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至內容

包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姓氏
百家姓》第185位
23:
24:
25:

郡望  上黨郡

包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85位,包(讀音為bāo,ㄅㄠ)姓,中華姓氏之一,為三皇之首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諡太昊後裔, 《路史》云:包羲氏後有包氏。[1]《易傳·繫辭下》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2]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太昊帝包犧氏……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帝。帝出于震,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3]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有聖德。

起源

[編輯]

包姓主要有兩個來源:

  1. 於風姓包氏,《路史》記載出自遠古三皇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相傳包羲創製八卦,《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引述前人之語說:「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6] 《漢書·律曆志》載:「自伏羲畫八卦,由數起,至黃帝、堯、舜而大備。。」[7] 又如《漢書·郊祀志》說「劉向父子以為帝出於《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8] 等等,稱為「包羲太昊伏羲氏」後人避其包羲名諱,只稱其字伏羲。唐人所編《元和姓纂》稱,太昊為風姓。[9] 宋人所編《路史》亦稱包羲太昊伏羲氏為風姓包氏,母為華胥,感雷王遂人氏巨人跡而孕,生包羲太昊伏羲氏;《帝系譜》載包羲太昊伏羲氏後裔包豕韋為風姓包氏,《繹史》世系載伏羲後裔豕韋,《唐書》載包羲太昊伏羲氏後裔豕韋為風姓,《竹書紀年》載商王武丁五十年逐豕韋北遷北海之州,《東北民族史略》載豕韋北遷為室韋,包豕韋《隋書》《北史》譯為缽室韋,《唐書》稱蒙兀室韋,其後裔《蒙古史》載蒙兀室韋乞顏部孛兒只斤(包爾熾君)氏族成吉思汗包爾熾君.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為蒙古族,成吉思汗後裔蒙古族包姓,人口三百八十多萬人,為蒙古族第一大姓。
  2. 出自春秋時楚國大夫上將軍包胥的後裔[11]。包羲太昊伏羲氏娶有蟜氏少典為妃。《元和姓纂》載:太昊娶少典,其後襲封者,以為姓。《國語·晉語四》載: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並注祖母華胥。《路史》載:包羲母華胥。《史記》《百家姓·包》載:包羲之子黃帝子孫楚君棼冒後裔包胥救楚有功封於申,史稱申包胥,包胥辭不受,人稱王孫包胥。周敬王姬丐十四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僚用伍子胥之計破楚入郢。包胥隨楚昭王羋軫(熊壬)出逃,在楚國將亡的危急時刻,包胥認為只有強大的秦國能夠幫助楚國,因而獨自求援於秦國。秦哀公不願意出兵。包胥因遭拒,便在秦廷不吃不喝地哭泣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為其忠心所感動,終於派公子子蒲、子虎率領戰車五百輛援救楚國。在秦、楚兩國軍隊的反擊下,終於趕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楚國得以復國。後來,楚昭王論功行賞,封包胥於申地(今河南南陽市),而包胥則聲稱:我請救兵不但為了國君,最主要是為了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中,以度晚年。因此,楚國人民對王孫包胥非常敬重,仍按封邑名稱其為申包胥。

堂號

[編輯]

郡望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 《百家姓姓氏溯源》
  • 《百家姓溯源》
  • 《中國姓氏辭典》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百家姓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包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