的是,用于在其间确定差压的两个压力中的一个总是高于另一个。在这种布局的情况下,可以确保所述较高的压力总是加在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处。如果所述第二流体入口与沿径向与所述第一压力区对置的第二压力区连接,所述较高的流体压力会沿所述第一压力区的方向产生一个横向于所述传感器的纵轴线的压力,也就是说,所述差压传感器在所述第一压力区的范围内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的方向受压,从而把设置在此处的密封元件可靠地保持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上和/或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上。这尤其在如下的实施方式中是有意义的,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元件环绕在其周边区域内的第一压力孔,并且所述第一压力孔直接与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流体入口对置。在此将达到,作用在所述周面的、背离所述第一压力孔的侧面上的流体压力把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的区域保持在所述密封元件上或者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上的密封位置。
为了有利于这种效果,所述差压传感器在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的区域中优选地以不足其周面一半的方式贴靠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上。以此方式确保,在所述第二压力区中的所述周面沿径向对置的区域大于在所述第一压力区中的所述周面沿径向对置的区域。这引起在第二压力区中的流体压力所作用的面大于在第一压力区中的流体压力的所作用的面。因为所述面相互对置的设置,由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中的压力产生的力沿彼此相反的方向作用,其中在所述第二压力区产生的力,由于较大的周面并且尤其是由于较高的流体压力,而比在所述第一压力区中产生的力大,从而沿所述第一压力区的横向于其纵轴线的方向压所述差压传感器,从而在所述第一压力孔的周围区域产生一种密封贴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定实施方式,所述差压传感器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部分具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外壳,在装入压力传感器的情况下优选地使所述外壳以对外密封的方式贴靠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上。所述容纳空间优选形成为盲孔,所述盲孔在装入压力传感器的情况下应当与其压力孔密封。为此,在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压力孔的区域中、于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之间设有一个密封元件。该密封元件可以由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弹性外壳形成。尽管所述外壳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设置在所述差压传感器上,然而其也可以与所述差压传感器整体地形成或者与所述差压传感器牢固地连接。以此方式可以简化安装,因为不必设置用于对外密封所述容纳空间的、诸如O形密封圈之类的独立的密封元件。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外壳由通过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外形限定的适配件构成,所述适配件设置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外部。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所述外壳同时承担两个功能。一方面所述外壳形成在装入差压传感器的情况下对外密封所述容纳空间的密封元件。另一方面所述外壳同时还用作适配件,所述适配件使差压传感器的外形匹配于特定的使用目的,尤其是匹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形状和大小。这就可以把同一差压传感器用于不同的使用目的,只是必须在所述差压传感器上安装不同的适配件而已。所述弹性外壳还可以同时构成在装入差压传感器的情况下把所述容纳空间分成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的密封元件。尤其是,所述弹性外壳优选形成在围绕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第一压力孔的区域中的密封面,所述密封面密封地贴靠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上、围绕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流体孔的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差压传感器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之间设置一个围绕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延伸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把所述容纳空间分成所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所述密封圈以下述方式围绕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延伸:使得所述密封圈的纵轴线横向于所述密封圈的撑开平面延伸,所述差压传感器沿该纵轴线的方向插入所述容纳空间中,就是说,所述纵轴线不在所述密封装置的撑开平面内。这种布局确保了,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之间的分隔是在压力传感器的周边区域进行而不是在其端面进行,由此可以实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之间的可靠密封。
优选的是,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差压传感器的一横截面以下述方式倾斜地延伸:使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上的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处于所述密封圈的相对的侧面。在此,所述密封圈的撑开平面的相对的侧面以相对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纵轴线倾斜小于90°角的方式延伸。以此方式达到,所述密封圈所处的、沿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纵轴线的一周边侧比所述密封圈所处的、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径向对置周边侧更靠近该端面。以此方式,在使用密封圈时要达到,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同一横截面上设置所述第一压力区的部分和第二压力区的部分,其中在该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设置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面的相对的侧面上。这使得能够把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压力孔设置在其周面上,并且优选地所述容纳空间的流体入口可以位于同一横截面上,亦即,位于沿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纵轴线方向的同一位置上,从而实现在所述容纳空间上的所需连接的紧凑的布局设置。作为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所述差压传感器上的压力孔可以在所述差压传感器上沿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纵轴线相互错开,从而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所述横截面成一个较小的倾角就足够了。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可以用于前文说明的差压传感器装置的差压传感器。根据本发明,所述差压传感器在其周面上具有至少一个密封元件,所述密封元件沿切向把所述周面分成第一表面区域和第二表面区域。所述密封元件可以构成为设置在所述差压传感器上的独立的部件,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差压传感器或者其周面的整体组成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区域分别是所述压力传感器插入相关的容纳空间时面向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压力区或第二压力区的区域。就是说,设置在所述差压传感器上的密封元件是在装入差压传感器的情况下把所述容纳空间分成所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的那种密封元件。根据本发明,将所述密封元件设置成,使得所述第一表面区域仅在周面上延伸并且只在该周面的部分区域上沿径向延伸。就是说,存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一个横截面区域,该区域的周线既有属于所述第一表面区域的部分又有属于第二表面区域的部分。将所述第一表面区域设置成,使得所述第一表面区域只设置在周边区域中,就是说,所述第一表面区域不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端面上延伸。
优选的是,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第一压力孔形成在所述第一表面区域中,并且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第二压力孔形成在所述第二表面区域中。这两个压力孔分别与所述差压传感器内部的真正的测量元件连接,所述测量元件优选为一种膜,其中所述第一压力孔与所述膜的第一表面连接而所述第二压力孔与所述膜的第二表面连接。
所述密封元件优选形成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的密封面。就是说,所述差压传感器周面的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的区域具有密封材料,所述密封材料优选具备弹性特性,并可以密封地贴靠在容纳空间的内壁上。所述密封面可以通过所述差压传感器周面的弹性外壳形成。
根据一个可供选择的替代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元件形成为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边上倾斜于所述差压传感器的横截面延伸。就是说,所述密封圈以下述方式延伸:使得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纵轴线横向于被所述密封圈撑开的平面延伸。由于所述密封圈的这种倾斜,实现了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线交叉,从而所述周线的一部分处于所述第一表面区域中并且所述周线的第二部分处于所述第二表面区域中。以此方式,所述密封圈在容纳空间中装入所述差压传感器的情况下把所述容纳空间划分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中,从而沿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线既设有所述第一压力区的部分也设有所述第二压力区的部分。
特别优选的是,所述差压传感器具有由弹性材料制造的、优选可拆卸的外壳,所述外壳至少围绕所述差压传感器的一部分,在所述外壳中形成多个压力孔,并且所述外壳限定包含所述密封元件的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外轮廓。就是说,所述密封元件与所述外壳整体地形成。所述密封元件既可以用于在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周边上延伸的密封环,也可以用于形成环绕所述压力孔的密封面的密封元件。所述弹性外壳能够使可根据标准使用的差压传感器匹配到特定的容纳空间,其中以简单的方式在所述差压传感器上设置相应形成的外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带有在装入前剖开的差压传感器的容纳空间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带有未剖开示出的差压传感器的图1的布局;
图3示出了根据图1和图2的布局的剖视图,其中所述差压传感器插入到所述容纳空间中;
图4示出了根据图1至图3的差压传感器的适配件的详细视图;
图5示出了从第二压力孔的一侧观察的根据图4的适配件的透视图;
图6示出了从第一压力孔的一侧观察的根据图4和图5的适配件的透视图;
图7示出了沿图8的线VII-VII的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差压传感器的剖视图;以及
图8是根据图7的差压传感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至图3示出在部件2中形成的容纳空间4。在此,所述部件2是其中应当集成所述差压传感器的装置的任意部件。容纳空间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形成为相对于纵轴线X旋转对称地构成的盲孔。容纳空间4具有第一流体入口6和第二流体入口8,所述入口连通到容纳空间4的周边内壁10上。在所述流体入口6和8上施加有待确定其差值的压力。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流体入口6和第二流体入口8以沿纵轴线X相互错开的方式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纵轴线X的同一角位置上。根据可供选择的替代实施方式,所述流体入口6和8还可以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纵轴线X的不同角位置上,尤其是还可以设置在沿所述轴线X的纵向的同一位置上。从而还可以有相互对置的布局。
如在图3中所示,容纳空间4形成为用于容纳差压传感器12。差压传感器12的基本构造例如由EP 1 353 160可知。差压传感器12具有一个壳体14,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沿纵轴线X的方向设置用于线路板的容纳部16。所述线路板承载真正的测量元件以及电子部件,所述测量元件优选为膜的形式。所述测量元件设置在壳体14的轴向延长部18中,所述轴向延长部18沿纵轴线X的方向延伸。差压传感器12借助所述延长部18以其位于前面的端面20插入容纳空间4中,如在图4中所示。
差压传感器12的、沿纵轴线X方向与端面20相对置的端部形成差压传感器12的接线插塞(不详细说明)。
在延长部18中,相对于所述纵轴线X径向对置的侧面上,形成第一压力孔22和第二压力孔24。在所述延长部18的内部、压力孔22与24之间,设置真正的测量元件。如从EP 1 353 160可知,所述测量元件优选形成为膜的形式,从而这两个压力孔22、24分别与所述膜的相对表面连接,从而能够在这两个膜表面上施加待确定其差值的两个压力。在延长部18上设置适配件26,所述适配件的周面以及端面20环绕延长部18。适配件26由弹性材料制成,从而用于差压传感器12在容纳空间4中所需要的密封。此外,适配件26用于使标准设置的差压传感器12的延长部18与特定的使用目的相匹配,特别是与容纳空间4的形状相匹配。从而可以在不同的容纳空间4中,特别是具有不同直径的容纳空间4中装入同样的差压传感器12,其中只是在差压传感器12的延长部18上设置不同尺寸的适配件26。在此,适配件26总是具有相同的内轮廓,然而却有与相应容纳空间匹配的外轮廓。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一样,适配件26可以形成为独立的部件,还可以与差压传感器12的壳体14形成为一体,其中例如差压传感器12的壳体14通过弹性材料挤压包封,从而形成适配件26。
由此,适配件26形成为差压传感器12的延长部18的外壳,其中第一压力孔22和第二压力孔24沿正交于纵轴线X径向相对的方向穿过适配件26的壁延伸,并且由此形成从差压传感器12的内部到适配件26的外侧或者说周面的连接。在此情况下构造在适配件26上的差压传感器的周面是在已安装状态下朝向容纳空间4的内壁10的外表面,除了端面20之外。从而其实质上是环绕纵轴线X延伸的长的外表面。
在将差压传感器12装入部件2时,使差压传感器12以其端面20在前的方式沿纵轴线X方向插入容纳空间4中,其中适配件26以其周面贴靠在容纳空间4的内壁10的不同位置上。一方面适配件26在其背离端面20的端部具有呈圆环形的向外突出的隆起28。隆起28具有O形密封圈的功能,用于把差压传感器12对外密封在容纳空间4中。就是说,隆起28在装入差压传感器12的情况下密封容纳空间4的孔30,其中隆起28的外周贴靠于孔30附近的内壁10上。
另一方面,适配件26在第一压力孔22的周围形成密封面32。密封面32具有基本上矩形的轮廓,在所述矩形轮廓的中心形成第一压力孔22。密封面32是所述周面的一部分并且以一半径围绕纵轴线X呈弧形地延伸,该半径基本上等于在第一流体入口6的区域中的容纳空间4的半径。为了具有足够的密封,所述半径作为密封面32与所述纵轴线X的间距可以稍大于容纳空间4的直径的一半。密封面32只在相对于纵轴线X的小圆弧上延伸,所述小圆弧明显地小于适配件26的周面的半个周边。如在图4中所示,密封面32形成为,在将差压传感器12装入容纳空间4中时,所述密封面围绕第一流体入口6贴靠在容纳空间4的内壁10上。在这种已安装状态下,流体入口6直接与第一压力孔22相对,从而使它们相互连接。密封面32使流体入口6与压力孔22之间的流体连接与容纳空间4的其余部分密封开。从而流体入口6与第一压力孔22之间的连接区域形成容纳空间4的第一压力区,而外部围绕密封面32的区域形成第二压力区。
以密封面32为边界的第一压力区只形成在差压传感器12或者其适配件26的周面上,并且只在所述周边的部分弧上延伸,从而形成把这两个压力区相互分开的小密封面或者说密封线。
第二流体入口8通到容纳空间4的一个区域内,在该区域中差压传感器12的适配件26未贴靠在内壁10上。在此,适配件26具有一个折回部34,从而,确保了在装入差压传感器12的情况下从流体入口8到容纳空间4内部的自由流动通道。此外,差压传感器12的端面20在已安装状态下也与容纳空间4的底36间隔开。外壳上沿径向与第一压力孔22对置的周边侧以下述方式形成适配件26的周面:使得它径向地与纵轴线X间隔开小于容纳空间4的直径一半的尺寸,从而适配件26的围绕第二压力孔24的周面与容纳空间4的内壁10间隔开。
适配件26在该周边侧上只有一个隆起38,隆起的外侧径向地与纵轴线X间隔开等于容纳空间4的内径一半的尺度。从而在装入差压传感器12的状态下,该隆起38贴靠在容纳空间4的内壁10上,以把差压传感器12牢靠地定位在容纳空间4中。然而隆起28却形成得如此地窄,从而在侧面形成多个平行于纵轴线X并且平行于容纳空间4的内壁10的凹陷40。凹陷40形成容纳空间4的底部区域与第二压力孔24和对置的容纳空间4的内壁10之间的区域之间的流动通道或者说流体通道,其中该容纳空间4的底部区域位于底36与差压传感器12的端面20之间的。以此方式实现第二流体连接端8与差压传感器12的第二压力孔24之间的连接,所述差压传感器的第二压力孔形成第二压力区。
优选地,以下述方式把上述差压传感器12插入部件2中:使得待确定其间差压的压力中较高的压力施加在流体入口8上。从而把较高的压力施加在容纳空间4的、与流体入口8连接的第二压力区中。
适配件26的沿径向与第一压力孔22和密封面32对置的周面42形成为基本上大于适配件26的与第一流体入口6连接并且朝向容纳空间4的第一压力区的周面区域。从而差压传感器12或者适配件26的、位于容纳空间4的第二压力区中的周面的部分42实质上较大。同时在与流体入口8连接的该面42上还作用一个较高的压力。由此产生一个沿箭头方向A的压紧力,也就是说,相对于纵轴线X径向地作用在差压传感器12的延长部18上的压紧力。由此把密封面32压在容纳空间4的内壁10上、第一流体入口6的周边区域中,从而保证在该区域中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之间的可靠密封。
图4、图5和图6再次示出上文说明的适配件26的详细视图。如在图4中可见的剖视图中,在适配件26的内部具有一个连接在适配件26的端面20上的空腔44。差压传感器12的轴向延长部18装入该空腔44中。在此,适配件26由于其弹性构造而密封地贴靠在轴向延长部18的表面上。第一压力孔22和第二压力孔24沿径向相反的方向从空腔44穿过适配件26的壁延伸到适配件26的周面。在背离端面20的侧面上形成周向隆起28,所述周向隆起向外贴靠在容纳空间4的内壁上用于密封。
下面参照图7和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图7和图8只示出了差压传感器12,其中插入该差压传感器12的容纳空间4对应于借助图1至图3说明的容纳空间,就是说,图7和图8中示出的差压传感器可以插入同样的容纳空间中。
在图7和图8的实施方式中未设置适配件26,更确切地说,差压传感器12的壳体14形成为在其轴向延长部18的区域中同样对应地匹配于容纳空间4的形状。壳体14具有与端面20间隔开的环形槽,在该环形槽中插入O形密封圈46,从而O形密封圈46相对纵轴线X旋转对称地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O形密封圈46承担图1至图6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隆起28的功能。就是说,O形密封圈46在插入了差压传感器12的情况下对外密封容纳空间4。
此外,差压传感器12具有两个压力孔22和24,所述压力孔与差压传感器12的内部和一个设置在此处的图中未示出的测量元件连接,如参照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一样。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压力孔22也在于容纳空间4中装入差压传感器12的情况下与第一压力区连接,而第二压力孔24与第二压力区连接。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这两个压力区由O形密封圈48相互分隔开,所述O形密封圈嵌入在延长部18的外周上的槽50中。在装入差压传感器12的情况下,O形密封圈48与容纳空间4的内壁10密封地贴靠在一起。此外,O形密封圈48密封地贴靠在槽50的底面上。
O形密封圈48和槽50相对于纵轴线X以角α倾斜地或者斜向地延伸,从而倾斜于与纵轴线X正交的横截面。以此方式实现,O形密封圈48设置在与压力孔22相通的侧面,在纵轴线X的方向上该侧面比径向对置的、与压力孔24连通的侧面更接近端面20。以此方式实现,即使这两个压力孔22和24在同一横截面上延伸时,也就是说,处在沿纵轴线X方向的同一位置上时,两个压力孔22和24也连通到延长部18的周面上、两个被O形密封圈48相互分隔开的表面区域上。就是说,压力孔22和24连通到在差压传感器12的周面上、O形密封圈48的两个相互对置的侧面上。以此方式,第一压力区只形成在差压传感器12周边上、O形密封圈48与46之间。第二压力区形成在O形密封圈48的朝向端面20的一侧,就是说,第二压力区在差压传感器12的端面20上延伸,而第一压力区只相对于纵轴线X设置在差压传感器12的周边区域中。通过O形密封圈48的倾斜延伸实现了,在压力孔22和24延伸的横截面中,在差压传感器12的周边上既有第一压力区的部分,又有第二压力区的部分。就是说,在该横截面中第一压力区或者朝向该第一压力区的表面区域只在所述周边的一部分上延伸。
在差压传感器12的延长部18上于第一压力孔22和第二压力孔24的连通区域中形成凹陷52,所述凹陷52实现了压力孔22和24与相关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连接。在此,处于压力孔22上的凹陷52是第一压力区的部分,而与压力孔24邻接的凹陷52是第二压力区的部分。
如果在图1至图3中所示的容纳空间4中插入图7和图8中所示的差压传感器12,O形密封圈48贴靠在差压传感器12的压力孔22的一侧、容纳空间4的位于流体入口6与8之间的内壁10上。然后从流体入口8开始通过端面20和邻接于压力孔24的凹陷52之间的槽隙创建流体通道,从而施加在流体入口8上的压力施加到第二压力孔24上。差压传感器12在其端面20上在外周边附加地具有折回部或者环形凹陷54,通过所述折回部或者环形凹陷建立第二流体入口8与压力孔24之间的连接。在此,在装入差压传感器12的情况下,流体入口8优选直接与环形凹陷54相对。以此方式,在流体入口8与压力孔24之间、在O形密封圈的一侧上形成所述第二压力区。第一流体入口6直接与连接在第一压力孔22上的凹陷52相对,从而在O形密封圈46与48之间形成的第一压力区的区域中,形成从第一流体入口6到第一压力孔22的流体通道。
即使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未采用如参照图1至图6所说明的适配件26,该实施方式也可以实现具有适配件的实施方式的作用。在此,所述适配件在周边和端面上围绕延长部18,并且O形密封圈46和48形成为与适配件26整体构成的对应延伸的隆起。作为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在参照图1至图6说明的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还可以略去适配件26。在该实施方式中,分隔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的密封面32,在此可以由独立的密封元件形成,例如由直接设置在延长部18上的O形密封圈形成,或者与延长部18制成为整体。对应地,可以采用插入一槽中的O形密封圈来取代隆起28进行密封。
附图标记一览表
2部件
4容纳空间
6、8流体入口
10内壁
12差压传感器
14壳体
16线路板的容纳部
18轴向延长部
20端面
22、24压力孔
26适配件
28隆起
30孔
32密封面
34折回部
36底
38隆起
40凹陷
42周面的区域
44空腔
46、48O形密封圈
50槽
52、54凹陷
α倾角
X纵轴线
A力的方向
Claims (20)
1.具有差压传感器(12)的差压传感器装置,所述差压传感器沿其纵轴线(X)方向装入一容纳空间(4)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上和/或在所述容纳空间(4)中设置一个密封元件(32;48),所述密封元件在装入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情况下把所述容纳空间(4)分成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用于探测压差的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压力接收区域分配给所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
其中,
所述第一压力区全部形成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环绕所述纵轴线(X)的周面与所述容纳空间(4)的朝向所述纵轴线(X)的内壁(10)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压力区的至少一部分仅在所述周面的部分区域上沿切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周面上形成第一压力孔(22)和第二压力孔(24),并且所述第一压力孔(22)和第二压力孔(24)朝向所述容纳空间(4)的环绕的内壁(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周面、彼此对置的侧面上设置第一压力孔(22)和第二压力孔(2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同一横截面中设置第一压力孔(22)和第二压力孔(2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装入所述容纳空间(4)时,所述第一压力孔(22)与所述容纳空间(4)的第一流体入口(6)相对设置,并且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周面的、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22)的部分(32)密封地贴靠在所述容纳空间(4)的内壁(10)的、环绕所述第一流体入口(6)的区域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环绕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第一压力孔(22)的密封元件(32)。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压传感器(12)至少在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22)的区域(32)中设有一弹性表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周面的、同所述第一压力孔(22)对置的部分(42)与所述容纳空间(4)的环绕的内壁(10)之间,设置所述第二压力区的一部分。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4)的一第二流体入口(8)与所述第二压力区连接,并用于设置比所述第一流体入口(6)的流体压力更高的流体压力。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压传感器(12)在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22)的区域(32)中贴靠在所述容纳空间(4)的内壁(10)上,其中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22)的区域(32)小于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周面的一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4)内的部分具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外壳(26),在装入差压传感器(12)的情况下所述外壳贴靠在所述容纳空间(4)的内壁(10)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装入差压传感器(12)的情况下所述外壳以对外密封的方式贴靠在所述容纳空间(4)的内壁(10)上。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由通过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外形限定的适配件(26)构成,所述适配件设置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外部(14)。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与所述容纳空间(4)的内壁(10)之间设置一个围绕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周面延伸的密封圈(48),所述密封圈把所述容纳空间(4)分成所述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48)与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一横截面以下述方式倾斜地设置:使得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周面上的第一压力区和第二压力区处于所述密封圈(48)的相对的侧面。
16.差压传感器,用于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压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周面上设置一个密封元件(32、48),所述密封元件沿切向把所述周面分成第一表面区域和第二表面区域,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区域只在所述周面上延伸,并且仅在所述周面的部分区域上沿切向延伸,其中在所述第一表面区域中形成第一压力孔(22),并且在所述第二表面区域中形成第二压力孔(24)。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差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元件形成环绕所述第一压力孔的密封面(32)。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差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元件构成为密封圈(48),所述密封圈在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周边上与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横截面倾斜地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压传感器(12)具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外壳(26),所述外壳至少围绕所述差压传感器的一部分,在所述外壳中形成多个压力孔(22、24),并且所述外壳限定了包含所述密封元件(32;48)的所述差压传感器(12)的外轮廓。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差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6)是可拆卸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05004893A EP1698877B1 (de) | 2005-03-05 | 2005-03-05 | Differenzdrucksensor-Anordnung und zugehöriger Differenzdrucksensor |
EP05004893.3 | 2005-03-05 | ||
PCT/EP2006/001880 WO2006094692A1 (de) | 2005-03-05 | 2006-03-02 | Differenzdrucksensor-anordnung und zugehöriger differenzdrucksenso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37987A CN101137987A (zh) | 2008-03-05 |
CN101137987B true CN101137987B (zh) | 2010-10-06 |
Family
ID=34934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0722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37987B (zh) | 2005-03-05 | 2006-03-02 | 差压传感器装置及相关的差压传感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07354B2 (zh) |
EP (1) | EP1698877B1 (zh) |
CN (1) | CN101137987B (zh) |
AT (1) | ATE434172T1 (zh) |
DE (1) | DE502005007502D1 (zh) |
WO (1) | WO200609469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8026020B4 (de) * | 2008-05-30 | 2013-04-11 | Ifm Electronic Gmbh | Druckmessgerät zur Differenzdruckmessung |
US7779699B2 (en) * | 2009-01-13 | 2010-08-24 | Kulite Semiconductor Products, Inc. |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multiple pressures within different pressure ranges |
US8466523B2 (en) * | 2011-10-07 | 2013-06-18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 Differential pressure sensor device |
CN202391815U (zh) * | 2011-12-03 | 2012-08-22 |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引风机蜗壳密封结构 |
EP2626567B2 (de) | 2012-02-08 | 2019-10-16 | Grundfos Holding A/S | Pumpengehäuse |
US9423315B2 (en) * | 2013-10-15 | 2016-08-23 |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 Duplex pressure transducers |
CN104101460A (zh) * | 2014-07-21 | 2014-10-15 | 无锡隆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压差传感器外壳 |
CN104533884B (zh) * | 2014-12-30 | 2016-07-20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一种电液伺服阀的阀压降测量装置 |
JP6672843B2 (ja) * | 2016-02-01 | 2020-03-25 |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 油圧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
CN109443634B (zh) * | 2018-12-25 | 2024-06-04 | 四川优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密封测压结构 |
CN111649866A (zh) * | 2020-05-27 | 2020-09-11 | 慧石(上海)测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压差传感器 |
CN113532726B (zh) * | 2021-07-22 | 2024-05-31 | 深圳技术大学 | 一种多材料柔性仿生义指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
US11702958B2 (en) | 2021-09-23 | 2023-07-18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of regulating thermal transport bus pressur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353160A1 (fr) * | 1988-07-29 | 1990-01-31 | Eparco | Dispositif de distribution de doses de volume donné d'un liquide contenu dans un conteneur déformable comportant un organe de sécurité |
CN1040682A (zh) * | 1988-09-02 | 1990-03-2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差压传感器 |
US20030005773A1 (en) * | 2001-07-07 | 2003-01-09 | Wolfgang Scholz | Measurement mechanism for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asuremen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23604A (en) * | 1987-05-22 | 1989-04-25 | Pall Corporation | Pressure transducer assembly |
JPH02251727A (ja) * | 1989-03-27 | 1990-10-09 | Taisei Kogyo Kk | 差圧計 |
DE4244257A1 (de) * | 1992-12-22 | 1994-06-23 | Grw Druckmestechnik Teltow Gmb | Druck-/Differenzdruckmeßumformer |
DE19608310C1 (de) * | 1996-02-22 | 1997-07-17 | Hartmann & Braun Ag | Differenzdruckmeßumformereinheit mit einem Überlastschutzsystem |
DE19744208C1 (de) * | 1997-09-30 | 1998-12-03 | Siemens Ag | Verfahren zum Befüllen einer Meßkammer eines Druck- oder Druckdifferenz-Meßumformers mit einer Druckübertragungsflüssigkeit und Druck- oder Druckdifferenz-Meßumformer |
US6311561B1 (en) * | 1997-12-22 | 2001-11-06 |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 Media compatible pressure sensor |
FR2775075B1 (fr) * | 1998-02-18 | 2000-05-05 | Theobald Sa A | Capteur de pression differentielle |
FR2791430B1 (fr) * | 1999-03-25 | 2001-09-21 | Denso Corp | Capteur de pression a tige metallique fixee a un boitier pouvant etre assujetti directement a un dispositif, et procede pour fabriquer celui-ci |
DE10101180A1 (de) * | 2001-01-12 | 2002-09-12 | Endress & Hauser Gmbh & Co Kg | Differenzdrucksensor und Verfahren zur Differenzdruckmessung |
DE10130372B4 (de) * | 2001-06-23 | 2006-09-14 | Abb Patent Gmbh | Differenzdrucksensor |
DE10130373B4 (de) * | 2001-06-23 | 2006-09-21 | Abb Patent Gmbh | Kapazitiver Differenzdrucksensor |
DE10130375B4 (de) * | 2001-06-23 | 2009-01-29 | Abb Ag | Differenzdrucksensor |
EP1353160B1 (de) | 2002-04-12 | 2008-10-29 | Grundfos A/S | Drucksensor |
DE10234754A1 (de) * | 2002-07-30 | 2004-02-19 | Endress + Hauser Gmbh + Co. Kg | Differenzdrucksensor mit symmetrischem Trennkörperfehler |
-
2005
- 2005-03-05 EP EP05004893A patent/EP1698877B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03-05 AT AT05004893T patent/ATE434172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3-05 DE DE502005007502T patent/DE502005007502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6
- 2006-03-02 CN CN2006800072215A patent/CN10113798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3-02 WO PCT/EP2006/001880 patent/WO2006094692A1/de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7
- 2007-09-05 US US11/850,093 patent/US760735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353160A1 (fr) * | 1988-07-29 | 1990-01-31 | Eparco | Dispositif de distribution de doses de volume donné d'un liquide contenu dans un conteneur déformable comportant un organe de sécurité |
CN1040682A (zh) * | 1988-09-02 | 1990-03-2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差压传感器 |
US20030005773A1 (en) * | 2001-07-07 | 2003-01-09 | Wolfgang Scholz | Measurement mechanism for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asurement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US 20030005773 A1,说明书第1页第15段到第2页第22段、附图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502005007502D1 (de) | 2009-07-30 |
EP1698877B1 (de) | 2009-06-17 |
ATE434172T1 (de) | 2009-07-15 |
WO2006094692A1 (de) | 2006-09-14 |
CN101137987A (zh) | 2008-03-05 |
EP1698877A1 (de) | 2006-09-06 |
US7607354B2 (en) | 2009-10-27 |
US20080016966A1 (en) | 2008-0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37987B (zh) | 差压传感器装置及相关的差压传感器 | |
KR100930615B1 (ko) | 압력스위치 | |
KR101530092B1 (ko) | 유체 차압 측정 장치 | |
US20170248449A1 (en) | Modular Sensor System | |
JP4403559B2 (ja) | 圧力スイッチ | |
JP2023090739A (ja) | 通気ユニット | |
CA2514624A1 (en) | Scan testable filter housing assembly for exhaust applications | |
JP4680910B2 (ja) | シール構造、流体機器、集積弁及びシール部材 | |
JP2023520708A (ja) | 圧力センサを搭載した流体コネクタ | |
US4544130A (en) | Choke unit | |
CN107271098B (zh) | 压力传感器 | |
KR102169778B1 (ko) | 측정 챔버 내 유체 매체의 압력을 검출하기 위한 압력 센서 장치 | |
CN105628286B (zh) | 压力传感器 | |
CN112113700B (zh) | 压力传感器装置 | |
US10545065B2 (en) | Tube diaphragm seal | |
JP2007192270A (ja) | 管継手構造 | |
JP2012110891A (ja) | 中空ファイバ接続部 | |
US20230135371A1 (en) | Sealing Pin, Pressure Detention Module and Pressure Sensor | |
KR20130037066A (ko) | 지속적인 과압에 의한 유체의 물리적인 충격으로부터 반도체 압력센서 보호를 위한 구조를 가진 반도체 압력센서 모듈 | |
CN117940299A (zh) | 在e轴模块的冷却回路中的密封装置 | |
KR101629450B1 (ko) | 누설 감지부를 갖춘 배관 피팅용 풀림 방지구 | |
CN111819429A (zh) | 用于制动力放大器的压力传感器 | |
JP3966065B2 (ja) | 圧力センサ | |
CN115917277A (zh) | 用于测量压力的压力测量单元 | |
JP2017166872A (ja) | 圧力センサモジュール及び圧力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の接続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00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