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6711C - 子母扣及母扣的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子母扣及母扣的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36711C CN100536711C CNB2006101362113A CN200610136211A CN100536711C CN 100536711 C CN100536711 C CN 100536711C CN B2006101362113 A CNB2006101362113 A CN B2006101362113A CN 200610136211 A CN200610136211 A CN 200610136211A CN 100536711 C CN100536711 C CN 10053671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 button
- female
- snap
- bo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Snap Fasteners, And Hook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子母扣,其母扣(2)具有弹簧环(21)和环收容部(22),在环收容部(22)的一部分设置使其上部(22a)的高度降低的低上部(23),使与该低上部(23)对应的环收容部(22)的内部空间部分成为上下方向狭窄的狭窄空间部(S)。弹簧环21在狭窄空间部(S)被推压固定在低上部(23)与环收容部底部(22c)之间。低上部(23)被设置在环收容部(22)全周中的距离将子母扣分开时用手指抓住的坯布片(t’)的部位(牵拉点)最近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一对子扣及母扣构成的子母扣以及母扣的加工方法,尤其详细地涉及在母扣上增加了环状弹性构件的子母扣以及带环状弹性构件的母扣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使子扣的凸部与母扣的凸部接纳部卡合或解除卡合的子母扣广泛应用于衣服、袋子等的合并处。子母扣用途有多种,其中有一种要求子扣与母扣之间具有极强的结合力及抗脱开力的类型,作为如此用途的一例可以例举用于运动、体型补正等的女性用紧身衣裤上的胯裆部的合并处。由前后构成该合并处的2片衣裤坯布中,一方固定有子扣,在另一方固定有母扣。穿衣裤时,通过各衣裤坯布对子扣作用有朝前方(或后方)的横向拉力,对母扣作用有朝后方(或前方)的横向拉力。因此,若子扣与母扣之间的结合力及脱开阻力小的话,穿着衣裤时衣裤胯裆部的子·母扣就会脱开。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开发了一种在母扣上增加环状弹性构件来提高上述结合力及抗脱开力的子母扣。参照例如美国专利第2314751号说明书、日本专利实开昭62—7207号公报等。
上述环状弹性构件的作用如下:将子扣凸部向母扣的凸部接纳部卡合时,环状弹性构件的内径因凸部前端附近的大直径部而弹性扩大,通过该大直径部后向回复方向缩小,对凸部的小直径部予以保持。
但是,增加环状弹性构件来提高子扣对母扣的结合力及抗脱开力的情况下,脱紧身衣裤时为了分开其胯裆部的子·母扣需要很大的力,存在衣裤极难脱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确保子扣与母扣之间大的结合力及抗分离力、又可从特定方向比较容易脱开的子母扣以及为了得到这种子母扣的母扣的母扣加工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结构。
本发明的子母扣,包括:具有凸部的子扣;以及具有可与凸部卡合或脱开地接纳凸部的凸部接纳部的母扣,所述凸部具有前端附近的大直径部和外径从该大直径部逐渐缩小而成的小直径部,所述母扣包括环状弹性构件和环收容部,当子扣凸部向凸部接纳部卡合时,所述环状弹性构件因凸部的大直径部而内径弹性扩大,当让该大直径部通过后朝复原方向缩小而与所述小直径部对应,同时所述环收容部,其面向该环中心的内侧侧部呈开放状态,收容所述环状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设有使环收容部的凸部接纳侧上部的高度局部降低的低上部,该低上部所对应的环收容部的内部空间部分与该低上部所对应内部空间部分以外的环收容部内部空间相比,上下方向更为狭窄。
本发明的子母扣中,通过在母扣的环收容部的一部分(包括多个部位)设置高度降低的低上部,使与该低上部对应的环收容部的内部空间部分的上下间隔狭窄,使环状弹性构件的移动至少在该狭窄空间部受到限制。在其作用下,本子母扣与含有在环收容部内部空间内环状弹性构件的移动不受任何限制的现有的带环状弹性构件的母扣的子母扣相比,从特定方向(后述)比较容易脱开子·子扣。
作为上述子扣及母扣的材质最好使用金属等。
环状弹性构件是由利用与子扣的凸部卡合而使内径可弹性扩大及缩小(回复)的金属或树脂、橡胶等非金属材料构成的构件,例如,可形成为C字形环、连续的环状环等。
本发明中,在环收容部上设置低上部的部分只要不是环收容部的360度整个区域即可,因此,在环收容部的上部必然产生高低。母扣上的低上部最好被设置在环收容部全周之中,距离将子扣与母扣脱开时固定着该母扣或子扣的坯布构件上的用手指抓住的部位(牵拉点)最近的位置上(来自牵拉点的拉力通过坯布构件直接作用的部分)。该牵拉点是在坯布构件上用手指抓住的部位尽管有偏差但集中在某一范围时的该范围的中心。这种用手指抓住的部位集中的范围有多个的用途中,在环收容部上也可设置多个低上部。
作为本发明的子母扣的一例用途的女性用紧身衣裤上的胯裆部,为了脱下衣裤而分开该胯裆部的子母扣时,用手指抓住(固定有母扣)的坯布构件的部位(牵拉点)以及将该部位拉动的方向基本为一定。在此情况下,在母扣的环收容部的全周中与上述牵拉点最近的部分即位于连接牵拉点与环中心的直线上的部分设置低上部,使与该低上部对应的环收容部的内部空间部分(狭窄空间部)在上下方向变窄。由此,通过实验确认了以下优点:通过从上述牵拉点将固定有母扣的坯布构件朝规定的拉动方向(参照图4的箭头A)拉动,母扣容易从子扣脱开,并且耐横向拉力(相对于穿着衣裤时作用的横向拉力的抗脱开力)与现有的子母扣同等程度(参照表1及表2)。
本发明中,所述环收容部具有所述低上部和与所述低上部在上下方向相对的底部,可将所述环状弹性构件夹在所述低上部和所述底部之间并被夹压固定。此时,通过环状弹性构件在狭窄空间部的固定,环状弹性构件在狭窄空间部以外的环收容部内部空间、尤其是狭窄空间部的直径方向相反侧也不易在上下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子母扣中的母扣的加工方法,所述子母扣包括:具有凸部的子扣;以及具有可与凸部卡合或脱开地接纳凸部的凸部接纳部的母扣,所述凸部具有前端附近的大直径部和外径从该大直径部逐渐缩小而成的小直径部,所述母扣包括环状弹性构件和环收容部,当子扣凸部向凸部接纳部卡合时,所述环状弹性构件因凸部的大直径部而内径弹性扩大,让该大直径部通过后朝复原方向缩小而与所述小直径部对应,同时所述环收容部,其面向该环中心的内侧侧部呈开放状态,收容所述环状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在底部具有朝下方突出的隆起部的冲模相对于母扣推压,利用冲模的隆起部设置使环收容部的凸部接纳侧上部的高度局部降低的低上部,使该低上部所对应的环收容部的内部空间部分与该低上部所对应内部空间部分以外的环收容部内部空间相比,上下方向更为狭窄。不过,推压上述冲模的工序除了可对固定在坯布上的母扣或没有固定在坯布上的母扣实施以外,也可在将母扣安装在坯布上时进行。
本发明的又一子母扣中的母扣的加工方法,所述子母扣包括:具有凸部的子扣;以及具有可与凸部卡合或脱开地接纳凸部的凸部接纳部的母扣,所述凸部具有前端附近的大直径部和外径从该大直径部逐渐缩小而成的小直径部,所述母扣包括环状弹性构件和环收容部,当子扣凸部向凸部接纳部卡合时,所述环状弹性构件因凸部的大直径部而内径弹性扩大,让该大直径部通过后朝复原方向缩小而与所述小直径部对应,同时所述环收容部,其面向该环中心的内侧侧部呈开放状态,收容所述环状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母扣安装在坯布构件上时,在坯布构件的上方,将母扣保持在底部具有朝下方突出的隆起部的安装冲模上,在坯布构件的下方,将在坯布构件上固定母扣用的母扣固定构件配置在固定构件支承台上,接着,使安装冲模朝着固定构件支承台相对移动,使母扣和母扣固定构件隔着坯布构件相互对接,使母扣固定构件或母扣的一部分贯通坯布构件后,发生变形而与母扣或母扣固定构件卡合,从而将母扣固定在坯布构件上,同时利用安装冲模的隆起部设置使环收容部的凸部接纳侧上部的高度局部降低的低上部,使该低上部所对应的环收容部的内部空间部分与该低上部所对应内部空间部分以外的环收容部内部空间相比,上下方向更为狭窄。通过上述方法,在将母扣安装在坯布构件上的同时可在环收容部上设置低上部。
本发明的母扣加工方法中,可将所述母扣上的低上部设置在环收容部全周中,距离将子扣与母扣脱开时,固定着该母扣或子扣的坯布构件上的,用手指抓住的部位(牵拉点)最近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子母扣中,在附加了环状弹性构件以提高结合力及抗脱开力的母扣的环收容部的一部分上设置高度低的低上部,使与该低上部对应的环收容部内的空间部分构成上下方向狭窄的狭窄空间部,将所述低上部及狭窄空间部设置在距离将固定有母扣或子扣的坯布构件上的子母扣脱开时用手指抓住的部位最近的位置上,通过来自上述部位的拉力,子母扣比现有的揿钮容易脱开。而相对于通过坯布构件作用于子扣及/或母扣的横向拉力的抗脱开力、即穿着时的揿钮结合力可维持与现有的揿钮同等程度。
本发明的上述母扣的加工方法能容易地形成具有上述优点的母扣,而且在将母扣安装在坯布构件上的同时可在环收容部上加工低上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例实施形态的子母扣的子扣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例实施形态的子母扣的母扣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子扣与母扣的卡合状态,是通过低上部及窄空间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为了从图3的状态脱开子母扣而将母扣侧的坯布片朝A方向刚开始牵拉的状态,是与图3相同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表示即将在坯布片上安装母扣状态的剖面说明图。
图6是安装冲模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坯布片上安装有母扣状态的剖面说明图。
图8是表示即将用冲模推压已安装在坯布片上的母扣状态的剖面说明图。
图9是表示母扣的另一实施形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及图2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一例实施形态的构成子母扣的一对子扣1及母扣2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应用于女性用紧身衣裤的胯裆部合并处的子扣1与母扣2的卡合状态,是通过后述的低上部23及窄空间部S的纵向剖视图。子·母扣1、2由金属制成,利用金属制的子扣固定构件14及母扣固定构件26(参照图3等)从各个坯布片t、t’的背侧固定在坯布片t、t’上。坯布片t、t’向前后(图3中为左右)延伸,与紧身衣裤主体连接。
子扣1与现有的结构相同,具有从圆板状的基部13的表面中央向垂直方向突出的凸部10。凸部10具有在垂直轴线周围同心状地配置的大直径径部11和小直径部12,凸部10的前端附近为最大,形成大直径部11,从大直径部11朝向凸部10的基端侧直径逐渐缩小,形成小直径部12。
母扣2是在中央具有沿母扣2的上下方向贯通的圆形开口的筒状体,在开口的周围,配置有沿开口的圆周方向连续的环状弹性构件。作为环状弹性构件具有金属性的、环的一部分被割断的C字形弹簧环21,弹簧环21的内周缘直径(内径)设定为比凸部10的大直径部11直径还小。
母扣2在弹簧环21的外侧,沿着弹簧环21的外周缘,具有收容弹簧环21的环收容部22。并且,母扣2在环收容部22的外侧,沿着环收容部22的外周缘,具有固定母扣固定构件26的周缘部24。
比弹簧环21及环收容部22的内周缘更内侧的空间(开口)是接受卡合或脱开的凸部接纳部20,能插入子扣1的凸部10。如图3所示,环收容部22其纵向截面呈半圆形,在凸部10的接纳侧,即母扣2的上侧设置有上部22a,在母扣的下侧设置有与上部22a相对的底部22c,通过外侧侧部22b将上部22a与底部22c连接,该外侧侧部22b配置在比弹簧环21的外周缘更外侧,具有比弹簧环21的外周缘直径更大的直径。该上部22a、底部22c、和外侧侧部22b所包围的内部空间作为收容弹簧环21的环收容空间。另一方面,在外侧侧部22b的相反侧,面向弹簧环21中心的一侧,即接近凸部接纳部20的内侧侧部,呈弹簧环21的内周缘可从环收容部22内向凸部接纳部20内突出的开放状态。
在环收容部22的一部分,形成有使上部22a向母扣2的下方向凹状地凹下,使上部22a的高度降低的低上部23,形成有低上部23部分的环收容空间与未形成低上部23部分的环收容空间相比,构成母扣2的上下方向狭窄的狭窄空间部S。该狭窄空间部S的上下方向间隔形成为与弹簧环21的厚度相等,弹簧环21被夹在低上部23和底部22c之间并被压接固定。另一方面,狭窄空间部S以外的环收容空间的上下方向间隔形成为比弹簧环的厚度更厚。因此,弹簧环不会被上部22a和底部22c压接固定,能在环收容空间内自由地向上下方向移动。
弹簧环21的基本动作如下。即,将子扣1的凸部10与母扣2的凸部接纳部20卡合时,弹簧环21随着凸部10插入凸部接纳部20,内周缘与凸部10的大直径部11压接,内径扩大,而让大直径部11通过,然后内径朝回复方向缩小而保持凸部10的小直径部12(图3)。使凸部10从凸部接纳部20脱离时,弹簧环21随着将凸部10丛凸部接纳部20拔取,内周缘与凸部10的大直径部11压接,从内径缩小的形态逐渐向可通过大直径部11的形态扩大。因弹簧环21如上所述在狭窄空间部S被压接固定在低上部23与底部22c之间,故该凸部卡合、分开时的弹簧环21的扩大·缩小变形不会在狭窄空间部S发生,仅在狭窄空间部S以外的环收容空间产生。尤其在相对狭窄空间部S,隔着凸部接纳部20,在环收容部22的直径方向相反侧的空间部分(以下简称为“相反侧空间部”)S1处,弹簧环21的变形量最大。
图4是表示脱紧身衣裤时为了分开其胯裆部的子·母扣1、2而将固定有母扣2的坯布片t’朝箭头A方向刚开始牵拉的状态下的子母扣1、2的纵向剖视图。本例的紧身衣裤中,脱开其胯裆部的子·母扣1、2时必须要用手指抓住坯布片t’的自由端部附近并朝A方向(以弹簧环21的中心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牵拉(以下对用手指牵拉的部位称为“牵拉点”),牵拉该坯布片t’的力对在母扣2的环收容部22及弹簧环21的全周上与牵拉点最近的低上部23及狭窄空间部S对应部分产生直接作用,从该作用部分欲将母扣2相对于水平(以子扣1侧的坯布片t作为水平)方向稍许倾斜地从子扣凸部10朝下方脱开。换言之,对该紧身衣裤胯裆部来说在解开子·母扣1、2时的牵拉点及牵拉方向A是预先知道的,将母扣2安装在坯布片t’上时,将弹簧环的低上部23及狭窄空间部S如上所述设定在位于离牵拉点最近、使它们直接受到牵拉力作用的部位。
以下对上述实施形态的子母扣和现有的子母扣的各自性能的比较试验结果进行说明。作为现有的子母扣,使用了在母扣的环收容部没有设置低上部23及狭窄空间部S,除此之外与本形态的子母扣完全相同的结构。试验时,本实施形态的揿钮及现有的揿钮随机地分别选择20个,对各个揿钮,从上述牵拉点朝方向A牵拉坯布片而使子·母扣之间脱开时的牵拉负载(N)进行了测定。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脱开力试验)
脱开力试验 | 现有的揿钮(N) | 新的揿钮(N) |
1 | 13.92 | 11.56 |
2 | 13.52 | 10.00 |
3 | 13.33 | 9.11 |
4 | 11.76 | 8.23 |
5 | 11.76 | 10.39 |
6 | 16.46 | 11.47 |
7 | 16.76 | 11.56 |
8 | 10.68 | 9.11 |
9 | 15.58 | 9.02 |
10 | 11.56 | 9.60 |
11 | 13.23 | 9.51 |
12 | 10.39 | 9.60 |
13 | 11.07 | 9.90 |
14 | 10.39 | 8.04 |
15 | 11.96 | 9.02 |
16 | 15.88 | 9.60 |
17 | 14.60 | 11.37 |
18 | 10.98 | 10.09 |
19 | 14.01 | 10.09 |
20 | 11.76 | 9.51 |
平均值 | 12.98 | 9.84 |
标准偏差 | 2.06 | 1.03 |
从表1可见,本实施形态的子母扣与现有的子母扣相比,能以小的牵拉力从A方向将母扣2从子扣1拉脱。其原因可以认为是因为本实施形态的子母扣中,弹簧环21的移动在母扣2的狭窄空间部S受到限制,而在相反侧空间部S1则弹簧环21进行扩大,相比之下,现有的揿钮中,弹簧环在环收纳部内自由移动。可以认为本实施形态的揿钮的脱开动作如下。
如图4所示,本实施形态的子母扣中,当将坯布片t’从牵拉点(坯布片t’的自由端部附近)朝A方向牵拉时,该牵拉力通过坯布片t’向环收容部22的全周上离牵拉点最近的低上部23传递,从该部分将母扣2朝下方牵拉,欲将母扣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从子扣1的凸部10脱开。此时,本实施形态中,在低上部23的直径方向相反侧,母扣2的位于最上方的周缘部24的顶部(C点)与子扣1的基部13接触,成为该倾斜状态的支点。弹簧环21如上所述在狭窄空间部S固定在低上部23与环收容部底部22c之间,故在狭窄空间部S侧弹簧环21不会朝径向外侧位移,其与低上部23侧的环收容部22一体地被朝凸部10的轴向下方牵拉,在相反侧空间部S1侧,弹簧环21随之逐渐朝径向外侧打开,母扣2从子扣1脱开。
针对上述本形态的子母扣和上述现有的子母扣各选出20个,通过坯布片对母扣作用横向拉力(图3的B方向),对子·母扣之间脱开时的横拉负载(N)进行测定,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耐横向拉力试验)
耐横向拉力试验 | 现有的揿钮(N) | 新的揿钮(N) |
1 | 71.5 | 68.6 |
2 | 90.2 | 109.8 |
3 | 86.2 | 89.2 |
4 | 92.1 | 70.6 |
5 | 114.7 | 111.7 |
6 | 104.9 | 96.0 |
7 | 143.1 | 131.3 |
8 | 109.8 | 134.3 |
9 | 102.9 | 97.0 |
10 | 120.5 | 98.0 |
11 | 107.8 | 91.1 |
12 | 147.0 | 91.1 |
13 | 85.3 | 116.6 |
14 | 93.1 | 110.7 |
15 | 110.7 | 102.9 |
16 | 71.5 | 90.2 |
17 | 81.3 | 97.0 |
18 | 98.0 | 147.0 |
19 | 140.1 | 112.7 |
20 | 147.0 | 110.7 |
平均值 | 105.98 | 103.83 |
标准偏差 | 23.75 | 19.52 |
从表2可见,本形态的揿钮和现有的揿钮在耐横向拉力上没有差异,因此,通过在母扣2的环收容部22上设置低上部23及狭窄空间部S,穿着紧身衣裤时子·母扣1、2之间根本不会发生易脱开的情况。
下面,作为本发明的母扣的加工方法,对将母扣2固定在坯布片t’上的工序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即将在坯布片t’上固定母扣(环状插口)2的状态的剖面说明图。在该状态下,母扣2在坯布片t’的上方,将从安装冲模30的底部中央沿垂直方向突出的凸部31插入并置于凸部接纳部20内。此时,弹簧环21的内径配合凸部31的外周面的外径而变形扩大,并保持推压凸部31的外周面的状态。另外,在坯布片t’的下方,母扣固定构件26配置在与冲模30在上下方向相对地被配置的支承台40上。图6是安装冲模30底部的仰视图,在该底部,在凸部31的外侧,在凸部31的垂直轴周围同心状地设置有与母扣2的环收容部上部22a及周缘部24分别对应的部分32、34,在环收容部上部22a对应部分32的全周的一部分上形成朝下方凸出的隆起部33。接着,随冲模30下降,如图7所示,母扣固定构件26的翻边铆接部27贯通坯布片t’后,进入母扣2的周缘部24底部的环状开口25内,然后在周缘部24内翻边铆接,由此将母扣2固定在坯布片t’上。与此同时,冲模30的隆起部33将环收容部22的上部22a的一部分下压,形成低上部23及狭窄空间部S。此外,环收容部22上的形成有低上部23及狭窄空间部S的部分设定成:在最终将坯布片t’安装在紧身衣裤主体上时如上所述位于离牵拉点最近的部位。
在以上的工序中,是在将母扣2固定在坯布片t’上的同时对母扣2的环收容部22设置了低上部23,但也可将在坯布片t’上的固定与低上部23的形成独立进行。例如,如图8所示,使具有上述隆起部33的冲模30(为了方便使用与上述安装冲模相同的编号)相对于已由母扣固定构件26安装在坯布片t’上状态的母扣2下降,在母扣2的环输入部22上可形成低上部23。
图9表示母扣的又一形态,该母扣2’的环收容部22’的低上部23’并不是下凹成凹状,而是在环收容部22’的上部22a’的一部分,形成有从环收容部22’的内周缘向外(向外侧侧部)平行的两个裂缝23”,并将该裂缝23”之间的部分朝下方推压弯曲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子母扣的用途例举了紧身衣裤的胯裆部,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能有效地应用于子·母扣之间需要有较大的结合力及抗脱开力,且基本确定了子·母扣之间脱开时的牵拉点及牵拉方向的衣裤部位。另外,本子母扣从面对(接近)母扣的环收容部上的低上部及狭窄空间部的牵拉点比较容易脱开,但从面对低上部及狭窄空间部以外的环收容部部分的牵拉点就比较难以脱开,因此能开发因不同方向而使脱开力不一样的那种新的子母扣的用途。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为了将母扣固定在坯布上,使母扣固定构件的一部分贯通坯布,也可使母扣的一部分贯通坯布。
Claims (5)
1.一种子母扣,包括:具有凸部(10)的子扣(1);以及具有可与凸部(10)卡合或脱开地接纳凸部(10)的凸部接纳部(20)的母扣(2,2’),所述凸部(10)具有前端附近的大直径部(11)和外径从该大直径部(11)逐渐缩小而成的小直径部(12),所述母扣(2,2’)包括环状弹性构件(21)和环收容部(22,22’),当子扣凸部(10)向凸部接纳部(20)卡合时,所述环状弹性构件(21)因凸部(10)的大直径部(11)而内径弹性扩大,让该大直径部(11)通过后朝复原方向缩小而与所述小直径部(12)对应,同时所述环收容部(22,22’),其面向该环状弹性构件(21)的环中心的内侧侧部呈开放状态,收容所述环状弹性构件(21),其特征在于,
设有使环收容部(22,22’)的凸部接纳侧的上部(22a)的高度局部降低的低上部(23,23’),所述环状弹性构件(21)夹在该低上部(23、23’)和与该低上部(23、23’)在上下方向相对的环收容部的底部(22c)之间并被夹压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母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扣(2,2’)上的低上部(23,23’)被设置在环收容部(22,22’)全周之中,距离将子扣(1)与母扣(2,2’)脱开时固定着该有母扣(2,2’)或子扣(1)的坯布构件(t,t’)上的用手指抓住的部位最近的位置上。
3.一种子母扣中的母扣的加工方法,所述子母扣包括:具有凸部(10)的子扣(1);以及具有可与凸部(10)卡合或脱开地接纳凸部(10)的凸部接纳部(20)的母扣(2),所述凸部(10)具有前端附近的大直径部(11)和外径从该大直径部(11)逐渐缩小而成的小直径部(12),所述母扣(2)包括环状弹性构件(21)和环收容部(22),当子扣凸部(10)向凸部接纳部(20)卡合时,所述环状弹性构件(21)因凸部(10)的大直径部(11)而内径弹性扩大,让该大直径部(11)通过后朝复原方向缩小而与所述小直径部(12)对应,同时所述环收容部(22),其面向该环状弹性构件(21)的环中心的内侧侧部呈开放状态,收容所述环状弹性构件(21),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在底部具有朝下方突出的隆起部(33)的冲模(30)相对于母扣(2)推压,利用冲模(30)的隆起部(33)设置使环收容部(22)的凸部接纳侧的上部(22a)的高度局部降低的低上部(23),所述环状弹性构件(21)夹在该低上部(23)和与该低上部(23)在上下方向相对的环收容部的底部(22c)之间并被夹压固定。
4.一种子母扣中的母扣的加工方法,所述子母扣包括:具有凸部(10)的子扣(1);以及具有可与凸部(10)卡合或脱开地接纳凸部(10)的凸部接纳部(20)的母扣(2),所述凸部(10)具有前端附近的大直径部(11)和外径从该大直径部(11)逐渐缩小而成的小直径部(12),所述母扣(2)包括环状弹性构件(21)和环收容部(22),当子扣凸部(10)向凸部接纳部(20)卡合时,所述环状弹性构件(21)因凸部(10)的大直径部(11)而内径弹性扩大,让该大直径部(11)通过后朝复原方向缩小而与所述小直径部(12)对应,同时所述环收容部(22),其面向该环状弹性构件(21)的环中心的内侧侧部呈开放状态,收容所述环状弹性构件(21),其特征在于,
安装冲模(30),其在安装冲模(30)的凸部(31)的外周、在安装冲模(30)的凸部(31)的垂直轴周围同心状地具有与所述母扣(2)的环收容部(22)的凸部接纳侧的上部(22a)及周缘部(24)分别对应的部分(32、34),并且其在所述环收容部(22)的凸部接纳侧的上部(22a)对应部分(32)的一部分上、在底部具有朝下方突出的隆起部(33),将该安装冲模(30)配置在坯布构件(t’)的上方,将母扣(2)的环状弹性构件(21)保持在该安装冲模(30)的凸部(31)上,在所述坯布构件(t’)的下方,将在坯布构件(t’)上固定母扣(2)用的母扣固定构件(26)配置在固定构件支承台(40)上,
接着,使安装冲模(30)朝着固定构件支承台(40)相对移动,使母扣(2)与母扣固定构件(26)隔着坯布构件(t’)相互对接,使母扣固定构件(26)或母扣(2)的一部分贯通坯布构件(t’)后,发生变形而与母扣(2)或母扣固定构件(26)卡合,从而将母扣(2)固定在坯布构件(t’)上,同时利用安装冲模(30)的隆起部(33)将环收容部(22)的凸部接纳侧的上部(22a)的一部分下压,设置高度局部降低的低上部(23),所述环状弹性构件(21)夹在该低上部(23)和与该低上部(23)在上下方向相对的环收容部的底部(22c)之间并被夹压固定。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母扣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扣(2)上的低上部(23,23’)被设置在环收容部(22)全周中,距离将子扣(1)与母扣(2)脱开时,固定着该母扣(2)或子扣(1)的坯布构件(t,t’)上的,用手指抓住的部位最近的位置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98079 | 2005-10-12 | ||
JP2005298079A JP4531672B2 (ja) | 2005-10-12 | 2005-10-12 | スナップボタン及び雌スナップの加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47612A CN1947612A (zh) | 2007-04-18 |
CN100536711C true CN100536711C (zh) | 2009-09-09 |
Family
ID=38017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362113A Active CN100536711C (zh) | 2005-10-12 | 2006-10-12 | 子母扣及母扣的加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531672B2 (zh) |
CN (1) | CN100536711C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18908B (zh) * | 2017-03-30 | 2023-10-21 |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 可穿戴式智慧裝置及連接器轉換接頭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452589Y1 (ko) | 2009-03-19 | 2011-03-07 | 서희원 | 스냅단추 |
JP6169349B2 (ja) * | 2012-11-12 | 2017-07-26 | モリト株式会社 | スナップボタン |
JP2014147668A (ja) * | 2013-01-31 | 2014-08-21 | Ykk Corp | スナップボタン |
JP6054228B2 (ja) * | 2013-03-29 | 2016-12-27 | Ykk株式会社 | ハトメ取付装置 |
CN106015246A (zh) * | 2016-08-10 | 2016-10-12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子母扣合件及钣金 |
JP7027695B2 (ja) * | 2017-03-30 | 2022-03-02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ウェアラブルスマートデバイス |
JP6977289B2 (ja) * | 2017-03-31 | 2021-12-08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ウェアラブルスマートデバイス |
JP7000697B2 (ja) * | 2017-03-31 | 2022-02-04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ウェアラブルスマートデバイス |
JP6848613B2 (ja) * | 2017-03-31 | 2021-03-24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変換アダプ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328016A (en) * | 1942-03-30 | 1943-08-31 | Scovill Manufacturing Co | One-way detachable snap fastener |
US2441573A (en) * | 1944-10-25 | 1948-05-18 | Scovill Manufacturing Co | One-way detachable snap fastener |
US2644214A (en) * | 1950-10-21 | 1953-07-07 | United Carr Fastener Corp | Three-side lock snap fastener |
JPH0437450Y2 (zh) * | 1987-10-23 | 1992-09-03 | ||
JPH0742328Y2 (ja) * | 1990-08-10 | 1995-10-04 |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 スナツプ釦の雌ホツク |
JP3046971B2 (ja) * | 1992-11-30 | 2000-05-29 |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 スナップボタンの雌体およびその取着用カシメ型 |
-
2005
- 2005-10-12 JP JP2005298079A patent/JP4531672B2/ja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10-12 CN CNB2006101362113A patent/CN100536711C/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18908B (zh) * | 2017-03-30 | 2023-10-21 |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 可穿戴式智慧裝置及連接器轉換接頭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47612A (zh) | 2007-04-18 |
JP4531672B2 (ja) | 2010-08-25 |
JP2007105179A (ja) | 2007-04-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36711C (zh) | 子母扣及母扣的加工方法 | |
US8572821B2 (en) | Female snap part | |
EP2832251B1 (en) | A press stud with an anti-uncoupling system | |
US20070214617A1 (en) | Buckle | |
US7111369B2 (en) | Spring clip | |
US20120297588A1 (en) | Method for Mounting Male Snap Button, Male Snap Button, Male Snap Button Structure, Method for Mounting Female Snap Button, Female Snap Button, and Female Snap Button Structure | |
US10123590B2 (en) | System and assembly for securing a buckle housing to a component | |
US20090113678A1 (en) | Catch base for attaching catch of snap fastener | |
CN106998858A (zh) | 母按扣 | |
US2129825A (en) | Laundryproof resilient socket | |
US9675143B2 (en) | Press stud with an anti-uncoupling system | |
US2489032A (en) | Envelope snap fastener | |
CN106963049B (zh) | 按扣和雄体形成方法 | |
US2648885A (en) | Snap fastener socket assembly | |
US2771652A (en) | Snap fastener socket | |
EP4378343A1 (en) | Press-stud | |
CN207269980U (zh) | 改良了扣头的钮扣 | |
US1348011A (en) | Snap-fastener | |
JP6035476B1 (ja) | スナップファスナー | |
EP4520983A1 (en) | Improved snap fastener | |
WO2018105033A1 (ja) | スナップファスナー | |
CN203399751U (zh) | 圆形卡簧弹簧面的四合扣 | |
JP2016097272A (ja) | ベルト調節構造 | |
CN204378085U (zh) | 自动卡扣 | |
US920063A (en) | Snap-fasten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