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09475C - 车座倾斜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车座倾斜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09475C CN100509475C CNB2007100061024A CN200710006102A CN100509475C CN 100509475 C CN100509475 C CN 100509475C CN B2007100061024 A CNB2007100061024 A CN B2007100061024A CN 200710006102 A CN200710006102 A CN 200710006102A CN 100509475 C CN100509475 C CN 10050947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cking teeth
- seat
- axial region
- external tooth
- reclin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座位倾斜设备包括连接至座椅靠背和座垫之一的基座构件;连接至座椅靠背和座垫之中的另一个的旋转构件;具有与旋转构件的内齿啮合的外齿的锁定齿;具有内周边引导表面的用于使锁定齿在轴部上摆动的轴部;和跨越轴部在与外齿相对的锁定齿端部处形成的较弱部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可调节地固定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的角度的车座倾斜设备,尤其涉及能够适应有较大载荷施加给座椅靠背的情形的车座倾斜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车座倾斜设备,已有如下的已知设备,即该设备通过安装在座垫基板处的主体框架和安装在座椅靠背臂板处的盖构件构成,并且该设备设置成可以通过使连接至座椅靠背的锁定齿的外齿与盖构件内圆周表面上形成的内齿之间的啮合,来限制主体框架和盖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并且保持座椅靠背的角位。
为了固定锁定齿,轴部和一对引导部分在主体框架附近形成,并且锁定齿具有凹陷支承部分,该支承部分能够可摆动地连接至轴部和滑动表面,该滑动表面与引导部分对的引导表面滑动接触并且与支承表面同轴。在内齿的中心部分设置了用于将锁定齿推向外侧以便使外齿与内齿啮合的凸轮。
在如此设置的传统车座倾斜设备中,在车辆碰撞期间,通过内齿和外齿之间的啮合,锁定齿受到使座椅靠背沿倾斜方向旋转的外力。这时,因为锁定齿由轴部和引导部分对之一支撑,所以就限制了盖构件相对于主体框架的旋转,并且因此座椅靠背不会从预定角位发生旋转。
虽然用于支承施加给座位安全带的力的安全带固定器传统上设置在车体的中央支柱处,但是近来却发展了安全带固定器设置在座椅靠背处的类型。因此,如果安全带固定器设置在座椅靠背处,那么车辆碰撞期间由于车辆占据者的重量而产生的惯性力就会通过座位安全带传递到座椅靠背,并且因此比安全带固定器设置在中央支柱处更大的力会向前施加给座椅靠背。因此,就要求安全带固定器设置在座椅靠背处的车座倾斜设备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
编号为2004-121508的日本公布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典型的车座倾斜设备。这种传统的车座倾斜设备设置成在一对引导部分112A和112B之一与锁定齿110的外齿侧之间形成空隙,以便在指向后方的载荷施加给座椅靠背并且载荷通过外齿110d和内齿107a从盖构件施加给锁定齿110时,力在当前位置旋转锁定齿,以便锁定齿110进入所述空隙。因此,外齿110d的轴部侧被推向内齿107a,并且外齿110d和内齿107a之间的啮合强度增大。
发明内容
然而,如果沿着圆周方向朝向引导部分112A和112B之一指向的旋转力通过外齿轮110d和内齿107a施加给锁定齿110,如图3所示,那么锁定齿110的支承部分110c就被压向轴部111的外周边表面。因此,锁定齿110就受到来自轴部111的反作用力并且骑靠在轴部111的圆形外周边表面上。由于骑靠在上面,所以弯曲力施加在锁定齿110邻近支承部分110c的一部分上,并且外齿110d邻近轴部111的一部分趋于沿着与内齿107a分离的方向移动。虽然这种传统设备设置成通过折断锁定齿110的支承部分110c来保持外齿110d和内齿107a之间的啮合,但是在这种设备中锁定齿110的断裂强度并不稳定,并且这种座位倾斜设备的强度偏差变大。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车座倾斜设备。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将座椅靠背可摆动地连接至座垫的座位倾斜设备。该座位倾斜设备包括:连接至座椅靠背和座垫之一的基座构件;连接至座椅靠背和座垫中的另一个的旋转构件,该旋转构件相对于基座构件可旋转,在旋转构件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内齿;具有外齿的锁定齿,该外齿与旋转构件的内齿啮合,该锁定齿沿外齿与所述内齿啮合和与之脱离的方向可摆动,该锁定齿具有形成有弧形支承表面的支承部分;与基座构件整体地形成的轴部,轴部具有内周边引导表面,在该表面上,锁定齿的支承表面与轴部的内周边引导表面滑动接触,轴部围绕旋转构件的旋转中心沿着圆周方向与外齿对齐;与基座构件整体地形成的一对引导部分;推动锁定齿使外齿与内齿啮合的凸轮;和跨越轴部而在与外齿相对的锁定齿端部处形成的较弱部分。
通过如下参照附图所做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A是部分剖开的视图,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座倾斜设备的构造,并且图1B是沿图1A中的箭头I-I方向剖开的剖视图。
图2是在指向前方的较大负载施加到座椅靠背情形下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3是在指向前方的较大负载施加到座椅靠背的情形下传统的座位倾斜设备的说明图。
图4是部分剖开的视图,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座倾斜设备的构造。
图5是部分剖开的视图,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车座倾斜设备的构造。
图6是在指向前方的较大负载施加到座椅靠背的情形下第三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7是通常应用到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车座的示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讨论依照本发明的车座倾斜设备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首先讨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车座倾斜设备1。如图7所示,座椅靠背3连接至车辆占据者坐的座垫2上。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2可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摆动。主体框架(基座构件)5通过基板6连接至座垫2。另一方面,盖构件(旋转构件)7通过臂板6连接至座椅靠背3。设置了未显示的弹簧,以便使座椅靠背3朝向座垫2沿着车辆的前方F偏置,如图7所示。
主体框架(基座构件)5和盖构件(旋转构件)7构成如图1A和1B中所示的车座倾斜设备1。下文中,讨论车座倾斜设备1的构造。如图1A和1B所示,主体框架5通过对盘的内部进行半冲压形成为具有环形凹陷部分的形状。类似地,盖构件7也通过对盘的内部进行半冲压形成为具有环形凹陷部分的形状。另外,内齿7a在界定了盖构件7的环形凹陷部分的内圆周表面处形成。盖构件7装配到主体框架5的环形凹陷部分内部,以便可以与主体框架5同轴并且相对于它可旋转。如图1B所示,盖构件7和主体框架5的外圆周部分通过环形夹持器8聚在一起,以便盖构件7和主体框架5可以对准而不会沿轴向方向脱离或者发生相对的旋转。旋转式的凸轮9沿其轴向方向并且在其轴向中心处置于主体框架5和盖构件7之间。一对可摆动的锁定齿10置于凸轮9的上部和下部位置,以便跨越凸轮9面向彼此。虽然在依照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在车座倾斜设备1中应用一对锁定齿10,它们关于车座倾斜设备1的中心轴对称布置,它们的操作是相同的。因此,在下文中主要对图1A中的锁定齿中较低的一个进行解释。
为了可摆动地沿着环形轨道引导锁定齿10,具有内周边引导表面11a的半(一半)柱形轴部11在环形轨道的内侧与主体框架5形成为整体。另一方面,锁定齿10具有支承表面10c,该支承表面10c通过将锁定齿10的一部分切削成半圆形而形成。另外,在用于可摆动地引导锁定齿10沿着环形轨道的环形轨道外周边一侧处,第一和第二引导凸起(一对引导部分)12A和12B与主体框架5整体地形成。第一和第二外周边引导表面(外周边引导表面)12a和12b分别在第一和第二引导凸起12A和12B上形成以便引导锁定齿10。锁定齿10具有分别在第一和第二外周边引导表面12a和12b上滑动的第一和第二滑动外周边表面10a和10b。因为锁定齿10沿着环形轨道摆动,所以第一和第二外周边引导表面12a和12b以及分别围绕轴部11的中心同心地布置的第一和第二滑动外周边表面10a和10b都具有环形表面。能够与内齿7a啮合的外齿10d在与内齿7a相对的锁定齿10的表面上形成,该内齿7a沿着环形轨道摆动。轴部11与外齿10a沿着圆周方向关于盖构件(旋转构件)7的旋转中心对齐。
为了朝向内齿7a推动具有外齿10d的锁定齿10而设置了凸轮9,外齿10d用于与内齿7a啮合并且与之脱离。通过绕着凸轮9的中心孔9e的中心沿图1A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凸轮9,锁定齿对10相对于凸轮9的中心沿径向朝向外侧被推动,并且因此外齿10d与内齿7a啮合。相反的是,通过绕着中心孔9e的中心沿图1A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凸轮9,使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的啮合取消。通过使外齿10d与内齿7a啮合,就制约了盖构件7相对于主体框架5的旋转并且置于锁定状态,并且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椅靠背3夹持在预定角位处。
凸轮9具有锁定凸轮表面9a和锁定释放凸轮表面9b。锁定凸轮表面9a用于依照凸轮9的沿逆时针方向定向的旋转使锁定齿10绕着轴部11的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并且使外齿10d与内齿7a啮合。锁定释放凸轮表面9b用于依照凸轮9的顺时针定向旋转使锁定齿10绕着轴部11的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摆动并且使外齿10d与内齿7a脱离。为了限制凸轮9沿着图1A中的左右方向的运动,在凸轮9的左侧和右侧的每个部分上都形成滑动外周边表面9c,并且在每个左右引导凸起12A处形成滑动接触表面12d。滑动外周边表面9c始终可滑动地与滑动接触表面12d接触。滑动外周边表面9c形成圆弧形,该圆弧绕着凸轮9的中心孔9e形成。
当座椅靠背3受到指向图7的前方F的载荷时,盖构件7相对于主体框架5的相对旋转力就通过内齿7a和外齿10d之间的啮合部分传递到锁定齿10。因此,锁定齿10就受到用于使锁定齿10沿着图1A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为了利用轴部11来支撑受到逆时针方向力的锁定齿10,就分别在第二引导凸起12B和锁定齿10的相对表面上形成中心侧处绕着盖构件7的旋转中心位于沿直径内侧的第二引导凸起(引导部分之一)12B和凸轮9,以及随着彼此一起滑动的第二外周边引导表面12b和第二滑动外周边表面10b。在沿直径的外侧处,在内齿7a附近及第二引导凸起12B与锁定齿10之间形成外周边空隙17。当锁定齿10受到使之随着盖构件7一起沿图1A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时,上述配置就会产生旋转力矩,该力矩使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一部分沿着外齿10进一步有力地啮合内齿7a的方向发生变形。因此,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所述部分进一步有力地啮合内齿7a,从而增大了外齿10d和内齿7a的啮合度。
另一方面,轴部11具有能够可摆动地支撑锁定齿10的弧形内周边引导表面11a。锁定齿10具有与弧形内周边引导表面11a滑动接触的弧形支承表面10c。虽然内周边引导表面11a的两个端部都与支承表面10c的两个端部滑动接触,但是在内周边引导表面11a和支承表面10c的相对端部之间仍形成微小的空隙。设置这些空隙用于在锁定状态下抑制盖构件7相对于主体框架5沿着旋转方向发生的后冲,并且在较大的外力施加到锁定齿10上时,用于通过使锁定齿10略微朝向内齿7a移动来增强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的啮合。在锁定齿10随着盖构件7一起沿着图1A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形下,由于施加给锁定齿10外力,又因为锁定齿10由轴部11支撑,所以锁定齿10就受到来自轴部11的反作用力,并且趋于沿着内周边引导表面11a发生移动。因此,就产生了使锁定齿10沿着图IA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矩,并且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部分趋于与内齿7a分离。
从而设置了较弱部分10f。较弱部分10f起的作用是避免锁定齿10由轴部11支撑并且因此轴部11允许锁定齿10绕着盖构件7的旋转中心沿图IA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在施加到图7所示的座椅靠背3上的指向前方F的外力变得大于预定力时,防止外齿10d与内齿7a松开。较弱部分10f是锁定齿10的支承部分的一部分,通过形成切口部分10e而设置,从而易于导致位于跨越轴部11的外齿10d的对边上的端部折断或者变形。切口部分10e是通过将锁定齿10的一部分切削成V形而形成的,从而朝向轴部11的中心减小了V形切口的宽度。
锁定齿10具有随着第一引导凸起12A的第一外周边引导表面12a一起滑动的第一滑动外周边表面(滑动外周边表面)10a。另外,切口部分10e相对于盖构件7的旋转中心沿径向方向位于第一滑动外周边表面10a的外侧处。
车座倾斜设备1设置在座垫2的两个侧面的每一侧。如图1B所示,分别设置在车座倾斜设备1处的两个操作轴15通过圆筒形轴16连接起来。操作轴15通过锯齿形结构与凸轮9的中心孔9b装配在一起。操作轴15通过在操作轴15端部形成的锯齿15a和圆筒形轴16端部形成的锯齿16a连接至轴16。
如图1B所示,锯齿15b在操作轴15的另一个端部处形成。如图7所示,锯齿15b从基板4向外伸出,控制杆20连接至锯齿15b,控制把手21连接至控制杆20。
随后说明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座倾斜设备1的操作方式。
在车座倾斜设备1连接至座位的状况下,锁紧弹簧19的偏置力通常将凸轮9置于图IA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状态。因此,锁定齿10由锁定凸轮表面9a推动并且由第一和第二引导凸起12A和12B引导着。另外,锁定齿10绕着轴部11的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并且置于外齿10d与盖构件7的内齿7a啮合的状态。即,座位倾斜设备1置于锁定状态并且因此限制了座椅靠背2的摆动。
随后,通过操作控制把手21抵抗锁紧弹簧19的偏置力使控制轴15沿图7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凸轮9的锁杆凸轮表面9a和图1A的锁定齿10之间的连接释放,并且锁定取消的凸轮表面9b沿顺时针方向推动锁定齿10。因此,锁定齿10绕着轴部11的中心沿着逆时针方向摆动。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的啮合就消除了。因此座位倾斜设备1置于锁定释放状态,并且连接至盖构件7的臂板3和座椅靠背3由于未显示的弹簧的偏置力沿着图7的向前方向F发生旋转。
当座椅靠背3置于期望的角位时,通过抵抗弹簧的偏置力朝向后方向B旋转座椅靠背3并且通过座位占据者的手从控制把手21上松开,使凸轮9在锁紧弹簧19偏置力的作用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锁定凸轮表面9a绕着轴部11的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推动锁定齿10。因此,锁定齿10的外齿10d与内齿7a啮合,并且座位倾斜设备1返回到锁定状态。
随后,将参照图2讨论在如下情形中的操作方式,即由于车辆前部发生碰撞车辆占据者的惯性力通过座位安全带施加给座椅靠背3并且指向图7中的向前方向F的外力施加给座椅靠背3的情形下。在这种情形下,盖构件7趋于相对于主体框架5沿着逆时针方向发生相对的旋转,如图1A的箭头所示,并且旋转力通过内齿7a和外齿10d之间的啮合传递到锁定齿10。因此,锁定齿10趋于沿着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锁定齿10由凸轮9的锁定凸轮表面9a、轴部11的内周边引导表面11a以及第二外周边引导表面12b支撑。这时,因为载荷是从锁定齿10施加至轴部11,所以反作用力R1就从轴部11施加至锁定齿10。当反作用力R1变成大于预定力时,锁定齿的较弱部分10f就会断开或者变形。因此,从锁定齿10指向轴部11的载荷和从轴部11指向锁定齿10的反作用力R1都减小,并且导致用于使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一部分从内齿7a朝向释放方向移动的力减小。即,当锁定齿10与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旋转的盖构件7一起沿圆周方向旋转时,锁定齿10的端部就会折断或者变形。因此,锁定齿10的支承部分不会沿着内周边引导表面11a移动,并且外齿10d邻近轴部1的部分不会从内齿7a朝向凸轮9发生移动和释放。因此,就可能稳定锁定齿10的状态以便适当地保持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的啮合,并且提高座位倾斜设备1的强度和强度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外周边空隙17的存在而产生弯矩,并且锁定齿10的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部分趋于沿着使外齿10d与内齿7a的啮合增强的方向移动。虽然锁定齿10趋于沿着使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部分进一步有力地与内齿7a啮合的方向移动,但是由于锁定齿10的支承端口上保持的支承表面10c的一部分(大约一半),支承表面10c的这一部分与轴部11相接触,从而在与凸轮表面9a的触点充当支点时,防止外齿10d与内齿7a过度啮合并且限制锁定齿1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当锁定齿10处于稳定的状态时,外齿10d的邻近轴部11的部分肯定会与内齿7a啮合,并且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的啮合达到稳定并且得到增强。
随后,将参照图2讨论在如下情形中的操作方式,即由于车辆后侧发生碰撞,车辆占据者就压在座椅靠背3上,并且指向图7中的后方的外力施加给座椅靠背3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盖构件7和锁定齿10趋于相对于主体框架5沿顺时针方向(与图2的箭头相反的方向)旋转。这时,锁定齿10由凸轮9的锁定凸轮表面9a、轴部11、内周边引导表面11a和第一外周边引导表面12a支撑。
在此,当外力变大时,轴部11由支承表面10c的邻近外齿10d的一部分推动而发生变形。另外,第一引导凸起12A通过第一滑动外周边表面10a推动并且发生变形。锁定齿10的端部变成与第一引导凸起12A接触,并且因此锁定齿10的支承部分被限制不能进一步移动。因此,就产生了指向使锁定齿10的支承部分弯曲的方向的反作用力。然而,因为锁定齿10的端部在较弱部分10f处折断或者变形,所以反作用力减小。因此,施加给锁定齿10的支承部分的弯矩减小。这就可以防止锁定齿10在第一滑动外周边表面10a和外齿10d之间的位置处折断。因此,就可以稳定锁定齿10的状态,并且适当地保持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的啮合,并且提高座位倾斜设备的强度和强度的稳定性。
对锁定齿10的所有表面都施加硬化处理,因为锁定齿10包括外齿10d。作为硬化处理,可以执行热处理例如渗碳。因此,当锁定齿10受到上述力时,锁定齿10就在邻近切口部分10e的较弱部分10f处折断。通过防止端部渗碳,锁定齿10的支承部分的端部可以形成较软的部分。通过这种处理,较弱部分10f发生变形而不会折断。
为了将传统操作与图2所示的依照本发明的车辆倾斜设备进行比较,图3显示了传统车辆倾斜设备1的操作。在图3中,当指向前方F的施加给座椅靠背3的载荷变大并且锁定齿110的端部沿圆周方向发生相对移动时,就施加从轴部分111至锁定齿110的较大反作用力R2。因此,锁定齿110邻近轴部分111的一部分骑靠在轴部111上,并且较大的弯曲力施加给锁定齿110。另一方面,由于施加给外齿110d的载荷的作用,锁定齿110趋于绕着与凸轮109的接触点作为支轴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外齿110d邻近轴部111的部分从内齿107a移动至释放方向,并且外齿110d和内齿107a之间的啮合变弱。另外,当锁定齿110的支承部分在大约为中心位置的地方折断时,锁定齿110趋于绕着与凸轮110的触点作为支轴发生旋转。因此,锁定齿110的状态不稳定,并且外齿110d和内齿107a之间的啮合降低。提高强度的难度由此增加。
第二实施例
随后说明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座倾斜设备1。在解释第二实施例时,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部分的解释省略。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利用在锁定齿10的支承部分的端部和第一滑动外周边表面10a的部分之间提供切口部10e,通过绕着锁定齿10的旋转中心沿径向使宽度局部变窄来形成较弱部分10f。相反,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较弱部分10f通过整个地减小锁定齿10端部的宽度L2而形成,如图4所示。
随后说明依照第二实施例的操作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操作在此省略。因为第二实施例设置成通过整个地减小锁定齿10端部的宽度L2来形成较弱部分10f,所以就变得可以增大第一引导凸起12A的宽度L1。因为用于支撑锁定齿10的第一凸起12A的区域通过这种配置而变大,所以进一步提高了其强度。较弱部分10f关于轴部11的中心沿径向方向的宽度L2相对于第一滑动外周边表面10a和外齿10d之间的部分的宽度L3设置得充分小,以便使较弱部分10f肯定会折断或者变形。
第三实施例
随后,讨论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此,解释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的构造。
如图5所示,轴部11具有可摆动地支撑锁定齿10的内周边引导表面11a。内周边引导表面11a相对于盖构件7的旋转中心在沿圆周方向的两侧上具有与锁定齿的支承表面10a接触的一对引导接触表面。作为一个引导接触表面,用于吸收应力的凸起11b在内周边引导表面11a的外齿10d的相对的侧边处形成,作为另一个引导接触表面,内周边引导接触表面在内周边引导表面11a上形成。
凸起11b的外周边表面形成圆形,该圆形的半径等于到轴部11中心的距离,并且该外周边表面与锁定齿10的支承表面10c滑动接触。当锁定齿10沿着图5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较大的力从锁定齿10施加给凸起11b时,凸起11b就被锁定齿10挤压而变形,并且因此从轴部11施加到锁定齿10的反作用力R3减小。另外,用于将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部分移到使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的啮合减弱的方向的力也减小。
内周边空隙18在轴部11的内周边引导表面11a和锁定齿10的支承部分10c之间形成,该支承部分10c与内周边引导表面11a相对(一对引导接触表面之间)。内周边空隙18形成得使邻近凸起11b的部分变大。出于下面的两种原因,内周边空隙18在内周边引导表面11a和支承表面10c之间形成。第一,如果与内周边引导表面11a滑动接触的凹陷圆形表面从中间部朝向凸起11b连续地形成,与传统的半圆弧类似,在锁定齿10相对于轴部11沿顺时针方向产生相对移动的情形下,与外齿10d相对的锁定齿10的一部分骑靠在轴部11的内周边引导表面11a上,并且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部分移动到与内齿7a分离并且使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的啮合降低的方向。为了防止锁定齿10的这种移位,形成了内周边空隙18。第二,由于外周边空隙17的存在,就产生了弯曲力,该力指向使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部分进一步有力地啮合内齿7a的方向。在这种情形下,由于内周边空隙18的存在,外齿10邻近轴部11的部分被允许朝向内齿7a移动,并且因此可以平滑地实现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更牢固的啮合。
与锁定齿10的支承表面10c的凸起11b接触的内周边表面部分形成圆弧形,该弧形的半径等于到轴部11中心的距离。通过设置凸起11b和内周边空隙18,锁定齿10在凸起11b和与凸起11b相对的内周边引导接触表面的两个点处与轴部11滑动接触。这就减小了盖构件7沿圆周方向的空隙从而可以抑制后冲。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除了在轴部11处形成吸收应力的凸起11b之外,还设置了较弱部分10f,用于相对于轴部11在与外齿11d相对的锁定齿10的支承部分的端部处引起折断或者变形。较弱部分10f形成得使锁定齿10端部处的宽度L4设置得较小,与第二实施例类似。这种配置能够使较弱部分10f响应车辆的后侧碰撞而易于折断或者变形。
因为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种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因此其解释在此省略。
随后讨论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车座倾斜设备1的操作方式。
将说明在指向前方的载荷施加给座椅靠背3的情形下的操作方式。在这种情形下,盖构件7趋于相对于主体框架5沿着逆时针方向发生相对的旋转,并且因此旋转力通过内齿7a和外齿10d之间的啮合传递到锁定齿10。锁定齿10趋于沿着图5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时,锁定齿10由锁定凸轮表面9a、轴部11的凸起11b和第二外周边引导表面12b支撑。另外,锁定齿10的两个点与轴部11接触。两个点是凸起11b和与凸起11b相对的内周边引导接触表面。
当施加给座椅靠背3的向前定向的载荷变大时,凸起11b就受压变形,如图6所示,并且锁定齿10和第二外周边引导表面12b之间的接触部分发生变形。因为凸起11b沿圆周方向受压变形并且吸收应力,所以从凸起11b施加到锁定齿10的反作用力R3减小。因此,指向使锁定齿10弯曲的方向的弯曲应力也减小,并且还由于弯曲力的施加而抑制了锁定齿10的折断。
因为产生的应力具有沿着圆周指向逆时针方向的方向,防止产生下面的现象,即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部分与内齿7a分离从而减小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的啮合的现象。即,即使锁定齿10相对于轴部11沿着逆时针方向发生移动,由于存在邻近锁定齿10的凸起10b的内周边空隙18以及不存在环形凹陷部分,所以锁定齿10永远不会骑靠在轴部11的内周边引导表面11a上。因此,锁定齿10不会由于骑靠而受到较大的弯曲力并且因此不会折断。另外,这种配置的确可以防止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部分与内齿7a分离从而减小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的啮合的现象。
因为外周边空隙17的存在产生了使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部分沿着与内齿7a进一步有力地啮合的方向移动的弯矩,并且因为设置了允许锁定齿10运动的内周边空隙18,轴部11就不能防止锁定齿10的运动。这就提高了外齿10d与内齿7a的邻近轴部11的部分之间更强的啮合。
如果施加给座椅靠背3的向前定向的载荷进一步增大并且该载荷不能仅仅通过挤压凸起11b来吸收,那么应力就集中在为锁定齿10的端部的较弱部分10f处。因为具有宽度L4的较弱部分10f的弯曲强度较弱,那么过量载荷就会使较弱部分10f折断或者变形。因此,锁定齿10不会受到来自轴部11的较大反作用力,并且一定会防止外齿10d邻近轴部11的部分与内齿7a分离从而减小外齿10d和内齿7a之间的啮合的现象。
虽然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已经显示和描述为通过整个地减小锁定齿10端部的宽度来形成较弱部分10f,但是也可以通过在端部处提供切口部分或者利用软材料形成端部来形成较弱部分10f。
虽然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已经显示和描述为当向前的载荷施加给座椅靠背3时,盖构件7相对于主体框架5沿逆时针方向发生相对旋转,也可以相反地布置,即当向后定向的载荷施加给座椅靠背3时,盖构件7相对于主体框架5沿逆时针方向发生相对旋转。
本申请基于2006年6月29日提交的编号为2006-178888以及2006年1月31日提交的编号为2006-21889的日本专利申请。这些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虽然已经通过参照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上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基于上述示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出如上所述的实施例的修改和变化。本发明的范围参照如下的权利要求来界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将座椅靠背可摆动地连接至座垫的座位倾斜设备,该座位倾斜设备包括:
连接至座椅靠背和座垫之一的基座构件;
连接至座椅靠背和座垫中的另一个的旋转构件,该旋转构件相对于基座构件可旋转,在旋转构件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内齿;
具有外齿的锁定齿,该外齿与旋转构件的内齿啮合,该锁定齿沿外齿与内齿啮合和与之脱离的方向可摆动,该锁定齿具有形成有弧形支承表面的支承部分;
与基座构件整体地形成的轴部,所述轴部具有内周边引导表面,在该表面上,锁定齿的支承表面与轴部的内周边引导表面滑动接触,所述轴部相对于旋转构件的旋转中心沿着圆周方向与外齿对齐;
与基座构件整体地形成的一对引导部分;
推动锁定齿而使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啮合的凸轮;和
跨越所述轴部而在与外齿相对的锁定齿端部处形成的较弱部分,该较弱部分会引起所述端部产生断裂或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位倾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较弱部分跨越所述轴部而布置在锁定齿中与所述外齿相对的端部处,此外,在所述锁定齿中比所述较弱部分径向更向内的位置布置有滑动外周边表面,该滑动外周边表面与所述引导部分的相应的外周边引导表面滑动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位倾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较弱部分通过减小锁定齿端部相对于锁定齿的其它部分的宽度来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位倾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较弱部分与锁定齿的其它部分相比,形成的强度较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位倾斜设备,其特征在于,当产生了使旋转构件相对于基座构件发生相对旋转的载荷时,所述锁定齿由引导部分之一和轴部支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位倾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的内周边引导表面的两个端部充当与锁定齿接触的一对引导接触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位倾斜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与外齿相对的引导接触表面之一处,用于吸收应力的凸起与所述轴部整体地形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位倾斜设备,其特征在于,内周边侧面空隙在内周边引导表面和锁定齿的与内周边引导表面相对的支承表面之间以及所述一对引导接触表面之间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位倾斜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与锁定齿滑动接触的外周边引导表面在面向锁定齿的引导部分之一的表面上形成,并且在外周边侧面引导表面的内齿侧面处以及引导部分之一与锁定齿之间形成有外周边侧面空隙。
10.一种车座倾斜设备,包括:
座垫;
可摆动地连接至座垫的座椅靠背;
连接至座椅靠背和座垫之一的基座构件;
连接至座椅靠背和座垫中的另一个的旋转构件,该旋转构件相对于基座构件可旋转,在旋转构件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内齿;
锁定齿具有可与旋转构件的内齿啮合的外齿,锁定齿沿外齿与内齿啮合以及外齿与内齿脱离的方向可摆动,锁定齿具有形成有弧形支承表面的支承部分;
与基座构件整体地形成的轴部,该轴部具有内周边引导表面,在该内周边引导表面上,锁定齿的支承表面与所述轴部的内周边引导表面滑动接触;以及
推动锁定齿而使外齿与内齿啮合的凸轮;
其中,锁定齿具有较弱部分,该较弱部分在跨越轴部与外齿相对的锁定齿端部处形成,该较弱部分会引起所述端部产生断裂或变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21889 | 2006-01-31 | ||
JP2006021889 | 2006-01-31 | ||
JP2006178888 | 2006-06-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11944A CN101011944A (zh) | 2007-08-08 |
CN100509475C true CN100509475C (zh) | 2009-07-08 |
Family
ID=38699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00610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9475C (zh) | 2006-01-31 | 2007-01-31 | 车座倾斜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509475C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245435A1 (en) * | 2001-03-30 | 2002-10-02 | Fujikiko Kabushiki Kaisha | Recli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2002291563A (ja) * | 2001-03-30 | 2002-10-08 | Fuji Kiko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JP2004121508A (ja) * | 2002-10-01 | 2004-04-22 | Fuji Kiko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2007
- 2007-01-31 CN CNB2007100061024A patent/CN10050947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245435A1 (en) * | 2001-03-30 | 2002-10-02 | Fujikiko Kabushiki Kaisha | Recli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2002291563A (ja) * | 2001-03-30 | 2002-10-08 | Fuji Kiko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JP2004121508A (ja) * | 2002-10-01 | 2004-04-22 | Fuji Kiko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11944A (zh) | 2007-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818210B1 (en) | Vehicle seat reclining device | |
US8720999B2 (en) | Fitting for a vehicle seat | |
US7588294B2 (en) | Seat reclining device for vehicle | |
EP1405756B1 (en) | Seat recliner for vehicle | |
CN100436187C (zh) | 车辆座椅斜靠装置 | |
CN102050041B (zh) | 车辆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 |
US6543849B1 (en) | Reclining angle adjustment system | |
JP2009509596A (ja) | 車両シート用取り付け具 | |
US11407337B2 (en) | Vehicle seat recliner | |
CN100398353C (zh) | 车辆的座椅斜靠装置 | |
CN103085689A (zh) | 靠背倾斜装置 | |
KR100820547B1 (ko) | 자동차용 시트의 리클라이닝장치 | |
CN108528518B (zh) | 转向装置 | |
JP6798459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 |
CN100509475C (zh) | 车座倾斜设备 | |
US7284798B2 (en) | Vehicle-seat reclining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 |
JP4185819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JP2023141723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912699B2 (ja) |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EP0316193B1 (en) | Seat mechanism | |
JP2012091623A (ja) |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JP7244752B2 (ja) |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JPH05503235A (ja) | 調節可能な背もた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のための連結装置 | |
JP7634373B2 (ja) |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JP7417050B2 (ja) |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29 Address after: Shizuoka Patentee after: TF Meta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Shizuoka Patentee before: Fuji Kiko Co., 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