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吴奚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吴奚如
出生吴善珍
(1906-10-12)1906年10月12日
 大清湖北省安陆府京山县
逝世1985年2月27日(1985歲—02—27)(78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
筆名奚如
職業作家
創作時期1925年-1985年
體裁小说
代表作《未了的旅程》、《小巫集》、《汾河上》等
受影響於鲁迅

吴奚如(1906年10月12日—1985年2月27日),原名吴善珍,号席如,笔名奚如湖北京山人。中国作家、政治人物。[1][2][3]

生平

[编辑]

吴奚如生于一个破产小商人家庭。1921年考入京山中路高等小学校学习,读书期间学业成绩优秀,与聂绀弩汪蔚如称为“才子三如”。1924年,他又考入武昌省立二中学习。1925年五卅运动后,仍在就读初中一年级的吴奚如中断学业,南下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在此期间,吴奚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黄埔军校特科大队中共党分支书记。1926年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进入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先后担任政治处副主任和连党代表。四一二事变以后,吴奚如调到湖北地方工作,曾任讨蒋运动委员会常委、《讨蒋周刊》主编。1927年6月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连长、团侦察参谋等职。[4][3]

1928年6月,吴奚如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军委代书记。11月,调任中共河南省委军委委员兼秘书。不久后,他被捕入狱。1932年秋,在被关押四年后,吴奚如获释,随后来到上海。1933年,吴奚如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左联大众化工作委员会主席,参与文艺大众化运动。期间,他在《文艺月刊》、《作家》、《文学季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杂文。1934年冬,他转入中共中央特科工作,负责中央特科和鲁迅之间的联系。1936年春,左联因应形势变化宣布解散,随即又发生了“两个口号”论争。吴奚如在论争中支持鲁迅“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并参与签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同年秋,吴奚如和聂绀弩离开上海去西北工作。1936年9月,经刘鼎举荐,吴奚如担任张学良的秘密政治组织“抗日同志会”的机关报《文化周报》主编,参与了西安事变的有关工作。1937年初,他回到延安,被任命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教员。[5][6]

1939年4月10日,南岳游击干部培训班教官组的八路军教官合影。左起吴奚如、叶剑英李振亚李涛边章五薛子正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组建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丁玲任服务团主任,吴奚如任副主任、支部书记,在山西前线开展战地服务工作。1937年12月,被调到中共中央长江局,担任周恩来的政治秘书。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吴奚如等出任候补理事。武汉撤退后,他被周恩来派到桂林,组建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任办事处主任。1939年2月,随叶剑英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政治教官。1940年7月,吴奚如被叶挺从桂林带到新四军。吴奚如到新四军后,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北撤前夕,吴奚如回到军部,担任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随即遭遇皖南事变。吴奚如在皖南事变中成功突围,最终顺利抵达重庆。1941年3月,吴奚如写就《对皖变我失败之主观原因报告》,分析了导致新四军皖南事变失败的主观原因,该电被周恩来全文转发给毛泽东中共中央书记处。随后吴奚如返回延安,担任中央军委直属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7][8][9]

吴奚如回到延安后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时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当选文协延安分协理事。1942年5月,吴奚如参与延安文艺座谈会。5月15日,吴奚如在座谈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言,认为当前文学的立场应该是一切有利于抗日,中共党员不必要时刻将无产阶级立场和党的立场挂在门面,以有利于统一战线。此发言当即被朱德批评,随后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论断的消极影响,以及曾有被捕历史,吴奚如立即被康生认定为特务和异己分子进行处理。1942年年底,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发表讲话,在讲话中认可了康生对吴奚如的定性。吴奚如提出申诉无果,于是负气递交了退党书。此后一段时间,没有中共党籍的吴奚如在延安没有固定的工作。1946年春,吴奚如任山东省文协常委。次年,他前往东北,担任牡丹江市工会副会长。1948年,任松江省工会副主席。[10][11][3]

1950年1月,吴奚如调任东北总工会生产部部长、办公室副主任。1952年9月,任鹤岗矿山工业学校校长。1954年1月,任鸡西煤矿工业学校校长。1956年3月,他回到湖北,担任华中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副主任。1957年,他调到中国作协湖北分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吴奚如受到冲击,被迫退休。1979年,吴奚如当选湖北省政协委员,并以特约代表身份出席第四次文代会,会议期间曾就胡风问题提出不同意见。1980年,发表《我所认识的胡风》一文,率先对胡风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1985年2月27日,吴奚如在武汉病故。吴奚如生前,老红军、老干部身份已经得以恢复,但因为曾经递交退党书的问题,而未能恢复党籍。吴奚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在为党籍问题申诉,他逝世后,经中央组织部部长乔石协调,湖北省委组织部在档案中发现吴奚如曾于1953年要求解决党籍问题。最终,湖北省委组织部决定恢复吴奚如的党籍,党龄从1953年计算。[12][13][14][11][3]

作品

[编辑]

吴奚如一生创作颇丰,有短篇小说集《小巫集》、《叶伯》、《卑贱者的灵魂》、《阳明堡的战火》、《未了的旅程》,中篇小说《忏悔》,长篇小说《汾河上》等。生前曾出版《吴奚如小说集》。[1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编. 中国作家大辞典.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3: 303. ISBN 7-80088-233-0. 
  2. ^ 晓风. 传奇老作家吴奚如——从奚如给胡风的信说起. 新文学史料. 2013, (3): 112–139. 
  3. ^ 3.0 3.1 3.2 3.3 周岚琼. 吴奚如评传.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4. ^ 朱自强; 高占祥等主编. 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 文学卷. 长春: 长春出版社. 1994: 501-502. ISBN 7-80573-879-3. 
  5.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联”作家 下.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 360-374. ISBN 7-80515-053-2. 
  6. ^ 董佳杰. 一个不应遗忘的革命家和作家——吴奚如生平及其作品.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3): 124–128. 
  7. ^ 马洪才编. 新四军人物志.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164. ISBN 7-214-03843-9. 
  8. ^ 高浦棠. 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人员考订. 党的文献. 2007, (1): 75. 
  9. ^ 童志强. 新四军的神秘人物吴奚如.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 90–92. 
  10. ^ 李东朗. 康生与延安抢救运动. 百年潮. 2002, (5): 43–50. 
  11. ^ 11.0 11.1 散木. 吴奚如的风雨人生. 文史精华. 2008, (6): 22–27. 
  12. ^ 周而复. 长相忆——怀念吴奚如同志. 新文学史料. 1988, (3): 91–94. 
  13. ^ 湖北省文联. 吴奚如同志在武昌逝世. 新文学史料. 1985, (3): 224. 
  14. ^ 吴奚如致丁玲、楼适夷信. 新文学史料. 2002, (3): 48. 
  15. ^ 吴奚如 (1906.10.12—1985.2.27). 中国作家网.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