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33460C - 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33460C CN100433460C CNB2005101272470A CN200510127247A CN100433460C CN 100433460 C CN100433460 C CN 100433460C CN B2005101272470 A CNB2005101272470 A CN B2005101272470A CN 200510127247 A CN200510127247 A CN 200510127247A CN 100433460 C CN100433460 C CN 10043346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axial cable
- cable assembly
- housing
- conductive
-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405 multipole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10000002105 tong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01—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 A01D34/412—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ting cutters
- A01D34/416—Flexible line cutters
- A01D34/416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flexible li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具有:将规定数量的同轴电缆并列地集成束、并借助与该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的接地片将其一体化了的同轴电缆组装体;壳体,在下部侧备有使端子进入而对其进行配置的嵌合凹部,在上部侧具有电缆容纳部;第1导电性外壳,备有与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电连接的机构,并在上面具有载置另一同轴电缆组装体的空间;第2导电性外壳,安装在壳体的外周侧,备有与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电连接的机构;其如下组装:组装同轴电缆组装体,使其接地片与第1导电性外壳电连接,将另一同轴电缆组装体载置在第1导电性外壳的上面,使其接地片与第1导电性外壳连接,在该状态下覆盖第2导电性外壳,使其与另一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这样一种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不改变极细同轴电缆的间距,将多个极细同轴电缆以多个为一组,例如在所需极为60个(ピ-ス)时以30个为一组叠置两层,并使其上下层的接地触头的位置错开,从而即便在极数较多时也能够实现小型化。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同轴连接器如图25所示,包括:排列整齐的3根极细同轴电缆111;绝缘性壳体121,其在前端侧具有安装处于与3根极细同轴电缆111的外部导体112相连的状态下的接地片113的接地片容纳部114,在大致中央位置具有连接端子115的连接片116与同轴电缆111的内部导体117的第1端子容纳部118,在后端侧设置有使端子115的接触片119进入其中而对其进行配置的第2端子容纳部120;用于从绝缘性壳体121的第1和第2端子容纳部118、120的上部进行覆盖的绝缘板122;以及具有从配置了绝缘板122的上部与接地片113进行接触的舌片123的、覆盖在绝缘性壳体121上的导电性外壳124。
该绝缘性壳体121的第1端子容纳部118为以下结构:朝下部方向连续地形成凹部,在其一个侧壁面上形成端子115的接触片119所卡合的、具有端子引导孔125的第1嵌合凹部126,此外,在形成第1嵌合凹部126的嵌合凸部127的外侧位置上设置有凹部的第2嵌合凹部128。
极细同轴电缆111的结构为,在中心设置有内部导体117,内部绝缘包覆体129覆盖在其外侧,在内部绝缘包覆体129的外侧设置外部导体112,最外侧设有包覆体130。将3根作成这样的结构的极细同轴电缆串联并行排列着使用。
端子115,由导电性金属板经过冲裁、弯曲加工而形成,包括形成为大致呈长方形板状的连接片116、和接触片119,所述接触片119是如下形成的,即、将该连接片116的基部向大致垂直的上部方向弯曲而形成第1连结片131,进一步将第1连结片131的基部向与连接片116相反的方向垂直弯曲而形成第2连结片132,进而将第2连结片132的基部向与连接片116相垂直但与第1连结片131相反的方向弯曲。
配置在第2端子容纳部120中的端子115,配置成接触片119进入形成为凹部的第1嵌合凹部126的状态。
所匹配的连接器135如图25所示,由绝缘性壳体形成,在该壳体的中央部上形成有可分别与同轴连接器的嵌合凸部127、第1和第2嵌合凹部126、128嵌合的嵌合凹部136、第1和第2嵌合凸部137、138,并且,在第1嵌合凸部137与第2嵌合凸部138之间具有信号侧端子139的前端的接触部140进入而配置在其中的端子容纳槽141。
此外,在这些嵌合凹部136、第1和第2嵌合凸部137、138中配置有信号侧端子139,信号侧端子139的卡止部141从第2嵌合凸部138的背部一侧被压入而被卡止,前端侧的接触部140被容纳在端子容纳槽141中,信号侧端子139的前端部142突出到嵌合凹部136内,连接部143露出到未图示的底面侧而连接到印制电路板上。
关于如上构成的连接器的组装,首先,(1)使内部导体117、内部绝缘包覆体129及外部导体112以规定的长度依次从3根极细同轴电缆111的端部露出,将各极细同轴电缆以规定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配置,将其上下两面用粘附带夹持并用粘接剂固定,将它们的外部导体112的上下两面用接地片113夹住并进行焊接,从而形成电缆组装体。
(2)之后,将3个端子115从上面侧压入壳体121的第2端子容纳部120中。具体地说,将端子115的连接片116、第1和第2连结片131、132以及接触片119引导到壳体121的第1端子容纳部118、第2端子容纳部120以及端子引导孔125中。
(3)其次,将在前述(1)中组装的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113放入壳体121的接地片容纳部114中,将各极细同轴电缆111的内部导体117焊接在对应端子的连接片116上。
(4)接着,在壳体121的第1端子容纳部118的上部,从放在该第1端子容纳部118中的端子115的上面侧嵌入绝缘板122。
(5)其次,从壳体121的前部侧嵌入导电性外壳124,使导电性外壳124固定在壳体121的外周侧。进行该固定时,导电性外壳124的舌片123与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113弹性接触,极细同轴电缆111的外部导体112与导电性外壳124实现电连接。
这样组装的同轴电缆连接器,能够以凹凸关系与所匹配的连接器嵌合。即,通过使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嵌合凸部127嵌入所匹配的连接器的嵌合凹部136内,能够维持在前端部142与接触片119抵接的状态。
专利文献1:特愿2003-51706号(第5~9页,图1)
但是,在上述背景技术中说明的现有技术的同轴连接器中,通过用接地棒夹住同轴电缆的屏蔽层并填充焊料而使得屏蔽层与接地棒实现电连接并成为一体,从而使接地棒与连接器的接地用触头接触。因此,作为同轴电缆,需要与所需极数对应地以指定的间距排成一排。
如上所述,目前的结构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当同一形状的同轴电缆的数量增加时、或者使用相同数量的同轴电缆来谋求小型化时,除了减小同轴电缆本身的间距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因此,如何使得使用目前的同轴电缆也能够做到小型化或即使同轴电缆的数量增加也不会导致大型化,是必须解决的任务。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的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如下所示地构成。
(1)一种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两个同轴电缆组装体,该两个同轴电缆组装体是1个第1同轴电缆组装体和1个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并且是将规定数量的同轴电缆并列地集成束、并借助于与该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的接地片而将其一体化了的同轴电缆组装体;壳体,在底部侧并列地备有端子进入并配置在其中的嵌合凹部,在上部侧具有错开地分为上层和下层的、容纳并保持所述第1和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的电缆容纳部;
第1导电性外壳,备有与被容纳并保持在所述下层的电缆容纳部中的所述第1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进行电连接的机构,并在第1导电性外壳的上面具有载置所述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的空间,在该空间中具有与所述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导通的电缆载置部;
第2导电性外壳,备有与所述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进行电连接的机构;
所述第1导电性外壳经所述电缆载置部、所述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而与所述第2导电性外壳电连接。
(2)如(1)所述的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导电性外壳是从所述壳体的后方方向插入而进行安装的,所述第2导电性外壳形成为覆盖所述壳体的外周的形状,是从所述壳体的前方方向插入而进行安装的。
(3)如(1)所述的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导电性外壳与第1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进行电连接的机构,是将构成第1导电性外壳的板部件切口、弯曲而形成的舌片与接地片连接而形成的。
(4)一种连接器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述方式进行组装,即准备至少两个同轴电缆组装体,所述同轴电缆组装体是将多个同轴电缆集成束、并借助于接地片将多个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电连接而制成的,在备有错开位置地分为上层和下层的容纳该同轴电缆组装体的电缆容纳部、并在底部并列设置有与所匹配的连接器嵌合的嵌合凹部的壳体中,
将一个同轴电缆组装体安装在下层的电缆容纳部中,以夹入该安装的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方式插入第1导电性外壳,使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与第1导电性外壳上设置的舌片接触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电连接,接着,将另一个同轴电缆组装体安装在上层的电缆容纳部中,以覆盖该安装的同轴电缆组装体的上部的方式插入第2导电性外壳,使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与第2导电性外壳上设置的舌片接触而电连接,同时,该接地片与第1导电性外壳的凸部接触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电连接。
本发明的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将多个极细同轴电缆集束而作成组装体,将该组装体配置成有上下高低差且沿水平方向错开的状态,各自的接地片经由外壳而电连接,所以可以使多个极细同轴电缆紧凑,相应地可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申请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和所匹配的连接器进行展示的剖视图。
图2是该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该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4是该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5是该同轴电缆组装体的主视图。
图6是该同轴电缆组装体的俯视图。
图7是该同轴电缆组装体的后视图。
图8是该壳体的俯视图。
图9是该壳体的剖视图。
图10是该壳体的侧视图。
图11是该壳体的仰视图。
图12是该第1导电性外壳的俯视图。
图13是该第1导电性外壳的侧视图。
图14是该第1导电性外壳的主视图。
图15是该第1导电性外壳的仰视图。
图16是该第2导电性外壳的俯视图。
图17是该第2导电性外壳的侧视图。
图18是该第2导电性外壳的主视图。
图19是该第2导电性外壳的后视图。
图20是该第2导电性外壳的侧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21是该第1端子的俯视图。
图22是该第2端子的俯视图。
图23是该所匹配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4是从侧面看该所匹配的连接器时的剖视图。
图25是对现有技术中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和所匹配的连接器进行展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方法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图4所示,本申请发明的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10包括:壳体11,准备两组极细同轴电缆组装体1,每组是将30根平行地集束而成的,所述壳体11将该两组集束30根而成的极细同轴电缆组装体1配置成上层和下层,由绝缘材料形成;第1导电性外壳35,用于在组装于该壳体11中的下层侧的极细同轴电缆组装体(第1同轴电缆组装体)1和上层侧的极细同轴电缆组装体(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1之间与接地片3接地,由金属材料形成;第2导电性外壳45,从安装了上层侧的极细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上部将其覆盖,与接地片3电接触地安装;第1端子53,与下层侧极细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各极细同轴电缆2的芯线4进行连接;第2端子58,与上层侧极细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各极细同轴电缆2的芯线4进行连接。
如图5~图7所示,极细同轴电缆组装体1在实施例中这样构成,即,同轴电缆2以30根为一束并排平行排列,以接地片3将网状的外部导体6夹住而以电连接的状态集成一束。同轴电缆2,由内部绝缘包覆体5以包覆的方式覆盖作为内部导体的芯线4,在其外周形成有由网状金属制部件形成的外部导体6,以覆盖该外部导体6的方式形成有外皮7。
绝缘性壳体11如图1和图8~图11所示,形成为大致横长的长方体形状,设置有:第1接地片容纳部12,容纳相当于壳体11的前端侧的下层侧的同轴电缆组装体1;第1连接片容纳部13,与该第1接地片容纳部12连续地设置,载置接地片3;第1端子容纳部14,与该第1连接片容纳部13连续地设置,容纳第1端子53,由槽形成;第1接触片卡合孔15,设置在该第1端子容纳部14的端部处,用于使第1端子53的第1接触片56贯穿;第2连接片容纳部16,在纵深方向上设置有阶梯,用来容纳相当于上层侧的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接地片3;第2接触片卡合孔17,设置在与该第2连接片容纳部16相邻的位置上,用于使第2端子58的第2接触片59贯穿;以及第2端子容纳部18,设置在与该第2接触片卡合孔17相连续的位置上,容纳第2端子58。
此外,在后端侧(图1的左侧,图9的右侧),设置有卡合第1导电性外壳35的第1导电性外壳卡合槽19,在前端侧(图1的右侧,图9的左侧),设置有卡合第2导电性外壳45的第2导电性外壳卡合槽20,在图8所示的上面的、第1接地片容纳部12的两侧的侧壁面的大致中间位置上,具有由槽形成的、用来使第1导电性外壳35与之卡合的第1导电性外壳卡合部24a、24b。
再有,在第1接地片容纳部12的上部位置上,设置有第2同轴电缆容纳部25,在第1导电性外壳35卡合在第1导电性外壳卡合部24a、24b中时,第2同轴电缆容纳部25的上面容纳相当于上层侧的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1。
此外,在第1端子容纳部14的下部位置上,具有朝向底部方向切口的第1嵌合凹部21,与其相邻地在端部备有第1接触片卡合孔15,在与该第1接触片卡合孔15对置的位置上设有具有第2接触片卡合孔17的第2嵌合凹部22,在其相邻的位置上设置有第3嵌合凹部23。另外,该第1嵌合凹部21和第2嵌合凹部22之间的壁成为第1嵌合凸部21a,第2嵌合凹部22和第3嵌合凹部23之间的壁成为第2嵌合凸部22a。在该第2嵌合凹部22的两个侧壁面中的一个面上,设置有第1端子53的第1接触片56所卡合的第1接触片卡合孔15,在对置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第2端子58的第2接触片59所卡合的第2接触片卡合孔17。
第1导电性外壳35如图1和图12~图15所示,呈覆盖壳体11的大致外周的形状,由大致四边形形状的平板部件形成,上面是载置被容纳在上层的第2同轴电缆容纳部25内的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空间,包括:将宽度方向上的前端侧弯曲、进而将其前端弯曲而形成为大致“コ”字形的具有卡止片36的壳体卡合部37;在形成该壳体卡合部37的基部侧向下部方向进行切口并弯曲而形成的3个舌片(凸部)38a、38b、38c;设置在3个舌片38a、38b、38c之间的以向上部方向隆起的方式形成的第2同轴电缆支承部(凸部)39a、39b;在比舌片38a、38b、38c相比更靠纵深方向的两侧对同轴电缆组装体1进行引导的引导部40a、40b;在组装体受引导部40a、40b引导后、用于与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接地片电连接并对其进行载置的电缆载置部41。
该电缆载置部41通过平行设置两个线条形凸部41a而形成,接地片3载置在该凸部41a上,处于电连接的状态。此外,形成为线条形的凸部41a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总之只要是同轴电缆的接地片能够与其电连接的结构即可,所以凸部41a的数量例如也可以是3个,而且也可以增加线条的宽度。
此外,在长度方向的端部上,形成有突出规定长度地形成以便能够与壳体11的第1导电性外壳卡合部24a、24b(参照图8)相卡合的壳体卡合凸部42a、42b。
被该引导部40a、40b夹在中间的、从第2同轴电缆支承部39a、39b到电缆载置部41之间的空间成为载置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空间。
此外,作为电缆载置部41,由于位于上层的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接地片3受到第2导电性外壳45的舌片47a、47b、47c推压,因此,电缆载置部41经由舌片47a、47b、47c而与接地片电连接,其结果,成为第2导电性外壳45、上层的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接地片3、第1导电性外壳35、下层的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接地片3电连接的状态。
第2导电性外壳45如图1和图16~图20所示,是将平板部件加工成将壳体11的外周覆盖的大小而成,将其后端侧弯曲成大致直角而设置把持部46,在大致中央位置上设置有3个使切片向下突出的舌片(凸部)47a、47b、47c,在侧壁上设置有具有向内侧方向同样是切口并突出的切起片48的侧壁卡止部49,在与侧壁卡止部49排列的纵深方向位置上具有侧壁部50。
这样,第2导电性外壳45作成将壳体11的大致外周覆盖的结构,因此,可提高连接器的屏蔽效果。
第1端子53如图1和图21所示,通过弯曲平板棒状部件而形成,包括:长度形成为可以将一端部容纳于图8所示的第1连接片容纳部13中的第1连接片54;与该第1连接片54连续地设置、向垂直方向弯曲而形成阶梯、再向与第1连接片54相平行但相反的方向弯曲而形成的第1连结片55;以及将该第1连结片55的末端侧向垂直于第1连接片54侧的方向弯曲、并以规定长度即以图9所示第1接触片卡合孔15的长度折回而形成的第1接触片56。该第1连接片54被容纳于图8所示的第1连接片容纳部13中,并且第1接触片56插入第1接触片卡合孔15中。
第2端子58如图1和图22所示,通过弯曲平板棒状部件而形成,通过将一端部弯曲并使其紧贴而形成第2接触片59,并具有在与该第2接触片59连续设置的位置上向垂直的方向弯曲而形成的第2连接片60。该第2连接片60被容纳在图8所示的第2端子容纳部18中,第2接触片59插入第2接触片卡合孔17中。
所匹配的连接器63如图1和图23~图24所示,由绝缘性壳体形成,在该壳体的中央部上形成有能够分别与同轴连接器的第1和第2嵌合凸部21a、22a、第1、第2和第3嵌合凹部21、22、23(参照图1)嵌合的第1和第2嵌合凹部64、65、第1、第2和第3嵌合凸部66、67、68,在第1嵌合凸部66和第2嵌合凸部67之间,设置有第1信号侧端子71的前端的前端部73进入并配置在其中的第1端子容纳槽69,在第2嵌合凸部67和第3嵌合凸部68之间设置有第2信号侧端子76的前端的前端部79进入并配置在其中的第2端子容纳槽70。
此外,第1信号侧端子71的第1卡止部75从背后压入并被卡止在设于上述第1嵌合凸部66与第2嵌合凸部67之间的第1嵌合凹部64中的第1端子容纳槽69中,前端侧的前端部72被容纳在第1端子容纳槽69中,第1信号侧端子71的接触部73突出于第1嵌合凹部64内,连接部74露出到未图示的底面侧而连接在印制线路板等上。
同样地,第2信号侧端子76的第2卡止部77从背后压入并被卡止在设于第2嵌合凸部67与第3嵌合凸部68之间的第2嵌合凹部65中的第2端子容纳槽70中,前端侧的前端部78被容纳在第2端子容纳槽70中,第2信号侧端子76的接触部79突出于第2嵌合凹部65内,连接部露出到未图示的底面侧而连接在印制线路板等上。
下面,对如上构成中的组装进行说明。
(1)首先,使芯线4、内部绝缘包覆体5及外部导体6以规定长度从图5~图7所示的30根同轴电缆2的端部依次露出,将各极细同轴电缆以规定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配置,将其上下两面用粘附带夹住并用粘接剂固定,将它们的外部导体6的上下两面用接地片3夹住并进行焊接,从而作成同轴电缆组装体1。该同轴电缆组装体1要制作两个。
(2)之后,将30个第1端子53从上面侧压入壳体11的第1端子容纳部14中。具体地说,对图21所示的第1端子53的第1连接片54、第1连结片55及第1接触片56进行引导,将第1连接片54压入并使之卡合在图1和图9所示的壳体11的第1连接片容纳部13中,将第1连结片55压入并使之卡合在第1端子容纳部14中,将第1接触片56压入并使之卡合在第1接触片卡合孔15中。
(3)同样地,将30个第2端子58也从上面侧压入壳体11的第2端子容纳部18中。具体地说,对图22所示的第2端子58的第2连接片60和第2接触片59进行引导,将第2连接片60压入并使之卡合在图1和图9所示的壳体11的第2端子容纳部18中,将第2接触片59压入并使之卡合在第2接触片卡合孔17中。
(4)其次,如图1所示,将在前述(1)中组装的一个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接地片3容纳在壳体11的第1接地片容纳部12中,从而成为各同轴电缆2的芯线4与位于第1连接片容纳部13中的第1端子53的第1连接片54重合的状态。对该重合的第1连接片54和芯线4进行焊接。
(5)接着,在图1所示的壳体11的第1端子容纳部14的上部、即被容纳在该第1端子容纳部14中的第1端子53的上面侧,从壳体11的后方方向即载置同轴电缆2的方向(图1的左侧),以夹入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方式,将图12和图1所示的第1导电性外壳35的壳体卡合凸部42a、42b卡合在图8所示的壳体11的第1导电性外壳卡合部24a、24b上,使第1导电性外壳35的卡止片36及壳体卡合部37插入并嵌合在壳体11的第1导电性外壳卡合槽19中。于是,图1和图12所示的第1导电性外壳35的舌片38a、38b、38c便与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接地片3抵接从而可以实现电连接。
(6)其次,在引导部40a、40b的引导下,将另一个同轴电缆组装体1容纳在第1导电性外壳35的上面的第2同轴电缆支承部39a、39b上,所述第1导电性外壳35组装在图1和图12所示壳体11上。于是,接地片3载置于图1所示第1导电性外壳35的电缆载置部41上并与凸部41a抵接而成为实现电连接的状态,并且,芯线4与被容纳在壳体11的第2端子容纳部18中的第2端子58的第2连接片60以重合的方式对置。对该重合地对置的第2连接片60和芯线4进行焊接。
(7)其次,从壳体的前方方向、即载置同轴电缆2的方向的反方向(图1的右侧),以覆盖在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上部的方式,使第2导电性外壳45的侧壁部50及侧壁卡止部49卡合在壳体的横侧从而插入外周,使第2导电性外壳45的把持部46卡合在壳体的第2导电性外壳卡合槽20中,使侧壁卡止部49的切起片48(参照图17)与壳体11的未图示的卡止部卡合,从而将第2导电性外壳45固定在壳体11的外周侧。进行这种固定时,图1和图3所示的第2导电性外壳45的舌片47a、47b、47c按压上层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接地片3而与之弹性接触,与接地片3电连接的同轴电缆2的外部导体6与第2导电性外壳45实现电连接。
于是,通过第1导电性外壳35而电连接的上层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接地片3,受到第2导电性外壳45的舌片47a(、47b、47c)的推压而电连接,同时,被推压在位于接地片3的下部侧的第1导电性外壳35的电缆载置部41上而实现电连接。
如上所述,与第1导电性外壳35电连接的下层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接地片3、和与第2导电性外壳45电连接的上层同轴电缆组装体1的接地片3电连接,这样,即使进行组装时上层和下层同轴电缆在物理上配置在错开的位置上,也能够使二者的接地片3实现电连接。
如上组装而成的同轴电缆连接器能够与所匹配的连接器嵌合。即,通过使所匹配的连接器63的第1、第2和第3嵌合凸部66、67、68嵌合在第1、第2和第3嵌合凹部21、22、23中,可成为接触部73与第1接触片56抵接的状态,并成为接触部79与第2接触片59抵接的状态。
此外,在实施例中,就两层同轴电缆组装体的组装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3层,毋庸置疑,本发明可以应用于所有组装了多个同轴电缆组装体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例如将30根极细同轴电缆集成一束而作为组装体,将该组装体配置成分为上下层并在水平方向上错开的状态,各自的接地片通过外壳而电连接,因此,对于多个极细同轴电缆,例如60根同轴电缆,可以以30根为一组做成组装体而使之变得紧凑,与此相应地,能够提供小型化的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
Claims (4)
1.一种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至少两个同轴电缆组装体,该两个同轴电缆组装体是1个第1同轴电缆组装体和1个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并且是将规定数量的同轴电缆并列地集成束、并借助于与该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的接地片而将其一体化了的同轴电缆组装体;
壳体,在底部侧并列地备有端子进入并配置在其中的嵌合凹部,在上部侧具有错开地分为上层和下层的、容纳并保持所述第1和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的电缆容纳部;
第1导电性外壳,备有与被容纳并保持在所述下层的电缆容纳部中的所述第1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进行电连接的机构,并在第1导电性外壳的上面具有载置所述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的空间,在该空间中具有与所述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导通的电缆载置部;
第2导电性外壳,备有与所述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进行电连接的机构;
所述第1导电性外壳经所述电缆载置部、所述第2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而与所述第2导电性外壳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导电性外壳是从所述壳体的后方方向插入而进行安装的,所述第2导电性外壳形成为覆盖所述壳体的外周的形状,是从所述壳体的前方方向插入而进行安装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导电性外壳与第1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进行电连接的机构,是将构成第1导电性外壳的板部件切口、弯曲而形成的舌片与接地片连接而形成的。
4.一种连接器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述方式进行组装,即准备至少两个同轴电缆组装体,所述同轴电缆组装体是将多个同轴电缆集成束、并借助于接地片将多个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电连接而制成的,
在备有错开位置地分为上层和下层的容纳该同轴电缆组装体的电缆容纳部、并在底部并列设置有与所匹配的连接器嵌合的嵌合凹部的壳体中,将一个同轴电缆组装体安装在下层的电缆容纳部中,以夹入该安装的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方式插入第1导电性外壳,使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与第1导电性外壳上设置的舌片接触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电连接,
接着,将另一个同轴电缆组装体安装在上层的电缆容纳部中,以覆盖该安装的同轴电缆组装体的上部的方式插入第2导电性外壳,使同轴电缆组装体的接地片与第2导电性外壳上设置的舌片接触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电连接,同时,该接地片与第1导电性外壳的凸部接触而实现电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39111/04 | 2004-11-24 | ||
JP2004339111A JP4068092B2 (ja) | 2004-11-24 | 2004-11-24 | 多極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て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83586A CN1783586A (zh) | 2006-06-07 |
CN100433460C true CN100433460C (zh) | 2008-11-12 |
Family
ID=36626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2724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3460C (zh) | 2004-11-24 | 2005-11-24 | 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068092B2 (zh) |
KR (1) | KR20060057990A (zh) |
CN (1) | CN100433460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001453A1 (fr) * | 2006-06-30 | 2008-01-03 | Smk Corporation | Connecteur de câble coaxial |
JP5141105B2 (ja) * | 2006-12-06 | 2013-02-13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多心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コネクタ付き多心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
JP4871795B2 (ja) * | 2007-06-18 | 2012-02-08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同軸ケーブルの半田付け方法及び同軸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 |
JP5055038B2 (ja) * | 2007-06-27 | 2012-10-24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
JP4522440B2 (ja) | 2007-07-26 | 2010-08-11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基板搭載用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相手方コネクタ並びにそれら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JP4364265B2 (ja) | 2007-07-26 | 2009-11-11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US7556537B2 (en) * | 2007-11-15 | 2009-07-0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Solenoid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JP5378051B2 (ja) * | 2009-04-27 | 2013-12-25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外部導体ホルダ付き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シールド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
JP5426470B2 (ja) * | 2010-05-11 | 2014-02-26 |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半導体試験装置 |
JP2021015739A (ja) * | 2019-07-12 | 2021-02-1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付通信ケーブル、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55493A (en) * | 1996-03-11 | 1999-01-05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strain relief with shield ground for multiple cables |
CN1108650C (zh) * | 1996-06-28 | 2003-05-14 | 惠特克公司 | 一种包含电缆连接装置的电连接器 |
CN1127178C (zh) * | 1998-06-25 | 2003-11-05 | 法玛通国际连接器公司 | 连接器 |
JP2004259672A (ja) * | 2003-02-27 | 2004-09-16 | Smk Corp | 同軸コネクタ |
-
2004
- 2004-11-24 JP JP2004339111A patent/JP406809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4-07 KR KR1020050028752A patent/KR20060057990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11-24 CN CNB2005101272470A patent/CN10043346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55493A (en) * | 1996-03-11 | 1999-01-05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strain relief with shield ground for multiple cables |
CN1108650C (zh) * | 1996-06-28 | 2003-05-14 | 惠特克公司 | 一种包含电缆连接装置的电连接器 |
CN1127178C (zh) * | 1998-06-25 | 2003-11-05 | 法玛通国际连接器公司 | 连接器 |
JP2004259672A (ja) * | 2003-02-27 | 2004-09-16 | Smk Corp | 同軸コネク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6147473A (ja) | 2006-06-08 |
CN1783586A (zh) | 2006-06-07 |
JP4068092B2 (ja) | 2008-03-26 |
KR20060057990A (ko) | 2006-05-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926553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means | |
US6264500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able guide slot | |
US6482045B2 (en) | Connector socket, connector plug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6468110B2 (en) | Shielded-cable connector improved in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 |
EP0852414B1 (en) | Connector with integrated PCB assembly | |
JP2589135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3246725B2 (ja) | 通信用ジャック組立体 | |
CN100361352C (zh) | 连接器 | |
CN102474058B (zh) |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
JP4274381B2 (ja) | 極細同軸ケーブルの端末接続方法 | |
US7510425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wire management boar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WO2009147791A1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7794271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wire management member thereof | |
US6857912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internal circuit modules | |
US20050003707A1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internal circuit modules | |
US20100221933A1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device | |
JPH0718128Y2 (ja) | 多極コネクタ | |
CN100433460C (zh) | 多极同轴电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方法 | |
JP2007317554A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 |
WO2008001453A1 (fr) | Connecteur de câble coaxial | |
EP0634812B1 (en) | Wire connecting apparatus and terminal therefor | |
CN113725642A (zh) | 包括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 |
CN109755782B (zh) | 连接器装置 | |
EP0951092A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axial cables | |
US11831108B2 (en) | Cabl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metallic shiel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2 Termination date: 2012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