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34327C - 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乘用车 - Google Patents
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乘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34327C CN100434327C CNB200510115037XA CN200510115037A CN100434327C CN 100434327 C CN100434327 C CN 100434327C CN B200510115037X A CNB200510115037X A CN B200510115037XA CN 200510115037 A CN200510115037 A CN 200510115037A CN 100434327 C CN100434327 C CN 10043432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bar
- transverse support
- collision
- vehicle body
- energy absorb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抗侧体变形装置的乘用车,该抗侧体变形装置安装在车身动力通道和车身侧体的B柱之间,包括:能量吸收盒、横向支撑杆、梯形支撑板,两横向支撑杆分别设置在能量吸收盒的两侧,一梯形支撑板设置在横向支撑杆与能量吸收盒的连接端,横向支撑杆通过螺栓固定在梯形支撑板,横向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车身两侧B柱固定连接,能量吸收盒为一矩形整体金属簿壁空腔壳体,且位于车身动力通道上方。汽车侧面碰撞中,撞击侧B柱,此时动力通道、能量吸收盒、车身地板、横向支撑杆和B柱依次顺序发生变形,利用车体整体结构抵抗撞击侧面的变形,减少撞击侧面B柱变形量、B柱和门的变形速度,延缓碰撞侧体撞击乘员的时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安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目前在国内生产的乘用车,包括轿车、SUV和MPV等,其结构的侧面碰撞耐碰性能和对乘员的保护性能较差。2006年我国将强制性实施《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法规,随着乘用车尤其是家庭轿车的日益增多,各大汽车公司都纷纷开始研究汽车侧面碰撞,为提高乘用车的侧面碰撞安全性和满足国家强制性实施的《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法规,提出了许多方案,但是主要加强车门的刚度和提高车门的能量吸收能力,例如在车门内添加适当的弹性元件,以达到缓冲并延长碰撞时间的目的,但效果不明显。目前关于阻止轿车B柱大变形还没有有效方法,而人体躯干部位正在B柱内侧,在碰撞过程当中轿车车身B柱和车门将直接撞击乘员的躯干部位,造成乘员重伤甚至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能够有效地减少车身B柱变形量,B柱和车门的变形速度,减轻汽车侧面碰撞对乘员的人身伤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安装在车身动力通道和车身侧体的B柱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侧体变形装置包括:
能量吸收盒、横向支撑杆、梯形支撑板,两根所述横向支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能量吸收盒的两侧,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动力通道固定连接,所述梯形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横向支撑杆与所述能量吸收盒的连接端,所述横向支撑杆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梯形支撑板,所述横向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车身两侧B柱固定连接,所述能量吸收盒为一矩形金属簿壁空腔壳体,且位于车身动力通道上方,与所述横向支撑杆固定连接。
上述的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杆通过一横向支撑杆安装板与所述B柱固定连接。
上述的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杆与所述能量吸收盒焊接在一起。
上述的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杆的横截面为正方形、矩形、梯形、椭圆形、工字形、几字形或圆形。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的乘用车,包括:车身覆件、车身地板、驾驶座、车身侧体B柱、车身动力通道以及安装在车身动力通道与车身侧体B柱之间的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侧体变形装置包括:
能量吸收盒、横向支撑杆、梯形支撑板,两根所述横向支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能量吸收盒的两侧,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动力通道固定连接,所述梯形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横向支撑杆与所述能量吸收盒的连接端,所述横向支撑杆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梯形支撑板,所述横向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车身两侧的所述车身侧体B柱固定连接,所述能量吸收盒为一矩形金属簿壁空腔壳体,且位于车身动力通道上方,与所述横向支撑杆固定连接。
上述的乘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杆通过一横向支撑杆安装板与所述B柱固定连接。
上述的乘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杆非接触穿过所述驾驶座下方。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事故过程当中,撞击侧B柱、撞击侧横向支撑杆,此时动力通道、能量吸收盒、车身地板、无撞击侧横向支撑杆和无撞击侧B柱依次有顺序地发生变形,利用车体整体结构抵抗撞击侧面的变形,减少撞击侧面B柱变形量、B柱和门的变形速度,延缓碰撞侧体撞击乘员的时间,降低侧撞指标值,从而,可大大提高车辆的侧撞安全性,而且碰撞后使车门更容易打开。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采用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的车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汽车侧面碰撞事故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横向支撑杆安装示意图;
图4a-图4h是横向支撑杆截面形式;
图5是横向支撑杆与车身B柱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结构布局示意图;
图7是横向支撑杆与动力通道连接示意图;
图8是横向支撑杆与吸能盒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碰撞后车身B柱变形对比分析图
其中,附图标记
1-碰撞前B柱曲线
2-安装本发明装置后碰撞B柱曲线
3-未安装本发明装置后碰撞B柱曲线
11-乘用车车身B柱
12-前排座椅
13-安装螺栓
14-横向支撑杆
15-能量吸收盒
16-动力通道
17-车身地板
21-侧面碰撞事故肇事车辆
41-正方形
42-矩形
43-梯形
44-椭圆形
45-圆形
46-工字形
47-几字形
48-日字形
51-横向支撑杆安装板
61-车身门槛
62-后排座椅
63-换档杆
71-梯形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8,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将横向支撑杆14设置于驾驶座与副驾驶座下方位置,将两根横向支撑杆14的一端分别与动力通道16通过安装螺栓13连接,另一端分别焊接横向支撑杆安装板51,将横向支撑杆安装板51分别由螺栓固定在两端车身侧体B柱11上;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为将两根横向支撑杆14的一端分别与能量吸收盒15焊接,另一端分别焊接横向支撑安装板51,在两根横向支撑杆与能量吸收盒连接端分别由螺栓连接一梯形支撑板71,将横向支撑安装板51分别由螺栓固定在两端车身侧体B柱11上,此时能量吸收盒15位于动力通道16上方,能量吸收盒为金属弹塑性薄壁盒且钢度小于横向支撑杆,在碰撞过程中先吸收一部分侧面碰撞能量,再将碰撞力传递到无碰撞的另一侧B柱。
横向支撑杆14位于驾驶座与副驾驶座下方与座椅没有连接,不影响座椅的前后左右移动。
在图2所示的汽车发生侧面碰撞事故过程中,侧面碰撞事故肇事车辆21撞击装有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的车体侧面,撞击侧B柱11、撞击侧横向支撑杆14,此时动力通道16、能量吸收盒15、车身地板17、无撞击侧横向支撑杆14和无撞击侧B柱11依次有顺序地发生变形,利用车体整体结构抵抗撞击侧面的变形,减少撞击侧面B柱变形量、B柱和门的变形速度,延缓碰撞侧体撞击乘员的时间,有利于侧气囊的充分打开,并降低油箱的变形量,能保证在一定的乘员生存空间内有效地降低车身和乘员的加速度,减轻汽车侧面碰撞对乘员的人身伤害。
如图4a至图4h所示,本发明的横向支撑杆14可为直杆或弯杆,截面形式可以有很多选择,正方形41、矩形42、梯形43、椭圆形44、圆形45、工字形46、几字形47和日字形48。
图9为碰撞后车身B柱变形对比分析图,图中箭头所指为碰撞力方向,图中1为碰撞前B柱曲线,2为安装本发明装置后碰撞B柱曲线,3为未安装本发明装置碰撞B柱曲线,如图所示加装了抗侧体变形装置后,可减少侧撞后车身B柱变形达40%左右。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安装在车身动力通道和车身侧体的B柱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侧体变形装置包括:
能量吸收盒、横向支撑杆、梯形支撑板,两根所述横向支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能量吸收盒的两侧,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动力通道固定连接,所述梯形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横向支撑杆与所述能量吸收盒的连接端,所述横向支撑杆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梯形支撑板,所述横向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车身两侧B柱固定连接,所述能量吸收盒为一矩形金属簿壁空腔壳体,且位于车身动力通道上方,与所述横向支撑杆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杆通过一横向支撑杆安装板与所述B柱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杆与所述能量吸收盒焊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杆为直杆或弯杆,横截面为正方形、矩形、梯形、椭圆形、工字形、几字形或圆形。
5、一种带有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的乘用车,包括:车身覆件、车身地板、驾驶座、车身侧体B柱、车身动力通道以及安装在车身动力通道与车身侧体B柱之间的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侧体变形装置包括:
能量吸收盒、横向支撑杆、梯形支撑板,两根所述横向支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能量吸收盒的两侧,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动力通道固定连接,所述梯形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横向支撑杆与所述能量吸收盒的连接端,所述横向支撑杆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梯形支撑板,所述横向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车身两侧的所述车身侧体B柱固定连接,所述能量吸收盒为一矩形金属簿壁空腔壳体,且位于车身动力通道上方,与所述横向支撑杆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杆通过一横向支撑杆安装板与所述B柱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乘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杆非接触穿过所述驾驶座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115037XA CN100434327C (zh) | 2005-11-24 | 2005-11-24 | 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乘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115037XA CN100434327C (zh) | 2005-11-24 | 2005-11-24 | 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乘用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60075A CN1760075A (zh) | 2006-04-19 |
CN100434327C true CN100434327C (zh) | 2008-11-19 |
Family
ID=36706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15037XA Active CN100434327C (zh) | 2005-11-24 | 2005-11-24 | 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乘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34327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13988A (zh) * | 2014-07-31 | 2016-02-10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16923A (ja) * | 1995-02-10 | 1996-08-27 | Kanto Auto Works Ltd | 自動車のセンタピラー構造 |
JPH1199829A (ja) * | 1997-09-30 | 1999-04-13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補強構造 |
US6168228B1 (en) * | 1998-03-14 | 2001-01-02 | Dr. Ing. H.C.F. Porsche Ag | Passenger compartment for a passenger car |
DE102004039478A1 (de) * | 2004-08-14 | 2005-03-31 | Daimlerchrysler Ag | Fahrgastzel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CN2863592Y (zh) * | 2005-11-25 | 2007-01-31 | 叶子青 | 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乘用车 |
-
2005
- 2005-11-24 CN CNB200510115037XA patent/CN100434327C/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16923A (ja) * | 1995-02-10 | 1996-08-27 | Kanto Auto Works Ltd | 自動車のセンタピラー構造 |
JPH1199829A (ja) * | 1997-09-30 | 1999-04-13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補強構造 |
US6168228B1 (en) * | 1998-03-14 | 2001-01-02 | Dr. Ing. H.C.F. Porsche Ag | Passenger compartment for a passenger car |
DE102004039478A1 (de) * | 2004-08-14 | 2005-03-31 | Daimlerchrysler Ag | Fahrgastzel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CN2863592Y (zh) * | 2005-11-25 | 2007-01-31 | 叶子青 | 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乘用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60075A (zh) | 2006-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149273U (zh) | 一种小重叠偏置碰撞车身前端组合结构 | |
US8608231B1 (en) | Vehicle structural frame with partial-overlap-barrier-impact deformation scheme | |
CN201999070U (zh) | 用于车辆的、及用于具有通道的车辆的能量分配侧面结构 | |
CN101559786B (zh) | 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汽车 | |
CN201165251Y (zh) |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 |
CN201633678U (zh) | 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 |
CN211568103U (zh) | 一种小型纯电动汽车白车身框架 | |
CN115489620A (zh) | 车身结构 | |
EP2572965A2 (de) | Achsanordnung mit Auslinkvorrichtung für die Karosserieanbindung des Achshilfsrahmens | |
CN113954970A (zh) |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 |
CN100434327C (zh) | 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乘用车 | |
CN113291381A (zh) | 一种汽车b柱加强结构及汽车b柱 | |
CN210437271U (zh) |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 |
CN2863592Y (zh) | 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乘用车 | |
CN203318330U (zh) | 一种客车前碰吸能机构 | |
JP4521403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 |
CN216424562U (zh) | 一种汽车前板簧悬架的碰撞车架结构 | |
CN213831293U (zh) | 一种提升偏置碰性能的前门结构 | |
CN2608349Y (zh) | 一种平头轻型车的正面碰撞装置及平头轻型车 | |
CN204037689U (zh) | 汽车翼子板边梁总成 | |
CN2835033Y (zh) | 正面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平头轻型客车 | |
CN100445151C (zh) | 乘用车侧面碰撞座椅倾翻装置及带有倾翻装置的乘用车 | |
CN115140179B (zh) | 前舱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0053951U (zh) | 车身骨架 | |
CN111746583A (zh) | 一种列车耐碰撞吸能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