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489262C - 车门的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门的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89262C
CN100489262C CNB200510068885XA CN200510068885A CN100489262C CN 100489262 C CN100489262 C CN 100489262C CN B200510068885X A CNB200510068885X A CN B200510068885XA CN 200510068885 A CN200510068885 A CN 200510068885A CN 100489262 C CN100489262 C CN 10048926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ear
rotor
lever
ca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688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96465A (zh
Inventor
原田昌彦
伊集院英俊
岸川信行
宗实甲三
胜又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6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6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926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926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7/00Accessories in connection with locks
    • E05B17/04Devices for coupling the turning cylinder of a single or a double cylinder lock with the bolt operating member
    • E05B17/042Devices for coupling the turning cylinder of a single or a double cylinder lock with the bolt operating member using toothed wheels or geared sec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us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Bowden cab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3/00Locks or fastenings with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E05B63/0056Locks with adjustable or exchangeable lock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70/00Locks
    • Y10S70/42Lost motion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0911Hooked end
    • Y10T292/0926Spring projected
    • Y10T292/0928Operating means
    • Y10T292/0931Flexib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51Spring projected
    • Y10T292/1052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57Flexib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7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79Gea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7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82Mo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889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889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Y10T70/5973Remote control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门开关装置,它包括:具有转动体的圆柱锁;车门锁定机构,具有转动的钥匙操作力输入轴,所述钥匙操作力输入轴可对车门锁定状态以及非锁定状态进行切换;以及扭力绳索,将上述转动体的转动传递给上述钥匙操作力输入轴,车门开关装置的扭力绳索的一端通过容纳在齿轮箱中的齿轮传动机构连接在转动体上。齿轮传动机构(52)由与转动体(36)连接在同一根轴上的平面齿轮(53),和小齿轮(54)所构成,小齿轮(54)具有与该平面齿轮(53)的轴线正交的轴线并与扭力绳索(23)连接,并且啮合在平面齿轮(53)上,小齿轮(54)容纳在齿轮箱(40)内,它在与平面齿轮(53)保持啮合状态的同时,还能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轴向位移。这样,即使圆柱锁与车门锁定机构在车门D上的安装位置发生了错移,也能避免扭力绳索组装在车门锁定机构上的组装性能的下降。

Description

车门的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的开关装置,该装置包括:圆柱锁,将随着钥匙的操作而转动的转动体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圆筒件中;车门锁定机构,具有钥匙操作力输入轴,钥匙操作力输入轴通过转动能对车门锁定状态以及非锁定状态进行切换;扭力绳索,将上述转动体的转动传递给上述钥匙操作力输入轴,所述扭力绳索的一端通过齿轮传动机构而连接在上述转动体上,上述齿轮传动机构容纳在安装于上述圆筒件中的齿轮箱中。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使车门锁定机构随着圆柱锁的钥匙的操作而处于非锁定状态,一般使用扭力绳索作为把圆柱锁的转动体的转动力传递给车门锁定机构的钥匙操作力输入轴的装置。例如在美国5996382号专利文献中已经公开了这种装置,该装置的结构是,通过固定在扭力绳索一端的第二伞齿轮与第一伞齿轮相啮合,扭力绳索就随着转动体的转动进行扭动,上述第一伞齿轮与转动体连接在同一根轴上。
可是,如果圆柱锁和车门锁定机构安装在车门上的位置产生偏差时,就可能发生扭力绳索太长或者不够长的问题,使得扭力绳索在车门锁定机构上的安装性能下降。
在上述公知的装置中,由于把扭力绳索配置成有一定的挠度,从而考虑到多少能吸收一点上述偏差,然而在扭力绳索没有挠度,而且配置成直线的情况下,或者用不能产生挠度的导向部件为扭力绳索导向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因为上述偏差而造成扭力绳索安装在车门锁定机构上的组装性能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车门开关装置,该车门开关装置即使圆柱锁和车门锁定机构安装在车门上的位置产生了偏差,也能够避免扭力绳索安装在车门锁定机构上的组装性能的降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门开关装置包括:圆柱锁,其使随着钥匙的操作而转动的转动体自由转动地支承于圆筒件;车门锁定机构,具有钥匙操作力输入轴,所述钥匙操作力输入轴通过转动能对车门锁定状态以及非锁定状态进行切换;扭力绳索,将上述转动体的转动传递给上述钥匙操作力输入轴,所述扭力绳索的一端通过齿轮传动机构连接于上述转动体,上述齿轮传动机构容纳在安装于上述圆筒件中的齿轮箱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传动机构由与上述转动体连接在同一根轴上的平面齿轮和小齿轮所构成,上述小齿轮具有与该平面齿轮的轴线正交的轴线且与上述扭力绳索连接,并且啮合在上述平面齿轮上,上述小齿轮容纳在上述齿轮箱内,它在与上述平面齿轮保持啮合状态的同时,还能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轴向位移。
借助于这种第一特征的结构,由于设置在把转动体的旋转运动传递给扭力绳索的转动体与扭力绳索之间的齿轮传动机构,是由与上述转动体连接在同一根轴上的平面齿轮和小齿轮所构成的,上述小齿轮具有与该平面齿轮的轴线正交的轴线,并且啮合在上述平面齿轮上,而且小齿轮在与平面齿轮保持啮合状态的同时,还能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轴向位移,所以即使圆柱锁和车门锁定机构安装在车门上的位置产生偏差,也能够通过上述小齿轮在轴向的位移来吸收这种偏差,使得在圆柱锁与车门锁定机构之间的扭力绳索的长度始终保持大致恒定,从而提高扭力绳索安装在车门锁定机构上的组装性能。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第一特征结构的基础上,还附加有第二特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平面齿轮的中央部上设置有嵌合凹部,该嵌合凹部与转动体相嵌合,而该转动体相对于嵌合凹部不能转动,在该嵌合凹部的封闭端上突出设有向上述转动体侧突出的凸部,凸部的表面做成曲面形状。按照这种结构,即使齿轮箱脱离了圆筒件,而且平面齿轮与转动体的连接被解除的状态下,由于凸部配置在上述平面齿轮中央部的嵌合凹部内,因此工具等很难插入嵌合凹部内,而且由于凸部的表面呈曲面形状,所以也难以抓住凸部。从而,难以不正当的方式对平面齿轮进行转动操作,并且能够提高防盗性能。
在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的详细描述中,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目的、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图13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车门的侧视图。
图2表示圆柱锁和车门锁定机构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把手壳体的局部后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的4-4线的断面图。
图5是圆柱锁与齿轮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沿图4中的6-6线的断面图。
图7是把与扭力绳索的连接部分剖开表示的车门锁定机构的局部剖开正视图。
图8从图7中的沿8-8线看到的,表示车门锁定机构的收容壳体内的一部分的向视图。
图9是沿图7中的9-9线的断面图。
图10是把扭力绳索连接在车门锁定机构上的连接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在把扭力绳索连接在车门锁定机构之前的状态下,与图9相对应的断面图。
图12是正在把插入阻止部件安装在壳体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在嵌入筒部脱离嵌合筒部的状态下,表示插入阻止部件的状态的与图12相对应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3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首先,在图1与图2中,例如,在乘用车右侧的车门D上设有圆柱锁21以及车门锁定机构22,所述车门锁定机构22随着圆柱锁21的钥匙的操作而对上述车门D的锁定状态与非所定状态进行切换,伴随上述圆柱锁21的钥匙操作而产生的转动力,通过扭力绳索(torque cable)23传递给车门锁定机构22。
结合图3和图4,在车门D的外面侧上安装有把手壳体24,在该把手壳体24上可转动地安装有外侧把手25。此外,圆柱锁21的圆筒件26由一对螺钉28...安装在金属制造的护板27上,在护板27的下部突出设有卡合凸部27a,该卡合凸部27a能与设置在上述把手壳体24的内侧面上的卡合孔29卡合。还有,在把手壳体24的内表面一侧安装有金属制造的支承板30,在把卡合凸部27a卡合在上述卡合孔29中的状态下,用螺钉31把护板27的上部紧固在上述支承板30上。这样,圆柱锁21的圆筒件26就以它的内部与设置在把手壳体24上的开口部分32在同一条轴线上互相对应的方式,安装在把手壳体24上。
具有钥匙孔35的转动体36可转动地插入上述圆筒件26的内部,在沿转动体36的轴向隔开间隔的若干部位上设有多个闭锁销38...,当把标准的钥匙37插入钥匙孔35中时,所述闭锁销38就能解除与上述圆筒件26的卡合。此外,在转动体36与圆筒件26之间,还设有能使转动体36返回中立位置的复位弹簧39。
把标准的钥匙37插入上述钥匙孔35中来操作上述转动体36,使上述转动体36从中立位置向右侧,例如转动70°时,处于非锁定状态的车门锁定机构22便切换成锁定状态;若放松施加在钥匙37上的操作力时,则转动体36回到上述中立位置。而把标准的钥匙37插入上述钥匙孔35中操作上述转动体36,使上述转动体36从中立位置向左侧,例如转动70°时,处于锁定状态的车门锁定机构22便切换成非锁定状态;若放松施加在钥匙37上的操作力时,转动体36就又回到上述中立位置。
结合图5,在上述圆筒件26的后部安装有齿轮箱40。该齿轮箱40是由合成树脂制的第一外壳半体41、以及合成树脂制的第二外壳半体42构成的,第一外壳半体41的一部分嵌合在第二外壳半体42中。通过把突出设置在第一外壳半体41两侧的各一对卡合凸起43、44...,与设置在第二外壳半体42两侧的各一对卡合孔45、46卡合,把第一和第二外壳半体41、42相互被连接。
互相连接的第一和第二外壳半体41、42配置成,把第一外壳半体41夹在第二外壳半体42与圆筒件26之间,并且用三个螺钉47...紧固在圆筒件26上。而且,在第一外壳半体41上设有与其成为一体的,一根定位销48和两条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凸条49、49。在圆筒件26上设有与定位销48相嵌合的定位孔63,和能让上述两条定位凸条49、49嵌入的定位凹槽64、64。通过把定位销48插入定位孔63中,同时把两条定位凸条49、49嵌入定位凹槽64、64中,就决定了齿轮箱40与圆筒件26的相对位置。
扭力绳索23的内绳索51是穿过外壳50而成的,该外壳50的一个端部连接在上述齿轮箱40上,从外壳50的一端突出来的内绳索51的一端,通过容纳在齿轮箱40中的齿轮传动机构52而连接在上述转动体36上。
将上述外壳50和内绳索51配置成,使其一个端部与转动体36的轴线正交并从齿轮箱40向下方延伸,在齿轮箱40的下部,将外壳50的一个端部夹持在第一与第二外壳半体41、42之间。
上述齿轮传动机构52是把转动体36的旋转运动变换成内绳索51的扭转运动后并进行传递的机构,它由连接在转动体36上与其同轴线的平面齿轮53,和固定在上述内绳索51的一个端部并与平面齿轮53啮合的小齿轮54所构成。
在齿轮箱40的第一外壳半体41上设有与转动体36同轴线的通孔55。而平面齿轮53是由圆板部53a和支承筒部53b所构成,上述圆板部53a在其外圆周的一个侧面上设有多个齿部56...,而支承筒部53b与该圆板部53a的一个面的中央部分连接成一体并嵌合在上述通孔55中。
结合图6,平面齿轮53的上述支承筒部53b形成有面向转动体36侧的嵌合凹部57,在该嵌合凹部57的封闭端上一体突出设有向转动体36一侧突出的凸部58,并在凸部58的内侧形成了支承凹部59。此外,在上述支承筒部53b的周围,圆板部53a的一面以滑动接触的方式支承在第一外壳半体41的内表面上,嵌合在第二外壳半体42上一体突出设置有嵌合在上述支承凹部59中的支承轴部42a。
另外,上述嵌合凹部57的与轴线成直角的断面做成非圆形的,在本实施例中,嵌合凹部57的与轴线成直角的断面做成大致椭圆形,上述凸部58的与轴线成直角的断面也做成基本上与该嵌合凹部57相对应的椭圆形,该凸部58的表面形成为曲面。
另一方面,在转动体36的后端突出设有与其同轴线并成为一体的连接轴部36a,该连接轴部36a的与轴线成直角的断面形状具有大致呈椭圆的形状,以便其与上述嵌合凹部57嵌合而不能够相对转动,而且又与上述凸部58相嵌合。
在绳索端头60上一体设置有小齿轮54,绳索端头60以铆接等方式固定在内绳索51的一个端部上。在绳索端头60上,还设有与小齿轮54同轴线并与其成为一体的轴部62,该轴部62与设置在齿轮箱40的第二外壳半体42上的有底支承盲孔61相嵌合。而且,容纳在齿轮箱40中的小齿轮54,在保持与平面齿轮53啮合状态的同时,在限定的范围内能进行轴向位移,而上述轴部62嵌合在支承盲孔61中能够滑动。
根据齿轮箱40和齿轮传动机构52的这种结构,通过在处于安装在护板27上的状态下的圆筒件26上安装齿轮箱40,齿轮传动机构52的平面齿轮53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在由圆筒件26支承着的转动体36的连接轴部36a上,而齿轮传动机构52就能把圆柱锁21的与转动体36随着钥匙的操作而产生的转动相对应的转动力,转换为扭力绳索23的内绳索51的扭转运动。然后,在把齿轮箱40在安装在圆筒件26上之后,就能把护板27安装在把手壳体24上。
再回到图2,在车门锁定机构22的外壳66上设有能让车身一侧的撞针(图中未表示)进入的进入凹槽67,在关闭车门D时,借助于阻止插销65的转动,车门D锁定在关闭状态,该插销65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壳体66上,以便能与进入上述进入凹槽67中的上述撞针卡合并可转动,而通过容许上述插销65转动,便解除上述车门D的锁定状态,成为非锁定状态,在这种非锁定状态下,就能打开车门D。
结合图7,外壳66是由设有上述进入凹槽67的金属制成的外壳主体68,以及覆盖该外壳主体68的容纳壳体69构成的,该容纳壳体69是互相结合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一对半个壳体70、71构成的。
将上述容纳壳体69由盖子部分69a和从该盖子部分69a竖立起来的壳体主要部分69b所构成并形成为大致L字形,上述盖子部分69a做成外壳主体68的一侧敞开的箱形并覆盖了外壳主体68,在壳体主要部分69b内形成了工作室72。
图8中,在上述工作室72内,收容了下列部件:门锁电动机75;在该门锁电动机75的动力输出轴上,与其同轴连接的蜗杆76;与该蜗杆76啮合的蜗轮77;齿轮78,连接在蜗轮77上并与其同轴线,而且在限定的范围内能与该蜗轮77进行相对转动;驱动部件80,具有与上述齿轮78啮合的扇形齿轮79并做成一体;一端连接在上述驱动部件80上的门锁杠杆74;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设置在上述门锁杠杆74的另一个端部与上述钥匙操作力输入杠杆81之间的第一联杆82。
上述门锁杠杆74具有与上述进入凹槽67所延伸的方向平行的轴线,并固定在门锁杠杆轴73上,而门锁杠杆轴73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壳体主要部分69b上。此外,车门锁定机构22的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的切换,是通过门锁杠杆74,即门锁杠杆轴73在锁定位置与非锁定位置之间的转动来完成的。
门锁电动机75能进行正、反转,并且固定容纳在外壳主要部分69b内,而且还具有与上述门锁杠杆轴73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平行的转动轴线。此外,蜗轮77和齿轮78具有与上述门锁杠杆轴73平行的轴线并支承在支轴83上可以转动,上述支轴83由壳体主要部分69b支承。而且,在蜗轮77与壳体主要部分69b之间设有图中未表示的弹簧,在门锁电动机75停止工作时,这个弹簧起到使蜗轮77向正、反两个方向回到转动前的位置的作用。此外,驱动部件80也支承在壳体主要部分69b上,并且能绕着与上述门锁杠杆轴73平行的轴线转动。
为使扇形齿轮79与上述齿轮78在组装时处于确定的相对位置上,在扇形齿轮79上设置了向齿轮78一侧突出的定位凸起84,在齿轮78上设置了能与定位凸起84相嵌合的定位凹部85。
在驱动部件80上,设有与其成为一体并向门锁杠杆74的一端延伸的臂部80a,该臂部80a的前端部通过连接轴86连接在门锁杠杆74的一端部上。此外,第一联杆82的一端部通过连接轴87连接在门锁杠杆74的另一个端部上。另外,在门锁杠杆74与壳体主要部分69b之间设有棘爪弹簧88,该棘爪弹簧88使门锁杠杆74在图8所示的非锁定位置,与从该非锁定位置向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后的锁定位置之间,进行适度的转动。
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是做成扇形的零件,钥匙操作输入轴90设置在与上述扇形的要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与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做成一体,该钥匙操作输入轴90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主要部分69b上并具有与上述门锁杠杆轴73平行的轴线,随着上述圆柱锁21的钥匙操作所产生的转动力通过扭力绳索23输到钥匙操作输入轴90。此外,在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上还设有以上述钥匙操作输入轴90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形长孔91,设置在第一联杆82的另一端上的卡合销92穿过这个长孔91。
此外,当操作圆柱锁21,使其处于非锁定一侧时,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长孔91一端,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便与卡合销92卡合,从而能通过第一联杆82使门锁杠杆74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此外,由于扭力绳索23随着圆柱锁21向非锁定位置一侧的操作力的解除而向消除扭转一侧转动,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也如图8所示,回到中立位置上。此时,在长孔91另一端上,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的力不会传递给第一联杆82,所以门锁杠杆轴73和门锁杠杆74仍然处于非锁定位置不动,此外,随着门锁杠杆74的转动,虽然驱动部件80,即扇形齿轮79和齿轮78也转动,但是齿轮79转动时,其转动力并不传递给蜗轮77。
然后,当操作圆柱锁21,使其处于锁定一侧时,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从图8的中立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在长孔91另一端,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便与卡合销92卡合,从而能通过第一联杆82使门锁杠杆74向图8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也由于扭力绳索23随着圆柱锁21向锁定位置一侧的操作力的解除而向消除扭转一侧转动,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也如图8所示回到中立位置上,而门锁杠杆轴73则在锁定位置上不动。
此外,在通过门锁电动机75的工作来切换车门锁定机构22的锁定状态以及非锁定状态时,门锁电动机75所产生的动力便通过蜗杆76、蜗轮77、齿轮78以及驱动部件80的扇形齿轮79,传递到门锁杠杆74,当门锁杠杆74在非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转动时,此时的第一联杆82的另一个端部的卡合销92便只在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的长孔91内移动,而动力却不从门锁杠杆74通过第一联杆82传递给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
滑动板93的一端连接在驱动部件80的扇形齿轮79上。这块滑动板93是用合成树脂制成的,它沿着与扇形齿轮79的转动轴线正交的平面延伸,并与壳体主要部分69b的内表面滑动接触。而且,在滑动板93上设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94,而固定安装在壳体主要部分69b上的销子95穿过该长孔94,引导滑动板93,以使该滑动板93沿着其长度方向移动。
在滑动板93上固定着互相导通的一对可动接触点96...。如图8中的点划线所示,通过滑动板93的滑动动作,即通过扇形齿轮79、门锁杠杆轴73和门锁杠杆74的转动,对固定在壳体主要部分69b上的若干固定接触点与上述两个可动接触点96...的导通或者切断进行切换,就能检测出门锁杠杆轴73和门锁杠杆74的锁定位置与非锁定位置。
此外,在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上固定着互相导通的一对可动接触点97...。如图8中的点划线所示,通过使固定在壳体主要部分69b上的若干固定接触点与上述两个可动接触点97...导通或者切断,就能检测出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在锁定位置与非锁定位置之间的转动,即,检测出圆柱锁21所进行的上锁或者开锁操作。
此外,在壳体主要部分69b上,将转动轴线与上述驱动部件80处于同一根轴线上的球形把杠杆98配置成能与上述驱动部件80作相对转动。为了切换车门锁定机构22的锁定状态以及非锁定状态,在车厢一侧操作锁定操作钮99(参照图1)时的操作力,能通过推拉绳索100传递给旋钮杠杆98。
此外,在向锁定侧操作锁定操作钮99时,旋钮杠杆98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在向非锁定侧操作锁定操作钮99时,旋钮杠杆98就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转动到图8所示的位置。
在锁定操作钮99与上述驱动部件80之间,设有能切换锁定操作钮99与驱动部件80之间的连接以及非连接状态的超锁定机构101。
这个超锁定机构101容纳在工作室72中,它包括:超锁定电动机102;蜗杆103,连接在该超锁定电动机102的输出轴上并与其同轴线;蜗轮104,具有与上述驱动部件80的转动轴线平行的轴线并啮合在蜗杆103上;超锁定杠杆105,能在限定的范围内与该蜗轮104进行相对转动,连接在蜗轮104上并与其同轴线;导向杠杆106,与旋钮杠杆98连接在同一根轴上,与上述旋钮杠杆98一起转动;第二联杆107,一端部连接在超锁定杠杆105上,并向驱动部件80和导向杠杆106一侧延伸。
超锁定电动机102固定支承在壳体主要部分69b上,例如,它是一种通过在设定的时间内两次进行圆柱锁21的上锁操作,才进行解除上述旋钮杠杆98与上述驱动部件80之间的连接的动作的部件。此外,蜗轮104和超锁定杠杆105是由支承在壳体主要部分69b上的支轴108支承并可以转动。而且,在蜗轮104与壳体主要部分69b之间设有图中未表示的弹簧,这个弹簧的作用是,在超锁定电动机102停止工作时,使蜗轮104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在超锁定杠杆105上设有以驱动部件80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圆弧形长孔109,固定设置在驱动部件80上的卡合销110穿过这个长孔109。此外,在超锁定杠杆105与壳体主要部分69b之间设有棘爪弹簧111,棘爪弹簧111使超锁定杠杆105在图8所示的连接位置与从该连接位置向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后的解除连接的位置之间进行适度的转动。
第二联杆107的一端通过连接轴112连接在超锁定杠杆105上,设置在第二联杆107另一端上的卡合销113穿过设置在导向杠杆106上的第一导向孔114,以及设置在驱动部件80上的第二导向孔115。而且,设置在导向杠杆106上的第一导向孔114,是做成沿着相对于导向杠杆106的转动轴线的半径方向延长的,而与此相对的是,设置在驱动部件80上的第二导向孔115则做成大致呈L字形,具有沿着相对于驱动部件80的转动轴线的半径方向延伸的部分,和从该部分的内端延伸出来的部分,这一部分是在驱动部件80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转动时,为了绕着上述转动轴线来引导卡合销113。
在这种超锁定机构101中,在驱动部件80从非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转动的过程中,驱动部件80所具有的卡合销110,只能在超锁定杠杆105所具有的长孔109内从其一端向另一端移动,从驱动部件80不会把转动力作用在超锁定杠杆105上。另外,第二联杆107的卡合销113穿过导向杠杆106的第一导向孔114和驱动部件80的第二导向孔115,驱动部件80从非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转动,而且驱动部件80将力作用在卡合销113上,借助于该作用力,第二联杆107便以连接轴112作为支点向图8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随着导向杠杆106与驱动部件80一起转动,旋钮杠杆98向锁定位置转动。
此外,当操作锁定操作钮99,使其从非锁定状态切换到锁定状态,则车门锁定机构22和超锁定机构101也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动作。
在这种锁定状态下,例如,通过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两次圆柱锁21的上锁操作,使超锁定电动机102开动时,超锁定杠杆105便向着图8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样,驱动部件80具有的卡合销110,便只在超锁定杠杆105的长孔109内从其另一端返回到中间部为止,而超锁定杠杆105不会把转动力作用在驱动部件80上。此外,第二联杆107转动,以使它的卡合销113沿着导向杠杆106的第一导向孔114移动,卡合销113便一直移动到驱动部件80的第二导向孔115的中间部。
在这种超锁定状态下,如果从锁定操作钮99通过推拉绳索100向着非锁定一侧对旋钮杠杆98作用转动力,旋钮杠杆98和导向杠杆106便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穿过导向杠杆106的第一导向孔114的卡合销110也以第二联杆107的一端为中心进行转动,但是,为了在超锁定状态下不使它与驱动部件80卡合,要将驱动部件80的第二导向孔115做成是碰不到卡合销110的形状,所以转动力不会从旋钮杠杆98传递到驱动部件80。即,借助于超锁定机构101的动作,可使得旋钮杠杆98与驱动部件80之间的连接处于解除状态。
此外,在超锁定状态下,如果使门锁电动机75向非锁定一侧工作,驱动部件80便向图8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样,处于锁定位置的门锁杠杆74便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处于非锁定位置上。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一端连接在门锁杠杆74上的第一联杆82也向图的下方移动,但第一联杆82的另一端的卡合销92却只在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的长孔91内移动,第一联杆82不会对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产生影响。此外,在驱动部件80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的过程中,驱动部件80所具有的卡合销110在超锁定杠杆105的长孔109的一端与超锁定杠杆105卡合,使超锁定杠杆105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随着这种转动,第二联杆107的卡合销113便在第一和第二导向孔114、115内一直回到图8所示的位置,此外,导向杠杆106与驱动部件80一起转动到非锁定位置,而且旋钮杠杆98也回到非锁定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旋钮杠杆98与驱动部件80之间处于这样的互相连接状态,即,当任何一方向锁定位置一侧转动时,另一方一定随着它转动。
即,在旋转杠杆98与驱动部件80因超锁定机构101的工作而处于非连接状态下,借助于开动门锁电动机75,使驱动部件80向非锁定一侧转动,旋转杠杆98与驱动部件80之间便处于连接状态了。
还有,在超锁定机构101的工作状态下,在进行了圆柱锁21的开锁操作后,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所具有的长孔91的一端,卡合销92与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卡合,由此,门锁杠杆74便通过第一联杆8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借助于这种转动,处于锁定位置的门锁杠杆74便处于非锁定位置上了。在门锁杠杆74向非锁定位置一侧转动时,驱动部件80所具有的卡合销110,在超锁定杠杆105的长孔109的一端,与超锁定杠杆105卡合,于是超锁定杠杆105便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随着这种转动,第二联杆107的卡合销113便在第一和第二导向孔114、115内回到图8所示的位置,导向杠杆106则与驱动部件80一起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一侧,并且旋钮杠杆98也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上。在这个过程中,旋钮杠杆98与驱动部件80之间也处于这样的互相连接状态,即,当任何一方向锁定位置一侧转动时,另一方一定随着它转动。
即,,在旋钮杠杆98与驱动部件80因超锁定机构101的工作而处于非连接状态时,通过圆柱锁21的开锁操作,使得驱动部件80转动到非锁定一侧,所以旋钮杠杆98与驱动部件80之间便处于连接起来的状态。
这样,在车门锁定机构22的锁定状态下,即使对设置在朝向车厢一侧的车门D上的锁定操作钮99进行了不正确的操作,超锁定机构101不会使车门锁定机构22变成非锁定状态,该超锁定机构101容纳在与车门锁定机构22的外壳66连在一起的容纳壳体69中,并且可在下列两种状态下转换:随着该超锁定机构101所具有的超锁定电动机102的工作而解除旋钮杠杆98与驱动部件80之间的连接的状态;随着在旋钮杠杆98与驱动部件80处于非连接状态时的驱动部件80向非锁定一侧的动作,把旋钮杠杆98与驱动部件80连接起来的状态。
因此,与除了车门锁定机构22以外还设有超锁定机构的车门锁定机构相比,除了可以减少零件数量之外,还能简化装配流水线上的零件管理,并能减少将其安装在车门D上的工时数。而且,即使是没有超锁定机构101的机型,仅仅除了超锁定机构101的结构零件之外,还可以直接使用容纳壳体69。
开门杠杆116(参见图2)支承在车门锁定机构22的外壳66的外壳主体68上,开门杠杆116随着输入开门操作力而转动。该开门杠杆116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从外壳主体68凸出来,随着设置在车门D的外侧面上的外侧把手25的操作而产生的操作力,通过杆117(参见图1)输入到这个端部。此外,绳索动力输入杆120可转动支承在车门锁定机构22的上述盖子22上,上述动力输入杆120随着设置在车门内侧面上的内侧把手118(参见图1)的操作而产生的绳索119的牵引动作而转动,并且从这根动力输入杆120把开门方向的动力传递给上述开门杠杆116。
结合图9和图10,在上述壳体主要部分69b下部的壳体半体70这一侧,设有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向内凹进去的凹部128的下列部件:与上述钥匙操作动力输入杠杆81的一面滑动接触的圆板状的滑动接触支承部125;将内端连接在该滑动接触支承部分125的外圆周上,与其同轴线的圆筒部126;以小直径一端连接在该圆筒部分126的外端,与其同轴线的锥形部分127。并且,嵌合筒部129一体设置在上述滑动接触支承部分125的中央部分上,而且其内端与支承部分125连接在同一条轴线上,并且其外端从上述凹部128向外突出来。另一方面,在壳体主要部分69b的壳体半体71一侧设有与上述嵌合筒部129同轴线的支承凹部130。使一面与滑动接触支承部分125的内表面滑动接触的钥匙操作动力输入杠杆81成为一体的钥匙操作输入轴90,以将其一个端部嵌合在上述嵌合筒部129的内端部中,并将其另一个端部嵌合在上述支承凹部130中的方式,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主要部分69b上。
而且,在钥匙操作输入轴90上,设有向该钥匙操作输入轴90的一端敞开的嵌合凹部131,以及沿着钥匙操作输入轴90的一条直径连接在上述嵌合凹部131的内端上的卡合凹部132。
在上述嵌合筒部129的下部侧壁上设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缺口133,横跨在嵌合筒部129下部的外表面与上述凹部128的内表面之间,设有从两侧夹着该缺口133的一对加强筋134、135。此外,在与两个加强筋134、135之间的中央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将加强筋(rib)136设在嵌合筒部129的上部外表面与凹部128的内表面之间。
在上述嵌合筒部129的左右两侧壁上,在沿着轴向延伸的各一对窄缝137、137...之间设有能向嵌合筒部129的半径方向产生弯曲的弹性卡合部138、138,而在两个卡合部138、138中间部分的内表面上突出设有卡合凸起139、139。
在扭力绳索23上的外壳50的车门锁定机构22一侧的端部上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夹持器140,该夹持器140将内绳索51和外壳50的车门锁定机构22一侧的端部保持为规定的形状。
上述夹持器140具有下列形成一个整体的部分:弯曲成圆弧状的夹持器主要部分140a;夹持部140b,连接在该夹持器主要部分140a的车门锁定机构22一侧的端部上,直径做得比夹持器主要部分140a大;嵌入筒部140c,从保持部分140b突出并能嵌入上述嵌合筒部129的外端部中。在夹持器140上设有能让外壳50的车门锁定机构22一侧的端部插入的大径插入孔141,和直径小于大径插入孔141的小径通孔142,并且在两者之间形成了阶梯部143。
而且,外壳50插入大径插入孔141中,使得它的车门锁定机构22一侧的端部压接在上述阶梯部143上,而外壳50的从车门锁定机构22一侧的端部凸出来的内绳索51则穿过小径通孔142从夹持器140的嵌入筒部140c突出来。
在上述夹持器主要部分140a的内周一侧突出设有加强筋144,在夹持器主要部分140a的外圆周上,设有为便于将扭力绳索23穿过夹持器140用的开口部分145。
此外,在靠近嵌入筒部140c前端的外圆周上设有环形凹进的卡定部146,该卡定部146能与上述嵌合筒部129的两个嵌合部分138、138具有的卡合凸起139、139弹性地卡合,在嵌入筒部140c前端的外圆周部分上,形成随着靠近前方直径逐渐变小的锥形面147。
在从上述夹持器140突出来的内绳索51的端部上固定有绳索端头150,将该绳索端头150的前端部压成扁平,以便形成能卡合在上述钥匙操作输入轴90的卡合凹部132中的扁平的卡合部150a。
而且,如图11所示,当把绳索端头150插入嵌合筒部129内,把夹持器140的嵌入筒部140c嵌入嵌合筒部129内时,嵌合筒部129的两个卡合部138、138的卡合凸起139、139便抵接在嵌入筒部140c前端的锥形面147上而被扩张,当锥形面147通过两个卡合凸起139、139之后,便如图9所示,两个卡合部138、138的卡合凸起139、139便弹性地卡合在嵌入筒部140c的卡定部146上。在这个过程中,上述绳索端头150便与嵌合凹部131相嵌合,使得其前端的扁平卡合部150a卡合在钥匙操作输入轴90的卡合凹部132中。在这种状态下,通过扭动内绳索51,使钥匙操作输入轴90与钥匙操作输入杠杆81转动。
但是,在夹持器140的夹持部140b上安装有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其能阻止卡合部138、138与卡定部146卡合被解除,而且能在容许解除卡合的容许解除卡合位置与阻止解除卡合的卡合解除阻止位置之间位移。
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基本上呈圆筒形,是一种用合成树脂制成的零件,它使嵌合筒部129嵌合,并能够保持两个卡合部138、138弹性卡合在卡定部146中的状态,在上述嵌合筒部129中,两卡合部138、138(或更具体地两卡合凸起139、139)以弹性卡合状态嵌合在卡定部146中,夹持器140的上述保持部140b也具有与上述嵌合筒部129大致相同的外径。
此外,在上述夹持器140的夹持部140b的外表面上突出设有一条导向凸起152,在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的内表面上,设有配合在该导向凸起152上并使上述凸起能够滑动的导向凹槽153。借助于这两个部分,当把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安装在夹持部140b上后,就能使夹持部140b,即夹持器140与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置保持一定。
而且,在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上设有与其成为一体的操作部,例如设有向两侧伸出的一对操作部154、154,上述操作部用以在容许解除卡合位置与阻止解除卡合位置之间,对该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进行位移操作。在夹持器140的保持部140b上设有与其成为一体的向下方伸出的操作部155,该操作部155使夹持器140的嵌入筒部140c压入嵌合筒部129中的操作变得容易。
此外,在夹持器140的夹持部140b与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之间设有定位保持装置156,上述定位保持装置156将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分别定位并保持在容许解除卡合位置与卡合解除阻止位置上。
这个定位保持装置156由下列各部分构成:一对卡合爪157、157,设置在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的与嵌合筒部129相反一侧的端部上;一对卡定凹部158、158,其设置在保持部140b的外圆周上,并且在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从夹持部140b前进到阻止解除卡合位置与嵌合筒部129嵌合时,将上述两个卡合爪157、157弹性地卡合在其中;一对卡定面159、159,设置在夹持部140b的夹持器主要部140a一侧的端部上,以便在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从上述阻止解除卡合位置后退到容许解除卡合位置上时,与上述两个卡合爪157、157弹性卡合。
结合图12,在车门锁定机构22的外壳66的壳体主要部分69b上安装有可位移的插入阻止部件160,它在嵌入筒部140c脱离嵌合筒部129后,能从缺口133插入嵌合筒部129中。
上述插入阻止部件160是用弹性材料制成的,插入阻止部件160的一个端部固定在上述壳体主要部分69b上。即,在上述嵌合筒部129的下方,与嵌合筒部129平行地延伸的支承轴套162设置在壳体主要部分69b上,并与其成为一体。在该支承轴套162的前端部分上设有环状凹部163,并一体设有由环状凹部163所包围的支承销164。而且,插入阻止部件160的一个端部插入环状凹部163中,它在穿过设置在支承轴套162上的缺口162a的同时,还围绕着支承销164。而且,插入阻止部件160的一个端部在插入环状凹部163中的状态下,由压入支承销164中的封闭部件165封闭环状凹部163的开口端。
这样,虽然插入阻止部件160的一个端部固定在壳体主要部分69b上,但是,在插入阻止部件160的一个端部处于固定状态下,插入阻止部件160的另一个端部却从缺口133插入嵌合筒部129内,从而能产生弹力。插入阻止部件160的另一个端部形成有卡合部160a,该卡合部160a弯曲成大致U字形。
此外,加强筋134配置在壳体主要部分69b的上述缺口133一侧,在该加强筋134上突出设有销子状的限位部161,该限位部161用以限制插入阻止部件160的另一端所具有的卡合部160a的位置。这个限位部161能与上述插入阻止部件160的中间部相卡合。
而且,在限位部161与插入阻止部件160的中间部卡合的状态下,上述卡合部160a的位置限制在从缺口133稍微向嵌合筒部129内突出的位置上。在这个状态下,当把安装在外壳50中的夹持器140的嵌入筒部140c嵌入嵌合筒部129内时,就由嵌入筒部140c前端的锥形面147来向外压出卡合部160a,从而能使嵌入筒部140c与嵌合筒部129相嵌合,并使卡合部138...弹性地卡合在卡定部146上。而且,如图7所示,在卡合部138...弹性地卡合在卡定部146上的状态下,上述卡合部160a也卡合在卡定部146上。
此外,当把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位移到容许解除卡合位置上,从嵌合筒部129将上述嵌入筒部140c拔出来,使外壳50脱离嵌合筒部129时,如图13所示,由于卡合部160a卡合在卡定部146上,于是插入阻止部件160的另一端便沿着缺口133,向嵌合筒部129轴向的外方位移。这样,便解除了插入阻止部件160的中间部分与限位部161的卡合,于是插入阻止部件160便处于位移到其另一端更深地突入嵌合筒部129内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就能阻止工具等插入嵌合筒部129内。
即,限位部161卡合在插入阻止部件160的中间部分上,容许嵌入筒部140c与嵌合筒部129嵌合,以便限制插入阻止部件160的另一端部的位置;并且在嵌入筒部140c脱离嵌合筒部129时,解除限位部161与插入阻止部件160的卡合,可容许插入阻止部件160的另一端部向嵌合筒部129内突入的一侧位移。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在扭力绳索23上的外壳50的车门锁定机构22一侧的端部上,既设有能把设置在该车门锁定机构22的壳体66上的卡合部138、138弹性地卡合在其上的卡定部146,还安装了能阻止卡合部138、138在卡定部146上的卡合被解除的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该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能在容许解除卡合的容许解除卡合位置与阻止解除卡合的阻止解除卡合位置之间位移。
因此,当把扭力绳索23的内绳索51连接在车门锁定机构22的钥匙操作输入轴90上的过程中,要把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配置在容许解除卡合的位置上,并且将卡合部138...弹性地卡合在卡定部146上,由此把穿过内绳索51的外壳50连接在车门锁定机构22上,并且能提高内绳索51与外壳50组装在车门锁定机构22上的组装性能。而且,通过使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位移到阻止解除卡合的位置上,来阻止卡合部138...与卡定部146的卡合被解除,因此尽管有外力和冲击作用,也能阻止外壳50与车门锁定机构22的壳体66脱开,从而能可靠地防止产生在圆柱锁21一侧不能操作车门锁定机构22的状态。
此外,由于在外壳50的车门锁定机构22一侧安装了把内绳索51与外壳50的车门锁定机构22一侧的端部保持成规定形状的夹持器140,所以把内绳索51与外壳50安装在车门锁定机构22上的操作就变得很容易,而且,还能防止因开关车门D时的冲击而在内绳索51与外壳50上产生扭转,从而能减小作用在内绳索51与外壳50的车门锁定机构22上的无用的应力。
此外,由于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是组装在夹持器140上、能在容许解除卡合位置与阻止解除卡合位置之间位移的部件,把夹持器140和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进行了组件化,所以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的管理就不会很复杂,在把外壳50连接在车门锁定机构22的壳体66上之后,就能很容易地直接把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位移到阻止解除卡合位置上。
而且,由于在夹持器140的保持部140b与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之间,设置了能将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分别定位在容许解除卡合位置和阻止解除卡合位置上的定位保持装置156,所以能可靠地保持外壳50在壳体66上的卡合和连接状态。
还有,由于在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上设置了与其成为一体的操作部件154、154,所以使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在容许解除卡合位置和阻止解除卡合位置之间位移的操作变得很容易,操作部件154、154用于操作该阻止解除卡合部件151在容许解除卡合位置和解除卡合阻止位置之间位移。
此外,嵌合筒部129与设置在外壳50的车门锁定机构22一侧端部上的嵌入筒部140c相嵌合、且连接在壳体66上,由于把该嵌合筒部129设置在车门锁定机构22的壳体66上并与其成为一体,并且还安装了能随着上述嵌入筒部140c脱离嵌合筒部129而位移并突入嵌合筒部129内的插入阻止部件160,所以,即使设置在外壳50上的嵌入筒部140c意外地从嵌合筒部129上脱开了,插入阻止部件160就会突入嵌合筒部129内,即使把类似于扭力绳索23的工具从嵌合筒部129连接在钥匙操作输入轴90上,由于能借助于插入阻止部件160阻止工具插入嵌合筒部129内,从而能防止钥匙操作输入轴90不正规的转动操作。
此外,由于用弹性材料制成的插入阻止部件160的一个端部固定在壳体66上,使得其另一端的卡合部160a突入嵌合筒部129中的能产生弹力,而在壳体66上设有限制位置部分161,限制位置部分161容许嵌入筒部140c嵌合在嵌合筒部129上,限制插入阻止部件160的另一个端部的位置,卡合在插入阻止部件160的中间部分上,使得在上述嵌入筒部140c脱离嵌合筒部129时,限制位置部分161解除与插入阻止部件160的卡合,容许插入阻止部件160的另一端部向嵌合筒部129内突入的一侧位移,所以,当设置在外壳50上的嵌入筒部140c脱离嵌合筒部129时,就能用简单的结构将插入阻止部件160的另一个端部插入嵌合筒部129内。
还有,由于内绳索51的一个端部配置成与圆柱锁21上的转动体36的轴线正交,在转动体36与内绳索51之间,设有将转动体36的旋转运动变换为内绳索51的扭转运动并传递这种运动的齿轮传动机构52,所以把内绳索51连接在转动体36上的结构不会在圆柱锁21的后方占据很大的空间,就不需要考虑与配置在圆柱锁21后方的玻璃等的干扰问题。
而且,齿轮传动机构52容纳在安装于圆柱锁21的圆筒件26上的齿轮箱40中,并且由连接在转动体36上的同轴线的平面齿轮53,和轴线与该平面齿轮53正交并与其啮合的小齿轮54所构成。由于容纳在齿轮箱40中的小齿轮54能在保持与平面齿轮53啮合的状态,并且在限定的范围内可以作轴向位移,所以,即使圆柱锁21与车门锁定机构22在车门D上的安装位置发生了错移,也能由上述小齿轮54的轴向位移来吸收这种错移,使得圆柱锁21与车门锁定机构22之间的扭力绳索23的长度可始终保持大致恒定,从而能提高扭力绳索23组装在车门锁定机构22上的组装性能。
还有,在平面齿轮53的中央部设有嵌合凹部57,嵌合凹部57与转动体36相嵌合,该转动体36相对嵌合凹部57不能转动,而在该嵌合凹部57的封闭端上设有向转动体36一侧突出的表面为曲面的凸部58,所以,即使是在齿轮箱40脱离了圆筒件26,解除了平面齿轮53与转动体36的连接的状态下,由于在平面齿轮53的中央部分的嵌合凹部57内配置了凸部58,工因此具等也难以嵌入嵌合凹部57内,并且由于凸部58的表面呈曲面状,所以也难以抓住凸部58。因此,很难对平面齿轮53进行不正当的转动操作,从而能提高其防盗性能。
综上所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它的设计进行各种变化。

Claims (2)

1.一种车门开关装置,包括:圆柱锁(21),该圆柱锁(21)将随着钥匙的操作而转动的转动体(36)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圆筒件(26);车门锁定机构(22),具有钥匙操作力输入轴(90),所述钥匙操作力输入轴(90)通过转动能对车门锁定状态以及非锁定状态进行切换;扭力绳索(23),将上述转动体(36)的转动传递给上述钥匙操作力输入轴(90),所述车门开关装置的扭力绳索(23)的一端,通过容纳在安装于上述圆筒件(26)中的齿轮箱(40)中的齿轮传动机构(52)连接于上述转动体(36),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传动机构(52)由与上述转动体(36)连接在同一根轴上的平面齿轮(53),和小齿轮(54)所构成,上述小齿轮(54)具有与该平面齿轮(53)的轴线正交的轴线,与上述扭力绳索(23)连接,并且啮合在上述平面齿轮(53)上,上述小齿轮(54)容纳在上述齿轮箱(40)内,而且在与上述平面齿轮(53)保持啮合状态的同时,还能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轴向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平面齿轮(53)的中央部上设置有嵌合凹部(57),上述嵌合凹部(57)与上述转动体(36)相嵌合,该转动体(36)相对于嵌合凹部(57)不能转动,在该嵌合凹部(57)的封闭端上突出设置有向上述转动体(36)侧的凸部(58),凸部(58)的表面做成曲面形状。
CNB200510068885XA 2004-05-10 2005-05-10 车门的开关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926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39746A JP4015638B2 (ja) 2004-05-10 2004-05-10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JP2004139746 2004-05-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6465A CN1696465A (zh) 2005-11-16
CN100489262C true CN100489262C (zh) 2009-05-20

Family

ID=34941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888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9262C (zh) 2004-05-10 2005-05-10 车门的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13428B2 (zh)
EP (1) EP1600583B1 (zh)
JP (1) JP4015638B2 (zh)
CN (1) CN100489262C (zh)
DE (1) DE602005009762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4149B2 (ja) * 2002-12-17 2007-05-16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JP4019015B2 (ja) * 2003-05-09 2007-12-05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477973B2 (ja) * 2004-09-02 2010-06-09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ドアラッチ装置における回動体の位置検知装置
DE102005042350A1 (de) * 2005-09-07 2007-03-15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Schließzylinder für insbesondere an Fahrzeugen vollziehbare Funktionen
US7699366B2 (en) * 2006-07-27 2010-04-20 Mitsui Mining And Smelting Co., Ltd. Vehicle door lock
BR122018001753B1 (pt) * 2006-08-24 2018-11-13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 sistema de trava de cilindro veicular
FR2917766B1 (fr) * 2007-06-19 2011-07-01 Heuliez Dispositif de verrouillage d'un element de carrosserie mobile par rapport au chassis d'un vehicule et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EP2195500B1 (en) * 2007-10-10 2017-05-03 Magna Closures Inc. Door latch with fast unlock
FR2923249B1 (fr) * 2007-11-07 2013-02-08 Valeo Securite Habitacle Agencement de montage d'un joint de cardan de connexion du barillet d'un verrou sur une serrure
JP4455646B2 (ja) * 2007-12-20 2010-04-21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096210B2 (ja) * 2008-03-31 2012-12-12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ドアハンドル
CN102036860B (zh) * 2008-06-06 2013-06-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转向锁定装置
JP5030908B2 (ja) * 2008-09-16 2012-09-19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US20120000258A1 (en) * 2009-04-23 2012-01-05 Ryujiro Akizuki Vehicle door locking device
JP4952751B2 (ja) * 2009-07-24 2012-06-1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352654B2 (ja) * 2011-03-30 2013-11-2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727850B2 (ja) * 2011-04-22 2015-06-03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ロック装置
CA2861095A1 (en) * 2012-01-03 2013-07-11 Magna Closures S.P.A. Vehicle door latch assembly
FR2985534B1 (fr) * 2012-01-05 2014-07-18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interface entre un verrou et une serrure d’une porte de vehicule, a pignons et moyens de couplage
US9284758B2 (en) * 2012-06-28 2016-03-15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Operat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door latch
DE102013009112A1 (de) * 2013-05-29 2014-12-04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Moduleinheit zum Öffnen- und Schließen von Flügeln
CN206581743U (zh) 2017-03-03 2017-10-24 恩坦华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车辆锁闩致动器机构的弹簧保持组件
KR102095719B1 (ko) * 2018-10-23 2020-04-01 주식회사 모베이스전자 자동차의 도어락 키 어셈블리
DE102021101741A1 (de) * 2021-01-27 2022-07-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Türaußengriffsystem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sowie hiermit ausgestatteter Personenkraftwag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92446A (en) * 1930-05-01 1932-12-27 All Steel Equip Company Latch mechanism
US2202422A (en) * 1937-08-02 1940-05-28 Addison C Hoof Remote control for governors
GB1019692A (en) * 1963-03-01 1966-02-09 Stewart Warner Corp End construction for a flexible shaft assembly
FR1565797A (zh) * 1967-04-21 1969-05-02
US3604229A (en) * 1969-01-29 1971-09-14 Kyoyasu Wake Dead bolt and latch door lock
US3797774A (en) * 1972-08-07 1974-03-19 Berkeley & Co Inc Semi-automatic bail structure for open face reels
US4058333A (en) * 1976-07-23 1977-11-15 Perma Bilt Industries Door latch for recreational vehicle and other applications
JPS6116383Y2 (zh) * 1981-04-15 1986-05-20
JPS6116383A (ja) 1984-07-03 1986-01-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単語読取方式
JPH07122369B2 (ja) 1988-07-21 1995-12-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ドアロツク装置
US4885950A (en) * 1989-03-20 1989-12-12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Bevel gear backlash and clutch device
DE9302853U1 (de) * 1993-02-26 1994-01-05 Reelitz, Sigrid, 27726 Worpswede Schubriegel
GB9413388D0 (en) * 1994-07-02 1994-08-24 Rover Group A vehicle locking system
US5996382A (en) * 1998-03-10 1999-12-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utomotive lock mechanism using a torque cable drive
JP3375542B2 (ja) 1998-05-13 2003-02-10 美和ロック株式会社 開閉扉用シリンダー錠
AUPS135602A0 (en) * 2002-03-25 2002-05-09 Lockwood Security Products Pty Limited Concealed door furniture fixing method and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015638B2 (ja) 2007-11-28
EP1600583A2 (en) 2005-11-30
EP1600583B1 (en) 2008-09-17
JP2005320770A (ja) 2005-11-17
DE602005009762D1 (de) 2008-10-30
EP1600583A3 (en) 2007-04-04
US7213428B2 (en) 2007-05-08
US20050253400A1 (en) 2005-11-17
CN1696465A (zh) 2005-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89262C (zh) 车门的开关装置
KR100535084B1 (ko) 자동차용 도어 인사이드 핸들 조립체
US9512652B2 (en) Opening/closing operation device for vehicle open/close door
KR101157902B1 (ko) 리드 개폐 장치
EP1577471B1 (en) Door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for vehicle
EP1600586B1 (en) Apparatus for locking and unlocking vehicle door
AU617266B2 (en) Vehicle lock assembly operable with transmission shifter and method
EP1407102A1 (en) Device in a vehicle lock
CN101082255B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0489261C (zh) 车门的开关装置
JP4447024B2 (ja) ロック装置
US20060191304A1 (en) Door lock system
WO2000037754A1 (en) Cylinder lock arrangement
CN210622525U (zh) 门锁
JPH07269203A (ja) 作動力伝達装置
JP5279445B2 (ja) ラッチ装置
CN217269394U (zh) 一种内外可以开启的玻璃门锁
KR100329067B1 (ko) 자동차용 잠금 장치
JP3944186B2 (ja)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EP4249714A1 (en) Vehicle door handle assembly
KR200247725Y1 (ko) 자동차 휴즈박스의 도어 잠금구조
CN117090456A (zh) 门锁装置
KR20050099694A (ko) 차량의 글러브 박스 잠금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Miyazaki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Patentee before: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