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中,寶塔是被賦予靈氣的建築物,是護佑黎民百姓的功德。層層疊疊的寶塔漸漸成為行善積福的象徵。
興建一座寶塔,需集合眾人的努力,齊心一致方能成功。公益金選用寶塔作為會標,呼籲市民每人付出一點力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為本港有需要人士帶來幸福和希望。
歷經逾五十載,公益金寶塔與香港共渡無數變遷,仍然昂首屹立,見證著港人熱心助人,同舟共濟的精神。
我們的故事
公益寶塔
公益金的成立
1960s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本港人口激增,社會問題日趨嚴重。國際社會、海外救援組織和教會來港展開緊急救濟工作、提供金錢和物資的援助。
60年代末期,經濟逐漸穩定發展,國際救援機構開始撤出香港,社會福利服務變得供不應求。福利機構為提供服務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籌募善款,相互間造成競爭。有見及此,一群抱著崇高理想及遠見的社會賢達,包括唐炳源議員 (1898-1971)、馮秉芬爵士夫人 (1910-2001)、何瑾爵士夫人 (1918-1995),以及孫秉樞博士 (1925-2021)等倡議成立一個「公益錢箱」,統一籌募善款資助福利服務,令機構可專注發展服務。香港公益金也隨之誕生。
1968
香港公益金在1968年11月8日成立,首年籌募目標是600萬港元,在3個月內,善款已超越目標,惠及43個社福機構。
8 NOV
成立日期
$6M
最初籌款目標
43
受惠機構
現在