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489613C - 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89613C
CN100489613C CNB2004100065322A CN200410006532A CN100489613C CN 100489613 C CN100489613 C CN 100489613C CN B2004100065322 A CNB2004100065322 A CN B2004100065322A CN 200410006532 A CN200410006532 A CN 200410006532A CN 100489613 C CN100489613 C CN 10048961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ixing tube
section
module according
sourc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065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60675A (zh
Inventor
刘邦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B20041000653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89613C/zh
Publication of CN1560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60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961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961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该光源模组,主要是由混光管、多个发光元件、第一光线转向装置以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所构成。其中,混光管具有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而发光元件是配置在混光管内。第一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是分别连接至混光管的第一及第二端面,并分别具有第一及第二光出射截面。因此,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可由混光管出射至第一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再经由第一及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此光源模组可发出具有均匀色度及辉度的光线。且因其所需的混光距离较短,故整体体积较小,适于应用在微小型的发光装置中。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发出均匀色度及辉度的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产业日益发达,行动电话、数字相机、数字摄影机、笔记型计算机、桌上型计算机等数字化工具无不朝向更便利、多功能且美观的方向发展。然而,行动电话、数字相机、数字摄影机、笔记型计算机及桌上型计算机的显示屏幕是不可或缺的人机沟通界面,通过上述产品的显示屏幕将可以为使用者的操作带来更多的便利。近年来,大部分的行动电话、数字相机、数字摄影机、笔记型计算机以及桌上型计算机上的显示屏幕皆以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为主流。然而,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有发光的功能,故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下方必须提供一背光模组(back lightmodule)以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面光源,使得液晶面板达到显示的效果,并同时获得足够的亮度与对比,进而达到显示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背光模组通常分为侧面入光式与直下式两种。其中,侧面入光式的背光模组需藉由一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以将线光源转换为液晶面板所需的面光源。此外,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高色彩饱和度、不含汞、高寿命、低热问题、可通过驱动电流调整色温等特性,因此发光二极管数组已逐渐被应用于背光模组中。
请同时参阅图1A及图1B所示,图1A是现有习知的侧面入光式的背光模组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1B是现有习知的侧面入光式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现有习知的侧面入光式背光模组100中,发光二极管102是配置在混光元件(组件)104的光入射截面110处,以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由光入射截面110入射至混光元件104之中。当发光二极管102所发出的光线在混光元件104中完成混光后,会由混光元件104的光出射截面112出射,并射进连接混光元件104以及导光板108的光线转向装置106中。而光线在藉由光线转向装置106内部的反射面118将其反射后,会由导光板108的光入射截面114入射至导光板108之中,最后再由导光板108的光出射截面116出射。
然而,此种背光模组需要较长的混光距离才能够将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均匀混合。因此,整体背光模组也同样需要较大的体积。在目前显示器逐渐趋向轻薄化的潮流中,此种现有习知的背光模组的应用范围相当有限。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背光模组仍存在有诸多的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现有的背光模组的缺陷,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能够改进现有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光源模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发出混光均匀的光线,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提供均匀的光线色度及辉度,且整体来说体积较小重量也较轻,适于轻且薄的平面显示器,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一混光管,具有一第一端面;多数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混光管内;以及一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一光出射截面,且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该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其中,该些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由该混光管出射至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内,并透过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出射。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的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间具有一第一夹角,且该第一夹角包括90度以及180度其中之一。
前述的光源模组,其更包括一第一散射元件,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连接,且该第一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
前述的光源模组,其更包括一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二光出射截面,其中该混光管更具有一第二端面,且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该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以使该些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由该混光管出射至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内,并透过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
前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的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与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包括90度以及180度其中之一。
前述的光源模组,其更包括一共用散射元件,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及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连接,其中该共用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以及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
前述的光源模组,更包括一第二散射元件,当该第二夹角为90度时,该第二散射元件是与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连接,且该第二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
前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的该些发光元件包括不同色光的发光元件。
前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的该些发光元件包括发光二极管。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元件;以及一光源模组,配置于邻近该导光元件之处,且该光源模组包括:一混光管,具有一第一端面;多数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混光管内;以及一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一光出射截面,且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该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其中该些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是透过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而入射至该导光元件内。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边缘。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间具有一第一夹角,且该第一夹角包括90度以及180度其中之一。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而当该第一夹角为90度时,该混光管是位于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且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亦朝向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以及与该第一侧相邻的一第二侧,当该第一夹角为180度时,该混光管是位于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而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是朝向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二侧。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更包括一第一散射元件,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连接,且该第一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至该导光元件中。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散射元件与该光源模组是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一侧,且该第一散射元件是位于该混光管与该导光元件之间。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以及与该第一侧相邻的一第二侧,且该第一散射元件与该混光管是分别邻近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配置。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散射元件是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一侧,而该混光管是配置在该第一散射元件的下方。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光源模组更包括一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二光出射截面,其中该混光管更具有一第二端面,且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于该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以使该些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由该混光管出射至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内,并透过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与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包括90度以及180度其中之一。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更包括一共用散射元件,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及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连接,其中该共用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以及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至该导光元件中。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共用散射元件是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一侧,而该混光管是配置在该共用散射元件的下方。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共用散射元件及该光源模组是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一侧,且该共用散射元件是位于该光源模组与该导光元件之间。
前述的背光模组,更包括一第二散射元件,当该第二夹角为90度时,该第二散射元件是连接至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且该第二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至该导光元件中。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以及与该第一侧相邻的一第二侧,且该第二散射元件与该混光管是分别邻近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配置。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该些发光元件包括不同色光的发光元件。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该些发光元件包括发光二极管。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导光元件包括一导光板。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以及一光源模组,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且该光源模组包括:一混光管,具有一第一端面以及一第二端面;多数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混光管内;一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一光出射截面,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该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而该第一光出射截面是朝向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以及一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二光出射截面,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该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而该第二光出射截面是朝向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的夹角为90度,且该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与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的夹角亦为90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为了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本发明提出一种光源模组,主要是由混光管、多个发光元件以及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所构成。其中,混光管具有一第一端面,而此些发光元件是配置在混光管内。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具有第一光出射截面,且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混光管的第一端面,以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由混光管出射至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再经由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一光出射截面出射。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混光管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一光出射截面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且此第一夹角例如是90度或180度。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此光源模组更包括一第一散射元件。而此第一散射元件是与第一光线转向装置连接,并适于令由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一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混光管更具有第二端面,而此光源模组更包括一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其中第二光线转向装置连接至于混光管的第二端面,并具有第二光出射截面,以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由混光管出射至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再经由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混光管的第二端面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二光出射截面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此第二夹角例如是90度或180度。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此光源模组更包括一共用散射元件,此共用散射元件是与第一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连接,且适于令由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一光出射截面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当第二夹角为90度时,此光源模组更包括一第二散射元件,此第二散射元件是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连接,且适于令由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
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此些发光元件包括不同色光的发光元件,其例如是发光二极管。
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主要是由导光元件以及本发明的光源模组所构成。其中,光源模组是配置在邻近导光元件之处。且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是透过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一光出射截面而入射导光元件。
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主要是由导光元件以及本发明的光源模组所构成。其中,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而光源模组即是配置在导光元件的第一侧。光源模组主要是由混光管、多个发光元件、第一光线转向装置以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所构成。混光管具有一第一端面以及一第二端面,而发光元件是配置于混光管内。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混光管的第一端面,并且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具有朝向导光元件的第一侧的第一光出射截面。而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混光管的第二端面,且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是具有朝向导光元件的第一侧的第二光出射截面。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配置在导光元件的边缘。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混光管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一光出射截面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此第一夹角例如是90度或是180度。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夹角为90度时,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而混光管是位于导光元件的第一侧,且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二光出射截面亦朝向该导光元件的第一侧。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夹角为180度时,导光元件具有第一侧以及与该第一侧相邻的第二侧,且混光管是位于导光元件的第一侧,而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一光出射截面是朝向导光元件的第二侧。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此背光模组更包括第一散射元件。而此第一散射元件是与第一光线转向装置连接,并适于令由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一光出射截面处出射的光线散射至导光元件中。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散射元件与光源模组是配置在导光元件的一侧,且第一散射元件是位于混光管与导光元件之间。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散射元件是配置在导光元件的一侧,而混光管则是配置在第一散射元件的下方。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导光元件具有第一侧以及与第一侧相邻的第二侧,而第一散射元件与混光管是分别相邻于导光元件的第一侧与第二侧配置。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此光源模组更包括具有第二光出射截面的第二光线转向装置,配置于混光管的第二端面,以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由混光管出射至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并透过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混光管的第二端面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二光出射截面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此第二夹角例如是90度或180度。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此背光模组更包括一共用散射元件。而此共用散射元件是与第一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连接,并适于令由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一光出射截面以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至导光元件中。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共用散射元件及光源模组是配置在导光元件的一侧,且共用散射元件是位于混光管与导光元件之间。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共用散射元件是配置在导光元件的一侧,而混光管则是配置在共用散射元件的下方。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当第二夹角为90度时,此背光模组更包括第二散射元件。而第二散射元件是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连接,并适于令由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至导光元件中。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散射元件及光源模组是配置在导光元件的一侧,且第二散射元件是位于混光管与导光元件之间。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导光元件具有第一侧以及与第一侧相邻的第二侧,而第二散射元件与混光管是分别相邻于导光元件的第一侧与第二侧配置。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导光元件例如是导光板,而发光元件包括不同色光的发光元件,其例如是发光二极管。
经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光源模组,其主要是由混光管、多个发光元件、第一光线转向装置以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所构成。其中,混光管具有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而发光元件是配置在混光管内。第一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是分别连接至混光管的第一及第二端面,并分别具有第一及第二光出射截面。因此,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可由混光管出射至第一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再经由第一及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此光源模组可发出具有均匀色度及辉度的光线。且因其所需的混光距离较短,故整体体积较小,适于应用在微小型的发光装置中。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是将发光元件配置于混光管之中,并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在混光管内经由多次反射混光之后,由混光管的二端出射,所以光线可在较短的距离内达成均匀混光而使得出射的光线具有均匀的色度及辉度。由此可知,本发明的背光模组的体积较现有习知的背光模组的体积小,因而能够应用于轻薄化的显示器中。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光源模组,可发出混光均匀的光线。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可提供均匀的光线色度及辉度,且整体来说体积较小重量也较轻,适于轻且薄的平面显示器。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产品的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背光模组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习知的侧面入光式的背光模组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1B是现有习知的侧面入光式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光源模组的上视图。
图2B是图2A所绘示的光源模组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3A至图3C是依照图2A及图2B加以变化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图5A至图5C是依照图4加以变化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图7A至图7D是依照图6加以变化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图9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图9B是图9A所绘示的光源模组的侧视剖面图。
图10是依照图9A加以变化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100、200、400、600:背光模组(模块)
102:发光二极管                              104:混光元件(组件)
106、210、212:光线转向装置                  108:导光板
110:光入射截面                              112、116、120:光出射截面
118:反射面                                  130、140:光入射截面
204:光源模组                                206:混光管
208:发光元件                                214:第一端面
216:第二端面                                218、606:第一光出射截面
220、608:第二光出射截面                     402、610:扩散面
410:第一散射元件           420:第二散射元件
602、604:光线转向装置      800、900:共用散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其具体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同时参阅图2A及图2B所示,图2A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上视图,图2B则是图2A所绘示的光源模组的侧视剖面示意图。该背光模组200,是由导光元件202以及光源模组204所构成。其中,导光元件202例如是一导光板,并具有光出射截面120以及光入射截面130。而光源模组204是配置在导光元件202的侧边,在本实施例中,光源模组204例如是配置在邻近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30之处。且光源模组204主要是由混光管206、多个发光元件208、第一光线转向装置210以及第一光线转向装置212所构成。
发光元件208是配置在混光管206之内,其例如是发光二极管元件。而且,该些发光元件208可以是具有相同色光的发光元件,也可以是具有不同色光的发光元件,熟习此技艺者可依实际所需来作选择。
混光管206的二端分别具有第一端面214以及第二端面216。而第一光线转向装置210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212即是分别连接至混光管206的第一端面214及第二端面216。其中,第一转向装置210具有第一光出射截面218,第二光线转向装置212则具有第二光出射截面220。且第二光出射截面218与第二光出射截面220皆对应至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30。
请再参阅图2A所示,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光线转向装置210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212内部例如是具有反射面(图中未示),当发光元件208所发出的光线由第一端面214与第二端面216出射混光管206之后,会照射至第一光线转向装置210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212内部的反射面,进而改变其行进方向而由第一光出射截面218以及第二光出射截面220出射,再经由光入射截面130入射至导光元件202中。特别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面214与第一光出射截面218间的夹角,以及第二端面216与第二光出射截面220间的夹角例如是90度。因此,光线入射导光元件202的方向是与光线由混光管206中出射时的行进方向相差90度。
而导光元件202内部例如是具有一扩散面(图中未示),当光线入射至导光元件202后,即会藉由此扩散面将光线扩散之后,再由光出射截面120出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204可以较小的体积来达成均匀的混光效果,因此不但可使本发明的背光模组200所发出的光线具有较均匀的辉度及色度,更可以缩小整体背光模组的体积,以符合现代显示器逐渐轻薄化的趋势。
然而,本实施例仅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图3A至图3C是依照本实施例加以变化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导光元件202例如是具有与光入射截面130相对的光入射截面140,则此背光模组即可同时在光入射截面130与光入射截面140处配置光源模组204,如图3A所示。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在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30或光入射截面140至少其中之一处配置多个光源模组204,以增加背光模组所出射的光线强度,如图3B所示。
另外,本发明并未限定光源模组204中的光线转向装置的数量。本发明的光源模组也可以仅配置单一光线转向装置,例如是第一光线转向装置210,如图3C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光源模组还可以是配置在导光元件的光入射截面的邻边,并藉由散射元件将光线散射至导光元件中,以便于进一步混光。以下将配合图式说明此实施例,而在本实施例的图式中的元件标号与图2A及图2B所绘示相同者,其材质与用途皆相似于图2A及图2B的说明,以下将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4所示,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该背光模组400,包括导光元件202、光源模组204、第一散射元件410以及第二散射元件420。其中,导光元件具有光入射截面130以及与其相对的光入射截面140。光源模组204是配置在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30以及光入射截面140的邻边。第一散射元件410是连接至第一光线转向装置210,并对应至第一光线转向装置210的第一光出射截面218以及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30。而第二散射元件420是连接至第二光线转向装置212,并对应至第二光线转向装置212的第二光出射截面220以及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40。
特别的是,第一散射元件410与第二散射元件420内部皆具有一扩散面402,以使光线入射第一散射元件410与第二散射元件420后,可藉由扩散面402对光线进行进一步地混光,之后再由光入射截面130以及光入射截面140入射至导光元件202之中。最后,再由导光元件202的光出射截面120出射。
如同前述的说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还可以有其它变化。如图5A至图5C所示,是依照图4所绘示的背光模组加以变化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当然也可以仅配设单一光线转向装置以及散射元件,以缩小整体背光模组的体积。其例如是在本发明的背光模组中配置第一散射元件410连接至第一光线转向装置210,如图5A所示。本发明并未限定背光模组中所需配设的散射元件的数量,熟习此技艺者可自行依实际所需而决定。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在背光模组中配置一个以上的光源模组204,如图5B及图5C所示。
另外,虽然在前述的所有实施例中,混光管的光出射截面与光线转向装置的光出射截面间的夹角皆为90度,也就是说,光线转向装置是将光线的行进方向转了90度。然而,上述的实施例仅是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光线转向装置还可以将光线的行进路径转动180度或是其它角度,熟习此技艺者可依实际情况所需来调整光线的转向角度。以下将举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中可将光线的行进路径转动180度的光源模组。
请参阅图6所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上视图。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60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200(如图2A及图2B所示)仅在光线转向装置及其配置上有所不同。因此,处主要是针对光线转向装置的配置作说明,其它与图2A及图2B中的标号相同的元件,其配置位置、材料或用途等等,皆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同,此处将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6所示,光源模组204例如是配置在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30以及光入射截面140的邻边。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是分别配置于混光管202的二端。而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的第一光出射截面606是对应至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30,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的第二光出射截面608则是对应至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40。且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的第一光出射截面606与混光管206的第一端面214间,以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的第二光出射截面608与混光管206的第二端面216间的夹角皆为180度。
而且,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内部例如是具有一反射面(图中未示),所以当发光元件208由混光管206内部发出光线并分别经由第一端面214以及第二端面216出射至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时,光线会照射至此反射面并改变其行进方向而分别经由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的第一光出射截面606以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的第二光出射截面608出射。也就是说,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是将由混光管206所出射的光线转180度后出射,再经由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30与光入射截面140入射至导光元件202中,最后由导光元件202的光出射截面120出射。
当然,本发明还可以依照本实施例来作变化。图7A至图7D是依照本实施例加以变化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的形状并未限定于图6A所绘示的形状。本发明还可以将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的第二光出射截面606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的第二光出射截面608面积加大,如图7A所示,以便于均匀入射至导光元件202中。
当然,本发明的背光模组也可以只配置单一光线转向装置,例如是在混光管206的一端配置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4,如图7B所示。熟习此技艺者可自行依实际所需来对光源模组所配设的光线转向装置的数量作调整。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在一背光模组中配置多个光源模组204、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以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如图7C及图7D所示。
特别的是,本发明还可以在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600中配设有散射元件,以使光线可均匀发散。以下将举实施例加以说明。
请参阅图8所示,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散射元件800与光源模组204皆配置于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30处,且散射元件800是位于混光管206与导光元件202之间。特别的是,散射元件800是连接于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的第一光出射截面606以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的第二光出射截面608。因此,由发光元件208所发出的光线会先由混光管206的第一端面214以及第二端面216分别出射至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与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之后再由第一光线转向装置602的第一光出射截面606以及第二光线转向装置604的第二光出射截面608出射至散射元件800内。而散射元件800的内部例如是具有扩散面610,以使光线入射散射元件800后,可藉由扩散面610对光线进行进一步的混光,之后再由光入射截面130入射至导光元件202之中。最后,再由导光元件202的光出射截面120出射。
当然,熟习此技艺者应该知道,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也可作如同前述实施例所作的变化,此处将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除了图8所绘示的配置外,具有散射元件的背光模组还可以有另一种配置方法。图9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而图9B则是图9A所绘示的光源模组的侧视剖面图。
请同时参阅图9A及图9B所示,散射元件900是配置于导光元件202的光入射截面130处,而光源模组204的混光管206则是配置在散射元件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除了混光管206以外,其它元件的相对配置位置皆与图8所说明的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实施例是将混光管206配置于散射元件900的下方,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混光管206还可以是配置于导光元件202的下方。因此,若欲将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应用于较大型的照明设备或是显示器时,可在导光元件202的下方配置多组光源模组204,如图10所示,以便于在维持整体背光模组的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
显而易见的,在本实施例中,光源模组204在导光元件202下方的排列方式除了图10所绘示的平行排列外,其还可以有其它种排列方式,例如是沿对角线的延伸方向排列等等。本发明并未对其加以限定,熟习此技艺者可依实际所需加以变化。
本发明是将发光元件配置于混光管之中,并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在混光管内经由多次反射混光之后,由混光管的二端出射,所以光线可在较短的距离内达成均匀混光而使光源模组所出射的光线具有均匀的色度及辉度。由此可知,本发明可缩小光源模组的体积而不影响其混光效果。因此,本发明的背光模组的体积是较现有习知的背光模组的体积小,因而能够应用于轻薄化的显示器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28)

1、一种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混光管,具有一第一端面;
多数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混光管内;
一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一光出射截面,且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该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其中,该些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由该混光管出射至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内,并透过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出射;以及
一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二光出射截面,其中该混光管更具有一第二端面,且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该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以使该些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由该混光管出射至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内,并透过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间具有一第一夹角,且该第一夹角包括90度以及180度其中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第一散射元件,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连接,且该第一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与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包括90度以及180度其中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共用散射元件,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及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连接,其中该共用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以及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其更包括一第二散射元件,当该第二夹角为90度时,该第二散射元件是与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连接,且该第二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该些发光元件包括不同色光的发光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该些发光元件包括发光二极管。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其包括:
一导光元件;以及
一光源模组,配置于邻近该导光元件之处,且该光源模组包括:
一混光管,具有一第一端面;
多数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混光管内;
一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一光出射截面,且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该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其中该些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是透过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而入射至该导光元件内;以及
一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二光出射截面,其中该混光管更具有一第二端面,且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于该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以使该些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由该混光管出射至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内,并透过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边缘。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间具有一第一夹角,且该第一夹角包括90度以及180度其中之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而当该第一夹角为90度时,该混光管是位于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且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亦朝向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以及与该第一侧相邻的一第二侧,当该第一夹角为180度时,该混光管是位于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而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是朝向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二侧。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第一散射元件,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连接,且该第一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至该导光元件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散射元件与该光源模组是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一侧,且该第一散射元件是位于该混光管与该导光元件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以及与该第一侧相邻的一第二侧,且该第一散射元件与该混光管是分别邻近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散射元件是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一侧,而该混光管是配置在该第一散射元件的下方。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与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包括90度以及180度其中之一。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共用散射元件,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及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连接,其中该共用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以及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至该导光元件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共用散射元件是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一侧,而该混光管是配置在该共用散射元件的下方。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共用散射元件及该光源模组是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一侧,且该共用散射元件是位于该光源模组与该导光元件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第二散射元件,当该第二夹角为90度时,该第二散射元件是连接至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且该第二散射元件适于令由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出射的光线散射至该导光元件中。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以及与该第一侧相邻的一第二侧,且该第二散射元件与该混光管是分别邻近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该些发光元件包括不同色光的发光元件。
2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该些发光元件包括发光二极管。
2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导光元件包括一导光板。
27、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侧;以及
一光源模组,配置于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且该光源模组包括:
一混光管,具有一第一端面以及一第二端面;
多数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混光管内;
一第一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一光出射截面,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该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而该第一光出射截面是朝向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以及
一第二光线转向装置,具有一第二光出射截面,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是连接至该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而该第二光出射截面是朝向该导光元件的该第一侧。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混光管的该第一端面与该第一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一光出射截面的夹角为90度,且该混光管的该第二端面与该第二光线转向装置的该第二光出射截面的夹角亦为90度。
CNB2004100065322A 2004-03-04 2004-03-04 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961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065322A CN100489613C (zh) 2004-03-04 2004-03-04 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065322A CN100489613C (zh) 2004-03-04 2004-03-04 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60675A CN1560675A (zh) 2005-01-05
CN100489613C true CN100489613C (zh) 2009-05-20

Family

ID=34439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0653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9613C (zh) 2004-03-04 2004-03-04 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8961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9833B (zh) * 2007-07-20 2011-11-23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线调整装置与方法及应用此装置的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器
CN111486406B (zh) * 2019-01-29 2024-03-15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装置及应用其车灯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3128A (en) * 1995-01-31 1997-09-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ck light device of liquid crystal device
JP2000231816A (ja) * 1999-02-12 2000-08-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源装置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1174817A (ja) * 1999-12-21 2001-06-29 Kyocera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6536914B2 (en) * 2000-05-04 2003-03-2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llumination system, light mixing chamber an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3128A (en) * 1995-01-31 1997-09-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ck light device of liquid crystal device
JP2000231816A (ja) * 1999-02-12 2000-08-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源装置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1174817A (ja) * 1999-12-21 2001-06-29 Kyocera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6536914B2 (en) * 2000-05-04 2003-03-2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llumination system, light mixing chamber an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60675A (zh) 2005-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31070B2 (ja)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0526954C (zh) 发光单元和使用这种发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设备
CN102112802B (zh)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00460949C (zh) 面光源装置、照明单元及光束控制构件
CN100429570C (zh) 面状光源装置和备有该装置的显示装置
CN101495801A (zh) 面状照明装置
US6152569A (en) Flat light source device for illumination use
JP2007227286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TWI249053B (en) Backlight module
CN118408170A (zh) 发光装置、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CN102620193A (zh) 分段式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US7125141B2 (en) Apparatus for homogeneously distributing lights
CN108732817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681052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00231816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TWI286631B (en) Compact lighting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US11320574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1666459A (zh) 背光源膜材与led背光源
TWI287671B (en) Diffusion plate of backlight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1211054A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JPH0311502A (ja) 照明装置
US20040125591A1 (en) Planar surface illuminator
CN104100876B (zh) 发光装置以及背光模块
KR10090004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0489613C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源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