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3226C -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33226C CN100533226C CNB2005100778911A CN200510077891A CN100533226C CN 100533226 C CN100533226 C CN 100533226C CN B2005100778911 A CNB2005100778911 A CN B2005100778911A CN 200510077891 A CN200510077891 A CN 200510077891A CN 100533226 C CN100533226 C CN 10053322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light
- fixing
- receiving container
- light refl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在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器中,接收容器包括底板和多个与底板边缘相邻的侧壁。模制框包括围绕侧壁的第一板和连结到第一板一侧的第二板。第二板基本上与底板平行。灯光组件包括收容在接收容器中的灯罩和收容在灯罩中的灯。光学模块夹置在模制框和接收容器之间以提高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固定件与接收容器、模制框和灯光组件的固定部分结合,从而将接收容器、灯罩和模制框彼此固定。结果,可以简化制造过程和提高机械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要求2004年6月1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2004-43917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组件和包含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简化制造过程并提高机械强度的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是一种拥有多种特点、如重量轻、功耗低、厚度薄的显示装置。
LCD装置利用液晶显示图像。液晶的光电特性响应于对液晶施加的电场而变化。
LCD装置包括利用液晶显示图像的显示板和为显示板提供光线的背光组件。
背光组件包括接收容器,发光的灯光组件和提高光线的光学特性的光学元件,其中灯光组件与接收容器以及固定光学元件的模制框结合。
接收容器与灯光组件以及模制框结合。
背光组件通过复杂的制造过程组装,从而使制造背光组件的步骤数以及制造背光组件的时间都增加。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简化制造过程并提高机械强度的背光组件。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背光组件的显示器。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背光组件包括:接收容器,其包括底板和多个紧邻底板边缘的侧壁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框,其包括围绕侧壁的第一板和连结到第一板一侧的第二板,第二板基本上与底板平行,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部分;灯光组件,其包括收容在接收容器中的灯罩和收容在灯罩中的灯,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光学模块,其夹置在所述框和接收容器之间以提高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和固定件,与接收容器、所述框和灯光组件的固定部分结合,以将接收容器、灯罩和所述框彼此固定,其中,所述灯罩还包括基本上与底板平行的第一光反射板,基本上与所述框的第二板平行的第二光反射板,和连结在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之间的第三光反射板,第三光反射板的位置与接收容器的侧壁相邻;其中,所述第一光反射板具有第一宽度,而第二光反射板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且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形成在第一光反射板上的第一固定孔,形成在底板上对应于第一固定孔的第二固定孔,以及形成在所述框的第二板上的固定突起。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背光组件包括接收容器,其包括底板和多个紧邻底板边缘的侧壁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框,其包括围绕侧壁的第一板和连结到第一板一侧的第二板,第二板基本上与底板平行,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部分;灯光组件,其包括收容在接收容器中的灯罩和收容在灯罩中的灯,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光学模块,其夹置在所述框和接收容器之间以提高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和固定件,与接收容器、所述框和灯光组件的固定部分结合,以将接收容器、灯罩和所述框彼此固定,其中,所述灯罩还包括基本上与底板平行的第一光反射板,基本上与所述框的第二板平行的第二光反射板,和连结在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之间的第三光反射板,第三光反射板的位置与接收容器的侧壁相邻;其中,第二光反射板具有第一宽度,第一光反射板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且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形成在第二光反射板上的第一固定孔,形成在第二板上的与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和形成在底板上的固定突起。
灯光组件包括灯罩和收容在灯罩中的灯。灯罩有一个下板、一个与第二板基本上平行的上板和一个连结在上下板之间的侧板。光学模块夹置在模制框和接收容器之间以提高从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
在接收容器、灯光组件和模制框上形成有固定部分。固定件通过一个组装步骤与固定部分结合。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显示器包括接收容器,其包括底板和多个与底板边缘相邻的侧壁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框,其包括围绕侧壁的第一板和连结到第一板一侧的第二板,第二板基本上与底板平行,以及至少一个固定部分;灯光组件,其包括收容在接收容器中的灯罩和收容在灯罩中的灯,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光学模块,其夹置在框和接收容器之间以提高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和固定件,其与接收容器、所述框和灯光组件的固定部分结合,从而将接收容器、灯罩和所述框彼此固定;和所述框上的显示板,把通过光学模块的光线转变成图像光,其中,所述灯罩还包括基本上与底板平行的第一光反射板,基本上与框的第二板平行的第二光反射板,和连结在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之间的第三光反射板,所述第三光反射板的位置与接收容器的侧壁相邻;其中,第一光反射板具有第一宽度而第二光反射板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且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形成在第一光反射板上的第一固定孔,形成在底板上对应于第一固定孔的第二固定孔,以及形成在所述框的第二板上的固定突起。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显示器包括接收容器,其包括底板和多个与底板边缘相邻的侧壁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框,其包括围绕侧壁的第一板和连结到第一板一侧的第二板,第二板基本上与底板平行,以及至少一个固定部分;灯光组件,其包括收容在接收容器中的灯罩和收容在灯罩中的灯,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光学模块,其夹置在框和接收容器之间以提高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和固定件,其与接收容器、所述框和灯光组件的固定部分结合,从而将接收容器、灯罩和所述框彼此固定;和所述框上的显示板,把通过光学模块的光线转变成图像光,其中,所述灯罩还包括基本上与底板平行的第一光反射板,基本上与框的第二板平行的第二光反射板,和连结在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之间的第三光反射板,所述第三光反射板的位置与接收容器的侧壁相邻;其中,第二光反射板具有第一宽度,而第一光反射板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且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形成在第二光反射板上的第一固定孔,形成在第二板上与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和形成在底板上的固定突起。
灯光组件包括灯罩和收容在灯罩中的灯。灯罩有一个下板、一个基本上与第二板平行的上板以及连结在上下板之间的第二板。光学模块夹置在模制框和接收容器之间以改善从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
在接收容器、灯光组件和模制框上形成固定部分。固定件与固定部分通过一个组装步骤结合。
显示板在模制框上,把通过光学模块的光线转变成图像光。
固定部分通过螺丝衔接、焊接、挂接等与固定件结合。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接收容器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图1中模制框后面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图1中灯光组件的透视图;
图5是沿图1中I1-I2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中背光组件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表示图7中接收容器的透视图;
图9是表示图7中模制框后面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图7中灯光组件的透视图;
图11是沿图7中II1-II2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7中背光组件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中接收容器的透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3中模制框后面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图13中灯光组件的透视图;
图17是沿图1中III1-III2线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3中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9中接收容器的透视图;
图21是表示图19中模制框后面的平面图;
图22是表示图19中灯光组件的透视图;
图23是沿图19中VI1-VI2线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图19中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型和变化,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下面这些特定的实施例。实施例的提供是使本发明的公开更为全面和彻底,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全面传达本发明的原理。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接收容器的透视图。
参见图1和2,背光组件100包括接收容器110,模制框120,灯光组件130,光学模块140,固定部分160和固定件170。固定部分160分别形成在接收容器110、模制框120和灯光组件130上。
接收容器110包括底板112,第一侧壁113,第二侧壁114,第三侧壁115和第四侧壁116。底板112为矩形板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从底板112的边缘突出,形成收容空间112a。
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端部114a和116a弯向收容容器112a,从而使与接收容器110的角部相邻的收容空间112a部分敞开。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弯曲端部114a和116a基本上垂直于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其余部分。弯曲端部114a和116a防止光学元件140偏移。
图3是表示图1中模制框后面的平面图。
参见图1和3,模制框120与接收容器110结合。模制框120包括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4。
第一板122与接收容器110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结合。当模制框120与接收容器110搭配时,第一板122的位置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的外表面相邻。第一板122可以包括用于悬挂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的挂钩。第二板124从第一板122的边缘延伸,并且基本上与底板112平行。第二板124具有四边形框状形状,在第二板124的中心部分包括一个开口122a。
图4是表示图1中灯光组件的透视图。
参见图1和4,灯光组件130包括一个灯罩134和一个灯135。灯光组件130还可以包括一个灯架136。
灯罩134收容在接收容器110的收容空间112a中。从灯135产生的光从灯罩134反射,被导向进入到背光组件100的中心部分。
在此实施例中,灯罩134包括第一光反射板131,第二光反射板132和第三光反射板133。
第一光反射板131为板状,基本上与接收容器110的底板112平行。第二光反射板132基本上与模制框120的第二板124平行。第三光反射板133基本上与第一侧壁113和/或第三侧壁115平行。第三光反射板133与第一和第三侧壁113和115其中之一接触,并将第一光反射板131连结到第二光反射板132。
第一光反射板131的第一宽度W1大于第二光反射板132的第二宽度W2。
根据外电源对灯光组件130施加的驱动电压,灯光组件130的灯135产生在径向上发射的光。在此实施例中,灯135为柱状的冷阴极荧光灯(CCFL)。
灯135收容在灯罩134中,光从第一、第二和第三光反射板131、132和133反射,被导向进入到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131和132之间的空间。
灯135可以固定到灯架136,以致于灯135固定到灯罩134上的预定位置。灯架136呈长方平行六面体形状。灯架136有一个灯固定孔135a,灯135的端部插入该孔中。灯架136与灯罩134结合。
再参见图1,光学模块140收容在接收容器110的收容空间112a中。光学模块140调节从灯135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光学模块140可以包括反射板142,光导板144,光学片146等。
反射板142的位置与接收容器110的底板112相邻。光导板144的位置与反射板142相邻。光导板144呈长方平行六面体形状。光导板144把灯光组件140发出的光导向光学片146。光学片146的位置与光导板144相邻。光学片146扩散来自光导板144的光,并且在背光组件100的平面图中观察时,亮度通过光学片146被提高了。
固定部分160包括第一固定孔131a,第二固定孔112b和第三固定孔124b。第一固定孔131a形成在灯光组件130上。第二固定孔112b形成在接收容器110上。第三固定孔124b形成在模制框120上。接收容器110、灯光组件130和模制框120通过固定件170彼此结合。在此实施例中,固定件170是一个插入到第一、第二和第三固定孔112b、131a和124b中的螺钉。
图5是沿图1中I1-I2线的剖视图。
参见图1、2和5,第一固定孔131a形成在第一光反射板131上,位置与底板112相邻。第二固定孔112b形成在接收容器110的底板上,与底板112的边缘相邻。
接收容器110的第二固定孔112b的位置对应于灯罩134的第一固定孔131a。
模制框120在第二板124上有一个固定突起124a。第三固定孔124b形成在固定突起124a中。第三固定孔124b的位置对应于第一固定孔131a。因此,第一、第二和第三固定孔131a、112b和124b基本上共轴。
图6是表示图1中背光组件的剖视图。
参见图6,固定件170是螺钉,其插入到形成在灯罩130的第一光反射板131上的第一固定孔131a、形成在接收容器110的底板112上的第二固定孔112b以及形成在模制框120的固定突起124a中的第三固定孔124b。即,螺钉经第一和第二固定孔131a和112b插入到第三固定孔124b中。因此,接收容器110、灯光组件130和模制框120通过利用固定件170彼此稳定的固定。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8是表示图7中接收容器的透视图。除了固定部分和固定件的位置外,图7和8的背光组件基本上与图1至图6所示的背光组件相同。因此,如同在图1~6中一样,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并省去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图7和8,背光组件100包括接收容器110,模制框120,灯光组件130,光学模块140,固定部分160和固定件170。固定部分160分别形成在接收容器110、模制框120和灯光组件130上。
接收容器110包括底板112、第一侧壁113、第二侧壁114、第三侧壁115和第四侧壁116。底板112为矩形板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从底板112的边缘突起从而形成收容空间112a。
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端部114a和116a弯向收容空间112a,以致于与接收容器110的角部相邻的收容空间112a部分地敞开。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弯曲端部114a和116a基本上垂直于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其余部分。弯曲端部114a和116a防止光学片140偏移。
图9是表示图7中模制框的后面的平面图。
参见图7和9,模制框120与接收容器110结合。模制框120包括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4。
第一板122与接收容器110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结合。第一板122位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的外表面上。第一板122可以包括用于钩住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的挂钩。第二板124从第一板122的边缘延伸,并且基本上与底板112平行。第二板124为四边形,在第二板124的中心部分包含有开口122a。
图10是表示图7中灯光组件130的透视图。
参见图7和10,灯光组件130包括灯罩134和灯135。灯光组件130还可以包括灯架136。
灯罩134收容在接收容器110的收容空间112a中。灯135产生的光从灯罩134反射,被导向进入背光组件100的中心部分。
在此实施例中,灯罩134包括第一光反射板131,第二光反射板132和第三光反射板133。
第一光反射板131为板状,基本上与接收容器110的底板112平行。第二光反射板132基本上与模制框120的第二板124平行。第三光反射板133基本上与第一侧壁113和第三侧壁115平行。第三光反射板133与第一和第三侧壁113和115之一接触,将第一光反射板131连结到第二光反射板132。
第一光反射板131的第一宽度W1比第二光反射板132的第二宽度W2宽。
灯光组件130的灯135根据从外电源向灯光组件130供给的驱动电压产生在径向上发射的光线。在此实施例中,灯135是柱状的冷阴极荧光灯(CCFL)。
灯135收容在灯罩134中,光线从第一、第二和第三光反射板131、132和133导向到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131和132之间的空间中。
灯135可以固定到灯架136,以致于灯135固定在灯罩134的预定位置上。灯架136为长方平行六面体形状。灯架136有一个灯固定孔135a,灯135的端部插入其中。灯架136与灯罩134结合。
再参见图7,光学模块140容纳在接收容器110的收容空间112a中。光学模块140调节灯135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光学模块140可以包括反射板142、光导板144、光学片146等。
反射板142的位置与接收容器110的底板112相邻。光导板144的位置与反射板142相邻。光导板144为长方平行六面体形状。光导板144把来自灯光组件130的光线导向光学片146。光学片146的位置与光导板144相邻。光学片146扩散来自光导板144的光,当在背光组件100的平面图中观察时,亮度通过光学片146被提高了。
固定部分160包括第一固定孔132a,第二固定孔124c和第三固定孔112d。第一固定孔132a形成在灯光组件130上。第二固定孔124c形成在模制框120上。第三固定孔112d形成在接收容器110上。接收容器110、灯光组件130和模制框120通过固定件170彼此结合。在此实施例中,固定件170是一个插入到第一、第二和第三固定孔132b、124a和112d中的螺钉。
图11是沿图7中II1-II2线的剖视图。
参见图7、8和11,第一固定孔132a形成在第二光反射板132上,位置与模制框120的第二板124相邻。第二固定孔124c形成在模制框120的第二板124。
模制框120的第二固定孔124c的位置对应于灯罩134的第一固定孔132a。
接收容器110在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底板112和弯曲端部114a和116a之间上有一个固定突起112c。第三固定孔112d形成在固定突起112c中。第三固定孔112d的位置对应于第一固定孔132a。因此,第一、第二和第三固定孔132a、124c和112d基本上共轴。
图12是表示图7中背光组件的剖视图。
参见图12,作为固定件170的螺钉插入到形成在灯罩130的第二光反射板132上的第一固定孔132a、形成在模制框120的底板112上的第二板124上的第二固定孔124c以及形成在接收容器110的固定突起112c的第三固定孔112d中。即,螺丝经第一和第二固定孔132a和124c插入到第三固定孔112d中。因此,接收容器110、灯光组件130和模制框120通过利用固定件170彼此稳定固定。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14是表示图13中接收容器的透视图。图13和14的背光组件基本上与图1~6所示的背光组件相同。因此,如同在图1~6中一样,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并省去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图13和14,显示装置300包括背光组件100和显示板200。
背光组件100包括接收容器110,模制框120,灯光组件130,光学模块140,固定部分160和固定件170。固定部分160分别形成在接收容器110、模制框120和灯光组件130上。
接收容器110包括底板112、第一侧壁113、第二侧壁114、第三侧壁115和第四侧壁116。底板112为矩形板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从底板112的边缘突起,形成收容空间112a。
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端部114a和116a弯向收容空间112a,以致于与接收容器110的角部相邻的收容空间112a部分地敞开。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弯曲端部114a和116a基本上垂直于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其余部分。弯曲端部114a和116a防止光学片140的偏移。
图15是表示图13中模制框后面的平面图。
参见图13和15,模制框120与接收容器110结合。模制框120包括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4。
第一板122与接收容器110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结合。当模制框与接收容器110搭配时,第一板122的位置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的外表面相邻。第一板122可以包括用于钩住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的挂钩。第二板124从第一板122的边缘延伸,并且基本上与底板112平行。第二板124为四边形,在第二板124的中心部分包含有开口122a。
图16是表示图13中灯光组件的透视图。
参见图13和16,灯光组件130包括灯罩134和灯135。灯光组件130还可以包括灯架136。
灯罩134收容在接收容器110的收容空间112a中。灯135产生的光从灯罩134反射从而被导向到背光组件100的中心部分中。
在此实施例中,灯罩134包括第一光反射板131,第二光反射板132和第三光反射板133。
第一光反射板131为板状,基本上与接收容器110的底板112平行。第二光反射板132基本上与模制框120的第二板124平行。第三光反射板133基本上与第一侧壁113和/或第三侧壁115平行。第三光反射板133与第一和第三侧壁113和115之一接触,并且将第一光反射板131连结到第二光反射板132。
第一光反射板131的第一宽度W1比第二光反射板132的第二宽度W2宽。
灯光组件130的灯135根据从外电源向灯光组件130供给的驱动电压产生在径向上发射的光。在此实施例中,灯135是柱状的冷阴极荧光灯(CCFL)。
灯135收容在灯罩134中,光线从第一、第二和第三光反射板131、132和133导向到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131和132之间的空间中。
灯135可以固定到灯架136,以致于灯135固定在灯罩134的预定位置上。灯架136为长方平行六面体形状。灯架136有一个灯固定孔135a,灯135的端部插入其中。灯架136与灯罩134结合。
再参见图13,光学模块140收容在接收容器110的收容空间112a中。光学模块140调节灯135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光学模块140可以包括反射板142、光导板144、光学片146等。
反射板142的位置与接收容器110的底板112相邻。光导板144的位置与反射板142相邻。光导板144具有长方平行六面体形状。光导板144把灯光组件130发出的光导向光学片146。光学片146的位置与光导板144相邻。光学片146扩散来自光导板144的光,当在背光组件100的平面图中观察时,亮度通过光学片146被提高了。
固定部分160包括第一固定孔131a,第二固定孔112b和第三固定孔124b。第一固定孔131a形成在灯光组件130上。第二固定孔112b形成在接收容器110上。第三固定孔124b形成在模制框120上。接收容器110、灯光组件130和模制框120通过固定件170彼此结合。在此实施例中,固定件170是一个插入到第一、第二和第三固定孔112b、131a和124b中的螺钉。
图17是沿图13中III1-III2线的剖视图。
参见图13、14和17,第一固定孔131a形成在第一光反射板131上,位置与底板112相邻。第二固定孔112b形成在接收容器110的底板上,与底板112的边缘相邻。
接收容器110的第二固定孔112b的位置对应于灯罩134的第一固定孔131a。
模制框120在第二板124上有一个固定突起124a。第三固定孔124b形成在固定突起124a中。第三固定孔124b的位置对应于第一固定孔131a。因此,第一、第二和第三固定孔131a、112b和124b基本上共轴。
图18是表示图17中背光组件的剖视图。
参见图18,作为固定件170的螺钉插入到形成在灯罩130的第一光反射板131上的第一固定孔131a、形成在接收容器110的底板112上的第二固定孔112b以及形成在模制框120的固定突起124a的第三固定孔124b中。即,螺钉经第一和第二固定孔131a和112b插入到第三固定孔124b中。因此,接收容器110、灯光组件130和模制框120通过利用固定件170彼此稳定固定。
显示板200包括第一基板210,第二基板220和夹置在第一和第二基板210和220之间的液晶层230。
第一基板210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211和多条第二信号线212。第一信号线211在第一方向延伸。第二信号线212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薄膜晶体管(TFT)紧邻每一条第一信号线211和每一条第二信号线212之间的重叠区形成。TFT包括栅电极、通道层、源电极和漏电极。栅电极电连结到每一条第一信号线211。源电极电连结到每一条第二信号线212。通道层与栅电极电绝缘,处于栅电极之上。源电极和漏电极处于通道层上,源电极与漏电极隔开。
像素电极(未示出)形成在由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信号线211、212限定的区域中。像素电极包括透明导体材料,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等。在此实施例中,对非晶氧化铟锡(a-ITO)膜图案化,以形成像素电极。像素电极电连结到TFT的漏电极。
第二基底220对应于第一基板210。第二基板220包括彩色滤光片(未示出)和公共电极(未示出)。彩色滤光片包括红色滤光片部分,绿色滤光片部分和蓝色滤光片部分。在此实施例中,公共电极形成在第二表面220的具有彩色滤光片的整个表面上。
液晶层230夹置在第一基板210的像素电极和第二基板220的公共电极之间。
图1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20是表示图19中接收容器的透视图。图19和20所示的背光组件基本上与图7~12所示的背光组件相同。因而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7~12所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并省去进一步的解释。
参见图19和20,显示装置300包括背光组件100和显示板200。
背光组件100包括接收容器110,模制框120,灯光组件130,光学模块140,固定部分160和固定件170。固定部分160分别形成在接收容器110、模制框120和灯光组件130上。
接收容器110包括底板112,第一侧壁113,第二侧壁114,第三侧壁115和第四侧壁116。底板112为矩形板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从底板112的边缘突出,形成收容空间112a。
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端部114a和116a弯向收容容器112a,以致于与接收容器110的角部相邻的收容空间112a部分地敞开。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弯曲端部114a和116a基本上垂直于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其余部分。弯曲端部114a和116a防止光学元件140的偏移。
图21是表示图19中模制框后面的平面图。
参见图19和21,模制框120与接收容器110结合。模制框120包括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4。
第一板122与接收容器110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结合。第一板122位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的外表面上。第一板122可以包括用于悬挂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113、114、115和116的挂钩。第二板124从第一板122的边缘延伸,并且基本上与底板112平行。第二板124具有四边形形状,在第二板124的中心部分包含有一个开口122a。
图22是表示图19中灯光组件的透视图。
参见图19和22,灯光组件130包括一个灯罩134和一个灯135。灯光组件130还可以包括一个灯架136。
灯罩134收容在接收容器110的收容空间112a中。灯135产生的光从灯罩134反射,被导向到背光组件100的中心部分上。
在此实施例中,灯罩134包括第一光反射板131,第二光反射板132和第三光反射板133。
第一光反射板131为板状,基本上与接收容器110的底板112平行。第二光反射板132基本上与模制框120的第二板124平行。第三光反射板133基本上与第一侧壁113和第三侧壁115平行。第三光反射板133与第一和第三侧壁113和115其中之一接触,并将第一光反射板131连结到第二光反射板132。
第一光反射板131的第一宽度W1大于第二光反射板132的第二宽度W2。
根据外电源对灯光组件130施加的驱动电压,灯光组件130的灯135产生在的径向上发射的光。在此实施例中,灯135为柱状的冷阴极荧光灯(CCFL)。
灯135收容在灯罩134中,光从第一、第二和第三光反射板131、132和133反射从而被导向到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131和132之间的空间中。
灯135可以固定到灯架136,以致于灯135固定到灯罩134上的预定位置。灯架136为长方平行六面体形状。灯架136有一个灯固定孔135a,灯135的端部插入该孔中。灯架136与灯罩134结合。
再参见图19,光学模块140收容在接收容器110的收容空间112a中。光学模块140调节灯135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光学模块140可以包括反射板142,光导板144,光学片146等。
反射板142的位置与接收容器110的底板112相邻。光导板144的位置与反射板142相邻。光导板144具有长方平行六面体形状。光导板144把灯光组件130发出的光导向光学片146。光学片146的位置与光导板144相邻。光学片146扩散来自光导板144的光,当在背光组件100的平面图中观察时,亮度通过光学片146被提高了。
固定部分160包括第一固定孔132a,第二固定孔124c和第三固定孔112d。第一固定孔132a形成在灯光组件130上。第二固定孔124c形成在模制框120上。第三固定孔112d形成在接收容器110上。接收容器110、灯光组件130和模制框120通过固定件170彼此结合。在此实施例中,固定件170是一个插入到第一、第二和第三固定孔132a、124c和112d中的螺钉。
图23是沿图19中IV1-IV2线的剖视图。
参见图19、20和23,第一固定孔132a形成在第二光反射板132上,位置与模制框120的第二板124相邻。第二固定孔124c形成在模制框120的第二板124上。
模制框120的第二固定孔124c的位置对应于灯罩134的第一固定孔132a。
接收容器110在第二和第四侧壁114和116的底板112和弯曲端部114a和116a之间有一个固定突起112c。第三固定孔112d形成在固定突起112c中。第三固定孔112d的位置对应于第一固定孔132a。因此,第一、第二和第三固定孔132a、124c和112d基本上共轴。
图24是表示图19中背光组件的剖视图。
参见图24,作为固定件170的螺钉插入到形成在灯罩130的第二光反射板132上的第一固定孔132a、形成在模制框120的第二板124上的第二固定孔124c以及形成在接收容器110的固定套112c上的第三固定孔112d中。即,螺钉经第一和第二固定孔132a和124c插入到第三固定孔112d中。因此,接收容器110、灯光组件130和模制框120通过固定件170彼此稳定的固定。
显示板200包括第一基板210,第二基板220和夹置在第一和第二基板210和220之间的液晶层230。
第一基板210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211和多条第二信号线212。第一信号线211在第一方向延伸。第二信号线212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薄膜晶体管(TFT)紧邻每一条第一信号线211和每一条第二信号线212之间的重叠区而形成。TFT包括栅电极、通道层、源电极和漏电极。栅电极电连结到每一第一信号线211。源电极电连结到每一条第二信号线212。通道层与栅电极电绝缘,处于栅电极之上。源电极和漏电极处于通道层上,源电极与漏电极隔开。
像素电极(未示出)形成在由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信号线211和212限定的区域中。像素电极包括透明导体材料,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等。在此实施例中,对非晶氧化铟锡(a-ITO)膜图案化,以形成像素电极。像素电极电连结到TFT的漏电极。
第二基底220对应于第一基板210。第二基板220包括彩色滤光片(未示出)和公共电极(未示出)。彩色滤光片包括红色滤光片部分,绿色滤光片部分和蓝色滤光片部分。在此实施例中,公共电极形成在第二表面220的具有彩色滤光片的整个表面上。
液晶层230夹置在第一基板210的像素电极和第二基板220的公共电极之间。
根据本发明,接收容器、灯光组件和模制框分别包括固定部分和固定件诸如与该固定部分结合的螺钉。因此,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可以得到简化,并且机械强度可以增强。此外,制造时间可以缩短。
通过参考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以上叙述的指导下对本发明做出多种改型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将涵盖所有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改型和变化。
Claims (12)
1.一种背光组件,包括:
接收容器,其包括底板和多个紧邻底板边缘的侧壁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框,其包括围绕侧壁的第一板和连结到第一板一侧的第二板,第二板基本上与底板平行,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灯光组件,其包括收容在接收容器中的灯罩和收容在灯罩中的灯,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光学模块,其夹置在所述框和接收容器之间以提高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和
固定件,与接收容器、所述框和灯光组件的固定部分结合,以将接收容器、灯罩和所述框彼此固定,
其中,所述灯罩还包括基本上与底板平行的第一光反射板,基本上与所述框的第二板平行的第二光反射板,和连结在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之间的第三光反射板,第三光反射板的位置与接收容器的侧壁相邻;
其中,所述第一光反射板具有第一宽度,而第二光反射板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且
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形成在第一光反射板上的第一固定孔,形成在底板上对应于第一固定孔的第二固定孔,以及形成在所述框的第二板上的固定突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固定突起与第一光反射板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固定件包括螺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三固定孔形成在固定突起中,第三固定孔对应于第一和第二固定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灯光组件还包括把灯固定到灯罩的灯架,并且第一固定孔与灯架相邻。
6.一种背光组件,包括:
接收容器,其包括底板和多个紧邻底板边缘的侧壁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框,其包括围绕侧壁的第一板和连结到第一板一侧的第二板,第二板基本上与底板平行,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灯光组件,其包括收容在接收容器中的灯罩和收容在灯罩中的灯,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光学模块,其夹置在所述框和接收容器之间以提高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和
固定件,与接收容器、所述框和灯光组件的固定部分结合,以将接收容器、灯罩和所述框彼此固定,
其中,所述灯罩还包括基本上与底板平行的第一光反射板,基本上与所述框的第二板平行的第二光反射板,和连结在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之间的第三光反射板,第三光反射板的位置与接收容器的侧壁相邻;
其中,第二光反射板具有第一宽度,第一光反射板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且
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形成在第二光反射板上的第一固定孔,形成在第二板上的与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和形成在底板上的固定突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固定突起与第二光反射板接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三固定孔形成在固定突起中,第三固定孔对应于第一和第二固定孔。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灯光组件还包括把灯固定到灯罩的灯架,并且第一固定孔与灯架相邻。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接收容器,其包括底板和多个与底板边缘相邻的侧壁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框,其包括围绕侧壁的第一板和连结到第一板一侧的第二板,第二板基本上与底板平行,以及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灯光组件,其包括收容在接收容器中的灯罩和收容在灯罩中的灯,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光学模块,其夹置在框和接收容器之间以提高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和
固定件,其与接收容器、所述框和灯光组件的固定部分结合,从而将接收容器、灯罩和所述框彼此固定;和
所述框上的显示板,把通过光学模块的光线转变成图像光,
其中,所述灯罩还包括基本上与底板平行的第一光反射板,基本上与框的第二板平行的第二光反射板,和连结在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之间的第三光反射板,所述第三光反射板的位置与接收容器的侧壁相邻;
其中,第一光反射板具有第一宽度而第二光反射板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且
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形成在第一光反射板上的第一固定孔,形成在底板上对应于第一固定孔的第二固定孔,以及形成在所述框的第二板上的固定突起。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件包括螺钉。
1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接收容器,其包括底板和多个与底板边缘相邻的侧壁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框,其包括围绕侧壁的第一板和连结到第一板一侧的第二板,第二板基本上与底板平行,以及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灯光组件,其包括收容在接收容器中的灯罩和收容在灯罩中的灯,和至少一个固定部分;
光学模块,其夹置在框和接收容器之间以提高灯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和
固定件,其与接收容器、所述框和灯光组件的固定部分结合,从而将接收容器、灯罩和所述框彼此固定;和
所述框上的显示板,把通过光学模块的光线转变成图像光,
其中,所述灯罩还包括基本上与底板平行的第一光反射板,基本上与框的第二板平行的第二光反射板,和连结在第一和第二光反射板之间的第三光反射板,所述第三光反射板的位置与接收容器的侧壁相邻;
其中,第二光反射板具有第一宽度,而第一光反射板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且
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形成在第二光反射板上的第一固定孔,形成在第二板上与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和形成在底板上的固定突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43917/04 | 2004-06-15 | ||
KR1020040043917A KR101065654B1 (ko) | 2004-06-15 | 2004-06-15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13046A CN1713046A (zh) | 2005-12-28 |
CN100533226C true CN100533226C (zh) | 2009-08-26 |
Family
ID=35460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778911A Active CN100533226C (zh) | 2004-06-15 | 2005-06-13 |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651257B2 (zh) |
JP (1) | JP4933062B2 (zh) |
KR (1) | KR101065654B1 (zh) |
CN (1) | CN100533226C (zh) |
TW (1) | TWI38122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253524B (en) * | 2004-09-01 | 2006-04-21 | Au Optronics Corp | Backlight modul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
JP4459109B2 (ja) * | 2005-05-13 | 2010-04-28 | 東芝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 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の面光源装置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TWI321682B (en) * | 2005-10-14 | 2010-03-11 | Innolux Display Corp | Liquid cyr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assebling the same |
KR100832532B1 (ko) * | 2005-12-07 | 2008-05-27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휴대용 통신 단말기를 이용한 개방형 인터페이스 기반의선불카드 요금 지불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JP4859913B2 (ja) * | 2006-02-13 | 2012-01-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光源保持体、光源挿設用部材及びバックライト |
KR101259090B1 (ko) * | 2006-07-18 | 2013-04-2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몰드 프레임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
JP4661765B2 (ja) * | 2006-08-28 | 2011-03-30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KR101406238B1 (ko) * | 2006-11-20 | 2014-06-1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분할형 샤시와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
KR101262179B1 (ko) * | 2007-01-19 | 2013-05-1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용 케이스 |
KR101366535B1 (ko) * | 2007-03-23 | 2014-02-2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모듈 및 이를수납하는 수납용기의 제조방법 |
KR101385204B1 (ko) * | 2007-05-25 | 2014-04-1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
KR101386925B1 (ko) * | 2007-11-06 | 2014-04-1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
TWI336009B (en) * | 2007-08-01 | 2011-01-11 | Au Optronics Corp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thereof |
TWI361318B (en) * | 2007-10-12 | 2012-04-01 | Au Optronics Corp | Substrate structure and side-entrance lighting |
KR101394143B1 (ko) * | 2008-03-19 | 2014-05-1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
US20110176064A1 (en) * | 2008-10-15 | 2011-07-2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TWI420435B (zh) * | 2008-12-12 | 2013-12-21 | Innolux Corp | 平面顯示裝置及其框體單元 |
KR101507739B1 (ko) * | 2008-12-26 | 2015-04-0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와 그 제조 방법 |
KR101521261B1 (ko) * | 2009-01-29 | 2015-05-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Led 백라이트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
CN101968579B (zh) | 2009-07-27 | 2013-01-02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器及其组装方法 |
US9069110B2 (en) * | 2009-07-31 | 2015-06-30 | Lg Innotek Co., Ltd. |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
KR101047601B1 (ko) * | 2009-08-26 | 2011-07-07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5317365B2 (ja) * | 2010-01-07 | 2013-10-16 | エルジー イノ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CN102235619A (zh) * | 2010-04-30 | 2011-11-09 |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
KR101147417B1 (ko) * | 2010-07-08 | 2012-05-23 |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20120042425A (ko) * | 2010-10-25 | 2012-05-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
JP5032651B2 (ja) * | 2010-12-27 | 2012-09-26 | 株式会社東芝 |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及び電子機器 |
JP5159872B2 (ja) | 2010-12-27 | 2013-03-13 | 株式会社東芝 |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
TWI422778B (zh) * | 2011-01-25 | 2014-01-11 | Coretronic Corp | 光源模組 |
TWM412307U (en) * | 2011-03-16 | 2011-09-21 | Enlight Corp | Lamp tool and lamp frame set |
US8625046B2 (en) * | 2011-04-15 | 2014-01-07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
TWM419124U (en) * | 2011-05-06 | 2011-12-21 |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 Light guide plate positioning structure of LCD panel |
CN202092019U (zh) * | 2011-05-09 | 2011-12-28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 |
US20140146562A1 (en) * | 2011-07-13 | 2014-05-29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US20140293136A1 (en) * | 2011-10-27 | 2014-10-0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804373B2 (en) * | 2011-11-18 | 2014-08-12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Back frame and backlight system of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
CN102425770A (zh) * | 2011-11-25 | 2012-04-25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灯条固定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US20130135893A1 (en) * | 2011-11-25 | 2013-05-30 | Yanxue Zhang | Light Bar Fixing Device,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Device |
US20130141943A1 (en) * | 2011-12-01 | 2013-06-06 | Yajun Yu | Slim Bezel Backlight Modul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US9316853B2 (en) * | 2012-02-15 | 2016-04-19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Combination backboard an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backboard |
CN102606958A (zh) * | 2012-03-13 | 2012-07-25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 |
US20130278857A1 (en) * | 2012-04-19 | 2013-10-24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the same |
CN103676276B (zh) * | 2013-12-12 | 2016-08-17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 |
KR20160048296A (ko) * | 2014-10-23 | 2016-05-0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204479876U (zh) * | 2015-04-01 | 2015-07-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外框和显示装置 |
CN105423240A (zh) * | 2015-11-19 | 2016-03-23 | 合一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后盖、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
JP7224567B1 (ja) | 2022-09-01 | 2023-02-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ガス絶縁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22775A (ja) * | 1994-10-20 | 1996-05-17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H0990361A (ja) * | 1995-09-27 | 1997-04-04 |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 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3618172B2 (ja) * | 1996-05-31 | 2005-02-09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配線部品の張力止め構造 |
JPH1010534A (ja) | 1996-06-24 | 1998-01-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H1069236A (ja) | 1996-08-27 | 1998-03-10 | Toshiba Corp | 平面表示装置 |
JPH10153763A (ja) | 1996-11-22 | 1998-06-0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H10319251A (ja) | 1997-05-15 | 1998-12-04 |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単心分離工具 |
KR100213171B1 (ko) | 1997-08-30 | 1999-08-02 | 정몽규 | 노크 제어 방법 |
KR200264848Y1 (ko) | 1997-11-26 | 2002-04-13 | 주식회사 현대 디스플레이 테크놀로지 | 액정표시소자용 백 라이트의 램프 반사체 고정 및접지 구조 |
JP3538046B2 (ja) * | 1998-12-11 | 2004-06-14 |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携帯用端末装置 |
JP3141869B2 (ja) | 1999-02-15 | 2001-03-0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携帯用情報端末機器 |
JP4051469B2 (ja) * | 1999-03-26 | 2008-02-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0305066A (ja) * | 1999-04-20 | 2000-11-02 | Nec Yonezawa Ltd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固定方法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固定具 |
KR100294689B1 (ko) * | 1999-04-30 | 2001-07-12 | 구본준, 론 위라하디락사 |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백라이트 |
JP2001076524A (ja) * | 1999-09-02 | 2001-03-23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照明装置 |
JP2001117084A (ja) | 1999-10-15 | 2001-04-27 | Hitachi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TW569059B (en) * | 1999-12-09 | 2004-01-0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4374706B2 (ja) | 2000-03-29 | 2009-12-0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KR100687536B1 (ko) * | 2000-04-28 | 2007-02-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채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
JP3847532B2 (ja) * | 2000-07-05 | 2006-11-2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液晶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の液晶モジュールを搭載した液晶モニター |
JP2002083512A (ja) | 2000-09-08 | 2002-03-22 | Enplas Corp | 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KR100715941B1 (ko) * | 2000-10-24 | 2007-05-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액정표시모듈,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그리고액정표시장치의 조립방법 |
KR100656549B1 (ko) | 2000-11-07 | 2006-12-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모듈,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장치의 실장방법 |
JP4217394B2 (ja) | 2001-08-22 | 2009-01-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KR100753584B1 (ko) | 2001-08-24 | 2007-08-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
JP3709366B2 (ja) | 2001-10-31 | 2005-10-26 |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 液晶モジュールの固定構造及び固定方法 |
JP3607668B2 (ja) | 2001-11-20 | 2005-01-05 |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 液晶モジュールの固定構造及び固定方法 |
JP2003195263A (ja) | 2001-12-27 | 2003-07-09 |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126914B2 (ja) | 2002-01-22 | 2008-07-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器 |
KR100852167B1 (ko) * | 2002-03-08 | 2008-08-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평판 표시 장치 |
KR100840715B1 (ko) * | 2002-05-28 | 2008-06-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KR100840726B1 (ko) * | 2002-05-29 | 2008-06-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KR100840718B1 (ko) * | 2002-05-31 | 2008-06-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KR100873067B1 (ko) * | 2002-07-11 | 2008-12-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KR20040009902A (ko) * | 2002-07-26 | 2004-01-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액정표시장치 |
JP2004146213A (ja) * | 2002-10-24 | 2004-05-20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ボックス埋込型照明器具 |
US6976781B2 (en) * | 2002-10-25 | 2005-12-20 | Au Optronics Corp. | Frame and bezel structure for backlight unit |
KR100490156B1 (ko) | 2002-10-25 | 2005-05-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Lcd 모니터의 모듈고정장치 |
TW200408882A (en) * | 2002-11-27 | 2004-06-01 | Au Optronics Corp | Locking and grounding of lamp reflector on frame and bezel |
TW583444B (en) * | 2003-03-14 | 2004-04-11 | Au Optronics Corp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the method to install or disassemble thereof |
-
2004
- 2004-06-15 KR KR1020040043917A patent/KR10106565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
- 2005-05-10 US US11/125,445 patent/US7651257B2/en active Active
- 2005-05-23 TW TW094116728A patent/TWI38122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6-13 CN CNB2005100778911A patent/CN100533226C/zh active Active
- 2005-06-15 JP JP2005174455A patent/JP493306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12-10 US US12/635,643 patent/US7959344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13046A (zh) | 2005-12-28 |
JP2006004931A (ja) | 2006-01-05 |
US20050276076A1 (en) | 2005-12-15 |
TWI381220B (zh) | 2013-01-01 |
KR20050118809A (ko) | 2005-12-20 |
US7651257B2 (en) | 2010-01-26 |
US7959344B2 (en) | 2011-06-14 |
KR101065654B1 (ko) | 2011-09-20 |
JP4933062B2 (ja) | 2012-05-16 |
US20100085504A1 (en) | 2010-04-08 |
TW200630698A (en) | 2006-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33226C (zh) |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显示装置 | |
CN100462801C (zh) | 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
KR101386927B1 (ko) |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정보 처리 장치 | |
JP4917276B2 (ja) | 放熱構造を改善した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表示装置 | |
US8488078B2 (en) | Chassis formed of interlocking parts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same | |
KR101189088B1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JP4230796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6351527A (ja) |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6004927A5 (zh) | ||
KR20050107034A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의 구조를 개선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JP2007165320A (ja) | ランプ固定部材、そ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7058180A (ja) |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1493213A (zh) |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 |
KR20070119872A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KR100951598B1 (ko) | 백라이트유닛 | |
US20060044793A1 (en) |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KR20080017551A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 |
KR100943509B1 (ko) | 백라이트유닛 | |
KR20070057332A (ko) | 표시 장치 | |
KR20060042647A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갖는액정표시장치 | |
KR20060033063A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KR20070095065A (ko) | 램프 서포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 |
KR20070033726A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KR20070005052A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KR20050072561A (ko) | 평판 표시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SAMSUNG MONITOR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1029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029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Display Co., 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