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562447C - 座椅安全带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安全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62447C
CN100562447C CNB2005800375656A CN200580037565A CN100562447C CN 100562447 C CN100562447 C CN 100562447C CN B2005800375656 A CNB2005800375656 A CN B2005800375656A CN 200580037565 A CN200580037565 A CN 200580037565A CN 100562447 C CN100562447 C CN 10056244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ibbon
seat
main shaft
generation arran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375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52553A (zh
Inventor
绿川幸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01052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25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244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244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10),包括控制器(20),当检测到对使织带(11)插入的D环(53)的位置进行调节的贯穿调节器(52)被向下移动时,所述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15)在织带(11)的卷绕方向上旋转。

Description

座椅安全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并且特别涉及到一种将当织带被系紧而座椅被移动时的织带的松弛量消除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传统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座椅安全带装置是公知的,其中必要时,电动机旋转主轴以卷绕织带,由此乘客被固定在座位上(例如,见专利文件1)。在传统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离合器置于卷收器中。当乘坐车辆的乘客拉出并且系紧织带时,离合器被松开,织带的拉出阻力总体上在降低的状态。
在有通过卷绕弹簧卷绕织带的卷收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卷绕弹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设置为强的卷绕力预先被设置为非常弱,借以织带可被轻松的拉出并且当系紧织带时,来自织带的压力感觉被减轻。
然而,在这样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既然卷绕弹簧的卷绕力弱,那么因为在D环和织带之间的摩擦力或者因为锁舌的重量,而难以完全存储织带。所以,在这样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已被建议在存储时通过使用电动机辅助卷绕。更详细的,当电动机在卷绕方向上旋转时,离合器被设置为动力可传输状态,于是卷绕协助可被促成。当完成存储时,电动机停止辅助卷绕并且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离合器被设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并且返回原始状态,织带只受到卷绕弹簧的软弱的卷绕力。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未经审查公开号2001-163185
然而,在这样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当座椅安全带被系紧时,在座椅背向后移动或者座椅靠背被向后倾斜的情况下,在乘客和织带之间产生的松弛量可能不被消除,因为卷绕弹簧的卷绕力弱。在先前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因为织带在被系紧时的卷绕力为2牛或者更大,所以松弛量可被消除。然而,在使用弱卷绕力的卷绕弹簧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因为织带被系紧时的卷绕力被设置在0.5牛至2牛的范围中,所以松弛量不能被消除。
在座椅安全带装置中,为了调整使织带插入的用作织带导向器的D环的位置,提供了作为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的贯穿调节器(adjust-through)。贯穿调节器支持织带的中部,并且可在相对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移动。即使在织带不留松弛量被存储时,当贯穿调节器向下移动时,织带的松弛量也会产生。在卷绕弹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设置为强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不考虑锁舌的重量(大约70克)以及D环和织带之间摩擦力的存在,都能够在不引起任何松弛量的情况下将织带与锁舌一起向上拉起。然而,在上述使用弱卷绕力(在0.5牛至2牛的范围中)的卷绕弹簧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尽管在D环和卷绕装置之间松弛的织带可被卷绕,但在D环和锁住锁舌的卷绕锚点之间的松弛的织带不能被提拉,这是因为锁舌的重量以及D环和织带之间的摩擦力,由此留有织带的松弛量。结果,储存的织带会变得松弛,以至于锁舌会与车辆的内部物品碰撞,因此产生不适的声音或损坏内部物品。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已被实现,其目的为提供一种织带松弛量可被消除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体的,第一个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在织带被系紧的情况下,当座椅状态产生变化、如织带变得松弛时,在乘客和织带之间的松弛量可被消除。另外,第二个目的为提供一种座椅安全带,即使当贯穿调节器被向下移动时,织带也不松弛,从不处于松弛存储的状态。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构造实现。
(1)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
主轴,其卷绕织带;
动力产生装置,其产生使主轴在期望方向上旋转的动力;
动力传输装置,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使主轴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可传输状态下能够被传输至主轴,而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与使主轴在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方向相反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不可传输状态下不能被传输至主轴;
控制装置,其控制动力产生装置;以及
松弛量检测装置,其检测织带的松弛量,
当松弛量检测装置检测到松弛量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
(2)根据(1)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当松弛量检测装置检测到松弛量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然后,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以设置动力传输装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
(3)根据(1)或(2)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松弛量检测装置为检测主轴旋转量的旋转传感器。
(4)根据(1)或(2)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还包括对使织带插入的织带导向器的位置进行调节的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
松弛量检测装置为检测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向下移动的导向器位置变化检测装置,以及
当导向器位置变化检测装置检测到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向下移动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然后,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以设置动力传输装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
(5)根据(1)或(2)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松弛量检测装置为检测座椅状态变化的座椅状态检测装置,以及
在织带被系紧的情况下,当座椅状态检测装置检测到织带为松弛的这种座椅状态的变化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然后,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以设置动力传输装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
(6)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
主轴,其卷绕织带;
动力产生装置,其产生使主轴在期望方向上旋转的动力;
动力传输装置,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使主轴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可传输状态下能够被传输至主轴,而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与使主轴在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方向相反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不可传输状态下不能被传输至主轴;
控制装置,其控制动力产生装置;以及
座椅状态检测装置,其检测座椅状态的变化,
在织带被系紧的情况下,当座椅状态检测装置检测到织带为松弛的这种座椅状态的变化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
(7)根据(6)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在织带被系紧的情况下当座椅状态检测装置检测到织带为松弛的这种座椅状态的变化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然后,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以设置动力传输装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
(8)根据(6)或(7)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座椅状态检测装置为检测主轴旋转量的旋转传感器。
(9)根据(6)或(7)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座椅状态检测装置为检测座椅在前后方向上被移动的座椅移动检测装置和检测座椅靠背被倾斜的座椅靠背移动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10)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
主轴,其卷绕织带;
动力产生装置,其产生使主轴在期望方向上旋转的动力;
动力传输装置,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使主轴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可传输状态下能够被传输至主轴,而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与使主轴在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方向相反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不可传输状态下不能被传输至主轴;
控制装置,其控制动力产生装置;
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其对使织带插入的织带导向器的位置进行调节;以及
导向器位置变化装置,其检测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的位置变化,
当导向器位置变化检测装置检测到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向下移动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
(11)根据(10)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当导向器位置变化检测装置检测到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向下移动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而此后,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以设置动力传输装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
(12)根据(10)或(11)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导向器位置变化检测装置为检测主轴旋转量的旋转传感器。
在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当织带的松弛量被检测到时,动力产生装置被控制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因此,织带的松弛量可被消除。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在织带被系紧的情况下当检测到织带为松弛的这种座椅状态的变化时,动力产生装置被控制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因此,乘客身上的织带的松弛量可通过驱动动力产生装置卷绕织带而被消除,由此织带被更可靠地系紧。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织带被系紧的情况下当检测到织带为松弛的这种座椅状态的变化时,动力产生装置被控制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然后,动力产生装置被控制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以设置动力传输装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因此,因为只有弱卷绕力作用于主轴上,所以在使用中织带可被轻松地拉伸。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当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的向下移动被检测到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因此,因为贯穿调节器的向下移动而松弛的织带被卷绕。因此,当贯穿调节器被向下移动时,织带不会松弛。从而存储状态不会松弛并且性质可以被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当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的向下移动被检测到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然后,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以设置动力传输装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因此,因为在控制后只有弱卷绕力作用于主轴上,所以在使用中织带可被轻松地拉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座椅安全带装置的简图。
图2是用于图1所示座椅安全带装置中的离合器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离合器的操作的图示。
图4是示出图2所示离合器的操作的图示。
图5是示出图2所示离合器的操作的图示。
图6是示出图2所示离合器的操作的图示。
图7是示出图1所示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控制操作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图1所示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控制操作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设置原始系紧点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设置原始系紧点的另一个方法的流程图。
图11A至11C中图11A是说明旋转传感器构造的示意图,而图11B和11C是说明其检测方法的图示。
图12是说明图1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车载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座椅安全带装置的简图。
图14是示出图13所示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操作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座椅安全带装置
11  织带
12  主轴
15  电动机(动力产生装置)
16  减速器
17  离合器(动力传输装置)
18  阻尼弹簧(动力传输装置)
19  旋转传感器(松弛量检测装置、座椅状态检测装置或者导向器位置变化检测装置)
20  控制器(控制装置)
23  座椅移动检测装置(松弛量检测装置或座椅状态检测装置)
24  座椅靠背移动检测装置(松弛量检测装置或座椅状态检测装置)
25  带扣开关
52  贯穿调节器(导向部分调节装置)
53  D环(织带导向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座椅安全带装置的简图,图2是用于图1所示座椅安全带装置的离合器的截面图,图3至图6是示出图2所示离合器的操作的图示,图7是示出图1所示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控制操作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图8是示出图1所示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控制操作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图9是示出设置原始系紧点的方法的流程图,图10是示出设置原始系紧点的另一个方法的流程图,图11A至11C是示出了旋转传感器的示意图,以及图12是说明图1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车载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主要包括织带11、主轴12、卷收器13、卷绕弹簧14、电动机15、减速器16、离合器17、阻尼弹簧18、旋转传感器19以及控制器20。在实施例中,电动机15构成动力产生装置。减速器16、离合器17以及阻尼弹簧18构成动力传输装置。控制器20构成控制装置。
在卷收器13中,卷绕织带11的主轴12旋转地被存放。卷绕弹簧14与主轴12始终保持连接,并且给织带11施加卷绕力。卷绕弹簧14的卷绕力被设置为非常软弱,而且当织带11被使用者扣住时,在使用者的胸部的织带11不松弛。在所述实施例中,在胸部的卷绕力被设置为在0.5牛至2牛的区间内。
必要时,由电动机15通过卷绕方向上的动力传输装置旋转主轴12。电动机15根据控制器20发送的正向或反向的电流,正向旋转或者反向旋转,并且传输其动力至减速箱16。正向旋转方向上产生使主轴12沿卷绕织带11的卷绕方向旋转的动力,而反向旋转方向上产生与上述动力方向相反的动力。
减速器16与电动机15的电动机轴22连接。减速器16依照电动机轴22的正向或反向旋转而旋转,并且降低电动机轴22的旋转力的速度(放大扭矩),且传输所述旋转力至离合器17。
当电动机15正转时,离合器17通过阻尼弹簧18(动力传输状态)从电动机15传输动力至主轴12,而当电动机15倒转时,离合器17不从电动机15(动力不可传输状态)传输动力。
当电动机15为卷绕而驱动时,阻尼弹簧18防止驱动力突然被传输至织带11,从而减少对使用者的冲击并防止了不适。动力传输装置的构造将在以下被详细描述。
例如,旋转传感器19是检测主轴12旋转并且产生例如脉冲信号的电信号的旋转传感器。如图11A所示,旋转传感器19包括:与主轴12同步旋转的,被N极和S极交替磁化的环状磁场发生器19a;和在磁场发生器19a周围设置的两个磁敏传感器19b、19c。例如,如图11B和图11C所示,当磁敏传感器19b的输出由N极变为S极时,由磁敏传感器19c的输出可确定,当磁敏传感器19c输出对应N极时,磁场发生器19a向图11A的右侧移动,以及当磁敏传感器19c的输出对应S极时,磁场发生器19a向图11A的左侧移动。当主轴12在卷绕方向上正向旋转时,控制器20增加脉冲数,而当主轴12在拉伸方向上反向旋转时,控制器20减去脉冲数,因此,将那些脉冲数转换为织带11的卷绕/拉伸的数量(长度)。此种脉冲数的增加和减少也可相反地进行。
这样,旋转传感器19检测主轴12的旋转量和旋转方向。
控制器20其中包括CPU、ROM、RAM、输入/输出接口(I/F)、计时器以及电机驱动器,并且使用这些电路控制电动机15。座椅移动检测装置23、座椅靠背移动检测装置24和带扣开关25,与控制器20电性接触。
座椅移动检测装置23可使用检测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滑行移动的传统座椅移动检测传感器来检测移动。例如,它可以是将电子座椅装置的座椅从基准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变量转换为脉冲信号的传感器。更具体的,当座椅滑动电动机被向座椅前方旋转时,传感器将旋转量转换为脉冲信号,而当座椅滑动电动机被向座椅后方旋转时,传感器将旋转量转换为脉冲信号。因此,控制器20将向前移动座椅时由座椅移动检测装置23提供的脉冲信号数(n1)与预先存储的参考值(0)相加,而且将向后移动座椅时由座椅移动检测装置23提供的脉冲信号数(n2)从在向前移动座椅时获得的增加值中减去,由此计算并确认座椅现在的位置。
座椅靠背移动检测装置24也可使用传统座椅靠背角度检测传感器来检测移动。例如,其可以是将电子座椅装置的座椅靠背的从基准位置倾斜的变量转换为脉冲信号的传感器。更具体的,当倾斜电动机在座椅靠背的倾斜方向上旋转时,传感器将旋转量转换为脉冲信号。因此,控制器20将倾斜座椅靠背时由座椅靠背移动检测装置24提供的脉冲信号数(n1)与预先存储的参考值(0)相加,而且将在座椅返回时由座椅靠背移动检测装置24提供的脉冲信号数(n2)从在座椅倾斜时获得的增加值中减去,由此计算并确认座椅现在的位置。同时,既然座椅移动检测装置23和座椅靠背移动检测装置24可被检测织带11移动量的旋转传感器19取代,那么这些检测装置23、24在旋转传感器19被使用的情况下就不是必要的。
当锁舌50被插入带扣51(见图12)时,带扣开关25处于开状态,而当锁舌50没有被插入带扣51时,带扣开关25处于关状态。因此,当带扣开关25开时,控制器20通过检测出电流,设置了一个指示座椅安全带正在使用的标记,而当带扣开关25关时,控制器20通过未检测出电流,设置了一个指示座椅安全带不在使用的标记。这种开关常规可知,因此,其细节描述在此将被省略。
如图12所示,在座椅安全带装置10中,卷收器13被连接在构成处于车辆中部的B柱的车辆板的内侧,并且织带11的基端部与卷收器13中的主轴12连接。织带11穿过D环53,该D环53固定在连接到B柱上的贯穿调节器52,从而使得织带11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被拉出到车辆的内部。织带11在插入锁舌50的前端部一侧连接有钳式制动器54,并且前端部连接固定到卷绕锚点55。锁舌50被设置为可沿着织带11在D环53和制动器54之间移动。不使用的织带11被卷绕且存储在卷收器13中,由此锁舌50被锁舌制动器54锁定,并且被保持,以至于不会从靠近B柱上的D环53的位置掉落。通过使座椅56介于带扣51和卷收器13之间,从而带扣51被设置在车辆内部的内侧,并且当锁舌50被插入其中时,保持乘客坐在座椅56上。
然后,参照图2和图3对动力传输装置的构造进行描述。减速器16的主齿轮38、离合器17和阻尼弹簧18被收纳于在卷收器13的框架侧设置的离合器外壳27中。离合器17包括联轴器28、摩擦簧29、离合轮30、插销板31、轴承圈32、杆33、复位弹簧34和转子凸轮35。
联轴器28与主轴12共中心地啮合,并且与主轴12一起旋转。摩擦簧29形成为环形,并且其末端部与离合器外壳27啮合。摩擦簧29可滑动地支承处于轴承圈32周缘部的内侧的离合轮30。
插销板31具有在其周缘部形成的齿部,并且通过阻尼弹簧18被连接至联轴器28。更具体的,阻尼弹簧15是装配在联轴器28和插销板31之间的扭力螺旋弹簧,其螺旋部分装于在联轴器28中,一末端部与联轴器28啮合,而另一末端部与插销板30啮合,从而,当电动机15为卷绕而被驱动并且插销板31旋转时,防止了驱动力突然被传输至织带11。
杆33被可摆动地支持位于在主齿轮38的内周缘部可旋转设置的轴承圈32的一部分处,并且在其从插销板31被松开方向上,通过复位弹簧34使杆33持续地偏斜。复位弹簧34具有一末端部与杆33的一末端部啮合,而另一末端部与轴承圈32的一部分啮合。当主齿轮38由于电动机15的正向旋转而旋转时,杆33沿转子凸轮35的凸轮表面35a向插销板31摆动,并啮合插销板31的齿部39。因此,主齿轮38通过插销板31连接至主轴12。
转子凸轮35通常通过剪切销40(见图3)被固定以至于不摆动,并且具有当杆33与主齿轮38一起旋转时与杆33接触的凸轮表面35a。当预紧器运转时,剪切销40破裂,由此转子凸轮35围绕轴41摆动,并且从插销板31撤出杆33,从而使离合器17不运转。
其次,离合器17的运转将参照图3至图6被描述。如图3所示,当电动机15不为卷绕驱动时,杆33不与插销板31的齿部39啮合。因此,主轴12可在任意方向旋转。如图4所示,当电动机15通过从控制器20被供给电流而开始正向旋转时,通过齿轮与电动机轴22连接的主齿轮38在图4中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然后,杆33和轴承圈32一起在逆时针方向上移动,并且杆33抵抗着复位弹簧34偏斜力,沿转子凸轮35的凸轮表面35a,向插销板31摆动。
如图5所示,当主齿轮38通过电动机15的动力进一步旋转时,杆33啮合插销板31的齿部39。因此,离合器17被啮合并且被设置为电动机15的动力可被传输至主轴12的动力可传输状态。当插销板31的旋转动力通过阻尼弹簧18被传输至主轴12时,织带11被卷绕。此时,转子凸轮35和离合轮30抵抗着摩擦簧29滑动并旋转。当织带11被完全卷绕时,电动机15停止运转。
如图6所示,当电动机15通过从控制器20被供给电流倒转时,杆33与主齿轮38一起在图6中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然而,转子凸轮35和离合轮30当被摩擦簧29偏斜时不旋转。当杆33与转子凸轮35分离并且通过复位弹簧34在远离插销板31的方向上摆动时,杆33滑出插销板31的齿部39,离合器17被松开,并且因而被设置为电动机15的动力不能被传输至主轴12的动力不可传输状态。
如图2所示,容纳旋转传感器19和磁化盘36的传感器外壳37被连接在离合器外壳27的外侧。磁化盘36被连接至联轴器28的前端,并且例如,在外周部,N极和S极在圆周方向上交替被磁化。旋转传感器19以非接触方式安装在磁化盘36的外周部,并且磁化盘36与联轴器28一起旋转,从而旋转传感器19输出一个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与联轴器28的旋转量成比例。
在这样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中,当检测座椅被向后移动的座椅移动检测装置23或检测座椅靠背倾斜的座椅靠背移动检测装置24的至少一个检测到移动时,电动机15被驱动而卷绕织带11,由此通过卷绕织带11来消除松弛量(在下文中,作为松弛量消除操作)。
座椅的向后移动或者座椅后背的向后倾斜可通过旋转传感器19检测,所述旋转传感器19通过检测主轴12的旋转量和检测织带是否从原始系紧点进行了卷绕(通过弱卷绕弹簧14的卷绕的存在与否),来检测织带11的移动。
上述所谓原始系紧点,是将以下情况设置为原始系紧点。
(a)在系紧座椅安全带操作被完成的时点
(b)在松弛量消除操作被完成的时点
(c)在织带被系紧且停止的状态下经过了预定时间后的时点
在(a)中,系紧座椅安全带操作如下。当带扣开关25检测在未系紧状态下锁舌50被插入带扣51时,电动机15在织带11的卷绕方向上被预定电力所驱动,并且织带11被卷绕。当一段时间以后松弛量随后被消除时,以预定电力驱动的电动机15不能执行卷绕,以至于卷绕停止。然后,旋转传感器19检测到卷绕停止,由此电动机15在织带11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并且离合器17被松开。因此,只有弱卷绕弹簧14的弱卷绕力作用于织带11上。这一系列操作为系紧操作。在完成操作的时候,织带11当时的卷绕量(或者拉伸量)被设置为原始系紧点,并被储存在控制器20的存储器RAM中。
在(b)中,当旋转传感器19检测到织带11从原始系紧点被弱卷绕弹簧14卷绕时,松弛量消除操作被执行。电动机15在织带11的卷绕方向上被预定电力所驱动,并且织带11被卷绕。当一段时间以后松弛量随后被消除时,被预定电力驱动的电动机15不能执行卷绕,以至于卷绕停止。然后,旋转传感器19检测到卷绕停止,由此电动机15在织带11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并且离合器17被松开。因此,只有弱卷绕弹簧14的弱卷绕力作用于织带11上。这一系列操作为松弛量消除操作,在完成操作的时候,织带11当时的卷绕量(或者拉伸量)被设置为原始系紧点,并被储存在控制器20的存储器RAM中。
在(c)中,带扣开关25检测到座椅安全带被系紧,并且旋转传感器19检测到乘客没有拉伸或卷绕织带11。当这种情况持续了预定的时间时,织带11的卷绕量(或者拉伸量)被设置为原始系紧点,并被储存在控制器20的存储器RAM中。
然后,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控制操作的第一个实施例将根据图7被描述。
如图7所示,在控制操作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在座椅安全带被系紧的状态下,当座椅向后滑移而随后移动停止,或者座椅靠背被向后倾斜而随后倾斜停止时(S101),为了卷绕,电动机15以预定电力驱动,即,预定的驱动力(在实施例中,卷绕力被设置在5牛至20牛的范围内)(S102),以便于消除织带11的松弛量。也就是,在第一个实施例中,检测座椅状态上的变化的座椅状态检测装置包括座椅移动检测装置23和座椅靠背移动检测装置24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作为检测织带松弛量的松弛量检测装置进行操作。在座椅安全带未被系紧的状态下,当座椅向后滑移而随后停止,或者当座椅靠背被向后倾斜而随后停止时,电动机不被驱动并且状态不变地返回。
当一段时间以后松弛量被消除时,电动机15停止驱动,因为以预定电力不能执行卷绕(S103)。检测主轴12旋转量的旋转传感器19检测到停止状态。当停止状态被检测到时,离合器17被松开(S104)。通过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电动机15,使得离合器的松开被执行。在离合器被松开之后,电动机15停止(S105)。因为只有弱卷绕弹簧14的弱卷绕力作用于主轴12上,所以乘客会感觉到来自织带11的压力较小,并且能够用小的力轻松地拉伸织带11。设置原始系紧点的处理(S106)将在图8所示的控制操作的第二个实施例中描述。
然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控制操作的第二个实施例将根据图8被描述。在第二个实施例中,与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为:对卷绕织带11的主轴12的旋转量进行检测的旋转传感器12检测座椅的向后移动或者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
如图8所示,在座椅安全带被系紧的状态下,当座椅被向后移动或者座椅靠背被向后倾斜时,旋转传感器19检测到织带11从原始系紧点向卷绕一侧移动。当此移动被检测到时(S201),电动机15以预定电力被驱动以便卷绕,即,预定的驱动力(5牛至20牛的卷绕力)(S202),以便于消除织带11的松弛量。也就是,检测座椅状态上的变化的座椅状态检测装置包括旋转传感器19,并且作为松弛量检测装置进行操作。当织带11没有从原始系紧点向卷绕一侧移动时,电动机不被驱动并且状态不变地返回。
当一段时间以后松弛量随后被消除时,电动机15停止,因为以预定电力不能执行卷绕。检测主轴12旋转量的旋转传感器19检测到停止状态。当停止状态被检测到时,离合器17被松开(S204)。通过在织带11的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电动机15,使得离合器的松开被执行。在离合器被松开之后,电动机15停止(S205)。因为只有弱卷绕弹簧14的卷绕力作用于主轴12上,所以乘客会感觉到来自织带11的压力较小,并且能够用小的力轻松地拉伸织带11。松开离合器后,由于乘客的弹性力,或者他们的衣物,织带11在拉伸方向上移动一定程度。而原始系紧点在此移动后被设置(S206)。
图9和图10是说明设置原始系紧点的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方法是在完成系紧安全带操作时、和在织带被系紧并停止的情况下经过了预定的时间时进行的。这不同于在消除松弛量操作后设置原始系紧点的方法。
如图9所示,设置原始系紧点的方法在打算系紧座椅安全带的乘客系紧安全带之后进行的操作之后进行。具体的,当系紧状态被带扣开关25检测(S211)从而未系紧状态变为系紧状态时,电动机15以预定电力驱动卷绕(S212),即,预定的驱动力(5牛至20牛的卷绕力),以便于消除系紧后织带11的多余的松弛量。
当一段时间以后松弛量被消除时,电动机15停止(S213),因为以预定电力不能执行卷绕。检测主轴12旋转量的旋转传感器19检测到停止状态。当停止状态被检测到时,离合器17被松开(S214)并且电动机15停止(S215)。通过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电动机15,使得离合器的松开被执行。在离合器被松开之后,因为只有弱卷绕弹簧14的卷绕力作用于主轴12上,所以乘客会感觉到来自织带11的压力较小,并且能够用小的力轻松地拉伸织带11。此时,松开离合器后,由于乘客的弹性力,或者他们的衣物,织带11在拉伸方向上移动一定程度。而原始系紧点在此移动后被设置(S216)。
如图10所示,设置原始系紧点的另一个方法如下。例如,系紧座椅安全带的乘客向前移动座椅或者座椅靠背大约200毫米,或者向前移动他/她自己乘坐的位置大约200毫米,并且保持此状态驾驶或乘坐一段时间,此后,乘客向后移动座椅或者座椅靠背大约100毫米,或者向后移动他/她自己乘坐的位置大约100毫米。考虑到此种情况,向后移动(或者倾斜)发生了织带11上的额外的松弛量,然而,松弛量不会被消除,因为主轴12不会从原始系紧点向卷绕一侧卷绕。所述方法将防止这种情况。即,当座椅安全带被系紧并且织带11的移动被停止预定时间后(例如三秒)(S221),此位置被设置(更新)为新的原始系紧点(S222)。
依据上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当检测座椅状态的变化,例如系紧的织带11出现松弛时,电动机15被控制在织带11的卷绕方向上旋转。因此,乘客身上的织带11的松弛量可通过驱动电动机15卷绕织带11被消除,由此织带11被更可靠地系紧。
依据座椅安全带装置10,当检测座椅状态的变化,例如系紧的织带11出现松弛时,电动机15被控制在织带11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然后,电动机15产生与使主轴12在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相反的动力,并且因此离合器17被设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因此,因为只有弱卷绕力作用于主轴12,所以在使用中织带11可被轻松地拉伸。
依据座椅安全带装置10,因为用作座椅状态检测装置的松弛量检测装置是检测座椅被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座椅移动检测装置23和检测座椅靠背倾斜的座椅靠背移动检测装置24中的至少一个,或者是检测主轴12的旋转量的旋转传感器19,所以不必分别提供座椅状态检测装置。因此,织带11的松弛量可通过现有的构造防止。
然后,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将依照附图被详细描述。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描述将被省略或被简化。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座椅安全带装置的简图,而图14是示出图13所示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A主要包括:织带11、主轴12、卷收器13、卷绕弹簧14、电动机15、减速器16、离合器17、阻尼弹簧18、旋转传感器19以及控制器20。在实施例中,电动机15构成动力产生装置。减速器16、离合器17以及阻尼弹簧18构成动力传输装置。旋转传感器19构成导向器位置变化检测装置。控制器20构成控制装置。第一个实施例中图12所示的贯穿调节器52构成位置调节装置,而D环53构成织带导向器。实施例中的旋转传感器19可构成检测织带松弛量的松弛量检测装置。
然后,座椅安全带装置10A的操作将根据图14被描述。此程序被周期性地执行。
如图14所示,座椅安全带是否处于未使用状态被检测(S301)。这是通过如下操作进行的,即通过控制器20检测带扣开关23的状态。当检测到座椅安全带处于使用状态时,则状态不变地返回。另一方面,当座椅安全带处于非系紧且存储的状态时,即当织带11不使用时,通过向下移动贯穿调节器52而在D环53和卷收器13之间产生织带11的松弛量。此种织带11的松弛量通过弱卷绕弹簧14被卷绕,从而主轴12旋转(S302)。
旋转传感器19根据主轴12的旋转检测出贯穿调节器52被向下移动。具体的,在D环53和卷收器13之间的织带的松弛量可被卷绕,这是因为其与D环53和卷绕锚点55之间的织带的松弛量不同,并且干扰卷绕的、在D环53和织带11之间的摩擦力或者由锁舌50的重量产生的负载并不存在。因此,主轴12在卷绕方向上旋转,由此旋转传感器19可检测卷绕,并且检测出贯穿调节器52被向下移动。
当贯穿调节器52的向下移动被检测时,控制器20以预定电力驱动电动机15旋转,即,预定驱动力(在实施例中,卷绕力被设置在5牛至20牛的范围内),以便于消除在D环27和卷绕锚点55之间的织带11的松弛量,并且离合器17被啮合(S303)。也就是,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15在织带11卷绕的方向上旋转,由此因为贯穿调节器52的向下移动而松弛的织带11被卷绕。因此,当贯穿调节器52被向下移动时,织带11的松弛量不出现,从而织带11不会变为松弛存储状态。
最后,当织带11的松弛量通过电动机15的旋转力被消除时,预定电力不会驱动卷绕。因此,电动机15停止。旋转传感器19根据主轴12的旋转量检测电动机15被停止(S304)。当检测到停止状态时,离合器被松开(S305)。离合器17的松开通过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电动机15被执行,并且电动机15停止(S306)。因此,因为只有弱卷绕弹簧14的卷绕力作用于主轴12上,所以在使用中织带11可被小的力轻松拉伸。
根据上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A,当贯穿调节器52被向下移动时,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15在织带11的卷绕方向上旋转。因此,因为贯穿调节器52的向下移动而松弛的织带11被卷绕。因此,甚至当贯穿调节器52被向下移动时,织带11不会变松弛。因此,存储状态不松弛并且性质可被提高。
根据座椅安全带装置10A,当检测到贯穿调节器52向下移动时,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15在织带11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然后,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15产生与在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相反的动力,从而设置电动机15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因此,因为只有弱卷绕力作用于主轴12,所以在使用中织带11可被小的力轻松拉伸。
根据座椅安全带装置10A,因为检测主轴的旋转量的旋转传感器检测贯穿调节器52的向下移动,所以不必分别提供用于检测贯穿调节器52向下移动的装置,并且织带11的松弛量可通过现有的构造防止。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在此做出各种变化和修改。实施例中离合器的结构仅为示例,并且组成离合器的部分不被限制。
本申请基于2004年10月2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4-316205的日本专利申请和2004年10月2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4-316215的日本专利申请,其内容在此作为参考被引述。

Claims (10)

1.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
主轴,其卷绕织带;
动力产生装置,其产生使主轴在期望方向上旋转的动力;
动力传输装置,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使主轴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可传输状态下被传输至主轴,而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与使主轴在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方向相反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不可传输状态下不能被传输至主轴;
控制装置,其控制动力产生装置;以及
松弛量检测装置,其检测织带松弛量的产生,
当松弛量检测装置检测到松弛量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当松弛量检测装置检测到松弛量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然后,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以设置动力传输装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松弛量检测装置为检测主轴旋转量的旋转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还包括对使织带插入的织带导向器的位置进行调节的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
松弛量检测装置为检测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向下移动的导向器位置变化检测装置,以及
当检测到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向下移动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然后,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以设置动力传输装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松弛量检测装置为检测座椅状态变化的座椅状态检测装置,以及
在织带被系紧的情况下,当检测到使织带为松弛的这种座椅状态的变化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然后,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卷绕方向的反方向上旋转,以设置动力传输装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
6.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
主轴,其卷绕织带;
动力产生装置,其产生使主轴在期望方向上旋转的动力;
动力传输装置,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使主轴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可传输状态下被传输至主轴,而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与使主轴在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方向相反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不可传输状态下不能被传输至主轴;
控制装置,其控制动力产生装置;以及
座椅状态检测装置,其检测座椅状态的变化,
在织带被系紧的情况下,当检测到使织带为松弛的这种座椅状态的变化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座椅状态检测装置为检测主轴旋转量的旋转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座椅状态检测装置为检测座椅在前后方向上被移动的座椅移动检测装置和检测座椅靠背被倾斜的座椅靠背移动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9.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
主轴,其卷绕织带;
动力产生装置,其产生使主轴在期望方向上旋转的动力;
动力传输装置,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使主轴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可传输状态下被传输至主轴,而当动力产生装置产生与使主轴在卷绕方向上旋转的动力方向相反的动力时,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被设置为动力不可传输状态,来自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在动力不可传输状态下不能被传输至主轴;
控制装置,其控制动力产生装置;
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其对使织带插入的织带导向器的位置进行调节;以及
导向器位置变化检测装置,其检测位置调节装置的位置变化,
当检测到导向器位置调节装置向下移动时,控制装置控制动力产生装置在织带的卷绕方向上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导向器位置变化检测装置为检测主轴旋转量的旋转传感器。
CNB2005800375656A 2004-10-29 2005-10-26 座椅安全带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244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16205/2004 2004-10-29
JP2004316205 2004-10-29
JP316215/2004 2004-10-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2553A CN101052553A (zh) 2007-10-10
CN100562447C true CN100562447C (zh) 2009-11-25

Family

ID=38783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3756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2447C (zh) 2004-10-29 2005-10-26 座椅安全带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6244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5197B (zh) * 2012-08-28 2015-02-11 资阳市巨达汽车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带及其报警装置
DE102014018262B4 (de) * 2014-12-11 2021-08-05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Gurtaufroller mit einem Signalgeberring
US10150446B2 (en) * 2016-04-11 2018-12-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elt assembly including payout measurement
CN107487293A (zh) * 2016-12-12 2017-12-19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及车辆
US11584332B2 (en) * 2017-03-17 2023-02-21 Honda Motor Co., Ltd. Seat belt device
JP7168283B2 (ja) * 2018-09-27 2022-11-0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9835222B (zh) * 2019-02-22 2021-01-29 麦克英孚(宁波)婴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安全座椅电控系统及包括其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12606794B (zh) * 2021-01-14 2025-03-07 宁波宝贝第一母婴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带拉紧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9108A (en) * 1985-09-11 1987-04-21 American Safety Equipment Corp. Automatic seat belt adjust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9108A (en) * 1985-09-11 1987-04-21 American Safety Equipment Corp. Automatic seat belt adjust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2553A (zh) 2007-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86577B2 (ja) 搭乗者拘束装置用の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JP518917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7216827B2 (en) Seatbelt retractor and seatbelt device
US7735766B2 (en) Seatbelt retractor
KR20070073892A (ko) 시트 벨트 리트랙터
CN100562447C (zh) 座椅安全带装置
CN101516691A (zh) 座椅安全带卷收装置、座椅安全带装置、座椅安全带卷绕方法、计算机程序和座椅安全带系统
JP2016155452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8504160A (ja) 電気モータ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巻き取り装置
KR20220106157A (ko) 시트 벨트 리트랙터
EP1243486B1 (en) Motor retractor system
JP2009262811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4847241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917510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7045189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着補助装置
KR101316305B1 (ko) 시트벨트용 웨빙의 장력 조절장치
CN100540364C (zh) 安全带收缩器、安全带装置以及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00567056C (zh) 安全带收缩器、安全带装置以及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JP2002002450A (ja) シートベルト巻取り装置
CN100482502C (zh) 安全带收缩器、安全带装置以及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JP4772691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8296674A (ja) 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429108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192257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291747B2 (ja) モータリトラ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