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第一发明是一种集装箱,具有:具有箱顶板和左右一对的侧壁板的集装箱主体;底板;以及开闭上述集装箱主体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的前门及后门,上述集装箱主体相对上述底板,以上述底板相对上述集装箱主体一致的中立位置为基准,在上述底板内的前部向上述集装箱主体的外部露出的前部露出位置,和上述底板内的后部向上述集装箱主体的外部露出的后部露出位置之间可相对变位。
在该发明的集装箱中,以集装箱主体位于前部露出位置的状态,货物中的前部相对底板固定,以集装箱主体位于后部露出位置的状态,货物中的后部相对底板固定。货物中的前部及后部的相对底板的固定被解除的场合也同样。然后,集装箱主体以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被运输。
这样,在该发明中,用于相对底板(集装箱)固定货物或解除其固定的作业变得容易。换言之,在集装箱(集装箱主体)和货物之间不需要用于相对集装箱(底板)固定货物或解除其固定的作业的间隙,由此集装箱就可以变小,货物运输的效率提高。
另外,在该发明中可以提出,前门及/或后门与底板或集装箱主体连接的各种方式或与任何一个都不连接的各种方式。
而且,作为该发明的一个方式,有集装箱主体可变位的场合,作为其它方式,也能有底板可变位的场合。
第二发明是根据第一发明的集装箱,上述集装箱主体,以上述中立位置为基准在上述前部露出位置和上述后部露出位置之间可变位。
即,该发明是第一发明的“可相对变位”转换为“可变位”的方式。
在该发明中,不仅可以得到第一发明的作用及效果,而且还可以得到以下作用及效果。
在该集装箱中,由于集装箱主体可变位,因此通过没有使底板变位,使集装箱主体变位,从而集装箱主体相对底板以中立位置为基准在前部露出位置和后部露出位置之间变位。因此,特别是在汽车等重量物载置在底板上的状态下使底板变位的作业非常困难,而在该发明中没那个必要,可以容易地容纳或取出汽车等货物。
第三发明是根据第一或第二发明的集装箱,上述一对侧壁板分别具有在转动部可转动地连接的上部侧壁板和下部侧壁板,上述各上部侧壁板相对上述箱顶板可转动,上述各下部侧壁板相对上述底板可转动,上述集装箱主体,在上述各侧壁板大致成铅垂状且上述箱顶板从上述底板隔离的基本状态,和上述各侧壁板在上述各转动部向内侧方向折曲且上述箱顶板接近上述底板的折叠状态之间可变位,上述前门及上述后门,在大致成铅垂状且堵住上述集装箱主体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的基本状态,和与上述底板及/或上述箱顶板重叠的折叠状态之间可变位。
在这里,“上述各上部侧壁板相对上述箱顶板可转动”及“上述各下部侧壁板相对上述底板可转动”,各自不局限于直接地可转动的场合,也包括间接地可转动的场合。即,例如有,在下部侧壁板和底板之间装有其它构件,下部侧壁板相对该其它构件可转动,该其它构件相对底板不转动的方式。关于上部侧壁板和下部侧壁板的关系也同样。
在该发明的集装箱中,不仅可以得到第一或第二发明的集装箱的作用及效果,而且还可以得到以下作用及效果。
在该集装箱中容纳货物的场合,集装箱主体成为基本状态,前门及后门也成为基本状态(将此称为集装箱的基本状态)。
另一方面,在该集装箱中没有容纳货物的场合,集装箱主体成为折叠状态,前门及后门也可能成为折叠状态(将此称为集装箱的折叠状态)。
因此,通过在集装箱中没有容纳货物的场合成为折叠状态,体积变小,运输的效率提高。
另外,在该发明中可以提出,前门及/或后门与底板或集装箱主体可转动地连接的各种方式或任何一个都不连接的各种方式。
第四发明是根据第一~第三中任何一项发明的集装箱,上述前门及/或上述后门相对上述底板部的前端部及/或后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上述前门及/或上述后门,在上述基本状态,和连结上述底板的前端部及/或后端部和在上述底板的外部载置货物的被载置面的出入用位置之间也可变位。
在该发明的集装箱中,不仅可以得到第一~第三发明的集装箱的作用及效果,而且还可以得到以下作用及效果。
在货物出入于该集装箱时,前门或后门成为出入用状态。然后,经过出入用状态的前门或后门,货物很容易地出入于集装箱。特别是,在底板和地面等被载置面(在底板外部载置货物的面)之间有阶梯差的场合,比较有效。
第五发明是根据第一~第四中任何一项发明的集装箱,是作为货物容纳汽车的集装箱,具有:挠性固定构件,其具有成有挠性的线状并与上述汽车的轮胎的圆周方向对应的一对圆周方向线状构件,和成有挠性的线状并连结上述一对圆周方向线状构件且与上述轮胎的宽度方向对应的宽度方向线状构件;以及,任何一个都相对上述底板设置,并在上述圆周方向线状构件中以沿上述轮胎的至少上端部配设的部分为基准固定一方侧的部分的第一固定部,和固定另一方侧的部分的第二固定部。
在该发明的集装箱中,不仅可以得到第一~第四发明的集装箱的作用及效果,而且还可以得到以下作用及效果。
在该集装箱中,挠性固定构件沿汽车的轮胎的至少上端部配设,以此为基准一方侧的部分固定在第一固定部,另一方侧的部分固定在第二固定部。这样,作为货物的汽车相对底板(集装箱)容易被固定。
另外,不局限于与该汽车的所有轮胎对应而存在挠性固定构件及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的场合,也可以有只与一部分的轮胎对应而存在这些的场合。这种情况在第六及第七发明中也同样。
作为成有挠性的线状的圆周方向线状构件及宽度方向线状构件,除了通过链形成的场合,还有通过带或绳形成的场合等。
第六发明是根据第五发明的集装箱,上述第一固定部及上述第二固定部的在上述底板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可选择。
在该发明的集装箱中,不仅可以得到第五发明的集装箱的作用及效果,而且还可以得到以下作用及效果。
在该集装箱中,通过汽车按照轮胎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在适当位置的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这样,轮胎的位置及/或大小不同的汽车,也可以相对底板适当地固定。
第七发明是根据第五或第六发明的集装箱,配有将上述圆周方向线状构件内的在固定在上述第一固定部的部分和固定在第二固定部的部分之间的部分向接近上述底板的方向拉伸的拉伸构件。
在该发明的集装箱中,不仅可以得到第五或第六发明的集装箱的作用及效果,而且还可以得到以下作用及效果。
在该集装箱中,通过拉伸构件,圆周方向线状构件内的在固定在第一固定部的部分和固定在第二固定部的部分之间的部分向接近底板的方向被拉伸,在该部分上产生拉力。这样,其轮胎可以更加牢固地相对底板固定。
第八发明是根据第五~第七中任何一项发明的集装箱,配有在上述轮胎相对上述底板的接触部的前侧或后侧配设的楔状构件。
在该发明的集装箱中,不仅可以得到第五~第七发明的集装箱的作用及效果,而且还可以得到以下作用及效果。
在该集装箱中,通过楔形构件配置在轮胎相对底板的接地部的前侧或后侧,阻止其轮胎向前方或后方移动,其轮胎可以更加牢固地相对底板固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A及图3所示,该集装箱具有集装箱主体10及底板70,作为整体成空心的长方体状。集装箱的大小(容积)与一辆汽车的大小对应。
如图3所示,集装箱主体10具有左右一对的侧壁板20及箱顶板60。
在底板70上安装有前门80A及后门80B。
底板70大致成水平的平板状。
如图3~图6所示,在底板70的左右的各边缘部设有腿部71。各腿部71在底板70的全长范围内形成。各腿部71从底板70大致铅垂地向下方延伸,在其下端部形成有滚轮滚动部72。滚轮滚动部72在各腿部71的下端部向外方延伸。
如图1A及图3等所示,在底板70的前后的各边缘部还设有腿部74。两腿部71及两腿部74的下面通过接地板73连接。
在各腿部71及各腿部74上形成有叉车用插通孔79。在该集装箱通过叉车搬运时,其叉车的叉子插到叉车用插通孔79中。
如图3及图5所示,集装箱主体10的左右的各侧壁板20具有基座30、下部侧壁板40、上部侧壁板50。任何一个都在集装箱主体10的全长范围内延伸。
基座30形成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铅垂的带板状。在基座30的下端部形成有滚轮支撑部31(图5),相对滚轮支撑部31设有滚轮32。这样,在各基座30上,沿其长度方向(前后方向)设有多个(例如4个)滚轮32。各滚轮32在底板70的腿部71的滚轮滚动部72上滚动。
如图5所示,在集装箱主体10的各基座30上,通过沿其长度方向(前后方向)配设的多个(例如6个)螺栓33(在图1A~图4中省略图示)连接被导向构件34。被导向构件34,在比基座30(其内侧面)还向集装箱主体10的内侧方向隔离的位置,沿基座30(集装箱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大致成铅垂的带板状。
在底板70的左右的各边缘部上形成有导向部75(在图3及图4中省略图示)。导向部75与被导向构件34对应,成开口部狭小的槽状,并沿基座30(集装箱主体1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延伸。被导向构件34相对导向部75以防脱落的状态嵌合。
这样,集装箱主体10,可以一边使被导向构件34通过导向部75被引导,一边使各滚轮32在底板70的腿部71的滚轮滚动部72上滚动,集装箱主体10相对底板70,沿两者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可变位(移动)(该变位(移动)通过使用者进行)。
即,集装箱主体10,相对底板70以两者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位置一致的中立位置(图1A)为基准,在集装箱主体10位于比中立位置还后方且底板70内的前部露出的前部露出位置(图2、图8A),和集装箱主体10位于比中立位置还前方且底板70内的后部露出的后部露出位置(图8B)之间可变位。集装箱主体10处于前部露出位置称为底板70处于前部露出状态,集装箱主体10处于后部露出位置称为底板70处于后部露出状态。
如图5所示,在底板70的左右的各边缘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例如各9个)螺栓孔77(在图3及图4中省略图示)。与此对应,在各基座30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例如各9个)螺栓孔37(也参照图3及图4)。
因此,在集装箱主体10处于中立位置(参照图3)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通过相对各螺栓孔37及各螺栓孔77螺合螺栓38,集装箱主体10维持(固定)在中立位置(也参照图1A)。
如图5及图6所示,集装箱主体10的各下部侧壁板40的下端部,相对各基座30的上端部通过铰链41连接。各上部侧壁板50的下端部,相对各下部侧壁板40的上端部通过铰链51(转动部)连接。下部侧壁板40及上部侧壁板50,均形成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带板状。
箱顶板60的左右的各端部,相对各上部侧壁板50的上端部通过铰链61连接。箱顶板60成大致水平的平板状。
集装箱主体10在基本状态(图3、图5)和折叠状态(图4、图6)之间可变位。
如图3及图5所示,在集装箱主体10处于基本状态的状态下,各下部侧壁板40及各上部侧壁板50均处于大致铅垂的状态,各侧壁板20处于一连串的大致铅垂状态,箱顶板60处于从底板70隔离的状态。
如图5所示,在集装箱主体10处于基本状态的状态下,铰链41位于集装箱主体10的内侧,铰链51位于集装箱主体10的外侧,铰链61位于集装箱主体10的内侧。
如图4及图6所示,在集装箱主体10处于折叠状态的状态下,铰链51向集装箱的内侧方向变位,各下部侧壁板40及各上部侧壁板50处于大致水平的状态,箱顶板60处于接近底板70的状态。
如图1A等所示,在左右的各侧壁板20(下部侧壁板40、上部侧壁板50)上,设有多个固定用环25。
如图5及图6所示,在箱顶板60的左右的各边缘部形成有下垂部62。各下垂部62形成沿集装箱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板状,从箱顶板60的左右的各边缘部向下方延伸,其下端部向内侧,相对上部侧壁板50(集装箱主体10处于基本状态的状态)的外侧面抵接或接近。这样,相对处于基本状态的集装箱主体10的内部,从箱顶板60和上部侧壁板50之间的间隙浸入水的情况被防止。
如图3所示,前门80A设在底板70的前端部,后门80B设在底板70的后端部。前门80A及后门80B具有同一结构,通过同一机构相对底板70的前端部/后端部连接。
如图7所示,前门80A/后门80B的基端部(下端部),相对底板70的前端部/后端部,通过铰链81连接。前门80A及后门80B,以大致铅垂的基本状态(在图7中用实线表示)为基准,在折叠状态(在图7中用单点划线表示)和出入用状态(在图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之间可变位。
如图4所示,折叠状态的前门80A及后门80B,向集装箱主体10(基本状态)的内侧方向倒下大致成为水平,与底板70重叠。如图6所示,在此状态下,前门80A及后门80B位于比基座30的上端部还低的位置。因此,在前门80A及后门80B成为折叠状态的状态下,集装箱主体10的下部侧壁板40不与前门80A及后门80B干涉,集装箱主体10可顺利地成为折叠状态(上述)。
如图2、图7~图8B所示,出入用状态的前门80A及后门80B,向集装箱主体10的外侧方向倒下,从其基端部向前端部逐渐向下方倾斜,其前端部与在底板70的外部作为载置汽车的面的被载置面300(地面是其代表例)接触。因此,出入用状态的前门80A及后门80B,成为在使作为货物的汽车相对底板70出入时的斜坡。
如图1A及图3所示,基本状态的前门80A/后门80B,堵住通过基本状态的集装箱主体10的箱顶板60及一对侧壁板20的前端部/后端部以及底板70的前端部/后端部形成的开口。此时,如图1A及图7所示,前门80A/后门80B,嵌入一对侧壁板20的内侧的同时,相对箱顶板60,并不嵌入其下侧,而是与其前端面/后端面抵接。
因此,如图1A所示,在集装箱主体10相对底板70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前门80A只在基本状态和出入状态之间可变位。关于后门80B也同样。
如图2所示,在集装箱主体10处于预定的前部露出位置的状态下,前门80A夹着基本状态在折叠状态和出入用状态之间可变位。在集装箱主体10处于前部露出位置的状态下,后门80B只能位于出入用状态。这种情况,关于在集装箱主体10处于(预定的)后部露出位置的状态下的另一方的门(后门80B、前门80A)也同样。
如图1A所示,在前门80A上左右设有两对门固定构件82。前门80A在基本状态下,通过门固定构件82(其棒材),相对侧壁板20(其前端部的筒材)固定,维持其基本状态。关于后门80B也同样。
在前门80A上设有多个固定用环85。关于后门80B也同样。
如图1A及图3所示,将集装箱主体10处于基本状态,前门80A及后门80B也处于基本状态的状态称为集装箱的基本状态。
如图1B及图4所示,将前门80A及后门80B处于折叠状态,集装箱主体10也处于折叠状态的状态称为集装箱的折叠状态。
如图3及图9所示,在底板70的上面中的左右各边缘部的近旁的前侧部分及后侧部分上,分别固定有左右一对的轮胎固定用导轨90。如图3所示,各轮胎固定用导轨90,与各种汽车的前侧及后侧的左右轮胎对应配设4对,各对轮胎固定用导轨90相隔与各种轮胎的宽度对应的间隔配设。
如图9所示,各轮胎固定用导轨90与各种汽车(其轮胎的位置及大小)对应,沿底板70(集装箱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同时,沿其方向形成多数孔状的固定部92。
与4对轮胎固定用导轨90对应,各自配有一个挠性固定构件100。各挠性固定构件100具有一对圆周方向链102(圆周方向线状构件)和多条(例如5条)宽度方向链106(宽度方向线状构件)。
各圆周方向链102与各种轮胎210的圆周对应(参照图10)。各宽度方向链106与各种轮胎210的宽度对应(参照图11)连接两圆周方向链102。
如图9所示,在各圆周方向链102的基端部连接有钩103。相对各圆周方向链102的靠前端部的部分,可装卸地连接钩104。
而且,相对各挠性固定构件100,配有一对拉伸构件110。各拉伸构件110具有松紧螺纹扣111,在其两端上连接有钩112a、112b。
另外,还有相对各对轮胎固定用导轨90配有辅助固定装置120的场合。
辅助固定装置120具有沿底板7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具有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平板状的基体板121,在基体板121上左右形成有多对(例如2对)螺栓孔122。另一方面,在底板70上,与各辅助固定装置120(其螺栓孔122)对应,形成有多对螺栓孔78。而且,通过穿过其螺栓孔122相对底板70的任意螺栓孔78可装卸地螺合螺栓129,各基体板121(各辅助固定装置120)可固定在底板70内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预定的位置上。
在基体板121的左右的各边缘部上,在其全长范围内固定有导向构件123。各导向构件123大致向垂直上方延伸,从其上端部向内侧大致水平延伸。
在基体板121的上面配设有楔状构件125。楔状构件125具有与两导向构件123对应的槽状的被导向部126,楔状构件125一边通过一对导向构件123被引导,一边可向基体板121的长度方向(基体板70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基体板121的基端部的近旁固定有螺母124,在螺母124上螺合螺栓127。螺栓127的前端部固定在楔状构件125上,在螺栓127的基端部设有手柄128。因此,通过由使用者转动操作手柄128,使楔状构件125前进或后退。
以下,说明该集装箱的使用方法以及作用和效果。
在作为货物的汽车容纳在该集装箱时,如图1及图3所示,首先,集装箱主体10成为基本状态。即,各侧壁板20成为一连串的大致铅垂状态,箱顶板60成为从底板70隔离的状态。
接着,前门80A及后门80B向外侧打开,成为出入用状态(参照图7)。
然后,各螺栓38(参照图1及图5)被拆卸,处于中立位置的集装箱主体10向后方移动,如图2及图8A所示,底板70成为前部露出状态。
与上述作业相前后,如图8A所示,汽车200被驾驶,汽车200在形成斜坡的后门80B上行驶,汽车200装载在底板70上。
在此状态下,汽车200的一对前轮胎210A相对底板70如下被固定。
首先,根据需要,如图8A及图10所示,在前轮胎210A的紧靠前侧设置辅助固定装置120。即,基体板121(图9)固定在预定的位置的同时,操作手柄128,使楔状构件125与前轮胎210A的下部(相对底板70的接触部)的前侧的部分抵接。
接着,如图9及图10所示,挠性固定构件100的一对圆周方向链102的基端部,通过钩103,相对轮胎固定用导轨90内的预定的固定部92(相当于第一固定部)安装。然后,挠性固定构件100相对前轮胎210A的上部架设,各钩104的基端部相对各圆周方向链102的靠前端部的适当处安装,各钩104的前端部相对轮胎固定用导轨90内的预定的固定部92(相当于第二固定部)安装。
然后,拉伸构件110内的一方的钩112a相对圆周方向链102内的预定的部分安装,拉伸构件110的另一方的钩112b相对轮胎固定用导轨90内的预定的固定部92安装。接着,操作拉伸构件110的松紧螺纹扣111,使两钩112a、112b之间的距离缩小,在圆周方向链102内的钩103和钩104之间的部分张开。
这样,一对前轮胎210A固定在底板70内的预定位置上。
接着,如图8B所示,集装箱主体10向前方移动,底板70成为后部露出状态。在此状态下,与上述的一对前轮胎210A的场合同样,一对后轮胎210B固定在底板70的预定位置上。
然后,如图1A所示,集装箱主体10回到中立位置,并通过螺栓38(也参照图5)固定在中立位置上,前门80A及后门80B回到基本状态并相对集装箱主体10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固定。
在此状态下,集装箱通过叉车搬运,容纳在飞机等的货物室(省略图示)里。固定用环25、85和货物室的内面等通过绳连接,集装箱固定在货物室的内部。
在从该集装箱取出作为货物的汽车200时,进行与上述相反的作业。
如图8B所示,前门80A及后门80B从集装箱主体10的前端部及后端部拆卸,成为出入用状态,螺栓38(参照图1A及图5)被拆卸,集装箱主体10从中立位置向前方移动,底板70成为后部露出状态。在此状态下,从汽车200的一对后轮胎210B拆卸挠性固定构件100(参照图9~图11),解除相对底板70的后轮胎210B的固定。辅助固定装置120(参照图9及图10)也从底板70拆卸。
接着,如图8A所示,集装箱主体10向后方移动,底板70成为前部露出状态。在此状态下,从汽车200的一对前轮胎210A拆卸挠性固定构件100,解除相对底板70的前轮胎210A的固定。辅助固定装置120也从底板70拆卸。
在此状态下,汽车200被驾驶,汽车200在形成斜坡的前门80A上行驶,汽车200从底板70及前门80A离开,从该集装箱取出。
在没有容纳货物的状态(即,空的状态)下搬运该集装箱时,该集装箱成为如下的折叠状态。
在底板70处于前部露出状态的状态(图8A)下,前门80A成为折叠状态(参照图7)。而且,集装箱主体10向前方移动底板70成为后部露出状态(图8B),后门80B也成为折叠状态(图7)(参照图4)。
然后,如图1B所示,集装箱主体10移动回到中立位置,在此状态下,通过螺栓38(参照图1A及图5)集装箱主体10相对底板70固定,集装箱主体10成为折叠状态。
这样,该集装箱成为折叠状态,可以有效地搬运。
如上所述,在该集装箱中,在容纳作为货物的汽车200而相对底板70(集装箱)固定时,集装箱主体10位于比中立位置还后方底板70成为前部露出状态且前轮胎210A相对底板70固定(图8A),在集装箱主体10位于比中立位置还前方底板70成为后部露出状态且后轮胎210B相对底板70固定(图8B)。相对底板70的后轮胎210B及前轮胎210的固定被解除的场合也同样。
因此,在集装箱内固定汽车200或解除其固定的作业容易进行。即,在进行相对底板70固定汽车200(前轮胎210A、210B),或解除其固定的作业时,集装箱主体10(左右的侧壁板20等)不成为妨碍。
反过来说,在集装箱(集装箱主体10)的内面和汽车200之间不需要用于相对集装箱(底板70)固定汽车200或解除其固定的作业的间隙,由此集装箱就可以变小。因此,汽车运输的效率提高。
而且,在该集装箱中,由于在基本状态(图1A)和折叠状态(图1B)之间可变位,因此在没有容纳货物的场合(即,空的场合),通过成为折叠状态,运输的效率提高。
另外,上述的情况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通过此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范围基于技术方案的记载及其精神而设定,作为包含于本发明的方式,可以有在其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及修正的方式,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很清楚。
例如,在前门(80A)及后门(80B)中的一方,不变位到出入用状态也可以。作为其一例,有前门(80A)及后门(80B)中的一方,在其上端部相对箱顶板(60)可转动地设置的方式。此时,只使用另一方的门(可成为出入用状态成为斜坡的门)进行汽车的出入也可以。
而且,前门(80A)及后门(80B)的两方,都在其上端部相对箱顶板(60)可转动地设置也可以。此时,可根据需要另外使用形成斜坡的装置,进行汽车的出入作业。
另外,不一定需要该集装箱成为折叠状态。
此时,前门(80A)及/或后门(80B)相对集装箱主体的左右任一个侧壁板20可转动地连接也可以。
同样地,此时,前门(80A)及后门(80B)中的一方,相对大致水平的底板(70)以大致直角的状态(即,大致铅垂的状态)固定也可以。此时,在该门上需要特别的机构。即,例如,在前门(80A)这样相对底板(70)固定的场合,需要使其前门(80A)以其中途高度位置的水平的折曲部(铰链)为中心可折曲等,不成为集装箱主体20向后部露出位置变位时的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