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脾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脾脏
脾脏
脾脏的脏面。中间有血管的部分即为脾门
基本信息
发育自背肠系膜英语dorsal mesogastrium间充质
系统免疫系统淋巴系统
动脉脾动脉英语Splenic artery
静脉脾静脉英语Splenic vein
神经脾神经丛英语Splenic plexus
标识字符
拉丁文splen, lien
希腊文splḗn–σπλήν[1]
MeSHD013154
TA98A13.2.01.001
TA25159
FMAFMA:7196
格雷氏p.1282
解剖学术语

脾脏(spleen)或,是脊椎动物位于胃后方的球形、卵形或纺锤形的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富含血管和血窦,具有免疫应答、滤血、储血和造血等功能,属于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2][注 1]

人类的脾脏位于腹腔的左上方,由红髓、白髓、边缘区,以及包覆其外的被膜、小梁组成。健康成人的脾脏约重150-200克[3]:68。活体时,脾为暗红色,质软而脆,在受严重撞击时容易破裂[4]:129

脾是人类成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在成体内的主要功能为储存免疫细胞、滤血以及储血[5]。脾脏内有各类淋巴细胞,主要由B细胞(大约60%)和T细胞组成,另外亦有少量NK细胞,当身体受病原体入侵时,脾内的免疫细胞即会做出免疫反应。脾脏的滤血作用则主要由巨噬细胞执行。脾内的巨噬细胞可以清除血液中的异物、抗原,以及衰老的红血球[6][7][4]:132。另外,脾内可以储存一定的血液,马、犬的脾脏的储血量甚至可达总血量的1/4,但人脾储血量较少,只有40毫升。身体缺血时,脾脏被膜和小梁中的平滑肌可发生收缩,将其中的血液挤出[5]

在胚胎发育早期,脾亦有造血功能,但红骨髓开始造血后,脾即逐渐丧失造血功能,惟成年后,脾内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身体严重缺血或出现严重造血障碍时,脾可恢复造血功能[2][4]:35

外观与位置

[编辑]

人体的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与第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脾可分为光滑隆凸的膈面、和凹陷的脏面两面。脏面前上方与底相连,后下方与左和左肾上腺相连。神经、血管自脏面中央的脾门处出入脾脏。脾脏除与胰腺连接处和脾门处外,均被腹膜包裹。腹膜皱襞形成的韧带对脾起了支持和保护的作用[4]:129

脾脏在活体时为暗红色,上缘较锐,有2-3个切痕,而下缘则相对钝厚。脾质脆而软,受暴击后易破碎。成人的脾脏重约150-200克[8][9]。正常情况下,脾无法被触及,肿大的脾则容易被触到[4]:129

发育

[编辑]

在人体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大部分胃肠道都是分化自内胚层的(分化自神经脊肾上腺除外),但脾却是自间充质组织发育而来[10]。胚胎发育第12周时,造血干细胞会迁入脾中,引发脾的造血功能。出生后,人脾的造血功能基本丧失,但在特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4]:35:132

功能

[编辑]

脾脏有滤血的功能。边缘区和脾索是滤血的主要场所。脾内的大量巨噬细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比如红细胞)、抗原和异物。此外,侵入人体血内的抗原,可在脾内激发免疫反应。此外,脾还能够储藏血液。人脾可以储存约40毫升的血液,马的脾脏则存储了马体内大约30%的红细胞。胚胎发育早期,脾有造血的功能。但出生后脾的造血功能基本消失,仅在部分条件(例如人体出现严重造血障碍时)刺激下才能够恢复[11][12]

构造

[编辑]

脾由被膜、小梁、白髓、红髓、边缘区几部分组成[4]:129

脾脏的被膜较厚,被膜表面大部分还覆有浆膜。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入脾的实质,形成许多的小梁。这些小梁互相连接,形成了脾脏的粗支架。小梁间的网状组织结构则形成了脾淋巴组织的细微支架。被膜和小梁内的平滑肌细胞可以通过舒张或邹缩调节脾的含血量[4]:129

脾脏内的白髓位于脾内小动脉的周围,由靠外的含有B细胞CD4+T细胞的边带和内部围绕血管形成的淋巴鞘两部分构成。因为该部分在脾的新鲜切片上呈散布的灰白色小点状,故名“白髓”[3]:68。另外,正常人体内含量很少、主要由B细胞构成的脾小结也是白髓的一部分[4]:130

红髓则占到了脾实质的三分之二,因为红髓含有大量的红细胞,所以显红色。红髓由脾索和脾窦两部分组成。其中,脾索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大部分穿过它的血液都能够穿过它重新回到循环系统,惟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以及异物会在此被吞噬。血窦则充满了血液,抗原和淋巴细胞均是通过它进入脾脏的。脾窦壁附近有不少巨噬细胞,它们的凸起可以伸入脾窦的腔内[4]:130[3]:68

脾还有一种名为“边缘区”的结构。该结构是红髓和白髓的交界处,宽达100微米。其中的淋巴细胞分布比白髓稀疏,但比红髓要密一些。从胸腺或骨髓迁入脾的淋巴细胞会在这里进一步成熟。该区域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处理[4]:131。B细胞通常会在这里开始活化[3]:68。边缘区是脾内首先捕获、识别抗原的区域,是引发免疫反应的重要部位,也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脾内淋巴组织的重要通路[4]:131

值得注意的是,脾没有输入淋巴管,脾内也没有淋巴窦,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血窦(脾窦)[3]:68[4]:129

医学影像

[编辑]
腹部超音波显示的脾脏。
腹部超音波测量脾脏的最大径。

中医中的“脾”

[编辑]

中国古代典籍中(比如《难经》)中有对脾的描述。其中对脾的色泽和形状的描述均与现代解剖学的结论相接近。但有说法指出,中医因解剖条件的限制,把难以观察的胰腺归为了脾的附属器官,故中医上的“脾”应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胰腺和脾脏[13][14]

备注

[编辑]
  1. ^ 在无特别指明情况下,本文中“脾”或“脾脏”专指人的脾脏

参考

[编辑]
  1. ^ σπλή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enry George Liddell,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n Perseus Digital Library
  2. ^ 2.0 2.1 组织学与胚胎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18&128. ISBN 9787117170147. 
  3. ^ 3.0 3.1 3.2 3.3 3.4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 《免疫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Immunology). 高等教育出版社、斯普林格出版社. 1999: 98页. ISBN 9-787040-069549 (中文(简体)).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周美娟、段相林. 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ISBN 978-7040072570 (中文(简体)). 
  5. ^ 5.0 5.1 章为等. 第十章 免疫系統. 組織學與胚胎學.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121–126. ISBN 7-5614-2971-1. 
  6. ^ Splee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7. ^ Mebius, RE; Kraal, 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spleen.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5, 5 (8): 606–16. PMID 16056254. doi:10.1038/nri1669. 
  8. ^ eMedicine > Splenomegal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thor: David J Draper. Coauthor(s): Ronald A Sacher, Emmanuel N Dessypris, Lewis J Kaplan. Updated: Oct 4, 2009
  9. ^ Spielmann, Audrey L.; David M. DeLong; Mark A. Kliewer. 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Spleen Size in Tall Healthy Athletes.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American Roentgen Ray Society). 1 January 2005, 2005 (184): 45–49 [2008-09-09]. PMID 15615949. doi:10.2214/ajr.184.1.018400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7). 
  10. ^ Vellguth, Swantje; Brita von Gaudecker, Hans-Konrad Müller-Hermelin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leen.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Springer Berlin / Heidelberg). 1985, 242 (3): 579–592 [2009-02-14]. doi:10.1007/BF00225424. 
  11. ^ Carey, Bjorn. Horse science: What makes a Derby winner - Spleen acts as a 'natural blood doper,' scientist says. MSNBC.com. May 5, 2006 [2006-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2). 
  12. ^ Spleen: Information, Surgery and Functions. Childrens Hospital of Pittsburgh - Chp.edu. 2010-11-17 [201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6). 
  13. ^ 胡剑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5期第5卷.  |section=被忽略 (帮助)
  14. ^ 朱凌凌、童瑶. 《中医文献杂志》 2003年.  |section=被忽略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