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22682C - 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22682C CN100522682C CNB2005101085898A CN200510108589A CN100522682C CN 100522682 C CN100522682 C CN 100522682C CN B2005101085898 A CNB2005101085898 A CN B2005101085898A CN 200510108589 A CN200510108589 A CN 200510108589A CN 100522682 C CN100522682 C CN 10052268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el tank
- crossbearer
- longitudinal carrier
- base plate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夹着底板(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的中心通道(3)设置了一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支架(15、19),以便将接合到底板(1)下面、沿着底板(1)的车宽方向两边前后延伸的车身底架(2)之间所设的多个横架(7、11、12、17)前后联结起来。让该一对纵向支架(15、19)中的至少一个支架支撑着燃料箱(3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位。因此,在设置在车辆的底板(1)下面的燃料箱(30)的支撑结构中,不用设置仅为了支撑燃料箱(30)的横架,即能可靠地支撑燃料箱(3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在车辆底板下方的燃料箱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已知有这样的燃料箱支撑结构。即该燃料箱支撑结构,具有一对接合在底板下面、在底板的车宽方向两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底架,由一对车身底架支撑着布置在底板下方的燃料箱。
这样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中还有结构如下的情况。即由车身底架或者横架支撑燃料箱前后的四个角,在燃料箱前后部分中的至少一个部分设置箱安装部件,让该箱安装部件支撑燃料箱前后部分中的至少一个部分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位。该箱安装部件与底板面不接触,在底板面下侧沿车宽方向设置,两端被固定在车身底架上(参考发明专利文献1)。
《发明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81629号公报
然而,在现有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下,必须根据燃料箱的大小、结构来布置箱安装部件。若燃料箱的尺寸变化,则必须改变车身的结构。这是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侧向撞车时的刚性等,在底板下面的一对车身底架之间设置了多个横架。在这样在原来就存在的前后一对横架之间布置上燃料箱,由横架支撑燃料箱的前后部分的情况下,能够想到的就是将前后延伸的皮带缠到燃料箱上进行支撑的方法。若这时横架离开燃料箱的布置位置,皮带与底板下面所成的角度就变小,而不能可靠地支撑。这也是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底板下面的支架结构上下功夫,不用布置仅为了支撑燃料箱的横架,即能可靠地支撑燃料箱。
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采取的是让夹着中心通道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支架支撑燃料箱这一做法。
具体而言,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包括:底板;一对车身底架,接合在所述底板下面、沿着底板的车宽方向两边前后延伸;燃料箱,布置在所述底板下方,同时两侧由车身底架支撑;多个横架,布置在前后方向上且保持有间隔,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一对车身底架之间联结起来;以及一对纵向支架,夹着底板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的中心通道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便将所述多个横架前后联结起来。燃料箱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由所述一对纵向支架中的至少一个支架支撑着,在所述燃料箱的前侧和后侧的上方分别设置了所述多个横架中的两个,所述纵向支架在两横架之间被隔断,同时让位于该被隔断位置的燃料箱上表面朝着上方突出。
根据所述结构,燃料箱就不是象现在那样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侧部分由一对车身底架分别支撑,而是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由将原来就存在的多个横架前后联结起来的一对纵向支架支撑,并且在燃料箱的上方会出现不存在纵向支架的区域,在该区域燃料箱上表面突出到底板下面附近。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包括:从所述车身底架朝着车宽方向内侧分支,沿着所述中心通道朝后延伸的通道支架;在所述底板下面,设置了所述通道支架和纵向支架在前后方向上被隔断的荷重隔断部。
根据所述结构,当从前方撞车时,加到车身底架的荷重会传给通道支架,但加到该通道支架上的荷重却被底板下面的荷重隔断部隔断,故很难传给纵向支架。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荷重隔断部的前端设有所述多个横架中的一个;所述通道支架的后端联结在该横架上。
根据所述结构,当从前方撞车时传到通道支架的荷重被传到荷重隔断部前侧的横架上,故很难传到纵向支架。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荷重隔断部的后端设有位于前门后端的中柱下侧的所述多个横架中的一个。
根据所述结构,为了提高侧向撞车时的刚性,中柱下侧的横架被作为将纵向支架前端联结起来的横架使用。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底板后侧,形成有朝着下方突出的备用轮胎托盘,在该备用轮胎托盘的前方隔着规定间隙设有所述多个横架中的一个;让纵向支架的后端联结在该横架上。
根据所述结构,当从后方撞车时,传到备用轮胎托盘上的荷重不会从备用轮胎托盘直接传到留有一定间隔的横架上。故该荷重很难传到纵向支架上。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紧靠所述备用轮胎托盘的前方设有所述多个横架中的一个。
根据所述结构,传到备用轮胎托盘的荷重由紧靠备用轮胎托盘的横架接收,故该荷重很难传到纵向支架。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无需设置燃料箱支撑用横架,而是设置将一对车身底架之间原来就存在的多个横架沿前后方向联结起来的一对纵向支架,由该纵向支架支撑燃料箱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位。这样一来,在不设置新横架的情况下,就能边抑制成本,边由车身将燃料箱30牢固地支撑好。并且,让燃料箱前后的纵向支架牢固地支撑燃料箱,且在与支撑无关的燃料箱上方不设纵向支架,而是让燃料箱上表面突出到没有该纵向支架的底板下面附近。这样一来,就能边牢固地支撑燃料箱,边增大其容量。
根据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在从车身底架朝着车宽方向内侧分支的通道支架和支撑着燃料箱的纵向支架之间,设置了前后方向被隔断的荷重隔断部,当从前方撞车时加到车身底架上的荷重就很难传达到纵向支架上。因此,能够防止燃料箱损伤,由车身安全且可靠地支撑燃料箱。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将通道支架的后端联结到荷重隔断部前端的横架上,这样当从前方撞车时就能让传达到通道支架的荷重在荷重隔断部的前侧被隔断。因此,能够防止燃料箱损伤,由车身更加安全且可靠地支撑燃料箱。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在为提高侧向撞车时的刚性而设置的中柱下侧的横架上联结着纵向支架。因此,在不设置新横架的情况下,就能边抑制成本边防止燃料箱损坏,从而由车身将燃料箱牢固地支撑好。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将纵向支架的后端联结到在备用轮胎托盘的前方隔着一定间隔而设的横架上,这样从后方撞车时传达到备用轮胎托盘的荷重就很难传达到纵向支架。因此,能够防止从后方撞车时燃料箱损坏,从而使安全性提高。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在紧靠备用轮胎托盘的前方设置横架,传达到备用轮胎托盘的荷重就很难传达到纵向支架。因此,能够防止从后方撞车时燃料箱损坏,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的安全性就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从下面看到的包括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的车身下部的仰视图。
图2是一从下面看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的仰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剖面。
符号说明
1—底板;2—车身底架;3—中心通道;4—通道支架;7—第三横架;8—第二横架;9—前侧荷重隔断部;11—第四横架;12—第五横架;15—前侧纵向支架;16—备用轮胎托盘;17—第六横架;18—第七横架;19—前侧纵向支架;30—燃料箱;30a—箱上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补充说明一下,以下各个实施例是最好的示例,并不限制它的应用物和用途范围。
图1示出了包括本发明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的车身下部。在构成该车身下部的底板1下面且底板1的车宽方向两边,亦即,离底板1的车宽方向两边有规定距离的内侧,设置了一对前后延伸的加强用车身底架2。在该一对车身底架2之间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位,前后延伸着的中心通道3朝着车室一侧凸起。在该中心通道3下侧安装了变速器(未示)。
上述一对车身底架2的前侧,设置了从该车身底架2朝着车宽方向内侧分支出的、沿着所述中心通道3朝后方延伸的通道支架4。从前方撞车时加到车身底架2的荷重就会在该通道支架4的作用下传向车宽方向内侧。将该两个通道支架4的前端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在车宽方向上将一对车身底架2联结起来的第一横架6。补充说明一下,象该第一横架6那样的在车宽方向上将一对车身底架2联结起来的横架,具有沿着所述中心通道3下面中央部朝着车室一侧突出的形状,防止与所述变速器等之间发生冲突。
在前门后端的汽车中柱(未示)下侧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将一对车身底架2联结起来的第三横架7。侧向撞车时的刚性通过该第三横架7得以提高。
在上述第一横架6和第三横架7之间设置了将所述通道支架4的后端连接起来的第二横架8。在该第二横架8和第三横架7之间形成有大致平坦的前侧荷重隔断部9。该前侧荷重隔断部9上未设置通道支架4等前后延伸的加强部件。
如图2到图4所示,设在底板1下方的燃料箱30,由位于所述第三横架7后方的所述车身底架2支撑着。该燃料箱30的前侧及后侧的上方分别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将一对车身底架2联结起来的第四及第五横架11、12。在所述第三横架7和第四横架11之间设置了夹着所述中心通道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前侧纵向支架15。
在所述底板1后侧,备用轮胎托盘16朝下突出着形成。在该备用轮胎托盘16的前方离该备用轮胎托盘16有一规定间隔的地方设置了沿车宽方向将一对车身底架2联结起来的第六横架17。在紧靠所述备用轮胎托盘16的前方设有将一对车身底架2联结起来的第七横架18。
在所述第五横架12和第六横架17之间,对应着所述一对前侧纵向支架15设置了朝后方延伸的一对后侧纵向支架19。在所述第四横架11和第五横架12之间形成有大致平坦的箱放置部分20。在该箱放置部分20所述前侧纵向支架15和后侧纵向支架19被隔断,未设置前后延伸的加强部件。
在所述第六横架17和第七横架18之间形成有大致平坦的后侧荷重隔断部21。在该后侧荷重隔断部21上未形成后侧纵向支架19那样的前后延伸的加强部件。
这样,若假设所述通道支架4延伸到后方,则可认为所述前侧纵向支架15和后侧纵向支架19设在所述通道支架4的延长线上,其间由前侧荷重隔断部9、箱放置部分20和后侧荷重隔断部21隔断。
因为所述燃料箱30被设在底板1下高度方向较低的空间中,故燃料箱30呈近似矩形的扁平形状。凸缘部分31在燃料箱30的外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突出着,该凸缘部分31上的燃料箱30两侧的四个角上设有螺栓通孔(未示)。将螺栓32拧到该螺栓通孔中,就将燃料箱30的凸缘部分31在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固定到所述一对车身底架2上。
前侧支撑支架33突向所述燃料箱30的凸缘部分31的前侧。该前侧支撑支架33用来支撑燃料箱30,从下方看去,前侧支撑支架33在所述前侧纵向支架15中沿着从下面看底板1时右侧(也就是说,车室内坐车人看的话是在底板1下面的左侧)的前侧纵向支架15延伸的方向上与所述前侧纵向支架15重叠。在该前侧支撑支架33的上端(前端)的平坦部设有用以固定到前侧纵向支架15的螺栓通孔(未示)。将螺栓32拧到该螺栓通孔中即将燃料箱30的前侧固定到前侧纵向支架15上,并由前侧纵向支架15加以支撑。
上述燃料箱30的凸缘部分31后侧分别设置了用以支撑燃料箱30的后侧支撑支架34,从下方看去后侧支撑支架34在所述一对后侧纵向支架19的延伸方向上与后侧纵向支架19重叠。这一对后侧支撑支架34的上端(前端)的平坦部分别设有用以固定到后侧纵向支架19的螺栓通孔(未示)。将螺栓32拧到这些螺栓通孔中,燃料箱30的后侧就由后侧纵向支架19加以支撑。
这样一来,不仅燃料箱30的四个角得以支撑,燃料箱30在车宽方向中央有3处被前侧及后侧纵向支架15、19支撑。
所述燃料箱30中对应于所述底板1的箱放置部分20的箱上表面30a,朝着上方突出到所述底板1下面附近,确保了其容量。补充说明一下,在该实施例中,燃料箱3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的箱下面30b朝着上方凹去,4WD车的驱动轴(未示)通过该箱下面30b的下方。
在车身底架2的对应于上述第一到第五横架6、7…的这几个位置的车宽方向外侧,分别设置了当从侧面撞车时起到吸收冲击作用的碰撞吸收管35。虽然未示,该碰撞吸收管35上方设有所述汽车中柱。
—实施例的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无需设置燃料箱30支撑用横架,而是设置一对将一对车身底架2之间原来就存在的多个横架7、11、12、17沿前后方向联结起来的纵向支架15、19,由该纵向支架15、19支撑燃料箱3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位。这样一来,在不设置新的横架的情况下,就能边抑制成本,边由车身牢固地支撑燃料箱30。
根据该实施例,在从车身底架2朝着车宽方向内侧分支的通道支架4和支撑着燃料箱30的前侧纵向支架15之间,设置了前后方向被断开的前侧荷重隔断部9,当从前方撞车时加到车身底架2上的荷重就很难传达到前侧纵向支架15上。因此,能够防止燃料箱30损伤,由车身安全且可靠地支撑燃料箱30。
根据该实施例,将通道支架4的后端联结到前侧荷重隔断部9前端的第二横架8上,这样当从前方撞车时就能让传达到通道支架4的荷重在前侧荷重隔断部9的前侧被隔断。因此,能够防止燃料箱30损伤,由车身更加安全且可靠地支撑燃料箱30。
根据该实施例,在为提高从侧向撞车时的刚性而设置的中柱下侧的第三横架7上联结着前侧纵向支架15。因此,在不设置新的横架的情况下,就能边抑制成本边防止燃料箱30损坏,从而由车身牢固地支撑燃料箱30。
根据该实施例,让燃料箱30前后的纵向支架15、19牢固地支撑燃料箱30,且在与支撑无关的燃料箱30上方不设纵向支架15、19,而是让燃料箱上表面30a突出到没有该纵向支架15、19的底板1下面附近。这样一来,就能边牢固地支撑燃料箱30,边增大其容量。特别是,在该实施例那样的4WD车中,因为燃料箱下面30b朝着上方凹陷,所以让燃料箱上表面30a朝着上方突出的效果很显著。
根据该实施例,将后侧纵向支架19的后端联结到在备用轮胎托盘16的前方隔着一定间隔而设的第六横架17上,在该第六横架17后方设置后侧荷重隔断部21。这样当从后方撞车时传达到备用轮胎托盘16的荷重就很难传达到后侧纵向支架19。因此,能够防止从后方撞车时燃料箱30损坏,从而使安全性提高。
根据该实施例,在紧靠备用轮胎托盘16的前方设置第七横架18,传达到备用轮胎托盘16的荷重就很难传达到后侧纵向支架19。因此,能够防止从后方撞车时燃料箱30损坏,从而能够得到安全性更高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中的各个实施例中的结构还可以如下所述。
就是说,在所述实施例中,前侧支撑支架33突出着布置在从下面看底板1时右侧的前侧纵向支架15延伸的方向上,由前侧纵向支架15支撑。不仅如此,既可仅对应于相反一侧的前侧纵向支架15设置前侧支撑支架33,又可对应于双方的前侧纵向支架15设置前侧支撑支架33。
在所述实施例中,以4WD为对象,以2WD为对象也可以。当是2WD的时候,因为无需让驱动轴通到后方,所以燃料箱下面也就无需朝上方凹陷。因此,在采用将燃料箱30沿上下方向2分割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上侧部分由4WD车和2WD车共用,下侧部分各自使用自己的即可。
—工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由一对在底板的车宽方向两边前后延伸的车身底架支撑燃料箱的左右两侧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来说,是很有用的。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底板,
一对车身底架,接合在所述底板下面、在底板的车宽方向两边沿前后延伸,
燃料箱,布置在所述底板下方,同时两侧由车身底架支撑,
多个横架,布置在前后方向上且保持有间隔,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一对车身底架之间联结起来,
一对纵向支架,夹着底板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的中心通道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便将所述多个横架前后联结起来;
燃料箱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由所述一对纵向支架中的至少一个支架支撑着,
在所述燃料箱的前侧和后侧的上方分别各自设置了所述多个横架中的一个,所述纵向支架在这两个横架之间被隔断,同时让位于该被隔断位置的燃料箱上表面朝着上方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从所述车身底架朝着车宽方向中心一侧分支出的、沿所述中心通道朝后方延伸的通道支架;
在所述底板下面,设置了所述通道支架和纵向支架在前后方向上被隔断的荷重隔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荷重隔断部的前端设有所述多个横架中的一个,
所述通道支架的后端联结在该横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荷重隔断部的后端设有位于前门后端的中柱下侧的所述多个横架中的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后侧,形成有朝着下方突出的备用轮胎托盘,在该备用轮胎托盘的前方隔着规定间隙设有所述多个横架中的一个,
让纵向支架的后端联结在该横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紧靠所述备用轮胎托盘的前方设有所述多个横架中的一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04389A JP4581621B2 (ja) | 2004-10-19 | 2004-10-19 |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
JP2004304389 | 2004-10-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62733A CN1762733A (zh) | 2006-04-26 |
CN100522682C true CN100522682C (zh) | 2009-08-05 |
Family
ID=36535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0858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2682C (zh) | 2004-10-19 | 2005-10-10 | 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581621B2 (zh) |
CN (1) | CN100522682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11203B2 (ja) * | 2008-10-31 | 2013-10-09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
JP2014148227A (ja) * | 2013-01-31 | 2014-08-21 |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 燃料タンクの車体取付構造 |
JP6489140B2 (ja) * | 2017-03-10 | 2019-03-2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90626U (ja) * | 1983-06-06 | 1984-12-1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燃料タンク取付け機構 |
JPH0764281B2 (ja) * | 1989-09-30 | 1995-07-1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2000291443A (ja) * | 1999-04-01 | 2000-10-17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こもり音低減構造 |
JP4258883B2 (ja) * | 1999-04-01 | 2009-04-3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2004
- 2004-10-19 JP JP2004304389A patent/JP458162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10-10 CN CNB2005101085898A patent/CN10052268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6117014A (ja) | 2006-05-11 |
CN1762733A (zh) | 2006-04-26 |
JP4581621B2 (ja) | 2010-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78754B (zh) | 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 | |
CN101138981B (zh) | 轨道车辆 | |
CN111469925B (zh) | 用于车辆的后底盘模块 | |
CN112977636B (zh) | 车辆地板结构 | |
CN105799791B (zh) |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
US11285796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9139229B2 (en) | Structure for rear part of vehicle body | |
RU2541614C2 (ru) | Донная структура автомобиля | |
US20030189358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10232881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RU2548203C2 (ru) |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основания автомобиля | |
CN102938450B (zh) | 车用电池箱、车身构件及汽车 | |
CN102892604B (zh) | 电源装置保护结构 | |
CN104890732B (zh) | 用于车辆的下底板框架系统 | |
JP2012245878A (ja) | リアシート取付け部構造 | |
CN100522682C (zh) | 车辆的燃料箱支撑结构 | |
CN103359032A (zh) |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 |
CN106275082B (zh) | 管理偏移的正面施加的负载的汽车车架纵梁加强构件 | |
RU2643611C2 (ru) | Рамная несущ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с выгнутыми вверх несущими участками | |
US11312419B2 (en) |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 |
CN103112503B (zh) | 仪表板部的结构 | |
KR20240105892A (ko) | 모노코크 차량의 전방 충돌에 대한 배터리 보호 구조 | |
CN109803878A (zh) | 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 | |
CN106347462A (zh) | 载货汽车碰撞结构 | |
JP2006298235A (ja) | 車両用シート取付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