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79536A - 连接器和镜面角度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镜面角度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79536A CN101079536A CNA200710104860XA CN200710104860A CN101079536A CN 101079536 A CN101079536 A CN 101079536A CN A200710104860X A CNA200710104860X A CN A200710104860XA CN 200710104860 A CN200710104860 A CN 200710104860A CN 101079536 A CN101079536 A CN 1010795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shell
- lid
- connector
- wire harn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GQWNECFJGBQMBO-UHFFFAOYSA-N Molindone hydro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O=C1C=2C(CC)=C(C)NC=2CCC1CN1CCOCC1 GQWNECFJGBQM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3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74 biops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adjusting the mirror relative to its ho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和镜面角度调整装置,该连接器包括:端子,该端子为连接到线束的细长部件,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线束之间的连接部分处,所述线束的轴向与所述端子的纵向交叉;外壳,该外壳包括保持端子的端子保持插座,所述端子从所述外壳的背面侧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且被保持,并且所述端子的前端部分突出到所述外壳的前面侧,并且所述端子通过所述外壳的前面侧与待装配的主体装配在一起而连接到供电对象;以及盖,该盖基本为板状并且覆盖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到马达等的连接器以及调整用于车辆后视镜的镜体的镜面角度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其安装到车辆后视镜的镜体上,用来调整镜面角度。另外,在该镜面角度调整装置中,提出设置带有马达等的驱动部分,并且为了向这些驱动部分供电,将连接器连接到驱动部分的马达(参见日本专利第3345372号公报的连接器)。
对于在日本专利第3345372号公报中描述的连接器,设有连接到端子的线束,并且该端子被插入到位于外壳装配表面侧(安装马达的一侧)的端子安装部分中,沿着外壳板插入,并且与接合突起部分接合。在线束和端子的连接部分处,线束的轴向基本上平行于端子插入端子安装部分中的方向。由此,必须将线束钩到防拔出部件,从而即使在线束上作用拔出力,也不能从端子安装部分中拔出端子。
然而,为了这样做,必须在外壳的背面侧上设置防拔出部件,并且必须使线束从外壳的前面侧环绕到背面侧,从而使作用在线束上的任何拔出力都由外壳承受。线束的布设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具有防拔出结构的连接器以及设有这样的连接器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所述防拔出结构可消除在四周布设线束的过程,并且增加了组装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连接器是这样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端子,该端子为连接到线束的细长部件,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线束之间的连接部分处,所述线束的轴向与所述端子的纵向交叉;外壳,该外壳包括保持所述端子的端子保持插座,所述端子从所述外壳的背面侧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被保持,且所述端子的前端部分突出到所述外壳的前面侧,并且所述端子通过所述外壳的前面侧与待装配的主体装配在一起而连接到供电对象;以及盖,该盖基本为板状并覆盖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端子被插入所述外壳的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被保持,并且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线束的所述连接部分处,所述端子的纵向与所述线束的轴向交叉。因此,即使拔出力作用在所述线束上,由于该拔出力不平行于所述端子的插入/拔出的方向,因此作用在所述线束上的拔出力在所述端子插入/拔出方向上的分量变小。由此,所述端子不容易从所述端子保持插座拔出。另外,由作用在所述线束上的拔出力而产生的力通过端子而由所述外壳承受。因此,通过所述外壳防止所述端子出来。这样,在第一方面的连接器中,不必如传统连接器中的情况下那样为了防止端子出来而将线束从外壳的前面侧引出来并绕到其后面侧来进行布设。因此可提高组装的可操作性。
第二方面的连接器为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外壳处安装有多个所述端子,并且所述外壳的背面侧设有围绕部分,该围绕部分以框架形状围绕所述多个端子的安装部分;并且在所述围绕部分处设有引导槽,该引导槽用于将连接到每个所述端子的所述线束捆扎在一起。
根据第二方面,连接到每个所述端子的所述线束都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围绕部分处的引导槽捆扎在一起。因此,所述线束仅通过使用所述外壳就可被捆扎在一起,而不用提供用来将连接到每个所述端子的线束捆扎在一起的单独部件。
第三方面的连接器为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盖一体地连接到所述外壳的边缘部分,并且它们之间的连接部分可弹性变形或者塑性变形,并且通过所述连接部分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并通过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盖而将所述盖安装在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根据第三方面,在所述盖和所述外壳的所述边缘部分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可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因此,当将所述盖安装到所述外壳的背面侧时,通过所述盖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边缘部分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并通过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盖而将所述盖安装到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在第三方面的连接器中,与将所述盖和所述外壳制成单独部件时相比,通过所述盖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边缘部分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而使得所述盖相对于所述外壳的转动半径基本一致。因此,将所述盖对准到所述安装位置变得容易。
第四方面的连接器为第二方面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盖一体地连接到所述外壳的边缘部分,并且它们之间的连接部分可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并且通过所述连接部分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并通过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盖而将所述盖安装到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盖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边缘部分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可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因此,当将所述盖安装到所述外壳的背面侧时,通过所述盖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边缘部分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并通过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盖而将所述盖安装到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在第四方面的连接器中,与将所述盖和所述外壳制成单独部件时相比,通过所述盖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边缘部分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而使得所述盖相对于所述外壳的转动半径基本一致。因此,将所述盖对准到所述安装位置变得容易。
第五方面的连接器为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将所述盖引导到所述外壳处的安装位置。
根据第五方面,当将所述盖安装到所述外壳的背面侧时,所述盖由所述引导部分引导到与所述外壳的安装位置。因此,将所述盖对准到安装位置变得容易。
第六方面的连接器为第五方面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引导部分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一个上的引导开口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另一个上的引导突起,所述引导突起与所述引导开口接合,所述引导开口或所述引导突起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该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用来将所述引导突起引导到与所述引导开口接合的接合位置。
根据第六方面,当使所述引导开口与所述引导突起接合时,通过使所述引导开口或所述引导突起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而将所述引导突起引导到与所述引导开口的接合位置。因此,将所述盖对准到所述安装位置变得更容易。
第七方面的连接器为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端子中形成有开口,并且在所述端子保持插座的内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矛状件,所述矛状件可弹性变形,并且当将所述端子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中时,所述矛状件可由于被所述端子推压引起的弹性变形而摆动,当所述端子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到达所述对准位置时,所述矛状件弹性地恢复,并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开口接合。
根据第七方面,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到达所述端子对准位置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矛状件接合。因此,通过所述矛状件防止所述端子从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出来。这样,可更加确定地防止所述端子从所述外壳出来。
第八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是这样一种镜面角度调整装置,该装置包括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端子,该端子为连接到线束的细长部件,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线束之间的连接部分处,所述线束的轴向与所述端子的纵向交叉;外壳,该外壳包括保持所述端子的端子保持插座,所述端子从所述外壳的背面侧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被保持,并且所述端子的前端部分突出到所述外壳的前面侧,并且所述端子通过所述外壳的前表面侧与待装配的主体装配在一起而连接到供电对象;以及盖,该盖基本为板状,并覆盖所述外壳的背面侧;壳体,该壳体设置在车辆后视镜的镜体的后面侧,并设有可摆动地保持所述镜体的保持部分,所述壳体作为待装配的主体装配到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外壳的前面侧上;以及摆动部分,该摆动部分包括马达,该马达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被供电,并且该马达连接到所述连接器的端子,当向所述马达供电并且所述马达被驱动时,所述摆动部分通过使所述镜体摆动来调整所述镜体的镜面角度。
根据第八方面,用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外壳的前面侧与所述壳体装配在一起,并且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端子连接到所述马达。这样,所述连接器就被装配到所述壳体处,因此在第八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中,没有必要诸如在传统连接器中的情况下那样,为了防止端子出来而将线束从所述外壳的前面侧出来绕到其背面侧进行布设。因此可提高组装的可操作性。
第九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为第八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其中在所述外壳处安装有多个所述端子,并且所述外壳的背面侧设有围绕部分,该围绕部分以框架形状围绕所述多个端子的安装部分;并且在所述围绕部分处设有引导槽,该引导槽用于将连接到每个所述端子的所述线束捆扎在一起。
根据第九方面,连接到每个所述端子的所述线束通过设置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围绕部分处的所述引导槽而捆扎在一起。因此,可以仅通过使用所述外壳将所述线束捆扎在一起,而无需设置用来将连接到每个所述端子的所述线束捆扎在一起的单独部件。
第十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为第八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其中所述盖被一体地连接到所述外壳的边缘部分,并且所述盖与所述外壳的边缘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可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并且通过所述连接部分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且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盖而将所述盖安装到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根据第十方面,所述盖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边缘部分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可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因此,当将所述盖安装到所述外壳的背面侧时,通过所述盖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边缘部分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并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盖而将所述盖安装到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在第十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中,与当将所述盖和所述外壳制成单独部件时相比,通过所述盖与所述外壳的所述边缘部分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而使所述盖相对于所述外壳的转动半径基本一致。因此,将所述盖对准到所述安装位置变得容易。
第十一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为第八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其中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将所述盖引导到与所述外壳的安装位置。
根据第十一方面,当将所述盖安装到所述外壳的背面侧时,所述盖由所述引导部分引导到与所述外壳的安装位置。因此,将所述盖对准到所述安装位置变得容易。
第十二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为第八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分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一个上的引导开口、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另一个上的引导突起,所述引导突起与所述引导开口接合,所述引导开口或所述引导突起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用来将所述引导突起引导到所述引导开口的接合位置。
根据第十二方面,当使所述引导开口与所述引导突起接合时,通过使所述引导开口或所述引导突起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而将所述引导突起引导到与所述引导开口的接合位置。因此,将所述盖对准到所述安装位置变得容易。
第十三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为第八方面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其中具有形成在所述端子中的开口,并具有一体地形成在所述端子保持插座的内周面上的矛状件,所述矛状件可弹性变形,并且当将所述端子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中时,所述矛状件可由于被所述端子推压发生的弹性变形而摆动,当所述端子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到达所述对准位置时,所述矛状件弹性地恢复,并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开口接合。
根据第十三方面,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中并且到达所述端子对准位置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矛状件接合。因此,通过所述矛状件防止所述端子从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出来。这样,更确定地防止了所述端子从所述外壳出来。
关于本发明的所述连接器和所述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可包消除环绕布设所述线束的过程,从而可提高组装的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关于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沿着图1中2-2剖取的剖视图;
图3为沿着图1中3-3剖取的剖视图;
图4为关于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的局部剖切的后视图;
图5为关于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6为在封闭板的背面侧被盖覆盖之前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7为沿着图6中7-7剖取的剖视图;
图8为在图6中示出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9为其中连接到线束的端子被安装到端子保持插座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0为在图7的一个线束附近的连接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11为沿着图6中11-11剖取的剖视图;
图12为与图8相对应的关于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3为沿着图12的A-A剖取的剖视图;
图14A为与图13相对应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将盖组装到封闭板之前的状态;
图14B为与图13相对应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将盖组装到封闭板期间的中间状态(通过引导部分将盖引导到达封闭板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以及
图14C为与图13相对应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将盖子组装到封闭板之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为关于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10的正视图。另外,图2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2-2剖取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3-3剖取的剖视图。另外,图4示出了该镜面角度调整装置10的局部剖切的后视图。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10设有作为待装配的主体的壳体12,而壳体12布置在用于车辆后视镜的镜体13(参见图2和3,在图1和4中省略)的背面侧(车辆后侧)。壳体12由位于镜体13侧的下壳体12A和位于与镜体13相对的一侧的上壳体12B构成。保持部分14设置在壳体12(下壳体12A)的镜体13侧,内部镜保持件16可摆动地保持在保持部分14处,以便能够摆动。内部镜保持件16固定到镜体13的后面侧,通过这样做,镜体13在镜体13的重心处可摆动地保持在保持部分14上。
构成摆动部分的一对杆18设置在壳体12(下壳体12A)的镜体13侧,各杆18的端部插入壳体12中,并且各杆18能够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这对杆18中的一个相对于上述保持部分14朝向车辆顶部(或朝向车辆底部)布置,而这对杆18中的另一个相对于上述保持部分14朝向车辆的右侧(或朝向车辆的左侧)布置,并且内部镜保持件16可转动地保持在各杆18的端部处。由此,当各杆18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移动时,镜体13绕着竖直轴线或水平轴线摆动,并且定中心于保持部分14。
在壳体12的内部设有一对作为供电对象的马达20,该对马达20构成与相应的杆18相对应的摆动部分。设有分别与各马达20相对应的一对接收端子22(凹的),并且各接收端子22形成为大致筒形形状,从而可通过接收端子22向马达20供电。当通过接收端子22向马达20供电时,马达20被驱动,从而使杆18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移动。通过这样做,使镜体13摆动,并且定中心于保持部分14,从而调整镜体13的镜面角度,如上所述。
在壳体12与镜体13相对的一侧(上壳体12B侧),具有与各接收端子22相对应且形成为通孔的四个插入孔24(每个马达20一对)。另外,在壳体12与镜体13相对的一侧(上壳体12B侧)上,设有一对一体地突出的防水壁26(每个马达20一个),并且,如图4所示,各防水壁26布置成围绕一对插入孔24,从而以基本圆形形状围绕该对插入孔24。另外,在壳体12与镜体13相对的一侧(上壳体12B侧)上,设有四个形成为通孔的装配孔28(每个马达20一对),并且对应的四个装配孔28在防水壁26的内部并在该防水壁26的附近设置在从连接对应的一对插入孔24的直线延伸出的两条线上。
如图5所示,在壳体12与镜体13相对的一侧(上壳体12B侧)设有与一对防水壁26相对应的连接器30。如图6至图9所示,连接器30设有为大致椭圆形外壳的封闭板32,并且在封闭板32的纵向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具有四个突出到壳体12侧(前侧)的装配凸耳(lug)34(每个马达20一对)。各对装配凸耳34与各对上述装配孔28相对应,并且每个装配凸耳34都安装到与该装配凸耳34相对应的装配孔28中。另外,在封闭板32的壳体12侧上有一体地突出的一对防水壁33(每个马达20一个),并且各防水壁33均与所对装配凸耳34中的一对的底部成一体,并且布置成围绕一对端子保持插座35,从而以基本圆形形状围绕该对端子保持插座35。各防水壁33插入对应的防水壁26,并且封闭板32抵靠防水壁26的前端。通过这样做,使封闭板32与壳体12的装配部分(在图6中,在防水壁33和防水壁26内的部分)由防水壁33和防水壁26封闭。
形成在封闭板32中的端子保持插座35形成为与长端子36相对应的形状,并且在封闭板32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个上都形成有一对端子保持插座35。各端子36从封闭板32的背面侧(封闭板32与壳体12相对的一侧)分别插入这些端子保持插座35并且保持在端子保持插座35中,并且端子36的前端部分突出到封闭板32的壳体12侧(前侧)。
如图10所示,端子36在装配到连接器30的壳体12内的方向上是细长的,并且端子36的前端部分和中间部分形成为板状。另外,在端子36的中间部分中形成有开口36A,并且该开口36A与矛状件40接合。
矛状件40在连接器30装配到壳体12内的方向上与封闭板32的端子保持插座35的内周面一体地形成,并且矛状件40朝向连接器30的装配方向的前端部分侧延伸。矛状件40可弹性变形,从而当将端子36插入端子保持插座35时,矛状件40被端子36推压而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在图10的上下方向上摆动。当端子36被插入端子保持插座35并且到达端子36的对准位置时,矛状件40弹性地恢复并且与端子36接合,从而通过矛状件40防止端子36从端子保持插座35中出来。
另外,如图11所示,位于端子36的与纵向方向(图11中的左右方向)和厚度方向(进入图11中纸面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端部的两个宽度方向侧部分36B抵靠端子保持插座35的内壁,并且侧部分36B的边缘部分固定到封闭板32。由此,当力作用以拔出线束38(沿着箭头F的方向)时,封闭板32被构造成使得由线束38的拔出力产生的作用在端子36上的力(在力基本上沿着端子36的宽度方向的情况下)由端子保持插座35承受。
如上所述,四个端子36在它们突出到壳体12侧时被一体地设置在封闭板32处,并通过将端子36插入插入孔24而将端子36插入接收端子22的内部并且与接收端子22相连。
另外,在封闭板32的背面侧,线束38连接到端子36的底端部分。在端子36的底端部分附近(端子36的连接部分附近),线束38的轴向与端子36的纵向交叉(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轴向基本上与端子36的宽度方向垂直)。
同时,在封闭板32的背面侧的边缘部分处一体地设有作为围绕部分的框架形状的围绕壁41,并且围绕壁41围绕各端子36的安装部分。引导槽42相对于封闭板的纵向中心线设置在围绕板41的一侧,并且如图9所示,连接到各端子36的线束38布置在连接器的引导槽42中,并且线束38被捆扎在一起并由围绕壁41引导到外部。另外,线束38的前端与电源(在图中省略)相连,并且由于封闭板32的壳体12侧与壳体12装配在一起,因此通过线束38和端子36从电源向接收端子22供电。以这样的方式向马达20供电,由此马达20被驱动。
另外,在相对于封闭板32纵向中心线引导槽42的相对侧上,在封闭板32的围绕板41处一体地设置有一对铰链部分44。该对铰链部分44彼此平行地沿着垂直于封闭板32的纵向中心线方向延伸到围绕壁41的外部。该对铰链部分44也是可弹性变形的,因此通过铰链部分44的弹性变形而使盖46相对于封闭板32转动,由此将盖子46放置在封闭板32的背面侧上。
如图7所示,盖46还具有位于纵向中心线的两侧上的一体环形的固定环部分48。如图6所示,在盖46的纵向中心线两侧的边缘部分上以预定间距设置有多个固定环部分48(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侧有三个)。如图5所示,当盖46处于被布置在封闭板32的背面侧上的状态下时,固定环部分48位于在围绕壁41的外部,如图9所示。
进一步如图7所示,封闭板32具有与固定环部分48相对应的一体的固定突起50。如图6所示,在封闭板32纵向中心线的两侧上,在图9中所示的围绕壁41的外周面上以预定间距设置有多个固定突起50(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每侧三个)。因为当将盖46放置在封闭板32的背面侧上时固定突起50装配在固定环部分48中,所以盖46被固定到封闭板32的背面侧(参见图5)。当盖46处于被这样固定在封闭板32的背面侧的状态下时,盖46的封闭板32侧抵靠围绕壁41,从而使封闭板32的背面侧被封闭。
接着,将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10中,壳体12的保持部分14在镜体13的重心处可摆动地保持镜体13,从而使镜体13可转动地保持在设置于壳体12上的各对杆18的前端处。另外,在壳体12内设有一对马达20,通过向各马达20供电从而驱动各马达20,使各杆18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由此在保持部分14处于中心的状态下使镜体13摆动,从而调整镜体13的镜面角度。
另外,装配到壳体12的连接器30设有端子36,并且通过将端子36插入形成在壳体12中的插入孔24内,将端子36连接到设置在马达20上的接收端子22。另外,端子36通过线束38连接到电源(在图中省略),通过线束38和端子36向接收端子22供电。这样,向马达20供电,由此马达20被驱动。
壳体12的装配孔28与连接器30的封闭板32的装配凸耳34装配在一起,从而壳体12的背面侧由连接器30的封闭板32封闭。因此,抑制了水进入插入孔24侧。
在连接器30中,端子36被插入封闭板32的端子保持插座35中并被保持,并且在端子36和线束38的连接部分处,端子36的纵向和线束38的轴向沿着端子36的宽度方向基本彼此垂直。因此,即使在线束38上作用拔出力,该拔出力也不平行于端子36的插入/拔出方向,从而使作用在线束38上的拔出力在端子36的插入/拔出方向上的分量减小到小于作用在线束38上的拔出力(实际上减小到零)。因此,端子36不容易从端子保持插座35中出来。另外,由作用在线束38上的拔出力产生的作用在端子36上的拔出力在端子保持插座35处通过端子36而由封闭板32承受。另外,在端子36中,开口36A与一体地形成在封闭板32的端子保持插座35的内周面处的矛状件40接合。结果,确实地防止了端子36从封闭板32的端子保持插座35出来。这样,在本连接器30中(并且因此还在镜面角度调整装置10中),没有必要如在传统连接器中的情况下(以及在传统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的情况下)那样,为了防止端子36出来而将线束38从封闭板32的壳体12侧引出来并围绕该封闭板32的背面侧来进行布设。因此,可提高组装的可操作性。
在连接器30中,连接到相应端子36的线束38在设于封闭板32的包围壁41中的引导槽42处被捆扎在一起。由此,不需要提供将连接到各端子36的线束38捆扎在一起的单独部件,而仅仅简单地通过封闭板32就可将线束38捆扎在一起。
同时,在连接器30中,由于盖46和封闭板32之间的铰链部分44可弹性变形,因此当将盖46安装到封闭板32的背面侧时,通过铰链部分44的弹性变形使盖46相对于封闭板32转动,从而将盖46安装到封闭板32的背面侧。因此,即使不设置为使盖子46可相对于封闭板32绕着与封闭板32的连接部分转动的单独铰链,也可使盖46相对于封闭板32转动。因此,将盖46的安装位置对准封闭板32变得容易。
另外,在连接器30中,封闭板32的围绕壁41由盖46封闭。因此,端子保持插座35在封闭板32的背面侧处由盖46覆盖。这样,可使端子36防水。
另外,在连接器30中,封闭板32和盖46通过铰链部分44形成一体。因此,当制造封闭板32、盖46和铰链部分44时,这些封闭板32、盖46和铰链部分44可一起形成。通过这样做,封闭板32、盖46和铰链部分44可由单个模具制造。因此,可减少模具费用。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接着,将描述关于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10。关于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10是这样一个装置,其中,针对连接器30,改变了封闭板32和盖46的形状。下面,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元件类似的那些结构元件将被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连接器30中,封闭板32具有作为引导部分的基本呈矩形孔形状的引导孔52。引导孔52位于封闭板32的纵向方向的中部,并且在铰链部分44的附近形成在围绕壁41的内部(在图12和图13中,在盖46侧)。设有作为引导孔52的倾斜部的倾斜部分52A,即在垂直于封闭板32的纵向的方向上引导孔52的与铰链部分44侧相对一侧的部分在从封闭板32的背面侧到壳体12侧朝向铰链部分44侧逐渐倾斜。
另外,在盖46中设有与封闭板32的引导孔52相对应的薄板状引导件54,该引导件54与引导孔52一起构成引导部分。引导件54位于盖46的前表面(当盖46覆盖封闭板32的背面时,与封闭板32的背面相对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为从盖46向上突出,并且引导件54的板厚度方向平行于封闭板32的纵向。引导件54位于盖46的纵向方向的中部,并且定位在铰链部分44的附近(在图12和图13中,位于封闭板32侧),当盖46覆盖封闭板32的背面时,引导件54的位置基本上重叠在封闭板32的引导孔52的位置上(当将盖46安装到封闭板32的背面侧时,引导件54和引导孔52处于重叠位置,而这相当于引导件54和引导孔52的接合位置)。
在引导件54的前端部分(位于与盖46的端部的相对侧的端部)处设有部分54A,该部分54A位于引导件54在与盖46的纵向垂直的方向上与铰链部分44相对的一侧,并具有从盖46侧到前端侧朝着铰链部分44侧逐渐倾斜的圆化斜面(圆化部分54A为基本上形成为R形状的倾斜部分)。当从盖46与封闭板32的组装操作之前的状态使盖46相对于封闭板32朝向封闭板32的背面侧转动时,如图14A所示,在封闭板32的固定突起50装配到盖46的固定环部分48中之前,引导件54的前端部分的圆化部分54A抵靠引导孔52的倾斜部分52A,并且引导件54的前端部分(圆化部分54A)在引导孔52的倾斜部分52A上滑动,如图14B所示,从而将盖46引导到相对于封闭板32的安装位置中(引导件54被引导到与引导孔52接合的接合位置中),如图14C所示。
引导件54在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盖46的纵向尺寸)与引导孔52在封闭板32的纵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引导孔52在封闭板32的纵向上的一对楔形部分52B形成为楔形形状,从而它们之间的距离从封闭板32的背面侧向壳体12侧逐渐变窄(这些楔形部分52B相当于楔形形状部分)。由此,当引导件54被插入引导孔52时,即使盖46的位置在封闭板32的纵向上相对于安装位置有偏差,盖46的引导件54(大体上是引导件54的端部的圆化部分54A)也可沿着引导孔52的楔形部分52B滑动,盖46被沿着封闭板32的纵向引导到盖46的安装位置。
以上述方式,当将盖46安装到封闭板32的背面侧时,在封闭板32的纵向和垂直于其纵向的方向上都可形成正确的定位(引导件54通过与引导孔52接合的接合位置而准确地定位)。
接着,将描述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
由于壳体12的装配孔28与连接器30的封闭板32的装配凸耳34装配在一起,并且壳体12的背面侧基本由连接器30的封闭板32封闭,因此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在抑制水进入插入孔24方面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是相同的。
另外,由于不必要将连接到端子36的线束38从封闭板32的壳体12侧中引出并且围绕到封闭板32的背面侧来进行布设,因此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在提高组装的可操作性方面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是相同的。
另外,在端子36与线束38连接的连接部分处,端子36的纵向与线束38的轴向交叉,从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在线束38不容易从封闭板32中拔出方面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是相同的。另外,作用在端子36上的拔出力通过端子保持插座35而由封闭板32承受,从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在提高保持端子36的确定性方面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端子36的开口36A与一体地形成在端子保持插座35的内周面中的矛状件40接合,因此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在确保防止端子36从端子保持插座35中拔出方面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也是相同的。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相同之处还在于,不需要提供用于将连接至各端子36的各线束38捆扎在一起的单独部件,从而线束38仅仅简单地通过封闭板32就可捆扎在一起。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相同之处还在于,通过铰链部分44的弹性变形可容易地使盖46与封闭板32进行位置对准。在连接器30中,与将盖46和封闭板32制成单独部件时相比,由于铰链部分44,盖46相对于封闭板32的转动半径基本一致。因此盖46的引导件54可被平滑地引导到封闭板32的引导孔52的倾斜部分52A和楔形部分52B。另外,通过使位于引导件54的前端部分处的圆化部分54A在引导孔52的倾斜部分52A或楔形部分52B中的至少一个上滑动,可使引导件54插入引导孔52。因此,由于引导件54的位置重叠在引导孔52的位置上,因此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和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相同之处还在于,可容易地使盖46与封闭板32的安装位置对准。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相同之处还在于,在连接器30中,封闭板32的围绕壁41由盖子46关闭,从而可以使端子36防水。
另外,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相同之处还在于,在连接器30中,封闭板32通过铰链部分44与盖46形成为一个单元,从而在制造封闭板32、盖46和铰链部分44时,可减少模具成本。
在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接封闭板32和盖46的铰链部分44可弹性变形,但在本发明中,铰链部分44也可以是可塑性变形的。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被构造成这样,即,盖46通过封闭板32的引导孔52和盖46的引导件54而被引导到与封闭板32的安装位置,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其构造成封闭板32或盖46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用来将盖46引导到与封闭板32的安装位置的引导部分(例如,可以省略引导孔52的倾斜部分52A和楔形部分52B)。
Claims (13)
1、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
端子,该端子为连接到线束的细长部件,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线束之间的连接部分处,所述线束的轴向与所述端子的纵向交叉;
外壳,该外壳包括保持所述端子的端子保持插座,所述端子从所述外壳的背面侧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且被保持,且所述端子的前端部分突出到所述外壳的前面侧,并且所述端子通过所述外壳的前面侧与待装配的主体装配在一起而连接到供电对象;以及
盖,该盖基本上板状并覆盖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外壳处安装有多个所述端子,并且所述外壳的背面侧设有围绕部分,该围绕部分以框架形状围绕所述多个端子的安装部;以及
在所述围绕部分处设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将连接到所述多个端子中的每个端子的所述线束捆扎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盖与所述外壳的边缘部分一体地连接,并且它们之间的连接部分可弹性变形或者塑性变形,并且通过该连接部分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并通过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盖而将所述盖安装在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盖与所述外壳的边缘部分一体地连接,并且它们之间的连接部分可弹性变形或者塑性变形,并且通过该连接部分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并通过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盖而将所述盖安装在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将所述盖引导到所述外壳处的安装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引导部分包括:
引导开口,该引导开口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一个上;以及
引导突起,该引导突起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另一个上,并与所述引导开口接合,
所述引导开口或所述引导突起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该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用来将所述引导突起引导到与所述引导开口接合的接合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端子中形成有开口;以及
在所述端子保持插座的内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矛状件,该矛状件可弹性变形,并且当将所述端子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时,该矛状件可由于被所述端子推压引起的弹性变形而摆动,当所述端子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且到达对准位置时,所述矛状件弹性地恢复,并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开口接合。
8、一种镜面角度调整装置,该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包括:
连接器;
壳体,该壳体设置在车辆后视镜体的后面侧,并且设有可摆动地保持所述镜体的保持部分,所述壳体作为待装配的主体装配到所述连接器的外壳的前面侧;以及
摆动部分,该摆动部分包括马达,该马达作为供电对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并且连接到所述连接器的端子,当向所述马达供电并且所述马达被驱动时,所述摆动部分使所述镜体摆动来调整所述镜体的镜面角度,
所述连接器包括:
所述端子,该端子为连接到线束的细长部件,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线束之间的连接部分处,所述线束的轴向与所述端子的纵向交叉;
所述外壳,该外壳包括保持所述端子的端子保持插座,所述端子从所述外壳的背面侧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被保持,并且所述端子的前端部分突出到所述外壳的前面侧,并且所述端子通过使所述外壳的前面侧与所述待装配的主体装配在一起而连接至供电对象;以及
盖,该盖基本为板状,并且覆盖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其中:
在所述外壳处安装有多个所述端子,并且所述外壳的背面侧设有围绕部分,该围绕部分以框架形状围绕所述多个端子的安装部分;以及
在所述围绕部分处设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将连接到所述多个端子中的每个端子的所述线束捆扎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盖子一体连接到所述外壳的边缘部分,它们之间的连接部分可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并且通过所述连接部分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并通过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盖而将所述盖安装到所述外壳的背面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将所述盖引导到与所述外壳的安装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分包括:
引导开口,该引导开口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一个上;以及
引导突起,引导突起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盖中的另一个上,并与所述引导开口接合;
所述引导开口或所述引导突起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该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用来将所述引导突起引导到与所述引导开口的接合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面角度调整装置,其中:
在所述端子中形成有开口;以及
在所述端子保持插座的内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矛状件,该矛状件可弹性变形,并且当将所述端子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时,该矛状件可由于被所述端子推压引起的弹性变形而摆动,当所述端子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且到达对准位置时,所述矛状件弹性地恢复,并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开口接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43249 | 2006-05-23 | ||
JP2006-143249 | 2006-05-23 | ||
JP2006143249A JP4680833B2 (ja) | 2006-05-23 | 2006-05-23 | コネクタ及び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79536A true CN101079536A (zh) | 2007-11-28 |
CN101079536B CN101079536B (zh) | 2010-06-23 |
Family
ID=38472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0486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79536B (zh) | 2006-05-23 | 2007-05-23 | 连接器和镜面角度调整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91679B2 (zh) |
EP (1) | EP1859994B1 (zh) |
JP (1) | JP4680833B2 (zh) |
CN (1) | CN101079536B (zh) |
AU (1) | AU2007202307B2 (zh) |
DE (1) | DE602007009750D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16932A (zh) * | 2011-03-08 | 2011-07-06 |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图像放大装置和图像显示系统 |
CN104078797A (zh) * | 2013-03-29 | 2014-10-0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线束 |
CN107082406A (zh) * | 2016-02-12 | 2017-08-22 | 意法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特别是用于微型投影仪的、包括使用mems技术制造的微镜面的镜面组件 |
CN107139842A (zh) * | 2017-05-27 | 2017-09-08 | 成都创科升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调整车辆后视镜的控制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276882B2 (en) * | 2008-08-01 | 2012-10-02 | The Boeing Company | Wire bundle pull tool |
TW201038173A (en) * | 2009-04-07 | 2010-10-16 | Compal Electronics Inc | Cover of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CN104505641A (zh) * | 2014-11-25 | 2015-04-08 | 常州市武进信威电子元件厂 | 内置针线盒的插座盒 |
JP2018047759A (ja) * | 2016-09-20 | 2018-03-29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車両用視認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1037304B (it) | 1975-04-16 | 1979-11-10 | Guzzeloni G | Involucro per connettori elttrici |
JPS6337084U (zh) * | 1986-08-27 | 1988-03-10 | ||
JPH0739177Y2 (ja) * | 1990-03-20 | 1995-09-0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合成樹脂製ハウジングにおけるヒンジ結合蓋 |
US5288242A (en) * | 1992-07-20 | 1994-02-22 | Itt Corporation | Ring lock connector |
DE9307884U1 (de) | 1993-05-25 | 1994-10-27 | Framatome Connectors Daut + Rietz GmbH & Co KG, 90411 Nürnberg |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
DE19511410C2 (de) | 1995-03-28 | 2000-06-29 |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Montagesicherung |
JPH10247540A (ja) * | 1997-03-05 | 1998-09-14 | Koito Mfg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US6089924A (en) * | 1998-10-29 | 2000-07-18 | Wang; Peace | Flat plug structure |
US6229226B1 (en) * | 1999-03-26 | 2001-05-08 | Donnelly Corporation | Vehicular exterior rear view mirror actuator with emission suppression |
US6074252A (en) * | 1999-04-15 | 2000-06-13 | Grieve; John | Electrical plug |
JP3345372B2 (ja) | 1999-04-28 | 2002-11-18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JP3714842B2 (ja) * | 2000-03-21 | 2005-11-09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
TW444844U (en) * | 2000-08-22 | 2001-07-01 | Ritek Corp | Sidemarker light |
JP4051902B2 (ja) * | 2001-07-23 | 2008-02-27 |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の構造 |
EP1279556B1 (en) | 2001-07-23 | 2012-03-07 | Ichikoh Industries,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 vehicle rear view mirror |
JP4116866B2 (ja) * | 2002-11-13 | 2008-07-09 |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 電動リモコン鏡面調整装置 |
JP4335050B2 (ja) | 2004-03-30 | 2009-09-30 | サカエ理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ミラー装置 |
DE102004023446B3 (de) | 2004-05-12 | 2005-12-29 | Fci | Steckverbinder und Verfahren seiner Vormontage |
US6966799B1 (en) * | 2004-12-29 | 2005-11-22 | Peace Wang | Flat plug |
-
2006
- 2006-05-23 JP JP2006143249A patent/JP468083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5-17 US US11/750,040 patent/US759167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5-21 DE DE602007009750T patent/DE602007009750D1/de active Active
- 2007-05-21 EP EP07108556A patent/EP1859994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7-05-22 AU AU2007202307A patent/AU2007202307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7-05-23 CN CN200710104860XA patent/CN10107953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16932A (zh) * | 2011-03-08 | 2011-07-06 |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图像放大装置和图像显示系统 |
CN104078797A (zh) * | 2013-03-29 | 2014-10-0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线束 |
CN104078797B (zh) * | 2013-03-29 | 2018-02-02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线束 |
CN107082406A (zh) * | 2016-02-12 | 2017-08-22 | 意法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特别是用于微型投影仪的、包括使用mems技术制造的微镜面的镜面组件 |
CN107082406B (zh) * | 2016-02-12 | 2019-05-28 | 意法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特别是用于微型投影仪的、包括使用mems技术制造的微镜面的镜面组件 |
US10338378B2 (en) | 2016-02-12 | 2019-07-02 | Stmicroelectronics S.R.L. | Mirror group, in particular for a picoprojector, comprising micromirrors made using the MEMS technology |
CN107139842A (zh) * | 2017-05-27 | 2017-09-08 | 成都创科升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调整车辆后视镜的控制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07202307B2 (en) | 2009-09-17 |
US7591679B2 (en) | 2009-09-22 |
AU2007202307A1 (en) | 2007-12-13 |
US20070275598A1 (en) | 2007-11-29 |
JP2007317402A (ja) | 2007-12-06 |
JP4680833B2 (ja) | 2011-05-11 |
EP1859994B1 (en) | 2010-10-13 |
CN101079536B (zh) | 2010-06-23 |
EP1859994A2 (en) | 2007-11-28 |
DE602007009750D1 (de) | 2010-11-25 |
EP1859994A3 (en) | 2007-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79536A (zh) | 连接器和镜面角度调整装置 | |
CN1716708A (zh) | 连接器 | |
CN1250900C (zh) | 反射镜可动型汽车用前灯 | |
US8858002B2 (en) | Door mirror | |
CN101064395A (zh) | 连接器 | |
CN1641945A (zh) | 具有可移动构件的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 |
CN107406037B (zh) | 车辆用电动收纳式视觉辨认装置 | |
CN101057375A (zh) | 太阳能电池组件连接器 | |
CN102655298A (zh) | 连接器 | |
CN1242625A (zh) | 电连接器 | |
CN1881704A (zh) | 可移动构件型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
CN1727229A (zh) | 转向锁定装置 | |
CN1697265A (zh) | 防水接头 | |
CN1976137A (zh) | 连接器安装构造和方法 | |
CN1932570A (zh) | 光学传输连接器和电子装置 | |
CN1619906A (zh) | 防护连接件 | |
US11721926B2 (en) | Connector with an interlocking rotation mechanism | |
CN103460519A (zh) | 具有盖保持机构的插接连接器 | |
JP5402861B2 (ja) | コネクタ | |
EP4054013A1 (en) | Connector | |
CN1300899C (zh) | 连接器 | |
CN1457116A (zh) | 连接器结构 | |
CN1374541A (zh) | 连接器用插座及其组装方法 | |
CN101038987A (zh) | 快速连接接线端装置和接线设备 | |
EP1557911A2 (en) | A connector assembling construction and assembling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