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去內容

勒·柯比意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勒·柯比意
姓名原文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
出生日1887年10月6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La Chaux-de-Fonds 喺Wikidata改呢個
本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
死亡日1965年8月27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77歲)
死亡地Roquebrune-Cap-Martin (法國喺Wikidata改呢個
死因心肌梗塞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瑞士法國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法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畫則師畫師作家城市規劃師攝影師drawer、textile artist、視覺藝術家、設計師 喺Wikidata改呢個
名作法國薩伏伊別墅
法國廊香教堂(朗像教堂)
印度昌迪加爾
配偶Yvonne Le Corbusier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Georges-Édouard Jeanneret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Albert Jeanneret 喺Wikidata改呢個

勒·柯比意法文Le Corbusier,原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1887年10月6號1965年8月27號),又譯勒·柯布西耶,係瑞士建築師設計師城市規劃師作家畫家,俾人叫做「現代建築嘅旗手」。佢喺瑞士出世,喺佢三十幾歲嗰時成為法國公民。

佢係一個研究現代高科技設計嘅先驅,為城市嘅居民改善生活條件。

早期生活 (1887–1904)

[編輯]
File:Le Corbusier (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 1920, Still Life, oil on canvas, 80.9 x 99.7 cm, Museum of Modern Art.jpg
Le Corbusier (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 1920, Nature morte (Still Life), 油畫,80.9 × 99.7 cm(31.9 × 39.3 in),Museum of Modern Art,紐約

查爾斯-愛德華·讓納雷(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喺1887年10月6號喺 La Chaux-de-Fonds 出世,呢個城市位於新城堡州,喺瑞士法文地區。佢嘅祖先包括比利時人,佢哋嘅姓氏係「Lecorbésier」,呢個姓氏啟發咗佢後來用嘅化名「Le Corbusier」。[1] 佢嘅老豆係個手藝人,專做上色嘅盒子同手錶,而佢嘅老母就教鋼琴。佢嘅哥哥阿爾伯特係個業餘小提琴家。[2] 佢上咗一間使用Fröbelian教學法嘅幼稚園。[3][4][5]

位於Jura MountainsLa Chaux-de-Fonds距離France大約5公里(3.1英里),當時係個不斷發展中嘅城市,係Watch Valley嘅中心。呢個地方嘅文化受Masonic lodge「Loge L'Amitié」嘅影響,佢哋推崇嘅道德、社會同哲學思想由直角(正直)同圓規(準確)象徵。Le Corbusier後來形容呢啲為「我嘅指導,我嘅選擇」,同時稱之為「歷史悠久嘅理念,深深根植於智識之中,猶如教理問答入面嘅條目」。[6]

同佢同代人Frank Lloyd WrightMies van der Rohe一樣,Le Corbusier並冇接受過正式嘅建築訓練。佢對視覺藝術有濃厚興趣;喺15歲嗰陣,佢入咗La Chaux-de-Fonds嘅市立藝術學校,專修同鐘錶製作相關嘅應用藝術。三年之後,佢參加咗由畫家Charles L'Eplattenier創辦嘅高級裝飾課程,L'Eplattenier曾喺Budapest同巴黎讀書。Le Corbusier後來寫道,L'Eplattenier令佢成為「森林之人」,教佢點樣從大自然入面畫畫。[2] 佢嘅老豆經常帶佢上山,佢後來寫道:「我哋經常喺山頂上;我哋習慣咗廣闊嘅地平線。」[7] 佢喺藝術學校嘅建築老師係建築師René Chapallaz,佢對Le Corbusier早期嘅房屋設計影響深遠。佢後來報告話,其實係藝術老師L'Eplattenier促使佢選擇咗建築。「我對建築同建築師有種恐懼,」佢寫道。「...我十六歲時,我接受咗呢個判決,並服從。我轉向咗建築。」[8]

旅行同第一間屋 (1905–1914)

[編輯]

Le Corbusier開始自學,去圖書館睇有關建築同哲學嘅書籍,參觀博物館,畫建築草圖,並進行建造。喺1905年,佢同另外兩個學生喺佢哋嘅老師René Chapallaz指導下,設計並建造咗佢嘅第一座屋,Villa Fallet,係為咗雕刻家Louis Fallet,一位佢老師Charles L'Eplattenier嘅朋友。Villa Fallet位於Chaux-de-Fonds附近嘅樹林山坡上,係一座大型嘅小屋,屋頂陡峭,採用當地阿爾卑斯風格,外牆上精心設計咗色彩斑斕嘅幾何圖案。呢座屋嘅成功令佢建造咗兩座類似嘅房屋,分別係Villas Jacquemet同Stotzer,亦喺同一區域內。[9]

喺1907年9月,佢第一次出瑞士旅行,去咗意大利;然後冬天經過布達佩斯到維也納,喺嗰度逗留咗四個月,遇到Gustav Klimt,而且試圖見Josef Hoffmann但冇成功。[10] 喺佛羅倫斯,佢參觀咗位於GalluzzoFlorence Charterhouse,呢個地方對佢產生咗深遠影響。「我好想住喺佢哋所謂嘅小房間入面,」佢後來寫道。「呢個係一種獨特工人住房嘅解決方案,或者話係一個人間天堂。」[11] 佢去咗巴黎,喺1908至1910年之間,佢喺建築師Auguste Perret嘅辦公室做咗十四個月嘅草圖繪製,Perret係住宅建築中使用鋼筋concrete嘅先驅,亦係Art Deco地標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嘅建築師。兩年後,喺1910年10月到1911年3月,佢去咗德國,喺Peter Behrens嘅辦公室工作咗四個月,嗰度Mies van der RoheWalter Gropius都喺嗰度學習。[12]

喺1911年,佢再次同朋友August Klipstein旅行五個月;[13] 今次佢去咗Balkans,探訪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土耳其、希臘,仲有Pompeii同羅馬,填滿咗近80本素描本,畫咗佢所見嘅風景,包括好多Parthenon嘅草圖,佢後來會喺佢嘅作品《Vers une architecture》(1923)中讚揚呢啲形式。佢喺呢次旅行中見到嘅事物喺佢好多書中都有提及,亦係佢最後一本書《Le Voyage d'Orient》的主題。[12]

喺1912年,佢開始咗佢最雄心勃勃嘅項目:為佢父母建造一座新屋,同樣位於La-Chaux-de-Fonds附近嘅樹林山坡上。Jeanneret-Perret屋比其他屋大,更加創新;水平面同陡峭嘅阿爾卑斯山坡形成咗明顯對比,而白色牆壁同缺乏裝飾亦同山坡上其他建築形成鮮明對比。室內空間圍繞住中央嘅四根柱子組織,預示住佢日後會創造出開放式室內空間。呢個項目建造成本比佢想像中更加高;佢嘅父母喺十年內被迫搬出呢間屋,轉去一間比較簡樸嘅屋。不過,呢個項目令佢獲得咗為一位富有嘅鐘錶製造商Georges Favre-Jacot喺附近村莊Le Locle建造一座更宏偉別墅嘅委託。Le Corbusier喺唔到一個月內設計咗新屋。呢座建築仔細設計,適合佢嘅山坡地點,室內計劃寬敞,圍繞著一個庭院,為最大限度地引入光線,呢個設計同傳統房屋有顯著區別。[14]

Dom-ino屋同Schwob屋 (1914–1918)

[編輯]
File: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 (Le Corbusier), 1914-15, Maison Dom-Ino.jpg
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1914–15年,Maison Dom-Ino (Dom-ino House)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Le Corbusier喺佢以前嘅學校La-Chaux-de-Fonds任教。佢專注於理論建築研究,使用現代技術。[15] 喺1914年12月,佢同工程師Max Dubois開始認真研究鋼筋混凝土作為建築材料嘅用途。佢最初係喺Auguste Perret嘅辦公室發現混凝土,Perret係巴黎鋼筋混凝土建築嘅先驅,但而家佢想用新方法去使用佢。「鋼筋混凝土畀咗我無窮無盡嘅資源,」佢後來寫道,「同埋多樣性,還有一種熱情嘅塑性,令我嘅結構本身會係一座宮殿嘅韻律,同一種庞比平靜。」[16] 呢個令佢構思出Dom-Ino House(1914–15年)嘅計劃。呢個模型提出咗一個開放式平面設計,由三塊混凝土板支撐六根細嘅鋼筋混凝土柱,並且有一條樓梯喺平面設計嘅一邊提供各層嘅進出。[17] 呢個系統最初設計用嚟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提供大量臨時住屋,只生產板、柱同樓梯,居民可以用現場嘅材料建造外牆。佢喺專利申請中描述咗呢個系統作為「一個可疊加嘅建築系統,根據無限嘅平面組合進行建設。佢寫道,呢樣會容許『隨時喺外牆或者內部建造分隔牆。』

位於La-Chaux-de-Fonds嘅Anatole Schwob屋(1916–1918年)

根據呢個系統,屋嘅結構可以喺外面唔需要顯示,而可以隱藏喺玻璃牆背後,室內亦可以按照建築師嘅喜好隨意安排。[18] 當呢個專利獲批之後,Le Corbusier根據呢個系統設計咗幾座屋,全部都係白色混凝土盒。雖然有部分屋冇建成,但都展示咗佢嘅基本建築理念,呢啲理念主導咗佢喺1920年代嘅作品。佢喺1927年嘅書《新建築五個要點》中進一步完善咗呢個理念。呢個設計呼籲結構同牆壁之間要分離,並且要有計劃同外牆嘅自由,成為未來十年佢大多數建築嘅基礎。[19]

喺1916年8月,Le Corbusier收到佢有史以來最大嘅委託,為瑞士鐘錶製造商Anatole Schwob建造一座別墅,之前佢已經為Schwob完成咗幾個小型改建項目。佢獲得咗一個大預算,同埋設計屋子、內部裝飾同選擇家具嘅自由。根據Auguste Perret嘅教導,佢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咗結構,並用磚填補縫隙。屋子中央係一個大型混凝土盒,兩側有兩個半柱結構,反映出佢對純粹幾何形狀嘅構思。中央有一個大開放式大廳,擺咗一盞吊燈。「你可以見到,」佢喺1916年7月寫信畀Auguste Perret,「Auguste Perret對我影響大過Peter Behrens。」[20]

Le Corbusier嘅宏大抱負同客戶嘅理念同預算發生衝突,導致激烈嘅衝突。Schwob走上法庭,拒絕畀Le Corbusier進入工地,或者聲稱自己係建築師。Le Corbusier回應道:「唔管你鍾意唔鍾意,我嘅存在已經刻劃喺你屋嘅每個角落。」Le Corbusier對呢座屋感到非常自豪,並喺幾本書中重印咗呢座屋嘅照片。[21]


繪畫、立體派、純粹主義同《新精神》(1918–1922)

[編輯]
File:Le Corbusier, 1921, Nature morte, oil on canvas, 54 x 81 cm,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jpg
Le Corbusier,1921年,Nature morte靜物),油畫,54 x 81厘米,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巴黎
File:Le Corbusier (Charles Edouard Jeanneret), 1922, Nature morte verticale (Vertical Still Life), oil on canvas, 146.3 x 89.3 cm, Kunstmuseum, Basel.jpg
Le Corbusier,1922年,Nature morte verticale豎式靜物),油畫,146.3 × 89.3 cm(57.6乘35.2英寸),Kunstmuseum Basel
File:Le Corbusier (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 1920, Guitare verticale (2ème version), oil on canvas, 100 x 81 cm, Fondation Le Corbusier, Paris.jpg
Le Corbusier,1920年,Guitare verticale(第二版),油畫,100 × 81 cm(39 × 32 in),Fondation Le Corbusier,巴黎

Le Corbusier喺1917年正式搬到巴黎,並同佢表兄Pierre Jeanneret(1896–1967)開始咗佢嘅建築實踐,呢個夥伴關係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期間有一段時間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22]

喺1918年,Le Corbusier認識咗立體派畫家Amédée Ozenfant,佢喺Ozenfant身上認到一種志同道合嘅靈魂。Ozenfant鼓勵佢去畫畫,兩人開始咗一段合作時期。佢哋拒絕立體派嘅非理性同「浪漫」特質,合力發表咗佢哋嘅宣言《立體派之後》,並建立咗一個新嘅藝術運動純粹主義。Ozenfant同Le Corbusier開始為一本新雜誌《新精神》寫作,充滿活力同創意推廣佢嘅建築理念。

喺1920年,雜誌第一期中,Charles-Edouard Jeanneret採用了Le Corbusier呢個筆名(改編自佢外祖父嘅名字Lecorbésier),反映出佢相信人人都可以重新塑造自己嘅想法。[23][24] 喺嗰個時代,採用單一名字作為身份認同喺多個藝術領域特別喺巴黎都好流行。

喺1918年至1922年間,Le Corbusier冇建造任何嘢,專注於純粹主義理論同繪畫。到1922年,佢同表兄Pierre Jeanneret喺巴黎35 rue de Sèvres開咗一間工作室。[15] 佢哋一齊成立咗建築事務所。由1927年到1937年,佢哋同Charlotte Perriand喺Le Corbusier-Pierre Jeanneret工作室合作。[25] 喺1929年,三人準備咗「屋內配件」嘅部分,參加裝飾藝術家展覽,要求設立一個集體展位,更新同擴展1928年嘅前衛小組理念,但遭到裝飾藝術家委員會拒絕。佢哋辭職並創立咗現代藝術家聯盟(Union des artistes modernes:UAM)。

佢嘅理論研究很快發展成為幾個不同單戶住宅模型。其中之一係Maison "Citrohan"。項目名稱參考咗法國汽車製造商Citroën,因為Le Corbusier主張用現代工業方法同材料去建造屋企,仲有佢打算將房屋消費化,類似其他商業產品,例如汽車。[26]

作為Maison Citrohan模型的一部分,Le Corbusier提議建造一個三層結構,設有雙層高嘅客廳,二樓有臥室,三樓有廚房。屋頂會有一個日光露台。喺外觀上,Le Corbusier設置咗一條樓梯,提供從地面到二樓嘅通道。喺呢個項目中,同其他同一時期嘅項目一樣,佢設計嘅外牆都有大面積無阻隔窗戶。屋子使用矩形平面,外牆冇窗戶,而係留作白色的抹灰空間。Le Corbusier同Jeanneret喺室內方面保持簡約,任何可移動嘅家具都用管狀金屬框架製作,燈具通常只係單一、裸露嘅燈泡。室內牆面亦保持白色。


邁向建築(1920–1923)

[編輯]

喺1922年同1923年,Le Corbusier全心投入推廣佢新嘅建築同城市規劃概念,喺《新精神》上發表咗一系列具爭議性嘅文章。喺1922年嘅巴黎秋季沙龍,佢介紹咗佢為當代城市所設計嘅計劃,呢個模型城市可以容納三百萬人,居民會住喺一組相同嘅六十層高公寓大樓,周圍有較矮嘅鋸齒形公寓大樓同一個大公園。喺1923年,佢收集咗《新精神》上發表嘅文章,出版咗佢第一本最具影響力嘅書,邁向一個建築。佢用一系列格言、聲明同勸告展示佢對未來建築嘅理念,宣稱「一個偉大嘅時代啱啱開始。有一種新嘅精神。已經存在一大堆以新精神創作嘅作品,特別係喺工業生產方面。建築喺目前嘅用途下喘不過氣來。『風格』係一個謊言。風格係一個原則嘅統一,佢喺一個時期嘅所有作品中賦予生命,並形成一種特徵性嘅精神……我哋嘅時代每日都喺決定佢嘅風格……可惜我哋嘅眼睛仲未學識點樣去睇。」佢最出名嘅格言係「一間屋係一部用來生活嘅機器。」書中好多照片同圖畫都嚟自傳統建築以外嘅世界;封面展示咗一艘海洋客輪嘅 promenade deck,而其他則展示咗賽車、飛機、工廠同齊柏林機庫嘅巨大混凝土同鋼鐵拱門。[27]

L'Esprit Nouveau 館(1925)

[編輯]
新精神館(1925)
喺新精神館展示嘅Plan Voisin重建巴黎嘅模型

Le Corbusier 嘅一個重要早期作品係新精神館,佢係為1925年巴黎國際現代裝飾藝術及工業藝術展覽建造,呢個活動後來給藝術裝飾風格(Art Deco)命名。Le Corbusier 同Amédée Ozenfant同埋佢嘅表哥 Pierre Jeanneret 一齊建造咗呢個館。Le Corbusier 同 Ozenfant 喺1918年脫離立體主義,成立咗純粹主義運動,並喺1920年創辦咗佢哋嘅雜誌《新精神》。喺佢嘅新雜誌入面,Le Corbusier 生動地譴責咗裝飾藝術:「裝飾藝術同機器現象相對立,係舊手工模式最後嘅抽搐,係一件將死嘅事物。」為咗展示佢嘅理念,佢同 Ozenfant 決定喺展覽上創造一個小館,代表佢對未來城市住宅單元嘅構想。佢寫道:「一間屋係城市身體入面嘅一個細胞。呢個細胞由一啲關鍵元素組成,呢啲元素就係一間屋嘅機械……裝飾藝術係反標準化嘅。我哋嘅館只會包含由工廠生產、批量製造嘅標準物件,真正屬於今日風格嘅物品……所以我嘅館就會係一個從一個巨大公寓大廈提取出嚟嘅細胞。」[28]

Le Corbusier 同佢嘅同事獲得咗一塊位於大宮殿後面嘅土地,呢個地塊係樹林,參展商唔可以砍樹,所以 Le Corbusier 喺中央建咗一棵樹,樹透過屋頂嘅一個洞生長出嚟。呢座建築係一個潔白嘅盒子,裡面有一個露台同方形玻璃窗。室內裝飾咗幾幅立體主義畫作同幾件商業上大規模生產嘅家具,完全唔同於其他館內昂貴嘅獨一無二作品。展覽嘅主辦方非常憤怒,並建咗一道圍欄部分遮住館。Le Corbusier 不得不向美術部上訴,最終命令拆除圍欄。[28]

除了家具,館內仲展示咗佢嘅Plan Voisin模型,呢個計劃係佢重建巴黎中心大部分地區嘅挑釁性計劃。佢提議用推土機清除塞納河北面一大片區域,並用巨型六十層十字形塔樓取代狹窄嘅街道、紀念碑同房屋,並設置一個正方形街道網格同類似公園嘅綠地。佢嘅計劃受到法國政治家同工業家嘅批評同輕視,儘管佢哋對佢設計中嘅泰勒主義福特主義理念係支持嘅。呢個計劃從來冇被認真考慮,但引發咗關於點樣處理巴黎過度擁擠嘅貧民區嘅討論,並喺1950年代同1960年代喺巴黎郊區建造嘅住宅發展中部分實現。

呢座館被好多人嘲笑,但 Le Corbusier 毫不畏懼,寫道:「而家有一件事係肯定嘅。1925年標誌住舊同新之間爭論嘅決定性轉捩點。1925之後,對古董嘅愛好者幾乎會結束佢哋嘅生命……進步係通過實驗實現嘅;決定將喺‘新’嘅戰場上作出。」[29]

今日嘅裝飾藝術(1925)

[編輯]

喺1925年,Le Corbusier 將一系列關於裝飾藝術嘅文章從《新精神》整合成一本書,《L'art décoratif d'aujourd'hui》(今日嘅裝飾藝術)。[30][31] 呢本書係一個生氣勃勃嘅攻擊,針對裝飾藝術呢個概念。佢基本嘅前提喺整本書入面不斷重複,係:「現代裝飾藝術冇裝飾。」[32] 佢熱情地批評喺1925年裝飾藝術展上展示嘅風格:「想要裝飾身邊一切係一種假精神,同埋一種可憎嘅小扭曲……對美好材料嘅宗教已經步入死亡嘅最終痛苦……近年對呢種準狂歡嘅裝飾幾乎係一種已可預測嘅死亡嘅最後抽搐。」[33]

佢引用咗奧地利建築師Adolf Loos 1912年出版嘅書《裝飾與罪》,並引用咗 Loos 嘅名言:「一個民族越文明,裝飾就越少。」佢批評復興古典風格嘅裝飾,稱之為「路易·菲利普同路易十六現代風格」;佢譴責展覽上嘅「顏色交響樂」,形容佢係「顏色同材料組合者嘅勝利。佢哋喺顏色上炫耀……佢哋將精緻料理煮成雜燴。」佢批評喺展覽上展示嘅基於中國、日本、印度同波斯藝術嘅異國風格。「今日需要精力去堅持我哋嘅西方風格。」佢批評新風格中「堆積喺架子上嘅珍貴同無用物品」。佢對「沙沙作響嘅絲綢、扭來扭去嘅大理石、朱紅色嘅鞭子、拜占庭同東方嘅銀刀……我哋就同佢告別!」[34]

「點解要叫瓶子、椅子、籃同物件為裝飾品?」Le Corbusier 問。「佢哋係有用嘅工具……裝飾唔係必要嘅。藝術係必要嘅。」佢宣佈未來裝飾藝術產業只會生產「完全有用、方便,並且擁有真正奢華嘅物件,佢哋用優雅、執行嘅純淨同服務嘅效率令我哋嘅精神感到愉悅。呢種理性嘅完美同精確嘅界定創造咗認識一種風格所需嘅聯繫。」佢描述未來嘅裝飾係咁嘅:「呢個理念係喺一間現代工廠嘅超級辦公室工作,長方形同埋光線充足,噴成白色嘅Ripolin(法國主要嘅油漆製造商);健康嘅活動同勤勞嘅樂觀主義主宰住。」佢總結時重申「現代裝飾冇裝飾」。[34]

呢本書成為咗反對傳統裝飾藝術風格嘅人嘅宣言;喺1930年代,正如 Le Corbusier 預測,路易·菲利普同路易十六家具嘅現代化版本同色彩鮮艷嘅玫瑰花紋壁紙被更為樸素、流線型嘅風格取代。逐漸地,Le Corbusier 提出嘅現代主義同功能性超越咗更具裝飾性嘅風格。Le Corbusier 喺書入面用嘅簡稱《1925 Expo: Arts Deco》喺1966年被藝術歷史學家Bevis Hillier用於一個有關呢個風格展覽嘅目錄,並喺1968年喺一本書嘅標題《Art Deco of the 20s and 30s》入面使用。之後,「藝術裝飾風格」呢個詞就成為咗呢個風格嘅通用名稱。[35]


「建築五要素」到Villa Savoye(1923–1931)

[編輯]

Le Corbusier 喺佢嘅著作同1925年展覽館所獲得嘅聲譽,令佢獲得喺巴黎同巴黎地區建造十幾間住宅嘅委託,風格係「純粹主義」。呢啲包括Maison La Roche/Albert Jeanneret(1923–1925),而家係Fondation Le CorbusierMaison Guiette 喺比利時安特衛普(1926年);為Jacques Lipchitz建造嘅住宅;Maison CookMaison Planeix。1927年,佢受到德國Werkbund邀請,根據Citroen House同其他佢發表過嘅理論模型喺模型城市Weissenhof建造三間屋。佢喺其中一篇最出名嘅文章《建築五要素》中詳細描述咗呢個項目。[36]

翌年,佢開始咗Villa Savoye(1928–1931),成為 Le Corbusier 最著名嘅作品之一,亦係現代主義建築嘅象徵。呢座房子位於Poissy,四周環繞住樹木同大片草坪,屋子係一個優雅嘅白色盒子,坐落喺細長嘅支柱上,周圍有一條條水平窗戶,將光線灌入結構內部。服務區域(停車場、仆人房間同洗衣房)位於屋下。訪客會由一個前廳進入,然後透過一條緩坡進入屋內。屋子嘅臥室同客廳圍繞住一個懸空花園,房間可以望到外面嘅風景同花園,為房間提供額外嘅光線同空氣。另一條坡道通往屋頂,而樓梯則通往柱子下嘅地下室。

Villa Savoye 簡潔地總結咗佢喺《新精神》同書籍《Vers une architecture》中闡述嘅建築五要素,呢啲要素佢喺1920年代持續發展。首先,Le Corbusier 將結構大部分抬起,透過「piloti」支撐,使用強化混凝土柱。呢啲「pilotis」提供咗屋子嘅結構支撐,使佢能夠闡述佢嘅下一兩個要素:自由立面,意味住唔用作支撐嘅牆壁可以按照建築師嘅想法設計;同開放式平面,意味住地板空間可以自由配置成房間,而唔需要考慮支撐牆。Villa Savoye嘅第二層有長條形嘅窗戶,讓人可以無障礙咁睇到周圍大花園,呢個係佢系統中嘅第四個要素。第五個要素係屋頂花園,用嚟彌補建築消耗嘅綠地,並喺屋頂上取而代之。一條由地面上升到三樓屋頂露台嘅坡道,提供咗一條promenade architecturale穿越結構。白色嘅管狀欄杆喚起咗 Le Corbusier 十分欣賞嘅工業「海洋輪船」美學。

Le Corbusier 喺1930年嘅《Précisions》中描述呢座房子時相當陶醉:「設計純粹,完全符合屋子嘅需求。佢喺 Poissy 嘅鄉村風景中有正確嘅位置。佢係詩同抒情,並且受到技術嘅支持。」[37] 呢座房子有佢嘅問題;屋頂持續漏水,因為建設錯誤;但佢成為現代建築嘅地標,同埋 Le Corbusier 最出名嘅作品之一。[37]


國際聯盟競賽同 Pessac 住宅項目(1926–1930)

[編輯]

多得佢喺《新精神》上嘅熱情文章、佢參加1925年裝飾藝術展覽同埋佢所舉辦嘅關於新建築精神嘅講座,Le Corbusier 喺建築界已經聲名顯赫,雖然佢只為富裕客戶建造住宅。1926年,佢參加咗喺日內瓦建造國際聯盟總部嘅競賽,提出咗一個創新的湖邊綜合體計劃,包含現代主義白色混凝土辦公樓同會議廳。總共有337個項目參賽。初時似乎 Le Corbusier 嘅項目係建築評審團嘅首選,但經過大量幕後操作,評審團宣布佢無法選出一個單一嘅贏家,最終將項目交畀五位頂尖建築師,全部都係新古典主義者。Le Corbusier 並冇氣餒,佢透過文章同講座向公眾展示國際聯盟錯過咗嘅機會。[38]

Cité Frugès

[編輯]

1926年,Le Corbusier 得到咗佢一直想要嘅機會;佢獲得一位波爾多工業家Henry Frugès嘅委託,佢係一位熱愛Le Corbusier 城市規劃理念嘅崇拜者,負責喺Pessac(波爾多嘅一個郊區)建造工人住宅綜合體Cité Frugès。Le Corbusier 形容 Pessac 係「有啲似巴爾扎克小說」,係創造一個生活同工作社區嘅機會。Fruges 區成為佢第一個住宅項目嘅實驗室;一系列由模組化住宅單位組成嘅矩形樓塊,位於花園環境中。就好似1925年展覽上展示嘅單位,每個住宅單位都有自己細小嘅露台。佢早期建造嘅別墅外牆全部係白色,但為咗Pessac,根據客戶要求,佢添加咗顏色;包括棕色、黃色同翡翠綠嘅面板,經由 Le Corbusier 協調。最初計劃有約兩百個單位,最後大約有五十到七十個住宅單位,分佈喺八座建築中。Pessac 成為佢後來更大規模 Cité Radieuse 項目嘅小型模型。[39]


CIAM 嘅成立(1928)同雅典憲章

[編輯]

1928年,Le Corbusier 向將現代主義建築建立為主導嘅歐洲風格邁出咗重要一步。喺1927年國際聯盟競賽期間,Le Corbusier 同許多德國同奧地利嘅主要現代主義者見過面。同年,德國 Werkbund 喺Weissenhof Estate 斯圖加特組織咗一個建築展覽。十七位歐洲領先嘅現代主義建築師獲邀設計二十一座房屋,Le Corbusier 同Mies van der Rohe扮演咗重要角色。1927年,Le Corbusier、Pierre Chareau 同其他人提議成立一個國際會議,以建立共同風格嘅基礎。第一屆Congrès Internationaux d'Architecture Moderne(國際現代建築大會,簡稱 CIAM)喺1928年6月26日至28日喺瑞士萊蒙湖嘅一座城堡舉行。出席者包括 Le Corbusier、Robert Mallet-StevensAuguste PerretPierre ChareauTony Garnier 來自法國;Victor Bourgeois 來自比利時;Walter GropiusErich MendelsohnErnst May 同 Mies van der Rohe 來自德國;Josef Frank 來自奧地利;Mart StamGerrit Rietveld 來自荷蘭,還有 Adolf Loos 來自捷克斯洛伐克。一個蘇聯建築師代表團獲邀參加,但佢哋無法獲得簽證。後來嘅成員包括來自西班牙嘅 Josep Lluís Sert 同芬蘭嘅 Alvar Aalto。美國冇人出席。第二次會議喺1930年由 Victor Bourgeois 喺布魯塞爾組織,主題係「住房群體嘅合理方法」。第三次會議定喺1932年喺莫斯科,主題係「功能城市」,但最後一刻被取消。取而代之,代表們喺一艘行駛喺馬賽同雅典之間嘅郵輪上舉行會議。喺船上,佢哋共同起草咗一份關於現代城市應該點樣組織嘅文本。這份文本名為《雅典憲章》,經過 Le Corbusier 同其他人嘅大量編輯,最終喺1943年出版,成為1950年代同1960年代城市規劃者嘅影響性文本。該小組喺1937年喺巴黎再次會議,討論公共住房,並計劃喺1939年喺美國會議,但因戰爭而取消。CIAM 嘅遺產係一種大致上共同嘅風格同教義,幫助定義咗二戰後嘅歐洲同美國現代建築。[40]

Projects (1928–1963)

[編輯]
Moscow projects (1928–1934)
[編輯]
Tsentrosoyuz大廈,蘇聯工會總部,莫斯科(1928–34)

Le Corbusier 見到喺俄羅斯革命之後成立嘅蘇聯新社會,係佢建築理念嘅一個有前景嘅實驗室。佢喺1925年喺巴黎舉行嘅裝飾藝術博覽會上遇見咗俄羅斯建築師 Konstantin Melnikov,並且欣賞Melnikov嘅建設,因為佢嘅構造主義蘇聯展館,係博覽會中唯一一座真正現代主義嘅建築,仲有佢自己嘅Esprit Nouveau展館。根據Melnikov嘅邀請,佢去咗莫斯科,發現自己嘅著作已經翻譯成俄文;佢進行咗講座同訪問,並且喺1928至1932年期間,為Tsentrosoyuz建造咗一座辦公大樓,蘇聯工會總部。

喺1932年,佢受邀參加一個國際比賽,為新嘅Palace of the Soviets設計,呢個建築將會建喺被史達林下令拆除嘅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位置。Le Corbusier貢獻咗一個非常原創嘅計劃,設計咗一個低層嘅圓形同矩形建築群,並且有一個彩虹似嘅拱門,主會議廳嘅屋頂就懸掛喺上面。令Le Corbusier失望嘅係,佢嘅計劃被史達林拒絕,取而代之係一個宏大的新古典主義塔樓計劃,呢座塔係歐洲最高,頂部有一個弗拉基米爾·列寧嘅雕像。呢座宮殿從未建成;建設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止,佔據咗呢個地點嘅係一個游泳池,喺蘇聯解體之後,教堂喺原址上重建。[41]

Cité Universitaire, Immeuble Clarté and Cité de Refuge (1928–1933)

[編輯]
Immeuble ClartéGeneva(1930–1932)

喺1928年至1934年間,隨住Le Corbusier嘅聲譽上升,佢收到咗各種建築嘅委託。1928年,佢收到蘇聯政府嘅委託,建造Tsentrosoyuz(工會中央辦公室)嘅總部,呢座大型辦公大樓嘅玻璃牆面同石板交替。佢建咗Villa de Madrot喺Le Pradet(1929–1931);同埋為Charles de Bestigui喺巴黎頂部建造咗一間公寓,位於Champs-Élysées上(1929–1932,後來被拆除)。喺1929至1930年間,佢為救世軍建造咗一座漂浮嘅無家者庇護所,喺塞納河左岸的Pont d'Austerlitz附近。喺1929至1933年間,佢為救世軍建造咗一個更大同雄心勃勃嘅項目,Cité de Refuge,位於巴黎第十三區的Cantagrel街。佢仲建咗Cité Universitaire內嘅瑞士館,包含46個學生宿舍(1929–33)。佢設計咗與建築相配嘅家具;主要客廳裝飾咗一幅黑白自然照片嘅拼貼。喺1948年,佢用自己畫嘅一幅色彩斑斕嘅壁畫取代咗呢幅拼貼。喺日內瓦,佢建咗一座有45個單位嘅玻璃牆公寓大廈Immeuble Clarté。喺1931年至1945年期間,佢喺巴黎第十六區的24 rue Nungesser-et-Coli建造咗一座15個單位嘅公寓大樓,包括佢自己嘅公寓同工作室,位於第六同第七層,俯瞰Bois de Boulogne[42] 而家,佢嘅公寓同工作室屬於Fondation Le Corbusier,並且可以參觀。

Ville Contemporaine, Plan Voisin and Cité Radieuse (1922–1939)

[編輯]

隨著全球Great Depression包圍咗歐洲,Le Corbusier越嚟越多時間投入到佢嘅城市設計理念同計劃城市中。佢相信佢新嘅現代建築形式將會提供一個組織方案,提升工人階級嘅生活質素。喺1922年,佢喺巴黎Salon d'Automne展示咗佢嘅Ville Contemporaine模型,呢個城市有三百萬居民。佢嘅計劃特色係高高嘅辦公塔樓,周圍係低矮嘅住宅區,環繞喺一個公園裡。佢報告話「分析會導致咁嘅尺寸,咁嘅新尺度,以及創造一個同現存嘅城市有咁大分別嘅城市生物體,以至於心靈幾乎無法想像。」[43] Ville Contemporaine,呈現咗一個虛構城市喺虛構位置,並冇吸引到Le Corbusier所希望嘅關注。對於佢下一個提案Plan Voisin(1925),佢採取咗一個更加具挑戰性嘅方法;佢提出要拆除巴黎市中心大部分地區,並用六十層十字形辦公塔取而代之,四周圍繞公園。呢個想法令大多數觀眾震驚,正如佢所預期。計劃中包括一個多層交通樞紐,包括巴士同火車嘅車站,以及高速公路交匯處同機場。Le Corbusier幻想商業客機會喺巨大摩天大樓之間降落。佢把行人通道同車行道路分隔開,並創建咗一個精細嘅道路網絡。低矮嘅鋸齒型公寓大樓組合喺辦公塔樓之間,從街道上後退。Le Corbusier寫道:「巴黎市中心,當前面臨死亡威脅,受到流亡威脅,實際上係一個鑽石礦...放棄巴黎市中心係對敵人嘅背棄。」[44]

Le Corbusier無疑預料到,冇人急於實施Plan Voisin,但佢繼續致力於該理念嘅變化同招募追隨者。喺1929年,佢去咗巴西,喺嗰度講解佢嘅建築理念。佢帶咗返嚟關於佢喺Rio de Janeiro的視覺草圖;佢描繪咗像有人居住嘅公路一樣嘅蛇形多層公寓大樓,蜿蜒穿過Rio de Janeiro

喺1931年,佢為另一個城市Algiers(當時係法國的一部分)發展咗一個有遠見嘅計劃。呢個計劃同佢嘅Rio Janeiro計劃一樣,要求建造一個高架混凝土橋樑,


後期生活及工作 (1955–1965)

[編輯]

1950年代及1960年代對勒·柯布西耶的私人生活來講係一段艱難時期:佢嘅妻子伊冯在1957年去世,佢緊密依賴嘅母親則在1960年去世。佢仍然活躍於多個領域:1955年佢出版咗《Poéme de l'angle droit》,一部石版畫作品集,與亨利·馬蒂斯的書《Jazz》一同出版。1958年,佢同作曲家埃德加·瓦雷茲合作創作咗一部名為《Le Poème électronique》嘅作品,係為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嘅菲利浦展館而設嘅聲光表演。1960年,佢出版咗新書《L'Atelier de la recherché patiente》(即《耐心研究工作室》),同時用四種語言出版。佢喺現代主義建築方面獲得越來越多嘅認可:1959年展開咗一個成功嘅國際運動,要求將面臨拆卸的Villa Savoye列為歷史遺址;呢個係第一個活躍建築師嘅作品獲得呢個榮譽。1962年,正值昌迪加爾會議大廈啟用同年,佢嘅作品首次回顧展喺巴黎現代藝術國立博物館舉行。1964年,喺佢位於塞夫街嘅工作室舉行嘅儀式上,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頒發咗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俾佢。[45]

佢後期嘅建築作品非常多樣化,並且經常基於早期項目嘅設計。喺1952至1958年間,佢為位於羅克布倫-卡普-馬丁嘅一個地點設計咗一系列細小嘅度假小屋,面積為2.26乘2.26乘2.6米(7.4乘7.4乘8.5英尺)。佢為自己建造咗一個類似嘅小屋,但其餘項目直到佢去世後才實現。喺1953至1957年間,佢為巴黎大學城設計咗巴西之家,一座供巴西學生居住嘅建築。1954年至1959年期間,佢建造咗位於東京嘅國立西洋美術館[46] 佢其他嘅項目包括為菲爾米尼鎮設計嘅一個文化中心和體育場,佢曾喺呢度建造咗佢嘅第一個住房項目(1955–1958),以及一個位於伊拉克巴格達嘅體育場(自建成以來經過多次改建)。佢仲根據原先喺馬賽設計嘅模式建造咗三座新嘅「住宅單位」公寓樓,第一座位於柏林(1956–1958),第二座位於梅爾特-莫斯爾省的布里耶(Briey-en-Forêt),第三座則係位於菲爾米尼(1959–1967)。喺1960至1963年期間,佢喺美國建造咗唯一一座建築,即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視覺藝術卡彭特中心[45]

約恩·烏茲悉尼歌劇院的建築師,委託勒·柯布西耶為新興的歌劇院設計家具。勒·柯布西耶設計咗一幅掛毯《Les Dés Sont Jetés》,於1960年完成。[47]

勒·柯布西耶於1965年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享年77歲,當時佢喺法國藍色海岸游泳。[48] 佢去世時有幾個項目仍在設計中:位於菲爾米尼的聖皮埃爾教堂,最終於2006年以修改後的形式完成;還有斯特拉斯堡的會議大廳(1962–65)和威尼斯的醫院(1961–1965),這些項目都未能建成。勒·柯布西耶為畫廊擁有者海蒂·韋伯設計咗一座藝術畫廊[49],喺1962至1967年期間喺蘇黎世湖邊。依家稱為勒·柯布西耶中心,係佢最後一個完成嘅作品之一。[50]

物業

[編輯]
佢喺 Roquebrune-Cap-Martin 度過最後日子嘅度假小屋

Fondation Le Corbusier (FLC) 作為佢嘅官方遺產管理機構。[51] 美國版權代表 Fondation Le CorbusierArtists Rights Society[52]

概念

[編輯]

The Five Points of a Modern Architecture

[編輯]
受 Le Corbusier 影響建成嘅 Barrio de las Flores,Coruña, 加利西亞, (Spain)

[53]

Le Corbusier 喺 Les cinq points de l'architecture moderne 定義咗佢新建築嘅原則,呢本書喺 1927 年出版,由佢表兄 Pierre Jeanneret 共同編寫。佢總結咗過去幾年所學到嘅教訓,並將其具體化,喺 1920 年代後期建造嘅別墅中最明顯,尤其係 Villa Savoye (1928–1931)。 五個要點係:

  • Pilotis,或者叫支柱。建築物用鋼筋混凝土支柱高起,令底層可以自由流通,消除屋內黑暗潮濕嘅地方。
  • Roof Terrace。斜屋頂被平屋頂取代;屋頂可以用作花園、散步、運動或者游泳池。
  • Free Plan。承重牆被鋼或鋼筋混凝土柱取代,咁樣內部可以自由設計,內牆可以隨意放置或者完全唔設置。建築物嘅結構由外部無法見到。
  • Ribbon Window。因為牆壁唔支持屋企,窗戶可以貫穿整座房屋,所有房間都可以獲得平等嘅光線。
  • Free Façade。因為建築物由內部柱子支持,外牆可以輕盈得多,開放或者完全用玻璃製成。窗戶周圍唔需要有樑或者其他結構。

"Architectural Promenade"

[編輯]

"Architectural Promenade" 係 Le Corbusier 特別重視嘅一個理念,佢特別喺 Villa Savoye 嘅設計中實踐咗呢個概念。1928 年,喺 Une Maison, un Palais 中,佢咁描述佢: "阿拉伯建築俾我哋一個珍貴嘅教訓:最佳嘅欣賞方式係步行。喺行走中,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你會睇到建築嘅特徵發展出嚟。喺呢座屋 (Villa Savoye) 中,你會發現一個真正嘅建築漫步,提供不斷變化嘅面貌,意想唔到,有時甚至令人驚訝。" Le Corbusier 寫道,喺 Villa Savoye 的漫步中,無論喺屋內定屋頂花園,往往抹去咗傳統上內外之間嘅區別。[54]

Ville Radieuse and Urbanism

[編輯]

喺 1930 年代,Le Corbusier 擴展並重新定義佢對城市主義嘅理念,最終喺 1935 年出版咗 La Ville radieuse (光輝之城)。現代城市同光輝之城之間最重要嘅區別可能係,後者放棄咗前者嘅階級劃分;住房而家根據家庭大小分配,而唔係經濟地位。[55] 有人認為 光輝之城 內含暗示:例如,Le Corbusier 喺 "驚人美麗嘅建築組合" 斯德哥爾摩中,佢只睇到 "可怕嘅混亂同悲傷嘅單調。" 佢夢想「清理同淨化」城市,帶來「平靜而強大的建築」——指鋼、平面玻璃同鋼筋混凝土。雖然 Le Corbusier 喺斯德哥爾摩嘅設計未能成功,但後來嘅建築師部分採納咗佢嘅理念,並以此 "破壞" 咗城市。[56] Le Corbusier 希望法國嘅政治企業家能帶頭,利用佢哋高效嘅 TayloristFordist 策略,根據美國工業模型重新組織社會。正如 Norma Evenson 所言,"呢座提議中嘅城市對某些人嚟講係一個大膽而有說服力嘅勇敢新世界嘅願景,而對其他人而言,卻係一個冰冷嘅自我膨脹嘅否定熟悉城市環境。" [57] Le Corbusier 認為 "佢嘅理念——佢嘅城市規劃同建築——被分開視為兩件事",Perelman 指出,"其實佢哋係同一樣嘢。" [58]光輝之城 中,佢構思咗一個本質上唔帶政治嘅社會,經濟行政嘅官僚制度實際上取代咗國家。[59] Le Corbusier 深受 19 世紀法國烏托邦思想家 [[Claude Henri de Rouvroy, Comte de Saint

疏仕

[編輯]
  1. Simonin, Laurianne (May 19, 2021). "Le Corbusier: 5 Facts to Know". Bbys Magazine. Barnebys Group. 喺May 6, 2024搵到.
  2. 2.0 2.1 Journel 2015, p. 32.
  3. Marc Solitaire, Le Corbusier et l'urbain – la rectification du damier froebelien, pp. 93–117.
  4. Actes du colloque La ville et l'urbanisme après Le Corbusier, éditions d'en Haut 1993 – ISBN 2-88251-033-0.
  5. Marc Solitaire, Le Corbusier entre Raphael et Fröbel, pp. 9–27, Journal d'histoire de l'architecture N°1,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Grenoble 1988 – ISBN 2-7061-0325-6.
  6. Birksted, Ian (2009). Le Corbusier and the Occult.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ISBN 9780262026482.
  7. Le Corbusier, L'Art décoratif d'aujourdhui (1925), p. 198.
  8. Cited by Jean Petit, Le Corbusier lui-meme, Rousseau, Geneva 1970, p. 28.
  9. Journel 2015, p. 49.
  10. Journel 2015, p. 48.
  11. Letter to Eplattenier in Dumont, Le Corbusier, Lettres a ses maitres, vol. 2, pp. 82–83.
  12. 12.0 12.1 Journel 2015, pp. 32–33.
  13. Žaknić, Ivan (2019). Klip and Corb on the road. Zürich: Scheidegger & Spiess. ISBN 978-3-85881-817-1.
  14. Journel 2015, pp. 48–9.
  15. 15.0 15.1 Choay, Françoise (1960). Le Corbusier. George Braziller, Inc. pp. 10–11. ISBN 978-0-8076-0104-4.
  16. Letter to Auguste Perret (1915), cited in Lettres a ces Maitres, vol. 1, p. 33.
  17. Tim Benton, Les Villas de Le Corbusier 1920–1929, Philippe Sers éd. Paris, 1987.
  18. cited by Turner, Paul, "La Formation de Le Corbusier", Paris, Macula, 1987, p. 218.
  19. Journel 2015, p. 50–51.
  20. cited in Lettres a css maitres, vol. 1, p. 181.
  21. Journel 2015, p. 50.
  22. Larousse, Éditions. "Encyclopédie Larousse en ligne – Charles Édouard Jeanneret dit Le Corbusier". larousse.fr.
  23. Corbusier, Le; Jenger, Jean (1 January 2002). Le Corbusier: choix de lettr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ISBN 978-3-7643-6455-7 –透過Google Books.
  24. Repères biographiques, Fondation Le Corbusier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 October 2009.. Fondationlecorbusier.asso.fr. Retrieved on 27 February 2018.
  25. Office du Patrimoine et des sites (2016). Le Corbusier & Pierre Jeanneret – Restoration of the Clarté Building. Geneva: Birkhäuser. p. 27. ISBN 978-3-0356-0759-8.
  26. Ken, Kuma (2008). Anti-object : the dissolution and dis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Great Britain). London: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ISBN 978-1-902902-52-4. OCLC 67375498.
  27. Le Corbusier 1923, pp. 1–150.
  28. 28.0 28.1 Arwas 1992, p. 46.
  29. Arwas 1992, p. 49.
  30. Le Corbusier, L'Art décoratif d'aujourd'hui, 巴黎, G. Crès, « L'Esprit nouveau », 1925. Réédition
  31. Yannis Tsiomis, Le Corbusier, L'Art décoratif d'aujourd'hui et « la loi du ripolin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Paris Nanterre, 2012
  32. Le Corbusier, L'art décoratif d'aujourd'hui, (原版1925年,1996年Flammarion版,ISBN 978-2-0812-2062-1。)
  33. Le Corbusier 1925, p. 98.
  34. 34.0 34.1 Le Corbusier 1925, p. 70–81.
  35. Benton, Charlotte, Benton, Tim, Wood, Ghislaine, Art Déco dans le monde 1910–39, 2010, Renaissance du Livre, ISBN 978-2-507-00390-6, pp. 16–17.
  36. Journel 2015, p. 37.
  37. 37.0 37.1 Bony 2012, p. 83.
  38. Journel 2015, p. 116.
  39. "Architecture View; Le Corbusier's Housing Project-Flexible Enough to Endure; by Ada Louise Huxtable". The New York Times. 15 March 1981.
  40. Bony 2012, pp. 84–85.
  41. Journel 2015, p. 128.
  42. Journel 2015, p. 210.
  43. Journel 2015, p. 98.
  44. Journel 2015, p. 100.
  45. 45.0 45.1 Journel 2015, p. 216.
  46. DUYAN, EFE (2021). "Le Corbusier's Museum as a Critical Attitude". Tasarım+Kuram. 15 (28): 122–137 –透過Academia.edu.
  47. Steph Harmon (29 March 2016). "When Utzon met Le Corbusier: Sydney Opera House unveils 'eye-catching' tapestry". The Guardian. 喺16 January 2022搵到.
  48. Choay, François. "Le Corbusier". Britannica. 喺9 June 2020搵到.
  49. DUYAN, EFE (2017). "Le Corbusier's Exhibition Pavilion: The Heterogeneous Character of his Modernism Between Representation and Functionalism". A/Z: ITU Journal of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14 (3): 181–194. doi:10.5505/itujfa.2017.83702 –透過Academia.edu.
  50. Journel 2015, p. 212.
  51. "Foundation: History". Fondation Le Corbusier. 原著喺18 March 2014歸檔. 喺18 March 2014搵到.
  52. "Our Most Frequently Requested Prominent Artists". Artists Rights Society. 2003. 原著喺31 January 2009歸檔. 喺18 March 2014搵到.
  53. https://www.elidealgallego.com/texto-diario/mostrar/2308912/reportaje-cuatro-generaciones-viviendo-entre-petalos-arquitecturas-racionales
  54. Le Corbusier, Une maison – un palais, G. Crès & Cie (1928), pp. 70–78
  55. Fishman 1982, p. 231.
  56. Dalrymple, Theodore (Autumn 2009). "The Architect as Totalitarian: Le Corbusier's baleful influence". City Journal. 19 (4). 原著喺6 March 2016歸檔. 喺18 March 2014搵到.
  57. Evenson, Norma (1969). Le Corbusier: The Machine and the Grand Design.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p. 7.
  58. Munro, Cait (17 April 2005). "New Books Claim Le Corbusier Was a Fascist". Artnet news. 原先內容歸檔喺Apr 19, 2023.
  59. Fishman 1982, p. 228.

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