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2823C -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82823C CN100582823C CN200610201387A CN200610201387A CN100582823C CN 100582823 C CN100582823 C CN 100582823C CN 200610201387 A CN200610201387 A CN 200610201387A CN 200610201387 A CN200610201387 A CN 200610201387A CN 100582823 C CN100582823 C CN 100582823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ove
- guide plate
- light
- light guide
- optical recei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598 dip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板,其包括一个入光面,一个与入光面相交的出光面及一个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所述入光面包括至少一个贯通出光面与底面的第一凹槽作为第一光接收区域,以及至少一个贯通出光面与底面的第二凹槽作为第二光接收区域,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形状不同,并交替排布在入光面上。由于入光面形成有不同结构的至少两个光接收区域,这样可实现对相同光源发出的光线产生不同的导引和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种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线,实现导光板的多功能导光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板以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器面板的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而,为达到显示效果,需给液晶显示器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装置,如背光系统,其作用在于向液晶显示器面板供应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
现有技术的背光系统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反射板、扩散板与棱镜板组成。该光源可设置在导光板一侧或两相对侧并将光束发射至该导光板。该导光板的作用在于引导光束传输方向,使光束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均匀出射,反射板相对该导光板的底面设置,以将由导光板底面出射的光束再次反射入该导光板内,提高光束的利用率。扩散板与棱镜板相对导光板的出光面依次设置,以使由导光板出射的光束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液晶显示器面板的亮度与均匀性。
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工作电压低、发光亮度高、响应速度快、寿命长的优点,使其广泛应用在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显示器的背光模组中。但是,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具较强的光学指向性,即出射光具有一定的发散角度,当其直接射入背光模组的导光板时,使得导光板入光面一侧易出现光学暗区,且与发光二极管相对的位置易出现光柱,不易获得较佳的入光均匀度。
请参阅图1与图2,分别是一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与立体示意图。该背光模组10包括光源12及导光板13,导光板13包括一入光面131,一与入光面131相连的出光面132,及一与出光面132相对的底面133。光源12相对导光板13的入光面131设置,该光源12为若干发光二极管,该若干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束由导光板13的入光面131进入导光板13后,在导光板13内发生反射。该导光板13引导光源12发出光束的传输方向,并将其转换成平面光从导光板13的出光面132出射。但是,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具有一定发散角,使得导光板13的入光面131一侧出现光学暗区15及光柱16,该光学暗区15主要分布在二相邻发光二极管之间,该光柱16分布在导光板13正对着发光二极管的位置,影响背光模组10的亮度及出光均匀性。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使光线均匀出射的导光板,以及发光亮度均匀的背光模组。
发明内容
以下,将以实施例说明一种可通过对入射光进行有效调控使得光线均匀出射的导光板,以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一种导光板,其包括一个入光面,一个与入光面相交的出光面及一个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所述入光面包括至少一个贯通出光面与底面的第一凹槽作为第一光接收区域,以及至少一个贯通出光面与底面的第二凹槽作为第二光接收区域,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形状不同,并交替排布在入光面上。
一种具有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组,其包括至少两个光源,所述导光板入光面的第一光接收区域及第二光接收区域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光源。
所述实施例的导光板具有以下特点:由于入光面形成有不同结构的至少两个光接收区域,这样可实现对相同光源发出的光线产生不同的导引和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种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线,实现导光板的多功能导光效果。
所透具有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组具有两种发光特点:第一,当单独在第一光接收区域设置光源时,从光源发出的光线由入光面的第一光接收区域进入导光板,并由出光面上与第一光接收区域对应的出光区域导出,由于第一光接收区域和与其对应的出光区域的结构特点使得经导光板导出的光线具有一定特性,如一定的亮度、均匀度、视角范围等特点。第二,单独在第二光接收区域设置光源时,从光源发出的光线由入光面的第二光接收区域进入导光板,并由出光面上与第二光接收区域对应的出光区域导出,由于第二光接收区域和与其对应的出光区域的结构特点使得经导光板导出的光线光具有另一特性,如一定的亮度、均匀度、视角范围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方案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方案第五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平面示意图。
图9为本技术方案第六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多个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的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200,其包括一入光面210,一出光面220,一底面230及多个侧面240。所述入光面210用来接收光源发出的光线,所述出光面220与入光面210相交,所述底面230与出光面220相对,所述多个侧面240用以连结入光面210、出光面220及底面230,以形成导光板200整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出光面220与入光面210相邻且垂直相交,底面230与出光面220平行相对设置。
所述入光面210形成有至少两个光接收区域,以使同种光源发出的光线依照两种不同的发散角度进入导光板200,并且使得导光板200产生两种不同的出射光,从而实现导光板200的多功能导光效果。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包括一个第一光接收区域和一个第二光接收区域,所述第一光接收区域为第一凹槽211,所述第二光接收区域为第二凹槽212。第一凹槽211与出光面220及底面230相贯通,且第二凹槽212也与出光面220及底面230相贯通。所述入光面210中、第一凹槽211与第二凹槽212可以相邻设置,也可以间隔一平面213设置。
第一凹槽211的纵向延伸方向(即,从导光板200的底面230向出光面220的垂直延伸方向,或者从出光面220向底面230的垂直延伸方向)与入光面210的纵向延伸方向(即,从底面230向出光面220的垂直延伸方向,或者从出光面220向底面230的垂直延伸方向)相平行或一致。所述第一凹槽211及第二凹槽212沿其纵向延伸方向在底面230或出光面220上的投影可以为U形、V形、弧形等规则或不规则形状。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11为U形结构,第二凹槽212为V形槽,且第一凹槽211和第二凹槽212间隔一个平面213形成在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上。
所述V形第二凹槽212中,V形槽的顶角小于等于140度且大于零度,本实施例中V形槽的顶角为100度。
所述出光面220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微棱镜阵列221和至少一个第二微棱镜阵列222,第一微棱镜阵列221和第一凹槽211相对应设置,同时第二微棱镜阵列222和第二凹槽212相对应设置。由于本实施例中入光面210上设置有一个第一凹槽211和一个第二凹槽212,且第一凹槽211和第二凹槽212间隔一个平面213形成在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上,为此,出光面220上设置一个第一微棱镜阵列221和一个第二微棱镜阵列222,且第一微棱镜阵列221和第二微棱镜阵列222之间设置一个平面223。所达第一微棱镜阵列221与第二微棱镜阵列222分别垂直于入光面210。第一微棱镜阵列221和第二微棱镜阵列222分别由相同结构尺寸的微棱镜平行且相同间隔地排列组成,其中,组成第一微棱镜阵列221的第一微棱镜的结构与组成第二微棱镜阵列222的第二微棱镜的结构不同。
所述组成第一微棱镜阵列221的第一微棱镜和组成第二微棱镜阵列222的第二微棱镜可以分别为凹槽或凸块,第一微棱镜与第二微棱镜的具体结构根据其各自对应的第一微棱镜和第二微棱镜的结构而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微棱镜阵列221为与第一凹槽211相同结构的三棱柱阵列,且第一微棱镜阵列221中每个三棱柱的顶角为100度。第二微棱镜阵列222为与第二凹槽212相同结构的V形槽,且第二微棱镜阵列222中每个V形槽的顶角为100度。
如图5所示,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板300与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200结构大体相同。所述导光板300的入光面310形成有交替排布的多个第一凹槽311和多个第二凹槽312,即,所述每个第一凹槽311的两相邻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二凹槽312,且每个第二凹槽312的两相邻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凹槽311。每个第一凹槽311贯通出光面和与其相对的底面,每个第二凹槽312同样贯通出光面和与其相对的底面。第一凹槽311和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凹槽211结构、尺寸相同,且第二凹槽312和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凹槽212结构、尺寸相同。本实施例中,导光板300的入光面310包括两个第一凹槽311和两个第二凹槽312,且所述第一凹槽311和第二凹槽312交替排布,即,第一凹槽311、第二凹槽312、第一凹槽311、第二凹槽312依次排布形成入光面310。
出光面320上形成有交替排布的多个第一微棱镜阵列321和多个第二微棱镜阵列322,所述每个第一微棱镜阵列321的两相邻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二微棱镜阵列322,且每个第二微棱镜阵列322的两相邻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微棱镜阵列321。出光面320上的第一微棱镜阵列321和入光面310上的第一微棱镜阵列311相对应设置,且第二微棱镜阵列322和入光面310上的第二微棱镜阵列312相对应设置。第一微棱镜阵列321和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微棱镜阵列221结构、尺寸相同,且第二微棱镜阵列322和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微棱镜阵列222结构、尺寸相同。本实施例中,出光面320包括两个第一微棱镜阵列321和两个第二微棱镜阵列322,且所述第一微棱镜阵列321和第二微棱镜阵列322交替排布,即,第一微棱镜阵列321,第二微棱镜阵列322、第一微棱镜阵列321、第二微棱镜阵列322依次排布形成出光面320。
如图6所示,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的导光板400与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板300结构大体相同。所述所述导光板400的入光面410形成有交替排布的多个第一凹槽411和多个第二凹槽412,即,所述每个第一凹槽411的两相邻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二凹槽412,且每个第二凹槽412的两相邻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凹槽411。每个第一凹槽411贯通出光面和与其相对的底面,每个第二凹槽412同样贯通出光面和与其相对的底面。
入光面410的多个第一凹槽411中进一步设置有多个微棱镜413,具体为至少一个微棱镜413设置于第一凹槽411的表面。所述微棱镜413可以为凹槽结构,也可以为凸块结构,以凸块结构为例具体说明微棱镜413的特点,即,在第一凹槽411的表面设置多个三棱柱,说选地,所述多个三棱柱均匀分布于第一凹槽411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根据实际需要第二凹槽412中也可以进一步设置多个微棱镜,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所述入光面410上的第一凹槽411的尺寸和形状以将入射光的亮度视角限定在140度的范围内为准,最好限定在100度的范围内。多个三棱柱形微棱镜413均匀的分布在第一凹槽411表面,一方面可以配合第一凹槽411更好的将入射光的亮度视角限定在140度(包括140度)的范围内,或最好限定在100度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入射光亮度均匀的分布在上述140度或100度的视角范围内。
对于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实施例中的导光板,由于入光面形成有不同结构的至少两个光接收区域,这样可实现对相同光源发出的光线产生不同的导引和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种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线,实现导光板的多功能导光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导光板配合同种光源可以形成具有至少两种发光特点的背光模组。
如图7所示,本技术方案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第一实施例中导光板200的背光模组500。所述背光模组500包括一个导光板200及至少两个光源510。所述每一个光接收区域对应设置一个光源510。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500具有两个接收区域,即、第一凹槽211,第二凹槽212。因此,背光模组500包括两个光源510,其中,第一凹槽211、第二凹槽212分别对应设置一个光源510。所述光源510具有一个发光表面511,所述光源510与光接收区域相对应设置,即,其中一个光源510的发光表面511面向第一凹槽211设置,另一个光源510的发光表面511面向第二凹槽212设置。该至少两个光源510可以为同一种光源,也可以为不同种光源。
如图8所示,本技术方案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第二实施例中导光板300的背光模组600。所述背光模组600包括一个导光板300及多个光源610。所述导光板300的每一个光接收区域对应设置一个光源610。本实施例中,导光板300具有四个光接收区域,即,两个第一凹槽311和两个第二凹槽312。因此,背光模组600包括四个光源610,且每一个光源610对应一个光接收区域设置。每一个光源610具有一个发光表面611,且所述发光表面611与入光面310的光接收区域对应设置。该至少两个光源610可以为同一种光源,也可以为不同种光源。
如图9所示,本技术方案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第三实施例中导光板400的背光模组700。所述背光模组700包括一个导光板400及多个光源710。所述导光板400的每一个光接收区域对应设置一个光源710。本实施例中,导光板400具有四个光接收区域,即,两个带微棱镜结构的第一凹槽411和两个第二凹槽412。因此,背光模组700包括四个光源710,且每一个光源710对应一个光接收区域设置。每一个光源710具有一个发光表面711,且所述发光表面711与入光面410的光接收区域对应设置。该至少两个光源710可以为同一种光源,也可以为不同种光源。
上述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具有两种发光特点:第一,当单独在第一光接收区域设置光源时,从光源发出的光线由入光面的第一光接收区域进入导光板,并由出光面上与第一光接收区域对应的出光区域导出,由于第一光接收区域和与其对应的出光区域的结构转点使得经导光板导出的光线具有一定特性,如一定的亮度、均匀度、视角范围等特点。第二,单独在第二光接收区域设置光源时,从光源发出的光线由入光面的第二光接收区域进入导光板,并由出光面上与第二光接收区域对应的出光区域导出,由于第二光接收区域和与其对应的出光区域的结构特点使得经导光板导出的光线光具有另一特性,如一定的亮度、均匀度、视角范围等特点。
此外,当背光模组具有多个不同结构的光接收区域对,可以配合同种或不同种光源产生多种不同特性的光线,这样可以使得导光板具有多个不同的导光特点,同时可以使得相应的背光模组具有多种发光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本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导光板,其包括一个入光面,一个与入光面相交的出光面及一个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包括至少一个贯通出光面与底面的第一凹槽作为第一光接收区域,以及至少一个贯通出光面与底面的第二凹槽作为第二光接收区域,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形状不同,并交替排布在入光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具有一个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第一凹槽的两相邻侧分别连接一个第二凹槽,同时,每个第二凹槽的两相邻侧分别连接一个第一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互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中设置有多个微棱镜,所述微棱镜均匀分布于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的表面。
6.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种导光板,及至少两个光源,所述导光板入光面的第一光接收区域及第二光接收区域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光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与第一光接收区域对应设置的光源和与第二光接收区域分别对应设置的光源为同一种光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与第一光接收区域对应设置的光源和与第二光接收区域分别对应设置的光源为不同种光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201387A CN100582823C (zh) | 2006-12-25 | 2006-12-25 |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201387A CN100582823C (zh) | 2006-12-25 | 2006-12-25 |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10976A CN101210976A (zh) | 2008-07-02 |
CN100582823C true CN100582823C (zh) | 2010-01-20 |
Family
ID=39611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2013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2823C (zh) | 2006-12-25 | 2006-12-25 |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582823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824040B1 (ko) * | 2011-07-29 | 2018-01-31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표시 장치 |
CN102506359A (zh) * | 2011-11-16 | 2012-06-20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 |
CN102943975B (zh) | 2012-11-05 | 2015-11-25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CN103032773B (zh) * | 2012-12-26 | 2015-06-03 | 广州大学 | 一种基于液晶电视的led背光模组 |
KR20140121964A (ko) * | 2013-04-08 | 2014-10-17 | 주식회사 엘에스텍 | Led 광원간의 암부를 방지하는 도광판을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장치 |
TWI544254B (zh) | 2014-02-10 | 2016-08-01 |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
JP6621881B1 (ja) * | 2018-08-03 | 2019-12-18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玩具 |
CN113514917A (zh) * | 2021-06-30 | 2021-10-19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88410Y (zh) * | 2002-12-20 | 2003-11-26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面光源模组 |
CN1577005A (zh) * | 2003-07-01 | 2005-02-0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背光源组合体及具有该背光源组合体的液晶显示器 |
JP2005347208A (ja) * | 2004-06-07 | 2005-12-15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面光源装置 |
WO2006087879A1 (ja) * | 2005-02-18 | 2006-08-24 | Minebea Co., Ltd. | 面状照明装置 |
CN2834109Y (zh) * | 2005-11-08 | 2006-11-01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外壳面板及其导光条 |
-
2006
- 2006-12-25 CN CN200610201387A patent/CN10058282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88410Y (zh) * | 2002-12-20 | 2003-11-26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面光源模组 |
CN1577005A (zh) * | 2003-07-01 | 2005-02-0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背光源组合体及具有该背光源组合体的液晶显示器 |
JP2005347208A (ja) * | 2004-06-07 | 2005-12-15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面光源装置 |
WO2006087879A1 (ja) * | 2005-02-18 | 2006-08-24 | Minebea Co., Ltd. | 面状照明装置 |
CN2834109Y (zh) * | 2005-11-08 | 2006-11-01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外壳面板及其导光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10976A (zh) | 2008-07-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82831C (zh) |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 |
CN100582823C (zh) |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 |
CN101196597A (zh) |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 |
JP3931070B2 (ja) |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
CN1996059A (zh) |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 |
CN101630037B (zh) |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 |
CN101457901B (zh) | 光场调节装置及采用该光场调节装置的照明装置 | |
US10338302B2 (en) | Light source device | |
CN101225940A (zh) | 面状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2128417B (zh) | 导光板 | |
US20040012943A1 (en) | Hollow surface illuminator | |
CN101349406A (zh) | 背光模块 | |
US7086772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with reflection lumps and round protrusions and plane light source using the same | |
CN101660719A (zh) | 背光源模块 | |
US7178966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with nonuniformly oriented diffusing elements | |
CN101620342B (zh) |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 |
CN103196097B (zh) | 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柱面透镜 | |
CN103292246B (zh) | 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02563466B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01158784A (zh) | 背光源 | |
CN100529888C (zh) |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 |
CN1912703A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其透光板 | |
CN102853336A (zh) | 背光模组 | |
CN100376978C (zh) | 背光模组 | |
CN106439735A (zh) | 导光单元、光导装置以及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51225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