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53389C - 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53389C CN100453389C CNB2005101272678A CN200510127267A CN100453389C CN 100453389 C CN100453389 C CN 100453389C CN B2005101272678 A CNB2005101272678 A CN B2005101272678A CN 200510127267 A CN200510127267 A CN 200510127267A CN 100453389 C CN100453389 C CN 100453389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seat
- load
- mentioned
- load support
- horizontal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584 silenc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限制车座后部的下沉。机动二轮车由设于车身后部的横板(151)承受作用于车座(16)的车座载荷;其中:在设于横板(151)的作为第1载荷支承部的中央倾斜部(161)的后方使横板(151)立起,形成立起部(162),在该立起部(162)设置作为第2载荷支承部的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特别是由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支承坐在车座(16)的后部的同乘者产生的车座载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的改良。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已知由设于车座轨侧的支承螺栓支承设于车座下部的安装片,从而承受作用于车座的载荷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8407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图3和图5记载了这样的构造,该构造从车座S的底板31的前后方向的大体中央朝下方延伸安装片32,在设于车架的后部的车座轨11的轨架16通过托架35安装支承螺栓36,在安装片32的下部开设长孔33,将支承螺栓36插入到该长孔33,从而通过安装片32用支承螺栓36支承作用于车座S的载荷。
车座S在长孔33与支承螺栓36的间隙的范围可上下移动。
例如,坐在车座S前部的驾驶者产生的车座S的下沉由安装片32和支承螺栓36限制,但对于坐在车座S后部的同乘者产生的车座S的下沉,未在上述机动二轮车中考虑,当作用于车座S的后部的载荷大时,车座S的后部的下沉可能变得过大。如考虑这样大的下沉,例如将车座S与配置于车座S下方的后整流罩的间隙设定得较大,则间隙明显,外观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改良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从而限制车座后部的下沉。
第1项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由设于车身后部的横置构件承受作用于车座的车座载荷;其特征在于:在设于横置构件的第1载荷支承部的后方,使横置构件立起地形成立起部,在该立起部设置第2载荷支承部;而且,在车座底板上形成有可与上述第2载荷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
由设于横置构件的第1载荷支承部和在该第1载荷支承部的后方使横置构件立起形成的立起部的第2载荷支承部对作用于车座的载荷进行支承。
特别是利用第2载荷支承部,支承由乘坐于车座的后部的同乘者产生的车座载荷,抑制车座后部的下沉。
第2项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车座的下部突出形成插入部,在横置构件设置与插入部接合的接合部,在该接合部,将门形的钩设于横置构件,在该钩的下方配置橡胶。
当将突出形成于车座下部的插入部接合到设于横置构件的接合部时,由橡胶使得插入部不直接接触于横置构件,而且,发挥出缓冲效果。
第3项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立起部的背面设置调节器。
将调节器产生的热传递到立起部,从调节器自身和立起部辐射。
第4项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横置构件安装扶手轨,在该扶手轨上隔着橡胶设置平坦的第3载荷支承部。
当将扶手轨安装于横置构件的两侧方时,可增大设于扶手轨左右的第3载荷支承部的间隔。如第3载荷支承部的间隔增大,则可相应地抑制车座的左右倾斜。
在第1项发明中,由于在形成于第1载荷支承部的后方的立起部设置第2载荷支承部,所以,当驾驶者与同乘者坐到车座时,可由第1载荷支承部和第2载荷支承部承受作用于车座的载荷,特别是可由第2载荷支承部抑制车座后部的下沉。另外,考虑车座的下沉,例如没有必要在车座与车身盖之间设置大的间隙,可提高车辆后部的外观性。
在第2项发明中,设置突出形成于车座下部的插入部和与该插入部接合的接合部,在该接合部将门形的钩设于横置构件,在该钩的下方配置橡胶,所以,在接合部,由橡胶使车座下的插入部与横置构件不直接接触,可提高乘坐舒适性。
在第3项发明中,由于在立起部的背面设置调节器,所以,可由立起部促进从调节器的散热,可维持调节器的性能。
在第4项发明中,由于在横置构件安装扶手轨,在该扶手轨设置第3载荷支承部,所以,可增大第3载荷支承部的左右的跨度,可抑制车座朝左右的倾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侧面图。
图2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后部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后部的透视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的横板的平面图。
图6为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横截面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的车座支承构造的作用的作用图。
图8为示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后挡泥板后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式。附图按符号的方向观看。
图1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侧面图,机动二轮车10的特征在于:改良限制操纵手柄11的转向角的操纵手柄限位机构,同时,提高锁定操纵手柄11的转向的操纵手柄设定装置的保护功能,提高前整流罩12的周围的外观性,扩大设于燃料箱13下方的收容箱14的容积,同时,提高收容箱14周围的外现性,抑制乘坐人员坐到车座16的后部时的下沉,提高安装于车架17的后部侧的头盔保持架18的配置自由度。
机动二轮车10的车架17包括构成前端的头管21,从该头管21朝后方斜下方延伸的主构架22,从该主构架22的后端部朝后方延伸的左右1对车座轨23、24(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23),及从主构架22的前端部朝大体下方然后朝后方延伸的左右1对的下伸构架26、27,通过从主构架22的后部朝后方斜下方然后朝下方延伸从而分别连接于下伸构架26、27的后端部的左右1对中间构架28、31(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28),及分别跨于车座轨23、24和中间构架28、31的左右1对副构架32、33(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32);在头管21可自由回转地安装前叉36,在主构架22安装燃料箱13,由安装于中间构架28、31的左右1对的枢轴板37、38(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37),支承由发动机41和变形器42构成的动力机组43,同时,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承摇臂45,由车座轨23、24支承车座16和设于后部左侧方的后部侧方保护构件46。
前叉36用上跨接构件53和配置于该上跨接构件53下方的下跨接构件54连接左右1对的叉单体51、52(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51),在上跨接构件53安装操纵手柄11和手柄锁定装置56,在这些上跨接构件53和下跨接构件54安装整流罩支承撑条57,由该整流罩支承撑条57支承前整流罩12,同时,支承仪表58、内整流罩61、后信号装置支承撑条62、及前面用的号码牌63。
在这里,符号65为安装于前整流罩12的前照灯,符号66、67(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66)为安装于后信号装置支承撑条62左右的左右1对的前信号装置,符号68为安装于前叉36下端的前轮,符号71为覆盖前轮68的上方的前挡泥板。
收容箱14位于主构架22与发动机41的气缸部73之间,在主构架22的下部通过托架74安装,由具有开口的壳体76和封闭该开口的盖(未图示)构成,由从壳体76朝后方延伸的延长部78覆盖燃料箱13的下方侧方,另外,两侧方分别由左盖81、右盖(未图示)覆盖。
车座16使设于后部下部的插入部接合于车座轨23、24侧的接合部,用螺栓将设于前部下部的左右1对安装片85、86(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85)固定于车座轨23、24侧。符号87为安装于车座轨23、24的扶手轨。
头盔保持架18安装于后部侧方保护构件46的上部,为不妨碍乘坐于车座16后部的乘坐人员的脚地考虑了配置的可上锁的构件。符号91、92(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91)为从副构架32、33朝后方斜下方延伸的杆构件,在下端分别安装有用于坐在车座16的后部的乘坐人员的脚蹬93、94(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93),同时,通过构架侧撑条96连接于后部侧方保护构件46的下部。
发动机41在设于气缸部73的气缸盖101安装进气装置102和排气装置103。
进气装置102包括在气缸盖101的上部通过进气管105连接的作为燃料供给装置的化油器106和在该化油器106通过连接管107连接的空气滤清器108,将空气滤清器108配置在由车座轨23、24、中间构架28、31及副构架32、33围住的空间。上述化油器106当然也可为燃料喷射装置的喷射器或节气门主体。
在这里,符号111为空气滤清器108的进气口,符号112为从设于操纵手柄11的节气门握把(未图示)朝化油器106延伸的节气门拉索,符号113为从设于操纵手柄11的离合器摇杆延伸到动力机组43的离合器拉索,符号114为配置于空气滤清器108的内侧的电池。
排气装置103包括安装于气缸盖101下部的排气管115和安装于该排气管115后端的消声器116,通过内侧的杆构件92和安装于杆构件92的前端的消声器撑条117支承消声器116。
摇臂45为通过枢轴121安装于枢轴板37、38的构件,在后端部安装后轮122和左右1对的后缓冲装置123、123(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123)的各下端。后缓冲装置123的上端安装于分别安装在车座轨23、24的轨下部托架125、125(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125)。符号126为链罩。
枢轴板37、38为设置了用于支承动力机组43的上部和后部的动力机组支承部131~133的构件。
在这里,符号137为停放支架,符号138为通过安装在车座轨23、24和轨下部托架125、125而覆盖后轮122上方的后挡泥板,符号141、142(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141)为安装在设于后挡泥板138的信号装置撑条143的左右1对的后信号装置,符号144、146为安装于后挡泥板138的后盖和尾灯。
图2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后部截面图(图中的箭头(前)表示车辆前方。以下同。),在车座轨23、24(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23)的后部横跨地安装横板151,在该横板151用多个螺栓152安装扶手轨87,在横板151安装钩154和橡胶板156,另外,在设于车座16的下部的底板157一体地突出形成插入部157a,插入部157a插入到钩154,从而将车座16的后部接合于车座轨23、24侧。
横板151具有由大体水平的中央倾斜部161和从该中央倾斜部161的后端立起的立起部162构成的L形截面部163,在该中央倾斜部161安装钩154和橡胶板156,朝后方折曲立起部162的上端,形成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同时,在立起部162的背面162b安装调整充电系统的充电电压的调节器164。
上述钩154和橡胶板156为构成与车座16侧的插入部157a接合的接合部165的构件。
扶手轨87包括安装于横板151的基座部166、167(仅示出内侧的符号167)、安装于这些基座部166、167的扶手轨主体168、及用小螺钉171安装于该扶手轨主体168的后部的扶手部172。
车座16的底板157在插入部157a的后方斜上方形成可接触于横板151的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的接触面157b。符号174、174(仅示出内侧的符号174)为安装于底板157的缓冲橡胶,用于接触于扶手轨87的基座部166、167。
图3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后部的透视图,从该图可以看出,在横板151分别用2个螺栓152安装基座部166、167,从而在车座轨23、24安装扶手轨87,在覆盖车身后部的后盖144的内面突出形成用于安装于横板151后部的安装部144a、144b。而且,省去了将安装部144a、144b安装于横板151的连接构件。符号178为安装于立起部162的螺母,用于将调节器164安装于横板151的立起部162。
后盖144包括左右1对的后侧盖181、182和配置于这些后侧盖181、182的后部上部间的后中间盖183。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分解图),横板151在底面151a安装多个螺母186,开设用于插入钩154的钩插入孔151b、151b(仅示出内侧的符号151b)和用于插入一体设于橡胶板156的底面的安装突出部156a的橡胶板插入孔151c,在立起部162的前面162d安装调节器安装用的螺母178。
调节器164在立起部162的安装这样进行,即,分别将螺栓187穿过开设于调节器164的安装孔164a、开设于立起部162的螺栓插通孔162e,然后拧入到螺母178。
扶手轨87的基座部166、167(仅示出内侧的符号167)分别在背面166a、167a(仅示出一方的符号167a)安装多个套筒188,上面166b、167b(仅示出一方的符号167b)接触车座16侧的缓冲橡胶174。
扶手轨87在横板151的安装这样进行,即,使多个螺栓152穿过开设于基座部166、167的螺栓插通孔166c、167c(仅示出内侧的符号167c)、多个套筒188,再穿过开设于横板151的多个螺栓插通孔151d,分别拧入多个螺母186。
缓冲橡胶174包括圆柱状的缓冲主体174a和为了安装于底板157而一体形成于缓冲主体174a的上端的安装端部174b,通过在开设于底板157的安装孔157c配合安装端部174b而安装。
图5为本发明的横板的平面图,横板151包括为了安装于车座轨23、24而设于左右的构架侧安装部151e、151e,相对这些构架侧安装部151e、151e使得后部比前部低地倾斜的中央倾斜部161,及设于该中央倾斜部161的后部的立起部162,在构架侧安装部151e、151e开设多个螺栓插通孔151d,同时,在底面安装多个螺母186,并在构架侧安装部151e、151e的后部开设螺栓插通孔151f、151f,同时,在底面安装螺母191、191,该螺栓插通孔151f、151f用于插通安装后盖144的安装部144a、144b的螺栓。
钩154为平面视图中呈ㄈ字形的构件,在该钩154的内侧的左右宽度大体对齐橡胶板156的宽度。
图6为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横截面图,横板151为截面大体ㄈ字形的构件,构架侧安装部151e包括分别从车座轨23、24大体铅直延伸的铅直部151g和从该铅直部151g的上端部大体水平地延伸的水平部151h。
基座部166、167分别包括安装于横板151的构架侧安装部151e的载荷支承用平坦部166d、167d,分别从该载荷支承用平坦部166d、167d朝侧方斜下方延伸的侧方倾斜部166e、167e,从这些侧方倾斜部166e、167e分别朝侧方大体水平地延伸并安装于扶手轨主体168的侧方水平部166f、167f。
在上述基座部166、167设置通过缓冲橡胶174、174承受车座16的载荷的载荷支承用平坦部166d、167d,从而可使缓冲橡胶174、174间的距离D例如比使缓冲橡胶174、174接触于横板151的场合大,可进一步抑制车座16朝车辆左右方向的倾斜。
如以上图2、图4及图6所示那样,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车座16的下部突出形成插入部157a,在作为横置构件的横板151设置与插入部157a接合的接合部165,在该接合部165,将门形的钩154设于横板151,在该钩154的下方配置作为橡胶的橡胶板156。
设置车座16的插入部157a和与该插入部157a接合的接合部165,在该接合部165将钩154设于横板151,在该钩154的下方配置橡胶板156,所以,在接合部165,由橡胶板156使得车座16的插入部157a与横板151不会直接接触,而且可由橡胶板156的弹性力使乘坐舒适性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立起部162的背面162b设置调节器164。
由立起部162可促进从调节器164的散热,可维持调节器164的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横板151安装扶手轨87,在该扶手轨87,更详细地说,在基座部166、167,设置作为第3载荷支承部的载荷支承用平坦部166d、167d。
由于在扶手轨87的基座部166、167设置载荷支承用平坦部166d、167d,所以,可增大载荷支承用平坦部166d、167d间的车辆左右方向的距离,即接触于载荷支承用平坦部166d、167d的缓冲橡胶174、174间的车辆左右方向的距离D,可抑制车座16朝左右的倾斜。
下面说明上述的车座支承构造的作用。
图7(a)、(b)为示出本发明的车座支承构造的作用的作用图。
在(a)中,例如当驾驶者坐到车座16的前部时,或小载荷(车座载荷F1)作用于车座16的后部的场合,如图6所示那样,车座16侧的缓冲橡胶174接触于载荷支承用平坦部166d、167d,同时,图7(a)所示底板157的插入部157a的下部通过橡胶板156朝下方推压横板151的中央倾斜部161。
在(b)中,例如当驾驶者坐到车座16的前部、同乘者坐到车座16的后部时,从(a)所示状态使车座16进一步挠曲,设于底板157的后端部的接触面157b接触到设于横板151的立起部162的上端的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承受车座载荷F2(F2>F1)。因此,即使车座载荷F2大,也可由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抑制车座16的大的下沉。
因此,即使减小图2所示的、驾驶者和同乘者未坐到车座16的状态下的车座16与后盖144的间隙C,也可防止车座16与后盖144的干涉,间隙C变得不明显,可提高车辆后部的外现性。
图8为示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后挡泥板后部的截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后挡泥板138开设左右1对的贯通孔138a、138a,将安装螺栓201、201插通到这些贯通孔138a、138a,将这些安装螺栓201、201拧入到螺母202、202,从而在后挡泥板138安装支承执照号牌203的执照号牌支承撑条204和与后挡泥板138一起支承后信号装置141、142的信号装置撑条143。
在这里,符号208、211为在执照号牌支承撑条204安装执照号牌203的螺栓和螺母,符号212为在分别从后信号装置141、142突出的螺栓213一起紧固后挡泥板138和信号装置撑条143的螺母。
后挡泥板138、执照号牌支承撑条204、及信号装置撑条143通过分别朝车辆后方弯曲成凸状,设置凸状弯曲部138c、204c、143c,从而避免与后轮122的干涉,通过将后挡泥板138、执照号牌支承撑条204和信号装置撑条143配置到车辆的更前方,从而可减小机动二轮车的全长。
如示于以上的图2、图4及图7(a)、(b)那样,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10(参照图1)用设于车身后部的横板151承受作用于车座16的车座载荷;其特征在于:在作为设于横板151的第1载荷支承部的中央倾斜部161的后方,使横板151立起,形成立起部162,在该立起部162设置作为第2载荷支承部的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
由于在形成于中央倾斜部161后方的立起部162设有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所以,当驾驶者与同乘者坐到车座16时,可通过由中央倾斜部161和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支承作用于车座16的载荷(车座载荷F2),特别是可由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限制车座后部的下沉。另外,考虑车座16的下沉,例如不需要在车座16与作为车身盖的后盖144之间设置大的间隙C(参照图2),可提高车辆后部的外观性。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车座支承构造适合于机动二轮车。
Claims (6)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所述机动二轮车由设于车身后部的横置构件承受作用于车座的车座载荷;其特征在于:
在设于横置构件的第1载荷支承部的后方,使上述横置构件立起而形成立起部,在该立起部设置有第2载荷支承部;
而且,在车座底板上形成有可与上述第2载荷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车座的下部突出形成插入部,在上述横置构件设置有与上述插入部接合的接合部,
在该接合部,门形的钩被设于上述横置构件,在该钩的下方配置有橡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立起部的背面设有调节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横置构件安装有扶手轨,在该扶手轨上隔着橡胶设置有承受车座载荷的平坦的第3载荷支承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载荷支承部与上述第2载荷支承部相邻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载荷支承部通过把上述立起部的上端向后方折曲而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76808 | 2004-12-27 | ||
JP2004376808A JP4391931B2 (ja) | 2004-12-27 | 2004-12-27 |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支持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96217A CN1796217A (zh) | 2006-07-05 |
CN100453389C true CN100453389C (zh) | 2009-01-21 |
Family
ID=36735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2726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3389C (zh) | 2004-12-27 | 2005-12-06 | 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391931B2 (zh) |
CN (1) | CN100453389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71077B2 (ja) * | 2011-06-24 | 2015-08-26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支持構造およびシートの高さ調整方法 |
JP6984223B2 (ja) * | 2017-08-09 | 2021-12-1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支持構造 |
JP6695368B2 (ja) * | 2018-02-05 | 2020-05-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
JP7024474B2 (ja) * | 2018-02-08 | 2022-02-2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6861744B2 (ja) * | 2018-04-23 | 2021-04-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ガード部材 |
JP7326829B2 (ja) * | 2019-04-11 | 2023-08-1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811A (zh) * | 1993-08-31 | 1995-05-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摩托车后盖装配结构 |
JPH0976963A (ja) * | 1995-09-11 | 1997-03-25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シートの固定構造 |
CN1229035A (zh) * | 1998-03-18 | 1999-09-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车座安装构造 |
JP2002029468A (ja) * | 2000-07-14 | 2002-01-29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2002284075A (ja) * | 2001-03-23 | 2002-10-03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CN1449962A (zh) * | 2002-04-11 | 2003-10-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的座椅锁定装置以及扶手杆的安装构造 |
-
2004
- 2004-12-27 JP JP2004376808A patent/JP439193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12-06 CN CNB2005101272678A patent/CN10045338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811A (zh) * | 1993-08-31 | 1995-05-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摩托车后盖装配结构 |
JPH0976963A (ja) * | 1995-09-11 | 1997-03-25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シートの固定構造 |
CN1229035A (zh) * | 1998-03-18 | 1999-09-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车座安装构造 |
JP2002029468A (ja) * | 2000-07-14 | 2002-01-29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2002284075A (ja) * | 2001-03-23 | 2002-10-03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CN1449962A (zh) * | 2002-04-11 | 2003-10-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的座椅锁定装置以及扶手杆的安装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6182146A (ja) | 2006-07-13 |
CN1796217A (zh) | 2006-07-05 |
JP4391931B2 (ja) | 2009-1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311717B1 (en) | Vehicle | |
CN100542879C (zh) | 摩托车 | |
EP2832985B1 (en) | Air cleaner device for vehicle | |
CN1439562A (zh) | 摩托车的后组合灯安装结构 | |
CN102791569A (zh) | 机动二轮车 | |
KR20050031878A (ko) | 자동이륜차의 배기 제어장치 | |
JP4546352B2 (ja) | 揺動三輪車 | |
JP2010036606A (ja) | 車体前部支持構造 | |
CN100453389C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 | |
US7014240B2 (en) | U-shaped locking anti-theft tool storage and support structure in vehicle | |
CN101058330B (zh) | 摩托车 | |
CN100389043C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 |
CN101468685B (zh) | 摩托车 | |
JP2006281916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4574414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EP1816393A1 (en) | Lighting device | |
US7490693B2 (en) | Grab rail and muffler support structure | |
CN100465054C (zh) | 机动两轮车的转向手柄限制器构造 | |
EP1642811B1 (en) | Windscreen mounting structure in light vehicles | |
CN1903647A (zh) | 低地板式车辆 | |
JP4414316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754747A (zh) | 自动二轮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 |
EP3530557B1 (en) | To-be-cooled body protection structure of saddle-ridden vehicle | |
CN102285395B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100404358C (zh) | 机动两轮车的头盔保持架安装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7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